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2024-09-08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精选11篇)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篇1

这三首古诗词都有一个主题——思乡。于是,我以“————————引起了作者的乡愁,诗人又是借—————————怎样地表达出自己满怀的思乡愁”这条主线,从扶到放,很好地注意到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培养。

课中,我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相长。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同时,孩子的潜能也得到了发挥,得到了挖掘,得到了展示,得到了提高。这些无疑是优秀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我觉得这样很花时间,一节课只能教一首,而且还没有多少补充的内容,也就是课堂显得比较单薄。该怎样避免这样低效率的课堂呢我想主要还是我的课堂组织比较松散,课堂情景的创设还不到位等。比如这三首古诗的想象说话,学生觉得很好玩,嘻嘻哈哈,完全没有进入诗中的情境,因而说话也就比较单调,比较偏离,需要老师不断引导才慢慢靠近古诗的意境。总之,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努力,去琢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跟得上我们预设的步伐。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篇2

课题引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平面内的每一个点都可以怎样表示?作图提示 (用横、纵坐标x, y来表示) , 有了坐标就建立了几何与代数的联系.

1.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问题1前面讲了平面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 它们都属于几何运算, 那么能否类比点的坐标也用实数来表示向量呢? (复习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问题2能否将起点在原点的向量e1, e2换成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 j?

类比点的坐标, 用x, y分别代换λ1, λ2得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 y, 使得a=x i+y j, 我们把 (x, y) 叫做向量的 (直角) 坐标, 简记作a= (x, y) , 称为向量的坐标表示.

问题3 (1) i, j, 0的坐标是什么?

(2) 下列各图中a, b, c, d的坐标分别为多少?

问题4起点不在原点的向量的坐标是什么?

注 (1) :作, 点A的坐标 (x, y) 就是向量的坐标;

注 (2) :不是每个向量的坐标都可以用它的终点坐标表示由于平移不改变向量, 所以相等的两个向量坐标相同, 故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每个平面向量都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 (x, y) 唯一表示, 称为的坐标表示.

例1 (教材例题略)

2.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问题5两个向量和与差的坐标怎样用a= (x1, x2) , b= (x2, y2) 表示?

已知a= (x, x) 和实数λ, 那么λa=λ (x·i+y·j) =λx i+λy·j, 即λa= (λx, λy) , 即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向量相应坐标.

例2 (教材例题略)

问题6有了向量的坐标运算公式以后, 对于起点不在原点的向量, 有没有更为直接的方法呢?

即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

例3已知荀ABCD的三个顶点A, B, C的坐标分别为 (-2, 1) , (-1, 3) , (3, 4) , 求顶点D的坐标.

问题7例3有别的解法吗?

二、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1) 关于教学设计

本课之前的内容主要研究向量的几何特性, 5.4节是用代数方法, 特别是用坐标法研究向量的起始课, 教学设计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及课件引导, 为学生理解概念进行了较细的铺垫, 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 不断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分析, 期望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类比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学生情绪饱满, 回答问题积极.向量的坐标运算从结构和形式上比较自然、美观, 学生尽管不一定能准确理解, 但比较容易接受, 例习题难度不大, 主要是能应用概念, 熟悉运算法则, 故例题采用师生共做, 学生口答, 练习采用学生独立完成的形式进行.

(2) 关注学生

笔者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常见想法和做法有一定的预见性, 今天课堂上不仅有齐答, 个别的提问也有十余次, 笔者在巡视学生练习时, 既有在下面的个别点拨, 也有课上的当众批改.

(3)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课件显得朴实、实用.

(4) 分层教学的意识

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水平、思考问题的速度及学习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既考虑多数同学的接受方式, 也兼顾优秀生和学困生.分层教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置、教具演示、教学语言等方面均有体现.

2. 关于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的设想

(1) 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体现不足

本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概念的分析和讲解上, 学生独立活动的时间相对不足, 知识的建构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自主的元素少了一些.

(2) 教学节奏略显缓慢

(1) 例3讲解有些急促, 未提及拓展性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三个顶点的坐标, 求第四个顶点的坐标”.

