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情怀

2024-09-11

浪漫主义情怀(精选12篇)

浪漫主义情怀 篇1

在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队伍中,李白可谓是无冕之王,独树一帜。他以出神入化的浪漫主义诗歌艺术,其傲岸不屈、蔑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使其浪漫主义诗歌充满无限魅力,充分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惊天动地的歌唱。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李白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他的诗歌无论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这种色彩使诗歌呈现出山呼海啸的气势,有先声夺人的力量,也使感情的表达喷薄而出,一泻千里;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瑰的想象,创造出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的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体现的风格多种多样,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既想象丰富,又语言轻快;且音律和谐多变。“气象雄浑,豪放飘逸”是李白浪漫主义特色的鲜明概括。

一、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

1. 豪放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用其与生俱来的炽热感情、强烈个性表现着自己的主观感情,感情的表达具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处处有豪放之感。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两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李白继承和发展了庄子的豪放性格。他以情抒豪,如江河入海,奔腾不羁:似野马脱缰,驰骋万里;若雷霆震怒,撼天动地;像银河落天,飞流直下。他以景兴豪,“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他以酒助豪,“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他以月咏豪,“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以剑挥豪,“抚剑夜长啸,雄心日千甲”,“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商咏涕泗涟”;他以仙赋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2. 飘逸。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洒脱、自然、与众不同,有超凡脱俗的神仙面貌。也正因为如此,其飘逸、潇洒、富于想象成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又一大特点。李白诗歌中飘逸的风格是鲜明的、独特的、突出的。他以高歌祖国壮丽河山为主,从高耸云天的奇山异岭到梦幻迷离的洞天星月;从天工之巧到幽景之媚、怪石之险、山水之秀,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创造出一幅幅虚无缥缈的仙界神话。令读者无限神往。李白飘逸的诗风毫不做作,写得那么自然,夸张而真实。“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显得那么流畅,那么自然。挥毫泼墨,逸思横出。古往今来,问天下谁人能敌?

3. 离奇大胆的夸张。

夸张是李白浪漫圭义诗风最显著的特点,他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创造离奇意象,营造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感情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怪惊人的幻想。在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中,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高度的真实性。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人们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4. 变化莫测的想象。

与直抒胸臆的感情表达方式不同,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个想象与紧接着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性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而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气吞山河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情有独钟,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开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二、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诗风的继承

经过两次流放,屈原逐渐看清社会与自己理想之间的差距,在理想无法实现之际,写出的诗文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生不得志的经历,迫使屈原只得在《离骚》中以245行的篇幅驰骋浪漫想象“往观四方”,天上人间,古往今来,跋涉奔波于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执著地寻求理想、赏识与寄托。多少年过去了,在屈原的影响下,《楚辞》也就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继承了屈原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气度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李白继承和发展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二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是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超越现实的意境;四是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性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和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在李白的诗中,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进一步发展,并达到高度成熟。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他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及风格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浪漫主义情怀 篇2

2) 叛过你的男人,你和他和好了,他会继续背叛你,因为背叛你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一个打过你的男人,你原谅他,他会继续打你,因为打你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所谓的无底线,就是不断的原谅伤害过你的人。

3) 思绪翻飞,月光从指间流逝,眼前一地斑斓。掬一捧月光,溶成我淡淡的微笑,冲淡我浓浓的感伤。让扁舟搁浅于黄昏的渡口,在青石栈淋漓尽致地演奏一首无尘之曲,让雾霭中回荡着一种空灵。时间静止,画面定格,封存记忆。我仍然独舞!

4) 男人最初爱上一个女人的时候,是因为她的温柔,她的多情,她的善解人意。渐渐的,他开始觉得她太纠缠,太依赖。最初让他爱上的那个女孩,不知什么时候被偷偷换掉了,留下的这个女孩只让他越看越厌。其实,被偷掉的是他原本爱她的那颗心。

5) 舒服的爱情,绝不是任何一方一味的的单向付出,不是拼命对一个人好,那人就会拼命爱你,而是你在努力的同时也能收到对方的回应;不是你一个人盲目的改变自己,而是你们的每一天都甘愿为对方做更好的自己;当你爱ta时,对方可能是你的全世界,而当你们相爱在一起时,是两个人一起去看更多更精彩的世界。

6) 我用真诚诠释恋情,我用真心演绎爱恋,我用真挚对待感情,我用一生打造爱情的真谛,亲爱的我爱你,愿携你手走过一生一世,永不分开!

7) 找个爱人容易,但找个可以陪你好好过日子的人却难。因为爱情只需激情,而过日子却需要宽容、忠诚和坚持。所以结婚找老公,不要找偶像派,而要找实力派。偶像派让你开心一时,实力派才让你开心一世。

8) 樽一盅月色,独品,醉意阑珊,情亦阑珊,似梦非梦之境,分明忆得,苏堤越水梅嫣处,一曲紫笛吹长亭,满天的雪花,一地的相思,疏枝摇暗香,梅梢挂弦影……

9) 时光如玉剪,将唯美与朦胧镶嵌于古韵的委婉里。眉尖轻蹙,一份纤尘不染,从骨子里流落到指尖上,委婉成千年的绝唱。兰亭有你,某个时刻,如约而至,穿透夜的袅袅,晕染了一生的心事。

10) 英雄脸,今古人人都平淡;美人胆,直教英雄取江山;夜阑珊,抚琴饮酒磨寒剑;客无眠,一片海棠思红颜;人称是,美人不度玉门关;又听言,美人英雄古难全;梧桐落叶满长川,潸潸粉泪为髯颜;帘底花香,墙外杏妍;清诗怎写就,苦恋成冰片;落日照长河,大漠卷风沙,问侬是辗转反侧还是月下花前。

11) 因为我不知道,下一辈子是否还能遇见你,所以我今生才会,那么努力,把最好的给你。每次离开,知道某刻会回来。即使去远行,内心有人牵挂,不会走失于岁月变迁。静静厮守,观望世间风景直到万象成空。时间无多,诸行无常。爱的人,我与你,要珍惜,并甘愿相爱。

12) 琴入目,往事沉浮,染红了双眼。风已起,琴尘飞扬,迷离了前方。青丝乱,思绪流转,清晰了伊人。纤影如梦,美眸含情,笑靥醉人,素手轻舞。魂牵…人痴…弦断…梦醒…浮尘落地。琴依旧,曲已终,红消香断,倚花冢,人独醉。

13) 今冬,我与你相念。来年春回,光阴定将寒冬的记忆深埋,当你循着陌上花香,追溯前世今生,是否会想起曾经的光阴?其实,在你转身离开之际,我已决定去找寻那飘落的梅花,用一生皤然,割断三千游丝情,将你我的故事埋进梅香。红尘如泥,前缘已尽,纵然莫失莫忘,但终究抵不过殇痛。淡看,淡忘,淡然……

14) 三月,烟雨迷蒙,春江如梦。芳草绵延千里,铺展着缠绵的情思,绿到天涯海角。绿了纱窗,绿了诗案,绿了诗笺中那深深浅浅的句子。诗如碧海,每一句都是起伏的浪,翻涌着相思;每一朵浪花,都藏着爱和快乐,在春的怀抱里跳舞。美丽的海洋,春潮激荡,波动着,波动着,一直波动到了心里。

15) 好的爱情,战得胜时间,抵得住流年,经得起离别,受得住想念。爱情就是一场赌局,赢了,厮守一生,白头到老。输了,全盘皆输,那比朋友更近的人,就是熟悉的陌生人。你永远都是不晓得自己是有多的去喜欢一个人,除非你看见他和别的人在一起。

16) 给你的爱如细雨,浸润着甜蜜,绽放着幸福,送你的情像微风,轻抚着浪漫,呼啸着快乐,爱你,所以幸福着,亲爱的,我愿与你携手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17) 生活的路途,用甜蜜铺就;生命的色彩,用浪漫编织;情感的堤坝,用真情堆砌;心灵的湖泊,用真爱蓄满;爱情的天空,用幸福呈现。亲爱的,我爱你!

18) 你就像是最甜蜜的爱人,我希望听到的,不是你也怎样地爱我,而是你一直在我身边的承诺,让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正是你一直在。我认定你是我最甜蜜的爱人,我知道你永远也不会离开。

19) 你的笑容是阳光,温暖我;你的柔情是水滴,沁润我;你的挚爱是蜜糖,甜透我;你的怀抱是港湾,包容我。亲爱的,让我大声对你说:我爱你!

