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情怀散文

2024-08-06

木棉情怀散文(共12篇)

木棉情怀散文 篇1

木棉情怀散文

雨蹉跎,燕哼歌,今夕几何?看,木棉朵朵,红瓣似火,艳放山坡,大树怜香木相托。开尽其所,轻风拂过,温柔的抚摸……

岁月不温柔,愿童心仍在

今天是阳曦实践队正式开班的第三天。在来这里之前其实我是有些抗拒的,因为害怕自己适应不了这里的环境,更加害怕的是我不知道能不能过上我想象的那种充满纯真的.笑脸和欢声笑语的生活。但是现在我就体会到了,原来三下乡是这样的味道……

我在队里其实没有固定的角色,因为我们队的赞助活动在前期已经结束了。现在,我每天就到每个教室打打酱油和到后勤组帮忙做做饭。或许,有的人认为这种生活是比较无聊的,但是我却怡然自得。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地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从早上起床看到的是你们,到晚上倒下睡觉的时候看到的还是你们。突然觉得大家彼此之间的距离都拉近了许多。在白天,每个教室里都充满欢声笑语,大家都在很高兴的上课,虽然看起来似乎好吵好闹,但是孩子们其实都是很认真的在学习着,他们这种纯真是我所怀念的童年,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仿佛也回到了过去的欢乐时光,虽然很幼稚但是内心的喜悦是无法掩盖的。

现在的我只想珍惜和孩子们相处的每分每秒,突然感觉在这里待十天的时间真的好少,想到要离开就感觉好不舍。好珍惜那样一段时光,幸好我来了,跟你们这群人拥有了这样一段有你、有我的,美好的,让人难忘的时光。我不后悔。

供稿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阳曦社会实践队

木棉情怀散文 篇2

白先勇的散文大多是以回忆性的笔墨叙事怀人, 从中折射出作者的成长经历, 心路历程及审美理想。内容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和对亲人、朋友的痛惜哀悼。如《蓦然回首》、《树犹如此》、《第六根手指》等, 这类文章是白先勇散文中最动人、最动情的一类。文章表现的是自己成长中的痛苦与欢乐, 丧失亲人、挚友的切肤之痛, 以及无力回天的遗憾与无奈。《蓦然回首》从自己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厨子老央的《薛仁贵征东》、《说唐》到自己海外漂泊的茫然与仓皇, 其间有童年得病的孤独与寂寞, 年少的梦想与激情, 初涉文学征程的欣喜与激动, 更有母亲逝世、父亲归真的震撼与打击, 异国他乡的感伤与乡愁, 全篇对于生命来路的追索显得从容不迫, 闲散淡然, 其中却蕴蓄着成长经历中的每一份生命感悟。面对母亲的离去, “我觉得埋葬的不仅是母亲的遗体, 也是我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死亡, 而深深感到其无可抗拒的威力。由此, 我逐渐领悟到人生之大限, 天命之不可强求。”[2]这里, 命运的无常、岁月的淘洗, 直入心肺的绝望可谓跃然纸上!立在芝加哥的密西根湖边, 作者感受的又是“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奇异的感动, 那种感觉, 似悲似喜, 是一种天地悠悠之念, 顷刻间, 混沌的心竟澄明清澈起来, 蓦然回首, 二十五岁的那个自己, 变成了一团模糊逐渐消隐。我感到脱胎换骨, 骤然间, 心里增添了许多岁月。”[3]这是一份回首成长经历中的痛与悲时对生命的顿悟。

《第六根手指》是作者献给三姐的悼亡之词, 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天然天真的善良的心灵, 也看到这份童稚的天真怎样在世事的更迭和无常中挣扎终至于陨落。

第二类是对青春奋斗足迹的追忆。这类文章既有作者对逝水年华的感慨, 也有作者的青春豪情和对文学的执著追求。《〈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详尽介绍《现代文学》创刊的来龙去脉, 从稿源、编辑、经费、销路到艰难中的维持, 全面展示了《现代文学》如何在艰难中挣扎、生存的过程, 及这本杂志对台湾文学界的贡献。其它如《明星咖啡馆》、《岂容青史尽成灰》、《弱冠之年》、《文学不死》、《天天天蓝》和《不信青春唤不回》等篇, 道出了白先勇及其同仁们“不计名利、不计成败、前仆后继”, 孜孜追求文学理想的痴情和甘苦。所以, 作者感叹:“回头看, 也幸亏我们当年把青春岁月里的美丽与哀愁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变了篇篇诗歌与小说。文学, 恐怕也只有永远的文学, 能让我们有机会在此须臾浮生中, 插下一块不朽的标帜吧。”[4]的确,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每个人都是须臾过客, 惟有文字能记录、见证走过人生的悲喜和情怀。

第三类是对于其他一些人事的感怀、忆念和介绍。如《惊变》、《人生如梦》、《天上人间》、《邻舍的南瓜》、《流浪的中国人》、《秉烛夜游》、《边陲人的自白》等, 这类文章最多, 也最驳杂, 内容涉及摄影、绘画、戏剧、文学等各个方面, 其中更多地透露出作者自己的文学理想和审美趣味。没有生涩的术语和空洞的智慧, 他的评说总是建筑在冷暖自知的生命体验基础上, 就人论人, 就事论事, 绝不旁逸斜出, 既透露出平等的理解与感悟, 又不乏真知灼见。三类文章虽然表现内容不同, 但其中都回荡着一种苍凉的基调, 都折射出作者悲悯的人生关怀。回首来路的沧桑中渗透着作家成长、困惑、挣扎而坚忍奋斗的人生经历, 也渗透着作家面对芸芸众生的理解和悲悯。

2004年在接受《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 记者向白先勇提了一个问题:你希望通过你的文字传达一种怎样的情感?白先勇的回答是:“教人一种同情, 一种悲悯。我一直觉得文学写的是人性、人情。我们经常在挣扎, 人的内心都有不可言喻的痛, 我想文学可以写出来。”[5]可见, 在文学中传达出对人类痛楚的理解是白先勇的文学理想, 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树犹如此》无疑是浸透了白先勇深情的一篇文章。作者和挚友王国祥年少相识, 相知, 携手走过38年风雨, 一朝阴阳相隔, 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和痛是难以言表的。2011年白先勇在接受许戈辉访谈时这样描述:“我刚刚搬进买的房子, 在院子里种了三棵意大利柏树。后来它们长得很高很高很高很高很高, 然后突然间, 中间那棵就枯萎死掉了”[6], 白先勇一连用了五个“很高”形容那三棵柏树, 语气很平淡, 但显然时隔多年仍掩不住那份“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的辛酸和沉痛。文章并没有直接写作者失去挚友是多么的痛苦, 而是如话家常般告诉读者两人如何相交相识, 如何不辞辛苦整理花园, 亲手种下三株意大利柏树, 柏树的茁长见证了两人在异国他乡的相互扶持, 以及柏树无故枯亡, 好友旧病复发后的生死挣扎, 与好友一起抗御病魔, 并亲往大陆寻访名医, 直至送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字里行间传达的是一份风雨同舟、生死相依的深情, 更是一种无言的痛楚和无奈。文章最后写作者坐在自己的花园中品茗阅报, “抬眼望, 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 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 缺口当中, 映着湛湛青空, 悠悠白云, 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7]仿佛不经意的几笔却让我们深刻地体味到作者丧失挚友的沉痛和抱憾。

