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共6篇)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篇1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层住宅的比例越来越高,高层居住小区的发展有其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高层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现状,注重空间、景观、生态,对小区游园,底部架空层,屋顶花园等特点进行分析,探索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关键词:高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架空层;屋顶花园
1研究背景
高层住宅的主要建筑形式为独立高层、小高层(7~29层),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因为能够依托城市便利的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能较成功的解决“交通瓶颈”的问题。高层住宅充分发挥土地价值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获得更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和居住环境,成为在现有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下提高居住品质的一个理想途径。因此在城市中心区发展高层低密度住宅更加贴合我国的国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使城市居民的居住质量获得明显的提高。但是也存在发展的制约因素,即“产品瓶颈”。在住宅户型的舒适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创造高品质的小区环境和辅助配套设施等方面关注度不够,居住品质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高层住宅的优势在于向空中发展,腾出地面绿化来改善居住环境,这样,高层的住户才会感受到自己置于绿色的环境中。舒适宜人的居住以及方便快捷的交通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最为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亲近自然的居住环境、人性化的活动场地、亲切宜人的建筑尺度和空间氛围、便捷的基础设施等无疑是人们对于居住的最高理想。
绿地是居住区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也是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具有独特的生态效应。居住区绿化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环境,并在满足人们可居、可游、可赏的同时,还可以消除都市的喧嚣、身心的疲惫,从而有利于居住者得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
居住区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在人们活动的居住小区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的设计能赋予园林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居住区设计中要坚持赋予园林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保持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结合。
2.1 高层建筑高视点的要求
在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要考虑到人们高视点(高层居住者由高点向下观景的位置的视点)的要求。现在居住小区的居民楼越来越高,对居住区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在小区园林设计中要体现这一要求。设计师在小区绿化造景之时,要充分考虑楼层较高的居民的俯视感受。高层住宅在景观上要求居住区的地面景观平面设计要悦目,体现形式美,强调面,即色块和色调的对比。色块,由草坪色、水面色、铺地色、植物覆盖色等组成,相互之间需搭配合理,并以大色块为主,色块轮廓尽可能清晰。植物搭配要突出疏密之间的对比。种植物应形成簇团状,不宜散点布置。草坪和铺地作为树木的背景要求显露出一定比例的面积,不宜采用灌木和乔木进行大面积覆盖。树木在光照下形成的荫影轮廓应能较完整地投在草坪上。
2.2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
居住小区绿化设计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不同于公园设计,小区的设计和建设中,注重功效和美学,考虑了时间与空间、文化与经济等双重层面的内容。它是以自然为主轴,强调情感与文化品位取向的生态人居环境。在景观效果实现上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充满大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空间,充分考虑住户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以及居民体育健身等功能实现,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使环境的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标识功能并重。
2.2.1居住小区的健康理念。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 ” 的生态园林发展方向。
2.2.2 绿色空间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我们要公共的开放与个体的私密性相结合,要开敞空间与半开敞空间相结合,用绿化来隔离空间是我们在空间隔离常用的手段。没有人的参与的、没有感知的绿色空间是苍白的、没有意义、缺少品位的。小区绿地需要有公众性、开放性、参与性,对应这样的需要的就是尽量的使居民能够在小区绿地中聚集,即现在所经常讨论的“ 人居 ”与“人聚”的问题。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正是“人聚” 的需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2.2.3居民小区中植物的配置。在植物配置上强调冬透夏荫,春绿秋黄,改变小区内常绿乔木一统天下的局面。冬天,温暖的阳光透过枯荣的落叶,输送进小区;夏天,浓密的树荫给居民带来了清凉,使植物配置的群落具有保暖防暑降温的作用。引进色叶植物和香源植物,随着季节更替呈现不同的季相和挥发不同的气体,满足人们季移景换的审美情趣和不同嗅觉的刺激。强调植物的保健功能,小区内可以引进一些通过光合作用挥发各类气体的植物,起到提神醒脑、清热明目、疗肝润肺、舒筋活血等的保健作用。
