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情怀

2024-06-28

精神情怀(精选11篇)

精神情怀 篇1

粗制滥造, 千人一面。一顿饭的功夫就能熬一篇鸡汤, 要是契合热点, 加上运气不错, 兴许还能有机会刷爆朋友圈, “产品”没准能成网红, 但“品牌”想如此维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关注, 恐怕很难。

宝洁公司成立于1837年, 西门子公司成立于1847年, 可口可乐公司成立于1886年……相较于中国企业, 国外百年企业至今仍旧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有数据显示, 全球范围内寿命超过百年的企业, 日本有22000多家, 美国因为历史较短也有1100家, 中国只有可怜的10余家。据悉, 在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8年, 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3年, 而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 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58年以上。这不得不发人深思, 中国企业品牌可持续发展遇到了什么问题, 到底瓶颈在哪里?

在2016年初的两会上, 中央政府对企业浮躁短命的问题开出了药方, 即“工匠精神”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希望企业借此提升产品品质, 夯实建立百年品牌的基础。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社会上各种发布会中提及率最高的口号, 政府药方对错姑且不论, 但“口号化”的现实却很难让人高兴起来。

何为工匠精神?

以万宝龙为例, 1906年万宝龙在德国汉堡创立。它的名字代表着书写的艺术。一个世纪以来, 万宝龙以制造经典书写工具驰名于世。人们可以在笔触的游走中见证时间磨砺出的光芒, 体味近百年沉淀出的文化内涵。

万宝龙的钢笔外壳由独特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 这种材料专利由12个万宝龙工匠花了数年时间才研制成功。即便使用十几年以上的时间, 笔杆的润泽度也只会有增无减;笔尖上的精致花纹都由制笔工匠手工雕刻, 而在笔尖打磨环节完成后, 万宝龙的测试技师需要拿每支笔在纸上书写, 并仔细倾听笔尖摩擦纸张的声音来判断笔尖是否磨好, 如有瑕疵则需要返回工厂进行修改。

这就是工匠精神, 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 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事实上, 德国人的极致严谨常常被调侃, 甚至被称为刻板。但是全世界都承认,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即使一支铅笔、一个餐勺、一个螺丝, 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 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归纳起来就是:对初心的坚守, 对定位的坚持, 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 对创新与极致的执著。

品牌建设需要回到品牌原点

“品牌建设需要回到品牌的原点, 做品牌就像用圆规画圆。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 是因为脚在走, 心却不变”。要想构建一个好品牌, 首先应该回归本质, 不忘初心。以国内老牌it企业华为为例, 据《焦点访谈》报道, 华为每年至少投入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 2015年, 华为的研发投入约500亿人民币, 拥有在业界首屈一指的可靠性检测及产品认证准入实验室。华为的一款手机在研发过程中, 在内部严苛可靠性测试中经历200次滚筒跌落后, 小概率听筒出现杂音, 华为测试部死活不放行, 坚决要求达标, 最终花费大量时间, 通过X-Ray找出故障原因, 制作出专用夹具定位针头以解决这一问题。

2015年5月, 华为旗下荣耀手机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极为罕见的轮胎起火, 导致集装箱内部分手机受到影响, 虽然按生产检验标准不良率仅有1.4%, 良品达到98.6%, 但无法保证在一年后是否会有隐患出现, 为保证不让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华为最终还是决定全部销毁这批价值2000万的手机。

在华为对外的手机宣传中, 华为总是另类地将品质作为其最重要的介绍项目, 这是对产品极度自信的表现, 是对匠心精神的完美诠释。做产品要回归初心, 始终将品质放在第一位。华为老总任正非曾说:“资源是有限的, 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当工匠精神成为一种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基因时, 品牌才有可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屹立不倒。

成功的消费定位深化品牌内涵

对品牌文化的科学定位确保了品牌的持续竞争力, 品牌应当具有企业文化的内涵, 同时品牌的发展应当像企业的发展一样, 具有明确的消费定位。1972年《广告时代》呼吁“定位时代的来临”。按照定位理论, 企业的发展应当聚焦, 产品线应该狭窄而深入。

可口可乐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 其成分99%是水, 而销售却占全世界碳酸饮料的50%;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迄今已走过漫漫128个年头, 其全球影响力好似一只穿越时光的巨手, 对读者的吸引力仍是经久不衰。而反观国内某些品牌在做大之后, 不顾自身定位, 将手伸到自己并不熟知的领域, 一方面懈怠了优势领域的精耕细作, 一方面品牌又为新扩展领域所累, 如此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中慢慢衰落。可见, 消费定位的成功, 是品牌创新的成功, 更是品牌文化意义层面不断科学推进带来的成功。

万绿丛中一点红:品牌匠心也需差异化

匠心意味着专注, 而且往往与独具相连, 从而引申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讲, 开阔思路、发挥创造性思维, 提炼个性化品牌核心价值是在打造匠心之后的又一重要课题。缺乏个性的品牌核心价值是没有销售力量的, 不能给品牌带来增值。而高度差异化的核心价值一亮相市场, 就能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有效的获得眼球, 引发消费者的内心共鸣

东芝隶属于三井集团, 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 创立于1875年。在现今信息技术如此快速发展之下, 东芝公司的技术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东芝的匠人精神就是日本精致文化的追求, 事实上, 极致就是一种差异化。东芝的产品一直致力于做到极致, 1961年, 东芝发明全世界第一台分体式空调;1981年发明全世界第一台变频空调, 这种对于技术的极致追求要求东芝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的境界,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之中突出自身的优势, 才能始终做到该领域中的独一无二。

当然, 除了产品以外, 企业的创新服务意识也在逐渐挖掘匠心背后的独特性。美国企业普遍重视管理自己的粉丝客户, 追求在服务上推陈出新, 努力提供高质量的售后服务。运动品牌“哥伦比亚”的承诺是:顾客的任何消费, 可以在一年内, 在全美的任何分店无理由退换货。

品牌增值的筹码:品牌图腾

五千年悠悠历史, 中国沉淀出了独有的大国智慧和大国文化, 白酒、茶叶、瓷器、丝绸蜚声海内外。特别是白酒, 因其复杂的酿造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之技艺的不断创新, 发展成为一个在高速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 依然拥有着5000亿规模的产业, 是当之无愧的大国之酿。

大国之酿, 离不开工匠。中国白酒传统酿制技艺的魅力便体现在“匠心”二字。而白酒行业的问题在于, 自身的技术表述体系深藏于业界, 与公众有着很深的隔阂。2014年, 由中国白酒“三炫客”——酿酒大师张良、销售大咖郝鸿峰、设计牛人许燎源联手打造的互联网专销白酒产品“泸州老窖三人炫”, 仅84天销量即突破100万瓶, 创造了酒业销售奇迹。

这就是大师的个人魅力与品牌完美融合产生的无穷威力。每个被称为大师的人身上都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消费者很容易将这种对于个人的崇拜与敬重, 投射到其所在的企业之上, 从而为品牌发展带来价值。大师越来越多地成为品牌的图腾, 特别是在时尚领域, 某个知名设计师出走都能够引发足够大的轰动, 从而带走一大批粉丝。

在专攻业务、追求匠人极致的同时, 我们是否还需要营销?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酒香也怕巷子深”。从20年前的央视标王, 到近几年的粉丝经济, 好的营销策略无不将品牌或产品推向风口。更何况如今“互联网+”的概念炒得正热。我们处于数据爆炸时代, 任何人、任何企业都逃不掉。时代在变, 我们的思维也该改变, 即使分不了一杯羹, 也应有学习的意识。

但需要坚定的是:我们可以大刀阔斧讲求时效, 同样更需要细针密缕慢工出细活;我们可以借鉴他山之石, 也更应该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如此提高品牌价值, 才能让世界认可中国创造。以工匠精神聚焦于产品与服务, 我们才能听到品牌中震耳欲聋的雷鸣, 就如可口可乐的创办人曾说过:“即使我的企业一夜之间烧光了, 只要我的牌子还在, 我就能马上恢复生产”, 这就是品牌建设的力量!

