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精神(共4篇)
西方科学精神 篇1
西方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旅程。在这个旅程的各个时期, 艺术的精神是非常不同的。具体而言, 就是其所表现出的特征是非常不同的。本文即在于对其精神的大致历程或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作一扼要的解析。
一、古典或古代的时期
古典时期的艺术, 运用艺术的原则, 把当时现成的材料和宗教观念更生动鲜明地发挥出来。古典艺术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注重客观性, 也即注重写实而非写意、注重再现而非表现、注重具象而非抽象。此时此刻, 逼真而优美的形体是至高无上的观赏对象, 它扮演着某种类似于图腾的角色。可以说是自古代以来客观性特征与摹仿原则的最高水平的表演。它达到了炉火纯青或登峰造极的境界。
不过, 古典主义的客观性有别于以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客观性。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理想化。从审美角度而言, 按照经典作家黑格尔的普遍看法, 它具有如下这样一些特征:静穆、平静或恬静, 庄严、庄重或崇高, 还有平衡、和谐。古典绘画决不强调暴烈或痛苦的景象, 也不表现深刻、极端、复杂的感情, 它不追求微妙或强烈的效果, 这是后一时期的艺术风格与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的深刻比较。
二、浪漫与现实或近代的时期
浪漫主义表现为强调主观、个性、想象和情感, 并关注历史的壮烈和民族的瑰丽。而现实主义反对古典主义, 与也反对浪漫主义。主张作品应表现现实生活或现实社会可见, 现实主义更加强调真实性。浪漫主义毕竟蕴含了新质, 即“浪漫主义的最终评判标准是艺术家自己的感情”。显然, 这是与古典主义, 也是与现实主义有别的。在整个这一时期内, 美术家与美学家追求着一种混淆的意图, 即想把古典艺术的客观法则同创造性想象的主观评价综合起来”。其实, 这正意味着艺术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古典时期一样, 浪漫和现实年代的人体造型仍然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不过, 这时的客观性与过去的客观性已有了很大的区别。它不再是理想或理性的, 而是从理想走向现实, 从理性走向经验。同样, 它也不再是普遍或单一的, 而是从普遍走向个别, 从单一走向多样。于是, 这便又有了这一时期的第三个特征:和谐、庄重、静穆的品格不再存在, 它为激烈、造作或是粗陋、质朴所取代。而这一切又被认为是“艺术的衰落已经很显著的时候的现象”。
三、表现与抽象的或现代的时期
西方在古代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所构筑起来的以客观、写实为特征的审美与艺术原则到19世纪70年代已经走到了尽头。值得指出的是, 这样一个时期的到来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 这包括康德的主观论美学思想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思想。那么, 现代主义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解析。1内容让位于形式。2具象让位于抽象。3再现让位于表现。4审美让位于创造。值得指出的是, 这样一个时期的到来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 这包括康德的主观论美学思想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也都对现代艺术产生过深刻影响。
其实, 这样一种艺术无关审美的看法, 正表明了现代主义自身对美的担保能力或信心的不足。法国现代画家让·迪比费说:“艺术的本质在于新奇。艺术的观点也在于新奇。唯一应该受到欢迎的艺术体系是不断革命的体系。”如此看来, 现代主义不仅消解了美, 也消解了艺术本身。
四、当代或大众的时期
后现代艺术的第一个特征是物化倾向。后现代主义只关心日常事物, 而不关心什么本质精神, 这种物化倾向从根本上讲反映了商品经济对文化领域的入侵, 并成为这一领地的主人。
后现代艺术的第二个特征是深度感的消失。这种深度感的消失其实也是与物化现象相关的。由于艺术品取消了深度, 取消了本应作为艺术品核心的诗意和韵味, 因而变得平淡和浅薄。如此一来,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于是, 后现代艺术给我们留下了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乍一看, 艺术无处不在, 犹如唐诗所云:“春城无处不飞花”;但细一瞧, 又觉得像样的艺术一件也没有, 正所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第三个特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界限的模糊性。由于艺术品取消了深度, 取消了本应作为艺术品核心的诗意和韵味, 因而变得平淡和浅薄。
至此, 我们已大略地了解了西方艺术的精神历程。应当看到, 西方的古代艺术和近代艺术总体上讲是一脉相承的。西方艺术的重大转折发生是在现代。这时的艺术生活在工业时代, 我们明显现代文明对西方艺术的洗礼与感染。不过, 西方艺术精神更大的断裂还是在当代, 当代西方艺术乃至整个人类艺术的基本特性是商业化的, 而它的标准则是大众趣味。这个新的时期刚刚开始。即便与现代相加也不过百余年时间, 它和古代与近代的漫长传统相比是如此微不足道。并且支配它的力量又是如此充满生机, 或者说它的底气是那么的足。看来人类必须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以等待下一个时期的到来。
西方科学精神 篇2
A.“五线谱”和“数字简谱”都是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这种记录和描述是复杂的音乐作品创作和演出的前提。
B.数学和音乐分别是科学和艺术中最为抽象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和音乐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
