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情怀诗歌

2024-06-27

乡野情怀诗歌(共11篇)

乡野情怀诗歌 篇1

*=*=*=*=*=*=*=*=*=*=*

轻轻地,行走在深山的小径

用力拉紧着

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经

把往事揉碎

洒满这青青的山岭

晶莹的晨露

潮湿了我的心底

筑梦蓝天

谁与我的思绪同行

*** *** ***

缓缓地,漫步在记忆的长亭

翻阅岁月的信笺

可否听到昔日的虫鸣

清浅的时光

哪还有比翼双飞的鸟影

心中的原野

一念成了深秋

斜阳草树

从此不见了翠柳藏莺

*** *** ***

渐渐地,雨水淹没我的深情

敞开窒息的心扉

放逐那一颗受伤的飞灵

轻舟野渡

去享受那一份唯美的恬静

坦然于心

一生无需苛求

孤灯瘦笔

书写超越自己的那一片落英

*** *** ***

慢慢地,细雨换了新晴

难以言表的情怀

铸就了自己一路的风景

淡然于心

淡走红尘也是一种梦萦

过往凝香

独守那一份情怀

清风曳柳

浅醉在阳春索酒的雨中花令

*** *** ***

淡淡地,素笺漫笔在茵茵的草坪

羽化流年的沧桑

落花成冢完成了自己的生命

时光的角落

留下一缕情愫依旧在飘零

三秋两岸

独自浅醉清欢

了然于心

让生命的旅程在释然中默默地前行

于:20XX.07.13

乡野情怀诗歌 篇2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李白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他的诗歌无论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这种色彩使诗歌呈现出山呼海啸的气势,有先声夺人的力量,也使感情的表达喷薄而出,一泻千里;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瑰的想象,创造出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的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体现的风格多种多样,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既想象丰富,又语言轻快;且音律和谐多变。“气象雄浑,豪放飘逸”是李白浪漫主义特色的鲜明概括。

一、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

1. 豪放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用其与生俱来的炽热感情、强烈个性表现着自己的主观感情,感情的表达具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处处有豪放之感。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两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李白继承和发展了庄子的豪放性格。他以情抒豪,如江河入海,奔腾不羁:似野马脱缰,驰骋万里;若雷霆震怒,撼天动地;像银河落天,飞流直下。他以景兴豪,“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他以酒助豪,“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他以月咏豪,“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以剑挥豪,“抚剑夜长啸,雄心日千甲”,“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商咏涕泗涟”;他以仙赋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2. 飘逸。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洒脱、自然、与众不同,有超凡脱俗的神仙面貌。也正因为如此,其飘逸、潇洒、富于想象成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又一大特点。李白诗歌中飘逸的风格是鲜明的、独特的、突出的。他以高歌祖国壮丽河山为主,从高耸云天的奇山异岭到梦幻迷离的洞天星月;从天工之巧到幽景之媚、怪石之险、山水之秀,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创造出一幅幅虚无缥缈的仙界神话。令读者无限神往。李白飘逸的诗风毫不做作,写得那么自然,夸张而真实。“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显得那么流畅,那么自然。挥毫泼墨,逸思横出。古往今来,问天下谁人能敌?

3. 离奇大胆的夸张。

夸张是李白浪漫圭义诗风最显著的特点,他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创造离奇意象,营造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感情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怪惊人的幻想。在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中,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高度的真实性。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人们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4. 变化莫测的想象。

与直抒胸臆的感情表达方式不同,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个想象与紧接着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性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而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气吞山河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情有独钟,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开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二、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诗风的继承

经过两次流放,屈原逐渐看清社会与自己理想之间的差距,在理想无法实现之际,写出的诗文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生不得志的经历,迫使屈原只得在《离骚》中以245行的篇幅驰骋浪漫想象“往观四方”,天上人间,古往今来,跋涉奔波于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执著地寻求理想、赏识与寄托。多少年过去了,在屈原的影响下,《楚辞》也就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继承了屈原的优秀浪漫主义传统,以囊括宇宙、席卷八荒的气概,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姿表现出恢弘的气度和飘逸的风格,所谓“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中,有“我志在删述,绝笔于获鳞”的诗句,俨然以新一代知识分子领袖自居。李白继承和发展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二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是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超越现实的意境;四是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性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和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在李白的诗中,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进一步发展,并达到高度成熟。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萨福诗歌的女性情怀 篇3

关键词:萨福 诗歌 女性情怀

萨福(Sappho),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大约生活于公元前628年—前568年间,曾被当时的文论家柏拉图誉为堪与九位缪斯女神媲美的“第十位文艺女神”。萨福一生写过九卷抒情诗和一卷哀歌,可惜流传至今的只有完整的两首诗作及一些残篇断句了,更多诗作“均于一0七三年在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被公开焚毁,罪名是这些诗过于伤风败俗”。[1]

中世纪初期教会对萨福诗作的焚之一炬,以及后人曾经对萨福其人其诗的有毁有誉,都各有其理由,并都意味着关于萨福尚存的研究价值和空间。本文拟通过萨福诗作的断简残章,透视其女性情怀的呈现及抒写,从而探寻萨福作为欧洲第一位女抒情诗人的价值和意义。

