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中的水之美

2024-07-10

景观设计中的水之美(精选9篇)

景观设计中的水之美 篇1

砂率、水胶比、单位用水量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三个重要参数, 确定这三个参数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 确定水胶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的基础上, 根据粗骨料的种类和最大粒径, 确定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砂的数量应以填充粗骨料的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砂率。

由于单位用水量的确定较为简单, 不再加以阐述, 以下以举例的方式说明砂率的选取方法, 以及设计配合比中水胶比的确定方法。

1 混凝土砂率的确定方法

在选取混凝土的砂率时, 可先根据水胶比、粗骨料的品种和最大粒径, 得出初步估计的砂率, 见表1。

1.1 插值法初步估计砂率的取值范围

二次内插法比较简单, 这里不再举例, 下面介绍三次内插法计算砂率。

例题:如混凝土的水胶比为0.54, 碎石, 最大粒径为31.5mm, 求砂率。水胶比介于0.50和0.60之间, 碎石的最大粒径介于20.0mm~40.0mm。当碎石的最大粒径为20mm, 水胶比为0.54时, 假设砂率的取值范围为x1~y1;当碎石的最大粒径为40mm, 水胶比为0.54时, 假设砂率的取值范围为x2~y2。以横坐标为水胶比 (W/B) , 纵坐标为砂率 (βs) , 结合表1, 分别求出x1, y1, x2, y2。

当碎石的最大粒径为20mm, 水胶比为0.54时:

当碎石的最大粒径为40mm时, 水胶比为0.54时:

通过上述计算, 水胶比为0.54, 碎石的最大粒径为20mm时, 砂率的取值范围为33%~38%;碎石的最大粒径为40mm时, 砂率的取值范围为31%~36%。当碎石的最大粒径为31.5mm时, 设砂率的取值范围为x3~y3。下面以横坐标为碎石的最大粒径 (Dmax) , 纵坐标为砂率 ( (βs) , 作图可求出当碎石的最大粒径为31.5mm时对应的砂率范围。

由此可知, 水胶比为0.54, 碎石的最大粒径为31.5mm时, 对应的砂率范围为32%~37%。

1.2 合理砂率的确定

通过内插法可以初步估算砂率的大概范围, 然后再结合粗、细骨料的颗粒级配、孔隙率以及施工方法、施工条件等综合因素, 在条件许可或必要时, 可同时选择几个砂率, 在用水量及水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 拌制几组不同砂率的混凝土拌合物, 测出每组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值, 同时检验其粘聚性和保水性, 然后作出坍落度与砂率的关系曲线, 如下图2, 从中即可选定合理砂率值。

合理砂率的取值应在满足混凝土拌合物粘聚性要求的条件下, 宜取较小值, 以减小水泥用量, 降低经济成本。

2 设计配合比中水胶比的确定

在确定设计配合比的水胶比时, 通过绘制强度和胶水比关系图, 或采用插值法, 选用略大于配制强度的强度对应的胶水比作进一步配合比调整偏于安全。也可以直接采用3个水胶比混凝土强度试验中一个满足配制强度的胶水比作进一步配合比调整。上述三种方法中, 其中第三种方法相对比较简单, 但有可能造成水泥的浪费。在实际过程中, 通常采用作图法确定水胶比, 这种方法更直观, 更便捷。

举例:如某施工单位要配制C30的卵石混凝土, 经过和易性的调整, 再经过强度校核, 水胶比分别采用0.59、0.54、0.49, 分别配制三组混凝土, 标准养护到28d, 测得抗压强度分别为31.6 MPa、34.7MPa、42.8MPa, 求该混凝土达到配制强度时所对应的水胶比。

C30混凝土的配置强度为:根据三组胶水比与28d抗压强度为直线关系, 绘制图, 如下图3所示。

为了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 应选用略大于配制强度的强度对应的胶水比 (倒数即为水胶比) 作进一步配合比调整偏于安全, 也可以直接采用3个水胶比混凝土强度试验中一个满足配制强度的水胶比作进一步配合比调整。本题中在作图时, 出于安全性考虑, 所选取的混凝土强度略大于配制强度 (38.2MPa) , 所对应的胶水比为1.98, 则水胶比为0.51。

3 结束语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 如果砂率、胶水比取值合理, 一方面能有效地节约水泥用量;其次能极大地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使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 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便于振捣密实, 显著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再次, 作图时胶水比取偏大值 (合理取值的基础上) , 就能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或略大于其配制强度, 以保证工程质量。

摘要:根据现行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有关规定, 在该规程所列表中不能直接查表求得砂率的情况下, 如何通过内插法选取混凝土的砂率并最终确定合理砂率。在确定设计配合比阶段, 利用作图或计算得出水胶比, 以保证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安全系数更高。

关键词:砂率,内插法,合理砂率,水胶比,作图法

参考文献

[1]王松成, 林丽娟.建筑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S].2011.

[3]王世芳.建筑材料[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之美 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情感;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28-02

一、引言

产品从哲学的观点上考虑是物质,是没有情感的。但它是人造物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它是为人所使用。因此产品不是孤立的,应该是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桥梁。产品融入了设计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被消费者理解接纳和受益。所以人们在谈到一款产品设计时,经常会用到“很明快”,“有创意”,“很稳重”等等词汇,其实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些词汇都是对于设计师、产品和受众之间的情感征兆的描述。因此一个好的产品不仅有功能美、材料美……还要有情感美。情感作为心理学的一名词是指人对周围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和体验。在产品设计中情感是设计师→产品→大众的一种高层次的信息传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扮演了信息载体的角色,它将设计师和大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图1)所示。设计师的情感表现在产品中是一种编码的过程;大众在面对一产品时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感受,这是一种解码或者说审美心理感应的过程。最后,设计师从受众的心理感受中获得一定的线索和启发,并在设计中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二、产品是设计师情感美的表现

设计师在产品中表现自己的情感,就像艺术家通过作品发泄自身的情绪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设计的过程可以称之为艺术表现的过程。现代艺术哲学认为,艺术家内心有某种感情或情绪,于是便通过画布、色彩、书面文字、砖石和灰泥等创造出一件艺术品,以便把它们释放或宣泄出来。与之相类似的是,设计师将自己的情绪通过各种形态、色彩等造型语言表现在产品之上。结果,产品不仅仅是真实呈现物,而是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这里要强调的是,产品的形式与情感并不是分离的,从“经验”的层次上来说,只有产品的外观和功能同它们唤起的感情结合在一起时,产品才具有审美价值。

既然,产品设计与艺术表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自然的可以将艺术表现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产品设计中,也就是将情感引入设计中来。其实,艺术与设计一直以来就关系密切,只是在结合的程度上有所差异。美国著名的审美心理学专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就设计的艺术性曾指出:“事实上,不管是一把钥匙,还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的正面,或者是一幅由瓦都于1700年左右所绘的表现生命哲学的画,它们之间的艺术性,只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从最简单的装饰品,到成熟的艺术品,是一个连续上升的等级。”意大利的设计师们更是将艺术表现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到极至。看一看Memphis 设计的家具,其中无不带有一种“比起功能来说更多感情色彩、比起商业来说更加艺术性的元素”。如图2,Memphis的设计大师们用不同寻常的方法结合形状、材料和鲜艳的色彩,所依据的设计旨在让人惊讶和激发想象的漫游。产品的艺术设计为设计开辟了一个给为广阔和自由的天地。产品的艺术性也随之成为优良设计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

