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气质

2024-08-08

城市精神气质(精选8篇)

城市精神气质 篇1

何谓媒体的精神气质?指频道或栏目透露出的社会责任感、公信力、人文精神和百姓情怀。无锡都市资讯频道成立五年多来, 不断摸索, 几经磨砺, 初步培育了自己的气质。

1.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重大事件面前发出媒体强有力的声音

近几年来, 重大突发事件考验着媒体的责任感和应变能力。2008年初暴雪来袭之时, 频道暂停了日常安排, 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雪减灾报道中, 开设了《抗雪减灾午间特别报道》, 从交通出行、市场供应、医院救治等各方面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频道所有栏目都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组合报道, 新闻、专题、栏目剧各个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形式反映了全市人民抗雪减灾的方方面面。抗震救灾期间, 频道先后组织了三路记者奔赴四川灾区, 不间断发回了震区灾情和无锡人民英勇救援的现场报道。后方的记者积极组织募捐活动, 筹集了上百万的资金物资送往灾区。为全面报道好北京奥运会, 频道先后派出了两组记者前往北京采访, 先后开办了《共享奥运》、《直击奥运》专栏, 为锡城市民奉献了及时丰富的奥运大餐, 提升了频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宣传改革开放30周年伟大成就的系列报道《双村记——红明村和小岗村的30年对话》, 从2008年初开始策划, 反复酝酿, 不断修改, 多次深入红明村、安徽小岗村采访, 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积极拓展深度报道, 勇于舆论监督, 打造栏目特色

民生新闻走过这么多年, 如何改变低、俗、浅的痼疾, 无锡都市资讯频道在《都市评弹》节目中, 点评焦点事件, 展开话题互动, 有力地引领了舆论, 发出了媒体自己的声音。新闻栏目《今晚60分》在加强舆论监督、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方面不断突破。连续对驾校潜规则进行了暗访, 对教练员违规收取好处费、车轮空转骗取培训时间、不用培训也能领取驾照等多种现象进行曝光, 节目事实清楚, 有理有据, 播出后得到了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的重视。频道对市民关心的食品安全、医保问题、城市交通、文明创建等问题亦跟踪报道, 每天保证一条暗访, 鞭挞丑恶, 弘扬正气, 为群众解难排忧。

3. 植根本土文化, 培育人文情怀

城市台节目的骨子里都流淌着本土的血液。无锡都市资讯频道方言新闻杂志节目《阿福聊斋》、方言栏目剧《大话阿福》, 依托无锡城市吉祥物阿福的品牌, 把触角深入到寻常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都是报道的内容, 记录着无锡人的生存状态。当然报道中也时刻注意扬弃市井文化, 弘扬先进文化。方言虽有些土, 但也有雅致的一面, 事情虽有些小, 总给人启迪的空间。

城市的气质 篇2

每座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气质,尤其是一些历史遗留的古城;每座城市,都应该是有生命的,但实际上很多城市却是“死城”,或者仅剩的一缕孱弱的生命之火,被外面的风轻轻一拂,就将熄灭。动笔之前,我一直在为应该将一座城市吸引人的情节表述为气质还是生命而纠结,其实一座城市的气质,不是几天就可以练就并拥有的,而一座城市的生命,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消亡。

曾去过很多有名无名的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城市,上海、广州、深圳、丽江、凤凰、平遥等等,然而绝大多数城市都似曾相识而大同小异:现代化的楼宇、车水马龙的喧嚣、行色匆匆的人流、毫无区别的商品、无处不在的工业时代烙印。即便有些地方因为旅游开发需要,也仅仅是在外观上保留了一个空壳,内部构造早已面目全非,看不出任何当地民居的风格,更看不到这些房子里曾生活过的人,给我们留下任何一丝能触动灵魂深处的气息。这样的城市,气质早已沦落,生命也早已枯寂,再多的旅游团队、再鼎沸的吆喝叫卖,也不过是一部企图翻版演绎农耕文明的舞台剧。

十多年前,去过湘西南部的一个小城洪江,那种为我们所怀想的城市气质,萦绕在整个古城。今年春天,再次回到那里,虽然旅游经济的大潮已经开始涤荡,但幸运的是那种熟悉的气质依然还在,小城的生命依然旺盛。洪江的清晨,和它的夜晚一样,格外静谧。夜幕刚刚褪去,鸟儿清脆的鸣叫,像春天的雨滴溅落在黑瓦青砖与灰墙之间,一路滚落下来;婉转悠长的叫卖声像戏曲里的花腔,在高墙之间的巷子里迂回荡漾;偶尔有浑厚低沉的吱呀声传来,那一定是有人起床开门,正在用力地拉开沉重厚实的木门所发出的响声。住在高家书院里,已经八十三岁的周老太太是这座房子置换后的第一代女主人,虽已至耄耋之年,却耳聪目明且腿脚利落。第一天下午,女儿薏米刚到这高家书院,只一小会儿就和老太太玩到了一起,一个八十三岁,一个四岁多,巨大的年龄差距却并不妨碍两人的沟通与交流,虽然两人的交流可能是有一搭没一搭或答非所问,但却能感受到这一老一小两个人无拘无束的快乐与率性。蜿蜒幽深的巷道里,几位老人搬出椅子坐在自家门前,与巷子对面同样坐在门口的邻居闲聊;有送大米的工人扛着米袋子在沿街扣击厚重的木门送米;几条交叉的巷道路口,有人拿着簸箕正在门口卖烘干的小鱼,也有人在卖自家熏制的腊牛肉及手工制作的柿子饼、柚子糖;几位老大爷则拿着长长的烟袋坐在门口的石阶上抽着烟,一边逗弄着关在笼子里的画眉鸟,蕴蕴的烟雾一圈一圈在他们面前环绕,画眉鸟悠扬的鸣叫在巷子里回荡,古城就这样开始在大伙的闲聊中苏醒。就如沈从文所描述的那样:“天时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

