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经济管理(精选12篇)
外部经济管理 篇1
一、研究背景
早在19世纪,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尔萨斯, 首次以经济学的理论视角, 对人口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经济解释。进入20世纪后,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被排挤出经济体系之外, 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率下降的同时, 经济状况的持续改善, 使得他的人口理论失去了解释力。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 随着发展经济学的盛行, 人口增长理论是才重新进入经济学体系。而这一新的人口经济理论是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完全不同范畴的理论。另外, 在方法论上, 它运用了微观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 这一点给新的理论增添了新的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制度经济学的快速发展, 外部性理论迅速引入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分析之中。其中, 生育外部性引发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和研究。因为生育既是人类得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基础, 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权利, 也是一种可以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实质性影响的社会行为。
经济如何决定生育行为至今仍然是人口经济学的首要研究课题之一。但是, 曾作为发展经济学契机的人口经济理论, 却着力于弄清发达国家出生率的决定因素, 而不是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的决定因素,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正是发展中国家中重要的一员, 中国人口出生率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实施二十多年来, 一系列的人口统计指标均显示出人口计划的作用, 以至人们忽视了另一种市场自发力的调节机制。生育观念的转变是计划生育的结果还是随经济基础变化自发演进的结果, 或是孰轻孰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 在人口问题上我们是否越来越有条件发挥市场在调节人口需求中的功效?由此可见, 对生育行为进行研究对于深刻认识中国人口问题大有裨益。
二、文献回顾
1. 生育行为。
生育行为在人口科学辞典中的定义为:一种在生育动机支配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生产和再生产他人生命的活动 (吴忠观, 1997) 。目前, 国内外对于生育行为的分析大多集中在人口学和社会学领域。此外, 经济学也开始基于理性人假设对人的生育行为展开了相关研究。
人口学针对生育行为的讨论较多地体现在了生育意愿的相关研究中, 即生育意愿抉择理论, 探讨有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根据生育意愿对人们的生育行为或者家庭生育决策进行预测。一些生育研究学者 (如Bongaarts, 2001, 2002) 认为, 生育意愿是生育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生育意愿意味着预测 (想要几个孩子) 和选择 (最终要了几个孩子) 。一方面, 个人的意愿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 实现意愿的努力也是有条件的, 受到诸多其他因素的制约。比如, 妇女在生儿育女的过程中会遭遇不孕不育的可能性, 也会受到结构性障碍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Hewlett, 2002)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 妇女远远比男性更容易丧失生育能力;从社会角度看, 生儿育女、为人父母与其他活动 (包括劳动就业、后续教育、政治机会等) 之间的紧张与对立关系对女性的影响比对男性的影响更为明显和强烈。西方的研究学者发现, 生育意愿的抉择有两种模式:同步模式 (One-Decision Model) 和序次模式 (Sequential De-cision Model) (Udry, 1983) 。同步模式假定, 夫妻在结婚时或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前就已经决定了要生几个孩子, 并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努力实现该意愿。在这个过程中, 夫妻已经掌握了生儿育女的成本与收益的全部资料, 了解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Barberand Ax-inn, 1998) , 故该决定不会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偏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生育研究中,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序次模式。有些研究发现, 人口学因素可以更好地预测低孩次意愿, 社会经济因素可以更好地预测高孩次递进 (杨菊华, 2008) 。
在社会学中, 一些学者 (风笑天、张青松等, 2002, 2004;庄渝霞, 2009) 也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相关原理与思维去解读生育行为, 对生育行为进行多纬度的思考, 并给出相应的建议。首先,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多生。该理论认为, 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很低的, 而从长远来看, 孩子长大后所创造的价值一般可以超过, 至少抵得上抚养他 (她) 所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其次, 基于社会行动理论的视角。按照社会行动理论来分析, 需求、动机的建立是个体性社会行动的出发点 (帕森斯, 1937) 。生育率是由夫妇的生育意愿所驱动的。想要孩子的动机和期望导致了高生育率, 在这个时候, 即使是计划生育政策和与之配套的社会服务与设置十分完善合理, 也很少被人们自觉采用。因此, 该理论认为“以降低生育率为目的政策必须以‘需求’为导向, 试图去影响决定夫妇倾向、期望和动机的因素。”
2. 生育外部性。
外部性是由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 并由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加以丰富和完善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主体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一般难以通过市场价格进行有效的界定 (幻华民, 2002) 。它分为外部经济 (即正的影响) 和外部不经济 (即负的影响) 。可以理解为, 一种未能适当地反应在生产和消费中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或者是没有在正常价格体系运行中得到反映的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其他活动者福利的影响 (高鸿业, 1999) 。
生育决策过程类似一个博弈的过程, 人类社会常常陷入这种困境之中:当每一个家庭生育决策者都从自己家庭的角度进行最优生育决策时, 往往导致宏观人口规模远远偏离社会最优人口规模, 并由此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而造成这种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生育行为外部性的存在, 导致生育决策者不可能在完整的生育成本和生育收益的权衡下做出合理的生育决策。对个人而言由于在追求个人的好处和福利时, 个人所考虑的往往仅仅是他所看到的私人的利益与成本, 因而就在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出现了差异, 外部性也就产生了。
西方人口学者曾将生育的外部性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存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 人口增长可能导致拥挤效应或资源过速的退化。 (2) 对教育的公共补贴或社会保障使生育既可能导致社会净成本也可能造成社会净收益, 具体取决于税收制度、贴现率及一个孩子一生预期收入情况。类似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也使生育既可能导致外部净成本, 也可能导致外部净收益, 具体情况取决于公共基础设施是处于拥挤状态还是处于仍具规模效益的状态。 (3) 人口增长通常倾向于使土地和资本拥有者受益, 工薪阶层受损。 (4) 父母在生育数量上的决策并非总是从其孩子的最大利益出发, 特别是当父母低估了社会变动的速度和结果对其孩子一生之影响时 (Working Group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1986)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许多学者开始了对生育外部性的关注和研究。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育外部性的表现和后果这两个方面。
国内学者陈震 (1998) 认为, 在目前的中国大陆, 生育的外部性主要是负向的:庞大的人口已经给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李建民的研究表明, 在中国, 无论是从实力适度、经济适度, 还是福利适度标准来看, 人口规模都已超过适度规模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社会生育成本实际上就是个人生育行为产生的负外部性 (李建民, 2000) 。李小平则认为, 生育外部性包含了更广阔的内涵。他指出过多或过少的人口增长都会阻碍物质生活的改善。外部性大量存在的原因大致可归于制度安排、谈判与履约成本、得失对比困难、缺乏明确认识等等。另外, 吕昭河 (2000) 从分家庭内和家庭外两个层面对生育的外部性问题作一些分析。 (1) 生育对家庭成员的负效应。在任何家庭中, 增量孩子总是或多或少地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如人均居住面积减少、生活水准降低等等。 (2) 生育对社会的外部成本。包括公共资源与外部性成本、就业与外部成本、制度安排与外部成本 (譬如, 根据刘铮 (1982) 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城市乡镇和农村将一个孩子培养到16岁的全部直接花费中, 国家或集体支出所占比例分别为32%、20%和27%。而对那些继续升学的孩子来说, 公共支出的比例更高) 。还有一些外部成本却是因制度安排而“拱手相让”的。凡是与生育和孩子挂钩或与家庭人数挂钩时应摊到孩子身上的公共支出都属于此类。例如, 公费免疫和公共医疗、公共设施的半价或免票等;根据人口或孩子数增加住房面积或住房补贴;根据人口数量分配土地等等。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这类制度安排都为数不少。
由此可见, 无论是在社会福利水平高与不高的国家和地区, 多数学者都强调和关注了特定区域内资源环境背景下生育行为的负向外部性, 并几乎已达成共识。总的来说, 同一种行为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是视其具体情况、条件而定的。我们在讨论解决生育行为的外部性问题时, 主要是就其外部不经济性而言。
三、生育行为的外部性分析
如果将经济行为主体扩展为生育行为主体, 这一理论同样可以适用于人类的生育行为分析, 即人类的生育行为存在外部性。
分析生育行为的外部性, 我们首先需要认清从一般经济价值角度计算的生育孩子的经济效用。经济基础与男孩经济资本, 即与男孩的价值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传统社会中, 男孩作为资本在经济社会中占据核心位置。中国自古是一个以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大国, 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 发展生产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投入。这就决定了家庭只有依靠男劳动力, 才能增加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活保障系数。进入现代社会后, 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 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体生产方式, 男性在体力上的优势随着技术装备程度的提高而减弱, 其核心经济资本的地位开始动摇, 掌握高新技能的新女性大量涌现,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男女两性在经济社会中的较量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平台。由此可见, 经济基础, 即生产力与男孩经济资本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 经济越发达, 生产力水平越高, 男孩经济资本越小;而经济越落后, 生产力水平越低, 男孩经济资本越大。
