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的本质(精选5篇)
语文高效课堂的本质 篇1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捕捉信息的重要途径, 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要环节。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 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 或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问题, 这是语文老师最习惯的一种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 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 不再只是知识的输出者, 而应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只有高效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展现语文的魅力。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所谓以学生为本, 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面向全体, 关注个别, 不仅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还要参与到目标制定和作业布置中来。评价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以学论教, 重视实效。
二、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观念落后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 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加强基本功训练, 使教师从教学思想到教学行为都得到根本转变。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 用新的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 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 教师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生成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 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之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最后, 教师讲课要突出语言特色, 精妙而富有特色的语言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上课语言应该与时俱进, 具有时代特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导入语言中运用简洁、明了、轻快的语言。
三、巧妙引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语文, 就是要训练学生如何读书的能力。在不断读的过程中去领会文章的大意, 表达的中心, 关键词句的含义等。同时, 还需在读书的过程中去积累词句, 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技巧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读书呢?是不是拿着书反复读就能领会以上知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 没有新意。最好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外, 教师还必须做好引导, 适时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能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答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对答错的学生也应给予鼓励, 让他们都能在其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把知识应用于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 我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 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文, 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样每个学生都活跃了起来。我鼓励学生尽量做到不看书说出答案, 这样学生在看书找答案的同时还必须努力记住所找出的答案。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 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运用得恰当, 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鲜活而生动, 有时也能增加教学的容量。但笔者不主张每堂课都借助多媒体学习, 有的教师把课件做得很“炫”, 板书在屏幕上一闪而过, 结束时问学生这堂课听到了什么, 记住了什么, 理解了什么, 感悟了什么。学生回答, 我很兴奋, 很激动, 但一堂课下来, 却没有多少触动, 感觉空洞。可见, 多媒体是把“双刃剑”, 滥用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板书是逐步完成的, 学生的思维也会随之逐步跟进, 知识点也会逐步理解。
六、评价得当,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常常有“一字千金”的效果, 许多学生对老师的表扬会高兴好久, 对老师的批评会耿耿于怀。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容忽视, 要做到既不过度表扬, 也不吝啬表扬。适当的表扬,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但是, 过多或过度的表扬则会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心理。
总之, 教师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深刻领会教学改革的精神。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需要教师、学生双向互动, 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进而达到活学活用语文的能力。
生态语文课堂的本质追求 篇2
一、生态语文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态语文课堂的前提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愉快地、积极地探究事物的认知倾向,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动机,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堂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是我们不能过于盲目和浮夸,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必须保证激趣的手段能切实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例如在讲解师陀《说书人》这篇文章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课前播放单田芳先生讲的评书《隋唐演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说书有个最直观的感受;再用“说书唱戏讲古,茶余饭后助兴,是非功过大家评,说书人未敢肯定”来导入,让学生理解说书的目的与内容等,这样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期待肯定是较高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在课前下足功夫。激发兴趣的内容即要切实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要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强烈的兴趣。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态语文课堂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精神愉悦、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去获取知识。
二、生态语文课堂应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
生态语文课堂的基点应是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所谓习惯,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性。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认真观察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善于提问习惯、归纳习惯等。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学习者能否高度自觉自律地学习。例如在讲解《季氏将伐颛臾》时,“无奈尔是过与”这句话的书下注释解释为“无奈……与,表推测语气,即‘恐怕……吧’。尔是过,‘过尔’的意思。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用作动词。” 有的学生立即提出疑问,“尔是过”的“是”为何不是提宾的标志,比如“唯命是听”、“惟命是从”的“是”。这就反映出学生有提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习惯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效率的提升。所以说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的方式持续下来,形成一种惯性的力量,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生态语文课堂应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
