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答题技巧分析(共8篇)
记叙文答题技巧分析 篇1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常考考点归纳: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赏析精美语言、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
一、在标题上设题
1、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2、题目有什么作用
(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3、如何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
1、如何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 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简述故事情节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在环境描写上设题
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
※注意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xx手法,塑造了xx形象,表现了主人公xx性格特征。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
肖像描写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 刻画xx的性格特点,表现xx的某种品质
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以突出中心。如杨二嫂顺手拿走母亲的手套,胡屠户替女婿
扯衣裳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
(3)侧面衬托(间接描写)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2、如何概括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尽可能不要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即多方面概括。
3、如何评价人物
评价人物不要架空,尽可能紧扣文中人物的行为表现,结构为:概括叙述+精当议论。“形象”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 ※ 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如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周敦颐笔下的莲、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等。鉴赏事物形象,重点要了解形态、特征、性质、含义、影响等。
五、在词语上设题
1、如何解答重要词语的含义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
含义),而不是词典义。
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2、词语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词语赏析)
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人的心情、性格 带句解词 +手法效果 + + 物的特点、状态
答题模板:本句用了xx手法,刻画了/描写了xx,语言生动有趣,简洁凝练,xx xx,表达了人物的xx情感。
六、在句子上设题
1、特殊句子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中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用
2、考句子的含义(考虑是否使用某种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
具体做法有:
(1)思考作者的真正表达意图,即剥去修饰,直达本质义,也可以叫做翻译句意。
(2)换种句式,如双否、反问变肯定
(3)突破关键词语(4)指出句子所蕴含的哲理(5)指出句子体现的作者倾向、态度
3、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的作用一般是从内容、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入手。
(1)内容上的作用
指出该句子运用了……表现手法或者修辞方法,写了……内容,表现了陈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2)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句 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埋伏笔、设悬念。
结尾句 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线索句 贯穿全文,使文章紧凑;强调中心句、紧扣主旨,揭示中心。
过渡句 承上启下。
疑问句 表达鲜明、强调,激发读者思考作用。
哲理句 具有启迪作用,画龙点睛作用。
引用句 故事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3)语言风格上
注意:句子中某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xxx(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xx(3)副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xx的情况,换了后就变成xxx,与事实不符。
4、句子鉴赏(自主批注、赏析)
(1)
找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理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特征。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能传达出作者十分鲜明的感情色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
+特征。
夸张 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揭示本质,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
强烈的印象。
排比 把某事物的不同特征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条理清晰;流畅贯通,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增强气
势。强调了+对象+特征。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有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上是修辞的基本作用,在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句子时,还要联系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表达出的情感。
(2)找手法
渲染烘托、联想想象、对比衬托、反语讽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调动感官、多种角度、虚实结合、色彩搭配等
(3)找句式
主要从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来考虑。整句与散句的结合,长句与短句的错落,都使句子节奏富于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
(4)找用词
在记叙文中主要是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拟声词和叠词,主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感。
七、在段落上设题 归纳段意题:
A记叙文:(时间+地点)+人+事 B说明文: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C议论文:用xx论证方法证明了xx论点。
段落的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
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照应标题(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注意和说明文、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相比较)
2、结尾段的作用
(1)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2)先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再指出点明了(升华、深化)……主旨(主旨是指:表现了人或物……精神(品质),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道理,揭露了……现实(本质)等
(3)总结全文,照应前文或开头;照应题目。
3、过渡段
紧承上文……内容,转入下文……内容,使情节紧凑,结构严谨。注意表达方式的转变,如由记叙转入议
论,由描写转入抒情等。
八、补白题
1、揣摩人物心理:符合人物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2、补充人物的语言:贴近人物内心
