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浪漫主义风格

2024-07-26

现代浪漫主义风格(共12篇)

现代浪漫主义风格 篇1

当今设计师们纷纷推出了一系列浪漫主义风格服装, 但这一潮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它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流行舞台上那种冷漠的未来派设计、简约的中性服装的一种反向趋势。这种现象在服装史上也屡见不鲜, 说明当一种风格流行了相当阶段后, 会因缺少变化而缺乏新鲜感与吸引力, 继之而起的就将是一个反向的或循环的趋势。浪漫主义设计风格与设计领域里后现代主义相呼应, 表现了人们对现代工业所带来的单调冷漠、整齐划一的逆反心理, 追求所谓“唤起曾经历史的回忆, 重视民族民间传统, 讲究装饰意趣, 从历史和民族服装中去寻找设计灵感”, 使人们在都市的喧嚣中, 感受到一种充满幻想的、充实华美的、感性的心灵空间。而这一风格取材更是相当广泛, 其灵感可以来自池畔、喷泉、浴池, 或来自珊瑚、游鱼、海贝; (1) 还可以来自天空、远山、冰雪等一些大自然中的元素, 甚至可以来自纯净清新的空气和晶莹剔透的水泡。

一、浪漫主义风格与泛浪漫主义服装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表现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 与古典主义贯穿在整个人类文学艺术史中, 并相互对立、斗争也相互渗透补充。“浪漫主义”风格源于19世纪的欧洲, 它主张摆脱古典主义的过于简朴和理性, 反对艺术上的刻板僵化, 它善于激发对理想的追求, 肯定人的主观性, 表现奔放的情感, 它是感性的、无约束的, 是异想天开的、具有较强精神性的, 多采用音乐性和运动性的元素。常用瑰丽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 反对古典主义与合理主义的逃避现实, 富于诗意和空想。他们倾向于主观感觉的宣泄, 以中世纪文化的复活为理想, 厌烦单调乏味、缺少变化的古典主义艺术。这种思潮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服装上都有明显的表现, 与之相对应的是女性服装也出现一种充满幻想色彩的典雅形象, 并在造型上影响了男装。

浪漫主义作为繁荣于欧洲19世纪的艺术和文化, 涉及建筑、美术、音乐、文学等各个领域, 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是18世纪晚期、19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 它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 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在服装史上, 1825—1845年间被认为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 此时的服装特点是细腰丰臀, 大而多装饰的帽饰, 注重整体线条的动感表现, 使服装能随着人体的摆动而呈现出轻快飘逸之感。浪漫主义风格也是近年来服装流行的主流, 它热情地面对内心, 以激烈奔放的情感, 将主观、非理性、想象融为一体, 使服装更个性化, 更具有生命活力。

服饰上的浪漫主义与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在时间和风格上有一定的错落, 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是法国大革命的新古典主义之后的一次向以往的回归, 浪漫主义时期是近代服装史上重要阶段。它与文艺复兴等风格不同, 是一种近代风格, 是一种用蕾丝与塔夫绸堆砌魅力的方式。 (2)

1.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的服装。这一历史时期的女装一般强调细腰丰臀的X造型, 饰带、花边、蝴蝶结等复杂繁琐, 是更加夸张矫饰的巴洛克服装的变异。紧身胸衣和裙撑卷土重来, 袖形复古, 领口多呈花边装饰, 敞领低开、露肩, 高领为拉夫式轮状皱领;帽子有装饰;女装在整体风格上日趋夸张和奢华。当今世界高级时装设计师们的礼服就是以X造型为假想对象来进行创作的, 这样的造型往往具有浪漫、活泼、高雅的风度。不同体型的人, 若穿着“X”款的服饰, 会显得高贵典雅、仪态万千。而且这种造型生动活泼, 寓庄重于浪漫之中, 备受人们的喜爱。

20年代高腰线逐步下降, 下半身多用布料堆砌而成。到了30年代, 腰线恢复到自然位置, 女性胸衣更加时尚, 女子腰部再度被收得很细, 袖子根部极度放大, 裙子也向外扩展开来, 衣服面料和装饰再次繁华起来。这个时期, 妇女们为达到收腰的目的, 重新使用紧身胸衣。此时的胸衣去除了鲸须和金属丝, 并向下延长和加宽, 在胸部和胯部增加了围度。使胸衣在展现女性美的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舒适度。裙子此时明显膨大, 裙型分为A字形和钟形两种。夸张地膨起的裙子与收细的腰部形成对比, 构成了X形。上衣领在这一时期有两种极端形态:一种是高领, 另一种是低领。高领口上有褶饰, 或采用拉夫领、披肩领;低领口上加有大翻领或重叠数层的花边和蕾丝, 这两种领型有时也组合起来使用。袖型最具特色, 它是形成X廓形的主要元素之一。为了使腰部显得更细, 肩部不断地向横向扩张, 袖根部被极度夸张, 甚至在该处使用金属丝、鲸须做衬垫或用羽毛做填充物。 (3) 高领口的衣服一般和羊腿袖结合, 低领的衣服一般和横抛袖结合, 形成明显的横向线。后来还出现袖根收紧、前臂张开的细长袖。

而男装也呈现出令人惊讶的女性化形象, 上衣的前襟线加长外凸呈柔美弧线, 双排纽的领位上移使得胸部线条明显, 上衣下摆围度放大。裤子在后腰部有多个碎褶, 夸张的羊腿袖。此外, 还有讲究的发型和装饰品。

此时的浪漫主义更重视色彩和情感, 重视身体走动时的氛围和美感。这时期的男装兴收细腰身, 肩部耸起整个造型装腔作势。男子上衣仍是衬衫、西服背心、礼服的组合, 下装为长裤的基本样式, 无很大变化, 这是就社会审美心态的变迁而言。这种衣服样式初步呈现出轻松、舒适之感。

变化多端、起伏跨度很大的浪漫主义的服装形象, 在今天也依旧引人注目, 并令人思索和耐人寻味, 它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并进而触发人们复杂的心理体验。

2.20世纪的泛浪漫主义服装。1997年亚历山大·马克昆 (Alexander Mcqueen) 与约翰·加里阿诺 (John Caliano) 作为代表人物推出浪漫主义风格服装。 (4)

这一服饰风格的出现绝非偶然, 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流行时装冷漠的未来派设计、简约的中性服饰的一种反向趋势。此时的浪漫主义服饰风格, 不同于80年代末那种追求装饰的人工主义, 而是更趋自然柔和的形象。多用浅而淡的色调、柔和圆转的线条、轻柔的材质, 这一风格取材广泛, 其灵感来自池畔、喷泉、浴池或来自珊瑚等等, 甚至来自晶莹剔透的气泡。随着西方简约和冷漠设计形式的淡出, 继之而起的是充满装饰意趣和神秘魅力的东方服饰艺术风格, 如中国、印度等服饰风格, 异彩纷呈, 金碧辉煌, 在缤纷色彩的跃动下, 在柔美轻盈的面料里, 尽显浪漫主义情怀。如以浪漫风格闻名的法国在2006年巴黎秋冬时装周上, 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以独具个性的设计, 散发着浓郁的时尚奢华魅力 (强烈奔放、豪华壮观、奇诞诡谲、气势磅礴、注重形式、强调多变和气氛的渲染, 特别铺张浮华、俗艳奇靡、设计充满韵律和强烈的生命力) 。

二、浪漫主义风格及服装特征

浪漫主义服装带来的全新浪漫、妩媚、性感、柔软以及奢华气息, 可以说是最原始最纯粹浪漫要素回归。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服装设计 (古典主义的具体表现是反对繁杂、繁缛, 美学思想较为严谨, 崇尚质朴的、纯洁的、华丽的美感。在服装上所展示的是突出人体的美好。服装风格的形式法则表现为追求造型平衡、对称, 具有合理、简洁、结构明确的基本规律。面料质朴, 色彩图案单纯。) , 它更强调打破僵硬的教条, 追求幻想异想乃至戏剧化效果。常用复古、怀旧、民族、异域等主题, 造型追求夸张独特, 线条或柔美或奔放, 非对称和不平衡设计结构, 成为与古典主义最为明显不同的地方。在色彩上也丰富多变, 图案缤纷斑斓, 面料追求自然和质感。 (4) 装饰手段多用:毛边、流苏、刺绣、花边, 抽褶、蝴蝶结、花饰等, 也即是说只要能想到的新鲜华丽的元素都可以采用。

20世纪初, 西方开始关注东方并将东方的审美情趣融入到时装中, 东西方服装开始碰撞出了独特诱人的火花, 也使设计师在神秘中更增添了舒适灵活的宽松表现, 羽毛、纱饰、披风、蕾丝被大量运用。20年代夏奈尔推出了上衣下裙套装, 在解放女性身体的同时, 又带来了简单优雅的气息, 当然这期间也偶有一些反叛意识的款式出现;30年代女性的线条被过分夸张, 服装多为皱折垂挂式, 被称为“罗马柱”式, 低腰线时装也极度流行。到了60和70年代, “少数民族风貌”中有部分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出现, 而70年代出现的花布与碎褶营造出的烂漫气氛, 也对后来有所影响。

服装的潮流一般表现为, 或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 创造崭新的浪漫化面料外观;或是研究历史中的浪漫装饰, 对其中的要素予以系统分析, 抽取精华, 来滋养今天, 使简单的成衣具有浪漫而丰富外观。当代的服饰研究, 已呈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倾向, (5) 服装设计也从功能性、艺术性、审美性等多方面体现出人类杰出的视觉创造能力, 以及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观念, 显示了人类视觉艺术思维和审美活动的不断升华。

三、欧洲浪漫主义风格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服装的艺术化是我们对时代审美差异的一种及时反馈, 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 而且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对审美及时代变迁所映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首先,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 已超越了其原有服装的“传统格式”, 走进了“全球化的现代服装模式”, 即工业化社会特有的“批量生产的、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 简洁、实用、舒适、便捷的服装风格”。 (6) 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里, 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 为此, 历史中曾经辉煌过的种种服装风格, 作为“调节、丰富当代服装‘图版’”的基本手段, 在服装设计师的手中得到不断的挖掘、应用和再现。在千篇一律的“现代服装”背景下, 返回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风格丰富的装饰语汇, 与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相组合, 为流行注入了新的含义, 它唤起了人们对“装饰”的向往, 引发着人们对“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自由”的追求。

其次, 浪漫主义是历史上第一个涉及广泛的、较为完整的、样式丰富的装饰“体系”。它超越了“思想”的母题, 将愉悦的视觉效果凸显出来, 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以“思想”为核心的形象, 成为装饰形式十分鲜明的、较为纯净的审美对象。它使形式的细节从此丰富起来, 可供视觉欣赏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由此铺垫出通往人性化的装饰之路。可以说, 浪漫主义风格为人类建立了视觉审美的新格式、新需求, 也奠定了西方近、现代装饰艺术的风格基础。

第三, 由于浪漫主义风格涉及广泛, 使得设计作品都体现出特有的“形式感”。从各种的曲线结构、丰富的光影效果、材料的自由组合、大量使用的褶裥、花边、刺绣和蝴蝶结等装饰品上, 可以看到这种“装饰的普遍性”。浪漫主义风格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手工艺劳作的结果, 在当今被机器打造的物质环境里, 浪漫主义艺术闪烁着细腻精致、淳朴浪漫的人性的光辉。它补偿了当代视觉的缺憾。正是这一点, 才会引来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成为当今服装流行的“艺术调味剂”。现代的浪漫主义风格服饰的时装不是简单地对西方17或18世纪浪漫主义服饰的翻版, 而是既保留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 同时还借鉴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先进理念, 追求少即是多的现代时装设计原则, 在贯通古今的现代时尚设计和审美表现中适应着人们不断提高的内在需求。

