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数学教育(精选12篇)
学前数学教育 篇1
1.前言
学前教育也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自己的观测和理解,并查阅一些资料发觉学前教育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就谈下面几点。
2.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多准备操作材料,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前数学教育教材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工具;是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与载体;是帮助幼儿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诱发幼儿主动地探索数学学习的中介。设计每一次数学课时,尽可能将要交给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概念、内涵、以及相应的数学运算规律,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比较科学数学结论。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材料的准备是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师在研究中深深感受到活动材料的巧妙设计与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制作与提供材料时,我们从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出发,以便于操作、新颖美观、多种多样吸引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材料适合儿童的需要是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均匀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同一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对新活动很快能理解,做出反应,并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孩子则感觉到困惑不解,无从下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学习的需要至关重要,他能很好的保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知欲望。
从教师的层面主要是:对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把握能力偏弱,提供数学教育活动材料质量不高,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不够等,造成了部分幼儿学习数学的实效不够明显,严重的还挫伤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渗透数学教育,让学生在学中玩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构建数学知识,我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可能的创设情境,设计多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游戏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
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出故事中的数学知识,那幼儿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把教学内容编织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幼儿就会学习的兴趣。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是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的听故事,参与故事,从中学到知识。每次的教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对教师的要求失去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按要求去做呢?在编故事时,需要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就更高兴了。教幼儿学习认识数字时,就可以编成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子到我们班做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们,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掏出礼物:一本书,两个本子,三盒蜡笔,四只铅笔,一共十样东西,可以用1~10来表示,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就很容易认识了1~10这样的数字。但是,这样的就是内容,不适宜于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的开心、老师教的舒心。
再有,就是通过玩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幼儿年龄小,不能保持较旧的注意力,对于枯燥而抽象的数学比较不感兴趣。而对游戏化的数学活动则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把数学活动以不同的游戏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幼儿在玩中学,既满足了幼儿游戏需要,又比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例如:在讲解《小猫钓鱼》的游戏时,当幼儿钓到第一条鱼时,教师问:“钓到几条?”当幼儿再钓到一条鱼时,教师问“:一条鱼再添上一条鱼一共几条?”,以此类推。
通过故事、游戏、数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喜欢数学。
4.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幼儿学前数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再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指导),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观察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个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初步抽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是学前数学教育的极为重要的任务。幼儿学前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教学活动中进行抽象的。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兴趣的教学活动。
让幼儿操作中学习,是学前数学教育的一大进步。这种进步不仅反映在学前数学教育的活动目标上,也体现在学前数学教育形式由传统的教师预计的数学活动走向由幼儿自主选择的相结合的变化上,更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任务已从原来的教授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如何为幼儿创设教学活动环境,提供操作材料来启迪幼儿的思维能力。
学前数学教育 篇2
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儿童掌握计数活动的过程是掌握最初数概念的过程。儿童学习计数一般经过以下过程:
1)计数内容方面
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
儿童计数活动的发展经历一个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的过程。
2)计数动作方面
计数活动的动作主要有手的动作和语言的动作。计数活动中的这两部分动作的发展过程如下:动作水平上的点数一视觉的或听觉的点数;有声的语言动作一无声的默数
2.讲解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3.数的守恒:
1)通过操作活动,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数数,能够不受大小、颜色、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 数。
3、)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进一步理解数的概念,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分类:
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把无规律的事物分为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事物更有规律!
5.感知集合教育
是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使幼儿对什么是集合和元素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学会用对应的办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多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内容与方法中渗透集合、子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集合思想。
二、简答题
1.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要求: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2)遵从小组内共同的目标与约定,提供充裕的小组交流的时空
3)直言无忌与从善如流,组内交流,组际竞争
4)角色的轮换,维护小组平等机制
5)小组评价,增强小组归属感
6)教师平等参与成为组内一员
2.幼儿教学教育总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幼儿教育活动,推动幼儿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适应改革的需要,克服困难,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为社区服务。
工作目标
1)抓队伍建设,促综合素质提高
2)抓特色研究,促办园声誉提高
3)抓班级管理,促保教质量提高
3.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对话:
拿1+1=2例子来说:
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数学,今天老师带了两个苹果,现在被老师吃掉一个了,还剩几个啊?
幼儿:一个。
老师:那如果老师再拿一个苹果出来,那还剩几个啊、?
幼儿:两个。
老师:那么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那么一加一等于多少啊? 幼儿:二!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
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慢慢的去引导幼儿对事物的认真,从而引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4.幼儿教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1)别再忽视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是脑力激荡、智能提升课程!数学好-其他学科自然好!当幼童的数学程度表现优越时,也表示幼童之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能力、变通力、反应力、思考能力、逻辑推理等智能发展也在提升。
2)突破传统与现状
长久以来,错误的认知观念,低估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框限了幼童的数学认知发展;还有错误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学习路途多走了许多冤枉路,白白浪费时光与金钱!现在我们必须终止错误的认知观念与错误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的数学潜能可以得到激发与良好发展!
3)摒除传统偏见
偏见1:以数数来认数,没有以感觉教育为基础;
偏见2:画蛇添足的教学,例铅笔
1、白鹅
2、蝴蝶3……等;
偏见3:以扳手指作计算,缺少具体教具探索建构操作;
偏见4:偏重计算速度与结果,以为计算能力等于数学能力;
偏见5:齐头式的教材与教学,忽视幼童差异发展;
偏见6:低估与否定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
4)快乐的学习
5、幼儿数学教育原
1)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这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数学是一种能力;其次,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能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2)数学学习方式要发生转变
一种是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另一种是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 际意义为主的学习。
3)在生活中学习
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
4)科学和数学融为一体的原则
首先科学探究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在较好的完成了科学探究在这方面的工作,幼儿才能更好的投身到数学教育的活动中去,满足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三、活动设计
比较厚薄
适合4~5岁的幼儿
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厚薄。
2、能将五六个物体按照厚薄的差异进京正排序和逆排序。
活动准备:
1、厚、薄不同的三本书。
2、厚薄不同的饼干片、黄瓜片、积木等。
3、幼儿操作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直接实物比较,初步感受物体的厚薄
1、出示两本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让幼儿通过比较说出哪本书厚,哪本书薄?
