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爱国情怀(精选12篇)
培养爱国情怀 篇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宁波里小学 刘德玲
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本思想”为指导的人性关怀教育,特别关注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人的个性、人的价值和人的成长。语文课程也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种催化剂,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责任感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那么什么是责任感呢?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责任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儿童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儿童健全人格的基础,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儿童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就应该教育他们成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民主负责的人。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于明确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生一天在课堂里度过的时间约占他们生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长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认知、情感、性格、意志都在变化着。师生间、同学间、学生与教材间的交流日复一日,个性处于迅速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他们接触到的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对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形成无法估量的影响。首先,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有机地、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其次,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甚至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写好每一个字,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再者,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也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上课从不迟到,批作业从不含糊的教师,其一丝不苟、细心踏实的行事作风,也会给学生以受益终身的影响。藤野先生总是认真细致地帮鲁迅先生修改讲义,连血管图的微小偏差都不放过,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激励了鲁迅一辈子。这样的责任感教育才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极高境界。
二、从名家身上培养对人生的自信力
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他们智商的高低。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勤奋努力不够,每次考试时都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冷言相讽,或另眼相看,而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如学习《童第周》和《法布尔小时侯的故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记住成功和胜利是属于那些遇到困难肯动脑筋想办法,学习本领要有毅力、不灰心,要勤于观察、勇于探索的人,从而记住任何时候不该向困难屈服,更不应该悲观失望。
三、从现实出发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意外的打击,不能正视现实,以至于发生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自杀的事件。作为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加强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显得日益迫切。在《童年的发现》一课教学中,当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学生明白了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引导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应该坚强乐观的面对。这样使得学生将课文中的我寻根问底大胆想象精神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课文的中心思想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甚至是内在的一种人文素养伴随其终身,使得学生终身受。
四、从家庭亲情出发培养坦诚、理解的品质
现在的学生人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倍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下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所以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关心、理解、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而往往又不大给人爱。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理解、关心、帮助别人也成为当务之急。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充满“爱”的艺术,语文教师在理性地传播知识、探讨规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与学生进行着情感交流与共享。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明白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不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是包含的父母之爱。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两种爱是不可缺少的。在理解了爱的不同方式后懂得在享受家人无私的爱的同时,自己也要爱自己的家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主动关心爱护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整个集体、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古老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中有过辉煌、有过振兴、有过沉沦。沉痛的教训和胜利的喜悦都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深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教师,培养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学作为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主要学科,人文素养教育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品质教育、主体地位教育、独立人格的教育、创造性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由此出发,要求教师应按人文教育精神,开展个性化的施教,学生就应以此为目标,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只有在这种境界中,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认知性两个特点结合起来,才能促使教师愿教、乐教、爱教,学生更是乐学、愿学和爱学,才能实现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
培养爱国情怀 篇2
关键词:爱国主义,与时俱进,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5000多年来, 中华民族尽管饱受磨难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究其原因, 是与中华民族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以理服人, 以文化人, 以情感人, 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 是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 只有在爱国主义阳光雨露的滋润下, 才能茁壮成长, 健康向上。
一、教学中遭遇几大问题
尽管从上到下, 一直都在讲爱国主义教育, 但落实到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 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课程标准”“窄化”到少数学科
新课程标准 (简称“新课标”)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2015年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 为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保障。但除此之外, 仅有政治和历史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观点, 其他各学科都少有涉及。
(二) 实施环节“肤浅化”
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为知、情、意、行。知为道德认知, 即理解和掌握某种道德规范及其意义。情, 即道德感情, 即人们对社会思想和人们行为的情绪态度。意, 即道德意志, 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道德行为而做出的自觉努力。行, 指道德行为, 是人们对社会、他人的行为做出的行为上的反应, 是知和情的外部表现。一般来说, 知是基础, 而行是关键。然而,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重“知”和“情”, 而忽视“行”。尤其是“知”,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中小学教学也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从课本上读到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故事, 看了很多爱国主义的影片, 但却落实不到行动上, 似乎爱国主义就是课本上的, 高大上的, 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
(三) 教学地位“边缘化”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一直传唱不朽。在这个学校教育追求成绩, “衡中模式”被奉为神话的时代, 除了各学科学习外, 其他似乎一切都被请到了旁听席。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教育, 没有任何考核机制, 在学校的地位更是遭遇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尴尬。
(四) 学校教学“形式化”
中小学校每年都会在一些重要节日举行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 形式多样, 热热闹闹。但是其效果如何呢?很多情况下, 学生不懂得这些节日的深刻内涵, 因此, 活动形式虽然多样, 内容也很丰富, 学生也很忙, 但却一直在“为了活动而活动”, 活动只是形式, 但活动的效果似乎只止于这些形式, 并未深入学生的内心, 未升华为学生的内心情感, 从而影响其行为。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建议
那到底该怎样在中小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呢?怎么让爱国主义的思想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到学生心田呢?
