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的做人教育

2024-05-09

数学课上的做人教育(共7篇)

数学课上的做人教育 篇1

中学数学课堂上时常需要直尺、三角板、圆规等学习用具, 当老师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好后, 一开始学生几乎“清一色”地将新买来的工具摆在课桌上, 这些用具便利了师生教学目标的完成.但往往好景不长, 许多学生会出现损毁、丢失工具现象, 用到时开始相互借用, 课堂上有点“混乱不堪”, 甚至影响课堂教学.尽管反复强调要爱护好、保存好自己的工具, 但收效甚微, 这种普遍存在的小现象让我在课堂上颇感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这一天数学课上, 当我正讲课时, 突然“啪”的一声清脆的声音惊动四座, 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在听课中一名学生边听课边玩手中的直尺, 因用力过度使直尺“不幸夭折”, 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一幕, 又看看其他同学桌上“断壁残垣”的工具, 又好气有好笑, 怎么办?

沉思了片刻, 我决定停止讲课, 于是在黑板中间写上“悼念会”三个大字.学生们看到后哄堂大笑, 然而又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于是面带愠色而又低沉地说:“同学们, 今天你们又有一个与你们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光荣的成为烈士了, 本节课, 我们借用一点时间, 为它举行一个简短的追悼会, 以寄托我们对它哀思吧.”于是我把悼词的题目告诉了他们:我伤心的直尺, 并严肃认真地开始说如何写悼词.

同学们意识到不是在开玩笑, 慢慢安静下来了.安静的十分钟过去了, 一篇篇短文完成了:

“直尺, 生于2012年3月, 死于2012年5月10日,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生命, 却给我们作了不少贡献:上数学课, 它给我们当助手, 需要时‘呼之即来’;不需要时, 它‘默默无闻’, 任劳任怨.它待我们像朋友, 而我们却……”

“它不求什么荣誉, 只求为我们服务.可就在刚才, 它成了同学们的‘玩具’, 被漠视的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我很心疼.”

“……我为你的不幸而感到难过, 感谢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为我们的过失感到羞愧.安息吧!我的朋友.”……

收上来短文后, 找了几篇较好的读了一下, 读的过程中, 学生开始从开始的嬉笑状态中慢慢地进入了一种沉思.趁热打铁, 读完后我又接着问:“同学们, 它们为我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付出了这么多, 而我们以前的这些行为又给它们、给自己、给老师、给集体带来些什么呢?”学生开始纷纷举手发言:

“没有珍惜它们, 对物不珍惜, 缺乏一颗善待他人的心!”

“没了丢了还得重新去买, 浪费资源、浪费家长的钱财!”

“损毁后课堂上借用他人的工具影响课堂纪律!”

“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

看着他们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 我很高兴, 于是我接着问“往者不可谏, 来着犹可追.为了不让这些亲密无间的战友白白牺牲, 那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去做呢?”学生开始思考头论, 举手回答:

“要在思想上意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

“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把工具当玩具.”

“同桌之间相互监督, 提醒对方注意.”

“用后要妥善保管!”……

我对他们的认识和答案进行了肯定与表扬, 并提出希望他们言出必行, 说到做到,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一定会!这场“追悼会”结束了.于是我继续讲课.

虽然这节课占用了一些时间, 甚至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 但从此之后班里学生的学习用具却很好地保存好了, 学习用具很少发生丢或损毁现象, 一个让我很头疼的“顽疾”却迎刃而解了.

当我们在教学时, 其实有很多教育契机, 面对令我们容易怒发冲冠的突发事件时, 面对一个个让我们头痛的问题时, 我们不妨调控好我们的情绪, 在冷静与理智中点燃自己智慧的火花, 换一种思维, 换一种方法, 换一种语言, 去寻找教育的最佳契机, 有时真能够找到开启所谓“冥顽不化之石”的钥匙!真的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尽管我们不是著名教育家, 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知、体验, 我们一样能够实现自己教育教学上的升华.

