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简约之美

2024-08-20

产品设计简约之美(精选12篇)

产品设计简约之美 篇1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种快速的生活节奏之下,人们更喜欢去关注内容明了简介,主题易现的东西。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以视觉传达为目的的表现手法,更具艺术性。在结合当今大众的审美艺术要求下,简约之风在平面设计中盛行,简约的平面设计作品也更受大众的青睐。因此,对平面设计中的简约之美的研究更加具象化、系统化与理论化。该文浅析了简约之美在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含义与意义,对平面简约之风的应用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同时概述了简约之美在平面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平面设计,简约之美,意义,应用,发展趋势

平面设计艺术给人带来的是视觉上的体验与享受,设计师们力求通过二维的文字、图像、色彩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然后配合相应的尸体内容,最终叫设计主题呈现出来。平面设计作品从传统的复杂化逐步向简约化发展,这使平面的艺术设计作品不在深奥令人费解,取而代之的是平易近人。所谓的简约不是简单,它是在表现手法更加含蓄,在主题表达上更加明确,在视觉感受上更加清晰。简单、明了的设计作品在清晰明确的表达主题的同时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就如断臂的维纳斯,如果将手臂修复上去,那种含蓄、想象之美还能表达出来吗?简约的平面设计作品如果添加过多的元素还能给人们以清新、含蓄之美的感受吗?当然,如果是那样,这种设计从原则上已经忽视了简约的实质。所以简约的设计风格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的发展趋势。

1 平面设计及简约之美的基本概念

1)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又称作视觉传达设计,其作品是以视觉感受为主导,通过对文字、图像与色彩等元素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以此来传递信息与传达想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品牌商标、杂志报纸书籍等出版物、平面广告、海报、网络图形等等都是平面设计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作品是已简约的风格表现出来的。

2)简约之美

“简约”一词在“辞源”中没有给出其完整定义或完整的解释,该词是人们对“简”与“约”的组合所造,当然这里的组合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式组合,是通过两者之间的特点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简”即为简单、精炼;“约”即为含蓄、大约、节俭。简约是将复杂变为简单,通过“简”与“约”的结合更加丰富了其在艺术上的特性。基本上可以定义简约为艺术设计上的一种形式或风格。简约之美则是透过其含蓄、精炼的一些特质,附在实际的设计表达方式上体现出来的一种美,这种美不等同于视觉上的艺术冲击,而是艺术表达方式里更深层次的美感。

2 简约在平面设计中的特征及意义

简约之风之所以能够在平面设计之中盛行是因为它有能够融合与设计之中的特有品质与意义。

1)简约在平面设计中的特征

简约之风在平面设计之中主要有简单的表达方式与清晰明了的主题表达手法两大特征。一个平面设计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而一个简单的表达方式,明朗的主题呈现是最直接有效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的简约是在平面设计中将各个不同的元素进行简单的呈现,不需要繁杂的图片,荣誉的文字或是杂乱的色彩,简单的图形勾勒,单一的色彩渲染,精炼的文字描述就能够很好地表达一副作品的主题。这便是简单的表达方式特征的体现。

清晰明了的主题表达是简约之风在平面设计中的有一大特征。为了让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设计师则会对设计要素进行精简,这样避免了过多冗余的信息对欣赏者们理解该作品产生干扰。简约明了的设计理念已逐步植入设计师门的大脑,简约之美也是欣赏者们所青睐的一种含蓄美。

2)简约在平面设计中的意义

首先,简约在平面设计中的意义在于“以少胜多,少即是多”。“简”不是简单、刻板与单调,它是精炼与升华,“少即是多”主张艺术与技巧的统一,简约设计中通过精炼的设计技巧与艺术美感相融合,达到实现独到创意的效果。简约的设计就是回归设计的本质,集中表达其内涵的魅力所在,少的关键点就在于此。其次,简约之美在平面设计中的意义在于“以小见大”。通过对某一点或某一块集中的刻画,来突出整个作品主题所在,简约设计的精髓在于以简单的元素表达,清晰的视觉传达艺术,真正的实现画龙点睛的效果。简约之美不仅仅在于形式美,更多的是韵律美,以简单的表现方式让欣赏者能够从中发现美以及丰富的内涵,从而提升欣赏者的审美感受,那么以小见大的效果就很明显了。最后,简约在平面设计中的意义还在于拥有含蓄的表达方式,给欣赏者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一个内容繁杂,信息量大的作品会消耗读者大量的精力去理解,这可能会给人以杂乱的感受,相反设计简约的作品能够平易近人,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人明白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所在,简单的设计蕴藏着深奥的寓意,由于对作品的好奇欣赏者会想象更加深层次的内容。

3简约之风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设计是即艺术审美与信息传递与一体的一种表现手法,而简约之美则体现了平面设计中对图形的勾勒、板式的设计、色彩的渲染、文字的描绘以及其他必要元素的提升与精炼。文字简约是突出作品的主题与中心,它同时也是平面设计的核心所在,板式与图形的设计是让欣赏者拥有更好的发挥想象的空间,色彩的渲染则是带给欣赏者以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所以在平面设计之中这四点的应用真正体现出了简约之美感所在。下面文章将会对这四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1)简约美之文字的简约

关于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简约之处包含两点:信息与字体。首先对于文字的本身而言便是传递信息,对主题的表达作补充。在相关图形或图案旁配上少量词语或语句可以将欣赏者带入作品,作为最直接的信息传达工具,文字的意义可能就在于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段高度凝练的文字能够赋予主题以丰富的内涵,同时也会令欣赏者回味无穷。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内容仅仅是起到辅助欣赏者理解作品的主题,不能用长篇大论的文字对某方面进行描述概括,而这也是平面设计的特点所在。其次则是文字的字体简约之美。在平面设计之中字体的发展与运用是其关键所在,同时它在平面设计中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字体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已经从简单,单调的形式发展至具有独特创意的形式,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语言描述的功能,在这里还包含着表达情感的语言符号的功能。

2)简约美之图形的简约

在讨论到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可以适当的联系文字。因为在平面设计中这两者相互融合,以字造图,以图替字,两者相得益彰。一个好的平面设计作品往往运用了这一技巧,因为以文字作为母体去创造表达主题的图形能够很好地给人带来联想的感受,同时也能很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例如,中国电信的Logo,图形的母体便是“中”字,通过对“中”字的演变,用两个“C”形符号交叉而成,让人联想到发射信息的塔尖,同时该图形将简约一次完美诠释,没有复杂的图像交汇,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人们只要一看该符号便能够想起“中国电信”。又如安踏的Logo,它俨然是“飞”字中间的一撇一捺组成的,这个给人感受就是穿上安踏的运动鞋就会有飞翔的感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图形的简约能给欣赏者带来不错的体验感受,能够拓宽创作的意境与增加欣赏者的想象空间,同时能够更加有效的保证作品宣传的准确性和力度。简约图形的灵活运用也是一个成功平面设计作品的重要因素。

3)简约美之色彩的简约

在过去的媒介宣传作品上色彩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色彩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因色彩情感的影响可以使作品拥有良好的代入感。而在简约之风下的平面设计之中,色彩是必须要有的,但不是多种色彩的炫丽搭配,而是以某一单一颜色或相近色融合运用。在过去的平面设计之中常常会有多重色彩搭配使用的习惯,在简约之美的影响之下其逐步向单一纯正的色彩转变。单一颜色的运用可以增强主题的表现力,同时因其较强的渲染力,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奇效。许多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就是以一到两种颜色为主题奠定基调,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从其商品,到宣传海报等环节均采用红色作为基调颜色,这样无不增强了该商品在市场上的辨识度和宣传力度。所以色彩的简约是设计者最能够通过色彩情感把握作品的主题与欣赏者的心理因素。

4)简约美之版式的简约

版式是集文字、图形和色彩于一体的综合元素,它在平面设计之中处于核心地位。简单地说一个平面设计作品给欣赏者带来视觉冲击上的强弱最终取决于版式设计这一环节。简约之风下的版式设计力求用相对简化的版式风格来囊括整个设计中的所有元素,给欣赏者以一种一目了然的感受。通过相关整合让视觉上得到冲击,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婉约的设计方式给欣赏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正是简约美之版式简约的另一重要表现方式,采用留白的设计方法,在适当的空间上留出空白处,一方面使整个版式趋于简化,另一方面,给欣赏者留下视觉空白的效果,带来轻松感,提升意境及想象空间。

4 简约之风在平面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简约设计之风使平面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潮流,它的设计思想是给生活在喧嚣嘈杂快节奏的人们带来一种清新简洁舒适的感受。其中文字、图形与色彩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简易明了含蓄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在艺术审美与文化体验上产生共鸣,所以简约主义在平面设计中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这种简约之风给平面设计带来的是革新性的改变,同时它也将作为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注入平面设计之中,以此来带动平面设计的发展。由此可见,简约之风会成为平面设计的主题风格,简约主义将会成为平面设计中的主流发展导向。

5 总结

平面设计中的简约之美是通过文字、图形、色彩与版式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同时简约之风也应用于这些方面。形式“简”不代表内容空洞,恰好相反,通过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方式将平面设计作品的精髓出现出来,秉持少即是多的理念,将简约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平面设计的简约之美不仅仅停留于视觉体验上,更多的是对其表达内涵进行发掘探索,从本质上寻找创意的源泉。艺术表现与文化传承往往是分不开的,设计师们在平面设计中践行简约之风,最终的目的是通过简单与直白的表达方法与表达形式来直击每一个主题,而这也便是简约之美的所在。

产品设计简约之美 篇2

――“121简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河南新郑市新华路小学 刘 涛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超越于传统的诸多新课程理念:如目标多元、尊重差异、重视过程、讲求合作、关注体验等得到了老师的积极响应,也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其实,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简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让数学课散发出数学特有的魅力,才是数学教学应追求并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

“121简约课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下半年在我校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实践和反思,“简约教学”的理念已逐渐成为我校数学教师的共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解读与反思。

立意:“121简约课堂”教学的内涵界定

“简约”并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相反,它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在去繁就简中又极其完美地保留了事物本身的经典内核。同样,我们所倡导的简约教学也不是简单、简易的教学,它是指老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使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丰富、深刻,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探索:有效课堂形态:“121简约课堂”模式

