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景观设计创新

2024-07-18

日本景观设计创新(共7篇)

日本景观设计创新 篇1

日本在战败后能迅速崛起, “设计”具有很大的功劳。日本人因环境、人文等因素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性, 出现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代产品设计, 使其在世界设计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1 地理环境和体量

日本位于亚洲最东部, 领土面积小、人口多, 适于居住的区域较少, 其房屋都是小而拥挤的。因此, 日本的房屋只能接触到小规模景物, 形成了以小为美的心理, 日本人将这种浓缩意识运用于产品设计, 善于追求在更小的形式上集成更多的功能, 形成了一种轻快、小巧和亲切的设计风格。

形式的最小化和功能的最大化是日本设计的一大特点, 同时, 重视细节, 且善用装饰功能部件提高拥挤空间的趣味性。目前, 国际市场正趋向设计小巧、便携、多功能化的产品, 这种理念不仅能保留民族传统, 还与当代市场潮流不谋而合。比如, 知名的无印良品以删繁就简、去除浮华、直逼本质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着力打造“简约无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产品形象。该品牌已遍布世界各地, 成为日本产品风格的形象代表。

2 资源匮乏和选材

日本孤立、狭小的生存空间居住着众多人口, 频发的自然灾害更是使本已匮乏的自然资源捉襟见肘, 日本人的资源危机意识强烈, 生来就缺乏安全感, 不得不遵守各种规则。

森林和海洋构成了日本人生存环境的主体, 自然美景的熏陶使之形成了对自然独特的情怀和审美情趣。森林之美融汇于生命之美, 不仅培养了色彩和形态的审美意识, 还挖掘了形式美之下的深层意蕴。

所谓“物以稀为贵”, 因为缺失, 所以倍加珍惜。在日本产品包装的选材和应用上, 无印良品不讲究外包装, 强调以商品本色示人, 不做过分的包装、修饰, 采用简洁的打包出售方式, 从世界各地采购原材料以降低制作成本, 从而保证生产出价廉物美﹑简洁、环保、高质、低价的优良产品。

3 遵守规则和品质

日本自江户时代就形成了重视规则的传统文化: (1) 规则涉及广泛。以日本扔垃圾分类规定为例, 比如饮料罐必须将金属盖与瓶体分开、包装袋和剩余食品要分装。这些规则对设计师的观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师需要不断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以便应对各种规则。 (2) 规则要求详细。在我国, 螺丝刀可以解决的事情在日本规定必须用一整套的工具处理。“因为有需求, 所以才设计”, 这使日本产品种类繁多、细致。 (3) 规则执行严格。比如厨妇必须用不同的刀切不同的食物;餐馆的豆腐、萝卜得用尺子量着切。这要求设计师更加注重对日常小产品的思考和设计, 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被规则包围的日本设计师不得不更多地关注产品的人文情怀, 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舒适、安心和便利。因此, 日本好的产品大多给人“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为了防止发明被仿冒、专利被侵犯, 日本政府制定了相关制度。1957年, 日本政府制定的《出口商品检查法》, 明确了“保证国内产品不是西方同类产品的完全复制”;同年, 日本通产省成立了“良好设计选择系统”和优秀产品证书“G”标记, 以保护好的设计。这些条例有助于日本设计顺利、快速地完成从“仿造”到“创造”的转型。

4 生死观和高新技术的创新

日本人过分突出“勇”和“忠”, 忽视本质性的善。他们认为“赖活不如好死”, 与其羞耻地活着, 不如归根——死。此外, 日本单一的民族文化传统使他们格外重视集团和团体, 不追求私利, 以集体的荣誉为自己最大的成就, 进而形成了强大的企业内部力量, 创造出了全新的商业价值。

上述传统观念和文化使日本人行事谨慎, 对自身要求严格。在进行每项设计前, 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市场调研, 力求得到最全面、真实的数据信息和反馈。成功的调研是创新的根本, 从“偷学”国外的先进技术到自主研发新技术,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已跻身世界设计强国之列。由此可见, 日本对科技发展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比如, 日本人考虑到初学乐器者会给周围人带来噪声, 雅马哈公司开发出数码静音小提琴, 突破了传统技术的限制, 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科学技术与设计的完美结合, 不仅创造了新的商业价值, 而且切实地服务了大众。

5 结束语

本质上, 文化即生存方式。不同的生存方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形态, 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而设计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又能改善或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本不断消化、吸收着他国的先进技术, 同时, 加以融会贯通, 从而开发自己的新技术;以严谨、严肃、严苛的态度开创高新技术, 并打造了具有足够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目前, 中国设计正处于观望阶段,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在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 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和现代理念的影响, 如何保护并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难题。关于该问题, 我们不妨以日本为鉴, 同为亚洲根源, 文化与历史存在交集, 日本设计30年的腾飞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反观日本发现, 要想打造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就要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 并与现代需求巧妙结合, 形成烙有民族印记的设计风格。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的设计找到民族归属感, 成为民族品牌的强大后盾。我们翘首以待“中国设计”的华丽转身, 进而取代“中国制造”, “中国设计”终会成为民族的骄傲。

参考文献

[1]孙禄江.道德的中国与规则的日本[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2]王永娟, 姜俊燕.樱花的国度——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3]李佩玲.和风赏花幕——日本设计的文化性格[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高志强, 包旦妮.日本设计的文化性格初探[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4 (9) .

