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一体化

2024-08-16

工学一体化(共12篇)

工学一体化 篇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对我国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地方高职院校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深化“工学结合”、提升高职教育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措施,对于完善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理论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为了能够使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选择了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状况进行深入调查,找到该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尚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状况,笔者对该专业的负责人和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并针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而获得了较为详细的资料。通过分析整理,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该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的产生原因作了分析。

一、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概况 (专业特色)

通过对该专业负责人和部分教师进行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状况的访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该专业的办学特色:

1. 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龙江汽车产业,面向东北主战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懂电子、精维修,能创业、懂技服”的现代汽车产业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广泛就业于汽车电子产品制造、销售、设计与开发企业和汽车维修、营销、售后技术服务企业,职业资格证考取率达到100%,双证毕业率100%。

培养面向汽车产业劳动生产第一线有较强的汽车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对应的主要职业资格证书有:汽车维修电工、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维修工、汽车驾驶等 (冯国丽,《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

2. 教学团队建设

“十二五”期间,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院级教学新秀1名,专任教师10—12名,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完善教师综合评价考核标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使之达到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水平 (冯国丽,《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

3. 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设立思路:以汽车电子维修技师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汽车修理工中级、高级为手段确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施科学有序管理,达到岗位目标要求。

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为依据,以职业领域职业行动力为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的“双基、双技”标准,配置教学课程。课程体系充分地体现“夯实基础、够用适度、职业特征明显、关注个性、重视创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思路 (冯国丽,《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该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4. 职业资格证书

该专业学生可以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表2所示: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

本部分内容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访谈法来进行研究。2012年10月,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该专业的一大改革及创新———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笔者针对这一创新点对学生就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问卷共计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问卷有效率为98.9%。以下是对调查所得材料进行整理的结果:

1. 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方式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该专业部分教师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方式的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本校专业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如汽车发动机维修师A1、汽车电子电气维修师A4、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 (初) 实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 (中) 实训、汽车底盘维修师A2、汽车变速器维修师A3等;二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在所有方式当中,最常用的是由本校专业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其次是企业顶岗实习。在就学生认为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最佳方式是那种做调查时发现,66%的学生认为最佳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还是由本校专业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因为每一门课程都对应一种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感觉这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最有帮助。另据对学生的调查,学生大多对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时间感到基本满意,但是普遍反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 关于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该专业负责人进行访谈,笔者了解到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是该专业的一大改革及创新,该专业负责人及部分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和向兄弟院校学习,最终确定这一改革方案并予以实施。让学生所学知识能与飞速发展的社会接轨,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适当减少不实用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即以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大纲作为教学大纲拟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将课程的授课方式拟定为由本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分工教学,将学生的考核方式拟定为过程考核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例如,《汽车发动机维修师A1》课程的教学大纲即为“发动机维修师”的考试大纲,由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专任教师于延锌和一汽大众的工程师陈卫军分工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普遍对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反映良好,都感觉本校教师在相应理论的说明上很准确到位 (68%) ,而跟着企业工程师的学习更是受益匪浅 (64%) 。但是,也有学生认为本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配合不够密切 (43%) 。

3. 关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遇到哪些问题的调查研究

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方面和顶岗实习方面。学生在参加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本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分工教学有机结合的程度不高 (45.4%) 。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企业工厂师傅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够 (45.6%) 。其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实习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 (21.6%) 。再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遇到的问题还表现在学生难以在心理上适应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 (20.5%) ,并且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令学生感到沮丧 (18.2%) ,这些都说明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还比较弱,学生的综合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结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和对该专业负责人及部分教师的访谈,笔者认为在学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有待完善以及校企合作机制仍需不断创新和完善。笔者认为,导致该专业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开展中产生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希望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本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有机结合。

究其原因有二:首先,学校专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加上企业工程师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因此他们在课下的沟通有限,导致他们的分工教学从进度到内容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其次,学校专任教师较少参加企业的一线工作或没能及时参加相应的有关前沿知识技能的业务培训,导致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分工安排上不够合理。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学校专任教师的人数,从而减轻各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第二,安排和鼓励学校专任教师参加企业的一线工作或相应的有关前沿知识技能的业务培训,从而更好地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改进。

2. 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学生大多反映在校外的实习中缺少企业工厂师傅的指导与帮助,这说明企业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还需进一步落到实处。目前,虽然该专业与企业共同签订了人才培养计划,但对于学校而言,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企业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作用还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事实上,之所以企业较少安排企业师傅和工程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首先要考虑其经济利益的得失。由于企业往往需要的是低廉的劳动力,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必然会造成企业短时间内人力和财力的损耗,而学校回报企业的效益往往会体现在较长一段时间以后[1]。

因此,在校企合作的机制中,如何更好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作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仅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 主要以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 试图通过对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个案分析, 找出该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旨在为我国同类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工学结合一体化,高职教育,汽车电子技术

参考文献

[1]赵凯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4.

工学一体化 篇2

摘要:在“网页制作”课中采用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学,能将贴近企业实际的项目案例引入教学,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习与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理论知识有效融入技能训练。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网页制作;项目案例教学;工学一体;技能训练

作者简介:刘新,男,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页制作和网站管理在IT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社会和企业对网页制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具有网站管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具备熟练高效的网页制作技术和技巧,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灵活应变的实际工作经验。“网页制作“是培养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人员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就业前的实操技能课。笔者对如何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和企业需求的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人员做了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总结得出“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一、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含义

工学一体化教学就是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边做边学的教学。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职业为导向,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构建若干教学模块和工作项目,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活动,以此实现工作和学习的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教学中,师生共同围绕工作任务,边做、边学、边教,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只要完成预定的模块和项目,就能学到相关知识和技能,获得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学,就是把项目作为工作和学习的载体,教学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以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评价,项目是教学的基本单元。学生只要实施完成一个项目,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任务,也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项目目标主动参与项目活动的各个环节,自主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了解并熟悉项目的整个工作过程及其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实现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术,在探究运用中获取经验和方法,在层次递进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职场应变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实际操作而非理论学习,喜欢在动手实践中获取技能和经验,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下学习实用、够用的技术和本领,喜欢在运用中学习,在摸索中领悟,即学即用,学以致用,学习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职业倾向。他们的发散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自控力和意志力不强,职业认识和团队意识不够。如果教学没有与工作紧密联系,没有将实际工作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就会认为所学知识和技能没有作用,对以后的职业工作没有帮助,学习起来自然没有激情和动力,学习处于完全被动状态。“网页制作“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的覆盖面广,操作性和创作性都很强,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结合紧密的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实例不多,所举实例缺乏运用领域的描述,没有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也没有相应的拓展应用,教学缺乏职业导向,学生缺乏职业熏陶和引导,学习缺乏职业动力。加上目前的“网页制作”课,大多是教师先讲,学生跟随练习,理论知识讲得多,实际运用讲得少,教学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和动力,没有足够的技能训练机会和实践,致使职业素质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三、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采用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学,对网页制作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项目设计、活动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一)教学设计

