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结合途径

2024-08-28

金融资本结合途径(精选8篇)

金融资本结合途径 篇1

读写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广泛的阅读可以给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常常看到有很多学生虽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但写起作文来还是无从下笔,原因何在?我想是因为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分解了读与写的关系,为读书而读书,为写作而写作。其实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利用阅读教学来给学生提供写作的借鉴,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找准结合点,是进行读写结合的关键。

一篇课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写作方法可能是很多的,比如文章开头、结尾的方法,布局谋篇的方法,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等等。就哪一方面进行读写结合,这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确定。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找结合点。这里所说的“点”,指的是从一篇文章中选取作者写的最成功、最精彩、最有特色的一段或几段话,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进行片断练习。例如《海上日出》,学习第三自然段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日出景象的方法,用拟人的方法写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又如《跳水》,学习作者抓住动作具体描写孩子追猴子的写法,描写人物的动作等等。所谓“面”,指的是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写一篇文章。例如学完《小木船》后,让学生练习写作文《我和××》;学完《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让学生练习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等等。

找准结合点,是我们进行读写结合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就要备读写结合,把作者的写作特点烂熟于胸,真正选取有特色的,有价值的,适合小学生学习,又是小学生写作中迫切需要的地方,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提高写作水平。

二.设计多样的练笔形式,让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1.仿写

仿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从仿写到写作发展的主要渠道。学习课文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其中的精彩片断及优美词句进行仿写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写作能力。例如学完《燕子》之后,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第一段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燕子外形的写法,写一段话,描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外形。有的同学写到:“一身洁白光亮的绒毛,一对红宝石似的眼睛,加上短短的、绒球似的尾巴,凑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还有的同学这样描写大公鸡:“一身红白相间的羽毛,一顶火红火红的鸡冠,加上高高翘起的长长的尾巴,凑成了一只威风凛凛的大公鸡。”又如《挑山工》一文,采用“悬念法”开头,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读者。让学生学习这种开头的方法,仿写一个开头。有的同学这样写:“在夏天晴朗的夜里,总有许多孩子三五成群地拿着手电筒在土地上、树根旁招徕找去,他们是在干什么呢?”有的同学这样开头:“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人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敲我们家的门。这是怎么回事呢?”再如学完《苦柚》之后,让学生仿照文中描写人物对话的方法,用上四种表达形式,描写一段人物对话等等。除了进行片断仿写之外,还可以结合课文的特点,进行一篇文章的仿写练习。

人们学习任何东西,都有一个从模仿到独立创造的发展阶段。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学习写作也是这样。每篇课文都从不同的侧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读写结合,从仿写开始,一课一得,一课一练,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水平必然能得到提高。

2.补白

有的课文,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对一些情节不做交待,给读者留下一片空白。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这一空白点,为学生提供练习写作的机会,让学生一展思维、想象的羽翼,把文中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这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好方法。例如《丰碑》一文,讲述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大雪和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文章主要是通过对将军的语言描写和神态的变化,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的。而对军需处长的言行,作者却只字未提,给我们留下了空白。抓住这一空白,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补白”,想象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是怎样把棉衣都让给了别的战士,最后被严寒夺去了生命的。在写作练习中,进一步体会出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

3.续写

在作文教学中,情境可使学生借助形象获取素材,以情境为读写结合点,能充分发挥情境对阅读、作文的双重促进作用,优化读写训练。如《狼和小羊》、《麻雀》结尾比较含蓄,利用学生为小羊命运的担心,对麻雀妈妈勇敢行为的感动创设情境,让他们续写这个童话故事的结尾,写一写小羊和麻雀的命运,从而诱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会立意,表达情感。

4.扩写

把原文的情节扩展开来,读写结合,进行写作练习,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让学生在学习前就查找大量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表演的情景,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故事完整的写出来,把一首短诗,扩写为一篇记叙文。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另外,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经过锤炼的、高度概括的语句,可引导学生抓住概括处,扩展写的训练。如《詹天佑》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就连来中国参观的外宾都赞叹不已。”我让学生抓住“赞叹不已”发挥想象,具体写外宾是如何赞叹的。通过这些咬文嚼字的训练,学生对詹天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爱国热情也有了较深的认识。

5、改写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假设变动,以此为结合点更深层次更有利于读写训练的深化。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引导学生扩展想象:如果这个美丽的小女孩来到你们身边,象你们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情景会怎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让他们懂得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读和写是一个互递的过程,它们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密切联系。我想,无论作文和阅读我们都应抓住“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等这些方面的“结合点”迁移训练,以读为基础,读中学写,写中促读,有的、有序、有点、有法,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

金融资本结合途径 篇2

一、问题与反思

我院从2003年一个班的暑期实习试点到2007年几十个班级的实施, 已经过了4年的实践。2003年, 为了学生就业需要, 一个机电班学生到某一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实习, 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但是由于缺乏制度保证, 能够坚持到底的学生并不多。2005年, 机电专业把工学结合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 时间从二年级的5月份开始到暑假结束, 采用分散型方式, 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2006年, 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利用地处高新开发区的优势, 与浙大中控合作实行半工半读式的工学结合。

显然, 上述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完全分散型模式, 容易操作但难于管理, 实习质量也无法完全保证;集中型模式, 短期效果好、易于管理, 但长效无法保证。

1. 衡量工学结合好坏的基本标准

衡量一种工学结合实施模式好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定:

(1) 是否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 其首要目标是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工学结合实际存在着多种需求, 即教学需求、就业导向驱动、学费补充驱动和资源扩张驱动等, 反映了工学结合的多种目的, 但根本目的只有一个, 即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 是否能平衡各方利益与风险

