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叙事抒情散文

2024-09-18

写景叙事抒情散文(精选13篇)

写景叙事抒情散文 篇1

秋,转眼到来。

黑夜很快笼罩了大地,窗外人家打出的明黄色的灯光,为这漫漫黑夜陡添了几分暖暖的气息。

窗外并不宁静,有絮絮的人语,从远处传来的鸣笛,仿佛还能听见寒冷侵袭时发出的肆虐嘲笑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异常的刺耳。

而此时我的内心,竟倍感孤独。是因为睡意还不够浓郁吗?还是因为窗外楼下那几丛枯草里的沉寂——没有秋虫的夜晚?

而记忆深处那秋虫的鸣叫,是布满整个旷野的。

童年的乡间,除了月光倾泻的轻柔之音,便是这秋虫。伴随着未褪尽的炊烟气息,虫鸣初起,声声真切,抑扬顿挫,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和指点。虫鸣悠远,饱蘸每一只秋虫叹秋的情怀,缓缓流过寂寥无人的旷野,流过草尖微凝的露水,穿越乡间弥散着的秋的气息,抵至人们的耳鼓,引起轻微的振动,内心的共鸣;虫鸣凄切,阵阵哀愁,缕缕惆怅,恍若昙花将要凋零时忧伤的泪水,夫人思念远方丈夫低沉的喟叹,贬官诗人触景生情对家乡的浓浓愁思,枯槁的生命之灯即将熄灭时的遗憾与不舍。

倘若在雨后,虫鸣便仿佛显得更具诗意。空气微微湿润,这虫鸣就如有了触感,是温滑;田野间弥漫着自然淳朴的泥土气息,这虫鸣就如有了气味,是清新;雾气的折射让夜晚也有了些许熠熠的神采,这虫鸣就如有了颜色,是闪耀的银。虫鸣入耳,撩起了人心中的弦,不由打开窗,让虫鸣来得格外清晰些,与这畅怀抒情的秋虫一起,享受这充满情意的秋夜。

一转眼光阴十载,在这高楼内聆听,竟怎么也听不到这秋虫的鸣叫。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使它退却了吗?还是这没有流水,没有青草味儿,使它不屑放喉歌唱?

每个漫长寒冷的秋夜,即使有暖暖的灯光,絮絮的人语,心中也如空了一般的孤独。时常在辗转反侧入眠后的梦乡中,回到童年乡间的旷野,寻找留在记忆深处的虫鸣。

写景叙事抒情散文 篇2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类散文,三篇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从专题教学上考虑,《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是借景抒情类,《囚绿记》是托物言志类。因此,将《囚绿记》抽出来,另与其他托物言志类散文组成专题进行教学,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进行专题组构上的重新审视与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是作者情思的主要载体,作者常会意藏于景,以景显情,将自己的情思借绘景传达给读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读者阅读此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缘景悟情,析景悟情。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作者情感所寄托的载体——灵风景——有时不只一个而可能会有多个。当一篇散文中出现多幅图景来展现情思时,文中描摹的几幅风景像展板一样,孤立地为读者奉献出几张旖旎风光,还是这一片片风景中“埋藏”着一条连续的“情脉”,“潜伏”着万千情思?毫无疑问是后者。然而对学生来说,解读一幅图景感悟作者情思都很难,把握多幅图景中寄寓的情思就更难。更值得关注的是,某些教师在分析此类散文时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将散文中描写的一幅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活生生地割裂开来,“单摆浮搁”地一幅一幅解读、赏析,这样就无情地斩断了贯穿于散文整体的“情脉”。故此,笔者试图通过专题教学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教给学生解读这类散文的一些方法。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属经典,笔者以前教学《荷塘月色》会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四、五两段的赏析上。因为这两段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写景段落,修辞、写景角度、写景手法等等,有着不少可以赏析的地方。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课时,将教学重点就直接简化为对这两段的赏析上。如此阅读,缺乏文本整体阅读意识,没有把文中的三幅图景当做连环画般合起来读,自然就对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整体情思把握不够。于是,学过后学生脑中就只留下了优美的写景段落,对作者借景抒写的情感理解浮泛,仅停留在作者借景传达出对“荷塘”和“月色”的喜爱这一肤浅的理解上。学《故都的秋》,也会带学生一幅幅秋景地赏个不亦乐乎,但对五幅秋景也缺乏整合意识,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也是支离破碎的。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在表达情感上均是借景抒情,以景显情。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两篇有个共同的特点—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荷塘月色》着力描绘了荷塘月色图、《采莲赋》中的江南采莲图、《西洲曲》中的江南采莲图等三幅图景,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来展现自己的情思;《故都的秋》更是绘出了饱含浓浓秋味的五幅秋景: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它们代表着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类散文中景与情的两种不同类型,我姑且将其概括为“景异情移”和“景异情不移”。一篇文章绘出景物不同的多幅图景,可谓是“景异”;作者的情感随不同图景而呈现出的不同,可谓是“情移”。