3、补充人物行为,特别是神态、动作细节。
九、在写作技巧上设题
1、表达方式的运用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1)记叙文中的描写 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又包括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环境描写则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2)记叙文中的议论
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的抒情
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4)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2、顺序的安排
记叙文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主要考查倒叙、插叙
(1)倒叙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答题思路:渲染一种氛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插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
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答题思路:插入叙述了……内容(背景材料,某个细节,情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爸爸的花儿落了》)
(3)补叙,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答题思路:补充交代了……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更有力地突出中心。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A运用了xx手法 B渲染xx气氛。c托人物xx性格(情感)d名xx中心(揭示主旨)e突出xx主旨(深化中心)
4、行文结构的安排
⑴ 如何找文章的线索:
文章的标题 2 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5 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⑵
记叙文开头句子有什么作用(从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5为下文埋下伏笔 ⑶ 记叙文中间句子有什么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⑷
记叙文结尾句子有什么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
7、前后照应
8、首尾呼应
5、各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1)想像、联想,虚、实结合。(2)渲染烘托 主要指环境和场面描写。
(3)对比衬托 通过比较,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4)先抑后扬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对象,上下文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突出所写对象,起到出人
意料的效果。
(5)讽刺夸张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和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讽刺,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语言辛
辣幽默。
(6)托物言志(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以小见大
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8)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9)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十在文章主旨上设题 请概括本文的主旨大意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与态度。3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十一文章的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十二综合表达题该如何做
此类题答案也在文里面,要和作者站在一边”。当然,如能有理有据,自成一说,也是提倡的。答题方法
是:
1、重“联系”,巧借用。即一定要按照题干要求,联系文章、结合实际、联系连接材料;巧妙借用文章里的词句组织答案。
2、用上“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
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条理要清楚。
3、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答出自己的文采。
记叙文答题技巧分析 篇2
一、概括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概括故事情节、文意、层意、段意;能概括文章结构特点、文章思路与线索、文章中心和人物性格特点;能筛选、概括文章重要信息。
【答题技巧】概括故事情节类题应按照“主人公+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做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的答题步骤, 组织简明连贯的语言进行答题。
【典型试题】阅读《滚下楼的高才生》 (刘墉:《视野》, 2011年6月)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0字以内)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时先思考, 故事是围绕哪位主人公展开情节的。虽然故事中出现两个人物马克和老太婆, 但不难发现是马克的执著打动了主持面试的学术权威老太婆, 他最终被破格录取, 因此主人公应确定为马克。时间应为第一次口试, 地点应在常春藤名校。
【参考答案】马克第一次到常春藤名校参加口试迟到了, 但他没有放弃, 结果被录取了。
二、理解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准确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能理解题目的含义、作者情感、人物性格, 再现人物心理活动;能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目的、手法运用目的。
1.答题技巧解析之一
【答题技巧】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 先写出词语的本义, 然后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 结合词语所在具体语境分析所采用的描写手段、修辞手法及特定含义。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词语已经不再具有词典中的本义, 而只具有其新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典型试题】阅读《光明行》 (杨轻抒) 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
獉獉獉【解题思路】先思考“甩不掉”的本义是挣脱不开、摆脱不掉, 然后迅速返回原文, 找到词语所在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可知“甩不掉”写出了“我”双目失明后一时无法接受现实的烦躁与苦闷, 也写出了女孩热心帮助“我”的执著与坚定, 表现女孩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参考答案】这是动作描写, 意思是摆脱不开, 生动形象地写出女孩帮助“我”的坚定执着, 同时也写出“我”的内心烦躁。
2.答题技巧解析之二
【答题技巧】理解题目的含义, 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 联系原文答出其字面义, 再联系文章主旨答出其深层含义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 思考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题目关键词是“菊花”, 它在文中不仅指父亲生前在院中所种菊花, 在母亲心目中它也俨然成为父亲的象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可以知道母亲对菊花的那份深情, 其实正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参考答案】文章以“母亲的菊花”为题一语双关, 既指园中篱下的菊花, 也是父亲的象征, 文章借此表达了母亲在生命中一直所坚守的那份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三、赏析类题型答题技巧
品味文段在遣词造句上的特色, 品析文段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能针对文段语言的表达和写作方法, 自选角度, 自由品析。
