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人文关怀的新视野

2024-07-23

德育人文关怀的新视野(精选10篇)

德育人文关怀的新视野 篇1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恩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应引起广泛的关注, 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 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职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 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凝就的优秀传统道德, “饮水思源’,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等诸多古训和谚语无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时代发展到今天, 感恩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 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和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 更是新时期每个高职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和大的准则。但由于功利因素的影响, 部分高职学生中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不良现象, 这些现象也是今天极力倡导构建的和谐社会中不和谐因素。一些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 感恩意识淡薄, 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一切引起我们反思:如何帮助学生感受到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对他们付出的爱?如何教会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国家的培养之恩和他人的帮助之恩?如何通过教育营造一个具有感恩氛围的和谐社会?因此, 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是当前高职学生德育研究和实践中的时代课题。

一、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是高职学生成才的时代诉求

(一)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

感恩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处世准则, 更应是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当代高职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 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 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 通过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升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 让他们以感恩的心态和行动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呵护, 具有时代意义。

(二)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也是决定高职学生最终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重要因素。感恩是传统美德, 是真善美的行为, 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 他们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 容易获得承担一定责任的工作和岗位, 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

(三)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感恩家庭、母校和他人的意识, 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近年来, 有不少贫困高职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 但其中一些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有些高职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高职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 学成后却毁约不回单位工作;甚至有个别学生嫌弃家庭贫困在毕业工作后多年不和父母联系等等, 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加强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对当代高职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责任, 既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感恩教育中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母校之恩等: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哀哀父母, 生我够劳”,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祖国是具体的, 祖国不仅是疆土, 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儿女,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 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 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 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 教会学生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 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只有懂得感恩才会产生报恩的愿望和心理。从对待自然来说, 他就会改变单纯的索取的态度, 而会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节约自然资源,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从对待家庭来说, 他就会自觉地去孝敬、赡养父母和长辈, 挑起维系家庭的担子;从对待国家来说, 他就会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以报效祖国为己任;从对待社会来说, 他就会去扶贫济困、关爱别人, 有意识地回报社会。

三、当代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因分析

当前, 部分高职学生感恩意识淡漠, 主要体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 很多学生不懂得孝敬、关心父母, 或者不理解父母, 甚至还做出伤害父母的行为, 少数学生只知一味索取, 对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不但不抱感激之情, 反而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在学校生活方面, 不少高职学生对老师没有师生之礼, 对学校牢骚满腹, 甚至采取过激行为, 根本不在意学校的培育之恩;在人际关系方面,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只注重自身感受, 缺乏宽容与理解, 忽略他人“滴水之恩”;在社会生活方面, 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理所当然, 只看到国家和社会的阴暗面,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

以上现象的存在, 主要是高职学生在学习和成长成才过程中受到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所造成的, 具体表现在: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往往重智育轻德育、重功利轻义理、重眼前轻长远、重言传轻身教;在学校教育方面, 一些学校或者老师忽略感恩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等;在社会环境方面, 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不良思想、文化观念等对高职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高职学生自我教育方面, 不少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强烈, 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低, 抗挫折能力差, 责任感弱, 依赖思想和享乐思想严重。

四、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对策

高校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系统教育环节, 高校德育要把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落实, 并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通过系列措施增强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 让高职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 并施“恩”于人, 唤醒人们对他人的爱心, 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营造温馨而富有人文关怀氛围的社会环境。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 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 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 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分析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 有

摘要:指出了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性, 对现有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概述, 并通过比较,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重要性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 石油危机的爆发, 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此, 绿色建筑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绿色建筑有许多定义, 但归纳起来, 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1]。绿色建筑有利于资源节约 (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保护) ;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绿色建筑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使用和维护费用。它从建筑及其构件的寿命周期出发, 考虑其性能和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逐渐认识到绿色建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具体化, 使绿色建筑脱离空中楼阁真正走入实践, 一套清晰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

二、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目前, 境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针对绿色建筑推出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根据用途不同, 通常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为三类, 第一类系统是建筑材料和构配件的绿色性能评价与选用系统, 有代表性的包括BEES和Athena等;第二类系统是对建筑物某一方面的性能进行绿色评价的系统, 有代表性的有Energy Plus,

Energy 10和Radiance等;第三类系统是绿色建设性能的综合评价系统, 有代表性的有BREEAM, LEED和GBTool等。表1所示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比较情况。

(一)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 (BREEAM)

著名的英国建筑研究所于1990年首次推出“建筑环境评价方法”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简称BREEAM) —一种条款式的评价系统, 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针对建筑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 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 体会“恩”, 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可以通过相关课程,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 利用传统美德教育, 把感思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换位思考等途径, 点拨学生知恩, 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二是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 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从个人而言, 会使其心胸恬淡,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 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三是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 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

全寿命周期内的环境性能进行评估。也是开发最早、目前最成功的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系统。B R E E A M从管理、能源使用、健康状态、污染、运输、土地使用、生态环境、材料和水资源等9个方面来评估建筑物环境表现。根据其所满足的条款最终获得分数。BREEAM是为建筑所有者、设计者和使用者设计的评价体系, 以评判建筑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 包含从建筑设计开始阶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直至最终报废拆除所有阶段的环境性能[2]。通过对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包括建筑对全球、区域、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BREEAM最终给予建筑环境标志认证。REEAM评价体系的推出, 为规范绿色建筑概念, 以及推动绿色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成为各国陈建立新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

(二) 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 (LEED)

Design) 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着手制定。作为条款式评价系统, LEED针对不同建设项目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其评价内容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等6个大的方面。在每一方面内, 具体包含了若干个得分点, 项目按各具体方面达到的要求,

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 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 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从小事做起, 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 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 是快乐生活之源, 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l.人民日报.2006-10-19.【幻王善田.构建和谐社会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7.中国成人教育, 2006 (5) .[3]丁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校园建设[7l.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4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l.教育科学, 2004, (4) .[5]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l.中国德育, 2006, (1) .

