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共12篇)
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 篇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越来越多地被教师们所关注、接受和采纳, 并被广泛地实践和应用。现就我在数学课上采用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打破独自学习的习惯, 学会交流合作的有效方式。然而在实践中,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对内容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等容易主观随意。其实,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强迫, 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 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时间的分配等, 一般在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1. 在新知识的生长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3. 在探究解题策略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二、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片面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 不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 盲目采用合作学习, 结果往往收效甚微。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 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又要考虑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 遇到以下一些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开展合作学习。
1. 选择探究规律的问题。
一些规律性的问题, 留给学生的探究空间较大, 因而易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推导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的过程, 进行合作、交流, 最后归纳出n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达到预期设计的目的。
2. 选择开放性的问题。
由于学生认识方式、思维角度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对同一道开放题, 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选择开放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能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提供展示自我、了解别人的平台。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A、B两地相距36 km, 甲每小时行4km, 乙每小时行6km……”请你将题目补充完整, 并进行解答, 看谁的问题设计既切合实际又有深度。
这是一道条件和结论均为开放的应用题, 给学生以广阔的思考探索的空间,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策略, 分享别人的成果, 多角度多侧面寻找解题的途径, 该设计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选择挑战性问题。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胜欲, 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合作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后, 可以安排如下的“二十四点游戏”, 例如:现有4个有理数3, -5, 7, -1 3, 试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使其结果等于24, 并尽可能多地写出算式。
这个游戏大多数学生以前做过, 但引入负数后, 就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如何计算发表自己的见解, 共同探讨, 实现知识技能的互补。在合作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有理数的运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效果很好。
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效结合
在初中数学课的教学中, 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 大部分教学仍要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学习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自主学习, 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 学生难以独立分析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自主的学习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 再次形成“统一”意见,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我在《反比例函数》这一节教学中, 首先出示了三道小题。例如:
1. 若反比例函数y=x/k (k≠0) 的图像过点A (1, -3) , 则k=______。
2. 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如图1, 点M是该图像上的一点, MN⊥x轴于N, MP⊥y轴于P, 且S矩形MPON=2, 则K=__。
3. 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如图2, 点M是该图像的一点, MN⊥x轴于N, 若S△MON=2, 则K=_____。
学生独立解答以上三个小题, 从上面三个小题的解答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将你的结论在小组内交流, 并完成下面第4题:
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六个点A (1, 5) , B (-3, -5/3) , C (-5, -1) , D (-2, 5/2) , E (3, 5/3) , F (5/2, 2) 。
其中有五个点在同一反比例函数图像上, 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一个点不在图像上?为什么?谈谈你的解题方法。
通过学生的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 教师点评, 形式“统一”结论。学生真正得到了教师所预先设计的结果, 从而掌握所要学习的整体代换的思想, 达到了预期目的。
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 篇2
【摘 要】传统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师几乎占有学生所有课堂时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已经远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以新的形式和内容编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教学原则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现代的教师要改变教学传统思想观念,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构建勇于探究、合作竞争学习的新模式。
【关键词】地理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信息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进步,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摒弃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以学习方式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热点。在我国目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中,从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到实验教材的编写,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倡导将“合作”观念引进课堂教学,以创设“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为突破口,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一、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地理教学的方法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远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实现初中地理新课标中“在教学中注重过程与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公布者,而是鼓励和激发学生潜能的引导者。合作学习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加入增加能吸引学生的新要素,进一步激发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地理教学进入一个新的轮回。
二、注重合作学习
新的地理学习方式提倡除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外,还有合作学习,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利于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更生动,富有亲切感。例如:在学习《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这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记中国大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歌诀。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游戏学习,教师把已准备好的具有国家名字的卡片发给学生,然后教师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找到与卡片上的国家吻合的顺序站好,看哪一组用的时间最短。又如在学习《收听天气预报》这一节时,天气符号不好记忆。讲完后给学生十分钟记忆,然后按学习小组让学生做为天气预报播音员。把课本上的天气预报图从头到尾每个小组播报一遍,看哪一个组声音洪亮、准确、流畅。如有播报不准确的,有停顿的就坐下,后面的同组同学继续播报。最后看那一组报的最好,用的人数最少。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拓展完善,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三、目前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及反思。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二)整改和实施策略
1、增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地理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地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时,可以引导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3、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
(一)、讨论式: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广泛,因为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场面热闹。地理教材内容如果是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建议采用讨论式。例如,《气温的分布》这一节课,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提高阅读等温线图的技能,由于内容抽象,按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肯定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故根据教学要求由教师设计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把课堂交回学生的手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先进带动后进,教师讲的时间少了,辅导学生时间多了,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又例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节,可以安排两个学生的讨论活动:
活动一: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 ①、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②、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③、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④、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
活动二:阅读P42课文及图6.
35、6.