与此同时, 将经济效用观念运用到生育实践中, 主要反映在孩子的成本和效益关系。孩子的成本既包括直接成本 (一个孩子衣食住行、接受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婚姻支出等相关费用) , 也包括间接成本 (父母为生养孩子所损失的受教育和获得收入的机会, 又称机会成本或时间成本) 。“孩子的净成本”, 即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之和减去孩子为家庭提供的货币收入和服务的现值。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 (Gary Backer) 是人口经济学理论中“孩子成本效用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家庭论》有一个著名的假设:如果孩子的净成本为正值, 即父母投入的抚养费高于孩子提供的收益, 则对孩子的需求就会降低;反之, 如果孩子的净成本是负值, 即父母的投入低于收益, 则对孩子的需求就会上升。这一规律同样能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对比中得到验证。在传统社会中, 人们从经济效用中看到的是:养儿是光宗耀祖、家庭致富的希望;养儿是养老的保障;养儿是家业和财产继承的需要。而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开始认识到, 养育男孩除了基本的教育投入外, 还要包括买房、买车、结婚等高额的投入, 其收益远远小于成本投入, 养育男孩成为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对于生育行为而言, 在不同的产权关系下有不同的外部性。一般来说, 在一个公共资源被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不存在排他性产权, 而公共资源又处于短缺状态的社会中, 最容易产生生育的负外部性。由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 公共资源的领域就更为广泛, 也就越容易出现生育的负外部性。因为, 多生育可以比其他人占用更多的公共资源, 即所谓“搭便车”, 进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所有决策者对其生育内在成本和收益仅有非常小的责任和权利, 大部分的生育成本和收益都外在化在社会中。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 就享有平等的一份共有资源, 在社会内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不论生育对社会带来外部经济, 或带来外部不经济, 它对社会其他未参与此生育决策行为的人都产生相同的, 但是并非乐意接受的影响。生育在公有制下的较大外部性在于, 生育行为不具有排他产权;生育的成本和利益大部分都是外在的, 与社会的全体成员和全部资源的利益分配密切相关;生育的决策者和行为者也不可能排除其他“无关者”对生育过程和其结果的权利 (李建民, 2002) 。由此, 生育的决策者和行为者就不可能独立地权衡和计算这一生育行为对自己的利弊, 当然更不可能对行为主体有效利用资源产生激励。对于社会整体来说, 其成员的每一次生育的外部性都不可能在其产权关系中实现有效的内在化, 而只能在一种新的外部关系中实现外部平衡 (如每人占有的公共资源的平均减少) 。
四、生育外部性的解决方法
“外部性”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失灵”的问题。由此, 这就需要政府调用其各种职能和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解决外部性问题有多种基本途径, 每种途径或手段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从理论上而言, 解决其他外部性 (如污染、废气排放等) 的方法, 都应适用于解决生育外部性的问题。但这首先要求我们将从事生育行为的决策单位 (家庭) 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来对待, 认为家庭以追求自身利益为行为的根本动机, 同时又能根据市场情况和成本收益原则使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在这里, 我们就剔除了特定生育文化等其他因素对生育决策的影响, 将生育行为完全视作一种理性经济行为来对待。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上述几种解决方法在解决生育的外部性问题的实践中都是可行的。
1. 重新分配权力。
“权力”在生育问题上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生育孩子的“生育权”, 一种是对公共资源的“拥有权”, 这两者是紧密关联的。任何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都享有平等的一份共有资源, 承担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此时, 生育行为就有了很大的外部性, 生育决策者对其生育的内在成本和收益仅有非常小的责任和义务, 个人不可能独立权衡这一行为的利弊, 这时的生育行为本身也不具有排他性产权。因此, 这种制度的安排不可能对行为主体有效利用资源产生激励。要消除或减少这种外部性, 只有重新安排公共资源才能实现。当生育特别是过度生育导致他人或整个社会福利损失的时候, 或者说产生负外部性的时候, 就需要诸如法律和法规等形式的社会契约来对人们的生育行为进行约束, 使人们的生育权利部分让渡于社会。
2. 通过被影响者参与决策。
在环境经济中, 这一安排得到普遍应用。例如, 让受污染的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进行谈判等。以米德的说法“对社会组织机构进行重组, 使受到影响的人, 在做出任何严重影响其利益的决定时, 都能成为一个参与者而发挥作用。”当外部性涉及的当事人人数较少时, 自愿协商是有可能的, 但是当大量的当事人参与时, 相互之间达成协议的成本就非常高, 其可能性也非常小。在中国, 由于人口过多和资源的严重匮乏, 使得“超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很多人既是“受害者”, 又是“施害者”, 要在这样庞大的、互相错杂的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协商谈判是不太可能的。在一定程度上, 政府对超生者施以罚款, 可以看做是对社会其他成员的一种补偿。
3. 加强政府干预影响。
政府干预是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直接处理外部性问题的方式, 它是世界各国政府解决外部性问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同样, 政府可以利用各种行政制度安排和经济手段来改变家庭的生育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从而影响家庭的生育决策。在这里, 政府的政策目的是抑制生育, 主要方法是将家庭生育的权利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规定可生育的数量、时间与间隔, 运用一定的政策手段加大生育成本, 提高少生的收益。例如, 政府制定独生子女上学、招工、招干, 各种福利、补贴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公职人员超生者, 则采取降级、降工资、撤销职务、开除公职等处罚, 从而提高了超生孩子的边际成本。通过这些手段, 生育的外部性 (主要是指超生所产生的外部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被有效地内化到家庭当中, 从而使得家庭能够遵循政府的控制生育的意图生育。
4. 建立“生育权交易”。
如果我们将生育行为视作一种纯经济行为, 那么理论上所有适用于解决其他外部性问题的方法都应当适用于解决生育外部性。在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中, 有着许多优点的“许可证交易”理论上也可以应用于解决生育问题。我们先将“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引渡到生育行为中来, 即假设生育行为相当于一种“排污行为”, 政府通过发放“生育权”来控制全社会超生孩“许可证交易”。这一解决经济外部性具有明显优点的方法, 在理论上也应适用, 但人类生育行为的特殊性使得这一方法在实际操作上有着很大的困难,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毕竟“生育”不是“排污”, 而且“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它更多地受制于文化、伦理、心理、政治等各种因素。同时,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 人口已经严重过剩, 因此, 人口政策将生育数量限定到了伦理所允许的最低水平, 例如一胎政策。这时, 任何一个多生的孩子都会带来很大的外部不经济。因此, 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生育权可供交易, 这种机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
五、结论
总之, 人类的生育行为外部性同经济学中外部性的影响一样, 也有着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之分。在解决生育外部不经济时, 经济学中的许多方法如产权的界定, 受影响者参与决策, 政府直接控制等, 被实践证明也同样适用。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生育政策对外部性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生育行为外部性内在化, 从而为进一步统筹解决人们的生育问题打开了一扇新的希望之门。
外部经济管理 篇2
第一条 为规范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外部标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汽车生产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贯彻《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汽车产品外部标识”是指注册商品商标、生产企业名称、商品产地、车型名称及型号、发动机排量、变速箱型式、驱动型式及反映车辆特征的其他标识。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生产的面向国内市场销售的汽车。对在中国境内生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汽车和进口汽车不做统一要求。
第四条 汽车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汽车产品外部标识的标注进行规范和管理。
第二章 标识的标注
第五条 国产汽车在车身前部外表面的易见部位上应当至少装置一个能永久保持的商品商标。
第六条 国产乘用车、商用车、挂车在车身尾部显著位置(在保险杠之上的后部车身表面)上,应标注汽车生产企业名称、商品商标、车型名称等。如果标注商品图形商标,则应标注于车身尾部外表面的左右中间位置(车身尾部带备用轮胎架或车身后部左右开门的车辆除外)。
汽车生产企业的合资各方如将各自中文汉字名称的简称进行组合或将各自注册的汉字商标进行组合标注的,可不再标注生产企业名称。
第七条 采用外购底盘的专用车应保留原底盘的商品商标、生产企业名称等,同时还应标注专用车生产企业的名称、商品商标、车型名称等信息。
第八条 汽车零部件产品应标注生产企业商品商标或企业名称,具体标注方式由企业自行决定。
第三章 标识的要求
第九条 汽车生产企业名称必须采用中文汉字标注。车长超过4.2m的车型,其中文汉字高度不得低于25mm,车长不超过4.2m的车型,其中文汉字高度不得低于20mm。生产企业名称和商品文字商标必须采用同一材料标注。
第十条 车型名称可以采用中文汉字,也可以采用字母,其文字高度不得低于15mm。
第十一条 汽车产品外部标识标注的内容应当与车辆产品标牌、车辆整车出厂合格证明等文件标注的内容一致。
第十二条 乘用车、商用车车身的前部和尾部标识中,汽车生产企业名称、商品商标、车型名称等应能永久保持,不得采用油漆喷涂方式和不干胶粘贴方式。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汽车是指国家标准(GB/T 3730.1—)2.1款定义的车辆,包括乘用车(2.1.1款定义)和商用车(2.1.2款定义),其中2.1.1.11,2.1.2.3.5,2.1.2.3.6款定义的车辆为专用汽车;所称挂车指国家标准(GB/T 3730.1—2001)2.2款定义的车辆。
第十四条 本办法中的“汽车生产企业名称”是指汽车生产企业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或汽车生产企业《公告》名称。
具体标注时,既可以采用企业全称,也可以采用企业简称,当采用企业简称时应在申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时备案。
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可以按照母公司的要求标注企业名称或简称。
第十五条 本办法中的“永久保持”是指在产品使用寿命时间内不允许老化和自然脱落。
第十六条 2月1日开始,申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的新产品必须符合本办法的规定,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将不予登录《公告》。
第十七条 汽车生产企业应尽快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公告》内车型车身外部标识进行调整,205月1日起《公告》内所有车型均需符合本办法要求,否则暂停有关车型《公告》。
经济转型需保持适当外部压力 篇3
经济转型需保持适当外部压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程度超出了市场预期,多项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这是结构转型阵痛期的必经历程。而同时,代表新经济增长动力的生态环保和信息产业出现了较快发展,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动力切换正逐步积累量变。在此情况下,需要保持定力,适当提高经济增速下行容忍度,只要不出现明显就业形势恶化,不宜采取宽松政策,以免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半途夭折。而推进我国经济转型也需要保持适当外部压力,否则结构转型的内在意愿不足,创新驱动发展更无从着手。