【答题技巧】首先从文章整体考虑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之后按照“内容+手法+手法作用+主旨”的答题步骤进行解答。常见写作手法包括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 就文章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母亲一直不肯照相的情节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回忆父亲养花的经历属于插叙。
【参考答案】1.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 借菊花来表达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形象具体, 意蕴含蓄深远。2.二、三、四段写母亲从春到秋一等再等不肯照相, 为文章设置了悬念, 引出下文对父亲爱菊花的叙述, 使文章跌宕起伏,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插叙父亲爱菊、养菊的经历, 交代了母亲等菊花开时再拍照的原因, 揭示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结构曲折有致。
四、表达类题型答题技巧
根据文意, 能进行补写、续写、仿写;根据理解, 能对人和事做出个性化评价, 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建议;联系生活实际, 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能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探究, 准确表达自己的结论或观点。
【答题技巧】补写、续写、仿写要注意人称与当事人一致, 情节符合语境即可;对作品进行评价只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联系实际要求围绕文章观点谈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水边的文字屋》, 思考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 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 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解题思路】联系自己实际经历写出独特体验、见解。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探析 篇3
关键词: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32-01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如同饮食对于人类,是我们取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的手段。只有通过阅读的积累,才能够“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阅读理解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也是中考的重量级题形之一。可是因为阅读的知识面广,问题琐碎,所以常常让语文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只烫手的热山芋,难以下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现以记叙文为例,从以下几方面解读阅读理解,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和大家共分享。
一、中考记叙文考试要点
1、题型全面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题有填空题、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摘抄题……从题型上说,十分全面。
2、客观为辅,主观为主
近年来,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改变了以往选择题多的情况,有效避免了学生在不理解文意的情况下猜答案,侥幸得分的因素。主观理解题占绝对优势,有利于检测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联系阅读,品味人生
现在的阅读文,除了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能力,更多的要检测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一种看法。如开放性试题:是否同意作者观点,请简述理由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类等。
二、解题技巧
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1)把握记叙六要素
(2)纵观全篇,理出文章中心
(3)对记叙顺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审清题意,找准突破口
(1)关注题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线索或者是文章的内容提要。
(2)锁定关键词语
词语解释是每年中考必考的2分题。具体解题方法是:依据平时积累,判断词语的字面义;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信息;判断词性及词语的感情色彩而解释词语;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汇在文中的隐含义;具体解词法可用找近义词法、分析综合(先解释组成词的各个音节再综合起来)法、比喻形容法。
(3)抓重点句子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也是每年中考必考4分的题,复习时我们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①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還是言简意丰,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②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炼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③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④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句意。⑤从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去理解句意等。如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a、文首:内容(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b、文中: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c、文末: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4)理解艺术手法作用
常见的变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1、形象表现……感情。2、深刻、含蓄,引发联想。
对比:通过……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征(之情)
衬托:陪衬突出……(对象)……特征。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情节跌宕起伏。
欲扬先抑:造成落差,使……(对象)……特征更突出;形象更丰满;抒发……之情;行文曲折。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抒发了……情感
虚实相生:激发读者对……的想象。内容丰富,增强+对象+表现力。
以小见大:用小材料表现重大主题,化抽象为具体。
(5)品味修辞手法
恰当的修辞使文章增色不少。品味修辞的妙处,也是常见的考题。一般来说,常见的修辞有以下答题套路: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夸张:夸大(缩小)……(对象)……特征,表达……之情。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之情。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偶:1、句式整齐,有音乐感。2、概括力强。
反语:说反话。讽刺,揭露……(对象)……本质。
双关:言在此意在彼,增强……之情,显得幽默风趣。
(6)记叙文写景方法及其作用
方法:○1动静结合;○2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作用:○a暗示……时代背景; ○b渲染……气氛;
○c 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d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三、综合训练 强化巩固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中考继续问阅读的考查题型,合作探究相关题型的答题技巧。
2.重点掌握6个题型的答题技巧,明确记叙文阅读答题步骤。逐渐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和准确答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记叙文后运用所学到得答题技巧自主答题,小组交流答案并展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思考,总结归纳。
结合我们平时的训练,请你总结归纳记叙文阅读考查哪些内容?
