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体系外部审核(共6篇)
公司管理体系外部审核 篇1
GB/T19001—2008标准审核要点指导书 简 略 写 法 审 核 要 点 1 范围 1 范围 1.组织QMS覆盖范围和过程是否有缺失? ·QMS范围和过程完整性 2.组织QMS对标准条款的删减?查:删减的合理性。·删减的合理性 4.1 总要求 4.1 总要求 1.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QMS? 识别的 4大过程(及子过程): 2.组织QMS过程、过程间顺序及关系是否被确定和管理? ·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 3.QMS关键过程所需资源和信息充分,足以支持过程有效运行和监控? 持和改进QMS 4.QMS及过程测量和监控点确定并有效否?监控结果有否分析、改进? ·过程、顺序及关系的确定和 5.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外包过程及控制情况 管理
(此条款是对QMS的总要求,是在对QMS全面审核后,对QMS所进行的综合判 ·关键过程资源和信息充分性 断。本条款不适宜进行单独审核。)·QMS及过程测量和监控的确 定,结果的分析和改进 ·外包过程及控制(仅是对QMS的综合判断,不单独进行审核)4.2 文件要求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4.2.1 总则 了解组织的QMS文件结构,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结构(范围和媒体): — 质量方针和目标 方针及目标、手册、程序、1
— 质量手册 其它操作文件、外来文件和 — 至少6个程序文件(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
记录 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符合、适宜、可操作性的评价)— 过程策划、运行、控制的文件 — 记录 4.2.2 质量手册 ·从手册和认证合同,查文审 4.2.2 质量手册 意见的修改 查认证合同、手册以及文审表: ·QMS删减及合理性 1.手册是否按文审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审核组长应对其审核、(· 范围,包括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 并记录)·程序文件或对其引用; 2.通过现场审核,评价QMS删减的内容是否合理,描述是否清楚?)·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表述。():本条款括号内容内审、咨询应审核 4.2.3 文件控制 4.2.3 文件控制 1.(文审)程序与标准符合性 ·程序符合性 2.(文审)受控文件的范围是否界定清楚: ·范围界定(方针、目标、手册、程序及所需文件、相关产品的法规和产品标准)·查:编审批发改废评审 3.抽查:编、审、批、发、改、废、评审 ·查:外来文件识别及分发 4.外来文件的识别及分发 4.2.4 记录控制 4.2.4 记录控制 1.(文审)程序符合性(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程序符合性 2.(文审)范围界定及不同媒体记录 ·范围、标识、检索、填写 2
3.程序的有效实施 ·保存、保护、媒体、处置 5 管理职责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5.1 管理承诺 1.如何向组织传达满足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问如何: 2.如何保证资源的职责落实 ·传达满足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3.自己控制哪些资源及存在问题 ·保证资源的职责落实 ·存在问题及措施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1.是否清楚组织在确定顾客要求(见7.2.1),满足顾客要求(见8.2.1)·要求确定、满足方式(7.2.1)
方面的状况及出现问题的解决? 状况及问题(7.2.2)、(8.2.1)2.通过什么方式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满足(要结合7.2、8.2.1 的解决(7.2.3)等来体现其充分性、有效性。)[· 确定、满足顾客要求的充分有效性 ](要结合7.2、8.2.1体现)5.3 质量方针 5.3 质量方针 1.质量方针文件化并由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 ·文件方针批准、发布及传达 2.质量方针的内容与本组织宗旨是否相适应 ·适应宗旨;体现满足顾客与 3.通过文审及谈话证实体现满足顾客与法规要求、QMS持续改进的承 法规要求、持续改进的承诺 诺 4.是否清楚方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评审,以保持方针的持续适宜性? ·评审时机及证据 评审的时机? ·提供目标建立和评审的框架 5.方针能否为目标的建立和评审提供框架 3
6.方针是否传达到组织内成员,并抽查证实。5.4 策划 5.4 策划 5.4.1 质量目标 5.4.1 质量目标(查阅及面谈)1.面谈或查阅目标文件 ·体现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2.体现有能力稳定地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以改进及持续增强顾客满意 以改进、持续增强顾客满意 内容 3.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固有特性)内容 ·产品要求(内容)4.与方针相一致并体现质量方针的要求 ·与方针(相)一致 5.可测量性及展开(实现质量目内容所涉及的各职能部门与不同层次 ·可测量性及展开
如决策层、执行层、作业层等),并实施 ·时限性及(可)追求性 6.目标体现出时限性及可追求性 ·更改评审及实施 7.目标更改得到评审,并按文件控制要求实施 ·完成情况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1.从手册的文审及现场审核中证实企业对QMS正常情况下的策划满足 ·查证:现有情况下策划满足 4.1及目标的要求 4.1及目标要求 2.特定产品、项目、合同的策划及质量计划 ·特定情况策划及质量计划 3.QMS的变更策划,变更及与变更有关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并保 ·变更策划:规定过程和资源 持QMS的完整性 并QMS完整性保持 5.5 职责、权限与沟通 5.5 职责、权限与沟通 4
5.5.1 职责与权限 5.5.1 职责与权限 1.询问对QMS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规定和沟通 ·职权、关系规定和沟通 2.现场审核时,抽查部门和人员以证实其职责权限与规定的相一致。(·现场查与规定一致性)5.5.2 管理者代表 5.5.2 管理者代表 1.正式任命了管理者代表?其职责和权限: ·管代任命及职责履行: a)确保QMS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a)建立、实施和保持QMS的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QMS业绩和改进需要; 过程 c)确保在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b)报告QMS业绩和改进 d)就QMS有关事宜与外部的信息交流。c)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2.问管理者代表如何履行以上职责的? d)QMS事宜的外部联络 5.5.3 内部沟通 5.5.3 内部沟通 1.组织内部门间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对QMS有效性的沟通及内容 ·沟通过程及内容: 2.今年目标的完成、方针的实现情况如何向全体员工沟通? — 方针、目标沟通 3.今年重大的质量问题、顾客投诉、或比较好事情与全体员工的沟通 — 重大质量、投诉或成绩的 沟通 5.6 管理评审 5.6 管理评审 1.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QMS进行评审 • 计划间隔 2.管理评审输入: • 输入内容(七项)及分析: 1)内容包括: [ a)审核结果; 5
a)审核结果; b)顾客反馈; b)顾客反馈; c)过程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c)过程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实物质量); d)预防和纠正措施 d)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态; e)以往管评跟踪措施 e)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f)影响QMS的变更 f)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g)改进的建议 g)改进的建议。• •QMS三性评价 2)输入是基于事实和信息的分析 • •评价QMS改进和变更 3)就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系统的评价 4)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需要 3.管理评审输出包括: • 输出:(报告)a)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包括方针目标);[a)QMS及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方针目标、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b)产品的改进 c)资源的需求。c)资源的需求] 4.管理评审记录 • 输出及措施跟踪记录 5.输出结果、措施跟踪及记录 6 资源管理 6 资源管理 6.1 资源提供 6.1 资源提供 1.为实施、保持、改进QMS过程,达到顾客满意,组织能够及时确定 •资源的确定、提供和使用的 并提供所需资源? •验证、管理及维护 关键、特殊过程资源是否充分、适宜?(查或询问策划的6.2、6.3、6.4文件)6
2.组织对资源的确定、提供、使用是否进行管理、验证,消除不适当 资源,不适当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6.2 人力资源 6.2 人力资源 • 能力要求及评价记录 1.能力要求 • 措施、培训及有效性 2.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能力的判断 •(问:员工工作相关重要性及 3.针对能力的需求提供相应培训(计划)或措施? 有关目标和实现)4.从人员胜任的角度评价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查:教育、培训、技能、经 5.查问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重要性及与有关的目标和实现 历记录 • 查:关键、特殊过程和特殊工6.查阅与QMS规定职责人员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的适当记录
种、化验、检验等工作人员的资格 6.3 基础设施 6.3 基础设施 1.确定并提供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基础设施?查清单。•确定、提供 2.存在因基础设施不足可能造成产品的不符合? •查过程设备及其他设施台帐 3.基础设施的维护(包括工装与支持性服务): •查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 6.4 工作环境 6.4 工作环境 1.确定并提供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 • 确定、提供、管理(特殊工作环境规定、提供及管理)2.存在因工作环境不足可能造成产品的不符合 3.工作环境的维护情况