独立人格——做人教育时代之需 篇2

现象一:在一次班级国庆晚会活动中,一位班主任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等关键因素后就离开了。中途,班主任放心不下,悄悄地回到教室看看实际运作情况,发现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学生们在跳拉手舞,不仅本班男女同学在跳,还吸引了部分外班男女同学。事后,班主任心有余悸的说:“以后再也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了,太容易失控。”

现象二:经常听到家长对班主任诉苦:现在的孩子是帮我们念书的,早晨不叫几遍起不来,放学回来总是想不起来复习复习,学习一点儿都不主动,还不听话。老师的话是圣旨,只要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要执行的,而我们的话则要看情况再说。老师你要好好帮我管教管教。

现象三:一些班主任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太差,总是依赖别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中缺乏前进的动力,没有老师的督促就不知道要干什么;应该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行选修科目的选择时, 不是一味地听家长的就是跟着同学走,别人选什么自己也选择什么,没有主见;高考填报志愿也是如此,没有一个未来的想法,人云亦云,无视自己的实际情况。

……

以上种种现象反映出在当前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存在着“悖论”。“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现实的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老师一方面担心学生个性太强,有独立的思想而难以驾驭,影响班级集体的统一管理,因此对学生存在着管得太多、太细、太死,严重制约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另一方面,老师们能意识到学生个性发展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创新学习是学生个性潜能优势发挥的具体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学生个性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为其一生奠定基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提出注重‘人的发展’的要求。”班主任老师也担忧长期保姆式管理下的学生逐渐失去自主性发展的机会,严重的依赖使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没有独立人格就没有责任感,就没有个性,就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一个民族就很难生存和发展。

溯源归因———改革转型之冲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家文化中讲究“克己”与“顺从”,一方面使中国孩子从小养成了在家听父母的话、上学听老师的话、工作听领导的话的习惯,培养了孩子循规蹈矩、依顺服从、没有主见的奴性人格;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强调“中庸思想”,知足常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足够的进取动力,被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发展告诉我们,人格自主、勇于开拓、争先创新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现代文化更倾向于主张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推崇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而自主、创新、竞争、进取则成为现代人格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人格的现代化,反映在当今教育中,独立人格的培养成为矛盾的焦点。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习惯于以文化权威和知识化身自居,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骨子里就缺少民主平等,自然在实际教育中难以真正尊重学生。

独立人格———做人教育之必需

“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做人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是做人教育的必需。“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把学校德育定位为:以做人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学科教学的灌输与实践活动的感悟为主渠道,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我们始终围绕青少年道德的基本问题和现实需求,着力实施做人教育……”由此可见,塑造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做人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独立人格是创新人才的社会特质。马克思说过,“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肉,而是人的社会特质。”“独立自主性、进取创新性、公平竞争性、务实求真性、民主法治性、惜时高效性、团结包容性、高度责任感等是现代人格的显著特征。”因此,独立人格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社会特质,是人的根本素质。创新人才要有开拓精神,要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敢做,要不害怕寻求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很强的自主精神,对自己的才能和看法充满信心,不轻易地盲从于世俗和权威。

独立人格是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这个道理出发,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注重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因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培养独立人格就是尊重这种差异,让学生发展个性,培育创新能力。

建构重塑———独立人格之途径

伦理学认为,人格是主体道德品质的表现。因此,独立人格之养成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学校的做人教育为学生独立人格的建构与重塑提供了重要途径。

1.文化涵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有所学,皆成性格。”人的文化知识越深厚,人的自身就越完善,人的价值越容易实现。学习文化、增长智慧是人格不断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是涵养独立人格的源泉。做人教育要求努力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加强学生人文修养,用文化知识充实自己。

在做人教育实践中结合校园艺术节开展班徽设计、班歌创作、班旗制作、班训提炼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发挥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展示自己的自主性和创作性;借助学校科技节和读书月活动,开展班级黑板报、班级手抄报和读书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书籍中汲取教育的营养,寻找智慧的源头,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打造独立人格的基础;利用“氛围育人,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让学生放飞心灵,展示自己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不断积淀独立人格发展的学生文化。

2.机会锻造。独立人格的培养需要班主任在实施做人教育时要转变观念,淡化管理者的权威意识,创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锻造学生的独立人格。传统上强硬的管理者和权威意识会放大班主任自身的能力和责任,误认为学生的一切都系于教师身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判断、选择能力和敢于作为的进取心。班主任替学生想得周全,学生就会想不周全,老师事事都管,学生就会习惯于被管而失去独立性。所谓“懒娘出勤快丫头,勤快娘出懒丫头”正是此理。

