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并不遥远

2024-09-22

远方并不遥远(精选6篇)

远方并不遥远 篇1

教师, 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名字;教育家, 一个崇高而又朴素的称呼。岁月的流逝并未磨洗对教师“闻道在先”的认可, 古时对教师的那声称呼“先生”, 绵延至今。时代的变迁更丰富了教师角色的内涵。而对教育大师的尊称“教育家”也不再囿于“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的圣贤, 教育的变革充实了教育家的意义。

一、教师甘愿止步于教书匠吗

翻开历史的书页, 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先贤对教师的定位, 诸如“师者, 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周礼·地官司传序》)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教师是通晓真理、知识渊博、作为表率教育别人的人, 教师通过教书把人类积淀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但是, 对教师的定位能止于教书吗?

曾几何时, “教书匠”成了教师的代名词, 教师的角色被窄化为以完成教学任务为职责、以教书这门职业获取报酬的匠人。在教书匠的世界里, 书本被作为知识的仓库, 学生被当做可以填塞大量知识的容器, 教书匠就是把知识由仓库转移到容器的搬运工。教书匠的一本教案“受用终身”, 没有反思、没有探索、没有创新、没有研究, 这种只需机械操作的填充型、灌输式的工作反反复复, 无穷尽也。长此以往, 教将不教, 学将不学也!坐井观天趋于思想保守, 缺乏探索禁锢了视野的延伸, 疏离更新的知识导致远远落后于现时代。总是重复相同的工作而不思进取, 教书匠也就越来越无法从教学中获得乐趣, 我们又岂能期望无趣的教学给学生带来什么有益有趣的启迪呢?

二、教师成长之路在何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确实如此。而今, 培养研究型教师, 让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呼声日益高涨。温总理提出的“教育家办教育”, 作为重大的教育命题, 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是要成长的, 成长之路指向的应当是教育家。

谈及“教育家”, 我们脑海中每每出现的是古今中外的大师级人物, 从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王阳明到近现代的杨贤江、蔡元培、晏阳初、陶行知、陈鹤琴;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捷克的夸美纽斯、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赫尔巴特、美国的杜威、泰勒。这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都书写了教育史的辉煌。对于“教育家”这个称呼, 也许很多人觉得高不可攀。按照以往的观念, “教育家”的名号往往是对那些具有崇高的道德人格、建立起杰出的教育功勋、形成独特教育思想的人们的尊称。这样的界定固然是不无道理的。然而, 时间不是凝固的, 对“教育家”内涵的理解也不是停滞不前的。教育的变革丰富了“教育家”的意义, 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家。教育家不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 不管处于怎样的时代, 可以被称为教育家的人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不变的特质, 就是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以及投身教学改革的热忱。

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指出, “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 他只会动, 把持, 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 他只会读书, 教书, 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 他只会盲行, 盲动, 闷起头来, 办……办……办……。第—种不必说了, 第二第三两种也都不是最高尚的。”在陶行知看来, 能称得上是第一流教育家的人, 必定要满足下列两种要素之一。其一,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 如果想自立, 想进步, 就须胆量放大, 将试验精神, 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 不怕疲倦, 不怕障碍, 不怕失败, 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 一个个的发现出来。”其二,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 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 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 就放大胆量, 单身匹马, 大刀阔斧, 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 把那边疆的门户, 一扇一扇的都给它打开。”也就是说,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 目光要深;开辟时, 目光要远。总起来说, 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 有胆量创造的人, 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 即是开辟的教育家, 都是第一流的人物。”[1]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家”的界定何其精辟与深刻啊!有开拓意识、有胆量、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才是第一流的, 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三、教育家离我们有多远

教师要不断成长, 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成长为教育家。可以说, 我们当今倡导的“教育家办教育”中的“教育家”很大程度上指向的是研究型教师, 即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这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研究型教师的提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人文课程研究”运动, 以培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为目标。斯滕豪斯作为负责人, 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概念, 要求教师把教育和研究相结合。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发展了他的的思想, 提出了“教师即行动研究者”“教师即解放运动的行动研究者”。20世纪80年代, 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舍恩教授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概念, 进一步拓展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思想得到了丰富, 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所重视。教师应努力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享有专业自主权的教育家, 这不仅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也应成为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内在需求。教师要视自己为研究者,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积极反思与探索。教师作为研究者, 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有着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 学校就是天然的研究基地, 课堂就是最真实的实验场, 学生就是最亲密的研究伙伴。教师置身其中, 开展行动研究, 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操作者”的双重角色有机结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便成为了教育家。