产品实现 7 产品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1.对QMS范围产品的实现过程的策划包括: •主要过程确定:(7.2~7.5)a)确定文件化的产品质量目标和要求; a)产品目标、要求确定 b)文件描述产品实现所需过程(工艺或过程流程图)包括关键、特 b)文件描述的过程和关键、殊过程及控制方法; 特殊过程及控制方法 c)确定为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的文件; c)运行、控制文件 d)确定实现产品过程中所需的资源; d)过程资源的确定 e)规定过程所需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成品 e)验证、确认、监测活动及 和过程产品的验收/接收准则; 产品验收准则 f)确定证实产品/过程满足要求所需的记录。f)要求的记录 2.产品实现的策划是否和QMS的其他过程(除第7章外)要求相一致 •与其他过程的一致性 3.对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策划及质量计划 •特定情况策划及质量计划
•(策划与其他过程的一致性评价)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7.2.1 产品要求的确定 1.对顾客的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要求)的识别及确定 •抽:合同评审表及合同,查 2.没有明确,但规定或已知预期用途要求(产品的固有特性)的确定 四项要求的确定 3.与产品有关法规要求确定(环境、安全、健康)(明示、隐含、法规、附加)4.根据自身需要确定的其他附加要求 • 口头要求确认 5.以上要求以什么形式确定,如果未形成文件,查问相关的职能人员 • 确定的要求转化(设计或其他 8
回答的一致性 过程如7.5的输入)6.对以上识别的要求转化为设计开发及生产服务的输入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1.从合同台帐,包括口头、电话记录中,抽查常规、特殊合同与口头 • 查承诺前的评审:(常规、特殊)定单在向顾客承诺提供产品之前的评审 [a)产品要求明确规定
评审内容包括: b)不一致要求的解决 a)对产品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c)有能力满足使用、交付和服务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要求得到解决 要求 c)有能力满足产品的使用交付和服务等要求 ]d)评审结果及措施记录 d)保持评审结果及措施的记录 • 口头要求评审 2.对顾客没有形成文件的要求的确认,•(宣传资料评审)3.抽查产品要求变更的评审记录及文件修改记录,并传递到相关人员 4.在产品宣传时对提供的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的评审 7.2.3 顾客沟通 7.2.3 顾客沟通 1.与顾客沟通的方式及职权明确并安排 • 方式、职权及产品信息确定 2.对产品信息确定形式(例如产品目录、产品使用说明书等)• 问讯、合同处理、修改实施 3.查顾客问讯、合同或定单处理、修改的实施 • 产品问题反馈及沟通 4.查顾客反馈、投诉及向顾客的反馈记录 7.3 设计和开发 7.3 设计和开发 9
7.3.1 设计和开发策划 7.3.1设计和开发策划 1.设计和开发依据(调研报告、建议、合同等)•设计和开发依据 2.设计和开发策划明确:(.设计和开发计划)(调研报告、建议、合同等)a)设计和开发的阶段(包括完成期限)•计划的阶段及(包括完成期)b)设计和开发各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 各阶段评审、验证、确认 c)有关部门和人员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不同阶段、活动中职责与权限 和人员职权 3.对设计和开发之间的接口管理,分工明确,确保有效沟通 •接口、分工及有效沟通 4.策划输出随设计、开发进展的更新 •策划输出随进展的更新 5.设计各阶段所需资源充分,人员能力胜任(输出一般是设计开发计划)(注:设计和开发策划的输出形式一般是文件,也可以是不同媒体)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1.设计和开发输入内容的确定并记录。输入的内容包括: • 输入内容:(设计任务书)a)功能和性能要求; [a)功能和性能要求 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b)适用的法规要求 c)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C)类似设计提供信息 d)其他要求(包括包装、运输、贮存、维护、环境等)。d)其他要求(包装、运输、贮存、维 2.对设计和开发输入的充分、适宜性评审 护、环境等)] a)评审输入是否能满足已确定的产品要求; b)设计输入适宜、全面否?有无过期、漏项、违反法规要求的内容 • 输入充分、适宜性评审: c)有无互相矛盾、不完善、不清楚的内容 [ a)输入能满足已确定的产品要求 b)输入应完整、清楚,且不能自相 10
] 矛盾 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1.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形式便于对其输入要求进行验证 • 输出便于对输入验证 2.抽查设计和开发的输出: • 抽查输出(4项): a)满足输入要求; [ a)满足输入要求 b)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适当信息(材料清单、图样、说明书等)b)提供采购、生产、服务信息 c)包含或引用验收准则如:检验和试验要求 c)包含引用验收准则 d)规定对产品安全和正常使用必需产品特性 ]d)规定对产品安全和正常使用特性 3.输出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放行前批准 7.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7.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1.按7.3.1策划的各阶段系统的评审(评审项目、内容应全面、完整)·按策划的各阶段系统的评审: 2.评审内容包括: a)评审输出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a)输出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识别和发现的问题及提出必要的措施 ]b)发现的问题及措施 3.参加人员包括设计和开发有关的职能代表 ·有关的职能代表参加 4.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予以保持 ·记录评审结果及措施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1.按策划(7.3.1)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能证 ·按策划的验证
明满足输入的要求 ·验证能证明满足输入的要求 11
2.保持验证结果及验证提出问题的措施的记录 ·问题及措施记录 7.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7.3.6设计和开发确认 1.按7.3.1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按规定的使用或已知预期用途的 ·按策划对规定使用或预期用
要求进行确认 途要求进行 2.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前完成 ·交付或实施前确认 3.保持确认结果(绝大部分情况应有书面结论)及任何必要措施记录 ·确认结论及措施记录 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1.识别更改的各种契机及实施,并保持记录。·更改批准、实施记录 2.识别更改进行评审、验证、确认等活动的时机(不强求必须包括三 ·识别更改的评审、验证、确 种活动),并实施。认及实施记录 3.更改评审考虑对已交付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
4.更改在实施前得到批准
5.更改的评审、验证、确认的结果及措施记录 7.4 采购 7.4 采购 7.4.1 采购过程 7.4.1 采购过程 1.对产品实现有影响的采购品如:原材料、零部件、机加工厂的模具 ·控制范围及分类 等进行控制 ·选择、评价及重新评价准则 2.依据其采购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确定对供方及 ·合格供方名录批准、分发
采购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 ·评价结果、措施记录或业绩 12
3.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制定选择、评价及重新评价 及措施记录(特别是不良)供方的准则(·外包控制)4.建立、批准且分发合格供方名录查采购是否按名录进行
5.保持对供方的评价结果及评价措施的记录、供方业绩的记录,包括 当供方业绩不良时采取措施对供方进行控制的记录
6.外包按本条款对其进行控制情况 7.4.2 采购信息 7.4.2 采购信息 1.采购信息(文件、实物、图样等)清楚地表述拟采购的产品 ·采购要求规定 查采购计划的依据、批准,从合同台帐中抽查合同签订内容的正确、查:计划、合同及批准 完整性等。(采购要求正确、完整性)2.在采购信息中,适当时考虑标准)条款的相应要求: ·采购信息中7.4.2a)/b)/c a)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批准的要求 条款的相应要求: b)人员资格的要求 [a)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批准要求 c)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b)人员资格的要求 3.与供方沟通前,确保所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适宜的 ]c)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1.组织确定并实施进货检验及其他必要的活动,以满足采购要求否? ·确定、实施进货检验及其它 2.当组织或顾客有现场验证要求时,组织要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 活动 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出规定 ·组织或顾客现场验证要求、实施和放行规定 13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策划及控制条件规定 ·控制策划及规定 2.规定的关键、特殊过程 ·产品、生产计划及完成 3.适用时生产和服务部门或人员得到表述产品特性信息,如产品规 ·工艺流程及关键、特殊过程
范、图样、服务规范等 ·产品信息/作业指导书 4.必要时,具体作业人员得到并执行有效的作业指导书 ·设备能力、使用及维护 5.使用的设备能否满足实现产品特性及过程能力的要求 ·监测设备配置、校准、使用 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情况 ·监测活动(包括过程监控记录)6.配备使用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或委托检验 ·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 7.实施策划出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8.过程的监控记录
9.实施依据策划的安排对产品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 1.当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过 的确认 程,包括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特殊过程)·方法项目及要求规定的实施: 对这样的过程的确认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
[a)过程评审、批准准则(经评定)2.对如何确认及确认的项目,每项要达到的要求规定 b)设备认可
适用时包括下面的a)/b)/c)/d)/e)中的一项或几项: c)资格鉴定 a)规定评审依据、评审的项目、判定的准则及评审、批准人 d)确认过程特定方法和程序认定 14
