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关怀与道德教育

2024-05-27

自我关怀与道德教育(精选11篇)

自我关怀与道德教育 篇1

摘要: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自我关怀核心可以理解为:调节自我与自我的关系和自我控制技术使生活艺术化, 形成主体性, 其研究主要侧重男性经验。女性主义自我关怀以女性经验为基础, 关注自我尊重与自我价值感, 提出聆听自我需求。自我关怀应通过自我回归, 形成伦理主体之自我, 所以自我关怀的理解不仅仅是狭义的道德行为, 还应广义的理解为以自我关系形成的自我存在。自我关怀可通过道德教育, 培养自我尊严、自我反省来实现, 具体方法有自我写作、自我叙事、自我对话等。

关键词:自我关怀,福柯,自我认知,女性主义

现今“关怀”概念处于双重地位, 在解决道德问题方面, 关怀重要性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可“自我关怀”则被误解为寻求自身利益, 得不到社会重视。恰恰福柯也指出, “我们逐渐倾向于把自我关怀定位为不道德的行为, 作为一种逃避规范的途径”[1]。这种关怀双重性取决于关怀的对象, 即在于关怀的对象是“自我”还是“他人”, 这时评价道德行为还包括不道德行为的标准, 关怀联系道德的思维方式, 使自我关怀相对于自我牺牲, 阐释为自我中心或自私行为, 所以构建美德应减少自我关怀, 扩大他人关怀[2]。如关怀概念应用在母亲身份, 面对儿女的妈妈应减少对自我的关心, 照顾好孩子, 为家庭的和睦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需求, 这往往被崇尚为美德。儿女情况大同小异, 首先习得“首孝悌、次见闻”, 应遵从父母意见“学学这个学学那个”, 那种为了自己梦想而放弃学业的, 则被看作是不道德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关怀具有双重意义, 为了美德关怀是必要因素, 因此为了美德自我关怀需排斥。

刨根问底, 排斥自我关怀的根源在于人对自我关怀出于本能意志无需教导的单一认识。看现今社会道德问题, 如三鹿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 更多的体现在牟利害人, 不考虑他人健康, 因而应强调关怀他人的德育。可现实中害人害己的情况屡屡发生, 如援交、吸毒等行为, 可见有必要重新认识自我关怀的本能意义。

道德的主要对象是他人的思维方式, 迫使我们在道德教育中放弃自我。虽然现今社会在道德问题上不重视自我, 可古希腊时代道德教育主要对象为自我[3]。

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失去了自我, 必会伤害他人。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家内尔·诺丁斯也强调了此观点, “只有学会了关怀他人的规律, 才能更好地掌握关怀他人”[4]。人通过关心自我学会关心他人, 同样关心他人也不断提高关心自我。面对一个心灰意冷、不关心自己、不照顾自己的人, 他人也很难关怀此人, 关怀研究理论有必要借鉴福柯与女性主义研究成果。福柯以古希腊时代“关心自己”的命题, 进行了自我关怀与主体性的研究, 女性主义学者如卡罗尔·吉利根、诺丁斯开展了道德教育中关怀理论的研究。虽然福柯对女性主义展开了自我关怀的研究, 但是两者纬度不同, 前者以男性为主要研究对象, 后者则关心女性。在关怀研究上, 因焦点的差异, 两者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下面以福柯与女性主义理论为根据, 探讨自我关怀的意义。

一、福柯与女性主义学者对自我关怀的理解

自我关怀词义为自我关心自我, 本质上指向自我对自我的关系。自我关怀可以理解为专注、投入关心自我[5]。自我关怀根据“自我”与“关怀”词汇的理解的侧重点不同, 得出相异的主张。福柯的主张自我关怀是去中心化、丰富多彩以致富有矛盾的自我身份认同、存在方式[6]。他曾指出自我主体化是一种构成, 不是天生自在的东西, 而是被制作出来、被赋予形式的东西[7], 所以不存在固定的本质的自我, 与其说发现真我, 不如说自我对自我的关系中构建自我。福柯通过分析古希腊哲学来探求自我关怀的意义, 并指出自我关怀曾是一项哲学思想的发明创造, 并胜过所特有的格言, 是古希腊被广泛推崇的生活格言[8]。即使变成一项哲学原则, 自我关怀仍是一种实践形式, 不仅仅是一种意识状态或是人们对自身的关注形式, 还是一种规律性的活动、一项工作及其方法和目标。

有意思的是, 自我认识对自我关怀定位转换, 即自我关怀隶属于自我认知, 牺牲自我关注提高自我认识, 产生了自我认识与自我关怀的定位颠覆。福柯注意到此问题, 举两方面来揭示这种现象:一是西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的, 以传统宗教观念为基础, 附加笛卡尔的思维主体的自我认识论, 导致了自我关怀在道德伦理中丧失了地位。福柯看来自我关怀的历史就是主体性的历史, 对他来说自我关怀是自我实存的问题, 自我对自我的关系中构成自我, 要形成伦理主体, 借着古希腊的生存经验提出“生存艺术”, 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观念。福柯的生存美学认为, 艺术不是什么特殊的文化类别, 是一种人存在的方式, 福柯让艺术成为生活本身, 成为能直接发出生命之花的现实样式。

福柯的自我关怀主要关注女性的生活。从历史上看, 男性一贯被处在自我关怀的地位。相反, 女性的关怀更多的要求关心他人, 减少对自我的关注、需求、愿望, 更多的关注他人是女性关怀的主要方向。关怀他人成为女性的基本道德原则, 往往忽视自我对自我的关注, 最终导致自我虐待、自我伤害。女性主义学者奥格雷迪认为, 女性只关注他人不关注自我, 会导致女性自虐, 因而关怀伦理中防止失去自我抹杀[9]。在女性自我关怀中应去掉过分强调自我牺牲, 关注自我需求、自我权利, 因而在女性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怀理论研究。

二、作为道德教育的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指的是通过自我对自我形成的关系, 进行专注、关心、照顾自己行为。自我关怀教育指的是通过学习习得关注自我、形成自我。在关怀教育中福柯指出为自我关怀是生存实践, 为此应注重关怀教育, 生存技术应理解为自身对亲身的训练, 接受教育, 进行训练, 达到充分自由的自我[10]。教育目的, 首先要回归自我形成道德的主体自我。自我回归转向是福柯在自我关怀中指出的观点, 是指经过关注视线、集中精神等方式, 对自己回归的态度。转向自我, 他人应处于什么位置?他人可否蔑视?如蔑视了他人, 意味着自我转向为失败。尽心尽力、全神贯注关注的是自我, 可这自我已跟他人骨肉相连, 可否转向自我?依福柯理论来看, 人与自身关系决定了人与他者的关系[11], 我们关注自我, 不是停止所有的活动, 而是进行日常活动, 在活动中寻求自我的关系, 焦点与目的指向自我。

自我回归是关注伦理主体自我, 关怀自我对自我关系, 形成关怀与被关怀的态度。自我关怀教育不以自暴自弃、自我牺牲以及自私自利为基础, 通过自我回归学习伦理主体的自我。在构建道德主体自我过程中, 如女性主义指出, 在自我关系、自我与他人关系中作为一个人必以自我尊重、自我价值为基础。聆听自己需求追求自己福利, 构成自我存在, 从中不断构建伦理主体。自我关怀道德教育是认知自我与他人相互依存, 接受自我现存在, 如同创作艺术品塑造美好人生。福柯指出, 自我关怀之前有必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认清自己是谁, 关怀自己而正确的认识自己, 不否定自我也不牺牲自我, 接受现今位置上真实的自我。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心正确理解自己构建自己;三是改造自我, 不断学习创造自我;四是作为人, 以自我价值、自我尊重为前提, 最后重视自我形成中的情绪经验。其中自我认知中情绪经验是道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罗伯特主张一个人如果不能体会情感, 就不可能认识自我[12], 感知自己情感、认识自我是核心内容。