2、出示第三本书,那它呢?比谁厚?比谁薄?(引出比较是具有相对性的)
3、出示厚薄不同的4块饼干片,请幼儿说出哪个最薄?哪个最厚?并请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列。
二、幼儿分组操作
1、幼儿按照厚薄不同,给积木进行从薄到厚或者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列。
2、幼儿按照指令迅速寻找最薄或者最厚的积木。
三、幼儿集体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图标,请幼儿按照要求圈出最厚与最薄的物体。
学前数学教育 篇3
关键词:儿童教育;数学;启蒙;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08-01
数学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而且是普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在儿童入学前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无疑将有利于他们顺利地在小学学习数学,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并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
一、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
幼儿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蹒跚学步,生活的环境逐步扩大,从家庭、邻舍到托儿所、幼儿园、公园、商店、街道等等。
在他们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每样东西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位置呈现在幼儿面前,如幼儿见到自己母亲的脸是圆圆的,两只眼睛是大大的;自己的一只小手有五个手指,粗细、长短各不一样;玩具皮球是圆的,积木盒是长方体的;知道小白兔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两只红眼睛、三瓣嘴唇、四条腿,还有一条短短的尾巴等等。
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断感知着数、量、形、类别、次序、空间、时间等数学知识,在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因此,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既是儿童生活的需要,又是其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了解周围事物和环境。它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是幼儿学习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往往需要通过某些活动方式,如观察、操作、提问等表现出来。
例如,在和幼儿玩二进制猜数游戏时,他们会被一个个神奇的二进制猜数玩具所吸引,会对老师或同伴猜中的数字或物品产生很大的好奇,会迫切地提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在这样的认数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展现。正是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发了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并由此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
三、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多途径的,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由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辩证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即使是让幼儿掌握初浅数学概念和学习简单的运算,也需要他们把感知到的材料,经过一番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发展幼儿的智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幼儿思维发展的需要,起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作用。
1、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通常所指的幼儿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它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前提。幼儿数学教育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充分的数学教育内容,丰富、具体、形象的物质材料,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使幼儿在主动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对待智力活动的良好态度和主观愿望。
2、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思维按其抽象性可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方式,这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成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
因此,培养幼儿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充分依靠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例如自然数3,它可以代表3个皮球、3只小鸡、3架飞机、3朵花等一切数量为3的具体事物的集合。3就是从元素为3的具体物体集合中舍去了皮球、小鸡等具体特点,仅抽象出它们数量关系的结果。幼儿在初步数学概念的获得及进行简单的运算过程中,经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由对感知到的材料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运用不同材料,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幼儿反复多次感受同样数量的多种物体,在取得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抽象出它们在数量方面的共同特征,会正确点数并说出总数,从而达到初步理解某数实际意义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也通过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3、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敏捷性、灵活性是思维在智力品质上的特点,是衡量思维水平的标志之一。
例如,让幼儿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形状或其他不同特征)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排序活动;用不同的方法使两排数量相差1的物体变成一样多;10以內的加减运算等等。这些活动均要求幼儿改变思维方向,对同一对象从不同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加快思维的速度,进而提高。
学前数学教育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乔治·莫里森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一书中指出, 教育的水准和背景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性的四个维度之一, 幼儿教师要有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准备课程学习。随着幼儿园对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课程应注意与幼儿生活相结合, 努力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学前教育基本知识以及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的数学教育应用能力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 研究幼儿的数学以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等, 具有全面性、应用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 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 并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幼儿园教师需要在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通过对实践的反思, 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但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仅以教材为主, 教学实践机会也较少。笔者尝试对这门课程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改革。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 课程改革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 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教学以实际工作情况为引线, 突出教学的年龄特点, 最终达到以下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探讨和创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环境;二是优化并调整教学内容, 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四是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五是让学生掌握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内容整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通常包括:感知集合、量、几何形体、数概念、时间、空间等内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思路为按照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再配合相应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此次课改, 我们把各部分内容分别融入每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 使得学生能像在幼儿园教学一样,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同一内容的不同难易度的教育。例如, 小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包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能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三)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生活体验, 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幼儿听、说、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感受能力, 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 注重小组合作能力。除传统讲授法之外, 还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讨论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 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节课不单纯强调理论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归纳。例如, 在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整点”中, 课前将案例的教学过程发给每个小组, 先进行案例分析, 要求小组阅读讨论后补充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 课上分角色扮演, 进行模拟教学, 小组内进行试讲, 所需教具、学具自行准备。最后, 总结“认识时间”活动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 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考试考核摒弃了以前的单一化理论考试, 而采用多元化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课程学习评价采取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终结性结果评价相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小组活动记录、到课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考核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例如, 对小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首先由小组自评, 总结本组教学活动表现, 再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评价,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形成对该小组的综合评价。终结性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设计课程和讲授课程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 前期准备
针对本课程, 通过与幼儿园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以往课程安排上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课程整体分析和设计时, 也相应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教材选定、人员分工、社会调研等。在课程设置上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 并在每个年龄段选取比较重要的内容让学生研读、讨论, 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6~8人) 完成任务。
(二) 实施模块化教学,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分解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以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任务, 教师讲授理论时要大量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二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 按年龄班划分, 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幼儿园见习等形式的训练,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第三模块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在班级或幼儿园进行试讲,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能力完成教学。具体模块安排如表1所示。
(三) 加强实践训练, 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模拟训练之前, 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上教学示范课, 传授一名称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技能, 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教学能力, 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训练项目有:编写教案、说课展示、模拟试讲、幼儿园见习等。具体实践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其中, 模拟试讲即模拟仿真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应用模拟仿真教学, 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 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 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 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 在学习中往往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 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学生由于经常要分组活动, 小组每位成员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任务, 并且在合作过程中, 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和指导其他组员完成任务。所有人都能为完成小组任务而主动参与, 并尽可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从而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 锻炼了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弹、唱、跳、说、画这些传统教育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需要了。通过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掌握以上这些基本技能, 还应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说课、模拟试讲、亲自到幼儿园观摩或组织教育活动,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 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开发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就需要教师有设计及统筹课程的能力, 即课程开发能力。当前, 幼儿园课程也随着新理念、新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 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 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
(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常幼儿园教师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保教工作的, 需要与其他人共同配合来完成,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在课改中, 学生分成小组, 协商决定组长。大家选择主题并确定活动内容, 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 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终设计出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1]George S Morrison.Fuddamental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3th edition) [M].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3.
[2]杨敏, 田景正.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分析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1) :56-59.
[3]徐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冯晓霞.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0) :3-12, 45.
[5]李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147-148.
[6]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4) :61-63.
[7]张岩莉.幼师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与教育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2) :54-57.
[8]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9]秦光兰.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意义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80-83.
[10]汤振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 (11) :101-106.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笔记 篇5
1.儿童的发展(个人本位)。2.社会的要求(社会本位)。3.学科的特性(学科逻辑)。4.学习心理学的伦理(心理逻辑)。
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理论
《儿童的数学概念》、《儿童的几何概念》、《儿童的空间概念》、《儿童的时间概念》、《儿童的机遇观念的起源》。
关于知识的建构: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
关于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阶段1:个体只注重事物的某一特征,并以此特征为判断的依据
阶段2:个体能注意事物不同方面的特征,但作出判断时依据的标准不确定
阶段3:个体同时兼顾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并能综合各方面特征作出判断
关于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研究:
守恒与守恒概念的发展:守恒是指个体能够不因物体的外在形状的变化或空间位置的改变二正确的感知物体数、量、形。三个标志:恒同性;可逆性;补偿性
数概念与运算:点数-说出点数-数序(自然数中的位置)-数的组成-相邻数-形成数概念
在《而然的空间概念》一书中,皮亚杰明确提出儿童最早的空间概念是拓扑性质的观点。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基本主张1.提供实物操作2.注重概念建构的过程3.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顿悟。凯米在《幼儿重新发明算数》指出关于数学教育的形式是日常生活情境和团体游戏。
教师预定的数学活动和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重点)
分组数学活动
特点:(1)幼儿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2)以小组学习或个别学习为
(3)教师为幼儿提供并投放合适的玩教具(4)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价值:(1)有利于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取得发展(2)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3)有利于培养幼儿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4)能更好的培养幼儿数学的兴趣,满足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5)有利于加强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注意:(1)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降低(2)教师要有的放矢的投放材料(3)教师要及时观察并指导幼儿的学习(4)不可作为唯一的数学教学途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1.操作法:操作法是指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焦距、环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探索,获得数学感知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2.区分比较法、发现法和寻找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环境创设
1.感受数学美,使儿童“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数学的科学美;数学的抽象美;数学的创造美
2.渗透数形结合,辨“抽象数学”为“形象数学”:借助幼儿园整体空间环境感知、学习数学;利用区角
活动合理投放材料,刺激儿童有效地数思维(关注材料与活动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层次性;体现材料和活动内容的动态性、开放性)
3.充分利用空间材料,引发儿童自发、自主的探索与学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1.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
列乌申娜的研究:1.儿童在最初形成的是关于集合的含糊的数量观念,而后是关于作为统一整体的集合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对集合的比较的兴趣和更准确地确定集合中元素数量的兴趣,以后儿童才能掌握计数的技巧和数数的概念。(说明了什么?)
