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作文高中记叙文

2024-07-24

灯光作文高中记叙文(精选14篇)

灯光作文高中记叙文 篇1

只是,她房间里的灯还亮着。微暗的橘黄色的灯光透过窗户,点点滴滴地撒在地面上。只不过,这点微弱的灯光跟满天繁星的光芒比起,实在小得可以忽略,但是……

房间里的她,正端坐在书桌前,披着一件外套,纤细的手指尖握着一支红笔,在她的眼前,静卧着一沓厚厚的作业本。翻开作业,映入眼帘的是同学们可爱整齐的字迹。她的笔迹在每个字,每个词中穿梭着。看着作业本上整齐鲜红的对号,她心里欣慰地笑了。因为她知道,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们都在很认真地学习,就算自己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想到这时,她轻轻放下了手中的笔,揉了揉略有些倦意的双眼,端起身旁的茶杯轻泯了几口,希望能驱赶一些潮水般涌来的疲惫,然后又拿起笔,继续工作了起来。

夜,更深了。月儿从夜空的东方梦游到了西方。星星此刻似乎也隐匿了些它的光芒,变得微弱了。树丫上熟睡的猫儿似乎也因为这夜的黑而睁开了双眼,然后用手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环顾四周。又蜷缩成一团,又睡起来了,时不时还有些咿咿呀呀的梦语,从远处飘来。远处的草丛中,一滴一滴的露珠从草叶上低落。森林中,萤火虫们在自由自在地飞舞,毫不吝啬地展示着自己的美,却是无人看见。夜,依然很静。

只是,她房间里的灯还亮着。也许是因为星星隐匿了些自己的光芒,她房间里的橘黄色的灯光,似乎更亮更真实了一些。

房间里的她,依然身披一件外套,手握一支笔。只是,桌上的作业和茶水,少了一大截,终于,最后一本作业也改完了,茶杯里的水也见底。她放下手中的笔,活动了有些酸痛的手指和脊背。正当她关灯准备休息时,忽然又想起明日上课的教案还不太熟悉,于是,她房间里的灯又亮了起来。

夜,更深了。星星此刻似乎有些惧怕黑夜了,完全隐匿起了它的光芒。大地被这样的黑暗惊醒了,擦了擦头上的冷汗,正当迷茫害怕时,那束橘黄色的灯出现了,而且越来越亮,照亮了整个大地,大地又安睡过去了。

房间里的她,终于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她长舒了一口气,站起身来,关掉了灯,准备去休息。

终于,她房间里的灯灭了。

只是,太阳的一束光芒却刺破了黑夜,悄然降临在了大地上……

灯光作文高中记叙文 篇2

一、在记叙中渗透理性,彰显思辨色彩

身边的材料经过理性的归纳和筛选,就会从纷繁芜杂和肤浅琐碎的生活中被提取出来,从而提升记叙的思想层次,使之更具味道。

高考作文《他们》,远远不是平常老师一直强调的“规范化”结构。考生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和有些比较凌乱、琐碎的记叙文章相比,这种充满理性概述的文章比较少见,不仅大气且有一定的理性高度,同时又不失感性,一些细节的描写让人读来不觉得枯燥,颇具文采,这种能力是很多考生所不具备的。作者文章中运用的素材相当丰富,并将这些素材灵活地串起来,这些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可见作者平时的积累相当广博。这篇满分作文看起来是心之所至、信手拈来的随笔,但却是作者长期观察得出的人生感悟,也是“90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表现,更体现了“90后”的价值观。尽管文章的社会力量也许很微不足道,但作者还是希望唤起社会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关注,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平等、尊重的社会氛围,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切实的帮助。这就是文章骨子里所蕴含的敏锐而深邃理性思辨的光芒。

二、积淀历史文化,提升文章品位

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就可以大胆驾驭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材料,从而增加作品的文化含量,提升文章的文化品位。

高考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开头这样写道: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读完此文不禁为作者的丰富而精深的历史知识和行云流水般的文采而惊叹。文章采用古诗词的形式,虽然选用了历史题材,但表达了敬仰、向上的感情,内容并不空洞。能选择这种文体写作,并运用得比较成熟,可见这名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和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如果作者没有充分掌握大量的历史材料,平时不用心观察思考历史,那么肯定写不出这样的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佳作。

三、融入内心体验,拓展记叙文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一篇记叙文只是流水账似的简单叙述,泛泛而谈,而缺乏细腻的情感表达,读起来肯定会让人感觉乏味,令人生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已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情感丰富、知晓人世的年轻人。生活在高中生的内心中的体验也会变得更加敏锐和细腻。高考作文《站在她的门口》这样写道:

我想我一定是梦游了,不然怎能这样明目张胆地站在她庭院的门口—那个让我景仰崇拜、才华绝代、楚楚动人的奇女子的门口。“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庭院门口,我一眼就望见并认出了她。……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站在她落英缤纷的院落门口,我看到她正为丈夫送别。丈夫即将同幕僚开始泰山之行,她不能陪同前往。想到二人不能共处的痛苦相思,她秀眉轻整,吟出那篇感人至深的词,丈夫听闻,竟直言再也无甚去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萧条的庭院内,梧桐落叶,黄昏细雨,她提起笔,将一腔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生的凄苦哀怨诉诸笔端,成就了她那篇惊世也是绝世之作。于是我明白,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见她。此时我似乎看见纸上的墨迹一下浸开,挽出一朵绝代惊艳的墨梅花……

一读便知,作者写的是李清照。文章文笔细腻而深刻,情感表达含蓄而隽永。可见要是没有平时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多,怎会有如此细腻而深刻的内心体验呢?因而,加入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在文中,记叙文也能深刻、灵动、感人肺腑,打动阅卷人的心,达成共鸣,赢得高分。

