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反义词(精选12篇)
遥远的反义词 篇1
关于遥远的反义词
【中文】:遥远
【读音】:yáo yuǎn
【遥远的意思】:很远。
【近义词】:辽远、边远
【反义词】:附近、眼前
【遥远造句】
1、他的家乡在一个很遥远的小山村里。
2、往事太过遥远,何必追忆从前。
3、要有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不管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海子
4、因为未来太遥远,所以承诺太肤浅。
5、最遥远的也许不是星辰,而是人心。——彭柳蓉《星愿大陆》
6、再遥远的目标,也经不起执着的坚持。——纪伯伦
7、所有遥远的梦想啊,有一天一定要实现。——苑子文《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8、天长地久太过遥远,怎抵得过曾经拥有。——云上《我只是怕惊动了爱情》
9、不要等到明天,明天太遥远,今天就行动。——马云
10、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11、你是近处的灯火,也是遥远的星河。
12、终究有很多人,成为我们生命中又亲切又遥远的人。——丁丁张《世界与你无关》
13、许多事,因为美丽而遥远,因为无奈的一声叹息而永存。
14、对于距离遥远的两人来说,秘密就是拉近距离的.黏着剂。——桂木桂马《只有神知道的世界》
15、那些模糊而明亮的画面,如夏夜里的萤火,遥远而温暖。——彭柳蓉《星愿大陆》
16、相信在遥远的天边有一朵属于你的云。——阿狸
17、有时候,史册里的寥寥数字,也许是人的遥远漫长的一辈子。——书海沧生《昭奚旧草》
18、我和你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只不过隔了一条银河和一个施瓦辛格。——《夏至未至》
19、十六岁的时候看六十岁还很遥远,六十岁的时候看十六岁仿佛就在昨天。
20、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相爱的人。即使近在咫尺。却始终跨不出那一步。——《寂寞空庭春欲晚》
21、在遥远的旅程也会有终点的。
遥远的反义词 篇2
从朦胧时代开始,梦想就扎根在了心田。牙牙学语的时候,梦想是爸爸妈妈陪着我,爸爸不上班,妈妈不出门;大一点,梦想是抱走邻居家的小熊,夺走哥哥的乒乓球;到后来,是不上学,是快点长大,是早点毕业,是找个好工作,是有个安稳的家,是多陪陪父母……但是爸爸还是上班去了,妈妈照例要出门,邻居的小熊抱不走,哥哥的乒乓球还是哥哥的,人生总是事与愿违。后来长大了,逐渐明白人生是生活大海里的一叶孤舟,我们左右不了大海,于是我们逐渐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接受。我们像小时候抬头仰望星空,突然发现,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只不过更加遥远,更加陌生。
遥远的梦想啊,何时才能拥你入怀?
我们用尽一切词藻歌颂梦想,将他粉饰得无比炫目,我们问那些天真烂漫的眼神:你的梦想是什么?却忽略了,他们还是孩子,生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片空白;我们从小就学会了歌颂梦想,说他是灯,是路,是一切的动力,却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有梦想。当孩提时代所谓的梦想一一破碎之后,我们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经历了收获与失去,经历了迷茫与充实,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荣光,我们的悔恨为我们酿了一杯百味酒,饮下之后,五味杂陈,和着苦痛与欢乐,我们的梦想变了味。
走过懵懂,历尽青春,洗去铅华,终于明白,遥远的梦想并不是真实的,那挂在夜空中的星星永远可望而不可及。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的梦想不在那里;差强人意的生活,我们的梦想不应如此;我们无法把握,无法掌控,所以越发觉得,梦想是过于遥远了。我们开始怀疑,开始动摇,当初的梦想当初的豪情,这些都是随时间的流转,消散于无形了吗?那么,我们失去的青春,以及这青春里的自豪与骄傲,荣光与辉煌,都没有了意义吗?再次仰望苍穹,苍穹也注视着我,温柔如早春的阳光。
带着迷茫,带着困惑,我们的小舟继续在生活的大海里飘荡,我们看见豪华的巨舰从我们身旁驶过,也看见随风浪颠簸的舢板。不管前面等待我们的是华丽的海上日出,还是惊心动魄的暴风雨,似乎没有什么能再让我们心动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一旦接触到了生活的本质,梦想就已经不再遥远,而是随着时间淹没在记忆中。心里面的热情降到了冰点,我们的梦想之火就要从此熄灭吗?
可是我们总归是要有个方向的,我们成熟了,不天真了,会科学严谨的解释天上的星星是怎么形成的了。我们足下的位置,肩上的责任让我们再次出发;我们追逐的信念,不屈的斗志让我们再次出发;我们终于又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无情最是时间。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我们怀着信念再次上路时,发现自己已不再年轻。出发前,我们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知道了我们要追逐的。我们倒下后,终于有个理由让我们再次站起来,这样的信念或者理由,才是我们的梦想啊。
遥远的梦想,无数人为你痴狂,为你迷茫。有人最终找到你了,有人一辈子与你失之交臂。可叹人生苦短,日薄西山,千帆竞发。从一个被错误灌输的概念开始,我们跌跌撞撞,走到了现在。不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从故事的开始,我们就无法预知故事的结尾,不会再有你的王子或公主,也没有七个矮人为你保驾护航。有的人跌倒了,就放弃了,有的人坚持着。或许看似无比光彩的梦想会最终被实现,或许不会。只是出发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的,与所追求的有什么不同,只有出发的人才会有故事,只有出发的人才会知道自己的苦楚与欢乐。
恰如白驹过隙,我们在弹指间已经不再青春,我们从来没有如此清晰的看清楚那遥远的梦想,原来,他不是那么可望不可及,不是传说中的金手指,他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信念。
可是这个信念是什么呢?