日本景观设计创新 篇2

●日本文部省“学习创新工程”概况

“学习创新工程”从2011年起, 文部科学省以总务省“未来学校推进事业”所选的20所学校为实验基地, 以开发教育用电子教材, 提高教师指导能力为主要目的。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由“学习创新推进协议会”负责, 该协议会由教育研究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 下分中小学工作组、特别支援教育工作组和ICT使用注意事项整理工作组等3个小组, 负责事业实施方针、计划、进度等内容 (如图1) 。中小学工作组为其重心, 负责电子教材的功能确认、指导方法的开发、ICT教学效果的验证等工作。电子教材的开发为整个事业的重中之重, 主要以纸质版本的教材内容为基础, 添加画面扩大、有声阅读、动画播放、笔记读写、模拟等各种功能, 开发小学的国语、社会、算数、理科、外语, 初中的国语、社会、数学、理科、外语等共计10门课程的电子教材。除单机版的电子教材以外, 还制作有采用云平台的教学辅助系统, 以保存、共享、分析各类教学数据, 还提供各类相应的软件下载。

“学习创新工程”一共在10所小学、8所高中以及2所特别支援小学开展, 这些学校基本上平均分布在日本各地区, 以保证实践的均衡性。所谓的“学习创新”主要指的是采用信息通信技术所能实现的新的学习方式, 如采用电子教科书可以扩大图像、读写、多媒体播放等功能进行教学指导以提高学生学习欲望, 采用学生一人一台终端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图形扩展、旋转等功能进行协同学习, 采用电子黑板对比多人的学习内容和大屏幕台前发表等方式共享知识, 采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连接远方的企业或者学校进行远程教学, 采用触摸终端的手写输入、语音提示等功能帮助需要特别支援的学生。

●“学习创新工程”在中小学中的教育实践成果

在中小学开展的“学习创新工程”主要以开发的学生用电子教材为基础,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验证这些电子教子的有效性和优缺点。首先, 根据学生的年级划分所需掌握的操作技能, 分学年逐步开展ICT技能教学 (如下表所示) , 如开机关机等硬件设备的操作主要在低年级阶段进行, 而系统和软件的操作处理则主要在高年级阶段进行, 尤其是办公软件的使用在低年级阶段即要求逐渐开始掌握, 而PowerPoint的使用则从一年经开始即要求使用, 以便学习发言时能够配合电子黑板使用, 中高年级阶段还采用e-Learning的形式将学习内容融汇在网络教学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使用效果, 在国语、社会、算数、理科、外语等科目上分别对科目的学习态度、能说读写能力、知识的理解和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分析。以小学的算数科目为例, 主要从对算数的关心、意欲、态度, 对数学能力的思维、数量、图形等的技能掌握、对数量图形等知识的理解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学生采用电子教材在触摸终端上移动、放大、修改图形和图标, 通过涂写功能将思考的内容保存下来, 再通过共享商讨进行协同学习, 采用模拟器在电子黑板上模拟几何物体, 以虚拟的多维物体进行展示, 等等。在图形分析上通过多元视角可以观察到图形的各个层面, 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理解速度, 视觉化处理后学生的做题速度明显提高, 而面积计算上通过每位学生的思考方式共享可以使得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扩展了思维能力。

注:“●”为需掌握内容。

在理科科目中, 采用电子黑板展示天气变化的动画和图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液体体积的变化学习, 在触摸终端上向同学解释说明自己的想法, 提高科学性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 采用触摸终端的摄像头拍摄动植物成长情况掌握观察、实验、记录的学习能力, 采用云数据处理系统将各班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报告收集起来, 对比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之间的异同点。在音乐科目中, 学生利用音乐制作软件可以自己作曲, 保存自己演奏的音乐, 也可以与其他人的作品进行对比, 克服和改善演奏的不足之处。在家庭科目上, 自主进行生活类的教材制作, 互相继续发言说明提高学习积极性, 由教师出具类似家庭节电方案的作业题让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分组协同完成, 提高在生活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采用电子教材的模拟系统进行商品买卖交易, 熟悉选购和理财规划知识。除基于教材的内容外, 还采用教学辅助系统支持邮件服务功能, 让师生和家长互相通过邮件进行沟通;在学校入口处设置电子签名板, 由学生来制作和管理;发布紧急避难信息, 开展灾害避难训练。

在实践教学中各个科目都发现了不少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 国语科目中书写不能仅靠触摸终端的手写输入, 有必要在纸张上实际手写, 短时间的反复练习采用ICT设备比较有效, 而长期的书写习惯的固定仍然还需要实际手写;社会科目中各类信息量大且繁多, 有必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度处理信息的质和量, 调查学习时要提醒学生避免一味依赖互联网检索, 并且要适度注意所引用文章的内容, 不要照搬照抄;外语学习中仍然需要面对面交流, 不能光依赖教材内容;使用习惯上ICT设备操作要远多于实践操作, 容易导致时间安排不均衡, 养成学生不良使用习惯。

另外, 在教师研修上, 为了能够帮助教师充分灵活使用电子教材、ICT设备, 除采用教务辅助系统保存和共享信息外, 还举办各类研修会讨论教材使用方法、ICT环境下新教学法的应用, 培养教师自制电子教材, 调配ICT技术支持人员深入教学一线辅助教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 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如部分情况下单靠研修和操作手册还是无法理解, 仍然需要现场实践指导, ICT设备发生问题时无法应对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所以, 今后在ICT普及应用前需要做好充分的预案。

