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2024-08-14

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共9篇)

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篇1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看待。即:内容+作者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 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或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二、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四、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

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五、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六、分析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内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如问能不能换,则答题格式为:“××”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七、分析句子的作用和评析句子

1、划线句的作用

答题格式: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为下文写什么铺垫;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么的……的特点;揭示了……的中心;语言上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的……特点(感情)

2、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3、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八、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有: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议论: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

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

2、抒情: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梦抒情等

3、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九、常用写作手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 ……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十、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十一、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十二、修辞方法及作用

注意: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议论文中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表达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十三、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四、分析描写的作用

1、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2、人物描写的方法

(1)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其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 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3、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答题格式: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十五、谈阅读的看法、体会、启示等

要用第一人称,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先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最后点明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十六、限字题的解答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 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 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

十七、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先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再分析原句优点;最后分析改句缺点。

十八、去掉某词或换词比较分析题

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再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最后点明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十九、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先答:能或否(一般不能)

再分析,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最后说明理由,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篇2

纵观近几年的试题, 呈现出以下命题特点:多以报刊上的时文、美文为阅读材料, 这些选文内容时代感强、人文内涵丰富且文质兼美, 或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良好的影响;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主观性试题。下面以云南省近三年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五种题型为例, 简要谈谈记叙文复习的一些方法和答题技巧。

一、概括主题, 提炼要点

这类试题, 考查的是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整体把握内容及概括提炼能力, 是学业水平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如概括文章内容和提炼文章主旨, 其答案来源有三条途径:一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二是选主要信息, 整合作答;三是归并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意思, 兼收并蓄, 做到答案完整。解答这类题, 首先要分析句子是否有描写人物的手法 (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正侧面等) , 如2013年大理等八州 (市) 卷第22题:父亲是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要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行为特征等。

二、分析线索, 理清思路

线索是文章发展的脉络, 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怎样迅速地找出文章线索呢?首先, 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和表现手法, 再认真阅读全文;其次, 要注意文章的标题, 很多文章标题本身就是线索;还应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和某个事物, 注意文章的议论抒情句。值得一提的是, 有的文章还有明 (事件) 、暗 (感情) 两条线索。例如, 2013年大理等八州 (市) 卷第23题:选文以什么为线索?答案就是文章标题“一碗米粉”, 文中也多次出现“米粉”一词。

理清顺序。三种顺序的作用:1.顺叙:叙事有头有尾, 条理清晰, 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避免叙述平白单调,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交代相关情节,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丰富内容和形象, 使叙述完整且显得有波澜, 突出中心。如2012年昆明卷第18题:选文第4、5两段插叙了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三、分析结构, 赏析技巧

结构是记叙文在安排材料、布局谋篇上的特点。记叙文选材广泛, 形式多样, 结构复杂, 可按照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可按照人物活动、地点的转移、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结构等。与结构相关的表达技巧有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

分析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开头的作用: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渲染气氛;开篇点题, 总领全文;总起、总领全文;睹物思人, 引起下文的回忆;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做铺垫。如2012年曲靖卷第20题:第1段在文中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中间部分的作用:结构上,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 渲染、烘托气氛, 为情节展开做铺垫, 引出下文内容。如2013年昭通卷第22题:简要分析第3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结尾的作用:结构上, 照应开头 (或题目) , 与开头相呼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 浑然一体, 总结全文;内容上, 点明中心 (或揭示中心、升华主题、深化主题) 。若有省略号则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若有描写结尾则是含蓄点明文章中心。如2013年德宏卷第23题:文章在结构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举例, 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

四、品味语言, 领会意境

品味语言, 要从作者的用词造句上分析;领会意境, 指的是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境, 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真正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在散文阅读中, 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主要题型有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体味和推敲文中关键句或哲理句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 是指在文章中的语境义, 不是词语本身在词典中的释义, 语境义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所以要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特定含义。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首先, 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 分析语言环境, 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 再分析词语和句子的语言信息;最后, 分析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主题思想、景物描写、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如2013年大理、红河卷第19、21题:分析“尴尬”和“使劲”两个加点词的含义。