是我们追求的人生价值,是我们穷尽毕生精力不得不去完成的事业,也是我们必须要守护的人或事。这样的梦想才不再遥远,这样的梦想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梦想就是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每天为之拼搏的不竭动力。这样的梦想不再是夜空中朦胧的星星而是身边的空气,融于我们的身体,支撑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有了这样的梦想的人是幸福的,脚踏实地的奋斗,每一天都有进步。俞敏洪说,他在新东方创业初期,每上一节课都感觉很幸福,因为他离梦想又进了一步。我们的终点或许永远不会能够到达俞敏洪的高度,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人生高度。我们向着自己的信念出发,梦想就在脚下,每一个清楚自己梦想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那遥远的、遥远的“好地方” 篇3
坐在软椅上,整场表演两小时,我没朝椅背上靠一下。
在东莞东城剧院,正在上演一台新疆歌舞:高音喇叭、闪光灯、红色金丝绒幕布、大字标题。舞台敞亮,像个剥开的石榴,从内向外,托举出一个个旋转的瞬间——旋转的红裙,旋转的长辫,旋转的花帽,旋转的手鼓。那男子绕着女子转,而那女子抿着嘴,双手抬起下巴,脖子里像安着个开关——左、右,左、右。她的脑袋平行移动,妩媚而惊险。然后,她跑开了,下摆旋转成一朵喇叭花。
人们都在鼓掌。掌声在剧场的墙壁上形成回声。真的是所有的人都在鼓掌。我身旁的女友也在鼓掌:啪啪、啪啪。她从没到过新疆。她正激动不已。从外表看起来,我和她一样,是整洁而文雅的女观众,然而,某场霜冻,已改变了我的内核,让我和她完全不同。当她忍不住嚷嚷“真美”时,我无法告诉她,我从舞台上看到的不是“美”,而是——陌生。
这是我的悲哀吗?到达东莞后,我远离了新疆,但却无法像东莞人那样,平静地看完这场演出。我盯着那些舞台上的女人和男人看,想从外部看到内部,然而,灯光强烈,舞台如透明鱼缸,虽奇幻流彩,却远离真实。在舞台上,一切以完美为最高标准:手指的弧度、腰肢的弯曲、弹跳的力度……都有量化标准。这场浩大仪式,经过数次彩排,以标准化试卷的模样,亮出答案,容不得半点迟疑,半点土腥。
这不是简单的晚会,它还携带着重要的使命:介绍新疆。然而,这种舞蹈经过强化后,像将某种想象风格化,像本目标明确的科普读物,非常世故地勾画出事物的大致轮廓,但却粗糙地忽略掉相关细节,就那么大大咧咧、毛毛糙糙地和盘托出。于是,当新疆人的生活被物化为“舞蹈名片”后,在内地人的头脑里便形成个固定印象:新疆人都会唱歌跳舞,他们除了傻乐,还是傻乐。
某种疑问句,听起来更像判断句:“你怎么不像新疆人?”然后,“舞蹈后遗症”从他们的脑海扩散开——他们盯着我:“跳个新疆舞吧?来一个吧?!”他们认为:凡新疆人都擅长舞蹈,以至,不会舞蹈的新疆人,几乎是不存在的。我总惊诧于这种天真而无理的要求;总是纳闷:它们何以如此根深蒂固?而此时此刻,从那旋转的舞台上,我终于找到答案:那种凸凹有致的眉眼——来自舞蹈女孩——当它们的尺寸转移到我的脸上时,便得出了那个答案:“你不像……新疆人”那种能自由移动的脖颈,当它被反复强调时,面对我拒绝的摆手,另一个质疑诞生了:“还有不会跳舞的新疆人?”
我出生在新疆,童年和少女时期在阳光小城哈密,青年时期在风雪之城乌鲁木齐。那段从哈密到乌鲁木齐的兰新铁路,我穿行过上百次。我走遍新疆八十多个县市,甚而,还到达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南缘的荒僻小村。南迁东莞后,我的整个生活遭到打劫,变得可疑,理由是:“你长得……不像新疆人。”我总是被目光烫伤。无论我走到哪里,那张舞台上旋转的面孔,像我的另一张脸,正等着和我对比,我能闻到来自我的眼睛、眉毛、鼻梁和嘴唇的焦煳味。我的脸在反复核对中,变成某种不合格的产品,像漫画,充满滑稽。
而我亦无法完全隐匿于南方人流。在我那张平淡无奇的面孔之下,隐藏着某种特殊的凸凹,总让我紧张而敏感,惊骇连连。走在大街上,我突然驻足,眼睛被明晃晃的“猪脚饭”刮伤。环顾四周,熙攘人流匀速向前,除了我迈不开步,所有的人都常态安详。我被强烈闪电击中:是的,我来自边疆。这里的街道,这座城市,这里的语言,我都不熟悉。没人期待我来,没人认识我。我孤独地走在大街上。每一家店铺都射出火焰,每一块玻璃都闪着火花,每一辆汽车都如火箭。从众多词语中翻腾而出的那三个字:猪脚饭,令我有灰飞烟灭的摧毁感。
在多民族地区聚居,令我已习惯多种宗教并存,习惯不随便说出其他民族忌讳的词语。然而,在南方,禁忌遭遇解除,曾在我生活的区域被刻意弱化的词,呈现出原本状态。现在,我强迫自己睁开眼,朝那几个字看过去。然而,我却体会到一种残忍,像私处被打开,晾晒在太阳下。
“你们那里有楼房吗?”“你们骑马上班吗?”“你们见过电脑吗?”我笑了起来。我不知道,是什么促成了这生活中,类同小品对白的一幕?在舞台的新疆和真实的新疆之间,有什么被弱化、被屏蔽、被抽空?
二
耳边传来《边疆处处赛江南》,唱歌的维吾尔族女子,总咬不准“江南”的发音。我揣测,即便她将这两个音校对得十分正确,亦无法完全理解,“江南”在汉语中,不是简单的地名,而暗藏着富庶、家园、天堂时,她定会大惊。现在,她孤独一人,话筒是惟一的凭借,被追光罩着,沉浸在汪洋舞台,显得渺小孤单。
当她用非母语演唱这首歌时,在她的身体里,出现了两种视角:维吾尔语/汉语。它们同时敞开自身,滑动双桨,驶入对方湖波。这种交融引发起一片动荡,使“江南”这个词自嘴唇被弹出后,一时间,陷入恍惚,无法辨认自身。“江南”在两种速度的奔跑中发生了变异,生硬而别扭,拖着个古怪的尾音。其实,“边疆”原本就与“江南”不同,何必要赛“江南”?当“江南”让“边疆”的某些领域变得不存在时,“江南”同时滑出视野,落入空虚。
他,一个男诗人,在共赴诗会的途中,突然将脸凑过来:“你怎么能离开新疆?你是新疆诗人吗?”这句提问兼具恶意和善意。这是个手持某种道德标准,正在介入与他毫不相干事情的人的提问。我必须要生活在乌鲁木齐青年路或五星路,才符合他的想象?我的自卫心理被激起,挺直腰板:“你不也是从外地来?”他睁大眼睛,态度有所让步,依旧辩护:“你离开的,是新疆哦……”那拖曳的长音,藏着某种暗示:你打破了新疆的风景,新疆的歌舞,新疆的传奇;你应该一直生活在画框中,成为某种地标;你应按《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提示,住在“赛江南”的地方,而非,真实的江南。
一种新鲜的、火辣辣的疼痛,突然开始彰显。我的手开始颤抖。我一边端详自己的手,一边在脑海中提问:他要是处在我的情况下,会怎样?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用回答,结果一定是:他不会有第二种选择。
当我离开新疆,我同时离开了新疆的大雪:当雪花不断从我的窗口落下,非但没有提供某种惊喜,反而令我更加感到惊恐与凶险。每次下雪都像国王出行,需全城人倾巢迎接。手拿铁锹、扫帚、铲子、耙子,嘴里呼着哈气,将雪扫成一堆。这是一幅独属于乌鲁木齐的黑白画。雪强迫人们团结在一起,像一群人生活在某个辽远的孤岛,共同的命运让扫雪人日复一日,怀着认命的心态,接受酷刑。人们总是迷失在清扫积雪的疯狂中,无论是谁,看起来命运都如出一辙:同样的瑟缩,同样的忧伤。
