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道路

2024-08-10

发展道路(共12篇)

发展道路 篇1

从古至今,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世界历史之所以波澜壮阔, 正是因为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的人民都曾经或者正在以各自的方式谋求进步与发展, 实践不同的发展道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一帆风顺的直线发展。时至今日, 世界上的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还在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而努力, 而二十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尽管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发展程度, 但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衰退的威胁是一种现实存在。在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上现有的历史经验, 一方面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国家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获得了基本相同的现代化成果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提示着人们采取同样发展道路的不同国家也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后果。因此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种发展道路能否在一国实现发展的结果;为什么某种发展道路在一个国家是有效的, 而在另一个国家却不起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道路问题上的选择空间有多大, 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握发展道路的选择。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 也是发展实践的必然要求。

一、对“发展道路”概念的界定

“发展道路”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被经常使用的词汇, 在日常语境中人们对它的使用通常不会产生歧义或者表意模糊的问题。但要进行发展道路的理论研究, 就必须首先对发展道路的基本概念做出界定, 以此表明研究者的研究立场和视角。

(一) 概念的定义

道路一词本初的含义是从某地到某地所要经过的路途, 后被引申为采取何种途径来实现某个目的。发展道路的概念就是从这个引申义中衍生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发展道路理解为实现发展而采取哪些途径。但是这样的解释依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易与发展手段、发展方法等概念相混淆。因此在给“发展道路”下定义之前, 我们不妨来看看学者们在研究发展问题时是如何使用它的。国内学者王磊、乐园在《条件约束下的中国发展道路——从十个五年计划看“中国之路”》中, 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十个五年计划的梳理, 探讨了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道路的经验特征, 阐发了中国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色政策形态;胡鞍钢、门洪华在《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中, 通过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第一代、第二代发展战略的分析, 指出“鉴于基本国情的独特性, 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于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 也不同于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 实现和平崛起, 就需要找到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鲁世山、王道云在《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解读》中, 指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在发展过程中可供选择的道路主要有三条”, “和平发展道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国外, 法国依附理论代表人物萨米尔·阿明在他的《中国发展道路的贡献》一文中, 结合国际共运史和第三世界发展史, 探讨了毛泽东开创的在落后国际成功赢得解放和发展的道路至今具有的重大意义。

可见, 无论是单独使用“发展道路”, 还是在它前面冠以“和平”、“绿色”等起补充作用的词语, 研究者对发展道路概念的理解在以下几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其一, 对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视角应当是宏观的、历史的;其二, 应当从生动而具体的发展实践活动来解读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其三, 发展道路是对发展实践与发展过程的核心特征的高度概括。因此, 我们可将“发展道路”定义为:发展道路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发展目标, 在谋求发展的历程中所采取的发展方式与途径的最核心特征, 是发展方式与发展过程的有机统一。

(二) 正确理解发展道路的概念

发展道路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只有充分了解了它的内在属性和特征, 才能更好的理解它的含义。

其一, 发展目的是发展道路概念得以成立的内在前提。但这种发展目的或目标通常是高度概括的目的或目标, 如“实现现代化”, “实现国家崛起”等, 而不是那种需要通过具体的指标体系来量化的目的或目标。为实现量化的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途径, 通常是用发展手段、发展方法等概念表示, 这也是它们与发展道路概念的不同之处。

其二, 发展道路是发展的中观意义与宏观意义相结合的概念。正如前面提到的, 对发展道路的既有研究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经验性实践的基础上, 但它不拘泥于对发展细节的描述与再现, 而是对庞杂的微观发展实践的总结与概括进而得到的中观性认识, 并在这种中观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有关发展道路的规律性问题。

(三) 发展道路的研究意义

任何对于发展道路的探讨都只有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才显得真实而有意义。人们常说有的时候历史总是惊人得相似,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 历史即便显得“惊人得相似”但也绝不可能只是简单的循环与重复。因此, 即使英美等发达国家业已取得的发展成就值得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羡慕,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所走过的路也适合我们去走。再进一步说, 现在的国际秩序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都没有为发展中国家通过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 获得发展留下余地。所以, 中国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要获得发展, 必须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发展道路通常是人们基于对发展的长远考虑和打算而进行的选择, 而发展既是有规律可循的, 但又并不存在必须经过的点, 因此人们在发展道路上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但如果对选择空间的自由度盲目乐观则是不可取的。因为, 发展道路的最终确定往往表现为该国社会历史发展诸多“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以说,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在世界范围资源有限、发展机会有限的条件下, 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不可能拥有一样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也知道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 尽管发展道路不可能相同,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发展道路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联系或可借鉴性。一种发展道路的优点或缺点往往会被另一种发展道路以某种肯定、否定或者否定之否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 找到其中的规律, 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自觉地按照规律办事, 在发展中少走弯路, 有效规避发展风险, 使我们对发展道路的选择更准确、更自信。

二、发展道路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种发展道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 对于发展道路的理论研究而言, 我们并不是要揭示不同发展道路的具体内涵, 而是要探讨不同发展道路的理论共性, 构建发展道路研究的一种分析工具。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 世界上也没有哪两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完全相同的。我们认为, 一种发展道路的具体内涵之所以具有独特性, 主要是因为发展起点不同, 发展资源不同, 发展主导模式不同, 发展价值和要求不同。下面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发展问题相对比的方式来进行简单分析。

(一) 发展起点。

发展起点是决定发展道路具体面貌的前提条件。从世界发展进程看, 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先行者, 他们通过工业革命所形成的技术与经济优势使得他们一开始就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另外, 地理大发现活动也主要是西方国家开始和担任主角的。这两方面因素相结合, 使得西方国家有能力从全世界的各个地方获得各种有利条件和物质资源, 并始终掌握着关于发展问题的话语权。而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在经济技术条件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开始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并且我们所面对的国际市场、资源环境、竞争环境等都无法与发达国家开始现代化进程之初同日而语。再者, 现行世界市场秩序、贸易规则等都为发达国家所制定。既成的国际规则体系从来都是为制定者利益服务的, 这不可避免得使后进入者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位置。正是由于从一开始的发展起点就不同, 我国不可能走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发展道路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 发展资源。

发展资源是发展目标赖以实现的物质保障, 是对发展道路进行选择的约束性要素。“南南”问题即发展问题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议题, 但为什么时至今日发展中国家仍然在为实现发展苦苦煎熬, 甚至有的国家的发展水平还产生了倒退呢?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就是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发展资源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分配不均所造成的。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关起门来发展是行不通的,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发展资源除了本国自身的发展资源禀赋之外, 必须考虑其在国际社会中所拥有的可供自己利用的资源或有利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 一方面,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占有广大的国际市场和大部分的高端市场;另一方面, 现行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体系都存在严重的权力分配失衡, 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用由它们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对他们感到可能存在的威胁它们的国家进行遏制和防范;再一方面, 当前国际上存在的主要发展方式的内在逻辑是资本的扩张与集聚, 这进一步使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发展的有利地位。我国尽管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但我们仍然需要走出去在国际范围内寻找更有利的资源配置来推动发展, 但随着对国际市场的融入越深, 我们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也越多。这正是由于“与早期现代化国家的国际环境大不相同的是, 当他们走向世界之时, 存在着自由发展的巨大空间, 而当今世界举目四望, 早已是强手林立。在此条件下, 要运用全球化的历史机遇显然需要更高的境界、更多的智慧, 包括一定的利益交换。”因此中国的发展只能走“和平崛起”之路, 只有靠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才能使世界听到我们发展的声音。

(三) 发展的主导模式。

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的演进过程。在20世纪之前, 西方发展的主导模式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 发达国家对发展模式也进行了调整。二战前后西方国家加强了对发展的国家干预, 尽管此后它们对发展的国家干预在方式、范围和程度上又有这样那样的改变, 但总的来说当前西方国家对发展的国家干预并没有放弃, 而是采取了增强跨国资本的主导性来体现其利益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来说, 由于发展的起点和拥有的资源不同, 加之发达国家发展所制造的外部压力, 中国如果采取不加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 中国的发展必须选择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因为, 市场不是万能的, 它不能解决由于竞争而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 同时它自身存在缺陷, 这些缺陷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若不加管理, 往往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或陷阱。只有从国家层面对市场机制的不利因素进行约束才能有效降低发展风险。同时发展是连贯的历史, 我国原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国家自上而下的启动与推进才可能获得成功。