b)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e)记录要求及实施 c)对确认过程所使用的特定方法和程序的认定 ·再确认 d)识别记录的要求,并实施; e)再确认的需求,并实施。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1.识别出的标识要求,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标识 ·识别的产品标识及实施 2.根据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识别产品的状态及实施 3.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记录产品唯一性的标识并控制 ·可追溯性标识、控制及记录 7.5.4 顾客财产 7.5.4 顾客财产 1.充分识别组织控制下或使用的顾客财产(包括知识产权)·顾客财产的识别规定 2.对顾客财产的验证、保护和维护 ·验证、保护和维护记录 3.顾客财产当丢失损坏或不适用情况时,及时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 ·问题的报告及记录 7.5.5 产品防护 7.5.5 产品防护 1.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对产品提供适当的防护(包括 ·防护规定及提供 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2.防护的范围包括产品的组成部分(原材料和半成品)·产品组成部分的防护 3.在生产现场与库房查其防护的实施(包括帐、卡、物一致性和安全 查防护的实施(生产现场与库房)措施)查库房管理制度及实施 15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1.确定为验证产品的符合性所需的监视与测量要求,以及与测量要求 ·监测要求及装置配置 相适用的监视与测量装置 ·查台帐或周检表的校准周期 查检测装置台帐对检定、校准周期的规定 规定及实施 2.对监视和测量活动进行控制,包括对监视和测量设备(本组织及顾 ·查:装置监测活动的控制
客提供)校准、维护、调整:包括对操作人员、测量方法及测试 ·校准外包控制 环境的控制。对监视和测量外包的的控制 ·自校实施 3.对有必要确保有效结果时的测量设备作到:(准则、设备、记录、环境、人员资格)a)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使用前,对照可溯源至国际或国家基准的 测量基准进行校准或验证。·必要时的调整或再调整 当不存在上述基准时,应记录用于校准或验证的依据;查自校(验 ·搬运、维护和贮存防护 证)规程的适宜性。·校准状态识别 b)必要时进行调整或再调整; ·偏离、措施、记录 c)应能识别测量设备处于校准状态; ·计算机软件使用前确认 d)采取措施防止调整时偏离校准状态,造成测量失效; ·现场查:使用、维护、标识 e)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4.当发现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损坏时,当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对 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对该测量设备和任何受影 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5.保存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6.监视设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采取可行的措施(校准、调试等),保证监视活动与监视要求相一致 16
7.用于监测的计算机软件在初次使用前确认满足预期能力并在必要时 重新确认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1 总则 1.组织为确保产品,QMS符合性并实现持续改进,对所需的监控、测 ·策划及输出:(监测、分析、改进)量、分析如何进行策划?策划是否在产品、过程、体系业绩、顾客 [· 策划应在产品、过程、体系业满意程度四方面展开?结果是否形成文件?文件中是否确定了使用 ] 绩、满意程度四方面展开
方法及应用程度? ·统计技术应用及监控、验证 2.组织在策划过程中,是否确定统计技术应用需求、场合及要求?对 统计技术应用正确性、适用性是否有监控、验证措施? 8.2 监视和测量 8.2 监视和测量 8.2.1 顾客满意 8.2.1 顾客满意 1.获取顾客满意信息渠道、方法和频次的确定,这些渠道和方法能全 ·(信息获取、分析、利用及其渠道、方 面的识别顾客满意方面的信息(包括产品质量、交付和服务方面的 职责确定 法、频次)反映、顾客需求和期望的信息,市场动态)·信息包括对产品质量、交付 2.分析利用顾客满意信息的频次、方法和职责的确定 和服务的反映、顾客需求和 3.规定对顾客不满意的关键因素设立监测点和监测方法 期望信息,市场动态
查顾客满意度统计分析相关资料。·不满意的监测及处理 ·查:满意度统计分析 17
8.2.2 内部审核 8.2.2 内部审核 1.制定内部质量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程序,规定策划和实施审核及报告 ·程序符合性及职责 结果和保持记录的职责与要求 ·方案策划与范围 2.审核方案的策划是否考虑了将要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现状与重要 ·实施计划 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并在一年内覆盖了组织的QMS全部范围 ·审核员资格及规避 3.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审核方案的安排进行内部审核 ·检查表及审核记录 4.审核员应具备能力,并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原因分析及措施验证 5.受审核部门管理者应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以消除不符合及其原因 ·报告批准及分发 6.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形成闭环的验证报告(见 8.5.2)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1.识别出需监视和测量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过程识别及规定 2.对QMS过程的监测方法,该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 ·监测方法及实施 3.当过程未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问题及处置()纠正/纠正措施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1.按要求实施标准7.1策划的对产品的特性的监视和测量过程(包括 ·7.1策划的过程、接收准则 进货检验、半成品、成品与型式试验等)()进货、过程、成品检验2.保存用以证明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人员 ·实施证据及放行者资格 3.在监视和测量均已圆满完成以前不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例外放行 ·例外放行及批准 时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外包控制 18
8.3 不合格品控制 8.3 不合格品控制 1.程序文件明确其控制及处置职责和权限 ·程序符合性及职责 2.对不合格品处置采用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 ·不合格品处置及批准 a)采用返工等措施,消除不合格;(返工、返修、让步、降级及报废)b)当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应由授权人员批准,如合同规 ·纠正后的验证 定须经顾客批准 ·不合格性质及让步等措施记 c)改变使用方式和用途(如降级使用或报废)录 ·交付、使用后不合格处置(注:在服务行业中上述处置方式指的是中止不合格服务、道歉、适当赔偿或 给予适当优惠条件等)。3.保持不合格性质及随后采取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让步记录)
4.不合格得到纠正之后对其再次验证
5.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采取的措施与不合格影响或潜 在影 响的程度相适应 8.4 数据分析 8.4 数据分析 1.明确应收集对象(如:8.2.1顾客满意、8.3不合格品信息等数据)· 数据收集对象、方法、渠道及职权2.明确收集数据的职责、方法、渠道 规定(如8.2.1、8.3等)3.分析数据的方法利用了适用的统计技术 ·分析提供信息: 4.从相关职能部门证实,分析数据提供以下信息: [ a)顾客满意程度 a)顾客满意程度的信息; b)与产品要求符合性 b)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产品的实物质量)c)过程、产品特性与变化趋势 19
c)过程和产品的特性与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供方的信息 ] d)有关供方信息如:产品质量、对供方控制方法和程度的适宜性等。·统计技术利用
5.分析出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的部门 ·信息传递及利用 6.及时利用这些评价QMS的有效性、适宜性,并寻找改进的机会()评价QMS的有效适性及改进 8.5 改进 8.5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8.5.1 持续改进(5个方面)1.审核相关的职能部门、人员: ·方针、目标修订 a)适时修定方针、目标以不断满足变化新要求且体现持续改进承诺 ·审核结果及纠正措施 b)审核结果识别出QMS存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 ·数据分析的改进 c)利用数据分析,识别出需改进的机会; ·纠正/预防措施有效性 d)有效的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管理评审的改进 e)通过管理评审评价QMS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审核,证实组织是否持续改进QMS的有效性。8.5.2 纠正措施 8.5.2 纠正措施 ·程序符合性及职责 1.控制程序规定如下要求: ·查纠正措施通知单: a)评审不符合(包括顾客投诉); [ ·评审不符合b)确定不符合的原因; ] ·原因分析、措施及验证记录c)评价确保不符合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要; ·文件更改 d)确定和实施所需措施,纠正措施应与所发生的不符合影响相适应; e)记录采取措施的结果; 20
f)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2.按程序实施; 3.将成功措施引发的更改纳入文件 8.5.3 预防措施 8.5.3 预防措施 1.控制程序规定如下要求: ·程序符合性及职责 a)确定潜在不符合及其原因; 查预防措施通知单: b)评价防止不符合发生的措施的需要; [ ·潜在不符合确定c)确定并实施所需的措施;
·原因分析及措施 d)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评审采取的措施 3.按程序实施 ] ·措施实施及有效性验证 4.将成功措施引发的更改纳入文件 ·文件更改 21
最高管理者的审核内容(咨询用): 5.3 质量方针
1.质量方针制定的思路?是否考虑了顾客要求?如何反映满足法规的要求? Q方针是否为Q目标的制定和评审提供了框架,具备方向 性、指导性? 2.通过何种方式使全体员工对质量方针有充分理解和沟通,并且贯彻 执行? 5.4 策划 3.是否参与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工作? 5.4.1 质量目标
4.如何根据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其内容是什么?包括满足产品要 求(固有特性)的内容否? 对质量目标是如何管理的?分解的形式如何?由谁来考核? 目前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如何?