一、“121简约课堂”模式

一个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两条发展主线:一是简约教师的行为,力求教学目标、内容、环节、方式、手段、语言等等达到简明、简约、简便,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二是强调问题导学:课前弄清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教学的现实起点;课中通过有思考价值问题的引领,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对话,质疑文化;课后通过达标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督促提升。

形成一种模式:问题导学――互助共议――交流提升――达标反馈

二、“121简约课堂”基本原则

(一)教学目标简约

不少人认为,备课时写上教学目标仅仅是个形式,因而拟定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空话连篇。其实,教学目标既是老师规划课堂教学全程的起点,也是反思教学效果的基准。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易于达成、便于反馈”。

案例:教学“年、月、日”时,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手势演示、自主尝试等方式,会识记每月的天数,会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全年的天数。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的方式,会区分大月、小月、平月。

3.通过自然常识、历史资料介绍的方式,会说出二月份的特殊性。

目标的制定既关注了目标的全面性又关注了目标的达成性,尝试用“通过方式,会(能)()”的形式来撰写教学目标,使每一条目标都具体、明晰,利教、利学、利评。

(二)教学程序简约

“121简约课堂”程序简单明了,思路清晰,没有人为的复杂化,各环节之间衔接顺滑。

案例: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1.问题导学(复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2.互助共议(研究加法的算法、算理,利用迁移,自学减法)――3.交流提升(分组汇报,综合应用)――4.达标反馈(当堂达标,反馈小结)

设计这样四步的教学流程,使得整个的教学思路简洁明朗,每一环节的教学任务精当明晰。

(三)指令清晰完整

“话不在多,到位就行”数学老师的教学指令完整明晰,每个时段学生对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很明确。问题语言导向明确、过渡语言自然流畅、评价语言扼要坦诚……

案例:教学“可能性”时,如果你问“抛3次硬币,有1次正面朝上,有2次反面朝上,那么抛第4次硬币结果是什么?”不少同学都会选择“正面朝上”。,理由是: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共抛了4次,不就应该是正面和反面各2次吗?所以,第4次应该是正面朝上。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借用一句“硬币是没有记忆的”的数学名言对此作了点评,简明、形象、深刻地指出:每一次活动都是一个独立的随机事件,每一次抛硬币的结果都无法确定。

(四)时间结构合理

老师的讲授时间、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学习同伴互助时间、师生交流时间等,能够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在课堂时间结构上,也灵活应用,不呆板迷信。

(五)善于归纳浓缩

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一节课留给学生的是程序化、问题化、公式化、口诀化、技巧化的知识、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反思:打造“121简约课堂”教学模式的注意点

一、问题导学(导)

1.创设的情境要有效、有趣,切忌为情境而设置情境。

2.导入简明扼要,不要浪费太多时间。

3.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二、互助共议(学)

要做到四个明确: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后仍然不会的问题。2.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让通过自主探索,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3.明确教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4.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在这个环节,要善于发现一些较好的方法,及时给予指点,让问题导学和互助共议能够更有效。

三、交流提升(评)

这一环节主要是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交流达到深化理解。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这要求我们做到:1.深入备课,充分预设。2.灵活使用教学课件。3.简约有度。4.恰当评价。

四、达标反馈(达)

这一环节是针对学习目标,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拟定的检测题要紧扣三维目标,习题要典型,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注意达标检测时间不少于5分钟。其目的是反馈,补缺,巩固所学。检测的手段和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因课而异,因人而异。

浅谈商业设计中的简约之美 篇3

【关键词】简约 精神 美学观念 商业设计

一、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简约朴素之美

简约的审美情结,有着深远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和美学观念。美的最高形态是自然清新朴实无华。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生活需求,反对华丽和奢侈。朴素为美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被提出来的。“朴素”这个概念出自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极端反对艺术文学的华美艳丽精巧,艺术创作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再现,而无须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和“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论述美的形态的时候,更多地强调自然、朴素、平淡的美,他把无为恬淡,自然朴素作为美的最高形态。庄子也同老子一样对华丽之美表现出深恶痛绝,并对老子的思想作了更深刻的诠释与发挥。

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美学思想在自然、朴素、简约、平淡、实用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从而更强化了中国美学传统中朴素为美的地位。

二、我国古代简约风格的设计

汉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处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汉服宽衣大袖,纹饰多为素色,简单朴素。汉服的神韵,古朴,简约,儒雅,飘逸,是汉族崇尚自然简约之美的集中体现。

在工艺美术方面,魏晋时期是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这一时期崇尚主体人格精神和空疏、清靜、平淡的审美风范。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合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其简约的意韵风格,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简约之美的历史渊源

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由繁就简的历史。古典绘画更多的是注重写实和技法。进入现代艺术阶段,简约的画风渐渐浮出水面,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简约理性,堪称经典。 “在画家蒙德里安的心目中,艺术不仅是生命,更是神圣的信仰,…作品如同洗尽铅华的女子,朴素,严谨而美丽。他非常理性的运用减法手段,把传统绘画的体积,深度,透视,笔触,绘画性都取消了,…只表现和它自身属性有关的本质因素,去掉一切无关紧要的多余的东西,得到的是重建的世界。”【1】

以杜斯堡为代表的风格派赋予了这种简约一种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他指出画家不应去模仿万象影像,而应透过现象看到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要素。从而引伸出一种基于与大自然不相干的均衡关系上的艺术。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艺术体系,把艺术语言简化至最抽象几何元素,把作品中的构成关系作为一种精神的终极价值来陈述,用极少的语言,说出了那个具体年代,具体生存的感觉。他所创化的绝对几何抽象,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为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提供了新的内容。

四、商业设计中简约风格的具体体现

简约之美在现代商业设计领域,更集中的体现在西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理性主义,及从19世纪突然崛起的客观精神。…现代主义的另一个关键的含义是‘形式服从功能。’现代主义者喊得最响的口号是:‘少就是多。’”【2】

(一) 建筑

“简约主义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3】 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

(二) 产品设计

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设计史上的巨大变革,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特征,功能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历史地位。最具影响力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并产生了许多功能形式完美统一的优良设计。著名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是功能主义的代言人,他认为设计无所谓‘形式’,当设计最优良地发挥了功能,其形式也自然体现。德国继续发展了功能主义,日尔曼民族理性务实、审慎思辩,其设计合理均衡、精炼、无装饰、注重品质技术。

简约设计在商业产品设计上主要是在造型外观上的简约和产品功能上的简约方便。简洁的造型外观是产品内部功能结构的体现,它直接影响人对产品功能的理解。由于电子工业的革命,微小的集成电路片取代了内部结构笨重的产品。人类从此不用再为生产一个功能产品而耗费大量贵重的材料,大大简化了工艺过程。与此同时,设计师得到了解放,可以更加感性的设计产品的外型。具有丰富创造力和简洁融为一体的设计,才是真正具有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作品,使用者在看到和接触产品时就可以了然于心,方便的使用,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简洁的设计是经过提炼,精简出来的,是主要设计因素的集合,体现了产品完成功能的最本质的因素。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设计,一切设计都应利于人的使用和操作。

结论

进入21世纪,设计的发展走入了新的领域,设计走向多元化、观念的、非主流的、不和逻辑的、非理性的、现代工业风格的、古典优雅的、尊贵高尚的、日式禅宗的等等。在这样一个潮流多变、信息发达、个性洋溢的新时代,简约作为一种经典的风格,依然为世人推崇,散发着不朽的魅力。社会越是进步、世界越是纷繁、人们越珍惜简单纯粹、没有任何文饰的美。商业设计的简约之美更是一种引人注目的风格,经典依旧,永不落幕。

参考文献:

[1] 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 [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10:52.

[2]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138.

产品设计简约之美 篇4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电视美术设计可以概述为:喜庆、祥和、简约、单纯、明快、大方, 这也是在晚会初期, 汇报舞美设计方案时用的几个关键词, 并试图重点实践简约和单纯这两个目的, 圆一个多年的梦。

喜庆:值得喜欢和喜庆。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祥和:吉祥平和。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简约:简略。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单纯:简单纯一;不复杂。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明快:明白通畅;不晦涩不呆板。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大方:自然;不拘束; (样式、颜色等) 不俗气。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1. 造型理念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美术设计采取围拢环绕式的“和合”造型, 突出团聚圆满、喜庆、祥和的寓意内涵。用一个最单纯的造型单元符号元素阵列排布, 组成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并夸张、变形、重复、叠加、发散。360度开放式舞台设置, 可以满足任何角度镜头的拍摄。

2. 舞台分布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舞台表演区由七个部分组成:后区 (矩阵灯背景墙) 、中后区 (弧形可开和合LED大屏幕) 、中区、 (耳区A, 上场口) 、 (耳区B, 下场口) 、前区 (主表演区) 、互动区 (最前沿探入观众席的舞台) 。每个区域之间层层紧扣, 互为联系, 在保证节目运行与拍摄机位等必备条件的基础上, 疏密有致最大限度地调动舞台的调度, 加大了舞台的纵深与层次。

3. 舞美构架

中式传统符号的造型由定制的冰凌形LED流水灯矩阵排列, 组成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在发光时可任意变换光效, 营造不同氛围, 熄灭时可呈现晶莹剔透的酷似北方冬日冰挂的冰棱效果。中心上方仍用冰凌形LED流水灯悬吊组成巨型水晶灯形状的构架, 晶莹璀璨突出节日气氛。专为晚会特别设计的中国传统大红灯笼形状的圆桌造型的嘉宾席位, 可在观众镜头反打时, 产生互动效果, 增强观众区的喜庆祥和气氛, 使画面丰富而饱满。如图1所示。

4. 观众设置

观众总人数设置410余人, 是历届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观众数量最多的一次, 观众分为两大区域。嘉宾席位:150人, 由25张特制的自发光大红灯笼圆桌组成, 桌上摆放马年吉祥物和年货, 用以加强观演的互动和节日气氛。普通观众席位260余人, 采用阶梯式平台, 用以加强观众的层次和镜头画面的饱满, 平台上方设置活动座椅, 这是对每一位来电视台观看晚会的观众的尊重。普通观众席第一排前方和最后一排的后方各有一排自发光的大红灯笼作为装饰, 使前后观众容为一体, 交相辉映。