灯光作文高中记叙文 篇3

关键词:系统化;写法指导;写作训练

在将近十年的高中一线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語文不爱也不恨。对语文分数的期望值一直都不太高,只要有三位数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语文考试中选择题最重要,对作文最没追求。其实说实话,作文应该是语文试卷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半壁江山”,可是学生对它却不重视,认为作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我们的作文教学不科学、不系统是分不开的。随意性很大的作文教学,使得学生的作文没能有较大的进步,从而在考试中作文永远都是一个相对合理能接受的分数。这个分数无法让他们获取成就感,这个分数让他们无法“爱”作文,所以平时也不想训练作文,认为训练作文就是浪费时间,因为平时写不写作文不影响考试时作文的得分。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认为我们应该按照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要求有序地进行作文的写法指导和写作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阅读奖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其中表达交流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4个专题。必修一和必修二是在论述记叙文的写作。必修三、必修四和必修五是论述议论文的写作。

在正常的语文必修教学中,高一应该着重进行记叙文的写法指导和写作训练。必修一和必修二分别从“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学习虚构”八个方面讲述该如何写好记叙文。这八个点其实就是作文的写法指导。

所有的文章归根结底都是在表现或追求“真、善、美”。那如何写出“真、善、美”呢?首先就必须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所以我在高一的学生入校后的第一篇习作就是一篇命题的记叙文“令人难忘的细节”。当时学生反映很强烈:首先是命题作文,其次是规定了文体。他们很不适应,因为刚刚过去的九年级是以议论文为主要习作训练方向的。所以看到这个要求,他们无法适从,甚至感觉不知道记叙文怎么写。我就很简单地告诉他们记叙文写作的关键:以记叙为主。两节课后,我迅速地收起了他们的习作,花了一天的时间认真地评析他们的文章,问题的确很多,但所有的文章都很真实很感人。在评讲之前,我把所有学生的文章都进行了问题分类,并且在作文纸上都给他们做了特殊的标记,让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作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在具体进行评讲的时候,我首先对问题作文进行了具体的点评,同时我也大大地表扬了他们,我对他们说:你们的文章都具备美文最重要的特质——有真情实感,你们的文章只要能触动自己的心灵,就一定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当然,在随后的课堂上我也具体地向他们讲解了写好记叙文的其他要素,如叙事要选好角度、要写出波澜,写景要注意景物的特征和描写的手法,写人要注意写出人物的个性,构思的时候要适当的虚构,文章的落脚点是抒情等。并且一一拿出他们熟悉的文章进行比照,让他们很形象地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的记叙文。在这期间,我布置了三篇片段作文,题目分别是“风波”“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和“遥望星空”。这三个题目都是教材中写作训练的题目,但是我都控制了他们的字数500字以内,不准写多了。对这他们来说又无法适从了,从来都是不准写少了,这几次却是不准写多了。记叙文的最大忌讳就是详略不当,控制字数就是告诉他们在写之前得要构思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得写有必要写的、非写不可的。这三篇片段作文我都是面批面改的,我一贯认为语文老师批改作文不能总是只写评语或是只给分,因为这样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地解决作文中的问题,且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面批面改,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三个片段作文让我们在叙事、写人、写景方面有了各自的体悟。

随后我布置了一篇大作文,题目是“我青春的色彩”。青春,每个人都有过,高一的学生正值青春,青春在他们的眼里是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行文时,要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方面:如果长于记叙,可叙写有关青春的精彩故事,演绎青春成长的精彩瞬间,回味青春联想;如果工于抒情可抒写对青春的个性认识或独特体验;如果巧于议论,可畅谈青春的可贵、重要,青春的意义与价值。收上来的习作基本上都是记叙文,只有3篇议论文。这次的习作比第一次写得好很多,没有文体不明的文章,学生们基本都掌握了记叙文的写法。

通过高一一年的训练,学生的写作经过了三个阶段“自觉——不自觉——自觉”的过程。没有系统地训练之前,学生的写作是盲目自觉的,想到哪写到哪。学习了写法指导之后,必须是有意识刻意地去写是不自觉地在写。系统化训练之后,所谓“不自觉”的行为就理所当然成为“自觉”的行为了。所以系统化的写作训练对于学生就是一个提升作文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作文至少是可以写出符合高考作文考试基础等级要求的作文。

参考文献:

赵德美.高中作文导写教程[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湖北省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中记叙文作文 篇4

每每回忆起,却只恨人归早。

也许第一次见到她,就是一个美丽错误……

那年,江南的桥上,我看见了她。撑着一把红油纸伞,拿着一把蒲扇。

她拿着一只毛笔,蘸上墨汁,在扇上快速的绘画着。墨滴在扇上快速的晕染。蒲扇上,绽放出一朵朵墨花。

我被那蒲扇吸引,快步走过去,轻声问她这蒲扇卖不卖。她张了张嘴,没有说话。抬起头,看到她的双眸,我惊诧极了。这是怎样一双眼睛!清澈的淡棕色在眼里如云一般,飘飘柔柔。

在我感叹的同时,她变得热情起来。她说她叫秋生。我正疑惑她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她看透了我的心思一般,“我是秋天出生的,所以就叫秋生啊。”她笑笑,将蒲扇塞给了我,“我还有很多呢!”她不知从哪掏出了几把蒲扇,上面全都是她的画作,堪比艺术品。

以后,我们每次都会在这座小桥上,在这把小油纸伞下相会。

直到那次下雨,我撑着伞,等了好久,也没等到她。失望下桥时,一个老翁坐在安乐椅上,轻轻摇晃,嘴里喃喃喃自语:“唉,这秋生姑娘呦!冤哪!这大雨天的,就因为小时候那失明从桥上摔下去给淹的不知哪去了!”我呆了一下,发疯似的跑下桥,跌跌撞撞跑进竹林,呢喃着:“秋生……”

眼前一片模糊……

如今,已过了半年。我放下笔,看向窗外,河面上不知飘了什么东西。因为好奇,我走出门,捞起它一看。那是一把蒲扇,已经被泡的稀软,上面只有少的可怜的白布,写着隐隐约约的墨迹——秋生……