一、女性情怀的呈现:爱的坦诚与吟唱

萨福生活的古希腊,以尊重人性,崇尚自由著称,但女性受压抑也是不争的事实。《欧洲文学的背景》一书这样记载:“一般来说,在希腊的家庭里,女人的地位是操持家务”,“她们很少被允许加入到丈夫生活中比较严肃或智识性的圈子中……在外部事务中——在社会上,在法规前——她们的地位极为低下。相比之下,奴隶的特权似乎都比她们高。”[2]可见,萨福生活的年代,已出现了男女的不平等,女性的话语权已被压抑和剥夺。但萨福却能基于自己的生活领域,抒写女性特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表现出以爱的坦诚与吟唱为主旋律的女性情怀。

诗人首先肯定了爱情的客观存在和真诚美好,《我承认》写到:我承认/ 我爱那/ 给我安慰的/ 我相信/ 在太阳的光辉/ 和德行中/ 也有爱情的一份儿。旗帜鲜明地承认爱情、歌颂爱情,赋予爱情以“太阳的光辉和德行”[3],这仿佛是诗人的爱情宣言。在此前提下,诗人歌颂了不同领域的爱。

有少女的青涩之恋。《没有用》:“没有用/亲爱的妈妈/我不能做完/我的编织了/你去责怪/阿佛洛狄忒吧/她如此温柔/她快要/杀死我了,用/爱——对那个男孩。”[4]写了情窦初开的少女被爱所羁绊、所困扰,在母亲面前的撒娇、求助和春情萌动的焦虑、幸福。

有成人的真挚之爱。《当然,我爱你》:“当然,我爱你/ 但是,如果你爱我/ 娶一个年轻女子吧/我不能忍受/和一个年轻的男子/在一起生活:我老了。”[5]写一对男女间发生了真挚的情感,但因年龄悬殊,基于现实考虑,又不得不说再见。这是成年人爱情矛盾时艰难而又理智的抉择,是更上一层楼的爱情的歌咏、坦诚与守护,是诗人自尊、自爱的女性情怀的流露。

有母亲的博大之爱。《睡吧,亲爱的》:“我有一个/ 小女儿,她叫/克勒斯,她/象一朵黄色的/花/为了她/我不愿要/ 克洛苏斯的/王国,外加爱情。”[6]爱女在母亲心中的份量,是用富有的克洛苏斯王国外加爱情也不能交换的,母爱是如此的深挚无私、神圣和伟大!

有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敬爱。《在中午时分》:“在中午时分/当大地/发亮,带着火光/炎热降临/。”[7]赤日炎炎,也阻止不了“蟋蟀,鼓起翅膀,高声歌唱”,小生命的放歌是大自然生命力的涌动,也是诗人内心生命情感的涌动!

有对弟子们的爱。萨福因其才气和影响,门下聚集了一些年轻姑娘,受教于萨福。她们结伴吟诗、唱歌跳舞、弹琴漫游,亲密无间。《我教有才能的》:“我教有才能的/希罗,我尽心地/教导她,她是/一个女孩,追踪着/几亚拉的星星”。[8]对弟子希罗的尽心教导中以点带面地透出诗人诲人不倦的无私的爱!

有对大龄姑娘同情理解的爱。《哀掉处女时期》“象榅桲的果实/ 成熟在树巅/高高的枝头上/从来没有/被采摘的人注意过/从来没有被触摸过”。[9]诗人是站在女性同伴的角度,给予理解和宽慰的爱!

甚至有对女性贞操的爱。《女傧相的赞歌·二》:第一个声音“童贞啊/我的童贞!/当我失去你/你要到/哪儿去呢?”第二个声音“我要离开你/去到一个地方/我决不再回来/亲爱的新娘!/我决不再/ 回到你的身边/决不!”[10]诗人不避世人的羞涩话题,写童贞,写童贞的即将远离,而且一去不返,既暗示女性人生的关键时刻,更是提醒女性珍爱自己,珍爱人生。

也许我们会认为萨福的诗太儿女情长,范围狭小。确实,她和同时代另一位著名的男性诗人阿尔凯奥斯相比,阿尔凯奥斯的诗作题材更为宽泛:“他十卷诗歌集里充塞着‘应景诗’、‘政治党派诗’、赞歌、饮酒歌和情歌等。他的充沛的精力,诚如贺拉斯所说的那样,似乎全部都倾注于政治活动和个人生活回忆中,以及游历、流放和战争的艰难困苦之中。”[11]

女诗人萨福不可能做到此,因为她属于“被遮蔽”的一族,她只能游走于自己的生活圈子,立足于女性视角,以女性自我的口吻,传达出女性的生命体验。然其“自述”,正是女性经验的真实记录,女性情怀的深切表白。

二、女性情怀的描摹:情的细腻与深切

萨福诗作围绕爱的主题所呈现的各种情感总是被描摹得极有层次,极其细腻和深切,充分显示了女性作者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对情感的细腻描摹,是女性情怀在抒写层面的体现。

如水建馥所译诗作《夜》:

月已没,七星已落,

已是子夜时分,

时光逝又逝,

我仍独卧。[12]

水建馥在译文中有如此的注释:“七星即七姐妹星……在希腊,每逢这七星落到天边,便到冬月。萨福提到七星,正是明指这是冬天,暗指那七星在神话中所含的艺术形象,暗示自己孤零零情恹恹的心情”。

月没星落,已暗藏几分冷落和孤寂;夜深人静,冬寒侵肤,独守空房,更令人百般地寂寞难奈!诗人此时的孤苦是不难想象的!孤苦的诗人绝对是辗转反侧,不可能入眠的,期盼什么?等待什么?似不便言说,也难以言说,但又总是情不自禁地期盼着,等待着,也磨折着,……简短诗句,透露出了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细腻情怀。

又如《阿尔凯奥斯》一诗(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卷第九章中引用过此诗):

