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传系统

2024-10-04

回传系统(共7篇)

回传系统 篇1

0引言

电视新闻的远程传输, 一直是制约异地采访的瓶颈。当前大多数电视台远程传送新闻视音频信号主要利用微波、光纤、卫星等传输手段, 采用这些传统的传输方式线路建设或租用成本昂贵。忻州市广播电视台 (以下简称“我台”) 2009年的广告年收入仅为460万元, 无力承担新闻回传费用。我台和广通华科技术有限公司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 开发并建成了基于互联网络的新闻回传系统。通过网络, 及时、便捷、安全将本地采访所得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格式的新闻素材以及文字稿传回我台新闻中心, 然后由新闻中心编辑整理后播出, 实现新闻回传的网络化、电子化。

1忻州电视台新闻回传系统

我台新闻回传系统主要包括:e Trans News-S新闻传输管理服务器 (市电视台新闻中心用) 、e Trans News-M新闻管理接受客户端 (市电视台新闻中心用) 和e Trans News-C新闻发送客户机 (远端客户上传节目用) 。新闻回传系统图见图1。

1.1 eTransNews-S新闻收录服务器

e Trans News-S新闻收录服务器可以为新闻传送者分配用户名和密码 (或绑定电子证书) , 并对其进行用户管理;可以为每个已分配的用户分配地址空间, 以便进行节目文件的远程传输, 使用户能随时上下载文件, 对服务器进行远程文件管理。

1.2 eTransNews-M新闻管理接收客户端

e Trans News-M新闻管理接收客户端可以对视音频信号采集、编辑、编码 (MPEG-2/4、WMV等) , 将收录到的MPEG-2/4 (Moving Pictures Experts Group, 动态图像专家组) 和WMV (Windows Media Video, 微软的一种流媒体格式) 文件实时解码为MPEG-2、AVI (Audio Video Interleaved, 音频视频交错格式) 文件, 以便送节目编辑部编辑播出;实时下载视频文件, 并进行传输新闻节目文件监视。

1.3 eTransNews-C新闻发送客户机

可以对摄像机中视音频信号采集并编码MPEG-2/4、WMV等格式文件, 可以高速高质量进行多种格式转换;可以与中心的服务器端建立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虚拟专用网络) 隧道, 形成安全的传输通道;可以按新闻传送者的要求自动传送新闻节目文件, 无需接收方派专人接收, 并且支持断点续传功能;配置支持笔记本电脑PCI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外设互联标准) 插槽的专业卡, 可以支持移动办公传输, 无需要在固定点传送。

2新闻回传系统的结构和技术

根据系统的需求, 以及考虑系统的安全、稳定、处理效率等等原因, 本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

2.1新闻回传系统的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基于互联网络高可靠性的C/S (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 架构, Server端采用机架式高性能的双核处理器并配有大容量的快速RAID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 独立冗余磁盘阵列) 技术的大容量存储器的服务器, 使得系统业务处理能力大大加强, 同时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任何Client端 (新闻节目发送方) 无需预约排队, 在任一时候、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及时准确安全地把新闻内容上传到新闻中心。单服务器最大可支持达200个以上站点, 根据需要, 还可以多机互信, 支持更多的站点。

2.2基于Internet网络的大文件传输的断点续传技术

Internet网路上点对点传输的一大特点就是可靠性难以保障, 特别是对大容量的视频节目, 常发生在传输过程中由于网络、上传方自身系统等各种原因导致传输中途数据丢包、系统宕机, 从而使传输失败, 以致大容量的信息文件 (几百MB到几个GB) 无法传输。本项目通过把视频新闻节目预先处理成广播级的视频压缩文件 (如MPEG-2或MPEG-4文件) , 然后采用高效的、自定义的具有断点续传功能的传输协议, 使得系统能自动从丢包的断点处重传。即使在上传方系统宕机重启后, 系统也会根据记忆继续上传未完成的任务, 从而解决了大文件传输失败的问题。

2.3多线程传输处理技术

互联网上普通的文件传输都采用单线程传输技术, 这就导致用户的接入网络带宽足够, 即使是普通的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接入, 也能达到1Mbps以上。但是在点对点传输时, 一个传输任务带宽利用率往往还达不到30%, 这是IP (Internet Protocol, 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 网络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本项目采用多线程的传输处理技术, 在大文件传输时, 系统能自动把文件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小文件 (如以1024k B或4096k B为单位) , 然后系统启动多个线程 (一般启动10到15个线程, 可设置) 来分开传输, 每个线程对小文件采用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方式传输, 当服务器端收到所有文件后, 重新组装还原成大文件。这样大大地提高了网路带宽的使用率和系统自身的效率, 从而提高了传输速度, 缩短了传输时间。使得在1Mbps~2Mbps的传输带宽下传输标清视频节目文件基本与播放速度同步 (如10分钟的标清节目文件基本在10分钟左右传输完成) , 如果用户接入带宽更高, 则传输速度还快于播放速度。

2.4 VPN安全隧道技术

互联网的最大优点是无处不在, 但最大缺点是网路公开, 安全性差, 这就给传输保密性要求高的新闻节目带来了挑战。本项目在传输公网上构架安全的虚拟专用网络 (VPN) , 对传输链路进行安全保护, 为各合法站点提供VPN隧道, 相当于为合法用户在传输时临时建立了一条专网, 外部非法用户根本访问不到服务器, 使得在公网上也能达到专网的数据传输安全要求, 保证了对新闻节目的安全传输。

2.5基于PKI的CA认证技术

在本项目中我们首次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中采用了基于PKI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公钥基础设施) 的CA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认证中心) 数字认证技术,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军事电子通信中, 该技术总的来说实现了两个功能:一是身份识别 (采用数字签名和CA认证) ;二是数据加密。从而进一步解决了系统的网络信任和安全问题, 大大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2.6智能客户端技术

考虑到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对系统的影响, 在本项目中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客户端技术 (Smart Client) , 既能弥补基于浏览器的系统模式的数据处理效率低下、本身功能缺陷等等不足, 也能弥补传统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在大应用范围下的数据通讯障碍和系统部署上的痼疾。能够很好的提升系统用户对系统的使用体验, 使系统对数据的处理更为高效、稳定和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充分保证了在业务和技术发生变化时, 系统只需通过自动升级功能, 无需停止作业, 就能够快速、灵活的适应和支持这种变化。经授权, 可以浏览自己上传的内容。监视文件的上传进度, 接受回执, 显示最新上传文件。提供高效高质的转码工具以转换非线性编辑输出的文件。

2.7数据存储

管理信息数据采用XML ( (e 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标记语言) 文本或TXT (文本文件) 保存, 新闻节目文件采用建立一个文件夹中的相应文件存储 (如WMV或MPEG-4等) 。1Mbps~2Mbps即可达到广播级传输。