(2) 未将学生的课堂练习中的错误“已知A (x1, y1) , B (x2, y2) , 则”向全班说明并改正, 以满足学困生或粗心的学生的需要.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篇3

(通讯员陈小兵)赣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妥善解决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实施意见》,通過“关”(关闭吸收代课教师的大门)、“聘”(将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择优选聘转为公办教师)、“退”(将不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予以辞退)等办法,逐步减少代课教师数量,确保在2011年底前彻底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该市确定了三项工作措施:一是严禁新增代课教师, 从文件下发之日起, 各县(市、区)要坚决关闭新增代课教师的大门。二是及时足额核定和配备教师编制, 对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一年一核,杜绝有编不补、补编不及时的现象。三是妥善安置公办中小学校中的代课教师,安排一定指标用于招考具有全日制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证的在岗代课教师;对不具备教师资格、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公办中小学校代课教师,要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解决好养老、医疗保险和经济补偿等问题后予以辞退。

据悉,该市现有代课教师6746人,其中,小学代课教师6255人,占全市小学专任教师的17%。

赣南医学院设立“就业导师”帮扶毕业生就业

为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在全校率先开展“就业导师”制。目前,该校已有11个班级选定了“就业导师”,并先后召开就业导师见面会,为下一步深化就业指导工作,推动就业导师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就业导师制度要求选拔一批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担任就业导师,就业导师通过班会、座谈会、个别谈话和走访寝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和安全稳定教育。此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会昌县教育文化局提高教育行政审批效率

会昌县教育文化局积极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进一步提高教育行政审批效率,减少审批环节,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该局加大教育行政许可方式创新力度,大力实施政务流程再造,推行教育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从今年3月起,该局实行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设立统一服务窗口,形成了包括娱乐场所经营许可,民办学校、幼儿园办学许可,教师资格证认定等18项行政许可项目在内的统一窗口服务格局。自实施创业服务年活动以来,该局努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审批效率提速达到30%以上。此外,该局全面规范教育行政行为,深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改革,推行行政处罚统一原则、统一标准的基准制度,最大限度地消除“同案不同罚”现象。(冯倩)

安福县出台加强学校安保工作十条措施

安福县认真落实上级要求,提升学校安保级别,出台了加强学校安保工作的“十条措施”。主要内容有:

深入开展学校安全教育,迅速组织开展安全演练和排查,在各中小学组建保卫科,配备1~2名专职保安人员,并设立警务室,统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有条件的学校在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

该县要求各学校规范学校门卫管理。统一学校聘请门卫的条件,适当提高门卫的待遇,强化门卫工作职责。严格学生出入登记制度,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必须经门卫、保安查验身份证等有效证件。

该县还要求各学校加强值班巡逻。在上下学、夜晚等重要时段,学校安排值日教师、安保人员值班巡逻和作安全检查。严格执行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严禁学校违规延时补课。学校与公安部门加强沟通联系,联合制定安保工作方案。公安部门安排一定警力在校门口值班巡逻。严格落实学校安保责任,明确校长是学校安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所有教职工。(刘吾远张赣秋)

宁都县集中清理整治民办幼儿园

为规范全县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行为,确保全县幼儿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5月19日至20日,宁都县教育局、卫生局、公安局、安监局以及县消防大队采取联合行动, 对城区所有幼儿园开展了一次全面集中清理整治。

检查组重点对各幼儿园园舍场地、设施设备、饮食卫生、从业人员、资质硬件设施安全、接送校车管理和幼儿教材配备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和审核。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篇4

了解千米

学生的能量有多大?

在上认识千米这一节实践活动课时,我事先布置让学生回家进行相关预习了,可是需要学生们查找的知识点不少,以学生的惰性,我心想这课也只能让我说学生填填、记记了。

上课了,我从第一个情景开始讲起,谁知问题提出后不少学生举手要求回答: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一千米大约要用多少时间?原来学生事先自己已经做了相应的预习,特别是实践预习。

到后面查查填填这一部分时,几个书上要求填写的资料有些学生已经填写出来了,虽然有的和我查找的有点差别,但还是看出学生们经过查找后得出的结果。这让我感受到

1:兴趣是最佳内驱力。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很有意思,具有挑战性,所以不用任何人布置,他们自己就想去做、去得出结果。如果想让学生学习得更好,就要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对其的兴趣。

2、环境的局限性。在课前,我想后面上图书馆、上网找资料这块肯定是没有办法实现了,我课前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在课上,有几个同学只找到了马拉松比赛全程的长度。教室里一片叫唤声,“老师,找不到。”“我看了《十万个为什么》了,找不到。”“我问爸爸了,他也不知道。”农村的孩子,手中只有几本有限的课外书,要他们查“轿车在高速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地球绕日每秒运行的速度”、“世界最长的河流”还真是难了他们。家长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绝大多数家庭没有电脑,因此上网查找也没有可能。我补充了一些阅读材料,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篇5

1.学习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学习列出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准备

1.根据题意,看图写出代数式。

(1)灰兔有x只,白兔只数比灰兔只数多。

白兔比灰兔多()只,白兔有()只。(2)鸡有x只,鸭的只数比鸡少。

鸭比鸡少()只,鸭有()只。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六(1)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人数的,六(1)班共有多少人?(2)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5人。航模组有多少人?