白先勇有着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情感经历, 出身宦门却走向没落, 年少辗转流离的漂泊, 因病被隔离长达五年的体验, 再加上异于寻常的情感生活, 这些形成了他独特的个人气质, 他敏感、细腻、孤独、落寞, 这让他的文字中总流露中一种无所归依的沧桑, 一种对流逝时间的怀念与追寻, 对世事无常的慨叹。《惊变》中叙写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的演出, 作者不仅感慨上海昆剧的沧桑历史, 更感慨时间流逝的无可逆转, 当作者与专家座谈而意兴未尽商议去吃饭, 无意中竟来到了自己当年的旧居, 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不由感叹“突然有股时空错乱的感觉, 一时不知今夕何夕, 身在何处。遽别四十年, 重返故土, 这条时光隧道是悠长的, 而且也无法逆流而上了。难怪人要看戏, 只有进到戏中, 人才能暂时超脱时与空的束缚。天宝兴亡, 三个钟头也就演完了, 而给人留下来的感慨, 却是无穷无尽的。真是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8]。

事实上, 白先勇的散文中不止一次出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样的词语, 时光的流转星移, 人生的变故无常, 使他的散文有着一种对人生了然于胸的淡然。《石头城下的冥思》从公元229年孙权建都, 到宋齐梁陈的兴衰更替, 到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抗战时期日本的南京大屠杀, 这座文化帝都见证了历史的风风雨雨。39年后自己重登中山陵, 历史兴衰递变的沧桑, 海外游子漂泊无根的怆然, 一齐涌上心头, 作者不禁发出了深刻的感慨:“然而阅尽兴亡的石头城仍旧矗立在那里, 人世间数十年的风波转折, 在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长河中, 恐怕也不过是一个随生随灭的泡沫罢了。”[9]

刘俊教授在他的《白先勇评传》[10]中用“悲悯”一词概括“白先勇在小说世界中所灌注的情怀特征”, 并指出这不仅只是一种“看取人生”的角度和立足点, 而且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品格和情怀气质”, 成为了白先勇作品的“内在核心部分”。其实, 这种面对芸芸众生的悲悯不仅体现在白先勇的小说中, 也同样体现在他的散文中。在《恐惧与悲悯的净化》这篇文章中, 作者书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给自己的启示:“恐惧, 因为我们也意识到我们本身罪恶的可能;怜悯, 因为我们看到人竟是如此的不完美, 我们于是变得谦卑, 因而兴起相濡以沫的同情。文学最大的功能, 大概就是唤起人类常常处在休眠状态中的恻隐之心吧。”[11]白先勇确信“宇宙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 正在默默的垂怜着世上的芸芸众生”[12], 这也是他的文字表现出来的态度和立场。

面对纷繁变幻的人生沉浮, 作者把自己的理解和同情诉诸文字, 传达出一份苍凉世态中的温情。由此出发, 人类情感、人生命运成为白先勇散文关注的题材, 人的生存价值、流变沧桑成为其思考和追索的问题。评价田纳西·威廉斯的《忏悔录》, 作者看重的是“威廉斯对他的戏剧创作锲而不舍、鞠躬尽瘁的精神, 以及他在爱与欲之间的彷徨、沉沦、追悔、煎熬。”[13]素描朋友顾福生的绘画, 作者感叹的是“这位台湾现代画的先驱, 对艺术的追求与狂热, 三十余年没有丝毫递减。”[14]《写给阿青的一封信》传达的则是对另类人生的宽容与理解, 他说“阿青, 其实在你之前, 也会在你之后, 世界上还有不少人, 与你命运相同, 它们也像你一样, 在人生的崎岖旅途上, 步履维艰的挣扎过”[15]。白先勇在评人论事、谈文论艺时很少做非此即彼的是非评价, 他关注更多的是人物风风雨雨的人生经历, 或是一段值得回顾的人生片段, 或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悲剧故事, 或是一次命运变迁的详尽过程, 白先勇表现出对人生最大的理解和宽容。他注重从人生经历和艺术作品中挖掘价值和意义, 将其作为一种生命体验, 由此肯定困惑、奋斗、挣扎而前行的生命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在作者看来, 这应该是我们看取人生的一种眼光, 更应该是一个文学工作者所应传达的人生情怀。

白先勇的散文没有那种手舞足蹈的大欣大喜, 更没有捶胸顿足的大苦大悲, 而是用一种朴素无华的文字娓娓而叙, 不紧不慢地回顾生命与世事, 没有浓艳的词语和激烈的口气, 也没有倾泻无余的情感喷发, 有的只是作者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的一颗赤子之心, 哀伤而不流于虚假, 痛惜而不流于做作, 淡淡的叙说中传达出渗透于心的沉痛, 世事无常的苍凉, 得失无奈的洞达。这种对来路的回首充溢着作者对风雨历程的苍凉慨叹, 更灌注着作者对浮世人生的理解与悲悯。

摘要:白先勇的散文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和对亲人、朋友的痛惜哀悼;二是对自己青春奋斗足迹的追忆;三是对其他一些人事的感怀、忆念和介绍。这些文章虽内容不同, 但其中都折射出作家对世事人生的沧桑慨叹, 对芸芸众生的悲悯情怀。

一个游子的思乡情怀(散文) 篇3

我的故乡山西翼城南梁乡南常村有许多民俗节日。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家家户户开始扫房子,曰“扫刮”,因为这之前怕灰尘眯了祖宗神位眼睛。窗户纸换新纸——旧时毛边纸。拆洗衣被。除夕夜是爸爸妈妈最忙的时候,剁饺馅,缝制新衣,洗脚。妈妈们妯娌几个合作蒸枣糕或曰枣果和红绿豆沙包。馒头上点食品红,以平添节日气氛。蒸馍最大的叫枣果,献祭和走亲戚用。吃时切割。蒸煮煎炸的食品要吃到正月十五。

春节写对联,爸爸教我们。火炉写“小心烛火”,柜上写“锦衣满柜”。给土地爷的对联:“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黄金”。初一一大早要穿新衣,还要戴新帽子,可是忙了一夜的妈妈,眼睛熬红,还发现有的扣襻没钉好、袖子没有上好。鞋子,那是妈妈一针一线指头流血缝纫的。鞋子必须很紧,才能收脚。所以要用鞋拔,或者用楦子撑开。穿久了,鞋子不跟脚,妈妈又得用针线把鞋帮缝紧些。

正月十五闹红火,土语叫耍故事。大概类似于鲁迅记述的社戏。这种红火曾普及村村落落。耍狮子、舞龙灯、跑旱船、走地灯、闹抬杠等民间社火形成一派欢乐气氛。常富甲耍虎,吃小孩,其子常永年被吃,又从尾部钻出,好像老虎拉大便。大家着实乐了一把。

打秋千是传统项目,比较惊险刺激。故乡南常秋千粗壮圆木建基于石碾之上,几根粗绳拽拉牵引保持平衡。今日大都市的过山车惊险游艺项目,可与之相比。传统荡秋千是在清明,农民没有丫鬟小姐才子佳人的闲情逸致,故改在正月十五农闲时节。打秋千本为宫中女子游戏,后成节日广场狂欢。汉武帝时宫中盛行打秋千。《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那时的秋千一定温婉纤细,是女子的勾当,香汗涔涔。

上世纪50年代农村放映电影,事先张贴“露布”,现如今叫海报。旧时代,露布是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士兵扬鞭催马,高举露布。幼时看电影,其乐趣不亚于捷报频传。最早观看的电影是《新儿女英雄传》,在本村场院放映。电影里有蒸馒头的镜头,蒸锅热气腾腾,农民们觉得很好玩,啧啧称奇,说,电影可是真的——旧戏剧舞台无法表现热气腾腾。看《柳堡的故事》,认得了“堡”字。电影放映机投影到荧屏上,孩子们故意在强光束里穿行,向荧屏投射各种手影。地上的胶皮电线,有人说上面带电,试探了几次,也没有被击倒。