1.项目设计。根据专业目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需求,精心设计各教学模块和项目,按照职业岗位设置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工作项目,将各个项目设计成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层次递进的站点制作,使项目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反映实际工作内容,具有职业导向作用。尽可能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公司运作的项目案例,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入实际网站的制作活动之中,使学生从以往的机械式操作软件变为积极、投入地设计网站,学生在动手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取网页制作的经验、方法和技巧,获得成功的快感与满足感,因而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力更足,自主创新意识更强,实际工作经验更丰富。[1]此外,还按照项目的难易程度,对项目案例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排序和整理,整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将零星、分散的网页制作技术进行有效的集成与整合,使每个项目案例贴近网页制作公司的实际。

2.活动设计。根据工学一体化项目教学思路,结合课程特点,采取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按“情景导入→提出项目→分析项目→布置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拓展项目”等环节进行教学。有效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活动与内容,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综合的原则,尽可能将相关知识和技能贯穿到项目各环节中去。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时引导、调控和辅导。

(二)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和技能习得规律,教师准备素材、案例、项目要求、效果图等文件,设计评价方式和方法,预测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和将会出现的错误。列出学生预习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做到:课前熟练操作与本项目有关的菜单工具并具体应用,归纳总结操作技巧和方法,为顺利开展和完成项目做好充分准备。

1.教学内容的调整。为突出技能训练,笔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和补充,增加难度相当、适于拓展的项目实例,调整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先后顺序,改编内容,增补案例,优化组合,让学生在层次递进的项目实例中反复训练,理解知识,升华技能,积累经验,在不断创新应用中获得乐趣,获取成功,吸取经验。项目实例的编排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悟性和应用能力,每个项目包含几个实际案例,难度成梯度增加,覆盖面由少到多,尽可能满足在活动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学以致用的要求。

2.成立协作学习小组。为提高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笔者从一开始就在班里成立协作学习小组,由个性特点、学习成绩、能力素质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5—6名学生组成,每组选一名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总结等,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小组之间具有同质性,充分体现“团结协作、组间竞争”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将现实工作环境和条件引入教学,提出每个案例的制作要求,引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可行的制作方案,对项目进行分解,布置每次课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按照项目的目标要求和案例的制作过程来实施和完成项目,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职场熏陶和岗位技能培训,督促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根据需要进行学习,由碰到的问题寻找答案,在解疑和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模式如下:[2]

1.情境导入。通过效果展示和情境教学进行环境渲染,将现实工作环境和条件引入项目,通过展示实际工作场景和作品──提问设置悬念──提出岗位技能要求,使学生明确项目的目标和要求,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和兴趣。

2.提出项目。根据专业性质提出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提出每个案例的制作要求和目标,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本项目所需达到的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行为标准,做好实施项目的心理准备,形成“为工作而学”的学习动力。

3.分析项目。简要分析项目各实例,让学生了解实例的性质、应用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所需掌握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对项目进行分解,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可行的制作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4.布置项目。根据专业性质和学生层次,分配项目案例,布置每次课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

5.实施项目。引导学生按照项目的目标要求和案例的制作过程来实施和完成项目,督促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根据需要进行学习,由碰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由遇到的困难寻求克服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操练技能,积累经验。教师要勤于巡回指导,及时答疑解惑,随时点拨引导,及时辅导帮助。

6.评价项目。实施完成既定的项目任务后,组长汇报本组成员的完成情况,讲析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收获。各组展示项目成果,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与别人的差距。组织全班学生评价打分,强化学生的操作体验。教师总结项目实施情况、需要注意的问题、操作的技巧与方法、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并对全班学生的过程表现和最终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7.拓展项目。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项目的掌握情况,选择难度适当(难度比之前大,具有强化作用)的项目案例作为拓展项目,供学生课后训练。

四、教学改革的成效分析

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有效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和“以能力为本位,在运用中学习”的现代职教理念,能给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该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普遍认为其中的项目案例实在、有趣,教学内容饱满、充实,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能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职场熏陶和技能训练,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陆莹.网页制作DreamweaverCS3[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课例 篇3

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二、教学背景

工学结合一体化是职业教育对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将职业教育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劳动相结合。随着学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将各门课程按模块分成若干个工作活动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既能相互协作又有竞争的学习活动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按照一体化教学六部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研讨探究、动手操作,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工作原理。

2.技能目标

会正确安装、调试、检修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操作技能。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责任感、荣誉感、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安全目标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7S标准。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为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工作原理,难点是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线路安装。

五、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启发引导教学法,以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准备

教师要结合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撰写适合学生特点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教案及学习工作页。

2.实习用料、工具准备

按每两个学生一套准备出满足学生安装用的接触器、熔断器、时间继电器等电器元件以及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

3.一体化工作站准备

工作站准备要既便于同学互相探究和讨论,又尽量接近实际工厂的生产场地。最好按研讨区、实训区、资料区、成果区四个功能区来布置。

4.学情分析准备

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功底、学习能力心中有数,分组要均衡。学生学习工作小组设组长、技术员、质检员、安全员、记录员各一人,分别负责组内的管理、技术、质量、安全操作和活动记录。

七、教学过程

1.明确任务,获取信息(20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同学们,经过各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顺序启动和多地控制工作任务,考核结果是:三组为最佳工作小组,XX为最佳小组长,XX、XXX为最佳成员,希望取得成绩的小组和同学再接再励,其他同学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回想一下:前面学习电动机启动时定子绕组加的电压和额定电压是什么关系?这种启动方法称为什么启动?”(多媒体课件展示砂轮机启动)

请思考:全压启动有什么缺点?(视频:电动机启动灯立刻变暗,日光灯熄灭无法再启动,同一供电线路电动机动力不足声音变闷)如何减小启动电流呢?

引入降压启动概念(多媒体课件:展示降压启动的四种方法)。

(2)下达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工作任务)。某电动机厂二车间增加一台V-6/8-1型号的空气压缩机,需要配37kW额定转速为750r/min的电动机作为动力机械,车间动力供电电压为380V,供电变压器容量为80kVA。请你完成车间扩建工作。

(3)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能够理解电动机降压启动概念;能设计出合理的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会分析控制原理,并绘制电路原理图;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常用低压电器元件;能按图样正确连接控制线路,会通电试车。

(4)教师宣布学习过程所需时间和需要提交的内容。

教师:“建议你在18学时内完成,你将获得1学分。请认真阅读学习工作页,通过查阅《电动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与技能训练》《安全用电》等参考学材学习相关知识,获取设计方法和技巧,按照学习工作页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作计划、异步电动机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原理图、控制盘成品和活动总结报告(课件:工作计划……总结报告)。”

2.小组研讨,制定计划(25分钟,课件展示学习工作任务)

教师发放学习工作页,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头阅读工作页内容,查阅参考学材,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对疑难问题小组集体进行研讨分析,或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待小组解决完所有问题后,组长再带领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工作方案——完成活动任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然后根据工作方案,绘制控制电路草图(这里教师需要提醒同学,设计控制电路可以不拘一格,完成同样控制功能的电路可以有几种,但是实际应用的是最优化的电路),并进行修正画出正式电路图。