我们在做人教育实践中,开放班会课,让学生自主组织班会活动,并由政教处、教科室、团委、学生会组成班会课评比委员会,对各班学生的主题班会进行评价,并予以精神奖励,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对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要求的各班文体活动,鼓励学生独立组织,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责任感和采纳他人意见、团结合作的民主意识等,强化他们的自主精神;组织学生进行“爱我家乡”问卷调查等社会实践,让他们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独立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发展。

3.人本润泽。“教育———首先是人学”。学生首先是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脱离了“人”的教育,实际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教育”二字就无从谈起。因此,独立人格的培养需要以人为本,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生命,这是做人教育的逻辑起点。生命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我们结合“汶川大地震”开展义务捐献活动,对在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其次在于关注个性,这是做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做人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还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依据学生个性发展特点,以民主的方式完善班级考核评价体系,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订考核评价细则,并定期进行逐条的表决和修订,使之更好地体现全体学生的意志,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完全依据考评结果而不是班主任的主观认识来做期末评比和总结,客观公正地填写学生素质报告单。

以人为本还要善待差异,这是做人教育的自然要求。善待差异需要我们班主任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胸中装有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应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是教育的资源和财富,要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的潜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数学课上的做人教育 篇3

“有理想、有追求, 生活才会充实, 生命才能闪光”。学生学会做人, 他才会有长久的动力, 他才会有自觉的行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社会环境里, 人们的理想和追求是不同的, 而一个人在不同生活时期, 理想和追求也是不尽相同的。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成人感日渐强烈, 但因是非不明, 常故意违抗师长。随着独立性的增强, 与师长的交流减少, 与伙伴的交往增加, 一些学生认为即使得罪师长, 也决不能失去伙伴的信任和友谊, 因此他们常拉帮结派, 采取统一行动。因此, 哥们义气的争斗时有发生, 甚至还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在这个时期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讲文明、懂礼貌、关爱他人, 关心集体, 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才能得到集体的信赖和拥护, 才能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 努力学习。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禁得起打击。

职高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其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差, 易受自身“受暗示性”的影响, 认同外界的不良刺激。同时, 他们的自控能力差, 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能很好地自我监督, 遇到问题和困难时, 往往容易灰心丧气, 不能持之以恒。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育中既要细心, 又要耐心, 在尊重、信任、坚持原则的前提下, 针对具体情况, 通过不同途径,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给学生指明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使其明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经过反复强化教育后, 学生会逐渐理解老师的教育目的, 自觉意识到改错既是师长对他提出的要求, 又是自己的需要, 这样他们才能实质性地解决行为上的问题, 从而“修其心, 正其行”。

二、树立良好的班风。

班风是班集体中长期形成的情绪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 是班级特有的一种风气。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对全体学生有经常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抓班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 抓班级纪律。课堂纪律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课间纪律是学生行为规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班级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守纪者, 教师在感情上易于接纳;违纪者, 或多或少给教师一定坏印象,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其二, 抓班级卫生。环境直接影响师生的情绪和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 好的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强烈的制约作用, 它可以约束和规范不文明、不规范行为。其三, 抓学生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将学生无序的不规范竞争引导到健康有序的竞争轨道上, 可促使学生将注意力、兴趣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特长发展中。其四, 抓学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关键是抓学习规范、学习自觉性和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

三、讲究方法, 善调控, 巧挖掘, 寻找闪光点。

第一, 找准转化突破口。在平时工作中, 教师常常会感到职高生不可理喻, 自觉花精力不少, 却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未找准突破口, 未对症下药。只要老师多和学生接触, 多了解其喜好, 正确利用和发挥其特长, 给其表现的机会, 使其尝到成功的甜头, 他们就会自觉发生转变。第二, 多鼓励, 少责难, 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对于犯错误的学生, 引导其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指导前进的方向。与严厉训斥相比, 前者更能引起学生的负疚感, 教育学生的效果远大于后者。第三, 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教育。教育良机稍纵即逝, 老师应及时发现和把握。如对纪律差的同学进行教育, 有微小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在运动会、劳动、观看电影等时候进行情感交流;学生违纪后稍有认识时也是一次教育良机。第四, 多关心, 多指导, 给学生以帮助。在生活学习中, 多关心他们, 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满足其合理要求, 再差的学生也能有所触动。第五, 尊重学生, 满足学生的心理渴望。因为职高生会非常渴望人们理解他们和尊重他们, 哪怕只是一句肯定和表扬, 他们也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数学课上的做人教育 篇4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 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 (如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 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 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 (如思维、写作、演讲、交际等) 的训练内容, 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 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 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语文教材收辑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 不仅以情感人, 而且以理服人, 文道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 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负责”是对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承担的多重角色的共通性的道德要求。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 任课老师好言相劝, 他竟然恶语相向, 老师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经过教育, 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我的鼓励之下, 他在课堂上当众向那位老师承认了错误, 他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 对自己过失负责任的行为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赢得了老师的谅解。