举例:关于儿童的辨数、认数和点数的掌握
辨数:能辨别出两堆不同数目物体的多少。认数:瞬时内不凭数数,只凭直觉说出物体数目
点数:能逐一按物数数,并说出总数
不会辨数就一定不会认数和点数,会认数不一定会点数,会点数就一定会辨数和认数,会认数则一定会辨数。数概念的发展规律:从辨数开始,然后发展到认数,再由认数发展到点数。
2.感知集合是学前儿童形式数学概念的基础
感知集合及其元素是计数的基础。学会计数的标志:会按数取物,并能说出总数。
举例:计数训练单纯的计数训练,并不能导致数概念的获得,感知集合的元素是学习计数的前提,是儿童初步数概念形成的基础。
3.感知集合及其包含关系有助于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理解并形成这样一种包含关系,才能理解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每一个都包含在它的后继数里面,最后的数包含了全部所有数物体。
4.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阶段
1.3岁前,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2.3-4岁,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3.4岁左右,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4.5岁以后,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的阶段
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方法:感官参与;寻找比较;游戏情境
格尔曼的正确数数5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固定顺序原则;基数原则;顺序无关原则;抽象原则。说出总数标志着他已经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1.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理解10以内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2.理解10以内自然数的顺序;
3.理解数的组成。
学前儿童10以内的基数教育
1.计数(数数)教育基本顺序:口头数数---点数----说出总数
(1).按物点数(小班)
教学要点:教师示范,教会幼儿用右手食指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逐一点数物体,并点数一个物体说一个数词。
教学变式:出示一个物体,让幼儿说出一个数词;移动一个物体让幼儿说出数词。
(2).说出总数(小班)
教学要点:点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时,用画圈颜色等着重的方式,突出强调最后和数是所有物体的总数。小结:按物点数和说出总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不是同一个过程教学中可分步骤进行。
2.按数取物(小班)
教学要点:通过设计活动,让幼儿练习按数取物。思考:你会怎样设计?
注意:1.设计活动要选择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活动材料。2.注重活动材料排列形式的多样化。
3.目测数数(中班)目测数数:即用眼睛代替手指的一一点数,在心中默数,并说出总数。
教学要点:用眼睛看一个物体,在心中默数一个数。
活动设计:看谁数的快
注意:在儿童掌握数的实际意义后进行。
4.按群计数(中班)
教学要点:通过操作活动材料,让幼儿逐步建立数群的概念。
活动设计:卡片的秘密
5.认识相邻数(中班)相邻数是一个数与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大,比后面一个数小。
6.倒着数(中班)倒着数:指与按自然数方向相反数数。
教学要点:1.活动设计应结合实物或图片调动幼儿感性经验。2.一般先进行5以内的倒着数,再进行10以内的倒着数。
活动设计:学习正数和倒着数5个苹果。
7.认识“0”(中班)
教学要点:发现生活中的0,让幼儿知道0 不仅仅表示没有。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
1.从拓扑图形到欧氏图形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2.从局部粗糙的感知到完整、细致的辨认
3.抽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一般过程
1.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2.从绝对到相对;3.从模糊不语到逐渐精确
年龄特征
1.4岁左右 能判断差别不太明显的一组物体中最大的和最小的;能辨别远处物体的大小和不同位置的大小;还不能识别其他的差异量;对轻重的感觉有了初步的发展。
2.5岁左右 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一次区分和排序;在一组中找寻相同的物体,但未达到守恒;比较精确的区分物体的高矮;按照一定的顺序简单排序。
3.6岁左右 能运用相应的词语描述物体的量的各特征;能理解大小和长短的相对性;理解量的可逆性和传递性;理解物体在长短、面积、容积等方面的守恒。
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1.由上下—前后—左右2.从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
3.从近的区域范围扩展到远的区域范围
年龄特点1.3-4 视觉;区分上下;对前后有局限性;不能区分左右
2.4-5 区分前后的面积逐渐扩大;并且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3.5-6 把空间区域划分更细致;找出空间的中心位置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教育的主要目标:小班年龄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区分上下、前后(以自身为中心);中班年龄的目标定位在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和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大班则主要学习“左右”位置的区分(从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
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1.对时间顺序的认识由近及远,由周期短到周期长;
2.先认识时间顺序的固定性,再认识其相对性
3.对时间顺序的认识以本身的生活经验为参照物
4.相关的词语发展与对时间顺序的认识从不同不到同步的结合过程
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的一般特点
1.易受生活实际经验的影响:
在感性基础上形成,年龄越小与具体的活动的联系与紧密、范围也越狭窄。不精确,带有模糊性。
2.易受知觉影响,把时间和空间等同起来理解皮亚杰的两个布娃娃赛跑实验
3.更易理解的短周期时间顺序周期越短,越容易找到参照物和具体实践
4.表达时间的词语发展存在一定困难使用的并不是表示时间词语,而是表示时间顺序或不确定时
间的词语;即使使用了时间单位的词语,也未必理解其中真实的意义。
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概念的目标:小班进行认识“早、中、晚”“白天与黑夜”;中班进行认识区分“昨天、今天、明天”;大班进行认识“年、月、四季、星期”以及认识认识时钟(整点与半点)。
适宜年龄段:大班
教学过程:理解时钟的用途;认识时钟外观;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转动;理解时钟的整点和半点。幼儿园数学评价的主体
评价主体:管理者、教师、幼儿、幼儿家长
1. 以管理者为评价主体
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和幼儿园的管理者。
我国的学前教育评价制度采用的是以幼儿管理者为主体的分级分类评价方式,这是一种总结性评价。
所谓分类就是把幼儿园划分为农村幼儿园与城镇幼儿园,公办园与民办园等不同的类别。
所谓分级就是根据相关的标准把幼儿园划分为七个等级,包括省级示范幼儿园、市级示范幼儿园、市一级幼儿园、市二级幼儿园、市三级幼儿园,合格幼儿园,准办幼儿园。
2. 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幼儿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间的互评和教师自评。
3. 以幼儿为评价主体幼儿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以幼儿家长为评价主体根据谁消费谁有话语权的理念而来
日本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主要是采用这种以幼儿家长为评价主体的模式。
学前儿童数学评价的内容
1.学前儿童数学发展状况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数学活动评价的方法
教师的自我评价;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指设计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时应着眼于儿童得到全面整体的发展。两层含义: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考虑儿童的原有基础,教育要求和内容应以儿童的自身发展和成熟程度以及可接受水平为基础;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落脚点。
2.主体性原则
儿童主体性: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形式的安排,注重激发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活动环境的创设具有兴趣性和探索性,可供儿童自主交流和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可以引发儿童积极主动的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相应的数学经验和数概念,发展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教师主体性:教师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教师自身参与数学活动的角色定位和把握;对幼儿数学活动的直接指导;对幼儿数学活动的隐形支持。
3.渗透性原则:指将数学教育与儿童的生活、各种不同领域的教育内容、各种不同学习形式和方法加以
有机融合,是数学教育成为儿童早期启蒙教育。两层含义:数学教育内容与其他领域教育内容相互渗透和整合;数学教育活动的形式应体现渗透和整合。
4.科学性原则:数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的科学性。内容的科学性是指交个孩子们的内容是准
确的前科学知识或科学知识;方法的科学性是指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活动内容幼儿的学习特点相适应。
5.系统性原则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过程
1.了解、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
2.选择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3.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4.设计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案
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名称;目标;准备;过程;建议(延伸)
学前数学教育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
引言
数学课程作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不仅肩负着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素质高的幼儿教师队伍的重任,而且还担负着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提高幼儿教师科学文化水平和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众所周知,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让学生体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课程观,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学习与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数学教学水平等,已越来越被数学教学工作者所瞩目。因此如何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落实数学教育为幼儿教育培养优秀的教育师资便至关重要。
1.学前教育数学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五年制学前教育数学课程设置所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以下笔者将针对所出现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其中一方面是从学校的方面而言的,首先是各阶段开设的数学课程之间缺少整合,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难度大、要求高,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脱节;其次是课程多为实践课,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数学主要是介绍如何设计数学活动,侧重于教学方法,很少涉及数学知识点,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第三是教材的使用很不规范,很多学校采用二三分段学制,前二年使用的是普通高中数学教材或者是中等师范学校数学教材,后三年则采用的是三年制高中毕业起点学生的数学系列教材,而具有科学结构体系的、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的,首先是学生的起点低、基础差,缺乏数学学习信心,五年制学生大多经过中考失利,文化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数学基础尤其薄弱,进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初中阶段,老师几乎支配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包办学习的结果,是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计划统筹安排。进入幼专后,学生仍以初中学习方法应对,导致事倍功半、毫无学习成就感,数学学习困难重重。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学前教育专业实现新发展的建议
2.1树立科学的数学课程观