3功能设计

新闻回传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使区县新闻记者通过网络迅速、便捷、安全地将本地采访所得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格式的新闻素材以及文字稿传回市电视台, 然后由市电视台编辑整理后播出, 实现新闻回传的网络化、电子化。

电视台新闻回传系统涉及到两部分用户。一部分为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人员 (节目编辑人员) , 能收到有新的新闻节目消息, 能查看所有用户的节目文件, 能把节目文件迁出、能转换节目格式 (由别的专业软件完成, 但本系统要提供相应入口) , 能配置管理系统;另一部分为各区县新闻记者, 能够把新闻节目采集转换成指定文件 (由别的专业软件完成, 但本系统要提供相应入口) , 能上传文件到服务器指定的文件夹中, 能浏览文件夹中的文件, 能删除无用的文件, 能知道文件传输状态, 并了解到文件传输成功与否, 能修改自己的用户信息。

3.1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人员

考虑到电视台新闻工作人员在本系统中所处理的事并不多, 所以把系统管理员的功能放在了这一部分, 只是单独作一个模块来使用, 电视台新闻工作人员在系统中拥有如下功能。

1.用户管理

添加、修改、删除系统用户, 包括普通新闻上传用户和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用户。

2.权限管理

为所有用户 (除管理员) 配置系统权限。

3.后台管理

可设置的项如下:

1) 视频文件传输大小设置:可设置成某一参数值, 也可设置成无限制, 默认为无限制。

2) 用户文件夹设置:建立一个新闻记者用户时, 在为其建立文件夹时, 主文件夹 (可为上传地点名或记者名) 下可建立三种子文件夹, 即“视频新闻”、“图片新闻”、“其它文字新闻”, 默认为三种子文件夹都建立, 但后台可以对用户的子文件夹设置作动态选择, 一旦选择后所有用户都采用同样建立方法。

3) 线程设置:对于传输的最大线程数动态可设置, 设定完之后可由服务器通知各新闻记者客户端, 然后各客户端记下保存, 如更改了, 将重新通知。

4) 文件切割片容量设置:最佳文件片容量不好确定, 可以512k B作为基数, 系统可动态设置, 设定完之后可由服务器通知各新闻记者客户端, 然后各客户端记下保存, 如更改了, 将从新通知。

4.查看各用户新的新闻节目

可以查看所有各区县新闻记者的新的新闻内容, 并能看到送到的时间记录 (历史记录) 。

5.迁出节目文件

可把所选用户的节目迁出到指定的路径下 (可以是本机的某目录下, 也可以是局域网内某共享或FTP文件夹内) , 也可以整体全迁出, 迁出后可以清空该用户所有的文件夹 (可以整体清空) , 清空时需要在本机的备份文件夹备份一份以作今后使用。

6.节目转换

由外挂节目转换 (编辑) 软件完成, 本系统要提供调用界面 (如可能, 希望直接调用接口, 把指定文件夹内的视频文件转换成AVI或MPEG-2) 。

7.即时通信

集成第三方语音通信软件, 本系统只提供调用键 (按钮) 或下拉菜单。

8.参数设置信息导出/导入

主要拷贝出1、2、3项设置的文件 (包括在服务器相应文件夹中的子文件夹) 到指定路径, 或从指定的地方导入到本机 (将覆盖) 。

3.2各区新闻上传用户 (县新闻记者)

各区县新闻记者主要把节目采集完成后转换成适合网络传输的文件 (WAV或MPEG-4文件) , 然后安全地把新闻节目传到服务器, 并可查看自己传输的新闻结果, 各区县新闻记者拥有如下功能。

1.节目采集和节目转换

集成专门的节目采集系统完成, 本系统可提供一个登陆接口 (快捷键) 。

2.连接VPN

集成专门的VPN客户端软件, 本系统可提供一个登陆接口 (快捷键) 。

3.连接服务器

提供“连接/断开”按钮, 连机后系统与服务器匹配用户名和密码, 并同步如最大线程数和文件切割片大小等参数, 如一致, 不做修改, 如不一致, 更改成与服务器一致。

4.节目上传

选择待传新闻节目文件;选择待传新闻节目文件类别 (视频文件、图像文件、其他文字文件) , 如果是视频文件, 系统自动对文件属性进行检查 (判断是否为WMV或MPEG-4文件) 如果是, 进行文件处理 (文件分割等处理) 后, 进行上传文件。如果传输中途中断, 记忆住传输进度, 待网路等其他问题解决后又从断点处重传, 这种记忆即使退出程序也保持 (退出时提问“是否保留未完成传输的状态?”) 进度的监视、接收回执。

5.文件浏览

查看上传文件的结果, 只针对自己上传的新闻文件浏览, 对不合适的文件可删除。

6.用户管理

对自己的登陆名和密码的修改, 同时, 可以驻留到本地。

7.即时通信

集成第三方语音通信软件, 本系统只提供调用键 (按钮) 或下拉菜单。

系统数据流程图如图3。

4结束语

我台新闻回传系统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 为忻州14个县市区广播电视记者站和5个行业记者站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便捷、安全的新闻回传方式, 大大节约了新闻回传成本, 至少给使用单位带来10倍以上的成本节约。同时, 由于本系统首次在广播电视行业采用大量的先进技术, 可能会推动国内广播电视传输新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广通华科技术有限公司, 忻州电视台新闻回传系统设计说明书[Z]北京:2007.01.

[2]李鉴增, 包红刚, 李川.宽带网络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3]宋培义, 刘丽华, 梁郑丽.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低成本新闻即时回传系统解决方案 篇2

电视新闻是电视台节目的主体, 电视新闻节目重时效、讲深度、求质量、多信息, 善于抓拍重大时政新闻, 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新闻。电视新闻的报道面越来越广, 集地区、省市、全国和国际新闻于一体。目前实现重要新闻当天播出甚至即时播出的技术手段主要是短距离的以人工送片、微波传输、专用光缆等手段;远距离的以卫星传输、专用光缆等手段。特别是在抗震救灾的报道中, 观众们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就看到发自救灾第一线的报道, 但是这些报道的来源一般都来自中央电视台和其他一些有实力的省级电视台, 它们都是通过卫星将素材第一时间传回台里, 经过编辑后马上播出的。这样做优点显而易见, 但是成本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购置卫星车和租用专门的卫星通道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作为地级市的电视台如何在这些需要即时报道的事件中也能够实现重要新闻即时播出成了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 一边是高成本一边是时效性。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保证了时效性又低成本的方法呢?