●“学习创新工程”在特别支援学校中的教育实践成果

“特别支援教育”是站在帮助残障儿童能够生活自立, 参与社会活动的角度, 掌握每个儿童在教育上的需求, 为提高其生存能力, 改善或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而进行适当的辅助和指导。该类教育不仅包括普遍意义上的残障概念, 还包括存在于每所普通学校的具有智力、读写等障碍的学生。据统计, 日本2012年特别支援学校在籍约66000人, 主要是视觉、听觉、肢体、智力等障碍和体弱多病者, 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0.63%;中小学中具有视觉、听觉、肢体、智力、语言等障碍、体弱多病、自闭症、情绪障碍、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等的学生约236000人, 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27%, 两者合计接近总体的3%, 因此, 日本非常重视需要特别支援教育的学生, 在“学习创新工程”中特别设立特别支援工作组, 通过采用ICT进行辅助教育, 减轻或缓解学生的困难,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灵活利用各类设备以求找到更合适、更加人性化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富山县立故乡支援学校和京都市桃阳综合志愿学校中, 主要以病弱的学生为对象, 以支援其独立自主、充实基础学习能力、提高感觉和运动能力主展开教育实践。例如, 对书写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触摸笔记本, 配合教师自主开发电子教材, 采用手写和键盘输入, 以选择题正误判断的表现方式辅助学习, 以图表方式自动计算和处理学生的学习过程, 确保学生能够随时自我评估和完成作业;采用带有摄像头的遥控小汽车, 让学生分别担任发令、操作、计算等角色, 互相帮助完成任务;采用电视会议系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远程互动学习;让学生每天通过网络输入健康评估表, 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作为实践教学成果, 开发了120多套如数学题库、汉字练习、社会科目等的自制电子教材, 总结出电子黑板和触摸终端的使用手册, 对于体弱多病的学生指定多套辅助学习方案, 接受“学习创新工程”实践教学的学生的成绩呈逐渐增加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不便行动的重度残障学生能够在触摸设备和电子教材支持下自主学习, 如图2特制的触摸笔记本固定装置, 图3采用多媒体输入设备等, 增加了与教师交流的频率, 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 改善了学习环境, 尤其是在音乐、绘图、拍照等方面明显增加了自主操作行为, 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教学效果。

对于长期住院的儿童采用教师访问的形式在医院进行辅助学习, 采用无线网络以e-Learning的方式配合教学的开展, 积极利用电视会议系统帮助不便上学的学生能和教室的学生积极互动, 同步协同学习, 增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积极性。由于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人数少, 学习进度参差不齐, 而教室数量和教师人数有限,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在一个教室内布置多台电子黑板, 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教师指导下能够同时学习。利用无线网络环境和电视会议系统开发“远程科学实验室”系统, 将该系统使用在学习条件有限的医院内, 使得住院的学生能够通过该系统参与理科实验, 如控制远程监测传感器, 观测实验数据, 观看一些无法带入医院的动植物, 远程使用显微镜、望远镜等设备。同理, 还开发了“远程音乐制作室”系统, 使学生能够远程参与合奏、合唱等声乐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在于在特殊环境下, 如医院无菌室, 难以搬入ICT器材及消毒等的处理, 无线网络设置、学习时间的安排等还需要医院和医生的许可, 机器的使用方法和处理方法仍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妥善安排, 开发的各类应用软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今后多年的使用情况, 尽量达到普及化的标准。远程教学所需的电视会议系统、无线网络环境都需要专业人士搭设和维护, 出现问题难以对应。部分学生, 尤其是长期没有进入正常课堂学习过的学生, 对教室和教材等具有抵触情绪, 对新方法具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助指导。

●后记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学习创新工程”以电子教科书的研发、使用为基础, 在中小学教材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网络环境、触摸终端、电子黑板、电视会议系统、教学辅助系统等辅助教学, 通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获得了非常详细的一线教学成果, 不仅以指导手册的形式总结了这些成果的优缺点, 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日本中小学电子教材制作标准规范, 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示范带头作用。该事业将会为今后日本科技立国,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指导纲领提供很好的实践基础, 这些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以便能够在今后教育技术普及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国需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哲, 张海.“未来学校”中孕育的希望 (一) :破冰起航——日本总务省“未来学校推进事业”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 .

[2]李哲, 前迫孝宪, 西森年寿, 张海.“未来学校”中孕育的希望 (二) :人手一台——让孩子们都拥有自己的学习工具[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3) .

日本连锁超市管理创新探析 篇3

一、创新战略选择的背景

日本“生活”超市(ライフコ一ポレ一シヨン),是日本最大的区域性食品超市,创建于1956年,目前连锁店铺203家,主要集中在首都圈(91家)、近畿圈(112家),从业人员15874名,其中正式员工5000余名,至2009年2月期(2008年3月31日-2009年2月28日)的销售额为4511亿日元,同比增长105.3%。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消费低迷的2008-2009年度,“生活”超市销售额不降反而呈稳步增长态势,得益于创新战略的实施与选择。1993年至2000年8年间,公司扩张开店132家,规模虽然成为食品超市日本第一,但相应的配套体系、人员培训、资金链等滞后,导致销售额、利润下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公司总结吸取教训,提出了“提升、挖掘每一个店铺的竞争潜力,公司利润递增”的3年战略目标:即2005年50亿日元,2006年60亿,2007年70亿日元。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管理层人员深入到每一个店铺,与每一位员工充分沟通,就公司的定位、理念、核心竞争力等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将“生活”超市经营成不仅是社区最受信赖的店铺,而且是最受消费者信赖的日本第一位的食品超市。