20) 爱情是只笔,我愿与你共写幸福,爱恋是地图,我愿与你寻觅甜蜜,情意是美酒,我愿与你共饮快乐;我爱你到永远,一生一世永不分!

21) 相爱有时容易,容易到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定终身。相爱有时却难,难到一起生活许多年,依旧是他不知你你不知他。就如歌词里唱的,相爱最难,是各有各寄望。怎么办?其实爱情就是两只飞蛾扑火,烧掉自我,变成一团相融的火。先毁灭,再重生。爱情,就是没有了我,只有我们。

22) 牵着你的手,走过的日子里写满了幸福,拉着你的手,跨过的岁月中涂满了快乐,生活因有你而如意,亲爱的,愿携你手走到人生的尽头,我爱你!

23) 窗外的丝丝细雨,那是天对地的爱恋;远端的朦朦朝霞,那是日对夜的眷恋;耳畔的轻轻微风,那是我对你的思念;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

24) 爱就像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但真正吃的时候却辣的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越辣越香,越香越辣,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

25) 清弦弹吻一袖风雨,丝丝缕缕涟漪,蘸一缣水墨,将惆怅画在晓风残月的柳堤之上。幽谷之外,是谁,轻舞箫管,余音袅袅,淡淡忧思,轻灵哀婉?是谁,丹青着色,碾尽一池墨香,云影清舞?

26) 心灵,通了真爱电流,如痴如醉,幸福无限;生活,上了真情船舶,浪漫温馨,甜蜜无限;此刻,讲了真心话语,情真意切,悦动你心:亲爱的,我爱你!

27) 风华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命不由我,记忆像是倒在掌中的水,无论你是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滴流淌干净,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没有一种生命的轮回是命中注定的,就像隔夜的狂欢。

28) 夜色中,春雨随清风轻盈而至,宛若你舞动的裙,飘来一缕暗香。纷扰喧嚣的尘土被雨水打湿了翅膀,沉寂下来。思绪却被这潮乎乎的气息浸润,如一掊水墨渲染成思,恋你我的旧事。雨淋透了往日流连的街巷,窗如溢满泪水的双眼,汇成一滴滴泪水,顺颊而下,滴答的节奏,敲击着相拥的缠绵,协奏出思恋的苍茫。

29) 剪一段时光,珍藏,静坐也繁华。我知道,爱是千百年来最深的爱,所以,我坚信,你不会背弃我而去,亲爱的,如你所说,相信你就是相信自己,我再也不会轻易言弃。静静地打开心结,蓦然,心底的暖意,明媚了记忆,那些悸动与渴望,在年华里静静的蔓延、蔓延!

浪漫情怀总是诗 篇3

李白被赐金放还后,仍然不屑于物欲的羁绊。他纵情山水,沉醉于名山大川的钟灵秀美之中。他浮想联翩,用自己的浪漫情怀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的旷世佳作,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倘若他舍不下京城的繁华,沉湎于物欲之中,那他如何能用纯净的眼光看待自然?自然也不会有如此超凡脱俗的作品呈现在世人眼前。保持浪漫的情怀,抛弃物欲,纵情山水也能诗意地栖居。

一味沉溺于物欲,纸醉金迷地活着,只能落得抱憾终生的下场。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后,活跃于各大社交场所,沉迷于舞会的灯红酒绿,内心的浪漫情怀被强烈的物欲冲击。徐志摩为满足其物欲,疲于奔命……最终遭遇飞机失事,一代诗才就此陨落。陆小曼愧疚不已,自此深居简出,终生遗憾。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果不是被物欲冲昏了头脑,如果不是失去了曾经的浪漫情怀,他们会一直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满生活。

保留浪漫的情怀,如孩童般活着未尝不是一种成功。著名文学家汪曾祺是个可爱的老头,他内心充盈着浪漫的情怀。离世當天,他想喝口茶水,医生不让,他就“撒娇”:皇恩浩荡,赏我一口喝吧。医生勉强同意后,他对小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但龙井尚未端来,他已离世。我想,有着这样“无可救药”浪漫情怀的人,离世时嘴角一定挂着微笑。因为他不在意身后的物质,只在意内心的满足。

马克·吐温说:“永远要像你不需要金钱那样工作,永远要像你不曾被伤害过那样地爱,永远要像没有人在注视你那样地跳舞,永远要像在天堂那样地生活。”这该是这位现实主义作家对浪漫情怀最好的阐释。

保持浪漫情怀,浪漫地活着,终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内容:本文的论述中心是“浪漫主义”,作者把抽象的“浪漫主义”具体化,用李白的诗意洒脱、汪曾祺充盈的内心、陆小曼的倾心物欲几个正反对比的例子论证了浪漫情怀即一种“诗话”的生活态度,有理有据。故本项评19分。

表达:文章语言充满浪漫情怀,淡雅清新。故本项评19分。

发展等级:文章旁征博引,文采斐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故本项评19分。

浪漫主义情怀 篇4

关键词:英美文学,浪漫主义,比较研究

英美浪漫主义文学是比较文学领域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文学题材、语言风格、作品形式、创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学界往往更热衷于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作品的分析。但是英美文学的浪漫主义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虽然有着相似的产生背景,却是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以两种不同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浪漫主义风格。

一、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综述

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范围广泛,方式方法多样,理论著作也十分丰富。经过仔细梳理后,笔者认为当前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主要以平行研究方式进行,研究领域集中在对两种浪漫主义起源、主要作家作品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对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研究

对英美浪漫主义文学起源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对英美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会在当时的背景下催生出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思潮。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的大革命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作品题材、表达方式、人物塑造、文学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影响。其次,研究方向集中在英美浪漫主义文学对欧洲古典主义文学的继承与创新。着力探索这种革命性的文学思潮是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原因从根本上触发了以人性解放和情感解放为主要表达内容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因为一种文学思潮的兴起,除了经济发展的原因外,一定还有其他因素促进了这种文学思潮的到来。此外,研究还集中在为什么英美同时代的作家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怎样的理论准备,以怎样的标志性作品成就了浪漫主义文学在文坛上的地位等问题。

(二)对英美浪漫主义文学作家的研究

在有关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比较研究领域里,更为关注的是英美浪漫主义文学作家群体的特征。例如对美国浪漫主义作家朗费罗、爱伦坡、库柏等人的文学观点、文学创作思想、文学作品的语言、创作方法的研究,学界更着力于找出这些作家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联系。再比如,通过对英美浪漫主义作家思想意识的研究,总结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事件对当时作家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化生产对浪漫主义文学人物形象塑造产生的影响等课题。这些课题从作家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等相关因素入手,试着还原出作家的真实创作意图。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成就主要以诗歌为代表,众多浪漫主义诗人使英国诗歌得以享誉文坛,特别是以华滋华斯诗歌理论为代表的理论著作问世,使英国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站在了文学的新高度,标榜了一代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地位。

(一)以抒情作品为主

以英国诗人华滋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和雪莱的《诗辩》为主要理论代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表达出了一种强烈抒发内心真实感受的愿望,并在浪漫主义的旗帜下,形成了田园诗派与湖畔诗派两个诗人创作群体。他们在诗歌中赞美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畅想社会生活能回归到淳朴自然的时代。他们在诗歌中描写自然之美,通过丰富的意象构筑,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离奇的自然世界。他们的诗歌撕破了严格的格律限制,在更自由的诗体中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倡导人去追求光明与理想的生活。

(二)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英格兰乡村美好的自然风光及山川景色。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认为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家,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有着神性的光辉,都能引起人美好快乐的心境。在诗人的笔下甚至认为自然有着神秘的力量,会给人类带来永恒的和谐与美好,他们渴望引导读者走进自然,去发现自然世界的瑰丽与神奇。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充满了湖光山色、山川河流等意象,绘制了精制的大自然图画,带给人极大的审美享受。例如诗歌《丁登寺旁》就为读者描写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一个郁郁葱葱的自然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在这里友好相处。