随着摄录设备存储介质的IT化和基于互联网的交流、交换模式的广泛应用, 使互联网传输在网络资源、时效性、图像质量、操作简便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的新闻传输解决方案就应运而生了。这种解决方案的核心设备是使用半导体存储卡的P2摄像机、具备一定视频编辑能力的笔记本电脑、具备足够带宽的FTP传输平台。

2 新闻回传系统中各子系统的选择

2.1 前端摄录设备的选型

前端设备目前主流的有两大品牌, 即索尼的蓝光, 松下的P2, 当然现在索尼公司也推出了半导体介质的前端设备。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P2摄像机的一些性能指标。DVCPRO P2系列广播级摄像机具有机动性、灵活性和便利性。P2系列产品的核心是最新推出的插卡式PC卡介质。以AG-HVX200为例, 可记录DVCPRO HD、DVCPRO50、DVCPRO等多种格式。还可以在磁带上记录DV格式的信号。P2卡具有出色的抗震动和抗撞击性能。P2系列设备采用MXF格式进行记录, 可直接插入到PC机上的PC卡槽中, 立刻读取数据进行非线性编辑和数据传送, 而不需要数字化处理。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XF格式, MXF是英文Material Exchange Format (文件交换格式) 的缩写, 这个名字的本身就道出了它的作用是为数据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而建立的不同数据格式转换的通用标准。它可以在专业广播电视环境下转换媒体文件, 它被设计为即支持流媒体的传输又支持文件的传输。所以它具有网络流动性, 又可以改善网络环境因缺乏标准的文件格式而受阻的局面。

2.2 移动非编工作站的选择

随着IT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笔记本电脑的性能越来越强, 使以前需要专业笔记本才能实现的视频编辑功能现在在大部分的笔记本电脑都能实现, 但由于非编软件对机器有一定的性能要求, 所以电脑的CPU频率最好不低于1.5G, 内存不少于2G, 硬盘不小于120G, 当然最主要的是笔记本具有1394, USB, PCMCIA等接口。由于P2使用的是PCMCIA插槽, 但是现在由于比较多的笔记本用Express Card插槽替代了PCMCIA插槽, 这样进行P2卡采集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AJ-PCD20读卡器, 该读卡器使用USB接口, 这样就可以解决所有P2卡采集的问题。由于P2得到FINAL CUT, EDUIS, AVID, DAYANG, SOBEY, NEWAUTO等国内外各大非编厂商的支持, 所以只要安装了这些厂家非编软件的笔记本电脑就成了一台简单的移动非编。下面以EDUIS软件为例, EDIUS Pro是一款强大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 以实时、多轨道、HD/SD混合格式编辑、合成、色度键、字幕编辑和时间线输出能力, 为所有的视频获得格式提供了无缝的实时工作流程。依靠无与伦比的实时视频转码技术, 可以实时地在不同的HD和SD清晰度、长宽比和帧速率间执行转换。由于EDIUS对MXF文件的完全支持, 在记者粗编完成后可以将工程输出到格式和媒介上 (包括P2卡) 。

2.3 FTP传输平台的设计

FTP服务器作为网络服务器中最常用的服务器,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应用已相当广泛。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网络速率作为影响传输时间的最主要因素在这里详细的介绍一下。速率分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 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 下行速率是指网络向用户电脑发送信息时的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去, 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而从网上下载文件, 影响下载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当然, 在实际上传下载过程中, 线路、设备 (含计算机及其他设备) 等的质量也会对速度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一般的FTP服务器的网速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主要是记者在外面往FTP服务器上传文件时能不能得到足够的“上行速率”。以2M的ADSL的宽带为例:256k B/s=256×8 (kb/s) =2048kb/s=2Mb/s即256k B/s=2Mb/s。可见2M的宽带的上下行速率一般是256k。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2M宽带的“上行速率”一般在64k左右。当然更大的带宽将得到更大的传输速率。

3 新闻回传系统操作流程

下面介绍一下操作过程:记者在外面使用P2摄像机拍到素材后, 使用移动非编对P2卡进行采集, 然后用EDUIS进行粗编后生成MPG, MOV等文件, 利用互联网往FTP服务器进行上传。以一段2分钟的MPG文件为例, 文件大小一般在100M左右, 使用2M的普通宽带进行上传的话大约需要1~2小时左右。为了缩短上传的时间, 记者可以寻找一些网络好的地方或者通过一些即时通讯软件进行回传。这样可以大大的缩短花在传输上的时间。记者上传完成后, 通知台里的图编进行文件的下载, 这样整个新闻回传过程就完成了。为了使传回来的文件具有更好的通用性我们对MPG文件做了约定。

约定如下:

制式:PAL制式

图像大小:720×576

压缩方式:MPEG-2 CBR (固定码流)

比特率:6000kb/s

帧速率:25帧/s

Profile and Level:MP@ML (主类主集)

GOP Pattren:IBBP

压缩方式:Layer 2 (MPEG音层2)

比特率:224kb/s

音频采样:44100 Hz以上16位

4 新闻回传系统建立的意义

随着IT技术的日益完善, 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 传统的广电行业也在经历着IT技术带来的便捷。从磁带摄像机到现在的P2和蓝光、从线性编辑系统到现在的非线性编辑网络、从磁带播出系统到现在的硬盘播出系统、从传统的老式磁带库到现在的媒质系统等等, 以上的种种进步都给广电行业带来了新技术和新应用,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和成熟为我们广电的技术人员尝试和探索一些新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上面所述的方法就是一种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传输方式的一种应用。随着广电IT化的不断深入, 希望以后这样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电的传统领域中。

摘要:新闻信号的即时回传通过卫星或者微波进行传输是一项高成本的投入。本文详细介绍一种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进行低成本新闻即时回传方式, 并例举了一些在使用过程中实际获得的数据加以说明。

回传系统 篇3

DVB-RCS是欧洲卫星回传技术标准, 标准作为卫星广播系统的补充, 提供了标准的宽带交互式应用。同时, 标准定义了卫星基站和交互式用户终端间的MAC和空中物理层协议。该标准可以和DVB-S以及DVB-S2前向广播系统协同工作, 在一些商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芯片制作工艺的进步, 也随着新一代卫星直播标准DVB-S2的实际应用, DVB-RCS逐渐不能满足当前应用, 因此, DVB-RCS工作组将在2009年完成对DVB-RCS系统标准的升级改造。

其中纠错码方案的选择, 是DVB-RCS工作组对系统进行升级的一项关键性技术。

1 DVB-RCS中的Turbo码

1993年, Berrou等人在总结前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接近Shannon极限的纠错编码——Turbo码。Turbo是在综合过去几年来级联码、乘积码、最大后验概率译码与迭代译码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克服了传统码随机性差、码字重量分布不均的缺点, 纠错译码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可以在译码复杂性和码率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

鉴于Turbo码优异的纠错性能, 以及芯片设计技术的进步, Turbo的应用得到很大发展, 特别是在码字长度较短的场景下 (Turbo码具有优于LDPC码的纠错性能) , 如图1所示。

