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文化(共9篇)
情怀文化 篇1
无锡:彰显城市文化“民本”情怀
“全年无休”、“十分钟文化圈”……文化惠民,无锡一直在探索实践的路上。在此基础上,无锡围绕建设城市先进文化,又提出了发展新目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自升标杆、自加压力,彰显了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民本”情怀。以人为本,贯穿无锡文化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一个有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批优秀文艺精品创作,“为民惠民”始终是主题。无锡文化建设的“七个一”工程(项目),涵盖产业、事业、文保、精品制作等各个方面,看似个案,却互相渗透、互为联系,围绕的核心,始终是“惠民”。
一本手册、一个剧院,从“建”到“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真正服务于民。
在刚刚落幕的市“两会”上,每位代表、委员收到一份“文化礼物”:《魅力无锡--城市文化读本》,这是市委、市政府为市民精心策划出版的一本城市文化指南。
“编一本服务百姓的文化手册”,是《魅力无锡》出版的初衷。这本手册涵盖了城市历史文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时尚文化消费场所等内容,以口袋书的形式出版,很具实用性。
在这本手册上,今年4月30日落成开放的无锡大剧院,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一个醒目标志。建成后的大剧院,首日迎接的首批参观者是1.8万名市民。此后,每月的“公众开放日”,加之低
1价惠民票,使艺术之门常为百姓打开。与此同时,这座城市文化地标也搭建起产业发展的平台:运营两个月上座率达85%左右,票房收入600多万元的绩效在全国名列前茅。
“十一五”期间,无锡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个便民惠民的“十五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十二五”发展新阶段,日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着“十分钟文化圈”发展,在布点更科学、更便民的同时,重在利用,让市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一部电视剧,实现精品突破。“以文化人”提升市民素质,志愿服务形成品牌。
今年,由无锡广电投拍的电视连续剧《誓言今生》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这部揭秘剧被观众热捧,在充分说明“主旋律作品可以很好看”的同时,也完成了无锡文艺精品创作的全新突破。
这部电视剧,只是无锡文艺精品创作的一个美丽剪影。今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文化部向全国选调了20多部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无锡演艺集团创排的舞剧《秀娘》、锡剧《二泉映月》,包揽全国地市级文艺院团三台演出中的两台,《二泉映月》更是获得一致好评,被业内人士称作“自《红花曲》以来最好的一部戏”。
舞台上一片风光,动画影视作品同样斩获颇丰:动画作品《哈皮父子》、《快乐奔跑》等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首届动漫入围奖,《生肖山传奇》等三部作品分获国家动漫精品工程大奖,慈文影视制作的电视剧《老马家的幸福往事》、《西游记》、《藏獒多吉》分获中国电视
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和省内各个专业奖项,巨人网络公司研发的全国首款军事网络游戏《光荣使命》获得“优秀军事游戏奖”。
这些文艺精品,在展示城市文艺原创能力、创新能力,有力推动城市先进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可口的文化大餐。省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便为市民精心准备着便捷的“用餐”条件。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数字化率为96.6%,互动电视用户累计发展20.6万户,其中高清互动用户超过11万户,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形成了比较完备高质的电视消费市场。通过这样一个完善的播出渠道,文化的感染力、感召力,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市民的整体素质,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一座尚德之城中,志愿服务深入人心,“无锡好人”群体涌现,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一个基金,资助公益文化。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小额补助群文活动,百姓成为“文化主角”。
百姓看戏,政府买单。2012年,无锡加大了政府采购文化产品的力度,随着公益文化的不断发展,百姓将成为真正的“文化主角”。
去年底,无锡市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导小组从申报的12个项目中,确定出资近50万元购买书码头“文化惠民年”公益评弹演出、市戏迷沙龙周周乐交流演出、纪实音画锡剧《天下第一村———吴仁宝的风采》无锡巡演、大世界影城电影公益专场等首批4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使市民能通过免费或低价的方式,享受到更多精彩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针对我市近年来涌现出诸如舞剧《红河谷》、《西施》、《茉莉花》,锡剧《江南雨》、《青蛇》,滑稽戏《雁过留声》等优秀剧目,为让更多市民欣赏到无锡本土院团创作的文艺精品,扩大优秀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市委宣传部从我市文化事业经费中划出150万元,购买近20场精品演出,每月推出两场,实现惠民演出制度化。
与此同时,无锡从今年开始,设立群众文艺团队小额资助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团队,每年对符合资助条件的优秀群众文艺团队给予一定资金扶持,申报工作已于6月30日截止,目前已进入审核程序。
在购买文化产品、采取小额补贴之后,公益文化基金也呼之欲出。来自市委宣传部的信息表明:无锡太湖文化发展基金会正在积极筹建,该基金将用于资助公益文化、激励文化创新、丰富文化积累、造就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交流、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该基金筹建半个月,目前募集原始基金已接近1000万元。
让百姓共享城市文化建设成果,提升幸福指数,将有力推动“幸福无锡”建设。
(来源:太湖明珠网,单红)
情怀文化 篇2
地点:北京
出席人:李景兰康莱德国际环保植被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范立贞北京行之行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榅财北京乐品斋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令书北京大学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
主持人:曹忆江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副社长
化腐朽为神奇的康莱德
[李景兰]康莱德国际环保植被北京有限公司2009年7月成立时,从德国引进了废弃稻麦秸秆处置技术及生产线,生产用稻麦秸秆和椰丝为原材料的草毯。当时我国农业产生的稻麦秸秆,大部分在农田里被焚烧,空气污染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而我们向农民收购稻麦秸秆,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减少了大气污染。椰丝是从椰壳上提取的。这个产品用途非常广,公路、铁路两侧的边坡绿化,河渠两岸的生态护栏都可应用,还可用于废弃矿渣的覆盖。另外,盐碱地的治理,国外已经应用四十年了。
[主持人]成熟技术,朝阳产业。
[李景兰]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业绩有新起色。我们通过了国家的一项交通系统的团体认证,已经在多条高速公路的护坡上大面积使用这个产品。这种方法成本低,施工简单,效果很好。我们研发了50多种型号的草毯,可以生产带土壤、带种子的模块,做立体绿化。这种模块可以种蔬菜、种草、种花,可以用于阳台、屋顶以及墙面的绿化。
[主持人]能否举个实例?
[李景兰]北京西六环的护坡,原打算用传统的浆砌石,现在利用我们的草毯技术,已经完全形成了一个生态护坡。
[主持人]企业效益如何?
[李景兰]今年草毯订单比去年好,几乎供不应求。我们计划,未来几年在全国要建几个区域性的分厂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主持人]国家关注生态环境建设,这些年有不少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李景兰]我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进人了政府采购名单。
[主持人]目前企业有多大的储备量?周期生产能力需要配置多少原料?