当然,也不会因为强调设计师的情感表现就忽略了产品的功利属性。其实,艺术属性和功利属性的结合存在于一切艺术领域中,而不仅仅是现代设计。在产品的艺术化设计中,功利属性和艺术属性的相互关系是运动变化的,在大部分情况下,艺术属性应该服从于功利属性。这就要求设计活动在遵循技术原则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遵循艺术原则。设计师不能仅仅考虑个人的情感因素,这是设计师与艺术家的显著区别。

三、消费者和情感美

我们说产品具有情感没,并不意味着情感来自于产品本身。一方面,设计师自身的审美观点在产品中得以表现,另一方面,大众在面对和使用产品时会产生对美丑的直接反应与喜爱偏好的感受。审美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待事物的情绪和感受是一个审美心理感应的过程,我们把这一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内在的心理感应和外在的心理感应。内在的心理感应具有公共性,在这个层次上,大众对待同一事物的感受基本上是一致的。大部分人可以非常准确的将具有不同情感意义的產品辨别出来(严肃或严谨的、柔和或休闲的)。外在的审美心理感应就比较复杂。它受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潮流

在设计的流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种新颖有创意的设计产品上市,它或许是一种新式发型;或许是一新型工业产品;也可能是一款时装。当由于种种原因得到受众的认可,人们纷纷愿意拥有它或使用它的时候,潮流便出现了,这种流行趋势将直接影响人们对产品的喜好程度。其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同一类产品中,有时可能波及各个领域的其他产品。例如,苹果公司自从推出透明电脑这个概念以来,整个设计界为之哗然,随后,各大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透明”产品: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甚至一些女性使用的时尚饰物如手表、手提袋、伞也在一夜之间变成透明的了。

社会潮流,流行趋势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过程,而是具有年代更替性。而且,随着设计不断推陈出新,这种替换性的频率有加快的趋势。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因为设计工作的职业特点要求设计师永远走在潮流的前端。

(二)文化背景

我们居住的文化环境影响我们个人的和社会的价值观,因此会导致大众不同的审美情趣。这种由文化影响的外在审美心理感应具有社会的相对性。因为大众对这些东西的交流和理解要基于某种法则,而这种法则又是由社会的人确定的。既然大众有决定权,也就有改动权。与此同时,它们又具有客观性,因为它们的意义在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传统中是比较固定的。举例说,当我们根据生物本能随意把色谱分解成若干种独立的色彩时,其中就不会有多少种色彩具有文化的相对性。但是,一旦某一社会群体的人给某种颜色赋予特别的含义时,如把白色用于寄托哀思的场合时,其成员就必须遵从这个规定,否则的话将被这个社会所不容。

其实,在人的审美心理感应过程中,内在的心理感应和外在的心理感应是同时作用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二者作用的程度不同而已。上面,我们分析了大众对待产品的审美心理感应过程,这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因為,大众的情感偏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当产品的传达某种信息激起了大众所喜好的那种感情的时候,他就会乐意接受这个产品,反之,当产品传达的某一信息触动了大众厌恶的情感时,他会对产品产生抵触情绪。

四、情感美在产品设计中表现

了解这一过程能够很好的解释人性化设计的情感之美。通过情感过程,一旦人对产品建立某种“情感联系”,原本没有生命的产品就能够表现人的情趣和感受,变得有生命起来,从而使人对产品产生一种依恋。我们来看看意大利Alessi公司设计的水壶(图3),壶嘴处被设计成小鸟的形状,当开水沸腾时水壶就会发出小鸟的叫声,设计师把大自然中富有生命意义的造型元素运用到设计中来,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趣味。

iMac象征着高技术、现代化的苹果尖端产品并不象IBM产品那样的冷酷、严峻,设计师从大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台灯”找到灵感,大胆突破以往传统电脑的形态,突出了产品的亲人性和趣味性。于是,这为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设计师除了要有较强的造型能力之外还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潜意识中的情感需求,使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产生快乐的情绪。总而言之,人性化设计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在产品和人之间建立一种情感层次上的深刻关系,实现“人与物”的高度统一。

飞利浦新推出的系列产品,力求通过这些设计来展望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面,热情的徽章,情绪的容器,珠宝耳机系列,魔法钢笔等以亲和形态和色彩展现了未来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即追求生活的品味、高效率、趣味化、情趣化的生活方式,使产品带给人们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人们对新生活方式和个性化的追求与渴望。功能更偏重于人们的情感。如热情的徽章提供给网络世代新的交友方式,珠宝耳机系列给人们增添了不同的时尚色彩,魔法钢笔为上网和桌面工具提供了新的可能。人们对于产品情感因素的增长表明了亲和性产品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丰富了产品本身的延伸性。

五、结论

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更关心情感上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而对于工业设计师来说,产品设计始终是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这便要求设计师们把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愿望作为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并努力在产品设计中表现出来。产品设计毕竟不是完全意义的艺术创作,不能完全是设计师自身情绪的宣泄。我的观点是,设计师要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群体的审美心理因素,最大程度的体现产品的情感之美。

参考文献:

〔1〕梁梅.意大利设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Donald A .Norman.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柳冠中.世界成功产品造型设计图典[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王越.商品包装中的情感因素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 2010.

〔5〕刘丽霞.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分析[J].文艺争鸣,2011(10),P67.(责任编辑 徐阳)

景观设计中的水之美 篇3

一、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以“五水”为问题链将所要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 设计本节课要研究的若干主问题, 以这些问题情境为核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从而构成本节课几个核心的教学模块。创设学生感兴趣或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为问题情境, 确立并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展开教学, 最终在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的同时,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节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条线交错推进, 达成了三维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二、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1识水, 复习物质分类

[实物展示] 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 学生说出分类上属于混合物, 接着出示一瓶蒸馏水, 并出示物质分类图, 让学生给“水”找到回家的路, 复习回顾物质的分类。

[图片展示]水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教师点拨:不光在生物体中作用很大, 物质间反应时, 就更离不开水了。

[魔术表演] 将一VC泡腾片投入到一瓶水中, 立即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 通入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同时展示说明书 (图略) 。

教师提问:“为什么VC泡腾片未放入水中前, 不会产生气体, 而放入水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学生讨论, 总结归纳。许多反应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发生。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水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 回顾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下一内容的兴趣。

环节2辨水, 构建水的知识网络

[实物展示] 教师首先展示两瓶失去标签的液体, 一瓶是蒸馏水, 一瓶是无水酒精。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 设计实验 (操作步骤, 现象, 结论) 将它们进行鉴别。以下是学生提出的方案。

生1:分别取样, 用扇闻的方法, 有气味的是酒精, 无气味的是水。

生2:将两种液体分别滴少量在手上, 感觉凉点的是酒精。 (笔者惊叹其科学知识学得扎实)

生3:分别测它们各自的密度、凝固点等。

生4:取样, 通直流电, 产生气泡的是水。

生5:取样, 加入少许硫酸铜粉末, 变蓝的是水。

生6:取样, 分别通CO2, 再滴入紫色石蕊, 变红的是水。

生7:取样, 加入Ca O, 温度升高的是水。

生8:可以分别加入金属钠, 看看有无气泡产生 (其实酒精也能和钠反应) 。

生9:取样, 各滴入几滴食用油, 振荡能溶解的是酒精。

……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及时总结, 同时对上述方案进行点评, 使学生认识到在设计方案时, 要考虑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环保等因素。

设计本问题情境的目的旨在复习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因为对物质的鉴别就是利用水的这些性质加 以区分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善和建构了水的有关知识, 当方案讨论完成后, 也就自然完成了关于水的知识网络构建 (如图2板书) 。

环节3探水, 构建酸的网络

[ 播放视频一 ]1818黄金眼关 于能治百病“神水”新闻 (如图3) 。教师设问:“想一探此神水的真面目吗?”