(一) 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我认为,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 是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主义, 科学家为祖国兢兢业业、埋头钻研是爱国主义, 工人们为祖国坚守岗位、吃苦耐劳是爱国主义。现阶段,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为: (1)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 爱自己的国家。在中小学教学中, 也要从这几个要求入手, 变宽泛的口头的“爱国主义”, 为行动上的对祖国河山、身边同胞、灿烂文化、国旗国徽等的热爱与保护。将大的空的目标切分、细化、具体化到生活的细节中, 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感的伟大与美好, 了解爱国主义就在身边, 就在举手投足间。
另外, 还要明白爱国主义教育不等于仇恨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知国情、明国史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给学生引入一些历史事实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尤其是中国近百年的屈辱的近代史, “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圆明园被洗劫”“南京大屠杀”等, 都可以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的斗志和激情, 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繁荣而学习”的崇高理想。但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咒骂、仇恨敌对国家, 发一些过激言论, 更不能有过激行为。对于网络流行的很多过激帖子, 不要盲目相信、传播, 要理性爱国。
(二) 开展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讲爱国主义就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忍受烈火焚烧等故事, 对于学生来说, 缺少新意, 容易引起学生反感, 甚至出现有人在网上公开侮辱革命英雄的恶劣事件。革命英雄的事迹确实激励人心, 但教育不当, 反倒容易收到不好甚至相反的效果。
2016年, 教育部下发文件,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 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不是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填鸭式教育、呆板式教育, 爱国主义也应搭上时代的列车, 驾着时代的春风, 走进学生的生活。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 爱国主义的方式和途径也应“微”起来, 生动起来。如在微信、微博中开展热点讨论、网络投票、观点大辩论等, 用鲜活生动的形式, 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传播正能量, 将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 开展国学课程, 弘扬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1.国学的学习要结合历史故事进行。文化是国家的基础, 国学是我国文化的精髓, 开展国学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得到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如今, 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关于古诗文诵读的校本课程, 这可以让国学更好地落到实处。但是形式有些单一, 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然后以考级的形式进行结业考查,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我认为, 国学的学习要结合历史故事, 将枯燥难懂的古诗词名句与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相结合, 让学生在欣赏故事中, 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从而记住古诗词名句。
2.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构成故事。要重视祖国的语言文字。《最后一课》中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文字有着丰富的表意功能。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挖掘汉字的构成故事, 比单纯地写一百遍效果要好得多。因为理解, 所以热爱,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自然也热爱自己的祖国。
3.各种传统课程进校园。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京剧、象棋等传统文化课程, 让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脚步迈得更加强劲。但也存在着缺少系统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课程, 不能只涉及一个年级或者一门课程, 学完没有续接。学校应根据各年级的特点, 设定一个阶梯性、系统性的传统文化课程, 并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内部互补、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 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激发其内心对祖国伟大文化的认同与赞赏, 才更容易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 规范学生行为, 将爱国主义落到实处
很多学生都觉得爱国主义是遥不可及的事, 那些为祖国牺牲生命、研究宇宙飞船的人才配爱国, 而自己没有机会爱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进行规范, 让学生明白爱国就在身边, 就体现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每周一升国旗, 态度庄严、严肃、守纪律, 唱国歌声音洪亮、感情真挚, 是爱国。每天认真学习, 完成作业, 学好文化, 写好祖国文字, 是爱国。不随地扔垃圾, 不随地吐痰, 爱护学校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干净整洁, 是爱国。见到师长、朋友, 积极主动打招呼, 热情有礼来对话, 是爱国。出去旅游, 不乱涂乱画, 不乱骑雕像, 尊重文化古迹, 是爱国。“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做好日常行为中的每一件小事, 就是最实际最具体的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光荣的事业, 任重而道远。中小学生生机蓬勃、积极向上, 必能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 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激发起爱国的情绪, 用旺盛的斗志学习文化知识, 积极为投身祖国的建设拼搏奋进。
参考文献
弘扬传统文化 培养爱国情怀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27-0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取得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是要在教书育人中发扬并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积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学校先后建设文化长廊以及装饰各功能室,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走进校园,墙壁说话,草木传情。温馨提示、国学经典、爱国主义标语等随处可见,吸引着你的眼球。教室内名人名言时时激励着学生好好学习,学生自办的黑板报有《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经典文化内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与世界相通。教室外是国学经典长廊,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文化时时陶冶着学生的情操。餐厅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时刻提醒同学们不忘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的本色。
二、多样化开展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动
开展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动,让学生能客观地了解并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以及世界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感。学习传统经典文化,开展诵读活动,如七年级:《三字经》《弟子规》《中华成语千句文》《中学生必背古诗50首》等;八年级:《论语》《增广贤文》《中华成语千句文》《中学生必背古诗50首》等;九年级:《诗经》《立翁对韵》《中华成语千句文》《中学生必背古诗50首》、四大名著。观看动画片《弟子规》、公益记录片《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等系列传统文化教育片。很多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后,文明礼仪大幅提高。