因给定的是37kW额定转速为750r/min的电动机,查阅电工手册得知电动机为6极,额定电流为72A,型号为Y250M-6。以此为依据选出实现控制功能的开关、按钮、接触器等电器元件、材料和工具。(这里教师要提醒同学元器件的选用并不是单一的,满足同一功能的同一器件有好多型号,这要视器件价格、尺寸及使用者习惯而定。)最后做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流程表,完成整个活动的实施计划。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各小组的进程会有一定差异。进度快的小组探讨启动电阻的选用原则是什么,时间继电器的定时设定长或短对电动机的启动有什么影响,启动时间如何设定等问题。同时教师对进度慢的小组加以引导,对不能按时完成的小组课后进行辅导。

3.相互探究,做出决策(1学时)

6个工作小组依次到讲台上汇报小组活动实施计划,大致过程类似,只是存在的问题略有不同,因篇幅限制这里仅摘录一组汇报过程。

先将小组设计的电路图、活动流程图粘于黑板上,然后汇报:第一步备料,接触器CJ20-40两个,熔断器RL1-60/40三个,……;第二步电路原理分析(略),展示设计的电路能完全实现控制要求,时间继电器启动时间调到10秒;第三步准备常用电工工具一套,指针式万用表一块。

根据同学汇报的情况,教师和其他组同学进行提问,由该组同学回答。

问:为什么采用降压启动?

答:根据给定电动机的功率和变压器的容量,不符合电动机直接启动的条件。

问:手动控制除了用转换开关控制还有别的方法吗?

答:用按钮控制。

问:串电阻降压启动缺点是什么?

答:耗能,只能空载或轻载启动。

教师:“6个小组通过团结协作、查学材、查资料均按时制定出活动计划,且活动计划可行,这很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精细程度不够,电路图潦草;二是时间继电器启动时间调整不够准确,启动时间调整要恰到好处,要既能控制启动电流在限制的范围内,又能不致使启动时间太长。启动是过程,串接电阻减压启动消耗电能,要用在不经常启动的场合。”

4.规范操作,实施计划(12学时)

学生两人一组,按本组制定的计划,完成定子绕组串接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的安装。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除了完成相应的安装工作外,还要按分工完成好自己所负责的检查工作。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指挥和领导,安排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相当于车间的调度员;技术员负责控制柜安装过程中的技术指导;质检员负责控制柜安装过程和成品质量的检查、指导和监督;安全员负责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规范及7S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记录员负责记录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尤其要注意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操作。

这个过程时间较长,教师要时刻注意各小组的情况和每个学生的活动。一是时刻掌握课程动态以利于更好地掌控;二是为评定积累资料,最后给同学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观察学生是否按按照操作规程作业,杜绝一切危险发生。

学生动手能力不一,完成这个过程最多能相差2个学时。对于完成任务较早的同学,教师可以为其设置故障令其排除,实现分层教学。

5.质量控制,作品展示(2学时)

学生必须在任务提出后规定学时内上交活动计划方案、设计原理图、控制柜实物以及活动总结报告,然后到成果展示区展示作品。在作品展示前小组做最后检查,技术员检查作品是否存在技术问题,质检员检查作品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安全员检查作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记录员做好记录。小组检查无误后,经教师批准通电试车,逐步验证各个控制要求是否实现,验证作品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有应用价值、作品质量是否过关等。

6.客观真实,评估反馈(2学时)

八、教学反思

首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学生有任务、有目标,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好。

其次,小组划分合理,各小组之间实力均衡,有协作、有竞争,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同时,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一体化工作站不能完全按功能划分工作区,一体化教学环境还有待改善。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探讨 篇4

关键词:高职课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工作方法,学习领域课程,实践专家研讨会

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既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生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关键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建立。工作过程应考虑三个方面:1)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既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2)工作要素的全面性,既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3)工作过程知识。一体化课程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让学生获得在职业工作实践中相互关联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技能型或应用型人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充分反映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流程为: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景与课业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其中典型工作任务(professionaltask)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或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在整个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功能。实践专家研讨会是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是在DACUM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BAG)进行的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它的目的是: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描述职业工作,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提供实证基础。典型工作任务能对职业工作进行全面的描述,从而确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践专家研讨会 (EXWOWO) 的步骤:1)介绍背景、目的、方法和基本指导思想。2)明确基本概念,如职业发展阶段等;3)个人职业历程简述:举出从“初学者”到“专家”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最多5个),每一个阶段举出3-4四个有代表性的任务;4)确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5)工作任务汇总;6)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我们学院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的进行,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是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是对传统的学科体系化课程的大胆突破,改革课程体系,重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项目课程。其次,更加重视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进行了多次专家讲座、高职论坛会议,鼓励教师出去学习、交流课改新思想、新理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辅导等。

我们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积极进行中。在暑假期间,走访了大量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在调研过程中,召开了实践专家研讨会,听取了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往届毕业生、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了专业部分教学计划。在听取了企业高级机修工、操作工、维修班组长的建议后,分析整理了《机械设备修理》典型工作任务。接下来,进行工作任务向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形成了《机械设备修理》学习领域课程,如下表所示。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明确了课程目标,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确定了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方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学习/工作任务(教学项目),一个或多个学习任务或学习情景;课程的实施是通过行动导向学习,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文槿.教科文组织和部分国家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工学一体化 篇5

(2)三省市之间应组织人员对三地的地方法规进行专门研究,利用地方法规修改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地统一处罚事项,统一处罚标准。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交通部规章的处罚标准也要统一,包括统一减轻处罚情节、从轻处罚情节和从重处罚情节及其相应的幅度。

(3)适时扩大长三角的范围,将江西、安徽、河南等地吸纳进来,成立泛长三角道路运输稽查联席会议组织,从而满足道路运输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4结论

本文研讨了长三角运输稽查一体化的产生过程及具体实施内容,并对具体效果进行了评价;

工学一体化 篇6

关键词:PLC 工学一体化 教学

PLC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的缩写。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支柱(可编程控制器、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之一,并已发展为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导控制产品。

中职教育历来是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的,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班级开设了PLC课程,特别是在五年制机电和五年制电气专业中,PLC课程的教学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PLC技术?笔者在13电气班级的PLC教学中采用了工学一体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领会工学一体化含义,理顺传统理论教学与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关系

工学一体化倡导的是“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完成,并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提高其专业素养。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实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很多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是多种理论知识。工学一体化教学是总体上的一种教学指导,但是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必须要限制在这种教学方法之内。比如,三菱PLC的编程软件GX-Developer的使用,知识点虽然不是很复杂,但是如果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老师简单地点拨,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缺失或不完整,而且花费的时间会比传统理论教学要长很多。但如果安排两个课时的时间来进行专门的理论讲解和GX-Developer软件的操作训练,效果就会很好。

工学一体化教学并不是万能的,教学中必须理顺传统理论教学和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关系,理论性很强的知识最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也最好设立一个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是分散穿插在各个典型工作任务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典型工作任务中体会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后,他的学习目标会发生质的改变,他会为完成任务去学习理论,会希望通过理论学习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进而提高了理论学习的效率。