结构转型必然有下行压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下行压力是结构转型的必然结果。一般意义而言,经济增速与经济总量总体呈现出反向变化。而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放缓,除与经济总量过大关系密切之外,经济结构矛盾凸显也是主要原因。过去几年,我国投资增长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主要涉及基础设施项目。经过持续开发建设,绝大多数城镇基础设施发展空间日益狭小。地方政府债务过快增长,也对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形成有效制约。2014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9%,较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项目投资增长18.3%,较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还有,过去公款消费和集团消费在全社会消费中占据相当份额,虽然也能部分扩大社会需求,但难以带来持续性的投资乘数效应,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当前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有效遏制公款吃喝与消费、奢侈品消费,并节约大量公共资金,可用于政府投资与转移支付,带来乘数效应。2014年1-2月,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8%,较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此外,经过十多年房地产业的持续较快扩张,各种问题日益激化。受市场经济规律作用,当前房价上涨空间收窄,市场预期出现拐点,也影响到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014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9.3%,分别较上年同期和上年末回落3.5个和0.5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出现积极变化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积极变化:
一是民间投资有所启动。在大力度简政放权和减少审批事项的推动下,民间投资有所启动。2014年1-2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5%,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6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为63.1%,较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
二是生态环保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扩张。2014年2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其中,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及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企业业务总量呈较快增长。
三是房价调整可能增大。2014年2月,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增至4个,环比最高涨幅缩小至0.7%。虽然房价回落可能会引发一些经济金融风险事件,但如果能够有效控制房价跌幅,那么房价适度回落仍有利于社会资金回流实体经济部门,刺激消费,降低宏观经济金融运行风险。
宽松经济面难以推进结构转型
当前我国继续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条件也不具备。过去几年经济实践的一个教训是,宽松经济面难以顺利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反而有可能会扩大产能过剩,增加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可能性。从货币供应量看,当前我国广义货币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1.94的历史高位,这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前的1.5左右的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继续扩张的空间日益狭小。而过去几年货币供应快速增加,相当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业、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不利于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的形成。
从财政政策看,财政收入增长放缓,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0.1%,土地出让收入贡献突出。在今年房地产市场环境部分恶化的情况下,继续实现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也不现实。今年国务院安排财政赤字率为2.1%左右,有利于防范风险,但同时也表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性凸显,对财政资金使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维护宏观经济稳健运行角度出发,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去逐渐消化前期刺激性政策的累积不良后果。综合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资金供应充足,关键是要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
为加快推进结构转型,仍需要向宏观经济施加外部压力。一是打破刚性兑付,增强风险信号的引导作用。刚性兑付扭曲了金融市场工具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使得大量社会剩余资金不顾风险盲目流入房地产业、僵尸企业、过剩产能、地方政府项目,明显降低了资金的配置效率。二是保持货币市场紧平衡,促使金融机构加快结构调整。货币市场资金成本过低,不利于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反而有可能刺激同业业务扩张,增加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期限错配。维持货币市场紧平衡,促使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减少表外业务扩张,降低金融体系运行风险。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要加强对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评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价值,以达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四是容忍房价适度回落。房价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民生问题。当房价出现回落,地方政府态度将耐人寻味。过去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出台调控措施。若房价回落就急忙出手“救市”,就难以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综合来看,当前宏观经济仍属稳健,不宜过度悲观。
外部经济管理 篇4
关键词:劳务用工,管理,外部劳务
施工企业使用外部劳务由于受自身生产要素、外部环境等因素制约, 以往大多采用工程分包或介于工程分包与劳务分包之间的“大包”等劳务承包模式。但是, 随着《建筑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 以及国家取缔包工头、建立有形劳务市场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与执行, 分包及部分例行的外部劳务用工方式的合法性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此, 如何规范劳务用工模式, 加强外部劳务管理, 成为企业施工管理中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1 依法规范劳务用工模式
1) 劳务分包:主要适用于工艺成熟的常规项目, 要求劳务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五证”齐全。主要设备由项目部负责, 小型工具式机具由劳务队自带;与劳务队签订以工费为主的单价承包合同进行劳务分包。2) 专业工程分包:主要适用于专业性强的项目, 且须在业主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使用。要求劳务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五证”齐全, 主要机械设备由其自带, 必须与劳务队签订专业工程分包合同。3) 内部专业化分公司自带劳务:主要适用于有利于培育公司专项施工能力且对安全质量起控制作用的关键工序, 如混凝土集中生产与供应、机电安装、地基基础、装饰装潢、钢结构施工等。所需劳务均由分公司签订临时用工合同。4) 零散性劳务用工:主要用于弥补公司短缺的部分非关键岗位的临时用工、可替代的季节性用工。由项目部与其签订临时用工合同。
通过这四种模式的规范使用与有效结合, 既避免了违法分包的风险, 又缓解了企业固定用工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 还提高了内部专业化施工能力。
2 把好劳务队伍选择录用和合同签订关
1) 坚持“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下放劳务队的选择录用责权。即外部劳务的选择录用权利和责任主要在项目部, 公司仅负责劳务管理政策的制定、劳务使用计划的审批、劳务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劳务评价等工作, 并对不符合原则要求的队伍具有否决权。也就是说队伍是否能在公司范围内使用, 公司说了算;是否能在项目上录用, 项目说了算。2) 健全组织体系, 明晰管理责任。项目组织伊始, 就应建立完善的外部劳务管理责任体系, 实行由项目经理负总责、其他人员按照职责权限分别负相关责任、班组长负直接责任、一级管一级、层层负责的层级管理制度, 明确工作责任。与主要人员签订工作职责责任书, 明确奖罚措施, 激发管好劳务队伍的责任意识, 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对外部劳务的高效管理。3) 做好对队伍实力、业绩、能力和施工经历的考察, 确保录用到优质劳务资源。要求项目部使用劳务队时尽量在公司发布的合格劳务名册中择优录用, 如承担过同类工程施工, 有类似的施工经验;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和充足的施工力量;无不良合作记录, 诚实可靠, 服从指挥, 严禁使用公司不合格劳务名册中的队伍。对新引进的队伍, 要求项目部自行组织考察, 并对考察结果承担责任。4) 坚持使用资质齐全的成建制劳务队伍。劳务队伍是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安全施工许可证等法律手续是规避使用风险、依法用工的关键。对考察合格拟录用的队伍, 由项目部对其资质资料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进行审核与把关, 不合要求的不得录用。签订合同前, 项目部必须核实其“五证”, 即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取费类别证书、承包工程许可证或劳务许可证、安全资格证, 以上证书缺一不可, 且必须真实、有效、合法。5) 加强劳务合同签订管理工作。a.严格执行“先签合同后进场”的原则, 做到不签合同绝不允许劳务队上场。b.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合同签订审批。项目上场后, 首先由项目部按照统一的合同文本, 结合项目实际情况, 对合同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重点明确劳务队的任务范围、工程单价、计价依据、验收标准、结算方式和工程款支付方式等内容, 避免使用过程中因合同不明而产生劳务用工风险。项目部签订劳务合同后, 按照审批手续分别上报公司法律事务室、成本管理部审核, 再报公司领导审核签字后加盖公司合同专用章。劳务合同正本由公司成本管理部妥善保管。
3 加强劳务队伍的使用管理
1) 严格“谁签合同、谁就要在现场管理”的制度。要求劳务队签订合同的负责人必须是施工现场的第一管理者, 坚持“谁用工谁负责和教育、使用、管理并举”的原则。2) 坚持“大型主导、关键性设备、主材和周转材料自行投入”的原则。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制于人, 从而引发违法分包的风险。3) 坚持“一旦录用, 尽可能避免更换队伍”的原则。发现纠纷及时沟通协商, 尽量避免施工中途撤换队伍的情况发生。4) 强化“要想管住别人, 就要高于别人”的理念。要求项目部员工特别是项目领导层要提高自身素养, 在管理关系上要理顺, 避免内外混成一团、纠缠不清;在管理能力与专业水平上力争高人一筹;项目部各级要以满足现场施工生产要求为重, 以不窝工为原则, 做好测量、试验、材料供应等工作, 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5) 坚持培训监督到位, 严防安全风险。劳务队进场伊始, 项目部应给全体劳务人员讲授安全施工操作规程, 进行安全质量培训和安全质量技术交底、加强现场安全质量检查等措施, 多途径加强安全质量管理, 避免各类安全质量事故发生。6) 坚持技术方案交底, 严防质量风险。在劳务队伍正式施工前, 项目部就应与劳务队签订质量达标合同, 明确奖罚细则, 同时项目总工、技术负责人对主要人员进行耐心细致的技术方案交底, 跟踪控制, 使操作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返工现象。
4 强化经济管理手段, 避免经济纠纷