生态语文课堂的内核应是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是当代人才的内核,如果说一个人连思考都不独立,那么何谈创新精神;没有这种创新的精神,何谈创新能力、创新人才,更不用说人的持续发展了。教育的目的就是增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学生创新和实践。例如2013年江苏省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我所任教的地区在高考之前做过一则关于“影响力”的材料,这则材料和2013年江苏高考材料有相似处,大多数考生都选择“影响力”这一角度来写,缺乏创新精神人云亦云。有的考生则选择了“自然环境”、“平衡”、“和谐”、“小与大”等关键词来入手,不仅符合作文的材料,而且又有独到的见解,往往这类考生凭借着创新取得了较高的分数。生态语文课堂应注重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才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并延续着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回归教学本质,构建高效课堂 篇3
从回归教学本质的角度来看, 高效课堂应该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形式和特定含义的基础上, 研究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立足于优化教师、学生、教科书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之构成协调、高效的课堂生态系统, 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 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 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从落实课程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看, 高效课堂必须要有明确的价值指向。高效课堂是途径, 不是目标;是载体, 不是本质。高效课堂的“高效”不以学生一时的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 也不仅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投入之间的比值, 应该以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依据, 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标准。
高效课堂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为保障、构建动态平衡的课堂生态系统、以利于学生高效学习和幸福成长的课堂组织形式。高效课堂的具体表现有六个“力”要值得关注, 即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卓越的成功魅力、长远的发展潜力。这六个“力”, 突出了教学是为“人”的成长服务这一本质, 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得知识和能力的效能感, 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幸福成长、主动发展的愉悦感。这六个“力”的背后, 有两条主线, 一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基本问题;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条件下, 我们怎样给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和技术支撑, 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基于以上思考, 结合我们正在努力探索实施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高效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的更好更快发展, 首先是健康发展。教学效率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其次是主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优质发展。新课程确立了教是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 学生真正要学的, 就是我们真正要教的。学生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就是检验我们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标准。
高效课堂应该让学生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结构,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身心品质。简而言之,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学科素养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以及思想方法。西方哲学家怀特海说:“在古代学校里, 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 而在现代学校里, 我们降低了目标, 教授的是学科。”智慧的核心是用良好的思维方式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上, 教授的仅仅是“学科”知识, 而不去关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 不去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那么, 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布鲁姆认为课堂教学要始终和学科主要的新观念、新概念以及最重要的原理联系起来, 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课堂学习的高峰体验。
我们实施“整体建构”教学的初衷, 就是引导教师站在帮助学生找到主动学习的工具这一立场上, 解放学生的思想, 启迪学生的智慧, 用贯串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及概念结构、基本原理, 作为一条主线, 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逻辑的诠释和结构的架构, 来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程序, 发挥结构的功能, 在内化知识结构、丰富认知体系的过程中, 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目的。这样的课堂, 才能让学生获得学科素养上的积极提升, 才能凸现高效课堂的魅力。
二、高效课堂要致力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发展路径
把课堂还给学生,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是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但是,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或意愿上, 而应该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切实的载体, 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
我们着力推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 主要从三个方面给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思想引领和技术支撑。一是发挥结构的整体功能, 引导学生利用纲要信号整体把握教科书, 利用基本概念或概念结构发现前后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 整体构建学科的知识结构, 引领学生建立丰富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意识。二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从课前预习开始, 到课内探究和课后互补, 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不断调节和监控学习活动, 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补救,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的编组, 小组的构成既有稳定性, 也有流动性;既关注学习差异, 也关注个性特质, 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三是课堂以问题为纽带, 大致分成“感知教材、探寻方法, 变式训练、感悟方法, 当堂检测、验证方法”三个环节, 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 掌握知识, 学会方法, 培养能力。当然, 对预习情况的反馈交流, 针对学情适时调节学习进度, 发挥教科书的案例作用,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等, 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之, 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高效学习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和发展路径。
语文高效课堂的本质 篇4
高效的课堂虽然留给教师的时间越来越少, 但并不是说教师的角色就不再重要了, 而是要求教师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起到更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供探究的必要准备、 引导学生总结交流。 做一个优秀的驾驭者, 运筹帷幄, 其实并不容易。 下面就从以下3个方面谈谈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的关键。
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前提。《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找到学生的起点才能更好把握知识的增长点。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 很多教师都绞尽脑汁创设很多新奇有趣的情境, 为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好奇欲望。 一个美妙的情境, 能够引起学生连绵不断的赞叹之声, 让整节课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但是扪心自问, 这些情境是不是都是高效的, 是不是都是必要的, 有没有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嫌疑, 是不是真的激起学生内心的涟漪, 让他们愿意继续探究下去呢?