二、创新战略的具体体现

(一)观念创新

连锁超市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强大的商品分销能力,这种分销能力不仅仅是扩张能力,更多的是取决于每一店铺的营销能力,即每一店铺提升在自己商圈内的市场占有率能力。跨越了盲目扩张进入成熟期的“生活”超市,面对日本零售业极度发达、成熟,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面对来自永旺、71 1控股集团这样超一流规模综合超市的压力,公司管理层从思维模式到经营方式都导入了一系列的创新理念,根据自身的优势决定发展方向,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战略目标以适应市场环境。

首先公司高层及时调整策略,撇弃固定思想观念和传统做法,对属下店铺资源进行整合、关掉亏损的店铺;其次,激活用人竞争机制,选拔重用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店铺经营、献计献策,并付诸行动的管理人员;降级使用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案的管理人员;第三是信息共享、协同工作。首都和近畿(大阪)两大商圈的总负责人根据各自商圈人文特征、消费偏好、习惯等特点,积极融入本地域社会中,自主经营并相互沟通协调,使公司内的经营环境和谐活跃,经营与管理逐渐步入良性循环。

(二)内部管理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导入民主化式管理

①改变员工的经营意识、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生活”超市为每一位员工订制了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规划,对每一位员工均进行系统的培训(东京与大阪分别设有两所培训学校)。店长、员工岗位职责分明,归属感意识强烈。管理层就公司的经营目标和计划,听取每一位员工的意见,并制订出员工认同的符合公司理念、战略目标的可行性规划。

②人事制度的革新。公司重新审视修改了原有的人事评价制度,在保留“重在看结果”的基础上,增大了审视“工作流程、过程”的份额,同时从个人、团队等不同角度对员工展开绩效评价。

③有效沟通、体现员工价值。卖场内作业区、销售区合理的员工配置,是提高生产效率、服务质量、发挥员工价值的根本关键所在。店长根据经验和数据,与员工充分沟通、协调,无论是顾客购物高峰时段还是低谷时间段,每一店铺的员工均能游刃有余地改善工作效率,体现自身的价值。

2. 公司信息公开、透明、与员工共同分享

为充分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着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就必须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此时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技术就为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公司于2009年10月完成了新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交替,并将相关各种数据信息,包括公司的经营方针、手段、方式,业绩等等,均经过技术分析、量化、可视化后,全面向员工公开并与员工分享,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使公司的经营状态透明。

(三)管理方法与营销策略的创新

管理体系的先进可使企业各运营环节均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而服务质量的提升最终则是要通过管理方法的改进来实现。

1. 以地区顾客为中心,提供多样化、差别化服务

零售业是一个主要靠商品和服务决定企业竞争力的行业,不同的服务质量决定着顾客不同的满意度,满意度越高,企业的忠诚顾客越多,企业才会有更好的效益。虽然,社区消费者的评价、认可是“生活”超市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的理念已经深入员工之心,但是公司仍然要求每一位员工以顾客为中心,站在顾客的立场上体验本超市的服务是否方便、贴切、优质?是否提升了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思想意识方面彻底杜绝品名标价错误、卫生管理瑕疵、收银现金不足、货架商品短缺等问题的发生。

为最大限度的满足本地区顾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商品结构及服务项目有计划的进行调整和拓展,邀请各类专门店(如药品、园艺、音像书籍等等)、饮食店及各类便民服务业(洗涤、自行车修理、美容、摄影、眼、牙科等等)进驻店铺经营,以向顾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商品和更具有吸引力的差异化增值服务。

以实现最大价值化店铺为基础,与家居中心、药店等合作共同开店,在业态业种中不断寻求新的创新。

2. 强化PB (自有品牌)商品及畅销商品开发能力

日本是一个消费十分成熟和理性的国家,个性化、特色化和专门化必须首先要在商品上得到体现。因此,自有品牌商品、畅销商品的开发就成为每一家零售企业谋求生存发展、建立竞争优势的理性选择,PB商品、畅销商品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生活”超市基于自身企业的业态,根据自身企业的不同市场地位和定位对竞争战略的一种正确的选择过程。

公司应用品类管理技术,列出往年POS机数据的畅销商品品名、数量、消费者感兴趣的商品等并做出预测,各店铺在此数据及预测之上,事先提出符合各个店铺个性化、特色化的重点、畅销商品的周促销计划,采购部、商品部门积极配合、协调,使重点商品的促销效果取得极大的成功。同时,设立以有机、特别栽培农产品为中心的“崇尚自然专柜”,可与生产者面对面沟通的“本地、近郊蔬菜”专柜等,达到以多种形式开发、丰富新商品的目的。

在不断完善目前的商品开发、采购、营销的基础之上,继续维系活用原有的共同采购配送体系与机构,并积极与供货商共同开发新的自有品牌商品。

在创新战略指导下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功,“生活”超市2007年度经常利润(税前利润)突破计划(70亿)达到98亿日元,公司为全体员工发放了嘉奖并顺理成章地制定了下一期的3年规划:实现经常利润(税前利润)90亿、100亿、126亿日元。2009年度外部环境将会更加严峻,“生活”超市已经做好了新的挑战准备。并朝着拥有250家连锁店铺,销售额5000亿日元、经常利润(税前利润)150亿日元的目标努力。