精神情怀 篇2

——在上仓酒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区挂职工作总结 李建强

按照市、县委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09年8月我到上仓镇挂职镇长助理,重点协助上仓镇进行上仓工业园区建设。经过一年的锻炼,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提高了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不畏艰难、扎实工作

天津上仓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起步区3.6平方公里,需征地5000亩,涉及到9个行政村,其中一个行政村整体搬迁,党和政府各项政策要落实到位,群众的认识和情绪要摸清理顺,工作的难度、强度之大,是上仓镇前所未有的。我到职后正值上仓工业园区起步之时,政府大量的工作和工业园区的起步建设重叠在一起,任务非常繁重。我立即投入工作,主动请战,勇担重任,要求加入任务最艰巨的征地清点工作小组。在工作中有情况不熟的地方,我抓紧时间走访政府各个部门了解情况,并利用晚上时间,借阅文件,以求尽快地了解当地的各种复杂情况。在各个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我们充分发挥“五加

二、白加黑”的精神,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园区规划范围内9个村的征地清点工作,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的完成了对园区规划内粮食局物料库的清点。在此期间我还参与了园区建设中对居民的征地宣传广播稿的审定工作。

征地清点工作完成后我由于工作努力、表现突出,被调任到园区管委会任综合办公室主任一职。由于工业园区刚刚建立,面临诸多困 难:没有办公地点;领导班子成员尚未配齐;各个职能部门没有到位;部门设置和规章还在空缺中等等。困难面前我敢于“亮剑”,勇往直前!没有办公设备用膝盖当桌;没有伙房用方便面充饥。在临时搭建的板房内,我积极与其他开发区取得联系,了解相关情况,学习和参照他们先进经验和办法,并根据上仓园区刚起步建设的特点,明确了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好评。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如上仓园区部门的配置;为了提升园区招商引资队伍形象,建议统一着装;为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建议每周召开一次由交通局、市政所、路灯所、监理部门等各部门参加的进度会,均得到了领导的首肯。

在园区建设上我以园区的总体环境评估申请工作为基本切入点,与县环保局和市环保局积极沟通,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园区建设的环评工作,并顺利通过专家团的验收。另外,该环评审批项目的所需资金是由我向广成集团申请办理的。这也是园区与广成投资集团办理的第一笔资金业务。

一个园区建设的快慢,重点在于招商引资,而对宣传材料组织是招商引资成功的重要环节,在此期间我与蓟县工经委、招商局相关同志审定园区招商手册,在津酒集团、挂月集团、渔阳集团的大力协助下,联系广告公司设计园区标识,亲手绘制一稿提供参考和修改,最终完成标识(Logo)设计和招商手册审定两项工作。目前园区标识在2010年全市组织的城市美化中广泛使用推广。招商手册在市委、市政府组织到台湾招商活动中使用。上仓酒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区作为全市31个示范园区,起步晚,时间紧、任务重、工程建设进度要求高。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工作人员要发展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为此,我提出以“脱层皮、滚身泥、大干60天,定叫园区换新颜;打造上仓新城,再创上仓新辉煌”的建设口号,在例会的大会议内设立倒排工期表,以时刻提醒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众所周知,09年的冬季来的比往年要早的多,临建的板房内虽然很冷,我们依然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研究工程预算、进度安排,调整规划,大家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我曾多次到县里规划局、土地局、土地整理中心等部门学习。回来后组织各部室新上岗人员,进行相关招商礼仪、工程监督、项目审批的理论学习和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园区完成12.4平方公里的道路、绿化、亮化三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园区吸引内资10.83亿元,签约在建设项目五个,在谈项目9个,初步实现园区总体规划的前期目标。

二、承担责任,造福一方

做基层领导干部工作真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基层领导工作的形象比喻。园区刚刚建立征地、搬迁、施工、招商工作千头万绪。有些工作任务部署下来后,存在部分基层群众不支持,作为分管领导就得想千方、设百计,寻找工作突破口,苦口婆心讲道理,耐心细致做工作。有时候遇到一个难点或钉子户,工作就更加的繁重。我夜以继日的工作,常常是连续

一、两个月都回不了家。即将临盆的 妻子这时是多么的希望我能陪陪她,哪怕是陪她去做一次检查也好。可是我每一次都说:“你再坚持坚持,下次、下次我一定陪你去。”可是直到儿子出生我也没有能够兑现承诺。即使是妻子住院生产,我也只是在孩子出生后去医院看了一眼,得知母子平安,我嘱咐了妻子两句,亲了亲儿子那红扑扑的小脸,就将虚弱的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了岳父、岳母,匆匆的赶回了镇里。虽然这里的工作很忙,但我一直没有忘记原单位的工作。由于我在原单位是主抓技术生产和政工工作的,当牛场有技术上的问题需要我来帮助处理时,我义不容辞地去解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对家人亏欠良多,但我可以无愧的说:“我无愧于当地的百姓,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无愧于各级领导的信任。”

三、廉洁自律,维护党纪

我对自己要求是严格的,我深知作为一个干部的言行,群众都很关注,对带好一方的风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广大群众也往往是从我们当领导干部的身上感受党风,乃至党的形象。我认真完成每月上报市里的报表和季度总结,完成好下达到园区的“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工作。自觉履行《廉政准则》,从不向服务对象伸手,从不接受影响集体利益的礼品、礼金和宴请。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原则,有话讲在当面;不搞小动作;该请示的早请示、该汇报的早汇报;注意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坚持经常下基层调研,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当群众来访、记者采访,我都认真接待,或做好释疑工作或责成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做到讲政治、讲正气,自觉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四、加强学习,增添理论储备

由于我原来所从事工作的局限性,靠积累的经验远不能适应现在的领导工作,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到位后我立即对政府相关示范园区建设文件和总体规划目标、征地搬迁所适用文件进行系统的学习。同时将投融资平台建设理论相结合,才使得我能尽快将自己完成从园区建设的外行人向内行人的转变。不论是党委中心组学习,还是上级的培训,我都积极参加,严肃认真,并结合单位和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同时我还根据工作需要和自己实际,坚持读一些工程技术、行政管理、涉农法律、蓟县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另外,还挤时间学习并通过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GCT)的多门考试课程。通过学习,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政策理论法规水平明显提升,组织协调能力明显加强,五、深刻反思,查找不足

挂职锻炼以来,尽管为了做好工作,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做到了尽心尽力,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是思考处理问题有时不够细致、周全。

二、是深入基层不够。由于各项工作多而杂,处理工作关系能力不足,所以没有按照当初计划实现多次深入基层。以上教训和不足将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六、树立目标,展望未来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水平。农村工作的舞台非常广阔,这近一年的锻炼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知识的不足和锻 炼机遇的难得。在新的一年里,我会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当作首要任务。通过实践锻炼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领导能力。

2、廉洁自律,求真务实。今后,我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谦虚谨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规范行为标准,认真遵守和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规定,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一如继往地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开创性完成各项任务。3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动力。面对创新的时代,我们年轻人没有一点闯劲,没有一点创新,是很难干成一点事情的。今后,我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创新的热情与实际的工作结合起来打开新的局面。

仕子情怀 宁蒗精神 篇3

在搜狗门户网站上打开搜狗地图。

比例尺1:400公里。这时候,中国形似屹立在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的一支雄鸡。十九世纪10年代,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在一次与英国外交官阿美士德伯爵讨论中国问题时说:“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时隔200年后,二十一世纪10年代的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引用拿破仑的“睡狮”名言,并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比例尺1:200公里。这时候,云南十分丰富的地缘内涵显而易见:云南,是中国的西南边陲;云南,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自此以后,这条东牵亚太、西系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再次被多国寄托厚望。据悉,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将“云南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省份”的内容写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有3条路线,即初步形成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线。云南,正处在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上。

比例尺1:25公里。这时候,位于滇西北毗邻川南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浮出图面。位列中国十大最美湖泊的泸沽湖。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缀于川滇交界处。宁蒗,俗称小凉山,是云南省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内陆县,属低纬度高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拥有丰富多样的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43.4%,是金沙江流域的重点林区县。面积6025平方公里,人口26万。居住有彝、汉、普米、傈僳、纳西、藏、白、壮、傣、苗、回等11个少数民族,民俗民风纯朴、独特。

前不久,中共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光银在《宁蒗的形象定位和精神内涵》一文中,将宁蒗的形象定位提炼为“多彩凉山,绿色宁蒗”八个字,将宁蒗的精神内涵提炼为“胸怀天下,坚毅质朴,敢超竞发”十二个字。

如同打开地图,中国不仅仅是中国,她还是一头“睡醒”的“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云南不仅仅是云南,她还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要树立“宁蒗形象”,彰显“宁蒗精神”,就是要让人们在地图上聚焦宁蒗时知道:宁蒗不仅仅是宁蒗,不仅仅是中国滇西北的一个内陆小县,她还是“多彩凉山,绿色宁蒗”,她哺育着“胸怀天下,坚毅质朴,敢超竞发”的“宁蒗精神”。

情怀:梦想宁蒗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刻画了卫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形象。

