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记叙文立意(通用5篇)
高中记叙文立意 篇1
每年成人高考的语文试卷, 作文与高考一样占据了70分, 几乎是半壁江山。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记叙文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拿手”的一种写作体裁, 但囿于狭窄的视野和阅读面, 学生的作文往往立意不深, 思想境界不高, 情感单薄。因此, 本文主要谈谈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问题。
立意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占有多重的位置呢?参照唐代文人李翱的“义深则意远, 意远则理辩, 理辩则气直, 气直则辞盛, 辞盛则文工”的卓见可知, 虽然“命意与修辞”“二者相依, 不可或离”, 但是还是要先考虑立意。
记叙文的立意, 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鲁迅先生曾说, 他的写作过程是“静观默察, 烂熟于心, 然后凝神结想, 一挥而就”的。王夫之人也说:“意犹帅也。”可见, “意”, 是生成于文章之前的思想, 它是文章的灵魂, 统帅着全篇的内容。我们知道, 作文本质上是一种交流, 而交流的好坏成败, 取决于技巧, 更取决于态度和内容。如果你的作文态度不诚, 内容不善, 外形不美, 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而立意是内容的关键。可见, 立意往往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成败!
立意的新颖与否, 深刻与否, 高远与否和智慧直接关联。善于感悟, 感悟生活, 感悟生命, 感悟大自然, 是一种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难得!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 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这为你所捕捉住的“风景”“灵魂”就能够作为你文章的立意。
在职业学校任教多年, 发现学生的作文立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信马由缰, 缺乏立意意识。大凡做文章, 都是要有所寄寓, 有所承载的。所谓作文, 就是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思想、感受、体悟的。因此, 信马由缰, 不知所云是为文之大忌。
老生常谈, 立意缺乏新意。在现实生活中能“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在文章中能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人人笔下俱无”的立意即为自得之见。历代文人都非常注意为文自得, 曹雪芹曾借宝玉之口说, “做诗不论何题, 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 纵使字句精工, 已落第二义, 究竟算不得好诗”。而我们学生的作文中涉及到做好事的依然是公交车上让座, 表达亲情感恩还是父母在大风大雪中送自己去医院。这样一遍一遍地“嚼别人嚼过的馒头”, 只能让读者感觉味同嚼蜡。
八面出击, 立意杂多混乱。这是立意问题上的另一个极端表现。在一篇文章中企图表达杂多的思考, 因而显得混乱。既然作者抓不住中心, 读者自然也弄不清该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八面出击的结果, 其实是“一面”也不能“击破”。
聊胜于无, 低幼倾向严重。身为中国之少年, 全然没有“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神采, 也鲜见“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担当, 在文章中表达的多是微小情感、琐屑体悟。主题也算是有, 只是聊胜于无罢了。
是非不清, 表达不良情感。也许和识见所达到的层次有关, 也许受“另类作文”思想的影响, 对所叙写的事情所流露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不很恰当甚至很不恰当, 是非界限不清, 甚至还表达了不良情感。
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阅读的过程是心灵丰富的过程, 阅读这种营养是感情的营养, 阅读不单单是为了增长知识, 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心灵健康成长, 让你的情感丰富起来。”刘熙载也说过:“认题立意, 非识之高卓精审, 无以中要。才、学、识三长, 识为尤重。” (就是说, 确定主题, 如果没有高远出众精深周密的见识, 就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而要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就一定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有高超卓绝的见识。有了高超卓绝的见识, 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 “识”从哪里来?博览群书是一个重要途径。