二、课程讲授

(一)【例题1】出示例题场景: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照这样计算,小明体内有 28kg的水分,体重是爸爸的,小明的体重是多少?爸爸的体重是多少?

1.审题。

(1)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的意思并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这三个分数的理解。

(三个分数对应的总体分别是:①幼儿体重为“1”,体内水分所占份额;②成人体重为“1”,体内水分所占份额;③爸爸体重为“1”)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每个分数对应的关系。(学生可以选用条形、线段或其他图形表示人数)

2.分析、解答。(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根据已知条件得出数量关系:(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4)交流各自的解法。

(二)【例题2】出示情境图: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理解题目的意思。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这一条件的理解。

(航模小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小组的人数多,多的人数相当于航模小组4等份中的1份。)

(3)理解数量关系,试着独立画图表示两个小组的人数关系。(学生可以选用条形、线段或其他图形表示人数)

2.分析、解答。(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根据已知条件“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直接得出数量关系: 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 或者:航模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4)交流各自的解法。

(5)阅读课本,完成课本上的填空。3.改变例2。出示:航模小组有20人,美术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只要改变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位置)(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2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什么?

(数量关系相同,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交换后,仍然可以根据例2的数量关系列式)

教师:上面用方程解例2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统一,我们应该好好理解、掌握它。

4.再次改变例2。

出示:美术小组有24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少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2)改变方程,解方程。

5.小结:关键是搞清哪两个量比较,谁多谁少,多或少了谁的几分之几。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根据条件列方程。

(1)小红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10元,正好比钢笔价格少,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元?

(2)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白兔有450只,黑兔有多少只?(3)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白兔比黑兔多180只,黑兔有多少只? 2. 根据所给方程口头编实际问题。(小组内交流)

;;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6

一、读课标、钻教材,首先定位方向。

编者编写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儿童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并学习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这也体现了《课标》要求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因此,不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们都紧扣这一思想和理念。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已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而有条理的数学思维模型,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只是猜想加验证的方法。所以,我把学生能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优化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儿童探究多种租船方案,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2、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认真倾听他的意见,也是一种信息的收集手段。

3、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虽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的是猜想加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潜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由表及里,初步构建起此类问题的数学思维模型。

4、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5、教学时力求“导”而不“包”、“放”而不“纵”,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和验证,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和思考,但绝不包办和限制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篇7

自主预习, 让课堂的精彩如约而至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新授课)

师:课前让大家仔细回顾了上学的路线, 现在可以说说吗?

生1:我从家出发, 沿西环路到前进公寓, 再穿过前进公寓向东就到学校了。

生2:我从家出发, 先沿青年路向西走到盛世华城, 再从盛世华城向北走到市血站, 最后从市血站向东走就可以到学校了。

师:说得真好。 (手指生3) 你知道怎么从学校去生2家吗?

(略为思考)

生3:知道。

师:你去过他家吗?

生3:没有。

师:你都没去过, 怎么知道过去的路呢?

生3:我可以顺着他上学的路线一步步地倒推回去…… (过程略)

师:这个方法真好。

【反思】

课堂的精彩可以预约, 预约的背后是教者对学情的深刻把握。古语讲:“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 恰当地引出上学和回家的路线问题, 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数学引起“共鸣”, 进而从这一“原型”引出新知。整个过程清晰流畅,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求知欲望强烈, 为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无形地建立起了良好的心理优势。通过预习, 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 并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师的指引下, 通过主动地思考, 自然而恰当地运用“倒推”的策略描述指定的行走路线, 为新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自主与合作, 开出课堂生命之花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练习课)

下面是张阿姨2005年4月份信用卡的对账单。

结余金额:280.00

1.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张信用卡对账单, 看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有了哪些认识。

小组发言, 互相补充:一张信用卡对账单里的信息主要有交易摘要, 支存记录, 交易日期和账单余额等几个方面。

2.师: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这张对账单, 那么要判断本月的余额是多了还是少了和什么有关系?

下面是一个小组的讨论实录:

生1:我以为本月的余额多了还是少了跟上个月的余额有关系, 上个月剩得多, 这个月的余额就越多。

生2:我不这么认为。上个月的余额是固定不变的, 我认为应该跟本月支出有关, 用掉的钱越多, 余额就越少;反之, 就越多。

生3:可是如果不仅仅是支出呢?如果再存入怎么办?