根据视频中提供的线索场景, 让学生进行猜想, 同时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其是哪类物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大部分都猜测其为酸, 依据是倒到水泥地上有大量气泡产生。“真的与同学们想的一致吗?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实验探究。”学生们此时热情高涨, 并根据提供的药品选择并加以验证。

随后学生汇报方案与实验结果, 教师再加以引导。本环节的学习中, 主要运用的是“酸的化学性质”这一核心知识块, 同时引导学生对酸的性质进行归纳, 教师及时总结。 (如图4所示为学生自己整理的酸的性质网络图)

[播放视频二] 视频中有人提出该“神水”也有可能是双氧水, 因为水泥也可用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 倒在地上也会分解产生大量气泡, 断定其是“酸”不十分科学。同时教师网络链接查找到了双氧水的相关知识。

Mn O2、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 土豆, 红砖粉末、水泥块等均可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马上有同学反驳:老师, 刚才我们向“神水”中加入了Cu O, 但没有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如果是H2O2, 应该会分解产生气泡, 而我们组实验结果是生成了蓝色溶液。

想不到, 学生能联系刚刚做过的实验来加以验证, 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环节4治水, 学以致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成功快乐

[污水图片] 家乡工业园区附近有一电镀厂, 经常用盐酸来洗铁制品, 其废水直接排入河道, 使河中鱼虾绝迹。随着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的展示, 学生个个发出叹息声, 教师顺势抛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清洁母亲河, 将废水进行中和并且得到副产品铁红粉 (氧化铁) 。”

学生将治理污水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的形式填写在任务单中。随后讨论交流, 教师优化设计, 逐渐形成以下方案:

环节5节水, 保护身边的水资源

在治水环节后, 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刚才表现真不错, 只要我们运用知识的武器, 一定能改造我们的美丽家园。我国水资源仅仅是国际平均水平的1/4, 属于严重缺水国家, 现在浪费和污染严重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

最后, 要求每位同学写一句节水宣传标语及列举日常生活中节水建议。

教师进行全班展示点评, 并将“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这一宣传语作为本节课的结尾。

三、教学反思

以“问题情境”形成问题链进行复习的教学方式, 将真实的教学情境转化为学习任务, 围绕一连串问题进行层层推进教学。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通过实验, 讨论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解决了复习课中的“教师滔滔不绝, 学生没有兴趣, 课堂效率低下”的复习课现状。

(一) 提升了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

科学复习课的首要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结构, 形成知识网络, 理解教材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间的联系更为紧凑, 有时要将几个章节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块, 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并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这对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要能熟练驾驭知识的难点, 根据知识内容, 努力挖掘生活中与之相匹配的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以此来确定教学主线, 来揭示主线支架中的各个知识点, 通过活动, 最终达到建构知识网络的目的。在本节课中, 通过辨水问题及探水问题情境将水的性质及酸的性质巧妙地进行了构建。

(二) 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或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设计问题情境,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本节课中的“神水”与“污水”等场景, 设计了探水与治水的相关问题, 并能沿着这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展开教学, 让复习不再枯燥, 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最终达到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 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设计“如何区分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液体?如何一探神水的真面目?如何治理污水, 并利用所学知识让废水变宝?”等问题链, 在帮助学生回忆已学相关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 不仅复习巩固了这些核心内容,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突出了复习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教学, 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教师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等转变,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思维源泉才得以奔流。复习课中“问题情境”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认知水平, 所以学生能畅游在问题情境中体验科学的魅力;沉浸在问题情境中感知探究的乐趣;遐想在问题情境中飞翔思维的翅膀。这真正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来自内心真正意义上的乐学!在复习课中, 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情境, 一定会让课堂呈现出另样景色, 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当今艺术设计中的极繁之美 篇4

全球化进程下的多元审美文化大融合,打破了单一设计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当代审美文化倾向有别于传统的审美文化特点,在当今这个丰富多彩的设计大环境下,人们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娱乐化、感官化的视觉效果。由于社会多元化趋势,盛行多时的“极简主义”流行的同时,追求繁复奢华的设计作品同样引来无数惊叹的目光。本文通过对繁复之美的解读,对一些设计作品的分析,探讨当代极繁主义风格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及影响。

关键词:

极繁主义 极繁主义装饰风格 艺术设计

中国分类号:TD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72-02

一 研究背景

当今艺术设计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近代设计史追求简洁含蓄的极简主义,这种风格一直有着不可动摇的位置,然而在多元审美文化的冲击下,它的地位似乎有了动摇,在极简主义盛行的同时,另一种与其相反的设计风格正在崭露头角。崇尚时尚华丽的装饰语言和感性折中设计手法的极繁主义设计风格受到越来越多时尚人士和年轻人士的青睐。夏花般绚烂的极繁主义相比秋叶之静美的极简主义更能展现人性感性的一面,运用绚丽的色彩、繁复的图案、夸张有趣的造型等来满足当今人们彰显个性的心理需求。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人们从不同的设计领域包括(二维设计、三维设计、四维设计)等都能感受到繁复带来的美感。

二 极繁主义风格的历史追溯

纵观设计历史,简洁与繁复总是周期性反复出现。极繁主义设计风格并非是一束无根之花。西欧早期的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以及中国明清两代的艺术设计中都能看到极繁主义的影子(极繁主义风格的历史追溯本文仅从较为典型的时期分析)。

(一)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

巴洛克时期充满对立、扩张、倾轧,所以在艺术设计上追求豪华、壮观的风格蔚然成风。在装饰上反对古典形式的僵化、古板,向往自由奔放的浪漫。在艺术设计中为了使人得到情感上的感染与震撼,追求强烈的色彩、富于变化的装饰、繁复多变的造型。在室内空间中到处可以看到繁花似锦、一番欢快愉悦的场面。

继巴洛克风格之后,欧洲又兴起了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相比巴洛克时期更加纤巧、华丽、富于女性化。这种雅致精巧的风格,主要在建筑设计、室内陈设艺术及实用艺术上取得进展。室内装饰设计中喜爱曲线、S形、C形、贝壳、带有锯齿状的植物叶子形状等装饰。洛可可时期的艺术给人以华丽富贵的效果,但到了后期,由于形式走向极端化而走向没落。

整个17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在建筑、室内设计、家具、纺织、挂毯、陶艺、玻璃工艺等方面都呈现出富丽堂皇、静美浮华的现象。虽然有故意炫富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装饰艺术上给人以丰富的效果。

(二)明清两代的极繁主义风格

回顾我国设计史,明清两代具有典型的极繁主义装饰风格倾向。整个明清两代占据了我国艺术设计很高的地位。明式设计不注重装饰,简洁大方。然而到了清代便是极繁主义风格发展的滥觞,不管从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甚至宫殿的家具设计都是用料精巧、装饰纷繁复杂、样式繁多、题材丰富。清式的装饰风格之繁复,装饰技巧至高超,均达到了装饰的极限。