三、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加强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1.春节是我们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我校要求学生参与有趣生动的年庆和民俗活动,进一步认同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学生们在假期中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我校还结合实际组织各年级学生在春节期间收集、整理春联,并开展“我为家里写春联”活动,并在开学第一节班会上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春联、创作春联。
2.端午节是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极富爱国主义特色的节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机会。我利用学生对过节的兴趣,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再现屈原投江的一段历史史话,师生们被屈原身上那股民族的正义感和浓浓的爱国情所折服,全场深情地吟颂起怀念屈原的诗词。在活动中师生们深深感悟到了昂扬向上、齐心协力的中国精神。
3.中秋节,我们赋予更多的是亲情教育和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教育。孩子们在了解传统节日的基础上感受到中秋节时人们盼望团圆、思念亲人的情怀。为了欢庆我国这个古老的节日,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及感恩教育。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传统节日众多。了解了中国节日,增强了我是中国人,说中国话,过中国节的爱国情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陶冶了同学们的文化情操。
四、利用历史上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事实教育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在八年级历史课上,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学习,明白了英国侵略者利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从此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随着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历史的学习,同学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的残暴罪行,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根源。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为了中华的崛起,中国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饶的反抗斗争,涌现了无数保家卫国的爱国英雄,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将一幅幅凝聚着亲仇爱恨的历史画卷告诉世人,把中国人民的不屈不饶的反抗与爱国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崇高自豪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信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体现,我们要扬优去劣,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爱国精神。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演讲稿 篇4
我今天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做新时代文明少年我非常的荣幸,能够站在庄严的国旗下讲话,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是我国各国日民团结的光荣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回顾中华民族的5000的历史长河,元数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的民族英雄至今活在我们心中,古代,有南宋的岳飞,明代的戚继光,郑成功近代以来,赵一曼,
杨靖宇等,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为了保卫国家,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更是有许多志士,为捍卫民族主权而慷慨就义,心中国成立以后,有很多杰出人物,
如邓嫁先,华罗庚,等他们放弃国外荣华富贵的生活,回到贫穷的祖国来,他们的事迹,永远激励着每个中国人奋发向上。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的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爱国,是 至高无上的品质,是民族的灵魂,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来爱国呢?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热爱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学校是一种非常具体而切近的行动,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老师为培养我们成才而兢兢业业。
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作为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学校,每一位学生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我们学校的一草一木,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关爱自己的同学,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起欢乐成长。
爱国作文:把爱国情怀放在心里 篇5
爱国作文:把爱国情怀放在心里
刚刚在校图书馆里看了一本名叫《中国人在美国》的书,生了一肚子闷气。从商朝讲到现在,重点为清政府如何落后迂腐,中国人如何不惜代价偷渡至美国。抗日战争没有提,只是笼统地说了一下二战,过度看起来很自然,天衣无缝。于是这段历史就被掩盖。
整个书字里行间明里暗里都表达着对中国不利的思想感情,这个时代说话讲究证据,当然人家也有照片为证。中国男人和女人们传着传统服饰,严重显头重脚轻,表情木纳,呆若木鸡。没有照片也可以画画,一个正在向美国偷渡的船舱里挤满了中国人,个个骨瘦如柴,面色土黄,眼眶凹陷,脸骨突出,神情呆滞。其中正有两位梳着大辫子的男人端起一盘老鼠在那里有滋有味地啃着。我才明白美国人空中说的‘中国人都是吃耗子长大的’这种理论从何而来了。
不过我记得另外一本书上说美国南部穷人闹饥荒的时候是吃泥土活下来的。饥不择食,人之本性而已,我们从中看的不是中国人吃老鼠这一性质拙劣,而应该想到迫使他们吃老鼠的原因。不过谣言向来都是橡皮泥,如何塑造定型都会被默认为事实,这对于散播着和听众们都可谓是很好的娱乐,越离奇,越拙劣,听者就越快慰。人们都喜欢下雨天坐在家里或者车里,看见路上的行人抱着脑袋在暴雨中乱跑,才会感觉幸福。
书的作者很会说漂亮话,什么‘中国是个文明大国,中国人的到来给美国带来了很多东方的文化,也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etc.不过最主要强调的,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而是中国人有多么穷。Poor这个形容词在这本书里不只出现了多少次。好像只有别人穷,作为富者才会过得很得意,很安心。
旁边的印度小孩儿问我,中国人是不是吃蛇阿?我听这话顿时想掐死他,就像掐死一只猴子一样轻松。听说印度人吃饭都不用餐具,直接用手抓,哪个更恶心?不过后来才得知他是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无知者无罪,放他一马。据说成龙的尖峰时刻第三部在国内禁播,原因是里面有对中国不利的台词。原以为中国是保护主义太强,现在才明白是对的,人们向来都是道听途说,众口铄金,三人成虎。
校图书馆里关于中国的书还真不少,足足有几十本。我翻来翻去,遗憾,没有找到张纯如的《南京暴行》,看来这段历史真的被遗忘了。那是一本讲南京大屠杀的书,作者由于长时间查阅屠杀资料,导致精神分裂,自杀死亡。记得当时读者的杂刊上登出了小传——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就是这样一本照亮历史的书,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禁止出版,原因是其中对学生运动表示赞成,对国家的镇压表示不满。我一直觉得她死得很冤,真冤,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居然也像那场暴行一样被有意地掩埋起来。或许也是她不够坚强,如果换是我编写这本书,应该不会导致精神分裂。我和这里的同学说起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他们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是满不在乎的神情,也许他们觉得,中国人穷命贱!