莱克立夫认为, 实存感觉是我们在世界关系中体会到的知觉, 是世界中发现我们的方式, 从中包括多彩的存在感觉, 如无价值、空虚、孤独、被爱、完美等[13]。实存感觉说明我们现在感知的某种状态, 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存在, 从身体、精神、思想、情感、欲望等方面认知自我并希望关怀自我。

三、自我关怀的教育方案

针对关怀的教育方案诺丁斯曾提出, 谈话、实践、确认等观点, 可这些方案的主要教育对象为关怀他人, 面对自我关怀教育可否采用上述内容呢?诺丁斯同时指出, “如学习关怀自我, 同步可习得关怀他人”[4]。基于此观点, 结合关怀理论前期成果, 探索关怀自我的教育方案。关怀理论中有写作、谈话、聆听、冥想、阅读、坦白等教育方案, 这些方案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化、自我尊重, 促进形成道德主体。自我反省是通过检讨自我对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关系来反省批判的思维方式。自我化是经过修炼精神与身体服从真理, 自我在真理中自由的方式。自我尊重是指正确对待自我存在价值取向的方式。自我关怀教育进行说、读、写, 坚持持续思考、感知并行事。运用上述方法下文将探索自我写作、自我叙事、自我对话等关怀自我的教育方案。

对自我关怀的写作, 福柯指出修炼自我方面, 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自我实践可作写作实践, 作为记忆实践可撰写自我的实践。罗马帝国时期, 教育年轻人怎样提出自己的问题, 之后教授给他们如何发表自己的见解[8]。自我关怀式写作的对象是自己, 写作的人也是自己, 采用方法有撰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情绪、自身健康等自己想到的、感知的内容。写作方式上可为日后自我阅读式笔记、帮助朋友式的写信、自我提高修养记录等。福柯看来通过写作可以体验自我, 因自我写作积极参与自我建构[14], 可以把写作活动看作自我关怀的重要实践环节。写作作为自我关怀的重要方式, 通过写作可以反省自我, 另一方面写作促进自我存在发生变化。撰写活动过程, 说明掌握了活动中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叙述自我故事过程中, 起到检讨自我的效果。自我写作内容除了自己还包括他人, 撰写中重新考虑我与他人的关系。

叙事是时间与因果关系中展开事件与经验的讲故事方式, 关于自我关怀中引用叙事理论方面, 科尔比指出, 自我很难从叙事与讲述生活中分离出来[15], 在他看来叙事是产生自我意义的场地。自我叙事是指讲述自我故事, 一旦开始讲述自我故事, 说话者一边叙事事件与自我经验, 一边重新构成或重新组合并赋予自身人生意义, 从中包括解释与反省。自我叙事作为自我关怀教育的一环, 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叙事能力, 因为自我关怀主体需要在持续性讲故事中塑造自我的能力。叙事可以把自我人生编织为美好的一幅画, 用未来视觉来观望现实, 用一个故事来贯通丰富多彩的一生, 并创造出某种意义, 并且编制自我叙事中除了中心人物“我”以外, 还有无数配角, 讲述中考虑到“我”与他人的关系如何?我的需求与关注点是什么?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我有什么想法?怎么感知的?不管写作还是讲述, 通过叙事可以明白自我道德的构成。

自我对话相对于他人对话来说, 可进行自我对话来与自我构建关系。古希腊苏格拉底对话是一种属灵训练, 主张关注自我、认识自己、介于自我对话、希望求得崇高真理, 这是一种省察、检讨式的教育方式。从女性主义观点来看, 对话自身没有伦理道德性质。自我对话可使自己成为道德内涵的自我。迪勒认为利用自我对话可知自己怎么对待自我, 如以自尊、同情、理解为底蕴, 进行自我对话可深化自我关怀[16]。自我对话中的重要步骤是聆听, 静下心来听听自我的表白、诉求以及期望, 这种聆听自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客观听取心声, 逐渐进行变化成长自我, 最终达到自我关怀的教育目的。

四、结论

上述文中查看了福柯与女性主义观点中自我关怀的意义, 并以此为主要背景, 探索了关怀的道德教育方案, 发现道德理论中重视他人的倾向。在女性主义研究中, 曾提出关怀可能会抹杀牺牲女性的危险性, 这自我关怀是形成自我与自我的关系, 变化自己, 建构有生存技术的自我, 这是道德教育研究中未能深入展开关怀研究的原因。

自我关怀是实存的问题, 主要核心点不在于发现自我, 而在于怎样创造自我, 形成道德主体的自我。为此, 文中提出了自我写作、自我叙事与自我对话等教育方案, 目的为创造自尊自爱的自我, 经过自我塑造、自我关怀后, 实践艺术化存在的伦理主体。

自我关怀与道德教育 篇2

就拿艺术来说,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感叹道:

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懦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

因此,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人类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本课中所说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态度。人文主义(humanism)通常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题。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源起于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他精通并且热心提倡拉丁古典文学,影响了意大利直到西欧各地。拉丁文的普遍通行和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日后人们逐渐认为,人文主义无非是讲授古典文学,但是,更为恰当的提法是,人文主义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人们对拉丁文原始资料发生浓厚兴趣,纷纷寻找古代文献,于是大家去研究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因此原文校勘学和语言学应运而生,遂使人们对亚里士多德著作和《圣经》有了新的看法。许多人士慷慨解囊资助艺术工作,艺术家自觉仿效古典的内容和形式,蔚然成风。人文主义从复古活动中获得启发,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它肯定和注重人、人性,要求在个人文化领域里把人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它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赞美人的力量,颂扬人的特性和理想,提倡尊重人、发展人的事业。它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它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希望通过知识和教育来消除社会弊端。人文主义者不断努力,要把基督教思想与古代世界的哲学相联系,他们也就播下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种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

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传授为主,内化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但往往知识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其中,尤其是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同感,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甚至我们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也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乏人文。

是的,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但是尤其更需要人文。

那末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视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

平时,我们习惯地把理科和工科以外的学科称为人文学科。其实并不准确。

知识大体可以分为科学和技术,文学和艺术,哲学和宗教等三个大的部分。科学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讲客观,讲规律,讲理性的。文学和艺术则主要是讲主观,讲情感,讲感性的。哲学和宗教,应该说主要就是讲人文。而且,这种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大量的渗透在文学和艺术之中,甚至大量的产生于文学和艺术之中,也渗透在社会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往往把文学和艺术,甚至社会科学,看成是人文学科。其实人文精神也渗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之中。这里的关键是,渗透还是不渗透,渗透多少,这就同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渗透,这样的社会科学,甚至这样的文学和艺术,也是没有人文的,至少是缺乏人文的。事实上,文学和艺术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形式和内容。这里的内容,应该是人文的。但是,在有的社会、有的时期,它也可能是缺人文,不人文,甚至是反人文的。哲学总该是人文的了。但是如果哲学只讲方法论,甚至只讲“斗争的哲学”,那它也是不人文,甚至反人文的。又比如,医学,以人为对象,本来就始于人文,充满着人文。但是,当人们把它看成一种治疗“技术”的时候,往往反而缺乏人文了。所以,我们常常说,有的人有知识无文化,或者说,有艺术无文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文化指的就是文化中的先进部分、核心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

又回到这个问题上了:说得具体点,什么是人文?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则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反思于19、20世纪初的马克思、尼采、罗素所处的反思期,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在发展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是人文革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尊重人;科学观念——尊重规律。紧接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等三个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遗憾的是,在这几次伟大的变革中,中华民族始终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觉醒来的时候,我们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伟大变革,人类的许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伟大成果,误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长期加以否定、拒绝和抵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转变过程中的阻力,也给我们民族历史进程留下许多空白和断层。更遗憾的是,这些误解、空白和断层长期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常常处于尴尬的地步,进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难度。我们醒来,却没有醒正。