飘雪的夜晚,我将窗户打开,对着扑进屋内的寒凉之气,大口呼吸。终于有一天,我长长地吸了口气,将自己用力拔起,像女巫用袖子托起她的一切,我托起着我的被套、枕巾、面霜、书籍、拖鞋和孩子……飞身上天。
我一脚踩在西北,一脚搭在东南。
这是多么惊悚的生存杂技。
稍不留神,我便骨头脱臼,瞳孔涣散,粉身碎骨,尸骸难觅。
我在东莞的居所,没养一盆花。小区里绿树清溪,飞花流水,无需我再劳神种植。漫步楼下,端详花蕊,我总是心有余悸,感觉里面会藏着只蜜蜂,会嗡地飞出,射我一箭。这些大团大团的鲜花,茂盛异常,但并非长在我的童年,故而我看它们的眼光,胆怯小心。迁居能让身体在一夜间发生移动,但我依旧生活在心惊肉跳的阴影中。在我的“江南”里,依旧延续着那个“边疆”的某些影子。
当代中国,迁徙、移动、置换,全然不似过去螺丝钉生活,传统的部落聚集被打破,人群零散如蒲公英种子,每个人都势不可挡地开始飘零:从农村到城市,从西北到东南,从山区到平原,从沙漠到海边。人们大规模离家出走,奔赴自己设定的目的地,而非留在自己的出生地。
面对当代生活的巨大变动,艺术家要怎么克服内心慌张,将第一笔有力的线条涂抹下去?和以往概念先行的艺术创作不同,新艺术并非要创造一种猎奇,而要紧紧抓住日常生活。也许,“江南”就是“江南”,“边疆”就是“边疆”,还原它们,而非粉饰它们,才是当代艺术的首要命题。
三
舞台上出现了刀郎舞:男演员将头顶的花帽换成圆柱黑羊羔皮帽,帽顶大红,女演员的花帽,则比先前的略大些。男演员的脚步如滑冰,很懂得节约气力,而女演员……哦,她们,也许根本不该出现在这个舞蹈中。她们的妩媚,让她们的脸像一种万能叶片,可以装饰任何一朵花。
这和我所期待的刀郎——那种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艺人,用刀郎艾捷克、刀郎热瓦普、卡龙琴、手鼓伴奏,一嗓子就吼到云端,能吼出疝气,吼得晕厥的刀郎——毫无关系。这场表演给东莞人看的刀郎舞,看起来,和别的舞蹈无太大差别。某种惯性的力量延续着,让演员们来不及,或懒得,更精细地表达此舞蹈与彼舞蹈之间的差异,结果,舞台上轻飘而甜腻的舞步,完全遮蔽了刀郎舞应有的刚烈与苍劲。
2008年冬,当我到达南疆叶尔羌河畔时,两岸堆积着白雪,河床里的水,深绿幽蓝,润滑得像菜籽油,而刀郎人,就生活在这条河的两侧。在这里,即便是不识字的牧羊人、打鱼人或驯鹰人,都能参悟到刀郎舞的精髓。刀郎人的舞姿不是因为优美而诞生——那太奢侈!它完全被生存所迫,是人们为了寻找吃食,拼命劳作的场景的体现。出门就是沙漠;脱水后便会昏迷、死亡;食物总是匮乏——划着独木舟去捕鱼,要划得特别快才行,因为岸上的土地不适合耕作。为了不挨饿,刀郎人将灼烫的目光盯住水面。捕猎成功后,将鱼剖开,扇面般串在红柳枝上,凑到篝火堆前烤。这时,某种韵律从心底涌流而出。刀郎人跳起来,唱起来,庆幸自己还活着,并拥有食物。如果丧失了这个背景,只单纯从舞台效果去看刀郎舞,会感觉那种近乎于嚎叫,脸颊上的血管要爆裂开的舞蹈,太过粗糙。
莎车县拥挤着太多的人群,毛驴车飞起金色尘土。那间农家小院:土坯房、墙皮裸着黄泥、房顶木梁污黑、土炕上置着张小桌……和我所到达的任何一户农家都无差别。这是大寨·买买提的家(他出生在“农业学大寨”时代)。我和他一起等他的伙伴到来:前后来了四个人,皆六七十岁,皆黑袷袢、黑帽、翠绿腰带(去邻村演出时的奖品)。
他们用嘴哼哼,教我如何跳舞:弯腰跺脚,伸出右臂,朝腰肢方向用力划下去,像划独木舟那样;再一翻转过去,又划下去!一次又一次!某种热量从心脏涌到胳膊,再抵达双手、指尖。不是血液在流,而是某种非物质的气韵,以清晰的感觉在移动。在我的胳膊里,充斥着沉甸甸、火辣辣的暖流。
每当我跳得比上一次更好时,大寨·买买提就盯着我大笑。他肥硕的肚腩格外灵活,黑红脸膛放着亮光,看上去,像刚吃过烤全羊。他的殷勤受到伙伴们的嘲笑,而他,却洋洋得意。在他那具貌似粗粝的生命机器里,此刻,正释放着强大热力,让他弯腰、旋转、跺脚、大笑。我跟着他,胸膛像火炉,皮肤像燃烧的盔甲,额头渗出汗,被某种狂迷掌控,噼噼啪啪,兀自灼烧。
他们都是农民,刚从田间劳作归来,凑在一起跳舞,纯粹是自娱自乐。他们都是演说家——舞蹈后,我请他们到街头吃哈密瓜,一人一牙——他们口若悬河,敏锐调皮,通过变形和夸张,为我讲述了一大堆笑话。我从没见过比刀郎人更会讲笑话的人:他们像得了某种职业病,每一句话里,都埋伏着双关和隐喻;我也从没见过比刀郎舞更土得掉渣、狂得发癫的舞蹈:他们不是在跳舞,而是在庆祝重生。
任何一种简单概括新疆的做法,都是恶性循环。在新疆,因人口相对较少,人们的生活场域并非内地所见的立交桥、摩天大厦、地铁、快餐店,而被荒漠、戈壁、草原、湖泊包裹,这些自然之物,业已成为新疆人生存经验的一部分,故而在新疆,依旧留存着和城市中心论相悖的主题:关注自然。
四
那人拿着艾捷克上台,演奏的曲目居然是:《步步高》。奏得不错。可以说:相当不错。我一直在等,等他再奏一曲木卡姆,然而,他在掌声中离去,如戈壁上下了场豪雨,刚湿了地皮,便不见踪迹。他可以用任何一种乐器来演奏《步步高》,都会获得掌声,但他用的是艾捷克,新疆民乐中的“小提琴”,他至少应演奏一曲符合艾捷克独特构造的曲目,然而,没有,他没有让东莞观众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艾捷克,只是让他们复习了一遍熟悉的《步步高》,然后一步步,退到大幕深处。
有一个拳头塞进我的喉咙,堵得发慌。
艾捷克是干燥的,是从戈壁绿洲中诞生的心跳;艾捷克如黄金之鞭,一甩,就到达半空,直指生死。而《步步高》,诞生在烟火蒸腾的小巷里弄,每一个音符都像春节时说的那些吉利话:恭喜发财、早生贵子、大吉大利。用艾捷克演奏《步步高》,像把一个瓷瓶揣进羊皮袄,再怎么小心,都感觉不妥帖、不安稳。
那位中年男子登台,身量高大,面部沉稳,用维吾尔语独唱,但背景屏幕上却没有汉字。一切都像刚开始那样:灯光依旧明亮,音乐依旧欢快,然而,某种看不见的隔膜,填塞进他和观众之间。人们开始低声说话,打哈欠,揉眼睛,起身去外面……无论干什么,表情都平平淡淡,一任歌声撞击耳膜,却像遇到回音壁,又被反弹回去,不留痕迹。
我替那演员捏把汗:站在大而白的舞台上,他如戈壁中一棵孤独的胡杨树。我替那首歌抱屈:它本身是个闪光的小宇宙,歌咏的爱情,绵长而沉郁,可声音和意义脱节,使歌曲词不达意;我替那些工作人员害羞:背景屏幕反复出现街道、雕塑、花朵和河流,就是没有翻译成汉语的歌词。
歌声飞扬、飞扬、飞扬……像无根的蒲公英,不知要降落到何方;歌声越唱越轻,在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停歇。显然,演员对观众是有所期待的,然而,歌声的光芒已从温暖的太阳,变成块冰冷的玻璃,观众始终没有接受到扩散开来的涟漪,不得不靠闲聊来打发沉闷时光,致使演员异常失落,身心溃散。
好的歌词从现实中采撷意象,转向虚构,并放射出理想的曦光,在人们脑际生发出迷失与震撼,即便简单,也会让音符有所指,让想象力有所附着;然而现在,这首歌虽被唱出,但却只完成了半个存在!它是空的,没有血肉,要让它复活,必须冲进听众身体,唤醒他们的热血。
我忍不住对身旁女友说:“他唱的一定是爱情,他一定在说,亲爱的姑娘,你的眼睛像月亮,你的嘴唇像玫瑰,你的腰肢像弯柳……”只有爱情,才能让歌声如此缠绵;而这种深情,被含义不明的“词语冰雹”砸得七零八落,狼狈不堪。演员退到幕后去时,脚步哗啦哗啦,精疲力竭,像踩着一片泥泞地。