在市场经济社会, 利益驱动是保证合作的首要条件。工学结合涉及学校、企业、学生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和责任风险, 学生应该是工学结合的主要受益者, 关键是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 减少企业的风险, 从而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 是否能保持长期实施

学校、企业不同的追求目标, 决定了各自的行为特征。学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但要保持发展与创新, 需要学校培养人才和技术服务。可见, 双方既有各自的目标又有共同的依存关系, 这种依存关系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双赢的基础。但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的长期实施, 仅靠这种需求关系还远不够, 作为工学结合的发起者学校, 应主动走入企业, 不断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 同时还应研究企业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 政府的推动与参与非常重要。

2. 集中型模式的利弊

集中型工学结合模式曾在计划经济年代得到广泛的实施, 但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

首先, 浙江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经济大省, 没有大的企业集团可以依托。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很难开展集中型工学结合模式。其次, 浙江省市场经济发达, 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考虑到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等因素, 很难接受大批学生的实习。第三, 企业出于自身发展, 一方面需要学校培养的学生, 另一方面学生的来源也必须多元化。企业不能也不合适长期大量接纳某一个学校或某一个专业的学生。因此, 集中型工学结合模式只能用于某个时期或某个企业, 不能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予以推广。

3. 完全分散型模式的利弊

分散型模式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一个工学结合模式, 学生通过与企业的接触自主寻找实习企业, 不受地域、企业、行业的限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实施、可以长期开展, 在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试行。但完全分散型模式的缺点也非常明显:过程管理难, 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实习质量。如果不加控制和管理, 很容易变成“放羊”, 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见, 分散型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方向, 但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实践。

4.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面广适应性强的专业。大部分企业都需要本专业学生, 但每一个企业需求的数量不多。传统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不适合本专业, 也很难组织集中型的工学结合。

5. 依托行业、融入行业是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鉴于以上因素的考虑, 我们提出了“基于行业的分散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举措就是依托行业、融入行业, 因而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需求的分散性与工学结合管理要求相对集中的矛盾。

二、对策与实践

在广泛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 我院依托行业建立核心企业群, 面向所有企业, 组织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两个班的工学结合。本实施方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没有大企业集团依托、中小企业为主的浙江区域经济的外部环境下, 如何保证工学结合的质量和可操作性问题。

1. 依托行业, 建立核心企业群

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 与众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首先从数量上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实习岗位, 较好地解决了本专业单个企业需求数量不多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先后与浙江省电气行业协会、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的质量和便于管理, 我们与5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仅这5家企业就接纳了38名学生的实习, 保证了学生能够快速上岗和专业对口率。核心企业群的建立, 保证了工学结合的质量和有效管理。

2. 区域相对集中, 企业相对分散

基于浙江明显的块状经济特征, 可以选择几个与本专业相关度较高、学生就业率较高、交通相对方便的区块, 我们选择了与学校邻近的杭州滨江高新开发区和工业基础较好的上城工业开发区企业。基于企业接纳能力和学生今后就业的考虑, 学生分散在各个企业, 便于长期操作。学院还在全省主要经济区块建立了工学结合工作站。

3. 学生竞争上岗, 促进学生就业

学生通过企业面试竞争实习岗位, 实现企业学生双向选择, 促进了学生就业。企业接纳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在实习的学生中挑选合适的未来员工, 如果最后未能如愿, 企业将会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为此, 在实习之初, 我们组织了部分企业到学校召开企业推介会, 让学生了解企业, 也让企业了解学生。通过双向选择, 为使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能够安心工作, 企业也有意培养学生、考察学生。

4. 提高专业对企业的服务能力, 保证校企双赢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部分合作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为企业提供职员培训服务和技术合作服务。这种服务, 增加了校企间、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信任, 有力地促进了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三、成效

1. 通过实习,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我们从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身和实习过程的评价来衡量本方案的实际效果, 见表1和表2。

2. 有力促进了学生就业

截止到实习结束, 96名学生中, 已有28名学生与所实习企业有就业意向, 有9名学生正式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 有4名学生继续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实习,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3. 初步形成了工学结合长效机制

仅本次工学结合期间, 就与5家企业签订建立了工学结合协议, 并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一家企业开展了企业员工培训, 与一家企业签订了共同编写教材的协议, 为两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合作。与浙江省电气行业协会成套分会等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

实践证明,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依托行业、融入行业可以有效改善工学结合的外部环境, 为建立工学结合长效机制成为可能。同时, 学校主动融入行业、自身对等服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效组织工学结合的重要条件。以共赢为目标, 以利益驱动为纽带, 建立开放式的工学结合机制, 是今后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9) .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3]葛惠民.产学结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机械职业技术教育, 2006, (5) .

[4]左家奇.“三重融合、四方联动”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课内外结合的途径 篇3

关键词:课内外 结合 途径

课内外结合的概念,已经深入了每一个语文教师的骨髓。但是,如何进行课内外结合?其途径是什么?还有许多茫然之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索。

一、建构全新的语文教材统整观

新课程观需要我们对传统教材予以突破。在凭借、利用的同时,大力扬弃、拓展,构建全新的语文教材统整观。全新的语文教材应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1、传统教材

它指人教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可通用的教材。它毕竟是教育专家、学者智慧遴选的成果,有可利用的价值,但并非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我们可以新课程目标为纲,选那些或文笔优美的,或认识深刻的,或积淀丰厚的,或贴近时代的文章教学。

2、乡本、校本教材

这种教材是乡情、理智浸润的成果,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乡土风情、仁人志士故事、地方名宿笔墨、学苑风流乃至方志中的部分史料,均可纳入教材。