注:此文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08年院级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08yjkt009.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l.人民日报.2006-10-19

[2]王善田.构建和谐社会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7.中国成人教育, 2006 (5) .

[3]丁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校园建设〔7l.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l.教育科学, 2004,   (4) .

[5]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l.中国德育, 2006,   (1) .

德育人文关怀的新视野 篇2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时要重视人文关怀,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立足人文关怀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能够促进大学生科学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责任,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关注大学生本身,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科学化为依据,使其符合客观规律,同时要使人文关怀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大学生能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进行协调发展,创建教育新气象。

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如今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发展,市场竞争面临着激烈的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人文关怀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元素,要对其进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能够培养人、发展人,本质上具有人文关怀特点,即对大学生本身进行关注,探究大学生的生存意义,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社会提供相应服务。只有不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丰富,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促使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能够促使大学生健康发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行为习惯等情况。如今社会复杂程度较高,存在多元化价值观,各种文化思潮共存,大学生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差异性特征。一些高校没有给予大学生人文关怀价值足够的重视,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追求目标。将人文关怀深入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探析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发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促使大学生对各种思想观念进行科学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以人文关怀视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措施

建立大学生问题解决体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对遇到多种问题,对此要进行重视,帮助其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人进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反馈与整合。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情况,可通过举行座谈会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指导,建立全的大学生问题解决体系,做好信息反馈、整合等工作,使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创建全面育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育人原则,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创建全面育人体系。高校要对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利用,校内部门要对育人工作进行支持,与校外资源进行有效合作,为大学生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育人过程中要贯彻人性化管理理念,坚持科学管理原则,按照相关规范对大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大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积极进行思考,将人文关怀全面贯彻到大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如今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存在多种心理问题,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大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才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形成正确的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掌握其心理变化,明确其心理需求,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创建沟通渠道如心理咨询,为沟通交流创建机会,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大学生能够对自身形成科学的认识,从而能够对人生进行有效规划,增强心理素质,拥有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人文关怀的新视野 篇3

一、电影《赤壁》中的“暴力美学”

吴宇森导演被成为“暴力美学大师”。所谓“暴力”, 在汉语词典中强调的是“武力, 力量”, 所谓“暴力美学”, 它是一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 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 在文艺作品中, 常常通过夸张的、具有攻击力的暴力行为下, 对观众的感官冲击。“暴力美学”起源于美国, 而在中国香港逐渐发展成熟,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影视剧的“暴力美学”倾向越来越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 “暴力美学”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电影、漫画、游戏等领域, 它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联系, 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流行文化。。在暴力电影中, 火爆刺激的动作场面和紧张的故事情节强烈地刺激着观众的注意力, 爆炸发生时耀眼的火光和隆隆的声音使人如身临其境, 火山爆发的场面中, 即使剧中人被熔岩烧死, 很多观众还是被熔岩四处流淌的景象所深深地吸引。

吴宇森导演的精明之处在于, 在他的这层“暴力美学”的外衣下, 表现出他的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反战情怀, 在他的08年最新影片《赤壁》中, 这种反战意识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全剧以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开始, 曹操集团击溃刘备集团, 使刘备不得不再次转移他的栖身之地, 与此同时, 曹操也意识到对他最有威胁的势力是东吴集团, 于是以清除反贼为名, 挥军南下, 向东吴宣战。东吴的主公孙权闻之色变, 于是派谋士鲁肃以吊唁刘表为名, 与刘备共同商讨伐曹操之计, 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前往东吴为孙权出谋划策, 同时, 在诸葛亮、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以及鲁肃先后的激将法使孙权坚定了他的抗曹之心, 随后召回了远在柴桑的周瑜, 任命其为大都督, 主持抗曹。在诸葛亮与周瑜的火攻之计下, 点燃了赤壁之战的战火, 乘着东风之力, 周瑜大军一举攻下了曹操大营, 打败了曹操。深受基督精神、侠义精神和正统道德观念影响的吴宇森, 虽然其影片充满暴力场景, 但是通过悖论式影像。则隐喻了他对暴力的否定。对和平的渴望。而他的“基力美学”风格之所以能够被东西方观众广泛接受, 还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美学和社会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电影《赤壁》的真实与虚构

在历史上, 赤壁之战的意义在于它真正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因此被作为划分三国时代的起点。这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激发了久居海外的黑帮片导演的创作热情。吴宇森导演的这部影片, 并未全部参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他也试图遵循历史, 还原一个真实的赤壁大战。令人意外的是, 在他的演绎里, 历史大片儿朝历史的相反方向如翻滚过山车般冲刺, 滚滚长江流, 浪花淘尽英雄, 只剩下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恨情仇。罗贯中的风格以“拥刘”为主线, 甚至连具有转折意义的赤壁之战也把大部分功劳归功于诸葛亮, 描写周瑜是小肚鸡肠不能容人, 在孙刘联合的过程中多次生起杀害诸葛亮的念头。而吴宇森的《赤壁》中则把赤壁的功劳还给周瑜, 并且比较客观地评价和塑造周瑜这一形象, 比如他的“精意于音乐”、“英隽异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 东吴名将程普也曾评价周瑜“与周公瑾交, 若饮醇醪, 不觉自醉。”在影片中都客观地表现出来周瑜的风雅超群, 德才兼备, 有容人之量。而在《三国演义》中被神化成“状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也在影片《赤壁》中得到相对真实的展现, 诸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这一情节, 在《赤壁》中则演绎成诸葛亮观风云天象凭借他多年躬耕陇亩的经验而推算出长江之上刮东风的精确时辰。