农民吃饭喜欢用大钵碗,蹲在街口聊天,中间不用添饭,一次性盛够,一碗管饱。吃完饭尽管继续神聊,由妇道人家收拾碗筷。晚上串门不用敲门——食指弯曲敲门,我是到北师大上大学学会的。问路,不说“劳驾excuse me”,而是叫“大爷大妈”。见面语不说“哈罗”“古德冒宁”,而是问“吃了没有”,因为几千年就吃不饱——所以连亏也叫吃。来客不说Welcome,而说“来啦?”送客不说“拜拜您哪”,而说“慢走”,心里想的是快走。我不知道送人为什么要说slowly!可能是说safely。我考上英语系,大家乐的是我可以当翻译官——翻译也是官?不就是随团吃免费午餐吗?但我学会了说“劳驾您哪”。

南常地势高,饮水困难,井深十丈,挽水辘轳,井绳缠绕二层之多。井绳是用粗麻绳拧成,十分结实牢靠。天长日久,井下淤泥积淀,出不了水,要淘井。通常是有胆量的青壮下井,大热天也需穿棉衣下去。井绳要保证不断才行。南常村的井有苦水井与甜水井之分。平原村庄的水苦涩,南常村甜水沁人心脾。风水阴阳先生来往于阴阳两界,会外语,中介翻译,通晓幽冥之事,善察颜观色,罗盘指针,选择水源宜掘井之地。欧洲无井,不会凿井,饮河水。在他们,井的概念是天方夜谭。井是群居部落栖息之地必不可少的,故有离乡背井市井之人坐井观天井蛙之说。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南人未必能懂。小时听到的故事说,九天九地,凿井很深,掉到下界,骑羊归来。上穷碧落下黄泉,上天入地,叫人思绪乱飞。

族裔

安姓与朔方胡人有关。山西朔北雁门关外乃安姓发源地。外来移民相对勤劳。南门外便于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干活,故南门外富裕户居多。

1950年前后我幼儿时期,冬天,山上的农民用毛驴驮运煤炭下山换钱。当时平原农民能够烧煤的很少,出售煤炭赚钱就比较困难。山里的农民一人赶着几头毛驴,三四个人七八条驴鱼贯而下。面孔是黑的,衣服是破的。他们很少吃到白面。下山后我家是憩息的第一站,他们照例在我家歇脚,讨口水喝。看到我们拿的白面饼子,就对祖母说,“大娘,给我们吃一块饼子吧。”祖母每次瞪着眼睛暗示我们吃饼子要躲开他们。有时把我们往身后藏。可是幼稚的我们反而越是有人越是饿,每次见到生人反而故意当面讨要饼子吃。

大约50年代前期个体户时期,父辈哥仨把两口大缸(水瓮)埋在地下储藏小麦,估计此种古老储存手段乃旧时代防止土匪窃贼。合作化前后,我家楸树成王,桐冠蔽日,香椿吐翠。诗云:“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大概是合作化前,我家是单干户,互助组初级社社员见我们便讽刺呼曰“单干户”,似乎是“落后分子”的别名。有一年棉花丰收,卖花之后父亲扯回洋布,买了案板(杏木)、擀面杖、锅铲,全家喜气洋洋。记忆最清楚的是,爸爸这次为妈妈买了件毛衣,开天辟地第一次。我家后来还盖建瓦房三间。足见我家是三马一犁一车式过渡时期的经济收益人。

父亲是太岳老区小学教师。我小的时候,看到过许多太岳老区的教育文件。不能打骂学生等反封建内容,叫小时候的我眼睛一亮。那时大约父亲比一般人时髦些,穿过大氅,戴过瓜皮帽。头围羊肚子毛巾,似乎不适合父亲。记得他教我们漱口洗澡,父亲则刷牙。这在当时是比较罕有其匹地讲卫生了。父亲当兵回来带的夹层公文皮包,应该是真牛皮。父亲顾家,每次到县城开会,总放心不下家里,辄趁间隙中途回家挑水给孩子剃头。有人说他双手打算盘, 好像双枪英雄。

母亲黄桂兰,于卑幼有慈爱。1960年,瓜菜糊口。母亲每日参加集体劳动,不一会儿衣袋内重重裹藏胡萝卜潜回,旋即折返。嗷嗷待哺之幼子,方得存活!我家屋后头旧园子,自己可以种棉花种粮食。这块地几经易手,归了集体。园子、菜园子、房前屋后,属私宅,不属于野田。合作化以后,执行政策比较灵活的地方允许农民保留园子。许多人种粮种菜,缓解了短缺经济不足或者弥补了集体经济。我家桐树园后被归公。庭院大,种菜种玉米种果树,我们获益不少。我家院子里的花椒树花椒繁盛压枝,邻人随时采撷——炖南瓜少不了——南瓜浇面,好吃!家里子女虽多,但端阳节中秋节春节,妈妈总也改善生活。秋天旋柿饼。柿饼工序繁杂,几次晾晒,捂盖,令其长白毛(俗称“霜”)——一种富含营养的菌类。冬天储藏软柿子,做摊馍,用软柿子搅拌稀糊糊面做“油圪嘛”,做炒面(炒黄的玉米、谷子,黄豆,磨成面,和以软柿子,晒干,磨面粉),过年备馅,纺线织布,纳鞋底,备衬子。过年吃饺子、嗷嗷众口,稚子待饭,父母只能最后吃点汤面。

nlc202309081050

母亲蒸馍通常是我“烧锅锅”。为了火旺,要劈开干木桩或板柴作燃料。没有计时器——衡量时间的方法是点燃一炷香,烬灭撤火,或在锅盖上铺贴折叠四层厚的浸湿的农家土布,全部热干即可掀盖取食。母亲身体不好,每次宰羊,母亲将羊肝放在火炉边烘干吃。我知道这其实无益。妈妈病重的时候,襁褓中的幼弟忽然不吃奶,因为奶的质量已经不同。婴幼儿已经不喜欢濒危的母亲的体味。他头也不回地跟随婶母而去,没有常见的纠缠母亲的哭闹。母亲生养多,以此减寿。旧传统产妇坐月子,只能喝小米稀饭,不能吃这吃那,没有水果,没有蛋奶,没有鱼肉,不能和常人一样洗浴。她是旧观念的牺牲。

母亲去世后,父亲孑然一身。父亲不申请入党,不参加工作。姨表弟学大人口吻说他是“党外布尔什维克”。不过父亲的谨慎也太过余!我读高中时,一同学作文用阶级斗争观念批判王定一老师修正主义观念,说他“讲授屈原离骚乃传播封建观念”。我亦应和时局据理予以反驳,维护该师,自以为敢想敢说敢斗。党团书记支持对老师的批判。寒假父亲看到我文章,勃怒曰:“卷铺盖回来!”盖因父亲慑于当时风雨满楼,担心我成修苗之故(文革翼中果有大字报批王定一师且指涉我)。吾则少不更事,犊不惧虎。览此一文,诸君应知64、65阶级恶斗情景。1964年爸爸让常冠军叔叔书写条幅贴在家里:“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字体娟秀,很是紧跟形势。他们也捕捉到威严的政治气候。

合作化以后,我家子女多,生活水准每况愈下,多蒙社队父老看顾,分发棉粮蔬菜瓜果票证,嗷嗷待哺的幼弟,也算人头,各得一份,故能度过艰难世事。凭良心说,我家是集体经济的受益者。子女多,工分少,但基本生活有保障。我感谢南常村父老哺育了我们。

幼年生活在传统农耕文明中,货郎担是搞活经济流通的中介。农民用鸡蛋韭菜换取针头线脑。50年代中期才有了供销合作社。衣服上的线扣绊,不是西式纽扣。偏襟衣,打叠的大裤裆裤子。圆口布鞋不分左右,也不是高跟——高跟鞋保护大脑,也使人挺拔玉立。穿护肚的兜子。我脖颈上戴的项圈是银锁,为的是锁命。我小时候身体羸弱,妈妈让我佩戴长命锁。其上文字多为“长命富贵”。图案为麒麟、龙、虎等吉祥物。后来知晓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自己脖颈上的锁链,便不复佩戴。