“教育家”不是遥不可及的, 他们来自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对教育问题有着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给学生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每个接受过教育的人而言, 毕业数年以后, 也许对于教师曾经教授过的知识早已模糊, 而那些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却铭刻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这些优秀教师正是我们的时代所呼唤的教育家。一览当今教育战线, 我们看到了多少崇高而朴素的教育家身影。

魏书生, 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 中学特级教师,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他教书3年就被评为省先进班主任, 4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6年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而后, 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魏书生竭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他进行了语文课堂结构改革实验, 创立了“六步教学法”, 即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此改革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方面的成效尤其突出。他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无畏的胆略、坚强的意志。他说, 当学生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 进入社会广阔的海洋的时候, 自我教育的能力, 将能像发动机、像海轮、像导航仪一样, 使他们乘长风、破巨浪, 到达理想的彼岸。他说, 要像陶行知那样:在人世间“捧着一颗心来, 不拿半根草去”。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像一棵青草、一只蜜蜂、一名勤务员那样, 对人民无所求, 尽可能地多给别人。”魏书生正是这样实现着自己的誓言, 他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学生, 爱之火炬又在他的学生中互相传递、代代相承。

张思明, 数学特级教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 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提出了“让数学回归生活”的主张, 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型学习,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他构建了让学生经历理解社会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发现数学成分——符号化——概念化——模式化。让学生学习“活的数学”, 让学生自主地吸纳知识。张思明说,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 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他赋予教师三重角色定位, 一是学习者, 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向学生学习;二是研究者, 带领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 在师生合作研究中探索事物的奥秘;三是实践者, 设计数学建模单元课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践行“反思探索创新”的教育理念。他一直以自己的行动演绎着这三重角色, 成就着数学教育改革中的精彩篇章。

杨瑞清,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这位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教师放弃了常人眼中的“好机会”, 辞去了共青团江浦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他说, 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做“行知路上后来人”, 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他23年来献身乡村教育, 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 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 取得优异成绩。他的“乡村大教育”“赏识教育”的思想为人们所称道。

在我们的教育领域里, 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优秀教师, 他们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 富有爱心和教养的人,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 具有智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人。

教师承担的是引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使命, 教师不是静止的“一桶水”, 而是灵动的“一眼泉”。而教育家正是那些长期投身于教育事业、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是那些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精深专业知识的人;是那些品德高尚, 充满了人道关怀的人;是那些教研兼顾、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教师要克服“教书匠”的禁锢, 将自己锻造成“教育家”,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展思维、积极探究、开辟创新。教育家, 不是深不可测的海;教育家, 不是高不可攀的山。教育家, 离我们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8.

远方并不遥远 篇2

我本想渡过黄河,但是冰阻了渡船,我将带着雪爬上太行山

坐在考场上,心怦怦直跳,心里给自己打气,‘我要过年了,说什么都要做好’。

试卷发了,我傻了。这里忘了复习,我死定了!出了,出了毛病,手里的笔晃晃悠悠,真想飞出去。硬头皮,咬着牙,写字!只有死马当活马医。

“铃铃……”什么时候甜美的铃声听起来如此刺耳?“别写了”喊着把我拉了回来。我意识到考试结束了,我还没有完成我的答案。我再也忍不住流泪,我冲出了眼眶,失败在——

很难走,很难走,很多不同的路,现在在哪里?

刚到教室的时候,同学说我考的不好。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我压着嗓子说:“去吧,我没事!”虽然“二十八”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涌上心头。

一个学期的辛苦又白费了,怎么跟父母说?怎么给老班解释?如何。我的心爆炸了,然后我意识到“只有付出才能收获”已经播下了狗尾巴花的种子,鲜红的玫瑰永远长不出来。这是不可阻挡的事实。

接下来该怎么办?怎样才能不辜负父母的苦心?怎样才能实现梦想?——迷茫

总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然后像云一样扬帆渡海。

果然,他被老班叫进了办公室,心脏不停地跳。“数学多少分?”“78”,“英语考试成绩”,“86”,“语文考试成绩”,“94”。“做作业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自己很痛苦”。“记住,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

我明白了,只有脚踏实地……成功,等我!