你想说高尚美好的话,

你舌头上没有坏话要说,

眼睛中就不会有愧色,

尽管把正直的话直说。[13]

萨福和阿尔凯奥斯是古希腊莱斯博斯岛的两位著名诗人,据说萨福十七岁时就在赛诗会上与已经出名的诗人阿尔凯奥斯相互酬唱并赢得诗名。他们的抒情诗使古希腊抒情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两人间相互唱和之事,也历来传为文坛佳话,“他们用着优雅的言辞相互致意”,“许多装饰用的瓶画上,往往把萨福和阿尔凯奥斯两人画在一起,这就免不了使人联想到他们之间的风流韵事”。[14]据说有一次阿尔凯奥斯对萨福说:“我想告诉你一件事情,但又愧于启口”,《阿尔凯奥斯》一诗即是萨福给他的答复。诗歌尤为简短,只四行,但仔细品读,会发现其情致描写竟如此细腻、婉转和微妙。

诗歌创业情怀 篇4

我们乘上西去的列车 千里戈壁从眼前闪过 我们登上古老的嘉峪雄关 踏上这历史厚重的城郭

是来寻找

古战场冲天的烽火狼烟 还是追寻昔日 西征将士的擂鼓呐喊?

是钟情于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还是一睹

祁连雪峰那圣洁的容颜?

这旷古的景色啊无暇欣赏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

我们应邀在这里腾飞 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 将要放飞怀揣的梦想!沐浴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 我们又一次扬帆起航。

曾记否

在瑞雪飘飞的那一刻 我们立下第一块基石 索通的创业史啊 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辛勤的建设者们 从大江南北云集在这里 奔赴新的创业征程

我们哪能忘记 项目建设自始至终 留下了各级领导的鼓励和关怀给了我们无穷的鞭策和力量

我们历历在目 山东工厂的无私的援助啊 至今感动着那243颗火热的心爱岗敬业师傅们的榜样 永远激励着我们逆风飞扬

迎难而上

在热火朝天的岁月里 繁忙的工程部、采购部

以汗水和豪情 用理想浇筑了撞撞厂房 多少回梦中战犹酣 雄伟的高楼部拔地起 奏响了一曲开拓之歌

艰难磨练品格 困难积蓄力量 在呼啸的沙尘中 我们谱写着一曲曲 戈壁荒漠的创业赞歌 在艰苦的岁月里 有你,有他,有我 我们共同经历着风雨的洗礼

曾记否 在工地 为严把质量关

年过七旬、年逾花甲的老同志精神矍铄地穿梭在第一线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在工地

我们特别能战斗的叉车班

自始至终 不分昼夜 转运材料九万吨 用青春和热血

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不凡业绩

在工地

检修工用勤劳的双手 自制火炉上百台

布灯千盏 排线万米

千难万险永不退缩

在工地 焙烧工、煅烧工 穿梭在数米高的炉室上

火眼金金般监督着毫米误差 确保砌筑高质量的炉室 忘我坚守、义无反顾

心中有梦想 希望便会插上翅膀 战鼓啊已经擂响

我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低矮的工棚里 有我们坚持的身影 在高低不平的厂区 有我们巡检的脚步 趴在凳子上 我们书写着交接班的记录 拉起一道钢丝绳是 守护着工地的黄昏和黎明

我们蹲在地面上 为原料做着体检 把好质量的每一道关 在阴湿寒冷的小食堂 我们曾跺着脚驱寒来帮厨 为了工友能吃口热热的饭

曾记否 为管理效率的提升 兰大毕业的年轻人 自告奋勇承担起 开发HR系统软件的重任

沉默寡言的年轻技术员 在围绕着夯实基础工作 总是那样任劳任怨 整理制度规程17万字

焙烧员工爱厂如家 脚踏自家的缝纫机 制作警示线上的小红旗

超过二千四百个 为的是将本质安全的真谛,印入职工们的心底

默默奉献的员工 还有很多很多…

当我们奋力耕耘时 心中便升起一股豪情 仿佛我们用血汗驱走了千古荒凉 蓬勃的生命在艰苦卓绝中绽放。

今天

再回首这创业历程 我们充满喜悦、倍感自豪

不平凡的岁月 让我们成长 我们曾经的付出 即将有了回报。然而,我们岂能松懈

岂能盲目乐观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项目的初步建成

这只是

犹如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也仅仅是拉开了 索通持续发展的序幕,前进

继续前进!

才是我们奋进的号角

今天,我们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们深知 前进的征途上

还会有风云莫测,艰难坎坷然而,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歇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还要 飞的更远、更高!新的起点啊新的征程 全力以赴抓好投产 实现索通宏伟目标 还需更加奋力拼搏