《荷塘月色》属“景异情移”类。荷塘散步,朱自清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他借三幅连环画般的图景,展现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去荷塘,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不宁静的心情得到了暂时的平复,“荷香月色图”就显示出作者暂时摆脱了白天的不自由后获得了片刻宁静的心里感受。然而蛙与蝉的聒噪又将他拉回了不宁静的现实,但他还是想摆脱,于是就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一幅“江南采莲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明丽欢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中,少男少女们热闹地嬉戏,自由地谈情说爱、说笑打闹。作者借这幅欢乐热闹的“江南采莲图”传达出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也反衬出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但喜悦又稍纵即逝,“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不无羡慕的一句话把作者的情绪又重新拉回了不宁静。荷塘抬抬脚还可以去,且能让自己从不宁静中暂时抽出身,而欢乐热闹的六朝时代却是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中的句子”,援引的四句,展示出一幅女子思念情人的图景。其实,作者借之表达的也是自己思念“情人”的痛苦,只不过这个“情人”是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罢了!追寻自由而不得的他此时的灵魂是痛苦的,这份痛苦恰借《西洲曲》中的“采莲图”传达给了读者。总之,作者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展现出了情感的起伏波动,真可谓是“景异情移”。

《故都的秋》是“景异情不移”类。五幅秋景——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均透射出了“清、静、悲凉”之意,五幅秋景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即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郁达夫对故都的喜爱与眷恋,他的感伤与落寞,凝聚在了小院低矮的破屋外,树叶间渗出的一丝一丝清朗的日光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里,疏落尖细的秋草里,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扫帚的每一丝细纹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里,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将这五幅秋景合起来想,会看出作者的情感非但不移,反而是借一幅幅秋景图层层渲染,将本就很浓的“故都的秋味”点染得愈加浓烈,将自己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也表达得愈加浓烈。

如此引导学生阅读后,可再提供几篇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的高考原题和模拟考试题作为延伸阅读,检验一下学习效果。

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策略浅探 篇3

[关键词]写景抒情 教学策略 散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6

小学语文教材在中高年级选编了大量的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这类文本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幽深远,通过对真实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深切的情感,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相融相合。教学这类文章,怎样紧扣它的文体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意境,铺设鲜活画面

(一)想象中再现画面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的思维沉入文本的画面展开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将语言所承载、凸显出来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二自然段时,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在想象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融入其中,以自己的心境观照文本情境,有效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体悟作品的精妙境界奠定基础。

(二)联想中感受画面

儿童是凭借形象、色彩和声音思维的。写景抒情类文本中的很多词语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鲜活的词语,并用直观化的语言将这种画面呈现出来,这样更易于学生沉入意境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三自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赛马》的乐曲,并以激情的语言渲染,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万马奔腾的情境中。乐曲的旋律、教师语言,让学生与骏马融为一体,享受到体验的愉悦。

二、体悟情意,品析语言神韵

(一)品原味,感受神韵之概貌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命体验,不要将教师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教师要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让他们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感知内容。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教师先揭示课题,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然后,学生展开文本初读,感受课文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形成对文本的粗浅认知;接着,学生再次自主阅读,梳理文本的写作顺序;最后,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文本内容浓缩成标题,使他们形成对九寨沟的整体认知,同时将文本的内在神韵根植在他们的意识中。

(二)入其里,感受神韵之真

写景类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将主人公自身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阅读这类文本,就需要寻其形、入其里,在“活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画的意境。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机聚焦文本中的核心词语,激活他们的原始经验,并进行拓展补充,这样使文本蕴藏的内在神韵丰满、厚实。

三、迁移训练,促进语言生长

(一)传神语词中探寻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精妙、传神、妥帖,值得学生深入品味、辨析,是促进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学这类文本要将品析的重点放在一些传神的动词、形容词中,让学生感受这类词语对描摹客观事物、表达情意的作用。如,教学《槐乡五月》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槐花香味的语句,然后体会“浸”字形成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意识到在景物描写过程中,适切、准确的动词往往使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最后,教师设置填空题,引导学生填写具体传神的动词。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

