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结构方式

2024-08-07

记叙文的结构方式(精选11篇)

记叙文的结构方式 篇1

抒情就是作者借助文字抒发感情,表露爱憎情感。因此,抒情具有点明题旨,突出主题和升华中心的作用。一篇文章中,抒情文字虽然不多,但各类文章却离不开它,记叙文也不例外。

记叙中的抒情,其实就是作者在文中用来表露自己或爱或憎的感情的文字。它常常出现在叙事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出现在叙事的过程之中。

初中生学写记叙文,抒情的文字最好安排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这样可以起到确立文章感情基调,点明主旨、升华中心的作用。即使想在文章的中间进行抒情,也要注意安排在一个部分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以领起或总结这一部分。那么,怎样在记叙文中进行抒情才能达到点明题旨、升华中心的目的呢?

一、借助叙述抒情

写作中,当把叙述作为抒情的工具时,它与一般的叙述就不同了。这种叙述,要以作者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为灵魂,要在客观的叙述上加上主观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叙述,才会具有浓重的抒情性。一般的叙述总是较为完整、详尽;而作为抒情工具时,叙述只要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则可。例如《我追求,我快乐》中借助叙述来抒情的一段文字:

我是一条欢歌而行的小溪。我从一座险峻的高山流下,一路走来,我从岩石的身旁掠过,我曾滋润茵茵的绿草,也曾触摸过大地的脉搏。我的追求是追寻大海的足迹,一路奉献。在我前进的路上,人们喜欢用我洁净的身躯映照自己的脸庞,或者用我檫把脸。我至今仍能听到孩子们在我身旁嬉戏的回音,和那朗朗上口的洗衣谣。我在岩石间飞漱,我在平原上飞腾,我在乡野间飞泻,我一定要和大海融为一体。虽然前进的道路上充满艰辛,但我知道,大海是我最好的归宿,不管追求的路上有多少痛楚等着我,只要勇敢地追求,我就会感到快乐。

这段文字叙述了“我”坚定信心,矢志追求的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路追求的快乐与欢欣,有力地突出了“我追求,我快乐”的主题。

二、借助描写抒情

借助描写,尤其是借助景物描写来抒情,这在记叙文中是较为常见的。其形式多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写作中,由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支配,笔下的万事万物,往往会笼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使得文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了。例如《小街》中借助描写来抒情的一段文字:

小街像一条绸带由东向西飘去。那参差不齐的土屋与舒展的红砖碧瓦相间齐错排列东西两旁;围绕房屋的短墙上披苫成丘的积草显得肥肥胖胖;错落有致的小树为这条乡村小街镶上了一道绿边。横穿街道的电线上落着十几只归巢的麻雀,这一切,连同村东街口那棵老榆树,一并沐浴在暮霭之中,多情的炊烟又给它蒙上了一层轻纱。

这段文字所描写的黄土街交错排列的土房与红砖碧瓦房,村东街口的老榆树,暮霭中的缕缕炊烟等景物,都满蓄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表露了作者爱家乡、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笔调,为突出题旨,升华中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借助议论抒情

在记叙性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无限的激情涌上笔端,此时,作者往往借助议论来抒情。这种议论,是被作者主观感情所支配了的,它与一般的议论不同,它既不需要交待论据,也不需要进行论证,仅仅是一个判断、一种认定。例如《人生有你而精彩》中借助议论来抒情的一段文字:

啊,就是你,茫茫人海中,是你点亮了我们生命里精彩的火花;是你同我们一起走过坎坷,走向生命的坦途;是你同我们一起走过黑暗,走向黎明;是你同我们一起攀登艰险,走向巅峰。——是你啊,友情!是你让风雨中的我们不觉孤独,一生有你,我们的人生有你而精彩!

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了友情的珍贵,于是在写作时,借助排比的议论句式,抒发对友情的赞美之情,从而直观而形象地突出了人生因友情而精彩的主题,升华了中心。

一般而言,记叙性抒情只要运用上述三种方式,就能使文章主题突出、题旨鲜明,并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

记叙文的结构方式 篇2

1.记叙(叙述)(写了什么事)2.议论(表明什么道理)3.抒情(抒发什么感情)4.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5.说明

注:.考试题型: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

二.记叙文中议论:

1.定义: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2.叙议结合有三种方式:(1)先叙后议(2)先议后叙(3)夹叙夹议 3.作用:(1)承上启下(2)统领全文(3)升华主题(4)画龙点睛(5)突出中心

(6)引发读者思考

(7)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三.小说三要素:

1.人物

2.环境

3.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有序幕和尾声)

四.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描写(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五.描写角度:

1.正面描写 2.侧面描写 3.细节描写

六.人物描写作用:

1.塑造人物性格 2.揭示人物内心 3.表达人物情感 4.体现人物形象 5.推动情节发展 6.揭示文章主题

注:答题格式:属于……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的高尚品质等),表达了人物……的感情。七.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2.社会环境描写

八.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九.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注:答题要领: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十.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段的作用:

(1)纽带作用,穿针引线

(2)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组织成篇,脉络清晰

2.照应:

(1)定义: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2)分类:

①开头与题目的照应 ②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③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前后照应,相互照应)④相同或相近的语句 ⑤段复迭式照应

十一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1.线索: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

(6)作者、主人公的情感

2.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紧密连在一起,使内容更丰富,文章杂而不乱,条理清楚,脉络清晰,主旨鲜明。注意:有些文章线索有两条,称为“双线并行”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十二.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丰富故事内容,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十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1.侧重于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借事说理(寓理于事)(3)借物喻人(4)卒章显志(5)托物言志(6)以小见大(7)叙议结合(8)情景交融(9)顺叙(10)倒叙(11)插叙