C.音乐的基础是数学,它是以直觉出现的,西方人所要做的,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
D.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所以,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在西方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不是数学,一组数学公式不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一个哲学命题不能直接转变为交响乐。
B.数学和音乐都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生活态度、信仰模式。
C.音乐家发现,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个观点导致了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D.西方人对数字、音乐、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的发展推动了音乐、哲学的发展。因为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所以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
B.如果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超出了可允许的界限,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是危险的,有威胁且是魔鬼性的。
C.世界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不和谐的音响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不以数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的意志而转移。
D.尽管数学家和音乐家分别对无理数和不和谐音程感到恐惧,但是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1.D(因果关系不成立。从原文看,“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结果是“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数学,还是宗教”,而不是“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在西方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2.C(“这个观点导致了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错,曲解文意,应是这个观点的意义相当于理性哲学对宗教 神学的取代)
试析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向 篇3
关键词:艺术精神,意识形态,转向
西方艺术史在本质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 为社会而艺术阶段。这时段的艺术属于功能艺术, 其本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或者帮助社会秩序的建立。 因此, 该时期的艺术品都是功能优先, 服务社会, 然后才是审美;二、为宗教而艺术阶段。这时段的艺术、艺术品都是为了宗教而服务, 宣传教义、维护宗教统治;三、 为艺术而艺术。这时段的艺术本质是审美、表达情感, 为了纯粹的艺术而艺术;四、为人生而艺术。这时段的艺术是为了追寻我们如何获得幸福而艺术的。随着历史的推进, 艺术精神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道德的变化而变化, 逐渐从物质精神转向为精神的精神。
一、功能艺术的艺术精神
西方艺术精神的发展和演变总是永不停息的。在不同的时期, 随着人们对自然、宇宙的逐渐认识, 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逐渐发展, 人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改变。从最初以求生存为目的, 而产生的一种原初的艺术意识形态开始, 其艺术精神就已经萌生了。艺术精神的变化一直是依附于历史变化之上的, 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样会在相应时代的艺术思想上得到体现, 并衍生出相应时期的意识形态, 同时也体现了相应历史时期的艺术精神。物质生活的变革必然会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精神的变革。原始人为了生存, 希望征服一头野牛, 在付诸行动之前, 他们一般是通过在石壁上描摹野牛的形态来得到精神安慰的。原始狩猎人的这种把野牛的模样栩栩如生地在石壁上描绘下来的事件, 已经是在对原始艺术的发生和艺术精神的产生做出了贡献, 这也是他们自以为最成功的表达手段。但是, 一开始, 原始人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应该用何种风格、思想和精神来指导自己去描绘野牛的形状。因此, 原始艺术的产生, 是由物质状态决定的, 一开始的艺术形态的发生总是以功能为主要目的的, 他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适用的。所以, 我们不能指责原始人没有思想内涵, 也不能贬斥他们技术粗糙。