5.为保证Q目标的实现如何对QMS进行策划(包括机构、职责权限、识别过程、确定资源、编制文件和记录)6.为实现方针、目标,如何对员工的职责、权限进行规定?规定的方 式?是否对这些职责、权限要求进行了相互沟通? 22
5.5.2 管理者代表 7.对管理者代表的任命是否明确职责和权限?职责和权限是否得到落 实? 5.5.3 内部沟通 8.在组织的内部是否建立了沟通渠道,规定了不同层次间沟通的内 容、方式与频次,内部沟通是否有效? 5.6 管理评审 9.管理评审常规多长时间进行一次?何时应增加管理评审?(下一步)你(是)将如何主持进行管理评审活动? 会前准备输入哪些信息,会后输出哪些信息? 6.1 资源的提供 10.是否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在资源配置管理活动 中,你的作用是什么?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目前状况,你满意吗?下一步将有何打算? 4.2 文件要求
1.策划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几个层次? 5.4 策划
2.如何对组织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
3.请简述工作流程。其中哪些是关键过程?哪些是特殊过程? 23
5.5.2 管理者代表 4.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限是否作出规定?对管理着代表是否授权? 5.5.3 内部沟通 5.与总经理是否经常沟通?沟通的内容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6.通过何种方式努力提高员工对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7.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如何进行管理? 采取了哪些监视和测量活动
(内审、过程检查、成品检查)? 8.4 数据分析
8.对监视、测量结果是否进行数据分析?是否采取了的纠正和预防 措施? 车间(领导)的审核内容:(咨询用)4.1 总要求 1.请负责人介绍本部门基本情况:
a)部门职责和主要质量活动及具体人员分工; 24
b)部门主管、分管的QMS过程;
c)需实施过程的顺序及相互关系;
d)部门主管过程有无外包过程;
e)如何管理、实施主管的QMS 过程。4.2 文件要求 1.询问本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分解到本部门质量目标,抽不 同层次2—3人回答。(领导需回答质量方针内涵及目标完成情况)
2.部门应持有哪些公司(厂)级QMS文件?从清单抽查其质量手册、程序等文件的控制情况。
3.部门应保存、填写哪些Q记录?从清单查其控制情况。
4.如有本部门编制的文件,从部门文件清单中抽3—5份查:编、审、批、发、改、废、评审控制情况;
5.查外来文件的识别和分发控制情况。5.3 质量方针;5.4.1 质量目标
1.问部门领导:
a)公司(厂)质量方针及内涵?
b)公司(厂)质量目标?
c)本部门的质量目标?
d)制定部门质量目标的依据? e)部门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25
f)质量目标由谁来考核或评审? 2.查:部门目标的可测量性及是否保持并包括产品要求? 3.抽问不同层次2—3人:是否了解质量方针及两级质量目标? 5.5.1 职责和权限;5.5.3 内部沟通
1.抽2—3人回答:岗位质量职责及相互关系
2.本部门职责、权限沟通的方式是什么?查职责、权限沟通的记录。6 资源管理
1.询问领导:
a)部门实施、保持QMS并持续改进所需的资源;
b)部门现行岗位分工中,所有人员是否均胜任
其工作?如不适应,您将如何办?
c)是否采取培训或其他措施满足部门各岗位工作所需能力? 查人员调配记录; 查培训申请、培训计划及实施有效性记录; 查相应成绩或资格证件证书。(重点查管理层、验证、重要、特殊、特种)2.是否进行了意识技能培训? 查ISO9000标准培训记录;查专业/技术培训记录;查统计技术培 训记录; 查部门内部学习QMS文件/ 法律法规 /专业技术、技能/传授经验 26
的记录。
3.抽3—5人,查其任职要求中某1—2项应知应会证实。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8.4 数据分析;8.5.1 持续改进 1.部门需监视和测量的QMS过程其方法有哪些
2.采用的方法能否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3.当过程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 施?
4.部门应收集数据及其方法、渠道有哪些?