多年来,我国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一直停步不前,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编制人员在编制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传统的课程设置的模式,未曾有任何的突破,因此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停滞不前,因此要实现突破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树立科学的数学课程观,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数学课程,是进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即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学课程观,才能凸显具有特色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结构体系。
2.2实现五年制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
“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正是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结构体系所蕴涵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把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学课程观,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针对五年制初中毕业起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学习目的性不强的特点,由原来的高中数学、幼儿趣味数学两门数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数学课程,课时也由每周各两课时变为每周四课时,构建出了一套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新的数学课程结构体系。相同的学习时间,但是整合前后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整合后的数学课程设置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熟悉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增设数学专业课,完善数学基础
课程设置不能照搬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方案,尤其是数学课程兼具基础和工具性学科的特点,一定要本着“打牢基础、拓展应用”的原则,不断完善数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大多数学校的课程中涉及数学的专业课多是《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该类课程属于专业实践课,而且数学内容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与课时不能满足学生对自身能力提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活动设计,应将其独立出来,自成一门课程,同时配合这门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体系,设置对应地类似于《基础数学》的理论课。此外,还可增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课程,有效提高学生对幼儿数学教育所需的理论支撑,从而达到课程设置多样化、适用性强、并将理论和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进而不断完善数学基础。
2.4更新学前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是选用多样有效的教具: 教具简单功效不凡,圆柱在展开前很难想象其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切开西瓜才易理解球体的截面是圆。生活用品闹钟、毛线针、篮球、等都可以做教具;其次是适当使用多媒体等教辅手段:图片与视频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更易理解,使立体几何得以实现教学优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合理控制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否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第三是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杜威的主张是“从做中学”。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理新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思维的积极性,让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协调共振状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信心,培养出成就感。
3.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整体评估。分数不能等同于学业评价,分数仅仅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方面的评价,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业评价,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采用多元化策略。学习效果的检查应该包括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评价既要包含课上和课后学习评价,又要包括阶段性考查结论和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考评等等。有的放矢施教、科学评价分析,让数学教学评价公正、公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进步乐趣,是学生享受和发展数学学习的良好开端。从多方面对一个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进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五年制学前专业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层次,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学生正成为学前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质量,因此,我们要探寻数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与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契合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样不但可以缓解数学教学中诸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其更好地为学前教育专业服务,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以适应幼儿教师日益增长地文化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小清.关于学前教育数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8年06期
[2]魏萍.浅谈当前学前教育数学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应遵循的原则[J].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基金顶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项目研究成果
学前数学教育 篇7
一、存在问题分析
1.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不完善
课堂管理目标是开展课堂管理的“方向盘”, 决定着课堂管理的实施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等. 新课标规定, 课堂管理的目标应当包括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长远目标是指课堂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根本”,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本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求师生良好的关系, 教师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合作伙伴, 师生成为共同学习、成长的伙伴, 彻底改变过去紧张、单调、沉闷的课堂环境, 构建活跃、宽松、自由的课堂管理环境. 中心目标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课堂管理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保证学生按照教师授课要求, 在知识、技能、思想、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在课堂管理中, 长远目标、基本目标、中心目标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的. 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目标并不完善. 一方面, 数学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管理过程中, 对于远期目标的关注较少, 过分压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单方面的强调数学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完成, 忽视了幼师生从事幼教工作的长远规划, 缺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引导, 导致未形成师生共同的长期的、宏观的、共同的愿望. 另一方面,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对于其过程与方法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重视度不高, 尤其对幼儿园需要具备怎样幼儿数学教师考虑不充分, 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堂管理目标、教学任务等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 课堂主体定位不准确
新课标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合作者. 在课堂管理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学好数学提供“服务”,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互动交流中领会并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但现实生活中, 课堂管理往往以教师为中心, 主宰着课堂管理中的各个环节, 比如教师布置课堂任务、安排课堂教学的进度等, 在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时间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 教师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接受程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被剥夺, 只有在教师点名提问时, 才会有学生“发声”, 但往往也是回答课本上的知识, 而不会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目标、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等的看法. 这样往往导致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为准备教学任务付出了很多心血, 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较差. 二是在课堂中能够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课堂上表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但在学生心中大多有“怨言”, 对教师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 这样就会逐渐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是在教师“高压”的课堂环境中, 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独立思考能力, 完全是在教师的掌控中机械的学习, 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索能力无疑是一种扼杀,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3. 课堂氛围缺乏生机
课堂氛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轻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提前进入“教”与“学”的状态, 促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情绪高涨, 思维敏捷、“教”与“学”的效率提高;但如果处于紧张、消极、沉闷的课堂环境, 教师产生厌烦情绪, 对于教学任务“草草了事”, “心不在焉”, 严重阻碍教师真实教学水平的发挥;而处于压抑环境下的学生, 往往也会呈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 兴奋度不高, 注意力分散, 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课堂氛围是师生、生生共同配合产生的学习氛围, 是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是否融洽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对一所幼师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 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课堂观察中, 我们也发现整个教学过程秩序井然, 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张而有序, 但教师“讲解、提问”的过程占了大部分时间, 学生的回应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出现较少, 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好字, 课堂氛围略显压抑、沉闷, 缺乏生机, 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忽视了对师生关系的处理, 缺乏对于课堂氛围的重视, 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关注较少.