3、师生选文

这是师生的劳动成果,极具亲和力。报刊、网络资源中的时文精品,历代典籍华章,甚至学生优秀习作,均可作教学材料。

4、影视录相

图文并茂的材料,诉诸学生的视听感官,最有收获。它包括词曲优美的MTV、文质兼美的散文TV、意境画面呈现的诗词鉴赏、文化底蕴深厚富有启示作用的影视作品等。

5、人文景观

山江名胜、匾额碑林、书画款识等,无不是学习语文的教材。

以上教材,内容多样,灵活使用,必有激趣益智增识之功。

二、灵活采用结合方式

教学方式的设计须突出“结合”二字。使用时,可选其一贯穿课堂始终,也可将几种方式融合。下面,就结合方式,依不同课型简要说明。

1、传授型

这一类型的课以讲解法为主,在结合时注意“內引”“外联”(刘国正语)。所谓“内引”,即由课外材料过渡到新课的一种导引方式;所谓“外联”,即由课堂内容过渡到课外的一种牵引方式。其功能有三:①激起兴趣;②加深理解;③完善教学流程。传授型课若细加分析,又可分以下几种结合类型:

(1)以事例现象激趣导入型。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现象、名言等,以此为导引材料,激起学生探索欲望。如教学卡夫卡的《变形记》,可由西方异化劳动现象及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异化理论导入课文。

(2)以相关材料印证巩固型。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分析完一篇作品,便找相关课外材料印证。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瞑》后,可引崔颢《黄鹤楼》印证其寓情于景的传统手法,也可引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印证其诗画结合境界,还可引王维《渭川田家》印证其禅宗情结。

(3)以典型例子举隅反三型。根据根舍因的“范例式教学”理论,教师应在选例、析例上多下功夫,使之有类推作用。此外,强化“反三”。 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一句,“危”(危难)、“颠”(倒)意义相关,“持”、“扶”(扶持,帮助)意义相近。在讲解后,可总结出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释义法。如此,就可类推“春省耕而助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耕”、“敛”义反,“耕”指耕种,“敛”指收割)、“原大则饶,原小则鲜”(“饶”、“鲜”义反,“饶”指富足,“鲜”指贫乏、贫穷)二句的意思。

(4)以对比分析深究明晰型。有比较,才可出真知,才可知彼此高下异同。如教学鲁迅小说《药》,可引《孔乙已》作叙事结构上的比较(前者为复线结构,后者为单线结构),也可作人物性格及其成因上的比较。教学《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可引电影《黄河绝恋》中面对日寇包围,虎子拒降与美国飞行员投降的材料,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东方尚义重节,宁可取义成仁;西方关注个体,认为生命高于一切。

(5)以文章、活动巩固提升型。教学完新课后,可引相关文字材料巩固提升。如教学完《变形记》后,可指导学生参阅《精神荒原中一支奇异的哀歌------卡夫卡{变形记}解构》(笔者读研论文),从而把握20世纪初西方世界人的本质异化、丢失的严峻现实。也可将小型实践活动引入课内,既巩固所学,又提升学生能力水平。小型实践活动有形式有演讲、游戏等。如教学《失街亭》,可围绕“失街亭,谁之过?”这一问题组织10----15分钟小辩论(要求拓展得开,言之有据成理)。

2、思辩型

这一课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主,具有强烈的开放性。通常有三种方式:

(1)讨论。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提若干问题,学生逐一讨论。讨论时,或各抒已见,或分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2)辩论。课前,教师布置辩题,组织辩手,分头积累各自所需材料。这一方式除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外,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知识上的衔接意识、组织上的协作意识。

(3)演讲。课前由学生分组推荐代表,教师给予一定指导,演讲后由教师或学生予以评点。

3、感知型

这一课型即通过自己感官(主要是眼耳)获得经验,积累知识。常见的衔接方式有以下几种:

(1) 阅读。每周可安排一课时,安排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阅读,注意搞好摘抄,或写好感想,并定期检查、展览,切忌放任自流,以避免消遣性阅读,读后少获无获。可规定阅读范围,也可不规定。间或在阅读课中占用10余分钟,请学生推荐精彩语句、语段,并简说其理由。还可建立推荐目录,物化劳动成果。阅读效果,务必靠督查、竞争机制保证。

(2)收视。不定期组织学生收听广播电台专栏节目,收看电视台专题节目,或看录相带,以获得感知材料。需注意的是,收视之后,应写感想、评论、或组织讨论,或教师评述,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旅游。组织学生到风景名胜,尤其是人文积淀丰厚的地方旅游,记见闻,谈感想,搞研究。

(4)参观访问。图片展览、名人故居、建设工地、英雄模范、烈士陵园均可参观访问。

4、实践型

其方式主要有成立文学社团、办报编刊(手抄、电脑报刊等)、自编文集。“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强化,而实际操作既是强化,还有求知、创新之用。这几种实践性极强的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已知,而且浓趣、拔高,营造可预示结果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又是荀子所谓的“外铄”(从外部渗入)手段。

语文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思想以对语文学科本质---人文化生活化---的回归,实现了对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突围和超越。在全球一体化、社会网络化的今天,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罗厚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中西合璧的语文教育观》(刘永康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

金融资本结合途径 篇4

各位领导、老师:

下面我代表英语教研组就对“家校结合,创设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方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在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时,教育才能达到教好的效果。

小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幼儿走向少年的重要阶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结合的结果。因此,除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外,家长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英语教学更是如此。

通过观察、调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家长的配合程度来看,把学生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普遍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学习习惯也比较好,有着良好的主动学习状态。例如,我们班的岳阳,张艾佳同学,他们上课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认真复习,有时在没有讲新课之前,能够在家里把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复习。

第二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学生的家长往往也是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他们的孩子期望很高,要求很严。这类学生在班级中占着很大的比例。例如,薛仁杰,张元同学,虽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是