训练提炼剪裁的技巧。剪裁是选材的基本功, 指对材料的取舍与疏密安排:舍掉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 保留主要的本质的材料;详写与立意联系密切的材料, 略写与立意有联系但不密切的材料。剪裁在鉴别与联系的基础上进行, 除了要依据于对材料价值的一般性分析与评价外, 还要全面考虑材料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及与其他材料的相互联系。因此, 剪裁应以立意的表达为准, “无主意便无剪裁”。
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依笔者的体会, 一旦运用了发散思维, 许多问题都能化难为易。譬如2008年成人高考的作文是要求以“沟通”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如果构思一篇记叙文, 可以写“沟通的外延”问题。诸如语言的沟通, 行为的沟通;心理的沟通, 生理的沟通;信息的沟通;思想的沟通……可以写“沟通的前提”问题。诸如人格平等, 胸怀博大, 智慧超群……可以写“沟通的方式”问题。诸如书面交流, 电话联系, 面对面交谈, 通过中介人……可以写“沟通的环境”问题。诸如国家领导人之于联合国之类的“峰会”场合, 师生之于教师办公室或教室, 生意人之于茶楼酒馆, 情人之于咖啡馆……可以写“沟通的对象”问题。诸如人与大自然的沟通 (与青山对话, 和流水交流……) ;人与动物的沟通 (我对小鸟说, 与猫面对面, 和孔雀零距离……) ;动物与动物的沟通 (龟兔赛跑新编, 猫与狗的亲密接触, 老虎和狮子的强强联手……) ;动物与植物的沟通 (小鸟与森林的情谊, 蚕对桑叶说……) ;大自然与大自然的沟通 (绿水与青山之间, 阳光和绿叶之间……) ;甚至还可以写自己与自己的沟通 (不是有人说“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吗!通过自己与自己的沟通, 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 从而更好地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 ……可以写“沟通的结果”问题。你可以为沟通大唱赞歌;殊不知, 沟通也有负面的效果, 譬如坏人在做坏事前也是要进行“沟通”的, 这样的“沟通”是勾结, 是密谋, 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总之, 成功地解决了立意问题, 就是抓住了记叙文写作的“纲”。
深化记叙文立意的策略 篇2
众多学生习作平庸的原因之一便是囿于生活圈子,限于个人得失,题材得不到拓展,立意得不到提升,纯粹以个人得失决定喜悲。如妈妈送饭我会感动,同学关怀我会感激,考试失利我会感伤,在“小我”的生活里兜圈子,无法激起读者的共鸣。因此,记叙文的写作必须跳出“小我”的怪圈,来到“大我”中寻找题材,确定题旨,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记叙文的立意。
记叙文中总有个“我”,无论是以主人公、旁观者,还是仅以作者的身份出现,对“我”的界定,应该由家中的我、学校中的我上升为社会中的我,将视线对准广阔的社会,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敏感于一定的群体,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乡村教师、外地打工族、城市蚁族、啃老族等等,从一类人里塑造典型形象,以此反映人情冷暖、善恶美丑、情理之争、民族心理、民生改革、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社会问题。
作为高中生,生活范围变广,接触更多的人或事,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在作文中体现是理所当然之事。《青春万岁》写搬家时父母看到留有青春印迹的书籍之后激动的表现来反映青春的美好。《一件小事》借考场上纠结于要不要告诉前排男生他身上有只蜘蛛因而考砸来反映有时细微之物也会影响全局。《忧与爱》涌现的佳作更多,借农民工乘坐绿皮车来抒发对即将逝去的绿皮车的忧与爱,借卖木刻年画的老桃花坞艺人侯爹来体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追怀,借买和吃山楂糕的经历来体现对传统美食的热爱。《拒绝平庸》写父母在子女高考前一系列迷信活动表达反对之意,《好奇心》以瓷器的经历来表现好奇心会成就惊世之作,借老爸以看足球为借口避免鼾声对孩子的影响来表现天下父母心。苏教版必修一教材中这样写:“你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大自然在你脑海里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画面,成长的喜悦与烦恼在你的生活中经常交替出现,你每天都在思考,一些想法甚至独一无二……如此丰富的生活怎么可以不出现在你的笔下?”高中生更应该将自己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指点江山,审视自己,激扬文字,将囿于个人悲欢得失的“小我”变成社会甚至人类宇宙中的“大我”,只有这样,对人对事的看法才会更成熟更深刻,才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是从横向上看,应将记叙文写作的镜头对准更广阔的天地。在纵向上,也应该写出一个成长中的“我”,因为这关乎作者的形象,也关乎作者的眼光。笔者从实用角度给学生如下策略:
一.变索取为付出
中学生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钱来就走”的生活,把索取当作天经地义之事,但是他们的体力与精力已足以帮助家人生产劳动,甚至承担家庭重任。如果能在文中写出“我”的劳动,“我”的付出,比写“我”的感动感激更能打动人。《父亲与麦子》写到“每次放假,我总要回家帮父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寻猪草、拾麦穗或跟在父亲身边割麦。我割麦时老掉麦穗,父亲在捆麦的时候边拾起我掉下的麦穗,边亲切地教我割麦的方法。”有能力付出是身体上的成熟,主动付出则是心理上的成熟,身心渐趋成熟才是高中生应有的形象特征。写作的内容跟不上成长的步伐,是作文教学的悲哀,也是成长的悲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描写当下生活,叙写身边真事,把成长的喜悦与烦恼,成熟的思考与评价融入到作文中。
二.变得到为失去
生活在万般呵护中,便习惯于得到,如从父母或同学那儿得到一杯奶茶、一个书包、一双运动鞋等,泛滥的爱充溢着记叙文题材的阵地。得到的愈来愈多固然是真实的,可是,我们真的没有“失去”吗?我们也许失去了院子中的老枣树,也许失去了一条泥泞的小路,也许失去了一间青砖黛瓦的老房子,也许失去了疼爱自己的奶奶,也许失去了糯米糕的香味,也许失去了一段欢声笑语的回忆,也许失去了一颗善良怜悯弱小的童心……成长既有所得,亦有所失。得之欣然是人之常情,失之惆怅或失之坦然亦是一种情怀。如《回到原点》写我回到关西老屋,倾诉铭刻于心的童年记忆,抒发对大城市深处老巷中悠闲宁静生活的眷恋,与下文笔锋突转描写老屋因即将被拆而显荒僻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照。得之欣然后应该由理性的反思,失之惆怅后应有真切的呼号或者释怀的坦然,正确面对得失是人生永远的话题。
三.变失败为成功
以考试失败为素材的学生习作太多太多,甚至形成了固定的“三部曲”:考试失败——从自然或别人那得到启示——获得重新崛起的力量后成功了。看得老师们很奇怪:这么多失败者,那成功者哪儿去了?与其写失败后的失落,还不如写成功之后的冷静反思,后者恐怕比前者更令人震撼。如《沉默的父爱》一文中有个片断,写自己捧起奖杯后父亲“一把夺过”,“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父亲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他教会“我”成功之后应有的态度。再说,高中生风华正茂,哪能轻易言“败”?这种现象也许跟学生巨大的升学压力有关,不过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人生不是以分数的高低论成败的,学生也不只有考试成功这一项人生目标。正确的认知是作文出彩的起点。
四.变所想为行动
与其感动于别人的付出,不如在行动上给予回报;与其愤慨于丑恶的行径,不如在行动上挺身制止;与其赞扬别人的高风亮节,不如自己立志或付诸行动。很多学生只写看父母亲做家务干农活,看他们的白发驼背裂手,结果无非是“看客”感动于此,决心努力学习来报答。殊不知,报答养育之恩无关乎年龄无关乎时间无关乎地点无关乎能力,为何不用看的时间去帮衬一把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礼物》一文写自己用奖学金给父亲买了条烟,父亲却因家境因孩子戒了烟。不少小学生都曾写过自己做家务,读来真实动人。可是理应能够做更多事情的高中生却以“学习”为名,关在书房中隐居于深闺。在那方狭小的天地读书尚可,哪能一辈子只在那里生活?记得一篇近满分的佳作《读我》,作者由故意回绝一名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的请教,读出了自己的嫉妒心,在反省之后,作者“走向了她……”这才是一名高中生应有的作文态度,也是人生态度。《汉书·董仲舒传》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次行动胜过百遍胡思乱想,说一尺不如行一寸,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文如其人,其实,记叙文的写作体现了作者的形象与眼光。当代美学大师、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美的人生》中,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做出完美诠释:“人品的修养,实在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亦自真纯。仁者之言霭如,诐辞知其所蔽,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因此,从文章中可窥见作者的形象,是低幼浅薄还是成熟睿智,是自私自利还是心系天下,是“小我”的形象还是“大我”的形象等等。