二、优化策略浅析
1. 因材施教, 明确课堂目标与计划
课堂管理目标是课堂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决定着学习内容、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 提高学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了解学生学习经验, 并以此制定教学目标与计划. 尤其是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知识点关联着另一个知识点, 因此,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找到适合每名学生的课堂管理目标和课堂管理计划.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曾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取决于性格因素特别是意志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性格是培养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重要因素, 不同性格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能力和注意力都有所不同, 思维的灵活度和理解能力也有所区别, 因此, 在教学前,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性格, 根据每名学生的性格特点, 规划课堂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课堂管理的成败, 教师与学生是最亲密的, 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因此, 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中最纠结、 最复杂的关系. 只有教师正确地认识师生之间的矛盾, 并巧妙地化解冲突与矛盾, 建立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 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取得成效. 每名学生都是不可代替的独特的个体, 在课堂中, 教师要学会尊重每一名学生,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改变传统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威严”, 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人. 因此, 一方面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学生, 相信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将学生当作与教师同等地位的人, 而后才是需要督促、 需要爱护的孩子. 另一方面, 教师要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
3. 强化课后反思, 提高管理水平
课堂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课前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课堂上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课堂纪律的维持, 还应当关注课后学生反馈信息和教师的反思. 通过与学生交流以及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可以了解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同时教师应当不断反思, 在反思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 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 比如编写课堂日志可以较为全面地记录教师在课堂管理的全过程, 将自己的“闪光点”和“失败之处”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既可以加深印象, 又可以作为自己教学成长的记录. 通过对课堂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 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管理方式, 逐步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案例进行研究分析,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 促进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的充分结合, 培养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 提高教师实践反思能力, 进而提升专业水平; 另外. 在对课堂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 不仅需要教师对课堂管理的反思, 还要重视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课堂管理案例的看法,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通过师生对课堂管理案例的共同分析与反思, 制定新的课堂管理目标和适用新的课堂管理方法.
4.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目前,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评价机制使学生处于课堂管理的被动地位, 不能满足现在新课改的要求, 必须完善学校管理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管理评价主体. 一是数学教师之间的评价. 数学教师之间具有相同或是相似的知识背景, 熟悉、了解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重点知识、学生的基本概况等各方面的内容, 能够提出具体而切合实际的评价意见. 另外, 教师之间的评价还可以看作教师之间互相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促进教师之间形成“竞争+合作”的良性循环. 二是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主体, 也是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的最直接“接触者”, 因此,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最具有“发言权、评判权”. 通过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 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5. 重视实践作用,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观念与幼师生未来的职业要求相差较远, 因此, 在数学课堂管理中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是“课前练教”, 在课堂教授新知识前, 先挑选一名学生带领同学们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 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教课能力. 二是充分利用仿真模拟教室. 目前师范学校都配备了仿真模拟教室, 在仿真模拟教学环境下,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 自己查找资料,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培养了学生作教师的意识. 三是组织见习实习. 为了保证学生直观地感受幼儿教育工作, 教师可以适时的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实习, 观摩幼儿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 或者直接给幼儿讲解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与应当具备的素质,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择业能力.
总之, 数学课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数学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 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一轮课堂改革对于数学课堂管理提出的 “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下, 只有不断优化现有的课堂管理模式, 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更多的生机.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担负着幼儿教育的重任, 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 以适应不断提高的幼儿教育水平和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的需要.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必须优化课堂管理, 以保证数学教师与幼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课堂氛围的和谐以及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在课堂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结合实例谈谈优化数学课堂管理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管理,优化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09) .
[3]张金福, 刘翠兰.新课程与课堂管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4]宋秋前.课堂管理问题问诊与矫治[J].教学与管理, 2002 (4) .
学前数学教育 篇8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关于数学学习困难学生 (以下简称“数困生”) 问题的理论研究, 这些研究是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女生中的“数困生”与大多数“数困生”相比, 其形成的原因既有共性, 又有差异.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女生数学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女性的智力特点、女性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女性数学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1 女性的智力特点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 把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 人的智力至少包括以下7种:①言语—语言智力;②音乐—节奏智力;③逻辑—数理智力;④视觉—空间智力;⑤身体—动觉智力;⑥自知—自省智力;⑦交往—交流智力.据国内外专家研究, 女性在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的发展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感知觉方面, 女性擅长于听觉和言语知觉, 女性的听觉能力较强, 听觉的敏感度较高, 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较好, 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视觉和空间知觉能力较差.在注意力的发展方面, 女性注意多定向于人, 对人的注意方面稳定性较好, 持续时间较长, 一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注意, 很敏感.在记忆力的发展方面, 女性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 她们在复述课文时, 常喜欢从头到尾, 逐字逐句地进行, 不很注意对识记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或逻辑加工;她们还偏重于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 对具体事物的记忆较为精确, 因而模仿性强, 能凭形象记忆精确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语言.在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 女性由于心理感受性较强, 叙述事件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由于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 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相对占优势, 因而更多的是偏向于形象思维类型.这种思维类型的特点, 表现为直接印象的鲜明性、生动性, 如表象、记忆、想象的直观性, 思维的形象性等.在想象力的发展方面, 女性由于其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 表象材料偏重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而想象常带有形象性.在解决自然科学问题时, 女性常容易忽视想象的作用, 而习惯于一般的思维活动, 而且, 女性的行为易受暗示, 较缺乏决断, 稍感困难就易于墨守成规, 易于被新奇的东西或怀疑的东西所抑制.因此, 智力特点决定了女性在数学学习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 女性学习的心理特点
据国内外调查, 在学科成绩突出的分类上, 男性理科成绩优秀的人数百分比较文科为高, 女性文科成绩接近和达到优秀人数的百分比则又较理科为高.由于女性擅长于机械记忆、短时记忆和形象记忆, 其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 所以女性一般较喜欢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 在学习活动中, 女性喜欢模仿, 并逐渐形成倾向于模式、注意细节的思维趋势.在课堂上, 她们更喜欢老师有声有色的言语讲解, 喜欢朗读.在学习活动中, 女性对事物感知的绝对感受性较高, 对感知过的周围事物和外界刺激较为敏感, 擅长于听觉和言语知觉, 在看图计算、辨别方向、研究图画、机械操作等空间知觉方面不如男性, 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原理、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记忆不够好, 学习逻辑性强、抽象程度较高的内容时困难较大.在解决自然科学问题时, 女性缺乏相应的独立性, 对具体场合的依赖性强, 女性在思考问题时, 喜欢用个别表示一般, 习惯于依赖直观形象的材料进行思维, 习惯于用现成的知识解决问题, 而不善于分析事物并揭示其规律, 因此显现出思维具有表面性.女性的思维方法是泛化的, 比较呆板, 缺少新奇性和独特性, 不善于超越固定和传统的“模式”, 其思维在分析性的归纳、概括等方面的能力较弱, 难以在需要高度智慧的自然科学领域里有所突破.分析表明, 女性智力及学习上的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3 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群体人格特征
据黄琼老师在上海市对学前教育专业女生人格特征的测试和研究, 她们在以下方面具有典型的人格特征:
1) 对人方面:对人热情, 富于同情心, 乐于与人交往并能与别人和睦相处, 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轻松、随意, 且随遇而安.
2) 对事方面:处事上一方面表现出精明机灵, 世故能干, 另一方面也往往感情用事, 责任心差, 缺乏恒心.
3) 情绪方面:情绪易激动、兴奋, 亦容易产生烦恼, 面对现实缺乏稳定而成熟的自制力量.
4) 认识方面: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思维较迟钝, 学识较肤浅.
5) 与高中女生相比, 学前教育专业女生更外向、热情、活跃, 希望与人交往, 并且在交往中机灵、能干, 有一定处事能力.同时, 她们又比较敏感、易感情用事, 行动容易冲动.而高中女生更稳定而成熟, 处事有恒心, 独立性、责任感强, 更善于进行抽象性思考.
以上研究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在某些人格因素上的一些缺陷.例如, 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比较差等, 这些与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是相悖的.