(四) 发展目标与要求。

发展目标与要求是决定发展道路内涵品质的关键要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发展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幸福。在发展内涵方面, 我国摒弃了发达国家在早期发展中以经济发展为唯一发展内涵的做法, 提出了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有益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但它们自身不断出现的问题也表明了他们的经济政治制度、社会构架、文化形态并不能成为典范。我国当前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与风险期相互叠加时期, 面临的发展问题与矛盾日趋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找到解决之路, 就必须恪守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

我们说发展道路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任何有关发展的意图, 只具备发展目标的合理性是不够的, 还必须保证发展过程的合理性。对于发展道路的思考就是立足于消除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威胁, 并寻求发展过程的合理性。然而在确定了所要走的发展道路之后, 人们还必须为保证所选定的发展道路的实施做出巨大的努力。因为发展具有复杂性, 并且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越来越大, 如何在这种复杂艰难的环境下保证我们的举措都是沿着既定的发展道路前进, 就变成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 至少要有以下几方面作为保障。

(一) 拥有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

不论是采取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 还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忽视政府的作用。而由于政党制度的不同, 是否拥有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已经对不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印度一位政治家就曾经说过, “ (中国的领导人) 不必担心选票问题, 因此他们可以就国家的发展制定一些长远的规划, 而我们则不得不做一些从长远看来是很愚蠢的事情。”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关键也就在于我们有这样一个坚强而统一的领导核心, 这也是我们在未来发展中需要继续坚持的经验。

(二) 提供持久有效的制度供给。

发展需要突破陈规, 邓小平同志就讲过, 制度问题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问题。旧有的制度体系是在旧有的思路上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为之服务的, 我们在更新发展观念, 寻求新的发展途径的时候, 如果不能对旧有制度框架有所突破, 就不可能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有破必有立, 持久有效的制度供给必然要求的就是制度的创新。世界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了制度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 建立灵活稳健的政策体系。

政策是国家对发展进行规范、管理, 应对各种发展压力的重要手段。与制度建设和创新相比, 政策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可以帮助我们在发展出现某种意想不到或者突发的事件后拥有较为广阔的回旋余地和活动空间, 从而不偏离既定的道路。但同时, 国家政策体系必须是稳健的。

(四) 注重国家间的战略互动。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当前国家间的联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战略偏好和历史际遇, 因此我们在按照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前进的过程中, 不可能完全忽视与别国的战略互动。许多研究已经揭示:影响国家战略决策的因素众多, 并且相互间具有非常复杂的作用关系。随着国际关系的日见复杂和特性逐渐显现, 我们在发展中更应具有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胡鞍钢, 门洪华:“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5.1;

[2].鲁世山, 王道云:“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解读”, 《江淮论坛》, 2005.3;

[3].萨米尔·阿明著, 丁海摘译:“中国发展道路的贡献”, 《国际理论动态》, 2006.11;

[4].冯绍雷:“强国之道有赖于思想的健全”, 《新华文摘》, 2005.20;

[5].程新英:《发展的意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6].唐晋:《大国崛起》, 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发展道路 篇2

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后,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就象小鸟长大展翅飞翔,远走高飞一样,巢穴中再也没有嗷嗷待哺的雏婴了。而一旦配偶去世,则家庭生命周期进入鳏寡期。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空巢家庭分多种情况。而我在这里定空巢家庭大体定义为,所有子女都成年且均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家庭。

当前,随着城镇化、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离开土地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2008年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已超过1.3亿,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空巢家庭”大量涌现,这对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传统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由于家庭养老模式的弱化,空巢老人们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空巢老人的生活只能维持温饱,老人的经济条件并没有因子女外出务工而得到明显改善,贫困现象非常普遍;子女外出务工导致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和疾病照料的严重缺失;子女赡养“重”物质而“轻”精神,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令大多数空巢老人疲惫不堪,空巢老人隔代监护现象大量涌现,抚育负担不堪承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一幕,也是中国几千年来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切实解决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无疑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在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基础上,针对日益严峻的农村老龄化趋势,基于现实国情,按照中央提出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完善”的基本思路,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级推进,构建新型的多元化农村养老制度。

首先为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建设,要着力解决当前农村老人养老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是农村养老资金的来源,即农村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换成本该由谁来负担?对于老人,子女尽孝是天理人伦的要求,而政府尽到应尽的责任同样不容推卸。政府可以通过整合用于农村的各类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养老的财政补贴。同时,还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挥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使农村养老得以获取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当前农村养老保障的供给水平,即如何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分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经济发展来支撑,要有经济实力作为物质基础。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标准和水平,既要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又要根据轻重缓急为不同层次的农村老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支持和服务。因而应先完善已有的“五保户”制度,加快敬老院建设,逐步建立以集中供养为主,辅之以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新模式,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和保障质量;再进一步扩大老年人口生活补助的享受范围,降低年龄限制条件,使没有享受城镇养老保险的农村老人都能领取适当的补助金来保障生活;最后通过与计划生育政策相结合的计生养老等形式,弥补起步阶段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偏低、保障内容单一的局限。

其次,要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早筹划未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一是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是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逐步从土地保障转换到现代社会保障系统。

三是对于仍然固守在农村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则需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能力。

最后,寻求新型的多元化农村养老制度。山东省青岛市正在探索一种叫“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社区提供优质服务,政府给予一定补贴。这种“居家养老”新模式,集中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建设养老机构的福利资金,很符合我国国情,我认为值得大力推行

科学发展 持续发展 超越发展 篇3

一、选准目标,持之以恒,科学发展科技教育

人类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在教育。为适应人才培养需要,迎接教育创新挑战,我们与许多学校一样,积极思考,寻求优质发展之路;科学定标,创建科技特色学校。

1、选准目标

基于对学校现实基础和外部环境的发展背景分析,我们认为,作为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家乡的学校,依托地方科教人文资源,从发展科技教育切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科技教育本应从娃娃抓起,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于是,我们选定这一发展目标,持之以恒,因校制宜,努力探索科技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提高。

2、持之以恒

为了让目标成为现实,我们坚持着、努力着、奋斗着,使学校科技教育走过了艰难的起步阶段、艰辛的探索阶段、成功的收获阶段。从自然教学三步实验法研究的起步,到市级科技教育主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到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策略的理论构建;从单项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到周培源少科院的发展壮大,到科技实践研究活动的全方位展开;成为了市级、省级、全国级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提高着全校师生的科学素养、研究能力、教育水平。十几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十几年,我们实践、探索、创新;十几年,我们持之以恒、追求卓越……发扬科学家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并以芳小人特有的能吃苦、能研究、能战斗、能奉献,且“用心持恒。探源求真”的校园精神,捧回了那一份份来之不易的、沉甸甸的奖状、奖杯、奖牌……使学校科技教育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二、理念先行,机制保障,持续发展科技教育

“小学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在这一先进理念引导下,我们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积极构建管理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教育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

“目标规划”是一切行动的指南。一个科学合理的科技教育目标规划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引领研发的方向。为了克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我们分别制定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教育发展规划。超前思考、反复论证、科学规范。将其展示在科技陈列室,经常对照检查,主动调整方略。制订分步实施的年度工作计划,一一分解、个个研究、事事落实、层层负责、全面收获。总之,我们是紧紧围绕目标计划抓实施、抓研究、抓成果物化。

2、舍得投入

为了不断增加科技教育设施装备,丰富活动内容途径,我们千方百计筹资金,量力而行抓投入,想方设法造氛围,总投入达300多万元。先后建好科艺楼、开辟专用教室、装备设施仪器;创设校园环境、建起少儿天文台。近三年,新建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点、机器人工作室、周培源数字化农植园;改造科技陈列室、周培源事迹陈列室、科技长廊、科普画廊等,使科技教育在氛围上更加浓郁热烈,形式上更为新颖亮丽,内容上得到充实丰富,让地方科教人文资源与自身特色成果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充足利用。