三、中国连锁业的现状及启示

中国连锁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调整发展和转型时期:连锁业的经营正在从追求规模数量向追求效益和效率转变。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9年零售资金链风险报告》显示,在目前连锁企业的经营模式中,应付账款是零售商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收取通道费用、物业出租利润和投资收益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这说明连锁企业核心经营能力正在丧失、利润波动风险日益加剧,很难继续保持可持续的发展。那么日本连锁业的创新会带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1.企业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日本的企业发展很快,且长寿企业居世界第一,究其原因得益于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内部构建型。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使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参与、团队精神、内部培训等。人力资源是零售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既要重视企业文化,建立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和谐理念,同时还应重视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对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对人性的尊重与理解。用科学的方法,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站在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为每一位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为员工提供施展才能、事业腾飞的平台,同时也是为企业的有序经营、稳定扩张、效益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核心竞争力的强化。零售业的最终经营模式还是应该获取商品经营差价,这就要求零售企业变革采购模式,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梳理。通过优化供应链结构,与供货商共同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在商品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上创新,才能与供货商真正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才有可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获取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

日本在智能光网络上的创新 篇4

NTT公司智能光网络的战略, 主要侧重于光网络的建设和光波长控制技术的研发这两个方面。

NTT公司的光网络研发创新

NTT公司一直都在致力于光纤网的建设, 现在对于NTT东日本公司来说, 在大都市地区, 用户电缆中其馈线电缆已经100%光缆化了, 即使包含边远地区在内, 总的馈线电缆也已经实现80%以上光缆化;就是对于NTT西日本公司来说, 总体看去, 它的光缆化率也仅仅比NTT东日本公司稍微少一些, 其光缆化的程度与NTT东日本公司也很接近 (局间的中继电缆和长途电缆NTT公司早已光缆化了) 。

NTT公司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 大力发展光网络, 并把光缆网划分成用户接入网 (由NTT公司机房到用户) 、边缘网 (距离不太长的县内通信) 和核心网 (长途网) , 在这些领域中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并投入大量新设备, 以求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 并在设备应用上进行了创新。

在用户光纤网的建设中, NTT采用的一项重大技术是PLC技术 (石英平面光波回路技术) 在传输设备方面的应用, 它主要表现在光分离器、光耦合器以及视频滤波器等几个方面, 这些设备在用户光纤传输系统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设备。

在边缘网中, 光纤网中大量采用WDM设备, 因为使用的波长都是固定的, 当需要对波长进行调正时, 需要派工程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调正, 为了避免此种麻烦, NTT公司开发出了ROADM (Reconfigurable OpticaAdd-Drop Multiplexer) 设备, 实现了在局部内可通过遥控对波长进行调正。ROADM设备是利用PLC技术做成的热敏光学开关, 由于加热, 可使PLC基板的光折射率发生变化而引起光波导通路方向发生改变, 完成波长的交叉连接。目前投入使用的是16波长的交叉连接设备, 正在开发的是32波长交叉连接设备。ROADM设备的引入, 是NTT公司在边缘网中的重大举措, 对下一代网络建设将带来重大贡献。

在核心网中历来都是通过ADM这类设备, 用电的方式实现对电路进行调正, 它带来的问题是需要对每个数据包包头地址进行判断后, 再进行路径选择, 处理的信息量大, 容易产生时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NTT公司开发出了光交叉连接设备, 可对每个波长进行选择, 而不是对每个数据包进行路径判断, 可降低时延, 使时延不会波动和实现大容量传输, 目前投入使用的最大波长交叉容量是64×64, 更大交叉容量的光交叉连接设备正在研发中, 这种设备的投入使用, 使NTT的光网络向智能光网络迈进了一大步。

优化光网络控制技术

关于波长控制标准, 目前世界上有IETF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 制定的GMPLS (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 和OIF (光互联网论坛) 制定的O-UNI (光用户网络接口协议) 。

O-UNI用于光路由器与边缘路由器之间的波长控制, 由GMPLS与O-UNI的协同动作, 实现边缘路由器点到点间的波长控制。O-UNI是用户通过控制平面向传送平面发命令/请求服务的入口, 利用O-UNI, 运营商就可以采用多厂家、多种技术的网络提供先进的光层服务, 客户端数据业务通过O-UNI可以无缝地通过光网络建立端到端跨越全网的连接。O-UNI上提供的基本功能就是:按用户需求在服务提供商光网络入口和出口接入点之间创建和删除固定带宽的光电路连接;具体来说, 就是由发信侧的边缘路由器用O-UN向光路由器发出呼叫, 在光路由器间用GMPLS逐次对光波长进行设定, 到接收侧用O-UNI对边缘路由器进行呼叫, 最终完成对波长的设定, 与电话网的呼叫控制方式相类似, 这是传统上经常采用的方式。

上述方式对于由边缘路由器发出呼叫请求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但是在因特网传输数据时, 话务量在多个边缘路由器进行分配的情况下, 需要网管进行管理时, 上述方式就不适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端服务器的控制方式比较合适, 但是对网内所有的控制都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控制方式时, 也存在计算量太大的问题。为此NTT公司研发出了仅仅在边缘路由器与光路由器间用客户端服务器实现的控制方式 (用O-UNI进行收、发控制) , 而对光路由器之间用GMPLS进行接续控制, 并用网络服务器进行管理, 这样全网就可实现波长自律控制, 在全网实现点对点对波长的增设和削减, 以应付话务量变化的需求。

日美光网络控制技术比较

目前美国也在进行智能光网络的建设, 日美智能光网络都能根据网内话务量的变化, 自动实现对波长的调正, 而对波长调正基本上都是靠O-UNI和GMPLS协议的相互配合, 通过网络经路由器实现。