生2:如果是又有支出又有存入的话, 存的钱比支出的多, 那么余额就会多了;反过来, 支出的钱比存入的钱多, 那么余额肯定会少了。

生3:如果支出的钱和存入的钱正好相等, 那么, 本月的余额和上个月一样。

【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动物园给鸽子建窝的情境,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理解各种信息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科书P97 例5。(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2、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再解决问题时的异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经历过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会从图中找数学信息,在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通过例5,在面对一幅图时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用不同算式解答应该不会很困难。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从图中提取信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加法解决问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两种方法的异同。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8+3= 7+6= 6+5= 8+8= 7+5= 7+7= 9+4= 6+8= 5+9= 8+8= 9+5= 8+7= 指几题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1)理解题意,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后排有8人,前排有7人。预设2: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预设3:男生比女生多。„„

板书 知道了什么?

教师:为什么同一幅图片观察到得信息不一样呢?(出示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谁能把你知道的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多请几个学生说)

还可以怎么说?

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么列示解答? 板书 怎样解答? 写在练习本上。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预设1:8+7=15 教师:为什么用加法?

这里的8、7各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2:9+6=15人 教师:为什么用加法? 你是按什么来分的? 这里的9和6表示什么意思?

讨论:这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加数不同,得数相同,都用加法)问:怎样知道解答正确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检查。回顾小结:

教师:刚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都用加法?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幅图片,提取了不同的数学信息,但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都用加法。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

教师: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看吧。(1)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3)你想怎样解答?(4)还可以怎样解答?

(5)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99页第1题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比较算式的不同。

四、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后排有8人 男生有9人 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前排有7人 女生有6人

怎样解答? 8+7=15(人)9+6=15(人)

解答正确吗?

临床验方5则 篇10

鲜荷叶200g, 煎汁适量加红糖100g一次灌服。

治羊瓣胃阻塞方

大黄200g, 硫酸钠300g, 将大黄煎汁后, 加入硫酸钠, 一次灌服, 日服2次。

治牛前胃驰缓病方

党参、白术、陈皮、茯苓、木香各30g, 麦芽、山楂、健曲、生姜各60g, 水煎灌服。

治家畜风瘫方

防风40g, 柴胡30g, 前胡30g, 川贝母20g, 知母30g, 桔梗30g, 杏仁30g, 白芥子30g, 甘草20g。

治羔羊拉稀方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11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数学本位的东西不会随着潮流的改变而改变”丛老师站在数学的更高处,与我们一起交流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模糊的东西一下子在心里清晰的很多。《速度时间与路程个关系》穿插在三位数乘二位数笔算乘法之中。其主要内容是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

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模型,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迁移的过程。体会数学是一门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科。

整节课我分成了四个大环节:

1、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通过短视频介绍物流的重要性引出,信息窗的数学信息。孩子们做的比较好的一方面是:能自己选取信息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构建路程模型。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列出算式900*8=7200(米)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比较简单,但要让孩子们亲自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出算式?就语塞了,数学既要让孩子之然还得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课堂上注重了学生对于算式的探究。

3.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学到知识就要应用到生活中,借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的中的问题,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表现的不错,看得出学的还是比较扎实。

4.回顾总结,深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一开始先提出问题,然后呢找到数学信息分析问题,再列出算式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数学关系式,最后我们用关系式更快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没有发现,刘老师用简单的几个字竟然概括出了我们一节课40分钟所学的东西。刘老师厉害吧?呵呵,不是刘老师厉害,而是我们的数学这门课程很厉害。数学就是一种用简单表达复杂的学科。怎么样,越来越喜欢学数学了吧!“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课堂效果更好。

本课的重点是什么?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一般的老师都认为应该把重点“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放在重点。事实上,教材的速度含义的理解应该作为本课重点,应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更真切地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跟路程有关,要知道谁快,必须比较他们的速度。课堂上我对速度的处理得比较浅显一些。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不多,放的不够。就像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一环紧扣一环,没能放手让学生放手去自己研究和学习。

一堂课结束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反思,提高自己数学教学的能力。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体验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学习过程,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尝试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

一是基础的复习,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新经历一遍。求几倍的数,主要还是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收集信息表达想法,通过这个直观的线段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求几倍的数其实就是求几个几。

二让学生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来提一个倍数问题,这里主要体现三个层次:1、谁是谁的几倍?这个学生基本上都会提。2、谁与谁的和是谁的几倍?问题三是本节课的新知识,求一倍的数。这个求一倍数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对于1倍的数的观念其实在低年级就应该强调。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爸爸今年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几岁?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上不会去做加法减法或者乘法,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会做除法。当然也有的学生会猜数,用验证的方法做。35是几的5倍?这个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算出来。这道题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没有人会做错的,他们都是没有办法才做对的。但是为什么做除法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说不清楚。所以在学生做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画图,运用这个直观的线段图来说想法,找到关键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画一格,爸爸就是5格,这5格就是35岁,那么一格就是7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做除法?这个问题也是这题的关键,学生能说清了那么这节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解决问题中的例5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出多种算法,体验多种算法,知道各种算法各表示的意思。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我确定如下目的要求:

1、练习20以内进位加法,能熟练、正确地计算。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是正确、熟练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难点是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上,再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形式达到对解决问题知识的掌握。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计算铺垫,导入新知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为下一环节做铺垫,让学生通过快速的口算练习增加他们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

活动二:自主探究,明晰思路。

这一环节我让孩子们先看书自学,等心中有答案了再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活动三:通力合作,交流互动

这一环节难度再一次提升,并让学生化动为静,用多种方法解答。这里考虑用所学的加法算式来计算,既为巩固旧知,又为学以致用。

活动四:当堂检测,综合评价。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主完成书上习题,然后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进行PK讲解,师总结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用多种思考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和评价:今天学了图文应用题,要学会找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请评价自己组或其他组在这节课的表现,鼓励孩子们有不断进取的竞争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成功也有仍需改进的地方。

一、本节课我精心准备了多媒体。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们是非常需要图声来吸引注意力,这也是他们直观发现问题的好方法。因此我常喜欢做“小偷”,下载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PPT,然后进行适当地整合和修改。今天的这节课应用了我所学的电子白板知识:把电子课本插入并进行剪裁,利用遮挡器、插入等方式预设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尽可能做到细致,利用了能打动学生的一切因素。

二、在学生生成这一块,把握地还不够沉稳,课堂调控能力远远不够。当好几个学生不能说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心里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郁闷!然而对这个单元解决问题的方法,到底要学生掌握多少种呢?我认为至少是一种。所以在练习时我没做更高的要求,一再让学生小组内发挥。当课堂检测学生能得出三种不同方案时,我特别欣喜,可是我光顾着高兴了,没有细心地把握好这块最可贵的素材,处理地过于粗糙,这是特别遗憾的地方。

三、数学公开课不上不知道,一上却是意犹未尽。我想公开课绝对是教师成长的捷径。以后,我一有机会就要上,这样才可能赶上小组合作示范教师。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教学片断

一、教学例题

1、尝试整理

(1)出示例图:(增加一条件:“小明带了50元钱”)

观察都有哪些小朋友来买笔记本?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指名说一说)

(2)看了这么多条件,你有什么感觉?

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

(3)出示空表格

请同学们利用这张空表格整理出需要的条件。

(4)交流如何整理的。评订整理的优劣。(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2、独立解答

(1)先说说,先求什么?追问:为什么要先求每本书的价钱?

(2)解答后评订

3、学会检验

4、现学现用(出示:第二个问题:小军用42元买了笔记本,能买多少本?)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整理条件?为什么?

在书上填表,独立解答

5、回顾反思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对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实现教材价值的潜在因素,用活、活用教材。

一、开发例题资源

教材P65页例题采用了小明、小华、小军3人买笔记本现实情境呈现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个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由于学生已有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知识经验,对于这个问题很难使学生产生整理的需求,因此教学时,我对例题增添了一个条件:“小明带了50元”一起呈现,从而学生感受到条件较多,信息比较复杂。这时,教师引导:“看来要解决问题我们先得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找找看,哪些是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列表整理,并解答。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使他们产生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强烈欲望中,产生了寻找解题策略的需要,培养了策略意识。

二、合理利用习题资源

教材P66页“想想做做”1提供了三摞字典的情境信息和问题:第一摞字典6本高168毫米,第二摞由15本这样的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毫米,第三摞高504毫米,有多少本字典?同时还提供一张表格。由于第一摞有6本题中没有直接告知,是要学生通过数一数从情景图上获知,而第三摞的本数也清晰可数。这就干扰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违背了教材的意图。因此,教学中我将第二三摞字典藏起来,只露一个角,这样,使这一习题转化为适应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练习内容,使学生不但学会运用策略解决数学问题,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一次增强策略意识,获得成功学习体验。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教材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量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是在学生学完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所熟悉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首先,我复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接着,我把书中的例题改成了学生熟悉的速度,时间,路程的例题,然后根据例题提出问题,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反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积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学生放在了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 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我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由于教学两道例题,练习的时间较仓促,要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二、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做到复习旧知与巩固新知两不误。同时对于学生的想法要及时肯定,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一节课下来,感觉是不错的,但作业的效果却不是很好。很多学生对用比例来解决问题还是不习惯,有正、反比例互相混淆的现象,说明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还不是很透彻,特别是当题中的条件有所变化时,学生理解起来更困难。而且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应引起我们进一步反思。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94-95页例1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2分钟)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策略啊?(板书: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例1。(20分钟)

(一)弄清题意,引发需求

1、出示例1: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2、(指名读题):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发现题目当中隐藏的信息吗(2人答)?(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掌声)

师:周长一定是22米,是保持不变的,长和宽也会像周长这样保持不变吗?长和宽在变化,那么面积也就有大(顿)有小。

师:长和宽可能会是几米?指名答(板书: 长: 9 宽: 2)

他猜得对吗?再指名答理由(2人)。(板书:长+宽:22÷2=11(米))

设疑:还有不同的围法吗?(有)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围法当中(板书:),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可以怎么做?(把所有围法都列举出来)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来围一围?