(二)形神链接处探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在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表达方式的限制。 在这种表达形式下,散文的语言显得韵味十足。根据这样的文本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语言学习和练笔的价值点。还以《田园诗情》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的语言灵巧工整,在对称之中又富有节奏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表达美,还要学会运用这种表达特点,把它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同时,通过运用,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到荷兰的悠闲、自在,真正达到“言”“意”双得的目的。

总而言之,依据文体特点展开教学是走进文本内核的最佳路径。教学写景抒情类文本,就要紧扣文本之景和作者之情的链接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沉入文本进行感悟、体验、迁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 篇4

写景状物散文

一、赏析题(句子+妙词)

(一)句子赏析

1.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动作、心理、语言、神态描写、环境描写)2.效果词(通常情况生动形象)3.人、景、物的特征(由表及里)4.情感

(二)加点词语赏析

(判定词性+生物形象+特征+情感)

1、判定手法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描写手法(动作、心理、语言、神态描写、环境描写)

2、效果词(通常情况生动形象)

3、主体+特点(由表及里)

4、情感(结合对主旨的表现)

二、概括景物特点题目 筛选信息题+特征(由表及里)1.文中找答案

2.分点答题

3.全面

三、作用题

(一)语段作用题

(主体+特点+表达了情感+对主旨的表现力)

内容: 1.写了什么

2.对主旨和主体的表现力(衬托了……)3.作者情感 结构:

开头:

1、总领全文、为下文写…… 做铺垫 中间:

1、为下文写…… 做铺垫

2、承上启下(过渡)结尾:

1、总结全文

2、首尾呼应

3、升华主题

(二)标题作用 内容:

1.交代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体征 3.情感 形式:

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标题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结构:

1.点明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与下文第几段相呼应

(四)情感分析题 一般是关于情感的变化 1.从文中找原词

写景抒情散文文章 篇5

月,你是旅人思乡,诗人寄情的标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目望月,心思乡,不知犹如浮萍漂泊在外的游子,是否真的从高悬的明月中看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眸观月,心忆亲,不知因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是否真的从朦胧的月色中看到了分离已久的的亲友,顺着两颊留下了几行清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望凄月,心系友,不知友人远去依依不舍的人们,是否真的心随月,行千里,随月去?

皎洁的月辉洒在地上,洒在心上,勾起几丝哀愁,几缕思念,引起幽幽一叹。

月,你是凄美神话的主题。嫦娥奔月,后羿纵有通天彻地之力,射的下九日,救得了天地,却挽不回脸颊布满泪痕的伊人,补不了心里的不舍、哀伤,只有在满月的中秋,席地而坐,观凄月,吃月饼,思伊人,盼团圆,不知他是否真的从凄美的月色中看到的凄美的广寒宫,捣药的玉兔,心念的伊人?嫦娥,嫁的了郎君,却无法常伴,只能在月幕下痛彻心扉呼喊着离去。吴刚伐桂,不知吴刚犯下了何等大罪,还是月桂树犯下了大罪,惹得天帝震怒,让那吴刚日日伐桂,夜夜伐桂,年复一年,也许终有一天,他会在这华美的月桂树下倒下,化作土灰、尘埃。

月,你是哲理的典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是最好的写照。

月,你是漆黑夜幕中唯一不灭的光,连满天的繁星也在一眨一眨得偷着懒,只有你不辞劳苦,兢兢业业的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写景抒情散文 篇6

小时候我经常到岸边玩耍,要是夏天的话那就更不用说了,每天都会跳进去洗上两澡,所以我不怕水,还喜欢水。

后来上学了,才知道南方有个长江,老师还讲了长江有多长,江面有多宽!因此,我的心里就对长江充满好奇,甚至有时候就坐在家乡的河岸上静静地望着缓缓东去河水发呆,幻想有朝一日,也能到长江边上玩一玩,那该有多好啊!

如今,我真的来到了长江边了,不但工作在江边,生活在江边,而且年头也有好几年了。由于工作忙的原因,却从来没有真正到堤岸去走一走,坐一坐,小时候的那种好奇和幻想,似乎早已渐消。庆幸的是今天下午不加班,天气也很好,季节又是一年四季最美的春天,大脑里忽然想起“踏青”了,去哪里呢?一下子想起小时候的念想,索性决定去长江边走走!

