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的抒情散文

2024-05-23

盛宴的抒情散文(精选11篇)

盛宴的抒情散文 篇1

王的盛宴散文

昨天,看了李仁港导演的电影《鸿门宴》(冯绍峰、黎明、张涵予、黄秋生、刘亦菲主演,二零一一年上映),实在为电影的荒谬感到好笑。最好笑的是鸿门宴中樊哙居然成为次要的角色,乌江东城项羽竟是与虞姬死在一起。

不过,电影中倒是有一句不错的台词:有项羽就会有刘邦,有范增就会有张良。

项羽(生于公元前二三二年,卒于公元前二零二年)与刘邦(生于公元前二五六年,卒于公元前一九五年),楚汉相争,最终楚败汉胜,项羽自刎。或许,项羽不如刘邦。或许,刘邦比项羽更适合做皇帝。但在楚汉战争之前,使项羽与刘邦成为相提并论之对手的原因,是我们易于忽略的刘邦之狡黠、项羽之直爽,以及项羽之艰难、刘邦之顺利,并且我们还会更加容易地忽略了另一个使诈的高手,楚怀王熊心。

楚国王裔熊心在秦灭六国之后流落民间,项羽的叔父项梁派人找到熊心,将之奉为楚怀王,从而成为反秦大军的义帝。项梁与秦军主力作战失败身死之后,熊心为了忘本,想要否定项家叔侄所奠定他成为反秦盟军义帝的功劳,就重用宋义、刘邦,让刘邦带兵直取秦国都城咸阳,要项羽做宋义的副将去跟秦军主力作战。这么一个方案的付诸实行,完全是扬刘而抑项的。

宋义在行军途中停止了四十八日,严重地贻误战机,并且流露着宋义要杀项羽的信息,使项羽杀死宋义,以破釜沉舟的气概,打败十倍于己的秦军,然后乘胜追击,耗时半年以上,彻底歼灭秦军主力部队。刘邦一路未受较强力量的阻扰,进入咸阳,于函谷关设防,企图阻止项羽进入咸阳,但未成功。项羽准备消灭刘邦,却因为熊心还在继续行施扬刘抑项的策略,项羽只好放过刘邦去对付熊心。

鸿门宴的实际情况,是刘邦由张良等人陪随,到项羽的驻兵之地向项羽谢罪。项羽要以不杀刘邦的事实来获得反秦盟军各部的继续信任,使他可以突出主题的去架空熊心。项羽的亚父范增专横独断地想杀刘邦,遭到项伯的阻拦。项羽在不想杀刘邦的态度中欣赏闯进来保护刘邦的樊哙,使刘邦有了扔下张良抽身脱险的机会。

项羽不杀刘邦,使盟军各部继续以项羽为尊。项羽从而成为霸(伯)王,分封诸侯。然而,分封的公平与否,在乱世中,是战火得以延蔓的最大索引。有势力的都想弱肉强食获得更多利益,从而拉开诸侯与霸王之间的战争,也揭开了刘邦早有预谋的楚汉之争。项羽不以刘邦为敌时,刘邦已将项羽看待为最大的敌人,以充足的敌视和准备,发动与项羽的战争。这种战争,起初并没有挫折项羽,反而使项羽达到了巅峰。

居于巅峰之高处的现实,是四面危机与无处躲藏。偏偏项羽从不隐瞒他的高调、直爽和勇猛。野心家从来就是向往最高处的权威。握有实际权威的高调者只会激起别人更多的野心,使权威与贪婪卷入风起云涌的战争。直到一切进入不再有后援的情况中,稍居上风者获得最终的胜利并使现状在彻底的疲乏中趋于和平!

项羽绝对是个性情中人!他有心爱的虞美人陪同在他自刎前夕。项羽死后,他最早的封国鲁地军民受刘邦大军围攻而坚守,直到刘邦向项羽的亡灵进行祭悼方才停止抵抗。项羽也非有勇无谋,他率领八千江东子弟造反起义,身经百战,战无不胜,逐步发展,成为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靠的是他非凡的胆略。项羽以三万精兵千里回绕在彭城打败以刘邦为首的五十六万诸侯大军,使刘邦连老婆、儿子、老爸都不顾了的独自逃命。过了一年,刘邦又在荥阳被项羽围困到军中粮尽的地步,靠了相貌与刘邦很像的纪信做替身方才逃脱。

然而,项羽最终失败了!在一连四年的战斗之后,在刘邦背信弃约的偷袭以及用钱财、封地买通诸侯的协同围攻中,在兵疲粮尽的状况下。千古战神并非被对手打败,而是被疲惫拖垮。刘邦联军以合围、后退、拉长包围圈的方式,紧紧扣住项羽。项羽率少数骑兵突出重围,却以愧对江东父老的理由不想东山再起,凭着连续二日一夜杀死近千人的.武功,用他手上的利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应当说,项羽并非不明智,但他面对的是一个毫无信义、老奸巨滑、不择手段的对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从正直厚道进入妖魔纷起的地步!