同时, 吴宇森导演对配角的刻画也比较细腻, 比如刘备编草鞋的情节, 在陈寿《三国志》上曾记载“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关羽好读《春秋》, 张飞书法超群, 这都是真实地反映了三国时期那段历史。当然, 《赤壁》作为影视作品, 自然不乏导演虚构想象的情节, 比如曹营士兵孙叔材的塑造,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是没有任何记载的。

三、电影《赤壁》中的女性形象

我们知道, 在《三国演义》原著中, 小乔几乎是个缺席的在场, 只在曹操诗词和别人的转述中隐约现身。而在影片中, 由林志玲扮演的小乔, 成为剧里局外男人们欲望的视觉载体, 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曹操进军的动机转化为对小乔的占有上面来, 《三国演义》的宏大历史叙事, 被吴宇森调侃为一部古希腊文学式的关于个人欲望改变历史的史诗。而《三国演义》中,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夫人就是孙尚香。历史上的真实的孙尚香, 无疑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她的一生可谓命运凄惨, 当然也有人说她是和平的传播者, 是政治联姻的完成者。历史上孙权为政治联姻嫁妹子给刘备做夫人, 是赤壁大战结束后的事儿, 因而电影《赤壁》中本不应该有太多孙尚香的戏。赤壁之战, 发生于公元208年冬季, 孙刘联姻却是第二年的年底。但是在《赤壁》中, 孙尚香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情节推动者。无论是有赵薇表演的孙尚香, 还是有林志玲扮演的小乔, 在《赤壁》中都是可谓有几分彪悍的女侠形象, 而且成为《赤壁》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东吴的两位女性形象孙尚香与小乔, 显然是被吴宇森导演高大了形象, 二人先后进入曹营刺探军情都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下了不可埋没的功劳, 虽然不乏吴宇森导演夸张的手法, 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吴宇森导演表达男女平等的深刻思想, 正如孙尚香在影片中说的那样“天下兴亡, 匹女有责”。

当然, 《赤壁》也受到了不少批评。没有批评的电影是寂寞的。在各种批评的声音中, 最多的是关于《赤壁》历史感的匮乏, 特别是对《三国演义》抑或《三国志》的重写与背离。不管《赤壁》对历史改写的是非功过, 在全球化的今天, 这种对历史文化的改写实为影片传播乃至生存的必然选择。总之, 赤壁之战, 吴宇森赢了。

摘要:吴宇森电影《赤壁》获得巨大成功,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和对历史的创造性的虚构, 成了电影最大的看点。同时, 剧中安排了两位女性形象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论文在人文关怀视野下, 试图对吴宇森电影做出解读。

关键词:《赤壁》,“暴力美学”,吴宇森,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尹洪, 冷欣, 程辉.试论“暴力美学”及其特征[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2]于春洋.意识形态的在场与缺席:以电影中的暴力和暴力美学为例[J].电影评介, 2007, (16) .

[3]衡小丽.换个角度看《赤壁》——浅谈《赤壁》中的暴力美学与音乐[J].电影评介, 2008, (24) .

论中专德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4

关键词: 中专 德育 人文关怀 原则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中的人是社会主体的人,重视社会中的人的尊严感与价值性,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关怀,关心人的各种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追求自由与人的解放,其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学生的内在修养,是一种重要的专门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有重要的现实联系,担负着对学生的现实行为进行引导与评价的重任,对人生意义进行正义角度的解答。在德育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诉求是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题中之意,是现实中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地方,对于学生积极人生观与世界观建立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德育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对社会人文素养的促进、对民族人文的传承,以及对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影响。中专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应有的自由发展空间,同时注重其技能实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道德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对学生现实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德育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二、中专德育教学中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

(一)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人文关怀素养不高

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自身的人文关怀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自身人文关怀素养并不是很高,因此无法保证在中专生中开展德育教育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德育教学时展现的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首先,教育对象方面,中专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如今的中专德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师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思想交流和深入的情感沟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待。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灌输知识,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无法起到帮助和引导学生的作用。其次,从教育方法来看,思想教育过程中对中专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重视,工作方法不灵活,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无法在情感和思想上使学生得到充分认识。传统思想教育模式过于僵化,对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无法深入了解,无法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严重妨碍学生个性发展。

(二)不重视德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际效果

对中专生德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进行检验,最主要的就是看其效果。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就是对教育方法和方式进行转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但是有一些教育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够重视,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不惜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对其进行高强度训练,严重违背以人为本、注重过程、注重实效这一人文关怀的重要要求。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无法改善学生的状况,相反使学生负担加重。

三、中专院校德育教学融入人文关怀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学校应从教育改革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党政其他领导、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有关技术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人文关怀教育相关工作,制订相关规划,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组织开展评价考核工作,营造领导重视、社会参与、教师落实、学生接受的德育教学育人环境,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文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确立学生主体建构的目标理念

