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路

2024-06-15

生态道路(通用11篇)

生态道路 篇1

1 道路生态学中景观生态问题的研究方法

道路生态学中景观生态问题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道路修建区域环境破坏状况的分析研究、对生物的调查研究以及对环境、生物、景观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

1.1 对道路修建区域环境破坏状况的分析研究肥市

对环境破坏状况的分析研究主要是指道路的修建对道路两旁及所属区域的土地、植被等破坏情况的调查分析。这种研究方式主要是针对那些拥有丰富的森林、岩石、山地的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的地带。通过比对道路修建前后该区域各因子出现的差异来分析道路对景观的影响, 这种方式尤其是被欧洲国家所重视。

1.2 对生物的调查研究

对生物的调查研究是指通过对道路影响区域的物种组成、迁移和死亡率等因子的调查, 统计分析道路对物种生存或迁移的影响。具体可以通过对所研究区域的物种组成成分、密度等的调查及对道路致死事件的统计, 来分析道路建设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这种方式可以很直接的反映出研究区域生物的生存状况, 并以此推断出道路对生物物种的影响程度。

1.3 综合分析

破坏环境和景观的因素有很多, 在进行道路生态学研究时不能以偏概全, 将所有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全部归咎于道路建设上来。而应该将诸如房屋密度、土地所用权、土地覆盖和土壤类型等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与道路建设结合起来, 进而全面考虑道路与生态环境、景观格局、土地利用变化等之间的关系, 综合分析各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避免因调查对象的片面性而造成研究结论的偏颇。

2 道路生态学中的景观生态问题

道路是交通运输的载体, 是人们出行的基础, 道路的景观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观感, 而且与生物的繁殖、迁徙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何避免道路建设对动物季节性迁徙造成的不良干扰、降低动植物的死亡率、有效扼制日益加快的物种灭绝速度等都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重大发展, 道路建设速度也空前加快。铁路、公路、高速路等等从以往的纵横交错发展到如今的宛如条条长龙互相盘缠。道路的修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和区域景观的严重影响。研究表明, 国内外大兴修路工程首先破坏了道路两旁的植被。植被的破坏严重干扰了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小型野生动物的活动, 增大了它们的死亡率。从生物链关系的角度讲, 等同于破坏了生态平衡。20世纪90年代, GIS和遥感技术得到发展, 科学家们利用这一技术对道路生态学中景观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 大肆修建道路, 不仅干扰了动物的活动, 而且对岩石、山地、森林的景观结构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加速了它们的破碎化。

3 道路生态学中景观生态问题的研究方向

道路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 对于它的研究需要从理论方面、道路对生态的影响方面、道路与土地利用关系方面进行。首先, 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国外取得了非常多堪称权威的成果。比较经典的就有Spellerberg出版的《道路的生态影响》, 它主要阐述了道路的直接生态和理化影响, 列举了多方面考证结论和实例, 提出现有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不足以解决道路系统带来的问题。同时, 作者提出道路生态学是21世纪的前沿学科;其次, 从道路对生态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很多学者认为道路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王”, 因为道路的修建毁坏了生态环境, 交通流量的增加带来大量的固体污染和噪音污染, 影响物种的繁殖和生长。同时, 道路还会导致加大区域景观的破碎化, 而且这种破碎化对周围生境的影响远大于道路建设本身导致的生境破坏, 并且道路的密度越大, 景观的破碎程度也就越深;第三, 从道路与土地利用关系方面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主要是对道路两侧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及引起变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对于这种研究, 很多学者普遍认为道路是导致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也有很多有关于LUCC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的研究, 比如我国张镱锂通过对青藏公路的研究发现, 道路的修建导致沿线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而耕地等则大幅减少等等。

4 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道路生态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方向等。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 我国对道路生态学中景观生态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 如研究起步晚、没有完善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不够整合和深入等等。因此, 国家的相关研究机构还需要加大对道路生态学的研究力度, 减少道路工程带来的问题, 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思, 孔德良.基于道路网络特征的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林地景观的影响——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

[2]黄莉芸.生态环境敏感的库区山地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以三峡库区山地城市云阳县城总体规划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2 (6)

[3]刘佳妮, 李伟强, 包志毅.道路网络理论在景观破碎化效应研究中的运用——以浙江省公路网络为例[J].生态学报, 2008 (9)

生态道路 篇2

生态保护与道路改造模式关系的探讨

就生态植被破坏的`现象、保护植被的意义及植被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城乡道路改造过程中破坏生态植被的普遍现象,对2种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作 者:郑芳 Zheng Fang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4(17)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道路   生态植被   改造模式  

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道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81-1

0引言

道路作为一种基础性设施,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道路中去,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道路生态学。因此将其定义为:研究道路、道路网络空间结构和功能时空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进行道路景观评价及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和保护道路景观中集成生态、地理、经济和人文各要素,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生态、文化及美学价值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国内,道路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坡生态恢复、绿化设计、道路环境污染等方面,而真正涉及到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就比较的少。

1国外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现状

人们关注道路景观是从重视道路景观的美学价值开始的,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在美国道路景观美学一直是研究主题之一,研究的主要是对道路景观进行美学评价。后来利用景观格局指数与大众审美感知相联系,结果显示景观指数可以解释约一半的景观感知,这是个有待研究的新方法;同时将3s和未来3D空间模拟技术也引进到道路景观美学评价中来,也是种突破。

而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欧洲和北美开始对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对道路对生物物种的生态影响做了研究;此外,道路对景观格局和过程具有强烈的改变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道路网络和交通廊道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分割、干扰与破坏方面的研究涌现,是由荷兰和澳大利亚的学者率先提出来的。9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道路网络、道路影响带及其相关领域。2002年,Forman等人出版专著《道路生态学:科学与解答》,详细论述了道路生态学的形成基础、发展过程等。

在当前,土里利用/覆盖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道路也是导致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对森林景观的影响分析上,因此对道路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比较少。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道路生态学的研究也经历了由探索到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国内还没有对道路生态学提出明确的概念时,就已经开展了少数属于此方面的研究。1996年,陈华新详细的论证了道路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开始研究道路的生态影响,对公路建设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同时期,公路的生态环境影响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后,中国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研究内容开始由单一的生物影响,逐步与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相结合,主要道路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和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等领域。

关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张镱锂通过研究公路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表明道路导致沿线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多样性加剧。

在中国,部分学者通過从生态、视觉、经济等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道路景观进行评价。如王红通过对道路景观敏感度指标评价,建立了评价道路景观数学模型。

3问题与展望

道路景观生态学在我国是个较新的领域,许多内容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文通过道路到道路生态学,再到道路景观生态学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总结归纳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成果。而对比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中国有关道路景观生态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是由于起步晚,学科体形还不够完善,底子薄,研究不集中,不够深入;再就是景观问题的研究尺度大,导致研究结论准确性和适宜性低。

道路边坡生态防护措施研究 篇4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也在提高, 对如何减轻道路交通造成的环境及生态污染, 以维护自然和谐生态环境的愿望越来越高。道路边坡防护设计与施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施工按照“最小程度的破坏和最大程度的恢复”的原则进行, 以“尊重环境、保护环境”为内涵的设计理念开始引导我们的道路设计。美国学者提出“公路的耐久性与稳定性 (可持续性) , 不能靠机械工程措施来保护, 只能靠植物的生长来得到”。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定义可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要求, 边坡绿化工程中应着眼与自然环境 (生态系统) 的协调性和环保生态功能, 故道路边坡防护工程设计应在以上指导原则下, 结合现状边坡地质、水文、气候等特点, 尽可能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生态防护措施, 以恢复破损的边坡生态环境, 以满足美化环境, 又可稳定边坡, 防止水土流失, 保证道路的使用寿命。