1) 坚持量价分控, 严防成本风险。对劳务队伍结算应实行量价分控, 即劳务队伍所完成的工程量必须由当班技术人员进行签字确认, 并由总工审核后交计划部门根据合同单价进行计价, 同时要求设备物资部门对在施工过程中劳务队使用的周转器材、工程设备、建筑材料等进行盘点, 完善手续, 防止材料浪费现象的发生。2) 坚持制度落实, 防范劳资风险。为确保劳务人员工资按时发放到位, 保证其合法收益, 采取按月代发工资或在结算时将工资支付到农民工手中, 有效规避劳资风险。3) 坚持及时结算, 避免经济隐患。a.督促项目部及时结算。b.实行公司审批制, 防止效益流失。项目部先将结算资料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公司审批, 然后按审核批复意见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 项目部组织办理结算签字手续, 并在结算完成后将竣工结算书面资料报公司成本管理部审批。c.及时签订竣工结算书。每个合同完成结算后, 均由项目部组织施工队签署竣工结算书, 双方签字确认后交由成本管理部存档, 劳务合同即执行完毕。4) 坚持真情相待, 实现和谐共赢。项目部将外部劳务纳入项目部员工进行规范管理, 不把他们当“外人”, 不断改善施工生活环境, 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并积极鼓励他们为项目出谋划策, 以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促进双方和谐发展, 合作共赢。
5 依法使用零散性劳务用工人员
1) 按计划聘用。项目中标后, 公司人力资源部确定人员配置需求计划, 并组织完成固定用工人员的配置。对缺口人员, 由项目部提出书面计划, 报经公司审批后再进行聘用, 确保按需用人。
2) 建立合同关系。对聘用的零散性劳务人员, 一对一签订劳务合同。对紧缺的测量、试验、技术人员, 由公司与其签订一年期合同, 在培训、待遇、管理等方面享受与固定员工同等待遇;对经过一定时间使用情况好、经考核评价合格的人员, 可以续签合同;对专业素质强且思想素质好的人员, 本科生在连续使用两年, 专科生在连续使用三年后即可签订三年期合同, 纳入固定用工人员管理范围;对其他可替代性的季节性用工人员, 则主要由项目部、分公司与其签订一年期以内的临时用工合同。
加强外部劳务管理是向管理要效益的重要途径。外部劳务的使用与管理是适度扩张施工规模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要把握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 选择合适的劳务用工模式, 做到养在社会, 用在企业, 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通过加强外部劳务管理, 为项目的最终创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外部经济管理 篇5
1、()行为属于未按照规定保管发票的行为。
A、未按照规定建立发票保管制度
B、损(撕)毁发票
C、丢失或擅自销毁发票存根联以及发票购领簿
D、转借、转让、代开发票
答案:ABC2、发票存根联应当保存十年。
A、对
B、错
答案:B3、纳税人取得的货运定额发票是准予抵扣的运费结算单据之一。
A、对
B、错
答案:B4、税务机关是发票的主管机关,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指定的企业印制。
A、对
B、错
答案:A5、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应当保存3年。
A、对
B、错
答案:B6、发票的管理办法由()规定
A、财政部
B、国家税务部总局
C、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D、国务院
答案:D7、税务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是发票的主管机关,负责发票印制、领购、开具、取得、保管、缴销的管理和监督。
A、对
B、错
答案:B8、纳税人未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的,税务机关()。
A、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B、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下罚款
C、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罚款
D、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罚款
答案:D9、纳税人非法印制发票的,由税务机关销毁非法印制的发票,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并处()。
A、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B、一万元以上的罚款
C、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D、五万元以下
答案:C10、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税收违法行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税务机关可以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A、对
B、错
答案:A11、下列符合发票管理规定的是()
A、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指定的企业印制
B、普通发票可以到任意印刷企业印制
C、普通发票由县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指定企业印制
D、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
答案:AD12、妨碍发票管理的犯罪包括()。
A、非法出售发票罪
B、骗取出口退税罪
C、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D、非法出售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答案:ACD13、现行制度规定,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本地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要求其提供担保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与数量交纳()以下的保证金,并限期缴销发票。
A、10000元
B、20000元
C、2000元
D、5000元
答案:A14、发票真伪的鉴定权属于公安机关或公证机关。
A、对
B、错
答案:B15、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财务和发票管理制度健全、发票使用量较大的单位,可以申请印制印有本单位名称的发票;如统一发票式样不能满足业务需要,也可以自行设计本单位的发票式样,但均须报经省以上税务机关批准。
A、对
B、错
答案:B16、跨省、市、县从事临时经营的单位和个人,需向临时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发票,必须交纳10000元以下的保证金。
A、对
B、错
答案:B17、外出经营的纳税人需要发票的,可直接向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领购普通发票。
A、对
B、错
答案:B18、由国家税务总局指定企业印制的是建安发票。
A、对
B、错
答案:B19、税务人员需要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而且应向被检人开付收据。
A、对
B、错
答案:B20、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存放和保管发票,对保存满5年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购领簿,可以自行销毁。
A、对
B、错
答案:B21、按照涉税案件管辖的相关规定,对于(),应由案发地税务机关组织查处。
A、重大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违法案件
B、涉及被查对象主管税务机关人员的案件
C、发票违法案件
D、重大偷税、骗税案件
答案:C22、对外地来本辖区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申请领购发票的,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其提供保证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及数量缴纳不超过()元的保证金。
A、500
B、1000
C、5000
D、10000
答案:D23、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发票的真伪应由()来鉴定。
A、人民法院
B、国家税务总局
C、税务机关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答案:C24、某企业申请领购发票,应()。
A、提供财务印章或者发票专用章的印模
B、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取得发票领购簿,凭发票领购簿核准的种类、数量和购票方式领购发票
C、提供经办人身份证明
D、提供税务登记证件或其他有关证明
答案:ABCD25、关于发票管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票的主管机关是税务机关
B、发票印制是发票管理的首要环节
C、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指定的企业印制
D、未经税务机关指定,不得印制发票
答案:C26、填开发票入账属于()行为。
A、未按规定领购发票
B、未按规定填写发票
C、未按规定取得发票
D、未按规定保管发票
答案:C27、按照规定,已经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年。
A、10
B、1
5C、3D、5答案:D28、()统一负责全国发票管理工作。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财政部
D、国家税务总局。
答案:D29、税务机关是发票的主管机关,增值税专用发票由省级税务局指定的企业印制。
A、对
B、错
答案:B30、自开票需资格认定的纳税人有()。
A、铁路运输
B、装卸搬运
C、公路、内河客运业务
D、公路、内河货物运输
答案:D31、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未按规定保管发票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000元以下的罚款。
A、对
B、错
答案:A32、税务机关在发票管理中有权进行下列检查()
A、对可能藏匿假发票的场所进行搜查
B、调阅、复制与发票有关的凭证、资料
C、检查印制、领购、开具、取得和保管发票的情况
D、调出发票查验
答案:BCD33、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未按规定开具发票的行为()
A、转借转让发票
B、自行填开发票入帐
C、借用他人发票
D、单联填开发票
答案:ACD34、跨省、市、自治区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需要领购发票的,应向经营地税务机关提供《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并()。
A、提供纳税担保
B、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及税务登记证副本
C、缴纳纳税保证金
D、预缴税款
答案:A35、发票案件的查处由被查对象所在地的税务机关负责。
A、对
B、错
答案:B36、丢失或擅自损毁发票存根联以及发票登记簿属于未按规定保管发票行为。
A、对
B、错
答案:A37、发票的存放和保管应按税务机关的规定办理,不得丢失和擅自损毁。已经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
A、10年
B、1年
C、3年
D、5年
答案:D38、对非法印制发票的行为,税务机关应销毁非法印制的发票,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并处10,000元以下罚款。
A、对
B、错
答案:B39、税务机关是发票的主管机关,负责发票()的管理和监督。
A、印制与领购
B、开具与取得
C、运输
D、保管与缴销
答案:ABD40、开具发票时可同时使用2种文字。
A、对
B、错
中东动荡下的中国经济外部风险 篇6
中兴公司副总裁、北非区总经理陈杰文在接受《国家财经周刊》记者专访时说,按他的估算,仅中兴在利比亚的潜在利益损失规模就6亿元人民币左右。
中兴的巨大损失并非个案。对中国来说,2009年前6位石油进口国中,除了俄罗斯,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和苏丹都在这条黄金线路的沿岸。在这里,中国还有众多基建、电信项目,和数以万计的劳务人员。
“这次中东北非动乱事发突然,导致中资企业很被动。由于现在大量中资企业在全球热点地区开展业务,风险预警就显得尤为必要。”陈杰文表示。
中东和北非乱局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这是考量中国经济外部风险急需深化的一个主题。
重大利益
苏伊士运河,连接着中东和北非,是连接三大洲的战略航运要道,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油和对欧洲的贸易大多经过该运河。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从中东北非地区的石油进口占总进口的60%左右。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余国庆对本刊记者表示,埃及虽不是重要产油国,但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埃及还是中国与中东非洲开展贸易的重要桥头堡。中国与苏丹的贸易、石油设备出口和原油进口大多通过埃及转口。而苏丹已经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石油投资地。
埃及对南苏丹独立表面支持,但其立场因尼罗河水源分配问题仍存变数。因此,埃及局势发展以及埃及与苏丹南北未来关系变化与中国在该地区石油利益密切相关。
“后穆巴拉克时代的埃及是保持温和的、世俗的国家取向,还是转向激进的带有伊斯兰倾向的国家,对中东地缘政治有重大影响。”余国庆说。