居安思危 继续努力 艰苦创业 攻克难关

我们坚信 索通的明天 会更加辉煌 索通的明天 将更加美好

我们不仅建设物质的沃土我们还将建设精神的家园到那时

五月情怀诗歌 篇5

这个浪漫的季节

樱花盛开一树芬芳

等待邂逅

一个丁香花的姑娘

五月

花的海洋

把你织在锦上

丰盈我所有的目光

连梦都落沉香

五月

这个阳光的姑娘

背篓装满欢畅

罗纱裹起花香

竟笑羞了一片浓妆

五月

蓝天白云间流淌

高原处开一片格桑

最是这和谐阳光

沐浴心上

生生醉了诗行

五月

青山绿水的徜徉

透底的湖水

映秀你的模样

一曲禅音缥缈耳旁

渡了红尘念想

让心静养

五月

一片绿色的驰骋

打马草原风光

放牧悠扬

哪里都是心的天堂

五月

一杯红酒的醇香

越过浩瀚的航洋

飞跃你的身旁

同饮一杯浓香

和你

不得相忘

五月

葱绿的海洋

那些跌入深水的哀伤

开始破茧而上

幻化出翠绿的翅膀

发芽生长

毅然顽强

五月

也会有云卷云落忧伤

风儿吹迷眼眶

柔软处

雨落心上

月儿就枕着寂寞

数着

花瓣飘落几朵

五月

无论什么

都是我案头花香一朵

节节章章

一首歌

倾心流过

五月是一本书

五月是一本书

封面翠绿

诱惑目光

青山绿树相间

鸟儿啄破果儿

被风一吹

竟挂满了浓情

五月是一本书

轻展一页

柳岸摆动的长裙

露出纯青色彩

流水浮动西子幻影

掠过一树树温情

正在诗语里

陶醉

五月是一本书

行间

荷塘月色

摇曳莲的心事

于是我捧起莲花

盛起露珠

与你邂逅水乡

五月是一本书

翻动一页

流动着浓郁深情

时而有感动的雨

润泽一处留白

麦野怀抱的子芽

正在孕育

等待

成熟奔放

五月是一本书

时而

夹杂云的忧伤

在蓝天白云间时隐时现

月儿会枕着寂寞,

将孤独

揉进心窝

五月是一本书

节节章章

樱花一笔浪漫情长

香草扑进胸膛

最是那曲间流淌

叮咚一响

迷醉心上

五月是一本书

一页一行

舞起霓裳

婉约与浓情都在欢畅

心若渴慕一场

静心端详

且看

五月这个娇娘

正在案头

爱你的情怀诗歌 篇6

曾经告诉自己放开些,却在一步步越界

你说,开始是错觉,最后会冷却

我就像一只茧蝶,潜伏在你的世界,也许你没有察觉

可是爱你的情怀难戒

爱得太久不懂去妥协,心痛却不知不觉

我说,放开是永别,放不开是心结

我就像一只茧蝶,潜伏在你的世界,也许没人能理解

可是爱你的`心火不灭

我就像一只茧蝶,是你的回忆包围着黑夜

以为破茧后能触摸的世界,只剩我在舔着伤口的血

累了些 痛了些

我却微笑着说说谢谢

累了些 痛了些

我却微笑着说说谢谢

乡野情怀诗歌 篇7

一、纷乱年代里由民生忧患而激发的雄心悲凉

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这些诗歌的创作与他所处的年代和背景有很大关系,也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在那动荡复杂的年代必伴随着战争,曹操在他的诗作中就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景和战争中将士们的苦难以及思乡之情,体现了一种对兵士及普通民众的生命的忧患。《蒿里行》和《却东西门行》就是典型的例子。正是那个时代,才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可是,想法总是美好的,实现起来却是多么困难,人都要为自己的美好未来付出代价,他作为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置身于汉末战争之中,亲身体验着军旅的艰苦忍耐,在《却东西门行》一开头,“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在那种环境中人总是要挣扎着改变一切,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纷乱的世事,他表示深深的忧虑。“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就是对那种生活真实写照,也发出“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的悲凉慨叹(《却东西门行》)。

二、动荡乱世中体现浓郁的慷慨情怀

曹操的创作是“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作品大多是在战争中军旅内完成的。在《蒿里行》和《苦寒行》两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诗人在《蒿里行》一诗中,首先从关东群雄兴兵讨伐董卓写起,接写各路军阀“军合力不齐”,踌躇不前,各争势利,互结兵祸,又掀起了大规模的混战。字里行间对当朝权贵的无能及优柔寡断,豪强势力的争权夺利、横行作恶都作了极为尖锐的批判。同时又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由此激发他对百姓和士卒的关心。“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战争使人流离失所而困苦的境界。

作于建安十一年的《苦寒行》一诗,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诗人以“苦寒”为中心,把太行山隆冬时节艰难行军的场面写得十分形象逼真。军队在“艰哉何巍巍”的高山上攀登,在弯曲的羊肠小路上行走。用粗放的笔法,勾勒了太行山凛烈、萧条的冬景“: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劲烈的寒风,摇撼着山间的萧条的树木,一种无情的烈风刮在行军部队的脸上,何其痛苦和难受。“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写山中猛兽,竟敢夹路蹲在行军的勇士的路旁,可知已被饥饿逼成怎样的疯狂,这突显了行军路上的荒凉、恐怖和萧瑟,再加上“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已全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笼盖,本来人口聚集的溪谷地带,现在可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便于荒寂的风啸、虎吼之中,增添了无限的萧瑟和寒意,增添了无限的艰辛与困阻。接下来诗歌转而写思乡之情。“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这里诗人用一动作“延颈”来开始抒发自己的思归之情。诗人行在千里之外,突然感慨颇多,感觉到自己心里很郁闷,很不开心,想停止这艰辛的征战,回到东方的家乡。

三、背井离乡后峥嵘岁月间孕育悲壮雄心

曹操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总是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如他的诗作《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中,这种生命意识呼之欲出。

《观苍海》作于曹操北征乌桓,追杀袁尚、袁熙兄弟途中所写。诗描写诗人行军途中,登上碣石山,观望大海所见到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诗人面对浩瀚激荡的大海,俯视古今,缅怀雄才大略。登上碣石山,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茫茫苍海,浩浩荡荡,一座小岛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强劲向上,不可动摇。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在这里秋天充满勃勃生机,树木葱茏,百草青青,充满生命力。看到眼前大海更加奇丽壮观、气派雄伟,激起了人们对生的渴望,对力量的追求。