是什么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有效性? 准确的说应该是基于学生现有认知起点和能力范围的兴趣, 这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也就是教育学上所说的 “最近发展区”。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的起点在哪里。这些工作不是课堂上教师仅有的时间能够完成的, 一定是在课前长期与学生交流、 互动, 精心设计课前小测所得到的一手资料和经验。
例如,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发展, 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可以安排自学的, 比如:“负数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 等, 知识本身的难度不大, 而大多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学生们不仅会读、 会写, 甚至很多学生都明白其含义, 因此一些内容根本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来教学。 反之, 即使教师讲了, 课堂效果也不会好, 学生可能会感觉无趣, 精神无法集中, 原因就是这根本没有顾及到学生的知识起点, 根本不可能有知识增长点, 学生没有欲望去听已经知道的知识, 这种课就成了鸡肋。 现在, 越来越多的教师会这样处理: 提前一天布置预习作业, 然后用一些问题去测试学生的学习结果, 这样学生会解答的自然不会再有什么问题, 学生不确定的也会提前自学、 查阅, 第二天的课堂俨然成为了学生们汇报交流的时间, 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或者相互交流, 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只需要适当 “插上一脚”控制好节奏, 做好总结、 梳理的工作就可以轻易突破所有的重点难点。
不要忽视学生的能力, 更不要以为他们无知, 何不多给他们一些空间, 我们姑且来做一个识千里马的伯乐, 岂不悠哉?
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
“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经典的语言诠释了教师和教材的关系。 教材就像剧本, 而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再好的剧本, 演员不能进入角色也是枉然。 既然教师是导演, 就要深刻理解编剧的意思, 不仅是表面的意思, 更是深层次的内涵, 所以,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而不是仅仅将课本上的文字转达给学生——这根本不需要你来做, 要深刻挖掘知识的本质, 解决 “教什么、 为什么教”。
教师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是课堂教学能否有效的关键。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整本教材甚至整套教材都熟知, 明确其知识层次和知识体系。每一个单元是如何编排例题的, 例题和例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每个例题要解决问题的侧重点是什么, 都需要教师认真研究, 体会。
例如: 一年级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一课, 教材先是安排了让学生们在10×10的表格里填写1-100这些数, 然后才出现比较大小。 有的教师并没有理解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 将两部分内容割裂开来去讲解。 甚至感觉这节课前半部分填写表格没有作用, 有些浪费时间。 其实, 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数感的建立只是一个初步的表象, 两个不同的数去比较, 他们对谁大谁小并没有确切的感受, 而教学这部分内容借助实物的可能性也不大。 教材就是希望能够通过1-100的数表来建立一个左小右大、 上小下大的表象, 让学生通过数的位置初步感知数的大小, 然后再脱离表格之后进行比较, 从而总结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再如, 三年级下学期的 《统计 》一课, 教材出现了两个例题, 一是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二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很快能够看出统计图与之前所学习的不同之处, 教师就可以顺利告诉他们这个统计图的名称, 然后进一步让学生们发现特点。 但是教师有没有想过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这两种统计图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应该从这两个例题中学到什么?如果深入研究了教材你就会发现, 其实知识本身并不难, 甚至即使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 他们也能自己看明白。但是关键在于这两种统计图的本质是让孩子们理解: 在现实中, 有些时候由于版面的限制, 或者为了更明显突出差别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便于观察的形式来绘制统计图, 而统计图本身是服务于生活的, 没有特别的标准, 关键在于你想要表达什么, 和怎样表达才能更加清楚明白, 这其实才是对数据整理分析的目的所在。 在学习了一节课之后, 并不是让学生回答我学会了横向条形统计图, 而是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哪种图效果会更好。 任何一种知识的本质都是能力的提升。
研读教材是一个教师基本的能力和基本素养的体现, 要及时反思和交流, 才能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自己的同时更不会误人子弟。
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 》 的总目标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鲁纳认为, 促进认知发展的学习, 应该以学习 “学科知识的结构” 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整体与局部、 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中掌握知识。
知识与知识之间绝不是割裂的, 一个人的能力水平的强弱体现在他的综合素质上, 体现在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 数学学科更是如此, 它是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础, 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 越是生活阅历广泛的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探究兴趣就越高, 在课堂上就越活跃, 解题方法就越灵活。
的确, 学习数学贵在一个 “通”字。 提到 “通” 就会想到著名教师刘德武老先生的 《塞舌尔和他神奇的骑士图》 一课。 刘老师用一幅著名的画作引入, 为学生们诠释了密铺的意义, 并且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究 “无重叠、无空隙” 的特征。 课程到这里, 情境的引入新鲜有趣, 学生的探究主动、全面, 课件的演示效果良好, 可以说已经是一堂高效的课了, 但是刘老师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深入分析了 《密铺》 这一内容所体现的知识本身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与 “不重复, 不遗漏” 这一特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让学生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密铺, 更明白一种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 使整节课的知识体系得到升华。