5.数据分析是否利用了适用的统计技术? 6.分析出的信息是否及时传递给相关的部门。7.质量目标是否适时修订,以不断满足变化的新要求并具体体现持续 改进的承诺? 8.利用数据分析,识别出的改进机会有哪些?效果如何?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1.问主任:本车间的过程顺序及相互作用。
2.车间生产运行依据的文件哪些?抽3— 5份查其控制和实施情况及 文件的正确性、适用性。3.查生产运作总体控制,生产计划其完成情况 4.被确定的关键、特殊过程有哪些?需控制的过程参数? 27
6.3 基础设施
5.车间生产需用的关键、重要设施/设备及工装有哪些? 如何进行使用及维护保养的? 查:现场标识、完好、使用情况和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记录。
6.车间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有哪些? 查:现场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状态标识及使用、维护保养情况。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7.查关键、特殊过程控制(各类产品的各有关过程均需抽样):
a)管理点、检测点设置的控制情况;
b)过程确认采用的方式及参与实施情况;
c)操作人员的资格;
d)过程参数及监视控制情况。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8.查现场按要求进行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7.5.5 产品防护 9.查现场是否按要求进行了产品防护。6.4 工作环境 28
车间审核检查表 序号 条款 审核要点
○5.5.1 人员·分工·职责○5.4.1 目标、展开、实现 2 ○5.5.3 沟通过程、内容 3 ○6.1 能力、资格、培训、有效性 4 ○7.5 生产计划完成 5 流程·关键过程控制·特殊过程确认(7.5.1、7.5.2)产品信息·作业指导书(4.2)29
10.现场工作环境管理 查:定置、环保、安全、文明生产情况。
(6.3)设备使用·维护(7.6)监测设备配置·校准(8.2.4、8.3、8.2.3)监测活动·记录(7.5.4)标识·可追溯性(7.5.5、6.4)防护·环境 ○8.4、8.5 规定实施 6 统计技术
改进·纠正预防措施 30
公司管理体系外部审核 篇2
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其中, 外部治理机制即指来自公司外部的治理监督, 主要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监督, 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外部监督, 能有有效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 促进公司健康发展。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有很多渠道, 本文从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社会机制分别阐述。
公司外部治理的市场机制是指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其中, 公司控制权市场包括收购和接管, 形成对公司高管人员的有效约束。具体来讲, 当公司经营不善, 中小股东就会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 迫使管理层改善经营, 否则将会迫使接管的发生。接管是约束管理层的最后防线。当管理层的行动损害了公司的发展, 偏离了所有者的目标, 透明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就会做出反应, 导致股价下跌, 中小股东抛售股票, 公司被接管, 而管理层随之更迭。这在一定程度了保持了管理者和所有者的目标的一致性。接管保证了公司管理者之间的有效竞争, 对经营者形成压力。
公司外部治理的行政机制是指政府对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管制。现阶段, 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中各种问题的不断暴露的根源就在于我国公司治理的行政机制的不完善, 在公司上市时没有做到严格把关, 没能从源头杜绝问题的产生。鉴于此, 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健全, 必须从源头抓起, 严格把关, 控制好企业募股和上市的标准, 不断提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加大监察力度, 规范各级市场的正常运作, 严肃处理违法违规现象。
公司治理的社会机制是指作为上市公司治理的中介机构, 如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的信用机制。诸如“银广厦”的事件揭示了中介机构的信用匮乏现象, 进而导致违规违法事件频发、损害公司的治理机制。为此, 中介机构作为市场良性运行的重要一环, 必须努力提高其监督和管理水平, 秉承诚实信用的原则开展相关活动, 发挥应有的作用, 防范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
综观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 可以发现, 在各种治理机制中, 中小股东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但其利益保护非常脆弱。因此本文将深入研究中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
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意义
尽管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发展命脉, 但是中小股东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中小股东拥有的股份相对较小, 但其数量众多, 而且分布非常分散, 是现代上市公司存在的基石。数量众多决定了中小股东对公司的市场价值、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和结构、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分布非常分散则决定了单个中小股东的作用非常微弱, 难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基于这两个方面, 我们必须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以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的繁荣稳定、社会经济的不断兴盛。具体来讲,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主要有两方面关键性作用。
一方面, 由于中小股东数量众多, 整个中小股东群体则决定了公司的生产和发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就是保护公司的生存发展。实际上, 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是公司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中小股东, 都是公司的出资人和投资人, 是公司得以成立的前提。而尽管中小股东出资较少, 但其数量之众, 使得中小股东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资金流。没有了中小股东的投资, 公司的物质基础将难以保证, 威胁公司的生产和发展。而且, 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实际上也是公司价值的保护, 因为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将会直接威胁公司价值。倘若中小股东被“掠夺”, 他们就会“用脚投票”抛售股票, 使得股票交投低迷, 价格不振, 公司价值也必然下跌。而且, 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的股价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价值, 使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从而可能导致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善, 蒙受不当损失。
另一方面, 建立证券市场的稳定与繁荣的法制环境, 必须重视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广大中小股东作为金融市场的基本参与者, 是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保护中小股东的投资权益, 才能坚定资本市场的信心与稳定, 才能使得中小股东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 保持资本的优化配置, 形成高效率的、风险较低的循环系统。因此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繁荣与稳定发展, 是维护证券市场合理运转的基本条件。
综上, 中小股东在证券市场中, 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现阶段, 中小股东的利益却缺乏应有的保障, 时常受到市场上各方因素的侵害。
三、中小股东权益受大股东侵害的因素分析
大股东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时, 通常在利用投票权的过程中只顾自身利益, 而牺牲了小股东的权益。本文引用哈特的大股东效用函数模型来解析:U= (1-K) M-C。其中K表示股东占有公司的股份, 其可以是绝对控股50%以上, 也可以是相对控股50%以下;M为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从上市公司中获取的各种利益的货币化表述, 大股东可以通过关联交易, 利用不公允的非市场价格向上市公司贱买贵卖, 抽走上市公司的利润, 也可通过强制上市公司为其经营活动或债务作担保、向上市公司借款不还, 形成永久性债务, 甚至干脆直接转移、私分上市公司的资产或长期无偿地占用其资产厂从而获得利益;C代表大股东在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同时, 所承担的成本, 它包括执行侵占行为所付出的交易成本, 以及隐瞒真相的做假成本和一旦暴露可能会受到小股东及监管部门惩罚的成本。
U= (1-K) M-C, 两边除以 (1-K) , 可以得到:U/ (1-K) =M-C/ (1-k)
当M>C/ (1-K) 时, 大股东可能存在的侵占行为, 而且M要足够大;同时如果成本C很小, 那么M只若达到一个限度, 利益形成时, 侵占就越容易发生。
综上所述, 在M值有限的情况下, 执行侵占行为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及可能的惩罚成本C成为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首要顾忌因素。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由于在发展的初期, 法制体系尚不完善、证券监管力度薄弱, 中小股东也相对缺乏自我权益的维护意识, 就容易形成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 实施造假等违规行为, 还无力追查以及告发, 由于侵占成本C变小, 就客观地放纵这种大股侵占小股的行为。
四、中小股东权益受侵的外部原因分析
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 不仅仅有着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合理的问题 (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和监事会权力失衡) , 而本文选择的视角是探讨公司外部治理, 因此, 在进行原因分析时也主要从外部维度进行探究, 具体而言, 缺乏法律保护和外部资本市场不健全是中小股东权益受侵的主要外部因素。
其一, 现有法律缺乏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与支持。不够完善的法制规范使得证券市场存在乱象, 控股股东可以在不受管束的空间内大肆操作。对于资本市场的环境建设和法制规范, 没有完全与现实情况相匹配, 使中小股东不能顺利进行诉讼, 也是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各种违规行为频繁发生的主要因素, 这一不良环境非但没有控制违规操作, 反而成为助长不公平不平等行为的温床。同时, 由于对中小股东的赔偿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受侵犯的利益损失无法弥补, 中小股东处于资本市场的弱势地位。这些都表现出我国金融及证券市场存在的管理系统缺陷。
其二, 现有资本市场的管理存在缺陷。首先, 市场监督存在不足。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督机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管理层次不够, 没有形成多层次, 没有综合监管机构、证券业相互监督及社会监督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相关问题没有相应的机构进行制止;监管工作缺乏透明化, 中小股东对于所投资的企业很难得到对等的信息来源, 难以对即将变化的政策及风险有事前预估。其次, 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控股股东作为发行方, 对证券的市场信息源、公司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实际盈利等仍未进行充分披露。虽然一级市场中交易信息较为完全, 但是广大股东还是主要从发行者对外公开的资料和报表中获取信息。再者, 市场信用机制的缺失。一方面, 对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作从而通过披露虚假的财务信息来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的行为, 会使得上市公司的诚信度大大降低。而另一方面, 中介机构, 特别是相关的鉴证机构缺乏诚信。最后, 投资者的构成不合理。由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发展初期, 多数参与投资的民众都不是成熟的投资人, 机构投资者也乏善可陈, 这样薄弱的构成不能形成相对强大的力量以制约控股股东的行为, 使得控股股东投机行为有了空间。