卫鞅原为魏国丞相的待从官,小小的中庶子。然而卫鞅素有大志,有经天纬地之才。在魏相临死前,曾数次向魏王举荐卫鞅。并劝说魏王如“不用卫鞅,就杀了卫鞅”,但魏王不听。后秦公嬴渠梁发布《求贤令》向天下广征贤才,卫鞅几经辗转来到秦国,遍访秦国各地,体查秦国民情,结合法家强国思想,以《强秦九论》打动秦公,被秦公封为左庶长。自此,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帷幕。“商鞅变法”,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基石,也是秦国由积贫积弱走向富强的基石,更是秦国由地区弱国走向地区强国并一举统一六国的基石。

重新审视卫鞅这个人物形象,有十二个字非常切合,那就是“胸怀天下,坚毅质朴,敢超竞发”。胸怀天下,才能有大雅量、大气魄、大格局来担当天下;坚毅质朴,才能广接地气、深入群众、为民请命;敢超竞发,才能在众多入秦仕子中脱颖而出,得到秦公的赏识倚重,为秦国赢来千载难逢的变法图强机遇。

反观当今天下,乃是一个“竞强”的天下。世界各国都在比拼综合国力的强盛,因为只有成其为举世瞩目的“强国”,才能执天下之牛耳。强国之梦,欧洲各国有,美洲各国有,亚洲各国有,非洲各国有;强国之梦,美国有,日本有,俄罗斯有,中国有。而最为引人入胜的,莫过于“中国梦”了。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每一个省市区,每一个州市,每一个县市区,都是呈现“中国梦”的一份子。自2012年11月推出中国梦后,全国各地纷纷做出响应,相继推出了行业梦与各地的地方梦,掀起了中国人的梦想热潮。也因此有了“中国梦云南篇章”“丽江篇章”“宁蒗篇章”等“中国梦”的“梦想系列”。

地方梦与行业梦,都有着“中国梦”的仕子情怀:渴望通过励精图治实现殷殷梦想,渴望自我的梦想成真,国家的梦想成真,渴望自我的梦想为国家的梦想添上最浓重最精彩的一笔,渴望自我的梦想受到举国上下的追捧和认可。

而多少人多少地方多少行业的仕子情怀,正是“胸怀天下,坚毅质朴,敢超竞发”这十二个字!

精神:诠释宁蒗

“胸怀天下,坚毅质朴,敢超竞发”——被确定为宁蒗精神。

何为精神?汉朝王符 《潜夫论·卜列》说:“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宋朝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赵明诚)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之精神,系指人的精气、元神;也指人的意识;或者事物的实质、要旨,即事物的精微所在。

宁蒗精神之“胸怀天下”,就是要“以宁蒗而观天下,以天下而观宁蒗”“以宁蒗而系天下,以天下而系宁蒗”“以宁蒗而有天下,以天下而有宁蒗”。其精神实质,就是一定不能局限于宁蒗而固步自封,一定要从天下大局、全国一体的角度来思考宁蒗事、作为宁蒗事。在这一点上,宁蒗在教育实践中的“宁海合作模式”就是范例。曾几何时,宁蒗教学质量一直是丽江的扫尾县,1987年5月,宁蒗人就以全国视野、天下胸怀冲破大山的藩篱,远涉江苏省找寻出路,并与海安县达成“木材换人才”的协议。通过“宁海合作”,至2013年8月,宁蒗已先后8轮引进海安教师234名。这些海安教师,成了推动宁蒗教育最强大的生力军。在他们的努力下,宁蒗在丽江全市11所高中连续14年升学率稳居第一。宁海模式,产生了轰动效应。

宁蒗精神之“坚毅质朴”,就是要有着“坚毅的气质,质朴的品质”。坚毅的气质,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就是要有勇往直前的胆气,就是要有矢志不渝的韧劲。质朴的品质,就是不骄傲、不浮燥、不奢靡、不虚华,一锤一锤盖房子,一步一步走天下。4000多年來,宁蒗人世代以高原为居,与凉山为伴,他们生息在高原,劳作在凉山,高原成就了他们的坚毅,凉山成就了他们的质朴。

宁蒗精神之“敢超竞发”,就是要“敢于超越,竞相发展”“敢于超前,竞争发展”。其精神实质,就是要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在这一点上,宁蒗在“科普兴县”中的率先突破就是范例。1997年,“宁蒗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因成效显著,得以在全国推广应用。2001年9月,国家民委在宁蒗召开西部15省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现场会。原科技部原副部长韩德乾说:“全国第一批推广的4个省市,抓得比较好的是云南,云南抓得比较好的是宁蒗。”2001年至2010年,宁蒗2次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每3年命名1次);2010年6月,宁蒗被中国科协批准为2011年—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单位。

“胸怀天下,坚毅质朴,敢超竞发”的宁蒗精神,必将以其深厚的精神内涵,托起“中国梦宁蒗篇章”,光耀宁蒗县。

宁蒗精神是一种真实存在。她是“中国梦”所蕴育的仕子情怀,她是宁蒗人所践行的一种精神特质。

宁蒗精神是一种伟大追求。“中国梦”到哪,宁蒗精神就哪;“中国梦”实现的那一天,相信也是宁蒗精神焕发熠熠光彩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张博雅

《老王》的喜剧精神与淑世情怀 篇4

《老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一篇散文, 目前已选入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多家中学课本, 讲述的是杨绛一家人和善良的三轮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 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淳朴善良的天性。该文都是平常的生活描写, 没有任何传奇因素, 杨绛却能从平凡的场景中找出可笑与荒谬。作为一位有深刻思想的作家, 杨绛的幽默没有停留在引人发笑的层面, 她关注的是透过笑声, 使人看到隐藏的悲哀。

“有一天傍晚, 我们夫妇散步, 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 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 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 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 住那儿多年了。”杨绛先生问“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老王答“住那儿多年了”。这个回答有些答非所问, 顾左右而言他, 却又值得我们沉思。老王的这个回答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我没有家, 家里有亲人, 有温暖, 有快乐, 这里什么也没有, 它只是我孤寂人生的落脚点。

《老王》的语言是机智幽默的, 如果它平淡得就像一杯白开水, 无色无味是不足称赞的。在写老王给我家送冰块时写道:“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冰价相等。”“前任”一般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 比如“英国前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杨绛先生在此处用“前任”有诙谐幽默之感。同时, 文章仿佛在说“老王”虽然在做“送冰”这样一件非常普通的事, 但是他很认真诚信的态度值得尊敬, 这在诙谐的外表下多了一分厚重。又如写他在去世的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一事时对他肖像的刻画, “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象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白骨”, 作者用夸张的修辞凸显老王临死前消瘦无力的情形, 非常逼真, 还有点滑稽感, 但读者是笑不出的, 只会觉得心灵深处在隐隐作痛, 只会为他知恩图报、至死不忘的善良的心而感动。杨绛的笑不是冷笑、嘲笑, 也不是肤浅的滑稽、诙谐, 而是“用泪水洗过的, 所以笑得明净, 笑得蕴藉, 笑里有橄榄式的回甘”。

“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杨绛曾经说过:默存在哪, 家就在哪。作为妻子, 她不可能不知道自己丈夫的一条腿怎么就走不得路了。在这里, 作者用了幽默的曲笔, 含蓄地写出了丈夫遭受的非人遭遇。“不知怎么的”, 貌似把文革中知识分子受迫害挨批斗轻描淡写, 实则蕴含着备遭凌辱、无以言说的痛楚。如果说老王的眼睛残疾是身体不幸, 那么“文革”中知识分子个人命运突然断裂, 被打翻在地, 直至“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又该是精神上怎样的“更深的不幸”?

