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

2024-06-02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共12篇)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 篇1

一、引言

公司治理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地讲,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内部的分权制衡机制, 具体表现为股东、董事会、经营层之间的功能、结构、权利安排与权利制衡;从广义上讲,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利益的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与外部利益的相互制衡。因外部治理涉及社会、法律、市场、体制等诸多方面, 其法律体系、市场机制、中介服务市场等更需要协调规范。由此可见, 外部治理通常比内部治理难度更大、涉及面更广。

现代公司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公司监督行为的外部化, 不可避免地导致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损害股东的利益 (方凤花, 2006) ;综观英美两国以外的公司所有权结构, 不难发现“一股独大”并不是我国独有的情况。“一股独大”容易让“公司控制权交易市场”的治理机制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 (张宜晖、廖永威, 2009) 。

公司外部治理依据公司外部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才市场为媒介, 通过产品价格竞争、公司控制权竞争、经理人才竞争等方式对公司产生的激励约束作用 (李海燕、陈锦, 2007) , 实施对公司的外部监督, 防止企业管理者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滥用其权利, 借助外部的力量制衡公司内部权力, 形成新的有约束力的权力体系。

二、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制衡股份公司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显著地不同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按照“啄食顺序”理论, 企业在融资时总是先求助于内源融资, 其次是债务融资, 最后是股票融资, 发达国家的内源融资比例超出总的资金需求一半以上, 其次是金融机构贷款, 最后才是股权融资。我国正好与此相反, 企业依靠内源融资的比重非常小, 股权融资占了公司筹资金额的60%以上。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 而场外转让又是以净资产为基础, 因此上市公司就通过股权融资———再融资, 这样一个渠道使公司净资产不断增长, 以便获取更好的转让价格利益或其他利益。

在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结构情况下, 由于“圈钱”动机而进行权益融资, 上市公司重筹资轻使用, 最终的结果是不少上市公司存在因公司治理产生的“过度股权融资”和“财务保守行为”;“增发”“配股”等制度的曲解而导致上市公司做出有利于控股股东和内部人的单向选择行为 (肖作平, 2007) 。

为了减少上述行为的发生, 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发行可转换债券、配股、发行H股等至少应有50%以上流通股东的同意方可实行, 这样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圈钱行为;强化中介组织 (如会计师、律师事务所) 的公正性, 新股发行和增发条件、价格定位的合理性不仅要从理论上探讨, 也要考虑市场投资者的反应;董事会要有流通股东代表, 独立董事要切实负责, 加强舆论监督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实现资本市场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作用, 让经营者主动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 提高经营业绩。把市场建设成一个独立的、具有自身价值平衡规律的客观市场。

债务和合同也对企业经营者有一种“硬约束”。首先企业经营者必须按期向债权人缴纳债务的本息, 否则将会受到惩罚。企业不能履行债务合同会导致企业进入破产程序, 这种潜在的威胁会促使企业经营者更加努力, 以降低企业走向破产的概率。其次, 与股权相比, 债权表现了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方式, 使企业经营者面临更大压力, 因而债务对企业经营者更有激励作用。再次, 与报酬激励机制相比, 债务以及与之关联的破产机制, 可以迫使经营者以各种方式放弃控制权 (章寿荣、王蕾, 2007) 。最后, 企业资本结构中债权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约束企业股东的作用, 使企业股东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

当公司的经营恶化, 债权人的收益无法得到保障时, 控制权就转移给了债权人, 因为这时的债权人成为实际的剩余索取者, 债权人将会采取的法律机制是清算和破产重组, 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最大利益 (吴海云、王琳, 2007) 。

三、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制衡股份公司投资

上市公司获准上市, 股票发起人通过转嫁风险获取暴利。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 股票发起人利用有利地位, 通过对信息披露的控制在二级市场上获利, 有意识地制造两个风险与收益完全不对称的市场投资主体, 把投资风险完全转嫁给公众股票投资人。如中国平安, 股票发行时发起股净资产5.55元/股, 公众股申购价格33.8元/股, 两者相差6.09倍。上市首日收市价46.79元/股, 是发起股净资产的8.43倍。发起股投资人上市首日出售11.86%的股票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剩余的88.14%股票是净赚的股票。至此, 发起股投资人净赚的股票所获得的高收益, 全部转化成公众股投资人的投资风险。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失衡, 公司内部管控失效, 领导权力滥用, 业务运作纷繁紊乱、内幕交易违规蔓延。表现为在“一元制”的公司结构里, 高级管理人员由执行董事兼任, 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 公司治理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如2009年暴露的五粮液问题, 自2002年起, 五粮液历年年报显示, 每年都有高达数亿元的资金存放于证券公司, 且基本未产生任何收益。这无疑值得深究。五粮液品牌销售“全力开拓”、多元化投资的“疯狂透支”正揭示了监管的不到位。暴露的问题还不止于此, 证券投资、关联交易多年隐藏的利益输送弊病也日益浮出水面, 如利用关联交易的手段直接从上市公司中获取资金等等, 表现为内部人权力制衡失控。

投资管理是公司管理人员运用金融和市场营销的原理, 加强与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之间的沟通, 促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 在投资公众中建立公司的诚信形象, 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一系列战略管理行为。并购投资有利于优势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兼并活动迅速壮大自身规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来实现长远战略目标 (罗建华, 2007) 。然而借壳上市, 虚假并购损害投资人的利益常常见之于媒体。只有灵活而有效的外部监管, 才能真正遏制违规行为的蔓延。

为此必须建立上市公司投资者教育的法律制度。上市公司是投资者教育工作实施的重要主体, 为了建立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应通过立法手段, 明确上市公司投资者教育的具体内容, 划分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特别是制定上市公司违反投资者教育义务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

建立风险与收益对称的股市制度。建立上市公司发起股投资人与公众股投资人风险共担, 收益共享的股市制度;杜绝将上市公司发起股投资人的高收益转化成公众股投资人的高风险。

强化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义务与责任。强化责任有助于防止或者减少他们在进行转投资决议时损害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法律对上述人员不忠实行为的法律责任的界定, 能够制约其在转投资决议作出时滥用职权的行为。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断上升, 他们正逐渐成为大公司的主要股东, 其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监督作用越来越重要。

四、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制衡股份公司分配制度

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重要方式, 是投资者实现合理投资回报的有效渠道。但是,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一些上市公司分红的主动性不足, 约束力不强。企业内部人控制着企业的日常经营, 他们通过提高薪酬收入、加大在职消费等手段获得利益, 而现金分红无疑损失了其既得利益, 这使得他们尽量抵制现金分红。有的上市公司少分红甚至不分红, 回报股东的意识淡薄, 即使分红, 股利支付率也很低, 致使股利收入的投资收益率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上市公司没有充分重视中小股东利益, 中小股东难以从股利分配中得到相应的回报, 打击了中小股东投资的热情。还有不少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目的不纯, 为了再融资而分配股利的现象不少见, 即使有一部分高派现公司也表现为无计划的非理性行为。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能够制衡公司盈余分配, 通过增加机构投资者持股, 将部分非流通股转换给机构法人投资者, 造就多元股权制衡机制。上市公司具有自主决定股利分配方案的权力, 监管层无权干预。但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面的自律能力很差, 股利分配行为严重不规范, 制定带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规则, 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要鼓励上市公司派现, 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 有利于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持有正确的心态, 使其意识到投资股票获得现金股利收入得到投资回报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从而纠正我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倾向, 有利于培育市场投资理念, 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使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证监会新近修改《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八条, 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比例, 引导公司逐步实现股利政策的规范化。该条款要求上市公司将“最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由原来的百分之二十提高到百分之三十”, 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上市公司给予投资者的回报预期。

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的指示, 沪深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在此次年报中以列表方式明确披露公司前三年现金分红的数额、与净利润的比率, 上市公司应按照规定, 最迟于2009年6月30日前完成对公司章程的修订, 明确公司现金分红政策。上市公司提出有关派现、送股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提案, 并经股东大会通过的, 应当按照《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的规定, 在股东大会结束后2个月内实施具体方案。

证监会此举在两个层面传递出积极信号:一来可使投资者由只能追求股票差价转向部分追求分红回报, 有利于吸引价值投资者;二则可以遏制企业再融资冲动, 减缓其增发速度, 从而改善股市资金供求状况, 缓解因资金不足而带来的市场压力。

这一政策的改变使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情况逐步改善。一是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家数逐年增加, 比例稳中有升。2005年至2007年, 实施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分别达621家、698家、779家, 占所有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5%、48%、50%。虽然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比率尚存一定差距, 但参与分红的上市公司覆盖面已有较大拓展。二是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规模逐年增加。根据对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情况的统计, 有779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 占1558家上市公司的50%;送红股家数148家, 占上市公司总数的9.5%;派现总额2757亿元, 占2007年净利润9483亿元的29%。自2005年至2007年,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金额逐年创新高, 三年分别达到729亿元、1163亿元、2757亿元。

通过公司外部治理实现公司内部的分权制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制衡权力是关键。制衡权力就是监督内部人、限制内部人的活动范围, 阻止内部人进入市场交换领域。完善上市公司决策、经营、监督的监管制度, 主要是完善是上市公司决策、经营、监督制度, 表现在上市公司融资制衡、投资制衡以及盈余分配制衡等财务管理活动中, 为此要做到:首先, 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人员应相对独立, 不能交叉任职。主要是提高决策质量, 降低经营风险。其次, 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人员薪金不应由上市公司支付, 而应由投资人支付。主要是强化决策人员、监督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方凤花:《对我国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的思考》, 《财贸研究》2006年第3期。

[2]张宜晖、廖永威:《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研究——对我国激活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启示》, 《企业经济》2009年第3期。)

[3]李海燕、陈锦:《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与代理冲突的缓解》, 《统计与咨询》2007年第5期。

[4]肖作平:《中国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特征分析》, 《财政研究》2007年第3期。

[5]章寿荣、王蕾:《论企业的内部与外部治理结构的统一》, 《学海》2007年第6期。

[6]吴海云、王琳:《公司外部治理中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探析》,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罗建华:《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财会研究》2007年第6期。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 篇2

海尔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学生姓名:陈倩仪 学

号:110400210 年级专业:二○一一级物流管理方向 指导老师:杨慧芳 系

别:经济与贸易系

湖南·长沙 二O一四年三月

目 录

摘要.......................................................................1前言.......................................................................2 1海尔公司的概况...........................................................3 2海尔公司内外部环境战略的意义...........................................4

2.1品牌战略...............................................................4 2.1.1多元化战略...........................................................4 2.1.2国际化战略.......................................................5 2.1.3组织创新.........................................................5 2.1.4技术创新.............................................................5 3海尔公司营销策略分析的问题与对策.....................................6

3.1盲目品牌拓展阻碍了品牌的持续成长...................................6 3.1.1海尔公司营销策略分析存在的问题...................................7 3.1.2海尔公司营销策略分析解决的对策...................................8 4 结束语...................................................................8 参考文献...................................................................8 致谢.......................................................................8

海尔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作 者:陈倩仪 指导老师:杨慧芳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11级物流2班,长沙 410151)

摘要:本文从实物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企业文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国内的宏观环境和跨国经营几个方面分析了海尔的企业内外部资源的竞争优势。还运用了SWOT战略分析方法,结合企业的相关数据对企业内外部进行分析,总结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最后为海尔公司提出相关战略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海尔、战略分析、营销策略

海尔的企业竞争力,已经可以和国际著名家电企业比肩。1997年,在美国《家电》杂志公布的全球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中,海尔集团名列榜首,超过了GE、西门子等世界著名的家电企业。本文从实物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企业文化,企业组织结构,国内的宏观环境和跨国经营几个方面分析了海尔的企业内外部资源的竞争优势。

一、海尔公司的概况

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29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201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1803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08亿元,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2倍。据消费市场权威调查机构欧睿国际数据,海尔连续五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在美国波士顿(BCG)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2012“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中,海尔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来自中国的企业;并且位居消费及零售类企业榜首。