城市精神气质 篇3

精神气质是德国哲学家舍勒在其伦理学研究中提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不论我探究个人、历史时代、家庭、民族、国家或任一社会历史群体的内在本质, 唯有当我把握其及具体的价值评估、价值选取的系统, 我才算深入地了解它。我称这一系统为这些主体的精神气质 (或性格) 。”并认为:“精神气质更为根本的体现人自身的转变, 是人的身体、欲动、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的转变。”因此对人的行为模式及价值取向的研究不仅要从社会环境出发, 更应该从人的精神气质作用于人的内在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人格转变的方向展开研究。

2.《感动中国》人物内蕴的精神气质解读

《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气质简而言之就是栏目所塑造的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及典型事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人格品质和价值取向。崇高的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渗透于《感动中国》栏目中每一位典型人物的行为中, 这些行为是他们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甘于牺牲小我, 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人生的境界有三:“小我”“大我”“忘我”。注重“小我”之人做事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注重“大我”之人做事从集体的利益出发, 却缺乏牺牲精神;唯有“忘我”之人一生践行无私奉献精神, 甘愿为全人类的发展抛头颅洒热血。

(2) 关心弱势群体, 团结友爱的助人为乐精神。助人为乐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品质之一,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践行助人为乐精神的典型人物也是最发人深省的。例如濮存昕用实际行动关爱弱势群体, 将助人为乐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 他为了帮助艾滋病家庭及贫困学子设立“爱心基金会”, 并注资40余万元。他将公众对他的崇敬与喜爱转化成推动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正能量, 以身作则将公益事业作为毕生追求。

(3) 见义勇为, 实事求是的正义精神。践行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正义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在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批判精神, 实践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 涌现出许多批判家, 实干家。他们用法律作为武器将正义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4) 自强不息, 成就伟业的顽强拼搏精神。顽强拼搏, 永不言败, 和平友好是奥运精神的代名词。2002年姚明、2004年刘翔是顽强拼搏精神的典型代表。姚明凭借自身高超的体育技能为中国篮球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训练时坚韧执著, 比赛时从容镇定。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110米跨栏冠军, 刘翔是唯一一位能够在田径赛场上击败欧美选手的亚洲男子运动员, 成为中国田径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5) 坚持职业操守, 勇于实践创新的公仆精神。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强调:“政府必须秉持一种精神, 就是公仆精神。”有无公仆精神是检验工作人员是否合格的直接标准。2006年孔祥瑞;2012年吴孟超等, 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甘心情愿地在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奉献一生。作为新时期知识型产业工人代表, 孔祥瑞推动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150项技术革新, 最终给国家带来8000万收益。

3. 结语

综上所述, 培养民众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弘扬《感动中国》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品质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同时也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改革一度面临计划还是市场的反复争论,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次打破了姓资姓社的藩篱, 进而中共在十四大会议上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20年的改革方向。2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向前推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的日益腾飞迫切的需要国人精神气质的发展与之相适应。面对中国道德滑坡的现状, 社会呼唤道德模范的出现, 迫切地渴望吸取先进人物身上的正能量, 在中国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进而推动人类精神气质的变革。《感动中国》适时应运而生, 它以全新的形式将大众情感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推动公众的思想道德品质向前发展, 以适应不断跨越式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对民众人格养成和价值取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树立了鲜活的榜样。近几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受到公众的质疑声不断, 事实上《感动中国》仅就备选人身上的一个道德点进行评述, 具有局限性。社会对于先进人物的行为应做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吸收备选人身上的优良作风, 抵制其负面影响。

摘要:从2002年至今《感动中国》栏目已通过媒体传播的形式向全国观众推送了百余位模范人物。这些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精神气质, 包括高贵的人格, 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都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挖掘模范人物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将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道德意识淡薄的环境下拉回人们视线。

城市精神气质 篇4

加拿大最早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分散在北部的因纽特人的一支土著民族即爱斯基摩人,其祖先最早居住在亚洲大陆。现存的加拿大因纽特人分布在马更些河口三角洲、西北地区沿海、北极岛屿、哈得逊湾等广大地区,以渔猎为生。“因纽特”意即“唯一的人”。印第安人的得名来源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初时的误解。学者一般认为,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的祖先都是亚洲的蒙古人种,同属美洲大陆的迁入民。印第安人现主要居住在加拿大境内的2200个保留地,也有一部分进入各个城市,散居各处。

从17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入加拿大。英国人打败法国人后,取得统治权,但允许法国人居住的地区(主要在魁北克)保留法国的民族文化、语言及宗教(天主教)。今天的魁北克仍保留着浓郁的法兰西风韵。英法冲突的历史及政治稳定的要求使得加拿大成为英语、法语并重的国家,甚至在魁北克省,法语基本上成为了唯一的官方语言。早期加拿大的居民约有40%为英人后裔,约27%为法人后裔,1%为印第安人,剩下约32%的人口是来自其他各国的移民。近年来亚洲移民大量涌入加拿大,其中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来的华人达100万左右,集中居住在安大略省的多伦多(40万人),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15万人)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25万人)。随着大批华裔移民涌向加拿大,唐人街的舞狮、端午节的龙舟也成为了加拿大的民族风景之一。

加拿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家,移民占全国人口的99%。各地移民为加拿大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各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特征相互影响,带动了加拿大文化事业的兴旺蓬勃。与美利坚文化不同,加拿大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并存互行、“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繁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社区、团体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而举办的活动,不仅会受到社会的尊敬,而且还会得到政府的支持。例如华人区的中文补习班,便可得到政府文化基金的补贴。

