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凳子叙事散文

2024-06-22

梦想的凳子叙事散文(通用4篇)

梦想的凳子叙事散文 篇1

生活中,有些事注定要遗忘,有些事注定要铭记。

十几年前,还在上师范的时候,有一幕情景让我记忆犹新。一次,老师讲完课后,默默地静静地站在讲台上,前排的学生不忍看到老师的辛苦,体贴地把自己的凳子轻轻放在老师的身后。后面恰好有一个空着的凳子,后排的同学把身边的凳子无声地递给了前排。当时,觉得这一幕好温情啊,以致于好多年一直在我的脑中盘旋。我觉得,小小凳子的传递其实是老师同学之间爱的传递。

现在,我自己也做了老师。一次,上课时觉得身体极度不适,我清楚自己的状况,如果坚持站在教室里,那么,马上就会因为空气的不新鲜而使病情加剧,脸色煞白,连嘴唇也无半点血色,然后是眼前模糊变黑,晕倒在地不省人事。不愿让学生看到惨状,不愿让学生受到惊吓,我匆匆走出教室,蹲在室外的空地喘息调整。可能,学生们发现了什么,预感到了什么,有几位学生跑了出来,有学生问,老师你怎么了?有学生扶我起来,有学生把搬出来的凳子迅速放在我身后。当时,觉得这一幕好熟悉啊,似乎多年前的画面在眼前重现重叠。我觉得,小小的凳子里有铺天盖地的关切与温情。

一次,上课时大屏幕上有大量文字需要做笔记,后排一学生做眼前模糊状,我小声提醒他可以到前排来看。他带了自己的笔和本子,却忘了带凳子,于是,一会儿直立成一棵松去看屏幕,一会儿弯曲成一张弓去书写。看着他辛苦忙碌的样子,心里着实不忍,顺手拿起讲台上的凳子递给了他。接下来的学习中,他积极踊跃地发言,他主动认真地预习复习,他热情热心地参加各种活动,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我知道,他是个善感的孩子,他有一颗玻璃般的心。我觉得,小小的凳子蕴含大大的能量,给人无穷的力量。

也许,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传承的过程。

梦想的凳子叙事散文 篇2

一、紧扣主线悟内涵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教学叙事散文时, 找到一根能统领全文的主线串联起文本, 生发一两个至关重要的主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 会使课堂呈现方式如同散文的特点一般形散神聚, 使课堂教学彰显简约之美。如何找到这根得力的线索, 帮助学生轻松读懂叙事散文的深刻内涵呢?

1.依托抢眼的课题。

课题大多直接指向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顺着吸引人眼球的课题去寻找, 那根连缀散文的主线就会很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教学《月光启蒙》时, 我紧扣课题找到了主线“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 由此生发出两个问题:母亲用什么启蒙“我”?是怎样启蒙“我”的?在师生对话中, 学生明白了母亲在月光下用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蒙了“我”。母亲就是空中那一轮明月, 母爱就如同那柔和的月色。依托课题找到教学主线串联整课教学, 使学生轻松悟得抽象的“启蒙”内涵, 也优化了课堂结构。

2.巧用文中反复句。

“反复”是为了突出作者要表达的某个意思, 强调某种特定的感情。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复句展开教学, 会使内容更集中, 流程更简洁。《安塞腰鼓》一课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其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间隔反复三次, 是全文的核心句。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找出这一句后大声朗读, 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美”, 再练习用“美, 你看 (听) ”的句式练说安塞腰鼓的特点。紧扣反复句教学, 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在说话训练中深化了对安塞腰鼓的认识。

3.抓住文末升华句。

不少叙事散文在结尾时会点明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进一步升华情感。抓住结尾体现文本灵魂的语句贯串全文教学, 有助于学生真正读懂散文, 深入探讨文本内涵,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诺贝尔》中的最后一句话———“为了发明炸药, 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是作者情感的升华, 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以此句贯串全课教学, 引发两个关键问题:诺贝尔是怎样发明炸药的?他又是怎样投入整个生命的?疏通内容之后, 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就比较全面了。接着相机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再次呼应此句:就是这样一位疾病缠身的诺贝尔, 为什么要这样无怨无悔地投入整个生命呢?背景资料的介入, 使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更为全面, 此时, 他为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已像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学生幼小的心田。

二、聚焦词句品韵味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语言学家王尧也强调, 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语言中出生入死”。散文的语言特色毋庸置疑, 聚焦突出散文味道的关键处细究深析, 就会很容易品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那么, 怎样确立文本的关键词句呢?