1 道路边坡常见生态防护形式

1.1 植物防护机理

采用植物防护, 就是利用植物比较发达的根系, 深入土层, 使表土固结, 植物也覆盖坡面, 以达到恢复生态、保持水土、美化景观效果。植物防护不但可以调节表土的湿润, 防止扬尘风蚀而且地表植被可阻止地面径流防止水蚀冲刷有利于保水保土, 减少水土流失。

1.2 边坡生态防护形式

1.2.1 铺草皮+穴植乔灌木

1.2.1. 1 技术原理

铺草皮+穴植乔灌木技术原理是通过人工在修整完成的道路裸露边坡面铺设天然草皮, 后期在坡面上穴植乔灌木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 其施工工艺简单、绿化速度块、造价经济, 且景观效果明显, 特别适用于雨量较为集中的地区, 需要快速覆盖裸露坡面, 降低景观影响, 以减少水土流失的裸露区域, 是目前边坡绿化防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1.2.1. 2 适用坡面地质情况

45°以下土质开挖及回填边坡。

1.2.1. 3 坡面处理

在验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 修整坡面至设计坡度, 清除坡面上的碎石, 防除喷播后易长的杂草, 因除草剂不同, 一般在播前7~10 d喷;再进行坡面等高开沟, 在坡面上开挖宽度为20cm的横沟, 以方便草种的扎根生长;同时理顺坡面水系, 即坡顶及坡脚修建截排水沟, 坡面修建跌水, 使坡面地表水有序截排, 防止地表径流对坡面冲刷, 造成水土流失;再铺草皮, 穴植乔灌木。

1.2.1. 4 植物选择原则

由于边坡基质条件较差, 一般植物选择较为耐干旱、耐贫瘠、持久性较好的乡土草本及树种为宜, 乡土草种及树种是大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 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环境, 能自然繁殖, 保持群落的长期稳定, 有利于固土护坡, 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坚持坚持生物多样性配置, 形成立体的生态结构, 最终改善裸露坡面的生态景观效果

1.2.1. 5 养护

后期主要抓好喷灌水、追施肥料、病虫害防治、清除杂草等养护管理工作。根据不同季节、苗木种类、土壤干湿称度确定浇水量及浇水次数, 做到适时适量, 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以促进灌木种子发芽和全苗、齐苗。在齐苗后进行追肥, 追肥分春肥 (3-4月) 和冬肥 (10-11月) 两次。采用综合防治、化学防治、物理人工防治及生物防治的方法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同时精心管养, 认真检查。对局部出苗差的孔隙地进行补苗种树等缺陷修补工作。

1.2.2 液压喷播植草+穴植乔木护坡

1.2.2. 1 技术原理

液压喷播植草+穴植乔木护坡, 是将草籽及灌木种子、肥料、粘结剂、纸浆、土壤改良剂、色素等按一定的比例在混合箱内配水搅匀, 通过机械加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而完成施工的。其特点是:施工简单、速度快;施工质量高, 草籽喷播均匀发芽快、整齐一致;防护效果好, 正常情况下, 喷播1个月后坡面植被覆盖率可达70%以上, 2个月后形成防护、绿化功能;适用性广;工程造价低。是目前采石场、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土质边坡绿化防护等生态建设中使用较多。

1.2.2. 2 适用坡面地质情况

75°以下土质及弱风化岩开挖及回填边坡。

1.2.2. 3 施工程序

清理坡面※等高开沟※草种配置※物料搅匀※高压喷播※盖无纺布※养护管理。

坡面处理、植物选择原则及养护同铺草皮+穴植乔灌木原理一致。

1.2.3 喷混植生护坡

1.2.3. 1 技术原理

喷混植生护坡是利用客土掺混粘结剂和固网技术, 在稳定岩质边坡上施工锚杆, 铺挂镀锌铁丝网后, 采用空压喷射机, 将拌和均匀的种植基材喷射到坡面上, 使客土物料紧贴石坡面, 创造草类与灌木生存的良好环境。该技术使用的种植基材由种植土、草灌种、有机质、肥料、团粒剂、保水剂、稳定剂、pH缓冲剂和水组成, 基材的配方是关键, 可在陡于1∶0.75的岩石边坡上成功应用, 其具有防护边坡、恢复植被双重作用, 可以取代传统的喷锚防护、片石防护等圬工措施。喷混植生技术适用于花岗岩、砂岩、砂页岩、片麻岩等母岩类型所形成石质坡面, 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水利等各类岩石边坡绿化防护工程。

1.2.3. 2 适用坡面地质情况及技术处理

30°~75°的岩坡, 岩体特征为:岩面粗糙、升降岩面、裂隙发育开挖及回填边坡。充分利用平台的有利地形, 客土种植乔木、灌木和藤本, 理顺排水系统。对于无平台、坡度大而且坡面为岩石的, 可采取以下方式治理:坡度小于45°的, 采用不挂网喷泥浆;坡度在大于45°, 小于65°的, 采用挂网 (镀锌网) 喷泥浆或不挂网干喷;坡度在大于55°, 小于75°, 要求绿化覆盖率90%以上的, 采用挂网干喷的方法。在采取喷混植生 (喷泥浆) 技术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坡面微凹地形, 设置种植槽、植生盆等, 穴种乔灌木或藤本

1.2.3. 3 施工程序

(1) 坡面清理:石质坡面多为爆破成型坡面, 石面凹凸不平, 间隙松动, 物料堆积, 坡面清理十分重要。主要清理片石、碎石、污淤泥和杂物, 刷清坡面, 为铺平铁丝网打好基础。坡面采用小修大不修原则, 保持坡面整体性, 造成自然景观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2) 挂铁丝网:铁丝网采用12号或14号铁丝制成的双扭挂网, 每张挂网规格为 (宽) 2.0× (长) 20=40 m2, 网洞Υ5 cm, 网与网之间采用平行对接方法, 不重复搭接。

(3) 风钻锚杆孔:石质边坡硬度大, 必须采用风钻锚孔, 孔向与坡面基本垂直。锚孔穴布设, 以网左右边缘每隔2 m一穴, 可对应打孔。

(4) 沙浆固锚杆:锚杆采用Υ18~20 mm罗纹钢, 埋入锚孔内, 然后用水泥沙浆灌注穴孔, 以固牢锚杆。

(5) 锚杆固网:两网边接以平衡连接为宜, 不必网重叠, 用边缘网眼左右挂入锚杆, 并用铁丝扎紧, 两网之间有缝隙也用铁丝扎牢。

(6) 吊沙包带:沙包带采用罗纱布 (蚊帐布) 裁制成内空Υ5cm的管状袋。袋中灌装泥沙, 泥沙混配比例:即配1 000 kg泥沙, 其中500 kg沙, 400 kg黄泥, 50 kg干有机肥, 50 kg NPK三元复合肥, 泥沙袋按等高线反绑在网下, 每50 cm扎一处, 间隔1 m吊一带。以重压坠平网面, 植草后还可缓缓补充草被营养, 保障后期不脱肥。