1.考查学生对常用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对平翘舌、拼写规则、音准等方面进行考查。2.考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词的能力。
3.考查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着重考查常见修辞方法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4.考查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把握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准确的提炼概括。5.考查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6.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准确判断某一段落(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7.考查学生领悟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并联系实际感悟生活的能力。
8.其他。(开头、结尾在文中作用;标题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记叙文中的记叙顺序等。)
三、合作探究,互帮互学。
1、今天,我们从以上总结的题型中选出六项题型探究答题技巧。全班分六个小组合作讨论答题技巧。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2、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指导与评价。重点解析段落作用题、实际运用题这两种题型的答题方法。
四、课堂演练。
1.布置阅读一篇记叙文《杨绛这一百年》,做相关练习,巩固所学技巧。优先做本组讨论的练习题。2.答案展示,同学互评,教师总评。
五、提炼要点,总结提升。
记叙文阅读知识和答题技巧 篇5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5分)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
„„
⑨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象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象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象不太像。
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4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15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16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作者:孙道荣 有删改)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分)
9. 第⑨段开头的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沦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3分)
10. 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11. 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12. 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
2010年湖南娄底中考语文试题
(四)父爱陷阱
郑成南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 21.“他”掉进陷阱后,在什么情况下才采取自救措施?说明“他”在性格上存在什么弱点?(2分)
答:
22. “他”从陷阱中成功自救后,在对待父亲的情感和态度上经历了 父亲和 父亲两个阶段。(2分)23.父亲看到儿子以后,“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为什么?(2分)答:
24.本文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巧妙设伏和悬念,请从文中找出。(4分)
答:伏笔:
悬念:
25.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试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5分)
答:含义:
形象:
答案
8.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
(一句l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9.示例:“我妈妈特别爱唠叨
”“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
”“我妈妈总是要管我,连电视都不让我看,说我浪费时间……”“我妈妈最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联系上下文,用叙述的语言写出“七嘴八舌”的内容也可。(3分)10.“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11.过渡(承上启下)。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
(3分.只答过渡或承上启下给l分)12.委婉地批评了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母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篇6
现代文阅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群体感触感染,领悟能力的考查,重点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认识和创造性的理解。
具体考查学生在文题解读、群体感知、文意把握、语言品味、作品感触感染、赏评拓展等方面的能力。
一、文题解读,首要考查学生对文题的理解及文题对阅读文本所提供的必要帮助,目的在于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文题的路子来选择课外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也就是说,透过文题,可知文章的体裁;或是叙事的线索、或揭示文章的主旨。
二、群体感知,首要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搜集和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包含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内部实质意义。
三、文意把握,首要考查对搜集的文本信息进行处理、感悟、评价等,从而体会笔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及文本的价值取向。
四、语言品味,首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阐释说明、理解感悟、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仔细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作品感触感染,首要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价值、语言抒发的领悟能力。具体说就是,感触感染人物性格特点,感触感染事件,感触感染主旨;对文和段的抒发技巧,表现方面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理解词句的感情色彩,感触感染作品的情感价值;对各种描写的作用理解等。
六、赏评拓展。首要考查学生阅览文字作品。能从中获得对天然、社会、人的生活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考感情偏向,能接洽相关的配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认识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动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认识,对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领略其中的含义。
这是中考记叙文阅读考试的几个大的方面,但愿我们在组织复习时可以或许抓住美文的摘抄点,给学生以指导,特别是答题要领的指导,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考查形式,不再列举。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个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答题技巧归纳:
1.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找主旨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3、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焦点人物(2)焦点物质 ⑶焦点事件(4)时间(5)地点(6)笔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6、语言特色:(形象活泼、清爽柔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炼深刻、通俗易懂、音韵、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本文语言(天然朴素或活泼柔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干句子)”,它“„„(适当地选入底下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本文语言柔美活泼,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轻轻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爽隽美,富有诗的意境,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要领从下列语句入选择。必需根据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天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言简意赅,朴素天然 文字洗练,生动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活泼柔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过细逼真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凸起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寻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也有诗的韵味美,语言柔美,富有诗的意境,撼人心扉
7、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例句:本文采用象征的手法,笔者通过对北方白毛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领导下的广大雄师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真挚,笔者的赞誉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凸现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物质衬托首要的人或物质,凸起首要的人或物质的特点、性格、思惟、感情等。衬托,同类物质衬托是“正衬”,相反物质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凸起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动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凸起。
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白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接合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必需结合具体语境来思量。对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活泼、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写出态度、心理等。
9、关键句子首要包含五个方面,及在文中的作用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方、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重复、反语、设问、反诘,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如果指能仔细体会句子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笔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批驳态度及思想偏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效、作用、特点。重点语句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部实质意义上,常有开篇点题、布置伏兵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1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衬着的特定气氛、抒发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或赏析:
(1)这句用了关联词“虽则„„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迁移转变瓜葛;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种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边)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活泼或柔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容,即阐明这一句抒发了什么观点或态度,给你什么感触感染、启迪、教诲„„
11、修辞要领及作用:
答题套路:本文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抒发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付与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诘: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12、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13、根据阅览短文的感触感染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4、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15、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16、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a)肖像描写(b)外貌描写(c)神态描写(d)动作描写(e)语言(会话)描写(f)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成长;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天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天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首要作用: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配景; b、推动情节成长;c、衬着气氛; 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表情、感情); e、凸起、深化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17、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8、记叙文中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9、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3)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20、用自己的话回答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思量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要领: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环境;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不常见的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诘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做出明确抒发的环境。
21、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释回答:
这种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实质意义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进修要领、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5)接合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规答题方法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答】①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②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③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答】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①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③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④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⑤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记叙文答题技巧分析 篇7
