记叙文教学

2024-09-22

记叙文教学(精选12篇)

记叙文教学 篇1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很难做到情与景、情与文、情与意的融合, 难以达到写作要求的高度。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改实践, 谈几点陋见。

一、让“情”发泄

情文并茂, 以情感人, 可以说是记叙文的最高境界。张志公指出:“最生动的文章还是来自那些能牵动你感情的主题。”有无真情是记叙文成败的关键。当你真正将生活的喜怒哀乐付诸笔端时, 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 如遇其事, 如见其人。

要有真情, 就得让情发泄, 我认为写好“三个一”是关键, 即写好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一件事情中的一个细节。

首先, 创设特定的环境, 选取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进行渲染。如《金黄的大斗笠》设置的环境为晴转阴转狂风雨稀, 最后为狂风暴雨, 极力渲染暴雨的情状。而《背影》的背景为祖母去世, 家境凄惨, 父亲赋闲只能借贷, 将祸不单行的日子渲染出来, 让人体味到生活的惨淡。通过特定的背景设置, 为“情”的发泄埋下了伏线。

其次, 选好一件事件。选好事件是完成记叙文的必要条件, 它可大可小, 而初中写作应以小事为主, 通过对小事的叙述描写, 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如《金黄的大斗笠》写的是姐姐通过观察乌云、风声为弟弟送来斗笠的事情, 《背景》说的是父亲送“我”上火车, 并在车站买橘的事情, 作者都是通过小事件来提示主题的。

再次, 刻画好一个细节。刻画细节是让“情”发泄的关键。叶圣陶在谈到朱自清的《背影》时是这样说的:“我常常想, 他这样的经验, 他这样的想头, 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是一闪即逝, 他却紧紧抓住了。”他抓住了什么?由“车站买橘”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朱自清先生从感觉的角度出发, 对人物进行描写, 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还有心理活动的外在展示, 将父亲的爱充分地表现出来, 留下了一位至亲至爱至善的父亲形象。由此可见, 写好“三个一”是让“情”发泄的重要手段。

二、把“情”留住

阅读实践告诉我们, 久久难忘的情怀来自栩栩如生的形象, 忘不了的“情”, 实际上就是忘不了的“形”。六七百字的记叙文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可言, 要使文章产生久久难忘的效果, 必须根据形象与情感的内在联系使之与内在的旋律合拍。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正当每个人炽热的爱国情感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 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心的时候, 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 令人心碎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此刻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 作者应说明出处。这引号内的文字来自哪里?他“脸色惨白”到嘴边的话都哽住了, 说不出来。于是“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这振奋人心而含义深刻的几个大字, 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 表达了韩麦尔老师此刻的心声, 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表现, 这样收尾, 使文章的主题升华, 同时收到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也正是这“用力写”“呆”“靠”“不说”, 令人终生难忘, 将韩麦尔先生高越激昂的爱国情与无可奈何的亡国恨相互交融发展到了一种外泄的极点, 有力与无力的交替正好与他内心滚动的感情旋律合拍, “这内蕴的情感真而且深, 自然成了很好的文字, 它对人家具有一种近乎压迫似的力量, 使人家不得不感动”。

三、让“情”闪光

张志公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 至少要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打好必要的, 结实的基础”, “必须根据中学作文教学任务, 针对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实践, 把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搞清楚”。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创作的冲动,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命题选好材料提炼出健康向上而又符合要求的文章主题来。

我认为, 要想解决此问题, 在深入思考筛选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必须做到:首先, 要让“情”发泄, “把自己的情感加上一番融凝烹炼的工夫, 很纯粹地拿出来”。把“情”留住, “使人忘却人己之分, 同自己感到的一样地感受得深切。” (叶圣陶《作文论》) 其次, 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此情的认识理解, 加以分析、判断、归纳, 得出恰如其分的人物性格品质。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将其品质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 由一人拓展到一个群体, 一事拓展到一种社会风气, 让“情”放射出光芒。

综上所述, 要想让小事闪光, 只要抓好“三个一”的训练, 将“情”发泄于“形”之上, 留在读者的心中, 并且使情与形完美结合, 与时代的需要紧密相连, 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小事同样能闪光。

记叙文教学 篇2

1、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体系。

2、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二、复习重点:

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计划:

一课时

五、复习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同学们能说说都学过那些记叙文吗?

(二)中考中记叙文的考点: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

2、归纳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段落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6、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提出疑问并有自己的看法。

(三)记叙文知识体系:

1、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概念)

一般来说,记叙文就是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来分:

(1)写人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4)状物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4、记叙的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阅读时注意标志时间的词语或句子。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2)倒叙,即以回忆的形式先把事情的结局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5、记叙的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一般分为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清楚地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6、记叙的人称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7、记叙的详略

与主题有关者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略写。如《散步》一文,对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一笔带过,而着重写解决的过程,详细描写了“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一场面,其原因只有一个,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1)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2)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3)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4)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5)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2)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3)夸张: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极端势利的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5)、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6)、抑扬: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7)白描: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10、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例句: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用在这儿怎么理解?这样的用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儿童”和“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再结合文章的主题是为了刻画一位温柔、可亲、慈爱、公正、热爱学生的女教师形象,抒发“我”对启蒙老师无限敬爱的真挚感情。则可以推断出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无非的本意是“只不过”的意思,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天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结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联系词语的本意,借助上下文和主题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

语言表述:原指……,这里指……,起到了(表达了)……作用(感情)

(2)理解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语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如《社戏》结尾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其实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美好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或结尾,起到深化中心、烘托心情、表达情感、点明主旨的作用。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四段在叙述我到医院后总理打来电话询问我的伤情后写道“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工人阶级的贴心人哪!”用这样抒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的开头写道:“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九段写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归纳解题方法: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关键语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文章开头的段落。

2、文章中间的段落。

3、文章结尾的段落。

关键语句、段落的作用: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表达作者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和段落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作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在文章中间: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3)从表达效果看: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篇3

当下初中生能够写出优秀记叙文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学生不能写出合乎规范的记叙文,不能充分挖掘身边的素材,写人长于概述,短于描写,叙事情节单一,平铺直叙,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文章无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缺乏感染力。其原因如下:阅读教学与记叙文写作教学脱节,阅读单元与写作训练主题的对应性不够,教材记叙文写作部分指导性不强,记叙文写作教学缺乏整体性,写作教学处于无序的状态,教师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导致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低下。要切实提高初中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现代语文教育强调“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学生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毫无情感可言。因此,要把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学生的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积累生活知识和经验,捕捉生活热点,学会感受生命中的美好,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有了生动的素材,写起来就会顺畅,言之有物,有真正的情感。假如没有丰富的生活与学习素材,学生如何能写出丰富详实的作文呢?有了素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一个最好方法,要求学生能及时写出一件当天亲身经历的印象较深的真事,比如,一次上学途中的所遇,一堂课的学习收获与迷惑,一场演出或者比赛的体会和感受等等,或是把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通过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写出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直接获取写作素材外,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章,汲取他人的经验,进而丰富写作素材,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方法适当摹仿,在仿中求创。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除了推荐阅读篇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还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摘录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写出阅读感受。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此外,背诵也是最古老的积累素材的方法,文章源于积累,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通过读、背使学生把书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储备起来,书读得越多,背得越熟,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大多数学生写记叙文人物缺乏个性,叙事平淡,选取的事件俗套,缺乏新意,或捏造、或陈旧、或雷同范文,甚至一些材料呈现低级庸俗化的倾向,写老师都是教师带病坚持上课,写同学总是两人起先因一点小事闹矛盾,后来因为一些事又和好如初等模式,这些材料读起来索然无味,通篇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缺乏自己的思想情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写作存在如此多的弊病,除了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典型的材料外,写作技能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掌握一定的写人叙事方法与技巧对于写好记叙文至关重要。

