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盛宴

2024-06-02

精神的盛宴(共6篇)

精神的盛宴 篇1

一、班级令人堪忧的读书状况

正是对读书的重视,我在开展读书活动之初向学生们推荐了几本好书,每天留半小时的读书作业。为了督促学生能保质保量地读书,我还要求他们填写读书卡片,卡片的内容包括积累和感受等几个方面。

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们读书的热情并没有被调动起来,每天半小时的读书时间不能保证,他们在卡片上积累的词句也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我分析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如下:

(一)家长对读书不够重视。

大多家长要求孩子在写完作业后要花上几个小时练琴或参加课后辅导班,这样就挤走了读书的时间;有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二)大多数学生更喜欢感性化的阅读。

《老夫子》、《龙珠》等漫画书籍在班级广为流行,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所以面对大量文字的经典阅读,他们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兴趣。

(三)读书时缺乏思维的参与。

学生读书大多走马观花,填写读书卡片也是应付了事,不能深度思考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对于积累的词句也只是走形式般的写在卡片上用来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已。

针对上述情况,我意识到要想使课外阅读走向有效,必须调整我的教学策略,不可放任学生,而必须有计划、有指导、有策略、有保障地实施我对课外阅读的教学。

二、新的读书策略

(一)争取家长的支持是关键。

为了让家长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我利用家长会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人手,告诉家长们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生底蕴,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努力,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并邀请思维活跃、积累丰厚、见识广博的学生的家长做经验交流,与其他家长分享在鼓励孩子读书过程中的心得及经验,从而引起共鸣,最后达成重视读书的共识。

(二)读书营养餐——每天必读内容。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我精心为学生们挑选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在开始阅读之前对作者、内容及此书的价值向学生作以简要介绍,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此书,每天要完成我留的阅读量。

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完成三项任务:

1. 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在该字上方注上拼音。

这一要求主要是为扩大学生识字量,从而更加方便阅读而定;其次,使学生养成学习知识要求甚解,不能应付了事的习惯和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 读书要做批注。

为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从肤浅阅读走向深度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加强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他们在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在疑惑不解时、在有了情感体验时……在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用心灵与书本对话,才能体会读书的乐趣,受到思想的熏陶。

3. 每天背诵一句话。

把积累的词句写在卡片上或积累本上,我发现既浪费时间,又没有起到积累和内化的作用。于是,我把积累的要求调整为每天背诵一个描写或生动、或优美的句子,把词句储存在记忆库,在使用时随时调动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积累。

(三)读书自助餐——每天选读内容。

为学生规定了每天阅读的量,这样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阅读能力稍差的孩子需要半小时的时间能完成阅读任务,而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可能十几分钟就读完了,显然,这点阅读量是满足不了能力强的孩子的要求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提出了开展“读书自助餐”的活动,即每天读完我所规定的内容后,如果有时间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阅读,但要求读整本的书。

为激发他们选择“读书自助餐”的兴趣,我告诉他们:营养餐只是保障身体基本的营养,使身体能够成长,而自助餐能及时补充身体的需要,使身体长得更健壮。每一天,我都会问:“昨天自助餐吃什么了?”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回答我:“昨天吃了几则寓言。”“昨天吃了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不同水平孩子的阅读需要,而且学生阅读兴趣非常浓厚。

(四)行之有效的检查策略。

读书在还没有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之前,检查其效果是读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保障。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每天利用上课前5分钟检查积累情况。

每天早自习经典诵读的内容完成后,我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抽查孩子积累词句的情况,通常是当学生背诵完积累的内容,我还要追问一下:为什么选择这段积累?使孩子真正领会好的词句好在哪里,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方法,或感受作者观察之细致,或体会作者思考之深刻。然后同桌互相背诵积累的内容,这样就把积累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2. 每读完一本书后,召开读书交流会。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是两种思想。”读书后,及时地召开读书交流会,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就会把学生仅关注情节的浏览引往深层阅读,从思想、情感、价值、态度和修辞、文体上感受;讨论辩说,通过收集信息、沟通、聆听、思考、表达和交流,让孩子多角度地看问题,学会提炼、概括。