三 繁复之美在艺术设计中的魅力

不可否认,在个性化、多元化的时代,极繁主义风格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社会的进步必定会从视觉文化层面显露无余。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和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师都开始关注极繁主义风格,汲取诸多风格中的各种元素并运用繁复、奢华、绮丽、丰富的装饰手法影响了许多领域,诸如建筑、室内设计、女装、家具、平面设计、珠宝等。以下本文就典型设计作品在当代极繁主义风格设计领域中进行分析。

(一)珠宝设计演绎极繁主义风格

近年来,很多珠宝设计师灵感都来源于极繁主义,并设计出绚丽夺目的珠宝作品。珠宝品牌宝诗龙便是极繁主义的拥护者。宝诗龙汲取各种元素创作出造型繁复、色彩斑斓、绮丽缤纷的珠宝系列。

宝诗龙是法国Kering集团的珠宝公司,1858年,年仅28岁的设计师宝诗龙成立了自己的品牌,设计了许多贵重的珠宝首饰、腕表和香水。21世纪,宝诗龙独特的品牌内涵传承至今,华丽奢华绮丽的风格同样成为现代珠宝首饰的代名词。

宝诗龙引领时尚潮流,从立体派、俄国芭蕾、装饰艺术、普普艺术和非洲艺术中汲取丰富的灵感。宝诗龙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其新奇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征服了不少名人和皇室,诸如索菲亚.罗兰,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等。

宝诗龙极繁主义风格代表:动物造型珠宝系列。(图1)应该说宝诗龙的动物系列深入人心,凭借富有想象力生动的动物造型,扩展成为奢华的动物寓言集,让动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系列设计中。自从1858年起,宝诗龙便开始推出新奇独特的动物造型作为设计源泉的珠宝设计。宝诗龙的“奢侈动物寓言集”珠宝系列不断加入不同的动物造型,诸如孔雀、变色龙、大象、蛇、青蛙等,以此满足不同人的喜好。今天它的动物系列珠宝设计已成为满足爱宝人好奇心的杰作,给人们带来探索自然界的好奇心与愉悦的心情。此系列珠宝作品,激起人们儿童时期的无限遐想和快乐。宝诗龙推出猫头鹰造型腕表,把宝诗龙的珠宝与腕表完美结合,运用猫头鹰复杂的外形活灵活现地雕刻出大自然中的一幕,腕表中的猫头鹰拥有极其美丽的羽毛,生动有趣的造型,雀跃在表中。此系列运用动物造型让珠宝演绎大自然赋予的生机,猫头鹰如栖息在这款具有无穷吸引力的手表上,它拥有最精美的雕刻和宝石镶嵌艺术。全新自动上链机械机芯,让猫头鹰看上去能够像活物一般呼吸。颠覆了以往机械表以简洁为主题的形象,让装饰赋予机械腕表新的生命力,让人眼前一亮。(图2)

(二)极繁的艺术魅力在T台上的绽放

当服装设计走向极端之后,如万事万物都会出现的现象,服装设计也会从这个极端返转并且逐渐走向其反向的另一端,这便是终极返转规律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人们在寻求新奇刺激心理的驱使下,服装设计也在其之间来回反复,从正极走向负极,从极简走向极繁。女装是极繁主义风格在服装上的突出表现,运用强烈的装饰手法与感性手法更好地展现女性特质。近几年T台上出现了与极简风反其道行之的炫目另类的设计效果。服装材质上运用蕾丝花边、天鹅绒、印花雪纺等。造型上呈现奇特、复杂、线条优雅的妩媚娇柔特质。色彩上选用夸张混搭的风格。

nlc202309051325

(三)极繁主义装饰风格在家具及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奢侈品牌范思哲( Versace)创造了一个时尚帝国,奢侈品牌家族正在演绎一部极其奢华繁复的历史篇章。范思哲的时尚产品渗透到了设计的各个领域中:服装、香水、眼睛、皮包、甚至波及到家具设计等。它的设计风格鲜明,时尚前卫且拥有丰富装饰的独特美感是其独有的设计风格,这些审美倾向也引领了时尚潮流。其中范思哲设计的服装最有魅力,拥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华丽与丰富想象力,色彩鲜艳夺人眼球,充分展现了女性的性感与妩媚。范思哲家具同样追求典雅奢华的效果,家具设计师充分阐释范思哲品牌理念,把奢华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每件家具作品中。近几年推出的家具中,金属弯曲带巴洛克装饰的扶手椅,金色民族风图案的绒布表面,彰显帝王气派,展现范思哲顶级时尚品牌的地位。范思哲让家居又一次披上了装饰的外衣,犹如看到中世纪的影子,但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图3)范思哲在家具中的繁复之美更是延续到室内软装设计中。(图4)

(四)极繁主义建筑设计

当代极繁主义的出现是对“少就是多”、“装饰就是罪恶”等崇尚单一建筑设计风格的公然挑衅。在近代建筑设计史中,诸如高迪、吉玛德、弗兰克.盖里的建筑设计中都可以看到极繁主义的风格。他们摒弃以白色单一方盒子为特点的国际主义建筑风格,运用弯曲的建筑外造型流线、通过众多元素的叠加错落,营造一种富于个性的“极繁主义”空间造型。在中国最典型的要数北京体育馆鸟巢的设计,鸟巢的外观设计汲取了鸟窝极其繁杂的树枝搭建结构。

四 结束语

繁杂奢华与丰富多彩是当代极繁主义设计风格的特征。当代极繁主义风格主要体现在细节上的繁复装饰、多彩的颜色、多样化的拼贴、取材多元化、无尽的奢华感、甚至是多种风格与元素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多元化的视觉特点。这样的视觉特征充满着人性的色彩,感性审美的特征。目前当代极繁之风已经引领时尚潮流并且涉及到诸多领域。虽然历史上的繁复风格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当代的繁复之美不是照搬历史,而是对繁复风格在当代精神与审美下的扬弃发展,在多元化时代,各种不同风格更应该公平地展现在设计的大舞台上。单一风格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然而极繁主义的包容与折中主义的特点更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个充满个性化需求的时代中。极繁主义不应该被极简主义排挤在门外,简洁之美,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认为繁琐复杂就不是美。事实上,简洁与繁复不是一对绝对的矛盾体。过分简洁,只能让人产生单调乏味之感:过分繁复,只能让人感到凌乱无序之感。所以,我们要在设计历史长期灌输以极简主义为美的思潮中解放出来,把极繁主义风格发扬光大。

景观设计中的水之美 篇5

一、科学与艺术的概念分析

在《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一书中科学被这样定义:“可以简单地说, 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它以抽象语言概括并表现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与科学相比, 艺术则用形象语言描绘人类对大千世界的情感体悟, 以激起共鸣的方式使人们获得感知。艺术与科学它们犹如两种不同性格的人, 一个理性演绎生活, 一个灵感发挥自我,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人类智慧情感的直观表达。

二、科学信息的美学涵义

美的基础源于客观世界。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索研究, 其本身就含有至美。”科学美是科学家的理智对大自然的感知、领悟和发现, 其本质体现在理智所领会自然界的一种和谐。

当我们走进生物实验室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 会发现细胞形态呈现出的点线的对应与渐变是多么精密和美妙, 几个视觉层次的传递转换有序而完美, 并充满着不解之谜。这些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信息本身就是一幅幅精美的图像。由此产生的科学美术不仅阐释了科学的真谛, 而且使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科学知识得以普及。再比如“黄金分割”的数学美学, 它不仅应用于科学美学中, 也给建筑美学、绘画艺术、艺术设计等学科, 提供了特殊的美学价值。