[李景兰]我公司的总部设在房山区,生产基地在朝阳区,占地1000亩,生产车间1万多平方米,有3条生产线,分别生产普通型草毯、混合型草毯和纯椰丝草毯。加上我们在江苏的3条生产线,年产5000万平方米,需配置5000吨的原料。
[主持人]你们怎么就想起来做这个项目?
[李景兰]说来偶然。2006年,董事长王恩来去德国休假,当地的朋友带他去参观了一家生产草毯机器的企业。王恩来问德方经理,推广应用难不难?德方经理讲,最初向高速公路推广,业主觉得不可行,他们争取到免费铺设一段公路护坡的机会。铺完不久,正巧下场大雨,没铺草毯的护坡损坏严重,而铺了草毯的护坡不仅非常牢固,坡面上还长出了小草。这下,就开始大面积推广产品。听罢,王恩来想,中国是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需要治理的欠帐很多,现在大型河渠、公路建设又很迅猛,如果利用草毯种上植被,对水土保护肯定大有好处。
[主持人]可那时国内别说产业,就连这种事也没考虑到。
[李景兰]是的,真是没人做,王恩来拿下这个代理,做了8年,没找到一个要机器的人。
[主持人]没找到合作方?
[李景兰]真就没找到合作方!
[主持人]可他还是坚持要做?
[李景兰]就是啊!也难怪,那机器也贵,一台就1000多万。但他想的是,这几年国家非常重视治理空气污染和雾霾,我们的草毯可以有效减少扬尘,对空气质量肯定是有好处的。为此,我们下大力拿下了几个认证,一个是中关村高新技术项目认证,一个是北京市发改委征集的低碳产品项目认证,一个是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成熟技术项目认证,一个是北京市城乡住房建设委的建设新材料、新技术产品认证。此外,去年列入了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科技合作基地和北京市生态修复科学教育基地,传播环保理念,普及环保知识。
[杨令书]这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例。企业除了设备、产能、资金之外,另一方面就是企业的文化。我们是做国家软实力研究的,企业文化是国家软势力重要组成部分,是软势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的软势力也体现在文化作为核心要素这一点上。康莱德这个企业,展现出了民营企业家的人文情怀:为社会勇于奉献,勇于担当。民营企业的一把手这一点难能可贵。人文情怀是超越个体,超越一个具体单位,超越种族甚至国家的。它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从为人类过得怎么开心,如何更加文明,更加进步,更加和谐这个角度去做事情。王恩来先生做到了这一条,他带领企业自觉摆脱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局限性,而且靠自己独立经营了8年,可见他的心胸之大。非常有意义。
唤醒时尚中的传统文化
[主持人]范总从开始就从事古典家具生产经营吗?
[范立贞]没有。1991年我们还在生产经营板式家具。那时候我们在山东,1997年进北京,才开始推广红木家具。我们是在板式家具市场红火的时候,萌生了放弃的念头。直到把红木家具的生产营销推进到一定规模时,我们才找到了某种“感觉”。
[主持人]说说您的“感觉”。
[范立贞]大致是2007年、2008年的时候,我们意识到,红木家具绝不单纯是一种器物层面的用具。由此,很自然地想到了故宫。那里汇集着明清皇家器物的典范作品,中式家居的文化精髓蕴含其间,传达着家具的文化信息。
古人远不像我们今人这么讲究生态环保,他们为建造宫室庙宇而大量地砍伐森林,但他们当中的智者懂得顺乎自然,顺势而为。到了我们这代人,探讨的话题成了低碳、环保,这也是时势所迫。当我们看到一些因家具、装修造成的空气污染而影响人体健康的报道后,就下决心关掉了原有的生产车间。
现在,我们的家具也不只是做高端,更多的产品还是为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而设计制作的。高端产品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高利润区。有个老板问我们为什么不只做高端,我们说,高端产品能进入到多少家庭吗?如果我们能够把普通家具做到顶级工艺水准,让它在百姓家中也能百年传承,这不是更有意义吗?这也是“传家宝”啊。
[主持人]您这种“百年传承”的认识,让我眼前一亮。您对“传承”二字独特的文化感悟,您这个“传家宝”的理念,恰恰是对中国家庭文化的某种维系,寓意高远。
[范立贞]我们是做着、看着、想着,逐步有了这一点点感悟。这些年,国家发展特别快,我们身边很多人在不断更换家具。我们是从事家具制作行业的,难免要问自己:板式家具用了十多年,我们给消费者留下了什么?我曾给一个单位配过红木办公家具。他们用了十年,不但没有污染,而且还有升值。
[主持人]做这期沙龙前,我实地走访过范总的中国风古典家具中心。他们按会议厅、会客间、书房、茶室和休闲空间等几个功能区域,为消费者制作了特色场景。家具自然是主角,其它的配置也妥帖得当。类似这样的创意,你们当初是怎么考虑的呢?
[范立贞]红木家具不能停留在“有用”这一功能属性上,它不应当只是“有用的木头”,还应当是百年积淀得来的文化承载物,除满足使用功能外,还要艺术地反映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设计的家具要体现造型美、功能美、工艺美,要展示木材天然纹理的美感,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领略无穷情趣,引发人们对生活美的向往和追求。
木头本身生长过几百年,但家具的本质不等于木头的本质。中国古典家具是有传承本体的,通常指唐宋以降。我们不过是把古人的智慧做一番重新演绎。
[主持人]成果如何?