初中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技法,包括记叙文审题、结构、构思技巧,文章如何开头和结尾,如何使语言鲜活等等。在写作中,要求学生写熟悉的人和事,特别是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这样更容易抒发情感。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富有个性。叙事文章要有波澜,要写好波澜起伏的记叙文,除了具备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关键还在于写作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巧合法、误会法、悬念法、翻转法、抑扬法(褒贬法)等,在行文中最好能综合运用,那样更容易使文章写出波澜,同时也要强调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此外,还要教给学生虚实并蓄的方法,记叙文是以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为主的,但也可以采用联想、想象等手法,描述富于变化的虚幻景象,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编创法、组合法、扩展法、梦幻法、推测法等,教师可以一一进行对应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教师应总览全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平时的作文训练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也不一定强调成篇。技巧训练的基本方法是专题指导,讲练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训练,每次突出一个重点,教师先进行详细的技法点拨,最后让学生通过仿写理解掌握这些手法,这种片段训练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学生往往乐意接受,容易坚持,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盘旋上升的技能训练,学生才有可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作文序列训练的实施方案

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综合而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实践、重复练习。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好一篇记叙文,除了要训练学生写作技巧外,还要开拓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想象力。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比较权威的作文教学实践操作的蓝本。因此,教师要尝试打破目前的教科书序列,探索出紧贴文本阅读与生活实际的新序列。人教版初中语文把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并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话题,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但并未告诉学生“怎样写”,学生很难获得写作方法和技巧上的具体指导。新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每册六次,有些综合性学习费时多,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试图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提高写作水平”成了一句空话。再者,新教材没有形成一个序列明显的写作体系,各年级的作文话题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层级梯度,缺乏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和全面科学的过程指导,因此,教师要优化整合教材,梳理出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如,七年级第一学期可以着力培养学生叙事能力,同时穿插局部作文训练,训练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设置悬念、伏笔照应等技法。七年级第二学期作文训练重点放在写人上,且每次作文训练均有明确的小目标,训练学生学会各种描写方法。八年级作文训练思路主要是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可以进行想象类作文、提供开头、续写后文的写作尝试。九年级面对中考,可围绕各种命题形式加以训练。

总之,写作系列化训练体系绝非是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有待一线教师继续探索,分工协作,使之更加完善、合理。我们要通过科学有序、全程优化的训练,去打开学生写作的黑箱,去敲碎制约学生写作的瓶颈,使学生在有序的训练下逐渐提高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相如主编.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孙惠芳.记叙文写作技法撷谈[J].写作研究,2005,(10).

浅析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 篇4

(一) 写作目的性强, 学生缺乏写作情绪

记叙文的写作关键主体是学生, 学生只有对记叙文产生兴趣才能将记叙文写好。虽然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非常重视更贴合学生个性化的教学, 但学生缺乏写作情绪, 记叙文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很多学校在给学生布置作文任务时, 往往之追求数量, 例如每周一篇或者两篇, 虽然旨在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 但是这种行为过于单调, 对学生如何写作记叙文, 以什么题材进行写作等等写作技巧没有任何帮助。重复枯燥的作业, 在长时间的作文压力下, 学生只会对记叙文的写作产生厌恶情绪, 不愿意花时间创作。

(二)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两极化严重

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呈现两极化现象很普遍, 一部分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仍停留在小学阶段, 语言功底、审题立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更令人担心的是, 一部分初中学生对记叙文不感兴趣, 会选择抄袭他人文章为己用, 只为了应付作文作业。

(三) 学生语言功底较弱

记叙文写作是需要大量词汇的, 初中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很多存在语言空白的现象, 不知道使用什么词语对所想所见进行描绘, 虽然脑海中出现需要描写的场景, 但表达不出来, 这种转化是需要学生在阅读和记叙文写作实践上有一定基础条件的, 掌握的词汇和阅读的记叙文越多, 更容易帮助学生表达。

二、完善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措施

(一)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阅读

首先记叙文的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生活很丰富, 但是缺乏细心的观察, 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在周围的细节投入注意力, 要积极的体验生活乐趣, 从生活中发现题材, 从而产生写作情绪, 学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 希望通过记叙文的写作表达出自己发现的哲理, 例如观看时事政治;其次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更大范围的阅读, 有了题材却不能如想象中更美好的表达出来是令人惋惜的, 这就需要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掌握丰富的词汇, 为描写所见所感提供帮助。

(二) 鼓励学生更快的掌握记叙文写作方法

记叙文的写作分为两种, 一种是写人记事, 一种是写景。在写人记事上, 学生应当注意, 在选择题材上最好选用自己熟悉的事例, 自身实际发生的事能更生动的描绘出来, 也更容易触发学生的感情, 同时所选的事例需要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写人记事时, 学生可以通过紧抓人物外貌特征行为习惯等方面描写来突出展现人物的形象;写人记事手法还可以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心理, 虽然是以写人为主, 但景物的衬托也是必不可少的, 和人物心理的描绘密切相关。在写景上, 学生应当紧抓景物的特征;写景时要注意描写的顺序, 循序渐进, 层次要分明;写景形式上一般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描写景物不能千篇一律, 要多变化多层面的描写景物, 将景物更贴切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 作文修改

作文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修改, 任何优秀作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在完成记叙文后应当多读几遍, 看看文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需要进行修改。很多初中学生写作文只是为了应付教师, 不会对自己所写内容进行检查, 当然针对教师提出的修改也是草草了事, 这是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的不认真, 态度存在问题, 归根结底, 还是学生对记叙文的写作掌握不熟练, 不会写也不会修改。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作文审批时花功夫, 可以在学生作文中或者作文后进行点评, 让学生对教师的点评产生兴趣, 愿意花时间对文章修改以达到更好的水平;教师还可以选择当面与学生交谈, 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更能理解记叙文写作的手法, 更容易理清思路;教师也可以选取较为优秀的学生作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彩处, 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还需要时间进行磨合, 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创作, 从生活中发现题材, 从阅读中丰富自身词汇。教师的指导是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关键, 应当循序渐进, 不急于求成, 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对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兴趣要积极培养, 每一个人对自己发现的事物都抱有自豪感,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记叙文写作中找到自豪感, 从而产生兴趣, 帮助学生更优秀的完成创作。