(1)植物配置要层次分明、注重色块。在居住小区中进行植物配置时,也应该注重其层次的搭配。利用乔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这样再进行空间的分割及联系,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色块布置时色彩简洁明快,可按设计者的要求任意作出各种图形图案;采用色块的模纹形状可以达到最快的成形效果,满足快速绿化美化的要求;养护相对简单,只需要一次成形后经常间断性进行修剪,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只要合理选择色叶树种,就可以让色块四季基本不变,更加重要的是色块的设计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特别在欧式建设的小区中和环境比较和谐;容易使人感觉环境整洁有序,现代气息较浓。合理运用色块,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现在常见的色块组合有:红色块为红叶小檗,红花木;绿色块有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杜鹃;黄色块有金叶女贞、洒金珊瑚、金边黄杨;也有用红绿草、雪叶菊等草本花卉。
(2)掌握季节性观花观叶植物相搭配。“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荫好乘凉,秋季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不萧条。”这首诗道出了季节变化及对小区设计的最直接要求:应保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另外注意整个小的色相变化,在有色树种的搭配上,可以采用一些色彩对比度较大的树种,这样可以使小区的绿化更加生动活泼。
(3)以草本花卉弥补木本之不足。虽然草本花卉在应用中的管理比较繁琐,但是相对来说更容易为进行控制,易于成为造景要素。在组合时必须考虑到小区中植物的色泽、花型、树冠、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生长势等方面,才能互相协调。对于每个组合的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周围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几个组合之间的关系。
3高层架空层和屋顶花园的设计
3.1居住小区中底部架空设计
现在居住区建筑越造越高,使得人们离绿地及邻居越来越远,在钢筋水泥的建筑日益占据城市主流的今天,架空层为城市空间和居住空间提供了链接,为人们架起邻里沟通的温馨桥梁,提供了具有人情味的自然空间,满足了居民交往及活动的需要,增进了邻里的情感交流。正是人们的这种需要使开发商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架空层的设计,牺牲经济效益,是为了提升楼盘的品质。
底层架空空间构成要素由植物、建筑小品、铺地、游乐设施构成,构成要素色彩宜亮、体量宜小、布置宜精致。
每个组团的架空层设计中引入特殊点设计的概念,按年龄层设置特殊活动区,分别定义为:“中老年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比如中老年活动空间强调的是健康主题,设有健康足底按摩步道,健身器材、水吧以及休憩等设施。儿童玩乐空间可设置滑梯等儿童嬉戏设施、休闲座椅等闲聚设施。置身于架空空间内仿佛漫步于室外的大自然中,既有室内宜人的气氛,又具有室外的自然亲切感,业主们多了沟通交流的场所。不管是雨天还是天晴,沐浴着满园的绿色和清新的空气,清晨打拳、练功,傍晚下棋、聊天,俨然生活在一个安全、和谐、文明的社区环境中。
底层架空空间因其建筑结构特点,光照条件较差。所以底层架空空间的墙体不宜运用过暗的色彩,要有适当的色彩对比,以活跃景观空间。此外,还应在顶面等处布置照明灯具,使底层架空空间明亮开阔,方便居民在此活动。底层架空空间环境条件相对较差,植物配置上可选择耐阴、耐旱、生长慢、宜养护的花草灌木品种,局部不通风的地段可布置枯山水景观。底层架空空间可栽植的植物有八角金盘、洒金珊瑚、麦冬、虎耳草、垂盆草、玉簪、大吴风草、常春藤等。
3.2屋顶花园设计
屋顶花园就是利用建筑屋顶的面积覆土种植花草树木,形成屋顶庭院,是园林建设的形式之一,也是建筑向自然空间的渗透,它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的美化以及城市室外空间的合理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屋顶花园是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体现,它可以满足人们居住、工作、休闲、观赏等多种需求。屋顶绿化作为一种不占用地面土地的绿化形式,是空中的景观,无论简单、低维护的拓展型还是密集型屋顶绿化,技术与艺术都要高度统一。“绿色奥运”为屋顶花园的推广和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尽管目前我国的屋顶绿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构造技术、植物种类筛选标准等,但重要的也许是对我们追求景观化、生态化和效益化的屋顶绿化建设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构建适合我国地域的屋顶绿化建设和研究平台。
4结语
近代城市的发展和多种功能需求孕育了高层居住小区,它不能象传统小区那样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发展,出现了半开放的商业服务空间,与城市生活相渗透,容纳更丰富的功能。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进一步探索高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为现代人营造更多的优良环境,引导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时代需要,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坚,王竹.高层住居适宜性空间环境浅析[J].华中建筑,2004(06)
2崔桦.城市居住区绿化浅析[J].华中建筑,2004(06)
3李蕾.聚合居住与高层住宅主体公共空间营造[J].华中建筑,2004(05)
4张静.武汉市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评析[J].中国园林,2004(05)
5黄金绮.屋顶花园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6周文琴,姜晓琴.建筑底部架空设计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4(02)
7陈跃中.休闲社区――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手法探讨[J].中国园林,2003(1)
(责任编辑 杜芊芊)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篇2
住区是城市中面积最大的空间特征,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最重要场所,而居住小区是住区的最基本组成单元。小区公共空间是指那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本次调研所指的公共空间主要为具有较大共享性、居民日常活动最为频繁、活动类型最为丰富的小区内部公园。
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经济利益趋向性[1],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往往出现一些盲点,如硬质铺装过多造成无法驻足交往,植物种植太多无法亲近场地,空间空旷无法停留私谈等。本文基于对杭州市主城区4个入住率较高、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中高档商品小区中公共空间的调查,对其空间活力度做出评价,并对影响活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公共空间活力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完善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2.公共空间活力评价
2.1评价对象的选取