36、6.37分析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①、新疆的特色农产品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坎儿井”是一项什么工程?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③、在新疆及中国西北内陆的其他省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随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口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开发水资源?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各抒己见,又可以集百家之长,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师也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把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地理环境、农业发展和存在的环境问题等清晰的呈现给学生。
(二)、互助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还方便同桌之间讨论学习。例如: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一节就可以经常利用互助式了,在讲了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接着讲授温度带的划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知识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间一个翻开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同桌的另一个同学翻开正讲到的《温度带的划分图》或《降水量的分布图》或《干湿地区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找出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又例如:要查看人口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可以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翻开地形图,一个翻开人口密度图来一起看,一起分析。这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效果相当不错。
(三)、竞赛式: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非常枯燥。在讲授《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课前老师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在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就是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以前后两张桌子四个同学组成的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还有讲授《大洲和大洋》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利用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图,通过竞赛,粘贴在小黑板上,看哪
一组贴得又快又准确。就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加深记忆,又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辩论式:在课改前,对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考试时学生背一背了事。而初中人文地理的学科地位,重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辩论式在地理课堂的应用是很有效的。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地理课堂合作的人数,因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而定,可以是同桌两人一小组,可以是前后四人一小组,也可以是正、反方两大组等等。合作的形式可以只选择一种,也可以混合使用。广泛使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关注对“学困生”的激励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我结合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总是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先发言,让学困生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因此,根据优生与学困生的不同素质,采取不同层次的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的发展。合作学习的这种集体评价的方式,根本性地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把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改变成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为确保每一位同学都在积极参与,各组负责人负责把分工按照各人的特点明细化,以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运用 篇3
教育的改革也不例外,同样没有处处通用或者可以直接应用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教育的改革同样需要试验田,只有在技术操作水平达到可以独立操作(只有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才能“推而广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一部分教师走向改革成功之路时,就可以为其余的教师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和帮助,以便减少失败的次数和损失,节约教育改革的时间,很好地防止时间的浪费。教育是育人的,教育对人的影响面积之广,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因而教育的改革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因为教育的影响是可以放大的,教育的影响范围可能不仅仅是当代,还会波及到下一代,甚至更久远。所以,教育的改革不能盲目进行,而今虽然不会再出现“交白卷”的现象,不会再出现读书无用论荒谬论断,但改革需要探究,改革的智慧需要在探索的过程中结晶出来,因而改革的道路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即教育的改革需要时日,不可急于求成,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推迟改革的进度和步伐。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绝不能等米下锅,更不能坐等现成方法和做法,要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惧失败,立志早日探索出适合于自己性格和特点的相对独立的方法和路子来。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改革,我们必须首先弄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人类在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而生活要过得更加美好和幸福,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而且能让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此,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并且不断的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这是因为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发展的起点就是在学校,因为学校是科学文化教育的起点。没有发达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学技术。所以,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能够尽快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改革落后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效益。而教育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总之,教学改革的结果,就是要能够解放老师,就是要将学生从“苦海”、“题海”中解脱出来。如今要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应当说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學生学的方式的改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大形势的精神在学校范围内的具体表现形式,应当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纵观整个世界可知,整个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进行合作,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要进行合作与交流。
老师们都知道,教师的教学工作是辛苦的,这是因为学生的性格和基础千差万别,而教师所教的学生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如何以不变应万变,视角是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又能保证学生们都能够愉快的学习且成绩又不下降反而提高,那就要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应当说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们都清楚: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
老师们:快快行动起来吧!请尽快走进开发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个行列中来吧!
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 篇4
教材分析:选自苏教版《数学》八年级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 (一) 》第三节《证明》第三课时, 基于自主合作学习教学的模式进行设计.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课学生初步体验了数学证明的思路, 并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得到了有关平行线的定理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基本事实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推论.
学生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尝试用拼图的方法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七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尝试用说理的方式说明过“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的成立.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打开逻辑思维的闸门, 理解添加辅助线的必要, 学会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初步养成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习惯, 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案例
一、课前准备
要求:独立思考, 自己探究.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度.
2.如何证明这个结论?
3.如图1, 这种拼图操作对我们思考证明的途径有什么启发?
4、过程展示
已知:
求证:
证明:
5.你还有什么不同的证明方法吗? (画出示意图, 列出思路.)
二、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前面两节课我们初步体验了数学证明的思路, 并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得到了有关平行线的定理等.这节课我们继续用基本事实来证明三角形中有关结论.
师:首先, 回忆一下,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
生:180°.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如何证明这个结论?请小组内交流一下刚才课前准备的证明方法.
生:小组交流课前准备内容.
师:请各个小组选两名同学代表本组把此题具有代表性的思路过程板演到黑板上.
生:每组两名同学合作板演, 其他同学继续研究其他解法.
师生:共同研究各组展示情况, 展示小组讲解本组解题思路和解题要点, 其他小组质疑过程的规范.
全班6个小组一共展示出四种解法 (如下) , 其中有两组用的是方法1, 还有两组用的是方法2, 方法3和方法4为另两组展示.
方法1 如图2, 作BC的延长线CE, 过点C作CD//AB.
方法2 如图3, 过点A作EF//BC.
方法3 如图4, 过点A作AD//BC.
方法4 如图5, 在BC上取一点D, 分别过D作DE//AC交AB于E, 作DF//AB交AC于F.