1.学情分析不可缺。

教学前认真分析学情, 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应是课堂上的教学重点。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 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课上教师根据提问适度调整教学流程, 让“教”真正为“学”服务, 可以很好地突破难点。《月光启蒙》中有一段对母亲的生动描述:“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 像一尊玉石雕像。”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教师顺势引导:“你见过玉石雕像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玉石雕像?”再进一步联系上文“母亲换了一件白布褂子”理解, 学生体会到了月光的美妙和母亲的美德深深融合一体, 才有了“玉石雕像”美好形象的再现。

2.关键词句巧捕捉。

阅读一篇散文之初, 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反复朗读, 当读熟、读透时, 自然就会捕捉到文中暗示主题的关键词句。《桂花雨》一文中的“浸”和“沉浸”看起来很平常, 很多教师解读教材时会忽略。笔者解读文本时把目光停留在了这两个词语上, 发现其中的韵味十足。“浸”用得传神, 将香气写得可以触摸, 是一种通感的写法。“沉浸”写出了桂花香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弥漫的除了桂花的香味, 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在细细咀嚼中, 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用词之准、之美。

3.课后习题勿忽略。

课后习题是编者精心安排的课文学习的重点, 要求学生体会的关键词句在此会有所体现。教师要深入领会编者意图, 巧妙利用课后习题引领学生潜心会文, 反复涵泳词句意味。《月光启蒙》课后习题2要求联系上下文, 体会“长歌谣”中“长”的意思。这对学生而言是难点。课堂上, 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引导, 先与“长五谷”的“长”比较, 再联系上下文体会, 学生很快领会到了“长”的“口耳相传、代代相传、不断创作”的深层含义。赏析课后习题中的关键词句, 不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还帮助他们品出散文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三、读中学写取真经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叶圣陶先生认为,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细细品读这个内涵深邃、外延丰富的例子, 才能明白作者写了什么, 是怎么写的。因此, 教学的步伐需要向前迈进一步, 让学生知道文质兼美的散文是如何写出来的。依托文本由读到写的迁移训练, 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怎样让优美的文本成为仿写训练的有力载体呢?

1.挖掘“留白”处补白。

情感真挚的叙事散文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 会在文中留下多处“空白”。教师要善于挖掘“留白”处, 并创设出适宜的情境, 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 使其思维处于紧张的思考状态, 从而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努力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在遭受巨大的厄运后, 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思索:“谈迁茶饭不思, 他在思什么?夜难安寝, 又在想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写写他的所思所想。”入情入境的学生倾吐欲望强烈。一生写道:“为了完成《国榷》, 我不辞辛劳地忙着, 可现在最珍贵的东西突然失去, 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还不如一死了之!不, 哭泣、抱怨是弱者的表现!我一定要振奋, 要与时间赛跑, 要与生命赛跑, 在有生之年完成我毕生的宏愿。”

2.指向特色处仿写。

叙事散文中的许多句式富有特点, 是增强学生语言敏感度的好材料。关注特色句并进行仿写, 可以巧妙地将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丰富其语言储量。《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采用比拟、排比的手法讴歌了美丽的大自然。教学时先让学生说出其中哪个词或哪句话写得非常精彩, 并简单陈述理由。接着告诉学生:如此美的春景, 如此伟大的大自然母亲, 她一定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赞颂的地方。大家能照着例句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一下她吗?有本可依, 学生妙笔生花, 灵动的语句自然流淌出来: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 翠绿的嫩草是她秀丽的发簪, 绵绵的春雨是她晶莹的汗滴, 奔腾的江河是她飘舞的丝带……

3.关注延伸处拓展。

梦想的凳子 篇3

父母一天到晚想着他能有一个正经营生。有一年秋天,他蘸着黑墨水,在自家围墙上画了一个四角亭,几棵高树,还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邻居说,这孩子画得不赖,将来当个画匠吧。

就在他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当画匠的时候,父母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长处”。有一次他和隔壁的小子剪下许多貓猫狗狗的纸样,拿着手电钻进鸡窝里“放电影”。在浪费了好几节电池之后,父亲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看能不能给他找下一个营生,结果也不了了之。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当不成放电影的,父母盘算着该让他回家种地了。就在这时候,他竟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父亲一下子发了愁。上吧,会误了田里的农活,而且村里从来没有谁考上过大学,于是父亲说,别上了。母亲见他支支吾吾的,说,上吧,走一步算一步。

上完高中,他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他的人生如果就这样下去的话,毕业了,回老家教教书,或许一辈子就这样没有波澜地过完。然而,大二的时候,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来。那时,学校办着一份自己的报刊,有一个副刊,他常常见有同学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他想,在毕业之前,自己要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报的副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他为此看了许多书,也浏览了不少报刊。然而,投给校报的许多稿件,都如泥牛入海。

他不想把这些凝着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本市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本市的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勤奋了,因为他发现,他还有着一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这个人就是贾平凹。这是他在一次笔会上讲出来的。讲完后,他颇有感慨地说,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的,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却从来没有真正自己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着许多没有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而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