后面,来了个年轻人:中等个,鼓肚腩,皮裤闪光,用汉语演唱《怀念战友》。背景画面出现了雪峰、哨卡、冻僵的嘴唇……然而,台下出现的喜悦,和画面上的悲壮完全相反,人们像从昏昏欲睡中挣脱出来,突然扯着嗓子,大叫一声:“好!”
这热烈显得分外刺目,会让前面离去的那个中年男子,心痛不已。他将为自己“错误的演唱”而后悔不迭吗?一首歌若仅仅只有音符,而词义含混,那它在舞台上释放出的光辉,是短暂的。而这个年轻人,舌头被秘密之火灼烧,一经点燃,即刻燎原。整个剧场,刚才还如大河在拐弯处艰涩,突然春暖花开,畅通浩荡起来。年轻人边唱边享受。他未必能看清每一张观众的脸,但安装在他身体内的天线,早已接受到反馈信息,令他喜气洋洋。
再次出现了集体舞:十几个人,头顶是人造夜空,目光统一朝某个方向看去,肢体举起或放下。这种一致性,要经过数周或数月的艰苦排练,才能形成。被剥夺了个人意志的身体,要绝对服从命令,跟着节拍,臣服于音符。后一个人把前一个人的影子擦掉,然后再重新覆盖。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前一个人的面孔,或后一个人的,都变得模糊朦胧。观众身体里的某些细胞被关闭,剧场再度弥漫出沉闷的气息……
我想到了王洛宾。当我拿到节目单时,就想到了他;甚至,早在决定来看这台新疆歌舞时,我的潜意识里,就已出现过这三个字;然而,直到演出即将结束,我才意识到,这是台和王洛宾没有任何联系的晚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乌鲁木齐幸福路,我和王洛宾是邻居。新疆军区干休所的白杨树下,那幢普通的楼房,外墙刷着黄漆,三楼的那间屋,是王洛宾的家。他总骑着辆破自行车,车把上吊着个塑料袋,装着一块钱买三个的热馒头,晃悠而过。他总是精瘦、山羊胡、戴眼镜、花格衬衫。作为音乐家,王洛宾获得了太大的成功。他迥异于同时代的音乐家,从不重曲轻词,相反,他发现歌词是日常生活最深刻的诗句,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歌曲之所以感人,在于歌唱者在旋律中演绎出来的文学性与感情。
在王洛宾看来,平地盖楼容易,而保留原建筑物的框架与风格,重盖,太难了!唯具慧眼、有胆识、够火候的作曲家,才能甄别、规整民歌,画龙点睛!成千上万的民歌作为资料,黯淡于档案中,只有极少数能在世上广为流传,其原因,除了获得动人的唱词和找到美的旋律外,还要在这两者之间加上一个高度艺术的灵犀“一点”,而这“一点”,便是改编者的创作。
王洛宾改编的新疆民歌,简朴清新,貌似童话,但其内里的艺术世界,却又缜密浑圆。他有着极丰富的音乐知识,却又不耽溺于对音符的操控,为能打磨出合适的歌词,常苦熬数周、数月。被王洛宾动过手术的民歌,影子犹存魂还在,血液变得新鲜,流量大且快,最终,得以广泛流传。
五
两个小时的晚会,令我惊诧,以至走出剧院许久,情绪都无法冷却。
这场喜剧气氛浓烈的晚会令我痉挛,我的身体像被一股具有节奏和音素的滔滔洪流穿越而过。歌手和舞蹈演员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舞台上,他们陶醉在小小的光荣中,而我在走出剧场后,却异常疼痛。舞台上所显现的全部细节,都和我有关;我今天的生活形态,便由这些细节合力簇拥而成;那些所有貌似偶然的巧合、意外和拐点,都写在我的脸庞上,烙烫着我的眉毛和眼睛。我正是从那敞开的舞台之洞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新疆,亚洲的中心,曾交汇过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中原汉文明。那曾是张怎样倨傲的面孔!空气和阳光格外明亮,雪线以上的山峦闪闪发亮,河流湍急,落日下行走在戈壁的骆驼,白桦林落下金币般的树叶,梭梭柴炙烤着羊肉串……当它出现在舞台上,被描述成“新疆”时,陌生垒砌起一道石壁,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全然被遮蔽。
来自新疆的歌舞,从来都不表达悲伤,从来都喜气洋洋,然而,在我的内心的某个部位,一直都在隐隐作痛。
遥远的梦,遥远的她抒情散文 篇4
下午下班,走出办公楼大厅,你霎时便被南方四月傍晚的热浪包裹。走在通往出租房主街道上,沸声一般的嘈杂像是突然被人按下了播放键,难以逃避的,街边油锅小摊前阿婆卖力的吆喝,限时促销店门口反复播放的让利信息,高峰时期司机负气按着的拖到最长的喇叭声,以及行人经过身旁的那一两秒里,轻轻掠过的吴侬软语走在路上的你在思考,不知脚下这座城市到底生活着多少人。
想来定有好几百万。 好几百万人的梦、挣扎与救赎。好几百万人的命运,诞生了又逝去,此消彼长,你记得的,你不止一次质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决定不再回到家乡,为什么要留在这里。
你可以说出无数个理由,虽然你同时也可以说出无数个反对的命题。 但你冥冥之中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因为这里至少有几百万人,做出了跟你一样的选择。 你告诉自己,这里的每个人,都拥有在某一天,过上光芒万丈的生活的可能。 不然还有什么好东西,值得这几百万人忍受几千个日夜的疲惫,和更加漫长的日复一日,人生不过几十年,与天相比,不过飘渺一粒。
结束了无聊思考,之后的下午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时间,考虑一下怎么挥霍,开黑撸啊撸?很不错的选择,拼酒聊天?也是很欣然的选择。宅着?也能享受到安静的温馨。
到了次日清晨的阳光刺得你睁不开眼 ,晚上总是玩的`很晚,但也是你一天中最有趣的时间,睡眠短暂且浅,脑袋发胀。你还是点了一支烟,看了一眼路边早点店前,一个个男男女女匆忙的吃着早餐。你打开手机,翻微博和朋友圈里的动态。那总有明星昨天爱了谁今天又快意分开,总有不明来路的小姑娘一年四季在海岛旅游,九宫格里笑靥如花。总有话题征集,上万人在评论里讲自己的故事害看客流了泪,总有由头微妙的骂战,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笼统的评论为无聊加脑残。
倾听遥远的声音 篇5
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的古典诗歌,是一棵艺术的常青树,内韵深厚,回味无穷。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我们对诗歌进行鉴赏。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以它独特的抒情性、凝练性、形象性、音韵性而成为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遵循规律,鉴赏和解读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并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呢?