当艺术的意识形态在人们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后, 就渐渐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了。从西方艺术史的演变过程来看, 艺术精神的转向是在颠覆与传承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中世纪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颠覆, 文艺复兴是则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传承和对中世纪的颠覆, 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等一直都是在颠覆与传承中向前发展的。但是这些不同时期的艺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他们都是以功能为目的的艺术, 他们的内容或者本质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其艺术精神都反映了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如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此过程中, 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有了神的概念, 他们都以受到神的庇护为最高宗旨。 所以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往往以神和英雄为主要对象, 其精神也具备了神的意识。到了中世纪, 受基督教的统治, 西方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为主的, 其艺术精神反映了基督教统治者的思想。而文艺复兴则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 巴洛克、洛可可时期表现了皇家统治者的意识。直到浪漫主义的出现, 艺术才逐渐找到了自我, 实现了从功能性向表现性的转变。
二、表现性艺术的艺术精神
浪漫主义产生后, 其艺术作品都以表现情感为主要目的, 但是他们的表现手法依然以模仿自然为主要手段; 印象派时代, 画家在思想观念上还是没有真正的突破性变革。他们的画面依然尊重画家的眼睛, 把眼睛的所见所感真实客观地记录下来, 并没有渗透进多少主观理念。 印象派其实是对古典传统的延续, 而到了后印象派才真正开始在艺术精神上叛离了古典传统。后印象主义者高更曾如此评价:“印象派是眼皮底下的东西, 不是心灵深处的神秘的东西。”“他们只注意眼睛, 忽视思想的神秘核心, 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科学的论证。”“今天的印象派画家们坐在一条摇摇晃晃、百疮千孔的船上, 这种十分浅薄的艺术, 完全是纯物质的东西, 其中毫无思想。”[1]
黑格尔 (1770-1831) 曾论述, “绘画内容的核心是艺术家的心灵”。他还说, “绘画固然通过外在事物的形式把内在的东西变成可关照的, 它所表现的真正内容却是发生情感的主体性……我们也看到一些有名的画家往往选用人类的外在环境, 例如山、谷、草地、溪流、 树木、船、海、云、天、建筑物等作为绘画的题材, 而且卓有成效。但是在这类艺术作品中, 形成内容的核心毕竟不是这些题材本身, 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 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正因为这个缘故, 题材在绘画中才显得无足轻重, 而开始突出地显现为主要因素的是题材所体现的主体性……”[2]黑格尔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镜子说”, 即模仿说, 或者说他把“镜子说”的意义作了一个跨时代的延伸。黑格尔强调了主观精神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也谈到了主观精神的体现是必须通过描绘外在形象来实现的。黑格尔的艺术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精神已经从模仿自然性精神转向了表现情感性精神。
当然, 艺术精神的转变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宗教等原因,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艺术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传统艺术审美习惯的厌倦, 以及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的出现, 艺术精神开始和社会历史的演变相互交错, 相互衬映。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 而人具有社会性, 所以艺术创作有着天然的社会性质, 始终不可能脱离时代而产生。特定的时代有着特定的艺术现象, 艺术现象也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古埃及因崇敬“神”和“来世” 而出现了严格的“规范”和“秩序”的艺术, 所以, 古代埃及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社会宗教性质, 是埃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拜占庭艺术的产生则源自于中世纪对基督教的吹捧与迷恋;洛可可正是顺应了宫廷贵族们追求奢华、享乐的需要而盛极一时的;大革命的风暴时期, 大卫的艺术恰好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家们的精神需要。马克思说:“在罗马的古典严肃的传统中, 资产阶级的斗士找到了理想与艺术的形式。”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变与社会历史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上这些艺术都是以“写实”为准则的, 当写实达到尽善尽美之后, 西方艺术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改道, 放弃写实, 着手变形写意, 甚至进入抽象, 用“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意义”, 而我们把这变化了的艺术称之为西方现代艺术。即西方艺术真正步入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进入了“精英艺术时代”。