(7) 喷混原料选配:原材料技术配比具体要根据母岩类型、岩体坚实度、坡度、气候状况及原材料质量等进行适当调整。

(8) 乔灌草种选择:草种选择及配比, 一般以暖季性为主的草种与常绿乔灌木种子进行组合, 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草种及树种。

(9) 土料过筛:喷混基质中的土壤选定好后, 进行筛制, 筛孔径以1~2 cm为宜, 把土壤中的杂物和石块筛去, 大土块打碎过筛。

(10) 土与物料混合:按一定的配方, 准确称取各种物料, 把蘑菇肥、谷壳、木屑等有机物、肥料、粘合剂水泥、保水剂等倒入土壤中进行干混拌, 可利用人工或机械混拌均匀。如土壤过干, 可加入适量水, 其标准为抓料成团, 掉地散开为度, 物料随拌随喷, 不宜放置太久, 以防水泥结块失效。

(11) 高压机械喷土播种:把混合好的基质材料, 分两次喷岩面共10 cm厚。把混拌物料加入乔灌草种子, 混拌均匀后再喷, 盖无纺布, 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12) 养护管理:喷播盖膜后, 进行喷水, 头次水宜喷透, 但不宜有水份流失和发生径流, 防止基底材料冲垮。养护管理阶段主要是抓好喷灌水、追施肥料、病虫害防治、清除杂草等养护管理工作。

2 结语

边坡生态防护工程建设, 应树立“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 采取一切措施, 尽快恢复边坡原有的自然植被, 使防护工程的植被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并根据当地的生态植物结构, 秉承“乔、灌优先, 乔灌草相结合, 坚持生物多样性、近自然性和可持续性”的新理念、合理配置, 快速恢复生态植被, 使外力的破坏力小于土体的抵抗力, 就控制了水土流失, 消除了裸露边坡水土流失和生态景观破坏对道路沿线环境的危害, 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针对工程对象的土质、水文、气候等特点, 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类型, 加强设计, 加强施工建设管理, 确保公路边坡稳定、安全、搞好环境保护, 最终建设出一条条安全支路、生态之路、优美之路。

摘要:论述了目前道路边坡生态防护的3种常用形式, 如铺草皮+穴植乔灌木、液压喷播植草+乔木护坡、喷混植生护坡等, 在道路生态防护措施设计上要根据边坡的土质、水文、气候等特点, 灵活采用不同的生态防护形式设计, 确保道路边坡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道路边坡,生态防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芳.何宜典.公路边坡防护与生态恢复[J].水土保持研究, 2006, (6) :273-275.

[2]齐文忠.高边坡病害处治研讨[J].公路, 2005, (10) :115-117.

[3]周琳.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研究[J].公路, 2005, (9) :185-187.

生态道路 篇5

【关键字】路基;边坡;防护工程

1. 引言

路基防护工程是道路建设的主要工程之一,边坡防护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路基整体的稳定性,高路基边坡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高边坡的施工以及防护施工工艺。

2. 高边坡施工工艺

施工顺序为:测量放样 临时排水 土方挖运 边坡修整平台铺砌及拦水埂 坡面客土喷播

用全站仪放出高边坡坡顶和坡脚的开挖线,并设置引桩固定,测量坡顶及坡脚标高,推算出分级边坡坡脚和坡顶线。

根据地形特点,设置边坡的开挖控制点。

临时排水:施工前做好临时截水沟和排水沟,截断流向作业区的水源,防止冲刷边坡及路基。

施工中及时将地层水排走。

防止开挖面积水,保证施工期间排水通畅。

土方挖运:修筑分级施工平台和施工便道,逐级开挖。

用挖掘机开挖路基土方,挖出的用自卸汽车运至弃土场处理。

土方开挖时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挖开挖,开挖至坡面线前,预留30cm的宽度,刷坡时再挖除,保证刷坡过程中设计边坡线外的土层不受扰动。

施工过程中根据开挖情况随时进行地质核查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监测,如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会同设计单位等进行处理。

开挖时如遇到地下水,应采取排导措施,将水引入路基排水系统,不得随意堵塞泉眼。

边坡整修:边坡整修从开挖面往下分段整修,每下挖2-3m,对新开挖边坡刷坡,同时清除危石及松动石块。

平台铺砌及拦水埂:分级平面开挖完成后,及时用浆砌片石对平面进行铺砌、修筑拦水埂和砌筑边沟。

排水沟施工应从下游向上游开挖,不得渗漏、积水和冲刷边坡及路基,排水沟线形要平顺,转弯处宜为弧形线形,排水沟及出水口应设置跌水和急流槽将水流引出路基排水系统。

3边坡防护施工工艺

土钉采用Ф25HRB335螺纹钢筋制作,土钉长9.0m。

现场制作丝口,钢垫板厚度15mm,开孔孔径32mm。

采用φ6 HPB235钢筋制作支架,支架间距2.00m,每个支架用2根HRB335钢筋与土钉焊接,支架钢筋夹角按90度布置。

钢筋网采用φ10 HPB235钢筋制作,纵横向间距15×15cm,可先绑扎预制,也可在现场绑扎。

钢筋网格应布置均匀,采用点焊或用铁丝牢固绑扎,钢筋网应放在土钉钢板垫内侧。

预制钢筋网尺寸应根据坡面高度进行调整,但钢筋横间距必须保持15cm。

施工时间段的选择要坚持旱季施工,雨天前完工的原则。

土钉墙边坡应分段分级开挖,分段分级支护,分级高度不大于2.0m,严禁一次性开挖至坡脚。

分级高度应与土钉设置相协调,开挖深度(即土钉竖向距离)和设置土钉的施工顺序分段进行。

边坡开挖及土钉施工必须分层开挖分层锚固,待土层锚杆砂浆强度达到70%后,才能开挖下部边坡及施工下部锚杆。

边坡土体暴露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时限。

对于自稳能力差的土体如高含水量的黏性土和无天然黏结力的砂土应立即进行支护。

采取任何开挖手段开挖时严禁边壁超挖或松动边壁土体。

边坡刷坡时用人工铲锹切削修坡配合,保证边壁平整并符合设计规定的坡度。

土钉施工至挡土墙顶面后,应及时开展挡土墙的施工。

路堑挡土墙应分段开挖分段砌筑,分段长度为5m。

基底夯实后必须进行基底承载力检测。

基坑严禁长时间暴露。

施工锚杆。

(1)、成孔:采用螺旋钻机干钻成孔,保证钻孔倾角、孔位满足规范要求,注浆应饱满密实。

生态道路 篇6

关键词:道路绿化;树种组成;佳木斯

中图分类号: S68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54

在园林城镇建设中,道路绿化的树种组成及结构对生态功能和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配置行道树,发挥其最大生态效益是道路绿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1研究对象

以某城镇道路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城镇的典型街道绿化树种组成及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时间为2016年5~7月,共调查了6条主要道路,取样22个,每个样方的长度为50米。本次调查6条街道共有树种23种,共1909株。每条街道有4~11个树种。

2 结果与分析

6条典型道路中,乔木隶属于5科7属,灌木隶属于4科9属;常绿树3种,其余均为落叶树种。

2.1道路常用树种构成

常用常绿乔木的树种构成频度(Frequency)是指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百分率。树种的应用频度和数量如表1所示。