刘邦比项羽大了二十多岁。在项羽血气方刚之时,刘邦已经很是圆滑,他曾是酒色财气十分突出的流氓,然而,他的年纪与精力,在生理欲望开始衰弱时,发展了他想做皇帝的欲望,使他不再为了酒色财气,而是为了当皇帝,运用着他的智慧。他始终是个狡诈的流氓,甚至拿他的老婆吕雉没办法!

女人,如果不是男人的克星,就会是男人的不弃之情。男人可以为王,女人也会摄政。王不王,等于亡不亡!为了成王,不择手段,在阴谋诡谲之中,尽其终生!

或许,鸿门宴犹如一场王的盛宴。赴宴双方都是王!王的盛宴,以王为主。王最注意的是敌人以及可能成为敌人的人,这使王的女人先以取悦、迎合为本事,然后在政权有隙之时全力以赴的进行把摄,从而嘲弄着她的男人此前对她的忽视。流氓刘邦是英雄项羽的克星,而吕雉是刘邦的克星。刘邦打败了项羽,却等到死后在吕雉擅权时期,受到他因独自逃命不顾父

母妻儿之生死的惩罚,被吕雉杀死了他曾爱恋过的女人以及几乎全部的儿女!

盛宴的抒情散文 篇2

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文本

抒情类散文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 阅读时应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慢慢走, 欣赏啊!”即读此类文章, 首先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 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读者, 以放松的心态去欣赏作品, 以获得最自然的阅读体验和最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种感性的阅读是进行抒情类散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文章当做教材去阅读, 必然会带上许多功利性因素, 从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美, 影响对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二、以教师的身份再读文本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尤其是抒情类散文, 它是作者彼时彼地一种情感的迸发, 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可能完全地将文章“回位”, 但至少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为此,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性阅读, 弄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 通过“文眼”来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理解抒情类散文, 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课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 它能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 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时显而易见, 有时则委婉含蓄;有时在篇首, 有时在篇末。解读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 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见了, 亲人》中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这是全文的中心段, 也是全文结构的中心轴。全文围绕这个“文眼”, 描写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抓住了“文眼”, 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2. 凭借想象来感悟意境

在抒情类散文中, 作者往往运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 来创设特定的意境。作者在这种意境中,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娓娓道来, 表达其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在经意和不经意间, 作者会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 是催生读者想象的空间。感悟此类散文的意境, 就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补充。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就会品出其中之味, 获得艺术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 文中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意境开阔, 富有诗情画意。在鉴赏的时候, 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三、以学生的身份三读文本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描述收音机的抒情散文_抒情散文 篇4

并不是对学习英语有着多么强烈的热情,只是借着学习的理由,名正言顺地拥有一台外形精致、携带又方便的时尚电子产品。所以,表姐主动提出家里有台半新的录音机闲置着,要送来给我练习听力时,我内心极不情愿,但又不好拒绝;只好乖乖地取了来,并且很认真地每晚听录音带。

已经记不清是怎么发现那台录音机有收音机功能的,大概是学了些英语单词之后,知道Radio是“收音机”之意以后,便把旋钮转到那个位置,继而听到广播里传来的昀怖驳纳音,后来搜到一个主持人声音很好听的档,听到入迷。

那年,家里刚搬进新房,我和妹妹睡在西屋的一张大床上,每晚写完作业熄灯后,就把那可称为庞大的收音机抱到我枕边,先是假装认真地听几遍英语录音,待确定在东屋的爸妈已睡熟后,就把音量调到极低,转到喜欢的台,头贴着一端的音响口,恨不能钻进电台里,贪婪地攫取里面传来的每一个音符。

常听的节目就是“星星夜谈”了,之所以记得特别清楚,是因为我每晚侧身蜷窝在床上时,可以看到窗外的那片天上挂着稀疏的几颗星,或是月亮伴着散落的星星冷寂地贴着窗户口,当时就想那节目名起的真是应景。

很多时候,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模糊着醒来时,或是听到无信号的昀采,或是听到节目还在继续,有一次醒来时恰好遇到月亮转到当窗的位置,透过窗子把光辉洒遍整张床,像一个柔软透明又发着光的纱帐把我和妹妹罩在里面,那感觉,温暖、贴心,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我仍觉的那样的夜晚美妙至极。也有时候一觉睡到天亮,爸妈喊起床上学时,没有关掉的收音机里正播着早间新闻。

读高中时,要去离家四五十公里的县城寄读,那台机子带来带去着实不方便 ,爸就新买了复读机给我,再加上高中功课紧张,“星星夜谈”相伴的日子暂告一段落。

因为大学英语的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要用到接收机,我又有了一部和大家统一型号质地很次的收音机。自然,这样的考试是不多的,所以,接收机又成了我日日枕着入睡的催眠机。