本文以杭州主城区为范围,筛选出杭州四个环境风格不一的居住小区,包括云溪香山——欧洲古典式风格,风雅钱塘——现代型风格,绿城·春江花苑——大型公园式风格,南都·滨江花园——中国古典园林式风格,这四处均为杭州典型居住小区,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各自具有不同的条件和特点,属于不同的类型,所以又分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评价体系的构建
2.2.1评价因子选取——基于居民内在需求
小区公共空间的存在意义主要是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来自身体感官的需求,而心理需求指来自头脑的,是精神上的需求。根据居住公共空间的物质构成,本文认为生理需求包括空间的舒适感需求、视觉景观需求以及活动引导需求,心理需求则包括空间的邻里交往需求、归属感需求和安全需求。
2.2.2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通过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利用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向多位专家咨询各级指标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将专家对指标的判断矩阵的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将各专家的权重值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出小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各级指标权重值(表1)。
2.3活力评价
结合实际情况并借鉴活力度评价相关研究[2],本文给出的公共空间活力评估集为:W={w1,w2,w3,w4,w5}={优,良,中,差,劣),其中以5分为满分,将公共空间活力评估分为5个等级,用等差打分法bj=(n+1一j)x5/n,J=1,2,...n,则优(4—5)、良(3—4)、中(2—3)、差(1—2),劣(0-1),即B={5,4,3,2,1}。
通过计算模糊性指标的指标值,确定各级指标评分值,依据公式:
一级指标分值Y=ΣDi*Bj(j=1,2,…,n)(其中Di为二级指标分值,Bj为相应权重值)
公共空间综合活力度W=ΣYi×Bi(i=1,2,3,4,5,6)(其中Yi为一级指标评分值,Bi为相应权重值)
计算得出云溪香山活力度=2.53∈中(2-3),风雅钱塘活力度=4.26∈优(4-5),绿城·春江花苑活力度=3.63∈良(3-4),南都·滨江花园活力度=2.84∈中(2-3),则四个居住小区活力值排序为风雅钱塘>绿城·春江花苑>南都·滨江花园>云溪香山。
根据二级指标的得分显示(表2),风雅钱塘在安全性、归属感、舒适性等方面较其他居住小区的得分高,而云溪香山相对其他几个居住小区在各方面需求活力上优势不明显,尤其是舒适感和归属感方面得分最低。
3.基于居民内在需求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结合以上四个小区的活力评价结果,我们对公共空间中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不同因子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借鉴活力评价较高小区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经验,完善活力较差小区的建设,并为未来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策略引导。
3.1满足心理需求的营造策略
3.1.1邻里交往需求
邻里交往需求主要体现在活动设施的分布及其丰富度上。为了保持小区公共空间长时间的活力,活动设施的配备必不可少。活动设施的空间布局及其丰富度直接影响居民参与的社会性活动,且较好的设施配备有利于满足居民的邻里交往需求。
笔者比较了云溪香山与风雅钱塘的公共活动设施(图1),风雅钱塘由于在活动设施布局上范围更广且配套更丰富,使居民自发性社会活动更趋向于这些空间,结合这些配套设施也产生了多样的活动,比如广场舞、打牌下棋等,有利地促进居民的交往与精神层面的释放和提升。
3.1.2归属感需求
(1)公共空间的私密感
私密空间是相对于“共享”空间来说的。公共空间不仅要保证居民们的公共活动,也应该创造适当的私密空间以满足居民的交往需求。由于公共空间是相对开放的,因此私密空间的创造比较讲究灵活性,采用植被进行视线阻隔是较好的营造方式(图2)。在被调查的四个小区中,绿城·春江花苑小区利用植物的垂直配置创造了较好的私密性空间,因而该空间在私密感这一方面得分较高,活力度也相对较好。
(2)公共空间的围合度
小区中,从私人住宅到公共空间,是从较私密的空间逐渐过渡到具有开放性空间的一个过程,公共空间的适当围合则是让这个过程顺利过渡的较好处理方法。而公共空间的围合主要通过绿篱、构筑物或小品、座椅等设施的组合布置来达到。实际调查中,绿城·春江花苑小区和风雅钱塘创造了较好的公共围合空间,使活动的归属感大为增强,空间活力度也得到了提高。
(3)活动空间的尺度
公共空间内各设施尺度大小的合适有利于增加居民在内部的逗留时间,增加场所的归属感。然而在实际设计中,为了达到视觉或宣传的效果,往往会忽略对该方面的考虑。比如在儿童活动空间尺度设计中,南都·滨江花园儿童设施与小区园路及绿化设施过近,尺度过小,安全性不高,导致活力较弱。反观风雅钱塘,不管在设计上,还是在空间尺度上都能满足居民的活动参与,增加了公共活动空间活力。此外公共活动空间配套设施的布置尺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空间活力的塑造[3],应尤为注意。
3.1.3安全感需求
在小区公共空间中,安全性是保障居民尤其是儿童活动的前提,安全感需求也是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4]要求:活动、游戏器械选择和设计应尺度适宜,避免儿童被器械划伤或从高处跌落,可设置保护栏、柔软地垫、警示牌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小区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妥当。如南都·江滨花园在水池沿岸设计中未考虑在设置维护设施保证儿童的安全性,造成亲水安全性差,人群活动强度不高。而在风雅钱塘小区的儿童游乐空间中,采用了防滑的地面材质,使儿童游玩的安全性大为提高,人群活动强度较高,值得学习借鉴。
3.2满足生理需求的营造策略
3.2.1舒适感需求
小区公共活动空间活力的塑造,首先要能满足人的舒适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有适宜气温、充足日照、洁净空气的前提下配备清洁的水体、良好的材质铺装以及避免噪声污染。
(1)水体清洁
良好的水体景观是小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活力因素。可是在实际引水做水的过程中却往往违背了设计的初衷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云溪香山大门口的喷泉,喷水次数很少,水体浑浊,还时不时散发异味,喷泉仅仅成为了装饰,且部分小溪淤泥过多,没有定时清污,在这方面的评价得分也较低。而南都·江滨花园河流清澈见底,水体日常维护较好,相对得分较高。
(2)噪声污染
噪音评分较低的南都·江滨花园大部分居民认为噪声污染是影响其舒适的主要矛盾,噪声源主要是工地施工的机械噪声。这就要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另外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小区内部以及周边地块的装修和其他施工时间进行规范,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作业。