4 数学学习方式主要是机械学习
数学机械学习就是指学生对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缺乏理解而进行的单纯重复式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没有纳入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 新旧知识没有融会贯通, 没有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英国教学法专家Skemp教授认为机械学习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据调查,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偏爱专业技能课, 而不重视文化基础课, 在数学学习中, 表现出死记硬背、被动应付的机械学习倾向:
表现之一是学生虽然记住教科书中的定义、公式或定理, 但不理解它们的实际内容和涵义.如有的学生能正确复述函数的定义, 但关于函数的概念易犯以下错误:函数只对应一个法则, 所以分段函数不是函数;函数图像应该是连续的, 所以取整函数不是函数;函数自变量的变化必定会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所以常值函数不是函数;函数一定包含代数表达式, 所以
表现之二是学生生般硬套数学公式、法则, 而不注重这些公式、法则成立的条件.例如有一道习题“证明xn+yn (n是奇数) 能被x+y整除”, 粗略一看, 适合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 但认真思考, 它与数学归纳法的条件不符, 因为这里的n (奇数) 虽然是自然数但不是连续的自然数.可是在作业中发现很多学生都直接运用数学归纳法去证, 结果出现不应有的错误.
表现之三是学生把不同的数学分支或同一分支的各个内容看成是孤立的, 彼此没有联系的知识.如有的学生学习了解析法证题就忘了几何法证题.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时, 总是把它们看成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函数, 而在应用的时候恰恰需要二者变通.
李大潜院士在“上海市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发言时指出:“数学学习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学科, 首先, 数学是要理解的, 不懂去背根本没有用, 诗词歌赋可以先背下来再去理解, 数学首先是理解, 然后把重要的东西记下来.其次是熟练, 博览群书对数学没有用, 读数学只要钻研好一本书就行了, 关键在于认真训练, 真正学到手.再次就是要循序渐进, 一步一个脚印, 跳跃式前进不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机械学习由于没有触及到数学学习的实质, 所以学习效果不显著.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具有典型的人格特征, 数学学习困难是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 是由于女性的智力特点、女性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女性数学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智力,人格特征,机械学习
参考文献
[1]傅安球.男女智力差异与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17-53.
[2]周毅刚.女性教育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63.
[3]张定强, 张怀德.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M].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 :60.
学前数学教育 篇9
一、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现状
1.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学前教育数
学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数学基础差异较大, 并且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速度与接收应用能力差异也不小, 其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极差, 认为数学课程极度枯燥、乏味, 学习态度一直不能端正, 数学课程中有关的任务或作业往往不达标。由于数学课知识逻辑性、连贯性较强, 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很难跟上课程进度, 致使他们比较抵触对数学的学习, 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自我约束能力欠缺,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较差, 课堂学习热情较低, 课下自学意识欠缺。
2.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 即使一部分学校学前教育数学专业的老师有着较高的学历, 也对数学知识有过系统的学习, 不过老师还做不到充分地掌握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理解能力, 加上老师自己的经验有限, 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质量都不太符合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要求。
3.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考核方式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 大部分学校对于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考核方式就是学业考试, 几乎所有的学生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死板地对数学课程进行学习, 并且学校进行考核的方式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学校都是采用笔试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体现, 致使学生逐渐淡化对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学习与开发。另外, 学生还不太理解学前教育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含义, 比较忽视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4.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
大部分学校中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工作中, 所用的教材都不太具有实用性能, 教材的主要内容都比较注重数学理论的讲解,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和乏味。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内容分散程度很大, 课程内容也很多且关联性强, 不过学校安排的数学课程教学学时则不多, 教师不得不在规定的时间里讲完所要学习的内容, 导致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 就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使用传统的、形式古板的讲授式教学, 学生成了课堂的附属物, 导致课堂氛围较差, 缺乏活力, 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对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及时地解决。
三、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的意义
1.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可以改善课堂效率。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通过缩减不必要的课堂内容, 为有意义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保障。在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效率, 并提供一定的时间来回顾与重新认识学生以前所学的课程, 要完成这一工作就需要课堂时间的足够充裕。对于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策略改革能够保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课程的讲授, 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可以减轻学生压力。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策略中, 老师通常都会大量地布置课堂或课下训练内容, 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会对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 且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变差, 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消失, 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对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的改革, 就指让学生的课堂训练内容优化、简化, 注重课堂训练的质量, 减轻由于过重的任务内容对学生所造成的压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推动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改革的措施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育的工作中, 需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 努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快乐的氛围,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建立起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实现学生与教师有效的互动。如果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必须让学生对教师拥有足够的信任感和尊重, 这就要依靠课堂教学中建立快乐的学习氛围来实现。学生仅仅在处于快乐的学习氛围里面, 才可以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
2.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对于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教材和课堂内容的选择来说, 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以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优化, 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前提下, 注重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性, 以改革数学教学策略。老师同时还要进行动态的跟踪, 通过不断地了解新措施在教学实践里所出现的新问题, 实时地跟踪调整, 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3. 丰富考核方式, 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 大部分的学前教育数学教学中的考核方式都很单一, 几乎都是只有笔试一种形式, 考核方式的单一与限制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按照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平时对所学课堂知识的了解与应用能力来增加考查方式;可以按照学生日常完成训练及任务的时间与质量来增加考察方式;可以按照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了解情况, 设置开卷考试的考核形式。然后学校根据以上各种考核方式中学生的综合表现来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
作为学前教育未来的参与者与执行者, 幼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关键的影响。不过, 现阶段我国的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大多都是由于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不适当的教学理念等原因造成的。所以, 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探索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新方法, 寻找改革学前教育数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 建立其科学、合理、创新的数学教育新模式。随着我们对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的工作完善与改革, 其教学水平与方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有效地推动了学前教育教学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J].引进与咨询, 2004, (08) .