很强,但是他们的家长非常负责,在家里能够积极督促学生学习英语,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

第三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喜欢贪玩,自制力比较差,由于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的家长不能及时的督促学生学习。这类学生在班级中占的比例也不小。例如,我们班的徐浩翔,曹健鹏同学,由于父母离异,都是奶奶照顾他们的生活,不能监督他们学习,而他们又特别贪玩,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家课作业。

第四类学生记忆力,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较差,一节课学不会几个单词,但他们的家长比较负责,能够在家里督促他们。这类学生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例如,邓结升同学,他的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较差,严重的影响了他的学习。一节课学不了多少知识。

我校大部分的学生家长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或写的作业。由此可见,让家长在课外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是行的通的。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把我们的做法向大家汇报一下。

A. 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

为了让家长更好的在业余时间指导孩子学习,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学生在本学期所学这本书的具体要求。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因此,a.一学期一封信

信中主要写本册书的内容以及对各部分的要求 b.一模块一附页

附页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在每一单元(模块)中,学生学要掌握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c.一星期一纸条

将每个星期所学的内容以及周末的家课作业写在纸条上,贴在空白处,让家长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并及时完成家课作业。

d.一节课标重点

每节课结束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画出本课的重、难点。这样的好处有两个:1。加强认读。2。在复习中可以对本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

其实,这些想法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是在主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家长提出的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我根据他们的要求,并借鉴教研组其他老师一些好的做法,以及在自己的教学中获得的经验,才在总结出的以上几种做法。从中我也深刻的体会到,多和家长沟通,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对指导我们的教学很有益处。努力做到为百姓子女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B.让家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还能促进学生自然的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训练,不断的巩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家长的配合。

对英语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天天读书,背诵。要把所学的每一篇课文读好。何谓读好?读好就是熟读,读透,读烂,听之能想起,说之能表达,语感常有,语料长存,随取随用。

为了督促孩子每天坚持听说的习惯,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表。(见图片)

这张表的题目就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 前面的一段话将的是读书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每天能够坚持读课文,就请家长在表格中相应的地方签上字,每周进行检查,并对坚持认真读书的孩子给予奖励。

以上的这些做法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家长们感到在帮助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找到了方向,很有实效。能够及时的找到学生在哪方面有所欠缺,并在课后进行加强。

C:那么对于那些家长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学困生,我在平常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a.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关注这些学困生,多提问他们,设计一些他们喜欢并乐于参与的活动,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并针对学困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最大可能的让他们在课堂上就学会。

b.在课后,用“老师帮助学生“和”学生帮助学生“的两种形式对学困生进行辅导补课。

1. 老师帮助学生 把学困生分成小组,利用抢答,做游戏等形式,提高知识的浮现率。由于本册书的重、难点较多,对学困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给他们补课的时候,尽量分散难点,化

整为零,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学生帮助学生 让班里的中等生去帮助学困生,在帮助的过程中,让中等生体会到帮助别人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加快他们向优等生转化。

但是,由于所教班级较多,学困生也不少,不能完全投入地帮助每一位学困生,今后还要在这方面下工夫。多与他们聊天,多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并积极的与他们的家长沟通。

金融资本结合途径 篇5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职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在此精神指引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不过,目前高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尚处于“自发、零散、随意”的状态,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课程,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定位模糊,甚至个别学校将数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属于中专升格或民办的性质,师资水平整体较低,所用教学资源大多是本科教学资源经过修改的简略版,像是“压缩饼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体系不清,缺乏规划和标准,没有与先进技术接轨,脱离行业和职业发展实际,缺乏职业衔接和高职特色,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改变这种局面,数学课程的建设必须与专业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深化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学生工学结合的能力。

金融资本结合途径 篇6

长 期以来,学生怕作文,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使,对写作持消极态度,甚至厌恶作文,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其原因之一就是读写分离。我们知道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就这一点看:阅读是语言的习得过程,写作是语言的运用过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好词佳 句、精彩语段等丰富的语言材料,久而久之,就可以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质,为写作储备充足的“养料”;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握遣词造句、谋篇布 局、剪裁取舍等写作规律,自然也就能解读别人的文章,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和手法。有人曾形象地把阅读和写作比作是一根绳子的两股线,是互为支撑的。可以说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想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就必须做到读写结合。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呢?

我 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借鉴、实践和探索,我们柘城县第二实验中学“读写结合个性化实验研究”课题组总结出了一个在阅读 教学中拓展写作训练的基本模式:通读课文,感知课文——找准重点,以读悟写——读写迁移,以写促读——课外拓展,形成能力。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透过文字 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获得对事物感受,让文字所表现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让书本的语言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语 文的了解、对事物的认识、感受,把头脑中鲜明的形象说出来,让内部语言化成外部语言。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抓文章重点(拓展点),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 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第三个环节,以写作为手段,在习作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 读的效果得到巩固。第四个环节,紧扣读写联结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述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加深理解,使学生的 读写能力都得到发展。通过研究,课题组确定了以下几个结合点,以提高课题研究的操作性。

一、仿写

1、仿句子,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

句 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 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并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 式的特点,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练习仿写,他们却联系生活写出 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句子。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书的力量是不可估算的,不必说它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也不必说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单是它带给我们无穷无 尽的乐趣,就足以让我们对它爱不释手。”

2、仿段落,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

在 阅读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寻找课文中在遣词造句、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布局