常用落叶乔木的树种构成。常用的落叶乔木的种类较常绿树种要多,表2记录了常用的5种落叶乔木的数量和频度。

常用灌木的树种构成灌木是道路绿化中经常使用,表3记录了的道路绿化中11种常用灌木的数量及频度。结果表明,蔷薇科植物是道路绿化的主要灌木种类。

常用绿篱植物的种类调查发现,道路绿化中出现的绿篱植物有6种,图1记录了6种常用绿篱植物的频度,结果表明,红瑞木和辽东水腊应用频度是最高的,其次为红皮云杉和连翘,榆树和珍珠绣线菊和应用频度较低。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行道树但在一定程度上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单一,这就造成了景观的单调;主干路的行道树胸径有些偏小,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大量的落叶树种使得街道绿化景观的季节完整性受到很大破坏。

3.2建议和对策

道路绿化需要进行树种比例调整。应该考虑到一定的地方特色,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利用,构建乔、灌、草结合且生态效益高的道路绿地系统;主干路的行道树胸径偏小,应增加大胸径树木的比例,让它发挥出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作用。在今后的道路绿化中,可以增加行道树绿带的宽度,既能增加绿化量,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又可以丰富道路景观。

参考文献

[1]王孝本,刘向阳.哈尔滨市道路建设及绿化力度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6):42-43.

[2]金莹杉,何兴元,陈玮,徐文铎.沈阳市建成区行道树的结构与功能研究[J] .生态学, 2002, 21(06): 24-28.

[3]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设计探究 篇7

1 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设计意义概述

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的建设使城市硬化地面面积快速增长。硬化地面对城市的主要危害可归纳以下几点: (1) 硬化地面不能通透雨水, 导致雨水径流量大大增加, 为将雨水径流快速排出, 所需雨水管道、雨水泵站等设施的容量、输送能力必将随之增大, 这对于城市建设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2) 硬化地面导致城市地下水补给的严重不足。 (3) 硬化地面吸收和反射太阳的热, 会增加城市的热效应, 使城市的空气质量、生态效应和舒适度都难以提高。能让雨水流入地下的简单方法就是:在城市中多铺设生态型透水地面。这已成为国际上许多生态城市的普遍做法。生态型透水地面能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这也有利于城市的降水, 因此会帮助城市得到更多的雨水。既能缓和城市水资源危机, 又能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调节气候, 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 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而越来越凸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 人们逐步认识到, 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 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 特别是车辆出现频率高的街道, 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而大量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的功能, 吸收有害物质, 从而起到减轻空气污染。所以充分发挥道路绿化中的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等功能, 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2 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设计策略

道路绿化是城市整体规划的补充, 是城市的美容师。它不仅要绿化、美化、亮化城市, 还要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居住的生态环境。一条设计成功的道路绿地往往是这个城市特色的最直观的表现, 因为道路绿地能把城市中形状各异的绿地连成一个整体, 以此来绿化街景, 美化城市面貌, 拓展城市的个性。

2.1 设计原则

道路绿化设计要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同时, 为充分体现城市的地方亮点, 不同的道路或同一条道路的不同地段要各有特色。绿地的布局和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密切配合, 做到景色和周围的环境相对统一。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 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 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 分隔竖向的空间, 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 在各路段的设计中, 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 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设计中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当是尤为重要的, 因为这切实的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 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我们在设计道路时, 须充分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 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在设计时应该提高视觉质量, 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例如, 在我们处理的多起交通事件造成砸伤树苗的案例中, 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是因为在转弯处司机被挡住了视线造成的。所以说, 在具体的设计中, 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 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譬如, 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又如, 在隔离带的种植时, 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

2.2 绿化种植设计

按照生态学原理, 营造植物景观, 植物材料的选用体现生物多样性, 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 由于各地区土壤性质的不同, 必须依据适地适树原则, 选用适合当地地质条件的植物, 以粗生、健壮、茂盛的植物材料为主, 充分模仿及营造自然环境、自然群落, 避免使用娇贵、难养的植物。此处又是道路交叉口, 力求以粗放管理为主, 减少人工养护的工作量, 同时种植设计要体现季相景观, 使各个季节都有景可赏, 为来往的车辆行人提供优美的环境, 真正体现自然生态的理念, 在具体的环境规划设计处理中, 结合整体规划结构布局, 强调点线面的多样空间形式的组合, 并根据景区主题进行植物配植。

行道树植于道路两边, 给车辆和行人遮荫并构成街景。落叶或常绿树均可, 但要求其生长快抗性强、耐修剪、分枝点高, 主干通直及冠大荫浓的特点。行道树栽植可采用树池式、树带式、其它形式。1) 树池式。在交通量较大, 行人多而人行道窄的路段, 宜采用树池方式。树池一般设计为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 种植花草树木成池式绿地。正方形以边长1.5m为宜, 长方形长、宽分别是2m、1.5m为宜, 圆形树池以直径不小于1.5m为好;行道树的栽植点位于几何形的中心, 池边缘高于人行道8cm-10cm, 避免行人践踏, 造成土壤板结, 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如果树池略低于路面, 应加与路面同高的池墙, 可使雨水渗入池内, 利于植物生长。行道树种植时, 应考虑株距与定干高度, 株行距要根据树冠大小决定, 有4m、5m、6m、8m不等, 若种植干径为5cm以上的树苗, 株距应定为6m~8m为宜, 必须保持一定的株距, 一般地, 株距不应小于树冠的2倍。2) 树带式。交通、人流不大的路段, 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 留出一条不加铺装的种植带, 一般宽不小于1.5m, 植一行大乔木和树篱, 如宽度适宜, 则可分别植两行或多行乔木与树篱;树下铺设草皮, 留出铺装过道, 以便人流或汽车停站。

2.3 边坡支护生态设计

随着近代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品种繁多的人工合成材料陆续问世。它们具有多种能满足工程需要的性能, 可制成各种符合实用目的的产品, 而且由于其质量轻、施工简易、运输方便、价格低廉、料源丰富等优点, 为土木工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较为理想的材料, 并由此带来一种实施简便和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鉴于这种人工合成材料的强大生命力, 因此近二三十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据不完全统计, 它们已在数十万项工程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一些抗御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更显出其快捷、有效、简便的特点。无怪乎这一项新材料和新技术被人们誉为20世纪土木工程中的一项技术革命。在传统土工合成材料的基础上, 生态型边坡支护系统将岩土工程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环境生态学、农林学、模糊数学、几何学、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为新时期的生态建设提供安全、环保、生态的技术支持。

3 结语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进程日益加强, 道路绿化问题也日益显现。良好的道路绿化设计, 能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和谐, 能充分展现城市绿化面貌。在道路绿化设计中, 必须体现绿化设计的生态性, 因地制宜, 才能使人和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陈相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杜豫川, 孙立军.生态化道路系统技术发展综述[J].中国市政工程, 2008, (5) :12-14.