每晚,都早早的洗漱爬上床,打开收音机,锁定FM101。30MHz,夜夜守着“千里共良宵”入睡。

四年时间里,千里的主持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我最倾心的主持人也随着换了又换……开始,每周最期待的是张涛当班那天,不只为他分享经典电影片段给我们,更因为我喜欢听他的声音,想不到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他的声音对我的吸引力,好像他的声音可以穿透人的肉体直抵灵魂,你不得不为之倾倒。不知道张涛是怎么舍得离开千里的听友们的,反正他走后,张楠的老调重弹、午夜留声日渐成为我的最爱,张楠的节目主题甚是合我心意。他声音像极了张涛,不止一次地我在心底想,他们一定是同一个人,饰着不同的身份,主持着风格迥异的两档节目,愉悦着电波这端的耳朵们。

后来,林白的高考动员一百天,激起我的上进心,他总是激情万丈地鼓动大家去追寻并且坚守自己的梦想,他的声音里充满鞭策你进步的神奇力量。有段时间,我的个性签名写着:零点,和林白一起守望夜空。有好几个同学都问我林白系何许人也,尽管很想笑,但我仍正经答曰:一档夜间节目的电台主持。我猜,他们一定是以为,我每晚都和小男生出去看星星。

林中白狼总是要回归森林的,千里不是他的长驻地,所以,林白之后也告别千里。

只有姚科老师、雨亭老师、青音姐是从不曾离开的,姚科老师当班时会选些经典老歌播放,同时发起各种话题邀请听友们参与讨论。雨亭老师每次说“我是雨亭”时,都给我一种感觉,他在努力地“咬字”清晰;他的声音总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并且明朗、温软,我甚是喜爱在寂静的夜里,听他娓娓朗读美文,像那些文字真的变成美丽的音符,随着心脏有节奏地跳动。再说青音姐吧,我坦诚地承认同性相斥,她的节目我总是听的心不在焉。她说“嗨,你好!我是青音,你是哪一位呢,今晚我们来听听别人的故事,收获自己的人生感悟”时,声音温柔又甜美,但我总以为那声音甜的发腻,莫名抵触。

一次节目,青音姐请了一个声音很好听的嘉宾,吸引住我用心听了那期节目,竟然发现,青音姐的节目是最能洗涤心灵的,教我们成长为坚韧、向上、乐观、积极的一类人,总之,她要我们相信美好,憧憬美好,追逐美好。至此,彻底被青音收服。

还要说说杨昶,他的名字真是奇特啊,我是第一次听到人名中带昶字,后来翻字典,竟发现有个皇帝叫什么昶呢。他的开场白也有着独特味道,每次都不紧不慢地说“时光正好,氛围渐浓,光线也和思绪同步。千里之外尚无睡意的你,即将要挂上黑眼圈的你,让我们一起找寻属于自己的情绪开关,共同开启一段私密时光……”,向来轻视俏丽的文字堆砌出的句子,空洞乏味,而这段开场白,配着这样的晚间节目,即使刻意的修饰,也变的自然、亲切。

前几日青音姐在节目中提起,她最早主持的节目就名“星星夜谈”,乍然发现,这些年,我的收音机换了一个又一个,锁定的电台却始终未变。

千里在变老,我也从不经事的小女孩日渐成长为女青年,以后也会跟着节目慢慢变老,而守着电波度过的那些夜晚,终是属于我一个人的,珍贵又无比享受的――私密时光。

房子的抒情散文 篇5

快到中午,助学社的人终于来了,和预定的时间差不多;因为下大雨,到了渡口又得等渡船过渡。大概了解一下,爱心人士竟来自不同的各地,有本地的,有来自广东、重庆、武汉的,还有宝岛台湾的,都聚到荷城来做生意。

学生已吃完午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把二十多位特困学生集中起来,讲了一阵子,介绍过助学社的爱心人士,然后一起拍几张合影,分发些文具与作业本,还有好些捐赠的衣服。完了,助学社的人就到校门外边集市的米粉店吃米粉,接着兵分几路,去特困学生的家里“核实”情况,以确定资助的“方案”。

我拿着校长给的相机,跟随其中的一组出发了。我们这组要去核实三位特困女生的情况,一共两辆车,五位爱心人士,加上学生和我;先到小菲林家,接着去小韦家,最后去小黄家。

车辆在雨水冲刷里前行,不时有点小打滑,而且不大看得清楚远一点的路况,司机大佬只好开启车灯。行了不到半个钟头,到了一个泥泞的岔路口,车上不去了,就停下来,转为步行;一人或者两人撑起一把伞,拿着东西,由学生带路,往村子里面走。大家踩着“水泥路”,飘湿了衣衫,走了十几分钟,终于到了小菲林家。半路上,我老在心里嘀咕:老天啊,雨下小一点吧,人家来一趟也不容易。可远来的客人并不在意,皮鞋、运动鞋、休闲鞋大方地在“水泥路”里漂行,没觉得有什么为难;好吧,如此更显得心愈真诚、情愈真切。

小菲林家没有人在家,事先也联系不上她阿婆,家里没有电话。我让小菲林撑伞去找人回来,我和另外两位同学招呼客人。摆好了几张小凳,热水壶和杯子却找不着;况且也不用了,雨越下越大,谁还有心思喝水呢?大家也不想坐凳,屋里太拥挤,就有人走出门去、在屋檐下撑起伞,静静看雨,默默等待,等待一位下着瓢泼大雨仍在地里劳作的老人……