儿童时代恶作剧,我有时欺负哥哥,往他碗里撒土。兄希孔仁厚,辄忍气吞声。偶然一次沾肉腥打牙祭,哥哥总是把梢子肉脔留在最后。我则全速饕餮净尽。我和哥哥吵架,父母总偏向我。那时候我在心理上常把茄子当白肉条吃——可怜的娃娃。经常吃长毛的馍馍。剩饭发酸舍不得倒掉(大锅饭以后不再有剩饭),加热再吃。身上长虱子跳蚤。冬天十冬腊月围坐火炉。不洗头、不洗脖子、不洗手腕。耳垂冻裂,手背是厚厚的黑“垢痂“,等等。流鼻涕的时候,爸爸说,“把挂面吃了”,于是就“吸溜”一声。那时没见过挂面,后来见了挂面,无论如何不会和鼻涕联系在一起。倒是和北京师大附近农民晾晒的宽粉条相似。这就是我童年的形象。

就在这段岁月,依稀记得,大人教我数数,我不能尽数。大家以为我弱智。我觉得孩子顽劣,不要早熟,就好。傻,并非坏事。大人蝇营狗苟,为啥让孩子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王祥卧冰凿壁偷光负薪挂角作七步诗呢。不会玩不会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千万不要让小大人赢在起跑线上。曹冲自幼聪明,未成年就病逝。你愿意孩子如此?

庠序

我是1953年春季入学,那时候还有“学前班”,名叫“幼稚生”, 半年后成为一年级学生。小学课本第一课是“开学了”(繁体字:“開學了”)。第二课是“工人做工,农(農)民种(種)地”。农民种地我见过,但什么叫做工,阿拉不知道。最后一课我至今熟稔:

“下了一夜的大雪,地上白了,树(樹)上白了,房上也白了。孩子们(們)唱着歌(兒)上学(學)去。”

一年级升二年级,默写“二喜的爸爸是个(個)农(農)民,他种(種)菜又种(種)稻子”,但不会写,差点留级。那个“喜”字就是拦路虎。当然也没见过稻子。

有一篇课文的故事是:狐狸假惺惺请白鹤吃饭, 一个大盘子盛面糊糊,白鹤无法吃。 白鹤后来请狐狸的客, 一个细脖高瓶子里面是美味佳肴,狐狸照样无法吃到嘴里。白鹤恣意大嚼。我当时一点儿也不知道寓意何在。后来知道了。可是我更知道了,人类原本天真无邪, 叫文化识字把人教坏。这分明是教儿童尔虞我诈。卢梭说,人从造物主手里出来的时候是好的,叫种种制度把人教坏。

哥哥的小学课本上说,“黄继光没有死”,爸爸问“为什么”?哥哥答曰,“因为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于是佩服兄长,也为黄继光黯然神伤。有一年哥哥参加县里少先队会,母亲特做一件新蓝布衣裳。那时我的问题常常是:“城里和关里,哪个远?”哥哥回来,我觉得就像现在从宇宙飞船回来一样,打问看见汽车没有,哥哥曰 yes!遂问,汽车多高?答,房子一样高!显然应付我。

50年代初期,南常小学的教师起初只一人,不开伙,轮流在学生家吃派饭。后来开伙上灶,但每年春节正月十五前,条件好的学生家长还轮流请老师吃饭——农家饭,算不上宴请,但比平素饭菜质量好一些。桌椅板凳要从家里扛,各位家长识大体,有条件的甘作奉献。学生如果被赶出学校,就要扛凳子回家。放假搬桌子离校。冬天墨水结冰,教室冷得只跺脚搓手。清晨从家里带馒头饼子,两节课后回家吃早饭,叫“饭时饭”,一日三晌,正午餐叫晌午饭。这是传统农耕文明,至今旧习不改。取暖的煤当然是村民奉献,国家穷呀。曾经小学厕所不分男女,门口一块木牌,正反面分别写着:“厕所有人”“厕所无人”。我和堂弟有一次恶作剧,故意翻到“厕所有人”一面朝外。那时已经废除用花椒木板子打掌心。大一点的孩子知道,花椒木板子打手心,极疼呀。我没有挨过打,这得感谢封建制度被废除。

挫折和灾难是良师益友,养尊处优的条件是成长的大敌。在表扬和赞美中悠然自得,无异于饮鸩。从小鼻涕邋遢不一定是贱民。一个娃娃,不该自小就周正体面、正襟危坐、老成持重、光华四射,浑身玲珑剔透,有优越感,做个小大人,出入老师办公室,人见人爱。早早“解事”、神童天才,就早早谢世。千万不要迷信神童天才少年大学生。大器晚成。孩子就应该淌鼻涕浑身是土,少年不识愁滋味。失却孩子的天性,人小鬼大,顶门树杈,不好。我甚至认为,终其一生,我们都应该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保持童心。不争第一,在快乐和贪玩中学习。

nlc202309081050

我从小的操行评语常常是“聪明,学习好”,紧接着就是“希望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其中包含的批评是不言而喻的。我历来不是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不受老师宠爱,当不了干部,也不想着当干部。遭遇白眼是家常饭。我希望以后的娃娃不要做考试第一、门门优秀、老师垂爱、家长宠幸、听话乖巧、玲珑剔透、三好五好、奖状满墙、上光荣榜、佩戴红花、操行评语满堂彩、排座位受老师照顾、搞关系学、得宠邀赏、见机而行、街坊邻居见面就夸的得意门生。你那个第一名含金量可能得打折扣。在批评中成长吧。默默无闻、备受冷落、不受宠幸、跌打损伤、经常受到严厉批评、遭遇不幸和灾难,那是一所大学校。一帆风顺,受宠若惊,是大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个仲永和孔融,是反面典型。率性而为吧。

小学生唱国歌,“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不解其意, 以为是“毛泽东的炮火前进”。(翼城方言,泽念zhe)。“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歌曲,男孩子故意唱作“我是一块冰,吃了肚子疼”。还唱过“二呀么二郎山呀高呀么高万丈,枯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许多年后才知道意思。唱过“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禄江”,“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背负,就不知什么意思。

50年代推广普通话是走向世界的初步,就是学撇洋腔。几千年了还要学说话,用舶来品拼音字母ABC。全国推广普通话,一种腔调,好似英语的音标。最早注音字母是ㄅㄆㄇㄈㄉㄊㄋㄌ,这玩意儿就是从外国进口的,为共产主义作准备。老师们开始撇洋腔,鸟语,夜(ya)个黑了,说“昨天晚上”或者“昨儿晚上”,就饶有风情。一个最广为人知的笑话是:“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如果不加标点,就有歧义,分别是:“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行路人等不得,(可)在此大小便”。这个故事全国各地引用。

大鸣大放的流风余韵传到南常小学是1958年的事,学校号召小学生鸣放写大字报。我哥哥聪明,说南常村引南梁池水开凿挖掘沟渠(干涸无水),将来战争打起来,可以做壕堑工事(那时的人以为美帝会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毛主席说准备世界死很多人)。他真聪明。我也鹦鹉学舌,贩卖学问,和同学议论,结果被姨表弟揭发,写到大字报上。同学们不落井下石,学写大字报也是轻描淡写,不会动真格的揭发小伙伴。后来传达城关中学几个走读生被判为反革命集团的事,因为他们在放学路上自封为总理、主席、元帅。我想起我的儿子小时互相封官许愿官拜元帅大将,知道这分明是冤案。打扑克当皇帝接受进贡,应该无罪。几个十几岁的娃娃要篡党夺权?打死我也不相信。大人们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把印把子夺来夺去,封侯拜将,却把游戏的娃娃送到监狱,失去读书发财当官的机会。每念及此,我就悲从中来!