我刚上了江岸,就远远地望到那婆娑的垂柳,早已长出了嫩芽,那些枝条简直就是美丽少女的秀发刚刚用梳子梳过似的,从头顶直道脚下,有的还拖到水里,岸边的枯草也是绿意一片。我沿着江岸一路向西慢步,向着夕阳西下的方向着……累了,就在水边找一块凸出水面的石头坐下。

我坐在那紧挨着水面的石头上,远眺滚滚东去的江水和川流不息的船只,心中感慨万千,每一船沉重的货物,如同满载我儿时的幻想,滔滔东去的江水,更像延续我童年的梦;近看倒映水中的树影,那婀娜的姿态和柔软的身段犹如西施浣纱,令人陶醉不已;仰望忽而飘过的白云,仿佛记忆中的童话,又一幕一幕的重现一般,更让人心驰神往;斜视快要掉进江面的夕阳,使人不得不叹悲这人生的短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欣赏那被微风揉皱的倒映在江水里的树木、白云、夕阳的画面,更令人不得不惊叹我们那被岁月更改过的容颜!

写景叙事抒情散文 篇7

苏联作家巴乌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 就像苹果饱含果汁一样。”那如何品尝散文的“果汁”呢? 首先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让散文充满诗意的山水之美。宋朝著名的词人王观在《卜算子》里说:“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若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盈盈”道出了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山有肃穆之静态美, 水亦有柔清之动态美, 都是大自然灵异到极致的美。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细细观察, 慢慢品玩, 认认真真地领悟, 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美的妙处。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细心察景呢?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既可以说是苏轼对人生的一种体悟, 也可以说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从苏诗中, 我们可以知道, 站在正面与侧面、远处与近处、高处与低处, 就会产生正看与斜视、远眺与近看, 仰望与俯瞰的不同视觉效果。同时, 我们还可以从局部与整体两个不同的角度, 去更深层次地把握山水的整体。事实上, 除了调动视觉, 我们还可以调动听觉、嗅觉、触觉、感觉, 从颜色、气味、 形态、声音、感受等方面去观赏山水, 多层次地去品玩山水之美。

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绿》时, 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大自然中, “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俯首即拾, 为何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幻化成“醉人的绿”?这与作者细致地观察景物分不开。接着, 教师可以用简笔画一张作者的游踪图, 引导学生追随作者的足迹去观察景物的特征。通过学习, 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梅雨潭, 而是先写梅雨瀑为下文作铺垫。作者先写站在水边, 仰望瀑布; 次写来到梅雨亭正面平视瀑布;再写站在亭上俯瞰梅雨潭。 这样, 课文在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观察角度, 从局部到整体,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梅雨潭充满诗意的美。不仅如此, 作者还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 从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 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对梅雨潭的绿做了细致而逼真的描绘, 于是便有了那“醉人的、奇异的、令人不可琢磨的绿”。

二、移情品情美

伟大的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观赏景物的同时, 个人的感情不知不觉地附染在景物上, 情悲则景黯淡, 情喜则景亮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所以, 我们要品味作者真情所在, 就要移情入景, 移情入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家, 他的作品感情充沛, 蕴籍深厚, 是散文中的精品。所以, 在学习他的作品时,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情。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我们可以与《绿》进行比较教学。 在《绿》中, 作者在当时看到北伐战争的胜利, 觉得国家民族有望了, 不觉欣喜万分。作者带着那份欣喜, 游了梅雨潭。 作者在文中连用了三个“呀”, 反复地呼唤, 呈现了空前的抒情高潮, 表达了对绿由衷的赞叹, 对美好境界的挚爱和追求。而在《荷塘月色》中, 作为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作者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悲愤, 想参加革命又不敢参加的纠结, 对现实无法理解的孤独苦闷带进文中, 将淡淡的愁绪融入字里行间, 情感基调忧愁低沉, 一切都是扑朔迷离、朦朦胧胧的, 令人读后伤感不已。同是写景抒情散文, 《绿》的文韵热烈绚丽, 而《荷塘月色》却幽深灰暗, 这是作者的游情不同所致。

三、深思悟理美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征。散文的“神”总是包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景、 品味真情的基础上深入思考, 挖掘出作者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 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细心推敲揣摩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 反复品读这些能体现作者思想精髓的句子, 而这恰恰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语言深刻, 充满哲理。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句“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 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 从而理解了作者史铁生在对地坛公园春华秋实和一草一木的不同感受中, 经过长期的沉思流连, 对人生百态和命运有了深切体悟, 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抒发了对命运和生死的感悟, 也使我们体会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的真正内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写景抒情散文时, 必须凭借散文自身的文体特征, 充分挖掘和利用作品的人文因素, 让学生在领略山水之美的同时, 感悟人生哲理, 培养审美意识;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摘要: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作用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本文从细察观景美、移情品情美、深思悟理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以期对语文教学实现培养目标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文教育,细察,移情,深思