加拿大民族、种族成分的多样化带来了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不同民族、种族、文化和睦共处的多元化特色成为了加拿大与其他移民国家最显著的区别性标志。

吴文化的开放气质与和谐精神分析 篇5

关键词:吴文化,开放气质,和谐精神

吴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开放气质与和谐精神是其主要特点。开放气质与和谐精神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晶, 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主张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以和为贵的观念被不断的强调, 文化的渗透将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 主导人们的思想。对于长江三角地区来说, 开放气质与和谐精神是吴文化的真实写照, 了解吴文化中开放性质与和谐精神的形成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吴文化开放气质的形成与发展

吴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起源于“泰伯奔吴”的典故[1]。吴地一开始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吴文化, 在泰伯前往吴地时, 这里已有很多土著居民, 但是从文化层面讲, 还是与农耕文明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泰伯进入吴地, 将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入了此地, 从此以后, 吴地变得更为开放, 南北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促进了吴地的发展。当时的吴文化正处于发展的时期, 在各个方面还不够成熟, 通过不断的发展才日趋成熟。在春秋战国时期, 著名的“吴越之争”, 也对吴文化的开放型气质做了明确的阐述[2]。当时吴国为了招纳贤才, 只要是贤才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身份卑微都会予以重用, 也不会受到地域、关系等方面的限制, 是开放气质的重要体现。同时, 在吴越之争的过程中, 二者实现了文化的相互碰撞, 受到了彼此文化的影响, 吴越文化都具备了开放型的特点。近代历史中, 吴文化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是吴文化的代表性地区, 新型的工商业逐渐的进入了我国, 使得吴文化中的传统的农耕文明逐渐被取代, 改变了传统的封闭性的文化发展模式, 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开放性交流, 是吴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文化的发展重在交流与开放, 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 才能了解现存文化的不足之处, 在交流过程中实现不断的改善和优化, 是文化进步的重要方式。因此, 开放气质对吴文化的发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拥有开放性的气度, 才会尝试不同的文化, 从中选取适合我国的特有的中国文化, 是对文化的考验, 是促使文化进步的有效手段。

二、吴文化和谐精神的特质概述

我国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人们的生活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这也与吴文化的和谐精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谐是吴文化的特点, 也是其核心内容。“尚德崇文”是吴文化的精髓和本质, 注重德才兼备[3]。“尚德”就是崇尚道德, 凡是以道德为基准, 阐述了道德的重要性。而“德”的表现会直接性的影响世道的和谐程度, 是决定和谐的关键要素。至今为止, 我国依旧重视对人道德的培养, 在孔子的《论语》中也有所论述, 从而可看出道德对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形成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德服人”这个成语就很正确的阐述了道德的重要性, 人生在世, 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道德为底线, 对人、对事都应秉持着尊重、谦虚、公平、善良的态度, 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 是对“德”的充分体现。“崇文”则是崇尚文化、文学, 注重培养个人能力、文化基础以及技术能力等, 是对人能力的要求。通过将“德”与“文”相结合, 在重视道德培养的同时加强教育, 是实现和谐的有效方式。人道德素养和文化知识等的提升, 有利于优化人格, 改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 有助于对和谐的追求, 是对吴文化和谐精神的深度解读。

吴文化中的和谐精神顺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谐是社会发展永恒不变的话题, 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代表。“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等都与“和”有关, 进一步说明了和谐的重要性。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吴文化经历了历史的冲刷, 经历了“尚德崇文”、“太湖精神”等不同的阶段, 最终形成了吴文化的和谐精神, 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吴文化和谐精神的发展前景猜想

目前, 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提升, 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逐渐的跻身于经济大国的行列, 是开放的结果, 是对吴文化的充分体现, 将吴文化的开放气质发挥到了极致。在开放的基础之上, 以和谐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吴文化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吴文化提倡以和谐为核心, 而和谐不仅对现代社会受用, 同时也适用于未来社会的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永久主题。和平就是和谐的重要产物, 为了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必须构建和谐社会, 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发扬和传承和谐精神, 既是对吴文化的延续和尊重, 也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交流与沟通媒体的先进性, 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宗教之间进行交流已成为可能, 这是构建和谐关系的首要任务。因此, 我们应重视对传统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 大步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发展之路[4]。

结束语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吴文化具备了开放气质与和谐精神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吴文化得到了优化和更新, 对我国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印象。吴文化的开放性和和谐精神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 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 是对吴文化的最好诠释。因此,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 应将吴文化传承与发扬, 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

参考文献

[1]梁月刚.关于吴文化开放性与和谐精神的探讨[J].电子制作, 2013, 12:276.

[2]鲁吟月.关于吴文化开放性与和谐精神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11:75+109.

[3]王伟, 邵雍.吴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99-103.