一、读,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诗歌学习的基本切入点,是通向审美的必由之路。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把诗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如,在教学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就上阕的朗诵,可做这样的指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中的“送”“迎”要重读,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第四句“犹有花枝俏”中的“犹”和“俏”要重读,这样体现了梅花凌寒开放的特征。下阕“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待”“笑”重读,突出梅花不争春,报春的品格。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朗诵中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读懂,以便把握诗歌内容
诗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因此鉴赏诗歌实质上是从文本出发去探寻诗歌中所隐藏的意境和内容的过程。读懂文本才是诗歌鉴赏的起步训练阶段,读懂就是为了整体感知,以便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
拿到一首诗我们应该怎么指导学生来鉴赏呢?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词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词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例如,我们讲授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就应该先介绍作者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是辛弃疾赋闲上饶时写给他的挚友陈亮的。在这基础上再介绍词人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到辛弃疾不单单是一个词人,还是一位爱国的将军。对于这点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词人当时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指导学生对一些重要作家诗风的了解,如李白诗自由奔放,颇显浪漫;杜甫诗沉郁顿挫,尤重现实;苏轼词雄健豪放;王维诗含蓄生动等等。这样,能使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少走不少的弯路,有利于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读深,体会诗歌的意境
初中阶段接触的诗歌一般有这么几类:边塞诗、抒情诗、送别诗、田园诗等。边塞诗中往往通过描写边塞特殊的景致来营造一种肃杀的气氛,从而表达忧国忧民,思乡思亲,有家难回的感情。抒情诗中往往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如:写高山、大川往往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写春、秋之景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等。送别诗往往通过意境来抒发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等。田园诗往往表达的是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惬意、恬静等。在鉴赏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例如:写到“大雁”往往表达的是思乡思亲之情;“荷”往往体现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松”表达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等等。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中所包含的旨趣、意象中所体现的情调,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歌作品。
四、读出美,触摸诗人的灵魂
古代诗歌多为抒情诗,怎样读出诗的美呢?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白居易的《观刈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中描绘的两幅画面。一幅画是作者观看到的刈麦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另一幅是令人心酸的画面。那就是一个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取散落的麦穗,放入左臂上挎着的一只破筐。那这位妇人为什么不在家中带孩子,不在自家田里忙活,却抱着孩子来到别人田里捡麦穗呢?一只破旧的筐子已经透露出信息:都是贫困逼的啊!最后,由这两幅画引入对诗写作手法的讲解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之,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多读、多感、多悟,先读懂文本的内容,再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诗歌鉴赏的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倾听遥远的声音。
遥远的记忆作文 篇6
那天天没亮,我们全家就早已忙开来了。因为今天是个离别的日子,所以我也从床上爬起来了。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即将离开这座城市,这个家,到外地做生意去了。这一别,就要过五六个月才能相见,而现在还是初春(元宵节的快乐还没有完全散去)。
很快,我跟随他们来到了潘阳湖边的道路上,两个表哥早已骑来摩托车在此等候了。一切都过得好快,我想留下什么,记住什么,却只听见爸妈嘱咐一声:“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便跨上了车。他们没有回头,我浑身不知是愤怒还是难过,总有种想追车的冲动。
“ 小冬瓜,要不要和我一起回家!”外婆的话,唤回了我的思绪,我匆忙地应了一句:“ 我等一下回去。 ” 外婆走了,便只留下了我一个人,用一种呆滞的眼神望着平静的湖面。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这个早晨显得异常的冷,鸟儿也没有在枝头叫了,路边的杨树一片萧索 、干枯。我仿佛被抛弃了,我仿佛被扔在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恐惧和难过在我心头占据好久好久……
此后几天,我常在外婆家门口坐着,由于外婆家比较偏僻,坐落在山脚下,所以让我对孤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天,我哭了。那是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刺激着我的眼膜,疯狂地挤压着我的泪水,我无法控制。外婆问我原因,我没说,我想她知道。
不错, 时间能治愈一切,渐渐地,我不再难过,而把难过变成了一种期待。期待与爸爸妈妈相见的那一刻。
遥远的一条河 篇7
有一个夏天我曾经追寻过它的足迹, 在茫茫林海中, 感受着白河的大美大勇。
夏天的白河, 丰腴如成熟的女子, 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恣意地展现着无穷的魅力。她的身姿曼妙无双, 她的舞蹈时而柔顺如春风, 时而激烈如奔马, 时而静默无语, 仿佛在用心语与天地倾述, 与风交谈, 与蓊郁的树木们窃语。我便如忠诚的仆人仰躺在她的身边, 感受她的气息, 仿佛也在听她说, 说她的亘古的传奇。于是我的想像就有了飞翔的翅膀。我想她的诞生一定是轰轰烈烈, 并且带着漫天飞扬的火与水, 尘与土, 生命和生命的角逐, 她的纤足第一次踏上长白山的土地, 她为自己的孤独陌生有点胆怯。然而, 历史赋予她的使命不容她有瞬间的犹豫, 她从第一滴血液流淌开始, 她就注定了在历史一样长的时间里, 坚忍地驮着风霜雪剑, 一任雷呜电闪的摧残, 从遥远开始, 从莽莽榛榛开始她遥远的长途旅行。因此可以说, 在她的经历中, 几乎没有舒缓的生活, 有的是奋斗和流血, 是勇敢和不屈。