(二)尝试列举,感知策略

1、分层提出要求:

?请你用22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将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中。

?也可以直接填写记录单,再通过摆小棒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操作,师注意收集(A:遗漏B:重复C:全但无序D:有序)的表格进行投影展示。

2、比一比:大家更欣赏哪种记录方法?(D)为什么?(板书:按顺序)按顺序列举有什么好处?(板书: 不重复 不遗漏)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掌声)

师:请刚才没有按顺序填写的同学改成按顺序填写,老师也来改一改。(补齐板书:长(m):10 9 8 7 6

宽(m): 1 2 3 4 5)

7、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5种)现在你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吗?(长6米,宽5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补齐板书:面积(㎡):101824 2830)看来我们还要对列举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才能选出我们想要的。

8、小结揭示课题: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所有结果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列举出来,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通常就称它为“一一列举”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齐读课题。

(三)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1、提出要求: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列举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列举时要有序思考,对列举的结果要进行比较)

2、进一步要求:其实列举的策略同学们并不陌生。大家思考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小组交流。(如:一年级:10的分与合)

追问: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在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过渡:王大叔有个女儿叫小芳,他送给小芳一个礼物,是什么呢?对,小闹钟

三、拓展应用,丰富体验。(16分钟)

1、出示“练一练”第1题。(突出“有序”)

(1)指名读题,指名板演。

(2)学生尝试解答,组织交流反馈:重点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列举的。

过渡:你们喜欢学校的饭菜吗?小芳也很喜欢,让我们来看一看小芳所在学校食堂的饭菜情况。

出示练一练第二题。

进行荤菜搭配时,可以按表中的样子从荤菜想起,也可以从素菜开始一一列举,一共有12种不同的搭配。

过渡:小芳有一个爱好是上网,在课余时间经常通过浏览一些网站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大家是否知道网站为了及时发布最新的消息,都需要定期更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突出“对结果要比较、观察”)

(1)指名读题,师引导学生观察A网站怎样更新后再提出要求:先在下表里画一画,再回答。

(2)组织交流反馈:重点突出对列举的结果要观察、比较。

联系生活:上网确实很好玩,但同时郑老师也对大家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大家要做到“文明上网、适度上网”,千万不能沉迷于网络。

过渡:小芳除了喜欢上网之外还有一个爱好是收集邮票,先课件出示4张邮票(师介绍“邮票”,认识邮票面值),再课件出示问题(师介绍“邮资”:就是指邮票的面值之和。)

3、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引出分类列举的思想)

提问: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一题?指名回答,生口头说出按怎样的思路来列举即可。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策略?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列举时需要注意什么)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常常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混乱的思维变得清晰,这正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整理的方法,而是为了讲知识而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学生选择方法受到限制,约束学生思维。不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而亲身体会列表法的好处,没有做到新知识渗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将请填写格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位置。在预设时忽略了问题的存在。

对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对于这一点我强调的较多,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对数量关系进行重点引导。

很遗憾的是我的课堂教学时间掌握的不好,缺乏练习。

我应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师一个一个脚印地带领着学生领悟按步骤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一切是如此的顺理成章,又是那样的扎实平稳。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新知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三年级就已经学过“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这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两种策略是解决实际问题最基本的策略,也是本课按步骤解决问题的一个重点,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用已有的策略来分析实际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为今天策略的学习做好复习准备工作,在接下来例题的整理条件、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时,学生的思维就显得更为顺畅。

2.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设计。

如在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交流读题的感受,学生在读题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条件多而凌乱,自然引发学生整理条件的需要。又如条件的整理和摘录环节,由于在此之前,学生没有这样的经验,如果直接整理和摘录条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整理和摘录,给学生一个方向。虽然有了一个方向,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整理,再通过几份作业的对比,哪个整理的有序、简洁一目了然。再如检验环节,虽然在本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将 “得数代入原题”这种检验方法,但由于练习的比较少,这里又是三步计算的检验,老师用在条件上问号的方法给学生作了适当的指导。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有这些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才得以顺利展开。