摘要:在初中语文写作中, 学生一般常以记叙文为写作文体。记叙文的写作是从日常生活发生的事件中摘取素材进行描写, 记叙文的写作需要日积月累, 每天坚持写作, 由简入难, 从小事中发现大哲理。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当下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重点以及难点, 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大力关注的。在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联系学生实际写作情况, 探讨目前初中学生语文记叙文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展开分析, 完善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

《记叙文单元》 教学反思 篇5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通过学习记叙文单元我总结了一下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每次做导学案和课程分析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回答和展示但一到课题就不容乐观了,我明明教过他们每个故事都为中心服务、每个描写、比喻、拟人的作用无非就是表现其形象生动这些理论的公式告知他们多少遍可是他们还是不太懂,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所以我打算从今以后主抓读、写练少说一些理论还是把思考的内容回归给学生,无论对与错我都要选择放手让他们在交流与讨论中提高自我。之所以课堂上我还是选择少说话多微笑。

二、学会布局谋篇。

我个人认为写作是衡量一个学生优良的标尺,作文写的好的孩子汉语文成绩绝对不可能底,尤其是近几年的民族汉考写做好的孩子更能占上风,因为听力是基础,阅读是延伸而写作则能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如此阅读和听力一般同学都能考好(除非语感太差,基本不懂汉语),写作的分数占总分的三分之一,所以必当注重写作。

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多种,我这里只说从课文中学会谋篇布局。所以我以后讲课要求同学们了解作者思路、选材能够布局谋篇,就是让学生掌握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使主体部分曲折生动,又怎样过渡、照应等。记叙文开头多采用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不仅点明了题旨,而且还表明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交代了线索。记叙文结尾是多种形式,有点破题意、深化主题的,有归纳主旨的,有含意深远、发人深思的。中间的主体部分应讲究曲折、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帐。过渡、照应使文章达到篇章严密,中心突出。文章一气贯通,浑然一体。过渡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连接与持续,有三种方式:一是用词语过渡,二是用句子过渡,三是用段落过渡。如《小桔灯》,《驿路梨花》等。掌握了这些,我们对记叙文的布局谋篇才能有所把握。

刚走出象牙塔的我已步入高中教学已一年了,我还要走很长的路要走。以上有诸多不足之处,望得到其他同仁和专家的评点与教诲,我定当勤学发奋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文教师!

“写人记叙文”的教学 篇6

·以表现人物为中心;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言谈举止、细节描写来反映其精神面貌;

·人物都是置身于特定背景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记叙文的篇数较多,约占14%。笔者对此类文章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几点经验与同行分享。

一、紧扣文本特质,在语言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

文本特质是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只要抓住文本特质,即抓住了解读文本语言的“钥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乌塔》一文讲述了“我”在罗马旅馆里结识了特殊的“驴友”: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独自游历欧洲。文章内容浅显,侧重写乌塔的旅游路线、旅游准备以及对独自旅游的观点;首次出现了“间接叙述”的方式,且“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穿插运用,富有变化。对于乌塔的“独立”品质,由于国情不同,学生不能一味模仿,须辩证地认识。

教学时,笔者从文本特质出发,立足语言表达形式,以“旅游规划”与“旅游论坛”为平台,创设言语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语言、发现语言、运用语言,在言语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的品质。(见下表)

教学流程学习活动教学意图

制作

“旅游规划表”默读第七自然段,提炼关键词,完成“旅游规划表”提炼主要信息,感悟国外少年的自主独立

介绍

“旅游规划”以“第一人称”乌塔的身份介绍旅游规划将文中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

比较

“叙述方式”把学生介绍的语言与原文一比较,发现文中“乌塔说”后面用“逗号”,并非“冒号”,人称“我”变成了“她”通过比较,发现“间接叙述”

尝试

“间接叙述” 学生尝试着把文中的直接叙述转换为“间接叙述”在语言转换中运用“间接叙述”

开展

“旅游论坛”小组合作完成跟帖,对乌塔的做法发表看法在跟帖、辩论中辩证认识乌塔的品质

二、围绕描写方法,在语言品味中感悟人物形象

1.聚焦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细节,能够看出人物的个性,窥视人物的心理,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写人记叙文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的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的。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写了毛泽东接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内心痛苦难言,以及对遗体是否运回国所做的痛苦抉择。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腻真实,令人动容。如突闻爱子牺牲的噩耗,文章中这样描写:“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简洁的语言富含情感内涵。其中“吸、放”两个微乎其微的动作,却凝聚着毛泽东的情感,平静的动作背后蕴藏着一个慈父心底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教学时,笔者安排了两次“感悟”:一是通过朗读感悟毛泽东的失子之痛;二是补充毛家此前已牺牲的五位亲人的资料,感悟毛泽东失去众亲之痛。又进行了两次“对比”:第一次,去掉细节描写后与原句比较,发现有了细节描写,句子表达更具体生动了;第二次,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常人失去爱子的行为表现,与毛泽东失子后“平静”的行为表现进行对比,感悟毛泽东亦父亦王复杂的人物形象,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与贴切。

2.联系环境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写人记叙文离不开环境描写,因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描写又反过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教学中,如能在“环境”与“人物”间寻找联系点,则事半功倍。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丰碑》时,为理解“丰碑”的含义与感悟老红军的形象,笔者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想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生:当时天气非常寒冷,环境非常恶劣,行军很艰难。

生:在如此寒冷的冬天,穿着如此单薄衣服的人,没想到竟是军需处长。

生:军需处长是军队里管理物资的人,应该不缺衣物,可他把衣物分给战士,自己却被冻死了。

……

把“军需处长”这个特定的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便会发现,一个最不缺衣物的人物,却因缺少衣物被冻僵,在大雪的覆盖下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丰碑,感受到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三、整合单元主题,在读写结合中迁移人物表达

现行教材按单元主题编排,在相同主题背景下,每篇文章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体观照下的部分。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执着的追求”为主题,表达不同的人对艺术专心致志、不懈追求的精神。其中《全神贯注》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鱼游到了纸上》则表现了聋哑青年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两者表达方法相似,都是通过人物的神态、举止来刻画其“忘我”,但表达的角度不同,呈现的人物形象也不同。教学时,笔者聚焦“忘我的境界”进行整合教学,做到同文中内容整合,异文间方法整合。

(1)理解想象,感悟“忘我”。学生朗读后,想象青年看鱼时的动作、神情,领悟“忘我的境界”就是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件事,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2)多篇整合,链接“忘我”。青年的“忘我”除表现在“呆呆地、静静地”神态上,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联系全文,寻找青年“忘我境界”的表现所在。

青年的忘我境界表现在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忘了……而前文《全神贯注》中写罗丹雕塑时忘我的境界则是“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罗丹的“忘我”表现为近乎疯狂般的自我痴迷。endprint

(3)读写结合,迁移“忘我”。不同的人沉迷不同的事,“忘我”的表现不同。联系生活,选取某个人做事时的“忘我”场景,着重观察他(她)的神态、举止,写一个片段。

围绕主题,整合方法,链接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表达方法,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方法。在读写中“走了一个来回”后,学生对写人物的“忘我境界”,自然生动形象、精彩纷呈。