学前数学教育 篇10
关键词:蒙氏教育思想,数学素养,学前教育
由蒙台梭利创立的有着一整套教育理念及配套教具的独特教育方式, 是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实践研究的热门。各地不断涌现了专门培训蒙氏教师, 配备蒙氏教具的教育机构, 各幼儿园也纷纷举办“蒙氏班”, 运用蒙氏教育法对幼儿进行教育, 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院校, 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台梭利课程是必要的且可行的, 尤其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玛利亚·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 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 是教育史上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她以幼儿教育为基础, 创立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学者认为,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过程中, 有三个非常重要且缺一不可的要素:预备好的环境、谦逊的教师、干净整齐的教具。其中, 预备好的环境是成功教育的前提, 它能够提供一个足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谦逊的教师应该具有谦虚有礼、温柔亲切、省思自我的特质, 同时具备多重角色, 如儿童的观察者、协助者、示范者、解释者、环境的预备者、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者, 是推进教育成功的主导因素;科学的教具是教育成功的媒介, 这些教具的制作原理包含了孤立化的原理, 感官教育的对比、排序分类的构造性原理, 以及由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的系统性, 教具的自动订正等。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她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 遵循儿童的敏感期, 激发儿童潜能, 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 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其主要特点:以儿童为中心;不教的教育;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完全人格的培养;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混龄教学;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摒除奖惩制度;爆发的教学成果。
二、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 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 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具体说, 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在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常常表现出以下特点:在讨论问题时, 习惯于强调定义, 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在观察问题时, 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关系, 在微观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多因素的全局性考虑;在认识问题时, 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广义化, 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
数学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建立的数学情感、形成的数学观念、优秀的数学品质和意识的综合。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认识数学素养更有意义, 广义的理解指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交流的能力、数学推理的能力, 了解数学和现实的联系以及对数学学习价值的再认识等。狭义地说数学素养是指数学思想方法和语言、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和意识或者说是数学文化中最基本的素养等。因此, 我们倾向于把数学素养当作是学习、探究数学并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水平, 是一个稳定的、可以终身受益的数学学习的学养, 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 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发展幼儿的思维结构以及要将幼儿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等。在实践中幼儿教师数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数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属于职业教育范畴, 是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特殊专业, 具有基础文化素质培养与艺术技能教育双重性特点, 而本专业学生入学时起点不高, 数学基础薄弱、数学理解能力差、缺乏数学兴趣, 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普遍较低, 因此, 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尤为重要。
三、启示与思考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借助于数字、图表、字母等方面的转换, 通过空间、数量、推理等方面的训练, 培养人们的逻辑、计算能力的学科。数学教育在蒙台梭利教学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她认为让儿童在生活与操作中自然地认知数学, 这样不但可以为儿童奠定稳定的数理基础, 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 使我们懂得了数学是一连串的逻辑性思考与串联, 经过比较、分类与归纳, 找出其间的关联性, 并借助计算方法得到理想的答案, 因此数学不仅包含数字的组合与罗列, 还蕴藏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法则。
1.操作性学习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蒙台梭利有句名言:“让我听……我随后就会忘记, 让我看……我就能记住, 让我做……我就能理解。”因此, 依据数学学习的内容, 蒙台梭利设计了与之配套的幼儿数学学具, 幼儿在数学学具操作中感受系统的数学知识, 获得了生活的经验, 将数值化的量抽象为数概念。
作为将来的幼儿教师, 不但能指导幼儿操作优质的、优秀的教具、学具, 而且自身也能完成由数学中抽象的、理念性强、思维意识强的概念或物体转化为可操作的、科学的、合理的外在形式, 运用所学到的相关数学知识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实施, 自行开发设计儿童玩、教具, 能为幼儿培养空间想象力、数的运算等技能得到提高和提升, 并学会运用数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改进蒙台梭利学具中为幼儿操作过程不可避免的情绪状态, 自我修订中易产生的“偷懒”现象, 这些都需要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思考的。
2.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数学理解能力
蒙台梭利反对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 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 在教育活动中, 儿童是主体、是中心, 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自我发现, 自我教育和成长。教师是孩子学习“灵感”的“启发者”, 与转变“头脑”的“诱导人”。蒙氏教育里的“让孩子们自己去打开吸取知识的灵窗, 运用自己的思考, 而日新又新”。让我们从一句问话中来体会这种不同:
传统式:小明, 你看看这两个球有什么不一样?哪一个是大的?哪一个是小的?
蒙氏:来!小明, 摸摸看这两个球, 你发现了什么?前者的问题, 局限性大, 而且早已规定好儿童必须回答些什么问题。后者的弹性非常宽, 他不仅要小孩亲自摸摸看, 去体会感觉, 更将问题的限度放到最大, 孩子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脑子, 发现事物的种种不同和奥妙。再来, 前一个问题, 是老师“期待”的有限答案;后一个问题, 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各种的答案。观点与立场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这样更能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
在深入研究和学习蒙氏教育思想以及实际操作蒙氏教具后,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以前所学的数学相关知识在蒙氏教具中的灵活运用, 更能感悟到曾学习过的深奥的、复杂的数学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广泛, 对相关的数学知识逐渐地明白了, 提升了她们数学理解能力。
3.自由式教育原则提升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 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 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数学是一门因果关系紧密、逻辑严谨、推理性强的学科。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类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字进行计算、量化、推理、归纳、假设等复杂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些计算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与演练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 使儿童将来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 通过主客观的交互作用而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激发兴趣, 把外部的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 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 切实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段云波.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及教具操作手册[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
学前数学教育 篇11
关键词:学前教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47-01
本文将对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将分别从:我国学前教育现状、国外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启示,两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我国学前教育现状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而大多数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绩,与幼儿时期学前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就使得一些家长、学校急于取得成效,教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首先,现代家长对幼儿教育观念偏离了教育最初的本质要求。学前教育旨在为幼儿在启蒙阶段提供有助于学前教育的帮助,以达到提升幼儿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等目的。而今家长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教育过于盲目从众,没有从孩子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出发,强迫孩子学习。另一方面,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胜任学前教育的教师,综合能力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例如:学前音乐教师一定要有专业的音乐修养。而通常大城市的学前教育水平会高于一般中小城市的水平。在大城市,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花费很大,这就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要求。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许多学前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甚至于要求相差甚远,而更是缺少专业的音乐修养,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教师水平达不到要求,也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二、国外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加强学前教育意识。
一直以来学前教育都备受家长、学校的关注,加之教育改革的不断优化,虽然人们越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但也只是少部分的人有这样的意识。发展至今,学前教育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学前教育的工作者,要时常提醒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注重幼儿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力度。对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宣传,让广大幼儿家长清楚的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其积极作用,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印象更深刻。
(二)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例如:音乐课上,在开展“一辆汽车”的音乐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辆汽车”的背景音乐,组织幼儿坐在一起,围成一个圈唱歌,并选出一个幼儿当“开车的司机”。然后,在幼儿唱出歌词“我要上车了”的时候,当“司机”的那个幼儿可以挑选一个幼儿“上车”。紧接着,这个被选中的幼儿就用手拉住“司机”的衣服(或者将手搭在“司机”的肩膀上),并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前行。当“车上”坐满四位“乘客”时,则可以开始另一轮游戏。同时,为了保持游戏的趣味性和新鲜感,教师可以在适当距离内设置蜿蜒盘旋的公路、狭窄的巷道和小桥等情境,并用钢琴或吉他等乐器来改编、弹奏歌曲。在弹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设置的情境和汽车行进的速度适当调整演奏方式和速度。如“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快速行进时,“开车”的幼儿可以用迅速奔跑的方式来体现速度,相应地,教师可以借助扫弦来弹奏;倘若“汽车”进入狭窄的巷道,幼儿在缓慢行走,教师的演奏方式可以改为分解和弦。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每个行业都有其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而教师这一职业,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标准更高、更严格。教师作育人的职业,其本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新一代的社会任职工作者的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学前教育这一教师群体。而音乐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样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首先,要培养音乐教师健康的工作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职责,学前教育应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进行传授。由于音乐教师担任着学前教学启蒙作用的责任,所要承受的外部压力是比较大的。这就需要学校进行疏导,帮助音乐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引导教师应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压力。此外,学校在管理制度上,应尽量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如实行“互帮”制度,对于教师在教学上遇到的难题,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教师之间都可以互相讨论和帮助。最后,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对于教师的薪资正常发发,以及不胡乱克扣费用等。
(四)选择有趣的学前教育内容。
首先,教材的内容是影响学前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综合考虑幼儿的实际条件,掌握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幼儿挑选有趣而又适合的教学素材。对学前的幼儿,不仅要选择易学易懂的教材,而且要选择吸引幼儿兴趣的教材,只有引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学前教育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更新学前教育内容,让幼儿不断学习现代的、有趣的教学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仅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得到快乐,幼儿在快乐中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五)实行趣味的学前教育方法。
学前教育是一个肢体表现强、思维灵活的教学过程,所以对于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改进老师“教”,幼儿“听”的局面。首先,教师要学会将音乐表达通過肢体语言展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实行“以舞教学”,通过分解每个舞蹈动作,解析每个舞蹈动作相应的歌词,与旋律所需要注意的点,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使其置身于音乐的快乐之中。
其次,教师应因人制宜的实施教学,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
最后,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教师可鼓励幼儿对歌词词语进行替换,对幼儿的创作要进行表扬、奖励,这样既可以让幼儿自主学习,还启发了幼儿的思维,培养了幼儿的创新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学前教育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学前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还给幼儿的学前生活增添了乐趣、色彩。所以,不论是教师、家长,都要重视学前教育的实行,以达到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琼,林筱彬. 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0,11:155-156.