但日美两国在构筑智能光网络时的设计思路有所不同, 如美国智能光网络波长调正靠网络控制服务器通过设定话务量 (光纤中的传输速率大小) 门限进行, 运算工作量大, 但设备间配合工作量小, 时效快, 波长调整网络颗粒比较大 (以光纤为单位) , 它侧重于骨干网上的应用。而日本则是靠客户端服务器与网络控制服务器协同、通过处理边缘路由器的用户呼叫请求完成, 网络环节比较多, 但波长调整网络颗粒比较小, 这有利于电信业务开展。

日本景观设计创新 篇5

关键词:善学,融会创新,岛国根性,矛盾统一体

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 特别是今年的“钓鱼岛事件”, 中日邦交进入“冰冻期”。在我看来一个国家行为的实施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及民族特性密不可分, 我们常说“知史明理辨天下”, 要想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异军突起, 必须要对日本这样的对手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知。

一、对日本历史的全面认知:

我们了解的日本历史只限于中学课本上“明治维新到侵华战败”的近代阶段, 然而不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 就很难理解它的现在。为此概述近代前的日本历史如下:

日本民族较单一, 除北海道阿伊努族外, 其余为“大和族”。据《古事记》《日本书记》记载, 从天照大神那里获得三件神器的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公元4世纪关西地方出现统一的大和王朝。6世纪起日本接受儒教, 佛教也经由朝鲜传入。645年大化革新仿效隋唐, 建立起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710年定都平成京, 律令国家进入兴盛期。8世纪末迁都平安京, 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平安时代。10—11世纪, 皇权旁落外戚藤原氏手中二百年, 史称“院政时代”。12世纪末, 日本进入武士掌权的军事封建国家阶段, 即幕府时期, 德川家统治日本260余年, 称为“江户时代”。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近代资本主义道路。

二、日本民族是善学和融会创新的典范:

我们可以把日本形象地比作世界文化袖珍博物馆, 因为日本人总是如饥似渴地搜寻然后拿来异邦精华为己所用, 许多被介绍到日本的“文化神灵”生根发芽后在樱花的故乡绽放出始料未及的巨大能量。

(一) 日语的诞生:

语言文字积淀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本, 是其重要载体, 因此有无独特的语言文字是判断民族文化独立与否的标志。

日本大量引进中国文化的过程中, 也吸收中国文字为己所用。但笔画较多的汉字使表音的万叶假名难以推广, 为此日本人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创造出日本拼音文字-假名, 平假名仿效简化的草书汉字, 片假名选自楷书偏旁, 这样日本语言终于脱离了汉字这根拐杖独立发展, 同时还规避了沦为中华文化殖民地的危机。对汉字的改造, 使我们看出日本人将外来事物巧妙“日本化”的本领, 这一超强的改造同化力足以使任何外来文化本土化。

(二) 古代日本效仿中国:

曾几何时, 日本大力学习中国文化, 从儒佛宗教到文学艺术, 奈良城仿照唐都长安营构布局, 东瀛岛国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甚至吃穿住行、民风民俗纷纷受到唐风熏染。

如果说奈良时代是全方位移植中国文化的时期, 那么平安时代独具岛国特色的“国风文化”便是在咀嚼消化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独特审美意识, 自此日本文化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 发展为有意识的吸收创造。伴随政治中枢东移, 日本的文化中心也从京畿转向江户, 商业与城市发展繁荣后, 町人文化占据主流, 为迎合平民百姓的口味, 贵族专属的文学艺术逐渐世俗化, 高深晦涩的思想学术也愈加贴近现实生活变得实用化。于是该阶段的江户文化显现出糅合汉、和、西三者特色的复合性征, 这种复合性征不仅是日本长期效仿中华文化的成果, 更是大和民族文化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

(三)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

日本人汲取西洋先进文化的强烈愿望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使其拥有了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地位。如同学习中国又异于中国, 近代日本也是将欧美发展模式“本土化”而非全盘西化。

1. Made in Japan的创新品:

日本人格外精通博采众长然后融会变通推诚出新, 他们把欧美的高档商品拿回本国改造成“小商品”销往全球各地, 电脑芯片、微型晶体管、手表、光盘等饱含日本精湛技术的缩小品与世界大文化短兵相接时毫不逊色甚至技高一筹。再比如起步较晚的日本摩托车业, 20世纪50年代起不遗余力地向欧美取经, 山姆大叔敞开大门迎接日本的考察团, 并提供大量技术情报以期合作。狡猾的日本人在参观学习后把资料、样机带回国内比较研究, 博取各家之长后设计出美观低廉却性能优良的“新型”摩托车, 美国唯一的摩托车生产公司随之在丰田大军的挑战下败北。

2、“质量管理学”理论的引入及应用:

在美国备受冷落的“戴明制造管理理论”被精明的日本人一眼看中并大力运用, “质量管理学”由此诞生。日本管理者在新时代参照戴明理论改良管理方法, 企业上下为同一目标齐心协力奋发图强, 很快日本产品的质量大步赶超欧美。日本人四处留意蕴含重要价值的神力, 一旦掌握神力要领就会相当用心的学习运用, 于是能够迅速成为神力所在领域的佼佼者。

三、善学与融会创新背后的“岛国根性”:

日本是位于东方世界最东方的一个孤岛, 而且这个狭小的岛国自然资源非常贫乏, 生活在这样一种四面环海远离大陆的特殊环境中, 日本人与生俱来的“岛国意识”也就外化为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造就了日本人的自卑感和极强的自尊心。为了达到自强的目标, 对外来批评极为敏感的大和民族不断完善自我, 从未停下追求先进文化的步伐, 这却恰恰反映出日本人害怕被孤立于世界文明之外的自卑感。

另一方面, 封闭的地理环境容易产生内聚力强、文化性格独特的单一民族, 而单一民族无论语言文字还是历史文化文明程度, 都存在高度的同一性和延续性, 于是天皇万世一系。同时这种超强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力也极易膨胀为排外的自大。日本当然有其自傲的资本, 历史上亚洲称霸, 战后废墟上崛起, 除“9.11”事件也只有日本偷袭珍珠港让美国蒙羞。骨子里傲慢的日本人为了保持民族优越感, 必不断借鉴世界优秀文化, 并能在此基础上创新出一种适合本国发展、彰显大和民族特色的“文明助推剂”来提升自我。

岛国根性孕育了兼具“自卑与骄傲”矛盾性格的日本民族,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在《菊花与刀》中的所述:“日本人既有菊的柔顺和伤感, 又有刀的锋利和进攻性, 但他们总能在看似对立的两事物中找到契合点, 充分发挥其各自的长处”。的确, 日本人最擅长“批判地继承引入先进的外来文化, 并与本国文化相融合”, 在这一汲取、附加、转用、置换甚至质变的过程中, 日本文化也就变得更加另类和风格独特, 却又不乏自己的文化底蕴。

四、正确看待日本:

曾受日本侵略的中国大概是对日本心态最复杂的国家, 一方面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创造经济奇迹的能力, 另一方面对这个与自己同种同源的邻居又极度不信任, 憋着劲与日本一争高下。

其实中日两国都是要强自傲的民族, 同属儒家文化圈, 又有类似的历史经历。战后“Made in Japan”的日本货和今天“Made in China”一样, 是廉价商品的代名词。

然而民族性格决定国家命运, 中国人内向重文, 讲究以和为贵, 日本人外向尚武, 崇拜强者力量。

古代追捧隋唐盛世文化, 明治维新后选择“脱亚入欧”, 战败后又跑去美国寻访法宝,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人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的精神。中国要想尽快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 必须放下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架子, 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世界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要像日本那样努力做到“善学与创新”。

总之,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日关系, 中国人既不能因为过去的发展失误就妄自菲薄, 也不能因为日本近年的经济低迷就误认为日本已经一蹶不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毕竟我们这位近邻的实力在亚洲依然无人能出其右。而日本人也需像冲绳岛矗立的“和平基础石”一样正视历史, 中日两国只有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才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最终建立起成熟的“成人化”邦交。

参考文献

[1]、王勇《日本文化-模仿与创新的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9次印刷

[2]、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赵金华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坂本太郎《日本史》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8年6月第1版

日本景观设计创新 篇6

拒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国内,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已远远超过固话宽带用户。进入3G时代后,日本运营商除了提供无线上网服务外,还凭借提供新闻邮件推送、音乐下载、视频点播等丰富的内容来获得用户的认可。同时,运营商还推出了众多更具特色的增值服务,以区别于2G时代的无线上网体验。

日本运营商在最初推出3G的时候与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一样,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吸引客户入网,抛弃原有成熟的2G网络,选择刚刚起步的3G网络。

日本运营商的做法是,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分析和研究。最终他们在满足客户需求上找到了突破口,开始注重客户体验并为之开发新产品。他们通过发挥3G通信新功能的优势提供更多感性服务,比如视频视像传递、在线娱乐、可视通信、聊天等。他们认为,与2G相比,3G应是更生活化的市场。

以日本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为例,这家公司始终关注终端发展并推出了一系列的定制产品,最终凭借其终端上的创新获得了在日本市场占有率上的高速增长。

而手机支付,就是NTT Docomo推出的一项创新服务。作为在支付领域发展最为成功的运营商,NTT Docomo目前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用户使用手机钱包业务。而据相关人士透露,在推广这一业务的开始阶段,很多用户对此并不感兴趣,商家对于这一用户快速支付方式也不抱太大希望。

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后,NTT Docomo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商家关心的不是客户支付的速度,而是如何增加客户光顾商店的次数。NTT Docomo随即与商家合作推出刷卡获赠折扣券等优惠方式,让客户消费可以累计积分,同时可以获赠优惠券等活动,增加用户黏性,从而实现运营商、商家和用户的共赢。

手机支付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银行,而NTT Docomo与其最初的合作也并非一拍即合。几乎所有的发卡单位在一开始都拒绝了NTT Docomo的合作邀请。但NTT Docomo并没有退缩和放弃,他们本着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终促成了这项合作。对于NTT Docomo目前最为主要的合作银行——三井住友,双方的合作更是历经了四年才趋于稳定和成熟。

据了解,为了加强与合作伙伴的紧密关系,NTT Docomo通常采取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合作中去。例如三井住友、乐天等合作企业中,都有NTT Docomo的股份。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但规模有限的新型企业,NTT Docomo往往会直接给予投资,一旦此类企业日后上市,NTT Docomo作为股东将会获得额外利润。

另外,在增值业务方面,NTT Docomo在其中的收入分成比例为仅为9%,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则可以获得90%以上的利润,更高的收入分成激发了后两者更多的创新热情。而在中国,运营商的分成比例大多在20%左右。

正是通过不断创新服务,运营商获得了更多的数据业务收入。因此不仅仅是NTT Docomo,包括KDDI和软银的营销策略也已转变为以更多独特服务来挽留现有用户,以创新业务来招徕新用户,这或许就是3G的发展动向。