(3)材质铺装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各居住小区在材质铺装舒适度这一方面普遍得分较高。如南都·江滨花园为了契合整个自然式风格,园路都采用水洗石布置,既贴近自然的亲切感,又能防滑,行走具有舒适感。小溪上的桥采用喷漆防木材质,光泽度较好,而且与周边环境形成较好的色泽对比,具有较强的视觉舒适性。又如风雅钱塘在林荫小道设计中使用不同花纹的铺石以及防腐木铺置,不仅能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而且可以丰富居民的视觉和行走体验。
(4)遮阳度
由于身体对舒适度比较敏感,特别是在炎热季节,人们不愿意过多遭受强烈阳光直射,所以阴凉处尤其是树荫下是居民休憩活动的高发场所。正如图3,在设计中需考虑树种的布置所营造的一种步行趣味及其遮阴所带给居民的舒适需求。
在活力评价得分一览表中,绿城·春江花园在这方面得分最高,其通过大面积大冠树木种植,巧妙地设计形成不同形式的遮阳空间,能更好地满足居民活动的舒适需求,从而增加了公共空间的活力。
3.2.2视觉景观需求
视觉景观需求主要指植物配植的丰富程度。植物种类的良好配置可以有效改善居民视觉景观,吸引居民驻足活动并提高小区的活力。居住小区植物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植物的垂直配置,尤其是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搭配能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2)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的搭配,落叶植物可以展示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观,冬天落叶之后能使阳光充分渗透进公园,而常绿植物则加强了公共空间的绿意和生态;(3)芳香类植物的选择,芳香类植物不仅可以提高小区绿化的景观效果,而且可以吸引居民尤其是儿童的驻足观赏。
根据调查,在以上几个方面,风雅钱塘以及绿城·春江花苑相对较好,从地面往上在植物选择上采用了草皮、麦冬、金边黄杨、大花杜鹃、红花继木、桂花、白玉兰、广玉兰等,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而南都滨江花园及云溪香山则相对较差,虽然有不少的植物品种,但是在植物的垂直搭配、芳香类植物的选择方面稍显不足,因此活力度相对较低。
3.2.3活动引导需求
(1)道路的剖面形式的引导
道路剖面形态(图4)与人的行为处于一种直接对应的关系,对空间活力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人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对于小区公共空间的道路形式也自然趋向多样和自由。据调研发现,单一的直线道路形式对散步、行走等各种活动都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生理疲劳,而凹凸形、梯形的道路形式能在视野上起到断点作用,并引导人们产生好奇,吸引居民更久的活动,增加公共空间活力。在被调查的4个小区中,绿城·春江花苑在道路引导性这一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活力度最好。
(2)步行系统的可达性
居民住宅至公共空间的距离直接影响公共活动的参与程度。南都·江滨花园中有较多居民由于到达公共空间的路线曲折且远而不经常参与公共活动,而云溪香山在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中,尽可能地满足了各住宅居民的路线距离,顾及到居民多次参与的特点,故参与人数较多。经分析考证,小区居民从住宅到公共活动空间的理想距离为150-200m,因此小区公共空间在规划布置时应适当考虑居民的出行距离。
4.结语
从居民内在需求出发,在小区公共空间营造中充分满足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势必会增加公共空间的活力度。以小区活力评价为依据,分析活力评价中的短板,可以为今后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完善提供方向,也可为新小区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所构建的活力评价体系标准的设定以及评价指标的完善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摘要: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除住所之外的第二个家,对居民日常生活尤为重要。笔者从居民内在需求出发,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小区公共空间活力度的调查和评价,剖析了当前小区公共空间在满足居民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公共空间活力度的措施和建议,以期提升小区居住品质,为今后小区公共空间的营建提供策略引导。
关键词:活力评价,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小区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王鸣,应云仙,汤坚立.基于深层人文关怀的小区多感觉性环境设计策略[J].中国园林,2006(10):25-28.
[2]汪海,蒋涤非.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1):56-60.
[3](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篇3
关键词:居住小区 行为特征 邻里交往 空间规划
1 概述
居住小区是人们长期聚居的生活空间,居民们虽然几乎每天都要经过小区的公共空间,但在如今信息社会,大多数居民选择宅在家中,小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逐步下降。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最常开展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的交流也多集中于此,合理的公共空间设计促进居民进行交往、活动,改善邻里关系。因此,按照居民户外活动特征,进行公共交往空间设计,让居民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随意交往,改善邻里关系。
2 居民交往的空间特征
居民在居住区户外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时,总是按照年龄、兴趣等不同聚集在一起,并有相对固定的活动领域。适度的空间领域性,有助于领域中的群体构成,使得人们对空间具有认同感、责任感。
作为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载体——交往空间功能上具有复合性。功能复合的空间应具有相应的多用途、多项目的特征,增强环境的吸引力,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对空间的需求。例如邻里步道不仅承担着交通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它还常常是儿童游戏的空间,是老人聊天聚会的载体。
1977年美国学者纽曼将街道到住宅的居住空间划分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四层递进关系。与之对应的居住区空间为:公共领域是居住区之外的城市空间,为所有市民使用,是完全公共的空间;半公共领域是指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集中绿地、中心活动区等为居住区内居民所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半私密性领域是指更小一级的组团或院落中的活动场地、道路以及其它设施,主要为组团或院落内居民服务;私密性领域指住户的底层小院和室内,仅供居民家庭内部使用的空间。
3 月牙塘小区公共活动空间