50年代,南常村一进南门,雪白的石灰墙壁上书写的是刑法与民法通则,毛笔字楷书工丽雄健遒劲壮美,张宗亮、闫广元们笔力遒劲!显然我们想依法治国,按规矩执法,可是事与愿违,天不遂人愿的事儿时常发生。马克思说,你要走进这个房间,却走到另一个房间。就是这个意思。1958年大跃进忽然兴起墙壁宣传画,“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员都是向阳花”,娃娃们抱个大玉米,笑靥绽放,靡不夸张。村村都是宣传新气象。

说到阶级斗争,那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南常村未能摆脱时代共性通病和局限。土改时听说吊打地主,致使其大小便失禁。那个时候斗地主可不像现在“斗地主”好玩。1957年反右,原村长孙福祥成为批判对象,书记挂帅夺印。集体食堂开饭,满锅稀糊糊热气腾腾,饥肠辘辘的社员聆听训政:“要防止富裕中农胃口,资本主义思想。”想吃饱饭就是资本主义!我当时的胃口不过就是咕咕作响。大食堂时代,饭票是油印在牛皮纸上的,加盖事务长私章。起初是携带碗筷,个个跃进,后来大锅清水汤,便允许用饭罐打回家,自己再加点干稠些食物。1958年的事情记忆犹新的还有:全部劳力包括少年的我们,到武池修公路挑灯夜战白天黑夜连轴转。哈欠连连,四肢酸软,的确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周围全是陌生人,叔父(就是三爸)带领我们偷偷逃离,扛着铁锨,踩踏松软泥土,慌不择路,深一脚浅一脚,到北梁舅舅家避难,混一碗饭吃。这是一生唯一一次当逃兵。

我读大学,知道自己得益于南常村不少。我至今感怀不已,欲报无由,只能感铭肺腑。文革中哥哥受那个时代局限参与运动,但友邻村民彼此还是能宽容共处。我们一家安然度过艰难时世,我感谢乡邻。

责任编辑 师力斌

木棉花开散文随笔 篇4

踏着春风悄然伫立枝头,一双期盼眼神眺望着这个世界。期待一场美丽邂逅,期待一起同欢共舞,期待一路相依相伴。如果期待没有期限,即使是在行走千万年的孤寂,棉儿也会风雨无阻的每年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穿上一套火红的衣裳站在最高枝头翘首以待,等待她心中的恋人。

在这姹紫嫣红,绿叶娇滴欢聚盛会的季节里,棉儿捧着一年一度的思念早早伫立枝头,期盼与恋人相聚的心如一把火焰在满枝丫上燃烧。一身红而不媚,艳而不娇的棉儿每年都会来到这里痴痴等待。她的一片痴情感动了风,感动了雨,感动了阳光,感动了身边所有人。风想带她一起舞动,想让她忘记等待时间的煎熬,但棉儿不违心所动,她怕在起舞时错过了与恋人相遇。雨想给她洗掉一身火红的妆容,但她婉言拒绝,她怕她变了另一种容颜,她的恋人会认不出她。阳光像一位慈母温暖着棉儿的心,棉儿在红尘中对爱的向往至始至终都是一片炽热,从未因未等到而冷却了心,从未因未得到对方的回报而暗自悲伤流泪。在爱的洪流里她是如此的勇敢与潇脱,在纷纷扰扰的诱惑中也不会移情别恋,她就是这么一直静静守候自己的.恋人绿叶。

距盛会伊始已有好些时日,越来越多成双结对的恋人手挽手盛装出席到场。瞧那缓缓走来的火焰花,身着红艳艳的大红裙在恋人呵护下是如此的绚丽夺目,当风奏起一首悠扬乐曲时,他们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羡煞旁人。越是欢闹越是甜蜜,越是棉儿的冷清孤独,自己来得最早却还迟迟等不到恋人的出现,有那么一霎那娇红的脸庞浮起一丝楚楚忧伤。棉儿就这么独自伫立在各色各样衣着华丽的众人中强颜欢笑欣赏着别人的美丽与欢乐。在这么美好的日子里,她只想与她的恋人见一面,哪怕没有拥抱,哪怕只站在对方一步之远目视一眼,她想要的一点点却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众人都知道棉儿在等她的恋人,虽然看不到棉儿哭红的双眼,但还是看得出她那双落寞的眼神。知情的人都为棉儿感到惋惜,她的痴心一片感动天感动地,即使是这样也得不到上帝的眷顾。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棉儿隐隐约约听到了大家窃窃私语,原来与自己恋人相见只是一个梦,一个不会实现的梦。

不掉一滴眼泪,不等到宴会结束,不等到在枝头凋谢,如果我的离去换来你的出现,那也没有什么痛惜的。当风再奏起乐曲时,棉儿提起裙摆起身,在空中旋转几圈,她的舞姿是如此的感人肺腑,这是她与她梦中恋人告别的舞,只有这样做她的恋人才能出现。满地落红仍未失色,抬头仰望你的出现直至化为春泥。

年复一年,即使只是拥有一个梦,在梦里等过,盼过,想过...足以。

木棉花的季节散文欣赏 篇5

作为一个南国长大的孩子,木棉花出现在我生命的每一个年头里,只要流年不羁,那故事便年年相似的上演着,带去了许多的红尘旧梦,迎接着下一个花开时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红尘里,那红彤彤的花瓣铺满了时光的每一个角落,纷繁而依旧独自一叶。那木棉第一次进入我的记忆便要追溯到梦里的孩童时代,朦胧中,彼时的自己正驻守在那校园木棉花开的小径,一连数日,只是为了等一枚新落下的带着馨香的花朵儿,送给我的新女同桌。那个时候,梦想不仅纯真而且可以细细道述,友谊可以用许许多多的方式表达,春天过后的木棉还没有那么快换去它那含苞待放的脸孔而变成摇摇欲坠的盛开之花 。后来,过了那么些年,一切却都似恍然如梦般遥远。自己不再会为了某个亲近的人而去凝望待放的花儿数日,也不再细细观察那些个花儿的容貌,每每遇上那些花落,只是匆匆几脚而过,纵然踩上去了,只是在心里悄悄提醒自己下次留心脚下罢了。

再一次木棉出现在我的记忆中便是那初等中学毕业时候了,“花开花舞花落泪,云影日相随”。那花儿定是一直在注视着我们黑板上的倒数日期,那不仅是将近毕业的我们离开母校的倒数,更是那注视我们三年的.那一棵木棉花树与我们告别的日子。它明明已经陪伴了我们三年,而我们能感受到它存在的时间只有短短数月,那些日子里,我们摇它的身子,捡它的花朵,或拿来用药或拿来玩耍。

那一天,当我们考完最后一个科目,同桌与我便像是约好似的赶在夕阳下山前再回来母校重温那已成过往的岁月。不经意间,同桌哼起了“大约在雨季”,于是,两个人两把嘴,寂静的校园飘起了摇曳的歌声,“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的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同桌说她要送我一朵花,随即便转身走向那根木棉树,用力地摇了几下见不动,最后还是在她的脚踢之下,那木棉树终于缓缓落下了一朵暗红色的花儿,再往上瞧,那树上早已空无一物。我不知道那树挨了一脚痛或不痛,但我知道至少还有人记得它并且默默的关注着它的花开花落。也许,那一朵花儿坚强地留在树上,就是为了等到有一天有一个人想起它并且把它摘下送给另一个人,此时的它在生命的极限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夕阳下,两个人,一朵花,彼时的岁月是火红色的,而在飘满花瓣的路上,木棉花让回忆不曾褪色。