很多科学家是自觉依据审美价值尺度, 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 对科学有一定的美感体验。正如爱因斯坦认为, 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 那理论一定有问题。

一种科学现象本身包含美的存在;一种科学理论成果求真、求美、求艺术性。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

三、融科学于艺术设计领域的信息设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逐渐步入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成为推动两个领域发展的必然态势。法国著名小说家福楼拜 (Gustave Flaubert) 谈创作体会时颇有感慨地说:“越往前进, 艺术越要科学化, 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 两者从山麓分手, 回头又在山顶汇合。”信息艺术成为展示一个国家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并和谐发展的艺术形态。信息设计这种新兴的艺术研究实践正被我国艺术设计领域所关注, 成为艺术设计发展的新趋向。

1、信息设计中的创新精髓——思维转化

思维意识指引着一切设计活动。信息设计不是单纯的指某种科学信息与某种艺术形式的结合, 而是从它们所涉及的实际内容中去归纳、概括。整个信息传达的过程是通过逻辑思维判断——形象思维激发——逻辑思维转化过程的产物。设计者对于信息要进行严谨地分析, 找寻形态数据和谐变化的规律, 随后抛开固有的逻辑惯性, 横向甚至逆向地建立研究对象与周围的联系, 以图像式的思维展开联想和想象触发灵感, 以图形语言直观化地表现出来。在此, 信息设计的过程是思维创新的过程。信息设计出的一项科学实验数据和相关图像通过艺术设计转化的视觉语言使大众感觉舒服、易于感知, 从而运用逻辑思维进一步认知形成概念。信息如果能够准确而美的传达, 给人带来无比愉悦的心理体验, 就预示着成功。设计者对信息进行思维转化的能力决定着信息重构的艺术表现形式及传达效果, 是信息设计创新的精髓所在。

2、信息设计中的应用表达——可视化设计

设计与技术正朝着多元化地角度, 对信息品质美的关注与探索的方向前进。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把科学信息中难以表现的抽象、枯燥、繁复的数字符号语言通过解析、梳理, 转化为具有趣味性和个性化的视觉图形语言, 帮助人们快速地识别信息。具体设计步骤就是依据人类在视觉生理与视觉心理上对图形、色彩等元素的信息识别特征, 运用艺术设计方法求得视觉传达上优化感官认知的信息表达。

借鉴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 (Donald A.Norma) 在《情感化设计》中的理论来分析介于科学、艺术融合下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总结出其三大特征:信息美、形式美、情感美。

(1) 信息美——准确清晰合理化

对收集到的科学素材多方位、跨领域、跨文化的综合思考, 使其符合客观规律, 同时强化认知思维秩序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保证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突出视觉上的艺术性。准确清晰的信息是信息美的最基本品质。

(2) 形式美——简单易懂图像化

好的信息设计内容上是易懂的, 形式上是简单的。以信息视觉化的方式对客体进行简洁描述来探索信息的表现力, 以此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未来世界里“图像”成为全球共通的语言, 是一种能有效反应出强烈体验的深度传播工具。图像语言是体现信息形式美的最有力的表现符号与视觉对话方式。

(3) 情感美——独创融合趣味化

在信息整合设计过程中, 把繁杂的数理公式等运用造型要素形象化重构, 让信息经受一次感性与理性双重维度的验证, 最终以崭新的方式还原到起点, 这是一种极高层次的表达。信息设计的精华在于同样的事物, 在不同的情形中以完全不同的思维和构想形式被表现出来, 寓于某种情境引发读者兴趣, 激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使其为之感动, 进而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

在认知科学领域的艺术设计实践中, 信息设计逐步建立一种“三维建筑”的思维方式, 让设计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 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其表现范围可以是以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介为载体的信息图表设计、科学插图绘制, 或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严肃游戏等方面。它可以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 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等特点。由此, 科学数据不仅摆脱了原有的古板面貌, 使得信息比任何的文字和语言都更有视觉冲击力与说服力!

四、结语

科学与艺术两领域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设计这种视觉传达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传播媒介中, 囊括了建筑学、医学、计算机技术等科学领域, 从本质上扩大了信息设计文化形态的内涵, 为艺术设计领域的拓展同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严谨的科学和富有原创性的艺术跨界融合的大环境下, 信息设计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研究和实践有更多的科学空间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加大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力度、创新它们的融合方法, 信息设计将以更人性化地方式服务于大众。

参考文献

[1]张艳梅, 王利.新时代的艺术设计思维方式——浅谈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J].大众文艺, 2010, (02) .

[2]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J].文艺研究, 2001, (01) .

[3]滕晓铂, 孙滨.从“新媒体艺术”到“信息艺术”[J].装饰, 2004, (12) .

服装设计艺术中的材料之美 篇6

1、材料的材质美

材质之美不仅包括材料表面的肌理美, 还包括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社会价值和人类情感等内容的审美。服装材料的材质美, 美在视觉美感和触觉美感。材料之“美”离不开用, 服装材料使用柔软保温的棉、麻、丝、毛等, 是在实用的基础上符合人类生活美的目标的。任何材料都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一般来讲, 贵重材料的审美价值高于一般材料, 自然材料的审美价值高于人工材料。材质美还体现出时代精神, 材质美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情况。

2、材料的肌理美

服装材料的肌理美包含材料肌理和材料质感。肌理泛指一切材料的表面形态。任何材料的表面都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纹理。服装材料的肌理主要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视觉肌理是指用眼看而不需用手抚摸就可以感觉到的。其作用在于丰富服装材料的装饰效果, 其图案和纹样, 多来自大自然某些显著特征且为人所熟悉的自然肌理。如云纹、水纹、叶纹等肌理。触觉肌理是指用手触摸能感觉到的肌理, 如服装材料表面采用的凹凸、褶皱、拉绒等方法使表面具有立体、缕空、半立体的肌理效果。

质感是人对材料表面质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 不同的材料质地可以反映出截然不同的性格。如质地轻薄的衣料容易产生柔软、滑爽的线条, 给人以细腻、轻盈、凉爽之感;质地厚重的衣料肌理粗糙, 给人以安详、温暖、朴素、原始之感。色彩不同的材料质地也可产生截然不同的外观效果, 如黑色, 用在质地柔软、光亮的丝绒上, 具有华丽神秘的性格, 显出高雅坚定的品质;用在质地松软、无光泽的棉布上, 则具有质朴严肃的性格, 显出沉闷压抑的神态。所以同一色彩用在不同的材料上, 设计效果也完全不同。

二、材料的艺术文化

当服装款式步入规范化, 色彩、原料也初步确定后, 如何运用工艺手段对服装进行美化, 提高服装的品质更显得迫切需要。在设计中人们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采用了相应的工艺手段或艺术形式, 并传承下来形成特定的设计文化。如人们为了把自然界中的纹样记录下来用以美化自身而形成的刺锈工艺;为了克服纺织水平低下造成的织物毛边而形成的流苏样式、穗饰手段, 以及如蜡染、扎染、提花等再造手段等等, 这些再造手段经过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之后, 逐渐在服装设计中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维和艺术魅力。近年来我国十分风行的艺术染整工艺, 是以我国原生态的优秀传统工艺扎染、蜡染、蓝印等为基础, 从服装材料视觉艺术创造入手, 融入东方传统的缠、绞、浸、染等多种工艺技法所产生的抽象纹理, 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新工艺, 它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不断改良和深化, 因此我们说服装材料的再创造不是对传统工艺的简单继承, 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三、材料艺术的实现