5. 舞台机械

舞台中间弧形LED主屏幕下设车台, 可根据节目需要向舞台左右两侧开合。打开时, 演员可以从舞台中间后方迎着观众上场, 合上时是一个完整的屏幕, 为不同的节目播放不同的背景;中区配有主升降转台 (直径4m) ;两边耳区各设置一部升降台 (直径分别为3m、2m) 。

6. 视频设备

主背景采用LED高清屏幕弧形排列, 仅仅用于配合节目背景的迁换, 也是近几年春节戏曲晚会用屏幕最少的一次。

7. 机位讯道

本次方案可满足8~12讯的机位设置, 其中, 舞台下场口前沿和观众席左后方各设长短两个摇臂。观众席最后一排后方搭建了与观众席等弧长的平台, 上设一个轨道车摄像机, 当轨道车摄像机沿弧形轨道运动时, 观众席的背景变成了轨道车摄像机的前景, 使镜头非常有景深和运动感, 弥补了戏曲节目静多动少的特点。

二关于简约

提到简约, 就不得不说一下简约主义, 简约主义风格的特点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形象简化到最少的程度, 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 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 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艺术创作宜简不宜繁, 宜藏不宜露” (齐白石语) 。这些也都是对简洁最精辟的阐述。

但是, 简约并不是简单, 简约是优良品质经不断组合并提炼的精华, 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为一种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简练出的新概念, 摒弃陈俗与浮华, 它多半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 与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相统一。

简约也不是缺乏设计要素, 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作境界。在设计上更加强调功能, 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 更追求材料、造型、空间的表现深度与精确。

简约主义的前身实际上是减少主义, 那时候减少主义的风格特点是:按照“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在当时, 这种风格在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但是, 简约主义作为一种主流设计风格被搬上世界设计的舞台, 实际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兴起于瑞典, 虽然在之后的十几年, 出现了解构主义试图打破这种设计理念, 但是, 人们渐渐渴望在视觉冲击中寻求宁静和秩序, 所以简约风格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精神内容上, 都迎合了在这个背景下所产生的新的美学价值观。

“简约主义”这一名词来源于西方, 但并非只存在于西方。其实简约主义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所体现, 而且比西方首次提出“简约主义”的时间还要早得多。比如说我们国家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早就说“少则得, 多则惑”, 意思就是要把事物的本质加以总结与提炼,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后来的“less is more”的设计思想与老子提倡的这种少胜于多的思想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西方的简约主义只局限于设计, 而中国的简约思想则深入到了文化、艺术, 甚至是哲学思想的层面, 并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

提到简约就不得不说一说近几年电视晚会中电视美术设计的不良风气。恰巧, 2013年有幸聆听了上海电视台一位资深导演的讲座, 题目是《导演眼中的电视美术与灯光》, 导演长篇论述了导演与美术设计的关系, 导演与灯光设计的关系, 其中提到了一个从没有用在电视美术中的词“视觉污染”和“光污染”, 听到这个词笔者很震惊、很惭愧、很有同感。震惊的是当今的电视美术已跑偏到了如此地步;惭愧的是笔者也是电视美术设计队伍中的一员;有同感是笔者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却一直找不到适当的时间和场合与同行们就当今电视美术设计中不正常的现状进行探讨。

近几年的电视美术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并越走越偏, 忘记了自己的职能,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奢侈豪华, 过分追求绚丽, 大肆展示、炫耀舞美设计, 置节目内容、演员的表演而不顾;

滥用科技, 声、光、电一齐上, 旋转、升降、开合、移动, 天上、地下到处是机关, 尽一切所谓高科技之能事;

屏幕泛滥, 顶部、立面、地面、海陆空全覆盖, 一眼望去, 所有能见到的地方全是屏幕。屏幕的出现, 其实对电视美术来说的确是个福音, 它解决了演播室无法解决的场景的迁换难题, 而且还使固定的场景动了起来, 并且还能传达节目内容的非常多的信息量。但由于过度的运用、滥用, 致使本来的福音成了灾难。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 试图摒弃这些东西, 因此, 在美术设计上没有运用过多的舞台结构和繁琐的形象语言。力图回归舞台美术一切为表演服务的宗旨和原本功能, 而不是炫耀舞台美术本身, 从而使舞台更简约、更单纯, 使舞台空间更开阔, 使舞台调度更自由。

三关于单纯

孔子在《乐记á乐论篇》中有“大乐必易, 大礼必简”之说, 说明简约、单纯就是美。道家的老子、庄子, 针对当时贵族文化的奢侈风主张自然朴素之美。庄子在《庄子á天地》中对复杂的事物表象对人心的影响有所论述:“且夫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 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 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 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 使性飞扬。此五者, 皆生之害也。”这与老子追求与造化同工的大巧, 追求“致虚极, 守静笃”的人生境界一脉相承。这与简约主义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非常吻合。儒家、道家的这些思想都是我们所熟知, 也成为华夏民族的思维观念的奠基。

笔者认为单纯和简约是舞美设计的最高境界, 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在舞美设计中把形象语言提炼到极致, 使舞台视觉变得更高级。2014年春节戏曲晚会的美术设计紧紧抓住一种传统吉祥图案元素, 充分利用, 不断重复, 直至震撼、壮观和足够的视觉冲击力;从而使舞台更纯粹, 更高雅。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舞美设计虽然仅用了一种物体, 一个外形酷似冰挂造型的透明灯管。但单纯、简约的背后并不简单, 在选用、设计、改装的过程中费尽一番周折和心血。

起初是想用近似夜晚大街上常见的流水灯一类的发光体, 后因其造型过于规整 (如图2) , 因而设想能否找一种像冬日北方房檐下、树枝上的冰挂中的冰凌造型的发光体。经过多日的寻觅, 竟然真的找到外形酷似冰挂中冰凌造型的LED发光体, 当时真是喜出望外。如图3、图4所示。

但接下来的问题就出来了, 虽然它的造型是冰凌形状的, 但它是单一的白色光源, 并和街上的流水灯一样, 只是单一的往下流动的一个动态变化, 这第一不符合电视拍摄的要求, 因为太白、太亮。第二过于单调, 且动作过于冲击不够舒缓。整场晚会约五个小时, 如果只有这一个变化会显得非常乏味和疲劳, 更谈不上配合节目的内容和气氛了。

于是就想办法改装, 通过努力, 把原灯具单一流水动态的变化去掉, 换成可变换颜色的发光体, 这样比以前的变化丰富多了也舒缓多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虽然有丰富了颜色并也可以变化了, 尽管变化的速度可调, 但它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停不下来, 也就是说它是无法在某一个颜色上停下来固定住的。这实在是不适合京剧的表演, 因为京剧是一个非常高雅、有剧情、重表演的剧种, 如果表演的背景和环境是高亮度并不断的运动和变换的形象, 会大大地破坏剧情, 干扰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 按业内的行话就是搅戏。

于是又再一次地改进, 通过增加一根控制线和一个调控设备, 使这个冰凌造型的灯具既可以变换颜色又可以在任意一个颜色上固定住, 从而达到了根据节目情节的不同而变换不同的色彩, 烘托不同的气氛, 想变则变, 想停便停, 由于增加了一根控制线, 使原来每个灯体一根光源线变成了两根, 增加了粗度, 于是索性把两根光源线变成完全透明的线体, 充分利用这两根线, 让它变为冰凌造型的延伸, 并成为灯光渲染气氛时的特殊受光载体, 强化了整体造型。如图5。

接下来的工作就更加复杂而浩大了, 以上所述的只是一个灯体的控制, 然而整个舞美设计需要十六组, 每一组由一千个灯体组成, 共计一万多个灯体。然而, 这十六组一万支灯体要步调一致, 同时变换, 也就是说每一组一千支灯体不能有一支灯体失误, 不能出现不变或不同步变, 这样才能确保十六组一万支灯体同时变化, 来营造不同的氛围。

通过一点带多点的逐级控制:灯光控制台→冰凌形LED流水灯主控器→电源变压器 (220V—12V360W) →分控器→冰凌形LED流水灯。实现了所有冰凌形LED流水灯整体同步任意变化, 任意定住某一颜色的目的。

四关于明快

明快, 也是在谈节目的舞美设计时, 导演最爱提出的一个要求。在词典中查看对“明快”的解释是:明白通畅, 不晦涩不呆板。把这个词用在舞台美术设计中, 笔者认为更多是涉及到舞美设计的形式感, 或设计样式。但笔者以为, 纷繁复杂的场景设计, 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什么“明快”的。

6 3号机视角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舞美设计就是一例, 它整个舞台场景形式感极强, 所有立面形象全部垂吊悬挂, 没有一个立面景是落地生根的。是一个全新的形式, 使观众眼前一亮, 给摄像机一个全新的视角, 顶部吉祥图案的灯箱和悬吊而下所形成的拱形反射图案虚实相映, 整个组成一个穹顶的空间, 这种方式也是舞台美术从未尝试过的形式。

五关于大方

现在广为流行的一个词:高、大、上, 即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也是导演在谈节目时最爱说的一个词。基于上述的几个特点, 再加之舞台与观众席采用环绕围合式的观演关系, 还有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两千平米演播室的天然条件, 从而使2014年的春节戏曲晚会大于往届任何一年。

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篇5

首先我想从我看到的一则故事说起:一位哲人把一个小孩、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位数学家同时请到一个密封的、黑暗的房间里。哲人吩咐他们:“请你们用最廉价又最能使自己快乐的方法,尽快把这房间装满东西。”物理学家马上伏在桌上开始画这个房间的结构图,然后埋头分析这个季节哪是光照最佳的方位,在哪堵墙哪个位置开扇窗最合适。草图画了一大堆,绞尽脑汁的物理学家还是不能确定在哪堵墙上开窗,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而数学家连忙找来了卷尺丈量墙的长度与高度,之后伏案计算这间房间的面积,又在苦苦思索能用什么最廉价的东西恰到好处的把房间迅速填满。只有那个孩子不慌不忙,他找来一根蜡烛,从口袋中掏出火柴点亮它——昏暗的房间一下子明亮了。在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还在皱眉设计种种方案的时候,小孩已经在屋里围着摇曳的烛光幸福得跳舞唱歌了。