后来,雨愈下愈大,屋檐下不能躲雨了,大家就躲进了厨房或卧室。闲暇之余,我拍了几张小菲林“卧室”(兼做存放粮物的仓库)的照片,屋里有她们吃的小土豆和即将见底的油桶;杂物柜上还有她以前的作业本、课本,整洁干净,我教她们班语文快一年了,小菲林从来没缺过一回作业,字迹都很工整。

终于等到小菲林和她阿婆回来了,爱心人士送上礼品,向老人了解家里的情况;拍几张照片,匆匆别过,又在大雨中踩起脚步,奔向小韦家了。

到了小韦家,一行人大多湿完身子,有了点冷意,但看到小韦家的情况,大家心里更觉得寒冷了。那是三间(一间当厨房、两间住人)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瓦房,历经风雨吹打后,仿佛一个瘦得皮包骨的伶仃的老人。我们走进屋里,屋子很小,什物杂乱,屋顶又在滴答漏水,屋里只剩一半干燥的地方了,连坐的地方也难找。小韦站在门口边,不知怎么好,很是为难。我问家人呢,她说爸爸在田里干活,妈妈在里屋休息,妈妈的眼睛看不见东西……讲着话她就想哭了。在我的印象里,小韦平日在教室听课,常脸带微笑,似乎听得津津有味;我怎么能想到,周末放学回家、她住的竟是这样的房子?看到、听闻这些情况,一位老总不由自主地摇头,喃喃自语:这个房子、这个房子,哪里还能住人?

后来,我们让小韦扶她妈妈出来,问过好,道明来意,送了些东西,拍照;大家都安慰、鼓励小韦和她妈妈,并表态,回去会想办法帮忙解决一些问题。讲到动情处,一位大哥依稀隐起两行热泪,扭头望向了别处。相逢一席话,别离又在即。当我们怀着低沉的心情走出小韦家,在泥路上回望,小韦的妈妈站在瓦屋的门口、手扶着门,眯做一条缝的眼睛,想目送远方到来的好心人吗?

我们走到第三位同学小黄家时,老天终于稍稍放晴了,小黄家的情况相对稍好一些,让人舒怀了一点点;我们不是非求资助不可,能自强岂不也很幸运?

行程完成,我们返回学校,其他核实情况的组也归来了,打过招呼后,助学社的成员就集合、返回城区。

此后,我把我同去的那一组的情况和拍下的一些照片发给了助学社的管理层。第二天,助学社那边就打来电话,“表扬”了我一番,道我做事细心耐心,并希望我能到其他的特困学生家里拍点照片、补全一些材料。于是,我就和一两位同事在课余开展了一轮漫长的“家访”,逐一完善特困学生的材料。在这过程中,我常觉得感动,好多学生家里的困难确实有点出乎意料;然而,当她们回到学校,却忘记了背后的辛酸,她们喜欢读书,上课用功,下课有说有笑,踢毽子跳绳,打羽毛球、气排球,偶尔分吃一包瓜子都很快乐,那么有礼、懂事、节俭,团结上进,看似孩子,已长大成人……

最后,又经过助学社成员的两三回核实,学校总共有十八位特困学生获得了助学社的资助,每人每个学期资助500元,直至初中毕业。

对于小韦同学家的情况,我在核实材料里这样总结:

小韦,女,15岁,思怀初中七年级

(三)班一特困学生,家住思怀新平村平村屯279号。父亲年近70岁,手有残疾,并患有胃炎;母亲双目失明,耳朵听力也很差;下有一12岁小弟,读小学五年级。家里种田0。8亩,地少许,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上学的伙食费是靠借邻里与外家亲戚略为资助,且常得拖欠。家中3间瓦房建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都已成危危欲倒的“危房”,家境极困,常日以粗粮青菜为食,家里仅养了几只鸡,逢年过节才偶尔见肉……

后来,助学社的头头骆总得知这一情况,积极联系助学社的各位爱心人士,最终谋划商定,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变一“大魔法”:为小韦家变出一个新房子来。

第一次核实情况过后七八天,助学社的人又来了,这回由助学社的头头骆总带队(上次因为公事抽不出空),一行爱心人士到了小韦家,与前来看热闹的隔离邻舍,把小韦家前边的那一块小地坪围成了一个小集市,爱心人士把带来的礼品集近来,堆成一座小丘;小韦一家四口高兴得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骆总站出来,向大家简介小韦同学的情况,并做资助的初步构想:最紧要的就是弄个房子,一是助学社发动爱心人士大力资助,二是向乡政府反映、申请危房改造,三是小韦家发动亲戚朋友想想办法……听着听着,大家自发地鼓掌起来了。安慰了,鼓励了,说好了,承诺了,就不打搅了。撤吧!时候已近正午,头头骆总慷慨地道:今天天气好,有喜事,我请大家吃东西,每人吃了一碗烤鸭粉。

短短的小半天“相聚”,骆总给人的感觉:他就一匹老道干练的鱼鹰,一旦出击、不叼到鱼不罢休。感谢他的“出击”!同时,为他今天现场资助1000元的义举,为他那一颗火热滚烫的慧心,为他历经的许多背后的故事,为他从前与往后的更多传奇,深深折服!