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的时候,才能在为了满足自身各种需要进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潜能,促使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主要包括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自主精神,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团结互助、积极合作的协作精神等。再次,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教学活动,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后,重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向善性、自主性等人格品质,这是中专院校德育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

(三)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成立专门业务机构,负责具体咨询、调研、组织、实施、反馈、评价及考核等相关工作。中专院校要将学生心态监测、评估、预警及处置纳入学生生活全过程,新生进校就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归纳分析,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平衡、健康,避免学生不良心态聚集、恶变。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心理监测、预防等渗透于学生课堂、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及团组织生活会中,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健康。中专院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纳入中专素质教育,将其列入整体规划之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名人论坛、现身说法,用鲜活的案例带动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直面心理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四)增强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素养

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树立育人意识,增强人格感染力,培育人文情怀,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敞开心扉、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化解矛盾、解疑释惑。用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和充满人情味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为根本出发点,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在更高境界和更广阔领域理解和领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创造性地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细致地分析、巧妙地应对各种情况和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投入自己的真情,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精神世界的构建、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职业幸福感的目标。

关怀理论视野下的成人德育 篇5

(一) 关怀是一种关系

内尔·诺丁斯将“关怀”置于“关系”这个落脚点上加以探讨, 这是她的关怀理论不同于以往其他关怀理论重要的一点。内尔·诺丁斯认为, 关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这种关系是一种相遇关系。

首先, 关系双方的存在是关怀关系得以顺利建构的首要因素。一方是付出关怀的关怀者, 另一方是接受关怀的被关怀者。这种划分是很有必要的。关怀关系是具有“部分”的有机整体。但是,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在一个关怀关系中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只是一对动态的而又相对的角色。付出关怀的一方是关怀者, 接受关怀的一方是被关怀者。关怀者与被关怀者角色担当的时间可长可短, 而且可以互换。这主要取决于双方在关怀关系中所承担的功能与任务。

其次, 关怀关系基于需要、个性态度、能力等。要想让这种关系得以顺利建构乃至连续, 关怀关系的双方需要对这种将要建构或者已经建构的关系要有一定的认知。关怀者根据自己的经验, 认识到被关怀者的需要。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有赖于关系双方的知识与经验、有赖于他们心理的坦诚与开放状态。“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我们消除经验的影响, 从而获得一种超验的纯粹意见”。关怀者能够对他人需要的准确把握, 需要对关怀关系建构过程中的各种变量进行准确的认知与评价。这需要关怀者具有一定的个性态度与能力。

再次, 关怀关系是相互的。关怀者以一种开放而又包容的心态, 接受对方, 对其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估, 并作出决策进而采取合适的行动。关怀者在对被关怀者的需要认知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其会释放出善意”。相应的, 被关怀者对于关怀者所释放出来的“善意”也要能够做出相应的准确的认知与评估, 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积极而又合理的反应, 承认并接受对方的关怀。对于被关怀者而言, 接受、确认和反馈很重要。这种接受与承认的又会让关怀者所认知。至此, 关怀关系得以顺利建构。

(二) 关怀关系的特性

1. 关怀具有接触性与接受性

“接触”是关怀关系的重要因素,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性质或者环节。关怀是一种相遇关系。关怀关系的双方通过接触, 关怀者对被关怀者的需要才能有一定客观、合理地认知与评估;在认知与评估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合适的反应。关怀者对被关怀者的需要与处境能够给以积极的回应、身同感受般的对被关怀者的处境进行积极地思考。这需要关怀者能够敞开心扉, 以开放而又宽容的心态去接受对方。对于关怀者所做出的“善意”的行为反应, 被关怀者将会亦应该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认知、评估乃至做出合适的行为反应———一种反馈的过程。被关怀者做出合适的行为反应, 表明其对关怀者的“善意”已经接受。关怀者的关怀得到被关怀者的接受才表明关怀关系的真正建构。

2. 关怀关系具有方向性与相互性

关怀者对被关怀者的需要给以关注与接受, 并给以一定的行为反应。这种善意的行为反应最终被关怀者接受。这种关系建构过程已经道出了关怀是具有方向性的。在这过程中, 关怀者又具有主动性的作用。但是, “关怀不是完全由关怀者控制的———它由双方共同控制。”〗这既道出了关怀关系的方向性, 又表明了关怀关系的相互性。相互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首先从关系本身而言关系是相互的是需要互相配合的。在关怀关系建构的过程中, 要使关怀关系顺利建构成功, 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也需要一种“默契”的互动与相互配合。其次, 角色担当是相互的。在关怀关系的建构过程中, 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 是可以不断互换的。

二、关怀关系的道德取向

关怀理论认为, 道德教育应该包括四个部分:榜样、实践、证实与对话。榜样可以避免道德教育中对道德知识的过分关注与重视, 甚或最终形成教条的尴尬情形。道德知识、原则、信念等的掌握是道德意识形成的重要标志。但是, 道德意识的形成并不一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在道德教育中, 道德知识、原则、信念的培养与教育确实有一定的重要性。可是, 怎样将这些道德知识、原则、信念转化为良性的道德行为往往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对于这个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 榜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以很好的解决。