在1997年的国际时装潮流中, 以亚历山大·马克昆 (Alexander Mcqueen, 现任法国Hubertde Givenchy公司首席设计师, 其设计风格是根据所欲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为背景) 与以约翰·加里阿诺 (JohnCaliano, 英国人, 现任法国CD公司首席设计师) 为代表的设计师们纷纷推出了浪漫主义风格的服装。在亚历山大·马克昆的设计里, 他创造性地将生态学、原始世界和未来世界相混合, 以天马行空式的造型、别出心裁的剪裁和温文尔雅的曲线, 创作出了一件件摇曳多姿的艺术品, 极富野性魅力。奢华的Alexander McQueen的设计作品则以剧场为背景与灵感, 在1852年的建筑古迹马戏团剧院Cirque?d`Hiver举办他的春夏发表会。 (7) 浪漫并充满过往的历史记忆, 创意灵感来自19世纪的爱尔兰军官Barry Lyndon、画家Goya以及20世纪初欧洲最美丽的社交名媛Marchesa?Casati, Alexander?McQueen的优雅柔媚与精致:19世纪的合身短上衣胸前缀着雪纺花边, 配衬线条流畅的长裙, 流露出高雅的气质;而淡石灰色、象牙白和暗粉红等雅致色系更衬托出古典欧洲昔日的风华。

现代时装借鉴了浪漫主义风格重新回归优雅华丽的感觉, 并把浪漫主义所有的形式美观念与装饰手法运用在服饰设计中, 充满了娇柔的女性化味道。趋于自然的色彩运用, 细腻的工艺, 丰富多变的曲线, 不对称、富有雕塑感的服饰结构。所有这些元素都诠释着现代服装设计者对欧洲古典华美的向往, 给人以充满强烈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及奢华印象。21世纪的新浪漫主义, 在禀承传统浪漫主义的同时, 还有着更新的演绎, 新浪漫主义保留了传统浪漫主义的基本元素, 如服装的流动和韵律, 又适当加入后现代的迷幻, 以及嬉皮的颓废与都市实用, 再加上艺术夸张和变异, 使得服装展现出既简洁、美观又出人意料的面貌。

四、结束语

在21世纪的今天, 形与神的结合, 个性与风格的展示, 已经更少了约束和限制。随着时光飞快轮回, 流行也像不停转动的时针, 作为个性视野的“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 在向保持大自然原味的思想倾向发展着 (新的式样、新的面料、更新的角度) 。怀旧即是在设计中引入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旧有元素与形式, 也是从过去中揭示未来, 从传统中寻觅现代。人们往往可以从最时髦的物品中看到传统的影子, 这是人们审美意识中“喜新怀旧”、“喜新寻旧”的心理反映, 它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性兴趣。德国历史学家伯伦哈姆曾在对遗物与传统的区别中, 指出传统不同于遗物, 它是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有的设计学者也清楚地表明对传统的看法:“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 不是溶于古物之中, 而是在继承保全传统精神的同时进行再创造。”怀旧的形式通过精心构思, 巧妙借鉴, 用现代材料、加工手法对其进行提炼、简化、改造和创新, 已经是一种新的创造性呈现。而作为艺术表现形态之一的浪漫主义再创造, 也必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断呈现出往昔所未曾有过的耀人眩目与美丽华彩。

摘要:文章通过对浪漫主义风格服装在文化背景、含义、风格等方面的研究, 提出在现代设计中与之相关的服装风格的构成原则、总体风格以及设计准则。明确浪漫主义的宗旨是与“理”相对立的, 是对冷淡、生硬艺术的反驳。其主要特征在于注重个人情感表达, 较少形式拘束且自由奔放, 并在设计中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来超越现实。指出浪漫主义的设计原则是在痛斥“人与自然的疏离感”, 希望透过艺术将“人性化”、“自然化”、“理想美”的特质在服装中表现出来。并在进一步对当今浪漫主义风格作品的分析中, 展现现代服装中的浪漫主义时尚元素所带来的审美冲击力。

关键词:浪漫主义风格,服装艺术,现代服饰,影响

注释

1 (4) (6) 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李当岐.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4 (5) 王群山.服装设计的审美关系.装饰杂志.2003 (1)

5 (7) 曹阳.服装与建筑风格浅析.四川纺织科技, 1999 (2)

现代浪漫主义风格 篇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极简主义风格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之中,对绘画、雕塑、建筑和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极简主义的设计遵循“少即是多”的理念,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本文通过对极简主义风格在现代品牌包装设计中的有效应用的分析,探讨了现代品牌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极简主义风格在现代品牌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包装设计不再是以“包”和“装”为中心展开设计,而应是以绿色环保经济的设计理念来满足消费者的品牌包装,极简主义环保设计非常符合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绿色环保”主题,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关键词:极简主义风格、现代品牌包装、绿色环保

一、极简主义风格特征

极简主义于20世纪50年代末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在西方产生了。极简主义设计根植于现代主义的还原,反对抽象主义。它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也是现代主义的最后一个重要流派,它逐渐成为回应昔日华丽设计的运动,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极简主义设计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副产品。极简风格的思潮也蔓延到消费产品的设计中,其中一个经典例子就是日本的知名品牌——无印良品。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用尽量少的元素就能达到“少则多”的设计效果,而是建立在对一个完整事物进行高度抽象的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唯有对设计的抽象进行细致而全面的了解,考虑到受众的各方需求,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化,最终呈现的作品才能体现“以最少的元素创造最大的可能”的理念。

1、撇弃复杂,使用最基本的元素。极简主义设计中的图形是将过于复杂的图形简化,将产生视觉干扰的元素除去,将通过图形元素的样式来传达一个设计者的情感。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元素来降低消费者对于主题的理解难度。图形语言能够高效的传达信息,承载巨大的信息量。图形的应用应繁而不乱,简而不空,以最精炼的手法呈现最佳的视觉传达效果,给人们带来无线的想象。

2、风格朴素,即减去无关紧要的元素,不需要非常复杂的图形、文字、颜色来进行设计,这种形“减”而意不“减”,选用具有象征性的元素来进行设计与传递,突出事物的本质,让人们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感受到朴素的设计所带来的清爽和干净的气息,产生深刻的印象。朴素的设计更加接地气,面对高速发展社会,朴素的设计更加接地气。人们更倾向于朴素的生活。

3、大量留白。留白是设计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看起来没有携带任何信息,甚至仅仅是空白,却有着较大的张力。得当的运用留白也足以创造视觉平衡的冲击力,使画面具有十足的呼吸感。通过留白的方式来突出设计重点和支撑设计中的其他元素,将观众的视线集中于视觉的焦点上,让空白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此外,留白还体现出空间感,呈现整体框架和布局。

4、简单的色彩。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最直接的,当人们关注到一件作品时,第一时间吸引到观众的眼球的一定是色彩,色彩具有一定的思想,不同的色彩带有不同的感情和想法。如黑色和白色带有神秘的感觉。设计中应以主题来定制所需要的色彩来突出主题,强化概念为基本原则。黑白两种色彩应是更加接近大众,它们被认为是没有颜色的色彩,适用于非常简约的设计,黑与白的结合又可以形成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事实上,不同颜色都可以完成一个极简的设计,重要的是是否符合品牌的本质的颜色。

5、简单的字体。字体是设计中最常用的元素,在极简的品牌风格中,字体有助于使品牌形象更加独特,以直观的设计深入观众的视野中,设计师有时以简单的文字或字母进行设计,以醒目的感觉吸引大众眼球,从而达到令人惊叹的效果。

二、现代品牌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1、品牌包装设计形象的整体塑造

“包装”不仅指的是为产品披上一件外套,“包装是品牌的脸”是品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与消费者接触的各类场合,把产品的个性特征,以各类载体形式进行塑造和推广的行为。它已经成为一种营销手段。包装是构成品牌的关键要素,应传达品牌的核心概念,设计包装时要围绕产品的定位,目标消费人群进行设计,把包装的必要元素统一到品牌规划当中,清晰地传达品牌的核心概念。品牌化包装设计应从商标、图案、色彩、造型、材料等构成要素入手。

品牌形象是指企业或某个品牌在市场上,在社会公众心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依托。品牌形象与品牌不可分割,形象是品牌表现的出来的特征,反应了品牌的实质,品牌形象包括品名、图案广告、包装设计等,包装设计作为建立品牌与最终用户的关系的核心部分与纽带。好的包装设计有利于树立品牌的形象。

塑造和经营一个品牌,综合了行销、传播、广告的知识。“品牌的整体包装”需要围绕着品牌的核心概念进行延伸,对一个品牌进行规划与设计需要几个阶段:品牌规划。界定品牌的内核,如目标市场定位、品牌属性定、品牌传播的规划、品牌的架构规划等;品牌策略。以品牌规划为指导,确立有效的品牌事实施方案,是一个品牌从静态的设计成为市场中领导品牌的关键;品牌创意几表现:包括包装、VI品牌识别设计,广告片制作等,是将品牌规划和品牌策略向消费者做最有效的表达;品牌传播。通过媒介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达到传播目的。在现代社会,做好包装到品牌的整合设计是塑造一个品牌的形象的关键。

2、绿色环保

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

“绿色”与“环保”成为全球

共同的呼声,曾经的清新空气、天然无害的食品是多么可贵、工业的发展使这一切都消失殆尽,污染无处不在。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曾经经历了“先污染,再治理”的阶段,便提醒了其他国家避免再次陷入这种困境,而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降低污染程度,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如何保护资源与环境,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的发展空间,是实施可持续经济全球良性发展的基本战略,处于商品化社会的人们,接触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商品包装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儿衍生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能重复利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战略的包装,也叫生态包装,其包装产品从原材料的选用、产品的制造,到使用和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率先提出“绿点”标志的“绿色包装”。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成立了“环保委员会”,着手定制绿色环保标准。开发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才是根本的方法。例如冰激凌的糯米纸,在可以包装的作用下,又可以放心使用,一举两得。既可以节约资源又无污染,值得学习。再者,为了形成永久的垃圾,不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废弃物要能分解腐化,我们应重视发展利用生物或光降解的包装材料。法国一家奶制品制造出一种从甜菜中提取出来的乳酸,由其制成酸奶盒和杯盘,这种生态盒的基本原料是甜菜,通过掺入矿物质后便成为一种可分解的农家肥料。另外,在设计上,应该多强调与宣传环保的信息,以图案、色彩、图形等渲染出绿色包装的氛围。希望绿色包装真正成为包装设计的未来。

三、极简主义风格在现代品牌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1、现代品牌包装中视觉元素的极简设计

极简设计的包装设计遵循“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图形设计方面都有冷静的、精简的、禅意的、几何的造型特征。理性的展现出包装应有的功能,在许多包装中,图形的简练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有利于信息的传达,如MEAT&EREAD的图形设计,以4种动物的头像设计向消费者说明了餐厅每天提供的食物,将这些核心的图标印刷在产品和外卖包装上,极简又富有力量感。极简主义风格在现代品牌包装中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简单的图形能够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想象,图形的设计是一种重要的传达,其简洁的设计特点,获得消费者更多的关注,使消费者与产品进行互动。但在极简设计中并不是一味地“简”需要还原事物的本质。

极简主义风格包装设计在色彩的搭配中更趋简洁。我们的视觉本身就是对色彩非常敏感的,色彩以本身的思想可以影响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以及感情,如15IE是一个茶叶品牌,15IE是在九州七个县均设有茶室,包装的颜色便是取自这七个县的县鸟,清晰简约的色调搭配传统的纸质包装,力求达到与自然融合的效果。极简主义风格在现代品牌的设计中多采用简洁、扁平化的色彩,一般采用黑色、白色、和灰色或一、两种均有序的彩色,使画面具有一种高冷的格调。简洁的色彩使人们从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感受到轻松与释然。