3、优化队伍

任何工作“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实施科技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因此,建好科技教育队伍是我们的职责与根本。立足自培,优化组合:首先选派爱科技教育、懂科学管理、能带头研究的领导负责特色建设、分管科技教育、担任科技总辅导员。其次是配大、中队与少科院辅导员,且中队正副辅导员优劣互补、优化组合。选拔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学,进行教学研究。开阔眼界,吸纳见鉴:为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创新能力,我们派员参加省市级培训,组织教师参观“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吴江少年宫、无锡科技馆、昆山实小等;同时邀请省市各级领导、专家来校讲座、指导工作,为我们提供充分的思维保障和科学引领。

4、规范管理

“严谨治校、科学管理”是我校一贯治学方略与优良传统。而“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层层落实”已成为是我校全方位实施科技教育的最佳策略。校级管理:将科技教育与特色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科学整合,纳入整体,科学引领,由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实施。中层管理:将科技教育既纳入德育范畴,又相对独立。明确分管教导,落实阶段工作,细化具体活动。基层管理:科教月、科普周、科技节以及各项实践活动分解目标任务,分层落实到年级、班级、少科院进行;领导、老师、学生全员参与。考核管理:制订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奖励条例,从精神到物质,重奖科技贡献突出者、成绩优秀者,激发领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推进科技教育。

三、优化策略,构建模式,超越发展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科技教育实施途径的多向性。我们立足学校实际,优化实践策略,注重理论提升,构建了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策略,引领科技教育超越发展。

1、课程优化

科技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主阵地在课堂。我们一方面精心实施科学课程,以探究为核心,构建“问题-实验-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科技教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再次编写《新课程实施科技教育纲要》。另一方面着力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研制开发方案,制订年级目标,采集、加工资料信息,编写成教材。经历了两轮课程开发和三次修改完善,形成了以“科技综合实践活动”为龙头的学科类、活动类、研究类系列校本课程共计十多种,实施过程中重点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

2、活动实践

“科技实践”是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索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是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分三个层面来展开:科学普及活动:如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谈、实践考察;开放科技活动室,让每位学生均有探究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并以“金点子创新设计方

案”“五小”活动为抓手,实现科普教育普及全校学生的目标宗旨。科技兴趣活动:成立“周培源少年科学院”,并以不断发展壮大的要求,扩大队伍数量,提高队伍质量。共设环保研究、航模研究、数字化农植研究等九个分院,以“探索科学、关注社会”为主题,开展科学化、系列化、多样化的科技教育实践研究活动,展示小课题、小专题研究成果。创造发明活动:我们在各少科院分院中选拔各类小院士能手尖子,深化辅导、强化训练、自主创新、敢于创造,积极参与省市级各类科技竞赛。总之,我们本着“普及、提高、冒尖”原则,凸现我校“金字塔”式的活动模式。

3、社区拓展

科技教育必须依托社会,打破校园内外“壁垒”。“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使我校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性生成。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社区丰厚的科教资源,建立了一支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定期辅导互动。建设了一批校外科教基地,如农业丰产坊、中正实业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和活动空间。组织综合实践小课题的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家长们的鼎力支持配合下,学生从单一的学科综合的体验式、问题解答式、主题研究式等学习活动中,转向了从课内走向课外、校内走向校外社会大课堂的大综合实践活动;选择了与生活实际相互关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甚至与人类科技发展态势息息相关的“小课题”,进行了“大研究”,做出了“大文章”!《家乡土壤调查》《沼厕合一综合利用》《校园垃圾处理系统》等调查报告、方案设计连连获奖,一期又一期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展出,总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4、信息辅助

信息技术是科技教育的重要一翼。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闭路电视、天文观测“三网合一”系统功能,开播“科技博览”“雏鹰电视”,进行天文观测等。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通过校园科技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网络化学习,开展网上读书、电脑绘画、计算机操作等技能比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交流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我们与时俱进,拓展领域,开展机器人构造编程的研究,组织参加机器人操作竞赛。建立“周培源数字化农植园”,进行专项种植研究,让师生感受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信息,学校已成为无锡市感知教育应用实验学校。这将拓展学校科技教育外延,构筑科技教育新的发展平台。

5、课题提升

为提升科技教育的品位,深化科技教育特色研究,我们坚持科研先导,课题引领,先后开展省级重点课题《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科学教育——做中学》的研究,获得了省先进实验学校和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六十多篇论文、方案设计在省市级发表获奖,并有多活动方案设计选进了省科技教育参考书。尤其是原校长卢东生主持研究的无锡市“十五”主课题,《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获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特别是对科技教育“六化模式”的理论构建,提升了科技教育的内涵质量、推广效度及学术价值。现在,《小学科技教育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已滚动发展为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它将引领学校科技教育不断走向完善,实现新的超越。

6、文化浸润

我们确立了科技文化核心,用主题理念、办学特色统领校园环境和科学实践。将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融为一体,明确了“科技文化立校,特色品牌创优”办学宗旨,浸润了绿色校园、科技乐园、人文家园办学特色。彰显科技环境文化:校园里,“乐在探求”校训与“科技之星”雕塑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象征着芳小人努力前行的姿态、积极向上的心境、臻于理想的品质。着意设计的假山喷泉、小桥流水、“师生情深”与集建于校园一角的“宜兴三石”更显科教人文底蕴。科艺楼内展示的师生创新作品,悬空的“十二星座”,布置的科技长廊等,时时启发思维灵感,处处点亮创造火花;且让学生随时感受仰望星空的感觉,总能体验自己成功的快乐。个性化科技邮票,书写着师生的光荣与梦想。科技陈列室里,展示着科技教育的发展纪实、成果丰蕴;少科院里造型别致的分院展板,本身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创造;周培源事迹陈列室让大家领略了家乡伟人的智慧、品格、精神;科技活动室更是让学生动手动脑、遨游在科技的海洋;科学家命名的特色中队文化建设个性鲜明、内涵丰富,是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活细胞、好基础。浓郁科技活动文化:科技教育宣传多样:“科技博览”每周开播,科普展览丰富多彩,科技标语激发情感,“科技节”开幕大张旗鼓。科技实践体验精彩:“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快乐科技”走近学生,科技竞赛精彩纷呈,机器人编程操作领先起跑,“对话两极?关爱生命”科学家位梦华科普报告与学生零距离进行。科技育德内涵深刻:“绿色奥运”“科教世博”等科技队会主题鲜活,培养了学生关注科学发展、关心生态环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提升人文科学精神:我们牢抓“科学管理、科学安排”这条主线,紧扣“特色育人、健康发展”这个主题,努力追求着高水平的科学管理机制,让师生感受着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科学管理文化。悬挂校园的大型标语“构筑教育发展新优势、打造教育发展新品牌”“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培育名师着力构建和谐校园”,更加营造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团结进取的人际环境,更好地构建了科学引领发展、领导榜样示范、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展现了用人文科学精神来凝聚人、鼓舞人、教育人、提升人的高品位科技人文校园风貌。

在创建科技特色,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我们付出了艰辛与努力,收获了成功与希望。目前,我校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高涨,勤学习、善思考、乐探求的习惯良好。一大批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发展,每年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科技竞赛及艺术、体育类竞赛的学生面达30%以上,获奖率在95%以上。科技创新大赛、航模制作竞赛、快乐科学对抗赛、机器人操作竞赛、小哥白尼创新比赛、尚德杯创意大赛等多次获省、市团体、个人一、二等奖;两次获全国创造杯、创新杯奖;“两用楼梯”“多功能拐杖”两件创新作品获国家发明专利;一名学生获省“青少年发明家”称号,“周培源少年科学院”被评为省“优秀少科院”;两位教师参加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VCT学习项目实验研究竞赛分别获全国二、三等奖。与此同时,科技教育同时有力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我校多次承办市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常规管理现场观摩、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交流等活动,学校特色建设、教学管理、少科院建设等经验多次在省市有关会议介绍交流。省科协吴国彬副主席、冯少东副主席、王明忠副理事长、杨曙宁秘书长以及无锡宜兴两市科协等领导专家多次前来参观指导工作。