“我相信有一双温柔的手把我牵向你,有一根线把梦想和现实连接起来,有一种缘分会让一切意外成真,那就是缘分开始改变的那一天。这一天,我开始仰望星空,发现只要你踮起脚尖,心就不远了,梦也不远了。”

浪漫并不遥远 篇3

围膝坐在海边,轻轻地将脚丫放在水里,任凭一浪连一浪的海水拍击海岸,轻拂脚丫,听海的低吟,听海边拾贝的孩子们的嬉笑声,让心随沙鸥飞翔,如阳光明媚。我没有去过海边却一直渴望,渴望那一种粗犷的浪漫。

漫漫白雪覆盖整个大地,在纷纷扬扬的白雪之中,穿一件天蓝色的羽绒服,围一条暖暖的长绒围巾,伫立在一片无边际、没被别人践踏过的松软的雪地上,让那些白色的精灵落在自己的发梢,鼻尖,还有明眸,不用手去擦拭,让雪一点点儿融化,融化,然后凝成一些可爱的小水珠,亮晶晶,清彻透明。我没有细细地体会过却一直执著,执著那一种纤柔的浪漫。

站在青藏高原,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前,手执哈达,读拉萨的天,读那种最蓝、最纯的天,仿佛一抬手,便可触着天空,触着那一片蔚蓝。我想拉萨的天一定是那种可以净人心灵的蓝,纯纯的,没有任何尘世的喧嚣,我没到过拉萨却一直幻想,幻想那一种原始的浪漫。

一直以为,浪漫的必定是遥远的,不是我所承受得起的不平凡。

一个秋日的午后,站在宿舍的阳台上洗衣,不经意地瞥见楼下校园里的一株银杏正在瑟瑟的秋风中飘零一地的银杏叶。银杏叶就那样悠然地在空中打几个转,悄然落地,一片接一片的,铺天盖地落下,满眼都是金黄,都是金黄的落叶在空中划出的完美的弧线。仿佛在下着一场银杏叶雨。那是一种至美,容不得再添加任何多余的东西,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心底有种暖暖的、柔柔的温馨。虽然满手都还沾满了肥皂沫,但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浪漫。

一个冬日的下午,同桌不知从哪里摘来了腊梅和雏菊,插在课桌的一个小孔上,一个长长的课间,我趴在课桌上,冬日暖暖的阳光洒了我一身,闻着腊梅的幽香,偶尔抬起身来和同桌说笑一会儿,打闹一阵儿。当嘶哑的上课铃声打响后,我多想让时间多停留一会儿,停在刚才那淡淡的浪漫的一瞬。

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倚卧在床头,在橙黄色的柔柔的灯光下,读一本好书。手边有一杯茉莉香茶。读书、读世事、读人生,也是一种浪漫。

原来,我一直将浪漫当作遥远,我渴望的不是浪漫,而是遥远,当那些我尚未体会到的经历、生活因为遥远而显得缥缈时,我却固执地认为那是一种浪漫。

浪漫需要的不是氛围,而是心境,不需坐在starbucks(星巴克咖啡连锁店)里故作小资地品咖啡,不需一定要去海边、雪地、拉萨,仅仅带上一颗善于发现美、充满感恩的心即可。

浪漫不是玫瑰的代言,有时甚至一杯苦茗,一个微笑,一次凝泪,一种凄美,都可以是浪漫的。浪漫是广义的,它只是一种感怀。

是的,我们可以随时拥抱浪漫……

幸福,并不遥远作文 篇4

幸福,是美丽的风景。

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海鸥在蔚蓝的天空中快乐的盘旋着,仿佛想把它们的快乐传递给我们!天边升起了一轮红日,白云披上了一层五彩的霞衣,大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日出,是那样美丽,远处,大海和天空仿佛已没有了界限,白云是那样飘缈虚无,此时的大海是那样恬静,全然没有了夜晚的狂野和洒脱……,此时,一股浪冲上沙滩,顿时化成了一片细小的泡沫。突然,旭日下驶来一叶孤帆,船帆在霞光的`衬托下亮得耀眼,海鸥鸣叫着,与大海的呼唤一起融进了这优美的画卷。