[范立贞]我们现在做的只能说是仿明式家具,做好就非常不简单啦。因为那是一个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文化场景。要把那种文化场景给它做出来,首先要理解前人“物尽其用,摆放有度”的理念。
[主持人]我们刚才谈论了家具的实用层面、价值层面,现在直接触及文化层面了。
[范立贞]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不仅要照顾到实用、升值,还要照顾到文化价值功能。这源于一种“尊重”。当我们拿得起这种尊重的时候,我们就能解读它所传递的本真。木之所以能成材,是因为它受了自然的日精月华,且在成长期不被斧斤。要读懂它,展现它,一要尽可能地把属于它自己的年轮月廓表现出来,二要给家具更多地寄寓人赋品格。中国的伦理讲求家道传承,孝道为先。我们要努力把木材所具有的经深历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道绵长相契合。
我家先生17岁上听了他父亲的建议,学木工,这是科班出身。老人讲,学了可以不用,但艺多不压身。就这一句话,他就去学了,也钻进去了,而且很快,成了顶尖的技工。事业发展起来,他在当地经营了个山庄。也是在红火的时候,他父亲跟他讲,这事情没有前途,以后别再做,他又听了父亲的话。在他眼里,每件家具早已不是一般的器物。比如,这件椅子的腿儿必须拿个弯儿,那个地方必须直接下。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坚韧、灵动、和谐,就蕴藏在这些细节里。关键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能不能够感受到。
在我们心目中,中国古典家具就是一门大学问,里边的东西太多太多。像文震亨的《长物志》、王世襄的《锦灰堆》,也只能揭其一角。自古就有教科书可查,从画图到制作,皇帝都亲自参与。故宫博物院是实物版本的教科书。我们请教老祖宗的智慧。你要创新,创新的源头自在。
[主持人]下一个话题是义利关系。人们不难发现,这三十多年,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够走行自如的民营企业,在“义”和“利”这对价值关系上都有自己很好的安排。
[范立贞]我刚才说到,山庄的整个装修设计是我先生完成的,包括里面的圆桌,所有的家具,全部由他来完成,干了一年效益是非常好的。但是那真的不是人过的生活呀。
我先生很孝顺,他们这个家族也很讲“孝顺孝顺,一顺百顺”。转化在事业上,面对故宫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尊重、恭敬;面对普通消费者,不会因为身份的高低贵贱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我们讲: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主持人]请解释。
[范立贞]比如,面对这件家具,我可以跟它交流,我从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它,感悟它在传达一个怎样的含义。一定要穷究其理,尽可能把未知的事情弄明白。财富往往寄寓其间,发现财富的手段,惟有义取。
[杨令书]我理解,“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讲,本来我们可能对某个物品的价值估计不足,但在认识过程中,由于我们带着属于我们文化传统的基因,又带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风尚,我们就会不断地审视这件器物,发现蕴藏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主持人]于是,这里有了一个文化命题:站在未来,看待今天。比如清雍正时期的斗彩,本来是出自仿造的念头,却超越了前代。今人再来看它,觉得已经是文物了。其实我们今天的人,也面临着一个怎么样站在更远的未来去看待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的问题。要努力摆脱今天的自己,不仅对今天要有文化关怀,而且要站在一个更远的未来去看待我们今天的自己。所以范总你们复制故宫家具的举动,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高精仿问题。它是在发挥一个文化的传递功能,使之不断延展。
[范立贞]对。中国是礼仪之邦。生活中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人拣了把椅子坐上去,看上去他是在享受方便,另一方面,椅子也给了他一个自然而然的约束。当一把两三百年的椅子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就难免有一种激动,一种感慨。《周易》里有个“泰”卦,五岳之首有泰山,这个“泰”,表现出一种“安”、“稳”的文化境界。我们再看太师椅,是不是带着几分“泰”的意味呢?
文化,是一杯茶
[主持人]在中国,茶不但是饮料,还体现着一种文化精神。经营茶叶的马总一定体味很深。
[马榅财]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茶文化有一个依托于茶的系统。说起茶企业经营茶文化的话题,还得说一下中国的茶叶经济史。
茶业,最早是官办,北宋有御茶园,有茶官。茶本来是贡品,以后逐步放开。到清朝有民办的,像山西乔家、常家往蒙古做茶叶生意,同时也把文化的通路打开了。茶,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也自然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解放前,中国有几个行业一直是国有制的,包括盐与茶。感谢我们这个时代,茶行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把集体所有制茶厂放开了,走向了市场。
现在,从事茶业的民营企业面临很多问题:一是茶叶的行业标准,一是茶叶的功能开发寻个什么样的路径来探索?
说到行业标准,我国还是以生产、质量检测、卫生检验、包装储存这几类划分,缺少文化维度的标准制定。比如茶类、茶礼、茶业态等方面。在这方面,唐代的陆羽似乎给我们以很好的提示,他的《茶经》把制茶、药理性、栽培、工艺、冲泡等,上升到一个经典的高度,对后代影响深远。
当然,茶叶有土壤、工艺流程、保存流通等问题,涉及到很多的细节。随着现在的饮食文化和健康的要求提高了,可追溯性渐强,但这只是商品经营层面的事。我时常思考选茶、购茶、饮茶如何合于自身,如何科学化。茶,大家都喝,为什么有些茶喝完后会上火,会口腔溃疡,还睡不着觉?除了药理性之外,还涉及到土壤标准是否明确、农药用量的标准是否规范、化肥用量的标准是否清晰,采摘季节的工艺、仓储、运输过程中有没有标准化的遵循等问题。我认为,我们民营企业取利于茶,就应该研究它。茶叶的品质是茶叶的根本,是茶文化的基石。茶行业要从茶理、药用这两个功能推进。茶性比较温润,走五脏,行经络,对人的保健养生有益。我们应该遵循祖上的思路去挖掘文化机制,然后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加以提升。
茶文化体系宏大,还有很大空间。它离不开书法绘画,离不开环境,离不开生活空间,更有表演艺术、香道、花道等诸多门类相辅相成。以我们的实践来看,茶文化引来了国内外一大批爱茶者,他们多角度地体悟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经营茶叶的时间越长,用心体悟,就越能感觉到其中的道理。如何把握茶道和茶文化的本质,在茶产业链的整合与提升中领悟,这是值得茶人们以及从政府到民间共同深思的课题。
[主持人]马总对茶行业一往情深,经营企业也是充满激情,请谈一谈用文化推动企业经营的心得。
[马榅财]事茶,必先懂茶文化。一片小小的叶子,成就了禅宗一脉,赵州师父那句“吃茶去”,为茶文化这座宝库打开了方便之门。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是有什么就卖什么。茶原来是中国赚取外汇的一类农业产品,与陶瓷、丝绸形成中国传统出口三大板块,本没有什么附加值。要让茶叶这个板块走得更好,必须认识蕴含在茶中的文化价值。
茶叶惠及民生,从远古的神农,就认识到百草皆为药,茶能起到平衡三焦的功效,日饮而不废。从这个高度看,茶就与一般的商品有区别了。
茶业从商品化角度来讲,无非大规模种植,像斯里兰卡、印度那样,机械化、标准化,没有文化。这种做法不符合中国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有两点,一是承载儒释道文化的核心理念。茶性和,温和,茶业精神要竭尽精致,清、灵、雅。二是生生不息,即可持续性。茶是可再生的,不是稀缺资源,采完再长,印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福寿绵长的文化寓意,而这一点正是人类文明追求的价值。
当前的互联网在不断地、无限制地膨胀着,而人类实际上对这种膨胀开始出现了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房子太大了并不舒服,就像脚上穿了一双大号的鞋。而东西方文化,到头来,还是要求对环境的关注,对人文的关怀,哪怕对身心健康的关怀,也需要有一个平和的落脚点。不管是实业家,或者是文化产业工作者,一定要从心灵上先落地,找到一个归属,然后他的工作、生活才能落地,家庭才能落地,和谐才能落地。
符号经济·文化资本·文化情怀 篇3
黄湘:叶先生,您好,我注意到您近年来多次在论文、演讲中提倡“文化资本”的概念。为什么说在当今时代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资本?