发展道路 篇4

平台化的发展战略,是指在县域范围内,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平台,把平台主导者———政府、平台服务的提供者———各类生产厂家和商家等、平台服务的消费者———中间商、零售商以及个人消费者等置于县域平台之中,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等的引导,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和商家的进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而不断提高城市的城市化水平[1]。其中平台化发展战略,至少包含三个重要内容:县域平台服务系统,平台的盈利能力,平台商业生态系统[2]。

(一)县域平台服务系统

义乌市平台主要是由政府、生产厂家以及商家和消费者等组成。义乌市政府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如“四个允许”、优先发展商贸业,建立小商品市场以及积极争取国际贸易综合性改革试点,积极发展“市场采购”型等政策,为义乌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吸引更多新的厂家和商家的入驻,增强义乌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消费者的分布呈现这样一个规律:义乌本地—浙江以及周边省份—全国—全世界。

(二)县域平台的盈利能力模式

义乌县域平台的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义乌经济主要是依靠商贸业的发展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义乌市政府确立了重点发展商贸业的决定,通过几代商贸市场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降低产品的交易成本,形成义乌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义乌逐渐形成前店后厂的城市布局,服务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在21世纪大力发展义乌的旅游以及会展经济,不断开拓义乌经济发展的新渠道,提高整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3]。

(三)县域平台的商业生态系统

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是基于一定的利益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 共担风险、共享资源促进平台的不断发展[4]。在平台中,义乌市政府作为整个平台生态系统的领导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所有的交易以及生产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合理分配政府所拥有的资源。而平台的其他参与者如消费者、各种产品的生产企业、供应商以及零售商等是整个平台当中最为关键的成员,脱离了他们则整个平台将不复存在,他们之间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互为存在,而且他们与义乌政府也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为了维持义乌整个商贸经济的发展,各种物流企业、金融机构、教育机构以及中介机构不断涌现,支持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义乌平台当中还存在一些寄生种群,为整个义乌商贸业的发展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的企业或者供应商,他们是依附于整个义乌经济发展的,并为义乌经济的发展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义乌市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一,政治上,义乌市政府的政治环境更为轻松,政治体制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政府政策,义乌市政府的行政权限不断扩大。在面对国际贸易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式下,义乌市政府积极争取国际贸易综合性改革试点,积极建立“市场采购”型的贸易方式解决对外贸易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保持义乌的市场竞争力。其二,经济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经济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2013年GDP达到850亿人民币,整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浙江乃至全国的前列水平,城市化水平达到77%,远超浙江和全国的50%和40%。其三,社会上: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科技迅猛发展,十多年来,已建成各类生态主题公园15个。绿化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切实巩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实现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5]。

二、义乌平台化发展战略经历自发—自觉—自主的过程

(一)自发的发展过程(1978—1986年)

义乌经济主要是依托于个体经济的发展而繁荣的。在改革开放之初,人多地少的困境使得义乌剩余的劳动力需要进行转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自发出现了大批的个体经营业者,而政府此时也意识到个体经济的发展关系着义乌人民的生存问题,因此为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政府必须在政策上给予个体经济支持,鼓励民众的创新精神。因此,政府鼓励的个体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自发地提出“四个允许”的政策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兴商建市”的总体发展战略。市场创建之初,义乌把商品的消费者定位于农村的广大农民,开拓市场的重点在于中西部地区,尔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巩固已有的市场的基础之上大力拓宽城市市场,城市的工薪阶层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义乌商品的消费对象。

(二)自觉的发展过程(1986—1992年)

这个时期由于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以及国家对个体经营的承认使得义乌个体经济从此活跃起来,义乌市政府把在体制之外的群体纳入了与社会利益分配相联系的公共政策范畴。这段时期内众多家庭工业在还没有被中央制度所开放的前提下也开始自觉地走向合伙经营和股份合作,而此时义乌市政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利益选择的影响下,将政府的自身利益与社会的普遍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营企业与传统合作经济制度思想相结合的创新产物———股份合作制。这种合作形式为整个义乌乃至全国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三)自主的发展过程(1993年至今)

从1993年开始,义乌市场已具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之时,义乌政府果断实行了“管办分离”,政府全面退出竞争领域,使市场机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又制定了《关于加快市场发展,促进市场持续繁荣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义乌市场建成国内外交易成本最低、信用最好、信息最灵、手段最新、效益最佳的商品交易平台,为今后义乌市场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世纪末做出了把义乌建成世界最大的商贸城的决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义乌市政府看到了电商发展的巨大潜力,着力开发义乌市的电商平台“,义乌购”也因此产生,近几年“义乌购”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因为全球金融海啸的发生,义乌经济的发展也遇到巨大的挑战,因此义乌市政府为解决这一难题,果断向中央政府提出进行国际综合贸易改革试点并获得批准,着力构建“市场采购”型的贸易方式,主动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且积极寻找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试图解决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难题。

三、义乌市的平台化发展战略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平台化观念,利用平台化战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政府作为县域平台的创建者,应该意识到平台化发展战略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对辖区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判断,选择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平台化战略。把政府、企业和商家以及消费者等全部纳入平台之中,将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支持作用,尊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维持平台的领先优势,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与商家的积极性,把其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提升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及时地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二)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实行平台化的发展战略将面临诸多挑战

义乌市的平台化发展战略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以商贸业为主导, 围绕商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相关的生产企业和为促进商贸业发展提供各种各样服务的商家,不断完善义乌平台服务系统和提高平台的盈利能力;建立良性运行的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正确处理平台参与者的利益关系。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完善过程,是由众多成员组成,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成员加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新进成员与原有成员之间以及老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的关键。首先要对生态系统组成人员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它们在平台当中的职责与作用。其次要鼓励新成员的加入,对现有的成员进行挑战与补充,淘汰不符合平台发展的成员,促进平台生态系统的完善与发展;不断丰富平台盈利模式。县域平台要创造适合于本区域特征的盈利模式,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服务和产品,不断完善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培养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三)平台化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要树立发展的理念

首先从平台的参与对象来说,对于政府而言,政府在平台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要不断提高,在政策指导、法律法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做到与平台的发展相互适应,甚至应该要提前预测到平台发展趋势并做好准备。对于平台的生产厂家以及商家等而言,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等,在平台的不同发展时期可以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求,不断扩大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受众范围,适应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其次从平台内容来说,平台的服务系统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平台的参与者不断增加,各个参与对象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平台的盈利模式不断创新,创造越来越多的平台的收入来源,促进整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还有就是平台的生态系统,平台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大熔炉”,适应平台发展的被吸引进来并不断提升,落后的、不适应平台发展的被淘汰出去,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不断促进整个县域平台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笑笑.基于电子商务融合的浙江专业市场平台化发展战略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周利华.网络平台演化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李先锋,白庆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4,(7):15-16.

[4]刘志坚.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生态网络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61-64.

县域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篇5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丰,天下富。县域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子系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的连接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县域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极为重大的责任。近年来,中央对县域发展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继十六大报告中首次使用“县域经济”概念后,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大报告等多次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进一步强调“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这些论述表明县域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就湖南来说,农业大省的省情决定了县域地位举足轻重:县域人口占全省的80%以上,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GDP占全省的60%以上,县域始终是湖南最大的发展战场和承载平台,县域发展始终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能否抓好县域发展也是检验我们能不能够抹却体制转轨强加的沉重羁绊、放开小农经济禁锢的缓慢脚步、走出农耕文化积淀的历史阴影。这些年来,省委站在战略、政治和社会的高度,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用“一化三基”、“四条底线”统领县域发展,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十分重视和关注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率先全面推行财政省管县改革,努力从体制、机制上提升县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激活了一批经济强县,为富民强省注入了强劲动力和蓬勃活力。

县域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县域发展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我们具有新的决策视野、新的价值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掌握规律。《和谐发展——中国县域发展之路》这本书,选择了县域这样一个角度,选择了和谐这样一个主题,切合时代发展潮流,与湖南的发展战略相呼应,为新时期的县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值得向全省广大干部推荐学习研读的书,是一本县域发展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应该看的书。该书的价值在于理论性和系统性,它以清晰而敏锐的理论前瞻、深刻而严密的逻辑内涵、丰富而充实的典型例证,将县域和谐发展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囊括了县域层面所有宏观与微观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成为国内首本单独以县域和谐为立论的书籍,这表明湖南在该项领域的学术研究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发展道路 篇6

