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

2024-10-07

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共12篇)

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 篇1

一、中专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作为职业教育基础学科的语文课, 有着不同于高中教育的自身特点, 只有准确地把握它的特殊性, 才能为采用有效的教学对策提供依据。

1. 中专语文应注重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世纪是注重人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时代, 中专学校要适应社会一体化的发展, 就必须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前提下, 立足于更长远的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语文作为一门既有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 应该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 着眼于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然而, 中学语文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教学几乎全被灌输语文知识、讲题解题、考试辅导所占用, 学生的德育和美育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培养。中专语文没有升学压力, 不受应试教育的牢笼束缚, 所以教学必须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 敢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型的小语文的观念, 将语文教学从单纯的工具性教学中解脱出来,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整体功能。除在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外, 还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用语文学科所蕴涵的启迪智慧的闪光思想和吸引人、凝聚人、感人肺腑的情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

2. 中专语文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改革招生制度后, 现在所有中专学校基本上都是免试入学, 学生进校时的整体语文基础水平有所降低:从学习目的看, 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认为学语文就是“认点字”“学点知识”。从学习基础看, 多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语文能力差, 表现在错别字普遍存在, 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听讲抓不住重点, 注意力常常不集中;讲话三言两语, 逻辑性不强;阅读理解能力差, 似懂非懂, 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差, 多空话、套话, 有的文不对题, 甚至还有的抄录《作文选》上的文章。从学习习惯看, 有的学生学习浮躁, 边学边玩, 心不在焉, 学习不入门;自学能力差, 没有预习习惯;没有养成认真读书, 认真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在复习的基础上, 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更未养成读书看报和勤动笔的习惯。

由此可见, 中专学生虽然语文基础差, 但主要不是智力问题, 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语文学习缺少兴趣。语文教师在面对中专学生语文学习存在较多问题的同时, 应该注意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部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状态, 从而用非智力因素去推动智力因素, 挖掘学生的潜力, 促进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正是由于中专语文教学具备以上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作为中专教育的基础学科, 语文教学应在培养高素质的中专人才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厌学情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语言文学, 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语言文学知识。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学及作为传承其知识的平台———语文教学, 其知识点和兴趣点多多, 然而, 中专学生中存在的最大、最紧迫的一个问题却是———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2. 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 理解能力较低

中专学生在上课时认真听课的学生很少, 很多学生不听课, 即使想听也不一定听得懂。他们无法静下心来仔细读一遍课文, 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 无法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课, 无法用完整的句子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只会机械地做一些抄写作业, 少数学生甚至还不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得不停下正常的教学进度, 专门抽出时间“补课”。

3. 部分教师的厌教情绪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内部教学改革的制约等等因素, 使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特别是工作多年的老教师, 容易产生依惯性办事的习惯, 语文教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教师甚至产生厌教情绪。

三、中专语文教学改进的对策

1.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突出职业特色

职业素质是国民素质的核心, 是一种资本, 是一种有价资源。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职业素质作为甄选人才的重要标准,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根本, 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顺应这一改革大潮, 注重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科学有效地为相关行业及劳动力市场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所以中专语文教学要以“职”字为中心, 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观, 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 以培养大批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为此, 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就不仅要解决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 还应充分考虑中专学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 侧重职业素质的养成, 突出职教特色。在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这样做, 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体现了语文教学为专业学习服务的中专特色。

2. 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道德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言行表现, 必将以其身教的方式影响着学生。教育教学过程首先是感化人、启迪人的思想的过程, 这就是教师的“传道”职能。著名语文教师魏书生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 首先是门人学。”这就是说, 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连自身的道德思想都不健康、不完善, 何言教育出一个品质高尚的学生?因此, 语文教师要重视自身修养, 无论条件、环境怎样都应该爱岗敬业, 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热爱学生, 把自己全部的心血灌注到学生身上。正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一个学识渊博, 热爱教育事业, 勤奋努力, 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的教师, 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学生喜欢接近这样的教师, 并以教师为榜样, 专注于课业的学习。相反, 学识浅薄, 敷衍塞责, 马虎应付的教师, 则不可能有这样的感召力。所以教师要用自己的表率作用, 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营造愉快氛围, 培养乐学习惯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发掘每个人的优点, 使之得到及时巩固、发展, 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式。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这样做, 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专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主要还是没有学习的饥饿感, 对学习没兴趣, 只有当他们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才会由被动转入主动, 发挥其主体性来进行主动学习。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独立性、主动性、独创性、民主性几方面, 语文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成为乐学主体, 成为课堂主体, 成为生活与实践的主体,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发挥主体性要以学生的学为主, 教师的导为辅, 教师少讲精讲, 让学生多感知多体味, 这样, 学生的理解逐渐深入, 感悟逐渐深刻, 积累逐渐深厚, 教学效果才能好。

要办好中等职业教育, 对语文教学不仅不能削弱, 而且还要加强。在这样的形势下, 中专教育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劳动者, 语文课程作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底子, 对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统一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 篇2

[摘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牵涉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工作者,特别是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正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科学体育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中专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应起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并不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为此,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需要,我们借助文献资料法,辅以走访座谈,广泛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在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素质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的社会基本素质,即人通过环境与教育形成的、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思想、道德、心理、科技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强健的身体。《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体育教

学改革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应试教育和单纯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体系,代之以适应在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体育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这是体育教学的本质特性。体育教学必须通过身体活动来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通过具体时间活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逐步养成自觉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2)整体性。根据体育锻炼规律,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内外的延伸,课上时间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应才能真正取得预期效果。(3)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若干小集体(如几支球队),在每个小集体中各成员都有其各自的“角色”,他们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也有对抗,体现一定的社会职能意识。(4)差异性。体育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性别、发展方向和能力倾向的制约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因此,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

2.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由于体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性,决定了体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多得的独特功能:(1)增强身心健康?。健康包括身体