1、全新材质的创超自然设计

这也是现代服装发展与高科技结合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在纤维结构中, 部分地保持天然元素, 而利用其它纤维创造一种比天然纤维功能更强化, 更适应新生活, 更具有多种调节机制的服装材料。比如:最新的高科技面料, 可以根据需要巧变服装造型, 也可以利用色彩变化调节人的体温, 还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使面料产生其按摩效果, 从而使身体发育更趋于健康、平衡等。

2、用旧材质的全新观念设计

例如, 日本服装设计师君岛一郎利用茅草、麻片布与木珠结合, 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自然与人休戚与共的原始风格。而另一位日本设计师小筱顺子则用塑胶涂层材料, 表现出强烈前卫和现代时髦的设计意识。在这里, 服装设计师凭借超前的设计理念对于旧材质加以渲染利用, 仍然可以使人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 又如瓦伦蒂诺设计的晚礼服, 其运用古典的造型决定了服装高雅的优美格调, 但裙据却一扫宫廷气氛中华丽而繁琐的特点, 摒弃了刺绣和花边。而是大胆地运用黑白拼块, 使整套服装于优雅中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表现了设计师对于传统设计观念的思考和重组。

在探求服装形式美方面, 以往服装设计师从现代艺术中汲取简化、夸张和抽象的艺术手段, 大都追求平面和二度空间的装饰效果。而服装材料走向服装材料艺术的过程, 也正是服装设计师开始注重研究时空层次, 追求多维性视觉形象创造的转变过程。这种设计观念的转变, 形成了服装设计中现代材料艺术的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

[1]朱松文, 《服装材料学》[M],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9.[1]朱松文, 《服装材料学》[M],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 9.

[2]袁璐, 《服装设计与材质的整体表达》[J], 装饰, 2003, 7.[2]袁璐, 《服装设计与材质的整体表达》[J], 装饰, 2003, 7.

浅析现代海报设计中的漏窗之美 篇7

苏州园林, 以其朴素幽雅、粉墙黛瓦、小巧玲珑的气以及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 给游人以尽可能多的、百看不厌的视觉惊喜。为了要达到移步换景视觉效果, 造园家们创造了另外一门艺术——门窗艺术, 借以分割小巧玲珑的园林, 来实现移步换景的初衷。门窗建筑发展至今, 已然成为最受欢迎的园林艺术品之一。而其中的漏窗艺术, 又因其独特的装饰图案, 丰富的象征吉祥含义, 为人们所喜爱。

1漏窗的样式

漏窗, 俗称为花墙头、花墙洞、花窗, 其作用是改善大块墙面的呆板, 使之透风。在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中被称为“漏砖墙”及“漏明墙”, 它的花式繁简不同, 各具妙趣。所谓漏窗, 一般为满格的装饰性透花窗, 但也有用于取景的、周边花格类似镜框的空心式样。

通过窗芯的弯曲变化, 分成硬景和软景二类, 硬景是指其窗芯线条都为直线, 把整扇花窗分秒必争成若干块有角的几何图形;软景是指窗芯呈弯曲状, 由此组成的图形无明显的转达角。

从图案类型来分, 有几何式、自由式及混合式三类。几何式图案由直线或曲线或两者结合构成, 有十字、人字、六方、八方、菱花、万字、笔管、套方、锦葵、波纹、梅花、海棠、冰片、联瓣等等以及这些图案之间的穿插拼合。自由组织的图案, 多取材象征吉祥或风雅的动物、植物, 如鹿、鹤、蝙蝠、凤凰之类以及松、竹、兰、梅、菊、芭蕉、荷花、石榴、桃等;此外还有以文字、文房四宝、博古以及人物故事为题材的。

2漏窗的功能

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考虑, 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要以其功能美作为基础的。那么, 苏州园林的漏窗都具有哪些功能呢?

(1) 基础功能。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可见, 就建筑来说, 是要用相应的材料营建一个“空与无”的空间, 来供人起居和安放家具。所以, 作为建筑的一部分, 窗的功能其实是具有辨证的两个方面的, 一方面它要使建筑物与自然界相隔绝, 起到围护和隔离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又要与自然界相交通, 就是采光和通风的功能。 (2) 特殊功能。苏州园林的漏窗要包孕、映衬、虚实、曲直, 要取舍朝晖斜阳、日光月影、雾雪霜露、芭蕉夜雨。窗可借景, 也可漏景、框景, 而它自己本身也是景。在漏窗里最出色的应该是芭蕉, 拙政园的听雨轩、网师园的殿春簃、沧浪亭的翠玲珑, 窗外都是芭蕉。

苏州园林的漏窗所构筑的内容除了有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之外, 也有以传奇小说、戏曲及佛、道故事的某些场面为题材的, 如狮子林有古琴、棋盘、函装线书、画卷四个漏窗, 称为“四雅”、“四艺”, 因此, 窗也承担着园主人内省自身及教化子孙们的任务。

苏州园林, 以其亭台楼阁、厅堂轩榭、叠山理水, 她的欲透先堵、欲扬先抑、欲平先陡, 她的深远清幽、宛若天成、凌空赏月, 形成了一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生活环境。综观历来的海报设计, 我们不难发现, 凡是与“苏州印象”这一主题有关的设计, 大都是以漏窗、折扇、太湖石、昆曲等形象出现, 其中表现漏窗形象的海报设计占绝大部分。那么, 设计师为什么要选择漏窗的形象作为视觉主体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 苏州园林是以其小巧玲珑但又百看不厌而闻名于世的, 她占地面积虽不大, 但表现的内容却很丰富。因此, 这就需要造园主们在空间分隔的问题上下很大的工夫。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 造园艺术家们终于设计出了漏窗这一艺术形式。漏窗的出现解决了苏州园林面积小的尴尬现实, 从视觉上将空间进行了分隔, 形成了视角的多样性, 从而也造就了景色的多变性。所以, 漏窗本身就已经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平面设计, 兼具形式美与功能美。

其次, 这种“欲透先堵”的审美过程又恰恰是苏州园林迷人的原因之一。漏窗, 在分隔了园内空间之后, 又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障碍”。说她是障碍是因为她能够防止游人视线的游离, 帮助游人将视线集中于窗背后那别有洞天的景色, 增加了游人审美的趣味性。如沧浪亭复廊的墙上设有漏窗, 景色互为渗透, 似隔非隔, 人在廊中行走时能感觉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使人获得近水远山或近山远水的视觉效果。而这种“欲透先堵”的设计思想也正是现代设计所崇尚的, 有助于设计作品深度的增加。

第三, 漏窗所形成的视觉习惯很好的体现了园主人隐世的精神追求和渔隐田归的处世态度。苏州园林的美, 是要随着漫步去细品的, 就好象我们透过漏窗观赏园内美景一样, 间接地发现蕴涵其中的生活哲学。同时, 这种间接地观赏步骤又能激发大脑的参与分析, 也就更能感知园主人的那份心情……

第四, 漏窗频频出现于园内建筑上, 如楼、阁、廊、厅、堂等, 创造了一种视觉上的重复感, 使人产生被动地视觉记忆。

第五, 从设计的角度出发, 漏窗本身的图案已经具有很强烈的设计感, 便于我们进行再次的设计创作。而图案本身的形式美感, 更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漏窗自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所体现出的审美趣味, 正迎合了我们对于苏州园林的印象, 含蓄、幽雅、内敛、清秀……