责任感是成材的基础。责任感能使学生用正确态度对待学习, 能使人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责任感更是一个真诚的人的标志, 是受人尊敬与信任的基本条件。

责任心是做人的基础, 要想孩子成为一个好人, 就应当教育他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家庭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国家民族负责, 对生活的地球负责。

另外, 加大语文活动的课外延伸, 丰富学生的情感。

语文科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要培养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不仅要在课堂上下工夫, 更要在课外训练中多投入。同时, 适当开展合理有趣的课外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三、让学生体会挫折, 面对挫折, 战胜挫折, 是健全人格的关键

在人生的长途中, 不如意的事是难免的。“人生逆境, 十之八九”,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尤其是初中生, 刚进入青春期, 困惑颇多, 诸如学习的压力, 同学之间的纠纷, 与老师、家长之间关系的变化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旷达, 学会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 是我们每位同学所向往和追求的。这其中, 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对待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和悦纳他人、与人为善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 既要能接受自我、悦愉自我, 同时学会悦纳他人, 营造充满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 能真正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改变评价方式, 培养健康心理

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健康发展;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任何伤害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必须纠正;对学生建立恰当、合理的期望。学生的心理伤害往往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有关。

可见, 素质教育不仅要关注书本知识的教学效果, 还应关注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体验、身心健康的维护、创造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等, 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注意渗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友好交往的能力, 教给学生怎样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 如何与同学交往、与老师交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促使他们逐步形成独立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 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或通过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 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因此, 教师备课时不仅备教材, 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 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前后联系, 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形成知识结构, 备课时不仅备教材, 还要注重各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意图、每个环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设计各科教学环节时, 注重考虑学生可能的反应和参与情况, 以便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 在课堂上注意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让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不带遗憾的坐下”, 注意给那些答错或没答出来的学生以改正的机会。另外, 还要注意加大课堂密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杜绝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 不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情, 不因批评一个学生而占用更多的时间。

总之,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一生负责, 教他学会做人, 做个高素质的人。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做人:会做一个关心他人的人, 一个自尊、自强、自爱、自信的人, 一个敢于负责的人, 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 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人。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做人教育 篇5

一、用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教育学生做人的价值取向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它是研究人类发展历程的专门学问,离开了人以及人的活动就不可能有历史这一专门学问的存在,故我国“史圣”司马迁提出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的历史教育宗旨。历史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物,离开了人就不可能有历史存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人物这一关键因素的教学,也就是说,要抓住历史人物教学。历史上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从某种角度说,历史学就是研究前人做人做事之学。在历史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人物的生平经历教育学生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有的人物如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等死后流芳百世,有的人物如赵高、李林甫、 秦桧、魏忠贤等死后遗臭万年。笔者以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讲授这些人物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查阅相关史料,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有些人为什么能够流芳百世,而有的人为什么却遗臭万年。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这些讨论及教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2]教师在这些历史人物的教学讨论中,最后归纳总结出:那些凡是能够在历史上流芳百世、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是因为他们始终以国家、人民利益为中心, 坚持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去努力贡献,把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那些凡是遗臭万年、遭致人民唾骂的人,无不是损公肥私、卖国求荣,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置于民族、国家之上,为了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惜牺牲国家、人民的利益。 教师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生平功过是非的教学,把做人的价值取向贯穿其中,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其实做什么样的人,这对中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他们已经到了思考自己一生应该怎样走的关键时刻,而历史人物教学能够给予他们价值取向的正确指引,故中学教师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做人的价值取向教育。