榜样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过程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榜样自身的因素。好的行为才有可能为观察者提供良性行为塑造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 榜样自身与其行为本身的特点将会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其次, 观察者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观察者自身的经验很重要———这也是关怀理论一直所强调的一点。关怀者自身曾经所受到关怀的良好经验对于关怀关系建构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与自己的经验相互作用, 人们将所获得信息通过同化与顺应作用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结构。这是一种信息的保持过程, 同时也会对以后的关怀关系的建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榜样的学习与自身受到关怀的经验将会使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态度, 而这种态度对人的行为动机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榜样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之后, 就应该进入实践阶段。实践也是行为再现的过程。这种实践与再现, 是将学习而形成的内在心理结构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外在的认可是很重要的。这又涉及第三个部分———证实过程。证实过程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对行为优点与闪光点给以确认与肯定。这种确认与肯定对于道德实践过程会起到强化作用。当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得到肯定时, 这种行为往后再现的几率将会增加。同时, 肯定也会使人形成良性的行为态度与动机。不可否认, 动机与个性态度对关怀关系的建构产生很大的作用。

对话是关怀理论下道德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部分。关怀关系是相遇关系, 而对话又是相遇关系中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对话对于关怀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话的双方处于平等的位置。只有真正的平等, 才能产生真正的对话对话不需要任何计划性而是开放性的。在此过程中, 需要一种信任与坦诚;同时, 对话也是建立信任的过程。在信任建立的基础上, 关怀关系的双方对于对方的情景与处境方能充分的认知。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才能相互接受、做出合适的反应。对话的另一个功能是为人们提供相互接触的机会, 从而为建构关怀关系提供了条件。

基于关怀理论的道德教育的这四个方面并非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

三、关怀理论对成人德育的启示

(一) 成人德育依然重要

从古至今, 道德与教育就密不可分, 紧密联系。甚至在某些时期, 德育直接等同于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文化建设却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新的社会发展将会不断地出现新的伦理道德问题。成年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虽已趋于定型, 可塑性不高, 但是在社会急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成年人依然而且必然会碰上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此时, 对成人给以道德方面的指导依然必要。

(二) 成人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重视

首先、应从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甚至灌输的模式中走出来, 转向道德实践, 注重榜样的作用, 理论联系实践, 拒绝普遍性的“道德事例”。成人已经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 可是成人道德知识的内化, 乃至外施的状况并不能真正令人乐观。对成人而言, 道德实践显然重于道德知识。

其次、重视道德环境甚或文化建设。人是社会生物, 具有互相学习、模仿的能力与倾向。在此过程中, 人与人之间会通过相互对话、认知而去确认、肯定乃至证实对方的行为动机, 对相互的行为反应会给以一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将会成为下一次行为的动机与态度。动机与态度的培养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再次、将视角落脚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在关系建构的过程中, 应避免功利主义的侵扰;避免手段与目的的分离;坚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将道德教育定位于关系的建构与维系,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高调性“美德”的出现。最终, 在关怀关系建构的基础上, 把正义的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公共领域, 逐渐学会在意关心社会乃至世界的正义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3, 10.p.23.

[2]内尔.诺丁斯著.侯晶晶译.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p.13, p.17.

德育人文关怀的新视野 篇6

一、对人文、人文关怀的解读

“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周易·贲卦》:“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至, 人文也。关乎天文, 以察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这里“人文”的内涵主要为“人事”, 是相对于“天文”来说的。《辞海》将“人文”解释为“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 “人文”与“神文”相对, 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 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 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具体地说, 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人性, 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二是理性, 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 能够思考真理, 追求真理;三是超越性, 人是有灵魂的, 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另外, 它叙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 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 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中西方对“人文”一词的内涵有所不同, 但不论怎么理解, 人文的核心思想是“人”, 是对人的关怀, 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文关怀, 是指对人以及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它不仅包括对人与人类生命的存在本身的关怀, 还包括对人的权利的尊重、人格的完善、价值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发展问题的关注。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任何一种教育都必须建立在特定的人文关怀基础之上。人文关怀, 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不同于以追求知识为目的的关怀, 而是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全面关怀学生, 全过程关怀学生, 关怀全体学生, 特别是要关怀学生的需求, 关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价值、学生的道德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对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命运和前途的关心, 提倡的是一种“关注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 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 并且努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需求的精神 (即人文精神) ”。其根本意旨就是以关注大学生发展为本, 在教育教学、师生交往、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用人的方式去理解大学生、对待大学生、关怀大学生, 特别是关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让大学生的生命自由构建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港湾。早在20世纪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性化”。前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等提出“教育人格化”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论著《要相信孩子》、《关于人的思考》、《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都透露出他的教育信念, 即“要培养真正的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 到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 这一切都诠释着教育人文关怀的底蕴, 都体现了教育对学生人文关怀的走向, 体现教育关怀人的发展趋势。从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当前社会的激烈竞争看, 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更符合人性的心理需要。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意蕴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是深层次转换心态视角, 使思想政治教育彰显出更大的价值。

1、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当人文环境发生变化时, 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俗语说, “亲其师, 则信其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人文关怀, 就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 产生感情的共鸣。学生由爱老师转向爱老师所教的学科, 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 诱发学习的内动力, 正所谓“爱屋及乌”。让学生想学、乐学,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能够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的总和。儒家典籍《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 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大学的定义就是强调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正是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生存是如此重要, 1988年1月, 一大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聚首巴黎, 会后发表宣言, 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以人类人文精神的源头疗救现代病。这是科学家、思想家们对我们这个时代深切思考后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

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思想和道德素质。

高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指出, 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注重通过人文关怀, 既实现对学生物质生活的关怀, 也实现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 关注大学生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 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造就和养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大学生全面“精神成人”, 是高校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路径。