形态、生理机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德、调试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卫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识和能力。(2)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性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动技能。(3)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它不仅体现于提高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素质。

3.素质教育目标对当前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

(1)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予以正确的认识,对学生体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改变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经费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规模和水平,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必要条件。(2)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对人整体素质培养的作用,避免片面强调体能、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对体育深层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在体制上,改变教学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对学生管得过细、过死的现状,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3)在教学内容上,新的教材改变了一直沿用的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创新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

此外,应大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使之具备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能力。

二、对策与措施

1.教学目标科学化

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并贯穿整个体系的始终。

认真研究体育学科的性质,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这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所谓体育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适应21世纪的结实、强壮的体魄。其中包括共性的教育目标和个性教育目标。其次,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下转第83页)(上接第54页)自主地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其具有稳定的体育动机和行为方式。

2.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单一的身体锻炼,而应更倾向于意志、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训练。

3.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的手段要改变过去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动作的单一模式。而要把现代的科技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学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教学组织活动交给学生带领,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出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让学生们自己选择练习方法。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

4.课内外一体化,开创校园体育新文化

体育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还应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而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5.教学评估动态化

中专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学教育 篇3

关键词:中专语文;文学教育;语文教学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做了“两性”的明确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中等职业教育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的挤压下,似乎“工具性”已成为中专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志,中专语文侧重于对文字基础、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忽视了“人文性”,语文课成了为中专学校专业基础课服务的一门辅助性学科,语文教学成了工厂流水线上操作的工具。

一、加强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1.文学教育是心灵教育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些身兼语文教育专家的作家诸如叶圣陶、夏丏尊等老先生,还有朱光潜等美学家、教育家,都身体力行地提倡文学教育。鲁迅更是一位以文学为己任的改造国民精神的伟大先行者。优秀的文学作品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文学经典的美妙之处,在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小说散文到诗词歌赋,学生从各种不同题材的文章主题中看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

2.文学教育是情感教育

情感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教育自身就具备独特而强大的情感功能,能从根本上提升情感力。以中专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为例:《好雪片片》,通过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具有“人的好本质”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让人备感温暖;《我的母亲》和《卖白菜》分别刻画了两位不同时代的母亲,字里行间浸透了浓浓的亲情;写景状物单元《我的空中楼阁》等文章激发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加强文学教育的手段

1.挖掘教材,发挥文学教育的形象感染作用

中专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比较具有文学特色,基本上属于文学范畴。各类文学作品,既给人以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又精细、含蓄、凝练,蕴涵不尽的思想内容。如果文学教育起到好的作用,掌握住形象教育的特点,做到以情感人,以文感人,就会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受到熏陶。

作为语文教师,重要的是在于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如果教师对教材领会不深,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在方法上转来转去,那是很难抓到精要之处的。抓住了文学特色,寓教于文,寓教于趣,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味道,就会有声有色。语文课有了语文味道,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文学是形象的东西,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学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活的兴趣,就必须倾注于感情,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文学的熏陶,在心灵中激起浪花,从而影响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思想、道德和信念。抓住了文学特点,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挖掘就深,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教学才会有深度和新意。也只有对文章仔细咀嚼、认真鉴赏,充分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从语文课中学到一些文采,受到启迪,增强文学素养,受到艺术的熏陶。

2.旁征博引,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

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综合性,必要的文学知识能使学生增强理性认识,有助于掌握知识规律。中专语文教材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种文学体裁。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对文学知识掌握得很少,所学的知识也将是很肤浅的。例如,学生只知道在中专语文课上学过《诗经》《劝学》《拿来主义》《项链》等等,而对诗词古文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对鲁迅和现代作家、作品所知寥寥,不知道莫泊桑是哪国人等等,那实在是一大憾事。在诗词歌赋及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识记该体裁所涉及的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小说、议论文等现代文体裁中,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文学常识,便于他们接触、了解国外的文学、社会、历史、现状,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如,我在讲授小说《项链》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了作者莫泊桑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以及其他的代表作,从而使学生了解到莫泊桑作品所独具的讽刺意味,作家之所以能在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是因为19世纪80年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沦丧,人们唯利是图、骄奢淫逸,追求享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人与人之间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通过文学常识教学,学生对国外的历史及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新版中专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阅读典范,教学不能局限于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技巧,更应了解文章所涉及的历史、社会、现状,了解国外文化的背景,区别中外文学的差异,辨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外国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延伸拓展,鼓励学生汲取名著的精神食粮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高中热”的现象,中专学生生源素质下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文化知识匮乏,他们对很多事情不闻不问、没有任何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萎靡不振、精神世界空虚。而他们到中专就读的这几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中专学校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很多学生家长甚至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读名著是看“闲书”,与其把这个时间用在看“闲书”上,还不如让孩子在实践技能上多下些工夫。殊不知,正是文学名著这些“闲书”,为他们填补了精神世界的空白,養成了终身的读书习惯起到了几乎决定性的“中介”作用。文学名著中带给人们的精神食粮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样一个迷茫与喧嚣的社会,生活在夹缝中的青少年,他们需要怎样的精神食粮?读名著!经典的名著不仅能抚慰他们躁动的心灵,引领他们找到自我,还能陶冶他们的性情。中专生是国家未来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事,承担社会责任,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而读名著、读有益的书是必不可少的。

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几乎都会设计“延伸拓展”这个环节,即根据当堂课相关的课文题材和文章作者情况,列举出一些形式和内容上比较接近的或者是同类作家的文学名著,并选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给学生做简要介绍。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提醒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多读名著,汲取名著的精神食粮,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

普及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刻不容缓,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常抓不懈,铸造新的中华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12).

[2]桑永海.文学教育心灵教育[N].江城日报,2011-09-20.