2.侧重于表现手法:

(1)衬托(正衬、反衬)(2)对比(3)烘托(4)渲染(5)象征(6)想象(7)联想(8)照应(9)伏笔(10)铺垫

(11)设置悬念

(12)一语双关

3.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均有可能:(1)直抒胸臆(2)虚实结合(3)正面描写(4)侧面描写(5)正面侧面

(6)动静结合(7)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注:1.对于整片课文称为写作手法:如《蝉》

记叙文阅读备考:表达方式的作用 篇3

答题要求:1.明确回答相关句子或文段使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2.具体回答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必须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储备: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重点是记叙和描写,最重要的是描写。

一、记叙

记叙是记叙文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记叙采用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有利于表达作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交流感情。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记叙文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叙述。这种写法可以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先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放在前边叙述,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倒叙一般有必要的过渡文字。采用倒叙手法,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或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文章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造成悬念、引人人胜等。

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采用插叙手法,主要有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作用,也有衬托人物形象、为下文做铺垫、突出文章中心等作用。

二、描写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为(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某种心理(心情),反映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可推动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某种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某种性格或者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

4.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三、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多种方式,如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等。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有:

1.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等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2.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3.用在文章的中间,有多方面的作用,如承上启下,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

四、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读记叙文,抓住抒情的语句,有利于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间接抒情,作者寄情于人、事、物。

抒情的主要作用是表达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渲染气氛,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五、说明

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得更清楚,为表现中心服务。

记叙文的结构手法 篇4

一、并列式结构。这是指文章中的各个部分有着同等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先后之别,没有轻重之异。具体说来,有两种形式。

1.写一个人,通过几个方面表现他的品质。比如学生习作《我的父亲》一文,作者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表现父亲的品质:一是勤劳,写父亲夜晚切红薯片忙到三更;一是勤俭,写父亲夏天去赶集 ,天热了没舍得吃冰糕;一是孝顺,写父亲冬季每天晚上坚持给祖母洗脚。这三个方面构成并列结构形式。

2.表现一个主题,通过几个事例来体现。比如学生习作《爱心》一文,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写了三个方面:

(1) 在田陌间,一堆农家的垃圾,残叶梗上伏着小蚕蚁。没了食粮,它们只能等死。我心底泛起怜恤,将它捡回家,找来一个大纸盒子,放在里边喂养。

(2) 在公路上,一只青蛙,被车轮子切断后腿,粘在地皮上,动弹不得,我不忍心它被碾成肉酱,把它捡起来,跑了很远的路,来到稻田边,放进水里。

(3) 在池塘边,有几个钓鱼的人嫌钓出的鱼小,吃不着,随手丢弃在草丛。小鱼离开水,命悬一线。我不想让它们夭折,将它们捡起来,放入不远处的池塘中。

这篇小文章围绕“爱心”这个主题思想,选取了三个事例:一是解救小蚕,二是解救青蛙,三是解救小鱼。这三件事组合在一起,构成并列式结构。

二、承接式结构。这是指一篇文章所写的几个方面,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通常有两种形式:

1.按时间的先后,依次写几个方面。比如学生习作《高中生的一天》一文,按时间先后,分别写了四个方面:一是五点时分起床的情景,二是五点半教室里晨读的情景,三是八点时分学生听课的情景,四是晚自鸦雀无声的情景。这四个部分是按照时间先后组织材料的。

2.按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依次写下来。比如学生习作《母亲给我买书》一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故事发生,母亲发现儿子语文没考好,决定去城市给儿子买语文资料;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母亲到了地点,书店却关门了;第三部分故事高潮,母亲看到书店门口新书的价格表,知道自己的钱不够,只好中午不吃饭,把钱省下来;第四段故事结局,母亲忍受饥饿买来书,高高兴兴交到儿子手里。这四个段落是按照情节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三、层进式结构。这是指记叙文的几个部分,在意义上是逐层递进的,或者是由轻到重,或者是由浅入深。可以分成两种形式:

1.所写内容的意义,是逐层加深的。比如学生习作《我的父亲》一文,第一段写我家老黄牛在田里辛苦耕耘的情景,第二段赞扬老黄牛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三段写父亲在田里艰辛劳动的情景,第四段赞扬父亲为全家的生存出力流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四个段落的一二段是写物,三四段是写人,这在意义上是逐层加深的,而一和二段是由现象到精神,三和四也是由现象到精神,在意义上也是逐层加深的。

2.所写内容的程度,是逐层加深的。比如学生习作《一堂精彩的作文课》一文,第一段写语文老师给我们分析评价中等作文,第二段分析评价中等偏上一些的作文,第三段分析评价我班的优秀作文,第四段分析评价整个年级最优秀的作文。这四个段落的内容,在程度上是层层加深的。

四、空间顺序。这是指按空间方位的转换来安排材料。有一篇散文《落红》 这样写道:

早饭初罢,我独自到家前桃园。在树桃下徘徊。一股热风窜过来,搂住树干,剧烈摇晃。那些孱弱女子,在枝头颤抖,在空中流浪,在地面上漂流。弥望都是血,满眼都是红,触目都是死亡。