《夏洛的网》引发了学生对友谊的思考;《稻草人》中的《傻子》,使学生发出了“傻子不傻,他太善良”的慨叹;通过《花园》,他们看到了旧社会穷人与富人的不平等……读书交流会既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中、感受作者表达的意图和方式,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开展自我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阶段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我粗略地算下来,一学期,我们仅是必读的书就读了将近50万字,坚持下来,6年的学习时间,我们的阅读量将是《课标》中规定量的三倍多,更重要的是每一次阅读都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享受精神的盛宴,从而真正的受益。

精神的盛宴 篇2

学习的乐园

春意浓郁,百花盛开,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满腹牢骚的情绪,怀揣放松、游玩的梦想,启程,走进了久违的团校。新,团校焕然一新;爽,空气是如此的清鲜与凉爽,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六天的培训生活,紧而有序、累而充实、苦并快乐着。每一堂课都是那样的精彩纷呈、那样的价值连城、那样的意义深刻、那样的独树一帜……,名师的博学多才、平易近人、谆谆教诲、学员间的互尊互助互爱,真让人深陷其中、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茅塞顿开……

吴祖平教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努力实现中国梦 》的课上,他结合历史与今天国情的对比、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中国现状和现代化建设成果,他那种自豪感和幸福感在眉宇之间流露了出来,深受感染。结合十八大会议精神,他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吴教授为我们送上了“心灵鸡汤”,我们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牛贵军老师的《教书 育人 治国》是治疗今天德育教育缺失的一剂良药,以朴实大方的教学风格,幽默诙谐的谈吐,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渊博的学识征服了我们。我不仅被他那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富有逻辑力量的陈述,声情并茂的演说震撼,被他那口吐莲花,舌绽春雷的口才,敏捷的思维,幽默风趣,机智诙谐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更被他的朴实真诚的人格魅力所倾倒。在授课中,他用真情、真心、真事、真人、真理,真切诠释了“九字教育”(天地人,真善美,精气神)的真谛和深刻内涵。他用真、用情、用心地传达一个信息――教师还须加强人文修养。如“选对环境,快乐一生;选对事业,成就一生;选对爱人,幸福一生。”“幸福是香水,洒在别人身上自己闻到香味。”“讲道德就是与人为善。”“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阳光的老师,努力工作,多关心同事、家人。”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下,作为老师,在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应该做什么?那就是“德”与“爱”,要有德才有爱,要用你的德和爱去感化你身边的人,因你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师。他说:“现实生活中和谁在一起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就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会登上巅峰。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那里那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古人云:“跟着苍蝇上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富翁争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你们将影响成百上千个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至少是三代人啊,有时你一个甜美的笑容,一句温馨的问候,就能使他的人身与众不同,光彩照人。因性格决定命运,你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你有什么样的人生。孔子曰:“子不学,师之惰”。谁愿意承担“误人子弟”这个骂名。老师们,当你能够忘记你的过去看重你的现在,乐观你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当你明白成功不会显赫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当你修炼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当你以宽恕之心向后看,以希望之心向前看,以同情之心向下看,以感激之心向上看时,你就站在了灵魂的最高处。一个人,不能改变自己的形象,却能改变自己的气质,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却能提高自己的水平。他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身边或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富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是心灵的对话,是动情的告白。更像一股清泉,洗涤着我们的灵魂,他那种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使我悟出身为人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情操。

本次培训是精神的盛宴,学习的乐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时的游玩态度,不满情绪已荡然无存!六天的学习,尤如和煦的阳光,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我的心,放心吧,团校,我会在教育的土壤上,让祖国的幼苗茁壮成长,让祖国的花朵开得更加艳丽,弥漫芬芳!

视觉盛宴下的精神残羹 篇3

[关键词]“中国大片”视觉盛宴传统文化精神

以《英雄》《无极》和《夜宴》等为代表依靠高投入和高科技技术打造的“中国大片”呈现出过于追求视觉形式的倾向,而《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更是以3.6亿人民币的投资将其汉赋般的铺陈华丽的电影场面发挥到极至,然而在这“大片”的视觉盛宴背后是令人深思的中国文化的疏远和艺术精神的缺失,我们应该深刻地去反思其中的原因而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叫喧。

一、视觉之盛宴

以《黄金甲》为典例,它制造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建筑的气势磅礴,宫室的富丽堂皇,服饰的华贵前卫,色彩的眩目斑斓,战争的庞大壮观,还有无以计数的菊花,在这些“奢华”和“崇正”感观渲染之下,那种“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礼记·乐记》)的平和自然的审美之感顿然消失。《综艺》杂志的罗伯特·科勒认为:“《黄金甲》是张艺谋迄今为止最奇怪、最杂乱无章的影片,充满了歇斯底里的唐朝宫廷阴谋和毫无水准的CGI战争场面”,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多地依赖“技术工具”打造视觉效果,走向了注重形式和商业化炒作的发展道路。