海尔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 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海尔的创新力体现在解决方案和管理模式的破坏性创新。通过打造开放的平台型企业,海尔为用户提供引领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海尔电器作为主体的1169以交互平台和配送平台推进平台型的商业生态网,通过打造营销网、虚网、物流网、服务网四网融合的竞争力,为用户“24小时按约送达、送装一体”,提供虚实融合的最佳体验。四网融合的竞争优势为旗下的流通渠道日日顺吸引来了国内外著名家电品牌合作,开放的大件物流平台为全国5大电商以及家电家具企业提供服务。在管理方面,海尔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新使组织充满激情与创造力,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其组织架构从“正三角”颠覆为“倒三角”,并进一步扁平为以自主经营体为基本创新单元的动态网状组织,组织中的每个节点接受用户驱动而非领导驱动,通过开放地连接外部资源来满足用户需求。这一创新模式因破解了互联网时代的管理难题而吸引了世界著名商学院、管理专家争相跟踪研究,并将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收入案例库进行教学研究。

二、海尔公司内外部环境战略的意义

2.1品牌战略

从1984年到1991年的第一个7年海尔只做冰箱,并通过名牌战略为多元化战略积聚管理、人才等优势。海尔是专心致志做冰箱,把冰箱做成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在名牌战略阶段主要改变人员的质量观念。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发现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之后,把这些冰箱集中起来,谁干的就由谁把冰箱砸掉,通过这件事把全厂职工的质量观念树立起来。美国《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来海尔采访时,说这把大铁锤是海尔发展的功勋,应该把它展览起来。现在海尔展览馆里就放着这把砸冰箱的大铁锤。

2.1.1多元化战略

海尔做了7年的冰箱,将冰箱做成了世界名牌。现在要从冰箱扩展到其它的家电产品。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海尔就抓住机遇开始建设海尔工业园;1997年国家政策鼓励兼并,海尔就抓住机遇兼并了18个企业。

2.1.2国际化战略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大致分三个阶段:播种阶段、扎根阶段、结果阶段。播种阶段就是使国际市场认同海尔这个品牌。海尔采取的战略就是出口创牌而不仅仅是出口创汇,“先难后易”,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后到发展中国家去。第二阶段就是扎根阶段,海尔叫做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第三个阶段是结果阶段,海尔叫做当地融资当地融智,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2.1.3组织创新

海尔集团组织创新的集中体现是市场链,就是把外部竞争的环境转移到内部来,对他的市场负责。所有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市场的关系,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下道工序就是你的市场,你是上道工序的市场。这个市场目标对他来讲是一个负债,他做的结果要比目标好,输出就应是很好,这样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经理,成为一个老板。2.1.4技术创新

海尔集团1999年申报各类专利582项,是中国申报专利最多的企业。1999年,海尔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12个新产品,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创新水平。

海尔认为:技术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创新。怎么才算创新呢?发明不一定是创新,发明者也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能把发明转化为社会的经济活动,而且能发挥显著经济效益的发明才是创新。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海尔文化最外层的是物质文化,中间是制度行为文化,最里面的就是海尔的价值观。海尔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就是创新。

三、海尔公司营销策略分析的问题与对策

3.1盲目品牌拓展阻碍了企业品牌的持续健康成长

1992年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海尔抓住时机先后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8个企业,产品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彩电等27个门类的产品,当“海尔”牌成为当时家电产品唯一驰名商标后,海尔又向医药、IT等行业扩展,现在海尔产品涉及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和彩电、计算机、手机、医药等领域,形成46个系列,8600多个品种规格的多元化产品群。海尔的品牌扩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国内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型,但是海尔的品牌扩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危机。海尔现在已进入了医药、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但根据资料显示,海尔药业至今依然亏损,保健品恐怕也不得不说是失败的,海尔投资的“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目前大多数已经关门,事实已经证明海尔的餐饮连锁之路是失败的。海尔电脑自上市以来就一直持续亏损,甚至有人撰文认为,海尔的PC业务已被证明是一次完全的失败。海尔手机恐怕也无法算成功,在NOKIA,MOTO,三星面前不堪一击,哪怕是在天宇,TCL等国产品牌面前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品牌扩展时只求数量而难求质量 海尔太相信海尔品牌的市场效应,认为海尔品牌所到之处,必然是马到成功,所以海尔在冰箱、空调、洗衣机取得成功之后,快速推出的一大堆产品,包括电视、电脑、手机、洗碗机、药品、软件,但却受到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收购、兼并其他小企业或重新投资生产的路子。而这些小企业的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产品质量不上去,重新投资生产又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产品质量。用同一强势品牌引领不同品类的产品,既减少了品牌认知的过程,又降低了产品的经营风险。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扩展品牌经常会被广泛使用,但任何品牌的内涵都不是无穷尽的,品牌的扩展也需要“度”。

3.1.1海尔公司营销策略分析存在的问题

海尔渠道模式的商业流程是:(1)海尔工贸公司提供店内海尔专柜的装修甚至店而装修,提供全套店而展不促销品、部分甚至全套样 机;(2)公司库存相当数量的货物,还把较小的订货量快速送到各零售店;(3)公司提供专柜促销员,负责人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4)公司市场部门制定市场推广计划,从广告促销宣传的选材、活动计划和实施等工作,海尔公司有一整套人马为之运转,零售店一般只需配合工作;(5)海尔建立的售后服务网络承担安装和售后服务工作;(6)对设有账期的人零售店,公司业务人员要办理各种则务于续。此外,海尔公司规定了市场价格,对于违反规定价格的行为加以制i1: o 2.伙伴型(Partner)关系营销渠道的实i>F研究。“帮助客户成功”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流程再造中着意强调的理念,这也成为海尔在渠道建设中所遵循的原则。当前,海尔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人的变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分销渠道仅仅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环节,承担把产品从生产)商转移到消费者的职能,渠道成员之间为简单的交易型的业务客户关系,因而无法营造和维持企业竞争力。

①盲目多元化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弱化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海尔核心能力在于其在家电领域强大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网络,而不是海尔自己宣称的文化整合能力。二是降低了消费者对海尔品牌的认可。海尔舍弃对家电领域的专注,降低了消费者对海尔品牌的认可,不但使海尔在新的领域难有作为,而且影响了海尔在家电领域的扩张步伐。

②短期文化,过度追求指标

海尔集团在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转化为可执行的各项指标的时候,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进军世界500强,而衡量世界500强的核心指标之一就是销售额。因此,追求销售额就成为海尔集团的最终目标。③海尔多元化战略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刻

清晰地界定公司三个层面业务并保持其协调平衡是海尔依靠多元化战略持续成长的关键所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尔在第二和第三层面上的业务界定可能存在问题,也就是说,海尔的多元化业务领域必须重新调整,海尔的未来业务和种子业务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和推敲。

④海尔将放弃“中国造”主攻营销彰显海尔全球化道路步履维艰。一是实施全球化战略时,国际化程度任然很低。二是海外投资巨亏不止。三尚未进入主流市场。四是国际品牌尚未树立。

3.1.2海尔公司营销策略分析解决的对策

①海尔多元化战略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刻

清晰地界定公司三个层面业务并保持其协调平衡是海尔依靠多元化战略持续成长的关键所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尔在第二和第三层面上的业务界定可能存在问题,也就是说,海尔的多元化业务领域必须重新调整,海尔的未来业务和种子业务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和推敲

②.企业集团高层领导的认识和决心是海尔企业文化改造的前提

企业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实质是领导者价值观和管理理念在企业建设中的反映。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建设者,具有总揽全局的作用,企业文化又体现着领导者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和领导风格。

③重新界定自己的未来业务和种子业务,谨慎处理多元化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两方面,一是新进入领域应当和原有业务存在某种程度的协同。如果一味强调产业吸引力和整体销售额的增长, 而忽视了新进入领域和原有业务之间应有的协同问题,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协调发展和持续成长。事实上,协同效应对多元化战略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种协同效应多元化经营就没有相对于专业化经营的优势。二是多元化扩张不应以牺牲战略产业的发展为代价 ④融合中西文化精髓,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应该放眼世界,在立足本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文化,将本国与世界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融合起来,创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⑤跨国并购是海尔全球化的最佳选择

海尔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在国际市场有大的作为才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美国、日本、韩国的电子业巨头正在把家电生产中心搬到中国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同时,可海尔却逆势而行,实行三位一体战略,去美国投资生产家电,以求实现海尔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 《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海尔集团,《海尔人》 报汇编,2005年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 篇3

关键词:外部环境;组织结构;横向型组织;网络组织

1.引言

企业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对其影响是巨大的。J·W·Lorsch 和P·R·Lawrence 最早发现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他们发现,成功的组织在建立过程中与它周边的环境总是协调一致的。我国学者赵锡斌指出,“企业环境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影响着企业的组织决策、管理行为和经营业绩。”[1]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只有适应环境,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够持久生存。因此,企业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应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浅谈如何搞好小型企业生产经

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文主要讨论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2.外部环境的分类及特点

2.1外部环境的分类

2.1.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有社会发展现状,政府的法律法规等等。企业的组织结构必然受到社会发展和政府法律法规的制约。

不同时期我国经济状态有所不同,企业为应对和适应当期的社会状态往往会设立相应的组织结构,从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就能反映出当期社会的特点。政府的一些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经营行为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和企业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如《公司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合同法》《税法》《经济法》,《企业破产法》等。这些政治环境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具有直接性,难于预测性,不可逆转性。

2.1.2经营环境。经营环境包括与组织相互作用和对企业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有直接影响的因素,例如,产业,市场,资源,顾客,供应商等。

经营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企业对市场信息的获取程度。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信息不能完全无误的呈现给企业,导致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企业主动寻求更准确完整的市场信息,谁能获取最新最准确的市场信息谁就会在消费者市场中占有领先地位。不同时期的经营环境也不尽相同,为此企业也会改变自身的组织结构。

2.1.3社会人文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素养,人口状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行为产生一定影响。[2]

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就会导致相同的产品在不同地方受欢迎程度不同,进而引导企业改变组织结构寻求能够利益最大化的组织框架。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和年龄分布也有所不同,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生产成本和收益,进而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

2.1.4科技环境。科技环境是指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科技要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企业不仅要掌握与产品相关的最新技术,还应该掌握与管理、营销相关的最新技术方法,才会使企业更加高效运营,实现长期生存发展。

2.2外部环境的特点及识别

企业的外部环境具有唯一性和变化性。识别环境的状况,一是看环境的复杂性;二是看环境的动荡程度或稳定性。

⑴ 环境的复杂性。外部环境因素的总量水平决定了环境的复杂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也越来越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要考虑国内的环境因素还要考虑国外的环境,不仅要考虑同行业的环境因素还要考虑与该行业相关的其他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复杂性,更加强调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⑵ 环境的动荡程度或稳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环境的动荡程度。

第一:是看环境的新奇性,企业可以通过运用过去的经验方法对当前这些事件的可处理程度来做判断。如果能够处理当前事件,表明目前的环境动荡水平低,如果不能处理则表明当前环境动荡程度高;第二:要看环境的可预测性。当环境动荡幅度较大时,企业对环境的可预测性便会降低。

3.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

3.1复杂程度增加。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较以前易于获得,各种各样的新型企业开始出现,社会更加多样化,企业生存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企业从复杂庞大的信息环境中挖掘出和自身密切相关,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更加困难。

3.2变动幅度增加。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产品更新换代更加迅速,主流产品的变化也更加频繁。企业创办的数量飞速增长,同时企业倒闭事件的发生也十分频繁。市场环境变动幅度不断增加,变幻莫测。

4.对传统组织结构的分析

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采用的是金字塔型的职能部门组织结构。在该组织结构中,权利集中在高层领导手中,高层领导对下属部门进行分工授予其权利,该下属部门再对其下属部门授权,这样层级分明的组织模式,是典型的集权式组织结构。[3]这种组织结构适用于企业处于稳定的外部环境、客户稳定、竞争不激烈的情形。

5.当今新环境下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在新环境下,由于环境的迅速变化及不可预测,组织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需要建立新的思维,新的生存方式。为了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设计出具有明显竞争力和优势的组织结构,从解决目前组织结构的弊端和环境变化出发,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出未来组织结构形式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5.1建立横向型组织。横向组织结构使企业的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决策分权到基层,采用跨部门管理的水平管理模式,提高了组织的管理效率。横向型组织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 以工作流程为中心来规划组织结构。比如生产型企业,其组织结构应该外绕产品研发的核心流程进行设计。