3.1 概况 月牙塘小区位于昆明市北市区,盘龙江西畔,北靠烟草路,南临月牙塘公园。小区总用地420亩,容积率1.67,绿地率52%,总建筑面积月37万平方米。该小区为多层住宅小区,建筑之间的间距控制较为合理,小区内公共场地形式多样,空间特征明晰,日照、通风、绿化效果较好,居民交往活动较多,邻里关系和谐。
3.2 公共活动空间 月牙塘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包括了中心广场、小区公园、学校室外场地、景观道路、宅间绿地等几种形式。上述公共活动空间通过道路、步道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该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最大特点为:活动空间与应急避难场所有机结合。这样的布置既满足了居民平时活动、交往需求,又满足了应急避难需求。避难场所包括应急指挥区、供电系统、供水系统、厕所、棚宿区、医疗救护、停机坪等9大类项目,能同时为上万人提供有效应急避难服务。与之对应的各类指示牌在公共空间中位置突出、指向明确,能够在灾难发生时用最快的速度引导市民准确到达指定位置。
3.3 月牙塘小区居民行为特征 月牙塘小区居民主要行为特征可总结为:老年人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非大耗体力且是重修心养性,老年人所喜爱的活动有聊天,散步,晒太阳,打牌,看书报和下棋等;中青年人是上班一族,早晨和中午的户外活动较少,到傍晚时才明显增多,早晨以锻炼身体活动为主,傍晚则以歇息活动为主。周末的下午会陪孩子出来活动;儿童的活动具有移动性、连续性、亲自然性、没有什么明显的时间性,持续时间较长。
该小区居民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散步:散步是居住区的典型活动之一。小区内散步的居民主要是为了放松,所以需要不受阻碍的空间,同时也可以进行聊天、想心事、看风景等活动。所以,人们通常选择路面平坦或有微小起伏路面弹性好、路旁有景物可欣赏的路径散步。
驻足:可驻足停留的地方,一般都有很好的观赏风景的角度方位,并且可以倚在树身或栏杆上,既可以观景又可以休息。在该小区中,位于中心广场东侧的软质景观区域就会聚集很多老人聊天。
休憩:居住区空间环境中的草坪、座椅、可供依靠或躺的设施大都是为居民歇息准备的。在小区中,除了在花园的座椅上交谈的外,由于冬天冷的关系,老人们会倾向有阳光的地方,虽然没有设施安排,老人们依旧自己带着板凳去聊天,形成独有的交往空间。
健身:在小区中,锻炼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月牙塘小区中有专门的锻炼场地提供给居民,位于中心广场西侧的场地上,并且场地上布置了许多健身器材,锻炼场地一般在早上和傍晚有较多居民聚集活动。
儿童活动:由于健身广场的开敞性和无障碍性,这些锻炼场地往往也会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
4 基于居民行为特征分析的公共空间规划建议
月牙塘小区整体空间规划上疏密有致,各种不同功能的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基本上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时段的需求,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对我们在居住小区的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的环境要素分布的人群行为有明显的差异,规划应充分为各类人群的需求考虑。人群多分布在雕塑,座椅,体育设施等多环境要素的地方。在座椅附近都是休息,交谈的人群;在雕塑附近多为拍照与摄影人群;在空地上多为放风筝,玩耍的人群;在通道上多为路过散步的人群;在体育设施附近多为锻炼的人群;由于不同类型的环境要素分布的人群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如:老人多分布在座椅和人较少的空地上,儿童多在人群多的地方。
行为是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的外在活动,而空间环境是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所以空间,如果不与人的行为产生联系,便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空间与行为的结合,构成了为人使用的场所,以适应人们各种不同行为,只有这样,空间才具有真正现实的意义。在空间规划上应当充分考虑各个公共活动空间的存在意义和服务人群。
有利于交往的公共空间设计应充分适应不同类型居民的使用。要形成交往的气氛,只有活动的场地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场地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以吸引人们参与进来。舒适的尺度,良好的绿化,加上设置一些有逗留可能的设施,都可以使场地具有人情味,具备一种温馨的吸引力。
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可考虑以下建议:广场作为人们进行公共交往的主要空间,必须重视将人们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人充当活动的主角;对空间进行适当的分区,以方便人们进行不同的活动;提供方便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广场中心要有吸引人的因素,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引导公众积极地进行“角色参与”和活动参与,使“人尽其兴,物尽其用”。
5 结束语
在不同的环境类型中人的行为特征有巨大的差异性,公共空间的营造中必须遵守人的行为规律,为人的行为服务。对居住小区来说居民的行为时刻检验着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性,所以空间与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居住小区作为居民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更凸显了分析居民公共活动行为特征在小区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在居住小区的规划中应当充分从居民行为特征进行考虑和研究。
如今居民对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和公共空间的要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更注重整个居住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代表着人们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有意识、有情感、有交往等要求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公共空间更容易得到居民的认同,规划应以人的交往行为为切入点,通过对人的交往心理和交往行为的分析,促进交往行为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林勇强,史逸.城市老人公共休闲行为初探[J].规划师,2002(7):81-84.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黄怡.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规划师.
[4]董仕君,郭晓君,崔英伟.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环境组成要素研究[J].住宅科技,2004(8).
[5]王萌.居住区环境设计与居民的心理健康浅析[J].江苏林业科技,2000(9):125-126.