(作者单位 吉林省吉林机械工业学校)

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 篇4

关键词:职业中专教学,学前教育,声乐

音乐被认为具有特殊的功能,尤其是在幼儿时期。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前的声乐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音乐教育的从事者的培训也受到了众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与教育的变革发展,职业中专学校的学前声乐教育应该摒弃传统的注重理论,轻视实践应用的做法,积极地结合中专学校的特点,因材施教,创造更加多元化的声乐教育模式,从而推动新的职业中专学校声乐的教学体系的建立,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一、职业中专学前教育声乐课堂的教学现状

( 一) 强调声乐的专业性,忽视其实用性

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了声乐的专业性。在课堂上形式较为单一,更加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专业水平,忽略了声乐学习的实践,也无法体现出声乐学习的特色,更脱离了声乐教学的实际,这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 二) 过于重视声乐技能

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上,一些教师过多地注重了声乐的技能,认为学生们只有掌握了高超的声乐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幼儿园工作,但是事实表明,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注重声乐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教育学生如何面对幼儿并传授所学音乐知识的技能,导致很多学生在走上幼儿工作岗位时不知道如何面对幼儿,对于工作产生无力感,空有良好的声乐技能,却不能将其正确地运用到学前教育的声乐课堂中。

( 三) 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脱节

一般来说职业中专学校的音乐教师大都是毕业于一些专业的音乐学院,他们在音乐方面都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但是却并未接触过一些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偏重于音乐技能的培训,对同学未来参加的学前教育工作缺少针对性、有效性的指导。这就需要职业中专在新形势下积极地有效地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结合实际需求,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通过拓宽专业知识、调整课堂结构等方式推动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

二、新时期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新发展

( 一) 开展多元化的授课方式

对于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而言,虽然她们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自控能力较差,专业学习的能力较差并且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差,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富有生活的激情,思维较为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高,这就需要职业中专学校的教师结合这类教育对象的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的自然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职业中专学校的声乐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传统的个别课与新时期的小组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个别课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通过小组课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便于同学们及时的发现不足进行改正,也有助于学生们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巨大优势。

( 二)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声乐的演唱艺术既复杂又具有丰富的创造性,这需要演唱者对音乐具有极大的激情,因此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并能调动起她们对音乐的兴趣。要想使职业中专学生的声乐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这就需要对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因材施教,并对其进行专业的、科学的训练。由于职业中专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对于声乐的学习一般也都处于启蒙的阶段,这就需要学生们多听多看多接触声乐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的教学功能通过其独特的视、听、唱一体的优势恰好满足职业中专教学的这一需求。声乐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信息技术,通过播放一些名家的演唱来感染学生们,并能引起学生们对声乐的共鸣,从而来培养学生们对声乐的兴趣,提高学生们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每位同学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不同的学习教育,这样在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

( 三) 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般来说职业中专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在声乐的学习中很大程度上都会存在一些音准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度量,与此同时,职业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高超的声乐技能,而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后期的幼儿工作,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内容选择上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会用并且运用的今后的工作中。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幼儿园的教育指导纲领,将学前教育跟声乐教育进行融合,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声乐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的能力,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

( 四) 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职业中专学生本身较为活泼好动的特性以及学前教育的教学性质可以采取一些学生们喜爱的教学方式,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例如,幼儿园的教育一般是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的教学方法,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参加性,也能使学生们充分地学习到在幼儿教学的工作中如何设计游戏活动。

( 五) 加强师资力量

作为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也需要通过参加一些幼儿园工作来丰富自身的发展,要积极地跟一些幼儿园的在职人员及幼儿专家进行一些沟通交流,了解到其中的一些问题,以便能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教育指导。除此之外,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能融会贯通多种教学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堂。

三、结语

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 篇5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职业中专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及现状,以及审美教育的途径,目的是为了强化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的审美意识,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把握好每堂课的审美化特点,创造出充满生机的美丽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美的快乐,获得美的情趣,激发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生;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不等同于美术教育,其内容博大精深,在各门学科中均有体现,尤其是包含众多审美因素的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审美教育的典范。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教授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整体,是以读、写、听、说基础知识、基本训练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全面养成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去获取、加工、传递信息能力为主要功能目标,同时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过程。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智力训练,语文知识教育。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应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教学存在着只重视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轻视审美认识能力的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重待改善。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提高基本的审美能力,进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现行的职业中专语文教育已经日益突显出它的缺陷,审美教育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也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出现某种“缺失”或“偏差”。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如在语文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板块“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或者一堂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而自己只作为点名者、发问者、评分者,繁多的问题往往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不实际的张扬学生个性往往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目标。

其次,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审美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赶“时髦”、“花哨”,太多形式主义等现象。有些课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不顾教学实际盲目甚至滥用多媒体技术,干扰教学主题,混淆教学目标的主次。这些实际上是与语文审美教育精神相悖的,是对审美教育作庸俗化、表面化、简单化理解的结果。

第三,在教师素质方面,因为受到某种社会功利价值的影响,一些职业中专语文教师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不注重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成为影响语文审美教育出现偏差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教师体态语不恰当,教学用语不规范,教学语言贫乏单调,板书不工整,与学生交流时不讲求语言美,穿着不注重场合,缺乏对工作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热爱等。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3.1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欣赏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认识

职业中专学生由于人学录取成绩低于普高生,学习素质较之普高生差。他们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甘于落后,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穿着打扮上,追求虚荣:好端端的校服不穿,偏要穿上一些名牌或花俏怪异的衣裤,还要把皮带垂礴在没有束的上衣下,衬衣不上或少上一、二个扣,衣冠不整。但他们却认为这是时堪,穿上外表风光,心里舒服,还自我陶醉为很帅。学生这种刻意追求外表美而忽视内在美的现象,是美丑不辨的具体表现,因此我认为,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首先就要提高他们辨别美丑的能力,因为只有明辨美丑,才能更好的欣赏美,并使自己成为更美的人。