谋篇等方面有特色的精彩语段,引导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 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训练。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 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 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尾技巧;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雪地捕鸟的描 写,既生动又实在,连用的系列动词突出了百草园的“趣”。因此,笔者扣住“趣”来启发学生,教他们从课余的游戏中寻找“趣”,如“钓鱼” “捉蝴蝶”、“荡秋千”等等,再用准确的动词表现“趣”。如一位学生在“钓鱼”的片段中这样写道:“钓鱼看似容易,其实困难,它需要一定的耐力和毅力,你是急不得的。来到鱼塘边,首先要把准备好的鱼饵撒向鱼塘,这是定位,是把鱼引过来,这样才容易钓到鱼。随后他把鱼网放进鱼塘里,尖尖的网柄插在泥土里。再把和好的面搓成一个小球挂在鱼钩上做鱼饵,同时把鱼钩往鱼 塘的远处一抛,就开始钓鱼了,不过性子别那么急,钓鱼得有耐性。你要便席地而坐,静静地等待着鱼的上钩„„”这样,学生的仿写就成了自身游戏过程的描述与 范文片断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从而增强了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仿思路,增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

文 章的写作,根本问题在思路,能不能写好在思路,能不能写快在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 地指导学生去模仿、借鉴作者的思路,培养自己的写作思路,掌握写文章的“格”。从文章的整体上看,文章的行文思路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三步式”,即作 者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谋篇布局;一种是“二步式”,即作者按“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篇章。就文体而言,有说明、记叙、议论 等,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格”。比如记叙文的选材非常重要,要准确、新颖;布局上通常按“倒叙——顺叙”或“顺叙——插叙——顺叙”的方式组织材料;表 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细腻生动,以情感人。而议论文的论点则是关键,要准确、深刻;布局上通常有“起承转合”、“引议联结”、“引驳立结”几种形 式;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即使是举例中的叙事,也要以概述为主,重在以理服人。在谋篇布局上,记叙文通常按顺叙、倒叙、插叙的形式安排。议论文则多为起承 转合、引议联结、引驳立结几种。我们平时只要严格按照文体要求进行训练,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文体写作的“格”,写作时,就可以借范文之“格”,循规为圆、依 矩成方,进而轻松愉快地进行表达实践,平时作文的那种杂乱无章、言之无序的现象也就避免了。

4、仿技法,增强学生的表现技巧。

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往往通过各种写作技法使

之腾挪跌宕,引人入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那些结构上让人无法释手,语言上给人美感的 文章细心体味其写作技法,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变他人的技能为自己技能。只要认真挖掘,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有很多借鉴点,如《变色龙》中对比的运用,《藤 野先生》中的明暗两条线索,《与朱元思书》、中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等等,通过分析、体味,让学生尝试模仿。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抓住“以‘背影’ 为线索表达深厚父爱” 的方法,要求学生写一篇“母爱”的文章。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曾经是那样温柔的手突然间给我的感觉却不柔软了,仔细一看,原来母亲的手已经结满了老茧,啊,这曾经抱起过我、喂养过我、搀扶过我的双手啊,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化着,留下的不仅仅是皱纹,更是劳作的深深的印痕啊!”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仿写训练,应选准范文的仿写点,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意读写结

合上的作文渗透,这样才能使学生吸收前人的经验化为已有,促使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使阅读,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二、变写

变写比仿写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钱梦龙语)。它是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

进行某种变动,写出与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变写的方式大致有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下面结合教材谈谈具体方法。

1、缩写

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同学们用锤炼主干,削剪枝叶,选取

原文精华的方法,缩 写成比原文精短的文章。在正式进行文章缩写之前,首先要细细地阅读原文。要知道,缩写必须是在掌握原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当你仔细地阅读 了全文之后,必须认真地进行一番综合分析以后再动笔。在疏通整篇文字时,必须有所侧重,有所描述,有所起伏。缩写,一定要保持原文的体裁、基本内容、结构 层次和语言特色。它必须依据原文内容的主次轻重,分别采用保留、概括、舍弃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压缩。缩写完毕后,像平时我们写文章一样,还需要对缩写出来 的文章,加以修改润色,然后再定稿。缩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还可以从中学习别人的构思,从而锻炼自己的语言再现能力。

2、扩写

扩写不是重复啰嗦,画蛇添足,而是把短文衍化为既要充实具体,又要精炼生动的长文。由 于我们扩写练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文字描述时,要放慢写作节奏,以原文为发挥想像的依据,尽量多考虑如何使文字通俗流 畅、文笔形象生动等因素。例如,《石壕吏》一文就是扩写练习的好材料。文中对“石壕吏”的描写除“吏呼一何怒”一句外再也找不到对差吏的正面描写的字句 了,这时我们就可指导学生对“石壕吏”的形象进行扩写,可要求学生根据老妇人悲惨的遭遇,充分发挥想象来具体描写石壕吏的神态、语言、动作等。这样做不仅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描写与叙述的技能。

3、续写

阅 读教学时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方可以适时地安排续写练习,它不仅能促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消化原作,还能发展创造性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学完《孔 乙己》一文让同学进行续写练习,有同学让孔乙己从酒店出来之后,恍惚中遇上神仙,神仙让孔脱胎换骨,重新赶考,随即中举人、任要职、一生饱享荣华富贵,转 眼又要老朽死去,临死时方才惊醒,原来是一场美梦。眼前腿断衣单如昔,乃悟人生似一场梦,富贵更像流水。再如,教学《最后一课》

后,可以设计续写练笔:以 《下课之后》为题,以小弗郎士的口气续写他当天课后发生的事情。

4、改写

改 写就是根据原文内容改变它的表现形式的训练方式。它有利于训练学生以不同的表现方

式表达同一内容的能力。改写的形式有:改变叙事人称、改变体裁(把古诗改 成记叙文)、改变语言(把古文改为现代文、把陈述性语言改为描述性语言)、改变文章叙述顺序(顺叙变倒叙、倒叙变顺)等。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份,所以常进 行改写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技巧,发展想象力。如教过《最后一课》,可以以 韩麦尔 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再如,将《钱塘江春 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或写景类的文章。这种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也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现方法等。