(2) 纵向的层级减少,只保留组成企业必要的职能部门,如财务、人事和行政部门。

(3) 管理任务分配到更低的层级。不同时期不同项目中,普通职工担任不同职能。

(4) 以顾客为导向设计横向型组织。横向组织的设计通过增进与顾客的接触和交流,进而最大程度的满足顾客需求。

5.2基于流程重组的组织再造工程。组织再造工程是一种涉及业务流程彻底再设计的跨职能管理过程,其本质上意味着:以顾客为向导,以如何高效工作为目的,不考虑其他无关因素,采用全新的流程管理方式构建企业的组织结构[4]。再造工程的核心是对工作的重新设计,不再注重职能而是更加注重工作流程,其组织形式由纵向向横向发展。

5.3动态性组织网络设计。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一种虚拟组织将会逐渐成熟而形成一种主流,这就是网络化组织。网络化组织的特点是,公司只从事自己核心业务,将其他部分的工作外包给其他公司来做。这种组织结构以自由形式整合了市场资源,相比纵向组织更加高效。

6.结论

企业采用的传统的金字塔型的职能部门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只适用于稳定的外部环境中,而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原有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企业只有改变自身组织结构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才能在当今迅速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复杂环境中获得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锡斌.企业环境分析与调试—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 许玉林.组织设计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蒋志青.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论公司外部治理与独立审计 篇4

1.1 独立审计的损害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 独立审计的损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被审计单位的阻力。审计单位为了自己的局部利益, 会干扰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利益诱惑。利益诱惑手段往往会使审计师放弃客观公正的审计立场。

第三、社会关系的压力。当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存在某种亲密关系时, 很可能会损害审计的独立性。

第四、自我复核。某些审计师兼容多项服务, 进行自我复核。

第五、法律审计资源的短缺。法律进行监管的限制, 往往会在法律上留下许多监督的真空地带, 使审计师有违规的倾向。

1.2 独立审计违背的极端状态——审计合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审计合谋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人串通, 采用不正当手段向审计委托人寻租以谋取利益的现象。其原因如下:

1.2.1 法律监管不健全

第一、对公司管理层的违规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法律对管理层的处罚力度偏轻, 与通过违规获取的暴利相比, 管理层倾向于选择较小的法律风险获得较大的收益。

第二、处罚的时间相对滞后。由于处罚时间的滞后, 使得调查对象在此期间内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 使法律的震慑力大打折扣。

第三、诉讼成本高, 民事责任条款欠缺。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对经济违法方面民事责任的规制还不是很全面。而且由于诉讼成本过高, 很多对审计师的民事责任追究不强。

第四、对中介追究不力, 执法不严。

1.2.2 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和经理人市场的缺失

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和缺乏一套完整的职业经理人评估机制, 通过市场选择经营者的可能性较小。

1.2.3 “政府监管”下的审计合谋

我国的审计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加强监管力度, 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 又要求地方政府出业绩。而地方政府的业绩往往出在企业身上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那么有些地方政府就会非但不对其进行监管, 反而纵容公司的造假行为。

1.2.4 内部控制现象严重

独立于股东或投资者 (外部人) 的经理人员掌握了企业实际控制权, 使得审计委托关系严重失衡, 审计难以保证应有的独立性, 为审计合谋提供了空间。

2 独立审计问题的治理对策——基于公司外部治理角度

2.1 与公司外部治理有关的对策

第一、加强市场监管。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能够确保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和滥用。具体到属于公司外部治理结构, 就是资产所有者或其代表如何选择、监控、激励管理当局和审计师, 使管理当局保持诚实, 审计师进行独立执业, 避免二者的合谋行为。为此, 必须做到:

(1) 形成和完善经理人市场机制。

形成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保证公司治理规范的人才基础, 对现有公司管理人形成人才竞争压力。

(2) 规范审计师的聘任、收费标准及服务范围。

审计师的聘任应该由资产所有者或者其代表来进行;对与审计师的服务范围, 应从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因此, 可以建立由国家主导在企业外部培育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有效运作机制。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保护委托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则尤为迫切。

(3) 实行注册会计师声誉与个人财富相挂钩机制。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劣质审计师会逐渐把优质审计师驱逐出审计市场。为了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这种现象, 实行注册会计师声誉与个人财富相挂钩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 应该让注册会计师认识到审计合谋行为会通过会计师声誉的降低而使其利益受损, 即使是一次审计合谋行为, 都会导致其声誉的急剧下降。而且在其恢复执业资格的时候, 其名誉也是很难以挽回的。在会计职业界, 应该加大信息的流通性, 以市场和社会的监督来保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就个人财富而言, 可以采用注册会计师私人财富作为信用抵押的方式。在审计合谋行为中的审计师方, 作为事后连带责任的当事人, 抵押的私人财富可以实现对利益受损方的最大限度的有效赔偿。而同时, 审计委托方与社会公众会更加可能地选择并且信任已将私人财富作抵押的审计方。另一方面, 一旦将个人的私人财产作为抵押, 审计师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就会处于一种不明确的状态之中, 这种丧失财产的威胁感会驱使审计师拒绝与管理当局的审计合谋行为, 恪尽职守履行契约义务, 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长期收益。

第二、规范审计环境建设。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标准包括:对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法律制约。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负责人向证监会提交的公司定期报告中的内容和真实准确性提供保证, 确保报告不存在有关事实的虚假情况、遗漏或误导。如果提供虚假报告, 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制度上而不是在道德约束上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政府部门应对不按规定如实披露会计信息的公司以及违规的注册会计师事物所应予以严惩, 做到依法管理。

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政府监管机构对审计师能否保持独立性有重大影响。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的决心, 政府监管机构必须对不能保持独立性的审计师和负有相应责任的事务处进行惩处。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 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普遍效率不高的情况下, 政府监管机构对违规审计师和事务所的查处力度, 对审计工作能否保持独立性和避免审计合谋有直接的影响。

2.2 其它相关措施

2.2.1 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审计合谋除了有主观因素利益驱动之外, 职业判断的水平也是导致合谋的原因之一。经济的发展特性, 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审计实际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于没有准则可循的审计业务,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而这种能力的发挥是建立在独立审计执业人员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识别能力的基础上的。这样, 才能快速的侦察出被审计单位的不当的财务行为。要使注册会计师具有迅速地执业反映能力, 可以要求他们经常参加定期培训, 进行知识更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

2.2.2 行业自律

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 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使其承担无限责任, 维护其独立性,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

在现实工作中,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反映出的问题会集中在公司财务中, 公司财务的真实性是衡量公司治理效果的必要条件。要禁止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师同时向该上市公司提供包括保管财务数据、设计和执行财务信息制度、资产评估或估价服务、核数服务、内部审计、商业或人事管理咨询、经纪或投资银行业务、与审计无关的法律或其他专业服务等非审计的服务业务, 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另外扩大外部审计者的连带责任规则增加注册会计师的违约成本, 以防双方串谋欺骗投资者也会有助于对其监管。

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篇5

企业简介:沃尔玛公司(Wal-Mart Stores, Inc.)(NYSE:WMT)是一家美国的世界性连锁企业,以营业额计算为全球最大的公司,其控股人为沃尔顿家族。总部位于美国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沃尔玛主要涉足零售业,是世界上雇员最多的企业,连续三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中居首。

一、宏观环境(PEST)(1)政治—法律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沃尔玛的经营环境也在不断得到改善。各种对企业营销影响较大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正,将会为更多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保证。(2)经济因素

中国目前的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的时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会进入工业化经济时期,国民收入普遍会有很大的提高,此外产业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居民的收入分配将会更加合理公平,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储蓄减少,借贷增加,在这种条件下,居民的购买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沃尔玛对中国市场开拓无疑是利好的更有利于沃尔玛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3)社会-人文因素

从社会文化方面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消费理念和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更倾向于进入产种齐全,方便快捷的

大型连锁商场购物。社会文化因素中,品牌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在品牌消费时代,品牌可以赋予消费者某些心理暗示。一个强势品牌会让消费者乐于接受,只有品牌变得更强大、更有亲和力,消费者使用起来才会更放心。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时代,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成败与否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而沃尔玛就是这样一个做好自己的品牌,拥有了其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印象。(4)技术因素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市场是动态的,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沃尔玛有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产品更新换代快,让消费者永远能够到所需所想。

二、微观环境(波特五力模型)(1)行业新加入者威胁

零售业是广大消费者进行面对面接触的行业,其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许多的中国的比较有实力的企业都想从这个市场中分一份羹,譬如各类大型鞋业公司开设自己的专卖店,直接与超市形成竞争:不仅是从事本行业产品的销售,而且很多企业还会扩大产品领域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卖场,这些企业就是零售业,也就是沃尔玛的潜在竞争者。

(2)现在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显而易见,零售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国内本土零售企业在上世纪九十

年代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国外的零售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等世界零售巨人纷纷进入中国抢占市场。而沃尔玛秉着时间就是金钱,顾客至上的原则一直领先于其他各大零售企业。

(3)替代产品的威胁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面对面提供销售服务的方式面对着网上销售、邮政销售等新兴的远程销售服务方式的挑战,尽管这种称之为虚拟销售的方式还远不如传统的零售企业成熟但却发展迅猛。所以说这也可能成为零售卖场的替代品。

(4)购买上讨价还价的能力

购买者有可能要求降低购买价格,要求高质的产品和更多的优质服务,其结果是使得行业竞争者们互相竞争,导致行业利润下降。对于大型连锁卖场是统一产品价格的,会议打折、促销等方式给予顾客最大的优惠。沃尔玛长期跟供应商研究,如何把供应链的成本降低,如

何可以可持续发展。沃尔玛是以“天天平价”为主的公司,在价格方面做到百分之百,但是要做到“天天平价”,就必须要做到天天低成本,不是要求供应商给你最低的价钱,而是跟他们长期的合作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何可以提高商品的性价比,如何可以让顾客买的更便宜,这是沃尔玛以顾客为主的理念。(5)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 篇6

关键词:政策执行;执行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10-02

一、从外部性到公共政策执行的负外部性

(一)外部性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运用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源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后经庇古、科斯、诺斯等人的发展,成为研究“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理论。关于外部性的内涵,界定颇多,但所指称的内容并无太大区别。最经典的当属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托马斯从成本收益角度所做的描述:“个人收益成本与社会收益成本之间的差异,意味着第三方(或更多方)在没有他们许可的情况下,获得或承受一个收益或成本。”[1]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外部性就是一种行为所造成的行为者考虑之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即正外部性,也可能是不好的,即负外部性。

在外部性研究中,虽然政府是一个重要变量,但仅被看成是与市场相对应的公共治理手段。而从外部性角度对政府行为过程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随着西方行政学的公共财政研究的发展,才陆续关注到政府行为与外部性问题。”[2]政府行为同个体行为一样,同样会产生预测之外的影响,它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公共政策。有学者指出:“公共政策的外部性对于公共政策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它在政策过程的许多环节都影响着政策活动。”[3]然而,在政策过程的诸环节中,对政策制定和政策结果的负外部性关注较多,而对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的政策执行负外部性则关注较少。

(二)执行负外部性:对执行评价的新发展

执行评价是以执行差距为理论前提的。所谓执行差距就是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早期的研究中,通常用“执行失败”或“执行成功”来判定。“政策执行上行理论强调执行结果对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政策执行下行理论则突出政策执行结果只要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就可以算作成功的执行。”[4]然而这种判定方法过于笼统,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执行腐败”这一判定方法。它将政策执行者作为评价客体,称“利用变更政策目标的机会实现私人利益”[4]的执行行为为“执行腐败”。不过它将评判对象限定在“执行方”,忽视了其他政策相关者。执行负外部性则弥补了以上二者的不足,对执行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使执行评价真正成为一个完备的体系并将隐性的利益相关方也纳入了评价对象中。

(三)执行负外部性的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外部性指的是市场外部性。政策执行负外部性具备市场外部性的某些基本特征。这包括:模糊性。部分经济学家指出,在产权无法界定的情况下,外部性无从谈起。时间维度上的长期性和空间维度上的广泛性。一项政策所造成的影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而其影响的范围也可能扩散到其他领域。交互性。交互性体现在行为者的行为既会给受众制造成本,又会给自己增加成本,外部性在二者之间交互流动。政策执行负外部性也有不同于市场外部性的特征。表现在:政府主导性。执行负外部性由政府的执行行为产生,在治理中不会有一个外在权威者,更不会有清晰的产权(例如公共物品)。网络传导性。在政策执行中,复杂的执行者角色和多元的利益相关者,使执行过程呈现出交错博弈格局。执行平台上的博弈者和沉默者均成为执行负外部性的传导对象。