来到村前,两岸红桃,夹一湾白水。在东风催逼下,花瓣作揖枝头嫁给流水。流水载着红瓣飘泊天涯。

再到村后,蜿蜒小径上,迤逦着桃花瓣的血迹,仿佛彩虹贬谪人间栖息。我不忍心踏过,怕踩疼了呻吟。

这段文字按照空间顺序,从桃花树下,到村前小河,再到村后小径,随着作者的移步换景,层次井然地记叙了落红的景象,抒写了作者见到落红后的感伤心情。

我有我的方式记叙文 篇5

母亲喜欢通过让我做家务来挣取零用钱,每当我接过辛苦挣来的钱,总是去“挥霍”一番,每次都带回来一些零碎的东西,不愿攒钱买“大件”。我的桌上总躺着一个薄本,里面记着过往几个月里详细的每一次支出与收入。我把收入的钱认真规划后合理分配给下个月每一天,多出的部分总是随性的处理。记得那次与同学逛商场,我们看到一件心仪的商品,她紧张地打开钱包,又反复看了看价格,失落地轻叹了一声,拉着我就要离开,而我却翻出那个本子,把今天的消费仔细的看了一遍,多出的部分刚好够带走它,便兴奋地一蹦一跳地去买。她惊讶地看着我,不解地问:“这不是乱花钱吗?太不值当。”我却只是笑笑,指了指那个薄本,得意地看着她,她却只是无奈地摇着头,并没有对我表示理解,我依旧固执地认为,这便是我享受的方式。

在这种独特的方式中,我收获的便是每天惊奇又不意外的惊喜与欢愉。他们总为了一个贵重的物件克制自己买其他东西的欲望,而我只能看到他们得来期盼已久的东西的片刻欢愉,我却能看到我心里总是盛开的欣喜花朵,总沉浸在看似平淡却极其美妙的欢愉中,这便是我的收获。

提到对待他人,我依旧有我的方式,独特又不极端。昔日里,她是我形影不离的伙伴,我的心事都与她分享。直到一次,她毫无顾忌地将秘密告诉别人。开始,我愤怒焦躁过,甚至想冲到她面前大声理论。可随着时间流过,也渐渐安静下来,呼吸不再那么急促,握得发白的拳头也慢慢舒展开来,面对她的背叛,面对不同种的选择,我冷静的选择了重新择友。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与他争吵,我说选择宽容淡然方式。我了解,我不能改变别人,也不能因此改变自己,他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轻轻一笑,我不求所有人理解,只求让自己闲适地对待人生。

那之后,我发现我虽然失去了一个朋友,虽然我身边的朋友几乎少的出奇,但她们都是我最该珍惜的知己。而围绕在她身边的只不过是一些虚假的形式上的朋友,多而不实,可我却能收获拿真心换来的信任,这才是人生之道。

有人说我乱花钱,我说我有支出的计划;有人说我处事极端,我说我不强求别人又不难为自己。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结构的规范 篇6

一、谋篇布局要以突出文章主题为要旨

记叙文是叙事抒情、传情达意的文体,所叙之事或是一件或是多件。一件事从哪儿落笔,详写哪个细节,略写哪个细节;几件事先写哪件,后写哪件,哪件需浓墨重彩,哪件可一笔带过,这中间的思虑抉择都要以突出文章主题为要旨。比如这样一个作文题“幸福其实很简单”,标题即透露了部分主题信息,可选择的材料多是身边平凡的小事:冬夜里妈妈递来的一杯热牛奶;困惑时爸爸投来的一个信任眼光;快乐的日子里朋友们亲密无间的谈笑;考试失利时老师语重心长的鼓励。还可以是远行时一个个千叮万嘱牵挂着你的电话;回家时一盏为你守候的灯,一桌可能并不很丰盛却依然热气腾腾的饭菜等等。这么多的素材,可以重点选择一两个最有感触的进行详细叙述,其余简略列举即可。而详细叙述的那一两件事又并不能像简单的流水账一样将事件过程平铺直叙,而是要在能突显主题的细节上精雕细琢,有重点、讲方法,以突出平凡简单里的幸福。这就需要在细节上巧下功夫:渲染冬夜的寒意、功课的辛苦、心情的烦闷,都可以成为下文必要的铺垫。具体构思时围绕着主题需要先明确并设计叙事重点,其后才能更明确该从何处细节入手。

二、谋篇布局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谋篇布局就是把文章相关的众多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所谓有机的整体就要追求“一片浑然”的良好效果。在明确主旨,处理好材料的先后、主次、详略三对关系后,要注意叙事思路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考虑总体布局时,如果事件材料之间是同一层次的并列关系,要讲究事与事之间的过渡,根据上下文或者用一个词,或者用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务必使文章前后自然衔接,以避免突兀跳跃导致章节松散。如果事件材料之间是先后发展或层层递进的关系,则更要把握好其发展、递进的内在文脉。段落层次上要精心安排,尤其注意段落意思的单一、完整,层次关系的推引、连贯,适当的前后照应、铺垫伏笔可以使文意更加流畅。古人写诗作文很讲究起、承、转、合,道是:“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这原是讲诗文结构章法,“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如今将它们引到初中记叙文写作中,对我们把握文脉、结构篇章也很有启发。“起”即是文章开头,或应题阐述,或直接交待事由。古人对文章有十分形象的说法,即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文章除内容要充实外,还要起得漂亮,所谓“首句标其目”,响亮夺目为佳。“承”是承接开头叙事,阐述事件发展过程。“转”是转折,是内容上的拓开一笔、别开生面;是思想上的拔高一筹、纵横捭阖,使文章波澜迭起、汪洋恣肆。“合”是收尾,结束全文,或评或议,所谓“卒章显其志”。实际上“起承转合”就是我们在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的思维逻辑规律,符合这样的逻辑规律,我们写的文章便自然能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了。