在我陪伴她的日子里, 我看见, 硕大的枯木横亘在她的面前, 给她阻碍, 她用她的坚韧默默承受着, 用浪花和漩涡回答一切;犬牙交错的大石横亘在她的面前, 她视而不见, 挥动她的广袖奋不顾身, 在绝境中寻找奔流的方向, 在缝隙里杀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高山断崖站在她的面前, 她只轻蔑的一瞥, 便飞身而下, 如彩练般在危崖之上演绎一条生命无畏的风景线;在蔓蔓平缓的草滩之上, 她把她的长发梳理晒干, 她把她的衣裙整理的端庄高雅, 她如一位白衣淑女, 轻盈地走过。她和草儿们亲昵地拥抱亲吻娓娓而谈, 她和花儿们柔情缠绕恋恋不舍, 她把蓝天白云的影子拥入怀抱, 她把白桦树的美丽写入胸怀, 她从没有停下她跋涉的脚步, 仍然向高山峡谷原始密林中前进, 那一个未知的世界给了她战斗的勇气, 她是一个大美大勇的行者。
她还是一个卓绝的歌者, 一个卓绝的琴师。
我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她的歌唱, 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她的琴声。那是一个遥远的歌者发出的吟唱, 那是一个遥远的琴师弹出的天地间大勇大美的绝响。不是吗?无论是我坐在她的身边, 我站在她的身边, 我蹲在她的身边, 无论我哪一种姿势, 她都会用千百年来遥远而贴近的吟唱, 把生命的音符生命的要素传达给我, 每当我倾听到她的吟唱, 我都会对生命增添一些领悟。听, 那是她无语的唱;那是她细如丝缕的唱;那是她欢快的唱;那是她激情澎湃的唱;那是她愤怒无羁的唱;无论她怎样的唱, 生命都为之倾听。小草在优雅地听;沙石在默默地听;野花在跳着舞听;大树昂昂然地听;小松鼠欢快地听;小鱼们在游戏着听;风在听;云在听;阳光在听。生命在她遥远的歌唱里完成着自我, 她把生命的诗行呈给生命, 生命因为有了她的生命而更加坚强。好了, 白河!你这大美大勇的歌者, 你这大美大勇的琴者, 让我也操起生命的琴, 把生命的音符如你一般汹涌渲泻吧。
遥远的大庆 篇8
快到大庆的时候,从车窗向外望去,满眼都是看不到边的长满了荒草和芦苇的湿地,东北俗称“草甸子”。偶尔有一两头悠闲的老牛一闪而过,才恍然感到这里有人烟出没。经过了几十年的开发,这里还保留着如此原始的面貌,可以想象得出,它们原先该是什么模样。
大庆火车站站前广场看上去虽不大,但没有几个人,因此显得很敞亮。天空蓝蓝的,高而且阔。我并没看到高耸入云的油井。车子沿着宽敞的世纪大道一路驶向我们下榻的大庆宾馆。我们间接站的陪同人员“大庆的市中心在哪里?”那人犹疑了一下说:“大庆没有市中心,但哪里又都是市中心。”后来详细了解才知道,这都是上个世纪特殊年代搞备战的结果。大庆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石油产地,一旦发生战争,油田肯定会成为敌方的攻击目标。因此,打油井时,特别注意分散开来,这儿一小片,那儿一小片,而生活区基本上是围绕着油田自然生成,所以,现在大庆市的五个区都离得很远。后来,大庆主管宣传的市委副书记给我们介绍情况时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她说:“城区分散,也算是一个优点,它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排除了障碍,我们现在用绿带将一个个城区连接起来,整体看上去也是完整的。”事实也是这样,大庆的绿化真好,走在街上,都是绿色,一条条,一片片,很是养眼。
下午三时,我和朋友到街上找饭店吃饭。我们打的来到比较繁华的东风新村一带,只见大街上空空荡荡,很少见到人,车子倒是都开得飞快,反正也碰不上人,快就快吧。整个饭馆只有我们两个人在吃饭,好像所有的服务人员都在为我们俩服务。在长春习惯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处于这样安静的氛围里,还真有点不适应。在商店里,我们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大庆商业中心地带的几个大商场,如大商集团大庆商场、新玛特、哈尔滨中央商城大庆分店等,无论商品档次或者营业规模,决不照任何一个省会城市逊色,商品价格自然不菲,但是逛商店的人并不多。一些营业员甚至或站或坐地在那里愣神。我们都知道,人气是商业活动的根本,连顾客都没有,还靠什么挣钱?反过来说,“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商人以赢利为目的,如果不挣钱,谁也不会在这里硬撑。这个悖论后面一定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乃是原因所在。此外,饭店、酒楼、宾馆、一个个气派地站在街边,也都在有滋有味地营业,按理说,这里不是一个让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消费人群主要还是本地人。
本地的几家报纸办得不是很出色,但上面几乎都是整版整版的广告,让人感动,这里的消费能力确实旺盛。后来我分析,也许是大庆大多数人口都是石油产业工人,正点上下班,所以每到工作时间,街上便冷落起来。大概要到他们都下班的时候,人们才会出来消费。我问本地人是不是这厶回事。他们的回答都模棱两可。我想大庆虽号称有一百多万人口,但零落地分布在偌大一片野地上,也马上被消化得几近于无了。
没来过大庆的人不会想到,这里居然有这么多湖泊。而这个城市最新打出的旗号,就是要建“百湖之城”,市政府门前的万宝湖,水波荡漾,湖水清澈见底。东北把这样的水域叫做“泡子”,透着不在话下的神情,从此种称谓似乎可看出东北人的大气。我们到了一个叫做“连环湖”的地方,这哪里还是湖I其气魄直逼大海,根本就看不到边沿,烟波浩淼,几尺高的浪头呼啸着扑向岸边。人一到湖边,就感到风大气凉,与几百米之外的公路简直是两重天。据说,我们看到的只是连环湖的一部分。像这么大的水域大庆有二三十个,小水域则不计其数。后来看了看地图,果然女口此。人们一提到时常有丹顶鹤出没的扎龙湿地,马上就会想到齐齐哈尔。到了大庆才知道,整个扎龙湿地,敢情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在大庆。不仅水域面积大,大庆的广场也大,让人甚至感觉有点铺张。市政府门前的世纪广场,位于万宝湖边,开阔、整齐,人一走进去,心胸都会随之一亮。广场上的鸽子起起落落,我们拿着食物走近它们,它们立刻就飞到我们面前,不一会儿,我的肩膀上、手臂上,就落了好几只鸽子,有两只鸽子还把我的脑袋当成了战场,在上面互相啄起来。走了全国很多城市,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人和动物可以如此亲密接触。回到家中好几天,我的胳膊上依然留着几道被鸽子蹬踩出的血痕。
到了大庆,就必须要提到石油。这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我们所见到的油井肯定跟很多人所想象的有出入。这里到处都是油井,但并不高耸入云,也没有黑黑的烟筒,甚至,在我们所入住的大庆宾馆的院子一角,就有一口井,它两三米高,由几根铁架搭成,毫不起眼,只有日夜不息地旋转的履带告诉我,它在工作。在大街上,某棵大树的旁边,某个酒店的门口,都有一口井在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据陪同我们的人说,大庆平整的地下其实遍布着网管,它会将这些石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各地。
遥远的呼唤散文 篇9
每一次闭眼脑海总有一个画面,每一次睡觉梦里总有一个声音,这个声音让我有一种不能迟到的赴约,这个画面让我在心里永远牢记,这是深深的呼唤。
来了这么长时间,没有一天说是能够让我睡的踏实,安稳。没有一天过的让我说是快乐,高兴。其实在我想你们的同时我也知道你们在想念着我,可是我却有余力而不及。不能够快点回去和你们团聚,不是说我心里没有你们,而是我真的回不去,所以在这里能够请求你们的原谅。当每次给你们任何一个人打电话的.时候你们不知道我的心里是有多么激动,是有多么高兴。因为我听到了你们的声音,最起码我心里还是有你们的,不想让你们感觉到我的不存在。
遥远的眼神作文 篇10
夕阳西下,我的影子被拉长在巷道里,相同的背景,却少了相伴的身影。
六岁,我还是农村里闹得欢的野孩子,每天中午搁下饭碗,夺门而去,不到斜阳催暮色就不回家。当太阳缓缓下落到半山腰时,奶奶总要从深巷中蹒跚走出,慢慢地踱到巷口,朝田野,场地伸长了脖子张望。每于此时,我同小伙伴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之后,就会一身臭汗,一身泥土地跑回家。远远地,我就望见了奶奶,她一手扶着墙,一手攥着衣角,探着身子往前倾。夕阳映在她的两鬓白斑上,隐隐约约里,我看见她咧开的嘴边的皱纹。我兴高采烈地向前扑去,一路循着奶奶的目光。她的眼睛,不知是映着落晖还是分外欣喜,闪着晶莹的光点;时隔一个下午,我就清晰地瞅见她的眼神里盈满了惦念……“奶奶――”我飞奔到奶奶身旁,奶奶也不怕我一身臭汗泥土的,直把我往她怀里揽。奶奶的心是温暖的,她的怀抱热烘烘地捂着我瘦小的身子。我一抬头,正对上了奶奶的眼神,多么美丽,多么动人!也许光阴偷走了她双眸的漆黑与漂亮,但她浓浓的爱却使得她的眼神重绽光彩,我们祖孙俩一左一右,一老一小,踩着我们一高一低的影子,回家……
夕阳滑落下了西山,我的思绪拉回了巷子里。不知何时,眼眶发红,凉凉的东西掉在了手背上;我的心也隐隐发咸,好像掺了泪。我抬起头,望着湛蓝的天空,仿佛看见了那遥远的眼神,那来自我亲爱的奶奶的眼神。奶奶,您可安好?