两三个星期后,我再到小韦家了解情况,新房子的地基已打好,谈问了一阵、掌握了详情,要回去了;小韦的父亲交给我一袋发糕和粽子,直道感谢大家,感谢那么多的好心人,感谢学校和老师,感谢政府……

之后,暑假来了,我也离开了那里,但陆续得到一些消息:助学社的爱心人士给小韦家送去了第一批捐赠了善款10000元,还有4吨水泥;不久,向乡政府打报告申请的危房改造款也拨了下来;房子在建着,造了柱子,开始砌墙……

2010年的秋天,我再次跟随助学社的头头骆总和另外几位爱心人士回了一趟思怀;用“回”字,感觉有点像回娘家。他们是给小韦家送去建房子的第二批善款15000元,还有5吨水泥;小韦家的房子要封顶了。不久,她和家人就能搬进一个温暖的新家,这也将完成许许多多好心人的一个共同的心愿。

我跟去,是想去见证见证;顺便看看我曾经的那些学生。从夏初的一个雨天,我“陪同”助学社爱心人士,第一次看到这新房子建造之前的旧房子(或者说那不该叫房子的房子),然后见证旧屋的拆除,见到新房打地基、砌墙,到这会快要封顶了,我都在见证。也许,对好多人来讲,起个房子并不算什么;但对小韦家而言,这是一个梦,从夏天到秋天、这梦却成真了。这房子汇聚好多好心人的善意,这房子从夏日筑到入秋,成为了一个秋天的童话,真实地存在于这一个收获的季节!

三月的抒情散文 篇6

三月,鸟叫花开;三月,春天的季节,相遇在蓝天下,草长莺飞,儿童相戏,风筝炫舞,流蝶情迷,花一样的季节,花一样的春天,花一样的早晨,花一样的思念。只有在此时才有所感觉,蓝蓝的天空飘白云,姗姗的思念,相遇在春天。

只有行走在春天,阳光三月,踏步山川,信步一场花的往事,看几家鸟儿,飞去飞来。折一朵枯萎的花,放在心间,起舞对歌;捡一根践踏而沉默的小草,贴近自然,剪一湖春水涟漪阵阵,等一弯风光,映照过往。

最美的时光在青春的河流中,最美的风景在阳春三月,牵着春天的手,杨柳飘飘,清风徐徐,歌季节,歌天空。带着一颗愉悦的心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相约在这美丽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诗意的季节。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每次读起这首小诗,总觉得生活之美,在于懂得知足,懂得心醉,懂得静心,懂得回馈。把一颗心和春天的距离拉近,三朋好友,青梅竹马。谈小桥人家,记春天的故事,看云淡云青,赏花开花谢,叙孰是孰非。每一次游荡在这美丽的花溪公园,粉红的樱花树下,洁白的樱桃花,缥缈的`枫林,湾湾的河流静悄悄的流,一望无萦的油菜花花海,伴着鸟儿的歌唱,诗人的安心,遇见心爱的你,心爱的春天,心爱的流年。

夕阳的美丽总在黄昏之后,季节的光阴,似一弯秋水,浅浅波涛,藏于无味心间,花香中送温暖,绿意里思华年。携一抹属于春天的阳光,恬静的午后,轻轻抖落岁月留在凡尘的尘埃,在青风中,飘泊里,默默聆听岁月走过的脚步声,姑娘走过的花香季节。寻觅一份感动,找寻一份美丽,寻觅一段恋情,再续一段情缘。在春的原野,一颗浮躁的心在清水河中缓缓流淌,缓缓浇灌,缓缓领赏这无边的思念。找寻一份真诚,再思一份希望,在春的季节,默默无语,默默思念,默默播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春天,在这个世界里,有不舍,有满分,有花开,有花谢,静看最好,细品最佳,走过就是缘分,邂逅就是因果。春天里,给自己一个灿烂微笑,把自己当成幼时的自己,让心纯澈;给自己一个纯净天空;把自己当做飘逸的云彩,让梦旖旎。

多少次梦见骑马踏春而过,多少年归往曾经泪流满面。总想思念,找一个瓶子,把不安的心尘封,沐浴阳光,静待花香,让心顺水而去,顺风飘转,不去规定前边的方向。也许春天的出行能让心沉淀,让心纯粹,只是走了岁月,伤了多少情怀。这世界,美丽而玄幻,时间能剥蚀许多美丽,花的芬香,雨的愁绵,风的孤寂,月的冷清,只有在春天,才觉得季节的温馨,携着我的思绪,和素笔一起,书写青春,绘制华年。