现在,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只的是先进文化中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权观念的诞生以及人权的法制化、人权法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作为现代人文思想,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本观念”,即“人本位”。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从君王为标准,到人为标准,或者说,从“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价值观的一次伟大转变,是约翰•洛克寻求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改变标准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约翰•洛克用了《政府论》的整个上篇,差不多100页的笔墨,以详尽的事实,犀利的逻辑,打破了桎梏人类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君权神授”。正如哥白尼、牛顿把颠倒了的“地心说”颠倒过来,建立了“日心说”一样,洛克则把颠倒的“君本位”颠倒过来,建立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从此,确立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

顺便说一句,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权思想的锐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顿大十来岁,但是他是牛顿的好朋友,莫逆之交。他深受牛顿的思想影响。牛顿是近代科学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学的诞生,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念:规律意思和理性思维。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规律,有秩序,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类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由此可见,洛克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始终造福于人类,而不要给人类造成伤害。

第二,“个人观念”,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是针对“君王主义”或“君本位”而言的。君王们,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君王们,总是打着“国家”“天下”“组织”“集体”之名,行专制主义之实。所以,“个人观念”也是针对专制主义而言的。是保护个人,反对专制的,特别是反对专制主义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在这里,对于专制主义而言,个人是神圣的,是伟大的,是不容侵犯的。在约翰•洛克们眼里,“人权”包括三个相关联的基本思想:第一,人权就是指个人的权利。第二是人权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三者不可分离的权利,“不可分离”,也就是三种权利一个也不能少,只讲生存权,不讲自由权,岂不成为动物保护法了,第三,人权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属于个人自己的权利,而且是天赋的权利,生而有之的权利。

人权是天赋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权利,是人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权,自愿联合起来,授予的,是后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认为必要,比如人权得不到这个政府的保护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回政府的权力。“个人观念”,就是个人是根本,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及其这种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衡量一切,包括组织、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轻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国家,把它搞颠倒了。所以,个人的权利,常常并且是轻易的被剥夺了,还误认为是“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是讲“道德”。结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员,就可以堂而皇之、肆无忌惮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结果,腐败成风,民无宁时。

“个人观念”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个人重于政府,人权大于主权。“个人观念”是约翰•洛克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我们需要来一次启蒙教育。

尊重个人,首先指的是国家,政府,那些有权力的机构,要尊重个人。有权力的机构尊重无权力的个人,这是人文思想的基点,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点,同时,尊重个人,是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个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正因为要尊重个人,所以任何人决不能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个人观念”,是一个神圣的、伟大的哲学观念。“个人观念”是同专制主义作斗争的伟大武器,所以为专制主义所不容。同时,“个人观念”也是道德的源泉。所以,提倡个人观念的国家,反而道德状况比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更好些。因为“个人观念”告诉人们,自己有个人利益,要理直气壮的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容别人侵犯;同样,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任何时候,决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于是,“保护自己,不损害他人”就形成了社会的力量,社会的道德基础。

第三,“自由观念”,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也是,或者说,首先是针对政府而言的,是针对有权力的机构而言的。人权是唯一天赋的、根本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是选民赋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当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护的时候,政府的权力就应当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人的权利中,自由是最宝贵的,也是头等重要的。“自由观念”,首先也是针对政府而言的,规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保护人自由呢?约翰•洛克及其后来的继承者们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只有三权分立的政府,只有实行轮换制的政府,只有实行新闻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选举制”、“分权制衡制”、“轮换制”、“新闻自由制”构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为保护人的自由的政府。

约翰•洛克们的伟大在于,不仅提出了伟大的观念,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观念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伟大还在于,开创了治理社会的新理念:不是靠口号,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种相互制约的制度,靠一种人民能真正制约政府的制度。

“自由观念”,同时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怎样识别、判断是否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类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制定规则。制定以保护人的自由为宗旨的规则。这就是现代法制的基本观念,规则是保护人的自由的。于是,作为个人,违背规则也就是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作为个人,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于是,规则意识,就成为自由国家国民的基本素养。所以,自由主义,决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样,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可见,“自由观念”既是反对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也同样是社会良好道德的哲学基础。

科学与人文--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教师在自我发展中应不断充实、更新科学文化知识

三明市三元区教育局徐玉森

知识是力量之源,是培育能力、智慧的沃土。不断充实、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应当是教师学习、进修永久性任务。

我们教师教育在职前培养阶段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先天不足”:①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时间比发达国家往往少三四年,比如我们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以中师为合格学历,初中以大专为合格学历,高中以本科为合格学历。②我国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学通识性不够。教师教育基本上是单科独进和学科教育为主。而有些发达国家一直实行双主科制,教师的综合能力很强。这两方面的先天不足都对教师的自我发展在基础知识提出了任务。

从事教师职业,需要掌握与增加的知识包括三类:一是本体性知识,它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术性学科的学习;二是条件性知识,它的获得主要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三是实践性知识,它的获得主要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本性知识的通用性和逻辑性都很强,严格的学术性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对于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变得非常地“世故”,满足于已经掌握的基础学科知识,不肯再深入,也不屑于再深入。从好的一面说,这是有“经验”的表现,从不好的一面说,这种世故的感觉会大大阻碍教师自身学术意蕴的提高,会使一个人的经验变得非常地狭隘。实践中有许多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也自感到很难成为“大家”,很难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原因就在这里。

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都属于教育的专业性知识。每个教师都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懂得教育规律,要知道怎样通过教育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以往的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在职前阶段,没有将培养师范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的教育专业课程放在应有的地位;在职后阶段,疲于应付日常的工作,没有将实践环节作为增进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主要因素。这样,即使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专业理论素养方面也可能显得相当缺乏。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在我们国家的教育领域相当普遍。

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曾经有句非常经典的古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现在的每个老师来说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如果要问我们老师一桶水是什么时候打的,恐怕大家都会说是在大学期间。大学毕业的时候,记的有位老师说过,你将来教什么阶段的学生,你的知识水平就是多高,当时我并不相信。工作以后,自己一直在不断的学习,惟恐自己的知识水平真的和初中的学生一样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越来越忙碌,学习也渐渐的放下了,每当拿过以前看过的一些英语书籍或者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些过去很熟悉的单词竟然想不起来了。心里不禁有些伤感。是的,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个从事教育的教师不主动去更新这桶水,它就不会有多大的价值。那么它的新鲜度就更值得怀疑了。在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教师知识的“半衰期“更短,更新的频率需要更快,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仅仅一桶水了,而是要我们是不断的活泉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也在工作之余,捧起了自己喜欢的教育理论的书,希望在书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来不断的更新自己。

自我关怀与道德教育 篇3

1.我国高职思政教育的现状

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难度较高,不仅是因为高职院校管理者普遍思想认知偏颇,还由于现代的信息化网络传递了大量杂乱的信息,导致高职院校无法确定自己的定位。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本应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对教学有一种代入感,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种高高在上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降低教学效率。高职生的身心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人生观和世界观还不成熟,来自学业和社会上的压力很容易让高职生迷失自我,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地分析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无法作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这些原因都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2.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2.1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正确进行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很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对各种不良事物的抵抗能力也比较弱,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认知来自社会的诱惑,还要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予以解决。教师要尽量平易近人地学会和学生做朋友,这样才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心里现状,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当今社会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十分密切,因此高职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许多国家的风俗文化和思想价值道德观念,这对学生来说既有好处也有坏处。不同的国家对事物的理解和定义是不同的,学生长时间接触这些不同的观念和意识,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思想价值道德观,使学生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与国家的栋梁。