责任竞争力案例

公司简介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是1992年8月2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于1993年1月9日正式开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

问题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生态经济,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助推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发展道路,浦发银行责无旁贷。

解决方案

1、倡导勤俭务实,日常节能环保

响应党中央“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倡导环保就在身边。“从我做起”,每位员工都可以为环保助力:双面打印、再生纸制作名片、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摄氏度、更换节能灯泡等。

2、推进IT发展,科技助推环保

2006年浦发银行以“IT办公基础平台服务于业务、服务于全行”为宗旨,进一步加强了业务网段基础平台建设,安全的VPN连接访问、备份门户和备份策略、RMS信息权限管理等工作,丰富了网络应用服务手段,提高了网络应用服务质量;开发实施了员工卡“一卡通”项目,将最新技术的智能卡片与人事系统、办公AD、员工指纹证书等相结合;公文流转无纸化,员工启用即时消息工具,引导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开通视频会议系统等。现代、环保的服务渠道,既提高管理效率,又节约资源占用,降低各类成本。

3、贷款投向指引,金融支持环保

2006年,浦发银行在《授信投向指引》中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提供重点授信支持,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得与其建立授信关系,以确保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到致力环保、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同时也通过我行身体力行,将这一理念延伸到我们客户端。”2006年下半年,浦发银行获得法国开发署给予的环保转贷款业务资格。截至2006年底,在城市污水治理、清洁能源开发建设、循环经济等领域累计支持环保项目14笔,金额29.75亿元。

成效

自1993年成立以来,浦发银行已经在短短14年间发展成为资产规模国内排名第8位、核心资本国际排名第251位的商业银行。骄人的成长业绩,源自于该行始终坚持奉行现代的公司治理理念,致力于建设有效的公司治理。

展望

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篇7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注重继承传统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名校先进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为“三一立体互动教学模式”(简称“三一模式”)。“三”指“三个维度”,即导学自学、教学反馈、助学辅导三维;“一”指“一个延伸”,就是把课堂延伸到家庭;“立体互动”指通过微信平台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之间形成互动。我校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已向全区推广。

我校课堂教学模式总体要求是精讲巧练,但由于学科不同、课型不同,需把三个维度细化出不同的环节,并根据课上实际反应及时调整预设过程,下面我结合实例说明“三一模式”在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中如何运用。

(一)“三一模式”在新授课中的使用

如我校曹焕京老师,在上物理课《密度与社会生活》时将三维细化成七环。

第一环,设置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主题鲜明,引发悬念。

第二环,展示内容,突出目标(1分钟)。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看(能量化的要量化,要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第三环,精心设疑,指导学习(至少12分钟)。通过多媒体将课前设置好的不同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自主互动学习,教师巡视。

第四环,小组合作,深入探究(6分钟)。让中等生和“学困生”用板演和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组内能解决的,不要占大家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第五环,学生讨论,教师点拨(10分钟以上)。①学生观察演示操作,找错误。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道理。③引导学生归纳,让学生学会运用。(展示的形式很多,小的问题组内就解决掉,保证时间和效益)

第六环,课堂小结,提炼精华(2分钟)。教师或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适当延伸,与本课导入形成首尾呼应。

第七环,当堂检测,达标训练(8分钟)。检测课堂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理论,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进行交换检测。组长汇总本组情况。通过课堂检测,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本堂课基本的学习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这“七环”是在“三维”要求下进行的具体步骤操作(一维主要涉及一、二环,二维主要涉及三、四、五环,三维主要涉及六、七环)。

这位教师环环相扣的三维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学生的思维量和训练量明显加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增多,教学效率提高了。而教师的教学压力明显减少了,学生反馈效果比较理想。

(二)“三一模式”在复习课中的使用

白金婷老师所上的英语复习课,其做法如下。

第一步:学生分层。

开展分层教学,每个班为一个单位,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分为基础组和提高组。学生可以自由流动,选择自己适合的小组。实践证明,分层分组教学尤其适合总复习。

第二步:备课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基础组放慢脚步,抓基础,促实效,侧重课本知识。例如完成句子,完型填空,原文阅读和单选是每天必练的,针对阅读能力差的通病,教师专门让学生练习从语段中找答案。作文训练,则从基本句型写起,坚持每天给他们写两个句子,先是让他们背,慢慢地,学生写句子的能力就有了提高。提高组重点训练题型是首字母,并加大阅读量,必要时加快复习速度,作文训练时,要求提高一个档次,不仅要写出基本意思,还要求语句要精,力求整体美;作文讲评时,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想法,并对比、评鉴,这样,学生在找出自己的不足的同时也汲取了别人的长处。

第三步:作业分层。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按学习组别分别布置,提高组侧重拔高,加大综合题型的训练,基础组侧重专门题型的训练,尤其是课本里出现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设置应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知识水平,注重培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减少差生的作业量,适当增加优秀学生的作业量,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挑战成功的愉悦感。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使他们不断进步。

第四步:辅导分层。

个性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加强个性化辅导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困生”的素质。首先,制定辅导计划,个性辅导一般采用“三定”,即定时、定人、定内容。定时,每天集中答疑,处理学生的共性问题。定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安排有针对性的辅导。对成绩较好的学生答疑和点拨,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学困生”学习的依赖性较大,适时给予帮助,选择问题的切入点,使梯度适当小一点,速度慢一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学困生”的作业一般采取“面批”的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中等生可以采取“互批,面批”的方式。对“学优生”,因为他们自主性比较强,有的作业可采取“免批、抽查批或者集体批”的方式来处理。

第五步:评价分层。

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及表扬。由于学生的习惯、智力、兴趣和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对学生的评价也进行分层。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严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如,对“学困生”,教师用赏识评价法,和家长沟通好,有些进步就要共同对孩子的进步加以肯定与鼓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对“学优生”,我们不但要激励,而且更要严格要求。

总体上看,这位教师灵活地践行了“三一模式”,一维主要涉及第一、二步,二维主要涉及第三、四步,三维主要涉及第五步。

(三)“三一模式”在讲评课中的使用

下面我借一个例子谈一下“三一模式”在讲评课中的使用。

如,九年级焦连丽老师的语文讲评课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人学”,内容包括生字、新词等。学生“做题”时,以导学案为主线,通过自学独立解决问题;第二个层次是小组内及小组间的“群体学”。“群体学”是将“个人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带入到小组学习中去,运用集体智慧予以解决。通过问题的层层设疑,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便会依据导学案主动去学。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先进带后进,互帮互学,共同探究,共同提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见仁见智。焦老师的课堂上经常见到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明确了观点,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表达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教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位教师,灵活地践行了“三一模式”,课前的导学自学准备充分,整个课堂教师只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足,反馈及时准确。巧妙地减少了二维中的教学比重,增加了三维中的助学辅导时间,更能体现出讲评课的特色,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三一教学模式”使用中要注意

课前导学自学是学生的心动期,教师制定导学案,学生整体感知教材。

课中教学反馈是学生的行动期,教师设定各环节时间要灵活,信息量适当,主要是教师课上讲解课程内容要准确全面,重点突出,难点要讲透彻。思维量要大,教师的讲解要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课上必须有反馈这一环节,而且反馈要及时准确。

课后助学辅导是神动期,学生未学会的、遗忘的知识点,经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通过微信平台,与教师互动,由教师指导解决。

(五)“延伸”是“三一教学模式”有机组成部分,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很多的,课间、放学在家、双休日、节假日,怎样把学生的精力更多地留在学习上,不是单纯的学校、教师的责任问题。这里面是如何搭建一个平台的问题。以前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班级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互通,利用入户家访、电话家访等方式与家长沟通,效果不错,但也有许多弊病。前者只能面对共性的问题,对学生个体指导性较差。后者貌似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人为地割裂了教师、家长、学生的关系,使三者不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是教师和家长的互通,把学生抛到了一边,容易形成教师告状、家长教训、学生反感的怪圈。为了有效解决课堂延伸问题,我校率先在九年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 提出了“‘学优生’围着教师转、‘学困生’老师追着问”的课间教学模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学生在校时间,解决课堂上教师不能面对所有个体学生的问题。这是“培优补差”的一个有效模式。