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7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 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 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 如《史记》《过秦论》等, 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 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 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 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 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 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 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 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 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 写起来形象生动, 气势充沛, 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 (其四) 等, 这些文章体裁多样, 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 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 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 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 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 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 同样是“论文”, 以宣扬“古文”为主题, 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 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 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 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 十三而能文, 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 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 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 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 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 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 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 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 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 全文由物及人, 由人及天, 再由天及于人言, 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 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 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 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 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 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 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 如《祭十二郎文》等, 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或怀念亲友, 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 或向知己倾诉情怀, 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 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 文字如强抑悲痛, 脱口而出, 未加修饰, 实则精心结撰, 是真情流出的至文”[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 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 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 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 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 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 吸取新的语言成分, 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 摧陷廓清之功, 比于武事, 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 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 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 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 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摘要:韩愈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散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无论是论说、记叙、抒情, 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着重分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通过其对散文抒情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理想和情怀, 对其散文的抒情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其对唐代散文革新的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辽宁师院学报, 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抒情散文的阅读与写作对应指导 篇8

一.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读名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一位散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散文构思法,他设置了一套散文的八股,并说自己按照此法流水线创作,一个月内发表了近二十篇散文。当时曾被斥为对散文文体的亵渎。现在,据说输入写作程序的电脑,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不在一般人之下,只是诸多原因没能普及。其实,散文写作确实存在基本套路。作为初涉者总结并学习基本套路,未尝不可。以贾平凹的《丑石》和朱自清的《绿》为例,我们试作归纳。

首先,题目往往有象征意义,本义之外有另外的寓意,如《丑石》既指石头形状外形之丑,也指世人偏见之丑。《绿》既指自然之美,也指善良心灵之美。

其次,开文主要集中在描写对象的三方面,色彩,形状,质地。色彩例举:《丑石》中“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形状例举:《丑石》中“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绿》中则更细致,“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质地例举:《丑石》中“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绿》中那一段,“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很明显,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作者都充分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等,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渲染铺陈,制造氛围。在描写形状时,还运用了俯仰视角、远近变距等手法。

第三,描写对象本身写足了,怎么办?描写背景,设想背景。《丑石》如此写下去:“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借雨借夜色了。《绿》是借风,“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这类似我们现在的ps照片,世间万物,只要能突出描写对象特点,皆可为我所用。或明或暗,或动或静,这就有了以暗写明以动写静诸多办法。

第四,纵比或横比,在比较中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纵写,也就是追溯时间,从《丑石》中可见:“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也就是问从哪里来,倘若有神话传说典故之类也可。梅雨潭没有,或者作者不知,《绿》中用横比,横比是空间比较,“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你看,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都来捧场子了。

第五,放进事件中,没有事件,那就放进想象中。《丑石》写了天文学家来解读丑石,《绿》只能用想象完成提升,“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第六,结尾,散文是作为哲理散文还是作为抒情散文,在这里区别明显。《丑石》是这样: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绿》是这样: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者是哲理,明明白白。后者是抒情,呼应开头,但不说明白,抒情讲究个含蓄。

二.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析阅读鉴赏对应考点

对照全国和省市高考《考试说明》,再比对一下我们在前面概括的散文写作套路,搜集历年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题,加以整理,不难勾勒出散文阅读题考查的写作技巧简图。

第一类是有关题目的命题。主要考查题目象征意义,与套路中第一点吻合。

第二类是从开篇中命题,考查a,点题。b,为下文铺垫。c,与结尾呼应。d,渲染烘托气氛。与套路中第二点相关的考试内容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等;衬托手法,包括反衬映衬等;还有变换视角侧面描写等。

第三类是对应套路第三点,以暗写明,以动写静,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第四类是对应套路第四点,对比描写,想象描写,时空变换,引用典故等。

第五类考查细节描写,包括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描写等。

第六类考查主题思想,与第一类题相联系,象征意义,哲学寓意。若分值较大,则从全文构架中考不散之“神”。

三.按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进行作文训练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曾以随身携带钥匙为话题在全班进行口头作文。

色、形、质,多用修辞手法。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钥匙,有家门的,有办公室的,有小汽车的。钥匙多了就有了钥匙环,钥匙包,据说贫穷年代,腰上挂一串钥匙曾经是男人流行的装饰。你想,不管那钥匙是铜的钢的,那闪亮的金属光泽是耀眼的。而长长短短钥匙排列一起,让人想到边民们脖子上的银饰品,举手投足之间,钥匙也会在你腰间或口袋里欢乐地嬉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

靠背景描写,钥匙环,钥匙包等。

单个的钥匙往往是挂在孩子的脖子上,那是父母怕孩子丢失它。随着孩子的奔跑,那枚钥匙敲打着孩子的小胸脯,时时提醒该回家了。或许,它会藏在门口的某个老地方,共同拥有的人探手可得,他们因为这个秘密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而生活中,更多的是钥匙们被集合在一起,有了钥匙环和钥匙包,人们的财富多了,秘密多了。钥匙环多是年轻人用,除了钥匙,往往还挂着卡通小工艺品。那钥匙环不是藏着掖着,干脆吊在小背包上了。而钥匙包,多是成人用,有布的、塑料的,高档的是真皮的。据说名品店的品牌货,一只就要上万元。试想,躺在那样钥匙包里的钥匙,一定像那些豪车上的土豪,养尊处优。