当前, 很多系统均采用了Turbo码作为系统的纠错码, 如表1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Turbo码的使用已经比较成熟了。

1996年Berrou提出了二元Turbo码 (Duo-Binary Turbo, 非二进制Turbo码) , 该类Turbo码由两个循环递归系统卷积码 (CRSC, Circular Recursive System Code) 并行构成编码结构, 每次编码输入bit数为m (m≥2) 。与传统二进制Turbo码相比, 二元Turbo码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CRSC做子码, 提高了编码效率;2.交织深度是经典Turbo码的一半, 译码时延减小;3.通过符号间交织增大最小自由距离, 降低误码平层;4.相同复杂度译码器下, 二元Turbo码的纠错性能优于传统Turbo码;5.码率删余对于二元Turbo码的性能影响小于传统Turbo码。

在m=2时, 就是DVB-RCS系统中采用的二元8状态Turbo码, 在DVB-RCS标准中, 该码作为纠错码方案之一。这种编码方案, 其输入信息位长度从12Bytes到216Bytes, 码率从1/3到6/7, 复杂度也相对较低, 在当前卫星双向系统中广泛使用。其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二元Turbo码和一元Turbo码基本上相同, 但是在复杂度上增加了一倍, 相应的性能也有所提高, 如图3所示。

2 16状态二元Turbo码

广播卫星系统中有关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和处理的标准是最为核心的技术规范。目前, 世界上广播卫星回传系统中的信道传输主要是采用DVB-RCS标准。DVB-RCS标准是DVB标准体系中问世最早的标准之一, 但是, 随着DVB-S2技术以及IP技术的发展, 它的适应性不足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

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后, 双向业务网的需求及应用被各方面所关注, 是当前有线电视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研究课题。作为和有线电视互补的卫星电视广播, 同样面临双向交互的问题。尤其是在Ka波段开发以后, 信道带宽得到极大扩充, 基本上可以达到光纤的传输能力, 卫星广播的存在必然是不能忽略的。鉴于此, 基于广播卫星的回传技术同样需要得到发展和重视。此外, 在DVB-RCS出现后的近十年里, 纠错编码、高阶调制技术、同步技术等信号处理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使升级DVB-RCS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特别是, 卫星技术本身的进步, 例如点波束卫星的出现, 大幅提高了系统的传输容量。DVB组织中的DVB-RCS工作组将于2009年完成对该技术的升级改造, 完成第2代DVB-RCS标准 (DVB-RCS2) 的制定工作。16状态二元Turbo码就是DVB-RCS2中的备选纠错码方案之一。

把DVB-RCS中的8状态二元Turbo码扩展到16状态二元Turbo码 (码) , 码字的最小距离增加了50%左右, 纠错性能有所提高, 对整个回传系统而言, 降低了系统重传冗余, 进而提升了整个卫星双向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是, 系统的复杂度也相应的提高了一倍。但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制造工艺的进步, 复杂度和性能间的平衡, 在16状态二元Turbo码上是能够找到。16状态二元Turbo码编码结构如图4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 在包长度为188Bytes时, 16状态二元Turbo码优于8状态二元Turbo码 (QPSK调制) 。

图6给出了不同的调制方式时, 码的纠错性能;图7给出了不同码字长度下 (QPSK调制) , 码的纠错性能。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DVB-RCS中Turbo码的分析, 引出了欧洲第二代卫星回传标准DVB-RCS2中可能采用的16状态二元Turbo码, 并对该码在性能上和DVB-RCS中的Turbo码做了比较, 同时分析了该码在和高阶调制方式结合时以及不同码字长度下的性能。从中可以看出, 16状态二元Turbo码作为欧洲第二代卫星回传标准DVB-RCS2中的纠错码, 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在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上也是有保障的。

摘要:本文介绍DVB-RCS中Turbo码的使用, 在此基础上, 根据进一步降低卫星双向系统工作门限的实际要求, 给出双二元16状态Turbo在卫星回传系统中的应用实例。该编码方案在增加一定系统复杂度的前提下, 可以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扩大系统的工作应用场景。

关键词:DVB-RCS,Turbo码,卫星,图传系统

参考文献

[1]DVB.Interaction channel for satellite distribution systems[S].ETSI EN301790, V1.2.2, pp.21-24, Dec.2000.

[2]S.Le Goff, A.Glavieux and C.Berrou.Turbo-codes and high spectral efficiency modulation[J].Proceedings of IEEE ICC'94, pp.645-649, New Orleans, May1994.

[3]C.Berrou, C.Douillard and M.Jézéquel.Multiple parallel concatenation of circular recursive convolutional (CRSC) codes, Annals of Telecommunications, Tome54, No.3-4, pp.166-172, March-April1999.

[4]C.Berrou.Some clinical aspects of turbo codes.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urbo codes&related topics, pp.26-31, Brest, France, Sept.1997.

回传系统 篇4

关键词:3G网络,动态回传,SDI,直播对播,控制管理

一 系统简介

媒体素材3G网络回传系统平台根据电视台的实际节目场景直播报道需求, 将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高速行驶环境报道、新闻发布会等转播车去不了的地理环境直播报道利用3G设备和互联网实现素材快速回传, 节目快速直播。3G回传系统作为卫星和微波新闻直播的补充或替代手段, 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现场直播模式, 第一时间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传递给了观众。

二 系统设计

1. 系统描述

3G回传系统通过带有3G网卡的远端背包采集摄像机信号, 利用包内配置的3G网卡根据所处环境的3G网络情况并行传输视音频信号。视频素材经过Internet网络, 传输到系统平台的接收服务器, 接收服务器输出基带SDI信号和基于IP的TS流信号。

SDI信号输出分为四路。一路为本地预监, 用于第一时间进行信号监看。第二路送至播出总控矩阵进入演播室通过在线包装进行直播和对播, 直接用于新闻快速反应。播出矩阵也可将接收到的视音频信号通过卫星传送到合作媒体接收端, 进行素材异地的现场直播。第三路通过光纤链路送至制作网进行日常收录和上线编辑, 满足高延时传输状况下的高质量上线收录和编辑。第四路送至网管中心监控室, 用于全局监看和远程在接收机上进行信号传输和切换管理。

TS over IP流输出到异地制作网和BTV在线的网络播出平台, 同时输出到存储系统做文件收录存储。实时输出的文件以TS流的格式存储在本地接收服务器里, 可以远程对存储的文件进行管理。

同时系统根据配置的WiFi Hotspot模块, 使背包可成为一个WiFi的接入AP, 其他具备WiFi接入功能的终端可以连接到该背包, 通过其3G传输功能传输文件, 同时连接的Internet网络可进行其他网络业务。