当然,要想做到以上几点,仅靠行文时艺术加工还是不行的,因为写作灵感的出现是以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博的信息积累为基础的,周恩来曾用“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来概括写作过程中的灵感现象。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没有广博的信息积累以及思维能力的健全发展,灵感就不会产生,学生也就缺乏写作的兴趣欲望。因此更需要学校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家庭更新教育理念,别让孩子成为头脑发达四肢疲软的“缺钙”青年;更需要学生们自觉抵制玄幻小说、网络游戏等,从虚拟空间走进现实世界,积极感受体验生活,在社会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
记叙文立意升格中的分层教学初探 篇3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的前提下, 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 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有效教学策略,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分层教学策略下, 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笔者根据目前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学情, 把学生归入三个不同的组别, 分层给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使他们“跳一跳, 摘到桃”, 都能达到本层次的要求, 并努力向较高层次升格, 最终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享受到进步的愉悦。
三个不同的组别是:A组:畏惧、讨厌写作, 语言基本功、写作基本功较薄弱;B组:语言较流畅、文字基本功较好、有一定的写作兴趣;C组:语言流畅、有思想有内容、有一定的结构意识、有很好的写作基本功、写作兴趣浓厚、已形成好的写作习惯。
根据新课标“写记叙性文章, 表达意图明确, 内容具体充实”的基本要求, 分别提出三个层次不同的升格要求:A组:中心明确, 无大毛病, 符合题意;B组:中心突出, 讲究结构, 语言流畅;C组:中心升华, 有独到之处, 有新意。下面略举几例来说明记叙文立意升格中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二.初中记叙文立意升格中的分层教学策略
1. A组的记叙文立意要求:中心明确、符合题意
中心意思明确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即表达符合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积极健康, 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能体现乐观向上的情感。总之, 要有意义、有价值。如果是给材料作文, 立意或中心意思正确还应包括和材料的意义、价值一致;如果是命题作文, 又应包括和命题的旨意相吻合。
其次要让作文的中心意思集中。即一篇文章只能表达一个中心意思, 全文都要向它投射和凝聚;而且要使用种种手段对它加以强调, 使之鲜明突出。在提炼中心意思的训练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一个命题集中的训练, 训练学生集中于某一个方面来表达, 或从某一个方面概括提炼, 切忌面面俱到或模棱两可。
以学生作品1《身旁》为例, 小作者在升格前重点描绘在老师面前练习吉他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新曲子。我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 心早飞到电脑上去了。可是学了后才发现, 曲子有难度, 需要两只手同时配合。我开始有点不安起来, 感觉手忙脚乱, 渐渐跟不上同学的合奏, 时常乱弹。我眉头紧贴在了一起, 鼻尖上出现了一粒粒汗珠。”而忽略了奶奶在“我”身旁的具体形象, 难以把中心《身旁》明确表达;升格指导后, 小作者能通过记叙学习吉他的过程, 把奶奶细致的关怀和默默的鼓励作为写作重心:“‘重来!’老师严厉地说。我感觉面部有火一般的灼热感, 又往旁边看了一眼, 奶奶坐在我身旁呢, 正微笑着向我点头。我感到手指瞬间有了动力!指尖流露出绚丽的音符, 随着一个有力的结尾, 我竟然弹完了, 我长吁一口气, 奶奶就坐在我身旁, 保持着微笑。噢, 那份微笑, 那份关怀, 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直在我身旁。”这份深深的爱围绕在他的“身旁”, 突出了亲情的力量。文章中心明确且集中, 在描写和记叙的过程中, 处处扣题, 选材的意义与价值一致。
2. B组的记叙文立意要求:中心突出、讲究结构。
要让作文的中心突出, 即文章不能只泛泛地列出一些现象, 陈述一些事实, 表达一些感受, 而要透过现象、事实和感受揭示出事物的某种本质和规律, 反映出对待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 或提出自己某种新的见解或主张, 表达出明确的中心。