西方艺术自塞尚后就完全进入了“有意味的形式” 的艺术时代, 其审美标准不再是“像”。弗莱、贝尔等艺术理论家提出了形式主义理论, 格林伯格提出了“形式主义”的艺术评判标准, 凡是不符合他们的标准的艺术都不是艺术。在此时期, 艺术完全由艺术家自身主导, 艺术家在其艺术作品中可以尽情地表达情感, 反映自身观念, 用完全非具象的元素来表达画面, 如抽象主义, 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至上主义等。也就是在此时期, 艺术不再是大众的艺术, 而是少数艺术家的艺术, 是少数精英阶层的艺术。他们反映的是少部分艺术精英阶层的意识, 是他们的精神体验。
三、观念艺术的艺术精神
现代艺术的诞生让渴望自由的少数艺术家们欢呼雀跃, 但是由于种种规则的限制, 现代艺术无法满足大部分艺术家们追求自由的愿望, 所以, 新的变革很快就出现了, 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如果说现代主义是艺术精神从功能到表现的一次转变, 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对这次转变的又一个全新的升华。后现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突破, 是对现代艺术的冲突, 艺术家们绞尽脑汁, 希望找到新的艺术形式来反驳现代艺术的标准, 他们认为 “艺术是大众的, 无别于生活的”、“摒弃个性和自我, 抛弃技巧的复杂性、多样性”等等。总之, 后现代流派的目的是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艺术发展至此,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陷入了“虚无” 的境地, 在思想上似乎又折回到了其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以前的年代, 他们的主张和作品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现代主义追求表现自我, 而后现代主义却有意识地避免表现自我, 他们最终进入了一个可悲的状态:失去了理想、动摇了对艺术的信念。他们的艺术主张为他们打开了无数条道路, 以致于找不到一条真正的道路。 就像一条湍急的河流突然涌进大海, 河水变得平静而无方向。
在西方艺术史的演变中, 后现代主义艺术只是一个过渡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 西方艺术又一次改道了, 往一个全新的方向去了。这个全新的方向不是关于要写实或者要抽象, 而是关于要艺术还是要生活的选择, 即艺术要大众化、平民化, 要“人人皆是艺术家”, 要“为人生而艺术”。这样的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被称之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缘起是对现代艺术的颠覆, 是对现代艺术的反对, 是“反艺术”。现代艺术所形成的一系列准则在当代艺术这里被彻底颠覆了, 甚至连表现形式都被改变了, 其所采用的呈现的形式只是用来展现艺术品。但是, 有一样东西被传承了, 那就是“精神”—— 现代艺术的精神。现代艺术是通过形式的变化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的, 这种精神是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是艺术家内心的渴望、心灵的感召。但是, 这种精神是与形式相冲突的。艺术家的精神是无形的, 是空寂的, 是无限的, 但是现在艺术的形式标准却是有形的, 是束缚的, 是有限的。通过这种矛盾的冲突, 现代艺术展现给观众, 其形式的精炼化造就了精英艺术, 但是却束缚了艺术家的心灵, 限制了艺术品的受众。当代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激化到爆发的阶段产生的, 它使艺术的心灵得以解放, 艺术品直接呈现艺术的精神, 直接走进大众生活, 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概念, 使艺术可以承载艺术家的心理, 追寻自我, 寻找幸福生活, 实现理想人生, 彻底“为人生而艺术”。从这一点上来看, 当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传承。
在全球化的时代, 受东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 中国的当代艺术动荡不安。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 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当代艺术是“拿来主义”, 还是“民族融合”?中国的当代艺术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面临着文化的侵蚀, 面临着“失语”的危机。
四、小结
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向历经了千万年, 从模仿客观世界发展到表现观念, 艺术已经远离其产生时候的意识形态了。原始人用衣物来保暖遮羞, 而到现代人这里则发展到了装饰、审美等更高层次的作用。原始人不会想到, 他们生产的赖以生存的东西是所谓的艺术, 而且在千万年后被职业化了, 会受到如此的重视, 甚至被视为谋生的手段。然而无论艺术精神如何变化, 其形式和功用如何变革, 它的精神内核和本质都在不断地被艺术工作者们所追问和研究。高更曾如此评价原始艺术:“原始的艺术从精神出来, 利用着自然。所谓精致化了的艺术是从感官的诸感觉出来, 服务于自然。因此我们堕入 ‘自然主义’的错误——我们只有一条合理性的道路: 回到原始……我是一个孩子和一个野人……艺术家丧失了他们的野性, 因为他们不再有本能了。原始自然的画家具有朴素性、暗示性的僧侣主义, 笨拙不灵活的天真精神, 他是通过单纯化, 通过许多印象的概括来造型、 服从于一个总观念。高贵的和单纯的!太大的用笔灵巧只能损伤想象力丰富的作品, 因为它强调着那素材的东西……。”[3]高更对艺术本质的追寻, 也是我们现当代对艺术精神追寻的一个指引。面对当代艺术, 其精神实质到底为何, 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寻。
参考文献
[1]赫谢尔·B.奇普.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4.72.