极简主义风格包装设计中的文字清晰、直截了当,更容易记忆。当今社会,信息的繁杂、密集是人眼花缭乱。过于简洁的文字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包装设计中不能光靠图形来表达,而应将文字结合是设计更具有说服力,消费者能够准确地了解产品,使主体深化,如Autographa品牌的设计、标识的文字呈水平排列,以便于将它放在印刷品底部偏左的区域,因为签名最常出现在这个地方。将文字介绍与企业类型放在右上方,在视觉上呈现具有对比行的吸引力。极简主义风格在现代品牌包装设计中通过简洁的字体更容易让人识别、记忆,更加令人醒目。

极简主义风格在包装设计中的排版使人轻松、愉悦,将文字与图形更好地结合,起到点睛的作用,也是较为关键的因素,简洁的版面使空间井然有序,包装的每个面都有不同的排版,而版面的简洁需要“留白”来表现,使图形与文字相互作用,形成整齐的而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起到平衡、对比、制约的作用,如MOAR品牌,其版式与单一色彩的搭配营造出一种迷人的氛围,不仅有严肃的性和实用性,而且能给人带来信心。极简主义风格在现代品牌包装设计排版的布局力求达到高效且整洁的效果,消除不必要的部分,将设计重点放在焦点处,让观众快速捕捉主要的信息。

2、极简主义风格的绿色环保设计材质在包装设计环节的使用

包装材料的应用包装设计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只要有包装,就涉及到材料的选用问题。一般在包装设计运用到的材料有:纤维、草茎类、纸、玻璃、木质、塑料、皮革、陶瓷、金属制品等诸多材料。不同属性的产品或商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材料进行包装,有针对性的选择,而且要环保。

现代社会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家便在商品的包装上大做文章。包装对商品起到了推动发展作用,使

商品得以大卖。但是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一些月饼的包装出现了“过度包装”的现象。中秋节是中华传统节日,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习俗。“礼尚往来”是中华传统美德,送礼也成为一件关乎“面子”的事情。商家便抓住这个消费心理赚取更高利润,月饼包装的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成本过高,使用的一些材料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也会污染环境。还有塑料包装目前产量在200万吨以上,其中难以回收利用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约占40%,另外有数字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废弃物越有1600万吨,其中主要是塑料外包装,快餐盒、杯盘、发泡材料、饮料瓶,各种糖果及食品的塑料外包装。这些白色垃圾将在地表呆上相当一段时间也不会消失。由此可见,在包装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这些问题。

极简主义设计非常符合当今社会提倡“绿色环保”这一主题,将设计与环境相结合,使用环保的材质,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如无印良品为制造出低价合理的产品,无影良品在选材上从节约资源的角度整合出享誉世界的“碎香菇原则”

它对绿色选材和简化制造出流程的尽心尽力导致了一大批有着独特美学的产品出现。这些产品与那些包装的产生更加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无印良品的包装材料符合无污染、可循环再利用的要求。这个“没有品牌的品牌”以自己简约、环保、富有意境的设计,阐述了“无”的境界。“禅的美学”,是它代表性的称号,将极简与禅宗理念相通,愈显灵性和深幽。极简主义遵循绿色包装的设计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总结:本文通过对极简主义风格特征的分析、现代品牌的发展趋势以及绿色环保的设计,使快节奏、高频率的生活得到平静、安宁。极简主义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简洁的设计使观赏者变得更加主动,极简主义使一种睿智的设计方式,能在短时间内让观者获取产品的信息。极简主义风格包装材料符合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绿色包装标准。在繁杂的生活中,保留一点质朴,简单。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极简主义的设计将会引领设计的潮流,而且也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表达现代文化、现代生活,现代思想。

参考书目:《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少则多》

现代浪漫主义风格 篇3

关键词:简约;风格;服装设计;流行

一、绪论

从20年代追求简洁风尚的夏奈尔时代开始,简约的优雅风也成为巴黎时尚的特征之一,这种特质从1968年浪凡品牌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而该品牌的设计师埃尔巴斯则延续了这种风格,擅长在订制服装剪裁手法中寻找途径,为女性构建出既舒适又优雅的轮廓,而单纯的黑色则为其钟爱。而在二战以后的美国服装界,简单且强调机能一直是设计的主流,并对国际服装流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均为90年代极简主义艺术风格的风行埋下伏笔。告别20世纪80年代时装的奢华,时装界一方面是后现代的街头服装卷土重来,另一方面则是极简主义风格服装开始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设计师唐娜纳·凯伦和卡尔文·克莱恩作为美国设计界的中坚,其风格简约、明快并一直持续至今,成为极简主义风格的代表,极简主义的服装风潮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时装的流行,并在1997年至1999年达到了巅峰,成为20世纪末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服装风格变革。在21世纪的今天,极简主义服装设计浪潮并没有退去,在国际的时尚T台上依然上演着简约风,唐娜纳·凯伦和卡尔文·克莱恩在2010春夏纽约时装周发布的作品,简约的线条、淡雅的色调、天然的织物显露出精美的设计,设计师们将品牌一贯的极简主义注入到未来和时尚中。

二、极简主义在服装设计的运用

(一)极简主义风格在服装面料中的表现

极简主义服装在对面料成分的选择上特别的考究,在针脚的处理上更是丝毫不马虎。设计师吉尔桑德创造了一些新型的服装面料,她会根据不同服装的要求选用混纺羊毛、天鹅绒或者亚麻的布料来突出服装所要表达的感觉。极简主义都有自己特选的面料,在夏装中一般选取棉、麻、雪纺这样的材质,而冬天的服装一般选用较为厚重的精纺呢绒。极简主义设计往往伴随着中性成分,所以在经典的极简主义服装设计中,是完全舍弃了代表女性色彩的刺绣、蕾丝、缎带等运用。此外,在服装面料的选择上,极简主义和结构主义都对新的材质更加偏好。但是在极简主义出现时正好是经济不景气的年代,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极简主义逐渐产生了好感,使得极简主义在经济发展昌盛时期依然是设计师们热衷的服装风格,而极简主义本身对新兴面料的追求也是体现自身设计理念的一种表现。

(二)极简主义风格在服装色彩中的应用

含蓄、清新的色调是极简主义风格的体现,常常以黑、白、灰为主打色。此外还包括明度较低的蓝、咖啡、红、绿色系以及本白色、漂白色等。一般不进行图案的设计,没有图案装饰。在颜色的搭配上,通过大肆渲染中性色突出重点色,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享受,表达出服装本身的简单、纯朴、优雅大方。对色彩的选择上,一般不会选用对比较为明显的颜色,而是选用同一色系比较利于融合的相近色,更能表现服装的质朴和优雅。

“单纯化”是配色美的原理之一,指由色彩的统一要素而决定的同色调配色。配色往往采用一个较为明确的色调来主控,如灰色调、紫色调、白色调等。运用简单的色彩来表达服装,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简单、明快、个性的视觉感受。

(三)极简主义风格在服装款式中的应用

极简主义服装的款式设计以服装的基本款为主,在西式套装、大衣、衬衫、

裙、裤的基本款上精心构思,进行适当的设计变化。与强调装饰细节的设计相反,极简主义设计师注重服装的精致意趣和优雅的品味,以减法为设计手段,删除过多繁杂、无关紧要的装饰细节,用最精炼的设计语言来强调简约的美感,甚至不允许多一粒纽扣,多一道缝线。设计上更加注重精简,也不是单纯的对装饰元素或者一些结构细节的省略,而是通过运用合理的设计和奇特的构思保证服装功能性完善的情况下在视觉上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这种“简约”对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构思、审美标准、综合设计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廓形是设计的第一要素,既要考虑其本身的比例、节奏和平衡,又要考虑与人体的理想形象的协调关系。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都追求可以塑造或者展现人体美的廓形。

三、极简主义风格服装设计的延展与变化

(一)极简主义风格服装设计的细节优化

虽然极简主义服装是用“减法”来设计,但是在工艺方面却是一丝不荀,极简主义服装没有过多的结构与花样,这种最纯粹的美需要精致的做工的支撑,如果没有对做工上的严格要求,那也只能是20世纪80年代的自然服装款式,与极简主义是不符合的。每一件极简主义服装都是在制作上严格要求,在面料上精心挑选,在做工上精益求精才完成的作品。极简主义服装通过运用完美的工艺来衬托出自身结构设计的独特。

极简主义服装设计中对细部的设计在整个服装中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遵循极简主义设计的条件下逐步进行改进,对那些不必要的装饰和过于累赘的部分去掉,着重强调服装内部的结构划分和分割线的运用,通过运用特殊的面料、别具匠心的剪裁以及色彩的搭配来突出设计的特点,这些都对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也使得极简主义的服装更具有韵味和内涵。

(二)极简主义风格服装设计的再设计空间

极简主义服装具有简洁的结构,有的时候甚至会删减某些看似重要的结构。

乔治阿玛尼曾创作了一款经典的无结构夹克。阿玛尼相信大道无形,设计最重要的准则就是没有规则,无结构的结构,无色彩的色彩,无变化的变化,永远在无形中酝酿有形。极简主义很少对服装结构进行明确的规定,一般保持原有的结构状态。它相信着装者本事才是服装最好的设计师,人们身体本身拥有的线条凹凸会使得服装更具立体感和美感。

四、结论

从极简主义服装风格的形成及特征可以看出,极简主义风格有着一整套属于自身的长久坚持的设计理念,它所体现出来的是在服装设计上运用简单别致的造型和装饰,成为服装界竞相追捧的风格,他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种服装设计思想,更是通过人们的穿衣风格体现人们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它是现代人向往自由、简单、纯洁的生活理念的表现,它成功的诊释了服装不仅可以带给人们物质享受,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志明.极简主义吹起装苑简洁风[J].江苏纺织,1998(10).

现代浪漫主义风格 篇4

20世纪, 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 同事艺术设计也进入工业化的时代, 以包豪斯为主导, 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设计业发展成为国际主义风格, 一时间风靡世界, 这也反映着人们审美的一种转变, 现代主义设计之所以在最大范围的被人们接收也代表者人们喜爱这种注重功能设计简单的产品, 现代主义符合人们的审美层次, 尤其在建筑和家具室内设计等领域。

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封建主义开始推出历史的舞台, 封建贵族的特权也开始减弱, 新型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人们开来时讨厌那种符合贵族审美趣味以及价值取向华而不实繁琐装饰而无实用功能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产品。新古典主义及莫里斯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给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人们的审美也开始发生变化。莫里斯虽然强调了产品的功能, 但是去忽略客观的社会背景, 在已经步入工业化时代的社会, 他提倡手工制作, 且莫里斯公司推出的产品价格昂贵, 与大众生活相差太远。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 现代主义设计考试, 它提倡机械化、标准化和批量生产, 产品造型简单, 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 以理性和功能为特征, 迅速的到人们的认可, 现代主义设计的产品被广大人民接收说明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产品符合人们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趣味, 也就是说明工业化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开始转变, 整个社会的时代背景影响了人们的审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战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向全世界辐射, 迅速变化为一种共同的国际主义风格, 从欧洲到美国, 从美国到亚洲, 在荷兰飞利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影响力最强的公司之一生产地产品遍布设计, 在德国以布劳恩为代表的产品功能性强, 结构简单。在美国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 在中国20世纪60、70年代新兴起的城市, 如上海、深圳, 它的城市建筑有着同一种风格, 每一栋高楼大厦有拥有简洁的外形, 简单的几何形体组成, 玻璃幕墙。

但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 现在主义设计风格受到波普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猛烈冲击, 尤其是70~80年代后现在主义反抗现代主义的运动, 在建筑界和设计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开始不再单纯的喜欢现代主义设计, 现在主义设计全球化、国际化的进程也由此结束, 人们开始喜欢接收后现代主义设计和多元化的设计风格, 人们的这种转变就代表审美的变化, 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人堆人们审美的转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主义设计的局限性被人们所认识, 现代主义设计尤其是包豪斯设计为了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过分的强调抽象的几何构成, 导致走上形式主义道路, 严格的几何形式和对新型材料的追求是产品有一种冷漠感。最重要的是它提倡国际式风格, 使设计忽略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各国的地域性, 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世界旅游的发展和文物保护运动的影响, 人们开始注重传统文化和传统纹样的设计产品, 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了人的审美观。因为人们的喜爱使得折衷主义开始抬头, 后现代主义借用折衷主义这个武器来动摇现代主义, 使得后现代主义逐渐被人们接受。