5、猜写

在 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新颖、曲折、别开生面、匠心独运的题目,我们不要急

于让学生去看课文内容,要有意识地在同学们面前卖个关子,让他们做一个换 位思考,倘若这篇文章由我们来写该如何来完成呢,对于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来说,要和那些大家、名家去比试一下高低,这是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和挑战性啊,同学 们会以一种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文章的构思中,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品质,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和阅读的热情。如《童趣》《第一次真好》《孤独之 旅》《唐雎不辱使命》《心声》等等。

三、补写“留白”

我 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作者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让读者循着作者的思路去

思考、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发散思维的空间,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着异 曲同工之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独具慧眼,恰到好处地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留白处。如《桃花源记》一文中这样写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文章中这一耐人寻味的“留白”,从而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我说:“同学们,渔人都是给他们说了些什么呢?他们又为什么而叹惋呢?”真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啊,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纷纷举起小手对这一“留白”作出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这样既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使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境,融合进文中,走入人物心中。

四、写读后感

对 于能震撼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的文章,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触最深的一两点,写一篇读后感。写作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或直 接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还可以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斑羚飞渡》等课文都是具有一定震撼力的文章,学生学过这样的 文章心灵是难以平静的,这时,我们要顺势利导,可让他们写下此时的感想,这样的读写结合,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写读后笔记的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学生作文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值 得注意的是,读与写的结合不可牵强,不可用阅读教材中的模式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读与写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读写对应,尽管某些情况下这种对应是行之有效 的,但从宏观上看,是阅读积淀的潜移默化,比如,就某一次作文而言,可能在立意上借鉴了某篇课文,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又借鉴了另一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师,我 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及时捕捉和挖掘文中读写结合的契机,熏陶感染,了无痕迹,让阅读和习作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西峰撰写《作文三部曲:积累·模仿·创新》《作文阅读个性化平台课题通讯》(2008年7、8合刊)

2、王鹏伟主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刘华主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

语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途径探索 篇7

一、课内外结合的理论支撑

一种思想, 一种理念, 并非空穴拂来之风, 闭门造车之物。课内外结合思想的诞生, 离不开古今中外先贤思想汇聚的沃土。

大教育家孔子以“文行忠信”为教育目标 (“忠信”为品行操守目标指向, “文行”为学生能力目标指向) , 要求学生“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 “博学于文” (《论语·雍也》) 。它启示我们:教学, 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 学生还应面向现实, 走出“庠序”, 否则, 为学难“博”。汉儒王充笃信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 强调“信见闻”、“明效验”, 博取互证, 方有其成。南宋大儒朱熹直承孔子之说, 在自己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明确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辩之, 笃信之”。这既是要求, 又是途径, 且“笃行”二字还包含着学习和实践性因素。可见, 不拘泥于课堂, 早成古代教育大家共识。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人的认知水平的提高, 须以多方位感知外部世界为前提。获取的感知材料多, 方能比较鉴别, 从而使理解深入深刻。“知识的客观性就隐含在这些符号及其公共论语的使用之中” (罗厚辉《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只有通过诸多材料的认识把握, 才能真正索隐探颐, 获取客观性真谛。语文学科的知识传递、能力培养的渐次性、螺旋上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采取“广种薄收”的策略, 走厚知感、薄认识之路, 多联系, 广辐射, 最终收“广种丰收”之效。

信息论的理论成果同样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信息”最先由美国数学家维纳于1948年提出, 后由美国数学家申发生发而为《通讯的数学理论》一书, 从而真正建构信息理论。所谓信息, 它为“两次不定义之差”, 即信息要给人们新知, 减少或消除原先的“不定性”。教学过程中, 充满着新旧信息传递转换的若干“两次”。语文学习尤为如此。没有众多的“两次”, 就没有“已知”的巩固、丰富、提升或纠偏、更正、扬弃。杜甫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 (理解) 的对象为“万卷”书。古人所谓“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实际上旨在通过若干“两次”获取众多信息, 积累经验, 提高认识。没有信息的量的积累, 就没有理解的质的飞跃。其实教与学是互动的, 教学内容并非线性排列, 而是广阔空间下的交叉、组合;教师应积极诱导, 大力拓展空间, 使课堂内外无限、有限的结合。

二、课内外结合的有效途径

课内外结合作为对传统语文教学大胆反叛的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贯穿下去非常必要。那么, 如何进行课内外结合?其途径是什么?

一是要建构全新的语文教材统整观。作为学校教学中的科目和进程, “‘课程’可能被界定为一种知识的结构, 一种文化的选择, 一种学习活动的模式或一种学习技术” (罗厚辉) 。而传统语文课程首先表现为一种知识结构, 其次表现为教学的若干讲解活动。知识结构层面的传统语文课程 (讲解活动的弊端不言而喻, 且前文有所论述, 在此不提) 则是表现为若干文本的集合——教材, 其僵化的范式往往使“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不经任何批判地被灌输到年轻人的头脑中” (罗厚辉) 。而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一个开放性、文化多元化的时代, 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时代挑战。这需要我们对传统教材予以突破。在凭借、利用的同时, 大力扬弃、拓展, 构建全新的语文教材统整观。

全新的语文教材应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1) 传统教材。它指人教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可通用的教材。它毕竟是教育专家、学者智慧遴选的成果, 有可利用的价值, 但并非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我们可以新课程目标为纲, 选或文笔优美的, 或认识深刻的, 或积淀丰厚的, 或贴近时代的文章教学。

(2) 乡本、校本教材。这种教材是乡情、理智浸润的成果, 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乡土风情、仁人志士故事、地方名宿笔墨、学苑风流乃至方志中的部分史料, 均可纳入教材。