参考文献

[1]李雪峰.高校大学语文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

写景抒情散文名篇 篇8

而这个城市依旧是一片苍茫,少了一丝鲜活,多了一抹沧桑。时间沿着固定的轨迹,慢慢的走着。裹着厚重冬衣的我们,每天穿梭在这片苍茫的天地间。眼眸流转间,都是灰色的墙,苍茫的土。

某天,暮然间,发现拐角的柳树,披上了一丝绿意。原来在不知不觉间,柳树已悄然发芽了。

早春,依旧带着冬凛冽。眼前的那抹绿,却让人有种新生的感觉。这个城市的土质不好,花池中所种植物的土,都是从别的地方运过来的。但是柳树却是不少,我想可能是,柳树极易种植吧。不是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嘛!看腻了,黄土、枯叶,能在这片苍茫中,找到一丝新绿也是好的。如果再加上一场雨,那就更好了。

干了一季的冬,迎来了初春的第一场雨。最难得是,这场雨从前一天晚上,一直下到第二天。走出室外,空气中带着一丝湿润,虽寒气扑面,却也难得的沁入心脾。少了古代的客舍,青瓦的意境。可走在被雨水浸润的马路上,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让人想到《渭城曲》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景色。何况,像今天这种缠绵的小雨,着实是少了些。柳叶,更是透绿透绿的,一从一从,羞羞怯怯;柳枝,随着风恣意的摇摆。不知不觉中,迎春花也含苞待放了。路边的树也开始发芽了。

高中写景抒情散文 篇9

当一丝迟来的寒风赶走睡意,朦胧的视线又转向了那一棵光秃秃的银杏树。

粗壮的树干已经略显苍老。曾幻想着它枝繁叶茂的那一刻,翠鸟的欢声雀跃,草地的裘衣松软细柔,好一副美丽景致。

多想与你再度拥抱,依偎着,吮吸你的芬芳,多想再一次与你共沐春风。我也许不再是以前那个我,懵懂,纯真,欢悦,对这世界充满着令人匪夷所思的幻想。也许是我累了,也许是我成长了。可你在我心中从未改变,你还是那个教导我的长辈。

我来到这世界第一次知道臭这个形容词便是从你这里来的。每当秋天,你的枯叶随着”;风的律动轻舞,回旋,轻盈地落地。你的子民们也不禁好奇心的折腾来到了地上,不曾想,他们离开了最安全的地方,那地方叫做家。天敌鸟儿们已经远去,若你们一定要问他们去了哪里,我会说,爱你们的地方。因为离开了你们,他们便不会本能地伤害你。可你却自己选择了不归路,上下巨大的高度差让你的身体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你迟疑了。疼痛让你们失去理智,你们愿在守着疼痛与回忆双重打击中沉沦,还是在风的指引下走向未知的征途。你们,有的.会成功,而有的只能面对这相反的状况,因为你们迟疑了,你们的血液是如此的恶臭,以至于看到地上堕落的你们我便会绕远避开,可你们知道么,你们的内心是如此的坚硬,如此的香意醉人。只要有着土地的沐浴,你们就能成为一棵”心”的硕木。臭源于你们的内心。请坚信你们的心如同顽石。,血肉再龌龊也挡不住你的内心的耀眼。

树啊,其实第一次知道失去的感觉也来自于你,请听我娓娓道来。每年的相依相伴也许我已经习惯了,在你的树茵下凉意不再明显,凝视你的抚慰感也渐渐虚无。在安逸中成长的我也许从未知晓烈日的灼热,狂风的肆虐。我也层意识到,在你的襁褓中成长会不会过于“白白胖胖”,劳动人民觉不答应,黝黑的皮肤才是完美的象征。渐渐的,我试着离开你,瞩目着你,时光侵蚀着我与你之间的藕断丝连,我好像把你淡忘了,久别重逢的感触让我没齿难忘。当我抚摸着你的躯干再次寻求依靠时,我傻了,你的身躯为何如此冰凉?你的秀发呢!你的子民呢?我们彼此心的联系呢,心中曾经隐匿依靠感崩塌了,如同避过风的墙,留下一堆荒凉。绞痛的心已经麻木,泪水将我的怀念带入你的躯体,你是否感受到了温暖?此刻的你,还能再经得起我的怀抱吗?