多么睿智的孩子,他用了最简单、最廉价的方法,然而这简单的方法带来的却是不简单——烛光摇曳、满屋生辉、温馨浪漫,让人感到快乐无比,这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不正是在追求这样的效果吗?用实实在在的方法,使学生有真实的收获;用简约的方式,使我们的课堂丰满有效!所以下面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就是——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一、何为“简约”? 哲语分享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郑板桥(郑板桥画竹画了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到后来,他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画竹就要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么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这种“减法思维”体现的是:由简约带来真实和高效)

什么是简约?重点突出为简,厚积薄发为约。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和文本之间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充满智慧的对话,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简约的结构,深入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才是简约课堂,这种“简约”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我认为:

1、简约是一种理念,使教学过程清清爽爽。把简单的课上得很复杂是一种技巧,把复杂的课上得很简单是一种智慧。简约的目的最终是高效。

2、简约是一种深度,使语文课堂充满张力。简约的教学设计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阅读,这是让学生能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前提。

3、简约是一种底气,使语文学习扎扎实实。做到“教学环节简洁;文字训练扎实;教学形式朴实”,这就需要充分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感悟中展示学生的灵性;联系生活,在感悟体验中展示学生的灵性;走进对话,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展示学生的灵性。

4、简约是一种境界,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5个“说”来表现:一是课文说什么,二是课文怎么说,三是课文为什么这样说,四是我想对课文说什么,五是大家想对课文说什么。把握语文的实质,才能提高语文的实效。

简单地说,语文课堂的简约,就是目标小一点,过程实一点,方法纯一点,以自然、朴实的教学去追求高效、灵动、和谐的课堂。

二、为何“简约”?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有了很多的变化:师生对话、合作交流、书声朗朗、情意浓浓„„很多老师蓦然发现:语文教学应该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注与提升。于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每节语文课都追求的目标。老师们甚至希望,一节课就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以致于有人说如今的教育常常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我们的小学语文就是折腾得最最严重的一门学科。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阅读教学:“把课文都讲‘胖’了,教‘肿’了”。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内容太多、太杂,有的老师驾驭不了,另外又怕漏教了却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却迷迷糊糊,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

近几年听了许多的语文课,对以上问题有了一点深入的体会。课上很多年轻教师精神抖擞、表情丰富,加上精致的课件、准备充足的教具、活泼多样的方式,都非常吸引我们听课者的眼球。但35分钟的热热闹闹之后,走出课堂,想回忆起什么,却只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一节课结束,学生似乎学会了许多,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真正学会,甚至可能连课文都没读正确、读流利。以下例举几个片段:

片断一:《低年级识字教学》

教师让学生从“苹果树”上摘下带有学生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共十个字,大部分学生抢不到,学生贴不到,教师按自己的板书设计贴好,然后让学生齐读生字。学生“抢摘”后,仅仅和同学们一起齐读了一遍,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纯属无效劳动,因为参与活动的孩子不过是随意“抢摘”而已,匆匆忙忙之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的时间?

片断二:四年级上册第18课《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了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片断三: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

一位教师在执教《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读课文识字。第二步,多媒体播放春天自然风光的录像。第三步,进行自主学习,喜欢诵读的同学练习诵读课文,老师提供配乐曲子;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可编舞蹈表现春天,还可选择歌唱春天的歌等等。第四步,组织交流展示。第五步,读古诗《春晓》第六步,合唱《小燕子》整节课学生又唱又跳,台上台下蹿动。

整节课虚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样多,把语文课变成了联欢会。从以上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学科渗透”为名的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占用了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时间;有时远离文本,让学生随意发挥,不着边际的议论和大量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个人阅读实践,取消了教师的板书和范读,甚至必要的讲解。凡此种种现象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在课堂上,语文学科虽然也重视“综合”,但这种“综合”不是抽象的综合,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不能因为要“综合”而异化了本体,甚至消融了本体。语文课上的主要活动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察、思维、想象活动、情感活动等等。“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

针对“把课文教肿了”;针对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崔峦先生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的确需要“瘦身”,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突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一种“简约之美”。我们说教学首先要突出教材重点、敢于取舍。正因有了侧重点,教学就应该变得“简单”和“专一”,简约而自然,这才是是语文课堂的本色。简约自然,其实就是真实,这种看似简约的课堂并不简单。它要求课堂不要硬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堂教学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让教学方法太花哨,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

三、如何简约?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又丰富呢?

(一)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简明,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船,那么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它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1、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确定目标时,我们一定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力求简明适当。简明是指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内,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适当是指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如,景美情深的课文以赏读积累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以熟读、复述、内化语言为主;写法上有特点的课文以领悟迁移写法为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有用的、实际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作为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课标明确规定的年段目标,要对自己任教的年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越位,也不能不到位。

如低年级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朗读和词语的积累。阅读教学要追求情趣、扎实和规范。还要做到读写姿势正确,写好铅笔字,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认真完成作业,学会查字典;中年级要加强朗读,练习默读,要加强段的教学,并逐步向篇过渡。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学会预习复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形态则追求自主、智慧和发展,要从精读中领悟学法。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要学会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能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在实践中用语文。

二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们要以此为依据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

例如:高金莲老师在这次的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中执教了《微笑着承受一切》,她老师根据四年级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以及学习基础,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承受、失声痛苦、剧痛、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等词语。

2、学习从“课题入手,抓课文重点”的方法,理解句子“我绝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的含义。

3、感悟主人公以微笑面对一切的自信、乐观、坚强以及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以上目标中,老师抓住桑兰的“坚强”这条主线,由“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这一显现桑兰坚定和自信的语句为射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围绕此句进行品读、理解和感悟,在理解词句、掌握方法的同时达成本文的情感目标——感悟主人公以微笑面对一切的自信、乐观、坚强以及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

正是因为我们在三维整合上下了功夫,语文就变得简单了。2、突出语文能力。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要体现目标的三个维度,更要突出语文能力。我曾看到一位老师执教《赵州桥》一课时,制作了大量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并没有多少提升。

(二)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关键。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要做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1、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我们备课时,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确定了简明的教学目标,接下来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地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悟、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在教学中,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为三维目标的达成服务,但同时又不能刻意追求,放大我们所要强调的那个维度。据说雕塑家罗丹雕塑了一座人像,让学生们提意见。一个学生说:“这手像极了,我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罗丹听后,毫不犹豫地抡起斧子砍去了这双“完美”的手。因为在罗丹看来,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部分是比整体更为重要的。如果这双手太突出了,有了自己的生命,便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我想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刻意放大这个维度,设计了很多内容来达成这个目标,那势必会忽略另外的维度。你强调的那个维度强调得过了头,语文就会走向“异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就不能得到和谐统一。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我们在沙滩上用双手捧起沙子的时候,手里的沙子满满的,却几乎不会漏下来,但是当我们用力一点,把沙子握得紧一点时,沙子却从指缝漏下来,直到漏得精光。我这样说的意思就是,要想得到的多,就要顺乎自然;若是操之过急,刻意追求,反而可能得不到。很多事情是这样,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如南翔小学宗晶老师执教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真正做到了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简约而适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到后来却什么都没有了?”导入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们乱砍滥伐的错误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宗老师选择了描述小村庄变化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现人们随意砍伐的行为,有感有悟,情理交融。这些重点语句的反复品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

2、精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约”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依据什么来确定每课教什么呢?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已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一位特级教师在一次公开课后曾经说:“我备这堂课直接的时间只有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一堂课。”

我们应立足文本,学会精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扎实、紧扣读写。何为基础训练?就是立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语言文字基本技能训练和着眼于听、说、读、写、观、习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但是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点很多,如果我们逐一讲解、训练,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满堂问”“满堂练”“满堂讲”,不仅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也讲不透、讲不完,因此,教师应善于“精选”、“精讲”。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一座铜像》一课,有许多字词,教师可以重点教“急中生智”,让学生说说“急中生智”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了解急在何处?智在哪里?抓住这个全文的关键词“急中生智”,联系上下文涵盖全文,问得集中干练,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干净利落。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思考,除了用小便浇,还有其它办法吗?结果都不行,只有小便浇是最佳办法,突出了小于连的机智。于是小于连既可爱又聪明,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形象便树立了起来。本单元又是重点理解词义,又达到了词语理解的训练要求。

3、正确处理课文与补充材料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补充课外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反之,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增加教学负担。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现象,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

(三)设计简化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简化”,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教学环节的“简约化”,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等基础上的“简约化”的设计,要求我们力砍细密的、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品味,去感悟,去思考,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1、教学过程要简化。简洁的过程设计往往充满着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整合的问题覆盖面一定要大,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熟读迁移,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

我们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无论教哪个年级的阅读课,无论是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和师生交流。一般来说,刚刚学习一篇新课文,要安排自学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问题之前,也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自读自悟和“交头接耳”的时间。

2、课堂教学的组织要简化。语文教学的训练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思维的训练,一个是语言的训练。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尽量为这两个训练目标服务。要通过你的创设情境,你的课堂设计,使学生有思想的碰撞,有情感的体悟,有美感的激发,有想要表现的欲望。通过这些,有效地实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目标。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狗杜克》一课时,组织了以下课堂教学:1.默写四组词语,然后听老师讲“小狗杜克”的故事,并借助默写的词语归纳故事内容。2.完整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安然无恙”的意思,讨论:小狗杜克是怎样使玛丽的孩子安然无恙的?由此感悟到小狗的勇敢及忠心。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再就当时情境写台词:玛丽和周围的人面对尼科安然无恙、杜克留着鲜血的情景,会说些什么,三位同学表演,其他导演。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表演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四)选用简便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简便”,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润滑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儿童的世界是自由的,天真的,他们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是简便的方法和简明的教学思路。所以,我们选择教学方法应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哪钟方法简便、有效,利于学生亲密接触文本,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就采用哪种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的《大竖琴》一课时,录制了各种车辆的马达和喇叭声,使孩子在看竖琴图和大桥图,以及听竖琴美妙琴声的基础上使想象思维达到了跨越,在听听、看看、想想中,学生仿佛置身于繁忙的大桥上,切实感受叔叔阿姨们在为上海的建设而忙碌,我们的上海在不断前进!从而理解了大桥弹的“乐曲 ”就是:我的家乡——上海在前进。