4、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利于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世界正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所难免。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之下, 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 如何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 并借鉴、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文化更新和创造, 使之源远流长, 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是多元化给人们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未来多元化社会中,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信息时代, 人们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和途径大大增加, 大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很容易误入歧途, 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保持大学生清醒的头脑, 不被虚假、低级、庸俗的文化所迷惑, 就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以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学生,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识别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确立崇尚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胡锦涛在200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必须确立崇尚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首先, 要以诚待人。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学生真诚相待, 两心相悦, 实心实意, 才会开启学生心灵的闸门, 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和言悦色讲道理, 春风细雨做工作, 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加以感染和熏陶,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 既是人文关怀式教育的最好手段, 也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其次, 要以情感人。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 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交往关系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 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近乎决定性的作用。要推进师生情感互动,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以诚挚、关怀和热爱的感情去感染大学生, 特别是对待弱势群体学生和个道德感和美感, 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使其思想认识得到升华。再次, 要充分尊重并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 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 倡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正确发展的进取性道德, 使不同层次、水平、志趣和“问题”学生, 诚恳宽厚、真心真意帮助他们, 引起受教育者感情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理智感、爱好、性格特征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发展自己。

2、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在社会日益民主、文明、进步发展的过程中,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 主、客体之间由依赖转向平等, 由单方作用转向相互影响。倘若教育者一成不变地把自己作为教育主体, 那么, 他的教育能力肯定是有限的。因此, 要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入手, 始终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各种需求, 少一点责备, 多几分理解和宽容, 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围绕社会现实和大学生需求寻找教育主题, 研究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焦点、热点、矛盾点、关键点等, 时刻研究大学生的需求, 将他们的需求作为教育的主题;二是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通过教育过程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三是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 给学生一种问题状态, 通过一个自主寻求的活动, 提高其人际交往、信息表达等能力, 同时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四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促进大学生的多样性发展。

3、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 是人产生各种思想和行为的基础。马克思指出, 人的一切实践活动“是由需要决定的”, “没有需要, 就没有生产”。学生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除知识需求和物质需求外, 还有政治需求、安全需求、审美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做工作, 才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努力创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形成全面发展的环境, 促进学生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要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学会做人, 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针对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密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急学生之所急, 想学生之所想,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减少他们正常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4、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目前, 大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由此引发的自杀和违法犯罪的人员呈现出上升趋势。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 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大学生易发生的心理问题,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服务, 开设心理辅导讨论或心理咨询热线, 创造倾诉沟通的机会,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机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心理疏导, 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 不断提高服务大学生的成效。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导向、评价、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 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 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增强凝聚力,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传承与弘扬大学精神, 形成校园文化的精神动力。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发挥大学精神的内在力量, 使其成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新的支点。三是注重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大力加强校园网建设, 重视发挥校报、宣传栏、信息栏、名人名言等宣传阵地的教育熏陶作用。坚持弘扬主旋律, 提高学生政治识别能力;加强大学生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 把握和运用代表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的内在精髓, 以优秀文化成果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加强大学生优良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大学生社团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推进学风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 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 应该说,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的起点。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关怀, 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 是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对人文、人文关怀的解读,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意蕴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三个方面重新阐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新视点

参考文献

[1]王淮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

[2]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02) .

[3]刘建娥.论人文关怀[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1) .

[4]曹迎.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10) .

[5]安姝.也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7, (01) .

[6]朱冬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加强人文关怀[J].考试周刊, 2008, (32) .

[7]程素念.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7, (06) .

[8]朱冬梅.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探析[J].世纪桥, 2008, (14) .

德育人文关怀的新视野 篇7

一、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含义

人文关怀是坚持为人为本的理念, 要求注重人、尊重人的生存与发展,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 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

(二) 人文关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人文关怀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方面的意义。首先, 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当下是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 很多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 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选取健康的知识信息, 从而推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其次,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肯定学生的价值,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最后,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引导, 从而培养人格健全、思想健康的新时代大学生,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鲜血液。

二、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多元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将人类带入了多元的文化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性及其开放性的特点将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囊括其中, 这些文化形态各异, 内容也是复杂多样。一些大学生对信息的错误筛选, 致使其在不良文化的影响下,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意识, 并且对周边的人和事物非常冷漠, 缺少责任感, 而一些高校面对这样的状况, 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无法帮助大学生改变不良习惯。

(二) 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和重才轻德现象的普遍发生。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 而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缺乏必要的关注, 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非常好, 但却没有基本的人文素养, 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三) 忽视个体发展需求

学生是由很多个个体组成的, 每个个人因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存在着不同方面的需求, 但目前的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仍然注重群体发展的状况, 强调整体性, 没有意识到学生个体的需求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缺乏必要的重视。

三、实现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 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时代背景下,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个人能力方面, 还包括人文素养等方面。因此, 学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情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强化大学生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 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努力培育出一批知识水平高、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

(二)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 教育的结果对于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以培养人、发展人为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现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做好课堂外的人文教育

落实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外, 还应多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大学生有很多的社团类的活动, 学校应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 通过开讲座等活动, 陶冶学生的情操, 开阔学生的人文空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此外, 学校还要好好利用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 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同时学生也有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真正落实到社会实践之中, 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总结

综上所述, 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实质上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文本, 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焦奕文.基于人文角度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4 (12) .

[2]张淳.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时代教育, 2014 (13) .

[3]刘超.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9) .