回忆终究是梦,也许你可以再保留一丝朦胧,但你内心要如同能划破朦胧的利刃,来让你用执念诠释你的世界。醒了的梦,回忆不起多少,因为,此时你面对的是现实,虚幻都是无用的白日梦。又如同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写景的抒情初中散文 篇10

写景的抒情初中散文【1】

人们常说:“秋天是个悲凉而萧瑟的季节。”是吗?或许是,又不是……

——题记

我们是在六年前的秋天相遇、相识、相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一棵老槐树下,我们一起玩耍、聊天,互相倾吐少女心事,或谈笑小时候的囧事。那时,浑身稚气的我们,哪曾想到今天的分别?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下河玩水、摸鱼。入秋了,河水又冰又凉,水底的鱼苗儿潜在软软的泥里,我们光着脚丫、挽着裤角,在河里摸鱼、嬉水。你记得吗?有一回,咱俩走在河边的堤坝上,我这个大马虎,光看河面上零碎的夕阳,一个没踩稳,向一边儿歪过去,你急了,连忙抓起我的手,结果,你没拉住我,反而两人都“扑通扑通”落进水里,淋成个落汤鸡,可是你没有怪我,反倒自己哈哈大笑起来——我忘不了,那个秋,我们是快乐的。

谁曾料想,六年后的秋天,却将我们分别?

同样是河畔,我们坐在堤坝上,看着夕阳映红了蓝天,也映在水面,它晃呀晃。

我看呆了,想起很多往事,想起老槐树,想起水面上的夕阳,想起躲在泥里的鱼苗……可是已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我才真正意识到“时光如流水”是什么意思。

水面上漂着几片枯黄的叶子。

“好好学习……别忘了我。”她似乎回过神来,轻轻对我说,她的眼角落出一滴泪水,她又仰起头。

“怎么会……你别哭啊!”我安慰着她,自己却落下了泪水。我急忙拭去。我不是个爱哭的人,小时候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也没流过泪。可今天,却想哭。

我抓住她的手。

又是沉默……

秋天啊秋天,你让我们在此相聚一场,为何又将我们拆散开来?但似乎只有你,承载着我们的友情……

写景的抒情初中散文【2】

一觉醒来,忽觉丝丝寒意沁入身体。抬头向窗外望去,不知何时,天已漂起了淡淡的细雨。呵,初冬的第一场雨!

睡意渐渐淡去,翻身,穿好衣下了床,向阳台走去。推开窗,落雨时的淡淡自然清香漂入鼻孔,仅剩的倦意在这一刻被尽数驱散,身体舒展开来,张开手,触摸雨滴,释放压抑已久的心…… 已记不起上次赏雨是何时了。

每天,被课程、琐事所充斥,几乎没有,哪怕丝毫的放纵时间,自己的时间!今天终于得空,去释放身心,投入那久违的自然精灵的怀抱!

漫步在静默的校园里,踩着秋留下的仅有的痕迹,心里没由来的一阵平静。听,细雨的低吟,听,树叶的沙鸣,听,呼呼的风殇;抬头,观,飘零的雨滴,观,随微寒的风摇摆的孤叶,观,略显空澈的冬空。领略,这独属的初冬的微雨,体悟,这独特的初次的风韵!

风继续浮动,雨接替滑落,叶子,静静的和大地接触。而我,则淡下心来,继续,游走在俱寂的校园里,不觉彻骨寒风的侵袭。直至身子的颤抖,才真切的惊醒了我,哦,真的已是冬了吗?尽管不愿承认,但还是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倏地,风变得更加彻骨,雨也更加迅猛,雨啸风呼!不顾他人诧异的目光,我张开了双臂,仰头望天,静静的接受冬的洗礼,感受着熟悉的自然的触感,嘴角不禁勾起浅浅的弧度。

时隔良久,我,终于又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感受到了她的抚摸!在雨里,就那样,静静的,带着淡淡的欣喜矗立着……不知过了多久,风小了,雨退了,初冬的光阳透过淡云投射下来,照在我的身上,带来丝丝的冬的难得的暖意!微风拂过,不禁打了个冷颤,浑身已湿透了!或许,这就是享受冬雨的代 价吧!