艺术的最终品质是对人生的深切关怀, 这就决定了真正的好作品在骨子里总有一种悲天悯世之心, 真正优秀艺术家的“看”并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旁观, 而是外冷内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是对人间真情的收束凝聚, 使之更为厚重, 而不是任其麻木消散。这也是作为一种高品位的审美品格的“幽默”与一般的街头巷尾取乐的“滑稽”的根本性差异。杨绛指出, 奥斯丁小说好就好在具有“表里不一”性:“奥斯丁常常在笑的背面, 写出不笑的另一面。”“看”的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 就在于人世间的许多事有些看似可笑的其实并不可笑, 反之倒是那些不好笑的情形却是很可笑。

在人妖颠倒的文革期间, 人们不得已只好给自己披上一层狼的外皮, 但其善良美好的人伦天性却是无论如何都扼杀不了的。“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 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可磨灭的, 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杨绛) 。疯狂年代里这种熠熠闪光的人性更凸显出人间情谊的美好温馨。《老王》在结尾写道:“每想起老王, 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自己在老王生前不曾真正了解他那颗金子般的心, 没能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他改善处境, 改变不幸而惭愧不安。“文革”爆发后, 杨绛一家受尽了屈辱和蹂躏, 夫妇先是被迫去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后来女婿德一含冤自杀, 全家被迫离家逃走……作者一家何幸之有?忆及那些“含泪”的往事, 杨绛却淡淡地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想起的却是“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我们怎能不感叹、敬重于杨绛先生那种豁达忘我、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我们从五七干校回来”, 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老王谋生更加艰难,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 让老王运送”, 他才“可以凑合”维持生活。“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仿佛这样“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作者用幽默诙谐的叙述写来, 乍读令人忍俊不禁, 再读却不觉倍感心酸, 仿佛看到了老王脸上满足的笑容, 更看到文字背后杨绛微笑的面颊上一双盈盈的泪眼, 这泪眼映照出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社会忧虑。老王孤身一人且又身患重病, 这无异于雪上加霜!病得不成人样的老王, 还要挣扎着来到“我”家, 作者着意刻画了他临终前的病态:瘦、僵。“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这句是总写, 用“直僵僵”活画出老王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样子, “镶嵌”更是用得特别, 传神地刻画出老王清瘦、单薄、僵硬, 没有一丝活气。“直僵僵”在全文出现了3次, 他像一具“僵尸”, “直着脚往里走, 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 一手提着一包东西”。“直”字写他僵直、艰难的动作, 两手却都拿着东西———瓶子里竟是香油, 包裹里竟是鸡蛋, 如此珍贵、易碎的东西!老王这一路该是如何走来?巨大的悲剧感压在读者心头, 催人泪下。

“这个世界, 凭理智来领会, 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 是个悲剧。” (沃尔波尔) 十年浩劫后, 巴金秉笔直控“文革”的无道和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季羡林围绕着个人的苦难进行回忆, 韦君宜在耳闻目睹的基础上作灵魂深处的反思, 杨绛却把这苦难的人生写成了生趣富饶的历练, 用一些干干净净的文字写“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冒险记幸”, 写人与狗的挚爱深情、劳动中的忙里偷闲, 写看电影找不到回家的路、打井成功去沽酒等。那场不堪回首的精神灾难被朴实无华、不动声色的文字寥寥几笔带过, 字里行间却以超常的镇定暗示人们:她的心曾经遭受了怎样的折磨!而这还只是“大背景”下的小点缀, “大故事”中的“小插曲”呢。她从不停留在一己悲欢的咀嚼上, 也不以“文化英雄”的姿态大声抨击, 而能够冷静地展示个人和周围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生态和灵魂, 往往写出了事件的荒谬性, 透出心中深刻的痛楚。

老子说:“言者不信, 信者不言。”简约的笔墨、机智的叙述角度和淡泊的叙述语调贯穿在杨绛创作的全过程, 而她对芸芸众生感情领域的测度和对东方哲学境界的体认又使其作品有一股风霜寒露中磨练出来的清气, 蕴成一种优雅、静穆的中和之美。对于杨绛来说, 让她觉得“可爱”的东西, 正是那些“人性”的因素。她把“人”和“人性”看做是比“命运”更大的一个“谜”。即使是在是非颠倒的“文革”中, 她始终未放弃对“人性”的寻觅和探求。杨绛由于长期从事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 所以“文革”爆发后, 她就被揪出来, 按照她的话说:“我一写文章就‘放毒’, 也就是说, 下笔就露馅, 流露出‘人道主义’、‘人性论’等资产阶级观点。”但她决没有胆怯畏缩, 噤若寒蝉。相反, 当她身处逆境, 一旦有人对她报以同情的好感或帮助时, 她总是满怀感激之情而久久难以忘怀。

细读《老王》, 我们发现杨绛在看似平静的笔调中, 凝敛着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与巨大的情感波澜。同是对“文革”浩劫的历史记录, 杨绛的作品里没有号陶顿足, 有泪也是“合上眼睛, 让眼泪流进鼻子, 流人肚里”;也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 反而表现出一种情随事迁的平静与节制。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德威教授的话说:“五四以来的女作家正如男性同僚一样, 擅写涕泪飘零的故事。杨绛应是唯一以喜剧手法检视社会现实的女作家。……她冷眼纵观苍生, 道尽市井男女张皇骚动的百态。”杨绛散文的喜剧精神和淑世情怀, 源于父母亲的教育和影响, 得益于长期的著译生涯 (她翻译的西方名著《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都是充满幽默和讽刺的喜剧性小说) 。另外, 作为一位生活在20世纪动荡不安的政局和社会中的人, 杨绛饱受各种各样的困厄和磨难, 尤其是丙午丁未年遭逢的浩劫, 也使她的喜剧意识更加鲜明, 淑世情怀更加成熟。

时代楷模精神李夏情怀 篇5

9月,李夏通过公务员招考进入绩溪县长安镇工作。12月,他调到绩溪县最偏远的荆州乡工作。城市的孩子刚到农村,连鸭和鹅都分不清,也听不懂口音浓重的绩溪方言。初来乍到的李夏如同“哑巴”和“聋子”。

工作很难开展,毫不畏难的李夏扑下身子、满腔热忱,扎根基层一干就是8年。

妻子宛云萍回忆,刚到长安镇时,李夏摸索出了一个学语言的方法。就是先找方言口音没那么重的年轻人聊天,像学英语般一个词一个词地去找方言记忆点,然后再跟村里的老人们聊天,找到窍门后的李夏勤奋练习,只用了4个月就听懂了绩溪话。

突破了语言关就是拿到了与村民交心的钥匙,李夏成了老百姓眼中讲普通话的本地人和村民们迅速拉近了距离。“有事情找李夏”渐渐成为很多长安镇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领导把工作任务交给有责任有担当的李夏放心;年轻干部遇到困难找到“夏哥”总会得到帮助;群众遇到问题和难处,也总能找到这位吃住都在镇里的外地干部。

李夏出事后,所有和他接触过、得到过他帮助的乡亲们都忍不住掉泪。长安镇高杨村村民许冬仙怎么也不愿相信,嘴上一直嘀咕着“不可能”。

高杨村共有24户贫困户,李夏担任高杨村党建指导员期间,许冬仙是李夏帮扶的6户之一。在许冬仙家堂屋的墙上还贴着“贫困户走访全程记录表”,记录了从10月到209月,李夏每一次走访的内容。

许冬仙说,每次李夏来,小孙女胡心怡都十分高兴,总会跑过去黏着他说话。在李夏的帮助下,许冬仙养了七八十只鸡鸭,生活渐渐好转,“帮了我们这么多年至今也没留住在家吃过一顿饭”。

在李夏工作过7年多的长安镇,和许冬仙一样惦记着李夏的村民很多很多。冯兰香总记得,李夏第一次来自己家就去看米缸,说是看看快过年了家里还有没有米。家里房子翻新,已经调离长安镇的李夏还打电话来问她修房子是否需要帮忙。

王秀萍不会忘记,李夏从自己老家请来养菊专家,把村民聚在一起搞培训,帮大家答疑解惑,传授种植技术,挽救了她家赖以为生的8亩菊花地,也帮村民提高了菊花的产量和销量。

高杨村、胡塔村的村民永远心存感谢。李夏为了解决群众出行不便的困难四处奔波,跑项目、要资金,为村民修了两村之间一千米的机耕路……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百姓的疾苦危难一直被李夏放在心头,念念不忘。在长安镇工作的岁月里,李夏干过纪检监察、政府文书、城乡建设、社会保障以及应急、保密、档案管理等多项工作。无论是哪项工作,他都热情投入,迅速上手很快就成为行家。

同事对他的印象是“李夏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贫困户家里,不是在防火、防汛、抗旱的一线,就是在调解矛盾纠纷和办理案件中……”。

由于李夏工作出色,群众口碑好,他曾有过多次调回县直单位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曾经在好友汪夏寅的多次追问下李夏坦露过心声,“我就是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在基层工作感觉很踏实,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内心充满成就感”。

夏之赤诚——用智慧与原则展示铮铮之风骨

李夏工作日记的扉页上写着:“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

他年轻、温和却从事了一份敏感而尖锐的纪检工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身为乡纪委书记,同时又是一名有着8年党龄的党员,李夏的眼神里有信仰的光芒。凭着对党的事业一腔赤诚,他清廉治世,正直为人,以无限热情投身于纪检工作之中。