作者简介: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篇4
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是进行人际交往,邻里互动和社区活动的一种公共空间形式。对室内外的联系具有重要、多样和经济性的作用,并且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公共交往空间由于高层建筑的竖向叠加的形式,加强了居民的隐私性的同时也减少了居民交流的机会。而且高层住宅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导致了交通空间的有限,减少了居民停留的时间,阻碍了居民间的交往接触和公共环境的良好氛围形成。同时,高层住宅容纳了更多的居民,由于自身的文化、心理等环境的不同,也降低了交往的可能。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篇5
(张纯1 阮煜1 薛君艳1)(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712100)
摘要:主要对居住小区绿地树种选择、植物配置、栽植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居住小区绿地植物应用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居住小区 植物应用 树种选择 植物配置 养护管理 Analysis Defects in the Residential Greening and Suggestions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hoice of trees,allocation of plants ,and management of plants in residential area,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tree-planting in residential area and give some advices to resolve this problems.Keywords:residential area;plant application;choice of trees;design with plants;conserve and manage.居住小区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植物以其良好的造景功能和生态功能成为园林绿化中的首要因子。其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园林建设质量的评定,本文就居住区绿地植物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后期的绿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1.居住小区植物应用存在问题
1.1绿化用地或绿化率“缩水”:该现象是现代房地产业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建设部1993年颁布《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要求新建小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绿地率不宜低于25%。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
1.2大面积的草坪铺设:不少的居住小区为了追求短期效果,不注重绿化所处地域、功能要求,大面的铺设草坪,以求达到“大而绿”的观赏效果。其虽然视野开阔、结构简单,但存在以下问题:
【7】①研究表明,由乔灌草结合组成的绿地,其综合生态效益为纯草坪的5倍,遮荫效果几乎为零。②空间无变化,景观单调,丧失园林复层种植结构所展示的高低错落、丰富多彩的三维空间。③占用了居住区绿地的铺装面积,使人无法进入绿化环境空间中去,无法给居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和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④养护管理费用高,单一草坪的管理费用是一般乔灌藤草组绿地的3—5倍。
1.3盲目的大树移植:为达到景观速成的目的,大树移植已成为时下流行的做法。其虽然在景观速成营造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大树根系在移植前未进行“缩坨断根”处理,移植时主根根系及主干枝大部分被切断,树体受到严重伤害,树形被破坏,加之对新生长环境的不适应,长势衰退,成活率较低。另一方面,是以牺牲大树原产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局部的、暂时的绿色繁荣。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就曾以“高价的城市绿化”为题报道贵州省耗巨资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古树名木大树的移植造成大量树体死亡。因此,盲目的大量应用大树移植,从环境效益和经济成本来看,此举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4重外来树种轻乡土树种:近年来“南树北移”“北树南移”成为一种趋势,而乡土树种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植物种不活,就用仿生植物代替,景观效果大大打折。诚然此举为丰富本地景观起到了一些改善作用,但从某些方面看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如少量采用棕榈、芭蕉类植物营造热带风情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但大量应用①成本较高②遮荫防晒效果较差,且防尘、防污、隔音等功能大不如乡土阔叶常绿树种。③有些异地种植后需较长时间的驯化适应过程,生长势减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旦遇到异常气候,容易死亡。④还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和病虫害的传播。
1.5重建筑轻植物:即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的失衡。园林植物以其特有的色香姿韵和季相、色相变化,不同的布置组合形式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装点人们的生活空间。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达到最佳景观效果需一段时间,因此为适应房地产商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在原本硬质景观突出绿化空间不足的基础上生搬硬套亭台楼阁、雕塑小品、假山叠石。一方面形成无主次节奏或与环境格调不一致的效果,另一方面占用了原本就不足的绿化空间,且其施工建设又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使植物景观更难发挥作用。
1.6植物造景形式单一,无特色:大部分的小区绿化,好像其中心绿地都在克隆,形成少量乔木+少量灌木+大面积草坪的绿化形式,结构单一,空间层次效果差。宅旁绿地统一的修剪整齐的绿篱,中间加几株修建整齐的黄杨球,观花植物几乎都是月季,少其他花卉类植物。由于楼前绿化方式一样,难以辨别不同楼号。有些从草皮灌木到乔木全部修剪的整整齐齐,时间一长,使人容易厌倦,也容易导致植物的老化。再有一种情况,则是大杂烩,每一个角落里都塞满了不同层面的植物,根本找不着何是基调树,何是主调树,给人一种相对混乱的感觉。原因在于没有根据小区所处位置和居住人群的年龄、职业等提炼小区的文化内涵,因此造成小区绿化无特色、无文化内涵、绿化无新意。
1.7 没有做到适地选树:即没有使栽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绿化地区的立地条件相适应。应了解绿化区内不同立地条件如土壤肥力、酸碱度等,保证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分条件,如不适宜的酸碱度则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另一种就是不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将喜阳植物栽植到阴面,将不耐水湿的松柏类植物栽植在水边,或不考虑几年后乔木大树荫对下方灌木、花卉生长的影响,或将植物种植过密,导致互相竞争,影响正常生长,难以保证预期的景观效果。如刺槐、丁香两种植物的花香会抑制邻近植物的生长,配置时应将两种植物各自丛植、片植。
1.8 栽植养护管理不到位:由于“重设计、轻养护”,养护管理投入资金少,人员水平低等影响,造成植物生长不良、病虫害较多,杂草丛生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景观效果。如种植时工人种植技术不熟练,责任心差,有些将水泥碎石添于土层之下,当树木根系生长时,接触到水泥等碱性物质,便呈现叶片黄化等病症;缺乏修剪、除草、治虫、浇水、防冻等一系列的养护工作,影响了绿化效果。有些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人为破坏还比较严重。2.居住小区植物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植物应用在树种选择、配置上做法是否恰当,关键是看这是否符合综合性、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经济性的原则。