现代主义设计希望一统天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鼓动人们消费、追求标新立异的特点相背驰, 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繁荣,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同时凸现出每个群体对文化对设计的不同要求, 每个群体都尤其特定的行为、语言、时尚和传统, 都有各自不同的消费需求, 所以设计的风格也应该多种多样, 所以现代主义破产, 社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设计风格。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等经济因素的影响, 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变化。人们的审美喜爱决定了多种设计风格呈现, 美国学者贝尔在70年代提出了“后工业社会”, 托夫勒认为在“后工业化社会新出现的文明与传统的文明就工业文明有着很多矛盾之处”, 新的文明的出现使人们的审美观也受到影响, 人们希望有与新的文明相适应的设计, 现代主义已经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观。

首先是波普设计风格的兴起, 波普设计风格的兴起主要是因为符合青少年审美层次, 青少年喜欢好莱坞电影、摇滚乐等等, 波普设计就是利用了这些特点, 使得波普设计迅速受到青少年和大众的喜爱。其次是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注重地方传统, 强调借鉴历史, 同时对装饰感兴趣, 认为只有从历史样式中去寻找灵感, 特别是古典主义, 风格上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借鉴历史, 并把其与波普设计艳丽的色彩和玩世不恭的手法结合起来, 符合各个民族人们的审美观, 所以现代主义兴起并与现代主义设计相抗衡。

1969年, 琼斯设计了一种波普风格的茶几, 是以一个逼真的躺姿女子支撑玻璃几面, 对于青年一代艺术家和设计家影响很大。波普设计家考虑到不同的市场需求, 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1985年, 格雷夫斯为阿勒西分公司设计了一种自鸣式不锈钢开水壶, 他将壶嘴的自鸣哨做成小鸟式样, 这种壶每年的销量为四万只。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强调设计的隐喻意义, 通过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问化得内涵, 同时反映出一种幽默与风趣之感。

封建社会的结束, 封建贵族的消失, 工业社会的到来, 工业产品的诞生等社会背景影响了人们的审美, 所以人们开始喜以功能和理性为基础的现代主义设计, 它的标准化合机械化的生产, 符和社会客观要求, 也符和人们的喜爱。

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加强, 使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设计产品抛弃传统, 冷漠的设计的产品的喜爱度减少, 而后现代主义设计借鉴传统纹样、建筑, 它的出现正好符和了人们的审美观。

市场经济的出现, 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的不同等等各种经济因素, 使从大众文化演变而来的波普设计走进入不同层次的人群。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篇5

一、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精神。研究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及文学现象,首先就要考察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为任何文学流派的产生、发展归根到底受一定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特定的文学是特定时代的反映,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李白乘时代之风,翱翔于诗坛,因而他的诗风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二、文学已有的成就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汲取的营养

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母体,广纳域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泛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促使了盛唐诗人对新生事物、气象的追求。李白正是在这种时代风气的熏陶和文化氛围的浸润下,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自由斗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李白抱着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创作态度,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同时他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善于从多方面来学习并吸取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李白的个人经历,所受儒、道、侠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促进了他独特风格的最终形成,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伟大的旗手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击剑游侠。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甚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他虽然极端痛苦,但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加强烈。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羁、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这是魏晋开始以来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无为”,庄子 “无用” 的思想,厌世、孤傲的风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这种道家思想影响又有着双重作用。积极的一面是狂放不羁、大胆追求、热切的寻求个人自由与解脱。森严的封建礼法和庸俗社会关系使他窒息,黑暗的社会中找到出路,所以便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着个人自由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消极影响是表现颓废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访道、喝酒取乐、脱离现实,将道家那种消极因素带入到他的诗中,无形中消弱了他的浪漫主义表现力和感染力。

现代浪漫主义风格 篇6

摘 要:庞壮国先生的诗歌创作根植于东北区域文明,这是其创作思想的主体性所在。在此基础上,庞壮国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将其与乡土文化进行有机地契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象征主义光照下的意象群、诗歌文本中意识流手法的贯通、表现主义凸显的张力以及神秘的乡土气息与生命力的契合等四方面展现庞壮国诗歌创作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现代主义;意象;生命力;乡土气息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91-03

庞壮国先生的诗歌创作立足于东北区域的文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其创作之初正逢改革开放,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涌入中国,这股潮流影响到我国的诗歌创作领域,朦胧诗派、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诗歌流派不断地在中国诗坛崛起。这些流派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元素的熏习,庞先生的诗歌创作也直接或间接地融合了这些文化元素,但其有着独特的风格,那就是用现代派的表现形式,承载其对土地与文化、命运与人生的考量。系统地分析庞先生的诗歌创作,我们发觉其从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和乡土气息与生命力契合四个方面构建出他的世界观。

一、象征主义光照下的意象群

在庞壮国的诗里,任何一个意象都凝结着自身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被移情与龙江大地特有的生态景物上,例如东北虎、蓝狐、大马哈鱼等,使之人格化,使之成为一种能表现地域文化特质的意象,通过对意象的提炼和对内涵的发掘,呈现的是诗人的生态观。意象所能够关照的是其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代表着他对身边万物源头的探寻,诸如他的诗句:“我生来是一个流浪漂泊者的形象和内蕴。”这句话将作者定位于一个漂泊者的身份,漂泊者对身边的世界是通过旁观、对比、反思来体验的,他“什么活都不干”,“对所有的亲人都仿佛漫不经心”,“纯粹一个小孩”。这些诗句更能够进一步地表达其作为流浪的漂泊者的一种旁观姿态。这种姿态不是面对文化现象的无动于衷,而是一种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的一种直接介入文化本质的批判精神,用犀利新锐的文字展现了北方荒原文化的独特风景,和当地民风的天真率直,将诗歌的旋律贴近生命的本源。或许正是这种独立于文化本身的旁观者的姿态,才让他对身边的世界有了全新的发现与寄托。

虎是庞壮国特别喜爱的意象之一,而东北虎通常成为东北人豪放性格的总体象征。请看《沐浴而号歌》中的虎虎生气:“彪悍的灵魂已经下山/已经冲碎了冻云/依次扑过我的头顶/以利爪撕我,以劲尾扫我/或暴烈地撞进我的胸怀/膨胀我的血潮……”[1]透过上面的诗句,我们看到诗人借助东北虎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对远古先民的强悍生命力的崇拜。东北虎这个图腾承载着诗人强烈的寻根意识,这个根在于这片土地的开拓者们的辛勤与勇敢、果断与机智,使读者在回溯往昔的体验中感到激情的涌动。这激情提醒着人们以坚定的信念,摧垮眼前的困境,昂首于天地,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之感。

在表达北方民族的硬汉形象中,庞先生所用的意象可谓是丰富多彩。《雪原安魂曲》所呈现的命运的抗争,透过古树之间的搏斗、人之死、熊之死等诸多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拷问,而远方孩子对母亲所说的“那是我的雪山”则表现了人对未来的憧憬,是新生一代对上一代硬汉精神的继承。全诗体现其在动态时空中寻觅生命的轨迹的探索精神。应该说,硬汉子的形象表现在荒原的各个角落,哪里有逆境,那里就有野性的呼唤和生命的抗争。这里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再是自然界中的动物,而是赋予了人类灵魂的一种力量,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勾勒出北方人的顽强的生命意识。

除了象征北方人性格的诗作外,庞壮国先生也有大篇幅的创作,饱含着他对日常生活的丰富情感。这种诗意图运用意象群的叠加使诗句获得魅力,层层感染人的内部境遇。《大马哈鱼群在春天暴动》这首诗歌颂了物质的存在在于运动的哲学命题。诗中通过广阔的现实与历史的联想,将图腾与民族的生命意识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鲜卑、黑熊、虎、女真、莫日根等一系列的生存于这块土地上的民族和具有图腾性质的动物形象,为满洲西北部这块神奇的土地注入了大量生命的元素和文化符号。其中最能体现诗人自身情感的,或者说他要诠释的中心意象,应该是大马哈鱼群。全诗以大马哈鱼的生活习性为线索,组成了一幅幅动人画面:“而你们只要天地之间出现暴动的春/就进行春的暴动了/与冰排同向三江口/向阿尼瓦湾 向堪察加岛/向淡蓝的深蓝的黑蓝的诱惑/大马哈鱼群将完善自己灵魂于途中/会长出手和脚来在明天。”[2]这个鱼群应当属于那种流浪的漂泊者的形象,那种漂泊穿越的是生死的情结,超越着时空的界限,而其所经过的土地是充满着生命的诗美创造的。可以说,每一个意象都融合着一种情感,诗人将自身的体验转移到大马哈鱼群身上,这时鱼的外在的表现则成为诗人自身情感体验的一种外部投射,这种投射是通过大马哈鱼群的“暴动”、“完善灵魂于途中”细心雕刻而展现出来的。此刻,人鱼一体,天人合一,生命意识凸显。

二、诗歌文本中的意识流手法的贯通

意识流手法在庞壮国诗歌中广泛存在。诗歌创作接受意识流技巧,内心独白为杠杆,展现现代人的精神特质:人格分裂带来的意识混乱的表象与心理时间作用下的潜意识的挖掘等,从而将人的内部世界展现给读者。

在《写诗的三大罪状》中,其直接说出他的感受,并摆明态度——“是显摆不是忏悔”,这说明其诗歌写作的中心是注重感觉的体验,而不是体验后所凝练的感觉。这正是一种意识的冲动,是这种冲动激发出的创作动力。在接下来的所谓“罪状”的进一步展示中,我们发现了这三宗罪所呈现出来的正是那种嘟囔、呓语、藐视语法修辞,天马行空的思维跳跃,这就是诗人本身的潜意识的流动,而这种表现手法将作家的内心真实跃然纸上,给读者以一种新奇的感觉,重新构筑成一幅心理活动的流程图。这种流程复杂错综但是体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诗歌所承载的是诗人的内心的自觉,以及自觉关照下的文字符号的纵横捭阖,足见其所要表现的内心的底蕴。其他的诗歌正是按照这样的构思逻辑来展现诗人的思维活力的,在这种活力的激发下掀开了一系列对生命的关照。如《鱼不让看》中,诗人从鱼缸里的鱼联想到大街上的美女,由此用内心的独白构建起人与鱼的对话。对话过程中充分地展开了联想,其几乎借鱼的口吻把市场上所流行的各种鱼数落了一遍。这不是鱼在说话,而是日常生活中人的语言表达,这种语言表达带有浓重的东北地区的话语风格,琐碎直白而又真切,最后通过鱼的语言联系到另一个场景,那就是大庆的盐碱泡子,龙江西部的地质地貌,以及这样的水土所养育的生命的气质,犹如“堂堂正正的野鲫鱼”。当诗人将鱼比拟成人的那一刻,当场景从鱼缸跳跃到盐碱泡子的那一刹那,我们从诗人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找到了大庆人的倔强与自信的一种品格,而这种品格根植在这样的环境中,并得到了升华。诗人将各种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情绪在诗中互为共鸣,而这种通感,把“潜意识”通过外部投射以鱼儿的语言抒发出来。endprint

诗人有着丰富的情感、敏锐的直觉,伴随着意识的流动,在诗歌的文本中和谐的节奏与韵律更好地显示诗歌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不是空洞的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雾之人》中诗歌句式整齐,运用叠字、词反复咏叹,而且衔接互文逐层递进,体现出一种节奏的连贯性,一切的意念都在雾里集中酝酿,而雾的生命是人所赋予的,对雾的审美伴随着诗歌的节奏缓缓地展开,体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调与节拍,那种历史的苍凉、深邃的哲思幻化为自然与人文的有机契合。这种音乐美在庞先生的诗歌中也绝非个例,如《我的血里有一种音乐》,以生命的旋律联结着不同的画面;《五弦》中以通感的方式将五种不同气质的意象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旋律的和谐。