在利比亚,中资能源企业主要以中石油为主。2005年底中石油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一个区块的风险勘探合同,面积2566平方公里。该合同为勘探产品分成协议,开发生产期25年。此外,该公司还在利比亚提供物探、钻井、测井、录井等油气田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工程建设服务,与部分欧美能源公司签订了钻井、数据处理以及录井服务合同等。这些项目和合同目前都存在搁浅甚至取消的可能。
伊朗局势也值得关注。伊朗近年一直是中国三大石油进口国之一。2010年中国与伊朗贸易总额已突破25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能源贸易。伊朗已连续发生反政府的示威游行,美国也公开表示支持伊朗国内反对派的“民主行动”。中国几大石油公司近几年来都在伊朗开拓油气业务,潜在风险难消。
在极端情况下,该地区部分国家是否再次运用“石油武器”,应对内外压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可能不会像过去那样直接‘禁运’和‘提价’,而是通过改变能源政策的方向来体现,如争取本国石油合资权益、要求外国石油公司增加当地基础实施投资,提高环保要求,增加当地工人工资和待遇等。”余国庆表示,“中国能源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和营运可能因此面临更多压力。”
显性损失
在中东北非地区,特别是利比亚局势突变的情况下,中国完成大规模人员撤离,这使得中资企业在当地的相关项目全部暂停。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电信领域,面临较大损失。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利比亚调查得知,在利投资运营的大中型中资企业共75家,人员超过3.6万人。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材料显示,共有27个企业在当地的工地、营地遭袭,经济损失达15亿元人民币。
中兴公司副总裁、北非区总经理陈杰文作了归纳,损失主要包括稳定收益损失、合同余款损失和当地储蓄和固定资产损失等。人员撤离也产生一定费用。
目前就损失情况发布公告的企业主要有中建公司和中铁建公司。其中,中建在利比亚有两万套居民住宅建设项目,累积合同价值约176亿元人民币,工程量完成近半。中铁建在利比亚共有3个工程铁路建设项目,合同总额42.37亿美元,目前已完成6.86亿美元。
国资委提供的消息显示,在利比亚局势发生变化前,葛洲坝在当地项目为7300套房建项目,合同金额8.29亿美元;中水集团有在建项目6个,合同总额17.88亿美元;中交集团有5个项目。上述项目不同程度受到当地局势的影响。
与住房、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同的是,中兴、华为这两家主要通信企业在利比亚的损失相对较小,业务前景相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合同金额相对较小,此外行业特殊性导致当地买家对其依赖性较大。
陈杰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由卡扎菲控制的首都地区,政府要求保持电信网络通畅。在反对派控制的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反对派也要求保持电信网络通畅。因此,无论谁主政,都需要中资通信企业技术和服务。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局势能尽快稳定。
在埃及和突尼斯,中资企业利益损失不明显。在埃及目前受影响的主要是部分私营企业。在突尼斯中资企业很少,合同规模有限。在中东北非地区,中资企业利益较大的另一个国家是沙特。但目前沙特局势基本稳定,相关企业运营和业务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输入压力
中东北非是全球石油生产和输送基地,这里的局势动荡触动原油市场最敏感神经。目前纽约市场油价在每桶105美元左右,与利比亚冲突爆发前相比飙升了25%。伦敦市场油价更高,目前在每桶115美元水平。
中东北非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60%左右。利比亚石油产量每天约160万桶,是全球第六大产油国。国际能源机构预计,目前该国日产量已经损失100万桶。尽管沙特等国已经释放剩余产能,目前全球能源供求从数字上看并不存在明显缺口,但由于利比亚原油品质高,含硫少,因此利比亚的情况还是对全球能源供应有影响。
更重要的是,中东北非局势的不稳定始终对市场心理形成压力。市场担心包括沙特、伊朗在内的该地区主要产油国出现问题。再加上美国最近出现的经济复苏加速,需求回暖迹象,以及部分资金的炒作,油价仍然存在上行动力。诸多机构预测中,都提及油价上行至130美元,甚至150美元的可能性。
中国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尽管国际油价上涨传导至国内需要多个环节和一定时间,但这轮油价上涨及未来走高趋势,对居民和企业心理,以及宏观调控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此外,国际油价上涨,还带动金属、农产品等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走高,进一步加大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油价上涨对中国通胀会有压力,并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过,他认为,中国对通胀向来谨慎,因此会审慎处理。
对中国而言,油价高企带来的另外一个外部风险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可能受到拖累,从而导致中国外部需求再次出现萎缩。穆迪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说,如果纽约油价涨到每桶125美元,美国2011年经济仍将有增长,但增幅很低。如果油价超过每桶150美元,美国经济将再次陷入衰退。其他主要经济体也将面临类似情况。
避害趋利
中东北非局势带来的外部风险,使得中国需要重估全球化的布局,最大限度降低海外风险。
例如,在利比亚的住房等基建市场,中国十数家企业总共签订了数百亿美元合同,盘子过大导致风险集中,造成的损失也就比较大。商务部和国资委应建立调控机制,合理引导企业,特别是统筹大型国有中资企业的对外投资扩张。
同时,中国应密切关注卡扎菲后利比亚领导层的政治动向及对华态度,最大限度保护中国人员撤离后遗留的商业利益,一旦局势稳定后,及时寻求双边合作新机遇。
在能源利益上,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的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应在确保既有能源利益少受损害的情况下,积极推进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改变对少数进口源的依赖。
比如,国内能源企业的海外并购应寻找更稳妥的投资方式,准确把握股权安排和非股权安排两种策略的选择。在法制不完备、社会不安定或与中国存在潜在重大政治冲突的国家,应优先选择通过第三方参股或者非股权安排。
考虑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主要能源消费市场,余国庆表示,中国和中东产油国应探索稳定国际石油供求的新合作机制。
在埃及方面,部分当地商业人士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谈到,动乱后埃及当局有望出台新的刺激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原有的官僚腐败会得到治理,投资创业环境有望改善。
外部环境变化与企业管理跟进 篇7
导致企业面临严重危机的主要因素是最近一个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致使国内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被严重削弱。企业必须在深刻认识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采取有效措施适时调整经营战略, 重新构建适应未来环境发展趋势的比较优势, 在新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外部环境的关键性变化及其影响
(一) 通货膨胀导致高成本时代的到来, 给中国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高成本时代的核心是指企业成本的增长幅度高于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中国大部分企业的现状是“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 由于产品技术成熟、供大于求, 因而价格上涨的空间不大。自2007年起, 随着国际农产品价格、石油价格、矿产品价格的一路飙升,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逐渐形成, 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在此背景下, 国内PPI、CPI指数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 导致企业成本迅速提高, 这给对高成本的消化能力极其有限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国内市场, 企业受购买力、价格监管等因素的制约, 产品价格提高的空间十分有限, 一般情况下价格提升幅度都要小于成本增加幅度。在国际市场, 企业面临提高价格则丧失原有市场份额, 保持原价则亏本经营的两难选择。
(二) “刘易斯”拐点致使劳动力短缺时代到来, 中国企业的传统比较优势被严重削弱
所谓“刘易斯转折点”, 指的是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 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的转折点, 是二元经济发展向现代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具体地说, 就是在此这个转折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 工资都不会涨, 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之后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 工资开始上涨, 人均收入开始实质性地增长, 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经济增长。2007年5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提出警告:中国将要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 中国的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竭了。
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2007年对珠江三角洲的缺工问题做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认为缺工的占64%, 比前年增长了10%, 其中认为缺技工的占18%, 缺普工的占了53%, 认为两者都缺的占26%。中国社科院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系统调查, 2003~2005年, 农户家庭经营各业雇工平均工资由560元/月提高到658元/月, 增长了17.5%。在中国社科院2007年的《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表》显示, 能够全部招满工的企业只有不足32%。另有32%的企业招到用工量的75%以上, 至少有1/3的企业缺工在25%以上。以上的比较权威调查资料表明, 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力短缺, 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方内陆, 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乃至全国, 从暂时的缺工变成了长期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国企业而言, 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 次贷危机与美元价格下跌的双重影响使中国企业出口难度和风险同时加大
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次贷危机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 美国的众多企业或者破产倒闭或者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与此同时美元价格出现持续的下跌, 这两者叠加在一起导致美国居民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 美国企业引用状况也呈下降趋势, 这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讲其结果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首先, 美国消费能力的下滑将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出口数量, 美元贬值也将严重影响中国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据统计资料显示, 美国居民消费每下降一个百分点, 中国出口增长将会放缓五个百分点。美元对人民币每贬值1%, 中国企业的利润就下降了0.6%, 在美元贬值之前, 中国企业对美出口的毛利率能保持在10%到15%, 而当美元贬值当前水平的时候, 中国出口产品的实际平均利润, 就仅剩下2%到4%了。