片段二:
师:从刚才众多的解法看出, 同学们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解决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证明, 你们是怎么想到添加这些辅助线的呢?
生:从拼图操作我们发现要把三角形三个分散的角相对集中到一起.
生:从结论要证180°, 我们想到平角等于180°.
生:还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师:“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的证明就是转化成平角来证的.
师:这么多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生:方法2, 因为写过程比较方便.
师:这么多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它们在作法上有没有共同点呢?
生:过三角形的一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
师:我们看方法4, 这里是过三角形一边上一点作的另两边的平行线, 如果这个点不在三角形边上, 在三角形内部, 我们能否通过作边的平行线来证明呢?
(学生思考)
生:可以的, 过三角形内一点作三边的平行线, 可以把三个内角转化成一个平角得证.
师:如果这个点在三角形外部呢?
生:和点在三角形内部方法一样.
师:总结一下,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思路是什么?
生:过平面内任一点作边的平行线, 把三角形三个内角转化成平角.
师:通过证明, 我们确认了命题“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是真命题, 我们把这个命题称作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课后反思:
1.数学课堂上自主与合作活动的意义在哪里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 我做了教学片段一的探索.首先, 基于本节课内容“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学生前面有所接触, 已经掌握, 而本节课的重点是这个命题的证明, 所以在设计时一开始就直接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预习, 独立思考.我们知道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 学生的合作交流就只能流于形式, 变成少数思维敏捷的同学表演.从本节课的实际操作来看, 教者给足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情况下, 基本上每个人都找到了命题的一种证法.其次,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我又给出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路, 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选出本组具有典型意义的思路板演到黑板上与其他小组分享.在小组交流合作中, 我观察到每名同学都能迅速领会别的同学的思路, 而且在小组展示质疑中都能迅速切中要害, 指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这就是自主合作学习带来的效果.
2.数学课堂上怎样开展学生的自主合作活动
当教者提出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思维价值, 学生独立思考仍难以解答或当某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时, 学生的合作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交流合作之前必须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每名学生都在独立的思考前提下再去合作交流.只有这样合作交流才能加大学生的思维容量, 拓宽视野, 并有助于学生检视自己的思路, 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本节课的交流分了两个层次, 首先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交流的目的是尽可能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了交流, 主要是想培养组与组的竞争意识, 提高合作的作用.从本节课各组展示的证明思路可以看出自主合作后达到的效果,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组不仅完整地写出了一种证明过程, 而且在旁边画图列出了多种解题思路, 这绝对是集体的思维结晶.
3.数学课堂中的自主与合作, 不能是为了课堂改革而有意设计的课堂表演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 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数学课堂中的自主与合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再有小组间的合作交流, 通过交流, 全体学生互相启发, 互相借鉴, 互相学习, 才能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4.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还必须有老师的概括提升才能事半功倍
在本节课的教学片段二中, 教者通过对话交流首先让学生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较为简单合理的方法, 这里是体现一题多解时的最优化原则;其次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把他们的多种解法转化归纳为一种, 体现数学结论的发现往往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历程.片段二是学生合作交流后老师的概括提升, 这一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现出多种思路, 这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 如果没有这些概括提升那学生的思维成果仍旧是一盘散沙, 无助于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也就失去了合作交流的根本意义.
中枢二小数学课改(合作与学习) 篇5
——合作学习的认识 中枢二小教师
陈洁
中枢二小在“仁爱二小 让梦起航”的特色办学理念之下,创建“仁爱课堂”并提出了“一默三好五环”教学模式,旨在打破 “一言堂、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力求将课堂由封闭转向开放,由沉闷呆板转变为充满生机活力,由单一转向多元。我认为要做到“一默三好五环”,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倾听
合作学习必须认真听取他人的观点、不能随意接话、插话、不能有浮躁的意念,要发自内心接受别人的见解,可以肯定地说学会倾听是合作的重要前提。合作时必须听清教师提问的问题,明了小组成员的分工,表扬的语言要听,批评的语言也要听。
二、学会表达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小权威或小老师,一般情况下他们几乎占据了辩论时间,发表观点多、表现自己机会多。还有一些学生不善于表达。发言的机会少、表达观点几乎是零。教师必须教育善于表达自己的学生要给不愿意表达的学生时间说出自己的观点,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让他们善于表达自己。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事先给他们编好号,平时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教给学生合作的具体方法。规定小组成员需共同遵守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
1、合作前要认真独立地思考,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2、勇于承担任务,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遵守课堂纪律,不讲题外话。
4、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
5、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有不同意见,等他人说完后再说。
三、学会思考
新课标下,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只有反思,才能促进自己的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意念,形成创造力。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教师还应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一个问题讲了很多次可学生照样会出错。问题在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去理解,思考一些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些东西,印象跟不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地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1、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形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要让学习养成依赖心理。
2、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采取个案教学,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老师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提出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多方面角度问题的能力。
3、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分析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总之,要让学生学会,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并采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并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在这方面得到不错的效果。
四、学会欣赏与宽容
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好处 主要问题表现 实施策略
一、小组合作的好处
1.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小组竞赛能够起到兵教兵的作用,小组长负责自己小组的成员的英语学习情况,包括听、说、读、写、背五个环节,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成绩好的学生要注意带好差生。
2.小组合作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在紧张而又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他们乐于和他人合作,大家在学习上取长补短,慢慢地养成了和谐和健康积极向上的品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師,把学生由“要我学”的状态变成“我要学”的状态。
3.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二阶段,学生成绩非常容易两极分化,通过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缩小了两极分化。
4.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出多名小老师,这些小老师可以带动起更多的学生。
二、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的主要问题表现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好多学校接到课改文件不假思索就一哄而上,说是改革,实际却流于形式,没有成效.有的学校在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教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在三三两两、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因害羞内向而沉默不语、独自发呆.