五、基于公司外部治理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体系建设
从上述分析可知, 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资本市场建设来优化公司外部治理环境。由于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因此要从短期和快捷的角度来改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 笔者认为则主要应该从优化资本市场环境入手。
第一, 推行IT治理, 为中小股东权力提供便利。IT管理引入证券市场, 可以帮助中小股东完成低成本、便利化的投票表决。另外, 电子投票系统有利于中小股东充分发挥权利, 即使不用代理投票, 若个人投票较多, 依旧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决策发展。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数公司还没有真正达到IT治理的程度。以IT治理为代表的金融信息技术有助于公司治理走向新的突破, 所以有必要在广大中小股东中推行网络化的治理工具, 更加迅速而便捷地参与决策, 行使个人权利。
第二, 充分发挥媒体、专家等舆论引导与监督。社会舆论的宣传与监督, 有助于推进资本市场的信息公开化。目前新闻媒体在专业性、及时性、时政性及政策导向性方面具有优势, 媒体需要将重要的经济信息传递给广大投资人。同时金融监管机构还要成立大批专家团队, 通过专业分析来监督上市公司, 发现重大问题可以给予新闻媒体客观而深入的意见参考。比如在相关研究员的努力下, 曾经终止了“蓝田神话”, 也曾引起“格林柯尔”事件等等。这些研究者的声音有力地促进了舆论的公正性与专业性, 也对广大投资者有启发及借鉴作用, 从而支持广大股东的权益。
第三, 充分调动中介服务机构及机构投资者的作用。通过调动中介服务机构及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性, 能够形成第三方的协调、支持与合作促进机制。最为良好的发展是成立并完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制度。首先, 需要加强对董事的监管和受信赖义务;其次, 要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投资银行等相关出具鉴证信息的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最后, 严格控制为上市公司提供资本市场的相关服务的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不能从事相关交易。对于相关中间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调动, 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第四, 公众投资者需提升个人专业素质, 提高自我权益维护能力。通过实践经验, 可以知道证券市场的长效与稳健, 需要有成熟而具专业头脑的投资人, 尤其是社会公众投资人作为支撑, 这也是一个证券市场真正成熟的标志。而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仍然是处于初级阶段, 大量的投资者还是处于盲目投资的阶段, 尤其缺乏专业技能和法律知识。另外, 由于目前的证券市场发展迅速, 不稳定因素较多, 金融产品也在不断衍生递变, 随之增长的也有投资风险与相关法律对权益的跟进等等, 所以公众投资者需要建立不断强化学习、接受新知识。证券监督及管理部门应当从引导公众投资者提升专业素质出发, 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与权益保障, 建立广泛的信息共享平台。
六、结论
就目前的证券市场以及公司治理体制而言, 对于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还存在诸多不足与亟待完善的地方。通过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的维护, 不仅能有效促进有整个证券市场健康稳步运行, 也有利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迈向成熟阶段, 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通过完善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 从经济上能够鼓励更多中小投资者参与到资本市场中, 从法律上能够将金融市场进行合法规范, 树立公平, 公正, 公开的市场环境, 从而促进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芦峰:《公司治理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 暨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1]芦峰:《公司治理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 暨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公司管理体系外部审核 篇3
企业共同处: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提供公司营业执照原件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副本、如有生产许可证、安全卫生许可及本行业资质要求等均需提供。
2)各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完成统计及考核情况。
3)本年度体系文件、记录有无变化,如果有,要以“文件更改通知”、“文件发放、回收”形式体现。4)制定本年度培训计划、每一次实施的培训记录(要有受训人员的签到及培训后的有效性评价)、相关人员资质(特种岗位人员,如:电工、行车工、锅炉工、叉车司机、焊工、各行业相关规定资质等)、内审员证书等。
5)每年要对公司设施设备制定年度维修保养计划、各设备的维修或保养记录(记录要明确保养时间、设备型号、维修原因、维修后的验证等内容)
6)库房要有出入库台账、原材料入库记录、车间领料记录、成品入库、发货记录等,各记录填写要完整,人员签名手续要齐全。
7)每年内部审核员(与上一年度时间不超过12个月)记录,记录要齐全:内审的首末次会签到表需手签、内审计划、内审检查表、开具的不符合报告、内审报告(要体现内审报告发放部门及各部门签收)。8)每年内部审核后(常规情况下,与内审时间间隔至少半个月以上)开展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时间(与上一年度时间不超过12个月),记录要齐全:召开管理评审通知、各部门汇报材料或各部门总结、管理评审会议签到表需手签、管理评审会议记录、管理评审报告(要体现管评报告发放部门及各部门签收)。9)对于有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过程,至少每年能查见当年新产品研发过程、或往年项目中某功能部件的改进(均按本公司7.3记录表格形式填写)
10)提供每年与顾客签订的合同、订单或协议等,并对各合同、订单等进行合同评审记录(评审时间要在签订合同之前);要提供当年的合同台账或提供签订的主要客户得台账;要按本公司体系文件贵的周期(一年或半年)对顾客开展满意度调查,要提供“顾客满意度调查表”及“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11)每年是否有新增供应商,如有,要对新增供方展开调查评价(如:供方调查表);同时每年要对合格供方进行业绩评定,评价后确定是否继续列为公司公司合格供方(如:供方业绩评定表)。12)计量器具台账上显示的检测设备均要提供检验报告或校准报告(均要在有效期内)
13)如现场有特种设备(如:锅炉、行车、叉车、储气罐等,要提供在有效期内的检验报告原件)14)提供每年制定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船运公司体系审核需提交材料 篇4
1.航运公司体系审核申请
(一)临时审核
1)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申请;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新建立或重新运行安全管理体系的公司); 3)安全管理手册; 4)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清单;
5)公司所属及管理的所有船舶清单(如有);
6)6个月内实施满足ISM规则/NSM规则全部要求的安全管理体系的计划;
7)其他国家或地区主管机关出具的审核发证委托函(申请人如为拥有或者经营、管理非五星旗的该国家或地区船舶的中国法人)。
(二)初次审核
1)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申请;
2)上次审核以来对安全管理体系的修改情况说明(如有修改); 3)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报告; 4)公司所属及管理的所有船舶清单。
(三)审核
1)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申请;
2)上次审核以来对安全管理体系的修改情况说明(如有修改); 3)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报告; 4)公司所属及管理的所有船舶清单。
(四)换证审核
1)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申请;
2)上次审核以来对安全管理体系的修改情况说明(如有修改); 3)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报告; 4)公司所属及管理的所有船舶清单。
2.船舶体系审核申请
(一)临时审核
1)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申请; 2)与该船有关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清单; 3)公司在3个月内对该船实施内审的计划; 4)船舶管理协议复印件(代管船舶);
5)船舶之前两次持有的“安全管理证书”和/或“临时安全管理证书”复印件或情况说明(适用时); 6)代管船舶评估报告(代管船舶)。
(二)初次审核
1)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申请;
2)上次审核后与该船有关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修改情况说明(如有修改); 3)最新的船长安全管理体系复查报告; 4)船舶管理协议复印件(代管船舶)。
(三)中间审核
1)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申请; 2)与该船有关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清单;
3)上次审核后与该船有关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修改情况说明(如有修改); 4)最新的船长安全管理体系复查报告; 5)船舶管理协议复印件(代管船舶)。
(四)换证审核
1)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申请; 2)与该船有关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清单;
公司管理体系外部审核 篇5
2.范围: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3.定义: 3.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管理的部门、职能、过程和资源。
3.2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对质量体系要素进行审核和评价,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 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
4.内容: 4.1 审核组织与人员
4.1.1 公司质量负责人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组织者,负责制定质量评审计划。4.1.2 审核人员的确定和要求
(1审核人员的确定:企业质量负责人任审核组长;审核员由质量部长及人资行政经理组成;(2要求:每次内部审核的具体组织工作由审核组组长负责,根据内审计划,合理安排适当 分工。审核组成员应掌握相应的业务知识,熟悉业务工作流程及其规范。
4.2 审核时间
4.2.1 公司每年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次内部审核。
4.2.2 如有以下特殊情况时可进行计划外的临时审核,由企业质量负责人临时组织评审。
(1公司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内部流程发生重大变化时;
(2国家法律、法规及外部要求的变更,公司经营环境和仓储设施设备发生较大变化后:(3公司发生重大事故、严重质量问题或客户有严重投诉时:(4即将申请或重新进行外部评审或认证、换证检验之前。4.3 审核依据
4.3.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4.3.2 本企业质量管理制度汇编。4.4 审核内容
4.4.1本企业各部门人员的资质、工作能力、培训情况是否符合规定。4.4.2 本企业各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工作程序的执行情况。
4.4.3本企业药品购进、验收入库、储存养护、出库复核、销售等管理过程。4.4.4本企业营业场所、储运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及管理状况。4.4.5本企业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
4.4.6本企业所经营药品的质量情况,供应商档案、客户档案、药品档案的管理情况。4.4.7本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管理状况。