论昆明莲花池片区城市气质的培育 篇6

2002年昆明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指数前30名, 列28位, 只在温州和南昌之前。[1]然而一项2002年针对21个主要城市 (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福州、广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天津、南昌、郑州、长沙、沈阳、长春、哈尔滨、青岛、昆明、重庆) 的消费情况的调查显示, 昆明表现出强劲的消费实力和前卫的消费倾向。这项大型调查的结果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调查结果能排除游客消费的因素, 因为是从昆明城区的居委会、村委会提供的名单和户数中抽取样本。那么该结果显示出昆明有着超前于经济实力的品位, 并且有着稳定内化的价值观体系。可以从关于昆明人慢生活、家乡宝、爱玩乐等一般性描述中得到侧面佐证。也许, 可以从历史上昆明在区域文化经济圈中的突出地位得到部分解释。

该项调查对食品消费的购买率的统计表显示, 昆明在包装牛奶 (代表消费档次) 和袋装牛奶 (大众化平民化消费) 上的购买率, 前者 (61.6) 低于上海、福州、宁波、杭州、深圳、广州;后者的购买率 (52.5) 在21各城市中位于第九位。对比北京 (58.1~76.0) , 上海 (76.6~25.6) , 广州 (61.7~25.7) , 重庆 (26.8~29.9) , 成都 (53.4~43.1) 。[2]在巧克力这种高档商品的购买率上, 昆明的购买率 (41.5) 排位较低, 但此项数据, 除了北京上海杭州宁波高于50%, 不少城市在41%左右。低端休闲食品冰淇淋, 昆明的购买率 (46.7) 排位第八。[3]在烟酒消费上, 昆明表现耐人寻味, 看上去更像一个优雅的绅士, 他很少喝烈性的白酒, 偏爱啤酒和葡萄酒, 爱抽自己的卷烟。[4]当然这可能还与云南盛产乳畜、水果、烟叶等产品有关。昆明在化妆水的购买率上排位21城市之首;粉底排在第六位, 口红购买率也处于较高水平。这三项都高于成都和西安。重庆的各类消费都比较低。而昆明的化妆品、营养保健品消费情况与北京比较接近。[5]在彩电, 电冰箱和洗衣机传统家电上, 昆明的购买率排在末几位 (各城市消费水准差距不大) 。而在微波炉 (生活方式的转变) 、空调器、音响 (娱乐功能) 、VCD、DVD这五种产品上, 除了空调, 其余四项微波炉第九, 录放相机第七, 音响第五, VCD略低于杭州, 排位第二;DVD第七位。[6]照相机, 昆明的拥有率或使用率 (55) 排在第三位;电脑昆明排 (23.7) 第十二位;电话排第十七位;移动电话 (48.9) 排第六位;汽车 (7.3) 排第三位;旅游排 (48.1) 居21城市之首。[7]在耐用厨房小家电这组中, 饮水机昆明的拥有率 (70) 排第二位;榨汁机 (23.7) 排第三位;电热水壶 (40) 排第五位;消毒碗柜 (16.2) 排第四位;洗碗机 (3.3) 排第二位;电烤箱 (14.5) 排第一位;冰柜 (非冰箱) (冷冻功能最强, 考虑地域性) (10) 排第十二位;抽油烟机 (76.7) 排第四位;食物加工机 (4.6) (超前消费) 排第七位。[8]在个人化数字视听设备, 这些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消费者追求时尚、追求新事物的态度和程度。昆明的设备拥有率CD随身听 (19.2) 排第六位, MD拥有率 (2.6) 排第四位, PDA掌上电脑 (6.5) 排21个城市之首, MP3机 (3.1) 排21个城市之首, 数码相机 (5.9) 排第六位, 数字摄像机 (1.8) 排第二位。[9]

虽然以上是2002年调查结果, 但在昆明城市化进程启动之前, 这些数据能够说明昆明传统商业业态主导下的生活重点。再分析2013年1月~10月份云南经济运行情况: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较快增长, 比重有所提高。工业投资增长乏力, 对投资的支撑力度减弱。工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住宿、餐饮零售额增速回落。[10]消费热点商品保持旺销态势, 比如中西药品类、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以及石油及制品类。近年来, 昆明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全国。2012年底, 昆明城镇化率高出全国14.45个百分比。而近年来, 昆明人口保持低位增长。同时, 昆明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2013年上半年昆明新房成交出现量价齐增。2013年上半年开盘成交率57.42%, 供求两旺。长辈支持下的年轻购房者刚需是市场主力, 但改善型购房者也引起关注。[11]昆明没有经历过成熟工业化时期, 但消费结构的升级也紧跟时代潮流。

在昆明不断加大开放度的过程中, 昆明需要把一套形象传播给外界。1999年的世博会, 以及在那之前举办的一系列艺术节、旅游节、花博会等活动, 是将花卉、园艺、气候、民俗等元素融入品牌营销的一系列尝试活动。2001年昆明市政府提出“营销昆明”的新理念。[12]在《绽放的春城———中国昆明》这部宣传短片中, 西山石林滇池、节日的人群、繁华商业区在长椅上休息的人、高尔夫场地上休闲的人、身着民族服装的人群, 观赏鲜花的人, 塑造了休闲都会的形象。这样的形象传达与昆明固有的气质并不相悖, 保持了很好的延续性。

昆明在将自己建设成区域性的金融、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过程中, 有必要保持与我国西南地区, 以及边境线外区域的社会制度、文化、生活方式的相似度。

二、莲花片区传统商业分布

莲花片区位于昆明五华区内, 目前仍以传统商业零售业态为主。自然集聚的商业街上, 各种种类形态混杂在一起, 复印店的隔壁是一家饮品店再旁边可能是家服装店, 儿童摄影门店不远处就是一家杂货铺。除了电子产品, 没有形成专业化。然而, 对单个门店的考察发现, 大众化消费的全部商品已经供应齐备。单个商户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并不是低劣重复的, 而是胜任市场竞争的。

自然集聚形成的商业街以功能性经营为主, 表现在, 餐饮以传统米线面条、干锅火锅、主食类西餐、中式快餐、外卖饮品、柜台式外售小吃点心等为主。出现体验式西式风格餐饮, 但由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体验式餐饮未能发挥休闲的功能。通过对园西路和文化巷的观察分析, 发现甜点的消费人群主要出现在正餐时间段, 在商业街上休闲的人群可能会在正餐前后顺带购买一些甜点。但是主要进餐需求会选择主食类餐饮场所。这两个地方都是有闲人群密集的地方, 但下午, 上午等非进餐时间, 休闲点心店鲜有习惯性顾客光临。