3.教学语言精练、清晰,小结到位。

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多,也很繁琐,不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分析数量关系,或是检验,都需要学生有准确、完整的表述,这对于四年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相应的,老师要强调的也就多了,但今天这节课,老师的语言精练、干脆,每个问题的指向性都很明确,每个环节的小结也很到位,也正是这些精练的小结,学生在最后的回顾反思阶段,才能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顺利的总结出来。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9

今天上午,终于把自己准备多时的课上完了,心里是一阵无比轻松的感觉,近几天以来,经历了试讲、调整,对学生的训练,让我感受到一种洗礼,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都很出色卖力,的确,现如今的课堂——生本课堂,看重的是学生,不是教师,我们学生们在课堂上是否能充分地展示自己,他们是否能拥有真正地话语权是我们生本课的关键。

整节课,让人感受到一种紧张又充满活力的气氛,孩子们认真地交流,为展示做好了充分地准备,比平日里的交流时间节省了不少。接下来,都举起了小手,他们都想到前面做展示的小组,都想争取这次展示的机会,其实,平常的日子里,我们的孩子们在每天的生本课堂上也都是一种争先恐后的劲头,他们都愿意到台前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积极性,我每次都暗暗地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期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表达的关注度,对于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展示能力的认可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孩子们交流时的表现,对孩子们倾听的认真程度是十分在意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他们的每一分的努力,每一份的付出,老师都是看得见的,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与学生的交流与碰撞,会使自己前进的脚步走的更快,失去了集体的促进作用,每一个人的进步都既微乎其微又是艰难无比。对于孩子们来说,在集体中的成长和进步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自我的无意识,自我的在一种不知不觉中的成长和进步。

小组交流时,我特意提到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求因为解决问题关注的是思考的过程,所以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二个是要做好展示的准备。孩子们对于这样真切而具体的要求做的到位,让人为他们的认真而感动,接下来的全班展示环节,作为小然组长的她在组织本组的同学展示交流时一副得心应手的样子,对于学生的点评,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的点拔,都显示出了很高的个人魅力,仅仅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全班展示就顺利的结束了,孩子们响亮的声音,至今仿佛还回荡在我的耳边,原来我所担心地全班展示时间不够的问题早已不存在,课堂训练结束,还有近10分钟的剩余时间,真的很感谢孩子们准确到位的展示,接下来的时间,我安排了同学们自我出题考大家的环节,孩子们踊跃地参与进来,小垒同学也非常有创意地出了一道既是年龄问题又不是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可我们的教学时间真的要到了。

小结的时刻要到了,我提出“一节课的解决问题,你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的发言让人感动,有的说“生活中问题真的很多”“有时候,是一个数里面有4个几,不一定都是几个6这样的形式”。我进而指出,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学习的用途就在于此。

在今后的教学研讨中,我们必须做好试讲,周到细致地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在平时的训练中实在到位不走过场,让我们的孩子们真实地拥有能力,让我们的课堂能经得住考验。

数学课堂永远值得解说,我们的脚步也永不会停止,我们将在生本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这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谓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几乎都会运用到这一策略,所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执教这节课的过程中:

一、从提问导入,初步感受策略

课始,我创设了“小猴乐乐的农场”的情境,提供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根据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题,通过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已知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二、比较反思,注重解题过程的回顾

教材中的例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算式法。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种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体会到虽然解题方法不同,但是都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结果也是相同的。回顾解决这道题的过程: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有含义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将它安排在解决了例题之后,我觉得这两题其实是十分类似的题型,所以在完成例题之后再完成这道题,然后将两道题的分析思考过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得出从条件一步一步地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体会从条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骤,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低估了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在解决例题和想想做做第2题时,都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有含义的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个”和“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理解这两个已知条件的含义的,所以我应该在理清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来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想法: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应该会说到从哪个条件得到什么等等,这样更能体现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四、忽视了列表、画图辅助方法优势的渗透