二、用历史人物的坎坷经历教育学生如何去应对人生挫折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句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教育学生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这是学校教育教学不可推卸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做人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如前所述, 只有把这种任务与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做人教育方法。这用在如何应对人生挫折方面也是成立的。读史可以明志、可以做到古为今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不容忽视。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在遭受身心的巨大打击后还能坚定不移地撰写《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从历史人物的坎坷经历中去学习。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这是他通过学习领会历史而总结出来,古人是如何在挫折中发愤图强有一番作为的,所以他能忍辱偷生写就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学巨著《史记》。司马迁发奋写 《史记》的历史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生应对人生挫折的典型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他们在人生中遭受打击后会怎么做?让他们讨论后再回答,然后问他们,想知道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是如何应对人生挫折的吗?再引入上面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在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 要向这些历史人物学习他们正确的认识挫折、宠辱不惊、越挫越勇的积极应对策略。特别是在给学生讲述“勾践灭吴”这段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这种应对人生挫折的可贵品质及正确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在做人方面正确应对人生的挫折。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历史人物应对挫折的办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不仅能够把看来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的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还有助于学生继承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可谓是一箭双雕。况且在目前的中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就在温室里长大,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 而这种历史人物坎坷经历教育可以说是十分及时而且必要。

三、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育的目的是教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4],这是我国近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教育目的。做人要自信,怎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及民族自信心,这是实行做人教育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中学的各科教师都应该自觉发掘本学科关于自信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及民族自信心,最终使得他们成为自信的中国人。历史教学也应该理所当然担负起这一神圣的职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良、勇敢、勤劳、 智慧的民族,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部辉煌的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出现了河姆渡文明、半坡文明等遗址,“三皇五帝”的丰功伟绩,炎黄子孙就是由炎帝部落及黄帝部落共同发展起来的,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辉煌。 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进入到有完整国家体制的夏朝,公元前475年进入到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这些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的。特别值得自豪的是,中国是唯一文明没有被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如老聃、 孔丘、孙武、墨子、孟子等一大批杰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出现了造纸术、黑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近代世界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古代四大发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这样的昌盛时期,特别是汉唐盛世更处于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出现了苏武、包拯、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等这些忠贞不二的忠臣良将;出现了以“和为贵”、 礼仪之邦、天人合一为追求的人生及民族追求;出现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出现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等具有科普现实意义的著作……中华民族的前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取得如此灿烂辉煌的成就,作为后人,我们有什么资格对本民族没有自信心?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中学历史教学对此责无旁贷。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把提高民族自信心作为做人教育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民族自信心的杰出一代。

四、用近代落后就要挨打的耻辱史教育学生应当发愤图强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血泪史、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历史,就是因为封建社会后期明清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盲目排外、骄奢淫逸、不思进取, 整日沉浸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而造成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用自己的“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国门后,就带来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842年《南京条约》是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随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王期统治者自以为是、不思进取、闭关自守造成了与当时世界相比已经落后了还不自知,如有的清朝统治官僚愚昧无知至极,竟然认为列强的轮船是用许多牛或者马拉着的,所以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挨打也是必然的了。近代列强对我国大肆掠夺、残害我同胞,其罪状罄竹难书, 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等这些国耻岂能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近代落后就要挨打的耻辱历史,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不思进取、盲目排外造成了近代耻辱史的状况, 要让学生知道、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的由来。自1840年以来我国不断地遭受外敌入侵、国势日益衰落,而且还时常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当时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独立、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自鸦片战争后所有国人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虽然独立了,但是离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小康生活还是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文化软实力等差距还是很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最艰巨的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教师要教育学生铭记国耻,从自身做起,发愤图强,做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及使命感的中国人,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五、用自古统一多民族以和为贵的民族关系史教育学生热爱各民族同胞

民族关系史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其中也蕴藏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值得中学历史教师通过这些去教育学生热爱各民族同胞。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我国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这两千多年里各民族之间虽然有冲突,但都是逐渐自觉地形成了以和为贵的民族交往传统,各民族同胞之间相互交往、友好往来、互相学习是主流,各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同胞一起谱写了辉煌的古代历史。在古代出现了昭君出塞、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文成公主进藏、回鹘衣裳回鹘马等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佳话,在近现代外敌入侵的年代则出现了海龄、马本斋等少数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各民族之间水乳交融的交往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历史,汉族中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有汉族的历史,他们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往来、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历史,学会团结各民族同胞,要像先贤学习他们为民族团结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最终要让学生知道以和为贵是处理我们民族关系的宗旨,学会处理好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做人教育的应有之义。