生态道路 篇8

山地生态园是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以山地为主的生态园, 特殊的地形为生态园景观与用地布局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 具有植被葱郁、地貌复杂、景观丰富、生物多样等特点。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 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 人们需要在生活的城市周边能有个舒适的放松环境, 生态园成了最佳休闲场所之一。生态观光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 以旅游为载体, 巧妙的运用城市与自然的各种优势进行互补, 以城市带动旅游, 以旅游丰富城市。生态化城区的崛起, 更加展现了生态园的发展前景。

1 温州生态园大罗山道路系统构建

1.1 温州生态园大罗山概况

温州生态园大罗山位于温州市区东南部, 属浙闽丘陵地带, 系雁荡山脉大罗山支脉。山势走向以南北横理, 南高北低, 山体西北坡较为平缓, 逐渐过渡到平原区, 东南坡多为悬崖峭壁。根据温州市总体规划, 大罗山将是温州市未来的“绿心”, 温州市区将环大罗山发展。温州生态园区定位为以生态为主题, 山水为特点, 地域文化为内涵, 集生态保护、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休闲园区和城市生态绿心。未来发展目标主要以生态保护优先, 统筹资源, 适度开发, 建设“水乡泽国、文化名山、生态绿心、旅游胜地”的景观环境, 将生态园地区打造成温州大都市生态景观核心区、活力旅游休闲度假区。

1.2 现状大罗山道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温州生态园大罗山属浙闽丘陵地带台岗型山地, 地形地貌复杂多变, 地势崎岖坎坷, 工程地质条件差异较大, 岩土种类繁多。其中裸岩占区域面积的8%左右, 主要分布在东部迎风面, 特别在东侧郑宅村的山地分布着大量整块裸岩, 坡度陡峭, 工程实施难度较大。

目前大罗山现状上规模的主要车行道有6条, 主要分布在大罗山的西南侧, 除两条通村公路外, 其余4条道路各自为上述几个较成熟景区、景点服务, 彼此之间缺少联系, 通达性较差。在节假日或每年杨梅、柑橘采摘节期间, 通往景区的道路特别是茶山路段交通堵塞严重, 亟待解决景区单条道路出入的问题。大罗山目前没有东西或南北贯通的道路, 各个景区间只能通过城市路网进行交通联系, 给大罗山风景旅游产业带来较大的交通制约。

1.3 规划思路

1.3.1 紧密衔接周边路网, 形成综合交通系统。

温州生态园大罗山呈360度向城市开放, 以温州生态园总规为前提, 根据交通预测分析结果, 规划依托环生态园城市干道骨架设置生态园入口区。生态园西侧金丽温、甬台温高速公路及互通口和东侧沈海高速复线及互通口, 使生态园与周边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周边省市具有便捷的交通联系。环大罗山规划布局三条市域铁路线, 衔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

1.3.2 保护生态环境和风景资源特色。

生态园总规里对大罗山生态环境及风景资源作了详细的分区要求, 如生态保护区, 允许必要的交通设施穿越;特级保护区禁止游人进入, 严禁建设任何建筑设施;一级保护区机动交通工具不得进入。在道路选线工作中, 严格遵照生态园总规的要求, 对上述区域进行避让, 并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对特殊地形地貌区域的道路选线, 采用多路线方案、多形式比选的方法, 尽量在满足交通需求下保护山地原风貌,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大罗山东面迎海, 多为裸岩地质, 这也是自古以来大罗山东面缺失上山道路的原因。出于对生态景观的保护, 最终选择路线较长的方案三。在前期工作中严谨细致, 不轻易下定论, 是山地生态园道路交通系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1.3.3 整合资源, 避免重复建设。

大罗山现状有6条主要上山通道, 以及其他规模较小、长度较短的村内道路, 在道路选线工作中, 尽量整合现状道路, 避免重复建设, 减少工程投资成本。除了2条线形较好, 可以直接利用的现状道路之外, 对其他不符合规范的现状路进行修缮拓建, 将其纳入大罗山道路交通系统中。

在本次规划研究中, 给出道路详细路线的走向及竖向设计指引。对道路技术指标的确定、断面宽度、路面材料及路基填挖边坡防护等方面遵循生态保护, 使道路建设融入环境, 提出具体的要求及建议, 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

2 道路系统对山地生态园的影响分析

生态园的开发建设, 必须要遵循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如何能够因地制宜, 规划设计出安全、与环境相融合并体现山地景区特色的、生态和谐的道路交通系统, 是此次研究的重点。

山地地形复杂, 高低起伏, 一方面给道路系统的展线带来困难, 另一方面在美学角度上也赋予了山地交通特有的魅力。道路系统是整个山地生态园的脉络, 是城市进入山地生态园的通道, 并且作为为游览线路把各个主题园和景点串联起来。

道路系统在便利了人们活动的同时, 也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干扰。山地道路的建设, 不可避免存在大量的挖方及填方路段, 破坏山体植被和山体的自然走向。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山间地表水流、塌方等一系列的地质灾害, 影响周边植被的生长。道路建成之后, 汽车尾气会产生空气污染, 道路的运营也会产生水污染和噪音污染, 扰乱自然山体的平衡。生态园道路系统的建设, 是必要也是迫切的, 交通系统规划构建时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融入坏境, 找寻道路系统建设与生态环境冲突的平衡点。

3 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体会

首先应考虑自然地形。在满足道路纵坡要求的前提下, 要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 尽量沿着等高线攀爬。在某些特殊地段, 如靠近景源点或者地形过于陡峭的路段, 沿等高线展线会使路线过于蜿蜒绵长, 采取架桥或者穿隧道方式反而更加有利, 缩短路线不仅可以减少工程造价, 也能减少对山体自然景观及地表植被的破坏。山地道路选线时尽可能选择沿溪线及山脊线, 减少工程量, 尽量做到填挖平衡, 减少开挖及弃土量, 最大程度避免环境污染和破坏。

其次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水文条件及人文自然景观。尽量避开山体滑坡、裸岩等不利的区域。道路的宽度, 曲度、密度及空间结构要根据实际交通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 选线应避开重要的生态敏感区, 适当控制路网密度。选用环保生态的道路建设材料, 在开挖及填筑边坡时, 要做好生态景观的恢复, 共同构建与环境相互融合的道路交通系统。

4 结束语

对于山地生态园区, 保护和建设相互矛盾制约又相互促进发展。在山地生态园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规划设计中认清特点, 在构建道路交通系统时寻找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点, 达到天、地、人和谐共存, 才能将可持续落到实处, 为山地生态园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生态园大罗山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Z].

[2]朱玉宝.北京建国慧景旅游规划设计院.山地旅游发展初探—探索山地型旅游区的规划路径[J].

[3]刘基正.山地景区道路设计浅析[J].建筑理论与设计.

[4]谷雨.基于生态设计研究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论探析[J].科技资讯, 2013 (16) :202.