2.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分主次轻重,每节课都用,并且认为一节课内用得越多越好,走入了教学误区。在英语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活动”而“活动”,随意将课文中的一个句型或知识点硬塞给学生,来回反复地让学生分组操练。我曾听过一位老师在上Starter Unit 5 Visit my school 这一课时,将“How many...are there...?”这个句型让学生分组反复地操练,像这样的合作毫无价值,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于是有些同学就草草应付了事,然后各行其是,课堂内声音嘈杂,秩序“混乱”。
3.合作过于频繁 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使英语课几乎成了小组讨论的展示课,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科学分组。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在与同事的教学研讨中,我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都是临时按座位就近组合的,这样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一团糟,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组。教师要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个性特点、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将全班学生按以上因素分类,然后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分组。
2.选择与培养小组长。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有效组织管理者,他的能力水平决定着各小组的学习质量。
首先,在学生推荐和自荐的基础上,从责任心、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征求学生的意见,确定小组长的初步人选。
其次,要对小组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以充分发挥其在合作学习中的牵引和桥梁作用,真正成为老师的“小助理”。要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在不影响自己成绩的情况下,应从全局着眼,推动全组的工作,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组内的所有成员,并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
再次,引入小组长评价机制,对小组长的责任心、业务及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小组长工作的积极性。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教师应针对不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组员设计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的任务有梯度,满足每一个组员的学习需求。
在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设计的小组活动要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合作。首先设计的任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以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真正地参与、真正地操作,用英语去完成真实的任务、学习和工作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产生真实的体验,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其次要设计实践性较强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的过程,将书本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一方面使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教育 家说“课堂不是传授 艺术,课堂艺术在于激发、启迪和活跃”。这种形式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高小兰.高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师,2012(02).
浅议在中学课堂上的合作学习 篇7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 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 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是许多教师教学设计和应用的教学策略之一, 在中学教学的课堂中现已开展得如火如荼, 几乎在所有的对外课堂上都能看到它的“踪影”。
2. 合作学习的现状和相关分析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1)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忽视了教师“导”的作用。下面是一个几乎在所有学科的课堂中都可以看到的情景。
师: (进行总结性或评价性的发言) ……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 教师被完全排除在整个实质性的学习过程之外, 只是充当领导者的角色, 起到了组织和评价的作用。从表面来看, 是教师放手让学生活动, 实际是在学生活动前和活动过程中, 缺乏必要的指导, 只是在“点对点”的常规课堂提问方式中, 增加了一个小组内的“商量”环节。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从教学效果看, 与传统的课堂提问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而且费时低效。由此许多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产生了疑问, 认为“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时尚”, 是开设公开课所用的“表演秀”。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所设置的这个环节也就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 讨论的时间过短, 仅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点缀, 常常是上完这样的“表演”课, 明天还要把今天的内容再上一遍, 这样的合作学习显然是无效的。
(2) 课堂过于吵闹, 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 或是对合作学习这一策略没有真正理解, 也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 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 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下面也是在中学听课时常可以看到的情景:教师往往一宣布按小组进行讨论或是探究, 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
A组:你讲, 我说, 他谈。
B组:学生围坐在一起, 叽叽喳喳。
C组:几位学生你喊他叫, 嘻嘻哈哈。
D组:个别同学在发表看法, 有的学生在看书, 有的在开小差。
这样的课堂其教学气氛是比较热烈的, 看上去学生相当活跃, 但是当一堂课结束后, 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教给了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时, 却很含糊、不确定。学习效果究竟如何, 往往上课的教师也不知道, 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把认知目标当成教学的唯一目标, 忽视知识的意义构建, 更别提情感目标等。
(3) 学习小组组织不当。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时, 各小组成员不敢发言或没能作好总结, 最后就成了“提问”代替“合作”。大多是教师用“提问”来促进学生理解与思考, 其结果是多数学生都充当了课堂的“听众”, 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4) 同学们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合作学习过程中, 彼此间不能建立开展合作学习的、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迫于老师的压力参与合作, 对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总结汇报时答非所问, 只是应付而已。这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出现的一种尴尬局面。甚至有时还能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告诉他, 他不超过我了?”“我保留是为了做得比他们更好?”“我的方法留到考试的时候可以得高分!”
