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教学以本真5则范文

2024-09-23

还语文教学以本真5则范文(精选3篇)

还语文教学以本真5则范文 篇1

还语文教学以本真

——南昌市进贤门小学语文教学沙龙纪实

整理:蒋颖娟

时 间:2006年月12月27日 地 点:会议室 主持人:蒋颖娟 参加人员:全体语文老师

题记: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焕发着勃勃生机,欣喜之余,却又发现时下的一些语文课堂,张扬着新课标的旗帜,却让语文教学陷入了误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学校就这一问题举行了一次教学沙龙,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语文课,怎么上好一节语文课的问题。

余颖: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开辟了一片美丽的天地。但正如《还语文教学以本真》一文中所说,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常常沉浸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迷恋学生“变化多端”的“自主”探究中,我们常常沾沾自喜学生的所谓的“自主”学习的喧嚣热闹情景时,而我们却真的陷入了误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忘记了把握语文“本色”这个“度”。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文字、理解文字、感受文字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决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岂能因为追求“生本”而抛弃文本的利用,让语文学习成为天马行空?在《哈姆雷特》一书中读不出一个“薛宝钗”,我们怎能允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全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指鹿为马?我们怎能让学生在“走马观花”学文后就成为主角“得意忘言”的表演?我们怎么能够在语文课上仅满足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不考虑他的言语表达是否正确、是否流畅、是否具有文采、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就一味的肯定?我认为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问题并不在“自主”学习,而在于“自主”的“泛化”,自主本身并没有错,而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度”,提倡还学生主体地位,应以“学”定“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随心所欲的以“学”定“学”。我们始终不该忘记语文是一门学科。一门学科就应该有自己的课程价值,就应该有自己的课程目标,就必需有强烈的功利色彩,那就是每一节课都要达到一点有关言语能力培养的收获,每个单元、每个学期、每个年段、达成一定言语能力的提高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乱花渐欲迷了眼”,斑斓未必皆春色,大而无当的喧嚣可以浪得虚名,而我们得记住朴素、平常的语文教学才是真。

陈菊珍:以前的语文课堂确实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学的没有兴趣。课改以后,学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但是,确实也走入了一些误区。比如说:合作学习这一块,很多语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都是一种形式,走过场。有些方面不适合合作学习的也合作,比如,一个问题丢给学生,学生讨论,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还是各说各的。有些方面有合作价值的我们就进行合作,比如说:生字的学习和读课文时就可以小组合作的读一读。

叶蓓:对于《还语文教学以本真》一文中,最后一句我非常有感触。——小语会崔峦理事长做出了精辟论述:我想只要我们的每一位小语教师能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实践新课程标准,还语文教学以本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上出文化品味,把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语文教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今年也教了一个一年级班上的语文课,我就生字教学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前我在教一类生字的时候,我会教的很仔细,很认真,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分析,所以总感觉自己教的累,学生学的辛苦,而且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现在我教孩子们识字,如今天我教了一个“语”字,有的学生说:“我早就认识这个字了,这是语文的语。”我想学生在生活中天天见面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了,不用再花时间去分析,去记,去组词,就这样轻松的教完了这个字。识字教学的本真问题,就是要还给学生识字的自由和发展学生识字的兴趣。

邓艳萍:新课改如今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老师们很快就发现专家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于是,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不禁迷茫了,到底语文课要怎么上?教什么?张庆主编在徐州培训会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倡简、求实、务本、有度”,让我茅塞顿开。我认真学习了这篇报告后,明确了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那就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去掉浮躁,走出困惑,回归“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路子上来。语文确实是复杂的,但换一种角度来看,语文能力怎么形成的?语文素养怎么提高?从操作层面来看,比较简单。语文就应当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语文能力的形成靠大量的实践。语言的形成主要不是学得的,而是习得的。要提高学生的素养,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在每一册都精心设计了习惯篇,我们应当根据这一点,切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的习惯,什么都会有。

张惠:如何简简单单教语文,我觉得要做到就是要做到“真实、扎实、朴实”,要在语文课堂上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扎扎实实地搞好语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我们应当抓好语文的基本功,构建“扎实”的语文课堂。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我们应当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通过读写训练,让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说话、写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思考,同时通过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产生多元化的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我们在课堂上讲的是语文,我们就应当体现语文意识,抓住文本中的情感交流来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来体会情感,这样才是“扎实”的语文课。其次,我们应当体现人文关怀,构建“真实”的语文课堂。要强调诵读,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同时通过简单明了的、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越读越有信心,越读越能够体会到课文的深刻意蕴。教师应当用真实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引导他们、呵护他们,引领他们不断进步,构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真实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把语文课拓展到课外去,拓展到生活中去。课标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个表述本身就是让学生多写。写多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大量的习作实践中,习作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鲁迅说,我没有什么诀窍,那就是多看多写。多看多写中,已经形成快速反应通道,形成内隐的认知。学习语文是积累的因素,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是日有寸进。应当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寻找快乐,在阅读中不断的成长。