生态道路 篇9

关键词:园路,生态景观,铺装

1 引言

在园林绿地中, 园路是联系绿地若干景点景物的纽带, 是组成园林风景的要素, 它在引导交通、划分组织空间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从最初古典园林中应用的青砖铺路、青石板铺路、嵌花铺路到如今的混凝土铺路、广场砖铺路及生态嵌草铺装等, 都从不同程度说明园林道路作为景观创作的重要元素, 在园林景观表现中应用突出, 手法多样。

园路生态景观创作, 其实质在于园路的“生态”含义。道路在一般分类特质上是与建筑、山石等归入硬质景观, 由园路构成的实体空间称为道路硬质空间, 对其进行设计也称为“园林硬质景观工程设计”。根据这一含义不难看出, 园路与植物、水体等是不一样的, 植物是软质材料, 组成的空间称软质空间。所以生态景观创作多是指通过软性材料, 特别是植物材料, 经过人为艺术处理, 综合体现园路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特征, 从而突出园路更为人性化的生态审美表征, 凸现作为良好人居环境创设要素的道路更加符合人们心理期盼, 彰显园路的交通与构景功能。

目前应用于园林道路的路面铺装技术已经很先进, 现代筑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公路施工技术的进步, 为园路施工提供了应用技术保证。园林道路中常见的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及特殊路面均在现代施工技术影响下更加成熟, 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更加得到保障。

2 生态型园路创建技术

2.1 生态型铺装材料的应用

2.1.1 透气透水性材料

透水透气性材料是指能够使雨水通过, 直接渗入路基的材料, 具有使水还原于地下的性能。这种材料适用于人行道、居住区小路、园路及停车场等地面的铺装。其优点包括改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减少城市雨水管道的设施和负担;减少对公共水域的污染;蓄养地下水源;增加路面的抗滑性能, 改善步行条件;增加路面的空气湿度, 减少热辐射;有利于降低城市噪音, 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透水透气材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嵌草砖。

一种是用在块料铺装中, 在块料之间留有空隙, 在其间种草。另一种是混凝土预制植草砖。这种植草砖比其他块料或混凝土整体铺装具有更好的透水、透气性, 能降低路面的地表温度, 容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目前广泛应用于停车场的铺装和园中小径的铺设。

(2) 透水性混凝土。

属于新型的环保型、生态型铺地材料, 目前用于道路铺装的透水性混凝土主要有3种类型, 即水泥透水性混凝土、高分子透水性混凝土、烧结透水性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的透水效果和环境效益均较好, 径流量和流速均小于普通路面, 减少了城市灌溉用水, 并且可以改善树木的生长环境, 减少路面辐射, 增加湿度, 降低温度。

(3) 透水性沥青材料。

此种材料是在沥青中掺加了橡胶和树脂等来改善其性质, 使沥青更加稳定, 改善其耐久性。对大型园林绿地, 如风景区、生态观光园、森林公园、乡村农家乐等有很好之前景。透水性沥青材料如果添加彩色涂料, 形成彩色施工面层铺装料时, 应用于园路铺装, 如欧式小区道路、会展馆所场地、高端娱乐场所、宾馆酒店前庭后庭、现代城市广场等环境很是协调。

(4) 陶瓷透水砖。

将煤矸石、废陶瓷、长石、高岭土、黏土等粒状物与结合剂拌合, 压制成型再进入高温煅烧而成具有多孔的砖, 其材料强度高、耐磨性好。陶瓷透水砖又分为瓷制透水砖和陶制透水砖。陶瓷透水砖除了具有一般透水砖的优点之外, 还具有色彩丰富耐久的特点, 可铺设出格调高雅的城市景观道路。

(5) 自然片石材料。

常用自然石材料为花岗岩切片碎料 (也称冰纹片) 、片石 (切割或自然片状) 、青石板、卵石 (黄彩、红彩与黑彩) 、雨花石 (纯色或杂色) , 配合植物材料或其他复合材料, 能创设出多种多样的生态景观路。

(6) 砂砾材料。

常用的砂砾材料有海砂砾 (纯白) 、细磨石砾 (土黄) (图1) 、天然粗沙、机械碎石、圆卵石等。砂砾铺就的园路耐踩性强, 雨水能够很快渗入土中, 可保持园路清洁, 不会造成泥泞。颗粒大小均匀的砂砾可使人脚感舒适、平整, 既环保又能给游人带来一种天然的感觉。

2.1.2 复合材料

(1) 塑木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也称“WPC”, 是用木纤维或植物纤维填充、增强的改性热塑性材料, 兼有木材和塑料的成本和性能的优点, 经挤出或压制成型为型材、板材或其他制品, 替代木材和塑料。塑木复合材料产生, 有效减少了原始木材的用量, 能够保护森林、回收再利用旧木粉和塑料。

塑木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可归结为耐用、寿命长, 有类似木质外观, 比塑料硬度高;具有优良的物性, 比木材尺寸稳定性好, 不会产生裂缝、翘曲、无木材节疤、斜纹, 加入着色剂、覆膜或复合表层可制成色彩绚丽的各种制品;具有热塑性塑料的加工性, 容易成型, 用一般塑料加工设备或稍加改造后便可进行成型加工, 加工设备新投入资金少, 便于推广应用;有类似木材的二次加工性, 可切割、粘接, 用钉子或螺栓连接固定, 可涂漆, 产品规格形状可根据用户要求调整, 灵活性大;不怕虫蛀、耐老化、耐腐蚀、吸水性小, 不会吸湿变形;能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维护费用低。

塑木复合材料的应用很广泛, 它不仅可以制成铺板铺设园路, 还可用于装饰边框、栅栏和庭园扶手、包装用垫板和组合托盘, 以及家俱 (包括室外露天桌椅) 、花箱等。

(2) 天然板竹材。

园林中, 为了增加天然野趣, 往往用一些纯天然的, 甚至是废弃的材料来铺设小径, 如树皮、木屑、竹料等。比如可以将树皮切成不规则的块, 把待铺设的路面土刨松, 再将树皮覆盖其上, 浇一遍水, 使树皮与土壤有机结合。用树皮、木屑、竹料等铺设园路可以节约水源、保护环境、改善土壤、衬托景观等, 而且由于树皮等路面覆盖物都是废弃物, 可以节约费用, 同时它的铺设方法简单, 还可节省施工时间。

2.2 生态型铺装园路的设计

2.2.1 生态砖铺装设计

生态砖铺装设计理应用预制混凝土砖 (实心砖或空心砖) 、广场砖、青砖 (含青石板) 、吸水砖、大理石、大卵石、切割石材等结合植草 (马尼拉草、狗牙根、假俭草、竹节草等) 进行园路铺装的技术方法。多应用于生态式停车场、休闲广场、步行街、水际边道路等场景 (图2) 。

施工设计时, 先在整平压实的路基上铺垫一层栽培壤土作垫层。填土要求比较肥沃, 不含粗颗粒物, 铺垫厚度为100~150mm。然后在垫层上铺砌混凝土空心砌块或实心砌块, 其缝中半填壤土, 并播种草籽。

实心砌块的尺寸较大, 草皮嵌种在砌块之间预留的缝中。草缝设计宽度可在20~50mm之间, 缝中填土达砌块的2/3高。空心砌块的尺寸较小, 草皮嵌种在砌块中心预留的孔中。砌块与砌块之间不留草缝, 常用水泥砂浆粘接, 砌块下面仍用壤土作垫层找平, 使嵌草路面保持平整。空心砌块嵌草路面上, 草皮呈点状而有规律地排列。空心砌块的设计制作, 一定要保证砌块的结实坚固和不易损坏, 因此, 其预留孔径不能太大, 孔径最好不超过砌块边长的1/3。

2.2.2 其他材料生态园路铺装设计

(1) 碎料材料铺装设计。

以卵石、冰纹片 (图3) 、片石碎片等材料铺装园路, 缝间用植草分隔, 形成自然生态之意含。施工设计时选设计硬质材料, 再进行植草设计, 即“先硬后软”。植草宽度要根据功能需要定, 如果是纯行人, 可宽些, 如需开展某些活动, 可窄些, 以5~10cm为好。如果应用于护坡, 种植缝宽度还可加大。