凭借技术工具制造视觉电影正是西方所长我方之短《黄金甲》战争场面混乱庞大显示出其CGI制作水平显然与《指环王》有一定的差距,这种技术上的差距有深刻的思想根源,罗素曾指出“中国文化有个弱点缺乏科学”(P.39),科学的对象是“物”,西方所擅长的科学知识的研究为其技术和工具的发达提供了条件。中西之长短起源于古代轴心时代的文化差异l西方人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产生了形而上的本体的探索追问世界的本质,从柏拉图的“理式”一直延续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本体论的思维导致了主客二分使西方文化向着科学的“物”性层面发展,并演变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西方在不断追问本体“是什么”的过程中注重新知识新发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向上向外之超越精神”(P.6),而中国文化由于先秦时代理性的早启,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有意将神悬置不谈而消解宗教的权威性,把神灵和宗教化为人自身践行的精神源泉,强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自省关注人渴望达到“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境界。所以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向内的道德情感的文化。总之,中西差异可以归因于不同的理性精神,即西方的“理智”精神和中国的“理性”精神,“理性、理智未心思作用之两面:知的一面日理智,情的一面日理性”,西方重“物”中国重“人”成为现代西方技术工具胜于中国的重要原因。当中国电影全心投入到相似的发展道路上的时候,正是以己所短攻其所长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奥斯卡一次一次将中国电影拒之门外,正是因为中国电影拍的愈加像美国电影了,只有中国电影人觅得了自身的文化精髓才能使中国电影新生!

二、精神之残羹

《无极》追求“荷马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夜宴》借鉴莎翁的《哈姆雷特》《黄金甲》照搬曹禺的《雷雨》都试图以“经典”的思想内涵来增加影片的文化深度。但从《雷雨》和《黄金甲》的对比中可见它们未得其精神实质,曹禺先生对《雷雨》说过这么一段话“……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跟。……我的情感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正是这种对宇宙的思考和对人的感悟的艺术精神才使其捕获了创作灵感,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思想的深邃,就像唐君毅所说“此种中国各种艺术、文学精神之交流互贯,……恒以文学、艺术为人生之余事,为人之性情胸襟之自然流露。……”。《黄金甲》过于追求视觉形式却未开拓出高于或新于《雷雨》的思想境界,一定意义上不可避免地成为“经典”的精神残羹:《礼记·乐记》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现代人应该重视和吸取中国传统的“礼乐并重”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精神,它以“人”为终极关怀的目标要求达到艺术上美和道德上善的完美统一,通过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交流,达到形式与内容、艺术与道德的双重体验,并非是单纯的艺术形式的刺激。在缺乏这种传统艺术精神的前提下,只是单纯地通过移植经典的故事与情节是无法达到一定高度的艺术境界的。只有从单纯的商业利益下超脱出来,重新回到对“人”和生活的关怀中去探究生命和宇宙的理想,才能彰显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张力。