二、统筹安排课程项目,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准备,即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案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的确立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需要经过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建立工作任务表、工作任务模块化、模块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任务评价等过程。在本次工学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配套的教材,学校内也没有现成的课程可以做参考,因此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都是由教研组自己编写的,并且一个项目除了需要编写教案外,还需要编写配套的学生工作页,教师工作量大,要求高,时间紧。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摒弃原有的教学方法甚至是教案与素材,重新拟定教学计划、设计工作任务书、设计教案。与此同时,PLC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下厂实践,以适应教学需要。

通过对现有教材的分析,结合企业工业自动化控制实际,我们把本学期的PLC课程分成了以下几个项目:①电动机的单向连续运行控制;②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③自动送料小车控制;④抢答器控制;⑤花式喷泉控制系统;⑥流水灯控制系统;⑦液体混合控制系统;⑧带式运输机控制系统;⑨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系统;⑩机械手物料传送和分拣装置控制系统等。指令的学习、软件的使用、编程的技巧等知识要求蕴含在各个项目中。

三、转变学生角色,提高学生学习PLC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工学一体化“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要求学生及时地转变角色,提高学生学习PLC的积极性。开学第一课,笔者就告诉学生,学习这门课时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而是需要把自己当成一名企业员工,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就是企业下发给企业员工的一个个生产任务,只有完成了这些生产任务,才能在月底(月考核)、年底(期末考核)中获得一个较高的工资及年终奖(成绩)。学期初有“生产计划书”,每次的典型工作任务也以企业生产任务书的形式下发,一方面能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另一方面也在时刻提醒学生的“员工”身份,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学生提前进入了“工作”状态,完成一个个“生产任务”后,了解PLC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日后就业时的职业认同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普遍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了工学一体化的初衷。

四、注重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PLC是一门入门比较简单的课程,但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将相关教材中的程序输入到PLC中进行验证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显然不能满足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模仿性训练在学习之初或许是可行的,但随着PLC学习的深入,其弊端就逐渐显露:无法形成系统的操作技能,也无法对指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不能形成自己的编程风格甚至不能掌握已有的编程思路,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编程思维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一开始能够在学习PLC的路上学得比较快,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编程思路,一旦环境或编程参数变化,往往就编写不出合适的程序。

笔者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一直给学生灌输“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一个目标的实现道路是多样的,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编制的程序也是不一样的,能达到项目的预期要求后,再来评价程序的优劣。同时也要求学生,虽然程序的编制方法多种多样,选择的元器件也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实际设计电路和编程一定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要注重经济性和可拓展性。例如,在《花式喷泉控制系统》中,喷泉的开放时间是从早八点到傍晚五点。有一组学生首先设计完成了程序,提出喷泉开放时间的控制可以雇一个管理人员:早上八点按启动按钮,傍晚五点按停止按钮,也能完成项目要求。笔者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这种想法,同时提醒他们,这样是不是要增加企业的成本了(增加了一个管理人员)?学生认真讨论和思考后认为还要编制一个24小时的延时程序。这样一来,既完成了项目要求,又掌握了延时程序的编写,确定了编程思路,开拓了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一举多得。在课程后阶段,学生的各种编程思路都有了,这样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得学生日后到企业后也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节奏。

五、合理设计评价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

在本次中职PLC课程的工学一体化教学中,评价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并能起到总结回顾、温故知新的作用。中职学生的特点使得他们或许不能在理论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能在其他方面获得好成绩。

在这次PLC课程的工学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评价考核方式采用“3+1”评价考核模式,即“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加“企业专家评价”。其中“企业专家评价”这个环节不可能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实现,所以此评价环节只是视情况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环节实现,或是由教研组中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评价。这种考核模式能够全方位的,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针对于上述“3+1”评价考核模式和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学生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任务评价两个部分。过程评价即在每一个教学活动完成之后,结合该教学活动的特点,由教师组织(活动小组成熟之后,由组长组织评价考核活动,教师只需辅助)对活动过程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从信息检索、感知工作、参与状态、学习方法、工作过程、思维状态、自评反馈七个方面来测评,比例分别占10%、10%、20%、10%、15%、10%、25%。过程评价主要探寻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任务评价指的是学生在一个学习任务(即一门课程)结束后,再对学生在本次学习任务中的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任务评价从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测评,比例分别占20%、70%、10%。职业素养主要考核学生出勤、纪律、职业态度、职业规范等;专业技能主要考核工作项目的完成质量、时间等;创新能力考核学生在工作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思维。

在中职进行PLC课程的工学一体化教学实践,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就获取了相应的知识,使理论与技能实训有机地结合,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一个学期的PLC工学一体化教学,学生的进步非常大,整体专业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项目教学在PLC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素质教育,2013(11).

[2]谢新涛.中职PLC一体化教学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2(8).

[3]周昭.职业学校一体化教学的感悟[J].才智,2013(12).

[4]刘浩.PLC控制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职业, 2012(8).

[5]张霞.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PLC》应用中的几点体会[J].职业技术教育,2012(8).

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研究 篇7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院校办学向社会开放,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 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就育和职业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 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顶岗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目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是使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参与者找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结合点, 都能从中得到益处, 实现“三赢”, 这也是该模式能够顺利实施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学校方面, 可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质量, 可以降低实践教学环境和设施投入的成本, 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 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方面, 可以提高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方面, 则可以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可以减少人才再培养成本。

2.实施思路

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 应该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沟通和合作, 根据专业特点, 按照市场发展规律, 设计“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等形式的工学结合方案, 与企业寻找利益的结合点, 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负担, 同时要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进行调整和改革, 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立于1998年, 在近十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过程中, 一直立足于解决三年学制的专科学生如何处理好专业知识面宽、专业理论够用为度、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强的矛盾。2005年, 在人才需求的调研中发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至少需要三到六个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适应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 探讨并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合作方式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历程中, 我们始终把办学的逻辑起点定位于市场需求, 始终坚持办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征。密切关注和分析市场动态, 长期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工学结合, 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企业设备和产品引进校内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 由企业的“能工巧匠”进行实践环节的教授;另一种是将部分教学和管理直接设置在企业, 学生在实习时从事的是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 企业对学生按员工要求和管理, 并支付薪金。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目前, 与浙江坎门机床厂和成都博瑞传播公司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关系, 两个合作企业分别为我系独立设立了五万元和六万五千元的学生奖励基金。我们还和八家就近的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 借助北美CBE职业教育模式, 由学校派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派技术专家成立顾问委员会, 每年召开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会, 共同研讨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实际, 方案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加大了实践环节的课程量, 使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超过了1:1, 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融入实践、实践中融入教学”循环互动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和管理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 学校积极为企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 主动到合作企业了解企业在生产设备、产品研发和生产一线人力需求等情况。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 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使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企业, 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老师也尽己可能参与到企业设备改进、研制与产品创新中, 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做出贡献。我们成立了以专业为主、企业相关负责人参与的教育教学管理委员会, 负责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和企业的教学按照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的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专业理论课主要由学校派专业教师任课, 实践课主要由企业派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任课, 校企共同教学和管理学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1.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践和校外企业的顶岗实习, 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强