比起南屏街—小西门商圈, 莲花片区尽管相距不远, 却没有及时升级自己的风格。这对昆明主城区的整体气质培育不利, 与中央智力区的定位不符。

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在不断上升。并且从业态来看, 有向超市和专业店集中的趋势。[13]昆明在加快这一进程。莲花池项目将提升该片区的商业业态。该项目规划方案分析指出, 昆明市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 将给商业带来机会。莲花池项目所在地块分散, 人流不易共享。周边居民消费力偏低, 2公里半径范围内人口总数约30万, 居民与师生对半。项目周边居民受访者商场购物的消费品率不高, 据了解, 主要以日常用品消费为主。由此判断周边居民消费力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商业的开发。并指出校园周边商业目前已由当初针对学生消费群发展成为城市年轻人消费的聚集地。而批发市场外迁释放出部分市区内的市场空间。对深圳东门商业步行街的分析, 提出借鉴“东门模式”, 主导零售业务提升项目价值;零售与批发兼有, 主力店要突出。[14]莲花池项目打算通过配套人文、景观设施, 吸引片区外的中低端消费者, 来打造一个城市新地标。莲花池项目在吸引该片区传统商业街上的消费者, 以及片区外消费者上能否成功, 还有待事实检验。当然, 在服饰箱包、日常杂货等无特色的商品方面, 传统商业街更可能受到排挤。

目前仅从培育片区气质上考虑, 综合体并不是迫切需要的。综合体也许在体验方面提供的价值不会比文化巷更高。在解读美学方面, 年轻人有自己的方法。

三、西点与消费文化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努力方向上, 莲花片区可以有更好的作为。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莲花片区文化巷的游憩空间中, 购物空间占空间总数的59.18%, 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是购物和餐饮空间, 分别占总面积的44.59%和43.63%。而康体空间、文化资讯空间和其他空间较少, 占总面积的11.78%[15]。将特色商品购物场所提升为体验式社交平台能赋予该片区商业空间更多功能;其意义不仅仅是促进消费。休闲体验式餐饮将生活、文化、商品联系到一起。

当代消费文化具有价值建构的作用, 是定义自己的方式。消费时代是一种“个人化社会”, 它的最大特点是个人主义和多元主义的。[16]购买与使用商品是在通过消费建构自己的生活世界。在消费文化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中, 实际上有两个主要的运作机制:生活风格与生活美学。生活风格与生活美学两者所建构的消费文化生活世界, 是与文化经济相对应的。文化经济源源不断地供给经过设计具有美学性质的货品或服务, 美学事物变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基本情境因素。于是文化成为商品, 商品成为文化。“消费是捍卫文化并使之成形的主要战场”。[17]休闲体验式消费可以被视为校园之外的延续培养, 培养年轻人塑造自己的生活美学的意识和能力。

西点, 内含另一种文化;以此为内容, 挖掘多种形式, 有潜力成为文化创意经济的一个重要元素。这符合该片区消费人群的特征。

四、前景设想

前面提到体验休闲式西点经营将提供社交平台。性价比是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能有信息交换、网络拓展、生活美学体验、文化界定等多重效用, 即使相对于正餐消费而言是额外开支, 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商业组织和经营方式的变化首先会带来该片区商业街形象和功能的提升。并且促使消费者自我建构的变迁。

莲花池项目和临街店面经营的变动, 使得该片区有可能在风貌上呈现为景观社区RBD, 即校园经济RBD, 指在中高等院校周边, 相继聚集了一批定位学生群的书店、网吧、茶室、咖吧和餐饮设施[18], 也许作为商务旅游的次要考虑游览区 (主要是滇池旅游) , 修学旅游的首要游览区。

该片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机制可能会适宜于一部分类型的新移民。一项针对广州新移民的调查显示, 聚居区对新移民社会交往的作用在迅速减少, 封闭的社会空间正在瓦解。新移民的社会网络表现为成分多样化、关系现代化和空间分散化的趋势, 其网络成员具有社会经济地位分化、血缘亲缘关系弱化的特征。但移民与本地居民的隔阂仍然存在。[19]借鉴这样的结论, 莲花片区的上述充实与改造对塑造新移民与居民共同活动的空间结构有积极作用。

这样的社会结构有助于某种都市产业集聚的形成与治理。根植性是集群长期积累的历史属性, 是资源、文化、知识、制度、地理区位等要素的本地化, 是支持集群生产体系地理集中的关键因素;可以分为认知根植性机制, 组织根植性机制, 社会根植性机制, 制度根植性机制, 地理根植性机制。[20]所对应的可能是自组织型集群治理模式。这类产业集群的内部参与者以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为主, 企业间呈相对松散的竞合关系。在双边关系治理方面:一是集群内部存在许多较短的供应链, 道德、声誉等地方规范能维持比较稳定的关系;二是水平企业间以竞争关系为主要特征, 但也存在许多基于亲缘、血缘和友情的双边性互帮互助;三是除了外部的供应商和客户之外, 集群企业很少有其他群外合作关系;四是在多边关系上, 存在由非正式交流等无意识的知识溢出, 以及共享设备等行为促成的集体学习氛围;五是在遭遇突发性事件时, 可能会出现自发组织的应急性集体行为, 但集群整体不存在任何正式和程式化的集体决策机制。集群中很少存在层级治理的元素。[21]这样的治理方式, 可以容纳初级文化创意行业或者一些服务业。在周边高新区等技术、资本密集的高地之中, 莲花池片区的这种形态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与城市如今已经是共生共存的关系。青年通过消费成为创造文化的机制之一。