她付出的努力徒劳了,照亮,那也只是一瞬间。小M总说那是我们祖宗辈儿的事情,不要抓住故仇不放,记住一个人得好总比记住一个人的坏要强。这话听起来似曾相识,记得三年前的我在瑞典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的确,小M根本不在乎什么中国日本,什么南京屠杀,她在乎的是日本的动漫,寿司。我们这一代尚且如此,我们的下一代呢,我们的下一代的下一代呢?他们究竟还会记得多少?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个淡淡的光影,即使会被后人熟知,也不会那样刻骨铭心了。
记得在国内的时候学校总是定时地给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唱国歌。我一直觉得国歌时最难听的,词曲都不怎么优美。当时升旗仪式的时候,我后面的同学每当唱到‘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时候都故意唱成‘后退,后退,后退退’,笑倒一片,这就是我们的娱乐。
还有,从小一年级的时候是儿童团团圆,带着绿领巾。我们宣誓的时候,满嘴都是马克思列宁,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只知道,带着绿领巾是进步是优秀的体现,谁都渴望有一条绿领巾,谁都渴望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当然,我市第一批入的。
二年级的时候开始退掉绿领巾,戴上红领巾。有人因为没有选上而急哭了,而我是本来选上了由于宣誓的时候东张西望被老师刷下来了。我为此懊悔半天,正因那天心情不好,找茬将同桌的作业本撕了。想那时我真够矫情的。不过后来我还是入上了少先队,实际上,全班同学都入上了少先队,哪怕是最差的学生。戴上红领巾的第一天,我鼻子都厥天上去了,那叫一个自豪。老师说那是红旗的一角,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其实只要稍稍懂点几何知识的人都会知道,红旗的一角应该是直角三角形而并非钝角三角形。稍稍懂一点点常识的就会知道,红领巾不可能是鲜血染成的,而是一洗就掉色的工业染料。这点骄傲,这点期盼和美好就这样从血腥的童年里消失了,我常常会问自己,当时决定入队是脑袋进水了还是怎么着。其实是因为满足虚荣心,接受一种自己根本不了解的思想,只一味地相信老师说得天花乱坠。
到了六年级,我的叛逆思想增强,常常不带红领巾,大夏天的,图个凉快。老师为了这个给我们组扣了分,并说气话谁要是想退队直接找她说,她准给退。我兴冲冲地找到老师,当时还不好意思直接说,塞了个纸条,明里暗里的意思就是我要退队。老师满面慈容地找到我,念我小学一直在国外,对中文理解能力不好,没听出来是气话,所以才法外开恩,没跟我计较。反而还说,你到了中学就不用戴红领巾了,你就带队徽了,快了,再等几个月吧。
上了初中一年级,我们还是戴红领巾,因为大多数人都还是十二岁,年龄没到。在此期间学校的少先队队组织的活动也接连不断,要么是看感动中国,要么是看长征的过草原的片子,还有香港回归纪录片什么的。大多数人都很不以为然,我也尤为活跃,带头撇嘴,把严肃的题材变成笑话。
出国之前,我终于摘下了戴了多年的红领巾,并用黑色碳素笔在上面写上三个大字“大俗物”。那叫一个畅快!别人看见了都很佩服我的勇气,并且暗自感叹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解放。他们永远不能解放,因为退了队,还有团,退了团,还有党,如此继续。
可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我不想说我曾经是多么的愚蠢,也不想说我有多么后悔,我更不想说我做错了。其实当时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纯粹的心理发泄,就是为了解脱,为了逃离学校的唾沫横飞的爱国教育。戴红领巾,不能代表爱国。入团入队都不能代表爱国。我现在既不是少先队员,也不是共青团员,更不是党员。我不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懂什么是列宁思想,不懂什么是邓小平理论,不懂毛泽东语录。我胸前没有红领巾,没有徽章,我口里喊的不是空洞的口号,我不会像校长那样发表长篇的爱国感言,不会像班中其他同学那样写出一篇篇宏伟豪壮的气势磅礴的入团申请书。但是今天,我真的感觉自己平生第一次如此爱国。不是被强迫而说得违心话,也不是毫无感触地空话。爱国不是一种炫耀的资本,不是一种卖弄的工具,不是一种豪华的装饰,不用挂在嘴边,不用戴在衣襟上,不用写在纸上,要放在心里。
爱国情怀的句子 篇6
2、祖国,您让我们挺起腰杆,我们为您添砖加瓦。
3、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4、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5、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6、当年我出生的时候,祖国是百废待兴;而在年我退休时,祖国已在崛起。
7、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8、我不禁想起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也不曾忘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龚自珍那“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们都时刻牵挂自己的祖国,时刻拥有着一颗感人的爱国心!
9、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2、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13、国既不国,家何能存!