(三)偏重展现主观世界

无论是完善的理论体系,还是对自然世界的描绘,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展现的是他们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是他们心中的自然,抒发的是他们真实的情感。建立在主观世界上的真情抒发,强烈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描绘他们心中对世界的渴望与理想,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本质特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另一位杰出代表柯勒律治的诗歌充满了离奇的神秘色彩,它主张诗歌用天才的想象来展示强烈的真我,认为洒脱自由才是文学的巅峰。诗人济慈这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的笔搜集了我蓬勃的思想,在诗行里,像那丰富的仓室,把稻谷收好。如果说有什么能够同样引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们的足够重视,那么就应该是:在丰富的想象中,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引发读者的共鸣。

三、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建立在“美国信念”基础上,宣扬对个人独立价值追求、信仰个人主义、注重自由情感表达,以叙事文学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样式。

(一)注重理想人物的刻画

基于对个主义的无尚推崇,美国浪漫主义注重理想型人物形象的刻画,作家更注重挖掘人心理的真实特征,这种特征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更注重在道德与宗教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类灵魂的伟大与真实。霍桑的作品《红字》就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品对人物刻画的典型代表,这部作品真实地刻画了在宗教压抑与道德压抑面前人类的反抗,即使这种反抗是无力的,那么也要通过大段的心灵描写与独白展现出人的真实欲望。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更加关注的是社会生活对人的束缚,崇尚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人物刻画方面也注重描写社会环境带给人的枷锁,以及自然环境带给人的放松与纯净,认为人应当返璞归真,回到自然世界的怀抱。

(二)注重离奇曲折的情节

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不但使作家失去了思想上的束缚,而且也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浪漫主义作家可以任意驰骋在特定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灵感,去展示人物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离奇的情节成为了这时期浪漫主义创作的一大特色。例如:布赖恩特的《大草原》描写自然景观的神奇,库柏的小说《皮袜子五部曲》其中有的作品加入了印第安元素,有的营造了更加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有的对不“文明”事件进行了不可思议的“安排”,这些情节在吸引读者的同时,引起了读者丰富的联像和回味,带着读者在故事中尽情地畅游。

(三)注重强烈直接的表达

通过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化作品的仔细品读可以感悟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直接抒发出强烈的情感,要么深刻地表达出对某个人某件事强烈的爱,要么强烈地批判某种行为的丑陋与虚假。例如欧文的作品《奥利弗•歌德史密斯传》就描写了主人公对这个世界的真实看法,对主人公的种种境遇也都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只要主人公认为是对的就会表达出强烈的肯定,只要主人公见到壮观的自然美景,都会表达出由衷的赞叹与热爱。只要是错的或是强加给主人公的枷锁,主人公都会通过其行为与语言直观地表达出愤懑与不满的情绪。更直接、更浓烈的表达,使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也更符合当时美国读者的欣赏需求。

四、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差异与共同点

虽然浪漫主义文学主导文坛的时期已经结束,但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的文学家有着广泛的启迪意义,研究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差异与共同点,找出浪漫主义文学的独特美学价值,对当代文学创作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差异

首先,英美浪漫主义文学在时间上有差异。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在前,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在后,虽然两种文学思潮同样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但是普遍认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其次,体裁上的差异。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要形式,更善于韵律节奏的把握,以抒情为主。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以叙事为主要形式,更善于对自然景观的直接描写,展现人物心理。第三,在创作手法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更加乐于使用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强调作品的语言美,着力运用节奏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思想。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更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善于把握人物的变化,强调利用自然环境来描写故事中人物的心境,从而揭示出人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等创作主题,或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想化的勾勒。

(二)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共同点

英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注重抒发强烈情感的同时、在人物背景的设置上有基本相同点。例如,很多作品中的人物有着基本相同的背景,很多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以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色画卷为主。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时,往往认为自然环境是美好的,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朋友,人更应当与大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等。而社会环境又是复杂的,在人与人构成的社会矛盾中需要人类的智慧、勇气等人文观念,两国作品中都有避世的观念存在。英美浪漫主义作品还同时将否定传统当作创作的思想主题之一,很多英国浪漫主义的诗歌或美国的叙事作品中都描写了与传统或宗教决裂的情节或意象,强调破除旧观念,打破传统宗教观念和旧风俗对人的束缚,从而获得人类的精神自由。

(三)英美浪漫主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英美浪漫主义文学作为以英语为话语体系的文学系统,在浪漫主义时期极大程度上彰显了英语作品的语言美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语言美与文学美的有机结合,塑造了一批文学史上经典的文学形象和有传承性的文学意象。英美浪漫主义文学对人性的关注,对个人理想主义的广泛宣传,使后世作家普遍注重展现个体人物的情感,强调文学为人服务的基本理念,英美浪漫主义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古典主义在文学形式上对作家的束缚,认为只要是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和刻画文学形象的艺术手段都可以广泛应用。浪漫主义文学还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做了充分的准备,它的文学理念与创作方法广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学创作者。

五、结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广泛注重展示个人的理想,注重描写自然,注重离奇曲折情节的刻画,善于打破传统对作家的束缚。在两国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抒情性作品成为了新的高峰,美国浪漫主义叙事文学成为了叙事文学的典型代表,广泛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

参考文献

[1]董海涛.英美文学历史与发展研究[D].鄂州大学学报,2014(06).

[2]林晓彬.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影响[D].长春理工大学学服,2012(08).

[3]肖飚.美国浪漫主义文学[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1(12).

我的爱国主义情怀 篇5

题记:穿云雾,跨海浪,海空战士,斗志昂扬,我守卫在海防线上,保卫祖国,无上荣光!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一位叫“祖国”的母亲哺育着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的儿女都传承龙的血脉。是龙一样的血脉,龙一样的意志,龙一样的灵魂,构成了龙一样传奇的华夏民族。作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我感动很骄傲。

然而,回顾中国历史,不管是两次鸦片战争,还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是南京大屠杀,它们无一不侵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无一不使中国国力衰退,无一不使中国百姓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战乱生活中——这一切,早已在中华儿女的心上烙上了“勿忘国耻”四个大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嘎子在少年时便加入了红军,立志打鬼子,保卫祖国。嘎子虽年少,但多次完成了红军布置的艰巨任务,面对日本鬼子,也毫不害怕。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的脑袋瓜很聪明,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他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动了我。在今天,虽然我们不用像嘎子那样拿起手枪,跟敌人斗智斗勇,但我们要用这股坚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去学习,用知识对国家做贡献。“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说道。的确,中国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尽沧桑的中国,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见证下成长壮大。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便是中国壮大了的标志。伴随着洪亮有气势的开场白,庄严的阅兵式开始。此刻,英雄的中国军队在这里集结,自豪的中国人民在这里欢聚,静候伟大时刻的到来。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国旗升起的地方,为了这段可以遥望的距离,中国人执着前行了几整个世纪;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国旗升起的地方,为了那面可以仰望的五星红旗,中国人世世代代继往开来,不遗余力。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幸福生活建立在革命烈士的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的生活努力奋斗而牺牲上。如果我有一只画笔,我要用红色和黄色,画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我要用五颜六色,画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丰饶的土地,和在那安居乐业的五十六个民族。时光流转,岁月如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是奔腾不息的江河,激越澎湃,浩浩荡荡。看,那意气风发的陆军特种作战队,那豪情满怀的海军陆战队,那激情澎湃的空军特种部队。还有那英姿飒爽的三方女兵,她们是共和国武装力量的光荣一员,在保卫祖国的事业中、在抢险救灾的队伍里、在高山海岛的第一线,处处都有她们美丽的身影。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海军潜艇学院组成的水兵方队是最年轻的受阅方队,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他们以80后、90后的朝气展示着海军的巾帼风采。

中国海陆空三军,我独爱海军。在这里,海为龙世界,天是鹰故乡。骑鲸蹈海,乘龙飞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如果有可能,长大后,我愿成为一名英勇的海军女战士,为保卫伟大的祖国献出我微薄的力量;如果有可能,我愿穿着浪花白的海军装,去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如果有可能,我愿戴着海军贝雷帽,穿云雾,跨海浪,守卫在海防线上,保卫祖国;如果有可能„„就像那首歌唱的一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我爱海岸耸立的山峰,俯瞰着海面像哨兵一样”。是的,我爱英雄的战鹰在天空展翅飞翔,我爱矫健的海燕在暴风里成长,我更爱这蓝色的海洋。