四、采用多种方式,在语言转换中提升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令孩子厌倦。教师要依据写人记叙文的文体特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1.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诗歌

有些写人记叙文通过写主人公的几个画面来表现人物形象,情节平坦,语言朴实,难以吸引学生,如把它转换为诗歌则学生兴趣高涨。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在金色的海滩上》,抓住小姑娘做好事的几个画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重组,最后形成一首儿童诗。既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诗意盎然。

在金色的海滩上/拾贝的小姑娘/留下了/一串/小小的脚印

在金色的海滩上/看衣的小姑娘/坚守着/一份/淡淡的承诺

在金色的海滩上/还贝的小姑娘/给了我_____/___________

2.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非连续性文本

有些写人记叙文通过对主人公的几个事例的呈现来表现人物立体形象,故事多,篇幅长,阅读很花时间。如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教学,直观简明,增强新鲜感。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可采用“KWL图表”教学:“K”是学生已知道什么;“W”是还想学习什么;“L”是学到了什么。聚焦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闰土形象的认识不断丰满。

3. 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故事复述

孩子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在故事的陪伴下成长。有些写人记叙文,年代久远,在学生的心中本身就是故事,且不少课文采用故事的表达形式娓娓道来,深深吸引了低段学生。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来教记叙文,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徜徉于故事长廊而流连忘返。

4.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动态表演

小学生是天生的演员,读到真情处就会自然表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珊迪》一文,可以采取演课本剧的形式,结合场景描写、人物的言行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表演。当然,表演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

找寻写人类记叙文教学的“密码” 篇7

写人类记叙文是指小学语文课本中通过具体事例主要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的记叙文。一类课文的教学价值往往是多元的, 但从写人类记叙文这一特定文体的角度看, 其有特定的一些育人价值:

⑴通过感悟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格、性格特点等人文性特征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让自己变得崇高起来, 让心灵变得柔软起来。

⑵在感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抓住细节、对比联系、联想品味等感悟人物的方法。

⑶通过辨析提炼, 学习文中人物独特的思维方式, 优化自己的思维结构, 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更有思考力。

⑷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以及衬托、对比等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并使人物变得丰满生动的方法。

⑸通过知人论世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 拓展知识面。

⑹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二、写人类记叙文的教学“密码”

写人类记叙文实现文本育人价值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体悟”。体, 即体验, 唤起已有体验、生成新的体验;悟:感悟, 在情境中感悟人物形象、感悟表达方法、感悟思维方法, 感悟语言魅力。而体验感悟又必须在阅读中完成, 即“以读促悟, 以悟促读”。这就是写人类记叙文教学的“密码”。

密码一:在创设情境中体悟

在很多写人类记叙文中的主人公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是比较远的, 有的是时空距离大, 有的是年龄差距大, 有的是生活环境反差大, 有的是思想高度落差大。这些差距的存在给学生的体悟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 消除这些障碍的最好途径就是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有声, 有色, 有情, 有境的情境中去触摸、体验、感悟。

例如教学《军神》一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刘伯承的动作, 揣摩他当时所承受的巨大痛苦, 从而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但对于一般的学生因生活感受的缺乏体会是肤浅的。此时, 教师播放了刘伯承躺在手术台上做手术的录像片段。刘伯承一声不吭、咬牙坚持、默默地数着刀数的镜头震撼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 学生的心也被刘伯承手术中所承受的痛苦而揪动着。此时此刻, 刘伯承那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形象便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 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此时再读刘伯承做手术一段时, 发自肺腑的感情通过朗读传达了出来, 体悟的深度明显比情景再现前提高了许多。

这就是情景再现的策略, 当然还可以采用生活还原、角色置换的方法创设情境。

密码二:在细节揣摩中体悟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 常常是借助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写人类文章时就非得训练学生留意揣摩文本中的细节不可。因为细节是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 人物心态的真实写照, 是窥视人物性格和精神的最佳窗口。阅读过程中, 我们除了时刻留意这些细节, 还要学会结合故事情节、具体语境作合理的分析、挖掘。

例如《轮椅上的霍金》里有一段对霍金外貌形态的描写:“40年过去了, 疾病已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 肩膀也是左高右底, 双手紧紧并在当中, 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 两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 只要略带微笑, 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引导学生对霍金外貌的揣摩, 可以体会到“卢伽雷氏症”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疾病, 它不仅难以治愈, 而且留下的后遗症也相当严重;感受到身体的变形使霍金学习、工作面临着极大的苦难;更能悟到作者之所以把“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写得这样具体, 正是为了突出霍金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对科学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

密码三:在朗读咏叹中体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手段, 但在写人类文本的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生披文入情需要朗读, 感受人物形象需要朗读, 揣摩人物内心需要朗读, 表达对主人公的感受更需要朗读。朗读的方式也很多, 个人读、齐读、引读, 合作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这些读的方式只要用得恰当都能达到增强体悟效果的作用。

例如教学《爱之链》一课时,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并通过一咏三叹的朗读逐渐感悟到人物的品质。

师:一个冬天的夜晚, 在一条乡间公路上, 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2~8节, 选择最让你感动的画面, 反复朗读, 并在感动的词句下面画画、圈圈, 联系实际写写感受。

生1:我最感动的是第四小节, 乔依的手、脚腕被蹭破了, 流出了血, 在已经受伤的情况下, 他没有放弃, 仍然为老太太修车, 换作我, 早就支持不住了, 我很敬佩他。

生2:当时下着雪, 刮着寒风, 乔依没有穿袜子, 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 他喘着粗气, 身上都是油污, 竭尽全力地为别人修车。他助人为乐的精神让我感动。

师:能竭尽所能帮助别人, 这是一种美德。你们能将现在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让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生:我最感动的是当老妇人给乔依钱的时候, 乔依愣住了, 他从没有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 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帮助别人, 却不求回报的精神令人感动。

师:乔依真的不需要钱吗?

生1:其实, 当时乔依非常需要钱, 他失去了工作, 为了找工作维持家庭的生活, 快发疯了;他的妻子已经怀孕了8个多月, 生孩子需要一大笔钱。

生2:从乔依的衣着和家庭的生活环境, 可以看出他家非常的贫穷, 再加上目前失去了工作、妻子要生孩子的状况, 他应该十分需要钱的!

师:可乔依婉言拒绝了老妇人, 只是笑着对她说:“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听了乔依的话, 老妇人想:___。

想象说话, 深化理解后,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升华:“家境贫困的乔依需要钱, 可他却笑着说……” (生读)

“失去了工作, 妻子又已身怀8个月身孕, 急需用钱的乔依却笑着说……” (生读)

“为了找到工作, 为了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 为了维持这个贫困的家, 乔依都快急疯了, 可他面对老妇人的酬谢, 却笑着说……” (生读)

师:此时此刻, 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乔依?