系统可以通过增加License认证, 增加接收机可连接传输端的数量, 最多一个接收机可以连接10个传输端, 满足多路同时传输以及演播室场外多点对话的需求。

2. 系统架构图

系统架构如图1。

3. 系统逻辑图

系统逻辑图如图2。

4. 系统流程

(1) 采集端流程图

采集端流程图如图3。采集端支持即时直播和准即时直播两种工作模式。

即时直播:当网络连接状况良好时, 可直接连接当地各运营商基站, 进行稳定快捷的广播级即时直播传输。

准即时直播:可先把拍摄视频以10bit采集的YUV无压缩格式存储到内置SSD, 待到可连接到无线网络后, 能够立即把该无损视频以任意码率CBR文件形式编码传输, 该文件视频可保证为可用于收录、编辑的广播级视频质量。不会受无线网络带宽波动影响。

(2) 接收端流程图

接收端流程如图4。系统支持高清信号处理, 包括在传输端的高清信号 (1080i/p, 720p) 的采集, 接收端高清信号 (1080i/p, 720p) 输出。可通过内部设置在传输端实现高清信号下变换为标清信号, 在接收端实现标清信号上变换为高清信号。由于目前国内3G网络带宽的限制, 暂时还不能实时直播传输高清视频, 目前系统处理方式为采集高清信号后, 在传输端进行下变换为标清信号再进行标清传输。

三主要功能设计

媒体素材3G回传系统平台为电视台素材回传综合信息平台, 应用于全台各部门的回传使用需求。系统具有必须的高标清传输、视音频同步传输和多网卡同步传输等基本功能外, 还具有SDI信号直传、低延时的IP协议回传等重要功能。

1. 系统主要功能

● 系统容许使用者设置“端到端”的总延时时间功能, 即从采集端的信号采集到接收端输出信号的整个系统延时。不同的端对端时延适用于以下应该场景:在对低延时的应用场景下 (如现场与主持人做对播) , 系统可做到稳定3秒的端对端时延, 保证达到对播要求, 在保证网络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做到1秒的系统延时。在网络波动较大的环境下, 可以通过增加系统延迟, 提高视频图像质量和质量稳定性。手动预设的“端到端”延时和实际的端对端延时误差不超过半秒钟。并且设置好后, 整个传输过程的实际端对端时延维持固定, 不会变化;

● 传输端配备能够存储长不少于小时高画质、码率在5Mbps或以上的标清 (720×576) 视频录像的固态存储 (SSD) 。在直播传输的同时把视频以高质量画质存储到到SSD中, 该视频可以作为视频源, 在网络好的情况下进行准实时直播, 也可以把视频源以文件形式导出高质量的视频文件便于存储归档;

● 系统支持前向误码纠错, 如传输端出现误码或者某路网络连接丢失。系统可自动通过其他网络把丢失的数据或修正的误码传输过去, 保证直播的稳定。传输端可支持实时直播和准实时直播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实时直播, 在网络良好的情况下, 可通过3G网络连接, 实现视频的实时编码传输。另一种是准实时直播:在网络不好或者网络中断的情况下, 可自动把拍摄的视频以高质量格式存储到SSD中, 在可连接到网络的时候, 再通过内部设定好的编码参数把高质量视频进行设定码率编码并以文件或直播流的形式传回接收端, 该视频文件的码率不受传输速率的限制, 可保证不会出现受无线网络影响可能出现的马赛克、静帧等现象, 是可作为收录和编辑的高质量视频文件;

● 系统支持多网络分发技术, 自由接驳2G/3G/4G传输卡。通过3G、WiFi的无线网络传输方式以及Ethernet的有线传输方式进行远程的新闻直播传输。传输端支持多家国内外网络运营商, 并可同时绑定多家网络运营商的无线网络多链路协同传输1路视、音频信号。支持在传输端的标清信号的采集、编码、传输, 支持在接收端的标清信号接收、解码、输出;

● 系统支持前向误码纠错, 如远端出现误码或者某路网络连接丢失。系统可自动通过其它网络把丢失的数据或修正的误码传输过去, 保证直播的稳定;

● 系统平台搭建时采集设备和接手机进行加密配对, 通过证书配对登记完成后保证媒体数据传输的高保密性, 不会被其它人接收并解密信号;

● 系统支持IFB通话功能, 传输端可通过3G信道收听接收端的话音数据。

2. 系统定制开发功能

(1) 智能手机终端控制软件模块

基于android、mac-os系统开发了远程智能移动终端客户端软件。该软件模块支持远程命名, 远程控制视频传输, 以图形界面的方式设置和更改视频传输码率、修改端对端

(2) 接收端进行TS over IP视频流输出模块

接收端开发了支持http协议, H.264编码格式的输出TS over IP视频流软件模块。该模块将实时传输的SDI视频信号通过IP流输出, 支持单播和组播, 并将输出的IP流在接收服务器中形成ts流文件, 文件可以采用H.264编码或MPEG-2编码方式, 同时存入收录文件系统。

(3) 远端内容管理软件模块

远端内容管理软件可以对于存储的视频文件进行内容管理。外采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软件对自己外采作品进行添加作者、描述、关键词、备注等内容。

3. 系统重要接口功能

● 传输端支持PAL、NTSC、1080i、1080P、720P多种视频输入格, 支持HD/SD-SDI、HDMI、CVBS、YUV、S-Video多种视频输入接口;

● 传输端支持嵌入式SDI、AES/EBU、模拟平衡多种音频输入格式;

● 传输端功能扩展为无线互联网接入网关 (WiFi Access Point) , 容许第三方设备 (如笔记本) 通过WiFi连接到传输端, 利用传输端的3G/Wifi无线网络接入到互联网传输文件数据 (如文稿、图片、视频文件等) ;

● 接收端可支持D1标准 (720×576分辨率) 的SD-SDI信号输出。

4. 系统传输具体技术性功能

● 系统支持CBR (固定码率编码) 和VBR (动态码率编码) 两种编码方式:CBR方式是按照设置的固定码率编码, 可保证画面质量的稳定, 但在网络环境波动较大的无线3G网络中, 图像的流畅传输不能很好的保障。VBR方式是在无需人手干预的情况下, 可以根据当前无线网络的实际带宽变动, 自动地进行动态码率编码调整, 从而能够充分地利用带宽, 保证实时传输最佳的图像;

● 系统支持高效率的标清H.264编码, 可编码传输满帧率 (PAL 25fps、NTSC 30fps) 的标准清晰度D1 (720×576) 的视频信号;

● 传输端支持在高速移动的环境下稳定传输视频数据, 在时速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车上, 也可保持视频数据的稳定实时传输。在切换运营商基站时, 不会出现停顿、丢帧、马赛克等现象。