苦笑一声,又要感冒了。看了看天,望瞭望云,转身回去,继续我那“丰盈”的生活……

写景的抒情初中散文【3】

岁月静好,给予你的总是心灵的安静。

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去年的冬至仿佛刚刚过去,转眼又一个冬至在不经意间到来。过了冬至,白天就会慢慢变长了,夜晚就会慢慢变短。

记得在我们北方有一首歌谣,冬至到吃饺子,不冻手来不冻脚。冬至,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寒了,也意味着年关也越来越近了,也意味着一个四季的轮回几近尾声。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的脚步也离你越来越近了。

萧瑟的天空中,时尔有一阵阵风刮来,捎来的是季节的问候。生命中有一种真情叫不舍,人们在一年的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难舍,而 岁月总是悄声无息的在你面前悄悄的溜走,生活也总是让你有许多感慨,如缕如丝,如云如雾。

冬至让我想起在北方总是能看到漫天的雪花飞舞,看到雪挂枝头,又有一种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雪却输梅一枝香,梅须逊雪三分白,心情在梅花斗艳中感受到了雪花的快乐。

冬至不由得让我感慨和抒怀,时序悄然过,宁静自在抒,眺望南方时,菊随飞雁去,雪伴梅枝俏,辛有桂花芳香,才有冬至赴归之感。

写景抒情散文诗 篇11

《思念》

文/国仁

情在心里拔节蔓枝

每一朵花都为你开成相思

每一片叶都为你舒展呓语

每一缕风都为你唏嘘痴语

爱在笔下飞舞画痴

每一行每一字都是想你的痕迹

每一墨每一滴都是想你的泪滴

每一首每一篇都为你深情寄语

杨柳岸筱风残月难成诗

鹊桥边花舞蝶翩难成句

爱你

念落又念起

此情无计

怎一个相思了得

《念你》

文/简媛

窗外小雨细细,

笺上流动着玉笔,

我在遥想远方的你,

将思恋化成诗句。

正直春日,百花斗艳争奇,

我独沐春风望花听雨,

虽然身边没有你的陪伴,我不怪你。

你有你的事业,我理解你。

因为你的存在,足以牵动我的情绪。

恋在思中,爱在心里。

经年的我们,

已过了卿卿我我,如胶似漆的年纪,

只要我们彼此牵挂,彼此相惜,

彼此寄托情感足以。

花开花落,春来春去。

让我们相约在夏季,

同听蝉鸣,同赏荷花旖丽,

写景抒情优美散文左右 篇12

刚走到风景区门口,缓缓溪流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刻在岩壁上的“五泄胜区”这四个字也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往里走就是乘坐游船的地方了,游船缓缓开动,陡峭的山崖,茂密的树林我都尽收眼底。游船开过的湖叫五泄湖,五泄湖湖水碧绿得好像被青草染过似的。过了五泄湖就会有一条小径,这条小径周围被许多水杉树包围着,过了小径,走一些山路就到了五泄。

首先看到的是第五泄,第五泄从三十米高的地方落下来,是不条笔直的线,声音哗哗作响。走着陡峭的楼梯,我又来到了第四泄,第四泄跟第五泄比起来相对要平缓一些,第四泄转了一个弯然后再落入水潭中,声音也要比第五泄要轻一点儿。顺着楼梯向上爬就是第三泄了,第三泄的声音更轻了,第三泄先是一个主流,然合被石头分割成三个不同大小的支流。再往上走就是第二泄了,第二泄是直接被一块巨石给分割成了两个支流。第一泄离第二泄很近,第一泄已不能叫作瀑布了,只能叫作一个小溪流了,第一泄流入了一个深潭,潭里的水十分清澈可以看见下面的小石子。五泄有些缓有些急。第五泄像蛟龙出海,第二泄像女孩梳着两只辫子,真是千姿百态。