能忆起的另一段关于木棉的时光却充满着伤感和凄清。那段回忆是一场雨,一场梦。那个午后,上苍似乎伤心透了,它落下了一地的木棉雨,潇潇洒洒。待雨稍小了以后,我撑起一把伞,背起书包,那是高三的我起的最早的一次午休,踩在洒落一地的花瓣上,脚下发出吖叽吖叽的响声,那清脆的声音好似表达着花儿对飘落的不情愿。

那以后的我每次重回高中忆旧都是选择在雨季,以便撑起伞,拾起一片片飘落的花瓣,拾起一天天在这里的年华、一张张在这里的面孔还有那一段段在这里的往事。

在大学第一个春天的我选择驻足在一棵最大的木棉树下,我相信那最古老的身躯也必然见证着最多的往事,能够唤起最多人的往昔。树下的我,脑海里放映起了那些往事的纪录片,那些个黄昏,那些个面孔还有那些个雨天浮现在荧屏。

木棉落尽光年不殇优美散文 篇6

红尘如烟,时光惨淡。几度关山月,千转流回。年华如水逝,万千妖娆谁与怜。

落花惆怅了东风,柳酒浅酌怜素颜,且行,且歌,且珍惜。潮涨潮落淹没了细密如丝的伤,明媚三月是谁遮掩了层层思念的网。

千山暮雪,雁鸣齐飞。四季花绽,浅描黛眉,守候某日君归还。迈过万水,踏过千山。一路坎坷,赶往你在的地方。暗香盈袖,思念已瘦,弱了年少时。流年逝水,痴情难断,容颜老。

相逢必然充满未知的惊措。但他说,今生许你一池温暖。我要你比我幸福。

你满襟热泪,以为抓住了一把稻草。从此可以相濡以沫。

你安静着,如一株木棉花安然开放。你允了自己的心,开出一朵尘埃落定的花。

那一道瑶光,在还下着滂沱大雨的夜里竟然有了阳光的气味。墙角的小花,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展颜欢笑。

他说,小心翼翼地问:我可不可以成为你的唯一?

良久,缄默不言。只道,容我再思。

三思再三思,怕是辜负那人的百般宠爱,怕是无力承担如此昂贵的诺言。

最后,她说,我可以成为你唯一的红颜。让唯一成为形容词,她想这样就可以减少伤害。

无从得知,你的回答让他淡却了念头。那些矜持让彼此失之交臂。

良久的良久,季节轮回后的某日。他面色忧伤,她看着视频里的他,泪流绵绵。他的泪清澈透明。

时针转了一圈又一圈,许久,他说,找个好人就嫁了吧。你忍着眼眶将要沁出来的泪,低眉默言,回来吧,你回来抱抱我。这样,我才有理由嫁给别人。

他的泪就那样轻轻落下,滑到腮边。你看到了,拼命地忍住心房丝丝痛楚,直到再也止不住的.抽泣声。

他说,别哭别哭,我会心疼。

你说:你还欠我一个拥抱。

你不敢说,我想你。到如今却不能再说那三个字了。怕只怕,想念的话一旦微声出口,全世界都会引起相思。

[ 此岸彼岸,不相见,相思念。]

前世今生,或许你我皆是执着之人,一眼笃定那未了情缘。这感觉不需要太多的解释,跟着自己的心走。至少不会后悔这一场不经意的遇见。小心珍藏与他的每一个细节,霸占他的每一份温暖。

她想着,念着,如何疼爱这场盛大的相聚。在这炎热霉菌泛滥成灾时。

遥远的眺望,坚持着那份守候。

念君安,几多情思,几多愁。君可安好,君可念红颜一笑夺倾城。所有的故事在终结的时光隧道里,浸泡在这场盛夏云雾中,悄无声息的,发霉,变质。

一场瓢泼大雨之后,天空逐渐泛起白光,毫无声色的,闪着刺眼的光芒。我不敢睁开眼睛,我怕一睁眼你带走我所有的梦。

我在自己编制的梦里,用苍老来疼爱你,一直,一直。

我看见你身边的明媚,不生惆怅,不生泪。想念未减,思念不还。蔷薇花开,流年变老。木棉落尽,光年不殇。

陕西情怀散文 篇7

中原大地上一朵艳丽的花朵。

山是他的脊梁,水是他的血液

脊梁如巨人一般撑起大地,

托举着力量的巨石

狠狠地砸向大地

发出隆隆声响。

水害怕这般巨响,

弯曲着身儿流向远方。

从南到北分布不一。

小草喜欢水儿养育着他,

小鸟热爱水儿的影儿。

越过数道坎儿迈向远方,

脚步如今坚定。

他见证了这里的人儿一天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他存在的那一刻起,

勇敢地站在那里,

看着勤劳的陕西人。

在山的保佑下,

在水的滋润下,

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抬头看着这片大地,

想想昨日的故事,

怎人不叫人留恋。

这就是我的家乡,

一个见证中华文明的.地方,

充满着神秘与遐想。

一个见证奇迹发生的地方,

充满着冒险和探索的地方。

怎能忘记这就是中国的名片,

没有华丽的色彩,

大海的情怀散文 篇8

沐浴着海岛夏日的阳光,我和妻儿一同来到位于海甸岛白沙门东面的南渡江入海口,乍一看,南渡江边的绿化带草木葱茏,堆青叠翠,很有热带海岛的特有景致。环岛公路、带状公园、亭台栏杆与附近的建筑物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现代滨海城市的精美画卷。沿着用红色油漆刷成的人行道继续前行,穿过葳蕤翠绿的带状公园,便可看到白色的大理石栏杆,顿时,眼前豁然开朗,缓缓而下的南渡江尽收眼底。

我们在临岸的望江亭中稍作歇息,妻儿不失时机地在一旁选景拍照,忙得不亦乐乎。我拾级而上,在栏杆边驻步,目送着江面上过往的船只。远处,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我极目远眺,烟波浩渺的`南渡江入海口便赫然入目,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宽阔的海面令人心旷神怡。或许是近日频降暴雨的缘故,此时的江水有些混黄,让人不由想起了奔腾咆哮的黄河。江水汩汩而下,静静地流入大海。

随着江水的不断涌入,海面上呈现出数条颜色深浅不一的“彩带”,只见颜色逐渐由浅蓝变成深蓝,海水、江水之间泾渭分明,清晰可辨,令人惊叹不已。由于临近傍晚,偶尔,海面上青雾飘浮,朦朦胧胧,扑朔迷离,仿佛在天地间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多少让人萌生一种不能欲穷千里目的遗憾。

海风夹杂着碱涩的味道扑面而来,凉爽而舒适,令人心旌荡漾。天边落日冉冉,天空仿佛刚被洗过一般,看不到一丝杂色。在湛蓝的天幕下,我的脑海里似乎只有附近景物的剪影,视线始终追逐着海面上浅笑的浪花,渐渐的,我的双眼开始有些迷鳌N乙性诶父松希仿佛自己是站在一艘疾速行驶的油轮甲板上,顺着漫长的海岸线乘风破浪,奔向前方遥远的天际。

远处,在苍茫的海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近处,层层波浪相互追逐嬉戏,深情款款地轻拍着海岸,或缠缠绵绵地亲吻着洁白的沙滩。阳光,沙滩,海浪,在我的面前铺展开来,宛如一幅动人的水墨画,令人心醉。

此时的南渡江犹如一条奔腾的脉搏,滔滔江水为大海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尽管如此,雄浑壮阔,碧波万顷的南渡江水在大海的面前却仿佛是江河中的一滴水,实在微不足道。望着漫无边际的大海,我突发奇想,天底下不知有多少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海,它们最初也不过是由涓涓溪流汇聚而成,这些水源,它们或从山涧、草地或雪山,经过日积月累,最终才汇聚成河,奔流入海。