三、表现主义凸显的张力

庞壮国先生的诗歌创作总会有那种让你震撼的文字,夸张的描写,荒谬而幽默的陈述,渗透着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纵观其诗歌创作,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表现主义元素的有机融入。如《情人节现状》中的一些词语:“冤”、“牺牲”、“漠不相关”、“痛”、“老丈夫”、“老媳妇”给我们以震撼,这些词语的使用凸显出对“情人节”的一种否定。诗人所否定的是形式上的情人节,那种情人节的“不好听”不光是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抵触,而在于其没有真正的感情。这些否定式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对爱情本质的深刻体验与探寻,看似冷漠的表现上,我们参透了诗人的激情。

庞壮国的诗歌紧密地抓住各个层面人对生命的体验和感触,尽可能地将这种感觉凸显出来,去点缀五光十色的生活。如《追杀》的神秘感与荒诞性,体现了现代社会中的某种不安与战栗;《雪地》体现出圣洁与玷污之间的二元对立下人的茫然。这些诗歌用其独特的语言以及现代精神分析的表现方式构建出其对人性的呼唤,表现了一种渴求,那就是在充满喧嚣与浮躁的社会中,渴求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在《大熊星座》这首诗中,“拥有两种视角,自然视角——观测人的内心;人的视角——观测自然”[3]。这两种视角在诗中是杂糅在一起的,既有现实主义文学的外观性,又有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倾性,其目的是寻找迷失的自我。

诗人对人生的反思时刻都没有终止,在和自然的共存中,人是善与恶的结合体,诗人慨叹动物的命运、惊异于大自然的魔力之余,把视角放在对人的处境的焦虑上,总是在追问:“幸福是什么”(《幸福论》)、“我是谁”(《身份论》)、“未来在何方”(《夜半听火车诉说》)等根植于对人生本原的思索;还有一类诗歌通过对历史的现代解构,完成其对日常生活领域现象的深刻批判,诸如《刘邦洗脚》《稼轩种菜》之类。

可以说,庞壮国诗歌的表现主义因素承载着现代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对生存世界的多层面的思考,因此在充满魅力的辞藻背后,体现出一种厚重的历史哲学的反思。

四、神秘的乡土气息与生命力的契合

在庞壮国的诗歌创作中,我们感受到了那种神秘的乡土气息和生命力的契合,契合的原动力在于作家本身的人生阅历与体验。“一个诗人所感到的生存压力有多重,给人留下的艺术痕迹就有多深;也就是说,诗人内在的痛警有多少,他的艺术给人们提供的精神光芒也就有多少。”[4]

庞壮国的诗歌,贯彻了“不避俗语”的原则,这是现代文学发展的灵魂所在。西方文学的现代化就是从对俗语的深入挖掘与应用开始的。俗语所寄托的是乡土文化,能够如实地反映文化的原生态,更能把作家、文学、土地、历史等创作元素有机地联接起来,构成一幅乡土风情画。庞先生的诗歌中俗语的使用不光在形式上给人以震撼,而且焕发出地域文化的生机活力。在《情人节现状》里,“玫瑰花坐飞机从南方贱吧嗖喽……”“贱吧嗖喽”之类的俗语既体现出了浓厚的乡土风格,又对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的现代性爱情进行强烈的批判。这种俗语的使用要比其他的华丽辞藻更能形象地表达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还有一些诸如“冷脸子”、“咋地”等词汇,鲜活地展现了东北地方的语言特色。简而言之,俗语体现了诗人的乡土情节与现代意识的契合。

从庞壮国先生创作的本土文化元素构成上分析,其主要有如下两方面元素:一是黑土地孕育的灵魂,二是石油工业文化底蕴。他的部分诗作交叉着这两个要素,共同构成了通向他内心境界的桥梁,主观地反应着东北土地的文化与风俗和时代精神。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化的过程,亦是中国文人吸收创作经验的时期。正如有人指出:“作家的创作活动并非是一种封闭的、凝滞的或者是独立自足的行为,而是一种较为开放的、嬗变的与时代文艺潮流不断融合的过程。”[5]庞先生以东北的风土人情为其创作的素材库,他诗的创作技巧上自由地融合西方现代主义各种元素,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手法融入到神秘的乡土气息的构划与演绎中。

——————————

参考文献:

〔1〕李布克.朦胧的白桦林——论庞壮国诗歌的审美内涵[J].文艺评论,1991(4).

〔2〕喻权中.游向海洋的大马哈鱼——青年诗人庞壮国剪影[J].诗刊,1987(2).

〔3〕程光伟.黑土地的负载者和他悲放的歌吟——论庞壮国的诗[J].文艺评论,1988(3).

〔4〕鲁微.命名·呈现·养育光芒——评庞壮国的三个角度对诗歌的新思索[J].文艺评论,1991(4).

〔5〕张宇宁.论1980年代大庆石油文学与人道主义文艺观[J].文艺评论,2012(5).

细品尤金·史密斯的浪漫主义风格 篇7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尤金·史密斯就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是一位英勇、富于正义感的杰出摄影家。尤金·史密斯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在他的摄影作品里, 放弃了旁观者的身份, 放下了记者的架子, 将自己融入被摄者的命运之中。在他的作品中, 构图完美的画面、细致的摄影用光、入木三分的细节再现, 很容易让人感觉场面是精心导演、安排出来的, 或者也是经典性电影的剧照。这种成为生活片断的作品, 既是尤金·史密斯作品的追求, 又是大师高超的摄影功底的体现。

报道摄影的经典之作《乡村医生》

1936年, 著名的《生活》杂志创刊, 这是一本以图片摄影为主的新闻报道期刊。年仅19岁的尤金·史密斯成为《生活》杂志《新闻周刊》的一名记者。史密斯倡导用摄影图片讲故事的“摄影文章”, 也就是今天新闻摄影中的“专题摄影”, 这种表现形式, 使他的摄影作品具有更丰富、充实的内容和深刻的人物思想风貌。

1948年,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叫克莱姆林的小村镇拍摄的《乡村医生》, 是他的第一个重要图片故事, 讲述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医生怎样为贫苦的人们看病而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史密斯以前, 从来没有一个摄影家为了拍照片而如此深入持久地体验被摄者的生活。编辑部原定采访时间为两周, 可是追求完美主义的史密斯却花费了整整一个月才完成, 为此, 他甚至遭到了欧洲摄影界的批评, 成为评论家们揶揄的“理想的浪漫主义者”。

1948年9月20日出版的《生活》杂志, 用11页的篇幅, 刊登了总共28张图片, 报道摄影作品《乡村医生》立刻引起了巨大反响, 以至于38年后的1986年, 《生活》杂志为纪念创刊50周年, 再次派出记者前往克莱姆林镇采访, 足见《乡村医生》在《生活》杂志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尤氏”风格的代表———《暴风雨前出诊》。这张被选为“点题照片”的《暴风雨前出诊》, 在构图上, 天空乌云密布, 脚下的荒草地和诊所的一段栅栏, 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面面。作品表现的是乡村医生西瑞柯尼在接到群众求助后, 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风雨, 义无反顾地提着药箱踏上出诊之路。画面信息简单, 但立意深刻, 鲜明地表现了这位医生的职业特点和所处环境的艰苦。作为点题照片, 无论是形式美感还是深刻的立意, 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照片既有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精准的曝光、完美的构图又体现了摄影作品的艺术性, 可以说, 《暴风雨前出诊》是尤金·史密斯唯美、浪漫主义报道摄影风格的典型代表, 在整组照片中,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数码相机占领了我们的新闻摄影创作领域的今天, 史密斯这种严谨的摄影态度和完美的构图风格, 足以给那些持“新闻摄影无构图”论的人一个有力的回击。

《精疲力竭》。作品《精疲力竭》表现了那双已经疲惫不堪的眼神, 一手捏着快抽完的烟头, 另一手端着咖啡杯, 放下的口罩, 倚柜而靠的身体, 整个画面深入细腻地刻画了乡村医生西瑞柯尼的内心。这张照片发表在最后一版, 是整组作品中的“压轴戏”。它特有的寓意, 使得整组照片给人“余音未了”之感。另外, 作品利用现场光的拍摄, 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感, 能让读者身临其境。这种真实感, 也可以称作“亲切感”, 是新闻报道摄影拉近与读者距离的手段。这张照片的拍摄, 没有借助任何人造光源, 也充分地体现了一个新闻摄影记者扎实的摄影功底。《乡村医生》是一个在世界新闻摄影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和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 标志着报道类新闻摄影开始从诞生走向成熟。

尤金·史密斯新闻摄影作品中用光的浪漫主义风格

凡是新闻摄影信息的传播都是总体性美的呈现。不管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 都向大众传递着一个最终的理念:人类向往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未来。在史密斯的摄影里, 那种只有在艺术摄影里才能感受到的绝美光影, 让人不得不惊叹于摄影家在新闻报道摄影中坚持的这种浪漫主义风格。1941~1945年间, 尤金·史密斯多次受《生活》杂志的委派, 跟随部队一同开往第一线采访。战争是残酷的, 但在摄影家的镜头下, 却能用浪漫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

《给战斗机装机枪子弹》。摄影既是一门瞬间艺术, 又是研究光与影的艺术, 无论是表现形式美感的艺术类摄影, 还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原则的新闻摄影, 光与影组合产生的形式美感, 往往是一幅摄影作品艺术性的体现。同时, 驾驭画面光影的能力, 也是一个摄影家艺术水准的体现。《给战斗机装机枪子弹》摄于美军“独立号”航空母舰。摄影家用逆光、剪影的手法表现两个正在给战斗机装机枪子弹的士兵的工作场景。机枪子弹———杀人的武器, 每颗子弹几乎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但与普通的战地摄影不同的是, 这幅作品并没有直接渲染那种恐怖、残酷的战争气氛, 相反, 摄影家另辟蹊径, 通过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让照片既有新闻表现力, 又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这种逆光的表现, 似乎也正是摄影家想告诉我们: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战争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这幅作品无论是报纸做组照的“点题照片”, 还是单独拿出来做摄影作品, 都不失为佳作。

“施韦泽大夫”。这是名为《一个慈悲的人》的专题报道摄影作品, 施韦泽是法国的牧师, 也是一个精通医学的大夫, 他放弃了文明世界的舒适生活, 只身来到非洲, 在一个小村庄中行医。当时那里流行着一种恐怖的传染病———麻风。但施韦泽是一个性格自我封闭的人, 他面对史密斯的采访往往只允许拍摄几个安排好的镜头, 不允许任何的即兴抓拍。这无疑给摄影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闻摄影的“摆拍”和“抓拍”, 一直是一个业界和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对于追求完美的史密斯来说, 他的摄影报道中始终坚持“以抓为主, 以摆为辅”的原则。对于摆拍, 尤金·史密斯坚持十分严谨的态度, 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偶尔为之, 并且非常讲究把握适当的火候和分寸, 力求在“摆”中“抓”。这种独特、娴熟的新闻采访拍摄技巧, 使得这组摄影作品发表的时候, 仍然光彩夺目。

在摄影表现方法中, 逆光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光, 它不仅能够使被摄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很好地表现画面空间感, 更重要的是, 在拍摄人像时, 逆光更容易表现主题的理想化、完美化。作品《修建医疗诊所时的施韦泽大夫》, 摄影家采用近景构图, 略带仰视的拍摄角度, 突出了被摄人物, 背景的工人、建筑的钢梁、前景的木锯, 构成了一个房屋施工的工地局部。画面构图简洁, 加上侧逆光的运用, 更让作品的视觉效果栩栩如生。摄影家通过这种画面表现方式, 表达了他对这位人格高尚的医生的崇敬, 同时也把这种信息准确地传递给了读者。该照片作为整组作品的点题照片发表于1954年11月5日出版的《生活》杂志, 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同时, 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施韦泽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 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