1、突出基本教学手段。

自从“电”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教学手段虽多,但总有上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是什么?拿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最基本、最简便、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写。

实实在在读书。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上《给予树》,在让学生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就急于问学生“你认为课文中有哪些给予?”学生因为对课文不熟,任凭教师怎么启发,也只能发现“金吉娅对陌生小女孩的给予。”却怎么也猜不出老师想要的“妈妈给予孩子们。兄弟姐妹相互给予”。而为了让学生说出这两种“给予”,一节课上,这位教师带着学生一会思考,一会交流,一会看书,一会反馈,绕来绕去,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结果学生还是不能说到点子上,最后教者只好自己说出答案。这个例子告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或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让“言”与“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记得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要学生读出某种语气没有错,但不能为读而读。有的教师要求“请带着悲伤的感情读”、“请带着高兴的语气读”,可是学生朗读时所带着的感情并不是真正从内心生发出的情感;我们也常说“这里要读得快一些”、“那里要读得慢一些”、字要读得重一些”,要知道,朗读不仅仅是以速度和重音表现出来的技巧,更应当是学生对文字感觉的声音表现。我们应当着力去做的,是帮助学生体会文字里的感情。如有一个执教《掌声》一课的老师抓住了出现在课文两个地方的“一摇一晃”:“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两个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摇一晃”中英子不同的感受,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样的处理就非常好。

快快乐乐写话。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学生在读中丰富了语言,获得了写的技巧,培养了思维能力、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写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时我们就要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尽可能把老师的教学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写话时间,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我们的巡视指导,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训练效果。

2、创设语言情境。

我在执教四年级《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为动物拍照”这样一个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品读、交流,方法很简单,但效果却出奇的好:

上课伊始,在指导学生将课文读顺之后,我在课题“游天然动物园”之后加了个破折号,要求学生用课文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受。“乐趣无穷”,这是明显的。我要求学生接着把作者最后的这段浏览感受读一读:“‘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然后我对大家说:“咱们也来一次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快乐之旅怎么样?”下面“想”声一片。“关于旅游,有这样一段形象的描述,(故意顿了一会儿)希望这说的不是你。怎么说的呢?”几个关子一卖,学生一个个伸直了脖子,生怕够不着这顿大餐。“什么是旅游呢?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问他其中的乐趣,回答三个字:不知道。’”学生一听,都乐得笑了。我接着说:“旅游应当是欣赏,应当是把身心交给山水自然,而不是赶着照一张张‘到此一游’的人头照。”学生会意点头,我又说,“但如果是把握精彩瞬间,能够很有艺术地拍照,那就另当别论了。今天的快乐之旅,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文字去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神游一番,交给大家一个任务,为动物拍照!”学生们先是惊讶,接着一个个兴奋不已。“一个有情趣的人读课文,一定能将文字读活,发现一个个有情趣的瞬间,并随时按动快门,留下那记忆里的精彩。(补一句)——而不是回家问他什么也不知道。”学生又笑,并开始有兴致地投入到课文中去,读着,想象着,圈画着,并做下“拍照”的标记。

五六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了,我让学生将自己要拍的画面与同桌交流。学生其实就是在向同学读着课文中描写动物的语言。学生对课文还不太熟悉,此时让学生把课文读起来就是我的目的。

“这些动物有意思吗?头脑中为它们拍下照片了吗?闭上眼睛,看看这些动物的模样是不是就在你的跟前?嗯„„长颈鹿„„细长的脖子,斑驳的花纹,静静地,在树阴下亭亭玉立„„”显然我的引导给了同学们示范,他们也一个个在下面轻言描述起心中的相片来:“基马猴„„顽皮„„从来就没有安稳的时候,一会儿还在树上,一会儿已经蹦到长颈鹿的背上了。对,就拍在长颈鹿背上啃野果这一张,还朝我们挤眉弄眼呢,简直就是在气我们:你们有野果吃吗?”„„这时候学生的描述已经超越了课本的束缚,这是在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在为学生的表现暗喜的同时,我决定把战线往前推进,将成果扩大:“同学们,一个摄影家为了让别人明白自己的作品内涵,往往会给作品起一个标题。比如老师就想给庞然大物河马来一张,你看它懒洋洋地刚出水面,突然发现了我们,于是愤怒地张开大嘴,对天怒吼„„我给这一张起名——气吞山河!”学生一个个鼓起掌来,接着不用我提醒,一个个便投入到发挥他们天才想象力的游戏学习去了。„„

不一会儿课堂就热闹起来了:

“我拍大象。它正悠闲地横过马路,扇着大耳朵,并用它那可怕的鼻子随意地将一棵小树齐根打断。我的标题是——横行霸道’。课文中不是讲,看见大象,导游阿里立即让我们们停车了吗?大象发起脾气可不得了了,这是‘横行霸道’。”

“我也拍大象这一刻,我的标题是‘别抢,看这’。小树断了,你的车想翻吗?呵呵„„”

“我拍狮子,„„‘温馨时分’„„”

“我拍打滚、玩闹的小狮子,‘天真’„„”

“ 我拍大象过河,被河马咬掉尾巴,标题是‘你也有这一遭’。”

„„

这节课中,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有情趣的设计,出其不意地在学生的“痒痒处”挠一把,使学生始终处在旅游拍照的积极情绪中,他们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实实在在地发展了语言。我想这就是简便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意外效果。

(五)运用简洁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简洁”,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基石。如今很多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令人感到迷惘甚至担心。比如:“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领新标异二月花,你的发言有了诗意。”“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你的答案。”猛然一看,这些评价语言非常富有诗意,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却弄不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用最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知互动、简约高效。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

1、调动学习兴趣。一年级上册34《天上一群小白羊》一课,以为老师是这样引入的:绿油油的大草原上,奔跑着一群小白羊,真美啊!奔着、跑着,它们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为什么?赶快读读课文《天上一群小白羊》吧。这段话顺应浪漫的虚写手法问出新颖奇特的问题:小白羊飞到天上去了。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迫切希望读这首儿歌的心理,学习有了动力。

2、渗透学习方法。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悉尼歌剧院那美丽独特的外形真是令人沉醉,你能找到文中那生动形象的描述吗?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三年级上册《悉尼歌剧院》

寥寥数语既提出了学习要求,又给予学生美的享受与智的启迪,这正是简洁的语言所呈现的简约之美。

3、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置身文本的情境,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获得体验。如:

“小乌鸦叼着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的情景感动了我们,谁能用朗读把小乌鸦的懂事和孝顺表现出来?”——一年级上册《小乌鸦爱妈妈》

4、激发表现欲望。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最欣赏你读的那一句句子“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因为你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了小青蛙快乐歌唱的情景中,谢谢你!——一位教师执教《荷叶圆圆》时所说。

5、沟通师生心灵。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如:

一位老师请一名学生把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晏子使楚》,学生把“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这时老师说:“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

这位老师的寥寥数语话既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又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还幽默地把写字大小不匀这种偶然现象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机智地渗透、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充分表现出了老师的智慧。

(六)制作简单的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调味品”。大多数语文课堂,还是使用常规媒体来教学,有时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照样能使课堂成功、出彩。有的内容教学时并不一定要追求课堂教学媒体的多样,侧重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感悟可能更加适合,如果设计过于繁琐的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所以我们对多媒体教学应采取理性的态度,应“合为时用”。

所以,简约的设计,恰恰蕴含着智慧,昭示着深刻和经典。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就制作了简单的课件:一段配乐录音,一张月亮星星的画面。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播放配乐录音,美妙的音乐、动听的声音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神情专注、投入。之后,我又出示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去想想自己坐在月亮上欣赏夜空美景的情景,然后再去朗读课文,达到感情的自然流露。尽管媒体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简约的最终目的是“求倍”——求得学生习得知识的倍增,求得教师专业成长的倍增,求得教育教学质量的倍增。简约的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需要有深厚的底蕴来支撑。语文教学也只有简约、沉静下来,我们才能够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所谓“大道至简”,应该就是这种境界。

简约之美 双面超薄 篇6

5月24日,全球知名的商用打印方案提供商OKI日冲商业(北京)有限公司一举发布了五款LED打印机产品,包括两款A4黑白LED打印机B411dn、B431dn,以及三款A4彩色LED打印机C310dn、C330dn、C530dn,这五款产品均定位于中小型工作组商用办公,将为普通办公用户以及金融、电信、制造、流通等行业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C310dn/C330dn/C530dn三款A4彩色LED打印机采用了新一代LED打印头,将整机高度缩小到24cm,纤薄小巧。与此同时,三者均采用4色一体型感光鼓设计,配合内置型双面打印单元的应用,保证产品在体积方面的优势。三款新品彩色输出速度突出,C310dn/C330dn彩色打印速度22页/分钟,C530dn的彩色打印速度26页/分钟。另外,新技术的应用让三款新品能检测出打印张数,自动控制定影的温度。从而缩短打印机唤醒的时间,节省耗电量。并且即使彩粉用完,用户仍可正常进行黑白文件的打印,设计人性。

OKI B411dn/B431dn是两款A4黑白LED打印机,打印速度分别可达到33页/分钟和38页/分钟,首页输出时间均少于5秒。打印机配置方面,B411dn/B431dn标配自动双面打印单元和网卡,并口、USB接口等,以及2行16字符LCD控制面板,可随时监控打印机和耗材状态。同时,五款产品均支持1320.8mm长纸的打印,满足用户条幅、成册文件封皮等更多需求。

点评:

追寻政治课堂的简约之美 篇7

一、清晰主线———重点集中不散乱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政治课教学:由于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 目标大而全, 内容无取舍, 环节太复杂, 一堂课下来, 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吃力, 教学效益低下。