大海犹如一位婉约的少女,她圣洁,善良,并有着与生俱来的高尚情怀,向我们敞开自己温暖的怀抱;大海又犹如一位沧桑的老者,他深沉、博大、雄浑,深藏若虚,他不分国度,不分彼此,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资源。大海是有生命的,潮起潮落,是大海深情的呼吸;惊涛骇浪,是大海独有的性格,我们只有掌握了它的习性,才能更好地驾驭它,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大海被喻为地球的肺和肾,我想是有道理的,我们只有善待它,才能得到它无尽的回报。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地攫取和破坏资源,人类则有可能在文明的进程中自寻毁灭。

浩瀚大海充满了神奇,从古到今,尽管海纳百川,却从不因此而造成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源于它的博大和深藏若虚,大海的美名也因此得到千古传诵。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落日的霞光轻洒在苍茫的海面上,宛如一条金色的飘带,流光溢彩。当我再一次遥望大海,此时,太阳的光辉已渐渐收敛,海面上开始变得有些暗淡,喧嚣的海滩也恢复了往日的沉寂。

雪后情怀写景散文 篇9

的第一场雪,来了,又走了,渐暖的天气托不住雪的执着,冻了又化了。一直迟迟不愿动笔,却念念不忘,是心已老,抑或是忧伤的心情酿不出甜美的文字。真个是我的冷漠亵渎了你的美丽。这第一场雪啊!

亦如往年,雪落的当儿,会激动,会欣喜,象期盼了三季的好朋友,终于相见,虽无言却也挚烈。煞白的雪,连眼神也分外纯净。看雪花飘落的`从容,看雪花飞舞的轻盈,看雪花自由空灵。你的心亦会干干净净。轻轻松松。只为遇见这第一次的雪,亦迷恋陶醉整个冬季。

伫立雪花堆砌起来的银色世界。抬头感受雪叶亲吻的温度。闭眼细听雪花开放的声音。整个世界只有宁静,只有洁白。只有雪花碰撞时的簌簌细语。偶尔有闲,去野外,看原野苍茫,你的思想会情不禁游驰到另一个简单浪漫的童话白宫。没有硝烟,没有吵闹,没有伤痛,即使荒凉,也亦平和安然。你亦不想回家,只想尽情享受这难得的雪中胜景。

雪后的世界,依旧银装素裹。依旧明亮清爽。而今,只可惜没有了往年的兴奋、喜悦。却平添了几许惆怅,几许无奈:这一切悄悄地来,默默的存在,轻轻淡淡。但终会悄悄的离开啊!

同窗的情怀散文 篇10

曾记否,我们当年学文化,也兼学别样。拖拉机五铧犁圆盘耙,从田间来到了教室的挂图上。我们和父辈一起畅想,畅想农场机械化的未来。神奇的黑土地上,我们梦想已经成真!

曾记否,我们踏着冰雪,拉着小爬犁,四处捡拾粪肥,支援农场生产。我们那时就学会了不要去讲苦脏累,我们那时就学会了站在冬天看得见秋天的收获。所以,希望和梦想伴随我们终生。

曾记否,公路边防风林外,我们种植的.甜菜,绿叶宽阔,茎块硕大,大人们都得为我们点赞!从那时,诚实劳动的品质就铸进了我们的身躯,让我们受用一辈子。

曾记否,我们顶着北风,徒步去一连俱乐部,看《闪闪的红星》。银幕上,苍山翠岭间,竹排载着潘冬子,迎风破浪去战斗;银幕下,寒风如同看不见的针,刺痛着我们,却也绣出“岭上开遍映山红”的理想之梦。

曾记否,我们的校园里热情似火,黑板报上是正能量,大字报里有斗争哲学,赛诗会上可以背一句语录,运动会上生龙活虎。四十年,弹指间,而今我们年华依然青葱!

曾记否,秋风染黄了青纱帐,我们去连队掰苞米。少女少男的眼神穿越垄间,相遇的一刹那,红了两张脸。那青涩也清澈的眼神,永远收藏在各自的脑海深处。今天,我们可以把沉睡的记忆唤醒。

梅干菜情怀散文 篇11

在浙西山区四散里,大凡四五十岁以上的人,特别是在外读过书的人,对于梅干菜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爱之、恨之、痛之----犹如打翻的五味瓶,说不出个种的味。

七十年代前,梅干菜是当时在外读书人的首选,也是必选。那时家家户户条件都不好,就是一点学费也是借的,学校一般只对老师卖菜,学生也买不起,同学们都是自带菜。带蔬菜容易变质,鱼肉平时就难得见到,带荤腥也不现实,剩下就只有带这不易变质的梅干菜了。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星期天买点肉混在梅干菜里面炒,炒出来的梅干菜油光黑亮,香喷喷的下饭可好吃了,条件差一点的人家就只能用菜油抄,干巴巴的梅干菜泛着黄,毫无亮光可言,当然派饭难以下咽。那时的学校都是由学生自己带米带饭盒,付给学校每餐一分钱的蒸票。有的人家梅干菜放在不老罐(搪瓷罐)中,过一二天花一分钱的蒸票到蒸笼里蒸一下,像我家不老罐也没有,梅干菜装在装罐头用的玻璃瓶中,一碗梅干菜刚好一瓶,要在学校吃六天,从星期日的晚上一直吃到下星期六的中午。冬天还好,梅雨季节到星期四五,玻璃瓶中的梅干菜由于不能上蒸笼,上面会长一层霉变的白毛,没办法,检出白毛继续吃,不然就吃白饭了,吃的清口水都满上来。那时如果有哪个同学开恩说,“到我这里夹点干菜吃”,真有一种感恩不尽的感觉,尤其是那种油淋淋的刚蒸过的梅干菜,那种带着油香夹着梅干菜特有的气味,闻着享受极了 。

梅干菜想不想吃,爱不爱吃,虽嘴长在你身上,但由不得你,吃也罢,不吃也罢,每个星期必带之菜。几年书读下来,梅干菜伴随你几年,真的让你爱恨交加。恨吧,它毕竟与你一起度过了初高中,几年下来,梅干菜尽管难咽,但还是有些难以丢弃的感情在里面;说爱吧,如此难咽的梅干菜,天天与你打交道,一看见就让人生厌,恨不得将他打入十八层地狱。有人毕业了,发誓这一辈子再也不碰这不是人吃的梅干菜了。

人是有复杂情感的动物,有时真的是会“好了伤疤忘了疼”,毕业工作几年后,自觉不自觉的会常常忆起曾经令人生厌的梅干菜。由于条件好了,大鱼大肉过后,对家乡的梅干菜会愈加思念,于是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会打电话叫老家的父母邮一些家乡的梅干菜 。不过现在梅干菜的做法跟过去不一样,现在不是没肉吃,而是怕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比较好的做法是:切一斤五花肉,切成长5-6公分,宽约3公分,厚约0.3公分的薄片,在锅中中火熬出部分油,将4两左右的梅干菜用水快速洗一遍沥干倒入锅中与肉一起翻炒,次第加入料酒、白糖和上好的酱油,充分翻炒后装入盆中,然后移至高压锅中,旺火烧开转中火蒸15-20分钟,一盆乌黑发亮香气扑鼻的梅干菜就大功告成。五花肉酥而不腻,入口即化,满口留香,令你终身难忘,欲罢不能。

在四散里的农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梅干菜,梅干菜经久耐放,家里没菜时随时可拿出来做菜。过去在外读书、出远门打工的人的必备菜。