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重要作用, 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的句子。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 要抓住语句的中心词;其次, 看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 如果有哲理, 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再次, 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 表达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和, 不温不火;疑问句制造悬念, 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气势磅礴。最后,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 生动形象;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使事物形象生动;对比给人以鲜明印象, 反语显得幽默风趣, 讽刺意味强烈。如2013年昭通卷第24题:选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请找出一例, 并简要分析。再如2013年昆明卷第19题:结合语境, 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对选文第10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五、拓展探究, 体验感悟

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情感体验、观点评价、阅读感悟等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 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赏析体验感悟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这类题目具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限制条件比较少, 很少有审题障碍, 给学生的回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是紧扣文本,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拓展性比较强。从文本的全篇入手, 或从某个句段着手, 触发学生的思考, 由此沟通学生的生活、情感、思想。这类题目的量逐年增多, 考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主要是对描写对象, 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对文章的内容等的拓展探究。

要解答好此类题型, 首先, 要反复揣摩文章主旨, 紧扣文章, 要弄明白是围绕全文说, 还是以一个句段为突破口;其次, 整理思路, 形成观点, 同时链接生活, 找到自己生活中与文章的切口, 把自己最有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最后, 形成文字, 书写工整, 语言通顺, 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如2012年红河卷第22题:阅读本文后, 请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感想。

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篇3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考查重点;解题方法;技巧

任务型阅读是这几年各省中考出现的新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某些任务,考查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任务型阅读理解题型新颖,题材广泛,内容贴近现代化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内容具有时代气息,语言原汁原味。下面就任务型阅读理解的特点及解题技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题型特点及考查重点

1.命题灵活,题型多样。一般阅读理解题型多采用选择题形式,题型单一。而任务型阅读题则可以通过一篇短文或一幅图表要求学生完成多项任务。题型分为回答问题,翻译句子,猜测词义,完成表格,补全句子,选择图画等多种形式。该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推理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规范答题能力。命题人可以设计出多种题型,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贴近生活,凸显交际。任务型阅读重在考查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在任务的引导下开展阅读,其问题设置不仅具有真实性、情境性,而且也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这样的设问形式贴近学生使用语言的现实生活情境,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3.读写结合,重视输出。任务型阅读改变了过去阅读理解单向的信息输入,侧重主动的信息输出,要求学生整合短文中的相关信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或完成图表,综合性很强。

4.语言精炼,高度概括。任务型阅读题目要求学生填表或给文章拟标题时一般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所学语言,重新整合信息,运用规范、概括的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二、解题方法与技巧

解答任务型阅读理解一般要遵循下面几个基本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首先要通读全文,尤其注意首尾段及每段的首尾句。短文的首句和首段常常是作者要说明的对象、事件起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人物的联系等;结尾句、段是事件结论或作者要表达的意图、目的等。这样就容易抓住中心,为准确、迅速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浏览试题,明确要求。在理解了文章的大意及框架结构后,要仔细阅读短文所设计的任务,带着问题到文章中查找答案,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很容易在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答案。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要根据文章内同进行正确的推理判断,反复推敲,以便找出正确的答案。

3.整合信息,准确简洁。任务型阅读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很多题目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后才能回答,因此,在确定与题目有关的语句后,还要对有关信息进行整合才能确定答案。此外,给文章拟标题类题目对答案有词数限制,要求学生必须对信息进行压缩,用尽量少的词汇简洁地表达重要信息。

4.复读全文,核对答案。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此阶段中,要用全文的主题思想统率各思考题,研究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审核时,要结合在阅读和答题中所得到的信息重新读短文,检查答案,看是否前后一致;意义和语言知识是否和原文相同;是否符合逻辑等。如果发现前后矛盾、遗漏要点等错误,要立即纠正。

三、解答任务型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1.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2.答语要言简意赅。很多题目都有词数限制,因此考生回答问题要使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3.规范书写,保持卷面整洁。书写要规范,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做到一目了然,不要因为书写潦草而失分。