少先队德育的人文关怀之我见 篇8

一、少先队德育以及人文关怀概念

1. 德育以及少先队德育

德育源于中国近代教育, 作为广义德育的延伸, 更加倾向于“大德育”概念。在少先队德育中, 根据少先队职能、性质等特点, 在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的同时, 发挥服务作用, 代表青少年的具体利益, 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在实施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 必须在服务素质教育的原则下, 根据少年儿童的需要, 提高少先队员思想素质。

2. 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 表示秩序、规范以及人间世界的条理, 从而延伸美的意思。当“文”与“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时, 表示真、善、美的具体状态。人文精神源于西方, 受西方哲学的影响, 主要包括人性、理性以及超越性。人性, 主要是尊重人的精神存在;理性, 是通过头脑思考得到真理;超越性, 是从宗教的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灵魂追求生命的具体意义。

3. 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作为当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 在保障道德生活的同时, 能够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它是当今青少年心理、生理以及道德成长的重要原料。因此, 在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中, 必须以人为本, 在具体展现人文关怀的同时, 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 从各方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发展。

二、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 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年龄以及心理问题, 很多学生存在公德意识淡薄的现象, 认为不是大事, 无所谓;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自理能力弱, 劳动意识淡薄, 在家庭生活中很少有学生主动进行家务劳动。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 攀比现象严重, 在享受的同时, 不知道节约。例如:在看见水龙头流水时, 很多少先队员表示不关自己的事。在看到残疾人自己推着轮椅下坡时, 很多少先队员表现出不予理睬的现象, 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 自我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当问到读书目的时, 很多少先队员都说是为了赚钱;当问到什么对人生最有用时, 很多学生还是认为是金钱;在诚信方面, 由于自我主义思想严重, 出现了大量的考试作弊以及借东西不还的现象。

2. 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

青少年出现的以上种种问题, 凸显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同时也表明了当今人文关怀以及德育欠缺的现象。在教育工作中, 老师过分注重外在价值, 导致德育工作出现失误, 不能正确反映德育本体功能, 从而忽略了德育人文关怀的内在价值。长期以来, 由于少先队员缺乏德育目标认识, 在社会本位超出儿童认知的同时, 德育内容同一化、绝对化、专门化、随意化、政治化现象严重, 从而影响基础教育以及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

三、完善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1. 促进社会主体和生活生命的共存发展

当代德育工作作为主体性很强的教育工作, 必须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能;通过明确主客关系, 充分展现自主、自由、创造以及超越性质的具体体现, 在内心信念维持过程中, 通过彰显现代化教育的特点, 让学生自愿接受约束。世界作为德育发展的源头, 在充分利用德育根基以及“土壤”性质的同时, 促使人们找回失落的世界以及自己, 在拥有自己和世界的过程中, 不断实现人文关怀价值以及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价值。

2. 推动体验化与实践发展的进步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体验教育作为组织以及引导青少年实践发展的重要方法, 在内部组织生活中, 受各种信息以及外界因素影响, 和自身知识、概念以及印象等各种因素碰撞。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在专业化和发展性并进的同时, 正确引导青少年思想素质发展, 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同时, 将知识框架、实际能力以及业务素质有机联系起来, 从各方面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作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德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结合学生生活环境以及实际状况的同时, 转变教学理念, 从根本上提高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的效益。

参考文献

郝经春.试论少先队德育的人文关怀[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德育人文关怀的新视野 篇9

关键词:人文关怀;班主任;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如何对教室进行合理的布置,美化教室环境,应是班主任加以考虑的工作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迫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对教室的布置都比较简单。有的学校和教师对于在简陋条件下美化教室,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缺乏必要的信心,甚至根本不予重视,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项工作内容去抓。实际上,班级环境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思想品德的陶冶,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班级布局合理,室内优雅清新,色彩和谐,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设计、布置好班级环境,尽可能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在班主作德育工作中要渗透人文关怀理念。

一、师生共同参与班级德育活动

从传统观念来看,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是绝对权威,居于主宰地位,学生只能俯首听命于班主任的指挥。其结果是,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和自我表现欲。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组织活动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针对班内存在的问题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策划有意义的班级活动。例如,可以针对有些同学“自我服务”能力差和自由散漫等缺点,策划组织“军营一日”的活动。空军精彩的内务表演和刻苦的训练过程,以及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自我要求,无疑给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由此可见,转变传统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名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搞好班级活动的关键。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身心都远未成熟,他们求知欲强,追求新奇,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内容陈旧和缺乏感染力却是当前班级活动的共性弊端。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可尝试用板报、队报、墙报、小小画廊的评比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在这样的班级活动中,学生们逐渐懂得并且习惯于去关心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顺应时代要求,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由于我们国家的特殊国策,当前的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快速的生活节奏带来的压力,再加上家里没有可以交流的伙伴,导致不少孩子怕当众讲话,与陌生人交往时常常感到恐惧。针对这些情况,可以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自信教育”,使他们充分体会到:自信,可以使人正常释放出潜能,可以使人不怕挫折和失败,充满信心地走向成功。利用晨会的时间,让每名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自我画像”,要求他们用简短的几句话就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但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可能由最初的紧张局促发展到多数学生可以用比较幽默的语言勾勒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还可以要求当天的值日生宣读报纸上的一则重大新闻,并举行每日一次的“模拟记者招待会”,值日生作为“发言人”,其他学生均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出现,提出各种问题。班主任适时适度地在旁给“发言人”以帮助,并协助评选一周中的优秀“发言人”,在活动中对每名学生的发言都报以微笑和掌声,给每名学生以善意的精神鼓励。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