同题作文, 学生作品2《身旁》, 另一小作者的文章主要通过升入初中后的第一场地理考试失利的情景描写, 生动地反映了身旁同学真心的支持, 但升格前中心不够深刻。通过升格指导, 小作者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抓住内心的变化, 运用对比的手法, 注意文章结构。由“默默地坐在原位, 心不在焉地翻着书, 尽管心中同样好奇, 但, 我没有勇气”到“就在我快要按捺不住的时候, 一张考卷落在了我手边, 鲜红的成绩在瞬间刺伤了我的眼睛:74分。那一刻, 我的世界停止了”再到“只要达到75分, 我就能评到三好生了, 我一切幻想的泡泡在这‘74’前破碎了, 只差一分!我的心开始破碎, 我的梦, 我的成功已悄然逝去。”最后在身旁同学们“一句句安慰, 一声声鼓励从他们心中传递到我的心底, 幻化为温暖, 温存在我的心中”下“我支离破碎的心, 在这一刻开始愈合”。通过前后的对比, 以较大的心理反差衬托出同学之间给予的温暖和鼓舞, 突出“身旁”伙伴的力量, 反映了心灵的美好和人间的真情, 结尾处“这些我熟悉的人, 这些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 就在我身旁, 给我勇气。谢谢你们, 我身旁的人!你们用心灵的温度给予我身旁的温暖”不但点题, 更使中心突出、深刻。
3. C组的记叙文立意要求:中心升华, 有独到之处。
首先, 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通常在语文学习上都不容易存在难点, 他们会有多于其他学生的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写作训练。
以一次习作训练“国庆记事”为例, 有一位写作较好的同学, 写了爸爸在阳台种花生, 全家在国庆里收花生来庆国庆的家庭趣事, 题材很新颖, 记叙也非常生动, 但文章深度不够, 于是笔者在评语中写到:“阳台种花生, 国庆收花生, 妙趣横生, 花盆里亦能有如此收获, 实让人惊叹, 记得许地山先生也有一篇《落花生》的文章, 建议读一读, 看能否有新的启发。”原先意图是想让学生不只着眼于记叙一件事, 更要进一步考虑这件事给人带来的感悟, 如花生的质朴、坚强……经过指导后, 学生修改过的文章让我惊喜, 结尾摘录如下:
“这时妈妈也深情地说:种花生是多么不容易啊, 播种、浇水、施肥, 成熟了还要一个个地剥下来, 洗干净、晒干收藏起来, 想想, 每次我们回老家, 那些亲戚朋友总会热情地欢迎我们, 临走时总会送我们一大包土特产———花生, 虽然它不值什么钱, 但是这花生包含着亲戚朋友对我们多少的爱啊。’我感动地点点头, 是啊, 这花生里有大家多少的汗水呀, 花生虽小, 情谊无价!
我爱花生, 更爱我的亲人……祝老家的亲人们国庆愉快!”
该结尾倒是不落俗套, 后来我俩交流, 他说落花生的立意写的人太多了, 就有点俗了, 于是想来想去, 就想到了每年跟爸妈回老家时那些热情、质朴的亲戚了。由花生这个小小的物来表现对老家质朴、热情的亲人的赞美, 情感自然、角度独特, 立意也立即提升了很多。对于他们这样的学生, 我们可大胆放手, 鼓励他们创新, 更多地从立意之深、新, 结构之巧, 语言之独特等方面去引导, 培养他们“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的习作心理品质, 让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写作风格。
写作能力的提高, 基于阅读量的大小, 没有谁是天生就能写出好文章的。笔者常向这些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一些名家名作的阅读任务, 并要求他们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 并定期检查。主动的学生会自觉增加阅读量, 并将看到的优秀篇目与教师探讨, 通过优秀篇目的题材和立意, 指出只有用心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 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写出有深意的作文, 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周记。
总之, 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是极其艰巨的, 提高全体学生的作文水平, 绝不能依靠一两种“特效”方法来解决, 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 根据他们不同的水平和层次, 就出现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不以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发展, 再辅以长期刻苦的指导, 才能达到提升全体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 尊重实际, 针对差异, 采用立意升格中的分层指导教学, 是实施初中记叙文升格训练, 提高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该文结合初中作文教学实践, 在阐述分层教学内涵的基础上, 以中心明确、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讲究结构, 中心升华、有独到之处三个不同层次的案例来说明记叙文立意升格中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78.