也许在昆明主城区经济进一步充实后, 定位于大体量、大众化的莲花池国际商贸城可以在黄土坡找到更合适自己部分功能的区位条件。黄土坡地处昆明市较发达的五华区境内, 交通拉动能力大。同时, 这里也成为昆明经济引擎———高新区与整个全市、全省联动的惟一出入口。因为交通便捷, 黄土坡区域人流量巨大。[22]

摘要:昆明是一个消费观念前卫, 品位独特的城市。发展西点体验休闲式经营可以突出莲花片区的特有气质, 为莲花片区提升商业形象与功能提供助力。从而改善该片区的社会结构, 人员素质, 为昆明都市产业的发展提供软性支持。

城市精神气质 篇7

一. 设计背景DESIGN BACKGROUND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杜绝浪费、节约资源、满足需求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当下工业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来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资源紧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所以,我们要将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以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 流通、消费等领域,尽可能节约资源和减少资源消耗,并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的社会形态。“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当然,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前提。

地铁作为当下国内城市交通的骨干线路,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高,在满足室内装修中人性化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更节能、环保、 减少浪费,不应仅是地铁建设运营方基于造价和费用所提出的合理设计要求,更应成为每一个具有危机感的中国公民的基本意识, 是地铁装修设计的前提。

关键词:地铁建设现实难题(速度快、 资金压力大)

难题1:地铁建设速度一再被“超越”。

上海,正在向“地铁世界第一”逼近。未来5年, 上海将要新建近300公里的地铁,这样的建设速度举世罕见。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上海目前地铁运营里程为123公里,到2010年要达到400公里,即意味着5年中上海要新建近300公里的地铁。

“南京地铁一次性建成里程之长、建设速度之快,都创造了全国地铁建设的‘第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评价,这是中国地铁建设史上了不起的成绩。中新网北京2011年6月28日报道:“北京市副市长表示, 北京今年要高速度建设地铁,从现在运营看, 安全以及质量是可控的,在2012年底前, 北京将开通7条线路。”昆明地铁建设,也创造着中国地铁建设新速度。“昆明同时开建4条地铁,这在全国其他城市是没有的。 其他城市都是一条或者一两条地建。”

由上可见,国内城市交通的现状使得城市对地铁建设速度的要求也日趋严苛,以致等到地铁建设的收尾阶段,装修施工所剩的时间已寥寥无几,导致施工的最后关头却显得疲于应付,期间从材料部件的定制、供货、运输和安装,到与建筑各系统的多头配合,再到多工种施工人员的协调管理等很多方面随时都会出现卡壳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上溯其源, 装饰设计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方面,国内已建地铁的成熟经验告诉我们, 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工业化的生产、安装模式很有必要。

难题2:地铁建设资金缺口大。

网易财经2013年7月13日:全国地铁负债超万亿,计划40多条却无几开工。进入2013年, 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地方地铁建设突然急转直下。早在2012年年底,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的一份报告就指出:2013年国内城轨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800亿-29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2%-15% 左右;40余条地铁线路被列为“年内争取开工”项目,其中,21条地铁线发布了预期建设时间。不过,2013年已经过半,这些在年初被各地政府列为重点项目的地铁工程中,开工者寥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现在很多城市都想修地铁,但大多数城市的地铁建设都处于缺钱状态。

南方周末2013年10月17日:武汉地铁建设面临空前压力。2012年底,穿越长江,连接汉口、 武昌的地铁2号线开通,武汉进入“地铁时代”。在此之前,武汉首创地铁站冠名,著名武汉小吃“周黑鸭”拍卖获得江汉路站的冠名权,武汉地铁总计获得2700万元的收益。然而, 因反对声强烈,武汉地铁最终作罢。这个小插曲则折射着武汉地铁囊中羞涩的尴尬。“钱是主要的问题。”2013年10月15日,武汉地铁集团副总经理马君瑞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钱是主要的问题”不仅仅是 “节约型社会”的注解,也是地铁快速建设过程当中必然会碰到的,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绕不开的问题,在地铁装修阶段,从材料选用的性价比标准到安装方式程序的简化,再到空间中特殊定制造型的比例,以及从创造效益这个角度必须考虑的商业广告的形式和布局等诸多方面都是需要持续研究和优化的关于合理节省造价的装修设计课题。

二. 设计要点DESIGN POINTS

关键词:大型地下公共交通、大运量、骨干交通,要求安全、适用、耐久、易维

“大型公共交通”指的是以地下轨道运行方式为主的快速大运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为城市内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起骨干作用的交通系统。相对于其他公共交通系统,地铁具有运输能力强、速度快、运行规律的特点。上海地铁在2011年夏季单日最高客运量就已达到673.5万人次,其中换乘客流达到246.9万人次。北京地铁日客运量2012年已达到788.91万人次。“地下建筑”,是地铁建筑的特点,其消防要求极其严格,其空间的闭塞性要求通风、照度等有关人体基本舒适度的设计需有更精确的计算和布置。因此, 安全且有效的快速疏导巨大客流是地铁装修设计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且耐久性、 后期易维护的需求也是大大超过一般民用建筑的标准,这些问题我们归纳起来其实就是地铁装修中有关使用功能的诉求。

关键词: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系统,地铁自然成为了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其室内装修的形象塑造也理应反映出这个城市的人文底蕴和精神风貌,这其实就是地铁装修设计中有关审美功能的诉求。