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一般都想到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本节课还渗透了列表,画图等多种方法辅助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策略运用过程更具针对性。在学生解决完例题后,指名让学生上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很好的认识列表这一方法,学生只是在运用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了结果之后把每天摘桃个数一一填到了表格中,没有体现出列表这种方法的优势,所以这里我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一下表格,了解一下表格的里的内容等等,让学生明白列表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解决“想想做做”第3题时,由于教材中已经提供了18个圆圈,学生很快根据条件找到了答案,然后我让学生通过算式的方法再解决一遍时发现较多学生有困难。其实这里是一个让学生发现画图方法优势的好机会,在算式方法交流完后,我应该适时地总结:有的实际问题,运用画图的方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我们要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解题方法。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不尽人意的环节较多,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突出从条件想起这一策略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册与以往不同,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放置在了全册的开始,更能显示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其实也彰显了数学学习的宗旨,我们之所以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个例题,孩子们对例题中的信息及设问形式并不陌生,虽然题目中出现了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其实孩子们在上学期对这种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已有接触,这个单元的重点在于让孩子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小括号的正确使用并能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思想火花非常多,基本上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只是对于其中稍特殊点的方法只有几个小朋友能想到,大部分学生对于两步解决问题没有问题,也能列出综合算式,但是一些学困生依然有难度,特别是小括号的运用,通过两个分步算式写成带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都很大。为了加深孩子们对于加上小括号的印象,例如8+22=30,54-30=24,我用童趣的方式,跟小朋友们说,要将第二个算式中的30替换成8+22,因为“-”是个调皮的巫师。她会对放在她后面的算式施魔法,为了保护算式不被“-”的巫术改变,要加上保护伞,就是我们新学习的小括号。小朋友对于这种童趣的方式印象深刻,可是仍有部分孩子学习上仍然有困难,从课堂作业上能够直观的体现出来,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孩子们掌握住小括号的应用。在练习的时候还发现,有的孩子们学习了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即先计算小括号里的之后,对之前学习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产生了知识的负迁移,对于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都要先算后面的了,所以我又在班里分类加深了孩子们对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印象。解决问题是横贯数学学习的主线,我将在创设生活情境上下功夫,帮助孩子掌握数学这一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利工具。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2

百分率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最简单的题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率的实质是百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

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求“百分率”,知识点看似简单,却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只有联系生活实际,例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通过这些知识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突破了重点,难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和练习是求工农业生产中的百分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因此我对教材做了一些改动,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学校两个社团的出勤情况,引用这一学生身边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创设“哪个社团的出勤情况好”这一问题情境,开启本课学习的入口,学生先进行猜测,再引导出比较他们的出勤情况,其实只要比它们的“出勤率”或“缺勤率”,也就是出勤人数是总人数百分之几。通过对“出勤率”、“缺勤率”这一相对百分率的交流学习,提供研究的途径,突出研究百分率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看得见的出勤率、缺勤率、达标率、发芽率作基础,让自学书本。通过自学书本,学生发现百分率的计算除了我们之前所用的算式外,还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并能找到他们的联系与区别。看书后,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学生也就很容易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有关百分率的例子。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在学习百分率这一新知识之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桌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通过类比迁移,学生自主探究。

三、精心设计练习环节,提升练习价值

数学课堂中练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们不能单一的利用练习巩固新知、训练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它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创新意识等等教学价值。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的练习一改再改,旨在注意充分开发、挖掘练习的价值。课堂上我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都来自生活,一环扣一环,层层加深,既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也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比如从例题求一对有着相对关系的出勤率和缺勤率,了解它们之和是100%,到基本练习达标率、发芽率等从单一的计算百分率,到“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25克盐和100克盐,求盐水中的含盐率”等变式练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四、深思:教师语言还需锤炼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效果。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精确。特别是在提问、点拨和评价性的语言。提问,是启发诱导的重要方式。提问的实质是激疑,而激疑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善启发者,必善提问。比如,在总结求百分率的含义时,提问:“学习了那么多的百分率,求百分率就是求什么呢?”此问一抛,学生顿时无所适从,不能很准确地回答问题。但如果结合之前学习的那么多百分率,让学生观察,从而再让他们概括求百分率的方法那就自然的多。

点拨式语言也是启发诱导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学生学习出勤率时,不单单只用“你说,你说”这样简单的过渡语让学生机械式地说出勤率含义和计算方法,而是加上一些点拨语言,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出勤率。

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纽带,在激励中成长,在反馈中提高,在调整中发展,已成为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有效手段。有时教师试图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效果并不一定很理想。究其原因,教师的评价可能没有对学生的认识起到提升的作用。课堂中,有时只是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简单的肯定,而没有关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性评价的内容。

面对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课堂,面对一个个性格经历各异的学生,面对学生随时出现许多未能预料的想法,该如何很好地运用教学语言的表达艺术去调控课堂和引导点拨学生值得我深思。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3

一、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 “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识。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二、以 “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三、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4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我看到了论坛上,大家给我提出来的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继续尝试用导学案教学。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习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不仅唤起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记忆,更为后面的两步解题做好准备。

在探究新知时,我设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题方法。学生们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

算式:3×10=30(人)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算式:3×8=24(人)24×10=240(人)或 3×8×10=240(人)

在学生重点汇报完几种不同方法以后,我并没有急于结束此题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发现?问题一出,原本热闹的教室立刻变得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同样是一道题目,由于我们开始选择的信息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对于以后用多种方法解题是多大的一个启示啊!

上一篇:更加强化问题导向 认真扎实做好第二批活动准备工作下一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