笔者从这些考题中抽取部分典型试题, 分别就设问方式、考查角度及核心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具体如表1 所示: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 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者的重点关注对象。抒情方式、描写方式等表达方式, 虚实关系、情景关系、动静关系、烘托、渲染、象征等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比拟 (拟人、拟物) 、用典、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是常见的命题切入点。因此, 笔者有理由相信, 在未来的高考中, 这些表达技巧还会继续被重点关注。
然而, 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考生在高考答题中仍然经常出现似是而非、沾边挂角的情况, 要么扣题不准, 要么要素不全, 因而失分严重。究其原因, 从考生自身来说, 主要有两点:一是对表达技巧概念分辨不清;二是对具体手法的效果分析不透。
笔者在梳理过程中还发现近些年对“表达技巧”的设题角度也相对稳定,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明察、暗访、比较、探究四大类。基于此, 为了让备考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笔者抛砖引玉, 结合实例来具体分析答题误区的纠偏策略, 以就教于方家。
一、“明察”设问实例及纠偏策略
明察, 即命题者对考生进行表达技巧的直接考查, 典型的设题方式为:请简要分析整首诗 (或某联) 的表现手法, 或分析某种手法的妙用。常见答题步骤为:准确指出某句 (或某联) 使用了何种技巧, 再结合诗句阐述使用这种技巧所取得的表达效果。2015 年高考以这种方式设题的试卷有天津卷、安徽卷。下面以天津卷为例进行分析, 试题 (注:已简化, 下同, 不另注) 如下:
雨过至城西苏家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 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 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 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 都城谁是得闲人。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误答典型】使用了对仗的艺术手法, 把雨中春天的景色描绘得十分生动。
【思路纠偏】答题切忌急于求成。审题不细、思虑不周、赏析不透, 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因素。此类题目如果从单一角度入手答题, 即使分析得再具体、翔实, 也不可能得全分。正确的做法是仔细品读全诗三到四遍, 列出捕捉到的艺术手法, 再结合全诗进行推敲验证。另外, 在答出艺术手法的同时, 还要结合诗句稍加分析, 不能仅列出各种抽象的手法概念。
【答案要点】①对仗, 如“花飞”对“柳拂”, “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 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 (运用通感) 进行描写, 如“衣袖红香湿”。
【提分要点】对表达技巧类题目而言, 答题时首先就应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出发, 看看使用了哪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然后再从情景、动静、虚实、点面等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二、“暗访”设问实例及纠偏策略
暗访, 即通过“炼字”或“度句 (炼句) ”等方式来考查表达技巧, 因为这些字、句的背后一般都暗含着某种表达技巧。典型的设题方式为:简要赏析这首词的某联, 或对某联中的某字 (或妙处) 作简要赏析等。答题步骤为:反复品味所选的字 (句) 的妙处, 列出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再回到原诗, 看其是如何使用的, 最后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15 年高考以这种方式设题的试卷有广东卷、山东卷、湖北卷、重庆卷。下面以广东卷为例进行分析, 试题如下:
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 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 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 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 斟酌在荆关。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请作赏析。
【误答典型】诗句中的“软”与“清”相对, 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把江水的柔波写得非常形象。
【思路纠偏】诗中“软”意为“柔软”, 是使动用法, 既写了风很柔软, 又写了这种柔软的风使得一江之水也变得温柔起来, 进而体会到此字使用了拟人、双关或通感等手法。
【答案要点】“软”字一语双关, 使用了拟人、通感等手法。既写出了微风轻柔, 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 使江水变得温柔绵软, 微波轻漾。 (答出手法1 分, 简要分析2 分)
【提分要点】重点关注句中的形容词、动词、数词和虚词, 这些词往往是作者精心推敲的点睛之笔。炼字 (度句) 题应首先明确试题要求, 然后指出此字 (句) 的意思, 分析此字 (句) 所使用的手法, 接着分析“这个意思”在全句 (诗) 的表达中所起到的作用。
三、“比较”设问实例及纠偏策略
表达技巧比较题信息含量丰富、题型灵活、难度相对较大, 应该在平时学习中多加练习。典型的命题方式为:两首 (或以上) 的诗歌就写景角度、抒情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进行比较, 或者是同一诗歌中同一描写对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较。答题步骤为:先分别指出比较对象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再分别结合所属诗句分析表达效果, 进而对二者进行比较。2015 年高考以这种方式设题的试卷有新课标全国Ⅰ卷、北京卷、浙江卷。下面以新课标全国卷Ⅰ为例进行分析, 试题如下: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 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 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 私向梦中归。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误答典型】两首诗都写出了边关塞外环境恶劣, 条件艰苦。所不同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重点描写了雪势之大, 而本诗歌则强调塞外的荒凉。
【思路纠偏】问题考的是“不同”, 所以答相同纯属多余;其次, 所比较内容简单含糊。从这首诗标题中的“将”字可以看出, 作者此时尚未到达边塞, 诗中对边塞的景物描写是听闻所得, 是间接描写;而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作者已身在边塞, 所写边塞景物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 是直接描写。
【答案要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描绘眼前所见之景, 属直接描写, 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句描绘出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这首诗则是通过联想、想象进行间接描写, 用“春风曾不到, 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描绘出边塞连年飞雪的恶劣环境。
【提分要点】按照试题要求, 找准比较角度, 重点从修辞手法、肖像语言、动作行为、心理变化、动静关系、虚实角度、正侧描写 (或直接间接) 、环境作用、意象选择、格调氛围、时间先后 (如晨昏冬夏等) 、远近高低、点面结合、声色描绘等方面寻找比较点。
四、“探究”设问实例及纠偏策略
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在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颇受重视, 一般对考查内容只作简单角度提示, 并不限定具体范围。2015 年高考以这种方式设题的试卷有新课标全国卷Ⅱ、江苏卷、福建卷、四川卷、上海卷。典型的设题方式为:简要赏析某联的写景艺术, 或从某某角度赏析某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或表达效果如何) 。答题步骤为:细读全诗三到四遍, 按照试题要求, 确定表达技巧的探究点, 分析其作用, 再用具体诗句简单阐释表达效果。下面以江苏卷为例进行分析, 试题如下: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 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 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 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 认得诗人在此间。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误答典型】诗人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仔细描摹, 把环境的幽美、心情的闲适描绘得淋漓尽致。