2. 班级建立家长微信群———沟通家长、教师、学生的一座桥梁。

(1)可行性:微信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网络社交手段,使用范围广,家长、学生几乎人人都有微信号,有终端设备。推广的难度在于家长不配合。

(2)群交流要求:实名加群,用学生姓名+家长。文明发言,管理严格,班主任做群主,对扰乱群活动的人和事及时处理。

(3)对教师的要求: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消耗个人精力。教师定时、定科目上线,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和家长、学生交流,随时沟通,真正做到线上线下无障碍。

(4)使用效果:第一,用微信方式和家长交流,家长乐于接受,家校双方互动。对孩子思想波动及时掌握、解决。教师及时发布作业,家长起到督促作用,形成合力。家长能把对学校的建议、意见及时汇报给班主任。第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用手机拍照上传,同学间互相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再适时予以解释答疑。第三,教师能较好把握双休日、节假日期间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相当于延长了在校时间。微信可以用简单的文字、语音形式提要求,发作业,解决学习问题。还可以用微视频的方式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予以讲解。

就这样,我校利用微信平台使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学生与校领导,学校与家庭之间相互交流,形成了一个延伸到家庭的立体交互式的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在这样平等和谐的环境中,随时交流学习问题,随时进行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

(六)逐步完善“三一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把“翻转课堂”融入“三一教学模式”

教师们灵活机动地使用“三一教学模式”,并没有拘泥于死的教学模式,随着学情的变化改变教学环节的时间比重,让其更符合实际教学。总之,“三一教学模式”能让教师更自由地发挥,留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创建更和谐、更有利的学习环境,与过去传统教学课堂相比,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对教师而言,虽然备课难度加大了,但课堂教学轻松了,师生矛盾减少了,对学生学习情况掌控得更全面了。

二、于细微处见精神——注重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校的办学理念:培养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作为乡镇校,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从良好习惯的培养抓起,规范有形的行动进而统一无形的思想。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重点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遵纪守法的习惯、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这些方面我们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如,我们的中学生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手拉手”活动。以争当“美德少年”为主题,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校园里传递文明、传递友谊、传递爱心、传递微笑,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拥护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人人争当美德少年。以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工作为抓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中学生文明礼仪、尊老爱幼教育,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向上的教育氛围。

开展“放飞梦想”读书实践活动。将“书香”辐射到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班级。在全校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和文明风尚,为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在征文比赛活动中,由语文教师进行指导,学生搜集素材,写出了百余篇体现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习作。

开展了“美化校园我先行”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参加“节粮、节水、节电”等环保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情感,又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校园环境的美化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光荣与快乐,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升华,从而进一步提高爱国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

六年来,我们开展了让舞蹈进班级的活动,我们做到了班班都有舞蹈队员,每个年级都有舞蹈小组,学校有舞蹈队,各年级都有负责人,我校的舞蹈小组每周都有活动,舞蹈队的小队员们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没有舞蹈鞋,他们让父母自己缝制,没有服装,买来布头,让在服装厂上班的亲友协助制作,场地条件有限,买不起地毯,他们就在自制的垫子上练习,摔疼了,他们不吭声,练累了,他们不抱怨,小队员的辛勤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2008年舞蹈《追赶太阳的人》获区级一等奖,2009年《有爱就有希望》获区级一等奖、市级三等奖,2010年《竹枝词》获区级一等奖,2011年《树》获区级一等奖、市级三等奖。谭泽然、钟桂莹同学被认定为区级特长生。2012年舞蹈《我有一个梦》获区级一等奖、市级三等奖,2013年舞蹈《父亲》获区级一等奖、市级三等奖。《弟子规》获诵读比赛一等奖。2014年舞蹈《阿拉伯风格舞》获区级一等奖。

为弘扬正能量,我们制作了宣传栏,让每个师生的先进事迹都深入人心。最近,我们成立了学生会电视台,在学生中招募小记者、主持人,为优秀师生制作宣传片,放到教学楼大厅中滚动播出,打造大钟中学的“校闻联播”和“名师访谈”,弘扬正能量。视频《大钟中学开学典礼》在朋友圈点击量达到5000多人次。

中国坚持工业绿色发展道路 篇8

近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席了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工业和发展组织能源和绿色工业部长级会议, 作了题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旨发言。苗圩强调, 中国将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

加快工业化进程仍将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一项战略任务。中国将根据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 调整工业结构, 优化工业布局, 引导地区间产业有序转移, 改善产业组织结构, 推动协调发展。

中国影视企业发展道路探究 篇9

(一) 影视企业发展

1905年, 任景丰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馆里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难夫难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故事片。

新中国成立后, 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 建立起了一个从管理到生产、经营的完整配套的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完善起来的电影产业结构体制, 以它特有的规律运转。电影业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统一由国家预算拨款和专项拨款维持其建设、生产和流通。

电影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出现了几次改革浪潮。1979年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 调整了发行收入分成比例, 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事业的生产基金。

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改革以1993年元月以“广电字 (3) 号文件”即《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为标志。自此, 40多年的计划经济下电影的统购统销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中影公司的全国垄断经营被打破。

2002年开始, 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发为总的标志, 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此次改革意味着民营机构无需再买厂标, 可以独立投资拍摄电影。同时, 引进片的发行垄断陆续被打破。虽然引进片依然由国家统一进口, 但是开始调整了进口影片的供片机制, 实行影片进口与发行分离。

2004年, 中国电影产量首次突破200部, 电影票房将达到15.7亿元, 加上电影后产品和电影频道等的收益, 总收入达30亿元之多。从2003年起, 中国国产电影已经首次超过了进口影片的票房, 把全国的前十名国产影片和进口片前十名相比较, 国产片超出进口片2100多万元。

(二) 中国影视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

据《2004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称:2004年我国14类传媒产业总收入为3270亿元。其中有关广播影视的广播电视广告、有线电视收入之和为467.7亿元, 只占传媒产业总产值的14.3%, 加上电影和部分音像、电视剧、动漫画等, 也只占16%左右, 显然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 广电所占比重过小。

2.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 广播电视经营紧盯广告, 广告仍是广播影视产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广告收入约占实际总收入的60%, 显然广播影视创收对于广告的依赖过重。同时, 作为广电产业核心业务之一的付费电视还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这种结构显然同广电所拥有的资源和潜在市场是极不相适应的。

3.地区发展不平街

2005年, 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为888.7亿元, 其中东部地区收入446.4亿元, 占总收入的50.23%;西部地区收入118.1亿元, 占总收入的13.29%。这种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影响了各地区的资源共享、信息沟通和成果交流, 也制约了广播影视业在一定发展阶段实现跨地区发展和经营。

4.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

2004年, 全国农村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收入51.7亿元, 占全国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总收入的37.64%, 农村广播电视广告收入26.67亿元, 占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总收入的6.43%。但农村承担了90%的覆盖任务。显然存在城乡广播电视发展的失衡状态, 不利于农村广阔市场的开发。

5.事业体制主导产业发展构成客观障碍

受长期传统体制的影响,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单位的“事业”性质还没有得到改变。集团化的实现形式仍需探索。

6.产业法律法规不健全

广播影视由于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质, 法律法规建设先天不足, 已有的法规往往难以适应。这使广播影视产业发展遇到诸多法制性障碍。

二、我国影视企业发展模式分析

(一) 国有影视制作机构的转变

国有影视制作机构面临着由事业单位制片公司向企业单位全面转制的挑战。与国际市场接轨, 还原影视剧产业本质属性, 是趋势也是必由之路。国家广电总局将广播影视的体制、机制问题作为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来抓紧解决, 做出了加快推进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的全面转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 做出依靠市场来求生存, 求发展的重要决定。