教学中我注意从课文中或学生熟悉的事例中进行审美教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到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 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我在朗读后问学生:“王熙凤美不美?”学生很快齐声回答“美”。我继续说:“不错,王熙凤从服装首饰到身材相貌都很美,好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给人以异常丰富的美感。这就凭这些,你说她是一个完全的美人吗?”学生说:“不能。”“为什么?”“因为还有内在美。”我又问:“从王熙凤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你认为她有内在美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她为人明似一团火,暗似一把刀,品质坏。”我又说:“人们把内在品质坏,外表美的人称为‘绣花枕头里装着一堆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种人值得赞美吗?”学生齐声回答:“不值得。”我马上说:“大家都学过魏巍的《我的老师》,还记得这老师的外貌吗?"“右嘴角上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相貌不好看,但在作者的心目中,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温柔而美丽的人。”“那又是为什么?”“因为她爱学生,是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有美的心灵。”我又引导说:“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人的最高境界,但外在美是短暂的,而内在美是永恒的,衡量一个人美不美的尺度应该是人格美,因为人格美才是人的本质的美,所以内在美较之外在美更为重要。让我们都拥有道德、性格、气质、才智、情感、理想等等的美,努力塑造美的心灵。”在短暂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学生的审美认识也得到提高,师生达到情感的交流。

3.2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

“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是实现内隐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必要前提。在课堂上要形成审美的教学气氛,首先就要形成审美的人际关系,即‘我――你’关系。德国哲学家马丁.布贝尔将人所面临的基本关系归结为两种基本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我――你’和‘我――它’关系。‘我――它’关系是以工具态度为特征,把周围的人作为与我分离的对象客体去评价分析利用。‘我――你’关系才是真正的审美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你的形象惠临我,我整体的关照你,你告慰我,对我说话,而我则对你的告慰做出回应。”要形成这种审美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师生间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能动的个体,他们需要自由,需要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关爱。当教师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时,便不会再对学生持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也只有当教师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师生之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关系,此时原来的尊者从高位走下来,原来的卑者亦能自觉地从低位提升自己,将自己放在与前者平等的位置上,这样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平等对话的局面就产生了这种师生和谐、融洽、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的审美化不仅是实现内隐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整个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中专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专教学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78-01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要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那么,中专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 重视德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人的素质包括五个方面—— 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动作技能素质。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各种素质的整体性,强调德、智、体、美、劳与个性心理素质,文化心里素质的相互渗透,这正是目前化学课堂教学中之不足。为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1.1 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尤为丰富和生动。中专化学教材中主要包含了物质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认识观四大辩证唯物主义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现象不能凭空设想,随便臆造,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惰性气体不惰,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根据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可以发现新元素,寻找半导体和超导材料,因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同周期与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有着递变规律,因为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形成化学键的两个原子既不易分开,又不能叠合,因为矛盾着的双方互为依存条件,有机物的定义因为尿素的合成而破灭,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系统可以看成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协同作用的子系统构成。智力因素以感觉—思维—创造等认知过程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负责对各种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具有操作性,因而可称为学习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以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活动为主,在人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往往以动机为核心,调节者认识过程的正常进行,其作用是动力性的,因而也称学习的动力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使学生积极感知,有目的地观察并展开思维和想象,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中保持高昂的情绪,不畏挫折,意志坚定,扬长避短,达到既定目标。第一,唤起学生持久化的学习动机。第二,创设激励的课堂教学环境。第三,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第四,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 分层次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體性

素质教育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它不是面向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他不是选择性、淘汰性、大一统的教育,而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是差异性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班级授课这种集体教学形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特别是在传授知识上,比个别教学形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2.1 实行教学要求的层次化

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后,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考试等多种形式,尽快确定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对能力超长的学生,帮助他们制定自学计划,指定补充教材,增加习题难度,从而扩大知识面,以期在化学领域里有所成就;对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自我消化课堂教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为继续升学奠定基础;对能力较差的,要减轻他们作业量和习题难度,并进行个别辅导,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就业和自学打好基础。

2.2 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

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门为主的;有以配合课堂教学、适当拓展加深为主的;有以开发智力、培养拔尖人才为主的;有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手脑并用为主的;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学生身心特点及学校内外的实际,灵活选择其内容和形式,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3 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最关键的要求。

3.1 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我国中专化学课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是“传递—接受”模式,这应称为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引起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系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它的最大特点是能使学生在短的时间内比较迅速地、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使教学更为简洁。这种模式不足之处在于它属于接受式学习,学生处在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地位,教师如果掌握的不好,易产生单方面的灌输,形成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但是,如果教师掌握得好,随时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在每个环节上恰如其分地提供材料,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启发式教学,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具有价值的。

3.2 几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3.2.1 目标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程序是:展示目标—选择化学事实或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解决目标中的问题—目标测评。

采用该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自觉性强;同时,由于进行课堂检验,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对教与学起着鞭策的作用。

3.2.2 导学式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探索目标—指导探索方法—自学和探索—点播和总结。

采用此模式进行教学,能大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要学”到“会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2.3 发现式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研究课题—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材料—有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进行推理,验证假说—交流研究成果,得出原理或概念。

该模式的特点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会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愉快教育模式(活动—掌握—活动中应用)、成功教育模式(目标—成功—新的目标)、创造教育模式(认知—探索—创造—应用)等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条件,灵活选用教学模式,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广阔的,任务是艰巨的。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努力探索,使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7

一、教师应具有创新素质

培养人才离不开教师, 教师是人力资源的开拓者,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有高质量的教学, 只有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上来看, 进一步加强课内、课外乃至校内、校外的体育锻炼, 是完全符合我国“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 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侧重点。从这一发展趋向分析, 学校体育运动就其身体锻炼而言, 无论是在内容上, 还是在形式上都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得以大大增强和扩充。从内容的丰富上看, 随着锻炼“硬件”条件的逐步改善, 学生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 将更加贴近于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表现于灵敏性、精确性、表演性和全面性上, 诸如, 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等项目的开展。