《短歌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抒发了他本人的雄心壮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难有杜康。”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消愁。但作者并没有停在吃酒消愁的情绪中,在明明月夜,诗人举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

摘要:<正>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为数不多的诗歌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和民众,抒发自我情感。诗歌中体现的慷慨与悲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纷乱年代里由民生忧患而激发的雄心悲凉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这些诗歌的创作与他所处的年代和背景有很大关系,也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在那动荡复杂的年代必伴随着战争,曹操在他的诗作中就真

柳宗元山水诗歌的人文情怀 篇8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53-03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晚年贬任柳州,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显赫,其河东柳氏在北朝时就是著名的门阀士族,而到了唐朝,作为“关陇集团”的柳氏依然在新王朝里取得显赫的地位。然而武氏专权,柳氏一族在激烈的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逐渐式微。“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朝,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尤不能兴。”[1]但即便如此,对于青年时便有“辅时及物”志向的柳宗元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积极的入世观将之推往政治革新的前沿,并很快地付诸行动,这可以体现在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中。然而不幸的是,“永贞革新”仅仅只持续了一年,就以失败而告终。短暂的顺利过后带来的是十数年的流放贬谪,柳宗元仕途的蹇困也为他日后的诗文创作埋下了伏笔。“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2]此后的十几年里,宦海沉浮不断,直至其病逝,可以说永贞革新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其绝大多数脍炙人口的诗歌皆创作于贬谪之后。柳诗现存138题,共164首,其中山水诗近47首。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主要分为永州和柳州两个时期,其山水诗也主要创作于这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山水诗在形式上是从五言到七言,以古体为主到以近体为主,从意象上是从清秀澄明到奇崛险怪,从情感上是从忧伤到绝望,由此也就构成柳宗元山水诗的演变轨迹。这些山水诗,由于创作的时间不同,作者的心态不一,因而在表现上也就有了明显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也正体现出柳宗元永州到柳州的心路历程的变化。虽然数量不多,但却足够在元和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生作诗不必多,只要传远。如柳子厚能几首诗?万世不能磨灭。”[3]

一、宦海沉浮下的心灵知音

柳宗元的诗歌多创作于永州时期和柳州时期。在该时期创作的山水诗歌不乏精品,在艺术创作上有着恬淡从容之美。“柳先生诗,其沖澹处似陶,而苍秀处则兼乎谢,至其忧思郁结,纤徐凄婉之致,往往深得楚骚之遗。”[4]永州时期是柳宗元遭遇贬谪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将情感投注于山水田园,以山水记游、咏歌抒怀的方式将满腹的哀怨愁苦发泄出来,与此同时他又往往引屈原楚骚来感慨其身世遭遇,正如《游南亭夜还叙七十韵》里所说的:“投迹山水处,放情咏离骚。”类似的诗歌在其为数不多的山水诗中并不少见,正如前人所言:“柳州哀怨,骚人之苗裔,幽峭处亦近是。”[5]从中可见其对自己遭遇不顺的仕途,前途多舛的命运的不服与抗争。柳宗元少年得志,21岁时便进士及第,贞元十二年时中博学宏词科,两年后便进入集贤殿工作。此后仕途一帆风顺,在33岁的时候便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在人生的前三十年中,他无疑是宦途顺达的,假设没有参与王叔文的改革,那么他的仕途可以依旧这样顺利下去。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文人,文人自古以来无不梦想着参政议政,意欲以一己之力在朝堂上翻云覆雨,成就一番事业。年少得意的柳宗元也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与自己的好友刘禹锡一起加入了王叔文的革新运动。然而,他是一个成熟的文人,却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永贞革新的必然失败连带着政敌的无情打击使之被贬到永州,此后十多年间,偏居于远离朝堂的永州甚至更远的柳州,其政治抱负也在这漫长的贬谪生涯中被逐渐消磨。而在贬谪期间,不仅遭遇肉体的折磨,而且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新唐书·柳宗元传》云:“既窜逐,地又荒疬,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6]由于遭到放逐,致使满腔怨愁无处可释,惟自放于明山秀水中,讴歌山水,方能遣情排序,于是便有了如《溪居》、《永州八记》等以山水著称的诗文。在其为数不多的山水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几个主题:寄托政治失意;抒发孤傲情怀;表达思乡情切;以闲情逸致摆脱现实困境等。这些主题构成了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其中,寄托政治失意的有《感遇二首》、《冉溪》、《溪居》、《构法华寺西亭》、《湖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等;抒发孤傲情怀的则有《江雪》、《渔翁》《夏初雨后寻愚溪》、《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等篇;表达思乡情切的则有《南涧中题》、《构法华寺西亭》、《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零陵早春》、《登柳州峨山》等;至于书写闲情聊解失意的则有《夏夜苦热登西楼》、《夏书偶作》、《法华寺西亭夜饮》、《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等诸篇。这些作品以其强烈的思想感情而成为柳氏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他的山水诗可分为两类,“部分作品模山范水,犹如明镜映物,刻画山容水貌,摹难状之景如在目前;更多的作品则情景相生,往往在描绘山水的同时,由外在世界而转入内心探寻,或披露郁结之悲愤,或抒泄思乡之愁苦。”[7]而苏轼更是认为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8]并与陶渊明相提并论,“所贵乎枯澹者,谓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是也。”[9]由此可见,柳宗元的山水诗是在遭遇贬谪的情况下写就的,江山不幸诗家幸,正是特殊的人生遭遇造就了其独特的诗才,历史上的许多文人无不如此。这些人做做诗,写写文章,应该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搞起政治来无一不惨败。或许,正是要经历这番苦痛才能成就诗文的大名。