14、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15、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更上一层楼,达到人类的高度。
16、牡丹向阳繁昌盛,雄鹰鸾鸟舞锦荣。问君花开为谁红,举世无双中国龙。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至今,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的范仲淹,还是“一枪碧血勤珍重”的秋瑾,“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都懂得爱国是“作为一个臣民必备的素养”的道理。
18、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19、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藤野先生》中鲁迅的爱国情怀 篇7
文章首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劈空而来, 笔锋直指东京。谁知到了东京, 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里, 看到的竟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的清国留学生令人作呕的丑态:盘着大辫子, 扭动脖子, 不学无术, 尽游逛之能事。追求的是个人的享乐, 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毫无顾念黑暗沉沉的祖国和灾难深重的人民, 毫无觉悟自己头上富士山一样的盘辫子和油光可鉴的散发, 正是民族落后的标记、挨打的原因。这些描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和厌恶, 字字句句都隐含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 急切地要求学到本领报效祖国, 使祖国从落后和挨打的局面中解救出来。可是远大的抱负与眼前的环境却形成强烈的反差, 东京的恶浊气氛简直叫人不能忍受, 不得不“到别的地方去看看”。所以, “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 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于是远离令人窒息的东京, 到仙台去。
往仙台途中, 是“日暮”使作者联想到“故园”的黑暗, 触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作者赴仙台前, 在东京书赠好友许寿棠的《自题小像》中, 已经表达了“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忧国伤时的心情。而如今看到这名目, 自然会产生一种忧念祖国“风雨如磐”之感。水户, 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 见到它, 心中就升起对朱舜水这位爱国者的敬慕, 一个游子的爱国之心和一个历史上爱国学者的心贴得如此之近, 所以难以忘怀。朱舜水的人格使作者敬慕不已, 正是作者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反映。这样看来, 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两处的地名牢记不忘都源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初到仙台受到免收学费和操心食宿的“优待”, 他把这些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 这是为什么?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 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者作为一个弱国的国民, 就是在“优待”下, 生活也是十分艰苦的, 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科学救国的意志。总之, 作者把自己受到“优待”当作“物以希为贵”和对艰苦生活不以为意的描写, 都隐约地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思想的线索。
以上所谈的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之前的事情。此外, 文中还具体叙写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穿插”的, 但绝非与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 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品德。
现在再着重谈本文最基本的一个内容———作者与藤野相识、相处和惜别, 看看这些内容怎样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作者以敬佩的感情, 按时间的顺序, 从各个侧面具体展示藤野的可贵品质。为了突出藤野, 作者主要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 尤其是为我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写, 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在这部分文字里, 作者也没有直写自己的爱国情怀, 因为这样写太直而浅了, 不利于深郁之情的表露, 所以采用委婉的透露。藤野为什么要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呢?往深处挖掘则可清楚这完全出于藤野对鲁迅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 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感动了藤野先生, 是两颗心贴在一起的结果。这样就把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 真诚对待作者这样的弱国国民, 热切关心作者学习的可贵品质和作者的高度爱国主义思想交融在一起。
还需一提的是作者对藤野的怀念: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的照片;多写文章。特别是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 是当年弃医的目的, 是爱国的实际行动。
摘要:《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选取典型的事例, 抓住特征, 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 这种写法向来为人所称道, 而更精妙之处还在于把叙写基本内容的外在线索和抒发思想感情的内在线索交融在一起, 表现了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容。
故乡情结 爱国情怀 篇8
春天,遂想起