精神残羹的另一表现是对中国文化未得精髓留于表面的理解《黄金甲》中的符号和话语暗含的是对传统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的误读。如影片中那张“天圆地方”的台桌被抽象成了生硬的代表“天命”的符号,同时又将其精心地雕琢一番,消解了古人敬天的精神内涵而无法从中获得崇敬之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的所谓天命或天道或天,……,实际是指道德的超经验的性格而言”“在孔子心目中的天,只是对于‘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现象而感觉到有一个宇宙生命、宇宙法则的存在”“由于天人对立而可以求达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是古代中国人求能明道之最高境界”。从中我们体悟到了是极高的精神境界和对人的召唤,通过“敬天”使人关注自己并对其行为负责,开启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大门。再如《黄金甲》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一个台词是“规矩”,却和《中庸》听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这些规矩的本义截然相反《中庸》所言的“规矩”是双方都要遵守的义务,应是一种平等的义务关系从而尽自由之人性达到中庸之道,追求一种道德理性的完整的人格精神世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才是孔子的最初的本义和人伦理想。而影片中的“规矩”成为了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借口和压抑人性的紧箍咒,父子对峙夫妇离异兄弟残杀,一切“不规矩”的罪恶都在“规矩”下爆发。这种“规矩”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儒家伦理的曲解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应该以一种继承发扬的态度去发掘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大片巨大的票房背后是众多的影迷。大众的反映不外乎有两种观点:一是肯定影片的价值,二是否定电影的价值,但是多数的否定者却说不清真正的原因。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商品化下对于利益的追求和迷恋,渐渐将中国人“向内向人”的用力方向转换到西方“向外向物”的方向来,“致广大而尽精微”在大众的思想中窥探出的是中国人某种精神的缺失,以“仁”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渐渐疏远。传统文化借助“天命”并使之成为人追求自身所渴望的一切的精神动力,不求“人”对“物”的主宰追求“天下归仁”的物我交融的理想世界,正如《中庸》所言“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种“向上心”是通过自我情感道德理性的自律来完成“仁”的理性境界,“在德与利两种价值中,德居于更高的地位,利必须用德来规范”,“孔子认为,真正的好德者必须放弃任何以德求利的考虑,把德作为一种直接的价值目标来追求”。这种自律性也就造成了极其稳定又极其不稳定的情形。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理性精神的冲击,哲学上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使中国的“天命”的本原和敬畏之情逐被消解,随之而来的是自律的薄弱松动,这是精神缺失中“人”的因素。这些确实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当我们对我们数千年文化的自豪无比的时候,也应该反思一下是什么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兴盛不衰——正是我们日渐疏远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总之,只有我们重新找回精神支柱,中国艺术重归“为人生而艺术”的道路关注人生。才能再现昔日文化的生机。

三、形神统一

精神的盛宴 篇4

关键词:文言教学,审美功能,情感教育

翻开古典文学这本大“书”, 字里行间跳跃着中华文化的命脉, 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诉说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故事、经验与思想情感。入选教材的文言文, 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或文采斐然, 或章法新巧, 或韵律铿锵, 或理趣盎然, 足以垂范后世, 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彰显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高尚人格、美好情操、爱国情怀、思辨情趣, 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读这些经典之作会给后人以视觉的冲击、精神的陶冶、品位的提升、人格的完善。文言文拥有巨大的情感教育潜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 教师需要积极挖掘文言作品中蕴藏的丰富深厚的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感受、品味作品中的真善美的人心、人情和人性, 让学生得到审美熏陶, 同时也会使教学文言文的课堂充盈着一种审美愉悦。

一、吟咏诵读, 陶醉自我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课文不是无情之物, 课文愈好, 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在不断高呼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 朗读这种教学手段仍然历久弥新, 被要求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中国古代诗词歌赋, 在句调的抑扬顿挫中, 才能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朱光潜说过:“读音调铿锵, 节奏流畅的文章, 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 或是舒缓, 都产生极愉快的感觉。”古代流传至现代的许多美文, 在错落有致、平仄迭起的交替中, 在抑扬顿挫、高低错落的语调里, 才能传达悠远的意境, 体察古人的深沉情怀。当苏东坡流连于赤壁美妙的夜色中, 尽享无边风月, 吟唱着旷世的悲凉之时, 他文字的力量穿透了千年的时空, 给了我们丰富的遐想与精神感召。教学时, 师生可利用赋文语言韵散皆用、诸多对仗的特点, 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声韵, 演绎着诗人的情怀, 如“诵明月之诗, , 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等等, 包括那些整齐的四字句, 师生在课堂上反复地吟咏诵读, 就会陶醉在有如浩淼长江渺远辽阔的意境中, 陶醉在作者俗虑尽除、、物我两忘的心境里。

高中文言文都是经过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 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 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 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 , 进入美的境界。语文教材中一些精彩的人物传记, 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鸿门宴》等等, 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缘景入情, 丰富自我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对于写景的名句名段, 一定要带领学生随景入情, 反复玩味, 仔细揣摩。例如, 在《项脊轩志》中, 日间“庭院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夜来“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的诗意, 幽静、和谐的景物描写, 将一间非常普通的书房写得那样的可爱, 正是作者对这间书房的情感反映。其看似写景, 实则抒情, 流露作者“居于此, 多可喜”的情感。再如学习《滕王阁序》, 让学生反复诵读审视作者描绘的素雅画面, 体会作者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产生热爱之情。如“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上句设色淡雅, 下句设色浓重, 作者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写尽了山容水态色彩变化之美, 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 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 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油然沉浸于忘我的审美境地。像这样的名句, 应让学生细加欣赏品味, 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 体味文章的意境美, 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