二、执行负外部性的产生、传导机制

执行悖论是执行负外部性产生的内因,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执行负外部性产生的外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政策执行结构日趋网络化。负外部性沿着执行网络进行传导,扩大和加深了执行负外部性的危害。

(一)执行悖论:执行负外部性的产生机制

1.比较利益人和执行力的不确定性

人性假设是公共管理分析的基点。经济人假设和公共人假设都只看到了人性的某一极点,运用这类假设所进行的分析往往走向极端。比较利益人假设是对以上两种假设的扬弃,“用‘比较利益人’假设来分析绝大多数人,其决策行为必然要基于对多种利益的权衡,并不是只追求自我利益,或者完全追求共同利益,而是在两者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在这种假设下,公共政策的执行者既非完全自利,又非完全利他。在交融与不确定中,他们主观歪曲政策目标的行动成为执行负外部性产生的重要根源。除了主观歪曲,执行者的执行力不足也会造成执行负外部性。可是执行者能力不足是难以判定的。这样,公益、私利、能力不足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使得执行负外部性边界模糊,责任归属不明。

2.高层控制和基层自由裁量权的冲突

在执行策略选择上,是加强高层控制还是放宽基层自由裁量权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上行理论认为,必须要加强高层控制,使执行过程程序化,以有效的控制基层。然而,因高层远离执行实践,由其所制定的执行细则很可能脱离实际。下行理论认为,政策环境不断变化,基层必须根据这一变化适时调整策略。可一方面,基层缺乏全局意识,其执行中的决策无法考虑到对其他执行部门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由裁量权为基层变更政策目标提供了机会。执行策略上的悖论使得执行负外部性得以生长,致使治理者首鼠两端,无从着手。

3.政策多属性与执行单一性的失调

政策的多属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项政策并非孤立存在,它的实施必须依赖其他政策的配套执行。二是执行者往往来自不同的职能部门,他们各自只关注本部门的职能目标。三是公共政策在执行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这要求执行策略的适时调整。然而执行单一性却无法满足政策多属性所提出的要求。如下表所示,政策多属性与执行单一性的失调催生了执行负外部性。

(二)执行网络:执行负外部性的传导机制

我国虽然尚不存在西方那样的网络决策体制,但在执行领域,网络特征已很明显。一方面表现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上。企业、专家学者、媒体、民众等成为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力量严重失衡,在互动中缺乏公正的协商机制,这使得博弈中的参与者向社会不断传导负外部性,致使最少受惠者更易受到侵害。另一方面表现在府际、党政关系的网状分布上。公共政策跨领域、跨部门是现代公共政策的普遍特征,这要求各执行部门之间的良性合作。但是由于我国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依旧严峻,党政关系未能理清,一项公共政策将牵涉到极为复杂的府际关系和党政关系网络。负外部性沿着这些关系网络在各党政部门间传递,进而输出到社会中。

三、执行负外部性的治理思路

政策执行不可能完美,但对完美执行的追求却一直存在,这是理性治理的痼疾,是执行负外部性治理必须首先破除的。执行悖论指出理性治理是不可能的,执行网络则强调非理性因素在政策执行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单纯依靠政府的理性设计是不可能完成治理任务的。因此,执行负外部性的治理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思路如下:首先,对已经产生的负外部性进行补偿,补偿建立在合理评估基础之上。其次,通过政府与市场、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合作减轻负外部性的危害性。再次,通过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尽量减少负外部性的产生源。

(一)建立执行负外部性的评估机制

执行负外部性评估并不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而是对传统公共政策评估的补充。它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拓展:一是重视执行过程的评估。看重执行对事先确定标准的完成情况。二是评估范围的扩大。由政策执行本身扩大到执行受众,既考虑直接执行受众,还考虑间接执行受众。在内容上更多考虑精神、文化价值的评估。建立执行外部性评估机制可能会遇到难以确定责任人,难以确定评估标准等困境。但随着评估技术的不断提升、鉴证类行业评估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和评估人才的大量引入,相信这些困境会得到逐步解决。

(二)从产权到责任——建立执行负外部性的补偿机制

在评估的基础上才能谈补偿的问题。补偿主体是政府,补偿客体是政策执行的受损者,补偿原因是执行失当。在已有的补偿法律法规中,对可预见伤害补偿的规定较多,而对非可预见伤害补偿的规定则明显欠缺。在执行外部性中,政府不是产权者而是责任方,这点必须经法律法规进行明晰。政府不应对所有的负外部性都进行补偿,只要政策本身是基于正义达成和执行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负外部性就不属于补偿范围。另外要明白的是:补偿只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它仅是将纳税人的钱补给受害群体。事实上,损害已经造成,社会净损失无法挽回。补偿实质上是将负外部性进行了转移,从个别人身上转移到了全体国民身上。因此,补偿机制并不是消除负外部性的根本措施,而只是对负外部性损害强度的一种调试。最根本的解决措施,还要从提高政府执行力着手。

(三)执行协商和执行合作——多维执行工具的应用

执行协商和执行合作是权威控制之外的重要执行工具。执行协商意在增进政府与政策相关者的协商。将政策执行中的非正式网络纳入正式的协商渠道。以建立协商的程序正义,为“沉默者”提供正规的表达渠道。通过协商传递有价值信息,消减不确定性,既能为执行者的执行判断提供依据,又能增进多方的信任。执行合作则是指政府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合作。执行合作的前提是认清公共政策的多属性特质。由此,则需要建立灵活的任务组常设机制。“任务组是指为解决某问题而建立的临时性工作小组。一旦任务完成,小组就应该解散。”在涉及多部门的公共政策执行中,由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的任务组,具体对这项政策负责。执行合作、执行协商和权威控制组成了多维执行工具体系。在执行负外部性治理中,须依据执行环境、执行资源和政策本身的状况灵活搭配应用。

参考文献:

[1]Donglass.C.North,Robert.P.Thomas.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2-3.

[2]李瑞昌.新公共管理视野中的外部性问题[J].社会科学动态,1999,(11).

[3]张敏.公共政策外部性的理论探讨:内涵、发生机制及其治理[J].江海学刊,2009,(1).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 篇7

一、公司治理概念与模式

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 国外自二十世纪70年代起就相继展开, 从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内部治理结构, 内部契约和利益相关者, 制度安排和利益相关者等多个视角进行探索。国内自二十世纪90年代起引入公司治理理论, 如学者吴敬琏1994年指出,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 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 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通过这一机构, 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决策机构, 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 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 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深化, 治理主体进一步拓展, 不仅局限于股东, 还包括债权人、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在内的广大利益相关者。

世界范围内, 各国基于本国实际需要有不同的公司治理原则, 归结起来, 主要有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家族治理模式三种主要治理结构。

二、中美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比较

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可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 内部治理基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分布进行的资源配置, 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外部治理基于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s) 的监督制约, 满足各利益主体的需要。广义的外部治理包括公司控制权市场监控、产品市场监控、经理市场监控、利益相关者监控、证券交易所监控、政府及法律监控等。

(一) 美国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美国公司股票市场十分发达, 流动性极强, 个人大量分散持股, 机构投资者市场地位高, 公司融资以直接融资为主, 因此, 美国公司的外部治理是市场导向的产物。

1. 公司控制权市场约束

公司控制权市场上, 产权可以自由交易。当公司业绩长期不佳时, 反映到股票市场上就是公司价值下降, 股票价格下跌, 一方面股东可能抛售股票,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或潜在收购者有可能采取并购行动, 收购目标公司后, 重组董事会, 解雇管理层。如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石油和天然气领域非常活跃的并购交易, 2004年甲骨文恶意收购仁科案等。因此, 潜在的被收购威胁的存在使得经营者为了股东利益而努力工作。

2. 产品市场约束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存在及有效执行保障了美国公司的产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即使对于寡头, 一般来说也至少存在两个及以上的垄断竞争者。譬如饮料领域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餐饮领域的麦当劳和肯德基, 快速消费品领域的P&G和Unilever等。如果企业经营者不致力于改善公司产品质量和服务,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努力推销公司产品, 那么消费者就会选择“用脚投票”, 转而选择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 这对公司而言打击是巨大的, 理性的企业经营者都尽力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

3. 经理市场约束

作为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定践行者, 美国拥有高度发达、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职业经理人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亮相于工商界, 这一阶层的人力资源已和股东资本、企业资产具有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 其声誉和自身价值高度正相关。职业经理人的声誉是通过其为所服务过企业做出贡献的大小得以体现, 其获得的高额激励亦同此相关。管理层因为公司经营不善、业绩不佳或者违反公司财务制度往往会被董事会辞退, 影响未来的预期收益, 加之转换成本相当高, 因此, 经理人在职时都必须兢兢业业, 约束自身的行为, 以便减少声誉制裁。

4. 利益相关者市场约束

债权人约束。债权一般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银行贷款, 二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三是商业活动的赊欠。债权的存在一方面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 结合公司生产需要和战略目标, 可以实现资本结构最优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 债权需要还本付息, 一般具有强制性, 对公司经营者而言形成一种压力, 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能够还本付息, 否则就容易出现违约, 因此, 为避免债权者用脚投票, 经营者会努力创造正的现金流量。

雇员权利。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美国作为教育大国, 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为个人成才提供的广阔空间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人才。美国公司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源于雇员的创造力, 因此, 美国公司一般都给予雇员一定的剩余索取权, 并鼓励雇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客户约束。美国公司严格奉行顾客是上帝的理念, 客户享有广泛的权利, 主要包括自主选择产品和交易对象的权利、产品安全权、受到伤害后的求偿权等。消费者偏好和口碑效应对美国公司发展影响极大。

供应商约束。美国公司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 细分市场发达, 同产业链上下游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与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利益共同体。供应商提供的信用政策、交货及时性和可靠性等都对公司经营产生影响。

社区居民等约束。美国公司在选址方面颇为考究, 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市场、物流等因素, 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主要有:提供就业、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公司扩张对当地资源的影响。美国公司为减少摩擦, 很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CSR) 。

5. 政府、法律监控约束

政府和法律约束体现在各个市场和领域, 主要有产品安全领域、证券交易领域、反垄断领域、对中介结构的监控等, 以一系列法律维护消费者和交易者等弱势群体的利益。如FDA监控的《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 消费者可以依据法律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高额的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失赔偿。如《多德-弗兰克法案》对银行业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的限制等。

(二) 中国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中国股票市场设立初期以国有企业作为融资主体, 形成国有股一股独大, 流通股比例偏低。股权分置改革后, 情况略有好转。中国经济、要素和产品市场等带有典型的新兴加转轨特点, 因此外部治理也处于从行政干预型向市场经济型转变的阶段。

1. 股票市场欠发达, 控制权市场功能弱

中国股票市场重融资、轻投资和价值发现的弊病从设立之初就一直存在, 国有股一股独大, 大部分股票不流通, 个人投资者占比重偏大, 机构投资者欠发达, 股票市场上公司被兼并、收购和接管的威胁大大减小。另外, 中国直接融资的比重长期低于间接融资, 也造成控制权市场功能削弱, 经营者在股权交易市场上的压力相应减少。

2. 产品市场竞争不健全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20余年, 产品市场发展迅猛, 但存在粗犷、无序竞争、恶意竞争、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等特点。产品被模仿、大量低劣产品充斥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等问题广泛存在, 诸如“毒奶粉”、“地沟油”、“毒大米”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件, 部分商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 无视消费者的利益, 无视法律约束, 产品市场部分失灵, 商家被制裁的概率小且成本不大。

3. 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完善

中国企业按所有制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即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家族企业、民营上市公司等。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由组织部等上级部门指派, 家族企业由家族内部成员担任掌舵者, 民营上市公司逐渐聘请职业经理人。可以说, 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份额不明显, 造成阶层窄, 影响力小。

4. 利益相关者约束弱化

债权人对企业约束小, 主要是通过抵押、担保等手段进行控制, 无法参与企业运营, 一般到企业破产时作为清算主体参与进来。雇员在企业中地位较低, 除国有企业存在真实意义上的职工代表外, 其他企业职工一般位列资本、资产之后, 很少参与利润分配。供应商与下游企业关系较弱, 造成三角债问题突出。鉴于优质产品和服务的短缺, 客户用脚投票的选择空间小。社区居民对企业的约束小, 如石化领域PX项目、渤海漏油事件等, 当地居民对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破坏环境的做法表达了不满, 但是总体上影响力有限。

5. 政府和法律监控存在盲区

政府制定的《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理论上能够保护消费者利益, 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盲区的存在, 使得商家违法成本太小, 违法收益偏大, 往往选择铤而走险。