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选自《余光中诗选》)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他一生兼擅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春天,遂想起》是一首思念“江南”的诗,是一个自称“江南人”的台湾诗人表达的对江南最痴心最虔诚的向往。故乡情结、爱国情怀是这首诗的灵魂。诗人自称“江南人”,不仅是因为他出生在南京,母亲是江苏人,幼时经常游历杭州等地,更在于对挚爱祖国、挚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来说,“江南”是一个生命的符号,烙在心头永远无法淡忘。就像中国人自称“汉人”、“唐人”是由于永远无法忘怀汉唐的强盛和自信一样,余光中自称“江南人”正是因为难以割舍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江南”这个符号的生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诗人在孤岛的夜晚轻轻地叨念起这个词,滚滚涌入胸中的是文学赋予这一符号的所有美丽与温情。“江南……江南”,在诗人的呼唤中,在心中升起,犹如漫天烟花在空中不断灿烂地开放,幻化出诗人儿时的记忆,幻化出古时的江南,幻化出那永远让人魂牵梦绕的美景。满心的江南如漫天的烟花,照亮了孤岛游子远离祖国母亲的刻骨铭心的伤痛。
本诗开篇从江南的风光景物、乡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起笔,到中段开始忆及江南的故旧亲友,最后推出象征祖国大陆的母亲形象,形成三个依次递进的抒情层次,体现了浓浓乡愁和深深的爱国情怀。全诗以江南美景作为背景,意境优美。第一节,作者描述了一位九岁少年生活于江南的情景,这少年似乎就是作者的童年,在描绘他对家乡——位于江南的南京的朦胧的向往。随着知识的积累,诗中的少年对江南产生了更多的联想,如第二节中“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乾隆皇帝的江南”。作者对家乡的向往也在这诗中进一步加深了。在第三节如话家常的絮叨中,诗人的情绪显然变得有些伤感:这个少年长大了,思念起了“那么多的表妹”,但“就那么任伊老了”,“即使见面,他们也不会陪我”,这反而使“我”的思乡之情更浓了;“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这一句除了表层的意思外,还暗示着两岸统一、祖国以一个完整的形象重现于世界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意思。而这一切又都在最后两节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母亲在喊我”、“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作者的思乡之情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得到了升华。
《春天,遂想起》的中心意象是“江南”,这一中心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同时,作者在这一中心意象前加了许多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大体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有关景物、风物的,如:“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等;二是有关人物、人情的,如:“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第一类景物、风物的修饰语从声、色、自然与人文等多种角度渲染出江南水乡物产富饶、风光旖旎、繁华又不失温情与可人的独特魅力。第二类人物、人情的修饰语着重强调了江南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两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地地道道的氤氲着江南水乡旖旎气息的意境。从思维的角度看,这些修饰语充分体现了形象思维这一诗歌的本质特点。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力求用最具体可感、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言材料来组织思维。这也是本诗虽然语言质朴但却诗意盎然的主要原因。那么,体现诗作主旨的“江南”这一中心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呢?只要梳理一下全诗的感情线索,就不难把握:诗中的江南不仅珍藏着作者的少年时代,而且也象征着母亲,象征着祖国,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诗人由怀旧而怀古,抒发的是一种以民族灿烂古文化为精神背景的文化乡愁。
本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诗中夹有带括号的诗句。从诗歌的文气和韵律来看,括号中的文字夹杂在全诗里似乎有些别扭,但这些文字是不能随便删去的。其中,有三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如果把这首诗歌的抒情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称作是“彼”的话,那么这些括号里的文字可以称作是“此”。一般来说,一首小诗是不宜将两个着眼点并列其中的,但诗人又必须要讲两者的关系,所以就用括号、用补充说明的方式,来表明台湾和大陆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两地间的地理位置相隔并不遥远,只是人为的因素将他们隔开。如果去掉这些文字,将会大大地伤及作品的主旨。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一个括号和第三个括号分列在诗歌的一头一尾,又以首尾呼应之势,凸显出浓浓的乡愁和无限的伤感。
爱国情怀作文 篇9
在清军铁骑横扫中原的乱世,而立之年的顾炎武放下手中书卷,高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义无反顾的投身到复明大业的斗争中,最终却也是无力回天。清朝建立后,他面对清人的多次邀请时都严词拒绝并以明遗民终其身,表明自己不食清禄的心迹。他虽不能在明朝危亡之际力挽狂澜,但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掷地有声,而今成为我中华儿女忠贞爱国的座右铭。
新时代,又有无数个“顾炎武”为了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终生,用自身的点点荧光,汇聚成日月光辉,照耀在神州大地上。
“呼叫81192,这里是553,我奉命接替你机执行巡航任务,请返航。”“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你们继续前进!”四月一日,在祖国南海领空,有一名中国军人,为了捍卫祖国的领空和尊严,驾驶战机被非法进入我国领空的美机撞压,壮烈牺牲,他就是海空卫士——王伟。那一天,他以生命为代价喝退来犯之敌,那一天,他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不会在捍卫自己领土主权和尊严上退步。
“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长钟扬教授,无惧高原反应,跋涉,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4000多万颗植物种子,最终将生命献给了最热爱的事业。一颗颗种子,见证了钟杨教授的艰辛,一颗颗种子,标志着人类未来的生机。
表达爱国情怀诗句 篇10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夏 日 绝 句 *
宋·李清照
生看成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过单独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江山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单独洋里叹单独。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历史。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