叶舒宪:其实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一种资本,只是自从二十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人类社会迈入了符号经济时代,文化的资本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举一个例子,小说《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本来是一位研究中古英语的专家,他研究的专业属于冷门中的冷门。他写《指环王》(《魔戒》)的目的是在希腊、希伯来的两大西方文化传统之外,通过对英格兰、凯尔特神话的追溯与重构,发掘出属于英格兰自身的文化传统,而绝不仅仅是写一本畅销书。如果是在以往的时代,比如说十九世纪或二十世纪前期,《指环王》也就是一本被人传阅的小说而已。但是,在符号经济时代,它先是在文学界引导出重新书写神话的热潮,直接启发了包括《哈利·波特》在内的一批最畅销作品,后被拍成大片全球公映,由此开发出了一个产业链,创造了巨大的产值。比如新西兰的旅游业就因此蒸蒸日上,每年有无数的游客去新西兰看《指环王》的外景地。这就等于是把文化注入风景,为自然风光增加了文化的含金量。而且,这种文化含金量不会消耗能源,不会制造污染。在今天自然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通过文化资本创造产值是人类社会的最优选择。
黄湘:能否对“符号经济”这个概念略作解释?
叶舒宪:我所使用的“符号经济”概念来自当代法国社会学家博德里亚。他对社会理论的一大贡献就在于为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添加了一个文化和符号学的维度,开创了“符号的政治经济学”。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把人类的多数带入消费社会。消费社会与以往社会的不同特点就是在传统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外,集中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是符号行为,比如一个人不会只为了保暖而购买皮尔·卡丹。购买皮尔·卡丹是通过这个品牌的价值寻求一种身份归属感和认同感。虽然商品的符号价值一直存在,但是只是到了当代消费社会中,这种符号价值才被全面开发和无限放大,以此来建构商品差异性并制造需求,在消费者群体中培育和诱导一种类似于宗教迷狂和艺术追星的消费痴迷。消费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单纯的使用、被使用的关系,而是增加了情感的、信任的、文化认同的多重内涵。商品的这种符号价值及其文化功能,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传统经济学家没有充分认识到的。
黄湘:这种类似于宗教迷狂和艺术追星的消费痴迷,是否意味着“人的异化”?
叶舒宪:确实异化。但社会不可能走回头路,异化是必然的。不能像有些学院派的文化批评理论那样,一说起“异化”就批判,而是应该正面引导,争取少一些异化,多一些价值和创造。我不是否定文化批评理论,我认为它对异化的批判非常有价值。但有必要指出的是,文化批评理论的先驱者们,如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于二十世纪前期物质经济主導的时代,当时尚未出现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今天再胶柱鼓瑟地重复他们的批判未免食古不化。事实上符号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节能环保,商品价值的提升主要在于开发它所包含的文化附加值,而不在于所消耗的自然资源或者劳动力的价值。人不可能回到清心寡欲的原始社会,但符号经济对人的物欲起到了升华作用,使之不再像工业社会物质经济那样,单纯依赖和助长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欲望。这对人类社会来说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黄湘:提倡“文化资本”和“符号经济”,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叶舒宪: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翻译过一本书,未来学家托夫勒的《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概念:“转移别国经济学”——这个译名一听就是从英语硬译过来的,不过还能听懂,意思就是发达国家把高耗能、高污染、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往其他国家转移。中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瞄准的是谁啊?是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当时是接第一世界的棒,把第一世界急于甩掉的高耗能、高污染、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接过来。但亚洲四小龙转得快,很快就把棒传到了中国手里。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棒在手里,不能随便扔,扔了会有一大批老百姓的吃饭就业都成问题;但是再想找个接棒的下家已经很难了。可是棒在手里也是一个烫山芋。现在国内高层和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面对产能过剩。为什么会产能过剩?是以我们贫乏的人均资源指标去盲目争当“世界加工厂”的必然恶果。电视机电冰箱手机等流水线引进了一条又一条,结果只能是大打价格战,中国厂家商家彼此杀得你死我活,利润蛋糕的大块份额却让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人拿走了。这个烫山芋对传统文化造成的戕害(空前规模的土地开发和环境破坏)就更不用说了,真是杀鸡取卵啊。如果我们能早一些把目光放长远,站在符号经济的立场,我们的天空会蓝得多,国民会健康得多,本土文化风貌也会保留得好一些,甚至不会有能耗指标无法完成的忧虑。上世纪八十年代托夫勒曾经在中国红极一时,当时我任教的大学还集体组织学习过他的《第三次浪潮》。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他就不受重视了,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政府决策部门,好像都没把他的《力量转移》当回事。托夫勒也许并非职业经济学家,但他对国际大势高瞻远瞩,条分缕析,不为专业知识所局限。反观国内的主流经济学直到现在也还没有真正注意他提出的那些问题。在托夫勒的《力量转移》问世十年以后,有一本更具理论体系性的专著《帝国》横空出世,风靡全球知识界。《帝国》的两位作者麦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奈格里明确指出,二十世纪搞文化的人可以不懂经济,搞经济的人可以不懂文化,但二十一世纪必须既懂经济,又懂文化,才能引领潮流。
黄湘: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当今中国,如果要在符号经济方面奋起直追,应该从何处着手?
叶舒宪:第一步当然是学习,学习国外发展符号经济的成功案例,看看人家是怎样成功地把文化力量变成市场占有率、变成经济效益的。2003年出版的一本译著,题目是《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话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两位作者是研究神话原型的美国学者,他们在书里披露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和神话原型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熟知的“耐克”品牌,英文名字Nike,是希腊神话里的胜利女神,常常站在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的手上。再比如好莱坞电影十有八九都借助神话的力量。以《星球大战》为例,导演卢卡斯在创作之前仔细研读了神话学家坎贝尔的名著《千面英雄》,并且曾上门请教。这部电影表面上讲的是外星人的战斗,实际上是用古老的神话模式重新演绎人类的命运。据我所知,在发达国家,人文知识分子和经济界的联系相当紧密。像神话学在国内是冷门的学问,在英美等国的应用性却很强,厂家和学者频繁合作,把专业知识用于品牌设计和市场研发。事实上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神话资源,创造的经济效益却少得可怜。如今年轻人要过外国的情人节而不是传统的“七夕”。再比如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大导演拍的大片,在开掘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方面也是乏善可陈,只能围绕着制片商的巨额资金的指挥棒去拼凑故事。要是他们能像卢卡斯那样多充实一下自己作品的知识含量,情况会改观。
黄湘:您觉得把本土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本”的关键是什么?