纵比写钥匙产生,从绳结到管钥到十字钥。横比写,从铜质到不锈钢到指纹。

最早的钥匙是什么?是绳结。某位老祖宗有次打了个死扣,自己也解不开了,于是就发明了管钥,铁的或铜的,不光能开家门的锁,也能开城门的锁。铅合金出现,不锈钢出现,钥匙用料也越来越牢固了,而且越来越精致复杂了。现在最先进的钥匙是指纹,还有数字密码。钥匙似乎有一天将消失于生活中。

想象:老师交给你教室钥匙;第一辆新车钥匙;刘邦咸阳交钥匙给项羽。

一个新生报到,班主任将教室钥匙交给你,那是信任鼓励和责任,你一定设定时钟,每天成为第一个到教室的人。当你拥有第一辆心爱的自行车或摩托车,你接过那枚车钥匙的喜悦不亚于考了一次满分,车钥匙是快乐的拥有权。想当年,先克咸阳的刘邦俯首将国库钥匙呈给项羽时,项羽收下的不仅是钥匙,还有谦卑和敬畏,项羽因此骄横而踏上不归路。

哲理:锁再复杂总有钥匙可开,不设防是最美境界。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钥匙和锁的博弈无休无止,钥匙从有形走向无形。但我们渴望有一天锁消失钥匙也消失,人人坦荡,夜不闭户。更渴望有一天,人与人的心不设枷锁,不系心结,相亲相爱,天下大同。

整理出一套散文结构法,只是想通过它从写作的角度阅读理解散文,便于解读文本。从写作的角度言,也只适合初学写作者入门练笔,因为倘若多读散文,你会发现,优秀的散文并不受教条的限制。所以,作为也在写作的语文老师,我深知,它仅能作为对付考试的伎俩。

冬雪的抒情散文 篇9

大年初一那几天,应该是有史以来最为炎热的冬天,每天中午最高的温度在25摄氏度以上。在这样炎热的冬日气温下,夏天迫不及待的抢占了属于冬日的时间。

大街上,人人衣衫单薄,却仍汗流浃背。冰淇淋在这个时候特别的畅销,连八岁的小表妹买水都嚷着要买冰水。

冬天毕竟是冬天,炎热的天气光顾完我们的春节就回去,转眼又进入了严寒。

经理过这样炎热的天气,家里的妈妈们已经将一些比较厚的大衣埋进了皮匣子等到来年寒冷时再拿出来。谁也没想到新年的`第一场雪竟紧跟随着炎热的脚步,突如其来的飘落到人间,让人们措手不及。

和许多未成熟的孩子一样,我们仍然苦苦期待着在这新的一年里能够下一场大雪,瑞雪兆丰年嘛!但我所期待的雪,只是想满足一下我玩雪的欲望: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种种的乐趣都使我愈来愈渴望下雪。但在经历过着有史以来醉了的冬天后,我对雪已经是可欲不可求了。

10号那天,天空中终于飘起了迟来的雪。我站在阳台前,静静的注视着眼前的银装素裹,雪虽然下的不大,但依然为大地添上了心意。此时的街道上一个人也没有,没有了喧嚣,没有了繁华,世界沉浸在一片宁静中。一天下来,世界就在雪的抚摸下安详入睡。

红颜的抒情散文 篇10

一夜春风落尽梨花愁。我在河之彼岸,求一束槿花盛开,东风不扰,波澜不惊,素色锦年,恰似你远归的船帆。我日夜守望边关,求一夜梨花开遍掩去这大漠的荒烟,人鸟不惊,马蹄声渐,犹如你凯旋的号鼓点点。我想,我可以等很久即便是箱箧中的白骨灰飞,但是,现在,我要启程,去你梦寐抵达的圣殿,也许这样便能用另一种方式共你同一屋檐的气息。

我闭了双眼,看这旖旎万水千山,两岸清波无缘尽西流,百花竟妍盛开到让人心慌,枫透红遍,比你挥剑转身,鲜血染红唇。你可知?你不知,又是春秋叠一卷,只是恐怕余生难再听蝉嘶虫泣到天明。伴这高墙红瓦、青灯古佛了红尘。

翌日,你拜于庭,战功赫赫集宠一身,封爵、加饷、赐你万人敬畏的独尊。你笑,笑痛我心,尽忘他乡经年等归人,金甲光映出你的佳人绝配,得尽天下得良人,再复何求?你是否也愿深陷这虚有的荣国不思蜀?我闭了双眼,等宿命的剑刺穿。

如此携手笑谈,霁日耳语、雨日缠绵,只是不论身旁是谁,你笑靥如花依旧分毫不减!只是或许再见,但是惊鸿一瞥焕新颜。淡忘、原来只是生死如战场,你看得如此飘荡!我想,我可以等很久,宁愿是箱箧中的白骨灰飞,但是,现在,我要启程,煮一杯酒,饮尽世间聚散离合的沧桑,去一个你永远无法抵达的圣地。