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 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式表示出来, 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让课堂教学从冗繁走向简约, 从杂乱走向清晰, 策略之一就是要自觉遵循教学规律, 清晰地梳理出教学主线, 把重要知识贯穿起来, 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教学主线是一堂课的基本内核。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那么教学主线就是树干, 是教师在反复研读教学目标, 反复推敲教材重点, 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种基于“整体解读的视点”。教学主线清晰, 课堂的基本走向和逻辑结构就清晰。反之, 没有鲜明的主线, 课堂就失去了方向感, 盲目又徒劳。和其他学科一样, 政治课的教学主线大多隐含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 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概括和提炼, 使潜在的暗线明朗化,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 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教材的小标题依次是“为他人开一朵花”→“心动不如行动”→“体味余香”→“拓展天地”, 我们应该扣住“爱”这条主线, 或沿着“感受爱” (爱的感悟) →“奉献爱” (爱的行动) →“体味爱” (爱的回味) →“分清爱” (爱的原则) 的脉络, 或顺着“感受爱, 我心动”→“我心动, 我行动”→“我行动, 我快乐”→“我快乐, 会智爱”的线索来组织教学, 以清晰地揭示课文内隐的逻辑关系, 使整堂课因主线设计清晰而显得气韵流畅、浑然一体。

政治课堂要拒绝烦琐, 实现“瘦”身, 教学主线的梳理是关键的一步。主线确定之后, 活动的设计、内容的取舍、目标的落实都要紧扣主线简约地展开。

1.教学目标要简明

我们倡导“一课一得”, 即一堂课究竟要让学生学到什么,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设定切不可太虚太多, 要实实在在, 易于达成。目标太多, 教学无所适从;目标太虚, 教学难以达成。

2.教学内容要精讲

也就是说, 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合理裁剪, 大胆取舍, 不必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精讲, 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入思考、仔细推敲, 也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设必要的条件。

3.教学环节要简化

教学由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所构成, 但环节预设如过于精细繁多, 反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思考难以深入, 致使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被消耗于毫无收获的走过场中。因此, 在明晰主线的基础上, 教学要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简化学生学习的头绪, 以提高教学效率。

“简”, 从形式上是在做教学的减法, 实质上是要求教师用“心”去掉教学中的多余部分、无效部分、零碎部分, 让学生享受实在的“多”。这既需要有大刀阔斧的魄力, 也要有细致入微的心思。

二、引用素材———切中肯綮不烦琐

借助热点素材来归纳或者演绎教材观点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有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热点素材, 政治课才少了些抽象和枯燥, 多了些生动和活力。但在热点素材的实际使用中, 教师往往会犯“用不到位、用不贴切、用不经济”的通病。因此, 一节好的政治课必然讲究热点素材的使用技巧, 懂得舍弃, 懂得剪裁, 简洁方能有效。

1.素材要精简

教师在挑选素材时, 往往觉得这个材料很好, 那个也很不错, 难以割舍之下, 索性全部上阵, 看似丰富多彩, 实则虚浮臃肿, 效果并不好。笔者认为, 一堂课的热点素材总量必须有所控制, 以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为准绳, 需要用时才用, 可用可不用就坚决不用。尤其要反对那种“多材一用”的做法, 人为的素材堆砌不仅会掩没知识本身的光辉, 且不利于师生对话和课堂生成。就单个素材而言, 也要追求信息简洁, 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接受。以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20课“合理利用资源”为例, 在讲解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对比时, 有教师出示了一张内含我国各种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量数据的表格, 看上去黑压压一大片, 数值明显偏大, 难以比较, 不如选取我国资源的总量位次和人均占有量位次的表格, 数字一目了然, 信息简明扼要。

2.素材要匹配

素材与观点之间的关系要紧密, 这是对素材使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常见情况是, 教师为了佐证或导入某个观点, 对观点的理解却不是很到位, 就找个似是而非的素材来使用。为素材而素材, 素材与观点之间关联度不高甚至游离, 使用效果不佳就可想而知, 不如不用。仍以“合理利用资源”一课为例, 有教师为了说明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出示了一段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素材。但仔细想想,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小是一个平均量的问题, 而北方水资源紧缺更多的是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二者之间不能等同。不如直接让数字来说话更贴切, 相信在学生了解了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排名世界第6, 而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 排名第110位时, 这个问题就能简洁地迎刃而解了。

3.素材要尽其用

“多材一用”显得累赘、低效, “一材多用”却简洁、高效。一个好素材信息量丰富, 使用得当, 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必须充分挖掘, 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素材的效益, 浅尝辄止无疑是对素材的浪费。

例如, 教学“合理利用资源”一课, 教师在说明我国的资源形势之严峻的三个表现时, 大多采用教材上的三个素材: (1)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相关数据; (2) 我国各种资源分布差异的数据或图表; (3) 我国与别国的生产能耗比较数据。可惜仅此而已, 未曾想到这三个素材还有进一步的妙用———能推导出国家层面的三个应对之策, 即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法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 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坚持科教兴国,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样, 既避免了国家对策层面需要素材再次一一论证的麻烦, 使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流畅, 又为公民行动层面的充分展开节约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既简约又高效。

4.素材要序列化

素材散乱使教学头绪增多, 如将这些素材加以有序组合, 适当地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情境化的素材序列, 就能使教学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例如,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授课中, 有教师以“一滴水”的设计贯穿全课, 教学采用个别到一般的叙述技巧, 从“一滴水的自述”讲到资源的重要性, 从“一滴水的自豪与辛酸”引出资源形势的严峻;通过播放微电影《最后一滴水》调动学生节约资源的情绪体验, 为后面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最后利用课前调查问卷的数据 (主要是针对水资源设计) 和话题“校园节水办法大家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资源节约, 并落实到行动中去。整节课都紧扣“水资源”有序展开, 教学显得简洁明快。

课堂要简约, 除了素材用得精简, 教师的引导、讲解、评价也要简洁到位。素材导入时不妨直奔主题, 不要故意绕弯子;分析素材时也要讲效益, 能三言两语说清楚的绝不讲成长篇大论;评价也要力求准确扼要, 避免啰唆杂乱。这样, 课堂简洁在表达上构成了一个系列, 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最清晰的内容。

三、走出误区———自在朴素不浮华

当前的政治课教学, 尤其是一些公开课、评比课, 或多或少存在着浮躁现象, 如逢课必合作探究, 以表明自己理念先进;开课必全程使用多媒体, 以体现自己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崇……陷入了流行的误区。然而, 简约是一种自在朴素而非浮华, 潮流不能与教学的本质背道而驰。

1.方法要务实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具有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但一些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却往往存在着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倾向。如在公开课上广泛使用的小组合作学习, 表面上看课堂的气氛热烈,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出,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多为低效甚至无效。从合作的主题来看, 要么是合作探究的话题过于浅易, 合作毫无必要;要么是合作探究的主题大而无当, 合作成了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的自由发挥, 缺少思维含量, 更谈不上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话题选择不当, 会导致小组汇报或者是简单重复, 或者是不着边际, 教学显得臃肿冗长。其实, 教师应该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计一些探究性、发散性、思辨性的话题, 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合作学习任务, 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有实效。从合作的流程来看, 一些教师一提出话题就立刻让学生合作讨论, 学生思考尚未展开便转入交流环节;合作的时间相当有限, 一个复杂的话题匆匆讨论两分钟便结束, 合作不充分也不深入;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作评价, 待学生回答结束后就宣告合作学习结束。这样的小组合作, 说白了就是打着“合作学习”的旗号变相进行课堂提问, 师生共“秀”了一回互动, 演了一幕给听课者看的、看起来很美很热烈的合作学习舞台剧。

其实, 合作对学生而言, 不仅有交往的价值, 更是学习个性化、互补化的需要。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因课制宜, 让学生“真”合作一回, 合作出思想的“火花”, 合作出真正的价值。合作学习有名无实, 不仅影响课堂效率, 也使教学陷入了虚浮作秀的误区。

2.媒体要简易

多媒体的出现是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一大革新, 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发挥了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使政治课教学涉及的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始末和媒体观点都能得以呈现, 较之教师的口头讲述更形象、更直观。但是不是每一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是不是整堂课都必须用多媒体呢?笔者认为, 答案是否定的。凡教学中使用过多媒体的教师, 都有一个普遍、共同的感受:幻灯片一张一张过, 教学内容未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 多媒体用多用滥了, 还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呈现的材料多了, 学生的思考少了;课堂的容量大了, 师生的互动少了;机械点击多了, 课堂的生成少了。其实, 课堂中最有价值的师生对话和互动, 都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结合黑板板书来慢慢推进, 受到诟病的“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 也有着多媒体无可替代的优势。说到底, 教学媒体本质上只是为教学服务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用得合适, 该用的时候用, 才有作用和意义;如果将工具异化为课堂的主角, 教学单纯地追求外在形式的热闹而忽视了内容本身和学生需要, 只会是舍本逐末, 造成教学的浮夸和低效。

因此, 多媒体的使用应该追求适度和简洁。首先是课件本身有一个量的控制, 如一节课幻灯片张数在15张以内为宜。课件制作力求界面干净, 不要花哨繁杂;内容重点突出, 避免无关信息干扰;文字量和字体大小设置恰当, 便于学生学习。其次是在使用中还要注意操作简单, 交互性好, 能切实优化教学过程, 有利于教学拓展。

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追求的课堂简约, 本身也要警惕浮于表面的假象。以知识的呈现方式为例, 如果只把抽象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让学生机械记忆, 其实是一种教学的简单与粗暴。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内化知识, 看似费周折, 但这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有价值的必要的过程性体验, 和简约课堂的主旨是一致的。

简约之美:语文教学的归宿 篇8

一、读薄笛声———从繁复走向简约

1. 想象品读, 点染词语的亮度。

片段一:

师:通过初读课文, 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 挥泪悄然离开考场, 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 他却伫立雪中, 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 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 找一找。

生:笛声悲凉凄切, 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师:如果我们继续将描写笛声的语段读薄, 将它读成几个词语, 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段木笛声呢?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其实词语啊, 它是有生命的, 它刚刚从描写笛声的语段中被提取出来, 还带有笛声特有的那种感觉, 我们一起读读这四个词语。

师: (词语回到句子) 闭上眼睛, 用心地听, 静静地想, 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范读)

生:悲伤、凄凉、辛酸、伤心……

师:悲伤!哭诉!是这个词———如泣如诉 (板书) 。“泣”“诉”是什么意思?