其次, 由于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 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商债在不断增多, 海外商债是指出口企业在海外的货款因为买家拖延付款、破产等各种因素导致无法追回的资金, 据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的保守估算, 中国企业被拖欠的海外商账早已超过1000亿美元, 并且每年以150亿美元左右的速度增加, 而2008年, 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成为海外商账的重灾区, 1—4月份全国报损1.7亿美元, 比去年的1—4月份增长了123%。以浙江为例,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统计结果显示, 一季度报案的个数是122个, 是去年同期的2.5倍。按总额计算统计截至到4月, 则今年美国企业欠债百万以上的案件报案总额个数比以往翻了三倍。需要说明的是: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只占整个的大概6%, 也就是说还有94%的出口企业实际上它所遭受的损失不在统计范围内的。
二、中国管理企业跟进的对策
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当有人动了奶酪的时候, 就应该立刻起身寻找新的奶酪, 当优势丧失时, 必须从他开始丧失的时候重新定位, 企业只有和环境保持动态的适应性, 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因此, 中国企业必须因应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完成管理跟进, 才能化解危机, 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一) 利用地区差异, 加速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比较大的地区差异, 这种差异在劳动力和土地这两个基本生产要素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这为中国企业在国内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讲, 要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谋划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降低生产成本, 为重构比较优势争取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二) 通过资本运营, 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化
规模经济会极大地降低成本, 在高成本时代, 中国企业要学会运用规模化的生产方式, 通过产权交易等手段, 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来减轻成本提高带来的压力。
(三)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方式, 企业要走出低端产品、低端市场、低附加价值的恶性循环, 即必须立足科技创新, 以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来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只有不断的科技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不断拓展的市场空间、不断增长的利润空间和长久的发展动力。
(四) 通过价值链的重新整合, 提高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
任何企业都处在一定的价值链里面, 是价值链构成的一个环节, 应该看到现在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 而是一个价值链和另一个价值链的竞争,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不谋万世者, 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对于企业来说, 价值链整合就是企业从全局的角度、战略的高度去思考管理的改进、流程的改进, 谋划未来的发展。反之, 如果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不能得以根本的优化, 那么企业就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当今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己整合出一条属于自己优化的价值链;另一种是把自己整合到一个优化的价值链之中去。虽然两种选择都可以达到生存的目的, 但是其主动权和生存空间却不可同日而语。以往选择是把自己整合到一个优化的价值链里面以求生存和发展, 但是, 这样做虽然比较容易, 但往往受制于人, 极易成为危机转嫁的对象。事实上, 已出现低端化、边缘化的后果。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没有对上下游的产业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整合, 这个集群就面临非常不稳定的生态环境, 一旦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就会出现集体死亡的危险, 南方的“小狗经济”现在面临的危机正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后中国企业价值链整合有两大方向:一是向终端发展, 二是向上游整合。
(五) 重新构建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化解劳动力成本提高带来的压力
1. 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建立员工的归属感。
民工潮与民工荒里面有许多是企业的短期行为, 价格一年一议, 员工缺乏归属感。成为彻底的唯利是图的经济人和企业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有密切关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认为, 在民营企业内部, 确实存在着用工制度不规范的情况, 据调查, 国营企业中有四成用工者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员工处于无保障状态, 特别是一些三资企业。存在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一个包括资方、工人、政府在内的三方协商机制, 放任企业自主定价, 薪酬不仅是工资的问题也不仅是钱的问题, 而是员工在工作中获得的全部的工作报酬, 其中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精神报酬和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报偿。
2. 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
企业劳动力成本不仅取决于劳动力价格的绝对值, 更取决于单位价格下劳动力所产生的效益。最关键一点在提高劳动生产率, 向效率要效益。目前, 国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还很低, 对比国际先进尚有不小的差距, 一些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可提升空间很大。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 如果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辅之以合理的培训, 劳动生产力将会快速地、大幅度地提升, 这种提升完全可以抵消由于劳动力绝对价格提高所造成成本增加。
中国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这一客观现实, 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因应环境的变化, 及时调整企业经营战略, 不断跟进企业管理模式, 就一定能够在挑战中找到机遇,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目前, 通货膨胀导致高成本时代的到来, 给中国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次贷危机与美元价格下跌的双重影响使中国企业出口难度和风险同时加大。企业必须在深刻认识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采取有效措施适时调整经营战略, 完成管理跟进;利用地区差异, 加速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通过资本运营, 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提高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重新构建适应未来环境发展趋势的比较优势, 在新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外部经济管理 篇8
劳动争议仲裁,是说劳动争议仲裁部门按照主要对象的问题处理劳动纠纷,按照法律进行评断的执法过程,包含对劳动纠纷采取措施,按照法律处理且做出评判的一系列程序。普遍称为劳动仲裁。劳动仲裁体系存在不可缺失性。其一般体现于处理劳务争议的体系运行流程内。中国劳动争议处理措施普遍为“一调一裁两审制”,一般包含调解、审判、法院二审评判,现实操作流程里还包含协商制。但是,劳动纠纷当事人一旦想要由法院处理达到自身的利益,一定要先申请劳动仲裁部门的处理,就是“程序前置”要求。
二、劳动仲裁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监管的概念源于公司,不过并非只限于此,部分国家普遍表达了人力资源前景手段。宏观角度的人力资源监管不但追求功率,并且更加大力注重人力资源的平等分配与再生。不过,不管公司或是机关,人力资源监管都与相应的外在条件相关。所以,在断裂社会的角度中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存在普遍的实际意义。劳动审判制度涉及机关、公司与劳动者,包含人力资源监管的双方,所以以其为基础为当下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分析人力资源监管展现了便捷。依据宏观角度看,断裂社会中的各层次有着很深的代沟。断裂社会的特点包含一些人被放到大众社会组织以外,这些人大多被称为“弱势人群”。弱势人群中一些人尽管其中少数人都能回归现实组织中去,不过在水平较低的现实利益平衡制度下,这些成员的人力资源并没有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其并非是利益主动保障体系,而属于被动的起诉体系。所以,其主要是为劳动者维权展示体系支撑。尽管属于保护性的鼓励,但却能够在相对程度上减少自身的安全缺失,达到和公司人力资源监管的目的相适应。不过,每种体系下都有着相对应的价值,并且大多是双重价值。措施前的规律必定加大判决体系的压力,同时具有违返审判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过于申诉化的后果造成机关能力的损失。大力的行政化则会相对层次上阻碍审判的公正公开,很难展示其“中立的裁判者”的位置。可以预见,部分难题不但和人力资源监管的有效价值相反,并且也在相对程度上降低了体系自身的合法性。
三、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可能机遇
1.政府的战略支持
行政体系革新中,“劳动局”大多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噱头替换,其除了体系职能的调节以外,更加展示了机关将“人力资源”的观念深化实践的决策。机关的扶持不但可以扩大人力资源观念,而且能促进人力资源监管企业的进程,包含高校人力资源职业培养和社会人力资源培育、挖掘市场的培训与发展。
2.有限的制度资源
从对劳动审判体系的研究中能够得出,这项体系对规范人力资源监管所展现的主要价值。并且除劳动审判以外,还有调和、法院二审仲裁等手段可以在处理劳动审议时发挥效率。劳资审议仲裁只是人力资源监管流程中的一项工作,监管流程中的其余过程也包括相应的体系规则。人力资源监管的大部分过程大体上都达到了比较规范的法规体系,劳资两方的权益都可以在体系的结构中得到保障。
(二)现实挑战
1.紧张的劳资关系
导致断裂社会的因素包括国家转型中权益和本金的结合导致多数人被归到国家组织以外。不合法的市场原因导致了不公平从而引发劳资双方紧张,劳资审议常常发生。包含劳动审议体系在内的现有体系可以在相对过程中展示渠道功能,减少这些现实压力。不过在审议发生之前缺失有效阻碍劳动审议发生的现实体系。劳动者方面因为缺失完善的机构,权益经常难以得到凝聚,这极大提高了相关机构人力资源监管的困难。多发的劳动审议则极大增加了人力资源监管的本钱。
2.制度不完善