二、纵情恣意下的遗世幽愤

柳宗元的山水诗中,不乏有模山范水的优美诗作。他通过描山刻水来排解闲情,暂纾苦闷。代表作品有《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该诗写于元和元年夏,构法华寺西亭后作,是柳宗元到永州之后最早的纪游诗之一。该诗名为三十韵,共四十四句。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已明显地表现出其纪游诗的独特风格和成就。首句“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点明游览的原因,既是为了抒发幽闷,也是为了放旷心志,同时还点明了季节。在秋高气爽之际登山游胜,并有堂弟结伴同行(“道同有爱弟,披拂恣心赏”),更兼云雨初霁,草木尤长,名山旦夕可仰,诗人心情甚是愉悦。其下十六句写景,始终突出幽僻和高峻的特点。幽僻既是写实,同时也是诗人被贬蛮荒之地悲戚之感的写照。高峻则略带夸张,一方面为宽阔胸襟视野,超脱烦恼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象征着本人的孤傲清高。再接下来的二十四句,是观景而生的感发。“鉴尔揖古风,终焉乃武党”该句借用曾子的典故,来表达其内心的真正想法。曾皙“铿尔,舍瑟而作”,向孔子表达自己向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令孔子喟叹也让诗人追慕。诗人登高遥望,心绪自然宽阔高远,对世界的变幻和宏远有了较深的感悟,对人生的价值也有了坚定的信念。因而抛开俗世名利,真正体会到放情于山水对陶冶性情的意义。而最后的十六句则写天晚留宿时的所见所感。由天晚引发绵绵的乡思和前途漫漫的愁绪,又归生出皈依佛理之意,寻求解脱。可见,柳宗元的山水诗,始终以遭贬的悲愤沉郁贯穿全诗的基调,即使始以愉悦和赏心悦目的美景来冲淡它,但那缕幽寂苦闷如影随形,故或发超脱之议,或生思乡之愁,或抒郁垒之怨,或表孤傲之心性,皆写得纵横陴阖,跌宕起伏,但总是围绕着贬谪的悲愤而发。柳宗元的许多山水诗皆是如此。表面上看超脱达观,而最后落笔处总难掩其幽清孤寂。茅坤以为:“柳宗元与山川两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10]这算是一语道出了柳宗元山水诗的实质。柳宗元因对现实的遭遇不满书愤,反而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遭遇贬谪,使其心中充满悲愤忧怨:“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抗争不屈的个性使其孤傲兀立于世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屈原的同病相怜发于诗中:“投迹山水处,放情咏离骚”;而山水的慰藉又使其心情闲适恬淡:“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在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柳宗元的山水诗就具备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清深不及也”[11]。柳宗元效法大榭所作的一些五古山水诗,(如这首五言长诗)在写景当中,处处透露出精雕细刻的一面,并力求在模山范水的同时,消除政治挫折的块垒,故其风格亦如谢诗般精深典奥。但谢诗专于记游,往往失之繁芜,有伤天然;而柳诗则重于抒情,简淡高逸。王达津先生认为:“他的山水诗深远峭拔处倒似大榭。而艺术造诣最高的山水诗,也未能忘却政治。清澄深远中含有峭拔,简古澹泊中深蕴着忧愤。”[12]然而柳宗元山水诗的艺术魅力并不仅仅在于雕刻山水,抒发“幽人独往来”的孤寂情怀,而更是通过将人这一主体投置在悠悠天地,茫茫山水中,借以抒其旷古哲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所塑造的渔翁这一形象。

三、人与自然相互观照下的入世情怀

在柳宗元为数不多的山水诗中,纯粹描摹山水强半,而借用山水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却极少。然而尽管量少,却是柳州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渔翁这一形象,这在柳州山水诗《江雪》、《渔翁》中可以体现出来。然而二者又有所不同。《江雪》中所塑造的是在冰天雪地中孤独垂钓的渔翁,而《渔翁》当中所塑造的尽管也是徜徉山水间的一渔翁,但心境却与前者有所不同。《江雪》是“清极,峭极,傲然独往”[13]中体现“天怀之淡定,风趣之静峭”[14];而《渔翁》则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过客。二者的相似点在于,通过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倔强向上,不屈不饶,积极的入世观。《江雪》中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与世隔绝的恶劣环境,和在这般凛冽的环境下犹然垂钓的渔翁,其旨意不言而喻。与张志和《渔歌子》中所描绘的渔翁又不可同日而语:“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15]柳宗元自被贬至永州,写下了大量的游记和诗文,著名的《永州八记》以及《江雪》、《渔翁》都在这一时期写就,可以说,永州时期是其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柳宗元,放情于山水之际,企图以山水来驱散内心的郁郁不得志。他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如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甚至他在贬谪期间所写下的佛理诗,亦不过是排遣心境的一种方式而已。“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16],故通过渔翁形象来阐释其内心世界,则显得必不可少。山水作为一种心灵的媒介,渔翁作为诗人的代言人,二者在相互作用,相互观照,诗人透过山水来言说其心志。