师:是啊!像在哭泣, 又像在倾诉。

师: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 你们都听到了, 感觉到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我们不难发现:“笛声”者, “心声”也。这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 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舒展地联想, 入境地朗读, 读出了词语的内涵, 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2. 张弛有度的“取舍”艺术。

我们所要做的是, 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明, 让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简洁, 使花哨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 追求一种简约的课堂。

《木笛》这篇课文很长, 经过磨课, 我们进行了裁剪:砍掉了开头大篇幅的画面引入, “阶梯教室里面试的场景”中的对话教学一笔带过, 重点聚焦“面对烛光方阵吹奏木笛的场景”。这样择一文章有特色之处、自己感受至深之处, 同时又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需要老师引导之处, 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细细享受, 正如滔滔江水, 只取一瓢饮。

二、读厚笛声———在简约中追求丰满

1. 冲突与融合, 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

丰满的课堂, 应该是一个不回避冲突的地方。教师有时甚至可以主动挑起冲突, 在冲突中达成“视野的融合” (伽达默尔语) 。

片段二:

师:1937年12月13日, 那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堪回首又必须铭记的日期。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一组数字———

(课件出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万人)

师:谁来读?

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数字吗?

“笛声”被褪色的画面、殷红的数字、沉重的解说首次读厚。

2. 精简手段, 让语文因朴素而优雅。

片段三:

师:同学们, 朱丹是这样想的, 于是, 就有了朱丹这一句轻轻的放弃———

生:“请原谅, 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但这一声放弃又是那样的痛苦和艰难———

生:“请原谅, 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但这一声放弃又是那样的坚定、从容———

生:“请原谅, 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为什么?

生齐:“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师:为什么?

生齐:“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师: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生齐:“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 (片刻停顿, 然后责问地)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生: (接读) “没有忘记。”

师: (惋惜地)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 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生: (接读) “请原谅……”

师: (果断地) “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笛声”在师生的情境对读中改变课堂节律的同时, 也改变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方式。

三、读出心声———追求“有教无痕”的境界

1. 留白与补白,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片段四:

师: (笛声再次在课堂响起) 拿起笔来, 用一两句话把你听到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笛声在向人们倾诉:。学生和着音乐练笔写话。)

师: (音乐停) 透过笛声, 你仿佛听到了———

生1:笛声在向人们倾诉着那段已经被人忘记了的国耻。

师:是啊!朱丹在呐喊, 他怎能忘记这一段国耻, 他的内心在滴血。

生2:笛声在向人倾诉, 我永远也不能忘记这段国耻。

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生3:从笛声里, 我听到了希望。

生4:笛声里还有渴望和平的声音。

课堂, 因着这样的留白与补白, 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 拓展与反哺, 让课堂充满文化的张力。

片段五: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像曙色萌动, 像蓓蕾初绽, 像……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孩子们, 请你把你的眼睛闭上, 伴随着老师的描述,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 (深情描述) “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那曙色萌动, 那蓓蕾初绽, 那无声晕染……”虽然南京城的那个夜晚离我们很远, 但你可以通过想象, 用自己的心灵和朱丹一起走进那个夜晚。

生1:看到了眼前一片光亮。

师:朱丹看到了那一片莹莹光亮, 你也看到了。曙色是什么时候的颜色?

生2:天快要亮的时候。

师:是啊, 没人能阻挡黎明的到来, 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

师:这眼前的光亮是什么?

生3:那光明不仅是蜡烛的烛光, 也是孩子们心里的光亮。

师:说得太好了!

生4:我仿佛看见了含苞欲放的花朵在闪动, 朱丹被孩子们炽热的心感动了。

师:那么, 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一片奇妙的烛光方阵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追求小学数学课堂的简约之美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约,高效

受“好面子”错误消费观念的误导,“买珠重椟”现象普遍存在,化妆品、月饼、茶叶、服装等无疑成为过度包装的重灾区,极大地浪费了资源。戴尔公司倡导绿色包装,就敢于向“过度包装”说不。其实,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教师盲目跟风,过于追求课堂的精雕细琢,每个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做了精确的设定,课堂似乎成为教师出彩的舞台。“枝繁叶茂”却看不到树干 ,学生难以把握重点 ,看似热热闹闹,却流于形式。《学记》曰“: 约而达,微而减。”教师应化繁为简,由博到约,对课堂进行“减肥”。教师应追过教学的有效性,懂得舍弃、善于重组,运用简练的语言、简明的设计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简约教学的特征

1.简化的目标,简单的内容。教师要简化教学目标,无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的渗透都须明确简化,是“看得见”的,而不是宽泛的、难以衡量的。如将“ 让学生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改为“让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部分教师喜欢用冗长的故事导入,学生被趣味的故事所吸引,教学重点被淹没,教师要舍弃不必要的内容,为课堂减负。

2.简明的教学环节 ,简便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注重课堂提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引导,提问往往缺乏针对性,偏离了教学目标,给课堂带来不必要的干扰。教师为发现而发现,课堂热闹非凡,但却缺乏失效。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求新求异,而置学生于不顾。

3.实用的教学媒体 ,简明的教学评价。部分教师一味将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趣的视频叠加在一起,学生被丰富的素材所吸引,而忘记了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教师亦步亦趋地跟从多媒体,甚至以媒体呈现替代板书,俨然成了幻灯片的“放映员”,看似“有趣”的课堂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益。教师应开展积极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但评价不是盲目的,不能以“你好棒”、“你真聪明”等赞美之词充斥课堂,应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出哪些地方是做得好的,哪些地方还有等改进。

二、小学数学简明教学的流程

1.情境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通过情境导入,能为新知与学习、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但情境要具针对性,应加以简化,避免过于丰富的情境,要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如在“认识小数”教学中, 教者播放一段关于超市商品信息的录音,提出问题“: 同学们,这些商品价格都是什么样的数,你们能将他们分成两类吗?左边的数叫什么?( 小数) 这些小数,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化繁为简,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情境中的问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远比得到答案来得重要,因而教师要强化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不同层面去交流,从而能直达主题,引导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设计如下: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几何模型,你们看是什么?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谁愿意给老师说说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方法?

生:摸、看、比、量、数。

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看你们用了哪些方法? 先来看一看,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生:都是由面、棱、顶点组成。

师:说的好。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部分?( 请同学上台指出面)

师:请同桌互相找一找面、棱和顶点。

师: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两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师: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 学生汇报。)

师:你用什么方法找到6个面的?

生:我数的。

教师要避免无效的提问,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3.概括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套用解题方法,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教给学生凝聚前人智慧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概括,知道解决问题的途径,方能理解数学内涵,从容应对,以不变应万变。

原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5公里,12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公里?

变式1:一辆货车4小时行驶260公里,按此计算,这辆货车12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公里?

变式2:小明步行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从家到学校需要25分钟,如果改骑自行车,速度为步行的2倍,请问多久可以到校。

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对每一题进行总结,发现无论求路程、时间还是速度,都离不开“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公式。学生学会了概括,才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掌握规律。通过典型性、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出这类题的解题模式,才能培养思维能力,提出有创见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分层设计练习题,既有针对新知的基础性练习, 也有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提高题,旨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开放、综合思维能力。

5.总结知识,升华重点。总结有利于学生将新旧纳入知识结构之中,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完“三角形”内容后,总结其特点:有三个边、角、顶点,具有稳定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是180°;按角分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按边分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产品设计简约之美 篇10

【教学片段】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9至81页“最大公因数”的练习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 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4和8 18和54 1和7 8和9。

(生独立解答后反馈交流)

生:4和8的最大公因数是4。

生:18和54的最大公因数是18。

生:1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生:8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你能根据每组数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分类吗?

生:4和8, 18和54分成一类;1和7, 8和9分成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理由。

生:4是8的因数, 8是4的倍数,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4;18是54的因数, 54是18的倍数,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18。1和7, 8和9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

生:我知道1和7是互质数, 8和9也是互质数, 所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你是怎么知道互质数这个数学概念的?

生:我是从书上83页的小知识中看来的。 (生介绍第83页“你知道吗”: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师: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45和15 51和17 13和39 1和15 45和462和9 13和18 3和11

(生报答案, 师板书)

师:仔细观察, 你认为怎样的两个数会是互质数,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生:1和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都是互质数。

生:相邻的两个自然数 (0除外) 是互质数。

生:任意两个质数都是互质数。

生: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 只要没有倍数关系就是互质数。

师:现在, 你能很快说出54和48的最大公因数吗?你认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要注意什么?