4.要想做好任务型阅读理解题,关键在于平时的教学中要抓好语言基本功,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依托教材,扎扎实实地夯实学生的语言知识,加强阅读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篇4

1、判断文章体裁

解题指导: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书信、传记、散文、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2.找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解题指导: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概括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通用答案:紧紧围绕

中心选取

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找记叙线索并分析作用

线索种类:(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答题格式: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等,直接以线索或中心为标题。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

答题格式: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把 事件叙述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答题格式:把

放到前面写,造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或另一些事。)

答题格式:插叙了,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

性格,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突出了文章中心。

11、分析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判断写作手法并分析作用(往往指整篇文章所采用的手法)(1)拟人手法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把 写活了,使 富有人情味。

(2)夸张手法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象征手法(通篇比喻)

作用:用 象征,含蓄、深刻地表达了 的情感。

(4)对比手法

答题格式:把 和 比较,突出 的性格,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答题格式:通过写,从侧面衬托了 的 性格/思想/感情等。

(6)讽刺手法

答题格式:综合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7)抑扬法: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抑扬法,先,后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答题格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设悬念

答题格式:设置了一个

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10)直抒胸臆(在文章结尾经常使用)

答题格式: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作者 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11)叠词(和反复、反问的作用相似)

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12)开门见山

答题格式:开篇点明题目,进入正题,使读者容易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13)托物言志

答题格式:通过对 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情感/志向。例题:《爱莲说》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简析。答:《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花高洁形象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

(14)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往往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答题格式: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 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例题:《荷叶母亲》采用了什么试简析。答:《荷叶母亲》采用了的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写作手法,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热情赞美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5)以小见大 答题格式: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 这一件小事中,表现了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6)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叙述 和发表议论,表现了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7)虚实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虚写,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文章如梦如幻,表达了作者 之情。

(18)联想和想像(常在诗歌中采用,如《天上的街市》)

答题格式:采用了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有利作者驰骋才华,表达 之情。(19)动静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是写动景,是写静景,动静相间,使文章相映成趣,多姿多彩。(20)伏笔、铺垫

答题格式:采用了伏笔、铺垫的写作手法,是为下文写 埋下伏笔、做铺垫,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结构严谨。

13、判断修辞方法并分析作用

提问方式: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有何作用/有何表达效果? 题型变种:请从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赏析。(选择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三步曲:

1、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答题必备知识即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8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格式:把

比做。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记叙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说明文)

2、拟人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把

写活了,使 富有人情味。

3、夸张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现了,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5、对偶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表达了 的感情(之情)。

7、设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

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典型练习:

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2、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3、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4、这能全怪我吗?

5、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6、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7、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参考答案:

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2、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3、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使小草富有人情味。

4、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5、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6、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盼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使春天富有人情味。

14、分析具体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表现了。

15.分析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透过句子字面意思分析出深层含义,须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中心。

16.句子、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总结上(全)文;C、承上启下(过渡); D、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E、照应前文(开头)。在答题时,一定要写到哪句话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或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或为后文写什么做铺垫、打伏笔或照应前文(开头)的什么内容,否则拿不到满分。

17、判断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18、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答题格式: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19、分析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答题格式:抒发了作者

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20、判断人物描写的种类并分析作用

人物描写包括:(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行为)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等

答题格式:属于 描写,表现了人物 的性格。(或 的高尚品质等)

2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渲染气氛(3)衬托人物心情(4)为下文做铺垫(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题模式:这句(段)话描写了 的一幅图画,交代了 的背景,渲染了 的氛围(气氛),烘托(衬托)了人物 的心情,为下文写 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只要写到两三个就足够了)附录一:氛围(气氛)的分类

1、严肃(肃穆)庄严

例如:在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时、参加追悼会时、参加比较正式的活动,如升旗仪式时。

2、静谧安详

就很多描写夜景的诗歌文章都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例如叶赛宁的《夜》,同学们走夜路可能会感受到这种氛围。

3、轻松愉快

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或做了一件好事,可能每个人就会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此时的景物描写往往就有这种氛围。