3.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策略

3.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和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参照以下两种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1)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體作用,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建立一套完善的课前、课中与课后体系。具体来说,课堂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指的是正常的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在第一课堂中对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讲解,第二课堂指的是课下的讲座、座谈会、班会等,可以邀请知名的专家和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保密、隐私的心理教育,公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讨论、辩论、社会实践等活动来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

(2)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做到“对症下药”。近几年,出现心理问题的高职生越来越多,归根结底就是教师不能正确地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无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级、生活经历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而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例如,对刚进入学校的学生应进行爱国与学习方面的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对快要毕业的学生则要进行就业知识培训与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职业道德素质。

3.2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对人文教育进行延伸,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解,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1) 对学生的个性采取包容的态度,找准个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点。教师能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衡量一名教师思政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教师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否则就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抗拒思政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保证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学当中。

(2)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是思政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但是长期的教育帮助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尽量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和探索。比如,结合教学内容分小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分工合作完成调查报告并讲解展示;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设立勤工俭学岗位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温暖,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

3.3 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任何教学都需要实践活动的支持,思政教育也不例外,大部分高职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很容易产生不正确地思想价值观念,教师应经常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经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参观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场所或者社区服务中心,从而让学生了解社会、职场,面对现实,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服务帮助他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爱心。

4.在高职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可能产生的效果

4.1 培养心理健康向上的学生

思政教育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引导学生培养面对逆境敢于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优秀品质,这种积极向上的品质不仅能让学生不断地向着目标努力,还能逐渐影响学生周围的人,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4.2 建立和谐社会

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性格态度,如果人人如此,一定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4.3 加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学校的教育对学生至关重要。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总结

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思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带给学生专业课程学不到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心理健康素质,帮助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日常思政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积极对思想政治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帮助的人。

自我关怀与道德教育 篇4

一、诺丁斯“关怀”教育中教师关怀的基本内涵

作为一个极富人文情怀的教育者, 诺丁斯热情地喊出了“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的响亮口号, 她从关怀伦理学出发, 提出了“关怀教育”理论, 以关怀的关系性 (即关怀过程完成于被关怀者对关怀者关怀行为的接受) 为中心而展开。

1. 教师关怀的起点: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正如诺丁斯指出:“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关心, 他们不愿意被视为数字, 不愿意被视为像方程式一样的东西。”[3]诚然, 青少年学生处于不断的成人化进程中, 在各种成长压力、学业压力下, 渴望成人带给他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以便顺畅地历经成长的一个个关口。在与学生个体的直接互动中, 教师的包容性关怀是所有学生内心深处的期盼。

诺丁斯拒绝普遍性, 赞同智力优势差异观点。由于学生在身体、传统智力水平、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 个体间的差异普遍存在。她理性而尖锐地指出:“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应该认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3]她热切地呼吁, 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这样才能使其获得自信, 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2. 教师关怀的要义:民主与权威的融合

诺丁斯反对教师对学生的严格管制, 批判了长期以来在功利主义教育观和强化控制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学校教育所采用的高度独裁、严格课堂纪律的条例。她说这种机械的教学管理模式恰如“课堂如工厂, 呈现出诸如明确的产品形式, 效率第一、命令式话语、过程的连续性与控制性、批处理等特点”。[5]

与之相对, 诺丁斯倡导民主制的师生关系, 以教师的内在权威———人格力量来引领学生, 做一个真正的关心者, 敞开心扉接纳学生。在师生“你—我”之间的真情对话中, 理解和悦纳学生, 让学生处于一种持久的被关心的生命状态中, 让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逐渐建立起来。这样, “学生们相信, 追随老师会给他们带来所希望的美好生活”。[3]只有民主化管理与教师内在权威的真正融合, 才能凸显教师关怀的真义。

3. 教师关怀的思路: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交汇

关怀不仅是一种情感, 关怀行动的实施过程中包含理性思考。“诺丁斯阐述的关怀不是塑造性的关怀, 而是建立在教育者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这种关怀深刻地建立在民主和尊严之上。”[7]只有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尊严和感受, 教师所付出的关怀才是适当的, 有价值的, 才能避免教师的关怀迷失在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冷酷理性中, 适时地考虑具体的个人。

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 不仅要考虑客观条件因素 (工具合理性) , 还要注重其主观价值 (价值合理性) , 即以人为本。例如, A教师在给学生发贫困补助时, 没有当着全班学生的面, 高声叫着贫困生的名字, 而是让这几位同学放学后留一下, 悄无声息地将助学金发放到学生手中, 顾及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只看到工具合理性 (在全班同学在场时发, 只管完成这一行动) , 教师就不会兼顾学生敏感的心灵, 陷入“只见物不见人”的处事思路中。在两种合理性取向权衡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关怀, 才能彰显关怀的智慧。

二、关怀素养:班主任自我角色定位的有益启示

毋庸置疑, 良好的班纪、班风、班貌是学生学习质量与交往顺利的保障。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角色扮演, 是这一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班主任的人格外化为班级文化的精神, 班级文化的精神塑造出特定的人格。”[8]班主任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 从诺丁斯“关怀”教育的角度审视自身角色的合理性, 最终形成让班级学生受益的丰满的角色特征。

1. 兼顾共性与个性的领导者:帮助学生自我定位, 提高班级归属感

学生在班级中有得到大家承认的需要, 因此, 班主任在给予每个学生学业上的信任与支持的同时, 还需要让每一位学生在为集体服务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以此提高班级的归属感。

从步入学校的第一天, 学生的自我概念就开始逐渐形成。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说我没有数学细胞, 所以我肯定学不好数学。”这说明, “学生行为的好坏依赖教师的期待”。[9]因此, 作为学生重要的“概念他人”, 班主任要注意营造尊重、宽容的班级氛围, 发现并放大每个学生的优势, 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每个班级中, 学生都有各种不同的特点, 有的学生书法工整, 有的学生有长跑优势, 有的学生劳动积极……作为班主任, 肯定每一位学生在班级贡献中的不可替代性,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能形成强烈的班级归属感, 从而更努力地完善自己。

2. 民主化管理者:从“我”向“我们”转变, 消除班级疏离感

班级的正常运转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所有学生对特定的班级规章制度的认可和接纳, 关系到条例的遵从程度。传统意义上, 人们普遍认为班级条例的制定是“班主任的事”, 此后逐渐转变为“班主任和班干的事”。殊不知, 这样做会对大多数“平民学生”造成一种地位劣势, 把自己看成是班级的“局外人”, 他们没有参与感, 只有遵从指令的义务。这种常见的班级科层制管理 (其特征是分工明确、等级性权威、规章制度等) 中, 班主任、班干部、非班干部学生的沟通渠道是自上而下的, “处于不同等级的个体接受与发出的信息的数量与类型存在差异”。[9]

因此, 班主任需要放弃管理主义的控制意识, 遵从民主化, 向学生的经验靠拢, 实现从“我” (班主任) 向“我们” (所有班级成员) 的转变,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制定中, 师生共同决策, 改变单向沟通流程, 设立多种互动渠道, 从而消除群体内成员的疏离感。

3. 教育活动合理性的审思者:班主任“自我偏离”, 建立班级信任感

要做到理智地关怀学生, 班主任需要有一种“自我偏离”意识。教师的“自我偏离”指教师对单纯的知识权威和成人权威的偏离, 不再是教育的绝对控制者和命令发布者。[5]它意味着教师能跳出自己的视线, 偏离“自我中心”,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成长中的一些难题;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 融人入己, 俯下身来倾听和感悟学生的心理, 进而找到一种最适切的解决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 如果对各种琐事都事必躬亲, 不但会增加班主任的工作量, 而且也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隶属性。有研究表明, “学生同伴群体之间冲突, 当成人不在场时, 儿童能够更好地承担相互交往的责任, 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而成人在场时, 儿童冲突具有更多的侵略性”。[2]因此, 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足以应对的问题, 能够让学生增长能力, 并体会到班主任的信任。此外, 对于一些弱势学生群体, 如问题学生, 身体残疾学生, 来自贫困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等, 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方面的欠缺, 最需要的是教师的“同理心” (移情性理解) 而不是“同情心”。帮助他们解决困境时, 班主任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总之, 班主任需要从诺丁斯“关怀”教育角度审视自我角色定位, 不断提升关怀素养, 从而获得班级成员的充分信任。只有在共同合作中消除隔阂, 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进而凝聚班级合力, 才能让班级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方乐土。

参考文献

[1]蒋曹斌.现代意义上的班级观[J].教学与管理, 2002 (32) .