高中记叙文作文 篇5

一阵冷风吹来,小草像波浪一般起伏,吹醒了世界也吹醒了我,我睁开眼天空被铺满了红烧云,我想起家乡的一切:不必说门前的小溪,也不必说那参差不齐的核桃树,更不必说那碧绿的山丘,光是门前那个响个不停的蝉鸣,就让我流连忘返,我想起家乡的土壤,家乡的土壤是香的,连空气都有股儿清香,那是泥土混杂着阳光的味道。

我又想起那个夏天,奶奶在用芦苇编席子见我无聊说:“幺儿,等我回来。”。奶奶走到屋子里,接着顺着院子小跑到后山。

过了好久,她终于回来了,她气喘吁吁的说:“你猜猜我抓到了什么?”还没等我回答她就拿了出来,是一只知了,上面绑了一条好长的线,它不停地向上飞着,可怎么也飞不出这条细线。

我问奶奶到底是怎么抓到知了的,可她说:“跟我来。”后山很陡峭,奶奶扶着我,让我走在后面,转眼间到了一片树林。“瞧。”。它指向一棵树上,上面有一颗大只了,他正在无一无一的叫着它正在“呜咦,呜咦”叫着,我想跑过去抓。奶奶却拉着我的手,悄悄的对我说:“这蝉啊,是个瞎子,可它耳朵特灵,幺儿,你先别动。”她压着身子,慢慢地走到那棵树旁。一下子就捉到了知了,她把蝉给我时,我发现她的手被树枝划开了一道口子。我一手接过知了,一手我抓起她的手,发现满是伤痕,我平时从没有仔细的看过她,她的两鬓已爬上了银丝,脊背也弯了下去……

傍晚,天黑得很快。我和奶奶围在火炉旁,我看电视,她继续编席子,当她专心地編席子,我就偷偷地看着她,脸上映着红光,格外红润,她的眼睛半眯着,可是我还是看出其中流露出的慈祥。

远足记叙文作文高中 篇6

可刚一推开门,我就不想再往外面走了,我就像进入了一个冷冻室,寒气扑面而来,冷风割着脸生疼,目光所及所有的植物都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条,它们在向我招手,向我摇头,仿佛在诉说着冬天的寒冷。父亲看到了我犹豫怯懦的眼神,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没关系,这点冷算什么,只要咬牙坚持就一定能战胜它!”。父亲的话虽然不富有什么哲理,也并不热血沸腾,但却打消了我的一丝犹豫和怯弱,我迈开大步向前跨去。

我和父亲走在这凄风冷雨中,天地间就像无数台鼓风机在并肩工作,寒风刺骨,再加上我穿的衣服很笨重,过了一会儿我便气喘吁吁,累的不行。我心生埋怨,停了下来。“怎么了?”父亲关切问道。我无精打采地说:“这天儿太冷了,我不想走了,我想回家!”父亲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他继续向前走,只把一个坚定向前的背影留给了我。我只好强打精神追了上去。

途中好几次我都我都想放弃了,但父亲有时在前面拉着我,有时在身后鼓励我,更多的时候,他走在我前面,透过薄薄的雨雾,我的眼睛只能看到他的背影,就像一座坚定前行的高塔。我咬紧牙关,克服疲倦与寒冷带来的挑战,只希望能快点到达终点,

不知道又坚持了多久,街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寂静无声的道路在我脚下无尽地延伸,我又累又饿,终于,我的腿崩溃了,走不动了。于是我瘫在地上,对父亲说我真的走不动了。他立刻折返回来,蹲下来温柔地说:“来!加油!我们马上就要到啦!”我却大声地哭了出来:“您每次都这么说,可是走了这么久,我们还没有到!我再也受不了!”。我歇斯底里地叫嚷并没有让他生气,他轻轻抚摸着我的头,用充满希冀和鼓励眼神看着我,口中呼出的白雾在翻滚着,有一双大手替我擦掉眼泪,有一双大手把我紧紧地揽在怀里,“任何困难,终会过去。爸爸希望你早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只要你有勇气,困难都是纸老虎!”父亲的话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说到我的心坎儿里。我站了起来,把牙咬的比以前更紧了。双腿疲倦地发抖,但我坚持着、努力地向前迈去……

新课改下高中记叙文写作探究 篇7

一、高中生记叙文写作的问题

对于高中生而言, 从小学到中学, 作文写作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记叙文写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分析高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 写法、选材不突出

记叙文是高中生最常写的一种文体, 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 学生基本上专注于人物活动、事件经过的叙述, 对于具体细节写作难以突破, 尤其人物的心理描写严重缺失。[1]分析原因, 学生比较擅长概括性记述, 是因为学生从小学、初中一直这样写作, 比较省劲。

选材上, 学生经常出现雷同现象, 一方面学生缺少创新能力, 难以有比较好的创意。另一方面学生的社会经验少, 无法选取对自己有意义的题材。许多学生在选材上有抄袭的现象, 不会描写自己的生活题材。尤其随着年级的增高, 繁重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 对社会几乎陌生, 无法从中发掘材料。

(二) 混合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

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的写作是有区别的, 许多学生在接触一个作文题目时, 往往不详细区分, 直接凭主观印象写作, 导致一篇文章非牛非马, 难以彰显记叙文写作的特色。许多学生虽然写过许多记叙文, 但对于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依然比较陌生, 例如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其开头结尾应当突出人的特色;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其开头结尾应当重点突出事件;对于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也需要写事, 透过整个事件的叙述, 注重描写人物的性格、活动, 才能够突出人物的形象;记事的记叙文在写人时, 需要描写人物的活动, 这样一篇文章更有逻辑、连贯性, 深刻揭示某一事件的意义, 突出文章的主旨。[2]

(三) 语言表达能力差

高中生经过10年的语言组织训练, 应当具备完整、系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 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距非常大, 尤其理科学生, 语文成绩普遍较差。[3]原因如下:一是学生生活枯燥乏味, 难以真正认识世界, 无法对文章投入真情实感;二是应试教育的缺点, 考试考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造成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有意义的知识。