4、紧张严峻

很多描写战争的边塞诗就营造了这样的氛围,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塞下„„长烟落日孤城闭”就营造了战前紧张严峻的氛围和形势。

5、热烈(热闹)喜庆

比如过年、结婚、过生日等喜庆的场合就是这样的一种氛围。

6、喧闹嘈杂

比如我们黄陂当街日的时候,街上就是这样的氛围。

7、凄凉(忧伤)冷清。

许多人失意、失去亲人、忧国思亲时写的诗文往往就笼罩了这样凄凉冷清的氛围。附录二:心情的分类:

1、喜:闲适→高兴、愉快、喜悦→激动、兴奋→欣喜若狂

2、怒:厌恶、讨厌→不快、不满→生气→痛恨、憎恨→愤怒、愤懑

3、忧:思念、寂寞→忧郁、忧愁→忧伤、伤感→悲哀、悲伤→凄凉、悲苦

4、惊:惊奇→紧张→慌张→害怕→恐惧

5、愧:害羞→惭愧→内疚→后悔→悔恨

6、渴:怀念→急切、焦急→渴望、向往、憧憬

22、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写 是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 ;写 是侧面描写,从侧面来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题:《口技》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试简析。

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篇5

生物学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与要点

生物学中常见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图表题、实验设计题、材料分析题等。各种题型自有各自的解题要点和技巧。同样的题型在不同学科中也有不同的解法。? 一?选择题:? 选择题大多由题干和选项组成,由单选和多选之分。生物学中常见的为单选题,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辨析为主。? 解答选择题,一审题要严,二方法要对。? 审题严,是指对题干和选项要仔细审题,分析语句,抓住关键,特别是要辨析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名词。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名词要认真分析,去伪存真。有的题目要运用一定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方能解答。? 方法对是指解选择题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否则,轻则浪费时间,重则前功尽弃。解选择题的方法主要有作答法,排除法,计算法,推断法,比较法等。? 二?填空题(解答题)? 此类题目源于教材段落或稍加变更,对答题的规范要求较严,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做到规范,达意,通顺。? 规范即尽可能用教材原句答题,特别是一些专用名词,绝不可妄加更改。? 达意即填入的内容必须符合整个句子或段落的意思,要能很好地表达出题者的意图及答题者的思路。同时这也是在规范达不到时的一种变通,以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分。? 通顺是指填入的语句要使得整个句子通顺,段落意思明了,符合语法规则。有的同学答的题意思也对,专用词也正确,而把填入的内容放在整个句子或段落中一读,便漏洞百出,甚至造成歧义。? 三?图表题:? 图表题是运用图形或表格来帮助出题者设疑和解答者解题的一类常见题型。其中又可分为以下几类:(1)结构图(2)细胞分裂图(3)遗传系谱图(4)生理生态图(5)实验装置图(6)其他综合图(7)表格图等。对于这类图表题,须做到分析图表,采集要素,分析特点,关注变化方能顺利解答。下面就(2)(3)(4)三类题的解法作一详细说明。? 1?细胞分裂图:细胞分裂图一般要求是(1)该图所示分裂类型及时期;(2)该图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统计;(3)该图往前往后时期的情况等,其中关键是判断分裂时期,一般采用下面两步来判断:a?同源染色体情况。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则一定处于减Ⅱ各期;如有同源染色体,又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分离等变化,则必为减Ⅰ各期;如有同源染色体而无上述行为变化,则一定为有丝分裂各期。b?根据细胞分裂各期特点,判断所处具体时期。? 2?遗传系谱图:遗传系谱图一般要求根据图谱判断遗传模式,求出某些个体基因型和某些组合后代的性状几率。其中关键是判断遗传模式和求几率。? 关于判断遗传模式,可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a:判断:Y染色体遗传? 男有女无? b:判断显隐性? 双亲无,子女有-----隐性? 双亲有,子女无-----显性? 不隔代遗传-----显性? 隔代遗传-----隐性? c:判断基因位置? 女有父无------常染色体? 无性别差异------常染色体遗传? 有性别差异------伴X遗传? 有病个体男多于女------伴?X隐性? 有病个体女多于男------伴?X显性? 关于几率的求解,最关键的是注意统计范围,要辨别清楚有病男孩和男孩有病是不同的统计范围,几率也就不同。? 3?坐标曲线图:此类题一般题目给出一张坐标曲线图,然后要求根据图表分析曲线变化的情况,变化原因,各曲线间相互关系等。对于这种题目,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横、纵坐标的含义:即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量的变化。含义不同,所得的结论也就不同。(2)曲线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分析:曲线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往往与横或纵坐标及其他条件的改变有关,应认真分析这些关系,结合所学原理,找出因果关系。(3)抓住要点,规范答题:经分析后对曲线的成因有了深刻的理解,然后结合所提问题,精心组织语言,按照规范,达意,通顺原则填写答案。? 四?实验题? 实验题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实验分析题;一类是实验设计题。? 对于实验分析题,主要是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进行分析,作出合理解释,辨别实验错误等。对这类题要密切联系所学实验内容(包括课文内的实验)仔细分析,一般不难解答。? 对于设计题,一般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计一实验,来验证或说明某一生命现象。这类题相对难度大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1)联系经典实验。