欣赏如此美景,我感到幸福。

幸福,是妈妈的关爱。

记得那一天,我在教室里擦黑板,突然,一丝疼痛感向我的手腕袭来,我低头一看,只见我的手腕上赫然出现一道长3厘米的伤口,粉红的肉向外翻,伤口不断地溢出鲜血,我拿着一张卫生纸不停摁着。回到家后,我揭开那张卫生纸,妈妈惊叫一声,随后便立刻拿出棉签和碘酒,给我仔细处理着伤口,处理完以后还给我端来一杯白开水。那白开水虽平淡无味,但在我的口中甜如蜜糖,因为这是妈妈对我的关爱。

那杯白开水,让我感受到幸福的味道。那浸入心田的,便是妈妈对我的爱。

幸福,是成功的喜悦。

那天,我正做着学校的寒假作业,突然,一道难题拦在了我的面前,那正是一道比例应用题。我盯着那道题目,皱紧了眉头,嘴上更是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题目。爸爸闻声而来,他耐心地向我讲解着解题思路。经过这一讲解,我恍然大悟,拿起题目就流畅地写起了解题过程。终于,清晰的解题思路展现在我眼前,这时我才长舒一口气。

那一刻,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幸福如水,透澈柔软,幸福如山,沉着厚重,幸福如蜜,甜入心中,幸福如花香,钻进身体每一个角落……

并不遥远的传奇 篇5

这段绘声绘色的文字,很像是传奇小说的一个场景,但不是。这是国学家钱穆先生在《常州府中学堂》中的一段回忆,收入傅国涌先生编写的《过去的中学》一书中。翻看此书,何止一人,何止一校,“过去的中学”在我一个后辈看来,简直处处是传奇。

抗战前后,设在沙坪坝的重庆南开中学,在每次周会上,学校经常会邀请各种不同观点的社会名流来演讲,周恩来、冯玉祥、马寅初、孔祥熙、何应钦、陈立夫、孙科、老舍、曹禺以及访华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等都在其中。

操场就是南开学生自由驰骋的场地,每天下午三点半,所有学生都要走出课堂,参加体育锻炼,如果有学生偷偷躲在教室学习被发现的话,要记大过一次。

1941年毕业的谢邦敏富有文学才华,但数理化成绩不佳。他在物理毕业考试时不但交了白卷,而且还填词一首,调寄《鹧鸪天》:“……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老师魏荣爵评卷时,也在试卷上赋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使这位学子顺利毕业,并考入西南联大法律系,后来登上北大讲坛,成绩斐然。

我难以想象,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南开的学子竟会如此的幸运。难怪时隔五六十年,那些曾在沙坪坝求学的莘莘学子虽然都已白发苍苍,但说起他们的中学时代,总是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唱起中学时代的老歌,不禁潸然泪下,那些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课堂,那些师生的音容笑貌,那些火热的课外生活都已经溶入到他们的血液中。

傅国涌先生说,那是一个已经飘逝的传说,是他们的回忆复活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同样的传奇还有春晖中学。上个世纪20年代,也就是五四运动之后的那段时间,位于浙江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只是一所私立的农村中学,但一时间群星璀璨,群贤毕至。到那里任教的老师说出来让人感觉如同梦境一样的不真实: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而到过那里讲学、居住的人说出来更会让人惊呼不已:蔡元培、李叔同、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张闻天、俞平伯、于右任、蒋梦麟、吴稚晖等。

张青平在他的回忆文章《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中说:“那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史、文化史的独特景观,其余韵源远流芳,至今犹令人回望不已。”