2. 学校体育的课堂教育, 将随着总体目标的确立而进一步深化改革

当今的中国社会, 正处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 经济发展急速上升的特殊时期, 学校体育工作, 仍将顺应着为满足社会发展基本需要的规律, 沿着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步履而进一步深化改革, 应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

课堂教育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内容和形式, 学校体育的改革, 自然首先从体育课堂教育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入手。如果从历史发展进程对应的角度来审视现行的学校体育, 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存在着迫切的改革需要。多年以来, 在计划经济的广泛影响下, 学校体育在其自身的内容设置上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如内容的陈旧、设置的烦琐、方法的教条以及范围的局限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则更多地表现为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格局。如上所述的弊端,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限制和影响着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同一性和一致性效应。随着当今社会思想文化的活跃和发展, 人文面貌的改变及文化生活的丰富, 可以预见,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 学校体育的改革, 必将顺应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将围绕着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的方向, 有选择性地加以更新;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改革, 将朝着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化特点, 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及主动性的方向进行。

3. 学校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和前景趋向

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其总体国力的强弱。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政府和人民, 都极其关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与其他社会行业一样, 随着社会整体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进程, 在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上, 也同样面临着思维意识和管理体制上的推陈出新, 而在这场变革中, 学校体育将以它所特有的优势, 为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 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学校体制下的运动训练将作为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骨干力量而得以发展。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 有赖于科学训练含量的不断增长。相对于现有体制下专业运动队的训练而言, 学校, 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科学训练条件,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的“硬件”环境, 还是在从事科学训练人员配置的“软件”条件上, 都具有其特殊的优势。从这一意义上看, 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改革趋向, 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教师的创新素质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

1.创新教育观念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而这一个体还会不断变化, 今天的学生已和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学生大不一样, 他们认为学习不再是唯一的天职, 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绝对权威, 他们听课有时完全跟着兴致、心情走, 会公开批评、顶撞教师, 甚至把上网聊天交友当成每天必需的“菜谱”。他们每天接触的社会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说, 比终日埋头教学的教师还多。面对这一切, 如果教师还必定会在多层面上与院校的运动训练形成高度的融合, 而其融合的结果, 又必将促成高等院校自觉地承担起攀登竞技体育高峰的重要角色。当然, 真正形成这种极有益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局面, 是要经过一段艰苦的探索和不断实践验证的过程,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手段的实施过程, 就是生产力得以充分挖掘的过程, 是推动社会各行各业得以迅猛发展的普遍规律。运动训练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也同样将遵循这一普遍规律, 充分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 积极主动地运用科学训练的手段。不难想象, 借助科技力量的优势, 院校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将在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市场经济的深层变革给予院校体育“竞技化”以极大的“物质”可能。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到新世纪的一个突出而特殊的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变革持续地在更深的层面上进行着。这种更为深层的变革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一挑战, 同样也不可避免地摆在了从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面前, 并同时给竞技体育这一特殊的行业和广大的运动员阶层, 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这种困惑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多年从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 在传统体制的局限下, 极度缺乏社会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 存在于运动员中的这种普遍现象, 又势必导致一个共同的结局———退役之后的就业困难。其二, 持续沿用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制度, 由于无法解决目前环境中运动员的就业问题, 而使得本应具备的系统训练周期人为地缩短 (为其生存而提早寻求可能的就业机会) , 这就必然地导致出另一结局———竞技体育人才群体的过早流失。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以上来自行业及个人的困惑呢?非常明显, 无论是出于主动, 还是出于被动, 答案只有一个———与院校有机结合与融合。无疑, 这个必然的结果无异于给院校体育的“竞技化”已趋向性的可能。

三、小结

(1) 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必将顺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针和策略, 即“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 在保证现有的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所特有的个性化特点, 将更加注重培养新时期学生接受体育的能动性及主动性。

(2) 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发展必将与我国竞技体育形成有机而紧密的结合, 充分发挥其科技潜能, 为更多地培养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的人才, 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 在国家竞技体育发展中, 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发挥出更加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协作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 1999.

[2]曹士云, 白莉.我国体育发展状况研究[J].体育科学, 2002 (2) .[3]金一平.我国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 2002 (4) .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摘要:通过对数学问题本身的结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简称为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处理, 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数学结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优化处理

数学问题本身的结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简称为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 它们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三个不同的重要概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三个结构之间的关系, 对其进行优化处理, 将十分有益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本文就“三维结构”优化处理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应用题本身有两种结构, 一种是情节结构———说的是怎样一回事;另一种是数学结构———由条件和问题有机地构成。情节结构和数学结构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割, 并直接影响应用题的解答难度和解题方法。解题者通过情节结构理解题意, 通过分析数学结构探寻解题途径。然而, 在认识和分析应用题的数学结构过程中, 又离不开学

抱着老套了的教学观念不放, 那么, 在教学中就会毫无建树, 甚至“死水一池”。所以, 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 巧妙运用教育机制, 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真正成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人才。

2.创新知识结构

我们常说,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应先有一桶水。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折旧率之高, 科技成果之层出不穷都是空前的。如果教师依然坐井观天、闭目塞听, 沉浸于老化的知识堆里而不能自拔, 那么不仅不能给学生一杯水, 而且自己也会逐渐干涸。所以, 无论从事于什么专业教学, 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大量地吸收本专业和其他学科新的科技成果, 善于、勇于用新信息、新知识武装头脑, 并有机结合, 贯穿于实践教学之中。尤其是今天的学生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 知识面也较过去宽泛得多, 如果教师不能时常更新一桶水, 怎么能给学生涓涓细流, 滋养学生有待健全的心智?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充电”, 进行知识的更新, 自觉拓宽知识领域, 同时, 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 掌握现代教学技术, 借助于高科技手段, 进行多媒体教学。总之, 教师要通过终身学习, 掌握时代信息, 努力使自己形成创新知识结构。