3. 合作学习的规范操作
(1) 合理分配任务, 体现责任合作。传统的初中课堂学习是师生间的双边互动或是学生的接受学习, 很少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而合作学习的核心是“生生互动”, 是学生间的相互支持、配合。对于中学生, 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因此在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后, 教师应明确小组成员应有的个人责任, 以便互相推诿, 否则, 小组成员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 小组成为学生逃避学习的“避风港”。我曾见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中有记录员, 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有检查员, 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结论或答案;有总结报告员, 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有纠错员, 负责纠正小组、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的各种错误;有联络员, 负责小组与老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2) 进行异质分组, 追求互动合作。合作学习的分组一般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建的原则, 即在小组中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而在班级的小组之间基本上是相似的。若同组学生的差异太大, 小组的活动就完全是能力强的学生“一言谈”, 即由能力强的学生包办代替, 小组只起到转移“讲授者”作用, 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其他功能。因此, 在小组组建的时候, 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 尽量使小组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 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成员分到一起。小组成员还可以小组的学习效果随时调整, 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和其他人合作的机会, 以保证班级同学的发展。组长可以采取轮换制, 给每个同学以改变角色和锻炼的机会, 真正地实现优势互补、互助共进的合作初衷。另外, 还可采用教室座位排列的方式, 因为不同的座位排列对合作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3) 训练学生交往, 培养合作社交。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人认知的过程, 更是一个交往过程。现在的学生几乎全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常是“以我为中心”, 再加上现在住房条件的改善, 缺乏和别人的交流, 经常会出现顶撞家人和他人的现象, 甚至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 在组织合作学习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技能。合作态度和技能包括:学习积极主动, 勤于思考, 不依赖于教师和其他同学;乐于助人, 优势互补, 强弱相助;虚心学习,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 学会尊重他人, 人人机会均等;敢于发言和质疑, 不同的意见一定要讲出来, 并说明理由;服从别人的领导, 在讨论时要轮流发言, 说话的声音要轻, 不大声喧哗;建立和维护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如尊重别人, 善于觉察别人的情感, 调控自己的情感, 对别人恰当赞美、微笑;掌握同学间有效沟通的技能, 如能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 边听边思考, 表明自己的见解, 发言条理清楚, 简练而又突出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既训练学生的社交能力, 又达到合作学习的初衷。
(4) 师生密切合作, 建立新型关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如何克服“教师指挥一切, 大包大揽, 学生的‘合作’只是课堂中教师指挥下短暂的‘表演秀’”这种常见毛病呢?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是旁观者, 不是局外人, 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到这样的作用: (1) 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 如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 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 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 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 提出明确的要求, 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2) 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 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 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地感受和寻找。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 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一旦发现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就是在发现思维的火花; (3) 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 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 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 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4) 引导深化。对于中学生来说, 一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 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这与教师的引导是有直接关系的。如针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比较明显的验证展开讨论与交流, 是没有意义的, 易流于形式。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这样才有合作、交流的价值, 才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 结语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出:“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 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的话, 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合作学习, 包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给课堂带来新鲜的活力, 促使学生热爱学习, 感受到学习的自由和乐趣, 同时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但是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合作学习, 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 自主、探究、合作是构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 而不是三种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难有严格的区分,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都有自主学习的特征, 合作学习中也包含探究的因素, 探究之中又有合作的成分。在教学中不能割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任何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都应该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合作学习逐渐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成为许多教师教学设计及应用的策略之一。然而, 合作学习在开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如学习小组组织不合理、学习实效性低等。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规范合作学习的实施, 如合理分配任务, 体现责任合作;进行异质分组, 追求互动合作等, 以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课堂,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吴运来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2]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3]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 篇8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是多伊奇 (M.Deutsch, 1949) 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标结构理论分支的合作性目标结构体系。合作性目标结构指的是, 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 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 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 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人达不到目标, 其他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条件下, 团体成员之间必定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 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众多研究发现, 合作目标结构创设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 而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又产生了积极而且意义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 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 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 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 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教师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则作为被动的学习者。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大大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学校教育最高阶段, 应该积极探索途径, 努力扭转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能够充分调动起来, 并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英语专业精读课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现行的精读课由于课时多, 教学任务重而以教师讲授的形式为主, 忽略了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善这种状况, 笔者将“合作学习”的理论运用到本校英语专业11级两个班学生的精读课教学当中, 进行了两个月期的实验, 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1“合作学习”的准备工作