八、《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猛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九、《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零、《出塞曲》【唐】王昌龄爱情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牡 丹关于家乡美的`诗句 家乡美 诗句
宋·陈与义
高洁文人书写的爱国情怀 篇11
在《书评·书缘·书话》这本书里,有多篇这样真诚而带血性的文章,例如写到日本军国主义狂人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几篇就是。其中我读到如此愤怒的话:“我正告叶渭渠:替日本右翼作家三岛由纪夫翻案的这个国际讨论会,一九九五年没开成,今后更开不成,永远开不成!”这是这位身体柔弱的老太太发出的最刚强的正义的吼声!这篇文章是四年前发表在香港的,我以前没读到过,现在读后心潮澎湃,对文老愈加尊敬。我忽然联想,文老当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人吧?当然,不管是不是,她的赤子之心是与文天祥一样的,我们中国人都是文天祥的后人。
书中还有一篇谈《色,戒》的文章,以前我也没有读到过,我发现文中也引及我的一篇拙文,令我感到极为亲切。我和文老文章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我又联想到,二〇〇五年,上海也曾经有人想为那位抗战时期“不洁文人”、后来又被国际反共势力利用的张某人开什么国际学术讨论会,后在老作家何满子先生等强烈反对下,终于没有开成。而今年是张某的“百年诞辰”,上海仍然没能开那个“国际”会,只能移至香港去开了。我也实在弄不明白,在《色,戒》、《小团圆》这样赤裸裸暴露其汉奸卖国立场的作品发表后,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崇拜她的“张迷”?而中国还有那么多真正优秀的作家还没有被认真研究呢,为什么老是捧着此人的大腿不肯放?我完全同意洁若女士说的:“奉劝张迷们,不必再为张××锦上添花了,我巴望国人能为关露雪中送炭。”
左宗棠的爱国情怀与收复新疆始末 篇12
一、左宗棠的作战思想
左宗棠在我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左宗棠为了保卫国家以及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在战场驰骋30余年。左宗棠将军除了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之外, 其战略思想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1. 作战思想当中的以“慎”为本。
左宗棠在进行作战的时候经常把“慎”字放在首要的位置去考虑。左宗棠在进行作战计划制订的过程当中, 对所有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都列举出来并且为了解决这些情况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左宗棠在早年也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的相关运动。其中, “慎”的作战思想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慎”的作战思想在左宗棠今后参加部署的战役中经常被采用。
2. 注重选择战略方针。
一次战役要想获胜, 那么正确的战略方针是非常关键的。战略方针在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必须进行周密的考虑, 以此才能制定出更加严密的战略方针。左宗棠在进行作战的部署过程当中, 就非常重视战略方针的选择。战略方针的选择是左宗棠部署作战计划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同时也增大了战役取胜的概率。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全过程
1. 维护新疆局势稳定所采取的措施。
1875年, 清朝政府为了对新疆的有关事务进行监督, 派遣左宗棠到新疆去监督管理。当时新疆的局势非常不稳定, 左宗棠为了稳定新疆的局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1) 注重运道的改善以及粮草的筹集工作。左宗棠在进驻新疆的时候, 正是西方侵略者对新疆进行侵略的时候。西方侵略者对新疆进行侵略, 使得新疆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占领。由于新疆当时非常混乱, 非常荒凉, 人们都离开了新疆。因此, 在进行粮草筹集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除此之外, 由于新疆沙漠面积非常大, 给军队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征集粮草以及对粮草进行转运, 左宗棠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 制订严密的计划来运送粮草。由于当时粮草筹集非常困难, 左宗棠为了顾全大局, 下令裁撤了一些地方的部队, 以此来对当时紧张的粮草资源进行节约。左宗棠当时指定一个人在一个月之内只能消耗粮食45公斤, 一匹马在一天当中只能供应5斤的粮食以及12斤的草。左宗棠就是通过上述措施来尽最大限度地节省有限的粮草的。同时, 在进行战役之前以及战役结束之后, 还要储备两个月的粮草。第二, 注重运道的改善。由于新疆沙漠面积非常大并且当时的道路非常坎坷, 为了解决道路问题, 左宗棠则在出关之前, 命令部队对行军的道路进行修整。行军道路为粮草的运输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第三, 注重新运路以及新粮源的开辟与增设。左宗棠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粮草运输所行走的路程, 非常重视新运输道路的开辟。同时为了就近获得粮草, 左宗棠经常下令让有关侦察人员去到比较近的地方征集粮草。第四, 注重运输方法的改变, 以此来提高运输的效率。一般在进行粮食运输的过程当中, 牲畜的运输是首要的选择。但是这种粮草的运输方法在新疆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左宗棠则命令部队在行走比较平坦的并且水源比较充足的道路时采用牲畜运输, 而行进到沙漠当中的时候则采用骆驼运输的方法。这种运输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五, 注重军屯与民屯结合的粮草征集思想。左宗棠意识到只是靠征集来获得粮草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左宗棠则命令军队在部队驻扎地点进行耕作。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粮草征集困难的问题。