通过校企合作的两种方式交叉运行, 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两重保障, 既保障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保障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从最开始对专业理论运用的无从下手、上岗初笨手笨脚, 到对专业理论的灵活应用、上岗中的熟练操作, 实现了质的飞跃。另外, 通过实习, 开阔了视野, 与企业员工接触, 加深了对社会和工作的认识,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交际、协调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 也有了明显提高。

3.就业质量好, 就业率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学生们在真实企业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拓展了知识面,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 在“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中, 学生100%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基本满足了企业的“零距离就业”要求, 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目前, 参加“工学结合”的毕业生, 全部都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4.推动了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该专业的建设和改革需要, 学校组建了机械电子学生实训 (师资培训) 基地, 该基地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实训基地, 学校引入了校外真实企业和真实产品, 使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能够在真实环境下实现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目前, 我校校园内生产加工的产品有:数控线切割机床生产线、军品雷达汇流环、工厂外协机械加工零件、模具制造等。以此项改革带动下的“校企合作, 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优越的实践环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该课程学完后学生基本达到了四个职业资格标准 (电切削工 (中级证) 、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资格证 (中级证) 、电器设备安装工 (中级证) 、维修电工 (中级证) ) 。

5.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提高了教师的“双师”能力

我们依托企业, 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上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③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几项措施的实施, 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增加了兼职教师比例, 改善了“双师”结构。

6.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降低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

通过校企合作, 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已具备基本职业能力。目前, 技能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非常短缺,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 可以作为生产第一线人员使用, 弥补不足, 深受企业的欢迎, 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学生毕业后, 可以不再需要通过企业的再培训, 就可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企业也更容易招到满足需求的人才。

四、总结

本文对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施,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 初步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效果, 该模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摘要:工学结合是解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 我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中对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 使学生的“工”与“学”交替进行,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步发展。按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质量高, 既基本能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零距离就业”, 又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的职业发展与拓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龚小勇等.“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7, (6) .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 2007, (1) .

工学一体化 篇8

当前,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领域悄然风行。这表明高职教育逐步走出单纯的课堂教学的唯理论误区,趋向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趋向于培养适用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务实的、积极的转变。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尤其需要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在完全没有环境的浸淫作用的条件下学习英语是很被动的,学习者在听力、应用等方面都有不可避免的先天缺陷。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感悟、应用英语是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时必须注意到在这个环节中,合理的配置工与学的时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配置合理的工学时间,才能实现以工促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作实践在工作能力的提升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高职生而言,工作实践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高职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一般工作者而非科研工作者,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的意义伯仲之间。因此1:1的工学时间配置是十分利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的。不言而喻,1:1的工学时间配置是指工作实践所占用的时间与课堂教学所占用的时间是对等的。但是,1:1的工学时间配置并非意味着简单的时间均摊,而是指对等的时间配置与适宜的次序安排。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与适宜的次序安排对于高职生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高职生在校时间为六个学期,时间比较短暂。在这六个学期里,学生们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也必须在工作实践里历练,因此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与次序安排尤为重要。

2 工学一体化教学时间配置设计

第一学期,设计为工作实践时段,旨在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高职教育阶段的第一个学期,充满了陌生与迷惘的味道。对于刚刚踏入高职院校的新生而言,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也都是迷茫的。无论学习的方式,还是工作方向,他们都没有清晰的认识,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此时的学生处于后高考时期的思维涣散期。熬过了备战高考的紧张的复习岁月,学生们的思想基本处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放松阶段。同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知识储备方面,学生们都还没有完成从高中基础教育受体到高等职业教育受体的转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尤其陌生。在此种境况下唐突地直接进行课堂教学,无异于向冰天雪地里播撒种子,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后,把学生投入到工作实践之中是务实的明智之举。但是,并非把学生一放了之。而是要做到收放有度,指引有方。在此期间,教师的工作核心是积极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亲身领悟工作需求,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继学习奠定坚实、明晰的心理基础。

第二学期,设计为课堂教学时段,着重打造职业英语教育框架与专业英语知识储备。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们对于未来的工作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很利于打造职业英语教育框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前期的工作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具体、明晰的职业英语学习框架。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明晰的知识框架下学习,不但可以明确学习方向,也可以促进学生自度自身知识水准,从而增强学习动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育框架可以交际运用为主干,具体的岗位英语为枝干,兼顾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语言能力,努力建立起一个主次分明,疏而不漏的专业英语教育框架。同时,在学生既有的广义英语的基础上,施行专业英语教学,引导学生从宽泛的英语学习转入到职业英语的专用领域。集中精力,专项突破,为将来的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储备丰腴的知识与高效的学习技巧。

第三、四学期,设计为半工半学时段,属于工、学互检时期。如果通勤、工时、安全等具体条件允许,采用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以周为周期交替进行的方式比较适宜。学生们用一周时间参加工作实践,切身感受学习中的得与失以及工作岗位对于专业知识的实际需求,继而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及时的补救与深化。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英语学习,学生的自信心会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增强,其个体的使命感亦水涨船高。再次回到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心态已经较前有很大不同。第一学期参加到工作实践里,学生们以局外人的身份走入其中,重在了解行业需求。第三、四学期再次参加到工作实践里,学生们则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其中。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可以充分的释放出来,逐渐的演绎成工作技能而非束之高阁的文韬武略,同时,现实工作又以不容置疑的方式,显露出学生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种种不足,从而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补充。同时,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学习后,学生们拥有了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基础,可以参加到工作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提高。而且,在工作实践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个体工作能力的差异,扬长补短,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此循环往复,既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水平,又可以锻炼工作能力,一举两得。此阶段,工、学互检互励,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

第五学期,设计为课堂教学时段,重点深化专业知识。经过前两轮的工作实践,学生们对于实际的工作需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因之产生了愈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第五学期是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最适宜时段。在明晰的实际需求面前,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动力十足。教师要适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幅度、高精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在词汇和听说方面,尤其要加大授课幅度,力争实现学生英语知识储备的量的突破。教师在深化、细化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指导学生了解职业英语学习的更高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建立终生学习的概念,为其后继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第六学期,设计为工作实践时段,重点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在储备了一定量的专业知识后,把学生投入到工作实践之中,并着重锻炼其工作能力,以实现教育的初衷。而且,此时的高职生毕业在即,人心思动,学生们很难安静地潜心于学。因此,适时地让他们参加工作实践不但可以为其“零距离”就业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更是顺势而为的明智之举。

3 结束语

总之,工学一体化是一种务实的教学模式,适宜的时间配置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时间配置,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无限的知识与卓越的工作能力并成长为优秀的高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李翠萍.理工院校文学教育刍议[J].理论界,2008(11):171-172.