五千年的漫漫长路,一头连着满目苍夷、百废待兴的中国,一头连着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活力迸射,向繁荣富强快步迈进的中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主席在亲手翻开新中国扉页的同时,就朗声宣告了中国对于世界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把繁荣的中国大旗扛着肩上,把祖国的重托扛在肩上,把未来的希望抗在肩上。我们要挺起脊梁,无畏地前进,让革命先辈欣慰安然。在此,我觉得青少年们应该利用今天这有利的环境,更多的汲取知识,武装自己,将来成为保卫祖国繁荣富强的铮铮硬汉。

塞纳河畔的浪漫情怀 篇6

走近塞纳河畔的浪漫情怀

上海总是能给人一种现代化却又充满怀旧、浪漫情怀的感受。乾景雅园位于上海的浦东新区,社区由小高层和叠加别墅组成,容积率及绿化率在该地块也特别出众。经典法式的建筑风格,全干挂石材的立面彰显出小区的高贵品质。在景观设计上设计师们采用了中轴十字对称的方式,使业主无论居住在社区哪个位置都能够欣赏到美丽的上海景色,这一设计对于本案作为叠加别墅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设计师为了与建筑本身具备的经典法式风格相呼应,在设计上也融入了海派元素,让这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又多了份亲切的海派味道。这份用心,让人不禁联想到塞纳河畔,我们生活在繁华的上海,却居住在柔情故乡。

精致萦绕的现代生活

在设计师演绎的构思过程中,始终因应居住者的生活需求及特质,一笔笔描绘出心中向望的理想蓝图,并且以满满的诚意实现之。在异域风情的居住环境中,又不失精致的现代生活品质,设计师则成了连结各部场域的统筹者。设计师运用格局与场域本身的特性,在空间方寸之中融入细腻的观察、心思和精湛工艺,让各式的感动装载,并盈满著生活的乐趣。例如桌上的各种摆设、窗帘颜色的搭配统一、背景墙,地板与地砖的材质转换。本案整体而言匠心独具却并不刻意,多种大理石和玫瑰木饰面等材质的使用奢贵妥帖而并不张扬,努力营造一种精致萦绕的现代生活,彰显业主的尊荣身份。

妥帖需求 科技暖心

叶芝诗中的浪漫色彩与爱国情怀 篇7

1888年,经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约翰-奥利里的介绍,叶芝认识了女演员茅德-冈。她年轻美丽而且热情。叶芝顿时对她一见钟情,茅德不仅美丽动人,还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爱尔兰争取民族自治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这在叶芝的心目中又平添了一层特殊的光辉。茅德也很喜欢叶芝的诗。尽管叶芝对她一往情深,但她却一再拒绝他的求婚。他的一番痴情得不到回报。1903年茅德嫁给了爱尔兰的军官约翰-麦克布莱德少校。叶芝将茅德看作是最理想的女性美的化身。他曾以古希腊美女海伦的形象出现在叶芝的好几首诗中。

茅德的出现对叶芝的生活与创作影响颇深,无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是在自己的创作天地中,都无法摆脱茅德的影响。在叶芝的创作中时时能看到茅德的影子。叶芝早期关于茅德的作品有许多如:“世界的玫瑰”(The Rose of the world),“爱的忧愁” (The Sorrow of Love) “当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等。其中,“当你老了”一首感情纯朴动人: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

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

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候,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失

在头顶的山上它欢欢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刻画出来一幅最为感人的画面:一位老妇人,睡眼惺忪,皱纹层叠,银发满额。

舒缓的语调中,让我们品出几分淡淡地哀伤。也许正是这样,叶芝对茅德的爱情才如此的柔情似水,徘徊悠长。以至于它超出了时间的及空间的限制,摆脱了俗世的花前月下。“多少爱你年轻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多少年来,始终不变的期待与守候,这份爱高尚圣洁,任时光匆匆而去,依恋的心不言调零。时间的流逝带走了美人的容颜也减弱了她耳畔的赞叹。多少人曾爱过她年轻欢畅的时辰以及她的美丽。而今她独自守着一份沉静时,有另外一个人在一如既往地爱她那“朝圣者的灵魂。”甚至还有岁月赐予她的皱纹。

这种感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貌似淡如白水,实则百味交融,就像一杯热茶,需要品茶人去慢慢地尝出其中的味道。这样的爱经历了时间的砺炼其光泽穿越夜的黑暗和黎明的曙光在空中握手。于是,它得到了永生,成为了永恒。不错,那“朝圣者的灵魂”是永生的,而对这灵魂的爱更是奔流不息的。

叶芝这种独特的浪漫情调显然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那种风花雪月截然不同。因为斯莱戈迷人的景色,丰富的民间传统以及农民的粗犷、朴实对他的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获得了一种鲜明、逼真、新奇的色彩。而更主要的影响则是茅德的出现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叶芝的政治思想。

在“没有第二个特洛伊”(No Second Troy)里诗人没有单纯地表述自己遭到心上人拒绝后的痛苦和失落。相反,却不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茅德-冈这样一位为民族自治运动而奋斗不懈的爱国志士的理解与赞扬。茅德-冈在叶芝心中是新时期一位理想的女性形象。她的美貌与她的爱国热情相比显然要逊色几分。她高尚而热情的心灵如同炽烈燃烧的火焰为叶芝照亮了不懈前进的道路,并为他注入了新鲜的思想和源泉。

叶芝意识到了对茅德-冈的爱只是一种无限的期待之后,他将自己的爱投向了自己的民族——爱尔兰。他用自己的诗来鼓舞爱尔兰人民为自由和平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这首诗中茅德-冈以古希腊美女海伦的形象出现。在古希腊神话中,海伦是丽达与宙斯的女儿,斯巴达国王的爱妻。但她却被特洛伊的王字帕里斯拐走。为了海伦,希腊王发动了战争。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结束了,海伦回到了国王的身边。海伦的出现导致了特洛伊的毁灭,诗人在末尾疑问道“was there another Troy for her to burn?(有另一个特洛伊让她燃烧吗?) ”茅德的努力和奋斗能否像海伦一样引发巨大的震动呢?语气中有钦佩也有辛辣之意。但这里叶芝对茅德的仰慕更多地是由于她的革命精神。

诗中这样提到“What could have made her peaceful with a mind/That nobleness made simples as a fire, /with beauty like a tightened bow, a kind/That is not natural in an age like this.”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她的热情和风尚在炽烈的燃烧着,而她的美丽则如紧绷的弓一样显得有些不自然。这种不寻常的美是那样的引人入胜,扣人心扉,以至于在叶芝看来她超凡脱俗、圣神无比。

叶芝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一方面是与爱尔兰特定的精神氛围和他独特的生活遭遇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在生活上特别是爱情上的曲折(即:追求茅德的过程)也激发了他难以抑制的诗歌激情。这使得他获得了一种动力。正如当代苏格兰诗人绍利-麦克兰在《叶芝墓前》一诗中所讲的“你得到了机会,威廉,选用你语言的机会,因为勇士和美人在你身旁竖起了旗杆。”叶芝的抒情诗无疑在英国诗歌从十九世纪末的唯美派向二十世纪初现代派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威廉-勃特勒-叶芝 (1865—1939) 是现代爱尔兰著名抒情诗人和剧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初期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由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重大成就, 他被T.S.艾略特称之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在叶芝大量抒情诗中, 读者可见到他的恋人茅德的影子。茅德是一位年轻美丽的演员又是一位热情执著的革命者。于是, 叶芝对茅德的爱进一步深化为对自己民族的爱。这两种爱交相辉映实现了浪漫气息与爱国深情的完美融合。本文分析了叶芝笔下两首关于茅德的爱情诗中体现出的浪漫色彩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抒情,浪漫色彩,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方汉泉, 略论叶芝其人其诗[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92 (4) :126-135

[2].李微屏, 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外出版社1996

[3].胡经文, 张首映,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Elisabeth.B.Boog.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M]:上海:上外出版社1996

浪漫主义情怀 篇8

关键词:八大山人,山水作品,情怀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 别号雪个、人屋等, 是我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宗孙, 他自小聪慧, 喜欢作画, 据清朝陈鼎所作的《八大山人》记载, “八岁即能诗, 善书法, 工篆刻, 尤精绘画”。年少时期的八大山人就已经精通书法、绘画、刻印等工艺, 深受儒家经典思想的影响, 熟读四书五经, 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曾经想以“仕途”的方式为国出力, 但明朝有严格规定, “公姓不得赴制艺”, 不允许皇族子孙参与科举考试, 但为了报效国家, 八大山人还是放弃自己的皇族身份, 以平民身份考取了秀才。而后清军入关, 明朝灭亡, 为躲避灾难, 八大山人削发为僧, 隐匿山林。在长达27年的禅林生活中, 八大山人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花鸟山水画家。