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但是, 单纯的传授知识, 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进而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向老师、向书本挑战。所以,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 引导学生阅读《项链》、分析情节总结主题时, 学生照阅读提示脱口而出:“通过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造成的不幸, 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我提出问题:“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是特属于资产阶级的吗?”学生一时语塞。经过提示, 他们有的认识到在我们当今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中, 也有许多人崇尚拜金主义, 追求享乐, 甚至不惜出卖人格, 比路瓦栽夫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进而, 还自觉认识到对于女主人公的性格悲剧不能一概以阶级论的观点大加批判, 更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结论

●张家骥

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就应用题而言就是与应用题有关的概念、原理、性质、定律、法则和公式等。如学生已掌握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以及从“运算意义”迁移到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构成了简单应用题的知识结构。又如将复合应用题分解成若干个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 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量关系, 能顺利地解答各种简单应用题的技巧等, 就构成学习复合应用题的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知识系统中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逻辑结构模式, 即在学习知识过程中, 经过感知、表象、记忆、领悟、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所产生的认知模式的心理结构。皮亚杰在他的认识论中指出:“认知结构涉及模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学生学习新知时, 先是试图用原有模式去同化, 如果成功, 就得到暂时平衡, 如果不能用原有模式进行同化, 就必须进行调整组合, 作出顺应, 达到新的平衡, 实现由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过程。随着不断地学习, 认知结构也就不断地得到相

显然是越了雷池, 对书本、对传统观念进行了大胆挑战,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

2.指导学生探索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问题,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在教学过程中, 对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解决。例如, 在学习剧本《雷雨》时, 笔者采取录像教学法, 在学生观看录像之前, 我先概括提要, 提出思考问题: (1) 本剧安排哪些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 (2) 剧本的集中性是如何体现的? (3) 主要人物有哪些?其性格特点怎样?然后开始播放录像。播放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对一些关键画面笔者作了简要提示并让学生及时记录。之后,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笔者提出的思考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 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所以, 把要学习的知识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自己去思索、探究, 尽可能多角度去理解知识, 建构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见解, 建构自己所坚持的判断与信念, 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从而引发其创造活力, 逐渐培养其创新思维。

3.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认为:“创造能力是一种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 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而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所以, 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就非常可行, 它的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讲解课文或剧情, 然后由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进行自由发挥表演, 同时组织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我在讲《窦娥冤》 (节选) 一剧时就采用了模拟教学法, 在分析剧情之后我让学生分两组表演, 进行比赛。结果两组学生各显神通, 充分发挥想象, 群策群力, 从环境气氛的营造到人物台词的讲解, 他们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准备, 尤其对公堂的设置, 人物的台词进行了颇有创意的艺术安排, 表演获得了成功, 赢得了观者由衷的赞叹。

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 篇8

一、提高教师在听力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直接位于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听力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教师应该掌握必要的听力教学理论,同时还要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拥有丰富的听力教学经验。但是,实际情况确实,在中专英语的教师队伍构成中,质量是参次不齐,很多教师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必须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加培训内容,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教学需求。此外,还应该注意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听力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内容,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拘泥。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习状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活动向同学展现。比如可以讲听力内容设计成一段表演节目,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内容展现出来。

二、帮助学生克服听力学习的困境

在听力学习过程中,文化及心理障碍时学生在听力学习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首先是消除文化障碍,在传统教学中普遍忽视了英语学习的文化背景,而这是理解听力所必须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先要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否则的话,不仅会影响到对听力内容的理解,而且也会影响对话质量。再加上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对于英美文化的了解,很有必要。所以,教师在听力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和英语文化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需要涉及到英语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教师还应该在平时多鼓励学生接触西方文化,比如通过外文报刊杂志、英文歌曲、英文影视来了解西方文化。同时,教师在课堂时间也可以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且和本国文化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扫除听力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其次,解决中专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对于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在学习中缺乏信息的同学,常常会因此影响其学习效率,导致听力水平难以提高,进而更影响学习信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这部分学生,在教学中需要以鼓励为主,同时注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听力学习策略,并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进行学习策略训练,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听力课程资源,开发专门听力教材

开发专门用于中专听力教材已经显得迫在眉睫。在英语教材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以及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将听力内容和英美刊物、书籍读物、广播影视节目以及选择较好的英语教学软件编入听力教材中。同时也可以利用市场上存在的有声英文书刊中优秀部门作为教学的补充材料。比如,目前在市场比较流行的《疯狂英语》以及《走遍美国》等产品,都可以作为优秀的听力教材,将其中著名任务的演讲音频、名人专访等都可以汇编到教材当中。除此之外,教材还应该提供与听力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在教材中还应该针对疑难问题提供解释、学习指导以及习题训练。有助于教师可以更方便、快捷的使用教材,将其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展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传统的听力教材,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平时的教学也是应试为主要目的,从而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教授。这就使得一般教材仅仅作为听力练习的工具,而无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听力学习中的作用。所以,新的教材应该改变以往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做法,在教材中融入语言知识、技能以及文化背景知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真切反映出中专层次的培养目标,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而在编排内容的时候,需要把学生的心理、认知等因素都要考虑进去,并将一些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相关的内容选入教材,使得教材更具有真实性。

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 篇9

一、优化课程配置, 提高教师素质

中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性能力, 主要侧重对于兴盛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 在进行中专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时, 首先就要对课程进行优化配置。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多地加入一些和实际联系的相对紧密的科目, 减少那些空洞的理论性质的教学和没有实际意义的软件的开发。在最后进行课程配置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其次, 在优化课程配置之后, 还要对中专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一定的提高。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 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所以, 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 以便于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 对于计算机专业这门更新周期短和实践性相对较高的课程, 加强教师的定期培训,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更有必要了。