[2]王海静. 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启示[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113-116.
学前数学教育 篇12
一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材知识起点高, 学生数学基础差
我校现行的数学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新教材, 教学内容主要是集合、不等式, 几种初等函数, 数列、平面向量, 直线和圆的方程, 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初步等。这些知识, 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如立体几何的学习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但是, 我校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与所需知识之间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差, 对初中甚至是小学的数学知识基本是一知半解, 不仅概念、公式、定理模糊不清, 计算能力、应用能力也非常差, 我曾用一份小学毕业生水平的数学题在我任教的班级进行测试, 结果及格人数只有1/4, 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四则运算都不会, 显然这种现状给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了相当大的阻力。
2. 学生对数学课的认识存在偏差
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 在学习上往往会产生一种求知欲上的惰性。他们对学习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他们认为在幼儿园里就是和10个阿拉伯数字打交道, 用的是10以内的加减法, 用不到多少数学知识, 为了以后工作的需要, 学学音乐、舞蹈、美术就可以了, 至于数学学不学都无所谓, 因此平时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忽视文化课的学习, 认为数学课可有可无。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 学生迟到、旷课现象严重, 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神采飞扬, 可真正听课的寥寥无几, 大部分学生要么玩手机, 要么看课外书, 要么睡觉或是无所事事, 有的学生虽然智商不差, 可因为对数学课的认识产生偏差, 所以不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这些状况让数学教学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局面。
3. 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 且有很大的畏难情绪
我曾在任教的班级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有70%的学生不喜欢数学, 很多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不爱学习数学, 究其原因是他们认为与其他课程相比, 数学最难, 且枯燥无味。所以, 学生整体的数学素质较差, 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方法,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 听课抓不住要点, 大部分学生不会或懒得做笔记, 不看书也不愿意看, 学习数学只是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对所学的识不会整理归纳, 知识点在大脑里就像一盘散沙, 应变能力非常差, 公式会背不会应用, 经常出现象 (a+b) =a+b之类的错误。对课外作业敷衍了事, 基本是抄袭别人的, 甚至连符号文字都抄错。虽然有些学生刚开始也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但由于自己的数学基础薄弱, 对于学习新的知识感到很吃力, 课堂上思维总是跟不上老师的讲解, 对数学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 渐渐地对数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随之也就放弃了数学的学习。
4.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能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在我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基本是依据计划、大纲及教材的要求, 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内容、进度与方法, 可以说是统一性有余、个性化不足, 内容与要求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由于课程改革, 数学课时减少, 教师只能勉强地知识塞给学生, 把数学知识纯粹作为工具介绍给学生。所以, 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 很少关注学生的基础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由于长期都处于听不懂、学不会、跟不上的状态, 且缺乏有效干预, 所以导致学生出现了“望数生畏”的现象, 并形成“习得性无助”等心理障碍, 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后续学习。对此, 数学教师应反思:学生基础差、不想学固然是事实, 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是不是也是学生讨厌数学的原因之一?
以上这些问题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单一地出现的, 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或者说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使学生能适应幼儿教育对数学教育的要求, 是我一直在思考并进行实践探索的问题。
二探索中的解决方案
1. 转变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和乐学, 这是21世纪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中职数学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 应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兼顾学生差异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视能力开发、素质培养,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会学习为主。
第一,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互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十六七岁, 他们或多或少都具有获取知识的潜能, 在教学中利用好这种潜能,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要废除“一言堂”、“满堂灌”, 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上的主体意识, 培养其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模式。但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低下,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及学生的现状, 忽视教师“教”的作用, 完全把教学过程交给学生, 只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来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必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且会使教学工作走上另一个极端。因此, 我们说“以学生为主体”要以教师如何讲和学生如何学两者的有机结合为前提和原则, 在教师的主导下, 联系学生实际, 因材施教, 才能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学习能力。针对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现状,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 在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给学生阅读技巧, 引导学生采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使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或参考书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如, 可以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答案,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培养, 达到能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自我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的目标。这是解决学生被动学习局面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不仅有利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优化内容, 适应专业培养目标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 所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现行的数学教材是针对普通中职学校所编制的, 并没有针对个别专业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做出合理的安排。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并不像其他专业那么高, 因此同样的教材在幼师学校便显得格格不入。要改变我校数学教学难的问题, 应先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 以专业通用能力为基点, 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 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着手编纂符合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实际的教材, 在内容上不要过于强调体系与结构的完备性, 以介绍数学概念为主, 解决数学问题为辅。考虑学前教育的需要, 要适当增加一些数学游戏、数学趣事、数学故事等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并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之上提倡更多的综合课与数学活动课, 如举办数学表演会,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 以现实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
3. 优化教法,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连接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 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只有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 综合考虑教学的相关因素,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合理的组合, 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目的。
第一, 恰当使用启发式讲授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是在启发思想的指导下, 以语言为主, 多种媒体、多种教学手段配合,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中职生数学感知能力差, 存在很多认知障碍, 而且对学习不感兴趣, 所以需要教师运用讲授给予指点、启发, 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 启发式讲授法会在讲解中通过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疑问,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使用启发式讲授法时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准备:把握教学内容、目标, 了解学生认知水平, 选择最优的教学模式。其次,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如问题情景、交流情景、文化与生活情景等, 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亲近学生的数学素材, 渲染教学气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想象、思考、探索,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 使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法, 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 在课前教师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查阅资料, 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 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 学生提问要积极, 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这种方法不再是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 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共同探索, 从而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法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个性。实践证明, 任务驱动法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及合作精神。
第三, 结合专业特色, 完善数学教学。在职业学校, 数学课作为文化基础课, 属于工具课教育, 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基础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特色, 注重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联系, 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衔接,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 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 可以设计问题引入:“幼儿园集体操表演要求共6行, 第一行5人, 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比前一行多1人, 那么你需要组织多少位小朋友呢?”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 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师范类的幼儿教师, 他们既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又要达到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和相当程度的组织、教学能力及动手实践操作技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 将师范专业技能训练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加强基本工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 在数学练习环节中, 多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上讲台讲解题思路, 并让学生自己点评。又如, 在学习了立体几何等相关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制作折叠屋、立体书等富有创意、与未来幼教技能相关的小制作。通过技能训练、模型的创意制作,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学会运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又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4. 多元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它调节和控制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 我们应建立一套适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 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发展,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多层次、多角度评价每一位学生, 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表现自我。如增加课堂表现成绩、作业成绩、课堂出勤成绩、课外实践成绩等, 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 淡化期末考核;在考试形式上, 可视情况灵活采用开卷、闭卷等形式, 在考试内容上, 减少定义、定理的考察, 侧重实践能力的考察。进入中职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期间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所以在评价学生时, 教师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 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正视中职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 用扬弃的态度, 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技能内化为数学素养, 让数学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专业需求, 发挥数学课程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为学前教育培养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幼儿教师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永远的责任和义务。
摘要: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起点低、文化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厚, 这势必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多问题与挑战。怎样才能从本质上改变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尴尬局面, 让数学教学与专业发展要求相一致, 是每位中职数学教师都应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探究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 希望能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韩金学.幼儿师范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及教学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 2008
[2]卢明存.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J].华章, 2010 (23)
【学前数学教育】推荐阅读:
学前数学教育05-16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论文08-2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作业答案12-22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06-17
高职数学教学学前教育11-09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论文06-30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案-图形宝宝10-21
数学史与学前教育超星尔雅满分答案10-01
学前班数学课件10-23
学前班数学《相邻数》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