为了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交流和思考, 笔者特意将相同宿舍的学生安排为一组。对于此种分组方式, 学生们也十分赞同。两个班的学生各被分成四组, 每组六人。
2 任务分配及基本要求
接下来, 教师将具体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 要求小组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公平、并有记录。同时, 各个小组还需填写一份“小组学习报告”, 其中要求学生填写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案, 以及遗留问题等项目。
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 (精读) 第二册第四单元Cultural Encounters为例, 笔者首先根据课文内容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 并分别将这四个部分分配给四个小组。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集体备课, 把学习成果制成PPT, 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具体内容涉及文化背景、生词解释、语法讲解、课文翻译、知识点扩充等方面。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备课和课堂PPT演示。
此外, 为了避免学生仅关注本组分配的任务, 而忽视除此以外的其他课文内容, 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笔者还制定了一个评分机制。即每位学生要根据演示小组的表现, 从深度、广度、流畅度、及口语水平等方面给演示组打分。最后取每组的平均成绩得出前三名。如此一来, 就可以让学生在互教互学的过程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 课堂演示过程
经过大约一周的课余时间备课, 各组学生都已经准备完善。到了课堂展示的时间, 笔者让学生按照内容先后的顺序依次进行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学习成果的同时, 笔者也从他们的讲解和表现中发现了许多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并一一记录下来, 以便归纳总结并反馈给各族学生。
第一组的学习内容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学生侧重讲解了作者简介和课文背景作为引入。值得一提的是, 对课文中出现的"snail mail", "Internet cafe", 以及"text messaging"等较新潮, 且和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 本组学生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如提到了"snail mail"的发展历史, "Internet cafe"的利与弊, "text messaging"在现在社会的流行程度等等。这样的扩展表面了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努力跳出教材的约束, 并且积极地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和时代联系起来, 使枯燥的名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听者的面前。
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学生也有不错的表现。在讲解生词的过程中, 他们尤其注意到了单词的发音, 并且让全班同学跟读, 让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在讲解一些重点词汇的时候, 这组员们还通过和听讲的同学互动的形式, 举了一些例句和翻译练习,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一组学生的讲解也颇具特点。学生们找出了文章结尾部分的一个关键问题, 即"how to bridge cultures" (怎样构建文化桥梁) , 并以此为话题, 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其中大量涉及事例, 如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孔子学院等等。最后还提出了思考问题, 供大家课下继续探讨。
4 结语
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 将“合作学习”运用到英语专业精读课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精读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积极地影响。把“合作学习”融入到精读课中, 还丰富了课程单一的教学模式,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仅锻炼了学生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交际和教学的能力。对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兆熊.综合教程2:[M].第二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2]徐敏.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高级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与反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243) :102.
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 篇9
(一) 合作的原则
首先, 在进行合作学习, 展开讨论时, 要做到言无不尽, 不要怕说错了, 也不要存私心。合作小组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由于自信心不足, 总是害怕说错话, 被别人笑话,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依赖思想, 希望成绩好的同学能更多地帮助自己, 希望自己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都由他人解决, 这样更轻松。于是, 从不主动地独立思考, 而是等着其他同学找到答案, 坐享其成。小组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发现每次讨论总是自己说的多, 其他人都窃取自己的成果, 于是, 在以后的讨论里, 就不再主动发言。这样的现实, 使得合作学习不能正常进行。
其次, 在言无不尽的基础上, 说话时一定要围绕讨论中心, 发言一定要与问题有关联,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可, 一定不要漫无边际地乱说一通。在讨论问题时要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有理有据, 力求真实、不虚伪。说话时要口齿清晰, 条理严密, 同时更应简明扼要。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 列好发言的提纲, 做到胸有成竹, 在回答的时候有条不紊。
(二) 礼貌的原则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的准绳2。学生要进行合作学习, 自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包含六项准则: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3。这些原则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尊重、理解、体谅、鼓励、帮助其他同学。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及时向他人学习。遇到其他同学犯错时, 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警醒自己, 同时也能够向其他同学委婉地提出意见, 决不可出言不逊, 打击报复, 伤害其他学生的自尊心。若没有这个原则, 合作学习也无法进行下去。笔者在一次作文课上,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单位互相评改作文的时候, 由于事先没有对学生进行上述方面的指导, 结果在学生的评改语中出现像“第一段乍一看还靠点谱, 为什么越到后面越跑偏了呢?能偏转这么大的角度你得带多少电量在这么强的电场里啊!另外, 字迹太过凌乱, 十分费眼”等既不符合评语要求又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等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后, 反映十分强烈, 一度要求我停止这种学生之间互评互改的作文学习方式。看来不遵循礼貌原则, 要想开展合作学习是十分困难的。
二、合作学习中学生应掌握的技能
学生单纯得依靠教师积极地引导、组织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时, 才能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上给学生讲解相关技能, 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对学生的技能做专门的训练。此外, 教师也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在班里播放一些成功的合作学习案例,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学会在小组共同学习时完成与其他同学的合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最终使学生学会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乐于互相帮助, 虚心学习他人优点, 专心、礼貌地倾听他人的观点;勇于发言, 敢于质疑, 并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服从领导, 讨论时要轮流发言, 说话声音要轻, 不要大声喧哗。学会建立和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合作学习的技能, 尊重别人, 善于观察别人的情感, 能调控自己的情感, 对别人恰当赞美, 微笑。同学间有了沟通的技能, 能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 边听边思考, 表明自己的见解, 发言条理清楚, 简练而又突出重点, 如组员间有争议, 有不同见解能相互沟通, 妥善处理。
王坦先生在《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一书中拟定了“课堂合作学习基本技能细则 (试行稿) ”4, 共谈到了10项合作的基本技能, 包括“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等, 并详细地为我们列举了以上环节中学生应具备的行为,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虽然态度和技能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 但让学生学会礼貌地与他人合作, 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和方法, 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锤炼学生的这些能力, 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学会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学会尊重别人、在乎别人、学习别人才是合作学习的本质。
注释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2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3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 篇10
1.合理选择小组合作成员,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高三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体验。首先教师需根据学情划分小组, 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形成小组, 然后再给分派高考重难点任务。如此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 更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高三历史小组教学教育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去加以实施完成, 所以教师需明确地规定小组成员的责任与义务, 使小组成员之间也可进行相互监督与促进, 小组之间也要有竞争以保证高三历史教学质量与成果。