(充满爱心, 正直善良……)

上述案例中, 教师让学生找出感动的语段, 结合自己的经历来体验,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地朗读, 一咏三叹, 人物的形象也逐步丰满和立体化。

密码四:在文本拓展中体悟

选入教材的写人文章的篇幅毕竟有限, 而这些文章又往往经过编者的删改和整理。因此, 学生只能透过这有限的经过修改的文字来尽量感受人物的品质和特点。但有时省略的部分又往往对人物的形象和情感的把握非常重要。此时, 教师们往往就要引入一些与人物相关的资料, 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和对人物的认识。

例如, 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接近尾声时, 教师配上音乐给学生诵读教材中删掉的原文中的结尾:“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 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 依然那么和蔼、慈祥, 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 不知我来干什么, 甚至不知我是谁……”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完毕, 教室中一片沉静, 学生已经走进了这段感人至深的文字中, 仿佛已经看见了母亲呆呆傻傻的样子, 仿佛已经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酸楚。此时, 学生再读最后一段话, 其情感的投入已远远深于前面的读。听得出, 学生是在用感情读, 用心读, 他们要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在引入资料时, 我们也应仔细甄别筛选, 引入那些真正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能使人物形象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的资料, 真正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密码五:在练笔抒怀中体悟

有些写人文本文字优美而凝炼, 适合诵读的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许多“空白”。要深入解读文本, 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 就得试着链接文本中已有的关键词句, 进行想象“补白”、或练笔抒怀中走进人物的生活, 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 获得与文本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的效果。

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文时, 在充分感悟恩科西的人物形象, 满怀激情地朗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南非总统曼德拉对他的评价后, 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心中想对恩科西说的话。三分钟后, 学生精彩的发言将全课推向了高潮。

生1:恩科西, 你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会一直留在我们心中。你患病时毫不畏惧, 关心着别人同样患病的儿童, 并梦想未来, 要换成我们, 早已把自己的梦想和未来抛到九霄云外了, 悲观消沉, 等待死神的召唤。你让我们明白了, 一个人该如何面对天灾。我们会一直把你的精神力量、你的呼吁声向全世界每个人传播, 代替你完成一直未了的心愿。恩科西, 你是好样的, 你是我心中最顽强的小斗士!

生2:一个人的生命是渺小的, 但恩科西却用他短暂而渺小的生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我真是自愧不如。一条幼小的生命就这样去了, 他笑着离开了, 他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时, 就想想恩科西吧!

……

小练笔为学生抒发心中积蓄已久的对人物的感怀开了一道口子, 在浓浓情感的推动下真实、独特的感悟喷涌而出, 汇聚成了亮丽的风景线。这也许正是学习写人类文本该留下的。

密码六:在比较联系中体悟

真正富有实效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教材掌握一类文章的特点和写法, 为他们今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类文章以及写作奠定基础。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写人文章, 来掌握这一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呢?比较阅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了不同的写人文章后, 将这一类的文章横向出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在比较中自主发现其在刻画人物, 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或不同方法。这样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就会系统而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 学生也才有可能辨析方法, 掌握规律。

例如教学了《最后的姿势》和《船长》两篇课文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 发现和总结写作的规律和方法。

⑴人物:都是写的生活中平凡的人。

⑵主题:恪尽职守, 舍己救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一心为别人, 有着无私的大爱。

⑶事件:两件事情虽然一篇是真实的事, 一篇是小说虚构, 但都写了主人公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用生命守护生命, 表现出了无私的大爱, 诠释了“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

⑷结构:开头都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都描写了主人公平凡生活的一面, 然而通过下面的事例, 我们又看到了关键时刻凡人做出的壮举, 他们是不平凡的, 是伟大的。接着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都写了人们对英雄的赞颂。

⑸描写:

(1) 语言描写:两篇文章中都对人物的语言, 动作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2) 环境描写:两篇文章中的环境描写, 都渲染了人物的出场, 推进了情节的发展, 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 侧面描写:《最后的姿势》中引用最具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 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立体地表现了人物的品质。《船长》中写了作者的议论, 叙述中恰当地融入议论, 讴歌了船长舍己为人、恪尽职守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4) 场景描写:《最后的姿势》中, 谭老师的最后姿势“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三次。《船长》中“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 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是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 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像雕塑一样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抓住这些写作方法, 再体会到不同写法的好处, 那对于他们今后独立阅读理解和写作这类文章将是十分有利的。

小学作文教学之记叙文指导方法 篇8

关键词:小学,作文,记叙文,指导,方法

记叙文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类文体,基本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写作文体。记叙文的写作有一些较为实用的技巧,教师在针对小学生展开记叙文教学时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与对策。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还比较有限,但是教师一旦找到了正确的引导对策,学生会很快地接收到教师的教学指导,会很好地领会到记叙文写作的方法要领。因此,教师要尝试在不断摸索中探究出更加合适且效用更为明显的记叙文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这样的指导过程才能收获更好的效果。

一、让学生产生对于记叙文的写作兴趣

教师首先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记叙文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过程中表达的乐趣,这会形成一个较好的开端。学生如果找到了方法和要领,表达的过程会十分流畅,学生也能够在这种顺畅的表达中感受到成就感。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慢慢找到这种感觉,要透过合适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融入写作的氛围和情境中,让大家产生表达的欲望。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的导入阶段利用一些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慢慢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到具体的写作情境中。记叙文写作的内容通常十分具体,文本中需要表达与呈现的内容也会十分明确,尤其是事件确定后,学生需要写什么就非常明了了。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记叙文的这种特点,在教学导入环节以及其他的指导阶段结合这一特征来设计趣味化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习作。

如,让学生写一篇游记类的记叙文,为了引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假期中,我会有计划地去一些名胜古迹,像蜿蜒曲折、雄壮威武的长城深深地震撼了我,汹涌澎湃、一望无际的大海彻底吸引了我,还有那静谧的太湖、高大的泰山。同学们,你能给我们详细地讲讲让你也忘不掉的某次旅游经历吗?大家的思维慢慢跟随我的描述进入到那些美丽的名胜古迹中,学生内心想要表达的欲望也在一点点积累。这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开端,透过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时的很多难关,能够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在文本写作时也会更加流畅,写出的文章更富感染力。

二、注重记叙文写作方法的教学

记叙文写作有非常明确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教学这类文体的写作时,要将注意力多放在写作模式的教学中。小学时期的写作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写作方法与技能的时期,这个阶段教师要将一些最为常用且效用十分明显的写作模式教给大家,让学生的写作基础慢慢变得夯实,并且能够不断积累一些好的写作经验。这些内容才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有价值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很长时间内指导学生有效进行习作。教师在进行方法的教学时要注重技巧,要采取小学生能够接受与吸收的指导模式,并且要注重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要一点点帮助学生实现写作基础的积累,这才是真正合适的作文指导策略。

如《这件事,我真难忘》和《难忘的一个人》两篇文章,这是小学时期非常典型的记叙文类型,教师可以结合这两个主题来引导学生剖析写作的方法和侧重点。同是写“难忘”,前面那篇是记事类的,要写出哪件事情难忘,后面那篇是写人的,要抓住这个人令人难忘的品质来写。同时,我们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安排结构。仍然以《难忘的事》的写作为例,可以用总分总的构思来写,开头结尾点明哪件事情难忘,中间的主体部分详细记叙难忘的具体事件;也可以用分总的构思,开头可以设置悬念的方法吸引读者的眼球,中间记叙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结尾总结点题。多进行方法的教学会让学生在写作时形成清晰的思路,学生会找到更多想要表达的内容,文章也会变得更加充实与具体。