以《渔翁》为例。《渔翁》中的前四句纯粹写景,阐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末尾两句则历来众说纷纭。苏东坡甚爱柳宗元的诗,在其遭遇贬谪流放时,身侧常放着的惟柳宗元的诗文。也因此他在其文集中多加评论,赞赏,而对于《渔翁》末两句的取舍也是历来评论柳诗的一桩公案。东坡认为:“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17]然而清人孙月峰则以为“后两句尤妙,意竭中复出余波,含景无穷。”[18]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来说,各家见仁见智,无可厚非,然而,结合柳宗元的经历和心境,则后两句是断不能舍。“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该句乍看与前四句无关,然而联系柳氏的生平事迹,则可从片言只句中看出端倪来。诗人所刻画的渔翁,并不仅仅是类似槛外人的存在,也不单单只是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是同《江雪》一样,幽幽地表达出了其用世的渴望和积极入世的想法。政治失意的悲愤与重返朝堂的渴望总是贯穿于柳诗当中,故柳宗元的山水诗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山水诗,而是需要深入去挖掘其潜藏在文本背后的内涵。正如在《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溪居》等诗中表现的那样,其思想的复杂性往往成为研究其山水诗的重要线索。不论是《江雪》、《渔翁》中所展示的山水与人的相处也好,还是透过渔翁这一代言人所传达的入世观也罢,外在的事物往往作为他者而成为人的审美对象,而人往往借助外在的事物作为媒介来沟通作品与读者。研究一位作家的生平遭际与其作品并无必然的联系,但却必然有联系,孟子所谓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往往在此起了莫大的作用。另外,柳宗元的入世观与出世观的冲突往往在诗歌中可以表现出来,山水的存在往往为思想的左右冲突做铺垫。柳诗当中不乏掺有表达禅理的诗歌。《巽公院五咏·禅堂》、《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巽公院五咏·净土堂》等,这些诗歌往往表达出了皈依佛门、与世无争的执念。柳子厚被贬谪永州十多年,而唯一一次的召回京都,却是被贬到了更远的柳州。其一生仕途的坎坷,着实令人叹息,正如苏东坡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所说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东坡引柳宗元为前辈知己,正是对二者身世遭遇的相互垂怜。故方其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身上随身携带的惟柳宗元的诗文集以及陶渊明的诗歌。苏轼对二者的激赏,既是自况身世遭遇,亦是对二者作品的欣赏。柳宗元以其极少量的诗歌盘踞诗坛千年,究其根源在于其诗中浓厚的人文情怀和积极的入世观。他的人文情怀在于通过对山水的描刻,赋予了人文的意识;而人物形象在其中的作用,便是将人文情怀转化为山水妙观。不论是遗世独立的忧愤也好,或是皈依佛门的空想也罢,亦或是游山玩水的闲逸,都只为了有朝一日重返朝堂,实现其经世济国的理想抱负。然而现实的吊诡往往在于,它成就了一位名人,却不是在他所渴望的领域,而却是他所意想不到的地方。尽管“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柳宗元的诗和文依旧使其享誉千年。

四、结语

柳宗元及其山水诗往往是历来文人墨客以及学术界百家争鸣的对象。除了柳氏为数不多的诗歌之外,他的散文著作甚丰,并跻身于唐宋八大家的行列。柳宗元的散文的成就远比诗歌要来得出色,然而他的山水诗却千古流芳,为后人传诵不止,可见诗文同荣,柳氏概不遗恨。他的“以文为诗”是其诗歌的一大特色,然文中所涉及的山水诗恰恰不在此列,这也是其山水诗能保持恒久魅力的重要原因。历来文人对此十分推崇,姚莹《论诗绝句》云:“史洁骚幽并有神,柳州高咏绝嶙峋”[19],赞柳诗兼有《史记》之洁,《离骚》之幽,嶙峋不凡,正有以见宗元之人品,同屈原、司马迁有一脉相通之处。而柳宗元的魅力又不仅仅在于此。在现实与理想的交锋中,在出世与入世的牴牾中,在儒与释的统合下,将所思所想以优美超脱又极富睿哲高妙的笔墨注于山水间,这才成就了他日后的文学地位。

参考文献:

〔1〕柳宗元.送澥序.柳河东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3〕魏庆之.诗人玉屑[M].北京:中华书局,2007.358.

〔4〕汪森.韩柳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乔亿.剑溪说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6〕宋祁,欧阳修.新唐书.柳宗元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56.

〔8〕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千古序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2-3.

〔9〕〔11〕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67.

〔10〕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2〕王达津.柳宗元和他的散文与诗歌.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178.

〔13〕吴昌祺.删订唐诗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4〕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M].北京:开明书局,1950.135.

〔15〕苏轼.东坡题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16〕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 久寿书.柳河东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7〕释惠洪.冷斋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8〕孙月峰.评点柳柳州集卷[M].上海:会文堂,2011.

〔19〕姚莹.黄继耕注.论诗绝句[M].合肥:黄山书社,1986.35.