工学一体化 篇9

建筑工程测量通常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中运用的各种测量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称。工程测量学科是测绘学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

建筑工程测量对于建筑工程专业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在我国建筑职业院校中已经开展多年。学习建筑测量, 主要是为今后的施工和设计作准备, 以应用为主, 特别注重学生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2 目前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分为教师讲授辅导、实训辅导、作业讲解、学生自主化学习和操作测量仪器等多种形式, 其中教师讲授侧重于理论教学, 主要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操作仪器中的技巧, 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后理解和小组协作完成测量实训任务等形式。

3 工学一体化与传统的理实一体化

工学一体化是指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要求教学过程必须体现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有机融合。工学一体化相对于传统的理实一体化, 更能体现出市场标准, 更能解决所教、所学、所用三者对接问题。具体而言:

第一, 理实一体化课改突出强调教学中的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工学一体化着重解决了教学中的学习与实际中的工作相衔接。正因为如此, 工学一体化课程更突出强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互结合。

第二, 理实一体化的内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重在将其构成要素理论与实操紧密“粘合”在一起, 形成“边教学、边实操”的教学模式。相对的, 工学一体化的内涵是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实践要求相结合, 重在将其构成要素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一起, 形成“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教学模式。而且, 工学一体的“融合”也完整体现了理实一体的“粘合”。

第三, 理实一体化主要展示理论联系实际的普通教育规律, 工学一体化则充分体现了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及其相结合, 更能体现出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

综上所述, 相比较而言, 工学一体化是一种更科学的、更有质量的、更容易促进成才的一体化。所以, 建筑类职业院校开展一体化教学, 就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层面, 应追求更高层次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为建筑行业培养出更贴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4 目前存在的教改问题

4.1 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较差

我国建筑专业职业院校特别是一些中专类职业学校中, 大部分学生的初中学习成绩较差, 自我学习习惯、学习自主性和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差, 实训教学时, 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 但一些自觉操作能力较差、纪律性较差的学生还是会对教师的实训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4.2 目前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比重偏低

目前职业院校都已经认识到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也有所增加, 但仍存在普遍偏低的情况。

4.3 实践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

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是属于测绘学科的内容, 但其与建筑学科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现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理论知识比重较大, 这样就导致学生在校内掌握的实践技能与在施工中要求的测量技能出现脱节。如何将实际建筑工程的测量内容和在校的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是目前工学一体化教改中的关键问题。

4.4 测量实训场地有限

现在职业院校在进行测量实训时, 虽然有固定的实训场地供学生使用, 但是因为建筑工程专业的特殊性, 在场地的面积大小上和专业程度上仍无法满足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目前普通职业院校的实训场地一般只能满足两个班级同时上课。职业院校实训场地所展现出来的施工场景无法与实际施工场地相一致, 这是目前工学一体化教改面临的最大硬件问题。

4.5 师资力量有限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 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对于测量课程来讲还是比较充裕的, 但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测量专业实训老师的数量可能会显示出不足。目前很多职业院校还是采用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教学模式, 没有配备专业实习教师。

4.6 一体化教改经验较少

目前我国的工学一体化教改主要集中于汽修、烹饪、商贸金融、机电和农林等专业。以我校为例, 在浙江省的建筑专业中职技校中, 我校是第一所尝试进行工学一体化教改的学校。因此, 我校的建筑工程测量一体化教改的经验较少, 开展起来较为困难, 只能通过结合我国工学一体化教改的大纲和一些其他专业的一体化教改典型成功案例, 对我校自己的教改进行慢慢的摸索和创新。

5 关于工学一体化的教改措施

5.1 转变观念, 加强学习

工学一体化的教改应先从老师角度出发, 改变老师以往的教学观念。首先要组织教师全面系统学习一体化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 其次是敦促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并逐步向一体化教师转型, 必要时应积极组织教师到实际施工现场观摩或其他一体化开展好的院校学习, 逐步进行一体化教师达标, 为开展一体化教学做准备。

5.2 建设配套的一体化场地, 打造一体化专业教学平台

依据国家一体化教改政策, 结合其他一体化院校的教改经验, 积极寻找合适的环境, 建立一体化教学基地。组织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一体化教改方案编写, 根据原始课本和大纲要求编写适合学校教学的一体化教材。

5.3 加大硬件投入和软件实力提升

学校应积极筹措资金, 鼓励教改, 组织力量, 全面开展, 在完善工学一体化场地和设备的同时, 除了老师之间要相互交流以外, 还应定期组织学生与老师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交流, 通过学生的角度改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全面迅速提升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 也培养学生多接触实际, 活学活用, 敦促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5.4 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应顺应建筑行业的发展, 多于相关企业沟通, 通过工学一体化教改, 抓好教育质量的同时, 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请企业派几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现场工作人员参与到教改中, 真正的做到“工”与“学”的结合, 使一体化教改真正体现出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注重培养质量, 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 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6结语

工学一体化教学是未来职业教育的一个大方向, 《建筑工程测量》工学一体化教改更是每一个建筑专业院校的必经之路。虽然目前国内在本课程上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的院校很少, 教改前行上的问题也很多, 但是只有各院校和我们广大教师有决心有信心, 一定能通过工学一体化的改革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得到飞速的发展,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而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更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实训教学是《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 当今职业院校中的测量实训内容和实际施工现场的测量内容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所以更贴合社会形势发展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目前各个职校的教学发展方向。本文从课程性质、目前的教学方式、工学一体化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别、目前一体化教改存在的问题、教改措施等多方面角度剖析《建筑工程测量》工学一体化教改的现状, 对如何进行工学一体化教改进行了探索, 为即将到来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专业职校,工学一体化,教改

参考文献

[1]丁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J].2012 (9) .

工学一体化 篇10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将工作项目和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结合成一体的课程, 学生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的全面体验, 实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学习的统一。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 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 在学习期间系统化地完成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

UML课程是许多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是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对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适应将来的专业岗位和未来专业岗位的晋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1) 对IT行业进行调研, 根据软件开发技术的最新发展, 针对IT企业的用人需求,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并考虑软件工程师岗位的职业特点和技能需求选取教学内容。

(2) 教学内容设计中, 企业全程参与设计与开发, 有效保证了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

(3) 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 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 又要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提炼出职业发展个阶段, 软件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再结合企业具体开发流程的研究, 映射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 并将这些学习性的任务组织成相应的教学模块。

按照真实产品的功能模块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 使学生能够体验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实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4) 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 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根据程序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改革。课程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 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

2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课程内容直接针对企业中的建模开发岗位, 内容选取与学校、专业和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 满足程序员的岗位能力需要并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1) 专业培养目标。

着力培养能适应我国IT行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必备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具备一定的后续发展能力, 能从事软件行业开发、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 课程培养目标。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有强烈的职业意识、乐于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将具备一定的软件工程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分析思维能力, 具备程序员岗位应具备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能进行简单的软件建模工作, 并为未来成长为软件设计师奠定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基础。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综合运用。

3 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本课程内容设计是根据软件建模各环节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和知识需求, 同时考虑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并坚持理论够用、适用、实用、技术先进的原则而设计。每一模块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为了适用软件项目开发中的某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而设计, 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也适用企业对软件设计师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 为了适用高职学生的特点, 每个模块单元的教学过程均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逆向循环”教学思想, 让学生学习理论之前, 知道他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将相关知识点分解成案例, 让学生在学习和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编程技能, 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教学内容包括技术实用性、知识拓展性强的教学用例和实训项目。

4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 基于工作任务重构模块式教学内容, 根据建模过程, 采用基于工作任务和技能需求设计课程模块。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具体的系统建模为载体, 将所学的知识, 所需的能力嵌入到具体的、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中, 通过项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在工作流程的每个岗位合理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得到提高。