基于教学立意的高中历史课堂 篇4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立意;创新思维
G633.51
一、前言
2016年12月份广西全区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在美丽的玉林市举行,全区来自各市的优秀选手一共27名老师参加比赛。笔者作为一名观摩者,在两天的时间里认真聆听和观摩了十几节课。比赛过程中,各位选手精心组织,用心设计,巧于设问;有的沉稳,有的富有激情,有的循循善诱,有的侃侃而谈。总之,是风格各异,各显其长,各显神通。尽管各位选手均代表了本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较为优秀的水平,但在最后获得特等奖的6位选手,其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即有明确的教学立意。
基于此,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具备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学立意。什么是教学立意?教学立意是教学内容蕴含的教学价值和教学主题。聂幼犁先生曾说:教学立意就是“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可以说教学立意是我们通过一堂课使学生明白的东西,是一堂课的灵魂。一堂课的教学立意确立的好不好,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立意,是我们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下面从教与学两方面,谈谈关注教学立意对提升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的重要意义。
二、从教师方面来说,有明确的教学立意有利于整合教材知识,创造性地去开发教学资源
首先明白,高中历史教学为什么要有教学立意理念和意识?高中历史教学的对象是高中生,他们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判断、概括和历史评价等历史思维能力,以教学立意指引课堂具有可靠的学情基础。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教材编排方式(过去按通史体例编写),无论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还是北师大版,都是按专题或主题方式呈现。这是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应确立教学立意的极重要的教材依据。教材内容的专题或主题化,已体现了一课一中心、一课一主线的教学要求。
确定教学立意是在教师的备课环节。以教学立意统领教材内容,指导教学设计,就能对教材取舍有度,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按部就班教教教材,教师备课的创造性、创新性也能激发出来,同样的教材内容就会有不同地方处理方式,“同课异构”不再是难题。同样是讲《新文化运动》,如果没有教学立意为核心指引,一般的教学流程均为先讲解其发生背景,后讲其内容,再谈谈其历史影响。这样的上课方法也无可厚非,符合历史发展逻辑,但不免枯燥、单调、程式化。有两位参赛教师均上了这一课,他们作了创造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其教學立意令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很好体现了“同课异构”的特点。一位老师以“晨曦入阴霾、风从西边来、回首话风灾、朝阳渐升起”为线索,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评价、后期的新发展很好地串了起来,比喻形象、贴切;另一位老师则以“新邦旧民、新药启民、新民新象”为线索,突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与旧”之争、“新取代旧”的发展趋势。这样的整合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了提炼和升华,自然获得了评委的好评。
同样获得特等奖的另外两位老师,所上内容都是《美国的联邦制》,一位老师确立的教学立意为“宪政美国梦”,然后按“追求美国梦、构筑美国梦、延续美国梦”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很好学习了美国民主的核心理念——宪政民主,“宪政”是美国梦的核心,动什么不能轻易动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梦的根基。这样的教学立意紧紧围绕中心,凸显1787年宪法在美国的崇高地位,重点突出,主题鲜明,抓住了课堂的灵魂。另一位老师确立的教学立意是——美国式的民主之路,线索为“美国民主精神之萌芽、美国民主制度之建立、美国民主道路之漫漫”,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把美国联邦制建立的背景、1787年宪法的内容、美国的两党制三部分的内容提炼为美国式民主的建立历程,给人以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思想启发。
三、从学生方面来说,有明确的教学立意有利于掌握课堂知识的核心内容,实现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紧紧抓住教学主线,围绕中心主题展开教学,能使学生更好达成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中立意不明,立意不清,或没有立意,容易使课堂结构散乱,主旨不明,一节课似乎面面俱到,什么都讲到了,但似乎什么都没有讲,在学生那里也没有太多的印象,不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在此次比赛中,有一位教师也执教《美国的联邦制》,由于缺乏教学立意的统领,课堂结构就显得比较乱。首先,课堂导入不明,在导入环节先是介绍2015年美国的45起校园枪击案,奥巴马及国会的《控枪法案》被最高法院否决;又说美国的州长可以与总统争抢餐厅座位,又介绍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接着引用一系列的材料,包括《独立宣言》、自由女神像等等,材料很是丰富,内容也很新颖,还时不时穿插对当今美国时政的点评,可见教师知识面比较广,准备充分。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组织材料时要考虑能否真正理解,用什么方式使学生理解。堆砌这么多的材料,补充这么多的内容,学生觉得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并未掌握核心精神。所以,备课时要材料和内容未动,立意先行。
高中记叙文立意 篇5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策略
0.引言