二、新课改下提高高中记叙文写作水平的策略

目前, 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必修模块Ⅰ和Ⅱ及高中新《考试大纲》对高中记叙文写作提出了新要求, 对此, 高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从学生实际需要着手, 针对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制订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案, 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 助其高考制胜。

(一) 构建和谐舒适的教学环境

大教育家斯特维克曾提出:“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记叙文写作并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 而是一门实践课程, 为此, 语文教师需要营造和谐舒适的写作环境, 激发高中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动力, 积极参与写作。[4]对于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将学生的喜好与自身实际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写出一篇篇质量上乘的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对于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物, 例如一个好同学、一个感情较好的教师、一个食堂阿姨、一位清洁工等, 从小人物的形象中具体反映大时代的变化, 善于发现身边的小事, 从细节着手, 真实才反映美。

(二) 优化记叙文写作的策略

“没有学不会的知识, 只有不好的学习方法”, 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只要学习方法走向是正确的, 学习效果就可以得到良性反映, 进而能够极大地激发高中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兴趣。由于一部分学生没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记叙文写作的有效方法, 更有一部分学生不寻找缘由, 这是造成高中生记叙文写作成绩差的一大原因。

对于高中生记叙文写作的学习策略培训, 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意识、理解能力、写作技巧。对此,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完全摸底, 指出高中生记叙文写作的薄弱点, 在此基础上, 为这些学生制定一个有计划、有意识、系统的记叙文写作学习策略。同时在课堂上开展时事知识竞赛、学术讨论等活动, 既增强教学的娱乐性, 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记叙文是将生活中所见所想的事物用文字记录下来, 它是展现个体内心生活的文体。新课改下, 高中生应当基本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而现今高中语文教育一直存在偏差, 传统记叙文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今形势变化, 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从提高学习策略、学习效率等方面, 探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作文教学,记叙文,写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宋宏雄, 王静.高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08) .

[2]倪文锦.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和技能化倾向——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失[J].语文建设, 2009 (Z1) .

[3]周美玲, 苏新春.四套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用字状况调查及思考——基于人教、苏教、北师大、语文版教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高中记叙文写作如何抒发真情 篇8

一、挖掘素材的价值点

常听不少学生说,三点一线的生活太过平淡,根本就没有可供写作的素材。其实,我们身边的素材有很多,关键在于要能够发现其动人之处和写作价值所在。我们在写作中,就要善于挖掘身边素材中的感动点、价值点,而不是粗线条地罗列事件。要将写作的视野从单纯的自我拓展到身边的人或事、社会上的人或事;要将写作的内涵由事件本身延伸到事件的本质或本源;要将写作事件的外在表象过渡到事件的内在精神或情感。

如考场佳作《别无选择》一文中,作者挑选的素材也并不是那种独一无二、“天生丽质”的,而是很普通的“亲情”类素材,是写爷爷去世后,奶奶所表现的种种,以此来说明,人的逝去是别无选择的,但爱却可以平淡、永恒地存在。这就在对比中呈现了素材的特质,也就是作者挖掘出的素材中的价值点,也就是平淡事件背后给予人的认知上的感动。请看下文片段:

又是一个除夕,没有了爷爷,似乎焰火也不再炫目。没有兴致再去忙,年夜饭是在饭店吃的,桌上六个人六双筷子,沉默的奶奶突然尖声叫服务生添一双筷子。全家人都没有说话,看着奶奶,大家都知道,那一双是给爷爷的。当服务生要添椅子时,奶奶却忙说:“不用,老头子说了,跟我挤一张就够了。”大家都沉默着,只有奶奶说:“孩子们都孝顺,老头子最爱吃的菜都点了,快吃吧。”我再也忍不住了,心里的那道防线决堤了,奶奶却笑着,眼里晶莹一片。

这个片段的事件其实很简单,但作者借助奶奶的几句话就很好地将素材中的价值点挖掘出来,突出了奶奶对爷爷离开的不舍、不习惯、无法割断情感上的交流等,成功地煽动起“我”、妈妈以及所有在座的的情感,当然也包括我们读者。

二、提炼写作的“煽情”点

找准了素材的价值点,还要在具体写作中善于提炼出“煽情”点,“煽风点火”,让情感的堤坝不再设防。提炼写作的“煽情”点,就是要将素材中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用细节化描写的方法凸显出来,就是运用艺术化的手法呈现出来,就是用文学性强的句段展示出来,让读者深深为之动容。写作中“煽情”点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应该是整个素材中最具震撼的、最具细节表现力、最有情感申发空间的地方,而不是想在何处“煽情”就“煽情”,“煽情”太多也就俗了。如《别无选择》一文中虽然写的也是“煽情”中比较常见的亲人重病或去世等事件,但其并没有将“煽情”点放在事件本身,而是放在人物的情感上,借助细节描绘和文学语言来“煽情”的:

可是,世事无常,不好的事总会在你快乐的时候到来,在你温热的心上浇上冰块,将心冻结到冰河时代。爷爷病了,病得很严重。最终,爷爷躺在洁白的床上,白色的布盖到了他的脸上,留下浅浅的印,但深深地刻到了我的心里。奶奶坐在椅子上,没有哭,没有泪,似乎很平静。但我知道奶奶的心很冷,泪已被冻在心里,再也流不出泪的爱多么让人心酸。

对爷爷去世后奶奶的情感刻画,作者采用了极具“煽情”的笔法,很好地将“煽情”点提炼出来。在整个文章中,自然是爷爷去世那一刻的素材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文中作者用“在温热的心上浇上冰块,将心冻结到冰河时代”这一艺术性的说法来加以暗示,手法夸张却极具艺术感染力。对爷爷去世时情节的细节描绘,也极具泪点,“白色的布盖到了他的脸上,留下浅浅的印,但深深地刻到了我的心里”,试想,我尚且如此,何况奶奶?这里以我来进行衬托,自然而又突出。最后才直接写奶奶的反应,“没有哭,没有泪,似乎很平静”,这是欲扬先抑,“泪已被冻在心里,再也流不出泪的爱多么让人心酸”才是作者真正的“煽情”点所在,此刻的语言已经不需要太过夸张与深刻,映衬铺垫至此,情感的洪流就如在最后的堤坝千被阻挡,就等着蓄势一击的迸发了。此段描绘极具文学艺术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实在难得。