叶舒宪:关键是文化情怀,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情怀。现在政府也在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产业”,可是没有文化情怀的“文化产业”只能是空洞的,没有附加值。其实不只是在“文化产业”里才有文化,在符号经济时代,所有的经济现象背后都存在符号性的文化因素。举一个例子,去年北京市出租车升级换代,根据行政命令,七万辆“夏利”车全部换成韩国的“现代”车。“现代”在北京设有分厂,因而此举可以为北京市上交一笔不菲的利税。但相关部门的决策者没有想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际,全世界来北京旅游观光的外国人一出机场看到都是清一色韩国品牌的出租车,会做何感想?要知道在德国,一出机场,所有的出租车都是清一色的奔驰,这不仅是产品,也是文化符号啊!我们的决策者却只看到了局部市场利益,把展示民族品牌以及中国文化的最好机会拱手送人。
黄湘:说到“文化情怀”,人文知识分子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情怀文化 篇4
席慕容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她的诗歌能够让人感受到温暖,并且她的诗歌里面包含着满满的故乡情。
一、席慕容诗歌中的草原文化
有一首草原歌曲这样唱到:“草原在哪里?草原在我的心里,草原在我的梦里。在席慕容的诗歌里,大家能够了解草原文化的真实美好,也让人们对草原多了几分敬仰之情。席慕容满载着对草原文化的深情与渴望,她的诗歌让现在心冷如铁的人们在很久以前曾经纯净如新月。内蒙古是席慕容的故乡,她曾经说:“内蒙古是我的故乡,我缺席了46年。她对内蒙古、对故乡的感情不言而喻,正是因为这份如此深厚的故乡情,让她在描写草原的过程中多了几分亲切、几分随意,让人们对草原文化多了几分别样的理解与感受。席慕容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中这样写到:“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草原的美曾经令无数人倾倒,也让很多人对草原多了几分敬畏。席慕容诗歌中的草原文化与其他诗人描述的感情不同,她似乎在构建一个一个的生命现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草原文化能够给她心灵的启发,让她的诗歌绽放生命的光彩。
席慕容诗歌中的草原文化还有几分与众不同的沧桑,就像一个从未受到保护的婴儿,看到的人们渴望去抚摸她、保护她。对于草原,席慕容诗歌中总是掺杂着淡淡的忧伤。她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草原,用美丽的诗篇向人们叙述各个角度的草原,让人们走向草原,拥有草原般的胸怀与灵魂。她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草原永远不会消失,希望草原永存。对故乡的情愁,她用自己的诗歌这样叙述着,“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二、席慕容诗歌中的人文情怀
席慕容的诗歌题材很广,内容涉及的方面也很多,她写爱情、写人生、写乡愁、写随想,只要她想写的,她就都写。她的诗歌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让人们感动、流泪。例如,在爱情上,她用短暂绚丽、温柔缠绵、美丽动人的诗歌向人们诠释着“爱”,这样的“爱”给人希望,并让人们充满遐想。例如,《无怨的青春》中这样写道: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在《流星雨》中,她这样写道:“年轻的爱,原来只能像一场流星雨”她的诗歌温柔细腻,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人文情怀。在写青春的诗歌中,诗人席慕容时而感叹青春的`短暂,时而赞扬青春的勇敢,时而抒发青春的惆怅。在席慕容的诗歌里,人们随着她的思绪飞扬,在青春与爱中思考人生。席慕容的诗歌不论从内容上还是诗歌的艺术手法上看,都是极具人文情怀的。她的诗歌情调温馨柔和,风格娇倩婉约。她的诗就像她喜欢的荷花,既鲜明又柔美,一字一句无不透露着恬淡,意蕴深长,洋溢着清新婉约的柔美情调。总的而言,席慕容的诗字字含情,皆有感而发,处处充满着人文情怀。席慕容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诗,情真意切,温柔委婉,让读者如浴春风。她的诗充满柔情,但是柔中也有着刚强,让人们无可抗拒。例如,她在诗歌《白鸟之死》中,她这样写到,“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我就是那一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羽箭破空而来”,“终于能,死在你的怀中”“爱情如火山爆发,我就是火中的凤凰,超越生死。她的诗非常空灵,让人们感受到超凡脱俗以及灵动,在感受清新淡泊的同时还感受到了里面深层的韵味,具有让人们无法抵抗的一种魅力。席慕容诗歌中的人文情怀还体现在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上,她的诗让人们感受到无可抵抗的美,温柔委婉,而且诗的形象感十分强。例如在她的诗歌《山月》中写到:“我曾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山风拂发,拂颈,拂裸露的肩膀,而月光衣我以华裳”这样一幅美丽清新的图画立刻映入大家的眼帘,皎洁的月光,柔情似水,明月照透的山林,让人感觉到温馨与甜蜜。最能体现席慕容诗歌中的人文情怀的诗篇大概是《影子叠上影子》,诗歌中虽然马路是冰冷的,但是心中涌动中的爱恋却是温暖人心的。“我来了站在这一边,影子默默地叠上影子”“任西风刮不走,任落雪盖不住”,这首诗歌让心灵与心灵进行自然的拥抱,不需要任何语言和行动,只需要静静的感受,静静的体会,就会看到风雨中屹立不倒的爱的雕塑。
尽管席慕容出生在四川,早年在很多城市漂泊辗转,但是她对家乡、对草原的情和对民族的爱却浓烈的像草原上的马奶酒,让人回味无穷。席慕容诗歌《暮歌》中写道:“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在这时候,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而黑暗尚未来临。在山冈上那丛郁绿里,还有着最后一笔的激情,我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在这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而结局尚未来临。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寻我那颗曾彷徨凄楚的心。“这是一个奔波和浮沉多年的流浪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无限深情。
大山的情怀情怀散文 篇5
常想起仪态万千的群山形状,流年忘返于大山的点点滴滴。小时候因故常去大山里,几十年后又与大山结缘在山沟里钻进钻出,对大自然的感受,对大山的情有独钟,让我总想找个地方予以抒发。现在能写日志了,我可在自己的家园里将我对大山的记忆、感受、认识记录下来,我对我的心慢慢的叙述,留个美好的回忆。
到过大山里的人,常会有一幅幅画面定格于脑海:当你站在大山里,看着四周山峦象牛脊般延绵舒展,会惊叹于大自然的壮观。走在山涧仰望群山,又感觉自己渺小如尘粒。如随汽车盘旋到山顶,举目遥望,云雾盘绕在半山腰,若隐若现的山峰俊秀恬静的遥相对望。当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厚实的大地象斑斓的五彩祥云散发出阵阵泥土的芬芳。当金色的阳光照耀在群山上,群山象出征的壮士披上了金甲战袍般庄严威武。站在山巅,山风习习时而轻抚脸颊。时而夹杂着呼啸声,卷起尘土扬上你的发梢。让人在欢笑声中忘情的与大自然混为一体。
山有很多种形态,有的山峰象刀削般指向天空,山崖嶙峋,崖层纵横交错的裸露,断层上写满了故事轮回。这种山形特好看,如神工妙手雕刻出的杰作。如在烟雨朦胧的内陆大山里,植被茂密,那争先恐后的`向上努力伸展的树林,就如争宠的孩子想最先得到太阳的光顾,当一束束阳光穿过茂密的森林,照耀着林下的植被,那些小草滕蔓也尽情的舒展着腰姿努力的向上延伸着,这种大山又是另一番情趣
如果把世界屋脊的群山比作威武的大哥,那南部的群山侧是小家碧玉的小妹了。
师者情怀 朗诵稿 篇6
90后
时光的脚步把2017送到我们跟前。
那一张张日历,在春夏秋冬中飘散。
初登讲台的我们,怀着90后对教育的美好憧憬, 来到实验,来到梦想起航的地方。走上讲台,我的梦想便在这三尺大小,在孩子们的心里,扎下了根,我要让他萌芽、开花、结果。
我暗下决心要谱写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
80后