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少学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地养成了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而且这种不良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针对这一点,可以在班内开展“小小理财能手”的竞赛,要求每名学生建立一本记账本,详细记录每日零钱的花销情况,月底评出“小小理财能手”,并把这项活动与班级的“金色图书角”和“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们体会到相互交流的快乐,意识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德育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班级环境的布置,班主任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应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布置。因为学生布置教室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美育过程的一部分,学生可通过自己的创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总之,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其物质环境既有德育、智育的效用,也有美育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班级的风貌,它是一块园地,对学生进行着“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因此,充分利用已有的物质设施,改善和美化班级环境,应该引起班主任的高度重视。

四、德育主题班会创新

经过精心准备,一个主题班会可以说已经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阶段。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正如一台好戏,不论排练得如何成功,如果临场出乱,依然会使观众喝倒彩。班主任切不可认为有了充分的准备就掉以轻心。要想使主题班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第一,班主任必须在“两个环境”上做好文章,即十分注意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班会开始之前,班主任要对全班同学做适当的心理调整,使全班同学精神饱满而不过分紧张,群情振奋而不流于浮躁。尤其是对后进生帮教性的班会,事先要指导发言者从情绪到言辞都要讲究分寸。

总之,使所有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这就是班会应该创造的心理环境。还要指导学生根据班会的主题性质创设切题的物质环境。第二,要鼓励主持人临场发挥,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气,调动全班同学的情绪。会上,班主任要始终以欣赏的目光注视主持人,主持人自然会从班主任的目光里得到灵感,还要恰当地给以语言的点拨,或者通过表情的变化给以适时地提示,但这些不可多,否会使主持人无所适从,思维受阻。

参考文献

[1]高岐岗.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0(01)

[2]刘凯林.例谈学校德育工作[J].甘肃教育,2011(05)

[3]张斌侠.改变观念育人为本——班主任工作点滴谈[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12)

德育人文关怀的新视野 篇10

近年来高校学生学术失信事件频发使其学术道德受到质疑。造成学术失信的原因包括功利化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考评机制过于看重科研成果等, 但最本质的原因应归结为高校学生学术道德水平较低, 因此高校针对学生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应是解决学术失信问题的重要手段。

学术道德包括诚信、责任等方面,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责任是搞好学术研究的保障。学术道德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高校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使学生认知学术道德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信念指导实践的活动过程。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内容离不开人文关怀理念。德育人文关怀强调尊重关心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对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人文关怀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联系

德育人文关怀理念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在属性及主要内容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学术道德教育与在德育人文关怀理念属性上具有密切联系。学术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属于德育的范畴。而德育人文关怀则是一种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德育中的新型理念,对于强化德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说两者是内容与手段的关系,恰当的手段有利于内容的实现。

其次, 德育人文关怀内涵与学术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向契合。学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诚信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科研全过程中自觉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严谨求实地获得学术成果。诚信教育是对学生的精神品位、心灵世界的教育,德育人文关怀以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 以陶冶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主要内容与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内涵相契合。责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学术成果的享受者必须且有能力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责任意识是对学生学术主体意识的培养, 德育人文关怀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与学术道德教育的责任教育内涵相契合。法律法规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是促使学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价值观,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国家科研事业的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与德育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三、依托德育人文关怀进行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 )关注 学 生 迫切 需 求 ,协 助 学 生提 高学 术 水平 。

专业学术水平有限, 达不到学校要求是部分学生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先处理好这一问题,积极采用多种方法协助学生提高专业学术水平,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术道德教育的效果。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结成以导师为中心、高年级帮助低年级、优秀生带动普通生的学术引领小组提高学生的学术平均水平。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擅长的理论知识对其学术研究的方向或主题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尽可能提供有利资源,助其进步。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结对、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结对,通过开座谈会、私下交流等形式将自身经验、感受传达给需要帮助的对象,这样既能关注导师所关注不到的问题, 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较为轻松的交朋友的方式尽快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术水平。

(二 )充 分 发 挥 榜 样 示 范 作 用 , 强 化 学 生 在 学 术 中的 主 体意识。

德育人文关怀的目标理念是主体建构, 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术道德教育中采用榜样示范方式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在学术中主体地位的作用。榜样包括三个层面: 名人伟人、导师及优秀同辈人。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敬业的优良传统,通过观看电影、阅读传记、召开读书分享会、茶话会等多种形式了解钱学森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历程,感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意识到遵守学术道德不仅是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 更是对祖国的发展负责,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导师是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重要角色,因此要充分发挥导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只有导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导师的个人魅力是最有力的学术道德教育方式。此外,由于同辈人之间最容易形成有效的沟通,因此,充分发挥同辈人群体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掌握学术研究的有效方法,更切实地落实学术道德教育。

(三 )以高 奖 励 与重 惩罚 相 结合 的 规定 为 契 机促 进 学 生 学术德育内化。

学校对于学生真正的学术成果应当给予较高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也要对学术失信行为进行极为严厉的惩罚。高奖励与重惩罚相结合的学术规定可以较有效地激励优秀学术成果的产生、遏制学术失信的现象,但根据德育人文关怀回归生活的实践理念,规范学生行为并不是学术规定的最终目的,其终极目标是将学术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选择, 即在没有规定的强制要求下,学生也能主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诚信负责地开展学术活动,将学术道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尽管这将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坚守规则,最终可以实现学术道德的内化。

上一篇:应用文教学法下一篇:三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