三、抓住情感的迸发点

如何实现作者情感与读者情感的同频共振?这就需要抓住情感的迸发点,将这种情感用或直白或含蓄的方式喷发出来、渲染开来,在情感的迸发方式上下功夫、做文章。往往我们可以借助环境描写来渲染情绪,自然流露情感;也可以借助内心独白来宣泄情感,直接表达心意;还可以储力蓄势,卒章迸发。抓住情感的迸发点,就是要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适当抒发情感,以自己的真情来打动读者。如《别无选择》一文是这样写的:

那是一个拥有无限暖阳的冬日午后,天很蓝,蓝得让人没有哀伤。初春的温度已回升了,爷爷的墓旁冒出了些许小野花,积雪还有剩余,空气那么清新,我站在墓旁,看不见所有的东西,只有那一丛突兀的红衬着残存的纯白。

奶奶坐在黑色的墓旁,那么静那么淡然。有时候,我真想对奶奶说:“你哭吧!奶奶你哭吧!也许哭出来,心会轻些。”但我也怕,我怕这些话将奶奶那最后一点坚强打碎。毕竟,我知道,这层保护自己的坚强像冰片一样伤不起。可是别无选择,人随风逝,就像这初春飘飞的柳絮,如雪花般落在奶奶的发丝中,但是却难以拂去,爷爷,多希望你是雪花中的一片,落到奶奶的眼中,让她哭出来吧!

文章中,作者以奶奶为爷爷扫墓,作为情感迸发的点。首先是环境描写,渲染了情感迸发钱的凝重、抑郁的气氛,让人泪泫欲下。接着不写奶奶情感的迸发,而是写自己情感的迸发,自己渴望奶奶情感得以宣泄的心理,这样的方式比直接写奶奶如何落泪伤心要高明许多,这是情感迸发方式。最后,作者用心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细节,作为情感迸发的触发点,就是借助眼前的柳絮,加以想象,渴望爷爷“是雪花中的一片,落到奶奶的眼中,让她哭出来”就以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方式,这如雪花般的柳絮既是眼前触动情感迸发的媒介,更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像导火索一样将奶奶对爷爷的情感、我对奶奶的情感都彻底点燃、迸发出来。“煽情”至此,读者自然也是“泪飞顿作倾盆雨”了。

在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煽情”并非是唯一的,情感的真实表现才是最重要的。记叙文的生命是真情实感,如果为了“煽情”去编造则就落了下乘。而且编造出来的事件,往往并不能直达人心,如在以往的考试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为了“煽情”,就喜欢写亲人罹难、自身遭遇不幸等,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情感的纯洁性,体现到文字中的那种诚挚也就没有了,在阅卷老师看来这种情感就显得虚假、造作了。记叙文写作要学会“煽情”,不是鼓励编造,而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感动的心灵,以“情”作为着力点,不仅仅有艺术的真实,也是有着情感的真实,真正地展示内心真情、抒发人生感动,做到以真心换真情、以真情动真心。

高中亲情记叙文作文 篇9

当我遇到坎坷时,总会有一双手伸向我面前;当我感到伤心时,总会有一颗心贴在我心上,当我失去自我时,总会有一个声音回荡在我耳边。我知道,那就是母亲,是母亲对我的爱。母亲的爱无时无刻不沐浴着我,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随意的动作,一句最平常不过的叮咛,一件日常的琐事,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它---一份浓的化不许多人都知道父母是该孝敬的,但他们都盲目的认为“孝敬”只是一个长大后才谈论的字眼,因为到那时有了许多挣来的钱,它来孝敬父母。但真到了那个时候,你又得为了自己的前途去奋斗,哪里还有时间来照顾父母呢?

从小,我们便生长于父母精心设置的温室里,这里没有风雨大作,也没有雷电交加,只有甘露与我们相伴。就在我们毫无觉察之时,身边却早已充满了亲情,亲情是无处不在的高中亲情记叙作文8篇高中亲情记叙作文8篇。亲情并不会随风而逝,反而会因风势的加强而倍增。父母给予子女的关爱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它广如天际,密如细雨,明如双眸。它是我们犹豫在交叉路口时一块关键的路标,是我们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为伴的路人,是我们病重时对我们大有裨益的良药,还是我们一筹莫展时的锦囊妙计。有人曾所过,假如你慷慨大方,你所收获的总会比你付出的多。这句话用于父母时似乎就不太正确了,父母整天处于忙碌之中,等回了家还得管教孩子,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很多时候用在教育孩子的时间上,甚至比花在料理自己的时间还多,他们这样无私地付出,其实并没有换来多少回报。

有人说,爱情可以化永恒为云烟,一去不复返,友情也会因承受不起任重道远的重负撒手而去,唯有亲情是亘古不变的,美好而又温馨,如春天那温暖的阳光,浓浓的洒进我的心田,令我幸福无比。

高中自信作文记叙文 篇10

八月的太阳火辣辣的。平时我是最怕热的了,而今天似乎什么感觉也没有,也许是紧张过度的缘故吧。当广播里叫到“188号祁思煜进考场”时,我当时真有种想临阵逃脱的冲动,可是看着爸妈那带着希望的目光,我只有惴着一颗忐忑的心步入大厅。我坐在了靠旁的沙发上,倾听那大姐姐弹完乐曲后,心里更加诚惶诚恐了,心想,我肯定没有她们弹得好,怎么办?这时,突然又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想到我平时那么用功地去练习,怎么会比她们差呢?于是,我深深呼吸了一口气,坐在琴椅上,环顾了一下四周,向老师报告了我的考号,便开始了演奏,没想到感觉还真的不错,几首歌曲弹下来蛮顺畅的,我偷偷地看了看老师的脸色,他们都带着微笑,我知道我还弹得不错,我高兴地走出了考场。