我们是80后!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想告诉我亲爱的孩子们:
如果你是一颗透明的水晶,我愿永远将你捧在手心呵护;
如果你是一只小鸟,我愿化作蓝天放飞你的梦想。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遇上可爱的孩子们,我学会了,学会了蹲下身倾听,倾听孩子们纯真的声音,关注孩子、尊重孩子,成为我心中的教育宣言。我是一名初中教师。
静静地想一想,在无数次的并肩前行,无数次的挥汗拼搏,无数次的促膝长谈中,我与孩子们一同收获了幸福与成长。
70后
如果说上辈子一千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那我们要累积多少次回眸, 才能在实验并肩同行?
又要经历多少次轮回, 才能有此荣光站在这里分享我们70年后的故事。
十几个春秋荏苒,我们在前辈的引领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三尺舞台,回望青春,有懵懂无知的忐忑,也有初出茅庐的莽撞,每一个画面都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
我们笑过、哭过、拼过、也摔过!但从来没有害怕输过。因为年少轻狂时的我们,有天马行空的任性,更有追逐梦想的韧劲,——输了又怎样?只不过是从头再来!60后
看着这些70、80、90后的后生们,我要说:我,是60后。
我不是演员,但我有无数青春可爱的粉丝;
我不是歌唱家,但我能穷尽一生唱响属于教师的歌;
我不是雕塑家,却能塑造出成百上千的励志少年。回顾三十多年的教坛生涯,那一页页画面从眼前翻过,从青涩懵懂的青春到激情燃烧的岁月,再到恬和平静的心境,光阴就这样在三年又三年的轮回中归于平凡,归于真实,归于我一生守候的梦想。一路走来,我们的人生是奢华的,永远都有水晶般的纯真与我们相随,永远都有黄金般的青春与我们作伴,我们的身心在纯真与青春的浇灌下永远充满张力。60后齐:此刻,与年轻人站在一起,我们想说:
踏上讲台,我们无悔坚守了终生的事业,拿上粉笔,我们无悔书写了靓丽的人生。70后齐:感谢我们的前辈,是你们让我们懂得了教育的传承,让我们懂得了拥抱春天,把爱的种子播种在希望的田野。80后齐:在我们的心中,教师是一颗星,带来无限光明;
教师更是一幅画,桃李芬芳满天下!90后齐:我们将紧握接力棒,大声地说:
三尺讲台书写90激扬青春,魅力实验追逐教育美丽梦想!
60后齐:30年,教育生命的超越;50年,教育人生的完美。
一代又一代实验人,用默默耕耘诠释着:
全齐: 教书育人,大爱无垠。
此生无悔育人路,洒满青春富诗煌。
情怀文化 篇7
“丈夫赌命报天子, 当斩胡头衣锦回。” (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功名祗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等等都表现出了诗人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和追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是他们的誓言;“万里不惜死, 一朝得成功。” (高适《塞下曲》) 是他们的执着;“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是他们的无畏。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不管他们是否能够在边塞中立功, 是否够能得遂初愿, 但是他们始终是那样热烈地向往着、追求着, 沉醉于一半为理想所浸透、一半为现实的雄奇豪壮情调所笼罩的边塞生活中, 极为自然地留下了他们那些气势豪雄、情感昂扬的歌吟。”1
唐代边塞诗人用边塞诗刻画出自己的尚武情怀、刻画出自己的尚武精神。唐代边塞诗人是具有傲岸之气、豪迈之慨、坚强之质的。唐代边塞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从唐代边塞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武 以载道的时代 主题。武以载道即是执干戈以为社稷, 也就是说武作为工具同样可以承载社会理想之“道”。唐代边塞诗的武以载道不是赤裸裸地夺取, 也不是血淋淋地杀戮, 而是一种执著地守护。武以载道的边塞诗对唐代和后代的诗歌及中国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武以载道的边塞诗为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注入的精神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者们认为边塞诗是“征战文学”, 认为唐代边塞诗乃是“唐民族势力向外发展的结果。”2唐代对外用兵, 其实都是可赞美的 民族自卫战争, 因此, “文学家心灵鼓荡于这荼火般胜利空气里, 则其产生大批壮快兴奋的战争歌颂是自然的事”。3三四十年代的学者们在性质上给边塞诗定了方向, 从学者们的观点看出边塞诗的大体走向是积极向上的。边塞诗最主要的精神实质就是以武载道也就是执干戈以为社稷, 说明了武作为工具同样可 以承载社 会理想之“道”。这也是边塞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开拓出的一条新路, 一条前代诗人不曾涉足的新路。
武以载道的边塞诗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内容, 为唐代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武以载道的边塞诗实际上也是一种改革, 是一种新变。边塞诗为后代诗歌的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边塞诗这种题材本身就是对中国古典诗歌题材的一种丰富。诗人们放眼边塞, 诗歌的意象随之增多, 特殊的意象也形成了特殊的意境, 特殊的意境造就了特殊的风格。武以载道的边塞诗彰显出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唐代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出走后结出的硕果, 唐代之后的诗歌也应该 完成自己的“出走”。武以载道给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注入了尚武精神、爱国精神、人文关怀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从而丰富了诗歌的主题。武以载道的边塞诗的精神为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所继承。后代诗歌不乏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 不乏体现人文情怀、尚武情怀的诗歌。“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正是爱国题材的表现, 表现了诗人对没有看到国家统一的遗憾。“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一句话》) 寥寥数语却铿锵有力, 道出了文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最痛切地呐喊, 表现出强烈地爱国热忱。
二.武以载道为中国文人注入的精神
对文人来说, “文以载道是说所谓最好的文学就是把你心里的话直接讲出来, 不要修饰, 不要有任何形式的思考。”4唐朝则恰恰相反, 它是通过武以载道来表达心声。武以载道也就是说边塞诗人通过入幕、出塞, 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讲出自己的心声。即便是没有出塞, 诗人也通过对边塞的描写, 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边塞诗是文人的突破, 他们不再固守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武以载道体现的是文人的豪情壮志、尚武情怀。从文学史上来说唐朝是一个罕有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个人是可以解放的。他们不再是群体的角色, 他们开始代表纯粹的个人。边塞诗就是把文人从自我的小空间解放出来寻找大我, 探寻自我价值。在以往的任何时代, 文人是作为群体存在的, 而在边塞诗中, 文人作为个体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 有了自己的价值, 有了自己的追求, 有了自己的目标。农业伦理社会是保守的, 武以载道给中国文人的是一种功名意识, 打破了农业伦理社会无为而治的固定模式。武以载道诉说的是一种寻求自我、突破自我的精神。中国文人开始寻求自身的出路, 开始发挥自己的能力, 武以载道给中国文人注入了一种新的价值观,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文人不再只是会无病呻吟的诗人, 他们有着自身的价值, 他们有着强大的能量。