三、谋篇布局还讲究别具匠心、巧思新颖

谋篇布局时在保证文章中心突显、层次明晰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要求是独特精巧。别具匠心、巧妙新颖的构思是一篇文章能够从众多同类题材的文章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这包括独特有效地创造叙事结构、灵活细致地运用叙事技巧等。独特有效的叙事结构要求在动笔前就必须有精细周详的考虑,而灵活细致的运用叙事技巧则贯穿于整个行文过程中。

1.独特有效地创造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要从全盘考虑。清代文人袁枚说:“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在行文构思时创造性地设计叙事结构。好的叙事结构能使文章曲折多变,使故事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悬念迭出、妙趣横生,这也被称之为写作的“兴波”之法。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文章的表现对象、叙事特点灵活运用、出新出奇,更不排除改头换面、重新创造的可能。而如果我们只将它们当作求新求异的唯一法宝,一味生搬硬套,则可能适得其反。在动笔前的构思过程中,培养罗列提纲的良好习惯,可以使我们结构篇章的思维过程更加清晰明了。

2.灵活细致地运用叙事技巧

不同于叙事结构的全盘考虑,叙事技巧则更多要从细处考虑。在一篇记叙文中,记叙是经络,描写是血肉,抒情、议论则可以是华衣美饰般的点缀打扮。随着叙述文字的徐徐展开,充分重视描写的必要,追求生动别致的描写效果,并不失时机地引入抒情和议论,将使我们的文章如美人般婀娜丰满,顾盼生姿。而在记叙文中地位如此重要的描写性文字则多着落在叙事的细节处。或可说,没有描写就没有细节,而没有细节就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可言,所以在整个行文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认真构思叙事中的细节。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教育局)

记叙文的结构方式 篇7

一、练就慧眼, 拓展“创意”表达空间

在记叙文写作中, 常有同学觉得提笔无事可叙, 勉强写出的文章也单薄无趣, 自己都不满意, 写作成了痛苦的“差事”。其实, 有这样经历的, 不只是这些同学。莫泊桑是世界公认的短篇小说巨匠, 但是他最初的作品也是平平常常, 屡遭退稿。苦恼的他, 拜福楼拜为师, 并向他求教。福楼拜没多说什么, 只是让他看门前经过的马车并详细地记下来。莫泊桑连续看了三天, 感觉非常单调, 没有什么好记的。福楼拜告诉他, 写作必先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如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走法上的区别, 不同天气下马车的走法, 马车上坡、下坡时马的状态和赶车人的表情、做法等等。莫泊桑大受启发, 之后, 他天天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马车, 渐渐地, 他从中看出了人间万象、世情百态, 加深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创作也就大有起色。我们从莫泊桑成长的例子中发现, 生活中并不缺“高分作文”的素材, 古人云:“博见而善择, 多闻而体要”, 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可见, 记叙文的写作, 要从善于拓展“创意”表达空间开始。

练就一双慧眼, 在平凡小事中寻找饱满的细节、丰沛的情感, 洞察人情、人性的闪光, 表达出自己的真感情抑或是真性情, 你的作文无疑会顺势就体, 笔意清明。从这个角度说, 我们不必抱怨生活平淡无趣, 也无须去胡编乱造人间悲喜剧, 记叙文的素材, 就在凡人小事、自己的生活里。

二、随体赋形, 必得“中规中矩”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 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简单说, 记叙文的写作要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 即要素齐备, 结构完整, 思路清晰, 情节“抓人”。因此,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 首先要紧抓并落实记叙文的“六要素”, 使得记叙的要素完备, 文体特征鲜明。记叙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件 (场景) 时, 要避开平铺直叙, 力求行文曲折有致, 情节完整。在记叙中, 可采用多种记叙方法, 如倒叙、插叙、补叙等。就表达方式而言, 描写是记叙文中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叙述是枝干, 描写就是娇嫩的叶, 能使情节更丰满、人物形象更鲜明。好的细节, 还能推动情节发展, 表现或深化主题, 这样, 记叙文中的描写才起到丰富内容、增添文采, 增加表现力的效果。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无不表现祥林嫂这一人物在封建礼教束缚和戕害下可怜可悲的形象, 有力表现揭示出“吃人礼教”这一主题;而文中雪这一景物描写起到反衬并凸显主题的作用。人物的相貌神态, 言行举止, 甚至是一景一物, 皆气韵天成, 有回味久长之妙。

高考中虽然不限文体, 但文体特征必须是鲜明的。如果我们能够写出符合题目要求, 叙述饱满生动的记叙文, 那么, 我们的作文就很可能是成功的。

三、善择体要, 把握综合运用尺度

复杂记叙文写作中仅使用记叙与描写的表达方式, 只能使得文章“中规中距”。事实上, 要把一件事、一个人写好, 光叙事完整、内容充实肯定是不够的, 还要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手段。

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除记叙、描写外, 复杂记叙文中较常有抒情和议论。记叙文中的抒情, 有直接的, 如朱自清《背影》中“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寥寥片语, 表达了“我”对父亲念之切, 爱之深;有间接的, 如周立波《娘子关前》“已经是夜了, 没有月亮, 只有星星。队伍里寂静无声, 咳嗽的人都没有, 只有骡子的蹄子, 踏在石头上, 杂乱地响。”几笔点染, 从这庄严肃穆气氛中就表现出八路军的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 饱含着革命情愫。记叙文中的议论, 其形式是灵活的, 可以先叙后议, 可以先议后叙, 也可以夹叙夹议。就一篇文章来说是如此, 就文章的一个部分来说, 也是如此。不论哪种结合的方式, 议论在这里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或者点明所叙事件的思想意义, 或者阐述所叙事件包含的人生哲理, 或者揭示事件结局的根本原因等等。它可以使文章气势纵横, 增强感染力。如鲁迅《藤野先生》中“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的议论句强烈地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无奈之情和讽刺之情。当然, 复杂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抒情不是多多益善, 而是有度的。不做无用的描写, 不抒发虚情假意, 不为议论而议论;否则, 喧宾夺主, 可能写成“四不像”的作文。

审明记叙文的文体特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内容充实、丰富且有文采, 如此的作文, 可算是“有模有样”。怎能不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呢?