一、八大山人山水画总体艺术风格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 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书写胸臆的寄托。有的借山水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有的则借山水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不同的情感, 所创作出的作品风格也不尽相同, 前者所描绘的往往是锦绣壮丽的景象, 而后者所描绘的则是衰败、凄凉的景象, 生于国破家亡时期的八大山人, 山水作品往往表达的是对故国的哀思之情, 画中很少有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 更多的是满目疮痍的残山剩水。

与花鸟画中的浓墨重彩不同,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几乎是惜墨如金, 画作中的每一处落笔都精准、恰到好处, 难以随意改动一点。八大山人的山水画效法董其昌, 多为水墨画。他曾经对董其昌的作品作过深入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其笔法进行创造性的改革, 形成了与董其昌风格完全相反的自我画风:董其昌的作品表达的是幽雅明朗、平和清逸之感, 而八大山人的作品则表达出的是满目凄凉、萧索冷寂之感, 由此可见八大山人坚毅、孤独的性格。八大山人的作品笔墨稀少, 大都寥寥数笔, 像是一幅山水草稿图, 但仔细研究, 就会发现其中的美感, 借用清代王昱《东庄论话》中的原句:“有一种画, 初入眼时粗服乱头, 不守绳墨, 细视之, 则气韵生动, 寻味无穷。是为非法之法。为其天资高迈, 学力精到, 乃能变化至此。正所谓‘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浅学焉能梦到!”因而,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作的确情真意切、意境深幽, 与众不同。

二、八大山人山水画作品意境分析

1. 八大山人山水画创作初期的意境。

在八大山人山水画创作的早期, 作品所反映的是其内心凄凉、悲愤的情绪。如《梅雨珠林图》创作于八大还俗后不久重返南昌珠林庵时所作。作品中笔墨变化无多, 山石选用的是折带皴, 营造出萧索、凄凉的意境。整幅作品线条简单利落、造型平板, 没有大肆渲染, 只是采用浓淡墨的落墨方式来区分山石的阴阳面;作品中树木枝干苍劲有力, 地衣苔藓等植物采用细而尖的竖线予以呈现。作品中可以看出八大山人的题诗:“梅雨打绳金, 梅子落珠林。珠林受辛酸, 绳金歇征鞍。萋萋望云籽, 谁家瓜田里?大禅一粒粟, 可吸四海水。”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诗人还俗后不久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的一种思考。《寒江钓艇图》也是八大山人早期的作品。图中所描绘的景象有山石、树木、钓艇及江面。画作中树木的叶子几乎已经完全掉落, 只残留有几片叶子, 给人以凄凉之感;山石的创作只是使用了简单的线条进行勾画, 没有大面积的点染, 因而表现出一种随意、散漫的意境;山体的表达也十分简单, 只是用几根线条进行勾画, 笔法尖利, 没有树木的点缀;江面的平静是用大面积的空白予以呈现的, 平静的江面上没有任何生气, 与山体相互辉映, 和谐融为一体;江面上的小舟仅用几根线进行勾勒, 使得小舟很是单薄, 而垂钓者则独自坐在船头, 充满心事。垂钓者手中的钓绳, 以坚硬的线条表现出来, 就像八大山人心中深深的“家国情怀”, 深刻、难以忘记。

2. 八大山人风格探索阶段的山水画意境。

在八大山人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之后, 对于山水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其画法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八大山人曾经对董其昌的绘画创作理论和山水画做过深入的研究, 他也临摹过董其昌的山水画, 但在其作品中, 却完全看不出与董其昌画作的相似之处, 所呈现出来的是八大山人个人绘画的独特风格。《秋山图轴》的作品风格已经完全与《梅雨珠林图》和《寒江钓艇图》不同。作品中景物的层次感增强, 树木变化高低错落有致, 充满生机;采用浓淡墨来增加山石的重量感和体积感, 摒弃了以往生硬线条构图的画法;为了达到干湿相容的效果, 采用卷云皴、披麻皴皴等多种皴法。八大山人此时的山水画法已经表现出来一种温和、安谧的意境。尽管这一阶段的山水画作品与上个时期相比有了重大的改变, 但仍然处于一种尝试性阶段, 作品中的景物结构表现出的是松散、琐碎之感, 所使用的画法、技巧仍然不够娴熟, 这一阶段在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 八大山人山水画个人风格形成时期的作品意境。

在这一时期,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作品逐渐增多, 在效法古人, 尤其是宋元名家如董源、米芾、黄公望等的作品中, 八大山人对于山水画作品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作品风格也有了巨大的改观, 以《山水册》为例。《山水册》的绘画方式与之前作品相比, 在构图及笔墨渲染等方面有了重大改观, 构图从单一、平板为主转为奇峻、险侧;构图意境更为讲究虚实结合的空间渺远意境, 借由山水、树木的富有层次性的组合、灵动而曲折线条运用来达到这一效果, 整幅图的框架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是由中心偏向一个方向。《山水册》的用笔方式是在总结前人笔法的基础上获得的, 刚劲的折带皴与灵动的卷云皴相结合, 二者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八大山人在画石方面, 注重表现的是山石的体积感与圆实厚重感, 以渲染和点皴法加以处理, 采用这种干湿、浓淡墨的处理方式, 使作品表现出清逸、苍茫, 枯而不瘠、淡而不薄的感觉。总之, 《山水册》是八大山人山水画作品风格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 其他代表性作品如《春山微云图轴》、《山水通景屏》、《仿董源山水图》、《书画册》。《山水通景屏》采用六条屏组合的方式创作而成。作品的中间部分是与河流、溪水相对应的巍峨耸立的山川与河岸, 岸上有房屋、树木、村落、小桥、丛林等景物;山上有稀疏的树木和植被, 远山云雾缭绕、缥缈虚幻, 充满磅礴、恢宏的气势;山石所采用的笔法豪放、恣意, 以皴擦法点染, 使得墨色表现得当, 有着重量感及阴阳下相背的体积感;而山峦的创作则以秃笔点写的方式为主, 所营造出的是悠远寂静的氛围。画作中树木形态婀娜多姿, 树上点缀有许多树叶, 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象。整幅图中, 八大山人用笔潇洒, 泼墨豪放, 是其用墨最为经典的作品。《书画册》中线条比之前作品更为浑圆、放纵, 画面呈现出的是浓厚、圆润、葱郁的感觉, 树木、山体、房舍使用简单的篆笔手法, 峰峦、沟壑则采用淡墨处理, 笔墨凝练、皴法率直而简单, 用笔古拙, 充满节奏感和音律感, 犹如交响乐清秀而高亢, 生机勃勃, 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4. 八大山人山水画作品风格成熟时期。

八大山人山水画作品风格成熟时期是在其进入老年时期, 这一时期八大山人的心态已经趋向平和, 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已不再是其苦难生活的表征, 而更多的是其自身修养和天性的流露。八大山人到了晚年, 经历了人生的种种, 能够以一种更为深厚、内涵的笔法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参悟。八大山人十分喜欢倪瓒, 对其青睐有加, 尤其在其晚年时候, 更是在其山水画作品中题有“庄生和之一天倪”, 以表达其宁静、平淡的心态。晚年的代表性作品《山水图》中, 有“倪迂作画如天骏腾空, 白云出岫, 无半点尘俗气。余以暇日写此”。八大山人晚年作品中, 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天真、率直的意境。清闲、安定的晚年生活, 让八大山人的内心世界也由敏感动荡、惶惶不可终日转而进入一种洒脱、恬淡、宁静的状态, 他将自己平素之所见的种种物象, 以客观存在的方式表达出来, 以达到一种自然的禅宗艺术。不平静的心理状态下, 所创作出来的山仍然是山, 水也仍然是水;但当心灵处于一种绝对静止的禅宗参悟境界时, 所看到的山水绝不仅仅是山水, 而是更多内在性的东西, 因而, 范曾曾经说过:“所以以为八大的艺术创作的方式是怪诞的, 缺乏正常性的, ‘山人玩世不恭, 画尤奇肆’, 还有人以为八大山人作画必处于异常的感情状态, 一种不平常的精神状态之中, 这是一种误解, 甚至是一种妄评。这是由于他们念念不忘八大山人的‘哑’, 不忘记他的哭笑无端, 不忘记他的庠狂市肆, 不忘记他的遗矢中堂。当八大山人已经‘吾丧我’, 回归平常心时, 你还抓住在八大山人八十年生涯中短暂的异行以为解决八大山人艺术的永恒的钥匙, 你就陷入了我执 (烦恼障) 和法执 (所知障) 的万劫不复的泥沼, 你不只没有走进八大, 而正是远去。”