[2]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228-229.
论西方法的精神二 篇4
(一)现代国际法与自然法确切地说,格劳秀斯是现代自然法之父。现代西方法的前提性特征是拥有主权的民族国家之存在。与先前各个时代不同,现代西方各国的法律具有地域性。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需有超地域的国际法。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里,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的渊源首先是自然法,其次是意志决定的法(volitional law)。[42]他如此解释自然法的定义及其内涵:
1.自然法是正确理性的命令,它指出,理性的自然是衡量行为的标准,与之相符合的,便具有道德的基础或必要性。并且,它指出,由此,这种行为或为自然的作者,上帝所禁止,或其指令(enjointed)所为。
2.基于这种命令的存在,这些行为本身或是义务性的,或是非允许性的,因此可以理解它们必然地为上帝所指令或禁止。由于这一特点,自然法不仅区别于人法,而且不同于意志决定的神法。因为意志决定的神法并不指令,或禁止那些本身和因其自身性质是义务性或允许性的事,而是通过禁止,它使这些事成为非法的,和通过指令这些事,使其成为义务性的。
3.为了理解自然法,我们又必须注意:某些事符合自然法,并不是就某个适当意义(注:指“符合”的意义),而是学者喜欢说的,是根据推理得出的,即,自然法与这些事没有冲突。正如我们所说,被称为正义之事,即为解脱非正义者也。有时,由于术语的误用,理性宣布为荣誉之事,或好于其对立面之事,据说是符合自然法的,虽然不是义务性的。
4.有必要进一步理解,自然法处理的事情不仅是在人的意志领域之外的,而且是许多由人的意志行为产生的事情。因此,由人的意志而致,比如现在取得的所有权;一旦如此,自然法便指出,对于我而言,违背你的意志,夺走属于你所有的东西, 是错误的。 因而法学家保罗(Paul)说过,根据自然法,禁止盗窃;乌尔比安(Ulpian)认为,这是基于自然而定;并且,尤里帕德(Euripides)以海伦娜(Helena, 即海伦,希腊女神)的.诗句,宣称这是上帝所讨厌的:
因上帝本人憎恨暴力;他希望所得不靠掠夺,而凭诚实与勤劳我们因获取而致富。不义之财该唾弃。人类共有者空气也,地球也,生活其上,空气满足每个人他的家园会扩大,如果他不靠掠夺和暴力。
5.自然法又是不可改变的-甚至在这个意义上,上帝也不能改变它。上帝的力量无比巨大,但是可以说,有些事连这种力量也鞭长莫及。因为这类事据说只是口述,而没有相应的现实和互相的对立。正如即使上帝也不能使2×2不等于4,因此他不可能将本质是恶的说成非恶。[43]
由此可见,格劳秀斯在很大程度上是秉承了罗马共和国后期的西塞罗自然法理论,他反对罗马帝国时代大法学家乌尔比安所谓“自然法是大自然传授给一切动物的法则”这种观点,[44]认为自然法仅仅是对人类而言,“因为人具有善与恶的知识,会克制自己不加害于他人,即便这对自己不利。”[45]在格劳秀斯的眼里,正确理性指令的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是人类行为的衡量标准。在十六、十七世纪,随着教皇权势的衰落,各个享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崛起,出现了国际社会的无法状态。格劳秀斯力主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须遵循自然法和意志决定的法。这种国际法理论的基础是将主权国家人格化。每个国家就像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平等主体。于是,西塞罗所说的自然法和《尤士丁尼法学概论》所说的正义观及其法律戒规就完全适用了,以致由格劳秀斯创立的现代国际法理论从概念到体系(国际人格、国际法客体、先占、时效和争端以及国际条约)无不以罗马法为基础。尽管随着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和完善,条约法逐渐成为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但是,正如《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第
【西方科学精神】推荐阅读:
论哲学是哲学的哲学观真相--从西方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说起05-15
中西方文学精神差异06-28
西方音乐的文化精神08-25
精神分析理论与文本分析(西方文论)09-21
分辨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01-16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10-26
2018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过关检测:(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含解析10-2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07-07
科学求实精神07-04
科学检验精神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