二、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新媒体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就决定了计算机这门新兴科学更新换代的周期相对来说较短。针对于计算机自身来说, 其软件和硬件的更新速度都是非常快的, 所以如果想紧跟时代的步伐, 更好地为广大中专学生服务就需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例如, 在中专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一定的程序演示, 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系统将教师的主机和学生的电脑联系起来, 教师在主机上进行操作和讲解,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前进行观看和学习, 使整个教学的过程显得更加直观, 所以在计算机的教学当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 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中专计算机教育改革要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 目前全国的各个领域都需要一定的计算机人才, 尤其是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这其中包括软件设计人员、硬件设计人员以及网络的维护人员。就目前的情况来说,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空间相对来说还是极为广阔, 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放松对于中专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理由。进入中专之后, 学生的思想已经从升学转向了就业,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很多学生已经认识到就业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所以, 在进行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改革时就要摸清市场需求的脉搏, 紧跟市场前进的步伐, 使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市场需求之间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在改革当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中专学生的本身特点, 其认知能力和心理成熟水平决定了中专生还不能进行高深的理论研究, 但是中专生在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上要远远高于大学生, 所以, 中专教育的培养方向就应该是培养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原则的应用型和技能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 我国的中专计算机专业教育因为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亟待改革, 以此来促进自身教育的发展, 同时也使学生在社会当中能更好的得到发展, 但是在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改革当中, 一定要遵循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教师水平;加强设备投入和新媒体应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这三个基本原则, 只有这样, 中专计算机专业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绪好, 沈洁.探索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新思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0简介[J].计算机教育, 2010 (12) .

[2]任芳, 潘妍妍, 贾蓓.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教育改革[J].科技与生活, 2009 (3) .

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 篇10

一、中专教师思政教育教学产生疲惫现象的原因

(一) 学生基础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 大学、高职高专及高中连年扩招, 给中专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招生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中专学校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招生门槛, 所以导致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差, 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中专学校的主要生源是初中毕业生, 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较差, 很多人只是为了获得文凭才来上学。总体来看, 学生生源较差, 入学成绩较低、学习基础较弱, 学习积极性不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同时因为学生们的心态不正确, 所以他们无法摄取足够的专业知识, 等到走上工作岗位, 这点专业知识就显得捉襟见肘[1]。

(二) 教职工队伍人员缺乏, 班主任流动性大

现在, 很多中专学校教职工人员严重缺乏, 教师的配置相比庞大的中专学校来说, 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了要教学, 还要负责学生各项管理体系。有些教师不但要授课, 还要负责学生和教务管理工作, 教学和管理的工作任务都非常繁重。每位教师的课时量很大, 很多每老师每周课时平均在16课时以上。同时由于编外人员较多, 导致班主任流动性大, 现在的境况是不管谁愿不愿意, 能抓到谁就让谁当班主任, 难以形成一整套有效的班主任培养机[1]。

(三) 班主任教学经验较少, 缺乏管理经验

在班主任配备中, 年轻教师或者第一次担当中专班主任的占了绝大多数, 大多数年轻教师精力充沛, 工作热情高, 责任心强, 与学生的互动性比较好, 但学生管理经验相对不足, 能力欠缺一点, 在班级管理中原则性不够强, 随意性比较大, 处理班级问题要么有些急进, 要么有些拖拉, 不能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管理体系。

二、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的有关措施

(一) 转变班主任和其他教育者的思政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传达思想政治知识和观念的使者, 教师传达良好德育观念的使者, 因此, 教师要积极面对本校生源较差的现实, 寻求新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知识的接受程度, 教师首先要转变的思政教育观念, 然后才能改进思政教育方式。由于中专学生的基础比较差, 学生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学校因此加强了政教处的管理职能, 减轻了老师的任务, 但是却导致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政教处, 放松了班主任自身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当前思政教育的严峻形势, 每个教师或班主任都要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思政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职责。作为班主任, 更应该积极投身参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 坚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工作[2]。

(二) 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养

作为中专学校的班主任, 工作任务繁重, 因此可能会形成教学疲惫的现象。虽然班主任的工作繁忙, 但是也要抽出时间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从而充实自己, 提升综合素养, 重新树立起对思政教育教学的信心。作为教师也应该认真学习, 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培训, 也可以定期举办座谈会等, 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 促进教学成果的分享。

(三) 多举措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

由于班主任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不足, 出现了很多问题, 如在学生思想工作上针对性与灵活性不够而导致工作被动, 在班集体文化建设中缺乏有效引导而导致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等。教师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借鉴有关教学的方式方法, 及时总结实践经验, 虚心向领导和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请教, 尽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政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如, 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同学违反校纪校规时, 班主任的处理方式就应该不同:对待一年级学生教师要正面引导, 可通过“不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讲述进行劝说,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一直觉得你是个优秀的学生, 只要你认真约束自己的行为, 将来一定成为栋梁之才。”因此, 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并自觉整改错误;二年级的学生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 为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奠定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要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结束语:在中专学校,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都需要班主任的协助, 因此, 提升班主任的素养是学生思政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一个班主任, 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实现中专学生管理的巨大进步。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更是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领路人, 但是目前我国中专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出现了教学疲惫现象, 教师作为产生疲惫现象的主体, 深入分析他们疲惫原因, 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对于搞好思政教育来说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中专学校的调查和研究, 揭开教育疲惫的表面现象, 对其根本原因进行阐述, 然后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具体的改良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职教师,教学疲惫,改善措施

参考文献

[1]宋德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成因与对策析[J].科技信息, 2012 (10) .

[2]刘珊珊.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版, 2011 (03) .