(3) 师生选文。这是师生的劳动成果, 极具亲和力。报刊、网络资源中的时文精品, 历代典籍华章, 甚至学生优秀习作, 均可作教学材料。可能有人对学生优秀习作纳入教材质疑:学生有这个实力么?笔者以为有。作家刘绍棠少年时代就有作品先入当时高中语文教材。自己的学生中也有“刘绍棠”的。即使一时没有, 但选编学生习作入教材这一富有激励作用的。即使一时没有, 但选编学生习作习作入教材这一富有激励作用的举措是有助于我们造就若干“刘绍棠”的。无论从兴趣激发的角度看, 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此举可行而且必要。

(4) 影视录相。图文并茂的材料, 诉诸学生的视听感官, 最有收获。它包括词曲优美的MTV、文质兼美的散文TV、意境画面呈现的诗词鉴赏、文化底蕴深厚富有启示作用的影视作品等。

(5) 人文景观。山江名胜、匾额碑林、书画款识等, 无不是学习语文的教材。

以上教材, 并非每种通用, 而是有所择取, 然后统整起来, 每期灵活使用。内容多样, 方式灵活, 必有激趣益智增识之功。需要指出的是, 第2、3、4、5类教材中可能有超越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内容。其实, 这也无妨, 因为教学固然应遵循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 但又何尝不可适度超前, 富有前瞻性?“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语文教材的统整及语文教学的课内外结合, 完全可以体现渐次性与跨越性的结合, 体现出对发展性可超前性原则的遵循。

二是要灵活采用结合方式。教学方式的设计须突出“结合”二字。使用时, 可选其一贯穿课堂始终, 也可将几种方式融合。下面, 就结合方式, 依不同课型逐一说明。

A、传授型结合。这一类型的课以讲解法为主, 在结合时注意“内引”“外联”[刘国正语]。所谓“内引”, 即由课外材料过渡到新课的一种导引方式:所谓“外联”, 即由课堂内容过渡到课外的一种牵引方式。其功能有三:激起兴趣、加深理解、完善教学流程。传授型课若细加分析, 又可分以下几种结合类型:

(1) 以事例现象激趣导入型。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现象、名言等, 以此为导引材料, 激起学生探索欲望。如教学卡夫卡的《变形记》, 可由西方异化劳动现象及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异化理论导入课文。

(2) 以相关材料印证巩固型。每讲完一个知识点, 分析完一篇作品, 便找相关课外材料印证。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瞑》后, 可引崔颢《黄鹤楼》印证其寓情于景的传统手法, 也可引苏轼“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印证其诗画结合境界, 还可引王维《渭川田家》印证其禅宗情结。

(3) 以典型例子举隅反三型。根据根舍因的“范例式教学”理论, 教师应在选例、析例上多下功夫, 使之有类推作用。此外, 强化“反三”。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一句, “危” (危难) 、“颠” (倒) 意义相关, “持”、“扶” (扶持, 帮助) 意义相近。在讲解后, 可总结出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释义法。如此, 就可类推“春省耕而助不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 (“耕”、“敛”义反, “耕”指耕种, “敛”指收割) 、“原大则饶, 原小则鲜” (“饶”、“鲜”义反, “饶”指富足, “鲜”指贫乏、贫穷) 二句的意思。

(4) 以对比分析深究明晰型。有比较, 才可出真知, 才可知彼此高下异同。如教学鲁迅小说《药》, 可引《孔乙已》作叙事结构上的比较 (前者为复线结构, 后者为单线结构) , 也可作人物性格及其成因上的比较。教学《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 可引电影《黄河绝恋》中面对日寇包围, 虎子拒降与美国飞行员投降的材料, 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东方尚义重节, 宁可取义成仁;西方关注个体, 认为生命高于一切。

(5) 以文章、活动巩固提升型。教学完新课后, 可引相关文字材料巩固提升。如教学完《变形记》后, 可指导学生参阅《精神荒原中一支奇异的哀歌------卡夫卡{变形记}解构》 (笔者读研论文) , 从而把握20世纪初西方世界人的本质异化、丢失的严峻现实。也可将小型实践活动引入课内, 既巩固所学, 又提升学生能力水平。小型实践活动有形式有演讲、游戏等。如教学《失街亭》, 可围绕“失街亭, 谁之过?”这一问题组织10----15分钟小辩论 (要求拓展得开, 言之有据成理) 。

B、思辩型结合。这一课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主, 具有强烈的开放性。通常有三种方式:

(1) 讨论。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提若干问题, 学生逐一讨论。讨论时, 或各抒已见, 或分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2) 辩论。课前, 教师布置辩题, 组织辩手, 分头积累各自所需材料。这一方式除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外, 还有利于浓厚知识上的衔接意、组织上的协作意识。

(3) 演讲。课前由学生分组推荐代表, 教师给予一定指导, 演讲后由教师或学生予以评点。

C、感知型结合。这一课型即通过自己感官 (主要是眼耳) 获得经验, 积累知识。常见的衔接方式有以下几种:

(1) 阅读。每周可安排一课时, 安排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阅读, 注意搞好摘抄, 或写好感想, 并定期检查、展览, 切忌放任自流, 以避免消遣性阅读, 读后少获无获。可规定阅读范围, 也可不规定。间或在阅读课中占用10余分钟, 请学生推荐精彩语句、语段, 并简说其理由。还可建立推荐目录, 物化劳动成果。阅读效果, 务必靠督查、竞争机制保证。