现在回忆起那时的事来,我想,当时如果我没有自信的话,那么肯定会因为紧张而出差错。看来自信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途径。

高中记叙文微写作案例探究 篇11

【关键词】记叙文 微写作 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

记叙文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成了形式多样、结构严谨的文风,主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记叙文围绕学生的真情实感灵活组织篇幅,既可以是一句话的微型小说,也可以是多达几百万字的长篇宏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记叙文写作却陷入了“怪圈”:老师们不断要求学生多写作文,却不太喜欢教作文;学生们明白写作的重要性,却不敢甚至畏惧写作文。在学生中间甚至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高中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最怕写作文。着实叫人啼笑皆非。所以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引导学生爱上写作,这应该需要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摸索。

一、当前高中记叙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中生的思想和思维已经进入了相对独立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世界早有着自己的见解。但因为我们的作文训练环境、内容、评价标准都不允许他们自由不羁,他们很少将自己的价值观倾诉在高中习作。最近一项权威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有超过85%的学者在关心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但却只有7.4%的学者对记叙文的教学情况有所关注。

1.脱离真实生活

一般在我们对写作的基本停留在对特定题材下的教学模式,而很少真正把视野投向教室外的广阔空间和学生平日的日常生活;写作的教学过程也被窄化为“教师命题、学生动笔写作、教师批改、讲评”这种单向的模式;写作过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学生在两节课之内的动笔用,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写作就是正确语法下的闭门造车,是课堂上、考卷里的文字活动,而写作前期投入工作诸如学生对生活体验、观察思考、阅读积累则无关紧要。这些往往导致学生对真实的生活无动于衷,其直接反映到高中生作文出现缺乏源头活水、内容较为空洞、所引用材料流于简单枯燥等问题。

2.忽略记叙文写作训练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总负责人何永康教授多次强调高中生要多写记叙文,作文的教与学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但是每年阅卷发现仍有大量华而不实的议论文批量产出。对此,何教授认为这样的作文属于那种教师好教、学生好套,只要记住一些典型事例、背一些名言警句、应付一篇高考作文不费吹灰之力。

3.内容重复雷同

近几年的高考卷,考话题作文的比较多,相当比重同学选择写议论性散文。但令人费解的是学生平时积累的典故素材不尽相同。

4.功利化教学

一线教师早就发现这样的事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作文本里立意肤浅、空洞无物、言辞寡味、感情失真;可是在他们的日记本、小纸条、QQ空间或个人博客等地方,他们写的文字却可谓语言精妙、表达老练、感情率真!

二、高中微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1.培养微写作兴趣

兴趣第一导师,对于文字驾驭能力在800字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是负担,如果长篇大论对于学生来仅只是假大空,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鼓励学生微写作呢?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令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入公众的视野,与之衍生的“微写作”随之广泛微写作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写作样式之一,微写作以明显的交际特征成为了一种日常化的、最接地气的写作样式。

2.利用新媒体手段

近几年,移动终端等新媒介迅速进入大众的生活。众多媒介不断向我们传播各种形式的文字符号和视觉符号,它们对我们的写作过程产生深刻的变革。在新媒介的全面覆盖下,写作主体的思维得以发散,写作活动的交互性、即时性为写作内容和形式的变幻提供了某种可能。

3.加强人文关怀,贴近生活

学生没有写作欲望,说到底是教育者不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成长规律,只是专横独断地要求学生按规定办事的结果。叶圣陶先生曾有言:“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新课标向来倡导学生人文关怀、人文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可为记叙文微写作教学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契机。

灯光作文高中记叙文 篇12

那么, 一篇优秀的能令评阅者眼前一亮的记叙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2013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的标准:

记叙文一类卷70—63分, 要求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 有生动传神的细节, 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 故事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二类卷62—56分, 有构思, 有细节, 有文采, 故事真实, 富有生活气息。

对照这个标准, 不难看出, 情节与细节是衡量一篇记叙文水平高低的两大标准。

2012年苏州市高三统测中, 杨珍珍同学的考场作文《围观》以精巧的构思、生动传神的细节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获得阅卷老师的好评。这是一篇颇有文学味的记叙文, 有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有恰到好处的环境烘托, 这些小说创作必备要素中的任何一条都是为记叙文增色的亮点, 值得借鉴。

先从故事梗概说起:

烈日炎炎, 村长办公室门口, 村民们挤在一起看布告栏。这时有人发现布告栏下方贴了一幅“两袖清风”的字, 字不错, 却没多少风骨。有人猜, 这应该是新来的村长贴在这儿的。于是大家开始大声纷纷赞叹新村长的字甚至村长的政绩。此时, 保安小张的儿子过来撕去了那副字, 村民喝止, 小男孩委屈地表示, 为了让大家凉快点, 所以写了“两袖清风”。听完孩子的话, 村民们面面相觑, 只有干笑。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文体, 最讲究构思。而写人、叙事和小说要素中的人物形象刻画, 故事情节发展一脉相承, 所以, 在记叙文写作中, 借鉴小说的创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这篇《围观》在情节构思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以小见大。好的作文要善于“以小见大”。“小”指小的题材、小的材料;“大”指的是重大的或深刻的主题。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 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一幅剪影来透视其中的深意, 这样的文章就有了内涵, 在立意上是不凡的。

小作者用村民围观一幅字这一小小的生活镜头来折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溜须拍马的现象, 非常具有现实的批判讽刺意味, 读来令人捧腹, 也令人深思。

第二, 情节曲折而不离奇, 虽是虚构却有真实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再精彩的故事, 如果事先没有构思好, 平铺直叙, 也会失去应有的吸引力, 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埋一个伏笔, 设一个悬念, 就像过去高明的说书艺人在勾人心魄的关键时刻卖个关子, 戛然而止:“预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让听众欲罢不能, 充满期待。

小作者也设了一个悬念:

“这字, 谁写的?”