探索出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 突出对学生进行技术实用性与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采用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的能力。通过向学生提供实际项目等手段在校内实现了“工学结合”,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对软件建模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和传统的案例教学不同, 这里的每个项目都体现了真实的工作任务, 学生从接受任务到任务完成都必定会遵循“资讯 (信息收集) →决策 (拟定方案思路与框架) →计划 (制定方案) →实施 (方案的执行) →检查 (成果验收) →评价 (总结分析提高) ”这样一个基本的工作流程。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加强和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完成这一系列递进的工作任务而获取的, 真正体现了工作和学习的高度融合。

5 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

在《UML统一建模语言》教学改革中, 我们遵循实训教学规律,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对《UML统一建模语言》课程结构给予改革创新, 采用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到系统的框架结构, 构建起“案例模仿、课程实训——讲座与参观——校内外实训”3级教学体系, 具体内容如下:

(1) 案例模仿。在每个模块单元学习前, 教师演示一个实际项目, 提出与本单元模块有关的工作任务,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查询相关资料来完成项目中与本单元有关的功能。然后教师给学生解释项目功能的关键实现代码, 之后由学生模仿完成。这一步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实训。学生通过案例模仿学习了最常用最关键的知识和技能, 之后教师以点 (关键知识点) 带面, 讲解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课程实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并学会各知识点的应用。在《UML统一建模语言》课程实训中以培养学生获取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重点, 通过实训深化软件工程基本概念的理解, 将理论运用到实际, 培育学生初步的软件开发技能和管理能力。但在实训课中不主张学生立即进行软件开发, 因为软件开发是一个较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课程实训时间很有限, 同时对教师, 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因此在实训课中主要通过丰富实训内容, 对软件工程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工具进行实践, 验证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 达到理解和巩固书本知识, 激发创新与设计潜能, 让学生逐步适应现代软件工程设计方法。

(3) 综合实训。所有模块单元学会后, 3~5个学生组成一组, 由兼职教师带或有开发经验的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项目,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有模块单元知识的理解, 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流程, 积累软件开发经验。

(4) 专题讲座与参观学习, 增强直观感受。学生通过课程实训, 获取了一定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往往是零碎的, 不连贯的, 甚至对这些知识在软件开发能否应用以及起多大作用还心存疑虑。因此在实践教学中, 充分利用“活实例”, 邀请第一线的软件开发人员结合软件工程给学生讲解案例、介绍具体的开发方法和过程。在专题讲座中, 甚至还邀请有软件开发经验的学生讲述自己的项目经历和实际工作, 使案例离同学越来越近, 越来越具体。

组织学生参观软件企业的研发中心, 感受工作环境, 参观过程中企业的接待人员给学生讲解企业的发展历程, 演示公司软件产品的成功案例, 并就软件开发的过程给学生做了详细的介绍。

(5) 校内实训。这是提高阶段, 这个阶段在校内软件公司完成, 由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定。完全按软件公司的规范运作。在一个月时间内, 每个项目组完成一个实际项目, 项目组人数根据项目大小而定。

(6) 校外实训 (顶岗实习) 。学生到实习单位, 参与实习单位的真实项目, 项目由实习单位定。

6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 应当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适用的教材。工学结合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用上也要有所体现。笔者在多年的UML教学经验基础上, 通过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实践的实施上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引入UML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S].北京:教育部, 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邓泽民, 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4]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

[5]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 2008 (12) .

[6]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编写组.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7]周长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UML课程开发[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

工学一体化 篇11

关键词:工学融合 一体化 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企业调研,一位企业技术总监说:“学校花三年的时间培养出的学生,在企业需要再锻炼半年才能上岗;而一名初中毕业生,在企业仅需一年多的时间,也能达到同样的水平”。

笔者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反思,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为此,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汽车维修专业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初步形成了工学融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主要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

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企业,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能在工作岗位做出成绩,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学融合一体化课程体系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体化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企业调研、专家访谈、毕业生调研、企业典型任务分析、课程体系论证等方式构成,具体有以下特点。

1.以工作任务为引领

工作任务涵盖了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工作成果为考核评价要点,紧紧围绕典型任务,删除陈旧知识点,进而实现理论知识一体化。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仅以传统的技能培训为主,任务安排、课程设计和授课方式要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使学生逐渐掌握岗位需求的技能,保证学生的就业、生存和提升。

3.以学生为主体

在一体化课程体系中,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督促学生由学习者向劳动者转变,使学生乐于劳动、尊重劳动,成为一名真正的劳动者。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内容

汽车维修行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因此课程内容必须紧跟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课程排序、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学时是改革的重点,下面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作一介绍。

1.课程内容的一体化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全部采用一体化授课方式,学时为四周。第一周由教师带领学生拆装发动机,进行知识讲解,保证学生熟知各部件的名称、作用,掌握发动机拆装方法。第二周各小组合作自主进行发动机拆装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随机对各小组进行考核。第三周各小组进行发动机组装,并通过实验台进行试车,检验工作成果。第四周进行重复训练。

2.授课方式一体化

专业课授课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集中在发动机实训室上课,以发动机实物为教具,打乱教材的顺序,先从外围部件讲起,督促学生边听边做笔记,授课完毕后再查找教材,巩固知识点。然后,教师边拆装边讲解,学生边练习边看书,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3.教学环境一体化

教学环境是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目前,教学软件、视频、幻灯片等多样化的教学辅助手段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但笔者认为,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都不如实物操作具有实战性。因此,笔者将发动机实训室布置成工学教室,保证学生学做一体化。

4.教学评价一体化

在评价环节中,笔者采用了“工单+任务+工时+工资”的考核模式。在考核过程中,学生先完成任务工单的填写,根据任务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工时,小组核算出任务消耗的成本及获得的收入,以此为学生的结课成绩。

四、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收获

在两年的时间里,汽车维修专业相继完成了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等核心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学生与企业要求更近一步

通过以赛促学、以工代学、工学结合等方式,将典型工作任务引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了工作态度,改变了 “低头族”“手机族”多的现状,学习氛围得到了改善。

2.教师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了教师从讲台到车间、从动嘴到动手、从指导到实干、从督促学到自主学的角色转变,全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3.企业订单不断

在笔者所在学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先后有24家汽车维修服务站、12家个人修理厂来校招聘,一时间毕业生供不应求,出现了企业抢着要、学生自主选择的良好局面。

总之,不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是课程体系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师资团队、学生的共同参与。

工学一体化 篇12

那么什么是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遵循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和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 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 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 符合创新型国家和市场经济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简单来讲工学一体化就是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 即将工作与学习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通过学习学会工作;通过分析企业典型工作任务, 转化为工学一体化课程, 以此为依据开发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工作, 实现学习。主体是学生, 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 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 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 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 得以提高, 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在坚持“做中学, 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 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 积极选派优秀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

一、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制度上的支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 “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这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 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对于创新和完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扎实工作, 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 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职业学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近年来,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 积极探索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有效形式,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二、教师到企业实践目的和要求