(2) 注重沙漠的开发以及水利的兴修。水利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新疆沙漠面积非常大, 水利显得更为重要。左宗棠为了稳定新疆的局势以及大力发展农业, 采取了一系列兴修水利的措施, 最终使得当地的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后续左宗棠收复新疆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 山雨欲来。初期, 清朝中央政府的税收是非常少的。同时由于受到“康乾盛世”的影响, 清朝的经济更是日益衰退。当时新疆的经济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非常落后而且当地的百姓生活非常困难。新疆人民百姓的生活本来就非常困难, 再加之政府对百姓的镇压以及掠夺, 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1862年, 清朝中央政府为了解决内地省份出现的一些问题平定一些暴乱, 完全放弃了对新疆财政上的支援。新疆政府由于没有了清政府的财政支援, 为了继续发展新疆, 不得不从百姓的身上进行掠夺。1864年, 由于受到的镇压与掠夺非常严酷, 百姓终于在这一年发起了起义。新疆的战火就这样开始了。在发生农民起义之后, 驻扎新疆的军队只有不到两万人, 以至于不能有效地镇压农民的起义活动。农民大规模的起义虽然瓦解了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 但是新疆的政权被伯克所控制并且伯克还占领了新疆的大部分土地。伯克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以及对新疆政权的控制, 发生了伯克之间的冲突。新疆的土地以及政权到最后被一个外国人所完全占有。因此, 这个外国伯克对新疆的大部分面积进行了长期的统治。
(2) “塞”海之争。清朝中央政府在平息内地的暴乱之后, 把新疆的有关事务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去考虑。1873年秋冬季节, 清朝中央政府委派左宗棠准备收复新疆。但是由于当时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我国的台湾宝岛, 清政府为了保护台湾宝岛的安全, 暂时停止收复新疆来全心地投入到与日本的战事当中。战争的结果是以日本撤军清政府赔款而结束的。
(3) 收复北疆。清朝政府在平定好内地有关暴乱之后, 再次决定收复新疆。1876年夏季, 清政府派遣大量的军队进驻新疆。新疆的收复战役也就因此开始了。当时担任部队指挥的正是左宗棠将军。他提出“先北疆后南疆”的作战思想, 然后命令部队首先收复北疆。古牧地是乌鲁木齐的北大门, 是收复北疆的重要战略要地。当时有两条道路可以进驻古牧地。有一条道路比较平坦但是水源缺乏, 另外一条道路比较坎坷崎岖但是水源比较充足。新疆的占领者早已经在这两条路的旁边布置了军队。新疆的占领者布置的军队主要集中在那条比较坎坷的路上, 目的是为了引诱清朝军队走那条平坦的大路。在清朝军队选择走平坦大路之后, 由于行军比较劳累加之水源缺乏, 新疆的占领者则可以趁机消灭清朝军队。但是新疆占领者的这些阴谋早就被左宗棠识破了, 采取了一定的战略措施将新疆占领者暂时打败了。新疆占领者被清朝军队打败逃跑之后, 清朝军队则趁机向古牧地方向进军。当年八月中旬, 清朝军队到达古牧地, 然后在古牧地构筑防御阵地, 最后向古牧地发起猛烈的进攻。清朝军队与新疆占领者经过激烈的战斗, 最终占领了古牧地。在占领古牧地的战斗中, 清朝军队以较少的伤亡数量取得了胜利。清朝军队在占领古牧地之后, 向乌鲁木齐发起猛烈的进攻, 最终也打败了新疆占领者, 收复了乌鲁木齐。
(4) 天山决战。清朝军队在收复乌鲁木齐之后, 则需要去攻打新疆其他被占领的地方。南疆是清朝军队下一个攻打的目标。但是清朝军队要想从乌鲁木齐到达南疆则必须经过达坂城。新疆占领者已经意识到了清朝军队要从此处路过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安危, 则命令自己的军队在达坂城大肆修筑防御阵地, 以此来巩固自身的地位。此时的左宗棠已经将当时的局势识破, 同时也部署了一定的兵力在关键部位。这些关键部位只要被攻占下来, 新疆占领者的统治地位就会被彻底瓦解。1877年春天, 左宗棠则命令清朝军队向新疆占领者所占据的关键部位发起猛烈的进攻, 最终歼灭了所有的新疆占领者。在此次战斗中, 清朝军队又是伤亡数量非常少而最终取得胜利。此次战争胜利之后, 左宗棠命令清朝所有军队在此处修整四日。四日过后, 左宗棠命令清朝军队继续向前行进。清军在向前行进的过程当中又遇见了新疆占领者的部分势力。这股新疆占领者的实力非常强大并且军火也比较先进, 但是左宗棠采取了一定的巧妙措施彻底瓦解了新疆占领者。这次战斗仍然以清朝军队的胜利而告终。
(5) 摧枯拉朽。左宗棠所率领的军队接连地取得战争的胜利, 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气势。虽然多次战争均取得了胜利, 但是新疆占领者的首领还没有俘获。经过清朝军队的不懈努力, 终于在当年五月的一天早晨将新疆占领者的首领暴毙。新疆占领者的首领死亡之后, 其儿子仍然没有放弃权利的争夺, 但是最终在死亡的挣扎当中获得了胜利。由于当时新疆的天气非常干燥, 使得新疆占领者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但是清朝军队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次机会。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推移, 新疆占领者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但是清军正要发起进攻的时候, 英国侵略者开始插手了。英国侵略者为了阻止清朝军队的继续向前进攻, 修筑了非常强大的防御阵地。清军在行军的过程当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清朝军队才最终进入了目的地。清朝军队在到达目的地之后, 由于时间比较长而且路途比较遥远, 士兵身上的粮食几乎已经用尽。但是当地的百姓在这个时候拿出自己的粮食帮助了清朝军队, 使得清朝军队渡过了难关。在清朝军队调整好之后, 左宗棠制订了一系列非常严密的作战计划, 然后对敌人展开猛烈的进攻。清朝将士在战斗的过程当中表现得非常英勇, 彻底击败了敌人的防守, 最终收复了一些战斗要地。清朝军队在占领这些军事要地之后采取了一些安抚百姓的政策, 受到了当地所有百姓的欢迎与爱戴。清军的势力在这些关键的战斗要地得到了极大的扩张。由于受到清军的威胁, 新疆占领者内部也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与分歧。清朝军队在得知敌人内部已经出现矛盾与分歧之后, 左宗棠又制订了一系列严密的进攻计划, 然后向敌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敌人在面对清朝军队猛烈的进攻之下, 最终在新疆没有了立足之地只能逃跑到俄国境内。此次战斗的胜利也标志着以左宗棠为将领的清朝军队已经完全收复了新疆。新疆又重新回到了清政府的控制范围当中。左宗棠的历史功绩就是这样一点点地被记录到史册当中去的。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让我们记住这位爱国将领吧。
参考文献
[1]刘永强.论左宗棠在晚清新疆水利开发中的作用[J].学术交流, 2009 (9) .
[2]徐中煜.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的军情传递[J].新疆大学学报 (哲社) , 2011 (4) .
[3]杨晓红.左宗棠与西北边贸述论[J].青海民族研究, 2009 (1) .
【培养爱国情怀】推荐阅读:
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国旗下讲话3分钟08-26
培养爱国主义教育能力11-24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09-12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国旗下讲话12-18
爱国情怀作文高三07-15
民族节日爱国情怀09-27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爱国主义情操08-30
形容爱国情怀的句子09-10
爱国情怀免费主题班会10-18
古诗中的爱国情怀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