三、完善中国公司外部治理的建议

中国公司在短短30年间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公司治理也从理论指引步入实践操作, 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如证监会2001年颁布《独立董事制度指导意见》、2002年发布《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国资委2005年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2009年发布《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暂行办法》等。如何实现公司治理尤其是外部治理的从有到优, 从合规到有效, 提升治理效率, 或许可以从美国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寻找部分借鉴。

(一) 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

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形成依赖于市场经济的高度繁荣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产品和要素市场也蓬勃发展, 为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但是需要减少政府干预, 尤其是政府行政指令, 政府对高管团队的直接任命和间接任命。目前, 央企董事会试点办法已提出, 经理层由董事会来任命, 政府不加以干预, 为进一步减少外部行政型治理指明了方向。

(二) 加大机构投资者比重

目前,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未有根本改善, 需进一步增加流通股的股份, 增加证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完善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放宽各类基金、保险、私募等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准入, 允许其自由参与产权交易, 保护和壮大合法的机构投资者, 为其创造良好的退出通道, 使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战略投资者成为重要的外部治理力量, 形成对经营者的约束。

(三) 强化信息披露, 约束市场中介行为

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推广公允价值的运用, 加大对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准确的检查力度;严格规范市场中介行为, 严厉查处内幕交易、虚假信息、操纵市场等不法行为, 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

(四)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收益“取自社会, 反哺社会”的良性循环, 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获得消费者认同等益处。2011年, 仅898家企业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这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和媒体需加大宣传, 鼓励引导,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也是利益相关者外部治理的实践过程。

(五) 加大违法违规成本

当前的法律对涉及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环境保护、证券交易等热点领域处罚力度偏小, 威慑力不足。如性质恶劣的万福生科造假上市, 对公司的处罚力度仅仅为30万元, 相比其上市募集的4.2亿元, 处罚微不足道。因此, 亟需修改前述四个领域的法律, 加大处罚力度, 形成强大威慑力。同时, 加强执法力度, 通过政府和法律监控形成强有力的公司外部治理。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

[2]青木昌彦, 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3]李维安, 邱艾超.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转型路径及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学科技术管理, 2010.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 篇8

已有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表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替代和协同关系,只有来自企业内外部的约束相结合才能有效的确保与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学者Rediker和Seth(1995) 认为公司外部治理主要包括:产品市场的竞争和管理者市场竞争等内容,我国一些学者也将法律制度和执法状况、 行业监管和伦理道德等看作外部治理机制。一般而言,外部治理机制健全的情况下,如果公司决策失误、治理效率低下等导致公司巨大损失时,外部治理机制将规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出现更换公司高层如董事长、总经理,甚至接管公司等情形。然而,外部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导致我国公司治理的研究偏重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而忽略外部治理机制对公司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法律机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一般来说, 债权人可以通过提供贷款成为债权人加入公司董事会,参与公司的一些决策。当公司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就可通过法律途径享有公司的控制权。银行通过信用控制,在公司经营项目的事前控制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破产威胁,又可对公司实施事后相机控制权,强化公司的预算约束。为了避免公司控制权的丧失,经营者不得不努力经营,保持财务状况良好,至少将偿债能力维持在可支付债务的水平之上。因此,债权融资作为一种担保机制,可以减少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而且,债权需用现金偿还,这就会相应减少经营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量,能够有效约束经营者行为,从而降低经营者对股东利益的侵蚀,有利于实现企业持续发展。Jensen和Meckling(1976)研究证明,债权融资能够有效约束经营者行为。据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同等条件下,债务融资程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

(二)社会机制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社会机制是法律机制的有效补充,主要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和新闻媒体等中介组织发挥约束作用。随着社会机制在外部治理中作用的不断增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公司管理当局聘用知名度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意味公司愿意接受其对内部控制的高水平要求。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是基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真实、 可靠和公允的,而财务报告是否可靠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息息相关。在我国,普遍认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毕马威KPMG、德勤DTT和安永EY)知名度高、 独立性强、规模大,其对被审单位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上市公司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也能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其内部控制运行是有效的。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同等条件下,“四大”审计且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较高

(三)声誉机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声誉机制弥补了法律机制的缺陷。在一些法律无能为力的情况下, 声誉就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根据我国证券法规有关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其股票交易将会被特别处理,以提醒投资者谨慎考虑投资。因此,一般认为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说明公司出现财务异常,透视到企业内部就很有可能是其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这些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比正常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弱。而且,吴水澎、陈汉文等学者普遍认为导致公司特别处理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健全、内部监督缺乏。在统计特别处理公司样本时发现,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达到了总数的90%以上(黎毅等,2004)。而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合理保证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以及公司行为的合法合规。因此,可以合理预期,被特别处理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相对较差,有待加强。基于此,提出假设3:

假设3:同等条件下,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对较差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以深市主板2009-2011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了数据不全以及金融行业的样本,最终得到1314家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巨潮资讯网、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年度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等,数据由STATA11.0进行处理。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数(Y):国内很多学者(郭晓梅和傅元略,2002;骆良彬和王河流,2008;韩传模和汪士果,2009;董美霞,2009;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都赞成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本文首先根据内部控制要素理论,建立分层次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确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及其权重;最后加总各指标权重与相应指标值得到Y。具体如表1。(2)解释变量。债务融资程度(ZWRZ):本文用资产负债率表示企业的债务融资程度,资产负债率越大,说明企业受外部债务市场的融资约束越大;反之亦然;外部审计(SD):根据已有研究结果,一般认为四大的审计质量高于一般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以此为据,如果该上市公司经四大审计,则赋值为1,反之为0;声誉机制(ST):如果公司没有被ST或PT处理,则赋值为1,反之为0。(3)控制变量。为了使结论具有可靠性,借鉴以往研究成果,文中选取的控制变量是企业的规模、成长性年份和上市年限,变量的内涵具体见表2。

(三)模型构建

根据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设计,构建模型(1)。 Y=α+β1ZWRZ+β2SD+β3ST+β4SIZE+β5HY+β6GSCZ

其中,α为常数项;βi为变量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对外部治理的特征变量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表3显示: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数的平均值是69.27%,说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适中, 且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两倍,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合理的数据区间;债务融资程度的平均值是58.2%,说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水平适中,而且公司间资产负债率相差较大, 最小的资产负债率仅为0.7%,最大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3.711,为进一步分析资产负债率的具体影响提供了合理的数据区间;外部审计这个指标的平均值是0.06,说明深市上市公司中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公司数量很少,但是这是否会影响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检验;声誉机制指标的平均值是0.1,说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正常营运,数据是客观、公正和公允的;公司规模的平均值是21.83,最大值是26.41和最小值是17.66;公司增长率的平均值是17.65%,增长速度较慢,然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极大,说明公司的发展增长相差较大,为进一步分析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提供了合理的数据范围。

(二)相关性分析为了检验外部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影响,对主要变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四大审计意见在0.1水平上正相关,与声誉机制在0.01水平上负相关。被特别的上市公司其财务状况是存在问题的,因此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难以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债务融资程度负相关,这与论文的假设有出入。因此,还需要后文进一步分析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公司规模在0.01水平上正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内部控制越有效。此外,研究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下,初步估计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三)回归分析具体分析各解释变量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数的关系,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1)债务融资约束虽然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不显著,可能是由于上市公司的债权人大多是国有商业银行,其监督效能比较弱,而且由于政府的担保作用,使得债权人监督动力不足,此外,债权人的监督往往是事后监督,其监督效果相当较差。(2)SD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负相关,但不显著,可能是样本公司中聘请“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太少,其治理效应没有发挥出来,未来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沪市上市公司状况,以进一步检验该结论。(3)ST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负相关,说明了声誉机制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说明公司出现了财务异常,透视到企业内部就很有可能是其内部控制出现问题。在当前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公告可向投资者传递一种信号,有利于实现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4)上市公司的上市时间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公司上市的时间越长,其内部控制的建设和运行越好。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上市时间越长,公司的运作越来越规范,另一方面随着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其内部控制制度也在逐步完善。

注:***p<0.01,**p<0.05,*p<0.1(双尾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为了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用利息保障倍数替换资产负债率,回归结果与表5基本相似,在此不再赘述,由此可知本文研究结论基本上是可以信赖的。

注:* p < 0.05,** p < 0.01,*** p < 0.001,检验结果均为双尾检验,在检(VIFs)检验,没有发现严重的共线性。

五、结论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 篇9

一、研究假设

1. 外部治理参与者。

(1) 银行债权人与财务风险。银行债务融资是企业除了股权融资之外的另一重要资金来源。银行债权人的监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的相机财务控制权。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信号尤其面临破产风险等情况时, 银行为实现资本保全, 就会在第一时间要求对企业采取控制措施。在企业层面, 由于债务的增加会使公司破产的可能性变大, 因而能够激励经理努力工作, 经理在偿债压力下会设法提高企业业绩。在我国, 银行与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属于国有企业,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银行债务对企业并不形成硬约束。但随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 银行借款占债务融资的比重越大, 银行维护自身利益的动机便越强烈, 银行债权人对企业的约束限制能力就越强, 此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得到有效控制。于是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银行借款比例越高, 企业财务风险越小。

(2) 雇员持股情况与财务风险。雇员包括一般员工和经营者, 他们都为企业投入人力资本, 在现代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相应地其在公司中应具有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监督权、管理权等。

雇员持股计划 (ESOP) 作为现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权安排模式, 其提倡企业员工持有本企业股票, 从而实现员工以劳动者和所有者双重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Rosen与Klein (1987) 的研究表明, 员工持股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的雇员持股计划是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相伴而生的, 还属于探索阶段, 不管是雇员持股的数量还是比例都还比较低。因此, 本文将雇员是否持股作为其参与企业监督的替代变量, 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雇员持股的企业相对于雇员未持股的企业财务风险要小。

(3) 供应商与财务风险。2006年商务部颁布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规定, 供应商是指直接向零售商提供商品及相应服务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包括制造商、经销商和其他中介商。一般说来, 交易规模越大, 交易合同期限越长, 供应商资产专用性越高, 供应商与企业的关系越紧密, 此时供应商越有监督企业运营的动机。而供应商与企业建立的监督与合作关系也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

应付账款是企业因购买材料和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应支付但尚未支付给供应商的手续费和佣金, 是供应商为企业提供的自然融资。一般情况下, 公司不需要对这种债务性资金支付利息, 体现了一种正常的业务往来和商业利益关系。虽然单个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但一旦发生违约事件, 供应商就会诉诸法律进行维权, 从而使企业承担巨额的诉讼费。因此,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的商业信用资金, 能够限制企业的高风险行为, 起到约束企业管理层的作用。于是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应付账款占总负债的比例越高, 企业财务风险就越小。

(4) 外部审计与财务风险。外部审计机构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司内部治理有效运行的一道“防火墙”。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在内部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保护股东权益。外部审计机构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对财务资料予以鉴证, 扮演监督经营者和维护股东利益的角色, 其工作可减少公司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进而可减少代理成本。 (2) 约束大股东的行为。Joseph和Wong (2005) 认为, 控股股东拥有较高表决性控制权的上市公司中, 外部审计在缓解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方面仍具有监督和约束的作用。

审计费用作为外部审计机构为公司提供专业服务收取的报酬, 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外部审计机构与公司之间审计服务的供求均衡关系。风险是审计费用的重要决定因素, 当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时, 外部审计面临的审计风险也较高, 若要保证审计质量, 外部审计须相应降低检查风险水平, 而这势必会增加外部审计的审计强度, 加大审计成本。

审计意见是外部审计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理论上认为, 完善的内部治理能够有效约束企业的高风险行为。当公司内部治理较为完善时, 如果财务报告中存在不合法或不公允的地方, 经外部审计指出后, 公司一定会予以改正以便可以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反之则会得到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审计费用越高, 企业财务风险越大。

假设5: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大。

(5) 政府监管与财务风险。市场所存在的缺陷无法通过市场本身来克服, 一个有效的政府才是市场经济成功转型的前提条件。当上市公司面临各种压力而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达到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时, 才有违规操作企业运行的可能性。具有典型意义的是, 现金流量出现亏损、财务状况发生恶化、财务风险不断升级、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 它们最有可能违规操纵, 如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赢得投资者的信心等。在假定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机制有效的前提下, 这类公司最容易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于是,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6:存在监管处罚的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大。