“水俣病”。1972年, 尤金·史密斯了解到日本有一个叫水俣的小渔村, 当地村民饮用了化工厂违规排放的废水而患水银中毒症状, 引起四肢萎缩最后直至死亡, 由于这种怪病在医学上找不到先例, 当地称之为“水俣病”。这张《母亲正在给水俣病患者智子洗澡》是《水俣病》专题中传播范围最广的一张照片。在简陋的“浴室”里, 一位慈祥的母亲正在为身患水俣病、肌肉严重萎缩的女儿智子洗澡。

使用现场光摄影是史密斯新闻摄影用光的追求, 他从来不在摄影采访中使用闪光灯, 为的是尽量地保持现场光氛围, 让读者更深刻地去体会主人公的境遇。在这幅作品里, 整个画面深色的基调, 房屋侧顶光的运用, 显得宁静、温馨、含蓄, 并没有让人首先发觉那个已经萎缩变形的智子, 而是沉醉在一种温暖的母爱之中, 照片乍一看, 更像是一幅完美的油画作品。这也正是尤金·史密斯摄影作品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摄影家正是希望通过这种完美的光影表现, 让读者在了解这个原本不幸的事件的同时, 也去体会一种伟大的亲情。在拍摄这张照片时, 史密斯感动得双眼噙满泪水, 几乎无法按下快门。

1975年, 精选了175幅照片的画册《水俣》正式出版, 发行量高达3.5万册, 在世界范围产生极大的震动, 除了当地化工厂老板得到了应有的严惩外, 日本政府也为防止化学污染制定出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浪漫主义的摄影报道风格是尤金·史密斯正直勇敢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尤金·史密斯是一位正直、正义的伟大摄影家, 他在新闻报道摄影创作的过程中所追求和坚持的这种浪漫主义风格, 正是这种正直、正义的体现。他不愿意让战争的惨烈影响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希望;他不愿意让弱者在他的镜头前成为受人怜悯的对象;他不愿意用空洞的政治语言去鼓吹那些品格高尚的人。

同时, 这种浪漫主义风格也是支撑他从事新闻报道摄影巨大的精神支持。在从事战争题材摄影的5年中, 史密斯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无畏, 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紧跟战斗在最前线的士兵, 拍摄了许多浴血奋战的镜头,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当炮弹落下的时候, 其他人是尽快设法躲避, 而史密斯则是冲上前拍摄。1945年, 在冲绳岛登陆战中, 他不幸被炮弹炸伤, 严重的伤势使他在医院躺了两年之久。在1972年采访“水俣病”期间, 史密斯已经年过半百, 他仍然凭借着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 拍摄了大量动人心魄的珍贵镜头。他的行为, 引起了当地化工厂老板的恐慌, 多次雇用打手将他打得遍体鳞伤, 最严重的一次, 几乎将他的一只眼睛打瞎, 但他仍然没有退缩, 仍然一边治疗, 一边坚持拍摄, 采访持续了3年之久。

尤金·史密斯是一个摄影记者, 更是一个战士, 正是这种唯美浪漫主义风格支持着他在邪恶、危险面前, 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信念”, 精神抖擞地举起相机进行顽强英勇的战斗。

结语

在新闻摄影作品中, 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东西是什么?是摄影师在新闻摄影拍摄时, 通过审美所把握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像。这种审美就是构图和画面光影的组合, 从一定意义上说, 它就是新闻摄影作品艺术价值的核心。经过赋予了一定的审美评价的事物, 被真实映现的摄影作品, 才能称得上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新闻摄影作品。

现代浪漫主义风格 篇8

浪漫主义指具有罗曼语传奇中情调与氛围的文艺, 即称之为罗曼蒂克主义艺术, 中文简译为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产生于18世纪, 在俄罗斯产生于19世纪初, 这一时期以茹科夫斯基 (1783—1852) 为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充满神秘色彩。本文以《伊则吉尔老婆子》为例, 试析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伊则吉尔老婆子》是由两个民间传说和一个生活故事组成的。塑造了腊拉、伊则吉尔和丹柯三个形象。第一个故事写极端个人主义者腊拉的暴行及其应得的可耻下场, 谴责了腊拉的极端个人主义。中间的故事写故事讲述者伊则吉尔老婆子一生坎坷的经历, 指出了追求个人享乐的危害。最后一个故事写丹柯的英雄业绩和人民对他的崇敬。作家形象地提出了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同革命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从而赞美了为集体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一、《伊则吉尔老婆子》中浪漫主义的人物形象

(一) 个人与英雄对立的形象

在《伊则吉尔老婆子》中作者刻画了两个对立的形象——腊拉与丹柯。

1. 腊拉的形象。

腊拉的生活哲学是“保持一个完整的自己, 不愿意分一点儿给别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冷酷、高傲, 要人尊重他, 但他却不尊重任何人。他把自己看作高人一等, 除自己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

从腊拉残暴地对待人民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仇视人民, 只为个人生活, 最后渺小到只剩下一点虚幻孤独的影子。他是一个贪得无厌、又强壮、又残酷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作者强调腊拉没有种族, 没有母亲, 意图在于说明, 这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作者通过腊拉的下场告诫人们, 极端个人主义者背离人民, 必将被人民抛弃。高尔基的创作表现了对个人主义强烈的轻蔑和鄙视。

2. 丹柯的形象。

他是勇敢正直的青年, 同个人主义者腊拉相反, 对于他来说, 人民的自由、集体的命运高于一切。但这个形象也有缺陷, 他所向往的未来比较朦胧、抽象, 斗争也带有盲目性, 孤军奋战, 结局是以壮烈牺牲告终。丹柯引领人民走出困境,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有一颗为人民献身的红心, 当人民面临困难时, 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领导人民同困难进行顽强的斗争。尽管有些人开始时不了解他, 不信任他, 责备他, 可是在他心里激起的不是委屈, 而是更强烈地使人民摆脱困境的希望, 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热爱人民, 为人民献出生命, 成为广阔草原上永不熄灭的蓝色火星。丹柯的崇高品质教育了许许多多的革命者, 丹柯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对所有革命者都是宝贵的。

高尔基说过:“艺术描写美好的东西, 是为了使它变得更美好;艺术也描写庸俗的东西, 为的是要消灭这些东西。而在这样做的时候, 是把美好的东西和庸俗的东西并列在一起, 把高尚的东西和卑下的东西并列在一起, 尖锐地对照它们。”丹柯为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却为革命的后代铺平了道路, 他们对追求自由和光明的人来说永远是一个不朽的榜样。相反, 腊拉活着只是一块行尸走肉, 这种生活有何意义呢?这里, 高尔基通过腊拉和丹柯两个形象提出了生与死的哲理性问题。被人们抛弃的个人主义者腊拉因为死不了而成了他最大的痛苦, 为人民的幸福而死的丹柯却因为死而得到了永生。他用自己的牺牲为后代铺平了道路, 他是永垂不朽的。

(二) 讲故事人的形象

故事讲述者伊则吉尔老婆子的形象比较复杂, 但她在小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个形象贯穿于小说的始终。

在小说开始时, 作者描写的伊则吉尔是一个“身子弯成了两截, 她那对曾经是乌黑的眼睛现在暗淡了, 而且整天流着泪。她那干枯的声音听起来很奇怪, 它扎扎地响, 好像这个老婆子在用骨头讲话似的”。在讲腊拉的故事时, 作者又一次提到她扎扎响的说话声和颤抖的手, 这和故事中年轻活跃的伊则吉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在高尔基笔下, 这位老婆子很懂得生活和爱情, 她称赞自由而勇敢的人们, 她并不孤独, 她有许多智慧, 她用动人的故事劝告并教育年轻人。

分析全篇能够发现她一身兼有腊拉和丹柯两人的基本素质。年青时, 她有坚强的性格, 珍惜个人的自由, 向往英雄业绩, 厌倦庸俗的生活。然而她没有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 而把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浪费在追求个人虚荣的满足上, 因此, 到头来也只有落得一个孤独凄惨的结局。伊则吉尔老婆子最后只剩下一付皮包骨的身躯, 一双暗淡无光的眼睛和一生心酸痛苦的回忆。高尔基以伊则吉尔老婆子的形象提出了这样一个社会哲理问题:如果我不为自己, 那么谁来为我呢?如果我只为自己, 那人生又有什么意义?这是时代向人们提出的尖锐问题, 不管你愿不愿意, 每个人都必须明确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而这一点也正是《伊则吉尔老婆子》超出高尔基其他浪漫主义作品之所在。

二、《伊则吉尔老婆子》中浪漫主义景物描写

自然景色的临摹写生也是高尔基短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腊拉和丹柯的故事是在神话般美丽的自然风景上展开的。高尔基的早期创作, 景物描写常常负有双重使命:一方面作为故事的背景, 烘托人物和事件, 渲染气氛;另一方面又蕴涵着某一重要深奥的人生哲理, 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同时又具有音乐美、雕塑美、绘画美等多种审美功能。

自然风景的描写对于小说的结构和加深人物思想感情的感染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作者在叙述伊则吉尔时是用浪漫主义笔调再现自然的现实图景, 而当叙述到腊拉和丹柯的故事时, 却采用了明显夸张的象征性手法。如在丹柯的故事里, 写到人们陷入了黑暗的森林时, 作者对森林的描写充满了那种神秘的阴森森的色调, 使人感到从树木背后出现的胁迫, 迫使人们处于极端的险境似的。“伸出它们的满是疙瘩的长手, 结成一个密密的网, 要把它们挡住一样。并且仿佛有一种可怕的, 黑暗的, 寒冷的东西正从树枝的黑暗中望着那些走路的人。”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这是许多作家采用的表现手法, 也是高尔基早期创作中风景描写的特点之一。不过, 高尔基在运用这种手法时, 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其中的“情”是双层的, 既有作者的情, 也有作品里人物的情, 而且常常与拟人化的手法结合运用, 使大自然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感情色调, 而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

作者描写即将到来的暴风雨:“草原现在变得又黑又可怕, 好像里面隐藏着什么东西似的, 在这草原的远处, 闪亮着一粒一粒蓝色的小火花。”这段描写预示着一个英雄故事的开始, 与传说的结尾丹柯成为广阔草原上永不熄灭的蓝色火星相呼应。

在小说结尾处, 作者描写人们沐浴在被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通过分析, 这段描写的美好画面是人们通过艰难的斗争, 得到的幸福。与接下来描写的现实生活的图景:“草原上黑暗而寂静, 云依旧缓慢地寂寞地在天空漂浮, 海发出了低沉的忧郁的喧响。”通过这样的强烈对比, 使读者看完小说后, 自然而然地把英雄故事同现实相对比, 从而唤醒人们斗争的愿望, 积极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三、《伊则吉尔老婆子》中浪漫主义语言特色

1. 音乐美

在《伊则吉尔老婆子》中, 有一段浪漫主义的描写:“草原上金花鼠凄凉地吱吱叫着, 葡萄藤的绿叶丛中响起了蟋蟀的玻璃一样的颤声;树叶在叹息, 在窃窃地私语。”这幅画面使人仿佛听到万籁争鸣、各抒情怀、声调低沉、哀怨的大自然奏鸣曲。

作者还写道:“有人在拉提琴, 一个少女唱起了柔和的女低音。传来一阵阵的笑声。”这里只有短短的三句话, 却产生了交响乐的效果, 其中有优美的琴声、柔和的歌声和爽朗的笑声, 一下子把读者引入一个诗意般的令人神往的境界, 仿佛身临其境。

2. 色彩美

在第三个故事里, 作者写人们脱险之后:“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 河面上泛着金光。黄昏来了, 河上映着落日的霞光, 显得鲜红, 跟那股从丹柯撕开的胸膛淌出来的热血是一样的颜色。”这类的色调像一幅鲜艳明快、清新别致的水彩画, 其暖色调的画面, 渲染出人民胜利之后, 那种庄严、欢乐的气氛, 并预示了光明的前景, 给读者以激昂的情绪感受。