日本景观设计创新 篇7

日本在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突破了自然资源匮乏的瓶颈, 并摆脱了国内环境公害的困境, 在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尤其是在节能减排上, 日本依赖企业与国民自愿减排的模式值得借鉴。从金融创新来看, 日本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是低碳经济由政府干预转向自主发展的媒介。深入探讨日本碳金融创新机制对构建我国碳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日本自主参与型国内排出量交易制度 (J WETS)

日本从2005年开始实施“自主参与型国内排出量交易制度” (Japan Voluntary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简称JVETS) 。该制度主要是以环境省为主导, 采取设备补贴的方式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减排。以2010年度JVETS时间表为例, 2010年度为设备准备期间并测定基准年度排出量 (基准年度排出量=过去三年排出量的平均值) , 2011年度为削减对策实施期间, 监测排放量, 分配初始排放权额度 (初始排放权额度=基准年度排出量-预测排放削减量) , 进行排放权交易, 2012年初测定上一年度排放量并交由第三方检证和审计, 减排目标未达成的企业需要返还设备补助金。

参与制度的企业一般出自两个目的:其一, 企业可以获得设备相关补助, 提高其剩余排出权的交易收益并减少能源开支;其二, 企业深知日本迟早会建立全国性的强制排放权交易体系, 参加该制度可以积累排放权测定、检验和交易的相关经验, 况且排出量测定和检证费用由环境省承担, 企业还可以借此成为减排方面的“标兵”, 为打造自身“环境先进型”企业打基础。

二、日本国内统合市场排放量交易体系

2008年7月, 日本政府颁布“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建立了“国内统合市场试行排放量交易体系”。该体系由“试行排放量交易体系”、“国内信用证书交易”和“京都协议证书交易”两个部分组成。试行排放量交易体系指企业自主设定减排目标, 并为达成该目标进行减排, 可以进行减排额和减排证书的交易, 且排出量总量目标和原单位目标都可以作为企业的选择, 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加自主减排。国内证书交易是指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帮助其进行减排, 中小企业实现的减排量可以作为二氧化碳减排证书用于大企业自主行动计划的减排目标的达成。长期以来日本气候治理框架都依赖于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而不是市场机制。该交易体系在自主型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国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为日本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的形成积累经验。

三、东京都总量限制交易体系

东京都强制碳总量交易体系是东京政府于2007年发布的《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十年计划的基本政策》中的重要举措。2010年4月东京都总量限制交易体系作为亚洲首个碳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这是日本首个地区级的总量限制交易体系。作为全球首个针对城市办公建筑的碳排放权交易计划, 东京都ETS覆盖1400多个机构和相关设施, 占东京都总排放的20%。东京确立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2000年基准水平下降25%。

东京都总量限制交易体系的特征有:第一, 管理富有弹性。东京区域碳排放量可累积, 排放配额是由基准年乘以期限年份乘以 (1-期限年份减排比率) 所得到的值。如果某机构减排量超过其强制减排量时, 可以将剩余排放权用于来年交易, 保障了机构减排收益最大化。第二, 东京ETS体系通过“补偿额-信用额”的机制完善交易框架, 东京都地区的中小排放机构进行减排行动降低碳排放时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东京ETS可以将东京之外地区的交易行为涵盖其中, 使其减排额度同样得到补偿。东京ETS还要求各机构最多只能购买基准年度三成的排放量以促进各机构积极进行节能减排。第三, 在东京都的示范和带领下, 地区级强制型碳排放交易体系推进速度快于预期。

可见, 日本计划建立区域碳排放交易和全国碳排放交易的双层机制, 预期双层体系能够涵盖日本60%的温室气体排放。

四、中国碳金融创新机制设计

中国应该重视碳金融机制的创新, 结合自身国情与经济发展阶段, 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机制,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其一, 碳金融机制创新与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相吻合。在明确低碳经济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 出台一系列的政府规划和政策法规, 明确阐述构建低碳社会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在低碳社会和节能减排领域中做出积极的努力, 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其二, 颁布一套完善的碳金融创新机制, 具体地说, 宏观层面注重制度和政策的创新, 中观层面注重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创新, 微观层面注重全民低碳意识的培养。在此基础上, 构建由政府至民间、由生产者至消费者的“由上至下”、“由点至面”的低碳社会基础。

其三, 加大力度发展低碳技术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现阶段内重点扶持高能效利用的低碳技术。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 尤其是在市场机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合作开发。初期以政府为引导市场, 市场成熟之后因为企业的逐利需求可以更好的刺激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国际CDM项目合作。

其四, 借鉴日本经验, 先建立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并在碳排放量较多的大城市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公开途径, 完善初始碳排放额度分配方法, 以社会为监督手段, 为以后建立全国性的限量排放交易市场和加入国际碳排放市场做好充足的准备。

摘要:日本的碳金融机制设计与创新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政府干预转向自主发展的媒介。中国应立足于试点, 附与法律法规和信息公开建设, 完善初始碳排放额度分配方法, 建立以社会为监督手段的全国性限量排放交易市场, 为加入国际碳排放市场做好充足准备。

关键词:中国,碳金融,日本,低碳经济,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尹小平.《日本碳交易的机制与成效》.《现代日本经济》2011年第3期.

[2]日本自主参加型国内排出量取引制度网站.http://www.jvets.jp/jvets/.

上一篇:体重控制下一篇:汽车空调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