摘要:201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作文要求与往年的要求相比有所变化, 就记叙文而言, 淡化选材, 强化行文的生动、细腻。如何达成这样要求, 众多学生感到困惑。本文就记叙文中灵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破解记叙文内容干瘪、语言枯燥、情感匮乏等写作现状, 提供一些技法指导。

关键词:记叙文,表达方式,运用策略

参考文献

[1]秦堃.追求文学化的表达——高考“记叙文写作”备考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程创.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炉——高考记叙文写作备考策略[J].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 (03) .

记叙文的结构方式 篇8

关键词:横向结构,记叙文,作用

“横式结构法”就是用“板块”并列的结构, 对不同的场景进行镜头式组合, 通过人物在不同时间, 地点, 场合表现的描述, 多家度塑造人物形象, 或通过不同时间, 地点等发生的事件的描述, 表现同一主题。

一、横向结构使文章内容丰富

在记叙文中运用纵向结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在紧紧围绕主旨的前提下, 多角度, 多侧面选材, 古今中外, 或写人或记事, 挥洒自如。如中考满分作文《大爱无言》围绕爱滋养万物, 爱需要行动, 因为大爱无言, 用无言的大爱来温暖人心, 会使世界变得更加光明这一主题, 选取了三个典型素材: (一) 汶川地震时, 一名救灾队员奋不顾身救助孩子, 当新一轮余震袭来, 房屋眼看要再次陷落时, 这名队员哭喊道:“再让我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房屋陷落了, 人们默默地流泪。大爱, 用眼泪来诠释。 (二) 谭千秋老师, 当地震发生时, 他大鹏展翅般的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课桌下的四名学生。大爱, 用谭千秋老师的奉献来诠释! (三) 地震发生后, 正在河南考察的温总理, 第一时间乘飞机来到现场, 他说:“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他的手受伤了, 但他拒绝医务人员包扎。他走进一个个受灾群众的临时帐篷, 送去关怀与慰问。大爱, 用国家领导人的温情来诠释。大爱无言是一条线索将三个材料贯穿, 三个素材又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主题, 内容充实丰富。

二、横向结构使文章具有建筑美

著名诗人闻一多诗歌讲究诗的 (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我们在指导学生写记叙文时巧妙运用横向结构, 可以使文章具有建筑美, 使人看了赏心悦目。如余秋雨的《昨天今天明天》, 文章层次清晰, 富有建筑美。在收藏昨天的记忆, 寻找今天的快乐, 盼望美好的明天三个片段中, 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 巧妙连缀生活情景, 剖析了昨天的珍贵, 今天的重要, 明天的美好, 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 拨动了读者心弦, 感染了读者。标题运用间隔号提示了三个片段的内容, 简洁传神, 让人一目了然, 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运用横向结构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若干种“组合“的方法。这其中的最为重要的, 就是要学会在作文中用将文中的几“块”内容连缀。

(一) 文字标题式

在运用横向结构时, 要精心给每一个片段拟一个新颖别致, 文采斐然的小标题, 用这个小标题统率每一部分的内容, 为下文写作指引思路和方向。这样可使文章脉络清晰, 一目了然, 可以给人以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良好印象牢牢抓住读者。小标题要求言简意赅, 小标题语言要富有文采。如中考满分作文《水祭》一文就分别运用杜牧《清明》中的四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四个部分的小标题, 写出了四个概括性画面。运用小标题使结构新颖巧妙, 衔接自然流畅, 内容丰富。

(二) 镜头组合式

围绕主题构思, 选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 事件, 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运用镜头组合式可以把发生在不同时间, 地点, 不同场景的特写镜头按一定顺序组接起来。如《秋》这篇作文, 作者抓住“蔚蓝的天空”, “高飞的小鸟”, “金黄的树叶”三组特写镜头组合在一起, 灵活自由, 突破时空限制。

(三) 一线串珠式

所谓一线穿珠式, 即围绕某点展开联想, 以此构思成文, 而这个“某点”往往就是文章的主题。这一重要的线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情感, 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横向结构的记叙文中采用一线串珠法, 非常有利于打开思路, 让思维在广袤的心田中自由驰骋, 可以上下五千年, 纵横千万里, 可以减少选材的重复性。如《大爱无言》在每个片段之后都有画龙点睛之笔:大爱, 用眼泪来诠释。大爱, 用谭千秋老师的奉献来诠释!大爱, 用国家领导人的温情来诠释。这些浓烈抒情性语句像线一样把三个素材串起来。