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盛唐武功强大, 边塞诗也特别流行, 因为那时候出去打仗的人对国家有一种信心, 相信一定会取得胜利, 所以打起仗来有一种不顾生死, 勇往直前的精神。”5武以载道的边塞诗给中国文人注入的正是这种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情怀是文人的坚强、不屈、乐观和无所畏惧地真实写照。在国家的任何时代, 不论艰难险阻, 文人为了国家都是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当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时, 文人会竭尽全力, 以自身的力量守护国家。纵观历史, 无数文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当然这种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行为更是高度的民族 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的体现。即便是在最危难的时刻, 边塞文人仍保持高度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 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守的底线。任何时代都呼唤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正是这种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驱使无数文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中国文人理应秉承着这种精神, 为祖国的建设添砖添瓦, 为祖国的未来努力着、奋斗者。
武以载道的精神还是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 是一种将个人与国家相统一的自觉意识。唐朝的边塞诗人体现的正是这种爱国情怀、这种个人与国家的统一的精神。“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 (高适《塞上》) 是诗人实现自身价值和维护国家的统一的意志。扫大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也是为了国家。武以载道是为了执干戈以为社稷, 是将个人理想同国家紧紧维系在一起。在战场上, 文人不仅完成了个人的志愿, 也维护了国家的稳定。然而, 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荣耀, 因为他们要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未知的突袭。同时身在异乡, 还要忍受与家人长期分离。即便如此, 文人仍秉承着武以载道的精神, 奔赴边塞。可以说, 武以载道还是一种个人的牺牲, 牺牲小我来成全大我, 以个人的牺牲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不得不说, 他们是无私的、伟大的。武以载道也是一种以战止战、因战求和的精神, 武以载道求的就是一份和平、一份安定。武以载道的精神给文人注入的是一种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与热烈追求。“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常建《塞下曲》) 这便是文人的终极目标与追求。他们期望没有战争、没有厮杀, 目光所及之处尽是祥和的盛景。边塞诗亦是文人的一种理性的反思, 一种追求建功立武以载道传承给文人的也是一种爱好和平的意识, 一种希冀国家繁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崇高意识。
武以载道的精神是崇高的、是伟大的。这种精神不仅值得后世文人敬仰也值得后世 文人学习。盛唐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中国的诗坛, 并且永葆活力、长盛不衰。盛唐边塞诗不仅是诗人的呐喊, 而且是时代的叫嚣。盛唐边塞诗的尚武情怀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并且为中国文人提供了新的精神导向。盛唐边塞诗是开在唐朝的一朵不败花, 花开长久, 精神永存。
注释
11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上海:中华书局, 2003版, 第75页
22 苏雪林.唐诗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 1947年版, 第55页
33 苏雪林.唐诗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 1947年版, 第55页
44 蒋勋.蒋勋读唐诗[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年, 第一版, 第21页
防止过度消费“文化情怀” 篇8
首先是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实现不足”所产生的补偿心理,在当下一些年轻人中存在的这种不足心理通过社交媒体形成共振效应,如何补偿这种不足成为人们共同探讨的话题,而情怀则成了极具诱惑力的心灵鸡汤,至少从表面上填补了心理的某种缺憾。其次是满足人们的怀旧欲望。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转型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变换频繁,导致一些文化记忆断裂。人们希望通过某种情怀来修补裂痕,抓住一些不变的、能够坚守的东西。因此,情怀带有极浓厚的怀旧意味。再次,当下反智的、快餐式文化易让人产生厌倦心理,不少人转而寻求一种新的寄托,将情怀背后的文化符号理想化、经典化,以此传达对文化现状的反叛姿态。此外,情怀所代表的是共同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记忆,由此聚集着一批拥护者,大家谈论共同话题,体验共同情感,以满足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总之,普遍存在于中青年一代的求偿心态、怀旧欲望、反叛意识和沟通渴望,形成了精神消费的需求,为商家的情怀营销提供了社会基础。
其实,情怀与消费并非格格不入。如果先入为主地将文化情怀与商业消费切割开来,给后者套上“原罪”的枷锁,似乎也不公平。在商言商,商人讲求利益很正常,并不必然妨碍讲情怀,然而许多商人却打着情怀的旗号,盯着眼前的那一点利益,并没有用诚意讲好关于情怀的故事,仅仅将其包装成一种消费符号,消费文化以其强大的整合和渗透能力,将许多原本纯粹的东西变成功利性的市场附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情怀的怀旧倾向变成对传统的消解,价值追求变成消费的符号,智性诉求变成反智主义的狂欢,一些商家的营销炒作讲情怀却没内涵,拼煽情却没故事,有符号却没文化。情怀所包含的美好意义与精神价值被解构、恶搞和戏仿,成为苍白的消费符号,尤其是在互联网消费时代,海量的商业信息流中,情怀的含义无限膨胀,直到再也无法维持原先的意义空间,面临着全面崩塌的危险,最终成为当下消费文化的“擦脚布”。
情怀是潜藏在人们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东西,将其融入生活,包括消费行为,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存体验,促进价值实现。然而,如果商家只是将经营情怀作为赚钱手段,无休止地透支人们的记忆和情感,使情怀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虚,形式越来越假,吸引力越来越弱,这种营销就会逐渐为人们所唾弃,况且理性的消费者并不会仅仅冲着情怀就痛快买单,毕竟要看产品质量是否过硬、价格是否合理以及消费体验如何。假大空的情怀营销难以持久,它不是文化消费的强心剂,而是一剂毒药,不仅欺骗消费者感情,恶化消费市场氛围。而且影响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各方应该协力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监管和自律,杜绝夸张虚假的情怀炒作,倡导一种风清气正的消费风尚和消费文化,让情怀变得尽可能纯粹,真正回归文化本身,成为现代人咀嚼有味的精神食粮。
天使情怀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
亲爱的护理姐妹们大家好!