三、让学生对于生活更为关注

想要将记叙类文章写好,让文本具备感染力很重要。无论是记事还是记人,都需要对于事件和人物有细致的观察,要能够抓住记叙的内容的特征。学生如果平时对于生活有勤于观察的习惯,往往会抓住很多生活中值得留意的瞬间,会记住生活中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或者事件,而这些素材则可以很好地成为学生写记叙文时的范本。因此,教师要慢慢培养学生观察与感受生活的能力,要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习惯,留意生活中发生的大小事件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自身写作素材的丰富,在观察的同时学生也会有感受,进而产生思考,这又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很多教师都会思考,写作教学中如何教育学生的文章说真话,抒真情呢?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如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就是写身边的小事情,但内容是很感人的。要让学生有这样一个意识:不一定大事才叫有意义,小事情只要能让人有启发,受到教育,帮助成长,这也是有意义的。这样的事件来自我们身边,我们非常熟悉它,反而特别有利于我们作文的写作成功,为何要舍近而求远呢?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首先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在平时的生活中便要让大家留意这些情节和人物,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和感受生活的习惯。慢慢的,学生积累的素材会越来越多,在写作时想要表达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进阶,对于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都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建山.明察秋毫指导积累[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2]穆宏彬.小学生作文批改策略研究[J].才智,2016(27).

[3]郭桂华.小学生作文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6(09).

[4]林文虎.小学作文写作指导与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2016(18).

浅谈小学语文写人类记叙文教学 篇9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编写了大量写人类记叙文,它们通过鲜活的生活故事和难忘的生命经历阐述哲理、抒发性灵,相比散文的随性而喜、古典小说的精致凝练,更容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接,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学生的心智水平和阅读能力来说,写人类记叙文更加明白晓畅,往往不需要教师讲述,学生就已经能有所把握。然而,也正因写人类记叙文强烈的故事性、情节性,在学习和教学中比其他类型文本更容易滑入“内容分析式”的泥潭。现在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常常看到老师领着孩子在已知的内容层面上滑行,却忽视了语言本身。这样教,显然就失去了这类教材的语文价值,使之异化成了“品德教材”,使写人类记叙文的教学极易走入狭隘的路径,甚至演变成空洞苍白的说教。因此,正确解读、教学写人类记叙文十分重要。

一、分析文章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对于一类课文来说,其特殊性就是它的文章特征,只有抓住了文章的特征,我们才能像“庖丁”那样将该类课文看得清楚、看得透彻,才能找出适当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1.完整的事件描述。

每一种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规律。诗歌讲究独特的“意象”的创设,说明文讲究准确的说明方法,写人类记叙文就是叙述事情,就是以书面的形式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写人类记叙文就是讲故事的,不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是以人物为主还是以事情的叙述为主,文章的根本用途是讲故事。既然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自然故事性就是记叙文的本质特点,也是记叙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所在。

2.丰富的细节描写。

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写人类记叙文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环境烘托等细节描写来显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创造典型环境、突出人物的品质。如《百合花》中,“被面上撒满白色百合花”这一细节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结尾更以此细节点题,可称为“点睛式”的细节。

3.激烈的矛盾冲突。

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的目的更在于写人。不管是一件事还是多件事,不管运用何种细节描写,也不管情节是如何的跌宕起伏,写人类记叙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突出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正如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样,叙事性文章也讲究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它常常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或许,正是那一个又一个激烈的矛盾冲突,才能使人物品质得到凸显。如《给予树》中,课文的一、二自然段都在讲述给家人买礼物,从讨论到选购到买到后的欣喜。第三自然段却描述了金吉娅用给家人买礼物的钱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姑娘买了洋娃娃,令妈妈大为吃惊,出现矛盾冲突。第四自然段用回溯的方式写明了金吉娅买礼物的过程,让故事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综观全文,语言清新自然,情节跌宕起伏,读来让我们的心中弥漫着一股其乐融融的亲情滋味,也让读者在情节的撞击中更加懂得了“给予”的意义和快乐。

二、精选教学内容

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了“教什么”远比弄清楚“怎么教”重要。根据以上对写人类记叙文特点的分析,笔者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谈谈这一类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1.事件内容。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梳理文中的事件。课文先写在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课文中,父亲抱着坚定信念救儿子这个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文章描写了父亲不顾劝阻、历尽艰辛救出儿子的过程,出现了大段大段的对话描写。让高年级学生归纳好这几段对话,也是教师梳理事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理清了事件,学生就初步感知了这对父子在灾难面前坚强的信念与强大的勇气,人物形象一下子就初步建立了起来。

2.细节描写。

梳理事件只是粗浅地了解故事内容,浅层次地感知人物形象,要想更深入地感悟人物品质,必须借助细节的品味。比如,描写父亲在废墟上挖了很久:“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人物细致的外貌描写生动地揭示了父亲为了坚守承诺历尽艰辛。在别的父亲都慢慢放弃、纷纷离开的时候,在别的孩子都失去希望、陷入黑暗时,这对父子心中反复出现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更是坚定地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对伟大的父子形象,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着实令人钦佩!文章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点,在两个集体中的对话描写中,都出现了相同语言反复出现的语言形式,如“你是不是来帮助我?”通过父亲的反复追问,更表现出父亲的坚定决心,一再出现,更令读者感受到了强大的文字冲击,对人物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不管是在语言积累与表达上,还是在体会文章价值上,这些都是不容错过的教育资源。

3.矛盾冲突。

细细观察,我们会觉得这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也是曲折起伏的。在大地震面前,别的父母都选择了安全地离开,而“父亲”却疾步走向废墟动手挖掘,这让我们捏了一把汗。“父亲”为什么要冒这个危险呢?如果此刻放慢镜头,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猜测。消防队长、警察都来劝他了,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呢?离开废墟,或者是和其他父母一样离开?最后,父亲的举动让所有人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用一双手挖了36小时,终于听到了儿子和同学的声音,救出了他们,也让所有人为之钦佩不已。此时,我们不得不为作者巧妙而跌宕的情节设置拍手叫绝。

教学写人类记叙文,就要像这样紧紧地扣住故事本身,去梳理文中的事件,品味细节描写,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围绕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开展一些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

三、确定教学策略

达尔文曾经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换句话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就是学习方法的学习,事实莫不如此。对于写人类课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交给学生学习该类课文的有效学习策略。

写人类记叙文独具特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理应与其他文章体现差异。

1. 聚焦文章题眼,调动情感,以点辐射全篇。

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文章的主旨往往包孕其中。抓住题眼研读课文,有利于尽快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

如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抓题眼“情深”,用这条情感主线串起四大板块:出示课题,提出“情深”;初读课文,聚焦“情深”;研读课文,感悟“情深”;简介作家,升华“情深”。引领学生从“母亲工作的环境”及“母亲自身的形象”这两方面感悟慈母情深。