然而在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是需向学生明确小组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即是通过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共同得到能力的提高。由于小组学生的合作方式、参与度、以及集体讨论交流的形式多样化,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也需预设适合小组的教学计划, 让小组交流能够贯穿课堂始终。若学生自身认识到小组合作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让他们对此方式感兴趣、对所设问题认真思考、积极与他人交流, 这就会让他们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增强。
例如, 在复习中外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 教师可先明确重难点, 按照预先分好的小组对各组布置任务, 如任务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到清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以及发展趋势。任务2.中国现代政治制度: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新时期的新变化、处理港澳问题的制度等等。任务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任务4.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的政治制度。借助任务驱动小组学习, 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并解决问题, 这比传统课堂更多了一份气氛。
2.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性, 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到位并且有相关任务后,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有效合作就是一大难题。由于学生的性格、习惯的个别差异, 不少组员并不乐于参加合作讨论。此时教师可在教学中穿插或深入剖析挖掘教材中的一些幽默内容活跃课堂小组交流气氛, 以缓解学生紧张情绪, 还可用一些历史讨论素材中的史观来调动他们的自主性, 逐渐增强谈论氛围, 为合作解决问题做准备。另外, 小组活动或问题需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最好是趣味性与探究性较强的层次性设计, 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 由此也可激发他们参与小组讨论与交流的积极性。
此外, 虽然提升高三学生主体能动性很重要, 然而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不容忽视, 即合作意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必备的要素之一。虽然高三生本就对历史知识的贯穿性、纵向了解相对较为全面, 在学习小组中, 高三学生就会更易通过交流、辩论、分享、探讨等学习交流过程逐渐提升合作意识, 并在此中逐渐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原因, 既利于学生在交流中主动学习知识, 也利于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以此提升学习效果, 更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所以教师需不断明确小组活动的目标, 对小组任务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掌握。各小组明确任务后开始讨论起来, 组员也开始翻找相关内容并能大胆说出所想, 积极合作探讨所安排的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整个班级气氛顿时更加活跃。
3.透教材、知热点, 提升整体教学的成效
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涉及大量的历史信息, 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的方式会易于获得较多丰富知识, 进而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历史学习与运用技能。所以教授高三历史教学中, 应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设置问题或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 把握好高三阶段的教学良机, 全面制定教学计划, 使小组互助式教学策略得以长久贯策实施下去。
教师不仅要钻研课标, 弄透教材, 还要关注时事热点, 让他们掌握基础性、科学性、时代性的知识, 以保证高三历史教学质量与成果。
例如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史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时空轴并以此为主线来复习这段历史, 明确重大时间、事件后让他们合作完成时空轴。一组选出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另一组可选择中共诞生、南昌起义, 也有的组可选择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也许还有的组可选出解放战争等等。在他们讨论与展示过程中, 一些重大事件在时空轴上就很明显, 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竞争,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在此过程中不仅有乐趣, 又增进了学习的效率。教师在点拨后可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学会抓住重点、逻辑组织语言。比如让大家谈谈年内大事, 由学生自主搜集、组内协作, 以大事年表形式在下节课展现, 看哪组完成的既准又好?相信下节课的展示会各有特色, 他们在若干次的前期准备与当场发挥的训练下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 高三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中, 要善于运用小组合作及交流的方式进行思维与理念、表达的训练, 由此提升其对于历史基本知识体系的完善、语言及情景应用能力等。此外, 还要结合历史高考热点以及对相关重难点进行探讨并适当剖析, 最终提高高三历史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上如何实施合作学习 篇11
一、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孙指出:“教师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这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与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都更强有力。”因此,合理分组对小组合作很重要。合作学习宜采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原则进行分组,这有利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真正的自主学习的动因。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应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明确预习的目的。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有一部分已自行订正,其余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向组内的同学求助。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保证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激发创新能力
认知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创新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
四、多样化的合作评价
教师评价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2.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3.评价形式要多样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五、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織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这是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引起注意的。
课堂合作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合作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
(作者单位 河北省遵化市第二中学)
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 篇12
导学课是以导学案作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课堂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并可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在注重教师引领作用的前提下,导学课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导学课教学模式源于这样的理念: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和传递,而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达成学习的效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这体现了导学课堂的教学精髓。学生在课前认真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合作探究,课后及时查漏补缺,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功的导学课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获得的,而不是依靠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主动实践者和管理者,由此也为学生开展终身学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导学课教学模式能够带来教师和学生的“双赢”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导学课堂取得成效的最佳途径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一种学习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与同一小组内学习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在智慧的碰撞中对接、融合,达成共识,从而促进组员共同进步。“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不少课堂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会提高整体课堂的效率。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导学课堂取得成效的最佳途径之一,这是因为:
1.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导学课堂需要我们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让学生在凸显自我中求得发展。而小组合作学习恰好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彼此间的合作,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在互补和启发中形成对问题的全面深刻理解,从而有效地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2. 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导学课堂中,学生先根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便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每个学生对事物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见解,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不仅能够在各抒己见中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进行了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培养了自己学习上的自主性。