遥远的冬夜 篇11
乡间的小年夜特别热闹,家家户户牵磨做(米团)子,到了黄昏时,村里的孩子们都会拿着冒热气的粞子跑到户外炫耀。我不会做这种(米团)子,但又怕两个孩子看了别人家的(米团)子眼馋,所以早早地关了门,用家里现成的糯米粉搓成一个个像泥弹丸似的小球,然后放在锅里翻炒,炒熟了就给它起个名叫“小糖豆”。两个孩子见了都很兴奋,洗完脚就窝到被子里,有滋有味地嚼起“小糖豆”来。
女儿和我睡在一头,儿子睡在脚边,临睡前,我为他们讲了好多故事,两个孩子总是说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到了夜深人静时分,都呢喃着呓语了。
女儿的两只小脚搁在我的腿上,小脚跟上皮肤糙糙的,冬天里,幼嫩皮肤皲裂了,自己平时太粗心,都不曾为她抹过一次甘油。
这时有人敲门,我就披衣裳起来开门,原来是村里的社员们为我送(米团)子来了,东家来过了西家来,一会儿工夫就积满了一大篮子的(米团)子。两个孩子听到乡邻们热情的声音,都睁眼醒过来了,我关上门一回头,只见两个小脑袋已经从被窝里竖了起来,把篮子拎到床前,他们的眼睛都兴奋地发着亮光。
“每人只能吃一个!”我说。
“两个!”
“我也两个!”
我是争不赢他们的,但我同意时他们却是那样地开心。
两个孩子吃完了(米团)子,心满意足地重新睡下去了。我靠在床前,听着他们均匀的呼吸声,那样满足,那样快乐。
新年到了,前几天刚领到一笔四十九元的柴款,那天生产队里一位农民朋友把这一叠大钞票交到我手里时,我点了好几遍,然后我拿了一张十元的票子给女儿,对她说,拿去买东西吃吧!女儿这时有几分惊恐地睁大眼睛望着我,慌乱地挥动小手说,我不要,我不要……
我又是觉得好笑又有几分心酸。这孩子,平时见了毛票都当宝贝,这张十元对她来说就是巨款了。
女儿四岁那年,没人带就总跟我去学校上课。一天到晚没有零食吃,见别人吃点什么就馋得慌。有一次我上完两节课后,在香烟壳子的背面写了赊条,交给女儿让她去学校边的代销店里领一包云片糕。小姑娘拿着破纸片将信将疑地去了,回来以后手里拿着糕,又是兴奋又是疑惑。后来,这丫头要吃什么东西,总是拿张废纸过来,指望我点石成金。 我侧过身,把女儿伸在外面的小手放进被窝里,心想,再过几天妻子大约就要回来了,家里的鸡鸭生下的蛋,已经把小木桶都放满了,卖掉了稻柴和新米,现在家里有一百元韵财富了。年前要带两个孩子去县城买几件衣服,两个小家伙已两年没有做新衣服了。
前年夏天,我带女儿去她姑姑家。有一次去百货商店玩,女儿看中了一双奶黄色的塑料拖鞋,赖着就是不肯走。可我口袋里实在没有钱,就只好哄她说这种拖鞋不好,可是小姑娘固执,硬是不肯回去,我狠狠心拉着她离开商店,她一边哭一边在路上喊:“我要黄咯拖鞋嘛……”嫩嫩的声嘶力竭的哭声,揪着我的心。可是,我真的是没有钱,如果有,我是不会让她伤心成这样的。
为了改变家里的穷困,我后来一发狠就养了好多家禽,六只鹅,六只鸭,三十只鸡。鹅吃草,儿子一放学就赶着鹅到野外去,鸭子吃螺蛳,我拿网,儿子提篮子,每天在河浜里耥。
冬天里,儿子捡螺蛳搞得两手冻疮,他年龄虽小,可是从来不怕苦,一个孩子,当他知道自己天生就应该过这样的生活,他是从不知道抱怨生活的。
夏天里有一天傍晚,我们在离家好几里地的河塘里耥螺蛳,夕阳红红地一半都落入了西边,夜色开始在广阔的田间弥漫,我和儿子踩着两脚的污泥,小虫子一群群地飞过来,儿子的小脸上都是红红的小块块。用手去挠几下,就搞得跟个小野人差不多。但当我们踏着月色回家时,小家伙还是那样的兴奋,一路上唱着“打靶归来”,把田埂上的青蛙都纷纷惊到水田里。 村子的夜晚很静,偶尔有几声犬吠,远远的,仿佛提醒我现在寄身何处。我靠在床头,偎在油灯昏黄的暖暖的灯光里,怎么也睡不着。 二十五、六年过去了,孤独一人时,我还是常常回忆这个遥远的夜晚,我总是认为,那是一段我生命中真正幸福的時光,是上天赐给我的最厚重的财富。
链接
遥远的反义词 篇12
一、王洛宾注重民歌搜集
早在王洛宾来青海之前, 他已经与民歌结缘, 那是1938年4月, 王洛实与罗珊、塞克、萧军、朱星南一行五人自西安前往新疆, 途经六盘山, 听到这一带方圆几百里有名的花儿歌手“五朵梅”的民歌演唱, 记录并改编了一首《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了》。独特的西部民歌深深地吸引了王洛宾, 从此开始了他传奇色彩的西部之旅。王洛宾在参加兰州抗战剧团时, “有一位维吾尔族司机给我唱了一首吐鲁番民歌《达坂城》, 我记下了曲调, 请一位懂维语的汉族司机翻译了歌词。原歌有两句是从后半拍起, 曲调中有一些难唱的音程。为了便于流传, 我将其改编定名为《马车夫之歌》。第二天兰州抗战剧团就演出这个节目, 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我搜集整理的第一首兄弟民族民歌, 也是我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著名的作曲家王洛宾, 在青海从事音乐创作中, 也曾从青海民歌及‘花儿’中吸取营养, 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魏明章的文章同时也概述了张亚雄、李文实、逯登泰 (萌竹) 、王云阶等收集“花儿”曲令的情况。张亚雄在兰州“坐地征花”, 当时就有365人与之联系, 包括魏明章在内的很多青海人也参与其中。张亚雄著《花儿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6.8) 中收录了“花儿谱”四首, 其中第三、第四首分别为逯登泰、王洛宾记谱。
魏泉鸣著《中国“花儿”学史纲》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9) 第四章“抗战前后的花儿学研究活动及其特征”第四节“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花儿学家王洛宾”中用如此醒目的标题论述了王洛宾在花儿方面的建树:“是王洛宾从1938年5月先后在兰州、西宁搜集并记录了花儿曲令三十几种, 他是当时记录花儿的各种曲令乐谱最多的第一人。王洛宾在当时的条件下, 能记录花儿曲令乐谱三十几种, 确非易事, 到目前的资料表明, 花儿的各种曲令及其变体, 大约有120多种, 王洛宾早在抗战时期就记录了它的四分之一, 并用这些曲令编唱不同的歌词多达几百首, 使他成为最早的花儿通之一, 应当说是当之无愧。”
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产生