(四) 剪辑铺排式

运用此法, 可以写完一个侧面, 再写另一个侧面, 可以在一个平面上自由发挥联想, 可以快速构思, 快速成文, 用以叙述, 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 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 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 则鞭辟入里。如2007年江苏常州中考作文《你还会沉默吗》一文酣畅淋漓, 文采飞扬, 大气磅礴。文章主体部分主要运用了段落排比法构建了三个层次:炎黄子孙, 面对鸦片的入侵, 没有沉默;中华儿女, 面对日军的侵略, 没有沉默;中华人民共和国, 面对陈水扁的“终统”, 没有沉默。三个层次形成排比, 从近代、现代, 到当代, 以时间为序, 层次清晰明了, 且具历史纵深感, 有力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坚强勇敢、不畏强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优秀品质。每个层次由两个自然段构成, 都采用设问手法, 引人注意。

总之, 在记叙文中运用横向结构, 可以突破时空和事件的限制, 便于选材, 组材, 使主题更加鲜明, 内容更加丰富, 结构具有建筑美。

参考文献

记叙文的结构方式 篇9

一、表达方式的修改要求

(一) 具体的叙述

叙事类的记叙文要求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具体。总的来说,一要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认真分析、选择材料,分清主次,对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重要的情节、场面和过程,要多用笔墨,具体详尽地进行记叙;二要细致分析,对重点记叙的内容把握准确,不放过主要的情节。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才能给读者留下实实在在的印象。总之,起码的记叙文六要素要交代清楚。

写人的记叙文,常见的毛病就是随意拉来一个人物举出两三个事例,凑成一篇,结构较松散,造成人物形象暗淡,事迹平淡,给读者的印象不深,写作水平也难有所提高。所以,一定要选取典型事例,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的事来写。事件必须是自己感受最深的。表现人物的事例要有主次、详略之分。用一件事写人,这件事应该是相对完整的;用几件事写人,可以选择其中最能表现中心的一两件作为重点,写完整,写详细;其他事可以简略写,甚至几笔带过。这样,文章才会有主次、详略,才会有变化,人物特点才会既突出又鲜明。

(二) 细腻的描写

抓住细节写具体,所谓细节就是某些细小的、生动的、能较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恰当的细腻的描写,能使读者如临其境。一个细腻描绘的画面,有时竟成了全篇中最打动人心、最令人难忘的场景。

(三) 点睛的议论

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记叙文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1)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2)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3)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四) 感人的抒情

抒情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抒情往往与叙述、描写、议论配合运用。抒情在记叙文中运用得好,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记叙文中的主要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2)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

二、表达方式的修改范例

我选取了全班同题作文《我的心声》一个学生文中的片段作为教学范例。

(一) 学习加旁批

(二) 学习写评语

针对范文,结合写作要求,以及历年中考评分标准写出评语。

1. 优点:叙述清楚;描写手段丰富;事件有意义,记叙要素交代落实。

2. 不足:叙述部分还可详写,占全文篇幅可多一些;议论部分偏多(原文议论部分占了一半文字)。

(三) 学习提出修改建议

1. 叙述和描写为记叙文主要表达方式,占全文主要篇幅,议论减少些。

2. 学会叙述故事,处理好故事情节,使内容更具体。

如“匆匆走去。正在这时,那个小偷踩着一块烂菜叶,摔倒在地上,这是抓小偷的绝佳时机。老爷爷赶紧跑过去,并大喊:‘抓小偷!’小偷慌乱地爬起来,惊恐地看了看四周。但周围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小偷趁机跑掉了。老爷爷看没有一个人帮他,自己又跑不过那个贼,摇摇头,‘唉’的一声,垂头丧气、无可奈何地站住了直喘气。”加入情节处理后,更能显现出人们的冷漠。

3. 场面、人物、语言、心理等活动起来、互动起来。

“我”是线索人物,也可以活起来,互动交流,增强震撼力。

如“这时,老爷爷忍不住回头再看了一下喧闹的市场,蹒跚地离开了。我正好迎视他的眼睛,他眼中的无奈、可怜顿时让我这个小女子无地自容。这时,我想起了《大道之行》里的话: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但望着老爷爷孤独失落的背影,怎么觉得那么讽刺!我的心好像被使劲地揪了一下。又望着那些无动于衷的人们,我的心好像被剧烈地震了一下。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何日能实现?这时,我感觉我好像也被偷了什么东西,或者是大家都被偷了什么东西。”

加入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会使人物更具体,形象鲜明,更突出主题。

4. 议论要深刻一些。可以适当增加一句议论,以起到点睛的作用。

5. 抒情可渗透在叙述和描写之中。

三、学生自改和互改

1.学生自改。学生对照教学范例,再看自己的文章,进行适当修改和整理。

2.小组互改。四人小组互相修改,要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写好评语,同时写出修改建议。小组讨论后推出一篇优秀评改作文。

3.修改反馈。学生拿回自己的作文后,针对评语和修改建议进行第二次同题作文。

四、教后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修改作文,把握好记叙文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参考评改示例,学习如何进行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作文;指导学生利用少而精的写作知识,指导以后的写作,重视多角度的写作实践。只有多修改、会修改、善修改、爱修改,才能琢玉成器,写出精品。

参考文献

记叙文结构初探 篇10

一、首尾呼应

顾名思义, 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照应。这种方法很老套, 却很管用。学生写人记事往往是过往之事, 当发现结构不那么严谨时, 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方面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另一方面让文章更具可读性、趣味性。

1. 添加自然环境描写

由景物入手, 使得文章变得有诗意优雅, 初读令人有诸多的期待。例如《懂你》:

静静地坐在窗前, 任凭回忆的暗流一个劲地涌向脑海, 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我一直认为, 我的出生并不受欢迎, 对于重男轻女的你来说, 我是万般无奈被接受的, 而我也毫无疑问地一直享受着你不公平的“对待”。

……

“爷爷, 严厉是你爱我的方式吧!我终于明白了你的爱。”我喃喃自语, 一下子从记忆中脱身而出, 站起身, 推开爸妈的房门, “妈, 明天我们去医院照顾爷爷吧!”