3.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学课堂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备课,预设好学习目标,设计一些探究性和矛盾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配合教师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4.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共同进步
导学课这种教学模式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目标,而小组合作学习正好符合这一理念,它为学生营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 科学分组,明确职责
在导学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组建小组。科学合理的分组,能对推动小组成员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另外也便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竞赛,教师根据各个小组成员在预学、合作、展示、点评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加分评价。
要科学控制小组规模。一般以6~7人为一组,能有效避免学生发言时间不够、讨论不充分等弊端。
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并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格爱好、男女比例等因素,以保障组间竞争平衡化。
还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选出行政组长、各科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卫生组长等,对“学困生”也要赋予其一定的管理任务,使他们能感受到小组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引发其学习的兴趣。
最后,对行政组长进行培训,培养其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能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有序讨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应努力从一开始就形成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的合作气氛,这样才能保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 注重指导,掌握技巧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将小组成员整合成一个“动力整体”,实现成员之间基于某个目标的融合。作为教师,应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中的技巧。如: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切忌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把手举得老高,息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当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要等对方说完,再加以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他人的精彩见解和独到的观点,要给予赞同和肯定,相互支持;碰到困难或分歧较大之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间的有效沟通,很好地解决讨论时所产生的矛盾,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展开。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同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指导学生除了发挥自身和伙伴的优势,还应关注和发觉同学的闪光点,让学生的价值感、自尊感、责任感都能够得到满足。要让学生在这种优势发挥和劣势互补的合作学习中,学会欣赏他人,包容他人,支持他人。
3. 设置任务,激发讨论
科学、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引领。在导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与任务的设置,对小组合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便会激发学生讨论、学习的欲望。
成功的导学课教学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要能静下心来,沉得下去,潜心钻研教材,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在精心设计学习目标和任务时,问题的设置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总之,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的欲望。一堂课下来,假如学生讨论的热情空前高涨,各自纷纷发表独到的见解,不断生成精彩的发言,这样的“火花”才会成为“火种”,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
4. 全面评价,有效激励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提高,而且能为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评价。考查小组成员间是否能运用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绩是每个成员成绩之和,使小组成员荣辱与共。二是对个体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对学生采取的态度、情感、方式等综合性的评价,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个体测评,做到小组测评和个体测评相结合。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还应包括: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这三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当然,我们还应有意识地强化“合作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以合作成绩评定个人成绩,并建立奖励机制,开展评比“星级小组”“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效率小组”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组间竞赛,以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激发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等作出恰当的评价,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笔者采用“激活”奖励卡的形式,发言积极的或在小组中有突出表现的个人,每表扬一次,发一张“激活”卡。在考试、竞赛或各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同学,发一张“百步神弓”卡,可以领取奖品或免一次该科目的作业。当“激活”奖励卡累积到20张时,换取一张“八达岭”卡。这张卡可以领奖品,还可以抵扣纪律分。笔者进行了一年的实践操作,发现学生赢取奖励卡的积极性特别高,也能够有一定的持续性。
由此可见,全面评价,有效激励,不仅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提高,还促进了初中语文课堂合作效率的提高。
四、实践与展望
最近,笔者围绕导学课堂上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作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如“将学生科学分组,组织他们围绕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请我校一百多位老师作答,28.3%的教师选择了“完全同意”,31.1%的选择了“比较同意”,27.5%的选择了“同意”,选择“完全不同意”和“比较不同意”的一共占13.1%。这表明大多数教师同意组织合作学习。笔者还对自己教学的两个班88位学生作了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认同调查,“喜欢和同学进行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选项中,“完全同意”占31.6%,“大部分同意”占24.4%,“部分同意”占27%,“大部分不同意”占11.4%,“完全不同意”占5.5%;“乐意在小组学习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他人想法”,“完全同意”占39.8%大部分同意”占26.7%,“部分同意”占22%,“大部分不同意”占7.9%,“完全不同意”占3.5%。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导学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实践证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语文导学课堂上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当然,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导学课堂中的实施,笔者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如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加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完不成;小组多,一堂课展示活动难以均衡;展示时,有些学生总想争取发言机会,没有耐心听同学的发言等。笔者愿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不断反思、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导学课堂上产生更大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善福《倾听花开的声音——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3期。
[3].郭晓丽、郭明清编著《“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国林业出版社。
[4].乔林福、姜祺、詹建波《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第8期。
[5].靳玉乐主编《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转变》,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6].潘文霞《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研究》,《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10期。
【数学课上的合作学习】推荐阅读:
数学课合作学习09-28
数学合作学习09-08
数学课堂合作学习09-24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11-1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07-19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07-20
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07-03
中学数学互助合作学习08-22
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09-05
指导数学合作学习技能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