在阳光明媚初夏来临的季节,5.12国际护士节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也许这个世界上没有很多的人知道什么时候是护士节,没有很多的人理解我们,可是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我们明白爱的价值。
当无数人进入甜美梦乡的时侯,是谁还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当人们举家团圆的欢庆时刻,是谁还默默地忙碌在工作岗位上?当可怕的病魔肆虐横行时,又是谁用瘦弱的身躯组成一道道钢铁长城?是我们,是我们这些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我自豪,我是她们中的一员!
春秋轮回,光阴如梭,回首自己几年来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日日夜夜,所做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这些年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护理工作在苦和累中描绘高尚、铸造辉煌。几年来,护理工作在我心中变得实实在在:那就是一眼不眨的一个夜班、来不及吃的一顿饭、或者无法坐下来喝口水的8个小时,护理更是患者会心的微笑、一封感谢信,或是那双紧紧握住的久久不愿松开的手!虽然护理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经常因为不能一针见血而遭受白眼,但是当我看见那些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的无助的眼神,当我看到自己用百倍的努力把一个个生命垂危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到生命的春天那一刻,我就会感到欣慰,我更会感到无悔。记得有一天下午六点多从急诊科送来一位六十多岁的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病人送来时呕血不止,当时的出血量就达到了1500毫升,病人的子女既紧张又着急,医生护士有条不紊的采取着止血抢救工作,在病人出血量大,末梢循环不好的情况下,二条静脉通道很快建立,护士在最短的时间内给病人吸氧,心电监护,抽血,输血,经过8小时的奋力抢救,终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出血止住了病人能安静的入眠了。病人家属拉着医生,护士的手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正是因为护士的过硬技能,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患者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护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天使’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苦和累,我们的护理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却写满了简单而又平凡的爱。无数个白天,无数个黑夜,我们的脚上跑满了老茧。我们没有双休日的概念,有的是冬冷夏热的三班倒工作,生物钟的紊乱。青春在忙碌的脚步中不停的流失,我们却渴望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大山,烦重的护理工作憔悴了我们的容颜!面对着病人的不解我们依然微笑着,渴望用微笑和真诚牵起护患之间的桥梁!谁说护士是医生的附属品,我们一遍遍用精湛的技术赢得病人的掌声,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抢夺下鲜活的生命,再苦再累依然唱着无悔的歌!
最近,我们科里收治了一位急性胰腺炎伴老年痴呆的患者,由于患者精神异常,大小便失禁,频繁呕吐,每天我们都要给她换几遍甚至几十遍单子,操作中一不留神就会挨打,挨骂更是家常便饭,但我们的护士并没有远离她,而是不怕脏,不怕累更加精心的照顾她,因为我们深知这就是我们的职责。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是如钻石般耀眼,而护患和谐又是什么呢?对于我们来说:和谐应该是来自于对生命的尊重,对病人的爱心!记得,那天,和护士长一起协助一位术后病人咳痰,护士长一边用双手托起伤口两侧,以减轻张力,一边鼓励病人咳嗽,我在一旁给病人拍背,一个回合不行,两个回合,几个回合下来,效果不错!病人咳出了好几口浓痰,可是就有那么一小撮黄褐色的痰液溅到了护士长白皙的手背上,病人连连道歉,护士长边说,没事,边拿了张纸巾,不以为然的擦去痰液,继续笑着替病人整理各种管路。我看到病人充满愧疚的眼神和护士长微微的笑容,这个情景构成了一副和谐的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而这一份护患和谐的快乐,也成为了我工作
中永恒的动力!
其实护士的成长历程与大家一样,一路走来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离不开恩师的培养,离不开所在医院给自己施展的舞台,离不开患者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也许我们不是合格的女儿、儿媳,妻子、母亲,但是我却可以无比自豪地说:我们是合格的护士,是优秀的职工。
作为一名护士,我们也有困惑,我们也有烦恼,我们也有委屈,我们也有无奈!我们挥洒了汗水,却未必见到花蕾花开;我们播撒了辛勤,却未必获得硕果青睐。为了工作我们可以说抛弃了家庭,孩子晚上见不到妈妈,白天看到的是妈妈因疲惫而熟睡的身影。下了夜班的我们犹如一滩烂泥,瘫软在床上,中午饭我们常常是在梦中度过的。无数个节假日我们是在患者身边度过的,但是,我们有天空的胸襟,我们有大地的情怀,我们扛担着旁人不能扛担的责任,我们承受着别人不能承受的无奈!
虽然,我们的工作不曾惊天动地,也不会流芳百世,但我们无须为这种没有扭转乾坤之力而悲哀。因为我们是春天的滴滴细雨,能让生命的原野再现新绿;我们是寒冬一一枝腊梅,阵阵幽香带给病人生的希冀。我们将继续与病人的生命同行,让病人因我们的护理而减少痛苦,因我们的健康指导而有所收获,因我们的安慰而树立信心。如果说护理工作是一座山,我们便是那默默爬山的人,要想做一个称职的、成功的登山者,我们就要不断的磨练自己,不畏劳苦不怕脏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不断地学习,不断进取。
今天,面对又一轮全新的医疗护理改革,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展示崭新的精神面貌;精湛的护理技术,与患者沟通的良好技巧;需要我们发扬以院为家的高尚情怀,需要我们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展示中医人的风采。
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去装扮医院,把追求的信念放在医院,把满腔的激情奉献给医院,把爱心播撒到每一位患者的心间。
【情怀文化】推荐阅读:
传统文化的浪漫情怀-试论几部电视文化片的解说词特色07-16
浪漫情怀与不遇情怀论文09-05
高考作文预测:家国情怀源于家族情怀11-27
男儿情怀12-18
精神情怀06-28
民生情怀10-29
乡土情怀11-01
悲悯情怀11-20
历史情怀12-30
世界情怀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