四 系统应用和发展方向

1. 系统实践应用

3G网络传输媒体素材是对微波、卫星等传统传输手段的有效补充, 在一些新闻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系统建设完毕后先后进行了多次视频的直播或传送。包括2012年春运火车站、机场人直播报道, 门头沟灵山登山者救援独家报道等, 现场事件的视频流畅地传回台里进行直播报道, 传回的视频质量达到1Mbps标清质量。

在满足日常素材收录外, 3G网络回传系统还进行了京沪高铁开通直播报道、建党90周年活动报道, 出色地完成了视频传输任务, 视频质量也满足了广播级要求。

2. 发展方向

回传系统 篇5

博通公司微波业务总经理Ran Soffer表示:“博通公司将继续推动应用于微波回传基础设施市场的商用芯片解决方案的发展, 以满足移动用户不断增长的数据需求。移动接入运营商通过使用我们的最新产品, 可以采用灵活的模块化方式提高相同频谱上的容量。”博通公司的BCM85650具有可以提高频谱效率的集成交叉极化干扰抵消 (XPIC) 和视距多输入和多输出 (Lo S-MIMO) 功能。创新的集成Lo S-MIMO技术支持灵活的天线布局, 减少外部连接和硬件要求, 显著简化了运营商的部署。BCM85650拥有双核宽带调制解调器, 并且支持先进的信道聚合功能, 灵活高效地令频谱容量增加了一倍。它还具有4K-QAM (正交振幅调制) 功能, 这是目前业内最高的信号调制方式。

博通BCM85820集成了XPIC, MIMO, 4K-QAM调制, 112MHz信道和信道集合功能, 从而提高了频谱容量和频谱效率。BCM85820还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射频校准机制, 如自适应数字预失真 (A DPD) 功能, 以实现高系统增益。高集成的BCM85820拥有完整的收发器和合成器组件。

回传系统 篇6

莆田市广播电视台是福建省广电系统首个市、县 (区) 、乡镇广电系统垂直管理的改革模式, 下辖9个派出县 (区) 的宣传网络管理机构和53个乡镇广播电视站。由于事业的高速发展,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 于2009年5月在原有莆田广电光纤骨干网基础上, 添置了若干台网络设备, 建立了全台网络平台。莆田市广播电视台原先在2003年底已实现全市一张网络, 2009年5月添置了华为S6502、H3C S3600交换机等若干台网络设备, 利用以太网技术, 使莆田市广播电视台各下属部门局域网内的电脑设备通过汇聚交换机 (H3C S3600) , 以星形网络拓扑架构通过莆田广电骨干网光纤链路汇接到核心交换机 (华为6506R) , 实现了莆田市广播电视台内所有部门的网络互连。拓扑图如图1:

二、系统设计原则及思路

本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实现莆田各县区电视台能随时向莆田市台节目传输, 实现素材交换和共享, 提高节目生产效率。

莆田市五个县区电视台除了平时向莆田市台传送素材外, 每天还传送六分钟的电视节目, 在莆田市台频道固定时间段播出30分钟《来自县区的报道》。由于莆田市台新闻与来自县区报道的节目播出时间都是固定的, 新闻量也不大, 因此本回传系统设计的原则就是要建成一个技术先进、成本低廉、维护简单、扩展容易的传输系统, 具体要突出以下5个特点:

1.先进性。建成后的回传系统能实现信息共享。所采用的文件传输技术可控制文件的双向传输, 可察看连接上的远程计算机内有哪些文件, 并能随时把文件从远程计算机上下载到本地计算机, 也能方便把本地计算机的文件上传到远程计算机去。

2.可靠性。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确保系统在设计的负荷下能够满足稳定服务的要求。回传系统内作为服务器和客户端的非编设备均有备份。

3.可扩展性。系统搭建后, 能够为以后的系统扩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确保系统根据网络的扩展、用户规模的扩展、应用需求的扩展而能增加负荷性能。同时, 系统的扩展能够实现在不中断整个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 实现系统的灵活扩展和维护。

4.实用性及经济性。从实际出发, 新老设备物尽其用。原来用于向省台回传的Dvstorm非编设备可以改造后作为本回传系统的服务器备机, 各县区电视台用于节目制作的非编设备可作为客户端。

5.安全性。除了保证回传系统本身的安全外, 不影响与其相联的其它功能子网。同时, 通过对各县区电视台用户和密码的设置及对权力的分配, 通过对不同管理员权限的设置, 实现系统的安全管理。

基于以上几点, 设计思路是整个回传系统架构采用C/S (客户端/服务器) 形式, 运用目前可靠实用的FTP传输模式。根据本回传系统数据流量要求, 决定不采用专用服务器, 只需购置一部联想品牌电脑加上Dvstorm XA多媒体采集卡作为服务器, 就可满足要求, 通过授权莆田五个县区电视台连接设在市台内的服务器上传、下载文件。客户端则利用莆田各县区电视台已有的Sobey非编设备。这样投入较小, 维护方便, 系统扩充和更新换代简便, 即使系统出现故障, 利用本台现有的资源就可以很快恢复, 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采用这种系统架构模式, 用户不仅自己可以上载新闻素材, 而且可以下载自己需要的素材, 实现了素材资源共享。通过服务器设置, 只有授权用户才能上下载稿件, 这样就保证了系统的基本安全。

三、实施方案

(一) 硬件配置

按照充分利用、经济实用、操作方便的原则, 为全面完善县区电视新闻回传系统, 经过综合考虑, 莆田台在硬件配置上只新购置了一部联想扬天T4900V个人计算机作为服务器, 并选用Canpous公司的Dvstorm XA编解码板卡作为服务器上的非编卡。配置理由是:

1.莆田各县区电视台向莆田市台传送素材都是在早上9点至晚上19点之间, 服务器不需要每天24小时不间断开放, 因此配置联想扬天T4900V (1G内存、320G硬盘, 至少有280G空间可用于存储素材, 按存储MPEG-2 8M/s码率的文件算, 大概能存储8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 , 可以基本满足本系统作为普通非编及服务器的使用。即使以后觉得运行不够快或存储空间不够, 只要通过增加内存和硬盘容量即可解决。

2.Dvs torm XA Plus板卡为广播级采集卡, 可进行MPEG-2压缩, 除具有模拟复合、S-Vide o和分量输入输出接口外, 还有1394接口, 可方便与莆田台的编辑设备联接。配套的EDIUS软件具有强大的编辑功能及良好的兼容性, 可对几乎所有的视频文件格式实时混合编辑, 满足莆田市各县区电视台非编生成的MPEG-2文件的实时编辑。同时, 在本服务器和莆田市台原有一部带Dvstorm2板卡的非编上装上相关软件后, 可起到相互备份的作用。