朱光潜说过:“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情由景生, 任何景物描写都不是孤立的, 文言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教学时老师可借此让学生缘景入情, 引发视觉的冲击、心灵的激荡。

三、走进人物, 完善自我

1. 分辨人物美丑。

文言作品中的人物有着极鲜明的爱憎倾向, 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产生了巨大的人格美的力量, 吸引着学生走进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在共鸣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如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智勇兼备;廉颇的忠勇不二、知错善改;樊哙“瞋目视项王, 头发上指, 目眦尽裂”的勇武刚毅, 项王“默然不应”的优柔寡断;屈原的耿耿忠心, 楚王的昏庸无能……所有这些, 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 让人心驰神往。

2. 彰显人间至情。

文言作品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辉, 道出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爱的亲情、友情、臣子情。如《陈情表》中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 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 忠心可鉴、孝心至真;《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 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袁枚的《祭妹文》, 亲情浓郁, 悼亡伤逝, 令人潸然泪下, 不忍卒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读之不禁令人伤悲。苏轼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友。”

感受人间真情, 对当今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会使他们的灵魂受到涤荡与洗礼。老师执教时要用当代视野观照文言文, 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 寻找课文与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 产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

3. 折射理性光辉。

文言文作品是古人思想情感的载体, 它们折射出古人理性的思辨色彩, 对后人认知、思考、解决问题能起到借鉴作用。

《阿房宫赋》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真诚告诫;《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给人的警示……这些无不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四、说事述理, 震撼自我

文言文中好的论述文, 不仅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说理严密, 而且切中时弊、控拆统治者的黑暗政治。学习这类文章, 教师不光要让学生记住历史教训, 还要在体验有力的论证和严密的推理过程中感受作者那份慷慨激越、义正言辞所带来的震撼。

苏洵的《六国论》, 行文纵横恣肆, 气势逼人, 论断斩钉截铁, 作者很注意气势的营造, 追求一气呵成、前后相应的浑然一体的气概。如文章开头, 单刀直入从正反两面提出论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容不得人反驳。第二段, 设问呈疑,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接着径直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把论述向前推进一步。贾谊的《过秦论》并不是直接指出秦的过失, 而是在前四段叙述的基础上逐层推进, 让读者认识到秦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原因, 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第五节的说理, 而文章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更显得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读来只觉得胸中热血涌动, 极具震撼力!教学时, 我们可以先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秦灭亡的原因, 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说理部分, 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激愤。

《王的盛宴》:女人们的盛宴 篇5

你是愿意像虞姬一样带着一个男人全部的爱死,还是像吕雉一样掌握着你的男人如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一般的信任,冰冷地活着呢?

陆川说:一个男人可以把一个女人变成虞姬,也可以把一个女人变成吕雉。

爱情是时间磨盘底下被碾成细末的牺牲品,历史故事里的女人们用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单纯的心来祭奠它。垓下之围的漫天黄沙埋葬了霸王别姬的凄楚佳话,也铺开了吕雉如同命运般庄严的权力人生。

爱情本就是世间最不值得同情的一种感情,她总是极端地消磨自己,最英雄又最卑微、最强大又最脆弱、最美好又最无情、最声势浩大又最不堪一击。

虞姬死在了她最美好的韶华岁月,这个轻如鹅毛的女子用其一生实践着她对一个男人的全部崇拜——那是他最后的一次厮杀。

她不能让江东的子弟兵讪笑他为了一个女人失去了战斗的能力,他是英雄,他必须享受屠杀的快感。于是她用死亡定格了她在项羽心目中永远纯洁美好的形象。

而如果最终为王的是项羽,她能得到些什么呢?一个被众多女人嫉妒的封号,一座不断回忆昔日温存的牢笼。她坐享锦衣玉食一呼百应,却可能要独守古旧阴暗的昭华殿,等待偶然而至的关怀,领略着最奢华也最落寞的王室风景。

她会年老,色衰,会迎来他厌烦她的那个瞬间,她必须忍受其他数不清的灿烂流星飞进他和她共享的天宇。一旦有天她老死,除了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外,就只有尘埃,只是废墟,没人会记得他们曾经共谱的半阙情话。当然,这只是假如。