2. 外部治理环境与财务风险。

外部治理环境是指整个外部治理机制的制度环境, 其对公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地区的上市公司, 虽然所处的国家大环境是一样的, 但其所处地区的外部治理环境很不平衡。本文以樊纲等 (2006) 报告的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场化指数来度量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和治理环境的差异。将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注册地列入外部治理环境发达地区, 其他地区归为欠发达地区。公司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 也有助于约束公司的内部治理行为, 这样企业遭遇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将变小。

本文除考虑国内地区环境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还将国际环境纳入研究范畴。随着全球金融资本一体化的推进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与国内资本市场相比, 许多海外交易所历经百年的发展, 在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及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机制, 在这些交易所上市并按照其规范进行内部治理和信息披露, 接受交易所和投资者的监督, 有利于规范公司的行为, 降低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 提升企业未来的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7:注册地处欠发达地区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大。

假设8:在海外上市的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

二、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

本文的数据选择区间为2007~2008年, 同时剔除金融类和存在缺失值的上市公司, 最终得到973家样本公司, 共1 841个观察值。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CCER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

2. 变量设定。

(1) 被解释变量——财务风险的替代变量。本文采用Z指数来衡量企业财务风险 (Fr) 。该指数是Altman在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企业进行观察后以多变量的统计方法为基础得出的。该指标越小, 企业风险越大, 反之企业风险越小。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Z=0.012×营运资金×100÷总资产+0.001 4×留存收益×100÷总资产+0.033×息税前利润×100÷总资产+0.006×股票总市值×100÷负债账面价值+0.999×销售收入×100÷总资产

(2) 解释变量——外部治理机制特征变量。本文主要从外部治理参与者特征及外部治理环境两个方面, 考察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其中, 外部治理参与者特征变量包括:债权人特征用银行借款占总负债的比例 (Loan) 来表示;雇员特征用雇员持股 (Empl) 来表示, 1表示存在雇员持股, 0表示不存在雇员持股;供应商特征用应付账款占总负债比例 (Paya) 来表示;外部审计特征用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 (Lnaf) 和审计意见 (Opin) 来表示, 并设置哑变量, 1表示标准意见, 0表示非标准意见;政府监管机构特征用上市公司受监管处罚 (Puin) 的情况表示, 并设置了一个哑变量, 1表示存在监管处罚, 0表示不存在监管处罚。

外部治理环境特征变量主要包括:公司所处国内的地区环境 (Area1) , 对于该变量本文设置了哑变量, 0表示注册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地的公司, 1表示注册在其他地区的公司;公司所处的国际环境 (Area2) , 本文用上市公司发行外资股的情况表示, 根据研究需要设置了哑变量, 1表示发行外资股, 0表示未发行外资股。

(3) 控制变量。除了外部治理机制特征变量外, 本文还设置了以下影响财务风险的控制变量:

公司规模 (Size) :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大规模企业的成长速度比小规模企业的成长速度更快 (Samuels, 1965) 。这样, 大规模企业更容易受到外部投资者的关注, 其信息的不对称水平也越低, 其财务风险也相对较低。因此预测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

上市年限 (Age) :用样本公司的上市年限表示。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不长, 上市时间越短的上市公司, 尤其是2001年审核后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 其经营质量较高, 资金也比较充裕。因此, 本文加入上市年限以控制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并预测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

营业利润率 (Opr) :用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表示。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相对来说驾驭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遭受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越低。因此, 本文预测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

董事会规模 (Board) :用董事会总人数表示。董事会规模较大可以集思广益, 实现决策知识的互补, 减少决策失误, 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因此, 本文预测该变量回归系数为正。

股权集中度 (H10) :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总和表示。研究表明, 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较高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因为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 大股东可以更有效地监督管理层的行为, 此时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将得到应有的控制。因此, 本文预测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

此外, 本文还控制了行业及年度因素。对于行业变量, 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2001) 》划分的13个行业, 剔除金融业后, 设置了制造业与非制造业2个哑变量;对于年度变量, 设置了2个年度哑变量。

3. 模型构建。为检验前述有关理论假设, 本文采用如下基本实证模型:

其中:Fr表示财务风险;Exg表示外部治理机制特征变量;Size表示资产规模;Age表示上市年限;Opr表示营业利润率;Board表示董事会规模;H10表示股权集中度;Trade表示所处行业;β为待回归估计参数;ε为残差项。

三、统计分析过程和结果

1. 描述性统计。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1) 样本公司中银行借款占总负债的比重的均值为0.692, 最大值甚至达到0.981, 表明银行债权人出资对于企业正常运营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2) 雇员持股的企业相对较少, 表明绝大部分样本公司在员工持股方面采取的是保守的政策; (3) 企业与供应商进行交易时, 欠款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也为供应商参与外部治理提供了机会; (4) 审计费用的样本数据相对较离散, 这说明外部审计的保证程度与审计强度有很大的差异性; (5) 持标准审计意见的均值为0.942 5, 标准差也相对较低, 表明大部分公司的财务报表编制是合法和合规的; (6) 受证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处罚的企业相对较少, 说明大部分公司还是依法运营的; (7) 从统计数据来看, 样本公司注册地处北京、上海等较发达地区的较多, 而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少, 说明地区的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各种硬件环境等都会影响企业的选址; (8) 样本中的上市公司同时在海外上市的并不多, 说明大部分企业管理层在处理海外融资时是相对谨慎的; (9) 在控制变量方面, 企业规模、上市年限、董事会规模、营业利润、股权集中度等方面样本公司之间的差距也较大, 这也便于笔者考察不同公司各方面的情况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2. 外部治理参与者与企业财务风险。

在回归模型中, 我们以财务风险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外部治理参与者作为解释变量, 同时控制了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结果见表2。

注:表内数字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 对应的括号内的数字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其中, ***、**、*分别表示在1%、5%、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从回归结果来看, Loan、Empl、Paya、Lnaf、Opin、Puin的回归系数显著, 和预期假设一致, 表明控制了其他一些变量后, 银行借款、雇员持股、供应商信用、外部审计、政府监管等在约束企业的高风险行为上起到了显著作用。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 所有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 都和预期的一致, 而且Size、Age、Opr、H10等变量的回归结果都显著。

3. 外部治理环境与企业财务风险。

表3列示了以外部治理环境的两个特征变量为解释变量、以企业财务风险作为被解释变量的OLS回归结果。我们首先分别将这两个解释变量加入模型, 然后将它们同时加入, 从而形成三个模型。地区环境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 支持了假设7, 说明在我国法制、竞争水平欠发达地区的公司的财务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公司的财务风险。而国际环境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 未能支持假设8。表明选择海外上市的企业的财务风险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控, 这一结果也可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得以体现, 以美国为首的政府监管体系流于形式, 并没有发挥好应有的调控企业风险的作用。此外,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前面一致。

4. 总体检验。

我们将本文所设置的所有外部治理机制特征变量加入同一模型, 重新进行了回归, 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的结果可看出, 所有的公司外部治理特征变量的回归系数与显著性和本文实证检验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5. 稳定性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结论是否可靠, 我们进行了如下一些稳定性检验:第一, 我们将财务风险变量替换成财务杠杆系数进行重新检验, 回归结果基本维持前面结论;第二, 我们剔除非制造类企业后作回归, 得出的结论和前面基本一致;第三, 我们剔除了样本公司中的ST公司, 重新进行了回归检验, 结果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从外部治理参与者特征与外部治理环境两个角度来度量企业的外部治理机制, 并研究外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一定的影响。其中, 银行债权人的债务比例与企业的财务风险负相关;雇员持股的企业, 财务风险相对较低;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占负债的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负相关;外部审计费用与财务风险正相关, 同时持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高;存在监管处罚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较高;注册地的发达程度与企业财务风险正相关。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与企业海外上市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与假设相悖。

笔者认为, 一方面应通过优化外部治理机制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利益相关者应该与企业形成良好互动, 真正起到约束企业冒进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外部治理机制, 明确各个治理主体的责任, 以抑制企业的高风险行为。另外, 外部治理机制的建立既应与时俱进, 又不能一味模仿西方国家做法, 而应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开展。

参考文献

[1].Aghion, Philippe and Patrick Bolton.An Incomplete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 1992;59

[2].李维安, 武东立.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COSO.方红星等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于富生等.公司治理影响公司治理风险吗.会计研究, 2008;10

[5].田冠军.公司治理国际化趋同、模式缺陷与纠偏机制——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经济管理, 2009;4

[6].夏立军, 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 2005;5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 篇10

良好的信息披露质量是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石。公司与外部资本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股权融资成本的提高,降低股票的流动性。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公司投资效率,增加企业价值(Botosan,1997;Bhattacharya et a1,2004)。中国证监会于1999年10月颁布了《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就各项损失准备的计提、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审计范围受到限制、重大不确定性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后又于2004年1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对会计师事务所及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及其他有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此后证监会还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专项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这些规定和管理办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验成果的真实公允反映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和推动作用。

国内学者也对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崔学刚(2004)以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作为公司透明度的替代变量,发现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具有较高的透明度。王俊秋等(2007)利用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结果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高雷等(2010)的实证检验结果却显示,信息披露质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与国外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不同,国内的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对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作用并不显著(杨忠莲和徐政旦,2004);而王俊秋等(2007)实证检验认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蔡卫星等(2009)研究发现,与未设置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相比,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信息披露质量。另外,学者们还从股权集中度、高管持股比例、公司控制权、机构投资者、独立董事等方面对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崔学刚,2004;高雷等,2010)。

通过对国内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不同的信息披露质量替代变量的选择导致部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例如,很多文献选取自愿信息披露作为替代变量,但是,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司信息披露不仅要关注信息披露和传递的数量,更要关注信息披露和传递的质量(Bushman&Smith,2004)。另外,还有很多研究以深圳证券交易所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结果作为替代变量。由于这一变量由权威机构———深交所发布,在国内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便于学者间的研究比较。但是,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结果涉及的公司不包括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据不完整。第二,国内学者多从自愿性信息披露、内控信息披露和公司信息披露的角度对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但是鲜有文献涉及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第三,现有的文献主要从公司内部着眼,考察内部治理机制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缺乏从公司所处的外部治理环境角度对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研究。而公司所处的外部治理环境是相对公司的控制权安排、董事会独立性、接管和收购市场等治理机制等更为基础性的层面(夏立军等,2005)。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以应计质量(AQ)作为财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研究上市公司的公司特征及所处地区的外部治理环境(市场化进程)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公司特征

1. 公司规模。

一般来说,相比小企业而言,大企业的外部资金需求量更大。对上市公司而言,外部权益资本比例越高,股东人数越多,这时信息需求的差异化就越大,代理成本增加。因此,大规模企业为了降低代理成本,往往比小规模企业披露更多的信息(田昆儒等,2010)。另外,为募集更多的资金就必须减少企业与外部资金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曾颖等(2006)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会对其股权融资成本产生积极影响,信息披露质量较高公司的边际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因此,对大公司而言,为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吸引更大的外部资金,必须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相对于小公司而言,规模比较大的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更高。

2. 盈利能力。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公司管理层将利用信息披露来获得个人好处。当企业的资产回报率高时,企业管理层为保障其职位和报酬倾向于披露详细的信息;当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低时,企业管理层为掩盖企业利润下滑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少披露信息,尤其是当企业分部利润下滑时,管理层常只披露总利润数字(田昆儒等,2010)。所以,从内部管理者的披露主动性来说,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另外,从企业的融资需求方面来说,因为股东对企业盈利能力,即会计收益格外关注,以会计盈余来确定投资可行性。而企业总是倾向于披露好消息,而隐瞒坏消息,当企业具备较高盈利能力时,为外部融资需求也会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尽量披露,提高公司的透明度,以吸引外部投资。所以,从外部融资需求角度来说,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3. 杠杆率。

会计信息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银行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信息,有助于降低债务契约的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孙铮等,2006)。委托代理理论认为,随着企业财务杠杆比率的增加,代理成本提高。为了降低代理成本,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往往倾向于披露更多的信息。Malone等进一步指出,在一个负债率较高的企业中,企业管理层在进行信息披露时会更多地考虑长期债权人的需求,反之,则会更多地考虑股东的需求。在一个企业中,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因此,高资产负债率的企业需要更详尽的信息披露以缓解这种冲突(田昆儒等,2010)。