3.由于莆田市台非编制作网站点有限, 带宽有限, 为了不影响其它栏目的正常工作, 在服务器上安装非编板卡, 可对莆田5个县区传送来的6分钟节目进行串编成30分钟的《来自县区的报道》, 也可对素材进行粗编, 通过1394接口, 与DSR-1800AP编辑录机进行连接, 再通过DSR-1800AP的SDI接口与非编网相联, 实现上下载。这样可使回传网络与非编网络物理隔离, 保证了制播一体网的安全。连接图如图2:

(二) 软件的选择

为了实现莆田各县区电视台与莆田市台之间视音频内容的高效互动与共享, FTP传输模式是简单和可靠的方式。

1. 服务器软件:Dvs torm XA配套软件和S e rv-U软件

服务器安装有Dvstorm XA配套的视音频采集软件, 用于素材的采集、重放;并安装了Serv-U软件作为FTP服务器软件。选用Serv-U软件的理由是:它除具备其它同类软件的几乎所有功能外, 还支持断点续传、带宽限制、远程管理、虚拟主机等, 使用广泛、兼容性好, 用户能够将任何一台PC设置成FTP服务器, 通过在同一网络上的任何一台PC与FTP服务器连接, 进行文件或目录的复制、移动、创建和删除等。

从使用实践来看, Serv-U软件能够提供以下功能:⑴操作简易, 符合windows标准的用户界面友好亲切, 易于掌握, 并可作为系统服务后台运行;⑵支持实时多用户连接, 并通过限制同一时间最大的用户访问人数确保PC的正常运转;⑶安全性能出众, 能够为数量众多的不同用户提供不同设置, 能够在目录和文件层次都设置安全防范措施, 可以基于IP对用户授予或拒绝访问权限;⑷流量可控:可支持文件上传和下载过程中的断点续传, 并能够设置上传和下载的比率, 硬盘空间配额, 网络使用带宽等, 从而能够保证用户有限的资源不被大量的FTP访问用户所消耗。

2. 客户端软件:FLAS HFXP软件

我们在莆田5个县区电视台用于回传的非编上安装FLASHFXP软件。FLASHFXP是文件交换协议, 是FTP众多协议中的一个协议, 是一个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的协议, 这个协议控制着两个支持FXP协议的服务器, 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 能自动地完成传输文件的操作。选用Flash FXP的理由是:⑴其软件界面友好, 使用方便;⑵可提供断点续传功能, 并支持上传、下载及第三方文件续传;⑶可以支持文件夹 (带子文件夹) 的文件传送、删除;⑷可以暂存远程目录列表, 具有避免闲置断线功能, 防止被站点踢出;⑸在FTP应用方面, Flash FXP是传输速度较快的终端软件。

(三) 系统的安装设置

首先把服务器上280G大小的D分区作为素材盘, 在素材盘的根目录下建立目录“县区回传”, 再在其目录下建立七个子目录, 分别为:“当日新闻”、“待删除素材”、“仙游电视台”、“涵江电视台”、“荔城电视台”、“城厢电视台”、“秀屿电视台”。然后在服务器上建立“PTTV”域, 设定涵江、仙游、荔城、城厢、秀屿等5个用户, 如涵江用户命名为:“hjtv”, 再设置密码、管理权限, 目录访问权限等等。设置各县区台只能访问根目录下的“县区回传”目录;设置各目录最大尺寸为无限制;设置各县区台对以各自台命名的子目录拥有完全权限, 即可以浏览、上载、下载、重命名、删除素材等, 各县区电视台上载的素材都传送到以各自台命名的子目录里;设置各县区台对“当日新闻”目录只有“写”的权限, 即只有浏览、上载的权限, 各县区台只能把当天要播出的6分钟节目上载到这个目录里, 并不能删除里面的素材。设置“待删除素材”及另外其它四个台对应的四个子目录都只有“读”权限, 即只有浏览、下载素材的权限, 各个台只能到这五个目录里查找自己需要的素材并下载。暂不限制每个用户的上下载带宽。图3为涵江电视台的目录访问权限。

在客户端, 各县区电视台运行FLASHFXP客户端软件后, 首先要在站点管理器里建立一个站点, 然后输入域名“PTTV”、服务器IP地址、服务器给定的用户名、密码后就可建立连接, 图4为涵江电视台的操作界面。客户端连接登陆后, 就可像操作本地电脑一样, 做一切给定权限所允许的事情, 即可以把自己的文件传输到FTP服务器当中, 也可以到服务器下载文件。由于在Serv-U服务器软件中的设置, 使得各县区电视台登录服务器后只能看到七个目录。一个是以本台名称命名的目录, 用于素材的上载;一个是“当日新闻”目录, 用以存放各县区当天要在市台播出的新闻节目;另一个是“待删除素材”目录, 存放市台已采用待删除的一周前的素材;还有四个是其它县区素材目录, 存放其它县区上载的素材。图5为涵江电视台连接后的界面。

(四) 网络传输的实测速度

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 莆田各县区电视台向服务器回传的素材都采用MPEG-2 8M/s码流压缩, 每分钟的电视图像经压缩打包后大约为60M左右。用MPEG-2 8M码流的格式采集10分钟的一段素材, 大小为622M, 让各县区台在不同时间上传到本系统服务器, 经过多次测试的数据得出, 本回传系统平均传输速率大约为9MB/S, 传输时间基本在72秒左右, 能达到9:1的传输效果。图6为涵江电视台的一次传输载图, 本次传输的是6分钟电视新闻节目, 文件大小为415.50M, 共用时47秒。

(五) 安全防范措施

为了防范病毒、木马、流氓软件, 我们对新闻回传系统采取了以下措施:

1.新闻回传系统里的服务器以及任何一部客户端都不与外网连接, 同时屏蔽回传系统里的服务器以及五个县区电视台作为客户端的Sobey非编设备的USB接口, 在信号源端消除病毒传输。

2.回传系统中服务器视音频信号的输入输出, 通过安装在服务器内采集卡上的DV口与DSR-1800AP编辑机相连, 再通过DSR-1800AP机的SDI接口与本台的制播一体网连接, 实现本新闻回传系统与莆田市台制播一体网的物理隔离, 这样就避免了因回传系统原因而造成的市电视台制作与播出异常。

3.在回传系统的服务器和五个县区电视台客户端设置开机密码, 由专人操作。如果一旦有客户端或服务器被病毒破坏, 技术维护人员可以运行Ghost程序, 通过预先备份的Ghos t硬盘镜像文件快速完成整个系统恢复, 不影响节目的上下载。

4.在华为6506R核心交换机上进行VLAN划分, 把回传系统内的服务器和五个县区电视台客户端在逻辑上划分成单独一个网段, 通过ACL设置访问规则, 实现回传系统网络最基本的防火墙功能。