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 篇11

关键词:中专历史教学;文学艺术教育;渗透策略

中专历史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增长历史见闻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让学生从历史中体会美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再加上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古典艺术内涵,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好文学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艺术文化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但在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难点,要想历史教学达到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同步发展,就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难点

1.历史教学中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

历史教学中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是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重要难点。在传统的中专历史教学中,课程要求及安排均以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重要意义为主,不曾要求过掌握其中蕴藏的文化知识,因此中专历史教学养成了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的习惯,这些习惯的长期使然致使中专院校和学生也忽视了历史课程中文学艺术的教育重要程度,因此在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过程中,必将遭到学生的心理抵触。

2.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资源、教师素质难以满足文学艺术

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的难点还包括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资源、教师素质难以满足文学艺术。由于长期对历史课程中文学艺术教育的忽视,现有的中专历史教学资源均以普通教育为主,甚少配置对于文学艺术的解析和欣赏书籍及其他资源,再加上教师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也以普通课程要求为主,其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也满足“为学生讲授历史文化及古典艺术”的要求,这对文学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也造成了阻碍。

3.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所致的渗透问题

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也对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带来了问题。文学艺术本身具有知识丰富、头绪繁多、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了文学艺术的学习必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课时和教学详细程度难以达到文学艺术的学习要求,这也给文学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带来了难度。

二、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策略探索

1.加强情感价值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用生命铸成的,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文化艺术气息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课程中蕴含的文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价值培养和对文学艺术的深入了解。例如,在学习《民国时期的新疆》时,老师可以利用《义勇军进行曲》《命运交响曲》等文学艺术作品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渴望情怀和对于民族统一和谐的仰慕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

2.培养正确审美价值,树立学生的高尚审美观

艺术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让学生能够在历史教学中体会文学艺术的价值,提高学生懂美、认识美的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树立学生的高尚审美观,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到历史课程中的文学艺术之美。例如,在学习《清代新疆》时,教师可以利用《虎门销烟》《圆明园》等纪录片让学生体会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以及中国古典艺术的魅力,加强历史教学中对文学艺术教育的渗透。

3.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也是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策略。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利用文学内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例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的西域》时,可以通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情怀可以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文人正直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在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中专生的文学艺术教育时长和效果,有利于提高中专生文学艺术素养,但在渗透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历史教学中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资源和教师素质难以满足文学艺术、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所致的渗透问题等难点,教师可以从“加强情感价值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正确审美价值”“树立学生的高尚审美”“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等方面下手,逐渐在历史教育中达到文学艺术渗透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汪兴涛.试论中专历史教学中文学艺术教育的渗透[J].北方文学:中,2015(11).

中专英语教学学前教育 篇12

(一) 采用案例型的互动性教学, 改变原来单纯的“注入式”教学

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很大的区别, 据美国MIT航天系的资料分析, “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掌握5%的知识;“阅读”能让学生掌握10%的知识;“视听”能让学生掌握20%的知识;“演示”能让学生掌握30%的知识;“集体教学”能让学生掌握50%的知识;“自己动手做”能让学生掌握75%的知识, 而“教别人或学了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掌握90%的知识, 这也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最多的方法.在这样的分析下, 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课材为主的“当堂讲懂”和“满堂灌”.采用以案例为主的互动式教学,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融入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采用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的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案例的时候, 在步骤和思维思路方面应详细的进行分析, 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最后的结果, 在课下, 让学生把在课上学习的内容进行验算和推导.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的自主性.

(二) 采用多样性的考核方式, 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

在现在数学考试中, 考试的方式都是闭卷式考试, 在考试的题目上, 考题多是单纯的书本知识, 能让学生发挥自主性的题目较少, 在考题的研究方面缺乏创意, 这种单纯的闭卷式考试不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综合素质, 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受到严重的打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我们就必须采用多样式的考核方法, 把实践应用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课堂上的参与度与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相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让学生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问题的分析和问题的思考上.

(三) “第二课堂”锻炼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

因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 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上,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 这两种能力能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所以在教育方法上, 我们要采用“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法.

1. 举办“数学论坛”

学校可以在某个固定的时间邀请专家来举办关于数学的专题报告和讲座,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打破数学在学生中死记硬背、枯燥的印象.

2. 举办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竞赛

在学校中, 可以不定期的举办一些数学竞赛, 锻炼学生的能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下锻炼创造性思维, 为以后能更好学习数学做铺垫.

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专数学教学环节创新分析

创新性教学方法就是给学生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来解答题目, 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学习兴趣.

(一) 在教学的专题上进行独特的设计

专题教学包括制作专题报告、收集专题资料、选择合适的专题、解决专题问题等内容, 在专题的选择上要从学生的数学关注和社会关注等方面进行考虑.在专题的设计上, 有三种方法:

1. 教师提出问题后, 给学生相应的提示,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来解决问题, 并得出结论.

2. 教师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都没有限制的题目,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并作出相应的判断.

3. 在提出问题前, 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提出一个相对于综合性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必须要由浅入深缓慢的进行,

(二) 在教学上给学生提供独特的材料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有研究性的资料, 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资料的选择上, 可以提供以下三种类型的资料.

1. 与数学这门学科关系比较密切的资料, 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 发现学习数学的新方法, 并对问题产生的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 熟知数学题目中的大概解答思路.例如, 在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内容讲授的时候, 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直角坐标系的诞生”, 以丰富课内学习的内容, 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他们提供一个“兴趣乐园”, 体会抽象数学的实际意义, 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2. 提供跨学科的综合性资料,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其他科目中所遇到的问题来设计资料, 这类型的材料也可以由小组来进行制作,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的开阔.例如, 利用阅读材料“直角坐标系的诞生”, 使学生知道了在直角坐标系诞生过程中的有趣故事, 也会启发了在今后的具体生活中碰到有趣的问题, 会加以思考、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明伟.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方式创新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版) , 2010 (10) .

[2]奚基尚.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4) .

[3]张斯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法改革[J].赤子, 2012 (6) .

上一篇:小学教育改革下一篇:中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