教师到企业实践, 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 (工种) 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 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开展调研, 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不断改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三、教师深入企业有力推动工学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开发

工学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实际是一种任务式的教学, 但任务是从企业实际工作中来, 学生通过工学一体化的学习培养, 可以实际地体会到在企业工作的方式方法, 缩短毕业生与企业用工差距。工学一体化课程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愿景, 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颠覆性改革, 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中课程是核心, 师资队伍是关键, 教学条件是支撑, 制度建设是保障。当有了完善的制度和应有的教学条件达到要求后, 那么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 只有拥有了一批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才能取得一定成效。

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开发的内容是教学准备工作, 即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工作页的开发, 主要的步骤大概可以概括为: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建立工作任务表→工作任务模块化→模块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任务评价等。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工作过程, 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和大量的工作, 所以教学方案设计与开发的质量直接影响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但目前职业学校实训教师, 特别是年轻实训教师多数是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任教, 没有经过企业中的锻炼过程, 甚至不知道一些简单零件的加工顺序, 更谈不上复杂零件的工艺流程, 工作经验的不足, 对企业文化及生产工艺流程没有深的了解, 也就难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因此, 年轻教师必须深入企业, 进行实践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学习期间, 教师要多了解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 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工艺要求, 产品的技术含量、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 同样, 一些老教师也应该到企业中虚心实践学习, 以便掌握更先进的生产技术, 对不同的专业调研过程不尽相同。首先根据专业的方向找到相应的企业, 实践过程中, 记录企业中设置的岗位有哪些, 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接触某些岗位的具体工作人员, 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 了解该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 通常在岗位中会处理哪些问题, 需要用到哪些知识?与现有课程联系起来。根据调研内容, 分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 将工作任务明确下来, 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所需课时量;将工作任务细化即模块化, 确定每一模块课时量, 涉及的知识, 教学开展方式等, 写出具体的实施计划;这样对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工作页的开发大有帮助。在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能获得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实施, 并学习合理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 还能熟悉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 了解企业里的问题和社会现状。只有这样掌握了企业新技术的进展情况, 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领域, 拥有开阔的视野,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工作深刻的感性体验, 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保证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顺利进行。

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 不仅是实训课的改革, 理论教学内容要作相应的调整, 应制定具有工学一体化培训特色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应讲究“实用、够用”, 开设的课程要删繁就简。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知识点上, 如制图课的重点能够读图、识图上, 还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而开发不同的教学内容, 象车工专业以轴类零件图为主, 钳工专业则侧重于划线能力及装配图的培养;机械基础课的重点结合企业典型的零件紧密结合;金属材料课以通用材料的特点为主, 兼顾特殊材料的性能教学等。所以, 无论是实习教师, 还是理论教师, 为了工学一体化课程更好地开展, 深入企业, 实践深造, 都是极其必要的。

工学一体化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创造企业的工作环境, 学生在创造企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技术知识, 企业工作环境来自真实实际的工作。所以, 只有坚持深入企业实践, 才能了解企业工作环境。

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之路是艰难的, 结合社会需求和自己教学条件, 根据实习效果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 贴近实际, 开发适合自己校情的有关教材, 逐步完善教材, 创建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四、探索教师到企业实践形式, 促进一体化课程改革

教师到企业实践, 可根据培训需求和客观条件, 采取到企业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或培训岗位上操作演练、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教师更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去, 切实提高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际效果。要鼓励教师带着问题或项目下到企业, 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项目研究的需要, 确定到企业实践的重点内容, 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学生到企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选派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下到企业, 教师在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的同时,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五、学有所用, 狠抓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 技工学校目前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一线的实用性人才。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单靠先进的设备和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 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 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 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制度, 并通过学生座谈、教师座谈及其他有关途径, 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 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六、教师到企业实践在具体运作上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对学校来说, 专业教师本来就比较缺乏, 一个萝卜一个坑, 有时几个坑等一个萝卜, 平时抽不出教师到企业实践, 只能利用暑假, 但又不可避免地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也就是说, 参加企业实践, 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牺牲”一个暑假。还有经费问题, 有偿服务固然好, 但学校拿不出这笔钱, 目前尚缺乏相应的经费渠道, 教师到一些有安全隐患和一定危险度的岗位实践 (比如机械类企业) 。

对企业而言, 一方面, 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 企业可接收也可不接收, 接收是“买面子”, 不接收也不“违规”;另一方面, 企业是讲究效率、追求成本核算的, 接收教师实践一两次是可能的, 但长此以往, 企业就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另外, 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熟练工人, 对于参加有些岗位的实践, 比如比较危险的岗位等, 企业还有一些顾虑。

七、我校积极开展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

为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技校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学校大力培养<讲师+技师+心理咨询师+企业培训师>的“四师型”教师, 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 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四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 对教师实行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以“四师型”教师为重点, 建立并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深入生产第一线, 熟悉行业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 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 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引入教学过程, 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 “针对市场设专业, 针对企业定课程, 针对岗位练技能”, 提高技工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校企一体, 工学一体, 理实一体”的目标, 强力推进校企合作。我校已先后派出了七批次共80多名教师分别到兖州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光磊钢构、联城集团、五征集团、永华公司等优秀企业进行历时2个月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 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工作理念、质量理念、团队理念、发展理念, 现代的工艺、先进的技术等方面有很多收获。经过实践学习, 老师们开阔了视野, 充实了社会实践知识, 使自己原有的理论知识得到了一定的升华。在实践中, 能细心的观察, 深入的思考, 感受企业文化内涵, 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环节和先进的操作工艺, 及最新的技术信息, 并参与企业技术革新, 服务于企业, 丰富了实践经验, 增强了专业技能, 回校教学中及时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 新工艺, 改进实训课题充实了内容, 提供了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到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结合我校实际对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 如何引入到我校的教学过程, 有了针对性的思考和感悟, 并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 比如借鉴企业中质量管理看板的效果, 在教室里, 教学楼走廊等醒目悬挂有关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安全文明, 校规校纪等方面的内容。让师生共同感受到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深邃。为学校的教学改革, 课程创新积累了思路, 对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起到了强有力推进作用。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这项工作, 架设起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 增强了学校之间专业教师的联系, 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许多教师感到, 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 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懂得了各个作业环节要领, 给今后教学带来不少启示,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也更为得心应手。要进一步克服困难, 加强规划, 巩固成果, 改进做法, 把企业实践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努力促进一体化课程改革再上新台阶。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 善于实践总结, 及时将实践中积累的零星的经验加以提炼, 才能真正提升自我, 运用掌握的基本技能, 更好的指导我们新的教学。那么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之路就会越走越通畅。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校如何推进技工学校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首先要求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深入生产第一线, 熟悉行业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 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 了解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 学习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工艺要求, 产品的技术含量、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 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引入教学过程, 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 “针对市场设专业, 针对企业定课程, 针对岗位练技能”, 有力帮助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工作页的开发, 促进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提高技工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校企一体, 工学一体, 理实一体”的目标, 强力推进校企合作。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企业实践

参考文献

[1]左家奇.试论校企合作意蕴下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2) :57-59.

上一篇:合理输液及应用抗生素下一篇:引导学生学好圆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