六、用中华民族自古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传统教育学生做人要爱国

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一直是中华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教育学生做人要爱国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数千年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不被外敌所灭的根源,正是有一代又一代的爱国人民捍卫着国家的领土完整,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爱国将领、仁人志士,如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关天培、冯子才、左宗棠等,他们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谱写了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爱国篇章。特别是近代以来,就连社会底层的民众也自发起来抗击外敌入侵,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就是民众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枪。在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作为下层民众自发组织的义和团以视死如归的精神顽强抵抗,打破了八国联军企图亡我中华的狼子野心,使得列强懂得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得出了 “无论欧、美、日各国,皆无脑力与兵力”“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5]的教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就是因为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爱国精神。刘胡兰、 董存瑞、黄继光等先烈就是用这种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发展。爱国是整个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国之人,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数学课上的做人教育 篇6

出示主题图, 学生列出算式143+85。

师: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 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教师请学生取出学具进行操作。

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

生1:我是用计数器算出得数的。我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143, 然后在十位上拨8颗算珠, 最后在个位上拨5颗算珠。结果是228。 (教师给予肯定, 没做其他的评价就请生2回答)

生2:我先摆了1板小方块 (1板表示100) 、4条小方块 (1条表示10) 和3个小方块, 然后又摆了8条小方块和5个小方块, 最后一共是1板小方块、12条小方块和8个小方块, 所以我得到结果是228。 (教师同样表扬了生2的操作, 也没做任何评价就进入笔算教学环节)

教师在黑板上写好竖式。

(这时, 有学生报告:“老师, ×××还在玩计数器。×××还在玩小方块。”没有办法, 我只好停下来, 管理好学生的纪律, 再继续上课)

师:同学们要注意, 竖式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应该从哪一位算起?

生:个位。

师:个位上3加5得8, 十位上4加8得12, 12怎么写?

生:向百位进“1”, 十位上写2。 (师板书)

师:百位上1加进上来的1得2, 竖式计算结果得228。

教师总结进位加法则。

课结束后, 我一直在反思:我本以为有了动手操作的经验和亲身体验,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更容易, 但我发现学生活动是玩得热闹, 但操作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活动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那么, 应如何体现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动手操作不等于无要求的玩

(一) 对摆放学具的要求

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奇、好玩、好动, 自律性差, 他们往往会被外在的诱惑所吸引, 喜欢没有约束地轻松玩学具。案例中的小插曲就是这样。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教师应该在活动开始前讲清楚要求, 即什么时候动手操作, 操作结束后要求孩子把学具统一放到桌肚里, 眼睛看不到了, 也就少了诱惑, 学生的注意力也能集中到后面的课上。

(二) 对活动步骤的要求

有些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 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却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活动进行了一半, 教师看着不对, 再去大声补充活动要求方法, 那么这时学生们的倾听效果是很差的, 即使听到了要求, 可能也要回头重新开始操作, 降低了课堂效率。结果是“高投入, 低生产”。因此, 操作前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 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 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二、动手操作不等于不动脑思考

(一) 操作活动中对教学契机的把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动手操作活动正好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问题。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具有明显的无意性和情绪性,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经常只注意操作活动本身而看不到数学实质, 或者只看到操作的结果而忽视了操作过程。因此, 教师要审时度势, 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帮助学生成为问题的思考者, 提升操作的效果。

在上一案例中, 我在教学处理上, 没有把操作中获得的经验与算理紧密结合, 表现为动手操作与算理领悟严重脱节, 操作仅起到了寻找结果、答案的作用。案例中我应仅仅抓住两个联系:即两种不同的学具操作之间的联系, 学具操作与算理揭示 (竖式计算) 之间的联系。揭示两种学具之间的联系时可以问:两个同学使用不同的学具, 但他们在操作上有一步是相同的, 你发现了吗?学生不难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动作———换。 (即从十位上拨去10颗珠子换成百位上的1颗珠子, 把10条小方块换成1板小方块) 教师追问:为什么都要换?这一问, 问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 帮助学生理解满十向前进一的原理。揭示学具操作与算理揭示 (竖式计算) 之间的联系时, 可以问:笔算时也需要我们在操作时那样换吗?怎么换?这样就把操作时积累的经验自然迁移到笔算中, 把直观的操作活动真正转化为内在的思维活动。