(2) 拼花式生态铺装设计。

拼花式生态铺装特指在特定园路上雕刻花砖或雕刻路面, 再在路边采用植物素材绿化, 共同创设生态氛围。要先进行图纸设计, 地面镶嵌与拼花施工前, 根据设计的图样, 准备镶嵌地面用的砖石材料。如要在砖上雕刻, 先要在细密质地的青砖上放好大样, 再细心雕刻, 做好雕刻花砖。施工中可嵌入铺地图案中。 如果采用模板刻花, 要在路面胶粘层末干前用准备好的模板压模, 再精心挑选铺地用的石子, 挑选出的石子应该按照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长扁形状分类堆放, 铺地拼花时才方便使用。

施工时, 先要在已做好的道路基层上, 铺垫一层结合材料, 厚度一般可在40~70mm之间。垫层结合材料主要用1∶3石灰砂、3∶7细灰土、1∶3水泥砂等, 用干法砌筑或湿法砌筑都可以, 在铺平的松软垫层上, 按照预定的图样开始镶嵌拼花。一般用立砖、小青瓦瓦片来拉出线条、纹样和图形图案, 再用各色卵石、砾石镶嵌作花, 或拼成不同颜色的色块, 以填充图形大面。然后, 经过进一步修饰和完善图案纹样, 并尽量整平铺地后, 就可以定稿。定稿后的铺地地面仍要用水泥干砂、石灰干砂撒布其上, 并扫入砖石缝隙中填实。最后, 除去多余的水泥石灰干砂, 清扫干净;再用细孔喷壶对地面喷洒清水, 稍使地面湿润即可, 不能用大水冲击或使路面有水流淌。完成后, 养护7~10d。

(3) 复合材料铺装设计。

此种铺装方法多用于高档别墅区、星级酒店、会展会馆、影剧院等环境, 也可用于小型需特别设计的地方, 如广场水体边、庭院之于观景平台、草坪游道等。此类设计要突出用料的色彩及线型, 尤其是设计细节处理。

设计时可用复合板条与卵石 (或雨花石) 、青砖、粗海砂 (图4) 、广场砖等组合形成花式铺装, 效果很好。施工中应先进行复合板材施工, 再进行嵌料铺设。这类铺装最好不要路牙石, 直接与草地相接, 天然生态之景更为突出。

3 生态型铺装展示应注意的问题

3.1 生态型透水砖的选用问题

目前, 各种景观绿地都大量运用生态透水砖铺设园路、广场, 但透水砖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用。在北方由于天气干燥, 干旱少雨, 有的地方需要铺设透水砖来增加渗水量, 补充地下水, 而有的地方则需要通过地表径流汇集雨水到水窖, 进行再利用, 情况各有不同, 但都是充分利用有限的雨水资源, 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所以要合理利用透水砖。

在停车场选用时不注意预制砖规格, 铺好后砖体承受力不足, 无法发挥停车能力。还有些地方需配合园林建筑小品, 但建筑小品完全建生态砖上, 行走很不便, 协调功能欠缺。

3.2 盲目引进生态材料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公园绿地为了顺应生态设计的“潮流”, 大量从外地购进生态铺装材料, 却放着本地现有的材料不用, 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 与生态设计理念背道而驰。原则上应该是优先选用当地材料, 这样才能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 节约成本。适地适材, 注重乡土材料的应用, 这是生态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

3.3 “假”生态型铺装设计的问题

对生态道路理解的不足, 特别植物材料配置知识的欠缺, 往往园路面层看似是进行了生态设计, 但是基层设计却没有“生态到底”。例如道路面层铺设了透水砖, 基层却设计了不透水的普通混凝土垫层, 这样雨水还是渗透不到地下去, 违背了生态设计初衷。再比如富有山间野趣的圆木台阶, 虽然使用了生态环保的天然木材, 却在台阶面层的设计上, 将卵石用素混凝土粘合, 失去了生态的意义。

植物选用方面不按照植物生长特性及环境要求随意使用, 植物层次不清, 复合生态性欠缺, 缺少了植物与道路的整体协调, 缺少通过植物体现生态理念的本意, 这些现象都应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4 结语

园林道路生态型设计是如今园林景观创作的重要手法, 要从设计主题意境及施工材料入手, 并对施工环境进行分析,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综合运用园路施工材料、植物材料、施工技术方法, 根据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之需要, 真正设计出名副其实的生态型园林道路景观, 让人们在观赏使用这些园路景观时体悟得到设计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及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切。

参考文献

[1]陈科东.园林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易军.园林硬质景观工程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毛培琳.园林铺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生态道路 篇10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理,生态景观,建设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土地利用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农村居民点存有大量空心村、闲置房屋, 土地利用率低等而农村基础设施差、面源污染严重, 乡村景观受损、人居环境质量差, 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土地整治已经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1号文件。国土资源部日前通过《关于推进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总体安排》, 正式启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20年) 》修编工作。本文在面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 以及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需求, 对农村土地整理中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原则及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农村土地整理中道路生态景观建设策略建议

1.1 建设原则

1.1.1 以生态景观保护为优先原则

各个民族文化资源还有重要的历史人文遗迹均能够在农村原生态景观方面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人和自然有机结合推动农村景观出现, 另外同样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突出展示。所以农村景观呈现了非常突出的特色, 为村庄营造生态景观非常关键的前提, 必须强调保护方可从这个前提之下不断发展产生独特的生态景观。是非常关键的方针, 从未来的新农村营造环节内一定要彻底的落实。

1.1.2 体现农村与城镇景观之间的差异性

农村景观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 农村景观非常强调自然因素并不是特别强调人为因素, 农村附近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往往和人工环境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仅仅按照城市景观设计思想规划农村生态景观体系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景观框架为景观异质性突出展示。现阶段, 因为人类行为的作用, 造成从空间层次无法进行搭配。一定要辨别农村景观自身特征, 方可推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保持一致。因此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为未来必须强调分析的方向。

1.2 道路生态景观建设的策略

1.2.1 根据农村景观特征, 不断提升景观自身价值

土地整治应当防止出现雷同现象, 要把土地模型发展为景观模型。景观为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产生的地域风貌, 为人和自然活动彼此影响的产物, 为突出展示生态、经济、文化还有另外社会功能的整合。所有乡村均具备相应的景观特征还有风貌, 此类特征往往通过不同因素进行累积, 彼此影响而慢慢产生的, 不管此类景观特征能不能得到观众的注意和重视, 均为这个地区人文还有自然历史发展的突出展示, 除了为自然景观, 另外同样为非常典型的人文景观, 存在非常明显的文化还有美学价值。2006年欧盟颁布《欧洲景观公约》, 强调在法律上承认景观的价值, 制定景观保护、管理、营造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在《欧洲景观公约》框架下, 欧洲成员国先后开展了景观分类和特征评价以及监测研究。认识、维护、顺应、延续这种地域景观特征已成为土地整治和乡村复兴的重要内容。