龚明丽:我就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这个话题谈谈作文教学。我觉得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有对生活的感悟,不能脱离学生兴趣和生活。

帅丽:我觉得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堂上确实存在着所谓的“求异”,课尾总不忘来上一句。如“小羊到底有没有被狼吃掉?”“你还有什么办法让乌鸦喝到水?”诸如此类的求异,偶尔用之,也不为过,但一落俗套就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比如我今天的课堂上说一个老师给了三个学生三文钱让他们去买东西堆满屋子,前面二个学生买了柴和草,只有第三个学生买了一支蜡烛,照亮了整个屋子。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我认为没有必要去问: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办法吗?

熊丽萍: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这样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

语文怎么学,我以为“简简单单”。听、说————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读、写————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世界,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再细化一下,即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四得”: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透、写得好。

老师们交流的欲望好很强,但是时间已经到了,我们的活动也接近了尾声。在本次活动中,我们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收获。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有共同认同的,也有意见相驳的,但是我们在碰撞中都有所提升,这又是我们的收获。老师们,“教育是一首诗,是诗一般的事业。”教学沙龙刚是对诗一般的事业进行最富热情,最有生气也最具创造力的阐释、求索。祝愿我们的沙龙越办越好!

还语文教学以本真5则范文 篇2

生活是作文活动的源头, 这不仅仅是因为作文活动是应生活所需而为, 而且作文活动的基本元素——材料, 也是由生活事实所构成。所以叶圣陶老先生谈到:“我们要记着,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 更没有可靠的预备办法”“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作文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着力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及其对生活的体验, 只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及其细腻、真切的生活体验, 学生才可能写出个性鲜明、情趣盎然的作文来。叶老先生强烈地反对封建教育的利禄主义, 尖锐地指出旧的教育只能把学生养成“活书橱”“人形鹦鹉”“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语文这样的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然而,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胁迫, 学生的作文活动对生活的背离日趋严重, 培养了众多的“人形鹦鹉”。一个小学生写命题作文《放学路上》。他写了在放学路上, 看到一只小蚂蚁找到了一个食物搬不动, 叫来伙伴们一起搬的事。作文写得还生动, 但老师却给了0分, 评语是“毫无意义”。当然, 有意义的事可以是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小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体验, 放学路上的题材没有挖掘那么深, 只想到了蚂蚁。孩子写的是童真童趣, 只要引导得好, 观察几只蚂蚁也可以写出好文章, 但却被否定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校园以外的风景, 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走向大自然, 深入生活、深入社会, 去观察、体验, 增进人生的阅历。让自己与自然对话、与世界对话, 才能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来。

首先, 作文命题要贴近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 要求学生用艺术的真实来表现生活的真实, 而不是要求他们说些大道理, 表现些空泛的情感。只有这样, 才不至于让学生为表现所谓的高尚和坚韧而使千万个家庭破裂, 千万个人伤残。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富有情趣的素材, 生活本身就有足够支持他们写作的源泉。

其次, 要教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写作离不开生活。古人说要“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指的就是积累生活阅历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的生活不乏写作素材:今天玩游戏机了, 我家养金鱼了, 大家一起吃烧烤, 换新生活指导老师……这一些极具特色的材料, 是学生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作文源泉。

再者, 要引导学生从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华东师范大学李白坚教授曾做过很多活动作文, 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开辟出了一条可行有效的新路。他主张学生的作文教学, 要与活动结合起来, 在活动中让学生快乐, 让学生乐于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事实证明, 他这种作文教学十分成功。其实, 我们也同样可以做到, 现在的学校每年每月每星期都会组织很多有益的活动, 例如:参观工业园区建设、农村果园、参加升旗仪式、各项队活动等。教师还可以为了完成习作而专门有意组织的活动。种种这些都是作文的好素材, 教师可以在活动前告诉学生或者活动后适时告诉学生, 让他们有事可写。