3. 象征手法

高尔基也喜欢在浪漫主义作品中采用讽刺、寓意、象征的语言, 巧妙地将某一形象的性格特征一笔勾勒出来, 给人们一种深刻、生动的印象。

广泛地采用象征和对比手法, 使形象的思想内容趋于饱和, 使作品的矛盾冲突显得异常尖锐, 使人物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 从而发出言已尽而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将崇高与滑稽、歌颂与讽刺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如丹柯——“蓝色的火星”, 腊拉——“模糊的影子”, 老婆子的声音——“好像用骨头讲话似的”。又如“像夜一样柔和的黑发女孩”。这种语言既含义确切, 又意味深长, 使他们的特征一下子就出现在人们眼前。

总之, 《伊则吉尔老婆子》是布局较大、内容较复杂、情节也较曲折的作品——故事里有故事。显然, 这种内容的作品一般需要较自由的普通小说形式才能胜任。但在作家笔下, 就是这类作品, 也仍然没有失去其“歌唱似的”风格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严密的艺术构思、独到的匠心和炉火纯青的功夫。

高尔基是俄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他批判了旧社会是丑恶, 又为人民指出了革命斗争的道路。他以其文艺论著囊括了世界最进步的文艺思想, 到1936年逝世, 高尔基走过了他伟大的、革命的、富于创造性的一生。高尔基以其艺术创作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全世界人民世代所景仰的贡献。因此, 他的一切都值得人们加以研究。

摘要:《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创作的作品。在《马卡尔楚德拉》等作品里作者还比较单纯地展现了生活中的自由和爱情, 而在《伊则吉尔老婆子》里则已经转入对生活意义的具体讨论了。《伊则吉尔老婆子》集中地反映了高尔基创作初期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 用腊拉和丹柯两个形象, 诠释了人对命运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 再以伊则吉尔老婆子的人生经历表明人的命运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关键词:形象,浪漫主义,语言

参考文献

[1]马家骏.俄国文学史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9.

[2]高尔基集[M].巴金, 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8.

[3]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62.

[4]王瑜.读《伊则吉尔老婆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 (3) :66.

[5]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4.

现代浪漫主义风格 篇9

关键词: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演奏风格,艺术风格

所谓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指的就是19世纪时期兴起的音乐类型。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发展迅猛,钢琴在这一时期也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欢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相比,题材、种类等都有了显著的增加。同时,随着西方国家工业进程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木质钢琴支架已经逐渐被金属支架所代替,使得钢琴的音域有所扩展,大大增强了钢琴的表现力。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钢琴音乐家贝多芬、肖邦等人的作品既有浓郁的感情,又富有时代的美感,是值得现代音乐学习的榜样。

一、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演奏风格

(一)浪漫主义时期梦幻、激情的钢琴演奏风格

钢琴音乐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演奏具有手法独特,特色鲜明的特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文学家的活动范围较为广阔,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比较密切,这就使得文学家与艺术家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在思想上相互渗透,并在彼此之间的借鉴与渗透的过程中激发创作灵感。因此,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演奏风格是激昂向上的,是梦幻的,这个时期的音乐同时又体现了浓郁的民族色彩。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大多是音乐家将自身的写照,他们以自身的情感经历和思想境遇当做创作的来源,同时一些音乐家的作品还对当时音乐节的腐朽、黑暗进行了揭露,将激动感情寄托的钢琴的演奏过程中,形成了激烈的演奏风格。

(二)浪漫主义时期淡雅、细腻的钢琴演奏风格

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钢琴家,肖邦就是其中的一位。以他为代表的典雅的钢琴演奏风格也是浪漫主义时期一种重要的钢琴演奏风格。这种演奏风格是建立在对钢琴踏板进行色彩性应用,并对钢琴音乐的内在表现力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类演奏风格的钢琴音乐,通常是将演奏家内心的哀伤以音乐的形式进行抒发,进而对周围的人产生感染。同时,还利用优美的表现形式对作品进行演奏,使演奏出的作品变得十分细腻却又使人印象深刻。

(三)浪漫主义时期宏伟、炽热的钢琴演奏风格

提到炽热、宏伟的钢琴音乐,就会令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贝多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系列雄伟豪放,具有交响乐的特性。这种演奏风格的钢琴音乐演奏的速度变化比较快,且变化幅度也较大, 演奏风格大多夸张、极端。同时,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注重对民间因素的描写,对大自然的个性进行抒发,钢琴演奏的技巧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发展达到了音乐发展的一个鼎盛期。

二、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艺术特色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强调对自身情感的表达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家们大多注重将自身的情感作为音乐创作的灵感,因此,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也就十分重视对演奏家的自身情感的表达,以及对外在世界的主观感受的抒发。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着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关怀,以及对民族英雄的赞美和关注,钢琴家将钢琴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并用富有个性的音乐语言对观赏者的情感天地进行了丰富,使音乐变成一种语言,让音乐家与观众之间进行交流。

(二)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民族性

随着19世纪西方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兴起,一批音乐人主张追求民族自由、平等,并将自己的民族情感寄托在音乐创作中进行表现,主张在音乐中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进行展示,这就形成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新的音乐派别——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浪漫主义时期集中体现了音乐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就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热爱,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力他对匈牙利音乐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 而肖邦的作品则始终是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进行紧密相连的,体现了其浓厚的爱国情怀。

(三)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炫技性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开始逐渐摆脱了对贵族以及教会的强烈依赖,进而转变为一种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的作品风格。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有了一定的炫技性。所谓炫技性,就是钢琴家在钢琴演奏时,将钢琴演奏的技巧作为演奏的重点,这类作品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具有热情、辉煌的艺术风格。

(四)浪漫主义标题性钢琴音乐的兴起

标题音乐是一音乐发展中一个全新的体裁,这类音乐作品,往往是音乐家借助一定的标题进行描述,进而对演奏作品的内容进行指导。标题音乐的兴起,体现了钢琴音乐对文学、历史以及哲学等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使钢琴音乐更加富有艺术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是钢琴家对自身情感和生活经历的表达和体现,也是对生命的赞颂和珍惜。这一时期的音乐或浪漫典雅,或自由奔放,注重无拘无束的进行抒情,也重视与自然的紧密结合。这些音乐不仅加深了音乐自身的民族性,同时还强调音乐家自身的个性,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个辉煌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也是我们现代音乐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参考文献

[1]曾颖.栩栩如生的形象诗情画意的音乐[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席悦.浪漫时期钢琴演奏技法的演进[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现代浪漫主义风格 篇10

关键词:钢琴,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18世纪末的欧洲, 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了建立一个平等而没有压迫的社会, 就用古典哲学为武器, 编制了浪漫主义的摇篮。于是在文学界, 率先形成了浪漫主义思潮。在这一时期, 出现了大量的音乐大师, 把钢琴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我们都熟知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李斯特。他把钢琴技巧和表现力推到了钢琴历史发展的顶峰。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的钢琴音乐深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是浪漫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产物, 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一、主观个人情感

在浪漫主义者眼里, 理性的世界是一个死气沉沉缺乏想象力的世界, 丧失了最纯真质朴的感情。而浪漫主义把音乐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联系在了一起, 情感的存在以人的存在为本原, 把人内心的情感冲突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出发点, 让钢琴以感性的力量和人的灵魂产生碰撞, 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最为本质的东西, 浪漫主义才把钢琴音乐推到了辉煌的顶峰。

二、标题性

作曲家常常给他们的作品写上标题, 这样能让听众在欣赏其作品的时候对具体的音乐形象有所启发。在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 都有一些附有标题的音乐作品, 但在浪漫主义时期, 音乐作品的标题性才正式成为一个重要特征。李斯特的许多作品被冠以各种描绘性的标题, 使音乐作品充满想象力和表现力。比如他的《爱之梦》, 标题采用的就是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同名诗篇的标题;《旅行年代》的每一段都有一个小标题, 作曲家的意图清晰明朗, 使听众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曲家的内心世界;还有《裴特拉克十四行诗》第104首, 作品描绘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失恋的痛苦, 与原诗的诗意相吻合, 给听众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三、幻想色彩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中很多以描绘大自然为题材, 充满着浪漫的幻想色彩。作曲家在喧哗、浮躁的城市生活, 受到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压力, 于是更加贪恋大自然, 通过赞美大自然来抒发对自我的渴望, 试图在大自然中去找寻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抒发他们真实的情感。

四、速度、自由速度

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其速度幅度都是不一样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速度幅度比较小, 这和那个时期理性、稳重的音乐风格有关, 一切都很平和, 速度也受到影响, 没有大的变化。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甚至没有标明速度和表情术语。现有的版本是后人在出版乐谱时, 加上的自己主观意向的速度术语, 从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与赋格可以看出, 最慢的速度和最快的速度是从每分钟42到每分钟

结语

由此可见, 地方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在建设新农村文化的过程中, 把握好文化前进的方向是重中之重, 而地方传统文化正是文化前进的坚实基础, 是文化一脉相承的精髓所在。要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 需要地方文化的推动和引导;要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 需要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契机和基石, 将地方文化纳入到其中来。建设新农村文化, 我们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作用, 才能有效地摒弃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正如益阳地方音乐, 它意在引导人们重拾丢失的传统文132, 变化幅度较小。

浪漫主义时期的速度变化幅度比巴洛克时期的大很多。以李斯特的一首《玛祖卡》为例, 其速度标记最慢为每分钟80, 最快为每分钟189, 速度幅度显然大了很多。

浪漫主义音乐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速度是自由速度 (Rubato) 。自由速度的含义是在某一个乐句中不受严格死板的节奏和速度控制, 而是将速度有伸缩性的、自由的加快或者减慢。自由速度是情感展开时一个极其微妙的过程, 中间蕴含了很多细腻的情感。比如李斯特的钢琴曲中出现很多带有华彩性质的段落, 在华彩乐句的开头用较慢的速度然后逐渐转快, 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对乐句做自由速度的处理。自由速度在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演奏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风格特征。

五、力度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力度的使用尤为夸张, 这也是人内心世界的具体体现, 比如在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的钢琴作品, 力度幅度基本是从p到f, 偶尔会出现pp的标记, 几乎没有更大范围的力度体现。如果我们翻阅以李斯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钢琴作品, 就会发现其中出现了大量夸张的力度对比。在其作品《威尼斯与拿波里》第三首《塔兰泰拉舞曲》中出现了大量的pp以及ff, 甚至是sf、sfz的极强标记。在《b小调奏鸣曲》中甚至出现了7次极强、7次极弱。力度上的强烈对比以及精心布局, 使得钢琴发挥出了巨大的潜能, 也使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音色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善于抒发个人内心情感, 所以弹奏出美的音色尤为重要, 歌唱性的旋律与伴奏之间关系的处理也至关重要。音色是个很抽象的问题, 它比速度、力度都复杂很多, 速度可以用节拍器来控制, 力度可以从谱面上进行体会, 音色却没有一个具体的参照, 只能靠人的听觉做细腻的品味。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钢琴作品, 由于音量和音色有很大的对比变化, 其色彩斑斓的和声通过不同角度的触键,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色效果, 大大增强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让人赞叹不已。比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十首的前奏, 双手六度和八度的上行疾行旋律的快速跑动, 音色明亮, 给人一种气势恢弘的感觉。到第88小节, 这个上行跑动变为轻巧的单音, 结束短促而轻盈, 音色就变为舒展、透明而柔美的。而在第82—87小节, 李斯特则吸收了其他乐器的音色效果, 双手快速交替的双音震音和单音, 加上quasi zimbalo (近似大扬琴) 的标记, 震音以pp的力度自由推进, 模仿东欧民间击弦乐器的音色, 表现出独特、新颖的音色。