1.2.2 大力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网络设计手段存在明显差异, 不过能够细化成景观结构方法还有目标物种方法:第一种主要按照景观生态学还有生物空间分布原理, 不断提高生境自身水平, 其中包括了森林生态系统还有湿地生态系统, 同时研究衡量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规模、水平, 存在关键生态服务功能廊道设置情况还有外界影响敏感性, 随之发现核心区、缓冲区、潜在廊道还有踏脚石等等;第二种手段主要按照岛屿生物地理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物种适宜性原理, 基于物种巢域、迁徙和扩散廊道、觅食行为等, 细化成核心区、缓冲区、潜在廊道及踏脚石空间布局。

1.2.3 强化对于土地的多功能性分析

土地通常能够进行资产保管、制造、生物生境、气候还有水文调节、物质储藏、废弃物净化还有污染修复、制造和生活空间需求、文化传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空间连接、地域文化景观表达等功能。土地整治从特别强调保证土地综合生产力过程中, 要关注保证其生态景观服务能力, 营造产生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学明确表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理论, 充分展现农村景观之内田埂、防护林、田块、林地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斑块”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生态涵养作用, “廊道”为非常关键的线性因素, 存在运输、生物迁移、美学视角作用, 但是“基质”为非常关键的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和生态环节实际联系分析为景观框架不断调整的重要前提。景观格局调整为管理生态环节非常关键的手段。借助营造马赛克样的、存在多孔还有透水性的乡村空间基质, 推动其连续性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不断提高多元化水平;借助线性廊道合理设置推动景观生态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 保证其连通性, 避免景观破碎化产生恶劣的影响, 逐渐变作了空间设计还有土地整治非常关键的方针。通过改变空间格局 (配置) 、增加植物群落结构多样化, 提高景观绿量和“碳汇”;通过景观格局与洪水和其他灾害等过程的研究, 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规划设计。

1.2.4 不断拓展项目实施机制, 强化参与性

以下是欧盟在土地整治和乡村发展中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法, 可作为各地土地整治规划和项目实施参考。

(1) 土地整治涵盖了行政控制不同机构还有各个方面的行政机构, 强调不同机构合作的制度保障机制, 营造“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聚合资金、整体推进”工作体系。

(2) 编订科学合理的参与步骤、体系还有规范, 推动公众积极投身其中。

(3) 从科技角度而言, 要强调可视化技术, 推动土地整治可视化水平持续上升, 调动公众自身积极性。

(4) 营造生态景观信息网络, 调动公众自身积极性, 及时了解公众内心想法。

2 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中, 生态景观规划不是整体村庄规划中的附属规划, 也不是单纯的绿化种植规划或农村外表形式的肤浅装饰, 它是在多学科融合的规划思想指导下, 对农村景观的综合塑造, 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才能突出城乡景观的本质区别和村与村的不同个性, 最终形成和谐、舒适、现代化的新农村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洪昌富, 刘海龙, 魏保军, 等.北川新县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J].建设科技, 2010 (9) .

[2]汪勰.低碳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应用探讨——以武汉市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10 (5) .

[3]王润, 刘家明, 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 2010 (2) .

生态型道路设计新技术介绍 篇11

关键词:生态型,道路设计,技术

引言

自然界具有调节、生产、信息和载体等多重功能, 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因此,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 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要树立“不破坏是最大的保护”的理念, 使工程建设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实现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并举、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靠太阳能和重力而带动的水循环是自然界保持平衡的重要因素。尊重自然界的循环, 涵养水土, 维护生物多样性, 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使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也必须尽可能做到采用生态型道路设计。本文将对生态型道路设计方面的新技术进行介绍, 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让我们的道路设计师更加关注道路设计中的生态性因素, 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目标。

1 生态型道路设计综述

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的建设使城市硬化地面面积快速增长。硬化地面对城市的主要危害可归纳以下几点:

a.硬化地面不能通透雨水, 导致雨水径流量大大增加, 为将雨水径流快速排出, 所需雨水管道、雨水泵站等设施的容量、输送能力必将随之增大, 这对于城市建设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b.硬化地面导致城市地下水补给的严重不足。

c.硬化地面吸收和反射太阳的热, 会增加城市的热效应, 使城市的空气质量、生态效应和舒适度都难以提高。

能让雨水流入地下的简单方法就是:在城市中多铺设生态型透水地面。这已成为国际上许多生态城市的普遍做法。生态型透水地面能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这也有利于城市的降水, 因此会帮助城市得到更多的雨水。既能缓和城市水资源危机, 又能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调节气候, 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可渗透的铺装材料, 是保持和恢复自然循环的最有力的工具。道路铺装材料包括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两类。

1.1 排水路面:

排水性路面是路面设计从传统的路面结构逐步向功能性路面结构发展趋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路面结构形式。由于这种路面结构特征是孔隙率大 (一般为20%左右) , 因此具有良好的排水、抗滑、降噪功能, 可以有效地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并改善道路环保性能。这种路面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被高度重视, 并积极推广应用。

排水路面的功能列举如下:

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提高降雨时路面的抗滑性能 (水膜溜滑现象缓和) ;

减少车辆行驶产生的水溅、水雾, 从而提高可视性;

夜间降雨时, 可使汽车前灯灯管引起的路面反射减弱;

提高路面标志在降雨时的视认性;

改善沿线环境;

降低车辆行驶引起的交通噪音 (吸收发动机等引起的机器噪音, 抑制气柱共鸣音的产生) ; (见图1~3)

1.2 透水性人行道:

透水性人行道采用透水性地砖铺筑。砖是透水的, 砖与砖之间的连接处由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透水砖需具有环保、高强度、耐磨不脱层、透水透气、通透散热、防滑、保持色彩等特点。其参考指标详见表1。

2 生态型边坡支护系统

千百年来, 在土木工程中, 人们广泛采用的材料主要是木、土、石等天然材料以及水泥、钢筋等高能耗、高污染的刚性材料。但它们都有一些固有的缺陷, 例如性能单一, 质量大, 寿命不长, 价格昂贵, 不可再生等, 故不能全面满足工程的特定需要。随着近代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品种繁多的人工合成材料陆续问世。它们具有多种能满足工

程需要的性能, 可制成各种符合实用目的的产品, 而且由于其质量轻、施工简易、运输方便、价格低廉、料源丰富等优点, 为土木工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较为理想的材料, 并由此带来一种实施简便和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鉴于这种人工合成材料的强大生命力, 因此近二三十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据不完全统计, 它们已在数十万项工程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一些抗御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更显出其快捷、有效、简便的特点。无怪乎这一项新材料和新技术被人们誉为20世纪土木工程中的一项技术革命。

应用土工合成材料边坡处治技术, 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最大可能消除和抑制各类病害, 防患于未然。确保边坡稳定美观、节省用地、保护环境。

在传统土工合成材料的基础上, 生态型边坡支护系统将岩土工程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环境生态学、农林学、模糊数学、几何学、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为新时期的生态建设提供安全、环保、生态的技术支持。生态型边坡支护系统有以下特点:

降低坡比, 从而减少土地的占用;

不用水泥、钢筋、混凝土, 工期大大缩短, 工程造价降低;

良好的透水不透土的过滤性能;

对地基要求低, 适应各类复杂地质环境;不受运输条件、施工场地和天气的影响;广泛的植物种类选择, 可采用插播、压播、喷播、混播多种栽植方式;

能抵抗长期旱涝等自然灾害, 大大减少了完工后的维护费用;

上一篇:外资银行信贷管理下一篇:新兴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