但是,在一个杠杆率较高的企业中,债权人除了关注企业盈利能力之外,更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包括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在负债率较高的企业中,债权人(银行)在监控中将发挥更主要的作用,而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途径获取信息以减少逆向选择问题。并且,一旦资本提供后,银行也获得了一个直接的监控管理者位置,将能更好地监控管理者以减少道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信息的质量与他们提供资金决策的相关性下降。而当股票融资是资本的主要来源,投资决策会更多的依赖公共会计信息披露。因此,与以公开发行股票作为主要融资来源的公司相比,在债务占主导的企业中,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供应决策的影响要小。基于此,提出两个相反的假设:

假设3: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率越高,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越好;

假设4: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率越高,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越差。

(二)治理环境

在我国,由于对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力,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得非常突出。法律在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不受大股东侵害方面几乎是空白,相关法律的实际操作性较差,中小投资者获得司法保护的难度较大;而且,我国投资者在利益受损后几乎无法获取民事赔偿,因此,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法律风险很低(王俊秋等,2007)。此外,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大股东通常具有国有性质,因此,上市公司所处治理环境交织着政府和法律两大因素(夏立军等,2005)。同时,樊纲等(2009)研究发现,虽然上市公司所处的国家大环境是一样的,但由于各地区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法制水平差异较大,各上市公司所处的治理环境很不平衡。夏立军等(2005)借用La Porta等(2000)的跨国比较框架,将其应用到中国地区间差异的比较中,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因公司所处治理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随着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的提高,政府干预减少、法制水平提高,则公司价值增加。另外,市场化程度对公司负债融资结构亦会产生影响,在银行和上市公司国有的制度背景下,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政治干预,使企业更容易从银行取得长期借款(孙铮等,2005)。所以,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可通过政府支持获取银行资金,其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降低公司与外部资金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动力下降。那么对这些公司来说,财务信息所具有的信息传导功能降低。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政府对实体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少,金融发展程度通常较高,企业凭借“关系”获取资金的可能性降低,企业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向资金提供者传递信息以获取资金。这样,财务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凸显,企业将会主动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降低上市公司与外部资金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此,我们提出假设5:

假设5: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越好。

三、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设计

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包括2003年来所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但是因为在计算AQ时需要滞后5期的数据,所以实际进行分析的数据是2008—2013年共6年的数据,剔除数据缺失公司,共获得6 227个有效样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资料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和CCER数据库,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我们对极端值样本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2. 变量设计。

(1)财务信息质量的计量。本文借鉴Dechow&Dichev的做法,以应计质量作为衡量财务信息质量的代理变量(以下简称DD模型)。这种方法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应计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在应计利润估算过程之中有较低的估计错误时,收益将更能代表未来的现金流量。我们使用DD模型对财务信息质量(AQ)进行估计,且要求每个年份每个行业至少有20个观察值,行业分类是基于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CSRC行业分类)标准来划分的,制造业按二级分类,其他行业按一级分类。

其中:Accrualsi,t=(ΔCA-ΔCash)-(ΔCL-ΔSTD)-Dep,ΔCA=流动资产的变化,ΔCash=货币资金的变化,ΔCL=流动负债的变化,ΔSTD=短期借款的变化,Dep=折旧和摊销,Cash Flow=非经常项目前的净收入-Accruals。所有变量均除以平均总资产。我们首先根据模型(1)求得残差,财务报告质量AQ在第t年的值被定义为在t-5至t-1年间(由于在DD模型中现金流量提前了一年,在此要滞后一年)由DD模型估计的公司层面的残差的标准离差,以确保当年之前的所有影响盈余质量的解释变量都被计量,再乘以负1,使AQ所代表的财务信息质量递增。

(2)自变量。自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会计收益(ROA)、股票回报率(RET,经年度调整的股票年回报率)、资产负债率(Leverage,年末总负债/年末总资产)和市场化进程(Market)。其中,市场化进程我们引入樊纲等(2009)编制的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数据。

(3)控制变量:实际控制人性质(State),当实际控制人为非国有时设置为1,国有时为0。股权制衡度(Herfindah1指数,第一至第十大股东持股量平方和的对数)、独立董事比例(DR,独立董事占总董事会人数的比例)、两职合一(DU,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时为1,否则为0)和审计委员会设置(AB,设置了审计委员会的赋值为1,否则为0)。同时,我们还控制了年度(Year)和行业(IND),其中,制造业按二级分类,其他行业按一级分类,共设置18个行业控制哑变量。

(二)描述性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应计质量(AQ)变量的标准差较小,这说明AQ的样本间差异较小。市场化进程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公司所处的外部治理环境差异较大。其他变量的样本间差异较小,另外,大部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国有。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表2是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检验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第一,公司规模与AQ负相关但并不具有显著性,这说明公司规模对财务信息质量具有降低作用,这与我们的假设不相符。可能的原因是,规模越小的公司对外吸引投资的难度越大,其越有动力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降低信息不对称,进而吸引投资。第二,从公司盈利能力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来说,代表会计盈利能力的ROA与财务信息质量在5%的水平下负相关,代表证券市场盈利能力的RET在10%的水平下与AQ正相关。这说明,一方面,有可能高的总资产报酬率是盈余管理的结果,从而降低了财务信息质量;而市场反应与财务信息质量正相关,说明市场认可财务信息披露质量高的公司,假设2得到了验证。第三,从负债率对信息质量的影响来看,杠杆率(Leverage)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财务信息质量具有负向显著影响,这说明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率越高,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越低,假设4得到了验证。第四,从市场化程度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来看,市场化程度(market)对AQ具有正向影响,这说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的财务信息质量越好,假设5得到了验证。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股权制衡和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财务信息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他控制变量与AQ之间不具有显著性。

(二)稳健性检验

我们沿着Francis et al.的研究,将模型(1)进行修正以包括固定资产原值(PPE)和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之差(△Rev)两个变量。其认为销售收入和PPE的变化在形成流动性应计、经营现金流量的预期中起重要作用。它表明添加这些变量到DD模型中,显著提高其解释力,从而减少测量误差。我们以修正的DD模型来衡量应计质量(AQ),以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表明上述结论普遍依然成立。

五、结论

本研究以应计质量(AQ)作为财务信息质量替代变量,研究发现:

1.公司的特征如公司规模、财务结构和盈利能力会影响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尤其是杠杆率和盈利能力。研究表明,杠杆率越高的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越低;盈利能力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较复杂,会计盈利能力(ROA)与财务信息质量负相关,可能的原因是,高的总资产报酬率是盈余管理的结果,从而降低了财务信息质量;而反应市场盈利能力的指标RET与财务信息质量正相关,说明市场认可财务信息质量高的公司。

2.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外部治理环境(市场化进程)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市场化程度越高,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越好。这一系列实证结果从公司特征和外部治理环境角度为财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证据。

摘要:文章以2008—2013年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公司治理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杠杆率越高的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越低;会计盈利能力(ROA)与财务信息质量负相关,高的ROA有可能是盈余管理的结果,从而降低了财务信息质量;而反映市场盈利能力的指标RET与财务信息质量正相关,说明市场认可财务信息质量高的公司;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外部治理环境(市场化进程)对财务信息质量具有正向影响。这一系列实证结果从公司特征和外部治理环境角度为财务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证据。

关键词:财务信息质量,杠杆率,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Botosan C.A..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7,72(3):323-350.

[2]Bhattacharya U.,Daouk H.and Welker M..The Wo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8):641-678.

[3]王俊秋,张奇峰.治理环境、治理机制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的证据[J].当代经济管理,2007,(6):111-115.

[4]Dechow P.M,R.G.Sloan,and A.P.Sweeney.Cause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6,(Spring):1-36.

[5]Beasley Mark 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4):443-465.

[6]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4,(8):72-80.

[7]孙铮,李增泉,王景斌.所有权性质、会计信息与债务契约——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6,(10):100-107.

[8]王茜.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9):66-70.

[9]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 篇11

关键词:预应力碳纤维板技术;桥梁结构;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158-02

1 概 述

碳纤维板具有非常强的耐腐蚀性能,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行业耐腐蚀性能最好的材料之一。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长时间日照、冻融循环、弱碱以及弱酸等对碳纤维老化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非常小,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现代建筑施工和维修领域,尤其是桥梁结构加固维护中。

因此,文章针对部粘贴预应力碳纤维板技术在桥梁结构加固工程中的应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的概述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和非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相比,能够充分的发挥碳纤维板材的强度,有效的提高抗变形能力和抗裂能力。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在桥梁结构加固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结构的抗变形能力,提高桥梁结构承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提高构建的抗弯承载力,抑制裂缝的产生;节省大量的材料和降低成本。

正是由于预应力碳纤维加固技术的优越性,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现代桥梁结构加固中。

3 外部粘贴预应力碳纤维板技术在桥梁结构加固工 程中的实践应用

3.1 工程实例

文章以某桥梁工程为例,该桥梁工程服役时间已经超过40年,桥梁全长50 m,双跨,单跨为19.5 m,桥梁的通行荷载设计为挂80、汽-15。

由于该桥梁运行时间过长,相关部门于2015年,对桥梁进行了检测,通过检测发现该桥梁抗弯刚度严重退化,并且存在许多受力裂缝,专家勘查后检定该桥为危桥,需要对桥梁结构进行加固,综合各种因素,决定采用预应力探险版技术进行加固,加固施工完成后,碳纤维板和桥梁结构粘结良好,并且和混凝土应变协调,有效的提高了桥梁结构的抗变形能力、抗裂能力,提高了桥梁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3.2 外部粘贴预应力碳纤维板技术在桥梁结构加固工程 中的应用

3.2.1 施工工艺

外部粘贴预应力碳纤维技术的工艺流程表现为:

①施工准备。在进行施工之前,应该对施工现场与被加固构件砼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然后指定科学的施工方案与计划,提前准备好施工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和材料。

②表面处理。外部粘贴预应力碳纤维板技术,是一种有粘贴后张预应力的施工技术,通过化学胶粘剂将桥梁结构和碳纤维板粘结成一个整体,对桥梁结构的裂缝和变形具有非常强的束缚作用。为了保证桥梁结构和碳纤维板具有良好的粘结效果,需要在进行粘贴之前将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并采用环氧树脂进行桥梁结构裂缝的灌封密封处理,并将混凝土表迷昂打磨光滑,将表面的油污、浮浆等清理干净,直至混凝土结构表面完全露出来。将裂缝位置的混凝土、杂物等清理干净,并采用环氧树脂将裂缝或者孔隙填平,并用直尺对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进行检测,如果出现超过允许偏差范围的现象,必须进行重新找平。

③锚具的安装。在进行碳纤维板张拉施工之前,需要将锚具安装在指定的位置,梁底、梁侧锚具安装如图1、图2所示,先将安装位置的混凝土凿开,然后将环氧胶泥放置在混凝土表面作为垫层,同时在锚具螺口对应的位置安装化学锚栓。在进行锚具安装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保证两端锚具安装整齐,保证化学锚栓和环氧胶泥能够共同作用;尽可能保证混凝土表面和锚具地板带齿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④地层树脂的涂刷。当环氧胶泥和复合砂浆初凝之后,将碳纤维板材安装在张拉机具上,在碳纤维板材表面和混凝土表面涂抹专用胶粘剂。

⑤碳纤维板材的张拉。当胶粘剂初凝完成之后进行碳纤维板材的张拉施工,在进行张拉施工之前应该将电阻应变片粘贴在碳纤维板上,同时在张拉机上安装力传感器。在进行张拉时应该控制应变和应力,张拉完后需要对桥梁混凝土和碳纤维板之间的粘结状况进行检查,如果存在桥梁混凝土和碳纤维板之间存在没有填充密实的空隙,则应该进行压板,保证两个面能够良好的粘贴。

⑥养护管理。当碳纤维板张拉施工完成之后,应该卸下张拉机具,并进行锚具的防腐处理,在加热恒温仪对碳纤维板进行恒温加热养护。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粘结剂完全的凝固停止加热,为了防止对碳纤维板造成破坏,还应该用碳板进行覆盖养护。

3.2.2 荷载试验

荷载试验设计。分别对汽-15级、汽-20级分别进行荷载试验,汽-15级、汽-20级的对象表现为:汽-15级,车C、车D,标重均为300 kN,实际重量分别为302、314(kN);汽-20级,车A、车B,标重均为200 kN;实际重量分别为201、198(kN)。

测量方法和结果分析。选取10根主梁,编号1-10,测量手段包括两种:

①利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主梁静载作用下的变形量进行测量。汽-15级、汽-20级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挠度和梁底碳纤维板张拉反拱量,见表1。

由表1可知,对碳纤维板施加一定的预应力,能够使主梁产生一定的反向挠度,通过对汽-15级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和预应力反拱量相加,最大变形量为2.5 mm,在4号梁发生。然后,对汽-20级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和预应力反拱量相加,最大变形量为4.5 mm,发生在4号梁。由此可见,通过施加一定的预应力面能够有效的降低主梁荷载作用下的变形量。

②利用粘贴光纤光栅的方式,测量锚具部分和跨中部位的碳纤维板应变力。主梁底部的碳纤维板的应变结果,见表2。

通过对设置的锚具部位的光纤光栅显示的结果,汽-20级荷载作用下,主梁底部的锚具周围的碳纤维应变非常小,表明碳纤维板和主梁底部混凝土粘结非常好,而且和混凝土相互协调。

4 结 语

综上所述,预应力碳纤维板技术在桥梁结构加固工程中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结构的抗变形能力,提高桥梁结构承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提高构建的抗弯承载力,抑制裂缝的产生,并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材料和降低成本。同时,通过工程实践,碳纤维板和混凝土的粘结状况良好,能够改善桥梁结构内力分布,提高桥梁的整体承载力,而且和混凝土相互协调,提高加固效果和延长桥梁使用寿命,值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付春青,付建红,芮朝瑞.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在旧桥加固中的应 用[J].山西建筑,2016,42(3):162-164.