我想吕雉一定也是有着美貌的女子,美到让项羽以为刘邦“爱江山更爱美人”,却不曾想吕雉之于刘邦不过是用过即弃的粗布衫。项羽劫持吕雉,企图胁迫刘邦服软就范,却就此宣告了刘邦和吕雉的爱情终结。

刘邦率众起义,吕雉连累入狱;刘邦南征北战,吕雉不离左右;刘项对峙吕雉沦为人质,却只听得曾同生共死的夫婿对太公尚且“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她一介女流之辈安能成为与天下并提的选项?于是她迫使自己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遥想出嫁时,仅凭父亲吕公的一次相面便定下终身。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她将自己一生的喜怒哀乐都捆绑在那个有天子像的男人身上,仰视他的不拘小节、义气、知人善任;俯视他的市井、荒唐、贪婪。

更多时候她也是一个被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束缚住心灵的女人,他们之间早已没有爱情,她成为未央宫里仅次于天子的集权者、刘邦犹豫之间决断之前的执行者、刘邦守卫江山的捍卫者。她必须强迫自己容忍其他女人与君王肆欢于自己眼前,像一个鞠躬尽瘁却迂腐愚忠的老臣一样无条件地维护君王的利益。

她明知自己命如草芥不再挂齿于君王心间,却依然为刘邦构建了一个附着了威信、威力的形象,并且拼死捍卫着这个形象的完善。她被动地接受了“妻不为妻”的转变,皇权的捍卫成为他们维系感情的灰色纽带。

她学着将自己的心日渐冰封,对君王身边狂蜂浪蝶的恨妒之心全藏在深色的凤袍里。当刘邦自乱心智时,她可以挺身而出成为他最可靠的支持,所以她懂得了:只要有江山,她就是无人可以撼动的汉室开国皇后;只要刘邦心中还有惶恐在,她就是他惟一可以依赖的长矛盾牌。到底是多么残忍的伤害,能让一个贤惠貌美的女人将爱情化成了把控全局的野心?

女人还是崇尚浪漫的,起码我愿意成为虞姬,拥有一个男人完整的爱情。而在现代的爱情里,也不会再有一个女人死守着婚姻的承诺,为得到一个男人而使自己变成夫妻关系中的野心家。

看完《王的盛宴》,你是否愿意听到这样的告白:你愿不愿意做我的虞姬?我愿意让你拥有我全部的爱,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

精神的盛宴 篇6

名师大家谈文学

“丁老师,如今青春文学作品鱼龙混杂,您怎么看?”“丁老师,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还需要写读书笔记吗?”……7月13日上午,本应于11点半结束的专家讲座总也无法结束,现场气氛依旧火热异常,小营员们争着提问,希望能得到丁捷老师的点拨。“文学之星”夏令营特邀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丁捷老师作首场讲座。丁捷老师“现身说法”,从对自己影响深远的父亲讲起,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自己的文学人生娓娓道来,小营员们听得十分投入。丁捷老师刚刚讲完,许多小营员第一时间举起了手臂,于是便有了上文那热火朝天的一幕。

“哈哈哈……”在15日的讲座上,小营员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听到精彩处更是笑得前仰后合,这又是什么情况呢?原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祁智正在作报告呢。 祁智老师用活泼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教大家“看见什么写什么”,从而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在欢笑声中,小营员们又上了极有意义的一课。

“好文章永远是阅读下出的蛋,是思想开出的花,是生活酝酿的蜜,是语言刺成的绣。 ”听,江苏省高考作文专家组成员蔡明老师在为小营员们讲述如何写出优秀的作文呢。 蔡明老师以3个版本的自我介绍来做开场白, 以新颖的形式提醒大家:“写作就是解放。 ”为了能跟小营员们面对面地交流他们在夏令营期间所写的作文, 蔡明老师全然不顾旅途劳顿,连夜批阅,一直忙到凌晨4点多,终于批阅完所有作品。 他详细点评了每一篇优秀作文,出自小伙伴手中的一篇篇“精品”文章也引发了小营员们的阵阵惊叹。 三位专家都将多年的写作经验、文学感悟倾囊相授,小营员们听得投入,记得认真,积极参加与三位专家的互动交流,收获颇丰。

博古通今做“主编”