最后,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都市中的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也是日益加深。苏州园林这种“城市山林”的艺术形式, 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人们都愿意在装修自己的家的过程当中, 刻意地去模仿苏州园林的归隐之趣, 而漏窗就成了最好的视觉符号被广泛地加以运用。

因此, 我们可以说:漏窗, 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认识苏州的视觉符号之一, 承载着人们对于苏州的钟爱, 抒发着人们对于苏州园林的赞美……

摘要:随着艺术设计的逐渐盛行, 作为艺术设计中的重要门类——海报设计越发显得重要。本文立足苏州本地文化特色, 以苏州著名的园林艺术为启示, 创新地将苏州园林造景技术中的漏窗作为研究对象。从漏窗的样式及功能两方面进行研究, 发掘出漏窗的特殊审美功能及作为苏州城市形象的符号作用, 进而从专业的角度出发, 归纳出设计师对于苏州园林的漏窗艺术颇为钟爱的六大原因。总体诠释出市场化和信息泛滥化的当下, 苏州园林的漏窗艺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苏州的视觉符号之一, 承载着人们对于苏州的钟爱, 抒发着人们对于苏州园林的赞美。

关键词:漏窗,苏州园林,海报设计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六稿绪论[C].建筑历史与理论 (1980年度第一辑)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4.

[2]冯纪忠.组景漫笔, 建筑历史与理论 (1980年度第一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 9 8 1, 4.

[3]杨鸿勋.江南古典园林艺术概论[C].建筑历史与理论 (1981年度第二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1.

[4]齐铉.试论形成苏州园林艺术风格与布局手法的几个问题[C]//建筑史论文集 (第一辑)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3, 9.

景观设计中的水之美 篇8

书法艺术的根本特征是:它以汉字为独特的素材, 对这种素材进行深刻的艺术想象、巨大的艺术加工, 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书法艺术形象。如果用一句话概括, 也可以说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形艺术。这意思是汉字本身只是文字符号, 现在把它加工成艺术形象, 这便是书法艺术。这样的诠释才能揭示中国书法艺术的最显著特征, 也就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殊性之所在。

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性艺术, 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一是特色鲜明, 最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二是有悠久的历史;三是较为充分地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积累;四是这种艺术本身具有巨大的张力和发展前途。中国书法艺术全面具备这四个条件, 所以它的确是中国民族的标志性艺术[1]。

书法线条的抽象之美使它包含的含义更广, 通过线条的走向、走速、用笔的顿挫, 产生一种意象丰富的艺术高度。“骨所以支形体, 筋所以司转动。骨贵劲健而筋贵灵活, 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 软弱者谓之无骨。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 呆板者谓之无筋。毫无虚发, 墨无旁溢, 功在指实, 故曰骨生于指。[2]”说明书法中对书法线条的要求极高, 线条有力才会有生气、活力。书法线条含有内力或弹性, 才显得活跳圆转, 富有表现力。写字要求“肥而不肿, 瘦而不削”。梁启超在《书法指导》中的一节, 他认为“写字”成为美术在于有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个性表现四方面[3]。

书法艺术中还有两种美感。一是发于意志, 曰气, 代表气势的阳刚之美;二是发于情感, 曰韵, 代表风韵的阴柔之美。风神气韵是属于书法作品的内容范畴。作品固然包含书写文字的内容, 书法艺术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 就能清晰地表现出书家的感情, 也可以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书为心画”, “书如其人”。书法作品是以文字的点线组合来表情达意的, 书法家总是给没有生命的笔画和结构注入思想、感情和意志。由于书家的精神气质不同, 艺术修养和创作时情感意绪不同, 他们在用笔、结构、布局方面也就有了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产生了不同的神采和境界, 书法家的情感意绪也就从那充满强烈个性色彩的作品中显现出来。所以, 书法作品流露的神韵、达到的意境, 才是它的真正内涵。这是书法的最高追求。前人说过:“夫书道之妙, 神采为上, 形质次之,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欣赏书法作品要顾及到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要善于透过抽象的静止的点画结构形式去体会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 领略作品的意境情趣, 从中获得更好感情的共鸣[4]。将书法元素吸收应用到平面设计中丰富平面设计的设计语言, 弘扬民族个性。

平面设计的书法设计:

在平面设计中, 常常要用到线这一元素, 因为平面构成离不开点、线、面。线就是构成元素之一, 因此他在平面设计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书法讲究点、线、面的构成, 章法、布局、韵律、节奏这同平面设计中的构成有相似之处。线条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线条是中国的美, 中国的书法是线条极致的典范。

几何学定义中线是没有粗细之分的, 只有长度与方向。平面设计中, 当把线断开分离后, 仍保有线的感觉, 称为点的线化。线的种类有几何直线、几何曲线、自由曲线、徒手曲线之别。水平的线给人心理上带来平静、安逸、沉稳、舒展及向两侧无限延伸的力感;垂直线挺拔、刚毅、尊严、下垂或升腾;倾斜的线有运动感, 如前冲、倾倒、惊险等;曲线紧张、刺激、上下起伏的曲线还具有波动感, 折线左右急转具有紧张感, 弧线具有旋律节奏感, 同心圆线则具有辐射感。曲线的构成可产生虚面, 由宽窄变化的线可构成曲面, 渐变和辐射的线构成又可产生光效应变化, 突变的线构成还可以产生动感和空间感。线的表现力还在于线与线的组合, 直线与曲线、直线与直线、曲线与曲线之间彼此交错进行加减组合, 粗者能形成多变的画面, 细者能产生丰富的肌理。所以, 平面设计中线的视觉性质不容忽视, 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平面设计中也存在意境之美。形式上简单, 可是传达的内容却有多层次。具有高度的精准度与有活力的简练视觉信息。设计师要全神贯注于达到最正确、最好的传达结果上。现代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的大量文化海报, 就具有很强的意境之美。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他主张把中国传统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的设计理念中去, 他的许多海报设计运用了中国的书法技艺, 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 现代又不失传统。

靳埭强2005年设计的海报作品《山外有山》, 中国成语主题海报邀请创作, 作者以书法结合山水画与现代体“山”字, 构成山外有山的意境。2001设计的海报作品《悼念田中一光》, 作者根据田中一光设计的“明朝体”, 将书法中的“一”字倒置, 并配入墨线与泪水, 表达悼念之情。1995年创作《汉字·山》文字的感情是代代文人的感觉融汇, 笔与笔山, 都是艺术爱好者的珍品。《汉字·水》纸与纸镇, 如鱼得水的美妙。《汉字·风》石砚和水注, 若松风得意。《汉字·云》古墨与墨床, 似云烟飘逸。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了深远的意境之美, 画面中充满了“意”和“神”。

余秉楠设计的以书法字体“家”为设计元素的招贴, 如图1所示。“家”字一笔融合台湾的外轮廓, 说明“有这一笔家才是一个完整家”的意义。作品中“家”以各个时代的书法来表现, 说明自古人们对“家”都有不一样的心境,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台湾的形状刚好是“家”字中的一笔, 再次点题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中神圣不可分裂的主题。