窗外的夜很静, 月光柔柔地洒满大地, 洒满我的心, 填满原先一直空着的角落。

原本开篇是开门见山的叙述, 结尾是小的细节, 当我们将首尾分别添上描景之后, 全文按照此时的窗前之景—彼时的回忆之事—此时的窗前之景这样的方式, 衔接自然, 结构严谨。同时, 柔美的语言也将读者带入想象空间。

2. 布置简洁的场景描写

从现时的场景引出对以往的回忆再在结尾处回到现时的场景 (现在—过去—现在) , 文章的开头布置有一定悬念的场景。如《绿色世界》:

我问爸:“你觉得《菊花台》怎么样?”

爸想了想说:“没喝过。”

这就是我爸, 不抽烟, 不赌博, 偶尔喝点小酒就诗兴大发。总之, “无公害, 纯绿色”。

要是在古代……

回首望去, 悠悠夏阳中, 与爸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竟透着淡淡的绿色……

爸呢?厨房里呢。

我觉得我爸洗碗的样子特迷人。

这样的开篇和结尾, 作者并没有用一般思维上的“非情即理”, 而用了令人很有画面感的场景描写, 直接将读者带入作者的叙述世界里。

二、物线法

所谓物线法就是文章将要叙述的人、事和某一具体的物密切地联系, 以此物作为文章的外在线索, 把相关的人、事自然地衔接在一起。如史铁生《老海棠树》:

如果可能, 如果有一块空地, 不论窗前屋后, 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 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 纪念母亲。一棵海棠, 纪念我的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 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 有两条粗壮的枝桠, 弯曲如一把躺椅……

……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 不知所望。

春天, 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 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或者夏天, 老海棠树枝繁叶茂, 奶奶……

有年秋天, 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 落叶纷纷。早晨, 天还昏暗, 奶奶就……

……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 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恐慌。不过, 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

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 离开灯光, 离开我, 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哪儿停留一下, 继续离开……

全篇以海棠树为寄托物, 在记忆奶奶的时候把与奶奶生活密切联系的海棠树连接在一起, 以海棠树为线索, 描写奶奶在树下糊纸袋、洗菜、扫院子、识字等生活琐事, 抒发对奶奶的深情和丝丝眷念。这种以一物为线索贯穿全文的方式, 不仅让散文的思想不再“散”, 而且让其结构变得清晰。

再如《紫色的爱》:

我一直相信:爱是有颜色的。

记忆中, 总有一片桑树林, 茂密如海……浸染着最难忘的记忆。

那双被桑葚染紫的手啊……

小时候, 沉溺于桑葚那种甜甜的味道……

站在桑林边, 看外婆低头弯腰进入那片绿色……

由于经常地采桑葚, 外婆的手……紫色的手是美丽的, 印上了美丽的色彩, 也刻下了甜蜜的爱。

桑树渐渐渐渐长高, 我也渐渐长大。……

偶尔去看外婆, 我仍然想吃桑葚……

外婆已不再帮我摘桑葚, 却依旧……

那双紫色的手日渐粗糙, 日渐迟缓……

淡淡的紫色刻着浓浓的爱……我一直会有一个紫色的回忆!

本篇以桑葚为寄托物, 描写外婆为我洗桑葚、摘桑葚, 以至于手上留下了洗不净的紫色, 而这种紫色却成了我最美的回忆———外婆的爱。作者在文中始终把外婆和桑葚联系在一起, 使得原本无绪的事件变得有条理, 串联起来自然流畅, 不失严谨。

三、映衬法

所谓映衬法, 即不用正面描写, 而是借助旁的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这种结构主要是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譬如《懂你》:

精明、小气、刻薄, 这是我对父亲的全部印象。

你经常去买那种五角钱一包的黄酒喝, 妈妈好意担心酒的质量。你倒好, 用呵斥的语言对妈说:“质量好得, 你买得起吗?说得倒轻巧!”接下来得日子, 你照样有滋有味地天天来点儿“五角钱黄酒”。我经常想, 这世界对自己都这么刻薄小气的男人, 更别期待对别人会热忱了。

你挤洗洁精总是挤那么一小点儿, 水龙头总是开得很小, 仿佛那是油, 多用点就会要你的命。你喜欢空闲的时候就蹲在屋前菜畦里一根一根数你的韭菜, 眯着眼:“那都是钱啊!”

我们家的花销其实并不多, 可一到晚上, 你还是会聚精会神地计算白天的账目, 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 然后哼出一声:“嘿, 一毛不差。”

我不懂你为何要如此的死抠, 如此的精明小气, 一直到哥结婚。

你竟然拿出三十万给哥交上了房子的预付!哥哥新房的电器也都是你花钱添置的。我不知道你事怎样省下这么多的钱的, 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六年前, 你下了岗, 我和哥哥又都在上学, 全家人瞬间陷入了近乎绝望的感觉之中, 眼前一片黑。而你就在此时把村里所有的荒地都要了下来, 种上了大片大片的油菜和玉米, 而在这之前, 你的职业是会计, 从来不下地。