4.4.8针对上次审核不合格项,实施整改措施的情况。4.4.9其它需要审核的内容。4.5 审核方法
4.5.1 内部审核以集中审核的方式进行, 审核实施前由审核组长组织编制 《审核计划》、《审 核项目检查表》、《审核日程安排表》 ,上报公司总经理批准。
4.5.2 内部审核的重点应放在对药品质量、制度执行及完善、人员职责等环节、并结合工作 中发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审核。
4.5.3 内审员按事先编制的《审核项目检查表》通过交谈、查阅文件及记录、现场观察、收 集证据等方式,检查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4.5.4 审核时内审员应与受审部门有关人员讨论分析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当审核发现有 与审核准则比较不相符的并确定为不符合事项时,应开具《不符合项报告》。
4.5.5 受审核部门负责人确认该不符合项并签字, 以保证受审核部门对不符合项目能够完全 理解,有利于纠正及采取纠正措施。
4.5.6 审核结束后由审核员出具书面审核报告,提出不符合项目的纠正要求及其完成期限, 上报质量负责人并发放相关部门。
4.6 审核跟踪
4.6.1接受审核的部门在收到 《不符合项报告》 后, 应查找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提出纠正及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整改期限及责任人。
4.6.2 收到《不符合项报告》的责任部门,应将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及分析、纠正整改措施、完成时限等内容,填写在《不符合项报告》的相应栏目中,并在---个工作日内反馈《不符 合项报告》。
4.6.3相关部门对不符合项的纠正整改措施,须经过审核组长同意批准后实施。4.6.4质量管理部门根据审核报告的要求, 跟踪相关部门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的落实和实施 效果。
4.7 资料保管
4.7.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记录和相关资料由质量管理部归档保存,保存期限至少---年。5.相关记录: 5.1《审核日程安排表》 5.2《审核项目考核表》 5.3《不符合项报告》 5.4《评审日程安排表》 5.5《评审会议记录》
公司管理体系外部审核 篇6
21世纪初安然和世通公司破产等一系列财务丑闻的发生, 企业的内部控制引发了资本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2002年美国颁布《萨班斯法案》, 要求美国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其内部控制的自评估报告以及经审计师审核过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我国财政部五部委于2008年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 所有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都必须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 并按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评估报告, 同时还应聘请具有一定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中介机构, 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做出恰当的评价。为了配合该《规范》实施, 2010年进一步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征求意见稿) 》, 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由此可见, 我国的监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十分重视。我国上市企业内控建设状况到底如何?是否可以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有助于外部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这些都是本文关注问题。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内控质量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但得出的结论却并不一致, 有学者研究发现, 高质量的内控可以显著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 (Doyle, 2005;Ashbaugh, 2006;武民强, 2010;张龙平等, 2010) , 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并无显著相关 (Hogan等, 2008;张雅婷;2010) 。与此同时, 也有许多学者将内控质量与审计意见联合起来研究, 发现随企业内控质量的上升, 其收到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也将提高 (Krishnan, 2005;牛艺琳, 2010;杨群辉等, 2011) 。但是鲜有文献将三者结合讨论, 虽然国内学者杨德明等 (2010) 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 但是在其研究中并没有详细说明企业内控质量的衡量方法, 也得出了“随内控质量上升, 审计师发现企业盈余管理的概率越小”这样无法使人信服的结论。本文借鉴以往的研究 (Bronson, 2006;卢锐等, 2011;方红星, 2011) , 以赋值法对企业内控质量做出衡量, 以2010年度沪市所有上市企业为样本, 研究了企业内控质量对其盈余管理和外部审计师执业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契约理论认为, 现代企业是契约的联合体, 即企业只是一个法律的虚构物, 是各要素提供者为了获取各自要素报酬而相互签订的一系列契约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在组成企业的这一系列契约中, 各订约人与管理者签订的契约居于核心地位, 而最大化各订约人利益则是契约签订的目标。会计信息, 乃契约订立的基础, 而监督激励机制, 则是契约得以有效执行的保障 (Scott, 2006) 。由于个人效用函数的不同, 企业管理者行事往往与最大化各订约人利益的目标背道而驰, 代理问题由此产生。代理问题的存在, 加上信息不对称, 导致管理者为获取私人利益, 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人为操纵会计信息以误导各订约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作为企业的核心监督激励机制, 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之一 (COSO, 1992) 。内部控制, 通过作用于控制环境, 不断强化企业的治理机制, 塑造积极向上, 和谐诚信的企业文化;通过风险评估, 确定企业自身的风险容量 (risk capacity) , 并及时识别内外部环境中可能对企业战略制定和日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种因素;通过控制活动, 控制各类风险, 降低企业管理者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财务错误 (Kam等, 2008) ;通过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机制, 减少管理者与各订约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保障信息的高效传递 (李万福等, 2011) , 最终形成对管理者的有效监督约束, 降低企业内部的盈余管理程度, 达到保障高质量会计信息生产的目的。由此, 提出假设:
假设1: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的内控质量越高, 其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外部审计师更倾向于对风险大的企业出具非标审计意见 (王跃堂, 2000) 。内控质量越高的企业, 其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对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越强, 生成真实可靠会计信息的概率越高。所以,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显著减小审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 降低其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Krishnan (2005) 的研究发现, 企业内控缺陷会导致其审计委员会的效率低下, 外部审计师将面对极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我国学者陈丽蓉等 (2010) 、杨群辉等 (2011) 以及秦娜 (2011) 等, 均发现了企业的内控质量与其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 提出假设:
假设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的内控质量越高, 其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越低
内控质量越高的企业, 外部审计师对其的信任程度就越高, 所采取的审计程序也就越少, 在时间、人手不够, 或者审计费用不充足的情况下, 审计师可能大幅度削减实质性程序, 只采取简单的控制测试, 轻易给出标准审计意见。而在审计费用充足的情况下, 即使被审企业的内控质量较高, 审计师仍然会采取更加充分的审计程序, 逐一验证各项测试, 更能够发现被审企业隐蔽的盈余管理行为, 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也就越大。由此, 提出假设:
假设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随审计费用的上升, 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增大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初始样本量892个, 为提高研究的精度, 本文按照如下顺序对样本进行筛选:剔除2010年新上市企业29家;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企业144家;剔除内部控制信息缺失的样本企业4家;剔除ST、*ST的样本企业63家。经以上剔除后, 最终得到的样本共计652个。文中各项财务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并与巨潮咨询网 (www.cninfo.com.cn) 上企业年报数据进行交叉印证, 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内部控制的数据均系手工搜集, 来自于巨潮咨询网 (www.cninfo.com.cn) 上所公布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公司治理等章节。最后, 本文所用的计量软件为STATA 10.0版。样本处理过程如表 (1) 所示。
(三) 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1) 假设1检验模型。为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强度的影响, 检验本文假设1, 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 β0为截距项, β1~βj为回归系数, εi, t为随机误差项。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第一, 被解释变量是盈余管理程度。截面Kathori (2005) 进一步修正的业绩匹配截面Jones模型来估计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Kothari (2005) 的研究发现, 企业的非正常应计利润在当期会计业绩的上下极端值出现异化, 故建议使用业绩匹配的截面Jones模型估计非正常应计利润。因此, 本文在Dechow等 (1995) 修正的截面Jones模型中加入企业当期总资产净利率 (ROA) 以控制会计业绩的影响。具体估计模型如下:GAi, t/Ai, t-1=α0×1/Ai, t-1+α1×△REVi, t/Ai, t-1+α2×PPEi, t/Ai, t-1+α3×ROAi, t+εi, t。式中, 下标t和i分别代表第t期的第i个观测值, 其余变量定义如下:GAi, t代表企业当期的总体应计利润, 以去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减去经营性现金流量计算得出, △REVi, t是企业本期与上期的销售收入之差, PPEi, t和ROAi, t分别为企业当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总资产净利率, 分母Ai, t-1代表企业上期的总资产, ε是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将样本数据带入上式进行分行业回归后求得残差, 再取残差的绝对值就得到了企业当期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EM。第二, 解释变量是企业内控质量的衡量。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 (Bronson, 2006;卢锐等, 2011;方红星, 2011) , 本文以赋值法衡量企业的内控质量, 以变量名IC表示。若企业只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IC赋值1分, 若同时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核意见报告, IC赋值2分, 若都未披露则赋值0分。第三, 控制变量。SIZEi, t、EPSi, t和LEVi, t分别为企业当期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每股收益以及资产负债率, 用以控制企业规模、盈利状况和财务风险的影响。Big4i, t和SOEi, t均为虚拟变量, 当企业的外部审计师来自国际“四大”时, Big4i, t取1, 否则取0;当企业由各级政府控股时, SOEi, t取1, 否则取0。模型中加入Big4i, t和SOEi, t是为了控制企业外部审计质量和所有权性质对其盈余管理强度的影响。最后INDUSTRYj, t为行业虚拟变量, 用以控制行业特征的影响。根据以往的研究 (Watts and Zimmerman, 1986;徐浩萍, 2004;蔡春等, 2005) , 预期回归系数β4的符号为正, 而β2、β3、β5和β6的符号为负。