(二) 我国民营影视企业运行模式

民营影视公司自从进入传媒领域之时起就在不断地寻找、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纵观国内民营影视企业的发展, 按照其资本经营模式可划分为独立运行模式、国民联盟模式、民营一体化模式、外民联盟模式和混合联盟模式。

1.民营传媒独立运行模式

即独立运作的民营资本传媒企业。如北京银汉文化传播、光线传媒和唐龙国际等, 他们都是独立制作节目, 然后分别出售给各个电视台进行播出, 或者是包下一个频道进行经营, 如《幸运52》、《开心词典》、《夕阳红》等。

2.国民联盟模式

(1) 民营影视公司与国有电视台合作

目前, 我国民营影视制作企业与电视台的合作经营, 主要是民营公司提出创意, 电视台参与意见, 然后由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做出样片, 电视台觉得可以就介入制作。

另一种是国家电视台提供节目制作的合法性保障和播出平台, 而民营影视企业则提供资本支持和专业队伍, 如欢乐传媒与上海文广集团的正式合作等。

(2) 民营影视企业与电视台内部公司合作经营

面对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 各电视台为了提高效益, 节约成本, 开始实行制播分离的改革, 开始真正把除新闻节目以外的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推向市场, 成立了许多相对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 在经济上已经独立, 但是他们人事上仍在电视台, 这为民营影视制作企业提供了电视节目制作的更大空间。

(3) 民营影视企业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

一般来说, 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信息资源和政策支持, 民营影视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和制作团队, 如北京精美风火广告有限公司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创办的体育人物访谈类节目《较量》等。

(4) 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融资共同组建新的影视公司

国营传媒和民营传媒双方, 通过资本而形成的一种联盟和合作模式, 如保利华亿传媒的挂牌和浙江影视集团的成立。

3.“民营一体化”模式

“民营一体化”模式是指民营影视企业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 试图通过“民营一体化”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 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4.“外”、“民”联盟模式

外资进入有雄厚的资本, 但缺乏现成的一定区域性的网络, 而民营资本有网络资源却又苦于资本不足, 贷款渠道不畅通等因素, 制约他们的发展和扩张。开放后, 民资与外资将会取长补短, 相互之间的联合兼并将在一定阶段内成为一种发展形式。

5.混合联盟模式

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外资和社会资本的融合。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影视剧的投资上。比如, 2007年热映的《投名状》投资方为国有电影发行的中影集团, 港资和外资的香港寰亚、摩根陈以及民营的保利博纳等七家公司。

三、结论

国有影视机构实现从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变, 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变化, 集聚发展, 能够产生很好的效益, 对抵挡外国影片的冲击发挥积极的作用。

民营影视企业之所以能有精彩表现, 正是因为灵活的机制和完全的市场意识和在市场中的锤炼和摸打。相信随着影视行业自身发展, 政策的不断规范和民营影视企业自身的成熟, 民营影视企业会逐渐壮大, 形成国营电视台、境外电视台和民营电视台三足鼎立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耿蕊.中国民营影视发展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2007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55[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

结构调整开辟科学发展道路 篇10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这个中国化学工业的长子, 10年前还面临着装置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产品竞争力低的艰难状况, 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因此, 吉林石化毅然“壮士断腕”, 关停老旧装置, 全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经过10年的打拼, 终于构建了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特种纤维等优势领域, 并规划了新材料、新能源发展战略。

当年的上海华谊“深陷”城市之中, 面对城市定位变化、物质资源短缺、安全环保要求提高、市场竞争激烈、下属企业多而散乱等挑战, 上海华谊通过结构调整, 谋求公司与城市的和谐发展。现在, 上海华谊围绕煤基多联产、绿色轮胎、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核心业务, 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置和产品的产业化, 在全国布局建设了一批基地和项目, 实现了高端升级、集聚发展。

这两家企业的可喜变化, 仅仅是近10年整个石化行业结构调整取得进步的一个缩影。中国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孙伟善指出, 近年来, 石化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绿色、低碳、和谐发展, 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资产重组等一系列措施, 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原料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上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使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大大提高, 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10 年来, 传统高能耗行业比重不断下降, 而高附加值专用化学品产值占化工行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 仅“十一五”期间就大幅提高7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非生产性服务业也获得快速发展。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稳步推进。以电石行业为例, “十一五”期间, 电石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合计为305.47万吨, 2011年行业又淘汰落后产能153万吨。尿素行业通过上大压小, 一些技术落后或缺乏竞争力的装置退出市场, 退出产能累计约230万吨。氯碱行业普通隔膜法的落后烧碱装置已被完全淘汰。

在产业布局方面, 基础化工产品生产逐步向原料地集中;氮肥企业向煤炭、天然气资源地集聚, 山东、河南、山西、四川、河北、安徽等地区的合成氨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6%;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地区电石生产因缺乏竞争优势逐步萎缩, 部分省份如河北、黑龙江、安徽等已完全退出电石行业。与此同时, 高附加值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向消费地区集中。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技术水平比较高, 是众多精细化工产品的传统市场, 消费量大, 品种规格要求多。高附加值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向这些地区集中, 逐渐形成了一批高端产业集群。与此同时, 园区化已经成为石化产业选址布局的主要模式, 目前全国已建成60多家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地区产业特色的化工园区。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地位进一步凸显。

各企业也主动改善自己的产品结构。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 积极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十一五”期间, 行业新产品产值的增长幅度一直高于行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同时优化原料结构, 原油进口来源趋于多元化, 不再主要依赖中东地区;乙烯原料多元化迈出重大步伐, 世界首创煤制烯烃工业化示范装置建成投产;氮肥行业原料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 煤气化技术的创新突破为氮肥行业原料路线的改造提供了支撑。

服务当地经济 创新职教发展道路 篇11

摘要: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从初创时只有两个教学班、17位教师的乡镇小型职校,发展成为全省甚至全国知名的中职名校。学校的发展可以说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以及广东职业教育发生巨变的缩影。在18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依托和服务当地经济,创新职教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道路。

关键词:服务经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创办的,也是在适应经济新的、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做大做强的。

在经济起飞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市正处于工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招商引资,投资办厂,急需大量的技术工人。要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此背景下,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应运而生。

沙溪理工学校1991年由中山市沙溪镇党委、政府创办,1996年即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经过18年的努力耕耘,学校从初创时只有两个教学班、17位教师的乡镇小型职校,发展成为全省甚至全国知名的中职名校。今天的沙溪理工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设有52个教学班,拥有3017名学生、172位教职工,开设有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0个专业。

沙溪理工学校的发展之道,在于依托当地经济,紧紧抓住“服务社会经济”这个根本,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不断加强服务的实力、提高服务质量中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一、创“立交桥”办学模式,起辐射示范作用

学校办学以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社会适用人才为目标,实行“一个并举四个结合”:即职教与成教并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结合,长期与短期培训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主修专业与兼修专业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不拘一格育人才,形成了鲜明的“立交桥”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成为广东职教三大办学模式之一。“立交桥”不断拓展、扩延,发挥着越来越深广的辐射、示范作用。

二、产教研紧密结合,提升职教服务社会经济的综合能力

“休闲服装看沙溪”,沙溪是全国休闲服装名镇。服装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升格,使沙溪理工学校面临新挑战,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沙溪理工学校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经过努力,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

2006年,学校创办了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立足沙溪,服务国内外,依托纺织行业,建立了服务、信息、科研开发三大平台。设立名师工作室又是沙溪理工学校的一大创新。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首席设计师张肇达,全国服装十佳设计师李小燕、邓兆萍、金惠、林姿含、王宝元等12位著名时装设计师,清华大学服装设计学科带头人肖文陵教授等7位全国知名学科带头人均已受聘为学校专业建设的专家顾问,他们的加盟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实力和水平。

学校还积极联合研发中心、名牌高校和知名企业、厂家等单位,开展校企、校校合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综合能力。如正在开展的《环保健康休闲亚麻服装产业链的建设》课题实验;与中山市比尔美服饰公司、广州果素服饰公司合作开发的“白金汉姆” “果素”高级亚麻休闲服装已推向市场。