我们还爬上了西源大峡谷,从山顶上往下望,树木有深绿浅绿,这样看下去就是没能看见大峡谷的底,可见这有多高呀。

写景抒情性散文 篇13

若要观水,夏天,都江堰可满足你,全观它宏伟的欲望。因为是汛期,都江堰在夏季通常两江都有水,这时,你可以看到她美丽而妩媚的轮廓。在秦堰楼顶,可展望都江堰的全景。瞧,小小的鱼嘴,轻盈地将江水一分为二,它们又缓缓地流经飞沙堰,小心地途径宝瓶口,唱着歌儿轻松地各自完成自己的流程。加上浮桥悠悠,你完全可以感受都江堰带给你的只有和缓和舒适。那巧夺天工的布局,“人法地”的“自然”,让你完全甩掉大都市压给你的疲惫,在这里轻轻地吸上一口清纯而自然的空气,闭目静静地听一会儿鸟虫的歌唱,伴着那静湍湍的流水,你难道还没有化为自然吗?是的,都江堰没有长城给人的壮阔,没有金殿、宝寺给人的压抑,没有三峡给人的恐惧,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酣足地享受这种不可言传的,美妙无比的自然。丝丝凉风,夹带着水味迎面吹来,轻柔地抚过你的脸庞,几缕细发随风飘起,刹那间一股清凉的甘泉微微注入胸中,继而又渐渐地扩散到全身,整个身体都陶醉了。在秦堰楼顶,如果细心,随处可见,二目无神的人们静坐在木椅上一动不动。“或许他们是累了,只是在休息而已”,这只是行外人士的话语。他们是被自然迷住了,被自然收容了,完完全全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去了。

秋天,是万物萧瑟的季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可见,秋是何等的残忍和凶戮。大家也都以为秋带给人的只是悲凉,没有半点暖意、可喜而言,这说的大概是北方的秋天吧。然而,都江堰的秋景却是百般的迷人。这里,没有北方天气的凶悍,也没有南方天气的酷热,而是如同春暖花开的三月,舒爽可人。既便没有满山遍野的山花,也有着像花儿一样多的枫树、银杏树,把整个山川点缀成一幅彩绘。偶尔在这红的一片,黄的一片下面驻足,此时,人所要做的只需张大眼睛而已。再加上彩绘本有的底色——绿色,配上行人五颜六色的彩装,整个都江堰已被装饰成仙境了。此刻,你还没有觉得你的心在徐徐上升吗?

秋天,都江堰外江断流整修,仅有内江有水,所以此时来看都江堰,尽管秋景灿灿,却也有失它的雄伟。放眼望去,鱼嘴身后,已是一条孤单的银蛇在独自漫游。优雅的浮桥,在众人的猛踩下,也仅是无精打采的晃悠两下,又复归了平静。而江水也因失去了伙伴孤寂难耐,不愿独流。尽管礁石、小堰林立,它们也只有硬着头皮撞个粉身碎骨,就是不愿激起半寸浪花。碰到艳阳高照的天气,江水也会高兴的眨巴眨巴眼;而阴雨霏霏,它也变得跟天空一样死沉,不过,这又增加了山川的神秘。山连着水,水连着天,天又连着山,这山山水水全都笼罩在雾朦朦的天空之中。而观水的秦堰楼、祭神的二王庙,又全成了天上的宫殿。雾气在脚下游过,云雾在半山缭绕,现在你觉得那些烦人的琐事还存在么?

当然,都江堰不止山美、水秀,即使最土的豆花也味美的让人赞不绝口。从不吃豆腐的我,舌尖一碰到豆花,也就忘记了它属于豆腐,一口气,吃下三碗。真想再多吃几碗,多带走点回忆,这又被同游者乐笑一番。北方人最熟悉的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了,可都江堰的豆花嫌颜色太单调,就索性给调染了点红色。那软软的质地,滑滑的表面,红中裹着白,白里夹着绿,咸咸的,软软的,辣丝丝的——真是食物中的极品。唉,还是再来一碗吧!

品茗是四川的一绝,当然,都江堰也不例外。在都江江畔要一杯用江水泡的茶,坐在江边露天的茶舍里,边品、边听、边看┄┄其实,这已经胜过了千言万语,也超过了世人对蜀人生活“抱着小火锅,喝着麻辣汤,搓着小麻将”悠闲生活的描述。

都江堰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的作品,不应将其定位在隶属于狭隘的儒家或道家。在古禹时,中华大地的文化还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没有分裂出众多的派别,这里面既有古儒的因子,也有原始道家的某些成分,而最重要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用在治水上,也就是“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浅浅的八个字,将中华民族的智慧全包含在内了。

历史在几千年间穿梭,多少楼榭歌台无迹可寻,多少朝代兴亡衰落,江山代代改姓,江水年年日新,而唯一不变的,是在风雨飘摇中永恒耸立的都江堰,依旧那样年轻貌美,神采奕奕。历史无情的鞭打,却未曾留下半点伤痕。它始终无语地笑眯眯地站在历史的前沿,看那些所谓“人定胜天”的豪言壮举所换来的“善报”。当然,科学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感谢科学。可是,科学的价值在于更好的认识和利用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上一篇:医学英语共核词汇下一篇:四年级自然教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