[2][12]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4][6][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5][11]邓友超.教育解释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7]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8]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自我关怀与道德教育 篇5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现状研究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认可的理论是“四要素论”,即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在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进行文献检索和项目问卷采集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自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调查问卷》,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满意度。该问卷包含20个项目,采用等级计分的方法,分值从0~4,分数越高,表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满意度越高。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发现,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906,分半信度系数为0.911。对选取的调查资料进行KMO检验,发现统计量KMO=0.812。检验结果表明,样本资料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本项目组将20个题目分为三个因子:教育环体、教育主体、教育介体。

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教育环体、教育主体、教育介体三个因子均分在2.340~2.488之间,说明高职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满意度在基本满意—比较满意之间,得分最高的是教育环体,得分最低的是教育主体,具体因子得分如表。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各项目进行满意度分析发现,A3教育环境设施、A5思想政治课程内容、A11较完备的心理辅导体系、A16人文素质课程效果、A18学校人文气息浓厚几个项目上得分较低,满意度较低;在A2教师关爱学生成长、A7团学活动丰富、A12资助政策合理、A13开展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A17校园环境整洁优美、A19后勤服务人性化几个项目上得分较高,满意度较高。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构建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环体、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包括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从理念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关心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精神的丰富,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从制度层面来看,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崇高的人生信仰、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物质层面来看,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培养学生关心学校环境整齐、清洁、美化、安全的习惯,创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高雅的文化、艺术影响学生,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以人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命关怀。生命是唯一、不可逆、神圣的,然而当前中国高校有关学生自杀或他条的报道常见诸报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注重对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怀,通过心理健康课、团学活动等形式宣传大学生爱自己、爱生命的理念,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同时生命关怀还包括对学生生命价值提升的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精神追求。二是尊严关怀。人的尊严主要是指保障人的权利、自由、民主等,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尊严关怀,保护学生的权益,并且“服务重于管理,奖励优于惩罚”。教学管理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要建立学生权益维护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贫困资助、学习帮扶、心理辅导、创就业指导体系。三是发展关怀。高职院校应为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团体辅导,辅助学生成长。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校友建立紧密联系,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开展职涯关注、职涯自我管理、职涯学习、职业准备系列讲座、实习活动。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提升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目标是全人发展

全人发展是大学精神的召唤,是培养公民文明素养的要求,更是实现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理念,把全人教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作为育人的目标,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制度中,从学校领导机制、组织体系、教学方法和条件保障、效果评价等方面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营造高校德育为先、全员育人氛围,注重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认知、实践、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需求的和谐实现。

(二)以学生为本,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要以学生为本。从教育的内容来看,要构建以学生生命关怀、尊严关怀、价值关怀、发展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上,开设大学生通识教育课,提高通识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丰富通识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涵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益,注重教育的艺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用积极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启发式、参与式和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在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中给予人文关怀和帮助,从制度、师资、资源等方面保障人文关怀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比赛,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体系

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中具有心理学背景、心理咨询师资格,并且具有心理咨询实践能力的心理老师不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老师多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能力;心理疏导多是帮助“问题”解决困境,对学生职业素质、心理品质、人格成长关注不足;心理疏导方法以个别咨询为主,深入的团体辅导较少。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同时组织好院系二级组织开展心理疏导,提高辅导员以及专职心理教师的心理疏导和辅导能力,实现心理辅导的专业化;完善心理疏导的课程体系,将生命价值、职业规划、职业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等内容纳入学生必修课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团体心理辅导,发挥朋辈的作用,让学生在团体中对自我和他人有深层次的了解,在团体中相互帮助、彼此支持,在支持和帮助中实现成长。

(四)打造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助力全人发展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在长期育人过程中积淀、凝聚、传承和发展的,并为师生普遍认可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统一体。强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效果,促进大学生情感升华和行为践行,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大学精神,深化认识教育目的,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要开展正向、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劳作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关心学校环境整齐、清洁、美化、安全的习惯,创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高雅的文化、艺术影响学生,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完善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助力全人发展。

【本文系2015年度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研究”(SZ15A003)、2015年无锡职业学院党建暨思政研究会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需求接轨研究”(djsz20150609)的阶段性成果】

生命关怀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篇6

一、生命关怀教育的提出

近年来, 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据相关统计, 大学生自杀比例也一直呈上升趋势, 自杀已占据我国15-34岁青少年人群非正常死亡原因的首位。据“中南大学自杀预防研究所2004年对该校623人的调查中发现, 14.6%的学生承认自己在一年内有过自杀的倾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志霞等人在对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1) 另外据相关报道, 在短短数日内, 某一城市相继出现6名高校学生坠楼身亡的事件。血淋淋的现实、残酷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震撼不已。

大学生犯罪的案件也是不时发生, 让人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2002年1月, 清华大学的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 致使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 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2004年2月,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同寝室的学生。而当后来记者问他对于杀害同学的事件后悔过吗?有过对生命的敬畏感吗?他的回答居然是:没有什么特别感受。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 所以对别人也更不会重视。这发人深省的回答让人不得不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教育中生命关怀教育的缺失。

气候的悄然变化,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意外事故等多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在价值取向多元、人生选择多样、生活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 从生命终结的极端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严重。追问其原因, 当代教育中生命关怀教育的长期缺位, “目中无人”显然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 青少年中直接危害生命健康事件的增多, 是生命关怀教育提出的主要缘由。生命关怀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学生首先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进而去关怀别人的生命, 最后能够关注所有生命的存在。教给他们生命安全和生命自救的方法、技能, 同时教育他们以美好的心灵和爱的情怀去直面生活和人生, 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加强生命关怀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理解人的生命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作为生命的存在, 他首先应该是一种自然生命的存在。这是人能进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前提, 也是生命的最原始的、最基本的表现方式。然而, 人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这一特殊就表现在人还是一个具有精神性的双重的生命体。人活着, 不能局限于人的生存事实本身, 还要追求有意义的美好生活。总之, 人是由双重生命构成的一种具有复杂性的统一体, 每个人既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 但作为人类的生命, 又是一个整体的、不可转换、不可替代的共同的生命存在。

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师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就是为了所有生命的完满而存在。但是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语境缺乏对生命完整性的关注, 存在认识上的两个误区。一是以工具价值为主体的技术教育肢解了人的整体性。在教育工具理念的影响下, 人不是作为人, 而是作为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 忽略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和尊重。这种机械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对生命的任意肢解、随机割裂, “由于这种‘非人格化’的机械和机械主义, 由于工人的‘非人格化’, 由于错误的‘分工经济’, 生命便成了病态的了”。 (2) 另外, 教育的抽象化代替了生命的现实化。在近代科学主义的侵袭下, 人在对理性的坚信和追求中, 学生往往面临着无助的尴尬:一方面要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高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伴随的是个人的越来越少的实践经验和越来越弱的抗挫折能力。教育往往通过抽象的方式来理解人性, 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通常把非理性的情感因素除在外。这种忽略学生的情感经验和能力的教育, 必然使得学生淡漠了对生活的激情, 对生命的热爱。