最后,他笑着说,没有这只凳子,你看不到梦想,更别说拥有它。

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功在细 篇4

一、热爱生活——告诉学生这是“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任何一部文学作品, 都是用不同的问题和表达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所以, 作文也是生活, 也源于生活。但有些学生, 尽管立足于生活, 也用心地去观察生活, 但为什么写起作文来还是愁眉紧锁呢?这与他们的生活范围狭小有关, 也与他们不精想细思有关。“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社会活动视野远远不够, 所以, 大多数学生的目光总是锁定在送伞、抓鱼、上树等满天飞的现象上, 至于生活中的真、善、美, 学生根本不去光顾, 试想:送伞, 雨中有真情;上树, 树上有哲理;唠叨中有父母之爱;眼神中藏世人艰辛;鄙视中含世态炎凉……想想看, 这些内容都能成为精妙的作文题材。我们只有去引导、帮助学生去发现, 他们才能做到“无限风光笔下生”, 自然, 作文也就真实有味了。

二、写好片段——告诉学生这是“精彩”

写整篇文章固然重要, 但费时较多, 因此, 若想把叙事性文章写得感人、打动他人心房, 那么常写片段是一种好方法。所谓“片段”就是文章中的一段或几小段。要求集中完整, 这对写好整篇文章是有极大帮助的。

怎样写好作文片段呢?就记叙文而言, 我觉得应这样要求学生:

1. 围绕一个中心写。内容集中完整, 不能漫无目的地游离中心。

2. 要真实。

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观察所得, 不能脱离生活, 编造离奇的故事。

3. 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 不能空洞无物。

4. 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 也就是要赋予片段一定的思想意义。

5. 描写景物要细腻, 刻画人物要生动、形象, 给人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文片段的水平, 我们以两个班为实验研究班, 结果发现, 他们的写作能力明显增强, 精彩片段不断涌出。现在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 学生不是害怕作文了, 而是喜欢作文了。如:宁波同学的《感受幸福》《把微笑带给生活》;张灿同学的《星光漫步》《藏在心中的鲜荔枝》等片段, 内容十分精彩。类似的真实具体、细腻感人的片段数不胜数。因此, 学写作文, 第一步还是从片段写作开始练笔, 它选材范围广泛, 自由灵活, 既能提高观察能力, 有话可说, 又能为写大作文积累素材, 对提升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三、运用描写——告诉学生这是“鲜活”

描写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摹和刻画, 使读者对描写对象有了更加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如果运用得好, 就能达到使“其面目精神, 跃然纸上, 勃勃欲生”的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边实验边总结。比如, 训练前, 学生作文中, 经常出现类似“春天到了, 一些新芽就冒出来了”“秋天刚到, 一些黄叶就落了下来”的平庸之语。训练后, 让我们惊喜地读到“春天带来了风和日丽、带来了莺歌燕语, 一些新芽焦急而兴奋地探出头来”“秋天刚到, 一些性急的黄叶毅然回到了母亲的脚下”诸如此类的创新之句在我校学生的习作中安家落户了。可见, 要写出鲜活的好文章, 哪能与“描写” (含修辞句的运用等) 失之交臂呢?

四、与时俱进——告诉学生这是“创新”

翻开文学书籍, 追忆名人业绩, 无不闪耀着与时俱进的创新色彩。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创新;清代著名诗人画家郑板桥的《春词》是创新;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散文《落叶》是创新……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称得上是时代的真正佳作。当然, 也都富有各自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珍品, 没有个性就称不上创新。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都要鼓励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 努力追求、锐意创出新意。

这几年来, 语文作文试题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那么若想获得理想的分数, 学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让自己的个性表达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为此, 我们在实践尝试过程中重在对叙事性散文的写作进行了全方位辅导, 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下几方面的尝试:立意的个性张扬, 选材的个性寻觅, 构思的个性探求, 语言的个性表达, 还有文题的拟定、如何写好开头或结尾等比较规范的练习, 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备课、讲解到合作、总结都认认真真地去尝试, 学生创作欲望很高。比如, 以“自然”为话题的作文, 我们实验班就出现了像《植物王国大罢工》《嫁不出去的白天鹅》《地球和月球的约会》等新颖的主题内容, 布局更是丰富多彩, 令人赏心悦目。

另外, 在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要用好范文, 因为恰当地运用范文不仅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思想情感方面的熏陶, 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会一些写作技巧,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如周作人等编著的《 (中国卷) 最美的散文》和刘海涛主编的《阳光的味道》等都有值得借鉴的闪光点, 值得细细品读。还有, 教师若能给学生写些“下水文”, 再好不过了。

现实生活中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需要我们富有敏锐多感的心灵, 富有聆听自然, 体察人间冷暖、洞悉世态炎凉的能力, 分美丑, 辨善恶。当然, 文章要蕴含时代色彩, 即关注焦点、热点、敏感话题。如果这样,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会妙笔生花, 也一定有用武之地。

上一篇:行动成功下一篇:开学第一课作文300字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