三、“一主多元”,创新办学机制

沙溪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沙溪理工学校提出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要求。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学校提出了“一主多元”的办学思路:以当地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引进企业和资本,开展校企、校行(行业)和校校多元合作,多渠道吸纳社会力量办学,拓宽办学途径。“一主多元”的办学机制,为解决中职学校在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中受办学资金制约的难题提供了经验。“一主多元”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突显了本校的办学特色,打造了具有发展优势的品牌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汽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经省教育厅推荐,现正申报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实训基地。

四、优化育人环境,实行文化育人的德育方略

沙溪理工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了人性化的育人管理体系,同时,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实行文化育人的方略。

学校开展了电影教育系列活动,把电影引进课堂,成为全国第一所开展电影教育科研的中职学校。学校以电影活动为载体,通过优秀影视片深厚的思想内涵与生动的呈现手段,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教育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结合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利用优秀电影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国家级课题研究。

学校开展主题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一个优质化的精神文化家园。学校开展了绿色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等活动,通过整合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形成有校本特色的文化,以学生喜爱的形式使教育充分发挥功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总体提高和全面成才。

五、以技能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职业教育来说,技能是核心,质量是立校之本。为此,学校坚持不懈地推行“双证书” “多证书”制度,以技能考证促进专业教学,鼓励学生多考证、考不同等级的专业技能证。所有学生均持双证或多证毕业,形成“一门进,多门出”的中职人才培养新模式。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具备较强的多向就业与多次转岗能力。

以技能为核心,分层教学、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在专业技能上拔尖,在就业市场上走俏的人才。在2007、2008连续两年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技能大赛中,我校师生选手代表广东省参赛,夺得了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是参赛学校中成绩最好的学校之一,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表彰。2009年,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包揽了5个一等奖,并将继续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大赛。我校各专业参加各类技能考证的人数也高居全市乃至全省职校前茅。在2008年中山市首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我校以高分获一等奖第一名。本校毕业生近三年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汽修、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六、适应中职教育需要,全面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沙溪理工学校一方面通过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能教学的力量,一方面大力推进“强师工程”建设: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获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教师“拿起书本能讲,挽起袖子能干”,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企业技师(工程师)。二是通过校企合作,派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管理和生产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素质。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培训;四是送出培训和派出考察,近三年来,有16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有4位教师被选派到国外进修学习。现今,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不少专业教师还拥有多个专业技师或高级技师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对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和加强办学特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科研促教,硕果累累

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促教”之路,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立新功。如科研项目《优化立交桥》获得广东省珠三角教育现代化模式创建研究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职中特色的学分制研究》获广东省教育管理科学成果吴汉良奖二等奖;《电影课在职业教育大有作为》荣获“GDJYSD”杯广东教育“十五”科研课题成果二等奖;《模块式整体推进,建设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课题研究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山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学校德育研究课题《职中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研究》获全国一等奖;《利用电影资源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荣获广东省德育创新成果二等奖。学校先后被授予“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国家级课题《学科电影研究》全国电影课示范学校、全国科研兴教示范基地。

实践证明,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18年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先后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三万多名合格的建设者,他们中既有全国劳动模范刘庆苗等优秀毕业生代表,又有陈雅洁等服装品牌设计师,还有李伟生等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也有余志荣等农村基层管理干部,更有大批在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他们已成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的发展可以说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以及广东职业教育发生巨变的缩影。在 18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依托和服务当地经济,创新职教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道路。2008年,学校被广东省社科院评为全省中职学校综合竞争力十强学校。2008年12月1日,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央十大新闻媒体来校采访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成就。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给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新一轮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沙溪理工学校将抓住机遇,朝着建设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这一目标迈进。

手机的智能化发展道路 篇12

关键词:移动电话,智能中心,蓝牙,低功耗

我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一看到自己诺基亚旧手机上的“贪吃蛇”游戏,就会为移动电话技术取得的成就而感慨。我第一次接触蓝牙的时候也有过相同的感受。在Wi-Fi、或许触摸屏或GPS刚问世的时候,很多人应该有过类似的感受。

事实上是,即使现在当了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无线公司的CEO,我每天多多少少还是会惊叹科技的发展。即使是从之前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来看,也不难发现现在的电话变得更加智能、更加强大,并且更加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这些都早已超出了我们原有的期待。

参观过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疑问:“移动电话上的半导体平台经过怎样的演变才能驾驭这样的发展变化,满足更丰富的终端用户体验的需求?”

移动电话的基本构造历经数年都未发生太多改变。手机依然通过基带处理器与大千世界进行交流。此外,手机还配有专用应用处理器,进行数字运算并且拥有实现特定功能的各种组件。

然而,在称之为“智能中心”的区域,手机集成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智能中心负责真正的“增值”功能,包括连接、定位、FM射频、音频、成像和NFC技术等。智能中心是手机制造商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关键。优越的音频、高清摄像头、访问互联网以及地图等功能都激发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

通过整合这些功能,制造商可以显著提高功效,与整合前相互分离的产品相比,可以减少总体占用的空间和成本,并且功能之间能够共享资源,实现增强的功能。

智能中心是目前移动设备最有趣的部分。同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移动市场,智能中心也是创新发生几率最高的地方。各公司一致认为,智能中心是自己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另外,增加新奇的功能也可以吸引消费者购买他们的设备。

智能中心技术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如此,这些产品还被越来越多地部署到手机以外的产品上,例如汽车、照相机、游戏设备、数字电视和PC等。

数年来CSR公司都完全专注于智能中心的发展。

某些正在开发和改进的智能中心技术领域越来越振奋人心。比如蓝牙低功耗标准,这项新标准将为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沟通方式带来一次革命。

蓝牙低功耗的技术现状听起来确实很给力:作为蓝牙的“低功耗”版本,为超低功耗无线操作进行了优化,例如帮助实现了采用蓝牙低功耗的鼠标或键盘,这些外围设备依靠两节AA电池就可以运行10年。这种现象不是“电池寿命”,而应称它为“产品寿命的电池”。

对于体积过小而无法使用传统电池的设备以及存在功耗问题而不能进行正常连接的设备来说,蓝牙低功耗还能在这些微型设备上嵌入连接。这样,就为连接一切可以连接的事物创造了可能。您的MP3播放器可以被周围的设备识别,并且不会明显地消耗电量;您的房间可以感知您的出行,并且启动您家里的安全系统;汽车可以自动感知您的靠近,然后在您进入时播放按您个人偏好设定的立体声音响。

此外,采用蓝牙低功耗之后,小型设备可以在售前预集成使用的电池。

蓝牙低功耗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并且可以认为移动电话将成为蓝牙低功耗变革的中心。之所以作为智能中心的一部分,是因为大部分手机已经集成了蓝牙,在此基础上将蓝牙低功耗作为一个标准来提供就为期不远了。不久后蓝牙低功耗会成为手机的一项标准配置。从这一层面来说,配合其他设备之后,手机可以轻松变成遥控器、安全警报器和健康监测仪。它可以通过手表实现来电提示、识别身份标牌或者其他任何功能。

定位技术也是智能中心的一项杰出功能,并且已经历经数年的稳定发展。随着对GPS的深入开发,其准确度和功效也在不断提升,正如系统启动时间和系统获得定位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随着GLONASS和GALILEO等新标准的兴起,现有的定位系统将变得更加准确。

通过简单的GPS定位来看,定位功能就近安置在智能中心连接功能旁的现象正在普及。因此,GPS定位可以利用短距离和蜂窝信号轻松扩张。此外,利用加速器和陀螺仪等MEM传感器扩张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室内或覆盖环境下进行定位营销、社交网络和场景搜索时,这一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制造商已经及时洞察Wi-Fi Direct为消费者提供的便利,所以Wi-Fi Direct也将迅速融入到集成的智能中心。移动制造商在从供应商那购买产品时需要十分谨慎,确保与分离平台相比,Wi-Fi Direct预集成到智能中心不会影响Wi-Fi的整体性能。

从本质上看,智能中心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例如,TI在智能中心的发展目标就包括在所有平台上集成先进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这样,优越音频功能的集成把听音乐甚至是简单的交谈变为了一项更简易更杰出的音效体验。

上一篇: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下一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