5.安装部署一套瑞星网络版防病毒系统, 该防毒系统内嵌病毒扫描和清除、个人防火墙、安全风险检测与删除功能, 如果回传系统中的服务器和客户端出现任何问题, 技术人员可在网络内任意计算机上实现对其控制管理。

6.经常对回传系统内的服务器和五个客户端进行病毒检测和消毒处理。

四、运行效果及完善

县区新闻回传系统自2009年5月建成以来, 极大地方便了莆田各县区电视台的新闻传送,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 莆田各县区传来的新闻明显增多。系统的最大好处是:购置成本低、传输速度快, 从技术的先进性及实用性都非常成功地满足莆田市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回传的需要, 很大程度提高了节目的生产效率和制作质量。系统还将按照兼容性和自动化的原则不断加强完善本系统:

一是提高系统内外电视新闻稿件的传送力度。在莆田气象台增加一个客户端, 让《天气预报》节目也能够通过本回传系统直接传送到本台机房。在安全保障情况下, 在本系统服务器上增加一块网卡, 开设接外网专线, 实现记者外出采访新闻稿件的即时传送。

二是提高系统自动化运行性能。设计一个迁移软件, 使“当日新闻”、“待删除素材”两个子目录中的内容能够自动迁移、定期删除, 保证服务器有足够的空间存放最新上载的素材。

摘要:随着电视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 基于网络技术的电视新闻远程传输在各电视台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一种采用以太网技术, 利用电视有线网光纤及相关网路设备组建远程县区新闻回传系统的方法, 利用该方法实现的系统使本单位辖区内各县区电视新闻节目得到高速高质的回传, 达到新闻资源共享的目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互传,采集卡,FTP传输

参考文献

[1]陆魁军, 等编著.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62-176.

[2]王春建.电视新闻交流平台的设计 (上) [J].传播与制作, 2009 (3) :47-48.

移动基站回传技术演进 篇7

2008年, 国内六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合并为三家全业务运营企业, 全业务运营与网络融合的崭新时代到来。今天, 全业务经营, 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的主流电信运营商纷纷采取各种策略实现全业务经营的目标。

基站回传 (Backhaul) 指在移动网RAN层, 通过多种物理媒介在基站和基站控制器之间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电路传输手段。由于所有客户终端通过RAN接入移动网络、获得移动业务, 因此基站回传的网络质量直接影响是否能够快速响应业务发展需求。

目前3G/B3G、移动+互联以及全IP趋势的发展都对基站回传的承载和传送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业务类型由TDM为主向以IP/以太网分组为主转变, 同时IP化的业务呈现出带宽突发性、很高的峰均值比等特点, 给基站回传带来巨大的挑战。

2 基站回传IP化实现技术[1,2,3]

目前, 3G、移动互联网以及全IP趋势的发展都对基站回传的承载和传送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基站回传IP化的需求, 主要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2.1 MSTP

从运营商传送网的现状来看, 2G的基站回传主要解决2M、STM-1等TDM接口的传输需求。3G IP化的发展趋势对传送网提出了多种需求, 在数据业务不多的初期, 可以通过MSTP实现透传和部分汇聚收敛, 满足网络的传送需求。在数据业务量逐步增大的情况下, 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2.2 PTN (分组传送网技术)

PTN是业界作为3G回传的一种热门解决方案, PTN的本质是弹性管道, 有统计复用, 带宽规划可按收敛比、提高带宽利用率。PTN继承MPLS的转发机制和多业务承载能力 (PWE3) , 支持分组交换、Qo S和统计复用能力 (IP化) , 采用面向连接技术, 提高业务端到端性能保证, 继承传送网的OAM和保护能力, PTN关键去除了IP的复杂的路由协议和面向非连接的特性, 更适应城域网环网结构和汇聚型业务需求, 同时去除了SDH的TDM交换和同步。

2.3 IP RAN (IP化无线接入网承载方案)

IP RAN是针对基站回传应用场景进行优化定制的路由器/交换机整体解决方案, 具备电路仿真、同步等能力, 提高了OAM和保护能力。

IP RAN承载方案指在城域内汇聚/核心层采用IP/MPLS技术, 接入层主要采用二层增强以太技术, 或采用二层增强以太与三层IP/MPLS相结合的技术方案。

2.4 增强型以太网

增强型以太网技术在帧结构上没有做任何扩展, 采用了标准的以太网帧头, 并通过IEEE 802.1ad Q in Q的方式来实现扩展, 解决单层VLAN ID空间的局限性。增强型以太网技术基于双层VLAN ID来提供用户的定位和业务分流, 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控制信令。和普通以太网交换机相比, 增强型以太网主要在可靠性和OAM上有了提高。它可以通过ITU-T X.87MSR、G.8031 (线型保护) 、G.8032 (环型保护) 和IETF RFC3619 EAPS等保护倒换协议提供在环型或线型拓扑下的50ms保护倒换能力, 并通过支持IEEE 802.1ag或Y.1731等OAM标准实现端到端的故障和性能管理功能。

3 MSTP向PTN演进的总体思路[5]

随着数据业务的迅猛发展, 宽带多业务传送、端到端的带宽提供等新模式不断出现, 传统的同步数字体系 (SDH) 技术、IP技术和以太网技术都不能适应下一代网络对传送和承载的全方位需求, 分组传送网 (PTN) 的诞生为解决分组业务的高效传送和电信级质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一种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引入PTN。首先在汇聚层采用PTN带接入层MSTP, 然后逐步在接入层采用PTN替代MSTP。该方式适用于一定时期内仍以TDME1业务为主的地区, 可以保护接入层大量的MSTP设备投资, 并实现网络的平滑演进。

第二种方式是根据基站类型采用不同技术。在新建的IP化基站采用PTN技术实现接入和汇聚;现有基站则仍由MSTP提供接入和汇聚, 部分有条件地区可通过更换板卡方式实现内嵌RPR的MSTP设备, 并逐渐在汇聚层转入PTN承载, 最终在接入层转入PTN, 从而实现网络的平滑演进。

4 结束语

综合来看, 3G无线回传网络的建设受到了运营商和制造商的普遍关注。受到2G/3G共存、3G双栈运行、短期内数据业务量小等因素的影响, 在3G回传网络的建设初期, MSTP是一种成熟稳定的解决方案, 但是需要在组网、汇聚收敛、Qo S和保护等方面进行规范;面临3G IP化的发展, 3G数据业务量将逐步增大, 分组化的3G回传承载方案是未来3G回传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基于移动基站回传技术方案》, 库维开发网, 2009.

[2]《电信级以太网》, 徐荣, 2009.

[3]《面向3G的无线基站回传技术》, 人民邮电报, 2009.

[4]《电信级以太网城域网演进的必经之路》, 通信世界, 2008.

上一篇:建设优秀的班集体下一篇:中晚期未手术的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