像《将相和》《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唯一的听众》等课文,我们都可以抓住题眼来展开教学,以起到举纲张目、辐射全篇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调动学生静心研读的情感。

2. 站在学生角度,开发支点,引起阅读期待。

教师在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时,要尝试转变角度,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作为原始读者,推想学生读到这个文本的时候心中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文本与学生的经验、思考和情感产生冲突的焦点在哪里,必须要有一个颇具震撼力的问题来刺激他们,发动他们,使进入文本、解读文本成为他们自然的内在诉求,而且使他们自发地关注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上来,从而得以顺利地进入文本。要以此视角为情感支点打通全文,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3. 立足文本整体,梳理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理清了课文中的事件,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人物的品质。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这一课时,有了前期的学习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文的主人公———身患残疾的刘老师,找到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校园里,时间是作者苏叔阳上小学的时候他们也发现了课文中4- 13小节叙述的三件事。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三件看似相互独立的事情共同反映了刘老师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主义精神。但是,这三件事在结构上又是彼此独立而完整的。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是抓住基本要素,理清课文的脉络,既做到心中有丘壑,又能为接下来的紧扣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品质做下铺垫。岂不是一举两得!

4. 紧扣语言形式,创设情境,实现言意兼得。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中那些颇具深意的语言现象,这既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过程,也是体味作者表达特色、学习语言表达形式的主要途径。作为文学作品,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文价值,我们的编者在编写这类文章的时候已经开始有所提示。面对这类文章的教学,我们必须唤醒自己的语文教学意识,升起敏感和警觉,从语词、句段、篇章等多个维度发现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并由此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言语本身,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领悟“意象、意境、意蕴”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领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

(1)字词。

作家在表达过程中,比如描写一处景物或者事物的时候,会用到大量有特点的词语。课堂中,我们就应该把它们呈现出来并让学生主动发现这些词的内在特点,积极地去理解、积累、运用这些词语。如此,学生会形成一种对词语的敏感,也会在碰到这类词语现象的时候产生兴趣。

(2)句段。

在叙事性文章中,常常会有一些有价值的句段,看似不起眼、含而不露,但却能让读者在品读后产生巨大的认知冲击,从而形成文本语言上强大的张力。这些句段,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和意象的功力,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句段,激发冲突,发动“引擎”。

(3)篇章。

在教学叙事性文章时,除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章法结构,要有强烈的篇章意识。阅读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写作的预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结构有明显特点的文章,要及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进行着力渗透,使学生形成深刻的烙印,并逐渐影响他们自己写作,让他们也可以这样去结构全文。

语文教学 应该是留 下语言,留下情感,留下形象。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应让学生在品味词语时、在分析段落结构时、在推敲词语时,在思维记忆里去追寻文本的价值,从而实现“教学是向孩子们传递生命的气息”的追求。

5. 品读文本语言,熏陶情感,以读文促悟情。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宗旨。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迁移运用、熏陶情感。

执教《白杨》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读文本,在默读中思索白杨的品质,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在诵读中升华作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美好情感。

6. 抓住情感错位,酝酿冲突,浸润文章价值。

如果说,中年段的写人类记叙文主要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品质,那么高年段的这一类课文还会利用激烈的矛盾冲突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仔细阅读每一篇叙事性文章,你会发现大都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矛盾冲突或情感错位。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这些矛盾冲突处、情感错位处深入解读、层层推进,让学生从已知中不断发现求知,移情入境,切己体察。

记叙文教学 篇10

总之, 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学生完成语文作业, 不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 也是在实践运用语言, 形成技能, 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 通过作业这个舞台, 充分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

(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

《安恩与奶牛》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尼斯·延森的一部小说, 全篇展现了浓郁的欧洲乡村风情, 语言朴实, 思想深刻, 是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笔者认为, 从《安恩与奶牛》中我们除了能了解到以上知识以外, 还应该学到其他东西, 比如, 怎样去写好一篇记叙文。这篇小说, 有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有丰富而生动的各种人物描写, 还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而这些, 也正是构成一篇优秀记叙文的缺一不可的要素。所以, 我们可以借由这篇文章窥探一下好的记叙文的写作奥秘。

其实, 写文章就好比建设高楼大厦一样, 不费心血, 是写不出来的,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搭建框架

学生在写作文时, 首先头脑中必须要有一个大体的构思, 即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只有先做到胸有成竹, 写作时才不会乱。一般来说, 写作过程都是先交代事情的起因, 然后叙述整件事情的发展经过, 最后交代结果, 但这样的框架见得多了, 也就会流于大众化, 弄得不好, 还会像流水账。所以要想让人眼前一亮, 就必须搭建一个与众不同的框架。我们可以先写结果, 再反过来写起因和经过;我们也可以先写起因、经过, 然后宕开一笔, 插叙一些跟文章有关的内容, 再接着写经过和结果;我们还可以开门见山, 直接写经过里的一个小情节, 如人物之间的对话, 来引出对整件事情的叙述, 反而更有戏剧感。

就像《安恩与奶牛》, 它大体上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的, 很普通, 所以对每一位学生来说, 这写作的第一步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二、丰富内容

框架搭建好了, 就必须填砖头, 砖头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生活。细致的观察是拾得好砖头的首要条件。记叙文顾名思义就是记录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情的文章, 那么砖头当然就是那一件件事情了, 写事情又离不开人物, 所以归结到最后, 砖头其实就是事情加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能吸引人的事情当然可遇而不可求, 对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我们却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

(1) 外貌描写。有人说外貌描写太简单了, 不就是介绍人物穿什么衣服, 梳什么头发, 个子是高是矮嘛, 其实不然!有一个学生写道: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 一只高挺的鼻子, 一张小巧的嘴巴……放眼望去, 满目皆是这样的人, 这也是外貌描写, 但完全没有抓住人物的特征, 只是肤浅的流于表面的描写, 好的外貌描写是能够让读者从这个人的外貌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我们来看约翰尼斯对安恩的外貌描写: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 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 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 皮面上却抹了油, 擦得锃亮。从“旧衣服”, 我们可以看出她生活清贫;从“干净”, 我们可以看出她勤劳;从“抹了油, 擦得锃亮”, 我们可以看出她勤劳活得有尊严……既有外在的特征, 又有内在的性格体现, 使得安恩的形象立体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这才是真正的外貌描写。

(2) 语言描写。即仔细观察人物平时说话的语气、腔调。一个人说话的语气腔调很大程度上能体现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如《安恩与奶牛》中的屠夫:“喂, 这母牛多少钱?”对老太太只用了一个“喂”, 一个粗鲁的屠夫形象立刻跃然纸上。学生们在进行语言描写时, 可以先想想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果是内向型的, 那么可以在描写时多用标点符号, 以显示说话吞吞吐吐, 如果是外向型的, 那么可以设置让人物一口气说一段话, 以显示说话语速快。另外, 写好语言, 还得注意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等等, 语气腔调必须与上述需要注意的点一一对应。