——故事的开端就是悬念。“我觉得像是新村长的。”

——很合理的推测, 情节在发展。

“不然谁会把这字贴在这儿呀”。

——对权威的自觉仰视。

“这‘两袖清风’说的不就是咱村长吗?”

——多合理的联想呀, 情节到了高潮。

“真是我写的!我以为‘两袖清风’是凉快的意思, 我想你们在太阳下一定很热, 我想让你们凉快一下吧。”

——故事的结局来了一个陡转, 村民们沉默, 读者沉思。仔细再看, 原来是有伏笔的:

——“这字写的不差, 却也算不上什么好字, 工整是工整, 但软软的没多少风骨。”

所以, 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 却有合理存在的真实感。

其实, 我们不一定要都来创作小小说, 毕竟每个人对生活的敏感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不同的。但是可以学习借鉴小说创作的方法, 将情节安排得曲折, 有波澜, 有悬念。

有一个同学就借鉴了这个方法, 写了一篇精彩的记叙文《礼物》。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周末放学我没有回家, 而是电话通知妈妈要去给同学过生日, 兴奋之余, 忽略了妈妈电话那头欲言又止的沉默。聚会回来已是晚上八点, 上楼梯时我还在回味生日会的欢乐。想掏钥匙开门, 却发现要送给同学的礼物还在包里。钥匙不及插入, 门已经打开了, 原来妈妈一直等着我。我进门发现桌上的饭菜和蛋糕, 才想起今天是妈妈生日, 自己竟忘了, 内疚不已。急中生智, 掏出刚才的礼物送给妈妈, 祝妈妈生日快乐。妈妈激动满足, 感谢我还记得准备礼物, 我拥抱妈妈, 无言落泪, 羞愧难当。这么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故事在精心设计的巧合和误会中发展, 妈妈的宽容, 对亲情的珍视, 青春期孩子对亲情的忽视, 及时的自我反思深深打动了读者, 引起同龄人的共鸣。

细节是文章的灵魂, 是表情达意的关键, 是打开读者心扉的钥匙。一篇文章如果只有故事情节而缺少惟妙惟肖的细节, 就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轮廓, 如同一个人只有骨架而无血肉, 毫无美感可言。所以说, 细节虽小, 作用却大。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能代替千言万语。

《围观》这篇作文在两个方面的细节描写都是很成功很具典型意义的。

第一, 细致传神的细节凸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其中一位老先生甚至拍手称好起来:“瞧这字, 笔锋犀利, 颇有古风啊。”

大家抢赞着新村长的字, 又争夸着新村长人, 越说越大声, 越说越起劲了!他们夸得面红耳赤, 还不时地向村长办公室张望着。

这几处细节有神态、有语言、有动作, 有对个体细致入微地刻画, 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群体的心理活动;既凸显了村民这个群体奴性、趋炎附势的可笑的个性特征, 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二, 对环境的细节描写使文章锦上添花。

一旁大树上的夏蝉不知疲惫地大叫着, 颇有与村民们比嗓门的意思。

大伙儿像是被噤了声, 突然安静了下来, 树上蝉儿的声音好像大了几倍, 更加欢快了。

“知了……知了……”树上的夏蝉不知是否没了力气, 这会儿竟听不见它的声响了。

“知了……知了……”蝉儿仿佛是休息够了, 重新铆足了劲儿大叫着。

围观者散了, 布告栏前只剩下那不知疲惫的蝉, “知了……知了……”地欢叫着……

围观开始到围观结束, “夏蝉”的叫声或欢快或疲惫, 或高或低, 都紧密配合故事发展的脉络。围观者议论纷纷, 蝉儿大叫;围观者安静, 蝉儿欢快;围观者沸腾, 蝉声不闻;围观者沉默, 蝉儿欢叫。蝉声竟被人声盖过, 可见围观者的兴奋;蝉儿未知未觉, 围观者盲从无知, 竟如蝉儿一般, 人和蝉相映成趣, 作者的讽刺批判也含蓄地表达到位, 实在是匠心独运。

那么在记叙文写作中, 如何借鉴小说的手法, 恰到好处地来描写环境呢?其实方法很简单, 小说中的环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烘托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来表现,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有两处关于环境的细节描写: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前者所描写环境清新素雅, 兰桂竹都是雅洁之物, 正面烘托归有光立志求学, 承载家族期望, 发愤苦读, 满含朝气, 满心憧憬的青少年时期。

后者写枇杷树, 言语简淡。当年妻子因枇杷多子而植, 希望家庭人丁兴旺, 而如今妻子早逝, 家道中落, 自已又是屡试不第, 当年的憧憬已成泡影。枇杷树亭亭如盖, 更反衬了作者的凄凉和落寞。

当然,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 不论是情节也好、细节也好, 一篇出色的作文还是要落实到扎实的语言文字表现力上, 脱离了这一点, 任何技巧都成了空谈。所以, 在写作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 多思考问题, 多阅读, 多练笔, 多修改, 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附:围观杨珍珍

正值七月, 烈日炎炎, 偶有一丝热风, 却也搀杂着阵阵热气。村长办公室旁的布告栏前挤满了村民, 有看村里最近安排的, 也有看今日新闻的, 更多的则是什么都不看凑热闹的。众人边看边议论, 好不热闹。一旁大树上的夏蝉不知疲惫地大叫着, 颇有与村民们比嗓门的意思。

站在左边最角落的人突然大叫了一声“:这是谁写的字啊?!”。原本三三两两, 懒懒散散的村民们都聚在了一起, 争先恐后地往布告栏左下侧角落张望。可不是, 还真有人把字贴在了布告栏里。这字写得不差, 却也算不上什么好字, 工整是工整, 但软软的没多少风骨。大伙儿像是被噤了声, 突然安静了下来, 树上蝉儿的声音好像大了几倍, 更加欢快了。