难忘大山情怀抒情诗歌 篇9

一个简易的瓶子,再加一些水

就足以支撑金达莱的盛开

一盘花生米,几根大葱

同样能令戍边人的一场小酌红红火火

一座山峰,本来名不见经传

却因一代代戍边人的光芒而变得格外雄壮

就连那颗屹立在山巅的不老松

也把经年累月的无私奉献站成一种风景

生命,在这里开出一朵朵璀璨的花

绚烂了天空,靓丽了大地

记忆早已根植于骨髓,在血液中汩汩滔滔地奔流

激活,不需要任何过程,一秒钟即可

难忘的艰苦岁月,构成人生最精彩的扉页

鲜活得触手可及,如影随形地攀附在岁月的枝头

一幅爬犁,曾经承载过多少孤独寂寞与酸甜苦辣

被几个年轻人轮换着拖进炊烟袅袅的夕阳里

最喜欢听山上的那条大黑狗每次兴高采烈的狂吠

半山腰的车鸣传来的必定是山下来人了的佳音

那个既用来洗脸又用作私下改善伙食的脸盆

经常在炽热的电阻丝烧烤下散发出的浓烈的醇香

一种自得其乐的陶醉,让灵魂有了信仰的`出口

那场百年不遇的大雪,曾经阻断了很多天上山的路

雇来的铲车司机开始还是一幅踌躇满志的神态

最终还是被危险吓倒,不一会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有老远甩下的那句给多少钱也不干了的话语

如狂风悲淒的嘶鸣,在苍茫的山空久久回荡

那一时刻,能够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上山的人

不是精神病就是逃犯,要么就是可爱的戍边人

路开始一步步打通,一米、十米、一百米向前拓展,

与山上人汇合的欢呼声在每个人的耳畔时不时地响起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犹豫过

一本书的厚度或几行字的高度

乡野情怀诗歌 篇10

关键词:高中;诗歌散文;家国情怀;情感塑造

G633.3

中国诗词浩如烟海、题材丰富,而中国文人一直有天下大同的思想,更是有一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忠报国”的倔强,让他们的文字中充盈了一份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国情怀。这份情怀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着伟大中华民族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而这份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而在语文实践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就成为了义不容辞的事,这样能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对祖国产生认同感,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断进行努力。

一、从诗人的秉性气节中塑造家国情怀

中国的历史大舞台上,有这样一群人,以笔为步,无论是生于盛世还是乱世,高居朝堂还是远处乡野,不管经历、思想、生存方式如何迥异,大抵总有一脉相承的秉性与操守。他们总是以深情投入的角色,血泪直书着亘古不移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理想。以“气节”、“节操”为做人处世的标准,有所为和所不为。

讲授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时,我尝试用文人的秉性气节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集奸雄与阴谋家的时代,这个时代以讲礼义、倡佛道为幌子,用皇位做为更迭的道具,而追求的却是沾满血腥的权柄。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们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投靠致用,成为帮凶,要么抱节退隐或纵情酒色以避害。虽“乱世出节士”,但特重气节的“魏晋风流”却成了这一时代独具的人文景观。嵇康,便是其中最耀眼的光点。当时司马昭为笼天下贤才,逞一己之私,欲招天下名士嵇康。嵇康不移士人节操,视个体人格独立和自由远高于一切,而狂狷拒之,且写下散文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志。触怒了司马氏,他便寻借口加罪于嵇康。嵇康凛然赴刑场时,三千太学生为挽其性命欲同拜嵇为师,以求上豁免。但嵇决不妥协,弹《广陵散》后慨然赴死,场面壮怀激烈而悲壮。千古而下,中国文人视气节重于形骸,傲骨铮铮,正气凛然。在散文诗歌的教学中,从诗人的秉性中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家国情怀,从而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二、从诗人的生平际遇中感知家国情怀,塑造个人品德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因此,了解一首诗歌,就必须了解这个诗人所处的时代,这样才能了解诗人在写这首诗歌时的心境,继而更好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他达到心灵的契合。

讲解岳飞的《满江红》时,为了让学生从内心真切的感受这首詩歌的情感。从岳飞的生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讲起。岳飞作为南宋抗金名将,中兴四将之一。于北宋末年投军,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在收复失地,大战之时,却因宋高宗、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于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最终遭受奸人诬陷,被捕入狱。因“谋反”之罪被杀害。

《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开篇五句破空而来,刻画了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诗中既写了那段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也有他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的期待,更有他激励自己匡复大业的耿耿之心,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民族义愤力透字背,誓言犹在耳畔。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怀,震人心魄。学生在感染诗词之美的同时,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沉的体会。

三、从诗人的情怀中进行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情感观

每一首诗歌,只言片语中饱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生老病死、封侯拜相的深切体会。不同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不同,滋生的情怀也各不相同。无论是《离骚》中“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铮铮傲骨;或是“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的傲岸不群、坦荡磊落;或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躬耕陇亩之余,收获的那份田园之趣。无论是以旷达著称的王昌龄,还是以婉约闻名的李清照,字词种氤氲着一份浓浓的家国情。如清丽柔细的李清照,既有“凄凄惨惨戚戚”的儿女情长,也有“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于死薄殷周” 渗透的对国事的担忧。命运让她从上层贵妇人沦为民间嫠妇,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尝尽人间疾苦,却始终未向命运屈服,字里行间依然有对国家的深切情感。有国才有家,家国同构一体。《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高中是学生情感树立的重要阶段,应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观,让他们在正确的情感导向下,成长为一个有为青年。

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字阅读和鉴赏能力,或为了培养他们的情感的表达和欣赏能力,而是为了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观。而“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塑造了就会有正确的家国意识,能更公正地评价当下发生的事情,以更公正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1] 赵忠英 也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学刊》, 2011

[2] 杜永法.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D]. 《课程教育研究》2013

乡野情怀诗歌 篇11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赏析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 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请依赏析出一道题,并拟定答案。品古典诗歌 悟诗人情怀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释

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还家:一作“还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6〕宫女∶婢女。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此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请依赏析出一道题,并拟出答案。品古典诗歌 悟诗人情怀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语注释

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作品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作品鉴赏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 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 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请依赏析出一道题,并拟出答案。咏怀八首:

(1)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①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②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2)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越中览古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上一篇:感谢信的礼貌写法下一篇:拾荒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