(2) 收视。不定期组织学生收听广播电台专栏节目, 收看电视台专题节目, 或看录相带, 以获得感知材料。需注意的是, 收视之后, 应写感想、评论、或组织讨论, 或教师评述,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旅游。组织学生到风景名胜, 尤其是人文积淀丰厚的地方旅游, 记见闻, 谈感想, 搞研究。

(4) 参观访问。图片展览、名人故居、建设工地、英雄模范、烈士陵园均可参观访问。

D、实践型结合。其方式主要有成立文学社团、办报编刊 (手抄、电脑报刊等) 、自编文集。“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强化, 而实际操作就是强化, 笔者看来, 实际操作尚有求知、创新之用。以上几种实践性极强的方式, 不仅可以强化已知, 而且浓趣、拔高, 营造可预示结果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其他学生而言, 又是荀子所谓的“外铄” (从外部渗入) 手段。

语文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是传统语文教学处境尴尬这一背景下诸多教学理念碰撞的产物, 它是对语文科是技术科、知识科等观念的否定。它以对语文学科本质-------人文化生活化------的回归, 实现了对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突围和超越。在全球一体化、社会网络化的今天, 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 (潘新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中国教育史简编》 (毛礼锐.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罗厚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心理学原理的运用》 (布恩·埃克斯特兰德)

《中西合璧的语文教育观》 (刘永康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

金融资本结合途径 篇8

关键词:审美教育;油画教育;结合途径;探索

油画教育作为当前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阶段教育美术专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在长期的油画教学活动中,对油画知识逐渐生成了比较科学的认知。一方面,油画知识包含了油画历史、油画风格、油画赏析的基本要领,以及油画艺术的表现手法、技巧和程序等,是人们对现实事物美的方面或是对美的事物的总结性研究科学。因此,油画教学即旨在传授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等都有一定的塑形功能。另一方面,社会艺术表现方式不断增加,比如影视作品,不但科学地融合了各种社会艺术,还需要人们运用更高级的审美观进行分析和欣赏,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美的享受。所以,油画教育与美育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是新时代下社会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一种对于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 从审美教育和油画教育之间的共性入手,找准二者结合的枢纽

艺术态度对油画创作、油画学习等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之一。单纯地对客观事物所展现的视觉影像进行模仿,在视觉艺术形象表达方面已经不再适合当前艺术表达的内涵。油画教学课堂当中,应当注重审美教育,把握其中问题的明晰化。如果学生学生不能建立起“由内而外”的表现、分析意识和创作过程,则以模仿为基础的油画教学就不能具备艺术训练的性质,而只是对视觉影像进行简单的复制。比如:亨利·马蒂斯的作品《欢愉》,画面上所凸显展示的是形态、色彩等的结合构成,是平面对于空间的隐喻,以其浑然天成的笔法和稀薄的彩色层次烘托出“人”的独特神韵,给人以高贵、典雅、自然、醒目的视觉美感。这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模仿,而是一种实质上的超越。诸如此类的优秀艺术作品尽皆揭示了一个道理:优秀的油画艺术作品,应当具备超然的视觉美,必须从真实的背景中脱离出来,达到表现艺术真谛的目的。

二 审美教育与油画教育的结合途径

教育意识对教育活动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任何一次教育的创新和突破都是建立在普遍承认的新型理念之下的。教育制度的创新,需要新型教育理念为准绳;教育方式的创新,需要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实验和总结才能得以成型;教育评价的创新,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为标准。教育理念在指引和规范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同时,又为下一种新式教育的诞生而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加强创新型高校艺术教育理念的宣传和贯彻工作,是保障现下艺术教育创新工作有机开展、推动民族教育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教育管理制度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理念因为教育管理制度而得到体现。一方面,要优化校园环境,教、学活动都是需要大量的脑力活动为支持的,根据生物科学而言,长时间的定式脑力活动,会使人产生中枢神经疲劳,继而削弱行动能力。而教师长期的评阅、备课工作及学生长时间的艺术训练,所消耗的能量巨大。需要视觉上的缓冲和充足的大脑氧气供应,以及在教、学活动之余对神经的放松。因此,学校应当加强绿化建设,构成生态作息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包括:绘画训练室、舞蹈教学室和配套设施等),为高校艺术教学提供物质保障;添置新型信息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语音教室、新型信息统计分析设备及配套计算机软件等),使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科学技术密切联系起来,加强艺术教育的时代性。

三 在结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审美教育不只是片面的审美观念培养,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从根本上来讲,审美观念是学生对“美”的直观认知能力,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审美能力则是将审美观念实际化,把审美观念运用到艺术分析、设想、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的能力。审美观念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审美能力是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在油画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把握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除了努力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之外,还应当多对学生进行不断地训练,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深入分析、经常分析、认真研究的习惯,将审美观念寄寓于油画素材收集、作品设计、创作等过程中。

(2)油画教育应当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教育

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体制基本上一直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画种为界限的分科方法,而教学的目的多为培养学生以油画、“西洋画”为基础的审美观,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未能获得实际意义上的突破。而传统油画教学的课堂环节、练习环节、拓展环节等,对“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解,造成了现实油画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现状。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时代性的油画教学观念,将油画定位成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技能,继而发挥广大教育参与者的积极作用,进行广泛的油画教学改革,突出油画教学中的实践部分,将油画与油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油画教学与油画艺术、当代艺术、社会需求等元素的融合。

四 总结

只有将审美教育与油画教育科学结合,才能使油画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个人修养等得到良性地发展,同时,也能通过油画教育突出审美教育的要求,使二者的教育目的得到综合实现,造就新时代的油画教育模式。而要使两者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必须要充分利用环境、人力、文化等诸多资源,寻求一种从根本上实现创新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如文 简论审美教育的当代使命 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郑 坤 历史教学加强审美教育的途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上一篇:小学生一个爱玩的我作文下一篇:十年校庆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