八大山人晚年的山水画创作意境是一种“和之以天倪”, 在作品《渴笔山水册》中有所体现。这幅作品共有六幅图构成, 均采用淡墨调, 树木、山石都运用了清淡的笔墨擦皴法, 稍加浓墨加以点缀, 显得生气十足、骨力强劲。整幅作品尽管用笔简洁、泼墨无多, 但却构图新颖、奇特, 证明了八大山人晚年作品以安宁、静谧的风格为主。

参考文献

[1]石涛.涛画语录[M]∥孟兆臣.画品.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5.

[2]陈鼎.八大山人传[M]∥何平华.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4.

浪漫主义情怀 篇9

关键词:爱国主义,与时俱进,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5000多年来, 中华民族尽管饱受磨难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究其原因, 是与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以理服人, 以文化人, 以情感人, 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 是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 只有在爱国主义阳光雨露的滋润下, 才能茁壮成长, 健康向上。

一、教学中遭遇几大问题

尽管从上到下, 一直都在讲爱国主义教育, 但落实到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 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课程标准”“窄化”到少数学科

新课程标准 (简称“新课标”)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2015年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 为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保障。但除此之外, 仅有政治和历史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观点, 其他各学科都少有涉及。

(二) 实施环节“肤浅化”

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为知、情、意、行。知为道德认知, 即理解和掌握某种道德规范及其意义。情, 即道德感情, 即人们对社会思想和人们行为的情绪态度。意, 即道德意志, 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道德行为而做出的自觉努力。行, 指道德行为, 是人们对社会、他人的行为做出的行为上的反应, 是知和情的外部表现。一般来说, 知是基础, 而行是关键。然而,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重“知”和“情”, 而忽视“行”。尤其是“知”,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中小学教学也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从课本上读到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故事, 看了很多爱国主义的影片, 但却落实不到行动上, 似乎爱国主义就是课本上的, 高大上的, 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

(三) 教学地位“边缘化”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一直传唱不朽。在这个学校教育追求成绩, “衡中模式”被奉为神话的时代, 除了各学科学习外, 其他似乎一切都被请到了旁听席。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教育, 没有任何考核机制, 在学校的地位更是遭遇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尴尬。

(四) 学校教学“形式化”

中小学校每年都会在一些重要节日举行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 形式多样, 热热闹闹。但是其效果如何呢?很多情况下, 学生不懂得这些节日的深刻内涵, 因此, 活动形式虽然多样, 内容也很丰富, 学生也很忙, 但却一直在“为了活动而活动”, 活动只是形式, 但活动的效果似乎只止于这些形式, 并未深入学生的内心, 未升华为学生的内心情感, 从而影响其行为。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建议

那到底该怎样在中小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呢?怎么让爱国主义的思想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到学生心田呢?

(一) 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我认为,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 是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主义, 科学家为祖国兢兢业业、埋头钻研是爱国主义, 工人们为祖国坚守岗位、吃苦耐劳是爱国主义。现阶段,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为: (1)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 爱自己的国家。在中小学教学中, 也要从这几个要求入手, 变宽泛的口头的“爱国主义”, 为行动上的对祖国河山、身边同胞、灿烂文化、国旗国徽等的热爱与保护。将大的空的目标切分、细化、具体化到生活的细节中, 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感的伟大与美好, 了解爱国主义就在身边, 就在举手投足间。

另外, 还要明白爱国主义教育不等于仇恨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知国情、明国史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给学生引入一些历史事实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尤其是中国近百年的屈辱的近代史, “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圆明园被洗劫”“南京大屠杀”等, 都可以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的斗志和激情, 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繁荣而学习”的崇高理想。但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咒骂、仇恨敌对国家, 发一些过激言论, 更不能有过激行为。对于网络流行的很多过激帖子, 不要盲目相信、传播, 要理性爱国。

(二) 开展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讲爱国主义就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忍受烈火焚烧等故事, 对于学生来说, 缺少新意, 容易引起学生反感, 甚至出现有人在网上公开侮辱革命英雄的恶劣事件。革命英雄的事迹确实激励人心, 但教育不当, 反倒容易收到不好甚至相反的效果。

2016年, 教育部下发文件,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 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不是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填鸭式教育、呆板式教育, 爱国主义也应搭上时代的列车, 驾着时代的春风, 走进学生的生活。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 爱国主义的方式和途径也应“微”起来, 生动起来。如在微信、微博中开展热点讨论、网络投票、观点大辩论等, 用鲜活生动的形式, 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传播正能量, 将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 开展国学课程, 弘扬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1.国学的学习要结合历史故事进行。文化是国家的基础, 国学是我国文化的精髓, 开展国学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得到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如今, 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关于古诗文诵读的校本课程, 这可以让国学更好地落到实处。但是形式有些单一, 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然后以考级的形式进行结业考查,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我认为, 国学的学习要结合历史故事, 将枯燥难懂的古诗词名句与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相结合, 让学生在欣赏故事中, 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从而记住古诗词名句。

2.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构成故事。要重视祖国的语言文字。《最后一课》中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文字有着丰富的表意功能。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挖掘汉字的构成故事, 比单纯地写一百遍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理解, 所以热爱,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自然也热爱自己的祖国。

3.各种传统课程进校园。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京剧、象棋等传统文化课程, 让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脚步迈得更加强劲。但也存在着缺少系统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课程, 不能只涉及一个年级或者一门课程, 学完没有续接。学校应根据各年级的特点, 设定一个阶梯性、系统性的传统文化课程, 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内部互补、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 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激发其内心对祖国伟大文化的认同与赞赏, 才更容易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 规范学生行为, 将爱国主义落到实处

很多学生都觉得爱国主义是遥不可及的事, 那些为祖国牺牲生命、研究宇宙飞船的人才配爱国, 而自己没有机会爱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进行规范, 让学生明白爱国就在身边, 就体现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每周一升国旗, 态度庄严、严肃、守纪律, 唱国歌声音洪亮、感情真挚, 是爱国。每天认真学习, 完成作业, 学好文化, 写好祖国文字, 是爱国。不随地扔垃圾, 不随地吐痰, 爱护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干净整洁, 是爱国。见到师长、朋友, 积极主动打招呼, 热情有礼来对话, 是爱国。出去旅游, 不乱涂乱画, 不乱骑雕像, 尊重文化古迹, 是爱国。“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做好日常行为中的每一件小事, 就是最实际最具体的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光荣的事业, 任重而道远。中小学生生机蓬勃、积极向上, 必能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 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激发起爱国的情绪, 用旺盛的斗志学习文化知识, 积极为投身祖国的建设拼搏奋进。

参考文献

叶芝与陶渊明的田园浪漫情怀 篇10

一.不同社会经历、时代背景下的田园情结

《茵纳斯弗利岛》是叶芝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也是他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And I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我就要动身走了, 去茵纳斯弗利岛, 筑起泥巴房”, “我就会得到安宁, 它徐徐下降, 从早晨的薄雾落到蟋蟀唱歌的地方”诗歌表现出他逃避现实的唯美主义倾向, 透出一种梦幻感伤。首先, 叶芝少年时光的很大一部分是在母亲家乡—斯莱戈度过的。当时那里还非常迷信, 流传着各种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 这个天生敏感害羞的少年时常感到孤独和痛苦, 他难得的快乐就是跑到被赋予了神话传说的山洞或湖岛大做白日梦, 这对叶芝以后的成长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其次,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灾难:不绝于耳的噪音、雾化的毒气、污染的水流侵害着人们的健康;资产者的道德观也悄然毒化和败坏着古朴淳厚的伦常;世纪末的暴力和战争更是让人恐怖和绝望。年轻的诗人面对现实不由得滋生一股思乡怀旧的浪漫情绪。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末年, 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非常尖锐。其时朝政混乱, 社会动荡, 黑白颠倒, 人心惶惶。陶渊明天性善良、个性纯朴、人格高尚, 在目睹了太多的黑暗与阴谋, 亲历了太多的残酷与血腥后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给他的心灵提供了一个新的归宿。