综上所述,当下国内地铁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紧、任务重的现实成了地铁室内装修设计中的前提, 在此背景下地铁室内装修中,既要完美地实现由众多细节化设计构建的地铁使用功能,又要恰如其分地表达相关城市的由历史和当代文化构建的人文气质和底蕴。面对这个多难之举, 除了备受困扰的设计师之外,还有就是那些众多城市的地铁建设管理者们,面对这个课题的每个人,总是会从自身的角度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给出不同的回答。

下面通过几个城市的地铁建设来观察一下地铁装修于不同时空状态在平衡经济、适用、 美观三者关系上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呈现。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运营的地铁系统,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最初试运营于1969年, 北京地铁1号线原是备战工程,在最初的建设中并没有融入北京城市气质的考虑,功能也较为简单。

后来通车的13号线和8号线空间造型比较多样化,但装修效果比较单一。此时的北京地铁对地铁空间装修风格的塑造仍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随着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奥运会的举办,多条地铁线路相继开通,地铁站内的装修设计在全面提升人性化装修细节的同时开始着力体现北京的城市气质,按照地铁站点设计与地面建筑、景观接轨的原则, 北京地铁装修迎来了新一轮的思考。例如, 2007年开通的北京地铁5号线着力开创北京独特的地铁文化空间,力图使北京城市形象在地下空间得到延续。

近些年,由于不同地铁运营公司的介入,如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将香港地铁的一些设计理念及经营理念融入进来,最近开通的线路在装修设计上更加注重标准化、模块化的工业化的设计思路,在便于生产安装的同时也利于后期运营的维护保养。城市人文气质的表达从简单的纹样解读,转向了通过更科学、更系统、更有序的展示现代化地铁建造管理水平来表达。而这种对城市气质的展现是由内而外的,这是一种相对从容的心态所致,相比一些简单的纹样来说,这更中国, 更耐人寻味。但地铁是一个公共建筑,身在其中的人们其审美诉求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就像具象绘画和抽象绘画各有其忠实的拥簇者,太过抽象的如一张白纸一般的艺术作品,也不能强求观众们如看“皇帝的新衣” 般大加赞叹,若不成则祭起“大道至简”的天印乱盖一通,其实地铁设计中在标准化、 模数化的前提下追求艺术化正是一个演绎和探求“大道至简”的过程,正因为“大道至简”, 所以对设计师要求也更高。

如果说北京地铁既要反应千年古都和皇城根的底蕴又要展现国际化都市的当代性,是一种看似矛盾的地铁文化命题的话,那作为南方城市的代表-- 上海地铁似乎对地铁文化的命题表现得很洒脱。

上海是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金融中心城市,拥有较为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 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该城市多元性的海派文化特色。而在已建成地铁空间的装修中我们比较难以发现这种多元文化的痕迹,上海地铁的设计总体上走的是一种务实、回归公共交通建筑本质的做法,从一开始,标准化设计和建造就是上海地铁装修设计的主流,这种建造方式正如我们前面的分析,可以用较为低廉的代价和较快的建造速度来完成,易维性较好。这些设计特征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上海城市气质中忙碌、快节奏的感受,却少了人们对以往作为“东方大都会”的“上海滩”的那种让人向往的优雅。

最后,我们看一个在地铁装修设计中将城市气质不留痕迹融入的案例--- 新加坡地铁。 新加坡是一个有文化沉淀的精致的现代化城市。其地铁空间的装修强调系统化设计理念, 以现代的艺术手法来营造简约现代的地铁空间,同时空间色彩统一,以灰白色调为基础, 灯光效果简洁而丰富,用材考究,质感丰富,工艺精良,各个立面均有模块化的精确设计, 订制的喇叭、灯具、风口与订制的吊顶板块之间的衔接都堪称完美,每个细节都在体现着这个城市气质里的的精致和唯美。在重要的地铁站内,有一些艺术品的呈现,主要是表现新加坡近代历史的绘画和雕塑等,这些站点的艺术品都与站点的特色相结合。整个车站内充满现代感和精致美,让乘客在乘坐地铁的同时体会到这个城市的个性色彩和文化底蕴,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城市案例。

综合以上分析, 回到本文的命题“当下国内地铁室内装修设计中如何融入城市气质”, 我们可以看出,当下国内地铁装修设计首先要满足地铁内各种人性化功能的实现, 从设备设施、材料选择、商业配套、导向标识到无障碍设施的每一个细节,这些都可以体现城市的人性化程度,是城市内在气质的具体展现。

三 . 案例展示DISPLAY CASE

在前文分析所得结论中,我们提到地铁室内装修中要尽量细化和运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而城市气质的艺术化表达需要突出重点,在线网角度上,注重骨干线的视觉传达; 在线路的角度上,注重全线标准模块中的艺术化表达模块的设计,在站点中选择重点站进行重点表达;在站点的角度上,注重特定区域内的艺术表达。艺术表达并不是对城市各种表象符号的堆砌,而是对城市内在气质的深度挖掘。以下选择一些我们团队近几年来在地铁方案设计中,对不同城市的一些特殊站点的艺术化表达比较充分的部分方案成果做一些展示,一孔之见,算作抛砖引玉, 望专家和同业者斧正。

北京地铁8号线延伸线的中国美术馆站墙面上以搪瓷钢板热转印方式塑造的一幅幅逼真立体的画,呼应站点特色,增添了车站内的艺术气息。(见图01、图02、图03)

南京地铁3号线浮桥站是该线的特殊站, 为了呼应站点地面周围民国建筑群的人文特色,其在墙、地、柱的造型上都做了特殊处理,表达了南京城市文化中的具有特色的民国风。(见图04、图05)常府街站在柱面、 艺术墙及站台层站名牌的造型上融入南京特色元素,表达了南京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 (见图06、图07、图08)