究其原因, 我们还得回到一些原点问题的讨论, 也就是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生命?对生命的尊重, 首先应该表现为对于作为物质性存在的生命的关注。因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那就是作为自然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

“生命存在的最基本价值应该是活着。生命存在了才会有价值, 活着是生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人也不例外。” (3) 生命的自然特性要求道德教育首先要关注生命的当下存在, 通过生命关怀教育, 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和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 同时还应让他们明白, 不仅仅是人,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应该享有同等的价值与尊严, 理应得到同等的保护和尊重, 这是每个生命的基本权力。因此, 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是每个人的责任, 也是生命关怀教育的应有之意。

过一种有价值和质量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 而仅仅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活着那只是世俗性的生活。鉴于此, 教育在关注着作为本能的自然生命之时, 还必须关注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 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这一基本理论, 还要培养人完整的生命意识, 构筑完整的生命家园。

三、对所有生命存在的尊重:生命关怀教育内涵的拓展

通常情况下, 生命关怀教育仅指对人以及人类生命的关怀。然而, 在共生道德的视阈中, 生命关怀教育需要抛弃狭隘的道德观念, 拓展道德关怀的深度与广度。我们要把所有生命都纳入到道德教育关怀的视野, 生命关怀教育不仅仅强调尊重个人的生命, 还要尊重所有生命的存在, 不仅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对于异质者、异类生命同样需要尊重。总之, “生命关怀”是对所有生命存在的尊重和理解, 关心并爱护一切生命。自然万物皆有其生存的权利, 也有其内在的价值, 这并不是人类所赐予的。人类应视自己为生命社区的普通成员, 对自然世界负有伦理责任。生命中心主义的代表泰勒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区的成员, 人类并不超越其他生物, 所有生命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 值得人类全体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的尊重。

当前, 生命关怀教育更重要的是建立对非人生命的敬畏意识。“深层生态学者认为在自然界中, 人类与其他生物具有同等的价值, 而物种间的竞争是正常的、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人类使用药物消灭蚊蝇和细菌就是一种自然的竞争并不是人类超越自然及统治万物。但是人类进步的技术, 常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侵害其他生物存在的权利。” (4) 人类应该转变观念, 首先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摆正自己的位置, 从生命的统治者、征服者转变为不同生命关系的协调者、保护者, 视自己为生命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据相关推测, 世界上有五百万到一千万种植物和动物, 而在本世纪末, 将有五十万到一百万种完全灭绝。生命是神圣的, 滥杀动物对人类没有好处, 尊重其他生命, 关怀所有生命, 才是生命关怀教育的核心内涵。但人类往往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 通常以人类为中心, 过分夸大人类的需要, 这实际是对人类自身的毁灭。因为人类的生存取决于多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消灭了其他物种或破坏了生态系统, 人类也失去了支持。因此, 只有确定了对所有生命敬畏的理念, 人才能真正在地球上诗意的栖居。

四、回归生命化的教育:生命关怀教育的本真所在

回归生命化的教育必须以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 关注所有生命的存在, 满足生命的需要, 致力于生命的完满, 实现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首先, 生命教育应以爱的教育营造温馨、人性化的教育环境。生命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 绝不是规训化的教导。只有当孩子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觉到了爱, 他们才会产生生命情感, 才能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因此, 我们的教材与教法应该是生动、活泼、有趣的, 不能让学生觉得生命是枯燥而乏味的。同时, 生命教育是一个生活化与终身化的过程, 只有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分享与共同体验, 从而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其次, 生命关怀教育应以美的教育培养树立生命珍贵的意识, 敬畏和尊重生命, 并善待和爱护生命, 生命教育的内容要有层次的螺旋式循环反复地深入。生命是弥足珍贵的, 因为它只有一次, 因为它脆弱, 有死亡和结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没有了生命, 就没有了一切的基础。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敬畏并尊重生命、善待并爱护生命, 了解人生的意义、目的、价值, 从而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关于与自然和崇高事物的关系”这一类别中, 珍爱生命的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以一贯之, 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范本。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分别是:具有珍重生命之心 (小学低年级) →懂得生命之宝贵, 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小学中年级) →懂得生命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无价之宝, 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小学高年级) →懂得生命的宝贵, 尊重世上独一无二的自我和他人的生命 (初中年级) 。从其具体内容我们就可以窥见同一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变化了。我们的生命关怀教育就是应当从“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这一核心理念出发, 由近及远、由小至大、由单一到复合地引导学生对于“生命价值实现的意义何在”等这样一类能够触及心灵的问题的思考, 帮助学生道德认知的强化和深化, 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再次, 生命关怀教育应培育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生命情感为先导, 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情和希望。教育中的生命关怀要通过学生对生命情感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热爱所有生命, 通过学科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渗透, 道德教育中实践体验的加强, 激发学生珍惜生命, 活出生命的质量, 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的生命情感。要使他们对未来不但充满憧憬, 也有积极奋发的意志, 而且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 从而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关爱生命的行为和实践能力。这样, 珍爱生命的理由无疑更为充分, 教育的作用显然也就更为深刻和持久。

摘要:生命关怀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 关注所有生命的存在, 满足生命的需要, 致力于生命的完满, 实现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实践中, 生命关怀教育应以爱的教育营造温馨、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以美的教育培养树立生命珍贵的意识, 敬畏和尊重生命, 并善待和爱护生命;生命教育的内容要有层次的螺旋式循环反复地深入, 应以关注生命情感为先导, 培育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建立无穷的生命希望。

关键词:生命,生命关怀,教育

参考文献

①吕治国, 张晓媛, 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关怀教育体系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 2009年, 第6期.

②转引自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31页.

③转引自刘铁芳.生命与教化[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47页.

④杨冠政.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J].环境教育, 2004年, 第3期.

文学的创作自由与道德关怀分析 篇7

1、创作自由与道德关怀的重要意义

文学是自由的产物, 它的思想纵横驰骋, 不受时空限制, 而自由是文学创造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文学是作家自由自觉的情感展现, 文学家是精神创造主体, 自由对于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它有着特殊的意义, 失去了自由, 对于文学家来说精神创造将无法实现, 甚至可以说, 没有自由就没有文学。文学创作需要“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 作家要对写作对象进行刻画以及用怎样的语言表达成文字符号等这些都离不开自由。因此, 只有自由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学。

2、文学自由及道德的多重内涵

自由也分很多方面。文学创作的前提是要有自由的创作环境。作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创造出特定的作品, 而作家作为作品的创造者, 他的思想一定会受到他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艺政策、方针以及读者的需求等方面, 如果作家创作时期是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 这将有利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并能够促进社会文学史的发展;反之, 文学的创作与发展将会受到制约。

2.1 创作角度下的文学创作自由

从创作主体来看, 作家在创作是也需要创作自由。作家将他们的人生体验与对生活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这种阐述注定与自由紧密结合, 因为只有保证作家在思想和生活上的真正自由, 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否则, 文学将不再丰富多彩, 将变成千篇一律的文字符号, 因为没有了创作自由, 作家将无法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文学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价值。

美国著名作家米勒曾出版文学文学作品《文学死了吗》, 以醒目的标题引起人们对于当今社会文学形式的关注与思考, 正如书中所言, 文学是永恒的, 他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 只是在新的时代改变了文学的样貌, 但文学创作的自由性是不会改变的。

马克思认为, 人的类的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也就是说, 人能够把生活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而正是由于人的意识性才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人类有自己的意识, 并且能够自由的发挥, 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文学创作也是一样的道理, 只有给予人们更多自由的空间, 才能使人类的潜质得以开发, 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2 艺术审视下的文学创作自由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 文学需要自由。生活越丰富, 文学题材就越多, 但每一位作家的创作题材是有限的。每一位作家的创作意图也有所不同。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它是一种最自由、最富于流动性、最生动的语言, 它不一定完全合乎规则, 却是最有个性的一种语言。所以文学创作需要自由。