(二) 操作活动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曾有人这样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但在教学中,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 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往往想得清楚, 却不一定讲得明白。因此, 在动手操作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重视和加强对中职生的做人教育 篇7

一、中职生中存在的做人素质状况令人担忧

(1) 信心不足, 缺乏理想和信念。中职学校学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 大部分是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 在中招中没能达到普通高中的要求。很多学生不想学, 学习目的也不明确, 缺乏学习动力, 有的甚至有厌学情绪。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 当前中职生主流虽然是积极向上的, 但也有不少中职生对未来信心不足, 没有进取心, 不求上进。上课睡觉或聊天, 听不进去课, 学习成绩差, 精神空虚, 无所寄托, 以致沉迷于网络游戏。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功利性, 特别看重个人利益,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不讲道德。

(2) 部分学生个性发展有缺陷。部分中职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失态, 产生失落和恐惧感, 在学习守纪上, 存在不良习惯, 如作业拖拉、随便违纪。虽然他们从内心希望改变自己, 改正不良习惯, 但又常常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薄弱, 屡屡重复不良习惯, 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3) 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在道德认识上, 部分学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道德行为方面, 表现为:无视课堂纪律, 打电话, 大声聊天等, 影响教学秩序, 不懂得尊敬师长, 甚至顶撞老师、语言不文明等。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表现为:不爱护公物;不爱护环境;不懂得节约;缺乏诚信、说谎欺瞒等等。

(4) 缺乏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对自己不负责任, 不珍惜学习机会, 生活懒散;对家人不负责任, 只顾向家人伸手要钱, 不关心体谅家人的疾苦, 追求享受;对他人不负责任, 自私自利, 待人冷漠;对集体缺少认同感, 不参加集体活动, 等等。

中职生中存在的这种做人素质的状况, 实际上是不会做人的一种表现, 这种现象与我们长期以来忽视青少年学会做人有关。因此, 我们应重视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二、中职学校加强做人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传统上是一种就业教育, 多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 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因而改变过去的育人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不仅是社会对人才的发展的要求, 也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职教师要更新观念, 以培养学生做人、成人为目标, 要有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教师要以言立教, 以身立教。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 而达到这一要求, 教师本身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良好的师德魅力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 从而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无形中实现和达到育人的目的。所以中职老师一定要注意个人修养, 增强人格魅力, 以良好的师德、高尚的人格去培养人、教育人, 用自己示范的行为激发学生出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而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3) 育德育心,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互补充和渗透, 达到共同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问题, 排除心理困扰, 矫治心理问题, 挖掘心理潜能, 培养积极的心态。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塑造符合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的好公民, 解决学生的价值观及日常道德所关注的问题, 二者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两者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 我国青少年学生出现了许多困惑和烦恼, 如孤独、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甚至对生命的轻视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实践已证明,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是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可以完全奏效的, 需要在德育工作中增加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德育的充实和补充。作为一种教育思路,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德育工作中, 就要求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心理环境, 同时, 德育应该真正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之一。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心理基础方面的支持和保证, 是德育的内容和基础, 也是整个教育的内容和基础。

(4)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陶冶学生, 做到环境育人。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特征, 也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以凝聚、感染、激励等方式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产生导向, 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 我们应着力于校园文化建设,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我校十分重视环境育人, 重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校园设置阅报栏, 在花坛、走廊张贴温馨标语, 开办内涵丰富的板报专栏等, 无不蕴涵着育人的深意。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文化活动, 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结合国内外时事要闻, 进行时事和国情教育;根据学生兴趣爱好, 组织兴趣小组彰显个性, 发展特长;利用假期, 组织学生实践活动, 培养实践能力。经常开展多样性的文体活动, 通过组织演讲、征文比赛, 开讨论会, 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拓展知识面, 提高思维能力;通过欣赏优秀的影视剧、书法、音乐作品,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通过开展有组织、有特色的班、团、学生会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开展必要的礼貌、礼节、礼仪教育活动, 告别不文明言行活动, 规范中职生言行举止等等。在校园内大力提倡自立自强、团结合作、文明礼貌、诚信等优良的做人品质, 对学生进行多样化、多角度的做人教育,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做人素质。

上一篇: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下一篇:科研能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