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捷径, 很多教师已经对此开始重视, 小到一道综合性题目的解法, 大到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整理,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 很多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但是却仍旧苦于学生的质疑往往没有效果, 不知该如何质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不知道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因此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必然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关注开始, 逐渐引导和适当鼓励, 决不能盲人摸象、 断章取义。
语文高效课堂的本质 篇5
一、以生为本,激活课堂学习灵气
生态语文教学关注学生自主发展和成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学习习惯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在具体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解读文本,更要解读生本,围绕学生学习认知实际展开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对文本展开学习认知、对世界展开透视观察、对自己展开深度剖析,使其思想成长,意识成熟,课堂教学诉求快速实现。在学习《西湖》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进行学情调查:西湖是我国著名景区,请到过西湖的同学讲述一下亲眼所见吧。有的学生说,西湖水最美,清澈见底,湖边到处都可以看到垂柳,真像课文中说的那样,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上放眼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也有的学生说,在西湖划船那感觉真棒,湖面非常平静,成群的飞鸟掠过水面,真的像进入仙境一般。每当夜幕降临,西湖上又是另一番景色,湖边灯光闪烁,凉风袭人,让人忘却世间烦忧,感到无比惬意。教师让去过西湖的学生进行描述,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激活,很多学生还能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描述,使课堂教学呈现多元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教学生态化特征鲜明,学习效果特别好。
二、适度运用多媒体,强化生态课堂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多媒体借助强大声光电技术,能够给学生视觉、听觉带来冲击,让学生产生更丰富的学习感知。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教师作用,任何形式的多媒体依赖症都是不可取的。强调课堂生态化,不是排斥多媒体应用,而是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不能不用,也不可滥用,防止课堂教学出现喧宾夺主现象。例如,在《卧薪尝胆》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当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时,学生都发出惊呼,原来图片是学生课前准备好的简笔画。学生观看兴趣被点燃,教师随即挑选一幅画,根据画面内容,让学生讲述背后的故事。学生快速打开课文,阅读文本,准备讲述故事。故事讲述时,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交代故事情节。有的学生还学说书人的口吻进行讲述:话说很久以前,在长江流域有两个国家,一个叫吴国,一个叫越国。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结果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也被活捉,成为吴王夫差的阶下囚。越王为了使自己不因为生活安乐而忘记耻辱,每天都要尝试苦胆,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的准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新建立越国。运用多媒体,将学生作品制作成课件,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的重要选择,能激活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故事叙述,学生自然感觉新奇,参与训练主动性大增。学生感知点很多,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找准切入点,为教学提供重要支撑。
三、角色定位,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需要对自己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宰者,学生是学习从动者,教师如何指挥,学生便如何行动。新课改后,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主宰者向课堂教学设计者、组织者、服务者转变,学生也要从学习被动者向学习主动者转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是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理念。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达成新的教学平衡,为生态教学顺利展开奠定坚实基础。例如,《石头书》一文中有这样两个人物:一个是勘探队员,一个是小学生。教师可让同桌的两个学生饰演这两个角色,根据课文相关内容设计对话,并在课堂内展开表演。学生积极准备。教师给出具体提示:这两个人物身份特征需要从对话中展示出来,对话语气、语调把握要到位,还可以自行设计表情和动作,以展现人物特点。学生依照教师的布置,展开彩排训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表演时特别专注,表演的效果非常好。课堂演绎设计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符合学生学习特点。通过课堂演绎活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学生从实践演绎中形成的学习认知非常丰厚,这也是教师设计的根本追求。准确矫正师生角色,体现生态教学基本理念,代表现代课堂教学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平衡二者关系,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改精神的基本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应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位置,提升课堂生态指数,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平衡。
摘要:在生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转变学生学习行为,还要转变教学意识,促进师生展开平等对话,成为学生课堂协同学习者,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平衡。以学生为教育核心、激发课堂教学灵气;适度运用多媒体,强化生态课堂构建;实现角色转型,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语文,教学设计,探究
参考文献
[1]连忠友.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之有效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8).
【语文高效课堂的本质】推荐阅读:
高效的语文课堂07-29
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05-08
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05-22
高效语文课堂的搭建05-25
语文课堂的高效性10-01
语文课堂中的高效教学08-30
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体会07-03
对语文高效课堂的粗浅认识10-14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07-20
语文学习下的高效课堂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