二.不同生活环境中的思想状态

叶芝生活的爱尔兰海岸蜿蜒、岛屿为主, 茵纳斯弗利岛 (Innisfree) 就是母亲家乡斯莱戈的一个湖中小岛。《茵纳斯弗利岛》这首诗题目中“Innisfree”的谐音使我们联想到“inner freedom” (内心自由) 。由于他少年时期的经历, 叶芝一直想仿效美国著名散文家梭罗的做法找一个世外桃源。他选中了幽静秀丽的茵纳斯弗利岛, 但始终不能如愿。一次偶然机会, 叶芝走过伦敦舰队街 (Fleet Street) , 忽听水声叮咚, 看到一家商店橱窗里装饰着一股小喷泉, 喷出的水顶着一只小球, 使它在空中不停转动而不落下来, 这样的场景重又点燃了他少时的梦想, 于是蕴藏在心灵深处的感情如泉水般流淌而出。搭小屋、种云豆, 看蜂儿采蜜;清晨薄雾如面纱;夜晚只听蟋蟀浅鸣;小岛在月光下银色一片, 正午阳光里却又紫光闪烁;黄昏中落霞与红雀齐飞, 斑驳闪耀在小岛上空。他显然已沉浸于祥和的美景之中:即使站在人来人往的道路上, 诗人都似乎能听到那湖水轻拍的声响。

陶渊明时期的中国还是一个崇尚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 诗人主张回归田园, 追求与人为伍, 融入自然。饮酒 (五) 选自陶渊明的名作《饮酒二十首》, 写于他归田后第十二年 (约公元417年)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诗句看来朴素平常, 却意味深长;他自己虽住在人来人往的农村, 却一点也没有感受到车马的喧闹, 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也许是心远离了尘俗吧。也正因此, 生活虽然穷困, 他却能在低头采菊与仰头见山的顷刻之间, 体会到恬然自适的情趣, 好象自己和篱菊、南山之间有一种“相视而笑, 莫逆于心”的默契。“山气日夕佳”等后两句, 抒发了诗人面对傍晚山色和归林鸟影的沉思, 暗示了他找到人生归宿后的欣慰及静穆的思想境界。

显然当时的叶芝还没有达到中国诗人的那种超然脱俗的思想境界。叶芝更像是个人主义者, 考虑的是个性抒发, 更欣赏孤独中的宁静;而陶渊明是理想主义者, 关注的是社会理想, 并敢于身体力行。[2]

三.不同文化传统中的诗歌美学境界

中国悠远而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陶渊明创造“无我之境”田园诗歌的哲学渊源。王国维说:“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3]”在此种境界中, “无我”似乎失去了自我, 失去了个性, 但诗人正是通过把有限的小我融入无限的宇宙万物之中, 使物无不是物, 物无不是我, 那是一个真正自由的永恒的“大我”。“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诗人没有对山水花草作直抒胸臆的感慨, 也没有对景物作深含寓意的评介, 不夹带个人主观思辩与愿望, 只一个“见”字, 表现出诗人在怡然放目之际, 远山、夕照、归鸟尽收眼底, 不觉间悠然远想, 静静融“我”于“物”中。[4]诗人的胸襟气韵和暮辉中淡远的山气交融, 终达“欲辩已忘言”的物我混化的最高境界。

在西方“天人相分”传统的影响下, 叶芝的诗呈现的是“有我之境”的美学境界。王国维说:“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移情入景, 景物因而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近现代以来, 西方的自然诗歌美学理论特别强调审美主体“我”的作用。因而, 自然山水在西方“自我中心主义” (黑格尔语) 诗人笔下不可能如中国诗那般“自然呈现”, 而是诗人知性观念和逻辑思辩后的“再现”。“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ey”叶芝存心要去心中的圣地, 当然再热闹绚丽的地方在他看来也是灰色的;而在描写朝思暮想的茵纳斯弗利岛时, 诗人不惜笔墨, 向我们展现了一副怎样结合动、静、声、色、光和影的迷人的画面:我要去茵纳斯弗利岛, 用泥巴和柳条搭起小屋;种上九行云豆, 养一巢蜂儿酿蜜, 独个儿住着, 荫阴下听蜂群嗡喧, 听蟋蟀浅鸣……子夜是银色的一片, 正午闪烁耀目的紫光, 黄昏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我日夜听那湖水浅舐湖岸的声响……”《茵纳斯弗利岛》中叶芝不自觉地通过想象把自我延伸到大自然的描写之中, 所展示出来的诗歌境界, 可以说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

但无论如何, 我们不难发现在人们心目中, 大自然总有抚慰人类心灵的魔力, 人们只有回归自然、享受田园才能领会到生活的真意和妙趣。叶芝和陶渊明虽然已离我们很遥远, 但他们诗中表现出的渴望回归自然的浪漫情怀和追求安宁幸福却是人类的共性。

摘要:尽管不同的社会经历、时代背景和不同文化传统, 叶芝和陶渊明这样两位堪称“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民族诗人同样向往脱离尘俗、回归自然, 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展露出相同的田园浪漫情结。本文以叶芝《茵纳斯弗利岛》和陶渊明《饮酒》 (五) 两首诗歌为代表探讨他们诗歌中渴望回归自然、追求安宁幸福的人类共性。

关键词:叶芝,陶渊明,田园浪漫情怀

参考文献

[1]蒲度戎, 彭晓华.英美诗歌选读[M].2000:178-179.

[2]区鉷, 蒲度戎.叶芝与陶渊明的隐逸世界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05, 11 (3) :56-60.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

留学法国,感受浪漫情怀 篇11

语言是必须要迈的坎

虽然到法国之前,我在国内已经学了800课时的法语,基本交流词汇已经掌握。但是真正来到这个国家,跟法国人对话时就会发现,国内的语言学习真的只是一点皮毛,法语真是一门充满浪漫情怀的语言,它的词汇真是太丰富了。那种巨大的精神压力迫使自己不断地寻找语言学习的方法,而中国人与生俱来的腼腆又成为语言能力快速提高的障碍。好在这个过程非常短暂,只要多和法国人接触,多看一些法国本土电视节目,多听法语新闻,习惯了法国人讲话的语速和风格,沟通也就会越来越顺畅。如果在上课时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有点像听天书的感觉,这个过程也很正常,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因此而自暴自弃。这时,上课最好备好录音笔,认真录下老师的讲课内容,回家后反复听,慢慢就会适应老师的语速以及发音习惯,上课也就容易多了。

免费的艺术之路

卢浮宫、奥赛美术馆、凡尔赛宫、蓬皮杜艺术中心以及各种私人美术馆,都是免费对艺术学生开放的。申请法国58所公立美术学院都是免学费的,公立美术学院主要是纯艺术以及理论知识为主。相对于公立美院来说,私立美院学的东西更具实用性,主要以设计为主,实习有学校推荐,唯一的一点是不能享受免学费的政策,一年学费大概是6000到10000欧元不等。公立美院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以及对艺术品的感悟和分析,而私立学校主要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更贴近社会。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都会有一门课叫艺术史,老师会带领学生参观很多私人博物馆,讲解艺术史知识,有时还会让学生临摹艺术品,这对造型能力和观察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也很快深入了解到了欧洲的艺术史。

法国的公立美术学院都是免学费的,学生的学费都有政府负担,每年交2000-3000元人民币的注册费就可以了。这对于向往艺术之都但是家境又不是特别好的外国学生特别有利。不管是公立美院还是私立美院,教育模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老师只是个领路人,只是提建议,不会去强加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和学生们交换意见,去聆听学生的想法。所以学生也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是什么想法,有什么更好的创意,大家相互学习。在法国,老师更加尊重学生的创意和想法。只要有想法就鼓励学生去实施和完善,并不局限在一种模式里。所以,在法国,学生接触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有更大的限度来自由发挥,自主思考,了解多元化背景下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获得更多启发。

非艺术生大有作為

法国公立大学所开设的专业非常齐全,学校所颁发的文凭受到全世界认可。适合各类学生进行申请,并且法国公立学校学费是全免的,所以对于一些留学资金并不充裕的家庭来说是非常合适的。而法国的私立院校多为精英院校、工程师院校等,这类私立院校教学质量是世界顶级的并且文凭含金量非常高,适合将来想从事工程师、管理、金融等相关工作的学生进行申请,这些私立院校学费每年大概在10~15万元人民币左右。

对于高三的学子们来说,想要留学法国还必须在国内参加高考,高考分数不低于400分;法语考试TEF不低于400分,TCF不低于300分。对于没有法语基础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最好在高考后参加法语专业培训,掌握法语基本听说能力和基本法语语法,以便留法后能够顺利适应法国院校的教学及法国生活。此外,部分法国学校在录取的时候需要面试,有踏实的法语功底,也非常利于今后的面试。而对于没有法语基础,但想申请法国商学院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准备英语雅思成绩。申请法国高校。

《留学视界》责任编辑:刘馨

责编寄语:提供权威的留学攻略,体味真正的留学生活,尽在留学视界!