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经典实验,如生长素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米勒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等。这些经典实验中较详尽地介绍了实验设计原理,过程,结果等,体现了科学家严谨踏实的研究风格,值得同学们学习和模仿。如,孟德尔实验即体现了观察实验现象解释验证结论的科研过程。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思想来构思自己的思路。?(2)严密设计过程。在设计实验时要防止粗枝大叶的做法,想当然的做法,而要科学严密地设计实验过程。特别是对照系的创立一定要保证只有唯一变量,其它相同条件必须提出,而不能省略。?(3)综合理化规范:在生物实验中使用到许多理化实验仪器和药品。如天平,试管,滴瓶,量筒,乙醚,石油醚等。在使用这些仪器和药品时要严格按照理化实验要求执行,不能随便应付。?(4)注意学科特点:生物实验毕竟是研究生物的实验,因此它又有其本身的特点。在实验设计时也要注意到学科特点。例如,植物杂交实验中的年限计算,动物杂交实验、动物生理实验中的可操作性等问题都要认真考虑,以免犯科学性错误。? 五?材料分析题? 这种题目要求学生在阅读一段材料之后,分析解答相关问题。解这类题要做到以下两点:?(1)认真阅读材料,充分联系教材:所给材料大多是第一次见到,因此应认真加以阅读,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语句,中心思想,然后得出一个总体概念;紧接着必须尽量与教材内容挂钩,所谓题在书外,意在书中,所供资料必定要运用教材理论去解释,理解,因此,一定要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解题方向和思路。?(2)给合各题要求,规范答题要求:各个题目所做要求不同,在分析了所供材料并找到教材衔接点后,就可以根据各题的要求来解答了。在解答时不要就题论题,而应认真分析,挖掘其延伸义,并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一般要求在答题时复述作为论点或论据。? 生物题型千变万化,各类题目的解法自有各自的特点,但也不能死搬硬套而应该结合具体题目展开分析,逐步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

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篇6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

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要点要尽量齐全(分值)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3、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5、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是插叙的一种)。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⑶ 插叙作用三种:

作用: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 / 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 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13、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

14、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1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 (2)以物件为线索(看题目)

(3) 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找文中感情变化鲜明的词语)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6.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7、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A、双层含义

[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

B、一语双关。

作用:

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指题目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18、开头句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使用倒叙手法)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运用景物描写)

C:开篇点题

D:总领下文

19、中间句作用: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20、结尾作用:

A:(有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21、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四种方法)

A摘文中词语;

B看具体描写;

C看所写事件;

D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22、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

23、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4、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它……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句: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句: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句:强调了……加强语气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25、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它……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26、语言风格:

A生动形象,优美清新; B朴实真挚,通俗易懂; C幽默诙谐,富有趣味;

D语言犀利,讽刺性强; E深邃含蓄,哲理性强; F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27、环境描写作用:

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

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28、重点词语的品析:

A: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

②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词是否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C: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分别说出什么角度什么内容。)

29、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30补充类试题:

A: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点题;注意考虑首尾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E:题目(结尾处重点词:线索)(一般联系中心)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

D: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31、原因类题型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32、写作特点:

A:写作方法 B构思技巧 C语言特点 D描写人物方法 E:结构

33、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34、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篇7

一、掌握记叙文的考点

掌握记叙文的考点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题目,而且能了解文章的重点,缩小应试的范围。以下是广东省某年中考记叙文的考点整理。

考点一,了解叙事线索的类型,包括:人物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和时间线索等。寻找线索的方法有:根据文章的题目,文章议论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反复出现的事务等寻找。

考点二,理解关键性词语,把握和感悟关键语句的作用。理解记叙文的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关键性语句对揭示文章主旨、点题、推进文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三,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方式、技巧等,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性格等特征。

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一般包括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等。表达技巧一般指善用修辞手法、正确的语言文字及名言等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类题近年来一直是中高考的失分大项,语言是衡量语文水平的第一要件。写文章一般都离不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才能把握住人物的整体。

考点四,结合情境谈体验,设身处地地思考文章情境环境,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文章的思路和启发。

二、如何加强记叙文答题技巧

1. 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纲领,是连接文章内部材料的绳索。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理清了全文的思路。

例如:广东省中考记叙文———《词典的故事》题目: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盼望→(%%%%)→(%%%%)→看到希望→珍惜。如果能紧紧抓住“我对得到词典的渴望心情”的开始及“如何得到词典的曲折过程”这条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到对应的答案。

2. 如何把握文章主旨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是为了考查学生通读全文后对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如何概括。考生在阅读全文中,要学会用简单、精辟的词句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以便形成对全文的总体印象,把握文章主旨。如《词典的故事》一文中通过起因:“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经过:“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结果:“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从而归纳出“我是如何得到第一本真藏书———词典”的。

3. 如何从关键词入手

理解判断关键词语,阐述关键性的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分辨主要可以结合词语特定的语境分析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要注意该词的感情色彩,分析明词、引申词,以及比喻词的含义。另外,要注意把握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的运用,以及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对象。《词典的故事》题目: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在应对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标注的词语为全句的关键词语,“好听”这一形容词反映了作者从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撞”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发现词典时的激动心情。

4. 如何把握关键性语句

理解、把握关键语句的作用和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中的句子主要有直接和暗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的;有推动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有渲染气氛的;有对文章的中心及主题深化的,等等。其作用主要有:对上下文照应、首尾呼应、总结上文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引领下文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等等。记叙文《美丽如初》的题目: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作者抓住描写景物的幽美宁静的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从而起到了引领下文的作用。

5. 如何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

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助于了解作者对全文的情感思路的表达方式。赏评的角度可以采用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逐字逐句的方法,反复默读语句,找出重点词语与中心语句。也可以分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写作的目的和意图,设身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比较阅读,发现异同。

6. 如何赏评文章语言、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赏评的角度可以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着手进行。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都离不开对人物的分析,人物整体上可以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中心人物。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是善良、正直、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等;反面人物性格特征一般有诡计多端、奸诈狡猾、势利、恶毒、自私自利等;中间人物很少作人物分析,一般中考不列入考试范围。中考记叙文———《让我看着你》的第五题题目: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善良、完美、疼爱孩子、豁达。

三、结语

中考记叙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和主旨,设身处地地思考,逐字逐句地分析考试要点,了解题型对应的答题基本方法,才能轻松把握记叙文的众多知识点。

参考文献

[1]王凡.中考记叙文解题方略[J].拾贝者, 2011, (03) :125.

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篇8

数学解答题(主观性试题)在每年的各省市高考中都是拉开考生分差的题型,其考查形式是考生最为熟悉的题型,而其考查功能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要优于选择题和填空题.解答题的试题模式(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探索题等)灵活多变,能充分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解答题除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主要的是通过解答的过程考查考生思维的过程,从而测量其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试卷中体现区分度的关键部分.因此,探索解答题的解决途径,掌握常见的解答策略与技巧,至关重要.