(2) 假设2检验模型。为了研究企业内控治理与非标审计意见概率关系, 检验假设2, 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 β0为截距项, β1~βj为回归系数, εi, t为随机误差项。被解释变量IC以及控制变量EPS、SIZE、LEV、SOE、Big4和EM的定义如上文所述, 其余变量定义如下:被解释变量:非标审计意见OPIN为虚拟变量, 当企业受到非标审计意见时, OPIN为1, 否则为0。控制变量包括:Tunnel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数额, 以其它应收款除以企业总资产计算, 用以控制企业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对审计意见的影响。INV和REC分别为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与总资产之比, 用以衡量审计复杂性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根据本文假设2, 预计回归系数β1符号为负, 参照以往研究 (牛艺琳, 2010;陈丽蓉等, 2010;杨群辉等, 2011;) , 本文预计回归系数β4、β6、β7和β8符号为正, 其余回归系数符号为负。
注:应计盈余管理替代指标EM的估计进行了1%水平的Winsorize缩尾处理, 最后一列为P值, *, **, 和***分别代表在10%, 5%和1%水平下显著, 双尾检验。同下
(3) 假设3检验模型。为研究随审计收费上升, 企业内控质量和收到非标审计意见概率之间关系的变化, 检验本文假设3, 在模型3中加入内控质量和审计收费的交互项IC_FEE, 计量模型如下:
上式中, FEE为企业当前审计收费的自然对数, IC_FEE为企业内控质量与审计收费的交互项, 其余变量定义如前文所述, 根据本文假设3, 预计回归系数β2的符号为正。
三、实证检验
(一) 描述性统计
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 (2) 所示, 其中Plane A为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Plane B则是按照审计意见划分样本后的分样本描述性统计。从Plane A中可以看到, 在全样本企业中, 收到非标审计意见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 只有5.5%。内控评价指标的均值只有0.64, 而标准差则达到了0.816, 分布很分散, 说明我国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普遍较差, 而且企业间的差异很大。盈余管理指标EM的均值为2.5%, 表明了就平均而言, 我国上市企业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占到了总资产的2.5%。从Plane B中可以看到, 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企业较收到标准意见的企业而言, 内部控制建设更落后, 盈余管理程度更加剧烈。另外, 收到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 其审计收费相对较高, 但不呈显著相关, 并不支持本文假设3, 经分析, 这可能是受到我国上市企业中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影响, 但此结论并未控制其它因素影响, 所以本文进一步分析。
(二) 回归分析
本文对提出假设作回归分析
(1) 假设1检验。表 (3) 展示了模型 (1) 的回归结果, 可以发现, 解释变量内部控制质量IC与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程度EM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说明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 盈余管理程度有明显的下降, 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明显抑制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 从而证明了本文的假设1。其余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均与前文预测一致, 其中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和外部审计质量Big4在不同水平下与被解释变量显著相关, 而每股收益EPS与政府控股SOE的回归系数不显著。
(2) 假设2检验。表 (4) 为模型2的回归结果, 为了使结论更加可靠, 本文同时使用Logit和Probit两种回归方法进行处理。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在Logit回归结果还是在Probit回归结果中, 内控质量IC则与被解释变量显著负相关 (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 , 表明在控制了其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 审计师对其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下降, 支持本文假设2。除开政府控股SOE和企业规模SIZE以外, 其余控制变量回归系数的符号均与前文预测一致, 经分析, 本文认为是由于政府控股企业的治理机制落后, 内部人控制严重 (李增泉等, 2009;陈信元等, 2009;卢锐等, 2011) , 而随企业规模增大, 审计的复杂性也随之加大, 此二种原因所造成的。
(3) 假设3检验。表 (5) 展示了模型3的回归结果, 本文同样运用Logit和Probit两种方式进行回归处理。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 IC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和显著程度都与表 (4) 中相似, 交互项IC_EM的回归系数变为显著为正, 表明在控制了其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随审计费用的上升, 审计师采取的审计程序更加严格, 对企业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提高, 支持本文的假设3。
(三) 稳健性检验
本文将控制变量EPS更换为经过稀释的每股收益后, 代入3个模型后重新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 (6) 所示。表上半部分为更改EM估计方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下部分为更换控制变量EPS的回归结果, 从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每个模型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水平的变化都不大, 均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设, 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四、结论
本文用赋值法衡量企业的内控质量, 以2010年沪市所有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 重新检验了企业内控质量对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研究发现, 随内控质量上升, 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小, 收到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 但随着审计收费的上升, 企业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有所加大。本文将企业内部控制、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联合进行研究, 丰富了内部控制方面的文献, 对《规范》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检验, 具有比较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企业应不断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的建设;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的对外披露;审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的时候, 不应太过于依赖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摘要:本文以2010年我国所有上证A股企业为研究样本, 分析了企业内控质量对其盈余管理和外部审计师的影响。研究发现, 企业的内控质量越高, 其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得到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小, 但是随着审计收费的上升, 企业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增大。
关键词:内部控制,盈余管理,审计费用,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1]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2]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 《会计研究》2011年第8期。[2]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 《会计研究》2011年第8期。
[3]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 《审计研究》2003年第1期。[3]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 《审计研究》2003年第1期。
[4]卢锐、柳建华、许宁:《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 《审计研究》2011年第10期。[4]卢锐、柳建华、许宁:《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 《审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5]牛艺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牛艺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 《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6]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 《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6]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 《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
[7]杨德明、胡婷:《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 《审计研究》2010年第5期。[7]杨德明、胡婷:《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 《审计研究》2010年第5期。
[8]Ashbaugh-Skaife;H;Collins;D;and Kinney;W.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rig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8]Ashbaugh-Skaife;H;Collins;D;and Kinney;W.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rig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
[9]Hogan.Assessingthe Control Environment Usinga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The C.AJoumal.2008[9]Hogan.Assessingthe Control Environment Usinga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The C.AJoumal.2008
【公司管理体系外部审核】推荐阅读:
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程序09-28
外部公司治理09-04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06-02
宝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报告10-28
公司合同审核流程图08-25
上市公司再融资审核01-08
公司合同审核中的问题09-26
创业公司公司管理12-30
资产管理公司公司章程07-27
公司管理人员管理技巧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