【思路纠偏】写景艺术是个笼统的概念, 许多同学受知识储备所限, 对艺术手法的探究只能浮于表面, 浅尝辄止, 简单梳理几个意象, 再拼凑一些大而无当的术语。这样, 得分当然不高。就这首诗歌而言, 可从描写和抒情两个角度分析幽美的环境是怎样描绘出来的, 闲适的心情又是如何抒发的, 在“知其然”的前提下, 要尽量答出“知其所以然”。这样, 探究才能深入。
【答案要点】选取景物, 铺陈描摹 (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 ;移步换景, 富有层次 (由远及近、由外而内) ;虚实结合, 寓情于景 (通月朗、待春还) 。
【提分要点】除了可以参考上文“比较”中的“提分要点”来确定探究点外, 还需要考生在鉴赏诗歌时积累知识, 修炼内功, 提升概括、分析、表达能力。
摘要: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者的重点关注对象。然而, 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考生在高考答题中经常出现似是而非、沾边挂角的情况。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一是对表达技巧概念分辨不清;二是对具体手法的效果分析不透。其实, 近些年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设题角度相对稳定,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明察、暗访、比较、探究四大类。
记叙文答题技巧分析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阅读理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基本生活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使得学生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能力得到提升。然而,阅读理解题却是众多学生的学习难点,在考试中,学生失分较多。这主要是因为,阅读理解的文字较多,又没有正确的方法和相应的技巧,学生解答起来就会显得比较吃力。所以,对阅读理解而言,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览全文。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把握,并理清文章脉络。看到文章时,不要急于答题,必须要阅读完全文,对其有了大概认知之和初步了解之后,才能开始答题。
第二步,弄清题意。在通读全文之后,细读文章后的问题,仔细思考问题答案。
第三步,提取答案。对于那些可以在文章中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便可直接提取答案,在解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于词,词不离于句,句不离于段,而段又不离于章。
第四步,挖掘深层含义和隐含信息。对那些需要结合文章内容才能回答的问题,需要对其中相关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进行挖掘,找到与题意最符合的答案。
第五步,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必须要考虑好之后,才在答题纸上书写答案,在组织语言时,一定要注意用词和表述方法,言语最好简练,并且要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概括主旨型
对于概括文章主旨这一类型的阅读理解题目,在答题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通读几遍文章,并且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读,了解文章大意之后,便可采用如下模板进行答题:作者通过对……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当然,这些答案是能够在文章中找到的,文章的每一段都会隐藏有一定信息,特别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而这些关键性句子大多是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旨通常都体现在其中。
例如,《乡村的泥土》这一阅读理解中,有一道题就是,阅读本文之后,所感悟到的土地和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对文章进行多次阅读和分析之后,可得出如下答案:作者通过对父亲的手与土地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眷念之情,而父亲对土的态度,更是让其感受到人与土地之间那种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的紧密关系。以此进一步揭示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的敬重之感,土地和人之间的相遇本身就是一种缘分,是两个灵魂之间的默契与交流。
(二)修辞手法运用型
阅读理解中,通常都会有关于修辞手法的题型。比如,该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产生了什么作用等。修辞手法的种类非常多,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对偶、比兴等等,其中,最为常用的就属比喻、排比、拟人和夸张这四种。
比喻通常具备如下三个作用,其一,让文中那些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其二,使抽象事物更加具体化,更容易被接受。其三,使文章所描述的东西更加形象化,给人以更加鲜明的印象。夸张这一修辞手法能够非常强烈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态度,进而使读者产生共鸣。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渲染,引发人的无限联想,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阅读理解题目是《会唱歌的炉火》中有这样一句话“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题目要求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评析。具体答案可作如下参考:通过了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对炉火的重要性做了阐述,炉火为人们驱走严寒,带来温暖。并且,这句话还将炉火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炉火的跳动情态。
(三)思想感情表达型
思想感情的表达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型,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理解了文章的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回答。热爱、激动、渴望、眷念、歌颂、惋惜、高兴、孤独、思乡、赞美、离愁别绪、憎恶、伤心、内疚、厌倦、遗憾、悲痛等都是非常长前的思想感情。通常情况下,这样的情感都能够通过作者的话语描述体现出来。只是有的时候这些感情的表达会比较直接,也就是常说的直抒胸臆,而有的时候就会表达的比较含蓄,相较而言,就更加难懂。
例如,阅读理解题目是《父亲的节日》中,有一题目就是:“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默了好一阵子。”中的“沉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沉默”一词很好地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变化,到最后这一时刻,作者的惭愧、内疚和自责之感全部都通过“沉默”这个词语体现出来。
三、结语
阅读理解在初中与文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要想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首先就必须要清楚答题步骤,再运用一定的技巧,定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淑娟.探索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J].文学教育(上),2014,08:97.
【记叙文答题技巧分析】推荐阅读:
考场记叙文答题技巧08-28
语文答题技巧记叙文02-25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03-12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01-13
记叙文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08-14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与答题技巧10-01
小学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02-13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02-08
记叙文阅读及答题指导12-11
记叙文写作技巧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