栏目邮箱:gxzs_lxsj@163.com

浪漫主义情怀 篇12

一、歌剧创作的人文关怀的呼唤

人文主义(Humanism)出现于19世纪西方国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60)认为人文主义是古典文化的复兴,他进一步表述为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理论界普遍认为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世界观,人文主义世界观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是人类为既有尊严又富理性之本体的哲学观,因此也是作为源于宗教的西方经典艺术的歌剧作品中普遍具有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目的。在西方的经典的歌剧中,是具有着人的复兴以及人性的回归,这些方面的强劲艺术关照,这其中的艺术创作主要就是围绕在个体的人性关怀这样的主题中所开展的。人文主义关怀可以在说歌剧的创作中,涉及到了许多不同方面的艺术领域。在创作的主题上面,表现出来了有血肉、有爱憎、有情欲的人文主义情怀。在计划经济的这段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强调政治为纲领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原创歌剧的发展在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阻碍,歌剧的创作者因为创作题材的自由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禁锢,没有办法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而出现了表达方式的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舞台形态样板化,动作语言单一化。人物形象的"高大全"单一化发展,整个歌剧舞台品种少、类型少、数量少,审美功能被政治功能湮灭。原创歌剧脱离了自己的正常的艺术发展轨迹。西风东渐以来,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化环境逐步开放与文化政策的开明,创新、解放的文化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开始弥漫。

歌剧的创作者们在精神层面上发生了非常巨大的一种变化,使得了他们所衍生出来的新的思想精神、观念等等成为了他们将远程歌剧创作更进一步的驱动力。因为社会以及政府所营造出来自由氛围,使得了歌剧的创作者们在创作创新方面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整个文艺界特别是文学人文、运动作品复苏的雨露滋润之后,歌剧创作逐渐地与世界艺术潮流接轨,反映社会与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现代原创歌剧作品开始出现,歌剧的创作中反映出来了一些新、旧这两者观念中的不断发生冲突以及交锋的场面。

二、歌剧创作人文主义的定位

网络、电影、电视这些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歌剧正在传播的过程中,进入到了影像的视觉时代,,现代传媒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精英环境生长的歌剧表演变得更为直观。新时代中所具有的普及以及大众性质,使得了歌剧这门艺术在传播中,更容易让大众容易接受,并且还容易受到广泛的欢迎。歌剧的这门艺术与大众的文化这两者之前其实是相互支持并且还相互融合的,在传播歌剧的文化艺术时,要考虑到的就是大众对于审美的要求,现代形式的一些歌剧所需要考虑的发展问题也是需要依靠大众文化的支持的,因此,现代所创作出来的一些歌剧艺术作品中更多的体现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当代原创的民族歌剧《草原之歌》、《运河谣》、《盐都传奇》、《羊角花开》等优秀作品中,艺术家力图在艺术创作中、从民间文化的沃土里反映民族地区普通人物喜怒哀乐,创作存在一种民族情结,洋溢着浓郁的中国乡土气息。创作主题表现社会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表现普通人的纯朴、高尚。艺术家们意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民间的风俗民情是人文关怀深厚的土壤。自然环境影响着当地的风俗民情与人文气息,原创歌剧作品里的自然环境大多是黄河流域、民族地区、川东北等地区,中国广阔独特地理环境生长着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的人们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与生命节奏,在民族的歌剧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对于民族精神中的顽强意志的渲染作用,将老百姓们所具有的淳朴品格赞颂出来,并且将其中朴实、淳厚的民风表现出来。当代原创歌剧的人文情怀树立了一种摒弃浮华和清高而贴近艺术本体精神的自然、朴素、风趣相和谐风格,是以返朴归真为创作艺术精神,贴近现实生活,从大众生活出发,表现大众的思想感情。在从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映深厚的民族审美意识,饱含民族历史内容,弘扬民族精神的神韵,突出了歌剧人文精神的感染力。

三、歌剧创作人文主义的表现

新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社会文化中,所产生的环境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物质生活方面上的变化,从而使得了新世纪的人们在思想观念层面以及思维模式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变化,使得了原创的歌剧艺术所需要的创新以及突破,成为了这个新时代的一种呼唤。新的一些观念以及新的意识模式不断地冲击着歌剧创作家们,我国的戏剧家、作曲家、音乐家从思维上去探索原创歌剧艺术的新途径,歌剧的人文主义思潮得以大量出现。我国原创歌剧作品中所运用的大多都是较为新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的一些民族艺术手段,从而来将大众的一些生存状态揭露出来,并且展示出来现代人生活中对于理想以及现实的种种冲突,表现出来人性的内心中矛盾的一种歌剧语言。西方歌剧交流的日盛为中国歌剧人文主义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养料,输入了新的血液。中国艺术家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借鉴西方歌剧的技术和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意识流、象征性、共时性等等表现手法,希望利用西方歌剧形式去表现中国特色的社会生活内容,努力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艺术表现。在创作的手法上面,主要就是能够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中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等等方面表现出来,比如说原创歌剧《钓鱼城》、《运河谣》等,在渲染技巧方面上并没有刻意地去展现,所突出的就只是基本的人物性格、精神气质等等,原创的歌剧在表现的手法上面具有的是现代戏剧性风格,负载了厚重民族融合的历史厚重感,体现了音乐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审美理想、创作才能的多样性。在手法上表现不同形式差异,有的是音乐语言中渗注着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有的糅合了西方表现元素。戏剧语言、选择叙事结构上各不相同,反映了人文主义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体现了音乐家独特的审美风格。在创作的方法上面,有的创作家们采用的就是比较现实主义这样子的一种表现手法,将现实社会的真实的情况直接得重现在观众眼前,有的创作家所采用的是意向主义这样字的表现手法,他们的侧重点就是从人物中的内心世界来将外在的一些人文环境折射出来,也正因为此,当代的一些原创性歌剧中,存在着以强烈的个人意识来进行人物个性的表达,用人文这个视角来对社会生活的表象观察出来,从中来发现人文社会的生活中所蕴含有的艺术规律。

歌剧在现代的发展中,所需要的就是能够弘扬大众、将民族所具有的艺术文化精髓和精神的真谛传播出去,歌剧艺术中所存在的灵魂就是高雅的文化内涵,而且以人文精神作为主要的关照,使得大众化的审美需要与歌剧中的精神能够有和谐的融合,才能够在大众文化中传播以及发展的空间才能够更大,这同时也是原创的歌剧艺术未来发展中所需要走的一条道路。

摘要:各种新时期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是现代原创歌剧艺术审美的人文主义情怀凸显重要原因,本文希望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歌剧创作的特点、规律,揭示新时期原创歌剧审美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原创歌剧人文主义审美真正的、内在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现代艺术原创歌剧艺术审美人文主义

参考文献

[1]约翰·斯托雷(John Storey).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M].美国佐治亚大学出版社,1998.

[2]Robert Weiss,The Dawn of Humanismin Italy,New York:Haskell House PubLtd,1947,p.21.

[3]老谭.歌剧《钓鱼城》的人文价值[J].歌剧,2012(01).

[4]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参考资料[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01一402页.

[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三联书店,1984.

上一篇:地膜覆盖旱作下一篇:英语测试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