做梅干菜的原料大多选用农户自种的蔬菜,如九头芥、雪里蕻、落汤青,也有到野外山上去拔荠葱(一种比家里的小葱粗壮得多的植物)的,用荠葱做出的梅干菜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就是太费时间与力气,辛辛苦苦找一天也做不了一碗,故做的人家不多,所以谁家若有荠葱梅干菜是值得令人羡慕的。

梅干菜具体的.加工方法是:将蔬菜用刀整棵砍倒,放在家中摊开自然风干2-3天,或可在阳光不十分强烈的情况下摊晒1-2天,再将摊瘪后的蔬菜用清水充分洗净,用菜刀切成1公分左右的小段,再用适量的盐充分拌匀后放在缸中压实腌制约三天,取出沥干水分后均匀摊薄在竹筛上放太阳底下暴晒,晒干后,还要放入饭甑在大锅中蒸,旺火烧开直到饭甑盖冒气转中火再蒸半小时,最后将蒸过的梅干菜薄摊在竹筛上放太阳下晒直到干燥为止。

这样经过砍菜―摊瘪―切碎―腌制―晒干―蒸煮―再晒―成品七道工序,梅干菜制作就大功告成了。同样的原料,技术掌握不好,成品就差,有些人的梅干菜带些酸味,那是腌制过了头。腌制的时间不够,做出的梅干菜淡而无味。别看小小的梅干菜,里面的学问还不少呢,要想做的好吃需认真仔细的花费一番功夫。

四散里还有一种叫酸干菜的,新洋芋上市,刚好是割小麦的季节,用酸干菜烧洋芋小麦面可好吃了,不信的话有机会到四散里去尝尝,非吃上三大碗还直呼不过瘾。酸干菜的做法其实简单,比做梅干菜少了许多的工序,腌制时间长一二天,然后直接晒干就行了。

现在不比以前,条件好的多了,梅干菜一年难得吃上几回,只是偶尔换换口味调节一下。在过去社会动荡荡的年代,梅干菜是四撒里村民的“救命屁”。此话怎讲?容我慢慢给你讲一个发生在四散里的与梅干菜有关的故事。

解放以前,天下大乱,居住在偏避山区的四散里也同样难逃厄运。逃长毛、逃北佬、逃日本佬,劫难一场接一场,每当灾难来临,百姓只有逃命,快则一二天,三五天。有时需躲避一二个月。这么长的时间待在山里吃什么?对了,这就是问题所在。逃进深山老林,做饭又不能生火,就只有吃干粮了。富有的人家带米胖豆,穷人家平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米用来制作米胖豆。米胖豆的制作方法是:将大米与青豆用水浸泡一天再用箩筐沥去水分晒干,再在铁锅中用细沙炒制,待干米发胖时用铁丝筛筛去细沙即成,青豆要单独抄,炒熟后混入米胖即可。穷人所能充饥的只有梅干菜了,所以那时光,家家户户酒坛里都装满了梅干菜以备不时之需。逃难不为吃好,能不饿死就不错了。避灾山上肚饿难熬时抓一把梅干菜就着山沟沟甘冽的泉水,吃饱了很耐饿,且梅干菜本身有盐的成分,又能当饭又能当菜多方便。

话说长毛弄里,长毛来到了四散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一听到风声,带上平时早已备好的里面装满了梅干菜的“警报袋”,逃亡大山深处。来不及逃的或被杀、或被掳,可怜女的都被贼匪奸淫。四散里有一财迷,舍不得家中的银元财宝,于是装了满满一大袋逃往山里躲兵灾。一天过去了,肚子饿的咕咕叫,忍一忍吧!看见一大包银元在心里还是踏实的。第二天,肚子饿得实在有些难受,找到村民说:“我用一个银元换你一把梅干菜如何?”这要在平时,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虽有人动心,但无人行动,大伙都不愿意调换。到了第三天,财迷饿得两眼昏花,看着一大包银元,拍拍胸豁出去了,“有钱能使鬼推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四散里的俗话不断涌现在他的脑海,心想:我用人家一辈子都积累不起的财富与人调换一“警报袋”的梅干菜总可以了吧!与人相商,结果大大出乎财迷意料之外,纵你有金山银山,穷鬼们就是捂着警报袋不换,因为村民们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没了命要最多的钱财又有什么用呢?况且躲兵灾是不知道躲到什么时候的。可怜的财迷最终死在了贪财上,当然,人死了财宝也成了他人的囊中之物。

感悟世间情怀散文 篇12

有些是天性,与生俱来,毫无办法,谁容忍自己的任性妄为,谁守护自己的小心翼翼。愿意给很多人关怀,愿意听你们的言谈,愿意接受抱怨的牢骚。可这不是说我有多么好,只不过是怕他人失望,怕喜欢的也留不住。平凡安静,偶尔浅笑。有一点点的善良,有一点点的温暖。其他的就是叹然惋惜,让人不屑的差劲。固执如我,何以付君意。

我曾说,若伸出手无人抓住,则再不言及。其实,我是很容易死心的人啊。同理推之,很多事情错过就是错过了,无论如何都回不到过去,我很残忍,一点没错。

亲爱的朋友,你有着我见过的所有人里最美的侧脸,最明媚的笑颜,最幸福的摸样。

有些人总以为自己是公平的,以为交换过就互不相欠,以为给予的就是对方想要的,以为听不到声音就是毫无抱怨的心怀感激。那样的.人,活得自在很多,他们不会知道有呼啸而过多的疼痛发生,不会知道安静下是无法言语的悲凉。

会在万家灯火的时候写东西,字迹潦草模糊,语言支离破碎,勾画之间不过是自己心思的暗涌。写一些人写一些事,写你们的摸样,写你们的闪亮,写自己的溃败,写自己的黯淡无光。很多人,或许我们这辈子都没办法有现实中的交集,然,已成歌谣,就那么深深浅浅地吟唱着,风吹过,文字冰冷。

烟花漫天,一瞬间,心事变得透明。

喜欢穿宽大的衣衫行走,步伐急速而浮躁,我不是安定沉稳的女子,手指抚过人烟中的空气,常常感觉到自己的格格不入。

我在想象你的样子,你的姿态,你的言行,有关你的种种,可惜,我无从知晓真实的答案。若你不回头,你永远不会知道,在这样平如止水的日子里,我交付了怎样的勇气与真心,你的每一个字句,都牵扯了我朝暮楚夕的轮回念想。我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盛世荒凉与无能为力。

是不是所有暗淡无光的日子都会慢慢隐匿消逝。

有些记忆是必须惦念的幸福光景,某个瞬间会是你以后岁月中无法割舍的珍贵。

爱上一个人,就会心甘情愿付出所有而不求回报,就会把己心交给他任其带离而不问归期,就会痛了灵魂也不会割舍与之有关的所有记忆。就会一直念着他的名字,直至他愿意回头看到自己无处躲藏的深切思念。

你会不会在想,若你没有遇见他,你一定会遇见另一个男子,明眸皓齿,高高大大,温暖不离,比你爱他还爱你。可你遇见了他,即使给不了你许诺,给不了你期待,给不了你未来,你还是放不下,思尽念想,为他哭,为他笑,为他心深似海,为他面如芳草。

有没有人是你的虔诚信仰,救赎彼岸,繁华锦城。在这座钢铁混凝的城市里,我站成决绝凛冽的姿态。

有时候不敢看自己的内心,时间是那么无坚不摧,将如许年少青春的自己,侵蚀成寡欢寂寥的苍老。二十四岁生日已过,我开始每天听见白驹过隙的声响,犹如漫天白雪渐渐覆盖了生机勃勃。我老了。至少可以说正在老去。那样地速度让我措手不及。

上一篇:劳动节六年级周记做家务500字下一篇:中学生怎样写好作文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