一、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解答技巧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专题包括: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三部分内容.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文理,本模块的内容都是考查的热点和重点.由于近几年的高考已经逐步抛弃了对复杂的三角变换和特殊技巧的考查,重点转移到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象变换等方面,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三角与代数、几何、向量等知识点的综合联系,多考查三角化简和三角函数性质中的单调性、周期性、最值等问题.

综上,k=1.

点评:在解函数的综合应用问题时,我们常常借助导数,将题中千变万化的隐藏信息进行转化,探究这类问题的根本,从本质入手,进而求解,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再用单调性来证明不等式是函数、导数、不等式综合中的一个难点,解题技巧是构造辅助函数,把不等式的证明转化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或最值,从而证得不等式,注意f(x)>g(x)与f(x)min>g(x)max不等价,f(x)min>g(x)max只是f(x)>g(x)的特例,但是也可以利用它来证明,在2014年全国Ⅰ卷理科高考第21题中,就是使用该种方法证明不等式;导数的强大功能就是通过研究函数极值、最值、单调区间来判断函数大致图像,这是利用研究基本初等函数方法所不具备的,而是其延续.

语文常见题型及答题公式 篇9

诗歌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1、读懂材料;

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写作语文答题公式!

怎样鉴赏高考语文考题中的文学形象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以人物为主,谓之人物形象;少数叙事性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以物为主,则称艺术形象。

在抒情性作品中有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主体的景或物便是作者所着意塑造的形象,为了与人物形象有所区别,有时也称这些形象为艺术形象。

鉴赏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形象或艺术形象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关注人物(艺术)本质的特征,明白刻画的方法。

想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不是目的,高考不会在名词术语上设置问题,准确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这往往是高考命题者的用意所在。

2、统观人物(艺术)形象的棱面,分析作品的情节。

叙事作品的情节总是服务于人物的塑造,因而,情节便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史。阅读鉴赏叙事作品的人物形象时,我们要注意:(1)情节设计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2)深入理解情节发展如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3)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如何受人物独特个性所决定。

3、透视人物(艺术)形象的背景,赏析事件的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情节发生与展开的场所。成功的人物塑造都有成功的环境描写,成功的环境描写为人物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它包括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阅读鉴赏叙事性作品时,要认真理解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表现作用。

鉴赏抒情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如所“托”之“物”、所“借”之“景”,则有以下几种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体形象。

抒情性作品总要通过一定的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阅读鉴赏时要在具体丰富的材料中,理清作者的思路,从而把握作品的主体形象。例如,2004年上海市的春考卷拿老舍的散文《想北平》命题,其中的第10题是这样的:

第④—⑦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1)______;

(2)______。(每处不超过10个字)题目中说的“两个主要特点”,其实就是北平这一主体形象的两个特征,依据“第④—⑦段中”,那肯定需要理清这部分的内部层次。

2、赏析表现技巧,感受主体形象。

抒情性作品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对比、隐喻、象征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者对主体形象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如2005年广东高考卷以作家肖铁的散文《壶口的黄河》一文命题,其中

两题这样问道: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考生若能把这两题回答准确,他对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对黄河体现的中国人的精神这一艺术形象的内涵,就会有深刻的感悟。

3、品味作者态度,认同主体形象。

抒情性作品的作者多半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主体形象的看法和评价,阅读鉴赏时,我们除了要细细品味文中最能反映艺术形象特点的语句,还要认真揣摩表明作者思想倾向性的词语和句子。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就有过这方面的命题。如2006年全国卷(2)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题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下阕前两句显然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最后两句,词人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藉此,读者可以一样地感受那些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民形象。

考题链接1、2006年江西卷第16题:(原文题目《秋光里的黄金树》)

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答案:与对待落叶冷漠而又高傲的人进行对比。表明人类要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豪华慷慨的赠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2、2006年辽宁卷第20题:(丰子恺《杨柳》)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虎头鞋》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矿山股权转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