熟悉李夏的人都知道,他十分敬畏纪检工作,严于律己。李夏曾和4岁的女儿一起制作过一个陶制笔筒,父女俩大手握小手,一笔一划地在笔筒上刻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句出自宋代清官包拯之笔的诗句,正是李夏正直和担当的写照,也是他给女儿留下的珍贵家风。

曾任荆州乡纪检干事的胡圣子,回忆李夏第一天到荆州乡的情景时说:“他第一天来的时候把自己可能用了好几年的水瓶、脸盆都带来了,水瓶都掉色了,我说这些都可以给他配新的,他说他的还能用。”

一心为公自会以廉促行,两袖清风始能凛然正气。胡圣子说,李夏生活很简朴,整个夏天四五件衣服换着穿,有两双鞋,一双运动鞋下村的时候穿,一双凉鞋下雨的时候穿;加之李夏处理办案流程、案卷笔录等工作时既细心又耐心,所以每次要对犯错误的党员干部进行处分时,尽管他们有时会有抵触情绪,李夏总能用自己的原则和智慧处理得很好。

陈承兵的平静日子被一次突如其来的谈话打破,当时他任绩溪县长安镇镇头村党总支书记。年4月,先是镇纪委通知他,然后县纪委找他谈话,接二连三的谈话,他一头雾水。原来,绩溪县纪委接到反映,说他在换届选举中“拉票”。可是,当纪委接到通知时已经距离20换届选举过去4年了,作为历史问题,而且反映的又是现任的党总支书记,调查清楚这个案件着实让纪检部门犯了难。

李夏接到任务后,首先核实原来的信访案件,分析寻找可以着手沟通的人选,可是在实际走访中,却经常碰壁。有一个近70岁的党员,以前承认过参与拉票,但再谈的话,他就全部否定了,说记不清楚,当时李夏非常恼火。从参与拉票的群众入手极难取证,于是,李夏迅速转变思路,决定直接和陈承兵本人沟通。当李夏一提到四年前的“两委”换届拉票事件时,陈承兵就表现出很大的抵触情绪,除此之外,他还有满肚子委屈。原来,陈承兵有过当兵经历,转业回到家乡开始创业致富,年的村“两委”换届前夕,陈承兵周围的朋友都建议他可以竞选党总支书记。

陈承兵坚持认为,自己当年的拉票不属于违纪行为,不可能触犯组织纪律,所以,李夏和陈承兵的沟通也难以推进。对李夏来说,陈承兵既是同事又是比他大20多岁的长辈,陈承兵的强硬态度让调查工作难上加难,可为了让陈承兵认识到拉票不仅违反党的组织纪律,而且会对当地政治生态造成严重影响的后果,李夏表现出了越勇的态度,二十几次登门拜访,他讲利害关系给陈承兵听。他的态度、他的笑脸、他的工作方法,都深深地感动了陈承兵并让他心服口服。陈承兵从一开始的抵触见面,到慢慢接受交流,最后,陈承兵终于签字承认了事实。“别人来,我是不会签的。”陈承兵案件也是在十八大以后,绩溪县第一起在村党总支换届选举工作中违反组织纪律的案件。

3月,李夏到荆州乡任职不久,就着手处理原荆州乡方家湾村支部书记程本祥被错发一万元钱的案子。李夏了解到,原本政府发放这一万元钱是作为程本祥停岗一段时间的工资的,后来要收回,程本祥想不通,既不情愿也不配合。作为绩溪县最年轻的纪委书记,又是初来乍到,面对的是比自己年长二三十岁的老党员,李夏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程本祥回忆,当时李夏第一次来他家时只跟他聊家常,绝口不提退钱的事,虽然程本祥知道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但两个人还是聊了许久。后来李夏又反反复复找过程本祥四五回,他会真心实意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李夏一句“我知道你在给老百姓工作的这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打开了程本祥的心扉。

了解到程本祥已经花掉了这笔钱后,李夏又建议:“你家现在经济条件也不好要不行就分期来慢慢还这笔钱。”接受处理建议的程本祥说:“我真是被他的诚恳给打动了。打蛇打七寸,李夏就找准了我的七寸。”

手握戒尺,心存敬畏。李夏曾在工作笔记中写到:想一想,对“大诱惑”有没有动过心,对“小意思”有没有沾过边,对“微腐败”有没有黑过脸。他正是用这样的话语时刻给自己以警醒,时刻保持清廉节俭。

担任长安镇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期间,李夏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主办、参办问题线索77条,立案审查32起,给予党员干部党纪政务处分26人。到荆州乡任职的半年多来,办结6起审查调查案件,有力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较好发挥了案件查处的震慑作用。

台风两个月后,下胡家村已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满山的核桃已经成熟。如果李夏还在,他应该又要忙得脚不沾地。金秋十月,高杨村的贡菊开出大片大片如漫山白雪的花朵,摇曳生姿、等待采摘。每次看着一筐筐的贡菊,李夏总是笑得比谁都灿烂。然而今年,是他第一次缺席秋收。

在这个寄托着李夏青春与梦想的地方,漫山遍野的花朵在为李夏开放,为这个纪检干部短暂的生命绽放。他没能看见心爱的女儿长大,没有看见这片土地的老百姓彻底脱贫。他出生在夏天里,留在了夏天里,8年的基层一线工作,他将自己人生的“盛夏”奉献给了这里。

大学精神不能缺了平民情怀 篇6

今天,当一些大学在苦苦寻求建树其大学精神时,在一些大学白以为定位了大学精神纷纷贴上时髦的标签时,有一种人格缺失了,有一种意识淡漠了,有一种情怀抛弃了——这就是“平民”。潜意识里,这些大学精神大多最终指向于精英、一流、卓越、尖端,没有了“平民”的位置。在时代的大潮中,平民教育在大学中的分量日益轻忽了。

姑且不论,两千多年前“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的大学教育实践中遭遇了多少现实门槛。也不深议,今日大学里农家子弟所占比例日益走低的现实。只说这大学四年的教育,有多少平民教育的课程?“教书”一课,或尽善尽美。但“育人”一课,总也不尽如人意,更遑论平民人格、平民意识、平民情怀的建树?

心中无“平民”,看人的眼光必也无平等,为人的规则必也无尊重。见领导长官,堆笑奉承,甚或摇尾,显其奴性。遇平民百姓,倨傲睥视,摆上架子,自以为高人一等。今之一些人多有这两种决然不同的面孔,深究其因与学校中平民教育的缺失有莫大干系。

在社会上,对权力金钱的追逐加剧了,对达官贵人的追捧增多了,对精英成功人士的吹捧泛滥了,社会运行中“赢家通吃”的局面屡见不鲜了。平民越来越淡出了社会的视野,平民的诉求,平民的意愿,平民的利益,在社会考量中的权重减轻了。令人惶惑的是,许多平民连自己的平民情怀也淡化了。这是一种社会意识与心态失衡的悲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的校庆典礼、毕业典礼诸如此类的舞台、平台上,尽是达官贵人的身影话音不足为奇,尽是职务身份的PK不足为怪。奇特的反倒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样的高校,居然为一个宿舍管理员这样的“平民”留出一席之地,居然有那么多的学生与这样一个普通身份职务的管理员有那么多平等尊重的感人故事。反差强烈的背后,必定是这所大学富有的平民情怀熏陶的结果。

有的人早就大学毕业了,但他的“做人”远未毕业,走上社会后总是不断被“教育”。有的人年龄迈过了18岁的门槛,但他的精神远没有成人,不得不经常承受风雨的磨砺。相形之下,还是在大学里全部学完为好,只有这样付出的代价也最小。当每一个毕业生,走上社会之时,都已学会了做人,懂得了平等尊重,养成了平民的人格、意识、情怀,我们的社会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平民、尊重平民乃至为平民利益而奋斗。这样的人,必定成就其非凡的价值。

精神情怀 篇7

建校五年来, 学校先后获得"中华吟诵示范学校"、"广东省诗歌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粵教云智慧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学校足球队、机器人队、管乐团及电脑制作社团在国内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 达国内一流水平。全校建置智慧教室, 智慧课堂翻转教学常态化应用, 代表国内教育现代化应用先进水平。

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作为智慧教室试点项目和"粵教云"示范应用首批试验学校, 率先搭建了云端结合的智慧教学支撑环境, 建设了松山湖智慧教室项目专用平台。经过三年的建设与探索, 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已经完成全校智慧教室建设, 并开展常态化教学应用探索, 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一模三核六策略"的"无痕教学•高效课堂"应用模式, 即以"个体自学—组内合学—班级展学—运用促学"为模式, 以"学生自学、自己找问题、讨论解决问题"为核心, 以"智慧教室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交流训练、课堂管理训练、纠错跟踪巩固、课堂评价反馈"为策略。