作文还应是习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 文章要贯串情感, 以情感为“经线”联成, “此立文之本也”。没有情感, 再精彩的人、事、景, 也难于成文。在优秀的作文中, 往往是情感自然的流露, 给人真实感、真诚感, 没有任何的附和感、装饰感。就文章的作用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如果“繁采寡情, 味之必厌”。因此, 作文写作中要突出情感色彩, 因为情感是人这一生命体的重要特征, 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然而, 传统作文教学所衍生出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学生的作文大多缺乏真情实感, 多的是空泛的口号, 少有内心真实的感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培养人的问题上有两句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 (其实何止是作文教学) 是“千教万教教人得分, 千学万学学成套中人”。对于一篇作文来说, 最能引起他人感动和共鸣的, 实际上只是作者灵魂深处的那些东西, 假话、套话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 作文教学需要让学生回归情感的本真状态, 让学生不再为不得不抒发虚妄的、形式上的感情而苦恼, 从而鸣出内心真实的感慨来。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呢?

1.要让学生明白, 情感的本真源于为人的真。难以想象, 一个为人虚伪的人能够写出催人泪下的作品, 一个只会堆砌各种政治口号的人可以赢得他人内心的共鸣。只有为人的真, 才能促使他去发掘生活的真, 去表现生活的真, 才能达到情感的真。

2.要让学生知道, 情感的本真兴于生活的真。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像文学家那样写一些曲折离奇、惊心动魄的故事, 也不会长篇大论地对人性进行挖掘, 但就是生活中最琐碎的事情也伴随着一定的情感的波澜和涌动。环顾四周, 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在发生, 有些近得就在鼻子底下, 但不经意间却都疏忽了。于是, 生活特意赐予我们的感触和特殊的意义就轻易地流失, 如同一张张皱巴巴的废纸, 随时被我们抛弃。所以, 要想发抒真实的感想, 就应该随时抓住飞逝而过的生活片断, 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看来微不足道, 却往往有着令你灵魂震动的力量, 值得我们去写, 而且是用心去写。

3.要让学生清楚, 情感的本真表现于抒发的真。小孩子的啼哭, 可算是原始的抒情了。他为什么哭?因为需要得不到满足, 他不满。他的不满是本真的情感, 他的啼哭是真实的抒发。 (1) 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是表达情感的途径。在作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常常觉得没话说, 没有表达的欲望。因此, 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教育学家诺瓦利斯说:“只有当人纯粹是为了说而说时, 他才真正说出了神奇的、原初的真实。”告诉学生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你可以通过作文宣泄, 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 通过作文诉说情怀, 使心情平静、留下回忆。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放开学生把它当作表达情感的一个途径。

(2) 让学生学生明白作文是真情交流的平台。新课程要求,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教师要用心感受他们的真诚与质朴, 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再给予恰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把每次作文当作一次师生真情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的作文中多一些情趣, 多一些原汁原味, 甚至多一些幼稚, 学生就会乐于接受作文教学, 就会对作文产生情感;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伙伴, 成为思维表达的载体, 作文才真正是在“用我笔写我心”, “写自己想说的话”。情感的调动使学生的作文充满了灵性, 成为了他们的伙伴, 就奠定了写好文章的坚实基础。

写作是生命的律动, 是心灵的放飞。写作中,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观察和审视生活, 饱蘸真情, 再现生命的真切体验, 才能使文章体现生命的思考。求真, 作文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 (上接第59页) 文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还作文教学以本真 篇3

生活是作文活动的源头,这不仅仅是因为作文活动是应生活所需而为,而且作文活动的基本元素——材料,也是由生活事实所构成。所以叶圣陶老先生谈到:“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办法”“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作文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着力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及其对生活的体验,只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及其细腻、真切的生活体验,学生才可能写出个性鲜明、情趣盎然的作文来。叶老先生强烈地反对封建教育的利禄主义,尖锐地指出旧的教育只能把学生养成“活书橱”“人形鹦鹉”“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语文这样的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胁迫,学生的作文活动对生活的背离日趋严重,培养了众多的“人形鹦鹉”。一个小学生写命题作文《放学路上》。他写了在放学路上,看到一只小蚂蚁找到了一个食物搬不动,叫来伙伴们一起搬的事。作文写得还生动,但老师却给了0分,评语是“毫无意义”。当然,有意义的事可以是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小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放学路上的题材没有挖掘那么深,只想到了蚂蚁。孩子写的是童真童趣,只要引导得好,观察几只蚂蚁也可以写出好文章,但却被否定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校园以外的风景,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去观察、体验,增进人生的阅历。让自己与自然对话、与世界对话,才能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来。