这体现在多个角度:主要是现有体系的缺失。首先是在对劳动审判体系的研究,可以看出这项体系在价值与效率上和人力资源监管非常相适应。不过,审判体系在运行流程里的缺失却在相对方面上对其主要价值达到“中和”结果,这项体系对人力资源监管的时效性也大幅降低。部分对于劳资两处不存在合法性的劳动审判很大几率造成其向法院起诉的阻碍,不论是由行政或是由公司的人力资源监管来说,都会导致监管本金增多与效率的降低。和仲裁体系相对应的还包括调和、审判等措施,不过实战中调和措施的作用很难起效,有限的体系资源无法受到充分的利用。第二是体系缺失。断裂社会中公平是大家重点追求,中国部分法规尽管展示了该原则,可是无法给予其相等的价值尺度。人力资源监管的外在条件对其效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在实施大学生就业的项目中,人力资源意义受到行政机关等机构的高度认可。行政部门革新中,“劳动局”大多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噱头替换,其中除了部门能力的调解以外,着重展示了机关把“人力资源”的观念深入到实战中去。对公司监管的程度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的前景中必定发挥绝对优势,换句话说,每个公司长远发展的重点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监管上。国际上人力资源监管典型课本上多次表达外部条件对监管的必要程度。对组织人力资源监管的方面来说,环境条件包含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内在条件大多包括文化、部门构造、操作流程等涉及部门本身的条件,外在条件则大多包括部门外部对组织人力资源监管造成影响的条件,包含部门所处的外部因素、法规政策等角度的原因。部门外在因素对人力资源监管往常常造成很大的影响。包含部门人力资源监管运行条例的颁布、监管本金的掌控、监管手段调节等多个方面。所以,对人力资源监管外在条件的分析有着必要的实际意义。我国国情下的人力资源监管需要顾及我国的现实情况,孙立平教授表达的“断裂社会”概念针对眼下我国现实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加强高校科研团队的内外部管理 篇9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现状,内外部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中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教师占全国科研力量的22%,高校已经成为科研体系的核心,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和高新技术的主要源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个体科研人员由于学科的局限,信息量、知识量难免受到影响,凭个人的力量和单学科的知识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科研的需要,同时也很难在科研领域有重大的突破或发现。科学研究活动的集体性、开放性日益引起科研部门的重视,正在成为一项社会化的集体协作性活动,这就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需要科研人员将个体力量融合成一股合力作战和合作攻关。在企业界广为接受和应用的“团队”因其运作模式强调集体智慧,适应了科学研究的变化和要求被逐渐引入科学研究领域,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的概念应运而生。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教师中的一种特殊的工作群体,是为承担科研项目而组建的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一般群体的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其中第一层次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就是“长江学者和创新性团队发展计划”。从教育部的这一支持计划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政策的倾斜和导向,明确了高校进行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建设科研团队,如何使科研团队多出高水平成果,如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如何使团队能够长期稳固发展,如何使团队成员能够快速成长,这些都涉及到团队的内外部管理。本文拟从现阶段高校科研团队现状中总结经验,提出加强科研团队内外部管理的措施。
1 高校科研团队现状
(1)现阶段高校中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为数不多,多数科学研究工作还停留在研究人员自下而上的自由式探索阶段,充其量是科研人员为了申请项目临时组成的科研小组或课题组,而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这些科研小组基本流于形式,组织相对松散,有些项目组成员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其中的成员,项目负责人独自完成该项目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很难保证质量,这样的研究小组也难以完成重大科研任务。以重大科研任务为共同目标的集聚在同一平台上的跨学科、跨院校的团队研究,目前在高校中极为缺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科齐全、人才汇萃的集体效应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2)高校科研团队中以研究生导师和其毕业留校的学生组成“师徒合伙”类的小型团队较为常见,这类团队研究方向一般不轻易改变,成员所学的学科相近,很难取得交叉学科产生碰撞的火花,创新性不强,科研项目的成果往往仅用作晋升职称的资本,没有后续研究,因而很难产生原创性的优秀成果。
(3)有的高校也成立了以研究所为平台的科研团体,但由于管理不善,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研究人员各自为阵,申请项目时都充当负责人,将科研力量分散,大大降低了申报的成功率,尤其是申报高级别项目时,较为吃亏。团队的合力根本没得到体现和发挥,浪费了科研力量。
2 高校科研团队的外部管理
(1)高校科研团队的上级主管部门有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团队所在单位(学院、系或科研所),为防止管理中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等现象,影响科研团队的工作效率,应该明确科研团队日常行政事物由团队所在单位负责管理,科研工作进度、科研目标的完成情况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交叉事务协商解决。
(2)科研团队的外部管理部门应建立科研人才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设备管理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好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为科研团队创造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2.2.1科研人才管理涉及对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的遴选、激励
(1)科研团队负责人是团队领头羊,他能将团队的力量凝结起来,为团队指出适合发展的学科方向,在某些时候代表团队同相关部门协调工作,在团队内部有足够的领导力,能处理好团队内、外部的各种关系。团队负责人在团队内部的领导力主要来自于他在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影响力,因此,选择团队负责人时,其学术水平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另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团队成员的基本条件应该是博士或副高及其以上,科研团队的规模一般在10人以内,其中包括4-6名骨干成员。在遴选团队成员时,应充分考虑成员的能力、专长、个性等方面因素,做到技能互补,骨干成员和基础工作人员应该设立合适的比例结构。
(2)高校团队科研合作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就是利益分配未达成共识。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中多以在成果中排名是否为第一作为各种考核的重要指标。如何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成员甘愿服从团队的总体安排,贡献个人的智慧,使团队达到最优的运行状态,这是科研管理部门同人事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学校应该从政策上对团队成员的奉献作出合理评价,给成果排名第一以外的成员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团队承担的国家级项目中第2到第5排名人视同为作为第一排名承担了一项省部级项目,以此类推,具体办法视各学校情况而定。另外,学校的各种考核体系中,作为科研团队的成员可以享受相应的政策,比如设立专门的考核指标以获得额外的加分。
2.2.2团队科研成果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可分为前期成果管理、预期成果管理、定期成果管理和终期成果验收4个阶段
(1)前期成果管理是团队学科研究的基础平台,是申报团队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组建科研团队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将科研团队成员与团队研究内容有关的前期研究成果搜集归档。
(2)预期成果管理是指科研团队组建后,科研管理部门应该规定团队制定科研计划,明确预期要达到的科研成果,并围绕预期成果将科研任务分配给具体的科研人员。
(3)定期成果管理是指科研管理部门每年根据团队做的科研计划对团队人员的科研任务进行考评,对工作出色,很好完成任务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科研任务的人员进行淘汰。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划拨第二年科研经费的依据。
(4)终期科研成果验收是在项目资助期限到期时,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项目计划任务书对项目的成果进行验收。考核的范围包括项目的预期目标、获得的成果与经费的投入是否合理,成果的价值等。
2.2.3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是否合理使用影响到项目是否能顺利完成、成果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能否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甚至团队成员合作的有效性。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制度可以杜绝经费不合理使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
(1)团队负责人制定合理的项目经费使用计划报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结合经费使用计划和项目进度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2)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3)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有权对经费报销情况实施检查和监督,明确科研经费开支项目,严格控制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开支,对不合理使用经费的,给予一定的处罚,严重的可以停止拨款或撤销项目。
3 科研团队的内部管理
建立科研团队外部的管理机制外,还应建立和健全科研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形成团队规范,使团队内部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避免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团队负责人进行内部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团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根据这个目标和方向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制定项目经费管理计划,劳酬分配制度,协调团队科研任务、重视队员个人发展,制定队员的培训进修计划,明确团队的日常管理制度等。
3.1 团队负责人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团队目标
组建科研团队的目的是为了集合专长相关或互补科研人才的力量朝着某个科研方向研究奋斗。科研团队与课题组不同,课题组是为了解决一个相对独立、内容较单一的、特定的课题研究任务而组成的,它只关注课题科研任务的完成,不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而科研团队不仅要考虑科研任务的完成,还要考虑学科的交叉综合和发展。应按照学科的战略发展规划来确定科研团队的目标,通过确立团队目标,并获得团队成员共同认可,使团队的工作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使科研任务完成的同时,促进学科的发展。
3.2 人才引进
学校科研团队人才管理制度只是从框架上对团队成员的要求作了相关规定。在具体的实施当中,团队负责人可以根据本团队的学科方向和发展目标以及团队发展所处时期,制定详细的人才引进计划。
3.3 合理的经费管理计划
科研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科研经费应该由负责人统一管理,这包括了团队申请任何项目的经费,经费的报销实行一支笔制度,只有团队负责人签字后才能使用团队项目的经费。负责人应该制定出合理的经费管理计划,将每年总经费的一定比例用作队员劳动的报酬,一定的比例用作项目研究所需的经费开支,一定的比例用于团队的日常管理和开支,一定的比例作为流动资金备用。
3.4 合理的劳酬分配制度
队员的劳动付出是需要回报的,为了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避免队员之间因为劳酬产生分歧,必须制定出严格、合理的劳酬分配制度。这也是鼓励队员多参与科学研究的一项激励制度。劳酬分配应立足于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具体体现为同一级别的项目,研究工作做得越多,获得的劳酬越多;同样研究任务的情况下,项目的级别越高,获得的劳酬越多。劳酬的发放形式可以采取每月发基本津贴,年终根据本年的研究工作完成情况发放相应的劳酬。每月的基本津贴可以根据队员的职称、学历情况确定,可体现出一定的差距。
3.5 协调团队任务、重视队员个人发展
队员是科研团队赖以生存的血液,队员的职称、学历越高,团队的研究力量越强。团队负责人要帮助队员作好个人发展规划。在申报项目确立项目负责人时,在保证项目研究人员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团队负责人要认识到研究成果对每位成员的重要性,协调好科研任务,使队员在评职称、提高学历的时候有足够的支撑材料。
3.6 团队成员的培训进修计划
定期派队员参加本学科权威专家举办的培训进修,拓展队员视野,提高队员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为团队带来本学科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团队的科研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克昌.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5,(5):46-47.