2.1 功能上的综合性:即保证植物生态功能和造景功能的充分发挥,要做到两者兼顾、平衡,不能因此失彼。
2.2 生态上的科学性:在植物群落的组成中,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丰富植物种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并做到软质景观为基础,硬质景观为辅。
2.3 风格上的文化性:植物景观一样具有文化内涵,应根据小区的文化内涵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发挥不同种类在文化气氛营造上的作用。如梅兰竹菊、玉堂富贵就是有代表性的树种。并在景观营造上,使各地段有所差异区别,营造不同特征、不同文化的小区绿化。
2.4 配植上的艺术性:利用不同植物的姿、色、香、韵,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景观的营造;如“强调和对比”原则在植物色彩搭配上的运用,“韵律和节奏”原则在植物平面和立面景观营造上的应用;“多样统一”原则在植物同属不同种上的应用。
2.5 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植物种类选择和景观营造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一方面不能以景观需要为由作“高价绿化”,在保证景观效果、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设及后期管理成本。3.居住小区绿化植物应用的改进措施
3.1 植物群落多样化:居住区绿化应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小区为出发点,通过增加植物层次,植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上的绿量,形成乔、灌、藤、草、花有机搭配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季相色相变化丰富的植物群落。保证植物群落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上的合理性、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生态型小区的出现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的直接体现。根据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将乔、灌、藤、草、花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且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根据“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增加植物种类数量,增加植物群落对有限空间的利用。可选用具有防风、降噪、抗污染、吸收有毒物质作用的树种和香花树种,使乔木和灌木、速生树和慢生树、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形成春花(白玉兰、榆叶梅、丁香、连翘等),夏荫(五角枫、广玉兰等),秋实或彩叶(银杏、马褂木、栾树等),冬青(法青、石楠、海桐、黄杨等),利用居住区外高中低特点,低层建筑可实行屋顶绿化,山墙、围墙可用垂直绿化,小路和活动场所可用棚架绿化,阳台可以摆放花木等,增加绿量,保证小区的绿化率。
3.2 重视乡土树种的应用:乡土树种是经大自然淘选的本土最适宜的树种,其耐贫瘠、抗风、耐旱、抗病虫等特性可使绿化养护管理更为简便,尤其重要的是当中的许多品种能在城市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如银杏、雪松、龙柏、无花果、合欢、月季等树木和花草。因此,只要种植得当,即栽植地的环境条件符合树种的生理需求,就能最大程度发挥特性,达到栽种目的。因此普遍的绿化种植还是应以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此外,特色乡土植物发掘和使用对建造特色园林,创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3 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多采用青年期树种,因其种植后,恢复生长所需时间短,生长势强,满足一定的造景要求,经3-5年,即可进入壮年期,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这样不但降低了成本,且避免了大树移植造成的成活率低和快速进入衰老期的问题。如确需对少量古树名树进行大树移植,应提前进行“缩坨断根”处理。
另外应充分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确定种植位置,满足树木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做到适地适树,还应考虑群落生长一段时期后相互对光线、水分、养分等的竞争问题,保证群落中个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如大乔木下可种植珍珠梅、构骨、忍冬等耐荫灌木;采用乔灌草多层次结合,使其根系分布在土壤不同的深度,考虑树木间的株行距,减弱根系的竞争现象,保持和谐共存,共同发展。3.4 创建有特色的居住小区:小区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或特定的周边环境,小区绿化要体现于之相适应的小区文化,不同树种的选择,不同的植物造型,形状各异的小品都能创造出不同的小区文化,“杨柳抚岸”能突出临河小区的特色;“碧草茵茵”体现出现代小区的气息,竹丛中一块天然巨石,漫步其中,回归自然之意则油然而生;密植中的漫步道,给人以幽深宁静之意。小区绿化应根据小区的历史、文化、环境,因地绿化,合理配置植物,恰当选用小品,避免“雷同”和“仿效”。克服“欧洲风”和“南方热”,让居住区绿化设计富有个性,别具特色,创建有自身特色的居住小区。
3.5 植物配置采用多种形式
3.5.1 点、线、面相结合:平面布置形式以规则为主的混合式为好,树木花草种植形式要多种多样,除道路两侧种以成行成列的树冠宽阔,遮荫效果好的树木外,可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转变成曲线,打破成列住宅群的单调和呆板感。以植物布置的多种形式,丰富空间的变化,并结合道路的走向、建筑、门洞等形成对景、框景、借景等,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3.5.2 各具特色:植物材料的种类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单调,力求以植物材料形成特色,使统一中有变化,各组团、各绿地在同一基调的基础上,又各有特色树种,如玉兰院、桂花路、丁香路、樱花路等。植物配置要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选用垂柳、玉兰、海棠、樱花、碧桃、百日红、腊梅、桂花、牡丹、月季、美人蕉、石楠、三叶草等。植物多丛植、孤植、坛植和棚架等。
3.5.3 注重季相和色彩变化:植物的干、叶、花、果色彩十分丰富,可选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层过滤等不同的配置方式,实现景物色彩构图,对比色向配置的景物能给人以强烈醒目的美感,邻补色给人以清雅和谐的感觉,协调色一般以蓝、黄橙或橙、绿紫二色配合均可获得良好的协调效果。
要体现春、夏、秋、冬景的植物景象,尤其是春、秋的季相。在同一植物空间内,一般以体现一季或两季的季相,效果较为明显。采用不同花期的花木分层配置,以延长花期;或将不同花期的花木和显示一季季相的花木混栽,或用草本花卉(特别是宿根花卉)弥补木本花卉期较短的缺陷等方法,如可将雪松、油松、云杉、白皮松、银杏等散植于草坪中,四周配以丁香、连翘等花灌木,路边配置萱草、紫花地丁,地被菊及草木花卉等地被植物,做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
3.5.4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宅旁绿地,植物的配置不能影响底层住户的采光、通风;植物的配置要发挥绿化在卫生防护等方面的作用;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活动区要有植物进行分割,以避免干扰;绿地以敞开式为主,居民可以自由地出入,种植不得妨碍交通;儿童活动区树种选择上忌用有毒、带刺、带尖以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活动场地不宜栽植大量飞毛、落果的树木,如杨柳、银杏(雌株)、悬铃木等;要考虑高层居民俯视的绿化效果。3.6 加强施工与管理