1939年到1941年间, 新疆的两个哈萨克部落被迫害而东迁, 其中一个部落迁入青海, 最终落脚青海海西、海北等地。后与当地原聚藏、蒙部落产生草场争端, 马步芳政府派人去招抚, 并将许多妇女儿童迁到西宁工厂做工。此时正在西宁教学的王洛宾找到这些哈萨克人, 并请了一位住在落东关通晓哈萨克语的商人哈迭尔协助翻译, 开始了民歌的记录。期间, “王洛宾陆续记录了《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等维吾尔族民歌, 《流浪之歌》《我等你到天明》《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等哈萨克族民歌,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等塔塔尔族民歌。后来又陆续记录了《玛依拉》《都塔尔与玛丽亚》《阿拉木罕》《半个月亮爬上来》《喀什噶尔舞曲》《依拉拉》《哪里来的骆驼队》等一批西北地区流行的少数民族民歌, 或改编、或配歌、或填词。”王洛宾还运用这些民歌素材创编了两幕歌剧《沙漠之歌》。“这部歌剧主题鲜明, 结构也较严谨, 歌词简洁生动, 曲调明朗欢快优美动听, 音乐风格突出, 具有浓郁的哈萨克民族情调。由青海儿童抗战剧团演出, 是在青海第一部创作上演的歌剧。也是我国歌剧园地上的一朵新花。”剧情是描写一个汉族青年进入哈萨克部落宣传抗日活动。剧中有欢迎舞会、赛马、宣传抗日、响应抗日等主要情节。剧终由受到感召的哈萨克族青年组成一支抗日的远征军, 迎着黎明的曙光, 高唱着战歌奔赴抗日前线。剧中主要人物有李凯 (汉族青年, 进入哈萨克部落宣传抗日) 、二利 (哈萨克族青年) 、阿依莎 (哈萨克族女青年) 。剧中歌曲大多采用民歌填词配曲组成。如将《草原情歌》 (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的整理改编) 删去第四段, 改名为《我愿做个牧羊人》编入剧中, 成为《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最初版本。
三、《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流传及魅力
《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青海、重庆等地演唱后, 很快就流传开来, 并以著名的“青海民歌”而蜚声国内外, 成为音乐上的优秀保留曲目。美国黑人歌唱家罗伯逊也曾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深情地演唱过这首歌。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曲调基础是哈萨克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 但是王洛宾在进行创编时, 为了塑造牧羊姑娘温柔亲切、姣好光彩的音乐形象, 特地溶进了其他民族的音乐语言。作者对青海大地和各族人民深沉执着的爱, 直接表现在歌曲中对青海高原美丽风光的描绘和讴歌之中。这种深情婉转、歌颂倾诉的歌声, 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和美好暇想。《在那遥远的地方》因此而注入了坚实的生命力, 经数十载传唱历练不衰, 并且成为整个华人音乐的经典。
王洛宾在青海的创作改编歌曲还有《我们要保卫家乡》, 《青海是个好地方》 (据王海天给马忠国的信中所忆, 是王洛宾记谱译配的《黄昏里的炊烟》的另一种填词, 并经汉族群众传唱后曲谱有所变动。) 等。这些歌曲虽然没有在报刊上发表, 但当时却在青海广泛流传。
“四十年代初, 青海群众歌咏活动已形成高潮。不仅在中、小学加强了音乐课的教育, 街头盲艺人 (卖唱者) 也被集中到马场上音乐课。甚至在伪县长短期训练班也加上音乐课。王洛宾因而在回忆中深有感受的说:‘《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都塔尔和玛丽亚》等。是我在青海歌咏活动高潮中写的, 半个世纪以来, 国内外均认为是青海民歌, 这一点青海是当之无愧的, 那个时代是青海成千上万的人唱了以后才传到其他地方的。’”
王洛宾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末到青海, 先后在青海八年之久, 直到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随军去新疆。他热爱音乐创作, 坚持民族音乐的收集, 整理改编了大量新疆、青海等地各民族民歌。大量改编作品在国内外流传, 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并成为佳作传世。其数量之多, 令人叹服。他对青海地方音乐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 他在民族音乐收集、整理和创编方面的建树, 也成为民族音乐传承的一种典范模式。
摘要:文章从王洛宾先生的民歌情结入手, 探索了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产生背景, 进一步论述了这首华人音乐经典的艺术魅力, 肯定了歌曲创编者对青海地方音乐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历史功绩和典范性。
关键词: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 (2) 之王洛宾《在民族音乐的沃土中生根开花——作曲家王洛宾自传》, 第338.
[2]魏明章.《半世纪以来的“花儿”研究》载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1982年10月编印的《“少年” (花儿) 论集》.
[3]魏泉鸣.《中国“花儿”学史纲》,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9.
[4]刘再生著.《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7.
【遥远的反义词】推荐阅读:
形容距离遥远的句子10-26
遥远的她高一作文05-13
遥远的距离作文700字06-05
遥远的眼神800字作文08-15
最遥远的距离初二作文10-08
最遥远的距离高中作文12-10
遥远的眼神中考作文600字10-21
就业在那遥远的地方08-22
最遥远的距离议论文07-21
《遥远的救世主》的经典台词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