那是怎样的一个世外桃源呢,春晖竟然牵扯着那么多才人的脚步:红树青山白马湖,雨丝烟缕两模糊。欲行未忍留难得,惆怅前溪闻鹧鸪。(柳亚子诗)春晖的学子毕业时唱:碧梧何荫郁,绿满庭宇,羽毛犹未丰。飞向何处?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清歌一曲,行色匆匆。掐指算算,这些离我们现在并不遥远,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总让人恍然如梦。

编者在序言中写道:“2000年夏天,我终于来到了那所曾在梦中出现过的学校。刚刚放了暑假,校园里空荡荡的,招贴栏上墨迹犹新的是高考成绩光荣榜,文理科成绩排列俨然。我猛然感到我来到的不是当年那个洋溢着创造乐趣、以求知为最终目标的春晖,而是全封闭教学、以考分决定高下的春晖,当然这不是春晖的悲哀,普天之下莫不如此,春晖不能幸免。校内,经亨颐铜像、经亨颐的墓碑,校外,“平屋”“小杨柳屋”,唤醒的只是历史的记忆,白马湖的水已不像当年那样纯净,古人说物是人非,如今恐怕是物也非、人也非了。”

春晖,真的如它的校训所言,“与时俱进”了。

MVP并不遥远 篇6

新年之前的几周里,人们将杜兰特与MVP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讨论绝对是有理由的。这赛季,雷霆和杜兰特都在沉默中一路强势前行,而他用自己在连续单场30+的演出,有力地作出了“别忘了我们!”的声明。如果这赛季杜兰特捧起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座MVP奖杯,那不会是因为评审们对詹姆斯的“审美疲劳”,而是因为杜兰特确实已经站在了NBA的最顶峰。

长年以来,杜兰特一直被认为是NBA中最有天赋的球员之一,也是这项运动有史以来最为杰出的得分手之一。但是这一次,他追求的东西比以前这些评价和赞扬都要更为重大。在拉塞尔·威斯布鲁克因膝盖手术而缺席的期间,杜兰特如同砍瓜切菜般地摧残着对手们的防线。他正在一点一点地达成自己从进NBA以来就没有达成过的目标:用自己强大的实力,让勒布朗·詹姆斯黯然失色。

一个MVP的赛季应该包括这么几个部分:既要有得分上的爆发,又要拿下困难的比赛,还得在每项数据上都打出令人信服的表现。而这里的每一点,杜兰特全都做到了。而且当到了评选赛季MVP的时候,他最近在NBA掀起的这场雷霆风暴会帮他从评委们那儿得到足够多的认同。是的,威斯布鲁克终会回来的,而且这个赛季还远未结束、都还没到全明星周末呢,但杜兰特现象级的演出,就是一份对自己超凡实力的强势声明。别忘了,为我们奉献这一切精彩的这个人,在去年四月就曾说过“我对当老二实在是厌倦了”,而且还雇了私人分析团队来帮助自己在联盟第一人的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当勒布朗表示羡慕自己的出手权时,杜兰特在近期做出了如此回应:“他在场上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

威斯布鲁克的缺席,使得杜兰特需要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而这并没有将他压垮。相反,这却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掀起雷霆风暴、夺取KingJames王座的机会。现在的俄克拉荷马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杜兰特站出来。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我们并不是说威少拖了杜兰特的后腿。在冲击冠军奖杯的路上,雷霆需要威斯布鲁克的天赋。这一点,已在威少缺席期间,球队那差强人意的战绩中得到了证明。不管怎么说,杜兰特在缺少了最可靠的战友后所打出的这份惊人表现,都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赞誉。

是的,勒布朗确实能做到任何他想做的事情。赛季才刚过半,现在就下定论未免有些为时太早,也略有些对这位4届MVP得主的不敬。也许他真的能提升自己的水准、捍卫迈阿密的王座呢?毕竟上赛季在类似论调出现的时候,他就真的做到了。

但不管怎么说,杜兰特前半赛季的表现真的非常非常的出色。这么说吧,如果他能继续保持现在的状态,那么他距离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座MVP奖杯,只有不到30场比赛而已。

编辑点评

整体来说内容还可以,有理有据,任何文章讲事实、摆道理还是要为最终的情感表达服务,本文情感表达部分较弱。

上一篇:房产测绘质量管理研究下一篇:记叙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