施工前应由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察,建立现场测量控制图,组织图纸会审。施工时,要确保草木随起,随运、随散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根部暴露时间,以利成活。起苗前适量修剪树枝。运到工地后存放于阴凉潮湿处以防日晒风吹,或暂时进行假植。将落根树种包裹材料打开,放在沟内,根部盖上土,并保持湿润。带有土球及草袋包装的植物,用土、稻草或其他适当材料加以保护。栽植前检查坑的大小、深度是否与根系、土球的规格标准一致,不符合的应进行修整。栽植时保持树木上下垂直,树干弯曲时应使树顶与根部保持在一垂直线上。行道树的弯部应在向路的一侧。最后进行种植和回填土。栽植时注意树木形状,把丰满美观的一面栽在迎面。定植后进行灌水,每次灌水后及时用细面土封住树盘以免水分蒸发或土表开裂透风。头一次灌水后注意扶正树身以免歪倒,大苗应设支柱。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植物长势的好坏关键在于管理,因此植物种植成活后,应对草坪进行定期的除草提纯,对树木要及时剪去徒长枝、枯枝、内膛过密枝,及时摘心,以保持树木具有丰满完美的树冠。定期观察苗木长势,做好苗木除虫和施肥工作,保证苗木叶色翠绿。关注天气预报,在寒害和大风来临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寒害来临前用稻草或草绳将不耐旱树木主干包扎起来;在树干基部以上1.5m处涂白,降低昼夜温差,杀死害虫。地被植物加盖薄膜。大风来临前加固树木支柱,删减密枝、注意绿地排涝等。
为了避免人为破坏,可以采取宣传、报道等方式来提高小区居民爱护绿地、爱护家园的意识,为绿化长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4.结束语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绿地中分布最广,最接近居民,最为居民所经常使用,因此植物的应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改善生态环境,遵循植物造景的原则,确立居住区环境以植物为主的观点,从功能、生态、文化、配置、经济上的要求入手,因地制宜地设计不同的景观效果的人工植物群落。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不断总结创新,才能使居住区的绿化更贴近居民,贴近生活,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的良好场所。
参考文献:
[1] 沈钦明 城市居住小区绿化探讨•林业勘察设计 2005(1):75-78 [2] 徐 彤 城市小区园林绿化建设之我见•科技咨询导报 2007(3):129 [3] 王 利 城市居住小区绿化种植浅析•现代农业科技 2006(2):91-92 [4] 马荷素 北方城市居住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河北林果研究 2002,17(4):352-354 [5] 杨承清 居住区绿化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安徽农业科学 2005,33(6):1044-1059 [6] 杨祖山等 居住小区绿化刍议•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20(1):186-188 [7] 陈自新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6)[J]•中国园林 1998(6):55-56 [8] 辛转雷等 居住小区绿化初探•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49-151 [9] 苏血痕 园林植物应用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广东园林 2006,28(5):1-4 [10] 刘桓名 走出误区——浅谈居住区绿化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22(3):31-33
现代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论文 篇6
1.1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1.2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些设计师们往往忽视了居住区景观环境诸要素在各种不同空间的具体要求及相互冲突。没有在各种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围绕着提高生态效率来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关系。
1.3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1.4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周,诸如预防火灾、水灾的系统建设,预防突发事件的绿色通道系统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等;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
2.1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活动、游憩的重要场所。植物在绿地景观中犹如建筑材料可作为地面、天花板、墙面等,其变化极为丰富多彩。植物又不同于建筑材料,它们富有生命,会随着季节生长、开花、结果。它们是活的建筑材料,被称为软质景观。它们与硬质景观的建筑等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生动的居住绿地景观。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②植物配置。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极大丰富和美化着自然环境,并有制氧、滤尘、遮阳、挡风、灭菌、防噪声、调节温度和湿度等作用。每一种植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其造型、色彩、落叶期和花期等各种因素,合理地搭配,使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2]。配置时应根据绿化的功能要求,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2.2道路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2.3建筑小品景观的设计小品在景观设计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体量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除要体现本身功能外,还对环境起点缀作用。根据功能,可分为五种:
①建筑部位艺术化小品,如室外楼梯、走廊等;
②室外工程实施艺术化小品,如出入口、挡土墙等;
③公共设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灯、指示牌等;
④活动设施小品,如儿童游戏器具、休息亭等。
活动设施,尤其是儿童游戏器具的.场地设置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二是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停车场和地下车库的排风口,三是地面最好铺设防滑、防撞的橡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
雕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传统的雕塑多在绿地的中心部位或结合水池、喷泉设置,成为视觉中心。现在的雕塑无论在造型、材料、色彩,还是设置位置都比以前有较大的发展。造型既有具象的又有抽象的,既有真实的又有变形的。位置有些看似十分随意,如在休闲步道上设置一组妈妈推着婴儿、夫妻手挽手的散步等真人大小的雕塑,真实地反映生活场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类雕塑虽只起陪衬作用,但在造型上是以理性的方式塑造场景与装饰空间,在功能上烘托气氛与增加情趣。
3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虎志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讨[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陈金顺,陶勇,马冬梅.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34(12):47~49.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推荐阅读:
高层居住区12-02
高层居住环境对心理舒适性的影响12-16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06-22
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05-21
居住小区景观建设研究10-20
居住小区植物造景设计07-24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11-22
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07-2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课程12-16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