结语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计白以当黑”、“黑处是字, 白处也是字”、“以少用多”、“疏可走马, 密切不透风”、“脱形写神”、“似与不似”等等的艺术语言, 为我们平面设计留下了重要的财富。中国的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流传久远, 虚实相生的关系, 阴阳的关系, 都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好好思考的元素。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最好的代表者是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先生, 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者一, 意念先行, 一形取神;创新者一, 承先启后, 破旧立新;活用者一, 适身合用, 灵活生动。靳埭强先生主张把中国民族艺术的精髓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 以此将世界的设计信息带到中国, 亦将中国的好东西推广出去, 增进互相交流, 提升中国的设计到国际水平。中国的设计师用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做为平面设计的符号, 要使中国的设计要朝向民族化得方向发展。这不是照搬照抄, 生搬硬套, 而是对传统艺术元素加以改造提炼运用与创新, 形成自己本民族独特的设计艺术, 变成我们自己的语言, 使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叶锦添, .神思陌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

[3]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著[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景观设计中的水之美 篇9

【关键词】褶皱艺术 中职学校 服装设计专业 流行时尚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褶皱元素一直都是服装设计师心中的宠儿。日本的三宅一生先生就是当代服装界中的褶皱艺术大师,他能够将褶皱艺术灵活地应用在服装设计中,并将中西方流行元素相结合,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服饰,多次震惊时装界。三宅一生的案例也经常被运用于中职服装教学中,供学生赏析与模仿。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灵活性以及发展性的专业。作为一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日后就业相比高校毕业生起点低,更接近一线市场,更强调操作技能。所以,中职学生更应该鞭策自己掌握各种商业性和艺术性兼得的设计元素和设计技能,为自己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1 服装设计中褶皱的概念

褶皱艺术是服装造型设计中经常应用的塑形方式,灵活的运用褶皱元素,可以改变面料的外在形态以及面料特征。美丽多变褶皱的形成方式就是通过对面料进行施力,并变化方向。例如将面料进行折叠、揉捏或者是进行堆砌、随意的抽褶等。科学的运用褶皱元素不但可以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还可以凸显出穿着者高雅的审美方式。

不同的面料运用褶皱艺术,会因为面料的质感以及薄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毛呢类及牛仔因为面料厚实,褶皱拥有良好的立体效果,强大的视觉冲击能力;针织类服装的面料褶皱倾向于自然及大气;丝绸以及薄莎因为面料柔软细腻,褶皱经常是细腻、多变的。不同面料运用同一种褶皱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褶皱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人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根据褶皱艺术中的造型以及形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形态:箱褶、波浪褶、刀褶及抽褶和活褶,造型则是放射型褶、缩皱型褶、连续型褶。因为褶皱分类多样,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学习时很容易混淆,教师作为中职学校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步入社会最后一任守门员,应该将知识进行分类,逐步向学生讲解,已达成学生的融汇贯通。

2 中西方褶皱艺术在服装中的应用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褶皱艺术模式在古代就已经广泛应用。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古代,使用褶皱艺术主要是为了体现服装的飘逸动感,强调在穿上衣服后拥有韵味的这些美感。例如,古代汉朝最有名的褶皱裙——留仙裙,留仙裙其实就是百褶裙,其设计很简单,长至脚跟的漂移长裙,在腰部部分均匀打褶,加大裙摆的摆动幅度。留仙裙的特色在于充满动态的感觉,层层叠叠的褶皱,穿上后,伴着脚步的律动,如其称谓般让女子显得飘飘欲仙。还有就是我国古代时期最繁荣的朝代——唐朝,这个时期的女子喜着宽衣大袖的服装,配以石榴裙,加上精致的装扮,让女子显得雍容华贵。石榴裙大多为红色,一般用六幅布制成,华丽的用7幅-8幅,布幅是以褶皱形式存在的。当时宫廷中最华丽的石榴裙有20多道褶皱,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褶皱艺术的广泛应用。

在中西方历代服装中,褶皱的设计运用也很多,但褶皱都不是主要强调装饰性,而是借褶皱突出地表现人体的动态美,传达出一份气势和神韵。褶皱设计在服装中的运用还将继续下去。近几年褶皱设计受服装风格的影响,尤其怀旧风潮、波西米亚风开始运用于服装造型中并不断向前推进。随着人们的时尚观念和审美形式的不断改变,风格转变的更替性,服装材料的多样性和服装工艺的更新发展,服装设计师可以更宽泛地运用褶皱去创造新的流行时尚。因此,我们应完全理解人体、时间和空间三位一体的关系,对褶皱在服装中的结构与材质进行突破设计。

褶皱造型是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处理过程的升华。通过抽褶、堆积、折叠、错位、扭曲等造型手法,使衣料不仅能满足人体体形的需要,而且具有强烈的立体感。三宅一生的时装一直以无结构模式进行设计,摆脱了西方传统的造型模式,而以深向的反思维进行创意。掰开,揉碎,再组合,形成惊人奇突的构造,同时又具有宽泛、雍容的内涵。这是一种基于东方制衣枝术的创新模式,反映了日本式的关于自然和人生的哲学。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新”,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戴斯德兰呈斯称誉其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他的创新关键在于对整个西方设计思想的冲击与突破。在当今服装设计中,褶皱艺术被附有了更多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改进中,褶皱艺术更能发挥其实用性以及特殊的美感。褶皱艺术在服装造型中变化多样,表现灵活自如,经过大量设计师的实践和研究发现,褶皱艺术也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审美改变而变化着。例如,现代的简约服装设计,运用褶皱艺术,将原本平滑的面料通过层层叠叠的褶皱设计变得充满活力,丰富有趣。不仅如此,在前卫的潮流服饰中,融入褶皱工艺创造出多种多样令人惊艳的效果。设计师大胆地运用褶皱艺术,将褶皱打乱,看似无序的褶皱凹凸变换,传达出强烈的潮流风范,让人们对服装设计充满惊叹,褶皱为整套服装个性的展现起到了性定性的作用。

3 褶皱的创新发展及教学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形成褶皱的方式有很多,注重随意性以及自由性的表现,让视觉效果充满舒适和自然的美感。褶皱的自由形态一般都是自然堆砌而成的,被视为自由捏褶的范畴,体现的是亲和、优雅的意识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通过教师的讲解随意发挥,展开自身的想象能力,认识到褶皱艺术的多样化。作为一名设计师,应有着独到的眼光,培养学生创新求变的设计理念,将精髓融入到学生的设计中去,让中职学生拥有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打破时间和时装的界限,另辟蹊径去体会人与自然的形态、科学技术及各种艺术作品等,也包括存在于文学、哲学等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之中的思潮和观念,将精髓理念融入到褶皱的创意设计中,真正做到求新、求变地理性设计,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探索新的着装方式。

结语

对于服装设计理念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其实是一样的,教师与学生的眼光和审美观念也要不断地随之变化。

在服装造型设计中,褶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装饰手段以及语言。中职学生在校经过对于褶皱艺术的学习以及了解,相信具有良好的审美以及实用性,具备实际的动手能力,将在未来工作中取得决定性的优势。未来的艺术发展以及中职学校的教育改革能够促使中职教育越来越接近国际顶端。

参考文献

[1]张峰.浅析服装造型设计中褶皱艺术的应用[J].山东纺织经济,2012,08:60-61+85.

[2]孙海洋.浅谈服装设计中的褶皱艺术[J].大舞台,2011,05:131.

[3]刘娜.服装设计中的褶皱艺术[J].美术界,2013,05:106.

上一篇: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论文下一篇:并列运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