外部经济管理 篇10
1 模型设置
设N个依序排列的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初态无序且邻域耦合的自适应社会成员形成一个一维点阵(类似于振子点阵)。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用一个三参数函数F来模拟(三个特征指标),它们随一个共同的自变量n(如时间参数等)变动。(n=0,1,2,…):
X(j)=F(A(j),W(j),Q(j);n)(j=1,2,…N)
其中A(j)、W(j)、Q(j)是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结构参数;设:
A(j)的所有可能取值:0.05,2×0.05,…,20×0.05;
W(j)的所有可能取值:0.05,2×0.05,…,20×0.05;
Q(j)的所有可能取值:0.05,2×0.05,…,20×0.05;
设自变量n每变化r=60步,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结构参数变化m=1步:下一步每个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的结构参数值,随其邻域各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结构参数这一步的最可几值而变化(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从众趋同机制的一种模型表述);每个社会成员的不对称邻域定义为以这社会成员为参照,其右侧80个社会成员、左侧20个社会成员的100个社会成员的集合;每个社会成员的对称邻域定义为以这社会成员为参照,其左侧50个社会成员、右侧50个社会成员的100个社会成员的集合;若邻域伸展到边界外,不存在的邻域社会成员用随机选取整个点阵上任一社会成员来替代。
设点阵的初态是无序态:各个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结构参数均匀随机分布于其所有可能值。
2 计算机仿真不对称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形成的一维点阵的自组织过程
初态m=0时,一维点阵所有N=1000个不对称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的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结构参数均匀随机取值分布,以及这些结构参数在其所有可能态上的均匀随机填布。
一维点阵演化进行到m=3步时,所有N=1000个邻域耦合自适应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函数结构参数取值分布,以及结构参数在其所有可能态上的填布。
一维点阵演化进行到m=20步时,所有N=1000个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结构参数取值分布,以及结构参数在其所有可能态上的填布。
一维点阵演化进行到m=50步时,所有N=1000个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结构参数取值分布,以及结构参数在其所有可能态上的填布。
由另一无序初态出发,从m=1到m=50每一步,一维点阵系统1000个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的结构参数所占据的其可能态的个数。
总结与上述仿真演化过程相类似的大量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初态无序不对称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形成的一维点阵,当每个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演化的下一步其结构参数取值,随着其不对称邻域中诸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的这一步的最可几取值而变异时,经过多步仿真演化,点阵自组织趋于所有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同步振荡的单一相。
3 计算机仿真对称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形成的一维点阵的自组织过程
由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无序初态出发,从m=1到m=50每一步,对称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形成的一维点阵系统所有1000个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的结构参数,所占据的其可能态的个数,如图1。
从m=1到m=50每一步,一维点阵系统所有1000个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的结构参数所占据的其可能态的个数
初态无序对称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一维点阵演化进行到m=50步时,所有N=1000个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结构参数取值分布,以及结构参数在其所有可能态上的填布。
重复进行与上述自组织演化同类的仿真,显示如下结论:
对于初态无序对称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形成的一维点阵系统,当每个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演化的下一步其结构参数取值,随着其对称邻域中诸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的这一步的最可几取值而变异时,经过多步仿真演化,系统的熵(与系统宏观态所包含的微观态个数的自然对数成正比)在此过程中递减;点阵自组织演化至分区同步振荡稳定态,不同的无序初态演化出不同的最终分区同步振荡稳定态,但这分区个数的可能值(一维点阵均匀相的个数)存在一个确定的规律:小于或等于点阵尺度(1000)与耦合邻域尺度(100)之比。这一结论可以看作初态无序对称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形成的一维点阵系统的相律。
4 小结
这里设置的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初态无序的对称和不对称邻域耦合自适应社会成员形成的一维点阵模型系统,是一个自组织演化系统。不对称邻域耦合机制将使系统自组织演化至所有社会成员同步振荡的单相系;对称邻域耦合机制将使系统自组织演化至分区均匀同步振荡的多相系,且这多相系相个数小于等于一维点阵尺度与耦合邻域尺度之比。
这一研究可以用来理解,每个个体只要与其邻域群体形成从众趋同的耦合机制(受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的从众心理驱使),即,下一步每个个体的结构参数值,随其邻域各个体结构参数这一步的最可几值而变化,则初态无序的复杂系统就会演化至分区同步或整体同步的自组织态。这解释了社会成员行为外部不经济水平自组织现象。
参考文献
外部经济管理 篇11
来信选登
“对于新兴的传媒产业,雄厚的资金支持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也正在积极地谋求海外风险投资的关注,最近接触的几家投资者都对我公司的细分行业经营环境提出了许多问题,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合适的回答?”
——根据3月20日上海XX传媒科技公司李小姐(化名)来信整理
杰克·韦尔奇认为,决策勇气是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第一要素,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纷繁紊乱的内部态势,科技创业者们更需要的是决策前系统、审慎的分析与思考。对企业战略的判断不能仅依靠管理者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而应建立在对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之上。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外部环境对于企业发展提供的机会和可能造成的威胁,为后续的战略制定打下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三部分。宏观环境是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起到间接或潜在作用的各种社会大环境,从最根本上影响科技型企业经营的起步、发展及未来走势;中观环境则包括行业与地理环境因素。对创业者来说,宏观环境往往不具有可选择性,而地理环境主要涉及目标市场的选址问题,本文不作过多阐述。
我们认为,中观环境分析中的行业分析是中小企业战略思考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应引起广大创业者的高度重视,建议至少从行业集中度、价值链、成功要素、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产品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行业集中度分析 是指一个行业的整合程度,也可以理解为行业的规模结构,比如行业前五名的市场占用率,一般通过行业集中度曲线来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 将行业价值链各环节展开后对其利润分布情况及关键控制点作深入分析,是科技中小企业在行业内寻找机会的有效方法。
行业成功要素分析 深入剖析在行业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可以找到企业战略成功的加速器,从而快速实施企业定位。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是对业内主要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行定性判别,一般采用市场接受程度和销售成长等指标来衡量。
产品创新分析 对一定时期以来的产品要素的创新进行跟踪分析,从而可以预测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一般采用二维表格进行分析。
嘉宾点评
寻找风险投资的中小企业尤其应重视行业分析
小议网络外部性对经济的影响 篇1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仅在消费还是生产等经济活动方面, 都越来越多的依靠信息网络, 网络的外部性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已不可小窥。
一、网络外部性定义
网络外部性是加入某一网络的行为能够给该网络的所有其他参与者带来利益的变化。这里的网络既包括同一种产品的消费者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也包括同一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以及同一产品的生产者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网络经济外部性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
(1) 相互依赖性:一个加入此网络的决策主要取决于此网络现有用户数量, 即已经做出相同决策的人数。著名的梅特卡夫法则就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如果一个网络中有几个人, 那麽网络对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价值成正比, 这样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n* (n-1) 成正比。
(2) 非补偿性:这就是说某人产生的成本无法要求他人支付, 举例来说:某公司想要从电信网络中得到最大利益, 除了要学习电信网络的有关知识外, 还要受到基础设施好坏, 电信用户使用电信网络情况等影响。
二、网络外部性的效用函数
网络外部性属于正的消费双向外部性, 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其他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产生的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间接效应, 而且这种效应在消费者中是相互的。在这里, 消费者对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效用评价函数不仅由其本身的消费行为决定, 而且也由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决定。
无网络外部性下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在网络外部性不存在的情况下, 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效用评价函数仅由产品或服务本身的一些属性作为变量来决定, 如消费者i对某一产品的效用函数可以如下表示:Ui=Ui (x1, x2, .., x n) 其中, x 1, x2, …, x n分别表示产生效用的一些产品属性。
例如, 对于PC来说, 这些属性可以是价格、CPU速度、显示器大小、硬盘大小、内存条等等。网络外部性下的消费者效用函数而当网络外部性存在时, 使消费者对产品的效用评价发生了变化, 其他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活动也作为影响因素而成为效用函数的解释变量。此时, 消费者i对产品的效用函数可以如下表示:Ui=Ui (x1, x2, .., x n;c1, c2, .., ci-1, ci+1, .., cm) 这里c1, c2, .., ci-1, ci+1, .., cm表示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活动, 而这些消费活动对消费者效用函数产生了正的影响。这些正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 (如电信市场, 额外用户的增加能使原先的用户增加了可以通话的终端, 因而对电信网络的效用评价增加) , 也可以是间接的 (如浏览器市场, Netscape的浏览器用户的增加, 会吸引更多的ICP采用Netscape的web编辑软件来建站, 从而使与Netscape浏览器完全匹配的网站内容增加, 最终增加用户对浏览器产品的效用评价) 。
上述网络外部性下的产品效用函数可进一步简化, 前一部分可作为消费者对产品本身属性价值的评价, 而后一部分由众多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可集合为网络外部性价值, 即消费者对网络外部性的评价。消费者i的效用函数为Ui=Ui (X;W) 这里X为产品本身的价值, 而W为网络外部性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 即网络外部性价值。
三、经济思考
从上文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分析, 消费者对产品的效用评价函数也不再仅仅基于产品本身, 而将产品网络也包含了进去。在这样的前提下, 消费者选择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 而是选择一个网络。厂商所应做的不是去制造一个产品, 而是建立一个网络。
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对产品评价重心的转移, 导致厂商之间竞争重点的转移, 这些使网络的发起者或建立者更加注重从网络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来配置网络内部资源, 从而提高整个网络的竞争力。
其次, 从梅特卡夫法则来看, 网络经济下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即当所有要素投入都按比例提高时, 收益提高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的比例。在以前学习的经济学原理中, 规模收益会经历经历先增加、后不变、最后递减的过程, 这是由于一些自然条件的限制, 当企业生产达到一定得规模, 在管理成本等等的因素影响下, 再投入相关要素已不可能实现收益比例大大提高。但是, 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影响, 网络经济下网络规模越大, 带给此网络使用者的价值就越高。这种网络规模效应是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对收益的影响的, 而且这种影响在生产量够大的时候也不会分散, 反而以更强烈的形式出现。
总体说来, 网络外部性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的方方面面, 作为企业应该适时转换竞争战略, 利用网络外部性在市场上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
摘要:文章基于对网络外部性概念的理解上,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以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外部性, 从而更深入思考网络外部性对经济的影响。
【外部经济管理】推荐阅读:
外部经济性07-20
外部不经济性12-02
外部指导和内部管理05-30
公司管理体系外部审核06-05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制度11-10
浅析公路灾害预警管理体系构建与内外部预警09-03
外部环境07-21
外部分析10-14
外部监管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