•语言激励无痕*行为示范无痕*教学引领无痕

精神情怀 篇8

中国工商联合会房地产商会副会长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

今日美术馆创始人、理事长

中国书法协会

作家协会会员

在众多头衔的光环下,他是企业家,也是彻头彻尾的艺术家,回顾他艺术创作的阶段,都与他不同时期不同的境遇紧密相连。比如1984年的创作状态,立军功之后,下海之前,在人生每一个拐点都并不尽如他意,但最终,从文学梦,到导演梦,最终张宝全成为一位在商界书写传奇的领袖,他的身后,不论是早年今典花园的蒙太奇空间,还是后来依山而建的柿子林,又或是在CBD一隅的今日美术馆,还是在三亚和青岛之后将在中国遍地开花的红树林,这些物化的空间和项目里,皆是张宝全的文化与艺术情怀。

今天来看,张宝全可谓是最有情怀的企业家。虽不是作家,却书写了最大气磅礴的华章,虽不是导演,却用空间的方式参与督导了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黄金时代”。

从童年到青年艺术特质与生俱来

“到部队,在1979年作战的时候,各个部队都抽调骨干去支援前面,我那时候在电影组当放映员,那时候想当作家,有一个想法,就觉得有伟大的生活才有伟大的作品。”

张宝全从小的兴趣就是画画,在他年轻的时候中国画受到很多画家的批判,所以很难寻找到中国画里精髓的东西。对他来说,中学的美术老师在绘画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在那段过程中获取了许多书法技巧和基础训练。张宝全清晰记得当时成立了一个美术小组,他是组长,原因是刚刚进了中学第一堂美术课,张宝全喜欢中国画,把版画改成了中国画,第二天美术老师就到班上找张宝全,后来写生,做基础训练,素描,最主要的是坚持写书法。

这是张宝全的一种爱好,到后来他开始真正想当的是作家。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张宝全写了一篇小说,后来被语文老师拿给高中生传阅,像范本一样的。后来又成立了文学小组,写了很多东西,自己出了本油印的小册子,叫《春笋集》。

后来张宝全到了部队,在1979年作战的时候,各个部队都抽调骨干去支援前面,张宝全那时候在电影组当放映员,那时候想当作家,有一个想法,就觉得有伟大的生活才有伟大的作品。等到打仗了,机会就来了,张宝全真的写了一封血书,交到政治部,结果第二天政治部管他们的副主任就说:“部队抽调打仗的,主要是抽调那些作战的骨干,你一个画画的凑什么热闹。“张宝全坚定地回应说:“我想写东西。”但第一次还是没去成。1984年自卫反击战,张宝全的部队是第一批上去的,部队参战到前线的时候。张宝全人生中第一次剃光头。

在前线的时候,很自由,真的是在发现很多美,或者发现很多事情。张宝全那时候到每个猫耳洞就和大家聊,结果造成了无论写的新闻报道还是写的散文,一被报纸发表出来就被师长看见了,本来大家都不知道,也没认为它是什么英雄事迹,可是他们真的做了很多很多,这些东西一旦被见报出来以后,首长看见以后,给他立二等功,三等功,因为张宝全采访他们被报道出来以后,军区战斗英雄里有一个,立二等功的最起码有四到五个,立三等功的有几十个。这些英雄,如果当初没人发现他们和没人和他们聊天,没人把他们的经历讲出来,可能也就没有了。对张宝全来讲,更在于自己是通过战地记者了解很多的人,了解很多的事。

那一年,张宝全是他们部队里唯一一个没有杀敌却立下二等功的一一在部队二等战功是不容易的事情。

完全的精神生活是最美的人生时光

“我最美的两段,一段是战时,当战地记者,还有一段是到电影学院学习,因为这种生活跟现实脱离了,不在现实的关系中,而且完全是在你的精神生活中。”

确实,战事给张宝全在文学上带来了很大的历史机遇。

后来张宝全能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想想也是这些经历促成的。张宝全转业以后,真的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8年只招七个人张宝以全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

张宝全考入电影学院的时候,在部队已经拍了一部电视剧,而且是音乐剧,从作词作曲编剧导演等等,舞台剧的经验给了经验。那时候就已经发现文学跟电影是两回事,但正因为这样一些新的东西,会给你带来新的刺激,上电影学院的时候也写了好几个本子,但当时没钱。

张宝全回忆说他人生最美的两段,一段是战时,当战地记者,还有一段是到电影学院学习,因为这种生活跟现实脱离了,不在现实的关系中,而且完全是在精神生活中。上学,每天学喜欢的事情,打仗当然不是一种乐事,但它带来一种跟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状态,他在炮火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直抵内心的军中细事,这些经历成就伟大的作家梦,他一直说,伟大的生活成就伟大的作品。

毕业以后,张宝全在电影学院写了好几个本子,有文艺片,也有商业片,商业片还是很有意思的,既好看,也有一种想寄托的东西。种种原因,最终张宝全错过了一些机会。但张宝全觉得命运还是让他当现在这个角色。

在地产疯狂时代不逐利与“不务正业”

“但任何东西都有个度,如果过的话,势必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尽管市场当时很火爆,但我看不到前景。在这之前,一旦生存解决掉以后,骨子里的很多东西,无论电影也好,艺术也好,就有了涉猎和介入。”

张宝全总觉得中国的房地产是一个中国特殊时期的产物,它不会每年都会这样的,中国以前没有房地产市场,有很大的亏空。现在经济发展很快,改善住宅的需求比较大,带来这样的一个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张宝全认为它是阶段性的。到了2007、09年的时候,中国的私有化主体已经达到75%了,而全世界私有化不到60%,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高了,高的原因是中国老百姓手上的钱没地方放,中国金融工具比较差,没有很好的投资工具,老百姓只能通过不动产来抗动荡。但任何东西都有个度,如果过的话,势必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至少从张宝全的角度来看,尽管市场当时很火爆,但看不到前景。

在这之前,一旦生存解决掉以后,骨子里的很多东西,无论电影也好,艺术也好,就有了涉猎和介入。当张宝全决定做红树林的时候,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5000美金,在全世界来看,5000美金是人们消费发生转型的时候,从功能消费向体验消费。所谓体验,就是感觉消费,文化消费。在那时候我们决定做红树林。红树林不是个传统酒店,红树林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不用博彩支撑的大型度假目的地,而全世界像这种规模的,都是靠博彩支撑的。用什么来支撑?张宝全说必须用中国当下最好的时尚、艺术、休闲、娱乐、歌舞,是中国最好的,而不是本地最好的,或者一个企业最好的。

红树林的优势是什么?所有那些在地产疯狂时代的不务正业,无论电影也好,艺术也好,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些户外登山也好等等,这些在红树林全成了主业。比如中国数字的软件基础,主要部分都是红树林在做的,包括奥运会,点火是他们和美国合作做的,包括中国第一台数字放映机,像现在全球用的监票网。再加上我们美术馆给我们带来的艺术等资源,使我们具有了这样的资源整合的优势。

红树林会坚持的,在这种坚持中,毕竟张宝全也是企业家出身,最重要的是要一种商业的模式来支撑它,使所有人都获得比别人更好的回报和支持。

关于未来一如既往清晰地走下去

“我肯定还是要拍,因为我总要对得起我自己,就算不好,我也要拍,就说这是我50多岁时候拍的,不是我30多岁的时候拍的,仅此而已。”

张宝全有艺术的敏感和天赋,也热爱艺术,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种种经历并没有使他的才华得到完全的呈现。张宝全最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支持者和一个更大层面的赞助者,现在再让他搞艺术,他并没有足够的自信能做得很好,因为他认为艺术和年龄还是有关系的。艺术、文化的前瞻性,具有那种探索、实验、先锋,这些东西往往和年轻人关系更紧密,到了一定年龄还是有些固化。但张宝全希望能够借助自身的力量,包括所具备的像红树林这种平台——因为红树林将来一定是中国最大的艺术交易、展示的场所,可能让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在这里面实现他们的东西,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在这里体会到一种艺术带来的愉悦,或者说能够改变他们的一些看法、想法,能够最终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这可能是通过一种物化的方式,一种形式的方式,对于人的精神的一种影响。

张宝全对自己以后的定位基本上依然是在商业版图上做好企业家的本分。但除了清晰的自我认知,情怀和理想使他依然怀揣着初心:“让我自己再去做艺术,或拍电影,再能拍出一部特别好作品,我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但我肯定还是要拍,因为我总要对得起我自己,就算不好,我也要拍,就说这是我50多岁时候拍的,不是我30多岁的时候拍的,仅此而已。”