我还活在回忆,活在边关戎马倥偬的诀别,活在你踏过的.每一寸土地,活在你策马出征时的铮铮誓语。我听到了、我闻到了,满是你无法掩抑的的有关于“幸福“的气息,花好月圆,独留对影,你们赏望的月亮,它在天空看过多少次遗忘……我还活在现实,活在你不回眸的苍凉,我不诉离殇、不诉思念、不诉情结在心缠千千。我还活在你衣锦荣、殿宇宏喧世中僻静的荒野,看繁华起浮、朝生夕落。海枯石烂的太早,地老天荒的好少,原来时间没有越等越漫长。

古代抒情散文三鉴 篇11

唐代王维《山中与秀才裴迪书》是抒情散文的名篇。王维写此文是为了约请好友裴迪在次年春天科试之后,来自己的山中别墅一游。主题思想是劝诫裴迪不要热衷功名、留恋仕途,希望裴迪在仕隐的抉择上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超脱的态度。

这一主题思想决定这封信的内容结构:第一段说明作者了解裴迪在这年冬天忙于温经,准备投身次年春天科试,因而不便邀请裴迪今冬同去山中别墅,只能独自归山;第二段描述自己到达山中别墅时十分想念裴迪;第三段约请裴迪在次年春天务必来山中同游。它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著名的写景抒情文字: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第二段分三个层次。“北涉”二句概括途中情景,突出明月,寓有兴意,显出清高独往,“夜登华子冈”九句,即景抒情。登华子冈,便到达此行归宿的目的地,也就是本来希望裴迪同来的山中别墅所在地。登冈夜望,一派冬天月夜的山村景象。寒冬天气,山里更冷,作者点出“寒山”“寒犬”,但主要却不写冷。

“辋水”四句写山水夜景,显示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意境;“深巷”四句写山村田园,渲染一种单纯朴素的情调。作者对这惬意的环境和理想的归宿,内心满足,精神愉悦。“此时”五句写沉思和回忆。点出“独坐”,说明僮仆并不理解他此时心情;而曾经与他一起在此地同游赋诗的好友裴迪,此时却不能同来,要忙于温经科试。在这缺少知己的孤独惆怅之中,既有对好友的思念和关切,也有不同道的遗憾。因此,第三段便以暂时的遗憾心情写明春邀请的希望,所以说“当待春中”。

“草木”六句是描写山中春天景象,生气蓬勃,自由自在。然而这只是作者所喜爱的山中春色,对于裴迪则未必了解。所以反问一句:“到那时候,你果真能来山中共游吗?”这就是说,明春科试你榜上有名也罢,不幸名落孙山也罢,你还会有兴致来欣赏山中春色吗?其含意是希望裴迪摆脱仕途功名的束缚,无论考中考不中都一定来山里共游,所以说裴迪是“天机清妙”,能够理解山中闲游的“不急之务”的“深趣”。可见这一段的邀约,实质是希望裴迪隐逸超脱。

总体看来,此信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是:王维因为裴迪要温经考试,与自己志趣发生分歧,使自己失去一位同道好友,感到孤独,深为思念,更觉抱憾,但希望裴迪终于能对仕途清醒超脱,重归清高隐逸的道路。但由于作者以独归和邀约同游山中为主题,态度委婉,表现含蓄,不直接以逻辑语言表达,因此必须分析它的具体写景抒情的形象,把握它的逻辑联系。由此也可看到,它的思想内容的结构决定它的艺术形式结构,而它的艺术形式结构是它的思想内容结构的具体体现。

景语皆情语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抛开立意与谋篇,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得委婉动人。

再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是血,字字是泪。其叔侄之亲情、友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表。作者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则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这在家族观念浓厚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今十二郎先死,作者有心追随而去,怎奈子女幼小,其悲痛之情是无法言表的。故作者只能借对日常生活中普通小事的追忆来绵寄自己的哀思,给后人留下祭文中的千年绝唱。

又如苏洵的《六国论》面对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作者痛心疾首,他借古讽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文章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还有上文引用到的王维那封信中“夜登华子冈”一节,也是优美生动的写景,那如何做到景语皆情语呢?就必须先抓住这些景象的特点,指出它是空旷寂静、单纯朴素的山中村落的冬夜景象,然后分析它运用光照、音响比衬的表现技巧,动中见静、象外有神的表现手法,以及由远而近的层次结构,出色地完成融情于景的艺术形象表现。

洗练质朴的语言

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散文的物质手段只有一个,就是语言。它既不如诗歌有声韵格律,更比不上戏曲有音乐、舞台和演员。因此,散文可谓最单纯的语言艺术。作家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读者从弄懂字句开始接触作品,而最后要归结到欣赏它的语言艺术。由于古代抒情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应用散文,因而语言的技术和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突出。

韩愈倡导古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樊绍述墓志铭》),认为写作古文必须以此为起点。也就是说,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正确运用语法规律,恰当利用修辞技巧。因而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也就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其次,古代抒情散文作品语言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新鲜口语,提炼成为生动的书面语言。因此,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第三,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总起来说,古代抒情散文作品的语言分析,实质上是古代汉语语法修辞的技术技巧的分析,是文学表现手法技巧赖以实行的工具手段的分析,并非文学性的分析。

因此,在学习中,应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文章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上一篇:风雨同舟共渡难关抗震救灾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中学生必须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