新材料作文其难点就是“审题”与“立意”,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错乱,分不清主次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在考场上的作文立意,还会出现“离题”情况。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助力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正确思维方式,囊括在阅读文本基础上的“阅读思维辩证模式”、“课堂思维模式训练”等相关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创作水准,使得学生面对新材料作文的时候,不再害怕其审题与立意。
1.新材料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考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1]。用作文题目的这种形式去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在过去的传统考试中是几乎难以见到的,这足以说明现在国家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越来越注重考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是目前语文新课改革中的一项教学任务。我们都知道,“阅读理解”与“写作”是紧密相关的,这两者缺一不可。新材料作文首先要求的是学生必须要对材料进行“精读”,注意材料中的敏感词汇,再去剖析材料的主旨,并总结出自己所对材料理解的涵义,然后进行成文。这个过程是需要学生去进行“思维拓展”,而思维能力的好与坏也直接决定了其对作文的立意,致使影响了作文分数。所以,对学生进行考验阅读理解中的“思维模式”是新材料作文中的亮点。第二,写作水平要求更高。一个人写作水平的好与坏不仅仅是体现在其书面语言表达上,实际也包含了思维能力水准。“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精读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去进行多个“立意方向”,根据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对文章所理解的文章主旨。当对立意提炼过后,再根据自己的一句话去展开文章的脉络,一定要思路清晰地进行开头、正文、结尾。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应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解决。当然语言的优美也会给文章添上一定的色彩,这会让老师也能感觉到一个学生的语言功底厚度,会格外得到加分。
2.助力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举措
2.1增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提升阅读水准
学生阅读水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审题能力[2]。在高考中的作文材料是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独立思考能力”,不仅仅是把握文章内容,思路清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需要学生根据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自己的观点表达,要涉及到个人与自然、社会、国家等相关的意识度。要想学生能在这方面做到更佳,第一,学生要有自己的人文情怀,必须要要将自己的写作学习与精神世界联合。当学生审题能力偏弱,其不可推卸的原因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反映。一般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进行“机械化分析”“唯一答案”等都偏离了自己的真实思路。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精神世界也是空虚一片。所以,需要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与精神世界相互融合,来有效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度,实现对文章“思想内容”及“语言形式”都的理解。第二,关注自我体验,突出学生是主角。“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的情感活动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其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而享受自己的审美。首先这要破除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老师要在课堂上起到引导作用,并把课堂上的时间都去交给学生,去真正地展现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思考,凭自己的所有的语文知识去体验对世界的认知。
2.2进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要全方面地理解文章涵义,但可以根据某一个点或者是角度去进行创作。实际上,一则材料所包含的观点并不具有“唯一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3]。而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角度”思维,要以作文材料为中心,学生在这篇材料中想到的所有点都可以自己记下来,老师也可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相似、相反”等方面的角度去进行联想,从而为创造性、多样化的审题立意提供有力条件。
2.3辅导学生关怀社会生活,树立正确价值观
往年的高考命题,其实都是在反应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对于高考作文来说,一般学生都会从“难易角度”去进行分析,这是没有错的,但有关语文教育家表示,简单的“难易”会判断的过于“功利”,因为作文写的好坏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时的,而他們真正能够从写作的过程中意蕴到生活的唯美,这才是对其有意义的。所以,倘若能够从学习如何在语文的角度上去分析作文题,也许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材料作文因其材料的“广泛性”、“开放性”、“丰富性”逐渐地受到命题人的厚爱。所以,老师只有从更开放的语文教育模式中去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逻辑思维、健康心态”等相关条件才能够使得作文的审题立意不偏,从而达到保障作文能取得一个满意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蕊.由一堂材料作文训练课谈作文的审题 [J].理论与实践.2015.(4):159.
[2]郭韧希.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误区及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201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