苏州地铁1号线玉山公园站(见图09、图10)与桐泾路站(见图11)的方案设计在表达苏州人文意蕴的同时,又有现代化苏州的体现。

抓住城市文化气质的艺术家纪念馆 篇8

据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介绍,在这几家美术馆成立之前,国内的美术馆更倾向于做“展览馆”,大多数美术馆并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位,即便有收藏也是基于政府行为,把美术馆当成美术展览馆在运作。大约在2000年前后,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这些领头羊越来越注重馆藏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关山月美术馆建馆之初,就非常明确不能按照展览馆的老路来做美术馆,关山月先生生前非常关心深圳的美术事业,把813件自己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及其生活、艺术和教育实践的系统资料全部捐赠给深圳人民,这批作品也为关山月美术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山月美术馆的建立正是为了珍藏关山月的捐赠,以供世人研究、鉴赏,那么以关山月先生的艺术研究为核心是毋庸置疑的。同时,美术馆隶属于深圳市,30年来,深圳的发展有目共睹,创造了现代城市建设的奇迹,其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四位。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深圳靠近香港,在经济发展的同時,深圳设计行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关山月美术馆有两个学术品牌,一个是关山月以及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研究,另一个是当代设计艺术展览的研究”,陈湘波馆长说。

2002年夏天,关山月美术馆邀请了国内多位专家来馆研讨,因为在此之前,关山月美术馆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学术定位。“15年前关馆刚落成时,我们是以观光的心态来参观的,因为它的硬件在当时属国内一流。但15年后的今天,我们却为它的软件——即它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所折服”,国家博物馆馆长陈履生如此评价关山月美术馆的变化。

从2003年起,关山月美术馆才明确了以关山月艺术研究为主,兼顾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以及当代中国美术研究的学术定位,以年度学术专题的形式,推出了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系列学术专题展览与研讨活动。陈履生说,“当时明确以一个学术课题作为美术馆学术定位的,关馆是第一个。”

2003年9月,关山月美术馆就推出了“激情岁月——革命圣地、毛泽东诗意作品专题展”,展览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常设专题展“关山月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作品展”,展出了30余幅馆藏关山月相关题材创作;第二部分为“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作品文献展”,展出傅抱石、李可染、钱松岩、黎雄才、陆俨少、石鲁、潘天寿、宋文治等艺术家的相关创作。此展正是2002年确立的“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课题”的推进。目前,馆藏关山月作品,及相关文献大约有上千件,相关的研究工作一直沿着当年定下的方向有序的进行着。

当年领先于全国的硬件设施在今天已经不值一提,400平米恒温恒湿的库房已经算不上宽敞,每年三四百万的收藏资金对一个美术馆而言远远不够。“这些资金大多数以捐赠奖励的形式给到艺术家,与作品的市场价相差甚远。除此之外,我们也会有专门的购藏,但是价位都会谈得很低。”资金问题是许多美术馆扩充馆藏的重要制约,但在陈湘波看来,资金问题只是一方面,最关键的还是机制问题,政府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在国外,美术馆会得到许多基金会的支持,或者个人捐助,目前我们美术馆的馆藏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经费,艺术家及艺术家家属的捐赠是我们馆藏的主要来源,并不是通过税收等政策来引导的捐赠,”

难能可贵的是关山月美术馆并没有仅仅止步于名家纪念馆,而是立足于城市将视野扩展到了设计领域。陈湘波说,“设计跟深圳这个现代城市,以及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跟设计相关,所以我们抓住了当代设计,其实也是抓住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1999年,第9届全国美展首设艺术设计展,就将展区选在了关山月美术馆,这是国内第一个设计展。早在1992年,深圳平面设计协会就开始举办“平面设计在中国”系列展,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展览中断。在2003年,关山月美术馆再次启动该系列展,每两年举办一次,通过该展览,美术馆也收藏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作品。

将当代设计的展览、展示,及研究作为美术馆的学术品牌是在2006年,此后设计方面的展览及研究工作不断扩展。除了前文提到了全国性的设计系列展,美术馆还举办了许多国外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展览。2006年底,世界闻名的海报设计大师霍尔格·马蒂亚斯带着他的150件作品来到了关山月美术馆,展品涵盖了其历年的代表作,展后马蒂亚斯慷慨的捐赠了其中的106幅。2010年,同为海报艺术家的秋山孝先生个展在莞城举办,该展览由莞城美术馆和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举办,展出的80幅作品均由关山月美术馆提供。2011年,值“2011年第三届全国插画艺术展”举办之际,关山月美术馆策划了“佐藤作品展”,展出了佐藤的PEACE、《与自然共存》、《地球将会变成怎样》等经典作品。

通过各种设计展的举办,关山月美术馆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设计作品,当被问及这些藏品的利用率时,陈湘波说,“我们通常以巡展,或交流展的形式提高藏品的展示率,这次十大美术馆馆藏展,我们也拿出了我们平面设计方面的藏品。每年我们都会有一两个国际项目,把我们的藏品带到国外,进行交流展示。”

目前关山月美术馆的馆藏共有4500余件,每年馆藏展的比例会占到20%,“比例不是很大,但是多数是长期陈列展,抑或学术研究成果展。别看数量不大,但无论经费,还是人力、物力的投入都非常高,可能会占到80%,筹备的时间也比较长。馆藏展一定是在研究基础上做的,不会随随便便拿出来展。”

在2013年,除了关山月艺术研究工作外,关山月美术馆计划做一个以深圳设计30年为主题的文献与馆藏展,力图通过该展览反映深圳设计,乃至中国设计的面貌。

上一篇:OPNET技术下一篇:融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