[2] 尚守平,张宝静,吕新飞.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梁桥新技术的应用[J]. 施工技术,2016,45(4):95-98.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论文 篇12

董事会、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被认为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一个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建立在这四要素的协同之上。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治理机制诸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资本结构是如何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例如,Peasnell等研究认为盈余管理与董事会独立性负相关,Cremers和Nair以股东积极主义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替代变量,发现股东积极主义对公司绩效具有重要性。Larcker等把公司治理机制分为14个维度,发现这些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朗。Core等研究了外部治理机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他们发现外部治理机制与经营业绩存在相关性。由于公司治理独立的特性和控制的本质,独立审计能够强化公司治理的作用,缓解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冲突、降低交易成本,确保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获悉公司真实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从而为其依据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国内外许多学者以事务所规模、审计收费、审计诉讼、审计意见和审计任期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考察了独立审计的治理功能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但是直接考察其与公司真实经营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构建独立审计的外部治理功能影响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理论框架,然后,运用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的经验数据,以事务所规模、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作为反映独立审计治理水平的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实证研究独立审计对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框架

独立审计可通过多个途径发挥外部治理作用影响公司真实经营业绩(图1)。首先,独立审计通过鉴证可以缓解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发挥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从而降低公司筹资成本(如1所示)。其次,外部独立审计可以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如2所示)。最后,独立审计有助于提高公司经营决策层(如董事会的决策委员会)对于投资项目的甄别能力,从而提升公司的绩效(如3所示)。

(二)研究假设

作为一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独立审计对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影响要通过审计质量高低与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相关关系来确定。要研究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独立审计对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影响,必须采用能够反映治理水平的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1. 事务所规模

对于每个客户,会计师事务所都具有专属于该客户的准租金,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为了获得准租金而降低首次审计收费,或者为了保住客户而丧失独立性违反准则规定隐瞒已发现的重大舞弊,甚至与被审计单位合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事务所规模能够影响这种机会主义行为。Krishnan发现“四大”客户比非“四大”客户具有更低的应计利润,因此证明“四大”具有更高的审计质量。吴水澎和李奇凤的研究表明,“四大”与国内“十大”、国内“十大”与国内“非十大”在抑制公司报告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上存在显著差异,“四大”能够更加有效的抑制盈余操纵。此外,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资金和实力要强于小规模事务所,因此有充裕的条件为专业人员提供定期的培训项目。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公司真实经营业绩正相关。

2. 审计收费

审计收费是事务所“产品”的价格。审计收费高低与审计质量优劣也紧密相关。审计收费高低取决于审计师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付出的工作量大小和单位价格高低。为了保证高的审计质量,事务所需投入的资源也越多,审计成本也就越高,所以审计收费越高。注册会计师声誉是一种“信号”机制,审计过程具有信号传递功能,国际“四大”、国内大型事务所以及其他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审计收费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声誉溢价通过“审计收费溢价”体现。在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事务所类型不同,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大有不同,大规模事务所提供的审计质量远远高于小规模事务,而这种质量差异可通过审计收费体现出来。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2:审计收费与公司真实经营业绩正相关。

3. 审计意见

审计意见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高度概括反应了企业财务、经营以及现金状况,是对企业能力从专业方面提供的鉴证与说明,审计意见向市场传递了信息。并且很容易被不断复制传播和使用。Bartov等发现,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被出示保留意见类型,即盈余管理程度与出示保留意见成正相关关系。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市值成为连接所有者与管理层的纽带并成为管理层业绩的考核指标之一。管理层为了不被替换,必定努力提高经营业绩。Chen等研究认为市场对公司获得非标准意见具有负面反应,进而推测出独立审计在中国证券市场具有治理功能。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3: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有利于提高公司真实经营业绩。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我们从Wind数据库选取2007年-2009年在深沪上市的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的所有A股(非ST)上市公司数据。另外,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完整性,对于部分缺失值样本予以剔除;根据前面计算的不可操控应计利润是一个相对数,是相对前一年的资产而言的,因此公司的可操控应计利润一般会处于[-1,1]区间内,除非公司发生诸如资产重组、兼并,或者有特大资产处理或投资,否则公司的可操控利润不应该偏离该区间,因此剔除可操控利润小于-1和大于1的奇异值样本公司。最终得到的三年样本数量分别为2007年770家、2008年1074家、2009年1139家。会计师事务所百家排名信息的资料来自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其中2007年-2009年度是按事务所业务收入进行的排名。

(二)变量与模型

1. 被解释变量

我们用资产收益率(ROA)衡量公司经营业绩,还要剔除盈余管理部分(用经过调整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t*表示),剩下的才是公司真实的经营业绩,我们用指标F表示。即公司真实经营业绩F=ROA-DAt*,对于DAt*我们采用截面Jones模型获得总应计利润(TAt/At-1)和非可控应计利润(NDAt),再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DAt=TAt/At-1-NDAt,将其调整成基于当期期末总资产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我们定义DAt*为经过调整后第t期的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则有,DAt*=DAt×At-1/At,用其来衡量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在式(1)中,NDAt是经过第t-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REVt第t期收入和第t-1期收入的差额,PPEt是第t期期末总的固定资产价值,At-1是第t-1期期末总资产。α1,α2,α3是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参数,这些特征参数α1,α2,α3的估计值又根据以下模型,并运用经过行业分组的不同年份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式(2)中,坠1,坠2,坠3是α1,α2,α3的OLS估计值,TAt是第t期的总应计利润。ξt为剩余项,代表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

在上述应计利润模型中,总应计利润的计算有两种方法,资产负债表法和现金流量表法。资产负债表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3)中,△CAt是第t年流动资产的变化额;△Casht是第t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化额;△CLt是第t年流动负债的变化额;△DCLt是第t年流动负债中短期借款的变化额;△DEPt是第t年折旧和摊销费用。现金流量表法的计算公式为:

式(4)中,TAt为第t年总应计利润;EBITt为第t年营业利润;CFOt为第t年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本文采用现金流量表法。

本文采用横截面基本Jones模型来预测公司盈余管理程度(DA*)。

2. 解释变量

根据以往相关研究,我们选取事务所规模(Auditor)、审计收费(Fee)和审计意见(Op)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分别对真实经营业绩进行回归分析。

3. 模型

根据假设1、2、3,将公司真实经营业绩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公司业绩的相关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Control),分别用事务所规模、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类型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反映治理效率的审计质量对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影响。

为了检验审计意见对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影响,我们以滞后一年的公司真实经营业绩作因变量,审计意见作自变量构建了如下模型。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

表2显示,“四大”客户的规模都显著高于国内“十大”与其他规模事务所的客户。“四大”客户的资产负债率要略低于国内“十大”和其他事务所的客户,“四大”客户的成长能力也要好于“国内十大”和其他事务所的客户。

表3列示的是分年度及总样本的审计收费的均值和中位数结果。

我们把审计意见分成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两种,表4显示2007年-2009年非标准审计意见样本数分别为13、14、18,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样本数分别为757、1060、1121。由于分年度“非标”意见样本数太小,为了不影响检验结果,我们不对审计意见按年度样本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

2.单因素分析

注:t检验为对均值差异分析的双尾t检验。**、***分别表示在5%、1%的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

表5列示的差异值是由“四大”审计的客户样本的均值分别减去国内“十大”与其他规模事务所审计的客户样本的均值,两两进行对比,通过T检验,从统计结论看,三年总体来说,“四大”审计的客户的真实经营业绩的均值显著高于“国内十大”和其他规模事务所审计的客户。分年度来看,2007年“四大”与国内“十大”经营业绩均值差异为1.032%,而“四大”与其他事务所的经营业绩均值差异为1.170%,可见,“四大”审计客户的经营业绩要比国内所审计客户的经营业绩明显要高,而就国内所而言,国内“十大”审计客户的经营业绩要高于其他事务所,但是差额并不很大,这与我们的假设一致。

将各年度审计收费依据中位数划分成低审计收费和高审计收费两类。由表6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分年度还是混合样本,高审计收费样本的真实经营业绩的均值和中位数均高于低审计收费样本。2007年,高审计收费样本的真实经营业绩均值和低审计收费样本的经营业绩均值分别为5.303,4.6395,以后年度有上涨趋势;从三年总体来看,高审计收费样本的真实经营业绩均值(中位数)都要高于低审计收费样本的真实经营业绩的均值(中位数),通过两两比较,均值(中位数)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为审计收费高低与真实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关系提供了初步证据。

注:t检验为对均值差异分析的双尾t检验,z统计量来自Wilcoxon双样本检验.*、**、***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

注:t检验为对均值差异分析的双尾t检验,z统计量来自Wilcoxon双样本检验

表7的数据结果表明,标准审计意见样本的经营业绩均值和中位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审计意见样本均值和中位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计意见类型会影响企业真实经营业绩,这与假设三不一致。

五、结语

本文从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筹资成本、与其他治理机制联动提升治理效率减少代理成本与有助于提高公司决策能力角度构建了一个独立审计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影响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理论框架,由于治理效果取决于审计质量,所以本文选取事务所规模、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三个指标作为反映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考察了独立审计对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事务所规模与公司真实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关系。(2)审计收费与公司真实经营业绩成正相关关系。(3)滞后一年的标准审计意见的客户的真实经营业绩要显著高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客户。

参考文献

[1]Peasnell,K.V.,Pope,P.F.,Young,S.Board Monitoring andEarnings Management:Do Outside Directors InfluenceAbnormal Accrual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accounting,2005,32(7):1311-1346

[2]Cremers,K.M.,Nair,V.B.GovernanceMechanismsandEquityPrices[J].Journal of Finance,2005,60(6):2859–2894

[3]Larcker,D.F.,Richardson,S.A.,Tuna,I.Corporate Gover-nance,Accounting Outcomes,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Accounting Review,2007,82(4):963-1008

[4]Core,J.E.,Guay,W.R.,Rusticus,T.O.Does Weak Gov-ernance Cause Weak Stock Returns?An Examination ofFirm Operating Performance and Investors’Expectations[J].Journal of Finance,2006,61(2):655-687

[5]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2):3-10

[6]周冬华,周红,赵玉洁.审计任期、审计质量与投资者反应[J].审计研究,2007,(6):67-73

[7]Krishnan,G.Audit Quality and the Pricing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J].Auditing,2003,22(1):109-126

[8]吴水澎,李奇凤.国际四大、国内十大与国内非十大的审计质量——来自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6,(2):114-118

[9]李连军,薛云奎.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师声誉溢价与审计质量的经验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7,5(3).401-414

[10]Bartov,E.,Gul,F.A.,Tsui,J.S.L.Discretionary AccrualsModel sand Audit Qualific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0,30(3):421-452

[11]Chen,C.J.P.,Chen,S.,Su,X..Profitability Regulation,Earnings Management,and Modified audit Opinions:Evi-dence from China[J].Auditing,2001,20(2):9-301

上一篇:石油毕业论文下一篇:温湿度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