精神情怀 篇9

一、原始风景的精神家园

故乡作为乡村文明的场域, 无疑是迟子建小说灵感获取的源头, 是她文学和灵魂的根系所在。她曾经在去挪威访问的时候说过“故乡, 它就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个爱人, 我要好生呵护它, 它也会呵护我。”可以这样说, 故乡不仅是迟子建情感的源头, 也是她化解苦痛的安抚之地。随着《北极村童话》、《雾月牛栏》、《世界上所有人的夜晚》、《亲亲土豆》等一系列作品的发表, 她的故乡已不仅仅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生长之地, 更是转变成其精神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图腾。故乡的人事已经熔铸为她文学的血液, 正是基于此, 她的文字与文学才能走出北极村, 走出黑龙江, 走向中国, 走向世界, 成为潮流化的文学思潮及同质化的文学走向中的一个独特存在。苏童曾说:“大约没有一个作家会像迟子建一样历经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 始终保持着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 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 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也正因此, 她所塑造的故乡人的淳朴之风, 善良、隐忍、宽厚的美好品性才具有了普世的意义, 才能穿透历史与现实, 成为对城市文明关照与反思的题本, 成为沈从文的“希腊小庙”里所供奉的人性。她所塑造的故乡景观, 渔汛、秧歌、北极光、漠河镇、木头房子、冰封的黑龙江、雪泥上的马车、漫长的黑夜才具有了传奇与神秘的色彩, 使其作为东北的地域样本绽放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中。

迟子建以故乡为精神原点与创造根源的小说, 延续了现代文学的乡土小说传统, 同时又体现出了时代烛照下的作家心态, 从中可以窥见其小说创作背后的精神情怀走向。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面临全新的商业文化语境, 市场化的大潮前所有未有地袭来, 文学精神在现行文化语境中被边缘化甚至成为有争议的议题, 人的精神皈依正在经历着多元价值取向的掣肘而支离, 精神家园居无定所, 社会心态变得空前的浮躁。迟子建的大量创作于这一时期完成, 如《原始风景》 (1990) , 《秧歌》 (1992) , 《向着白夜旅行》 (1994) , 《世界上所有人的夜晚》 (1995) , 《岸上的美奴》 (1995) , 《白银那》 (1996) , 《日落碗窑》 (1996) , 《逆行精灵》 (1997) 等, 这些作品的视角都是朝向故乡的。迟子建用自己的作品描摹与塑造了一个人类生存、居住的理想之境, 让社会和人心得以涤净内在的浮躁从而获得一种灵魂的安宁。基于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 迟子建用那美好的故乡和故乡那美好、温暖的乡情与邻里情, 告诉人们:中国的社会还存在着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 那是作家故乡的原始风景, 也是人类精神生存与成长的童年。这充分体现出了迟子建作为文人的社会担当与作家的人文精神情怀, 也是其精神情怀谱系的基本构筑。

二、“在而不属于”的隔离

“在而不属于”的精神范畴是从侨寓的状态中生发而来的。所谓的“侨”是指寄居, “寓”是居住。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作序时曾写道:“……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 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 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 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 却不是这作者写的文章,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1]迟子建幼年生活在被誉为“北极村”的漠河, 后来离开故乡学习、工作, 定居在哈尔滨, 虽然时代不同, 但她却与鲁迅年代的侨寓作家遥相呼应, 在精神特质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就是都深刻的体验着“在而不属于”的文化冲突以及从这种冲突中滋生出的乡愁。与之不同的是, 侨寓作家“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阔自己的心胸”, 而迟子建则做出了融入城市的尝试与努力。步入城市后的小说《银盘》写的是城市里一个饭店经理看上打工乡下妹的故事, 《九朵蝴蝶》写的是城市里的凶杀案, 《原野上的羊群》叙述了一对城市年轻夫妇在一次偶然去乡下旅行中收养小男孩的故事。然而这些努力却不能说是很成功, 在这些作品中迟子建没有延续自己一贯的温情书写风格, 其文学性与思想性也流于浅俗。其根源就在于这种“在而不属于”的精神与存在的状态让其难以对城市文明产生归属与认同感, 而没有归属与认同的创造体验也必定无法触及到灵魂, 无法让读者产生共鸣。

与鲁迅时代的侨寓作家一样, 此时的迟子建也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 那就是“回不去”的乡村与“融不进”的城市。“我背离遥远的故土, 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 我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 它们远远地隐居幕后,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我身后的背景;而我则被这背景给推到前台, 我站在舞台上, 我的面前是庞大的观众, 他们等待我表演生存的悲剧或喜剧。可我那一时刻献给观众的唯有无言无边的苍凉。”[2]故土对迟子建来说, 已经成为“幕后”与“背景”, 城市对于迟子建来说, 是应付“表演”的未知的苍凉。这充分说明了迟子建在两种彼此异质的文化所形成的夹缝中游离的心境。可以说, 正是这种侨寓状态中疏离出的“在而不属于”, 也即生活在城市却无法融入城市文明与城市肌理的状态, 使迟子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创作旺盛期将视角更多地转向了故乡, 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具生命力, 如《原始风景》、《秧歌》、《世界上所有人的夜晚》等。

虽然此时的乡土文明秩序已经在社会变动的影响下经历着裂变式的瓦解与重构, 但因为侨寓状态下精神的无处安放, 迟子建在对故乡进行书写的时候其实是构筑了诗意与美好的乡土想象。它所反映出的恰恰是迟子建对城市这个文化体在精神上的隔阂与疏离, 对城市生活的不适与排斥, 因而寄希望于故乡那原始的风景, 希望从中获得精神的抚慰与灵魂的栖息。她以乡土文明为参照系来观照城市文明, 体悟二者之间的断裂与精神上的联系, 以期获得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 从而使自己创作生命得以承续。

三、悲悯与救赎

迟子建对城市的认同源于一次南方笔会的归来, “我对哈尔滨的‘亲’, 就始于那个瞬间。从那以后, 我渐渐喜欢上了这座四季分明的城市, 悄悄地打量和欣赏着它。”[3]“我认为我的写作一直是有延续性的, 所以如果说转变, 那么这个转变也是静悄悄的。当你的心融入了一座城市, 你就愿意打量它, 描写它。”[4]迟子建对都市生活的“接地气”的创作精神与底层叙述的创作视角是正是基于南方笔会归来之后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悄悄打量”与“欣赏”。也就是从这个转折点, 她开始重新体察并接受、认同这座城市, “当你拨开都市五光十色的外衣, 你会发现几百万人口生活着的都市, 真正光鲜的人没有多少, 更多的还是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 他们过着简朴的日子, 演绎着生活的悲欢离合”。[5]这种带着体恤与悲悯的体察, 使迟子建在精神上产生了与城市的关联, 对城市生活的描摹有了新的灵感与新的创作源泉。如果说之前对都市的隔阂与疏离, 让迟子建文学创作处于一个无根的状态, 那么对城市的融入与认同, 则使其这颗悬浮在城市上空的心得以落地、生根, 并汲取城市的营养, 关照城市底层生活中绽放的人性, 向城市纵深的历史、文化生长开去。

从《起舞》到《黄鸡白酒》, 从《黄鸡白酒》到《白雪乌鸦》, 再到刚刚出版的《晚安玫瑰》, 迟子建用作品再现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起舞》中的“老八杂”, 《黄鸡白酒》中的玉门街, 《白雪乌鸦》中的傅家店, 《晚安玫瑰》中的中央大街, 都因她对城市的融入和认同而使城市的历史和作家的创作融为一体。《门境外的楼道》中的老梁, 《起舞》中的丢丢, 《晚安玫瑰》中的赵小娥, 《第三地》中的陈青, 《黄鸡白酒》中的春婆婆, 都是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普通民众, 但她们却毫无例外的拥有着强韧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门境外的楼道》中的老梁是一个清扫楼道的女工, 她虽渺小低微, 却一丝不苟地工作、生活着, 并追求美好的爱情;《晚安玫瑰》中的赵小娥是一个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无产者, 她来自农村、工作在城市, 没有自己的房子, 只能靠租房来栖身, 甚至不能做饭, 只能在外面的小饭馆对付一口。在第一个房东对她性骚扰, 第二个房东和自己的男朋友结婚之后, 她不得不狼狈地直面这种颠沛流离的都市生活。这些“小”市民的心酸与余况是最能表现“大”都市的筋骨与现实的。这关乎个人的“命”, 也关乎城市的“运”。迟子建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找到了表达人性的载体, 她重拾温情的笔调, 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给这些被潜伏了的生存真相以安抚、超越的力量。“城市人‘疗伤解痛’, 可能比乡村人要艰难。因为大自然是隐形的心理医生, 而我们在城市缺乏这个。”[6]正是基于对城市人“疗伤解痛”之艰难的体恤与悲悯, 她赋予了城市那些风干的历史、岿然的建筑、盘错的街道以文学的灵性与生命, 嗅到了其芳华之气, 并通过神灵和自我救赎的方式, 为这种在欲望中苦苦挣扎却无力突围的城市底层人群, 寻找着精神的皈依之路。可以说, 悲悯与救赎并不仅仅是迟子建关照城市底层样本的一种情怀与探索, 也不仅仅是对精神无法自我突围的现代城市人的困罔指明一条超越之径, 而是表达了一种对待文学的态度, 也即文学对人的精神的现实关照功能以及文学的现世价值性。