“这字, 谁写的?”趁着蝉儿歇嘴的功夫, 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我觉得像是新村长的, 不然谁会把这字贴在这儿啊?”仿佛被道出了心声, 大家又突然大声地说起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老先生甚至拍手称好起来“:瞧这字, 笔锋犀利。颇有古风阿!”随即就有人附和道“:是啊, 这‘两袖清风’四字, 说得不就是咱村长大人吗!“”没错没错, 都说字如其人, 这字好, 就说明这新村长一定是个好村长啊!“”可不是吗!虽然咱新村长刚上任不久, 但看过字就知道以后一定有所作为啊!”布告栏前一下子又热闹起来, 大家抢赞着新村长的字, 又争夸着新村长人, 越说越大声, 越说越起劲了!他们夸得面红耳赤, 还不时地向着村长办公室张望着。

“知了……知了……”树上的夏蝉不知是否没了力气, 这会儿竟听不见它的声响了。

“叔叔阿姨, 你们在做什么, 怎么都围在这里啊?”没把村长盼来, 来的却是门口保安小张的小儿子。热火朝天的村民们似乎是没听到这疑问, 继续大肆夸奖这新村长那屈指可数、寥寥无几的“丰功伟绩”。男孩见没人搭理自己, 便钻进了人群, 伸手将那写着“两袖清风”的字撕了下来。

又是一阵死一般的沉默后, 人群中的那位老先生大喝道“:小孩! 快把村长的墨宝放下!”男孩似乎受了惊吓, 撇了撇嘴“:这不是村长的, 是我写的!“”呵, 真是可笑。”老先生不耐烦地推了推眼镜, “小孩子家家的哪懂什么叫‘两袖清风’, 放下放下!”男孩真的被吓到了, 略带哭腔地解释道“:真的是我写的! 我以为‘两袖清风’是凉快的意思, 我想你们在太阳下看公告一定很热, 我想让你们凉快一下嘛!”

“知了……知了……”蝉儿仿佛是休息够了, 重新铆足了劲儿鸣叫。树下, 则是一群张大了嘴巴, 面面相觑的村民, 不知所措地干笑着。

友谊记叙文高中作文 篇13

说实话,我一开始并不是非常的大方,即便在班里所认识的人也很少。后来当我和同学去吃饭的时候,他突然就喊我,让我和他一起去吃饭。到时我真的很惊奇,但是后来我又很尴尬。因为毕竟我以前也是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去吃饭呢,还没有和他一起,现在如果让我和那个朋友一起吃饭的话,那我和其他的同学该怎么解释呢?但终究的结果是我没有去解释。我想其他的同学也应该会理解我。因为我很少拒绝过别人。

大约几个月下来,我渐渐的明白了,他为什么要和我一起去吃饭,曾经和他一起去吃饭的那个朋友,生了他的气,和他吵了一架。两个人都不愿意去妥协。

我一开始还是蛮顺心如意的,毕竟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同学。但是后来我渐渐地发现了他更多的缺点。他总是在炫耀自己很富有,觉得与别人与众不同,总是在背后议论别人。

我知道朋友应该彼此容忍对方,我总是受不了她那种高傲的样子。后来我也和他产生了分歧,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原谅他,但我一直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来到我的课桌前向我道歉。那一刻我的心真的软了下来,因为我可以明白,一个高傲的人向别人乞求原谅的时候是有多么的难受。

我想既然他可以容忍我的一切缺点,那我也不必如此的挑剔。因为毕竟人无完人。

误会记叙文高中作文 篇14

我有一本小小的笔记本,粉色的书皮,少女的纹像珍藏在我的枕头下,它承载着青春期少女的一切心事,一切点点滴滴。每天,我打开这本日记本,道尽心中的情绪。

它,孤守着我心中的一方净土。

那一次,我向日记本倾诉我一天的心事,夹上书签,合上笔记本,把它安然置于我的枕下。也许是一时疏忽,没有留心书签所夹的页码。

也许母亲早已看透我的一切动机,我不知她对我的心事是抱有一般家长的苛刻,还是她惯有的尊重。

晚上回家,我又从枕下取出那本日记本,匆匆翻到下一页新纸,却发现洁白的书页上,没有了我昨夜夹着的书签,我再三疑惑之时,转头看向母亲……

她正站在门旁,眼神透露出的不知是忧虑还是慌乱。她的平静中丝丝渗透了家长惯有的苛刻!

我凭什么相信她!我为什么以我的信任却换来她的背叛!我将秘密坦然置于她面前,她却没有任何尊重!

我感到的冰凉的眼泪,滑过脸颊,滑过嘴角,打在这一页空白的纸上。

我心中的这一方净土啊!

眼泪丝毫抑制不住我心中的愤慨,反而决堤般冲垮,我心中的每一道防线,一切从眼中奔涌而出……我对朋友的想法,我记叙的自己的变化,我对功课的抱怨,甚至每一点萌动的情愫。

一切暴露在她的眼下,她吞噬了所有我的幻想!

我心中的这一方净土啊!

最后,我选择了无声的抗议,吃饭,我以默默,少吃为抗议;她对我“虚假”的关怀,我以不闻不问为抗议;她“悲天悯人”的关怀,我以冷漠为反击。

终于,她发现了我的异样:“女儿,今天为什么不写日记了?要日积月累啊!”

那么“假”那么“会装”我流血的伤口再次创伤,我大吼:“是你!明明是你!有什么好装的!你翻看了我的日记,却鼓励我继续!”

一阵可怕的平静,仿佛打响了我们之间的冷战,连手表秒针的声音也显得如此刺耳。

“我没有,我理解青春的孤寂,迷茫,我没有翻看……”她很平静。

我也从消极调整为平静,一切――也许是我的疏忽吧。我往前翻,那书签正平静地躺在前三页纸中

一切,仿佛还是以往不变的那方净土。

是我错了,这是一场误会。母亲尊重着我尊重着这方净土。

上一篇:商务服务公司企业简介下一篇:建筑施工管理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