首先,作文命题要贴近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要求学生用艺术的真实来表现生活的真实,而不是要求他们说些大道理,表现些空泛的情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为表现所谓的高尚和坚韧而使千万个家庭破裂,千万个人伤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富有情趣的素材,生活本身就有足够支持他们写作的源泉。

其次,要教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写作离不开生活。古人说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指的就是积累生活阅历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的生活不乏写作素材:今天玩游戏机了,我家养金鱼了,大家一起吃烧烤,换新生活指导老师……这一些极具特色的材料,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源泉。

再者,要引导学生从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华东师范大学李白坚教授曾做过很多活动作文,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开辟出了一条可行有效的新路。他主张学生的作文教学,要与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中让学生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事实证明,他这种作文教学十分成功。其实,我们也同样可以做到,现在的学校每年每月每星期都会组织很多有益的活动,例如:参观工业园区建设、农村果园、参加升旗仪式、各项队活动等。教师还可以为了完成习作而专门有意组织的活动。种种这些都是作文的好素材,教师可以在活动前告诉学生或者活动后适时告诉学生,让他们有事可写。

作文还应是习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文章要贯串情感,以情感为“经线”联成,“此立文之本也”。没有情感,再精彩的人、事、景,也难于成文。在优秀的作文中,往往是情感自然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任何的附和感、装饰感。就文章的作用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因此,作文写作中要突出情感色彩,因为情感是人这一生命体的重要特征,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然而,传统作文教学所衍生出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学生的作文大多缺乏真情实感,多的是空泛的口号,少有内心真实的感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培养人的问题上有两句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其实何止是作文教学)是“千教万教教人得分,千学万学学成套中人”。对于一篇作文来说,最能引起他人感动和共鸣的,实际上只是作者灵魂深处的那些东西,假话、套话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作文教学需要让学生回归情感的本真状态,让学生不再为不得不抒发虚妄的、形式上的感情而苦恼,从而鸣出内心真实的感慨来。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呢?

1.要让学生明白,情感的本真源于为人的真。难以想象,一个为人虚伪的人能够写出催人泪下的作品,一个只会堆砌各种政治口号的人可以赢得他人内心的共鸣。只有为人的真,才能促使他去发掘生活的真,去表现生活的真,才能达到情感的真。

2.要让学生知道,情感的本真兴于生活的真。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像文学家那样写一些曲折离奇、惊心动魄的故事,也不会长篇大论地对人性进行挖掘,但就是生活中最琐碎的事情也伴随着一定的情感的波澜和涌动。环顾四周,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在发生,有些近得就在鼻子底下,但不经意间却都疏忽了。于是,生活特意赐予我们的感触和特殊的意义就轻易地流失,如同一张张皱巴巴的废纸,随时被我们抛弃。所以,要想发抒真实的感想,就应该随时抓住飞逝而过的生活片断,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看来微不足道,却往往有着令你灵魂震动的力量,值得我们去写,而且是用心去写。

3.要让学生清楚,情感的本真表现于抒发的真。小孩子的啼哭,可算是原始的抒情了。他为什么哭?因为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不满。他的不满是本真的情感,他的啼哭是真实的抒发。①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是表达情感的途径。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觉得没话说,没有表达的欲望。因此,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教育学家诺瓦利斯说:“只有当人纯粹是为了说而说时,他才真正说出了神奇的、原初的真实。”告诉学生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你可以通过作文宣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情怀,使心情平静、留下回忆。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放开学生把它当作表达情感的一个途径。

②让学生学生明白作文是真情交流的平台。新课程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教师要用心感受他们的真诚与质朴,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再给予恰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把每次作文当作一次师生真情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的作文中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原汁原味,甚至多一些幼稚,学生就会乐于接受作文教学,就会对作文产生情感;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伙伴,成为思维表达的载体,作文才真正是在“用我笔写我心”,“写自己想说的话”。情感的调动使学生的作文充满了灵性,成为了他们的伙伴,就奠定了写好文章的坚实基础。

写作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放飞。写作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观察和审视生活,饱蘸真情,再现生命的真切体验,才能使文章体现生命的思考。求真,作文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下转第60页)(上接第59页)文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刘勰.《文心雕龙·情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研项目,名称:小学作文教学新体式的研究.编号:SC244立项时间:2009年1月

上一篇:抚松县林业局兴隆林场2011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下一篇:五一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