可以说, 正是基于迟子建的这种文学态度, 才有了她“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 才使她面对“底层叙述”情不能自已, 一往而情深。从乡村走到城市, 无论是乡村叙述, 还是城市书写, 透过迟子建的小说, 可以发现有一种特质一直筋连从未改变, 那就是她的挚诚、体恤、悲悯、救赎的精神情怀, 它给予人类苦难以超越的力量, 正如迟子建自己所说, “提着文学这盏灯, 你就不怕一个人走夜路”。[7]

摘要: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独特存在, 其魅力源于文本背后的挚诚、体恤、悲悯、救赎的精神情怀。本文就迟子建小说的精神情怀进行梳理和论述, 以期提供一个研究迟子建的视角。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精神情怀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鲁迅全集》 (第六卷) , 人民出版社, 1981年12月

[2]迟子建:原始风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3]迟子建:《〈起舞〉的背后》, 《中篇小说选刊》2007年第6期

[4][5][6]孙若茜:《迟子建和〈晚安玫瑰〉》, 《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19期

精神情怀 篇10

2013年9月17日清晨, 濛濛细雨过后, 天空瞬间放晴。金秋时节的北京本来是天高云淡, 风和日丽。经这场雨水的浸润后, 却多了一份气韵和畅, 清爽惬意的感觉。上午10时, 我与小孟陪同丕植教授来到木樨地老干部公寓, 专程拜见了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同志。按照事先相约的时间, 我们走进楼道、登上电梯, 准时到了贺老的家门。正准备按门铃, 这时只见保姆已将门打开, 贺老也已走出屏风, 与大家寒暄握手。老人家精神矍铄, 笑容满面, 俨然没有“大家”的派头。老人招呼着我们, 就像老朋友一样那么诚挚、和善, 没有拘束和客套之感。来到客厅, 大家依次而座。客厅与书房相连, 洁白的墙体, 米色的瓷砖地板, 简约的木质线条, 使整个居室风格显得十分清新、整洁和明快。接过清香的茶水, 丕植轻呷一口后, 放下茶杯。起身对着贺老说到:“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 我们代表国家日史编辑委员会来看望您老人家, 给您老拜个节, 祝中秋快乐, 健康长寿!”贺老笑着说到:“欢迎你们, 感谢同志们的惦记。”接着丕植将出版的10余本专著和诗集呈递给贺老, 请贺老赐教和指正。老人翻看诗集, 提着问题, 细听介绍, 整个思绪仿佛回到历史的过往之中。“丕植, 我们好像是1995年初就认识了, 当时你在我隔壁井丹同志处工作, 他是爱国主义研究会会长, 你是秘书长吧。一晃快20年了, 后来你去了《当代思潮》杂志社任社长, 好像与段XX在一起。”丕植回答:“段若非, 他任总编辑, 我没干好, 也没干多久, 就离开了。”贺老谈得最多的就是记忆之中最真切的故事。他说:这些年来就基本上不参加会议和参与应酬之类的活动, 所以对外面的情况不甚了解或知晓不多。因为活动一多, 参加会议别人讲到你, 都是如何如何的好, 如何如何的伟大。这类话听得很不自在, 说得似乎有些口头禅的味道。过去我们这辈人听得多的是批评和提醒, 讲得多的是自我批评和改进意见。一溜的奉承话太虚了, 没有价值。在谈到作品的价值和创作时, 贺老对丕植说:“你们年富力强, 生活丰富, 精力旺盛。柯岩生前就多次讲:‘丕植是诗界快手, 高产诗人。’我相信你可以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反映时代的新风尚、新面貌。这既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作家的责任。你的作品与时代大潮对接, 敢言心声, 给予社会正能量, 主线坚守讴歌真善美, 鞭笞假丑恶。尤其是扎根于火热的生活, 为人民为时代为祖国歌唱, 这很好, 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可是, 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令人不理解的怪异现象, 否定生活, 颠覆历史, 很畸形。说实话, 我有些担忧。”丕植汇报说:“贺老您刚才说到的这些情况, 在诗歌界确实存在。我参加了几次诗歌会, 确有个别作者、编辑, 不知出于什么目的, 对革命文学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持有否定的态度。持这种观点的人, 要么是对历史不懂或以虚无主义态度看待历史;要么对艺术价值的探讨与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概念之说, 缺乏内涵与成因的研究;甚至还有极个别的人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动机, 以为骂倒名人自己就成为名人, 其实是浅薄与幼稚、扭曲与卑琐的本质表现。”贺老插话到:作品创作有时代性, 不能脱离背景去妄加评述。丕植又说:“自从习总书记8.19讲话后, 文风诗风社会风气都清新许多了, 正气正在回归, 诗歌界的这种怪现象少了。今年初我参加了一个诗歌会, 其中一位年轻同志全文背诵了您当年创作的《雷锋之歌》, 令大家十分感动。雷锋精神与我们今天的时代需求是完全合拍的。”贺老谦虚地摇摇头说: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精神情怀 篇11

用传统文化涵养学生道德情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中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同时还包含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为了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确立学校的核心文化体系 学校的核心文化体系是“校训:修身治学,齐家报国;教风:弘道明德,厚生善喻;学风:乐学笃行,慎思勇毅;校风:和而不同,止于至善”。

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学校开设了《百家家训》《中国孝文化》等校本课程。在《百家家训》中,精选了一些历代名人家训,根据时代特点,为学生讲解百家家训的精义,让他们感受这些家训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治学、修身、处事、齐家、治国之道,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行自激自励。在《中国孝文化》校本教材中,选取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二十四孝”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在家庭中该怎样善事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在社会上如何做到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学校也非常注重环境文化的建设,利用典雅的语言、简约的画面,把一个个传统故事外化出来,张贴在走廊、门厅、教室的墙壁上,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开设活动类课程,组织“七中学子修身行动”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在活动类课程中开展修身行动。学校有计划地多次邀请专家到校做主题演讲报告,全体师生、家长参加,每次都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讲文明,知礼仪”活动中,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文艺演出活动等各种形式表现文明礼仪的内容,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了动于心、乐于行的教育效果。晨诵暮省活动,学生晨起诵读传统经典书籍,夜晚深刻反思一天的行为,学校、家长共同参与,学生收获的是文化素养和人格素养。自省、力行、慎独、积善是学生“修身”的主要方法。学校组织学生克己慎独,自省自反,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形成习惯,并内化成自身的素质。

用现代精神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当代中国,正承载着优秀的传统,在新的世纪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学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用时代精神来培养学生,便显得尤为重要,民主意识、法治观念、科学精神等是教育主要内容。

让民主平等的理念贯穿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生成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深入交流思想,学会独立思考。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互相启迪,创造民主的学术氛围,实现公民教育。

学校的管理要充分体现民主、法治的思想 学校搭建平台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调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每一级新生入学时,学校都引导班主任通过与学生民主协商的方式,制定班规,作为共同遵守的规范。整个过程就是一次民主管理,老师并不需要进行任何说教,但行为过程本身就彰显了它的价值。

重视实验教学与科学普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校重视实验教学工作,要求任课教师完成学生的所有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拓展实验探究的空间,走出室内,走向自然,以真实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学校作为临沂市科普示范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科普教育。如邀请科学家到校做科普报告,联系在国内外读书工作的校友来校或通过视频通讯的方式给学生做报告,向学生介绍其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个人的学习经历,向学生推荐大量的科普类图书等,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科学的精神,将学生引领到科学的世界之中。

总之,学校正努力让每位学生拥有优秀的人格魅力,适应时代的需求,从而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七中学)

上一篇:大学专业英语四级考试下一篇:“361”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