七、民族性

在创作中体现了大量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李斯特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匈牙利的民歌和民间舞蹈为素材, 借用其旋律、节奏及结构进行艺术加工而创作完成的, 音乐形象鲜明而质朴,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他著名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 乐思活跃鲜明, 结构精炼, 音乐表现方法与匈牙利民歌和民间舞蹈联系密切, 在钢琴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浪漫主义音乐是作曲家对生活的真实感体验和真挚感受, 处处透射出人性的光芒。真是因为具有这种最本质的东西, 浪漫主义音乐才会有如此的蓬勃的生命力, 取得如此辉煌的艺术成就。化精神, 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 科学决策, 以益阳地方音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最终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胜利。

参考文献:

[1]芦克宁, 益阳曲艺志[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2]编委会, 中国曲艺志[M].中国ISBN中心.2006

现代浪漫主义风格 篇11

关键词:浪漫主义  钢琴  音乐风格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背景与音乐风格

18世纪末,封建势力的复辟宣告了法国大革命的告终,但这场大革命很好地为后来的时代提供了反抗压迫的方式,而艺术也产生在了这一时期音乐家们的精神世界中。此刻他们极力追求一种摆脱约束、向往自由、尽最大所能来表露个性的艺术追求,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受雇于教会、剧院以及宫廷,而是一跃成为了时代的先导。这一时期,在公共场合举办的音乐会成了传播音乐文化的主要载体,由于音乐文化的鉴赏者已经由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阶层转移到了富裕的中产阶级,成功的音乐作品自然要与听众产生内心共鸣为前提,音乐形式朝着高超的技巧与情感充分宣泄的方向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并非完全否定了古典主义,它有着对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承袭的部分,但真正体现出浪漫主义音乐风格魅力的地方还是在其对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反抗与革新。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旋律的抒情性得到了加强,和声的运用更加侧重于色彩的变化,乐句结构没有严格的约束,伸缩性很大,而作曲家们不断探索各种乐器相互合奏的可能性,力图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音乐效果,整体的音乐形式更加趋于自由的状态。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体裁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可谓浩如烟海,而此时的钢琴结构也有了进一步的革新与完善,键盘音域扩展到了7个八度,为了演奏丰富恢弘的音响提供了良好的可能。踏板功能的灵活性,更加使得钢琴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加强。这些优势使得钢琴成为了表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最理想的方式,所以此时的钢琴成为了很受欢迎的乐器。

在18至19世纪之交,更多的作曲家们都将创作动机倾向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很多的情感只是瞬间迸发,转瞬即逝,这样的艺术追求就需要精炼简捷的方式与之搭配。所以很多作曲家们喜欢结构短小的抒情小品,相应地出现了很多被称作特性乐曲和标题小曲的更具浪漫主义音乐特征的体裁,门德尔松、肖邦等都为此创作过经典的音乐作品。

而在钢琴技巧的突破与创新上,李斯特是代表性人物,他为钢琴在炫技性演奏的发展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将模仿小提琴跳弓的演奏形式运用到了钢琴中,引入了交响性与歌唱性的因素,大音程跳跃的大量运用,两手交织弹奏内声部以及模仿民间一些乐器快速同音反复的演奏效果,在钢琴音乐的推广方面也有杰出贡献,他将威尔第的歌剧、贝多芬的交响曲、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改编成钢琴曲,巧妙地将声乐与管弦乐的音乐语言变换在钢琴中,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演奏特征

(一)“综合”各种艺术的理想方式

由于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很多作曲家都属于中产阶级,所以在他们的人生成长中都经历过良好的教育,很多作曲家与画家、作家、诗人等结交为亲密的伙伴,并定期在一起进行艺术领域的交流,彼此间的思想得到传播,影响了自身的意识形态。丰富的精神世界驱使作曲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努力去追求与其他艺术的融合,而非局限在音乐自身形式的框架中,使音乐呈现出诗意化、文学化的倾向。

这就要求钢琴演奏者注重对自身艺术修养的提高,丰富自身的想象力,而在演奏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时,不仅仅要表达出谱面上的演奏要求与规范,还要根据音乐作品的标题提示,进入作曲家描绘的意境中去。这个时候需要脑海中有画面感,指尖的触碰使旋律诗意的流淌出来,适度运用踏板,弹奏出音响回荡的空灵效果。

(二)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

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中人文主义因素得到了更大加强。因为作曲家们完全可以创作符合自己内心情感的作品,这就要求在演奏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要使演奏者对作曲家进行一种精神领域的“角色扮演”,使意识上与作曲家当时的情感相契合,从而在演奏过程中逐渐流露出作曲家当时的内心情感。

比如说在演奏肖邦的抒情作品时,要能感受到肖邦作品中特有的忧郁特点。他那气息宽广,优美如歌的旋律只有配合他忧郁的情感表达才能体现出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而他在音乐作品中对调性色彩的重视,以及明暗对比的音乐效果,都需要在与其情感相融合的情况下才能真实的表达出来。

(三)精湛的技巧与恢弘的演绎

钢琴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革新完善,再加上作曲家们对高超演奏艺术的不断追求,使得浪漫主义时期的大量钢琴作品都需要具备精湛的演奏技巧方能真切地表达作品的内涵,这就对钢琴演奏者的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平时对不同的演奏技巧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才能具备演奏高超技巧的基本能力。

而在演奏一些交响性极强的钢琴作品时,则需要一种内在的爆发力,只有激情四溢方能达到气势恢宏的效果,但是这样一种力量的运用并非盲目,而是要在手指触键考究的基础之上,进行力度“清醒”的宣泄,而非生硬的敲打。

四、结语

现代浪漫主义风格 篇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1917) , 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很快新政权就受到列强国家的干预, 使得新政权是内外交困。但是苏俄革命的信条和激进的革命纲领、摧枯拉朽的革命风暴, 鼓舞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他们希望能够协助、参与布尔什维克的革命, 为建立一个平等到、富强的新国空而作自己的贡献。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 当时的苏俄一片昂然向上的情绪。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这批知识分子开始探索代表新政权的设计, 出现了构成主义设计运动。构成主义的目的是改变旧的社会意识, 提倡用新的观念去理解艺术品工作和艺术品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提出设计为社会性、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已形成了以收入丰厚的中产阶级为核心的社会, 现代主义服务的对象由欧洲的平民转向富裕起来的人群, 本来具有强烈社会主义和民主色彩的设计思想在美国没有了立足的土壤。而现代主义的设计形式却大受美国欢迎。再就是由于国际交往, 国际贸易的急剧增加, 国际对话也与日俱增, 这样的发展, 促进了国际视觉语言的形成, 使国际主义设计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现代主义的核心“形式追随功能”在美国演变成“形式追随市场”形式成为设计追求的目标, 原来的民主内涵被单纯的商业目的所取代。

苏俄构成主义和国际主义都是在打破前人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构成主义的设计有着明确的社会观点和社会目的, 具体说就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而国际主义注重形式追求的是商业目的, 它的肥沃营养来自资本主义的土壤。

二、艺术特征

构成主义在艺术上具有极大的突破, 并对世界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构成主义提倡艺术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动机。它们反对为艺术品而艺术, 主张艺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因此, 反对单纯的绘画, 主张艺术品家放弃绘画, 从事设计, 直接为社会服务。构成主义为人们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视觉艺术的某一要素, 如线条、色彩、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力, 从而独立于世界表象的任何关系之外, 所以艺术家们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带入构成主义体系中来。构成主义雕塑的几何造型和构成形式, 对二维艺术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有很大参考价值。构成主义的艺术家希望通过对造型艺术的词汇和构成手法的再定义, 为未来的人们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是力图通过简单的网络结构和近乎标准化的版面公式达到设计上的统一性。这种风格采用方格网为设计基础, 在方格网上的各种平面因素的排版方式基本是采用非对称的, 无论字体, 还是插图, 照片, 标志等等, 都规范地安排在这个框架中。排版公式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 使得作品自然具有简明而准确的视觉特点。这有利于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 对于国际化的传达目的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直到现在国际主义风格依然在世界各地平面设计中比比皆是。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对当时的艺术设计形式的革新, 都是重要的现代设计风格, 影响深远, 甚至持续至今。

它们的不同点是构成主义把抽象艺术带入设计中来, 创造了以几何形为主要原素的设计形式。并且政治倾向明确, 形式为内容服务。国际主义使用网格框架, 力图排版公式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注重形式, 形式让位于市场。

三、发展过程

构成主义早期的发展得益于列宁采取的自由、宽容的政策,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 构成主义受到斯大林政府的怀疑, 不断受到批判, 最终被封杀。这些艺术家的探索虽然带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良好的意愿, 但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只能落得一个痛苦的结局。但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政府鼓励国内知识分子与西方联系, 苏俄的构成主义开始为西方所知晓。一批构成主义的探索者为摆脱政府的政治干预而离开苏俄, 前往西方, 其中包括康定斯基、马列维奇、李斯基等人, 他们和荷兰风格派一道促进了构成主义进入偏重形式的新阶段。1922年, 包豪斯举办了苏俄构成主义和达达主义大会, 李西斯基带来了纯粹形式的看法和观点, 构成主义的观念也不断深化。1923年, 杜赛尔多夫的国际构成主义研讨大会和析林的苏俄新设计展览, 促进了构成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构成主义主义认为设计背后具有明确的社会观点和社会目的性, 令西方精英知识分了耳目一新。其中一些人企图从现代主义和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社会含义找出分离, 着手探索自己的理想主义---利用现代设计来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 避免社会革命。他们的思想主要从技术层面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苏俄构在主义离开苏俄之后, 失掉了宝贵的政治民主内涵、仅剰下技术民主内涵的重要表现, 这也是国际主义风格在美国乃至世界兴起的一大切入口.还有一些构成主义的成员从苏俄来到了德国, 直接投入到包豪斯的大熔炉里, 为西欧现代主义艺术设计运动推波助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平面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不长的停滞。由于大战对于欧洲和亚洲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除了美国之外, 国际的平面设计在风格上没有什么创新。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促使了设计在二战后的发展, 而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又对于设计的国际化面貌和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 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联邦德国与瑞士形成, 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 传达功能准确, 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 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 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由于这些先驱的努力,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从对于国际主义的这种发展结果, 批评界是具有相当的争议的。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发展的新高度, 这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米斯的减少主义设计, 代表了20世纪设计的高度发展;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从现代主义的倒退, 因为新的设计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现代主义设计原则, 是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外衣包裹的非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 因此是不应该提倡的。但是, 无论理论界如何争论, 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却实实在在的征服了世界, 成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导风格。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 世界的大都会几乎变得一模一样, 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消失了, 被追求单一化的国际主义设计取代。所有的商业中心都是玻璃幕墙、立体主义和减少主义的高楼大厦、简单而单调的平面设计、缺乏人情味道的家具和工业用品, 原来变化多端、多种多样的各国设计风格被单一的国际主义风格取而代之。不但设计使用者的心理功能需求被漠视, 就连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状况造成社会中的青年一代开始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逐渐产生不满情绪, 这种广泛的不满倾向, 是国际主义设计逐渐式微的主要原因。

它们的相同点:1、都是由少数精英们发起, 然后在美国得到发展, 并对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苏俄构成主义在前, 国际主义在后, 但他们又有着扯不断的联系。构成主义影响了包豪斯, 包豪斯又在美国发展出了国际主义。可以说他们都是现代主义设计将军麾下的猛将, 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它们的不同点为在不同的地主起源所以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 构成主义为平民做设计, 而国际主义是为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做设计, 所以接受者或者说适应的人群也不相同。

摘要:苏俄构成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都是平面设计史上非常重要的风格流派, 它们给现代设计以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它们的社会背景、艺术特征、以及发展过程论述了两种风格的异同, 试从论述中找寻艺术本源。

关键词:构成主义,国际主义,比较

参考文献

[1]陶云.西方艺术设计流派和设计思想[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大棚春马铃薯栽培技术下一篇:政府资产负债表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