(3) 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即展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活动和动作。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得越丰富就越能展现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如“那个男人惶惑起来”充分体现了此人猜不透安恩的心理而惶恐不安的面部表情和忐忑不安的心理;“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写出安恩对那个屠夫打自己奶牛的厌恶的心理;“然后, 像是为了表示谦恭, 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 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体现了安恩坚决不卖牛又害怕别人误会的心理。学生们在写作时几种描写方法要互通, 不能单独只用一种, 只有互通才能全方位地展现人物。

三、升华主题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 那就失去了它为文的意义, 就像没有源头的死水永远没有活力。好的文章, 主题是寓于其中的。就像《安恩与奶牛》, 以安恩的话结束, 戛然而止, 没有议论没有总结, 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安恩对奶牛的深沉的爱, 所以主题自然呼之欲出了。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是不太容易的,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那就是在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内容来一段议论, 这样也能升华主题。

另外, 要想写好一篇记叙文, 形容词、修饰语是必不可少的。如《安恩与奶牛》中“干瘪瘪的”“瘦骨嶙峋的”“精明利落, 脸刮得光溜溜的”“肥硕的”“踌躇不决地”“爱怜地”等等。正是有了这些词或短语, 文章才变得有血有肉, 富有文采。所以, 学生们一定要多读书, 注意收集优美词汇, 做到能够信手拈来, 不怕写不出好文章。

当然, 写好一篇记叙文, 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是, 如果没有了细致地观察、用心地感悟、海量地阅读, 所有的一切, 都只能是空谈。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记叙文 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50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很多学生谈到写作就觉得头疼,对写作不感兴趣。在初中阶段,记叙文是一种重要写作文体,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常常将记叙文写成流水账的形式,文章内容缺乏新意,立意不够鲜明等等问题影响着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从自身出发为学生提供必要、及时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文就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写作教学谈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生活这一素材,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人生,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写作素材。初中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缺乏观察,没有发现自己生活总的精彩,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从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存在写作素材不足的情况,这是学生写作的主要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的就是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素材。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多接触大自然,从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体验和感受,从中捕捉到生活的乐趣,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要认真观察,观察大自然中的美景,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更好的感悟生活中的美,获得关于生活中的体验,并且能够将其展现在自己的作文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写得更加有深度。除了自然,另外一个重要的素材就是人,在与人的接触中要注意观察和体验人物的性格、言行,通过人物的言行去思考人物的品行以及心理变化,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将人物写得更加有表现力,才能表现人物丰富的个性,使得文章更加饱满。

二、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并不是学生想到什么就可以随便写的,在写作过程中是有方法可寻的,并且要遵循一定的问题特征,只有遵循相应的写作方法,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加有说服力,才能更加鲜明。在记叙文习作过程中主要分为写人和写景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总结和掌握这两大类作文的写作特点,通过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更加熟悉写作的套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在进行写人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篇优秀作文作为范例,让学生去评价作文,找出这篇作文中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地方,并且说明写的好的原因,让学生找到了解好的作文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参照。除了细节上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看看文章的立意以及文章中行文的安排,让学生总结写人物的文章应该具有的特点。这样学生能够在有效写作方法的指导下写的更加出彩。

三、加强写作片断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片段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段落开始练习,再从段落到篇章。在写作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愁眉不展,让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联系太难,并且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的练习方式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学生获得的提高也不多。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片段式的练习方式,可以练习文章的开头、文章的结尾以及文章的中心部分;还可以以话题为练习标准,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练习、动作练习、心理刻画方面的练习、景物描写练习等等。在学生进行写作之前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着手练习,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够有所依据。此外,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有所侧重,根据班级上学生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重点的练习,并且练习要有所针对性,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的。

四、创新作文评价模式。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除了作文的写作和教学,进行作文的评价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重在修改,学生通过修改作文能够发现自身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得到提高。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创新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作文修改和评价过程中的作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当前教学中,教师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教师批改,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语进行作文的修改,这种评价方式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评语进行修改,有时候学生根据评语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新评价模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当面评价,教师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指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写作中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此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获得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其它同学在写作中的优点,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积极性的提高,这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写作和阅读是分不开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强调阅读的作用,阅读也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除了积累以及总结生活素材,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体验,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还能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给学生提供仿写的例子,让学生能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参照,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记叙文教学 篇12

记叙文是记录人物的人生经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 抒情、议论、说明和描写等表达方式为次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的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它的特点是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的叙述, 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来描绘和表达作者某一时刻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而阅读者在对文中人、事件、物体的了解过程中可以从侧面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与之产生共鸣。

现代的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打造知识丰富的专业人才, 又要把眼光拓展到语文教育对于其他学科教育以及学生未来深层次发展上。目光短浅不符合语文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 更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注重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记叙文必不可少地成为这个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读写的融合, 使学生的两种能力互为砥砺, 又互相促进,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最终全面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苏教版语文教材注重文化、审美和时代感, 将内容简约化、现代化、民族化, 这样的指导思想遵循了新时代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那么关于记叙文教学的研究,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情景教学, 提高学生感受能力

利用记叙文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社会体验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生活风貌, 给学生一个真实具体的印象, 丰富想象力。在这样的模式中, 学生不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旁观者, 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 使得学生在以后面对生活时更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这种当事人的角度帮助学生打开了眼界, 找到了自我提升的通道, 会在语文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定时阅读, 增强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性

阅读能培养学生语感、文字领悟能力。定时、定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转化为自身的一个素养。而教师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来保证阅读的顺利进行。阅读可以分为课上、课下, 阅读材料的优劣决定着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不能受制于教师, 要鼓励学生学会发散性和自主性的思考, 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毕竟同龄人对外界的认识有相同的基础, 也更容易打成一片, 能营造课上课下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一种“大家庭”一样的亲切感。同样, 也可以利用学生身上自强上进的本能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 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写作训练, 拓宽学生宣泄情感的通道

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中的一个必备素质, 在各种活动、社会体验、情景教学中都可以适当要求学生记叙所见所闻, 所感所悟。以“写给未来的信”“生活随笔”“活动实践报告”、“比赛纪事”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在潜移默化之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开展活动, 寓教于乐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 创新教学模式。将“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言化”,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另外, 对于语文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补充也能增加教学的丰富程度。比方说针对初中语文中的一些疑难字和成语, 通过说文解字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十五个吊桶打水———打一成语, 在学生踊跃回答后, 询问其表述想法, 教师公布正确答案之后可以讲述其中的典故, 若能引申到本次课堂教课内容之中就再好不过了。这样, 整堂课程的开始可能源于一个故事、一个笑话、一个谜语、一则消息, 最终仍然回归到教学主旨上,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 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可以融入到记叙文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 与记叙文读写技巧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技术的加入能够以全新的教学体验带给学生新鲜感, 与此同时, 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记叙文教学课件, 以视听多种辅助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的记叙文教学中,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热情地融入生活, 观察生活当中的万事万物, 这样能从学生内心深处凝结出一种感悟能力, 增强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欲望, 这与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摘要:记叙文的读写对于学生写作素养、生活感悟有重要的作用。基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对记叙文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提倡读写结合, 协同并举的模式, 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成才。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成才

参考文献

[1]刘建东.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之谈[J].科教导刊, 2010 (2) .

上一篇:远方并不遥远下一篇: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