迎着7月灿烂的阳光,小营员们的脚步遍布南京多个博物馆和高校。 在玄武湖畔欣赏湖光云影,在明城墙脚下遥想前朝故事,在博物馆中品味金陵文化,在科技馆、物理实验基地里感受科技成果,小营员们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

在南京博物院, 大家被极其丰富的展品吸引: 仰望历史馆中的大型恐龙化石,一睹18件“镇院之宝”的风采,在民国馆感受一番穿越……“展览太好看了! ”直到闭馆时分,小营员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南京博物院。

夏令营中,最具特色的活动要数“创意出版”了。报到第一天,每个人便得到了一本空白笔记本,小营员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小主编”的身份,写文章、添绘画,将文字和图片尽情地自由组合,编成一本创意杂志。

尽管白天的安排充实紧凑,每天晚饭后,小营员们仍会来到会议室,聚精会神地在空白本上涂抹,编辑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杂志。 光看刊名便让人眼花缭乱,如“墨雨轩”“‘文学之星’活动纪实”“彩虹青春”等。 富有诗意的封面之后是更为丰富的内容,有的将杂志目录细致地分类标记,如“玄武湖小记”“红色之路”“名师讲堂”,几天来充实的活动经历一目了然;有的将与夏令营中新认识的舍友之间发生的趣事画成漫画,组合成“宿舍的故事”,令人忍俊不禁;有的则绘出山水写意之景,配上清新秀美的小诗……诗歌散文,字字珠玑;漫画水墨,信手拈来。 临到上交创意出版本时,不少小营员仍不愿放手,依旧认真地将才华倾泻在纸上。这些优秀作品博得了蔡明等多位专家的赞赏,“创意出版”大大激发了孩子书写作画的兴趣和编辑意识。

根据营员在夏令营各项活动中的综合表现以及“创意出版”作品完成的情况,本次活动评出了5名“杰出营员”和30名“优秀营员”。 5位“杰出营员”获得直接晋级2015年度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现场决赛的资格,获奖营员的作品将被择优刊发在《初中生世界》相关栏目上,另外,每个获奖营员还都获赠《初中生世界》创刊20周年精品纪念图书一套。

有情有爱共成长

为了保证夏令营活动的高质量,主办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150余名小营员被分为10组,每组都有一位《初中生世界》编辑作为带队老师,与营员们同吃同位同行。从照顾基本的饮食起居,到对小营员们的写作问题答疑解惑,每位带队老师都尽心尽力,这样的付出也被小营员们看在眼里,获得了他们满满的信任和肯定。活动结束时,有小营员满怀深情地在文章中写道:“我们的带队老师,像是我们的姐姐,包容着我们的顽劣,又陪同我们玩耍。 还有许多不同的老师,他们就像炙热的阳光里最温柔凉爽的风,在我们柔软的心里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

对于大多数小营员来说,本次夏令营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独自离家,离开父母,和陌生的同学一起生活,这其中有不适应之感也是难免的。 不少小营员体会到了“思乡”的滋味, 有同学写道:“这是我独自离开家的第一个晚上,心里不禁感到一丝惆怅,原来,我想家了。 ”然而,丰富充实的活动安排很快就拂去了小营员心中的惆怅。 除了文学报告和室外活动“轮番来袭”,小营员们还参加了许多集体项目,户外拓展、文艺表演、游戏晚会,一起包饺子、吃大锅饭、住集体宿舍,一起听专家讲座、用脚步丈量南京……在朝夕相处中, 小营员们一改最初的拘谨,渐渐打成一片,培养出深厚的友情。 虽然活动期间充实忙碌,但为了最后一天的文艺会演,大家硬是挤出时间积极排练, 精选了整整17个节目。 陈相如等同学连夜编写三打白骨精》剧本,高可攀和小伙伴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合唱…… 每位小营员都用心地排练、表演,他们的默契和友情融汇在这一个个节目中,感动着彼此,感动着台上台下的每一个人。

短短一周,由陌生到熟悉,由忐忑到融洽,小营员们在夏令营中迈出了独立成长的重要一步, 也让友情为青春添上多彩的一笔。 临别之时,徐宇芮这样深情地描述舍友:“她们是我在这次夏令营中收获的最好的礼物,我愿意相信,虽然日子不长,但和她们相处的这段光阴会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而她们也同样会记得。 ”

上一篇:新鲜产品新体验论文下一篇:光通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