……

【反思】

(一) 理性追问, 品味简约美

练习不是为了考学生, 而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练习不宜追求难、偏、繁, 而应从简单着手,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简单的练习并不等于简单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简单练习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引领学生从简单练习中发现新知识, 探索更简洁有效的解题策略, 增加知识的厚度。

以上教学片段中, 求四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对学生而言是简单的, 是基础性练习。反馈表明, 所有学生都能够正确解答。但是, 教师并没有让简单的练习简单结束, 而是在追问中引领学生一次次深入思考, 让学生在思考后交流, 在交流中思考和发现新知识 (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学生通过思维的不断碰撞, 总结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首先要分析两个数的特点, 然后再求最大公因数。如果两个数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两个数中的较小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关系,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如果两个数没有上述两种关系, 就用一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还发现了判断互质数的方法。如此, 简单的练习就变得不再“简单”, 学生在简单的练习中练出了精彩, 拓展了思维的宽度, 让课堂教学更理性。

(二) “留白”课堂, 享受简约美

所谓“留白”, 就是在练习呈现后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的时间, 给学生合作交流、操作探究的空间。以上教学片段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然后让学生按照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将四组数进行分类, 并追问学生分类的理由, 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交流、补充、完善、发现、应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 简单的练习就没有只停留在简单解决的层面上, 而是一环紧扣一环, 层层推进, 深化了学生对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认识, 并理解了互质数的内涵, 彰显了思维的高度, 学生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 增强了探究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篇11

实际上语文课也应贵在简约,它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待诸多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简明扼要

教学目标简明扼要,教师才能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学生才能精力集中心无旁骛。目标繁多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就会头绪混乱,结构零散,收效甚微。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很多,多得永远教不完。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当下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讲《沁园春·长沙》把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作为教学目标,《雷雨》把戏剧的知识以及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作为教学目标……只有这样简明扼要、不蔓不枝,才能使语文课越上越美丽,才能使学生越上越有兴趣,越上越有收获。

其次、教学形式——简约高效

时下冲击视听的多媒体教学、走近人物的角色扮演、热闹有加的小组讨论、老师不作为的自主学习等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并不少见。

形式只是一种手段,过于追求形式就会漠视实质,讲究形式与探究实质出现失衡,教学就会出问题。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是切实有效的呢?答案可能有很多种,但是终极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创设最佳教学情景,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满足学生的生命需求。

最后、切入点——准确新颖

准确新颖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主动而兴趣盎然地去学习和探究。确定切入点的角度很多:既可以从题目、文眼、语言等方面切入,也可以从手法、内容、结构等方面切入;既可以从课文插图切入,也可以从课下注释切入;既可以正面切入,也可入侧面切入。

产品设计简约之美 篇12

《枕上无梦》主要讲述了汤显祖人生中进退两难的心境。进, 不能昧心于庙堂之上;退, 不能安心于江湖之远。自汤显祖弃官归临川开始, 僚友吴序、继室傅氏、长子士蘧、幼子开远, 黄衫客、胡判官、契玄禅师、吕洞宾等世间人、梦中人相继出现、交叠出现。故事也在这相继交叠中逐渐发展, 反映出汤显祖心态的斗争与转变。这部舞台剧的背景仅用大片交错悬挂的竹席构成, 竹席延伸至舞台铺张开来, 形成一色简约而有禅意的画面。背景上一根蜿蜒的树干横穿其中, 打破井然有序的垂直线条, 使得过于齐整的舞台空间在视觉上得到一定的调和。树干最左处, 挂一枚硕大玉佩, 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皎洁而清远。它是玉佩, 玉有仁、智、义、乐、忠、信等美意, 以象征着汤显祖谦谦君子之德;它也是一轮皓月, 象征着汤显祖高洁的理想与纯净的节操。中间横杆处挂有剧中人物所用道具与行头, 上面放一黑一白两把扇子。黑白两扇, 可以是扇子、可以是棋盘、可以是餐具、可以是书信……它“身份”多变, 根据故事情节不断转换。同样, 舞台上的几张小桌, 可以是桌、可以是椅、可以是床、可以是桥……它在演员手中随着剧情的需要而不断变换摆放形式 (图1) 。设计师以简代繁、以形传神的舞美设计, 在如今复杂奢华的舞美风气下, 更显出类似于传统戏曲舞台中的简约感。这样的简约感带来一种悠然清雅的、令人沉醉的意韵之美。虽然这部剧并非戏曲, 但它与传统戏曲舞台中所提倡的以少胜多、以有限空间表达无限空间的理念不谋而合, 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舞台设计, 引发出空灵的舞台效果, 为内容的呈现、表演的发挥、观众的想象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

《枕上无梦》的舞美设计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出发点, 运用写意的手法对场景进行简约化的表现, 将“形与神”、“意与境”在有限空间里得到无限表达与延伸。背景中竹席似墙似门且错落有致, 舞台中间几张小桌组合有序且富有变化, 尽现中国戏曲式舞台空间无限空灵的意蕴之美。这个空间的“身份”不断变化着, 它可以是是汤显祖与吴序争辩的书房、可以是汤显祖与傅氏谈心忆往昔的小院, 也可以是汤显祖梦中与士蘧痛苦分别之桥。同样的场地, 同样的背景, 随着剧情变化也“变化”出它的多面, 这样一个既实又虚、虚实相生的舞台, 创造出一个能随时随演员动作需要而变化的高度灵活的自由空间。一个有限的空间, 一个“尚空”的空间, 把有舞台让位给演员, 用极少的道具及环境要素来暗示具体的环境地点, 满足剧目“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时空转换。因此我们说“尚空”的空间不是没有东西, 它以“以少胜多”的理念构筑了一个形、意相融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空间。

这种诗意般、禅意化的舞台营造出的梦一样的氛围与气质来自导演独特的戏剧美学追求, 也来自舞台设计师对所营造的视觉空间画面的打造与把握。整个空间构图的有无、疏密的安排, 使得视觉画面干净纯粹, 浑然一体又无限延伸。不可否认, 这种看似简单的舞美设计语汇相较于那种塞满整个舞台空间的繁杂设计, 反而能够更好地唤起观众的情绪。设计语汇超越剧本规定情景的限制, 升华至剧目内在精神与演出风格的表现上, 以繁化简的手法更好地让位给演员对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演绎与思想表现。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里谈到:“空本难图, 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 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 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中国画的空间处理方法, 《枕上无梦》舞台美术的设计借用了这个理念。“实景清而空景现”, 在戏剧舞台上通过演员对剧情的演绎, 干净的空间反而能触发观者的想象力, 从而“真境逼而神境生”。古语常言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等, 都是指用艺术的手法去表达、创造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景色和意韵。

舞美设计的成功与否, 并非体现在舞台上放置了多少道具、绘景或者采用了何种构架、技法, 而在于其立意是否符合剧目本身的艺术风格与情节需求。也就是说, “舞台美术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形神兼备’是立意根本, 根本在于符合舞台美术的特质属性与功能需求, 与剧目情节配合并贴切演出内容, 才是最终归宿。舞美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形神兼备’不同于一般绘画、环境设计艺术, 它既要提供舞台表演的完美空间性、符合戏剧的规定性;又要存适于戏剧演出的诸因素关系链, 真谛在于使视觉形象与戏剧演出的内在规律、逻辑相吻合。”[2]与演出风格、剧目精神相一致的舞美设计才能称之为“设计”, 否则只是一堆道具的堆砌。一直以来, 舞美设计的理念在不断进步与发展, 使其产生的作品能够适应同时期所对应的戏剧美学理念, 现如今以“提供舞台空间”代替以往的“提供剧本环境”, 在解读导演意图的基础上, 如何对剧本提示的戏剧空间进行解构重组、创新手法, 是舞美设计师应当具备的新意识与新思想。

《枕上无梦》的舞美设计可谓是遵循艺术规律而有艺术美感的例证。然而, 随着戏剧的传播与推广, 在其逐步走向大众、走进市场的进程中, 难免有一部分会掉入商业化大潮中无法自拔, 这时候的戏剧功能与舞美设计理念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一些戏剧演出为博得观众的眼球, 在舞美设计上不惜重金, 打造出一场场失去了戏剧本体意义的“灯光舞台秀”, 与戏剧原有的艺术核心价值越走越远。蔡体良先生曾对豪华的舞台设计提出过质疑, 他认为豪华型舞台并不等同于就是舞台的精品, 舞台的大制作也不等同于就是创造的大手笔。戏剧舞台上大资金的投入, “贵族化”的包装, 是否能将舞台演出在市场化的道路上顺利地、健康地推进、运作、消化, 步入良性的阶段, 是否能为演出团体拓展更广阔的的生存空间, 是否能繁荣舞台艺术, 他认为答案也是否定的。

那些只顾追求炫目或奢华的视觉效果, 而弱化了戏剧主题, 冲淡了故事情节, 掩盖了角色表演, 抢夺了观众视线的浮夸设计, 正在为舞美设计师门敲响警钟。对舞台美术的设计与创新, 不能以喧宾夺主的技术性支持为主导, 不能以眼花缭乱的视觉感为目的。倘若舞美设计阻碍了戏剧艺术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便说明了整个设计、决策部门对艺术认知的缺失。

正如最近十年来的舞美设计, 很大程度上投入了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但如果对这样工具、技术存在盲目性, 就很容易带来失去戏剧现场性本质的误区。“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这些技术往往成了舞台尴尬的介入者, 或者成为了噱头, 或成为了传统舞台美术形式的可怜的替代品, 或者, 人们使用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媒介的语汇, 也不懂得如何将它们与舞台表达相结合。”[3]因此, 问题不在于要排斥新的技术, 而在于要重视“去物质化”的理念, 认识新媒体、新技术跟传统舞美设计本质上的一些冲突。“也就是说, 不管何种视觉元素, 只有合乎舞台美术设计为戏剧表演空间服务的本质属性, 对应舞台美术的特质要求与功能需求, 并且提升戏剧演出绩效的视觉元素才有价值。”[4]舞台设计与戏剧精神实际上是形式与内容、技巧与思想、手段与目的的辩证关系。舞美设计应当结合剧目本身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念, 导演所要表达的戏剧美学, 结合设计师的二度创作从而形成符合演出自身形式意蕴的艺术魅力。

早在焦菊隐先生排演《茶馆》的时候, 就曾对舞台美术设计提出过四点要求:“似与不似的统一;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统一。”这四个“统一”, 也正是中国艺术,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之奥妙所在。这种独特精深的思想值得舞美设计师们不断深入思考和借鉴, 用于对作品的创造与打磨, 通过实践来更好地汲取属于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并使之传承与发扬。

摘要:《枕上无梦》的舞美设计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出发点, 运用写意的手法对场景进行简约化的表现, 将“形与神”、“意与境”在有限空间里得到无限表达与延伸。这种诗意般、禅意化的舞台营造出的梦一样的氛围与气质来自导演独特的戏剧美学追求, 也来自舞台设计师对所营造的视觉空间画面的把握。反观当下一些舞美作品只顾追求炫目奢华的视觉效果, 弱化了戏剧主题, 冲淡了故事情节, 掩盖了角色表演, 抢夺了观众视线, 这种喧宾夺主的设计作品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只有合乎戏剧人文精神和艺术价值的舞美设计才有价值。

关键词:舞美设计,以少胜多,形与神,意与境

参考文献

[1]胡妙胜, 《充满符号的戏剧空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2]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潘健华倪洁诚, 《当代舞美设计中素材形似与神似的价值考量》, 《戏剧艺术》, 2015

上一篇:利福平注射液下一篇:江西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