婚礼当晚, 你穿上了那套还未下岗时买的西装, 穿梭在灯光酒影里招呼客人, 满脸地笑意盈盈。

在那种热闹的场合下, 我突然想起了你的玉米、韭菜、“五角钱黄酒”, 突然明白了你的抠门、精明、小气、刻薄, 也突然懂得了眼前这个男人为了这个家所付出的劳苦代价与经历的辛酸疼痛。

在岁月变迁中, 我没有看到自己, 却看见了你———我的父亲, 清晨你照例喝完粥, 戴上一顶草帽, 扛着一柄锄头, 头也不回地骑上二八大杠就走了, 消失在晨色之中。

本篇一开始就将父亲的“精明、小气、刻薄”展露无遗, 接着用生活琐事进一步证实了父亲的抠门。“一直到哥结婚”是全文的转折点, 到最后懂了父亲是为了这个家所付出的劳苦代价与经历的辛酸疼痛。从对父亲的不解到下文的对父亲的理解, 前后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此突出父亲伟大的形象, 他所谓的精明、小气, 都是对自己, 对小事, 关键时刻, 父亲的无私和大气一览无余。这种结构使原本平淡的事件变得深刻而有韵味。

可以说记叙文的结构像房子的外形一般千变万化, 但其宗旨不变, 即是达到严谨、完整而不失美观。我对记叙文结构的探寻正如建筑家对房子的设计一般, 设计无止境, 探寻不终止。

摘要: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 结构的构思很重要。作者结合例文, 提出了三种最实用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物线法、映衬法。

贾平凹小说文本的结构方式 篇11

《土门》的艺术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魔幻性对文本的结构方式。没有云林爷的突然疯而得技,就不会在仁厚村濒临灭绝时有肝炎治疗的繁荣而促成仁厚村人保村信心的空前高涨,而正是这一在关键时刻出现的奇迹,使保仁厚村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云林爷的突然疯而得技成了这个关钮的行动元和角色使得事件得以延续,并在延续中展开,将仁厚村人的活动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任何人在云林爷面前都是玻璃做的,他当然看出我的鸡肠小肚,但他不说破。”[1]这些看似无足紧要,可在人物心底是非常大的暗暗的潜在影响,左右着人物的行动。“是呀是呀,才来时他一见我男人就说病了三年了,你说神不神?”[2]这种能看穿一切的神奇功能使仁厚村长期都是病人来住,收入颇丰,增加了村人保村的信心,推动故事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

白云湫的神秘,石头的奇画在西夏的心灵世界始终是一个极大的神秘,对她有着无限的好奇和吸引力,推动西夏这一主角不断探求、不断行动,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现代都市女性形象,并在西夏形象的展现中把高老庄所有人等物事全都串牵在一起,网络状地呈现了出来。

锁骨菩萨的奇幻成了高兴心中的向导,锁骨菩萨是孟亦纯的影子,引领高兴一步步接近孟亦纯,深爱孟亦纯 ;没有锁骨菩萨的魔幻,当爱上孟亦纯的刘高兴知道了孟亦纯是妓女时,他会按世俗常人的观点作呕恶心而走开,再也不会去接近孟亦纯的。而正是锁骨菩萨的魔幻情节,使刘高兴认定孟亦纯就是他的菩萨,以方便法门引渡他,孟亦纯在他心中是纯洁高贵的,这一念想一直引领刘高兴与孟亦纯接近、交往, 一步步走下去,成了全书时明时暗交替出现的情节推动线。

《怀念狼》的文本始终由魔幻性贯穿在一起,十五只狼不断地变幻着法力显现魔幻,一会儿是小孩,一会是老人, 一会儿又是女人,碰到猪让猪跳过栅栏乖乖跟它走,碰到鸡了让鸡乖乖爬在它的背上驮走,它要出现的时候总是使打猎队的狼皮上的毛竖奓起来。这一切都始终牵动着寻找狼迹的 “舅舅”、“我”和“烂头”的神经,每一次魔幻的显现都让三人大动干戈,东奔西找,甚至惊动周围的其他人、雄耳川人投入灭狼的行动中,使前后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一波紧过一波,成了全部情节进展的行动元。

《白夜》沉潜着作家的这一艺术结构手法,作品中的人物身份不确切,这种不确定既是魔幻的,又由这种魔幻决定着文本的结构走向。躯体之死是一种死,精神之死是另一种死,而精神之死是人的二度死亡,是更恐怖的死。《白夜》 展现给世界的“再生人”这个“死过了的人又再一次自尽死了”[3],其死因在于他的那把钥匙再也打不开爱情和幸福的门,永远地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归宿。而正是再生人留下的那钥匙,仿佛附上了鬼魂,跟随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夜郎和虞白,使他们无法自拔地落入了人不人,鬼不鬼的边缘生存境地,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他与贪官宫长兴的斗法,由农村闯入城市的种种盲流式的冲动冒险,混迹于鬼戏班的流连摇摆,处处鬼气外溢,俨然是“再生人”的重现。小说中的南丁山、库老太太、颜铭,宽哥、宽嫂、副市长、刘逸山、 祝一鹤等人物也身心异变,鬼气重重,整部作品在魔幻境界中展示着悲凉无奈的意绪,回荡着人的生存命运的艰辛,就连鸟鬼,也无从逃脱,最后只好效法再生人,选择二度死亡。 作家的寓意是含蓄的,深远的,对生命存在的忧患意识是强烈的,鲜明的,整部作品是作家借助魔幻手法对生存、对人生、对苦难的沉重思考,而这种思考,这种痛楚正是借助魔幻的结构手法得以恰如其分地完成。

上一篇:EM生物技术下一篇:涉外婚姻家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