著名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有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故事讲述了一个16岁的少年与一只老虎在无涯苦海漂泊了227天, 经历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 最终幸运的生存下来。生命的奇观就是这样在绝地中怒放, 使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命题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李安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深入揣摩, 用30分钟来为片中主人公的生命奇观做铺垫, 最终留下了一部令人震撼的世界影片。正因为李安能够充分发挥他的创作自由, 使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在影片中呈现在观众面前, 并赋予了影片生命价值, 这才是这部电影的成功所在。可见, 创作离不开自由。

2.3 道德关怀在文学中的表达

道德关怀不是文学的附属品, 它是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学与道德关怀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文学中的道德比现实道德更具有情感;道德也使得文学更具感召力。没有道德关怀的文学是残缺的, 不完美的;而离开了文学, 道德就失去了丰富的土壤表达。

文学是道德的“情化”, 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真实情感的艺术表达, 由于文学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道德规范, 所以在文学中生活将更加生动, 丰富多彩。文学能够建设更加完善的道德基础, 能够使我们对人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学作品体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道德, 因此文学才能促进道德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们才能建设更加完善的道德基础。

3、结语

文学创作是以创作自由为前提, 并在道德关怀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文学离不开自由, 自由是文学的命脉, 离开了创作自由, 文学将变成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 文学创作将难以完成;没有了道德关怀的文学作品, 也将失去其自身的完美价值。作家的自由体验、自由构思、自由的符号化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学的本质是自由, 而道德是文学的精神内质, 是文学作品的必要因素, 是完整文学的一部分, 而不是文学的附属品。具有美好道德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心灵上的震撼, 从而达到调节精神、去除杂念、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效果。文学与道德关怀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文学拥有非常丰富的道德内涵, 道德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两者共同作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因此。文学需要自由与道德关怀。

参考文献

[1]黄万华.“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传统[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2 (6) :34-35.

[2]石锋.电影与文学:殊途同归的自由之路[J].电影文学, 2013, (1) :96-97.

自我关怀与道德教育 篇8

一、人文关怀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中的必要性分析

分析人文关怀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中的必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人文关怀可以激发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可以让学生更加自觉的去接受教育, 避免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的品质, 从根本上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2.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中引入人文关怀可以提高其教学质量, 以往的思政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 只是让他们去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难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 给教育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思政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分析

(一) 高校思政教育对象和理念错位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有的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只是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给学生, 强调国家利益, 这样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 正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还有一部分教育者把思政教育视为对学生的束缚, 造成了教育对象的错位, 这样会阻碍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二) 过分强调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与人是有差异的。但是在现实的思政教育中只是强调共性教育, 忽略了个性教育, 这样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进而导致思政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 忽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当人们自身的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时, 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现在的大学生都需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挥洒自己的青春, 这些需要都应得到满足, 但是各高校忽略了这一点, 没有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三、以人文关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面对现在高等学校缺少人文关怀而导致思想教育实效性低的原因, 要想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应在下面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 重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坚决执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具体而言, 就是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关心学生在情感、思考、价值等方面的追求, 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善, 注重高校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另外,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必须把学生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即强调思政教育的社会价值又要注重满足学生的个体价值。

(二) 改善思政教育的内容体制

面对现在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的现状, 在以后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前提是要明确怎样的内容体系才符合现代人文时代的要求。在这一点上, 要十分注重两个方面:第一, 应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核心,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 通常只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说教, 这样很难让学生关注到自身对理想的信念。相反,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引入人文关怀就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第二, 引导学生建立和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世界, 现在思政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造成了高校内发生了很多悲剧的事件, 所以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思政教育就得注重学生心理世界的健康。

(三) 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的思政教育的授课方法

传统灌输式的说教方式已经不满足人为关怀下新教育模式的要求了, 所以为了达到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教育工作者就的构建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对现行教育方式进行创新, 让教育者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 抓住学生心理, 提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达到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最终目标。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强调人文关怀, 这从根本上体现了思政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方针。但是在现实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这就要求从事思政教育的教育者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遵从新时代的要求, 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会柏, 罗伟刚.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云南大学“思政课”教改班的准实验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1:64-71.

自我关怀与道德教育 篇9

1 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中国古代汉语中,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1]它是与反映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而言的。它最初见于《易经》, 《易·贲》说:“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有关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自然现象叫天文;而诸如诗、书、礼、乐等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则叫人文。因此, “人文”是指人本身或与人有关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 而不是人之外的自然现象, 并且也不包括诸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具有制度性的社会现象。总之, 人文既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也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而人文关怀则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等。人文关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 一种人文情节, 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 重视人的作用, 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 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并且, 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都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 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马克思认为, 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推动社会发展, 满足自己需要, 并逐步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使人类最终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倡导和彰显, 亦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第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传播、知识灌输, 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 但实践能力缺乏。此外, 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教师的参与, 而忽视学生的感受;教师照本宣科,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导致了学生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状况评价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但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 主要是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 而要改变这种状况, 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在人文关怀的高度,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发展。

第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人, “始终是与作为整体的人有关。”[3]正如卢梭认为, 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由的生存, 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怀。所以“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历史概念, 不同社会, 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不只是单个人的发展, 而是指“每个人”、“任何人”, 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 包括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在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中得到自由发展, 人的才能得到多方面发展, 并随着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 以及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而且要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实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的, 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体现。

第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 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 但也并不排斥人文关怀, 相反,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呼唤人文关怀。因为, 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满足其内在的精神需求, 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和谐社会需要造就大量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 和谐社会要求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实现和谐教育, 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的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首先应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灵活、多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传统教学法重理论传播、轻独立思考, 重知识灌输、轻思辩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是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 采取满堂灌式的、单向交流式的教学方式, 漠视学生的主体性, 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缺乏师生双向互动的交流。在教学中, 学生理论知识虽然得到了不断的灌输, 但理论应用能力却没有提高。为了避免以上弊病, 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可以采用“启而有发”、“启而能发”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给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一个自由、平等的对话平台, 在平等的交流中, 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在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下转117页) (上接115页)

其次, 在加强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 并不需要整齐划一的学生, 因此, 学生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发挥, 扬其长处, 避其短处。所以,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要用爱心去理解学生、关怀学生, 特别是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 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符合人的本性的基本要求。

再次,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人文内涵。通过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内涵,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寓思想政治理论课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后, 努力营造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施,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形成, 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就难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 社会环境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同时,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 具有强烈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可以引导、约束学生个体的行为, 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辞海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3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736.

【3】G.米亚拉雷:.教育科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32.

自我关怀与道德教育 篇10

【关键词】提高;服务;保障;物资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12年,随着中心物资统签统付工作、仓库搬迁、“大仓库、大配送”等重点工作的全面拉开,网省公司对物资管理过程中的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率、投产计划完成率、工程项目质量合格率、工程造价控制率、协作服务满意度、付款及时性等考核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员工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住房、教育、医疗、家庭、身体健康等方面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员工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些情况引起了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进行研究和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缓解员工心理压力,为中心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地基础。

2.员工心理状况调查及分析

为进一步掌握中心员工目前的心理压力状况,中心开展了员工心理健康调查。根据员工辅导计划的相关要求,按照中心员工40%比例对中心50名员工进行了心理及思想状态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从组织气氛和职业压力两个方面提出24个与职工密切联系的问题,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组织气氛

从问卷情况看,中心员工对网省公司的使命和目标是认同的。中心为员工提供了做好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员工清楚了解自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大部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受到重视;在工作过程中,员工和同事们努力创造高质量的工作,并在受到鼓励时不断发展自己,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60%的员工因为工作出色而没有受到领导的认可和表扬。总体来看,中心的组织气氛属于积极性的组织气氛,中心员工有责任感,在工作中积极努力,但很少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表扬,中心对员工正面肯定和鼓励较少。

2.2职业压力

从问卷情况看,30%的员工因为生活或工作事务的压力,晚上睡眠不好,甚至失眠;50%的员工感到工作紧张并有压力,会因为发生某些没有预料的事情而感到心烦;60%的员工感觉不能控制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会为一点小事儿气愤、痛苦的抱怨;70%的员工对把握自己的问题没有信心,因事情发生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外而感到烦恼;80%的员工不能应付生活中有威胁的争吵,不能成功应付生活中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大部分员工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控制消磨时间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员工巨大的职业压力。从调查可以看出,职业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有职业本身的特点带来的压力,也有制度的不健全,有个人的心态问题,还有飞速发展的社会带来大量知识更新而带来的职业压力。

3.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与教育培训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明确,强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不是要否定过去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经验,该坚持的一定要继续坚持好。但是,既然是“注重”,那么,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就要突出做好,使之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方法。

注重“人文关怀”应做好的工作。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既然“人文关怀”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那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就应该创造条件努力满足职工的各种需要,使之生存的质量不断提高,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在工作、生活中都体现出职工的主体地位。

(1)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使广大职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几年,物流服务中心在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中心办公楼全部按计划美化、绿化和硬化。办公用品全部进行了更新。使广大基层职工生活条件有效改善。这些好事实事,都使广大职工精神振奋,很多人说,通过这些实事,他们深深感到了领导对基层的关注与尊重。

(2)抓好安全生产,时刻把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对职工生命安全的关怀,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多年以来,物流服务中心采取开会、发文、检查、改造有关设施、明确安全责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等措施,在防交通安全事故、防职工食堂食品中毒等方面切实做了细致入微的管理和思想工作,没有出现过重大人员伤亡事故。除此之外,近年来还拿出资金,添置体育设施,举行比赛活动,为全体职工进行体检。领导把职工看作亲人,时刻关注,百般呵护职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使单位更为安定和谐,气氛就像是一个和美的大家庭!

(3)注重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使广大职工知道如何做人。對“人性”地塑造,对人的心灵的调整,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物流服务中心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宣传讲解《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组织学习座谈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内容,尤其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八个为荣”,抵制“八个为耻”活动,组织学习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活动,组织学习礼仪活动,使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懂得以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工作、对待国家和社会。在“德育”方面对职工的关怀,内容还要进一步拓展,方式方法还要灵活多样,坚持长期“关注”。

(4)为职工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技术素质提供便利。现代科技的发展,就业的激烈竞争,职称职务对工资待遇的决定性作用,使青年职工提高学历,提高技能的愿望十分迫切。中心着眼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从有关费用的报销,学习时间的安排,担负工作的必要调整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精神方面的鼓励,都大力支持青年职工为提高完善自己所作的努力。此外,近几年结合“学长促出”活动的开展,每年都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各类技术培训活动,有效促进了技能的提高。对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技术素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职工通过辛勤努力提高了地位,获得了尊严,改善了生活条件,拓展了发展空间。

(5)为职工展现聪明才智搭建平台。人都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愿望。青年职工尤其希望自己的才能、业绩得到领导和同仁的认可,以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这是非常正常的,是人获得进步的动力之一,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为职工发挥才干创造条件,是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使用、锻炼提高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6)在重要问题上充分征求职工意见,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在党组织发展、干部聘任、年度模范职工的确定,管理制度的修订等方面,按规定程序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充分体现了对职工主体地位的尊重,也使职工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得到增强。

(7)关注职工的精神需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每年都举办几次思想政治建设、道德文化建设、业务技术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演讲会或论文交流会,使职工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表达。每年的文艺汇演,大家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还是评论员。既活跃了气氛,又使职工的才艺得到发挥。

(8)物流服务中心近年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人性化管理,从以上多个层面展现对职工的关心、爱护、尊重、帮助,使职工感到温馨、安全、乐观、满意,产生了很强的归属感,大大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人文素质,思想问题、不良行为大为减少。

【参考文献】

[1]马德秀.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加强改进高校思政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

[2]从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内涵.中国石油企业,2010(08).

自我关怀与道德教育 篇11

一、人文关怀的提出与源起

人文关怀 (humanistic concern) 起源于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 (humanism) 。希腊的人文主义认为人是高贵的, 因此它凸显人的形式, 重视人的理想, 也被称为“德性”。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思想再一次兴起。人文主义思潮充分重视人的价值, 尊重人的观点, 主张人的自然平等。在这一阶段, 即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思潮不仅促进了文化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解放了思想”。文艺复兴作为思想运动的体现, 其根本和内涵是人文主义。尽管希腊文明是原创的, 其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着必然的差别, 但是他们在某种程度和层面上存在着一致性, 拥有着共同的“本源”, 这两者都重视以“人” (Human being) 为本。

二、学生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学生教育在内容方面是极为丰富的, 而且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道德意识。学生教育能够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使他们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现其终极目标的道路上, 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 每一个过程和层面都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的意识。学生教育肩负着精神教育和人生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 他们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学生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 一方面, 学生教育全面关注道德文化素养;另一方面, 学生教育具有文化的意义, 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传承。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发展和前进的基石。学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传递文化, 进而关注人的发展与成长, 将人文精神的传承灌输给学生, 进而实现的“德性”培育, 为人格完善和健康而进行不断地实践。所以, 可以认为学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三、学生教育人文关怀实践体系的核心内容

根据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分析出, 在学生教育的工作视野, 人文关怀的主要内涵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关心学生的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把学生教育人文关怀实践体系分为四个体系, 即生命关怀体系、价值关怀体系、尊严关怀体系和发展关怀体系。

1. 生命关怀体系

生命关怀已然成为学生教育人文关怀体系的基础。因为, 健康的生命是实现学生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构建生命关怀体系, 实际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状态, 从而及时满足学生的生命诉求”。依托于和谐与完整的生命, 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保证生命关怀体系的可操作性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第一, 教师要充分理解生命、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能够充分尊重生命。第二, 教师要能够为学生营造充满爱的课堂, 构建融洽的课堂气氛。在学生教育的课堂上, 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到生命的涌动, 既具备知性、理性, 又能够感受到灵性的课堂体验。

2. 价值关怀体系

人文关怀的目的是实现个人价值。因此, 构建价值关怀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个体价值是需要社会的认可的, 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人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 还追求精神的价值体现”。因此, 学生教育作为实现人们精神的诉求手段, 充分重视学生的本质和价值, 能够解决其成长中经历的困惑和矛盾, 进而净化其思想和心灵, 有利于将精神上的满足转化为行动力, 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因此,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导向, 全面构建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模式, 进而实现价值关怀体系的功能。该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同时还能够保障学生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

3. 尊严关怀体系

“人的尊严的维护不仅仅局限于人文关怀的范畴之内, 更是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学生教育体系中, 需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 保障学生的正当权利, 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尊严关怀体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即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权益维护, 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和家庭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 从而能够实时地为学生提供心理解惑、学习提升和家庭经济困难帮扶的服务。尤其是当进入就业的阶段时, 学生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向就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倾斜,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从而实现对其全面关怀, 促进人文关怀的深化。

总之, 从学生教育的发展来看, 人文关怀的视角切入是有迹可循的。学生教育目标与人文关怀的内涵两者间是高度吻合的。因此, 重视人文关怀理论的探索和研究, 能够为学生教育的目标明确和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学生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体系, 是理论能够充分应用到实际之中的保障。在人文关怀体系下的生命关怀、价值关怀、尊严关怀和发展关怀的子维度里, 充分展示了学生教育“以人为本”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 2005 (2) .

[2]李忠英.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J].亚太教育, 2016 (3) .

上一篇:数字技术运用下一篇:密歇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