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的抒情散文

2024-05-17

怀抱的抒情散文(精选13篇)

怀抱的抒情散文 篇1

关于怀抱的抒情散文

我出生在江苏高邮最东部的一个小村落,与兴化仅一河之隔,这里地处里下河腹地,水网交错,沟渠纵横。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那时候,家乡于我,无所谓美丑,再好的风景也会被忽略。

父母亲都是农民,母亲残疾,加上祖父母的早逝,所以我很小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和农活。那时候,很多孩子期盼的星期天和寒暑假,却是我“苦难”的劳动日。家里人少地多,又没有机械化,农活都是靠人力,很多大人的重体力活,我也不得不去用我瘦弱的肩膀承担。像什么挑把、挑秧、打洞挖墒、脱粒打场之类的重活,我小学时就开始干了。也许是过怕了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那时候想的最多的就是早日跳出农门,离开家乡,对于家乡的美却视而不见。又或许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她怀抱里久了,也就感觉不到她的美了。

后来,我终于如愿,挣脱家乡的怀抱,去了外地读书。那时对于这片土地,我似乎充满了怨恨,离开她似乎是最好的解脱。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一开始抱着再也不想回来的心飞出去了,可是离开家乡愈久却又愈想念,像孩子想念母亲的怀抱。几番周折,毕业后,我又选择回到这片土地。我就像江河里的一滴水,被欲望和无知蒸发到天空,却又化作雨滴,重新回到江河的怀抱。我已经彻底没有了对这片土地的怨恨,相反,我更加深爱这片土地,迷恋她的怀抱。

家乡最美的还是那一条条交错纵横的河流。我们这里的村子,大都傍水而筑,以前陆路交通不便,水路却四通八达,撑着小船可以到达每家每户。家门口的大河叫东平河,西起高邮东敦,东至兴化,是我唯一能叫上名字的河流。两岸的村庄绿树掩映,杨树、水杉、芦竹密布堤岸,如一条晶莹的碧玉带,蜿蜒着流向东去。或许是河太多的缘故,大多数的河都没有名字,奇怪的是很多河的某一段却有着很多有趣的名字,什么参鱼嘴、丁家湾子、龙口洼、龙王荡……不胜枚举。

参鱼嘴,是东平河与另一条河流的交叉口,俯瞰就像是参鱼的嘴,故名。参鱼嘴和它旁边的小村子,是上世纪6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夺印》的拍摄地,我是70后,那部电影最初只听大人们讲起,却从未看过。后来通过网络看了,剧情于现今来说早就不合时宜,但那首插曲《水乡三月风光好》和电影背景却勾勒出了家乡的旖旎风光:“水乡三月风光好,风车吱吱把臂摇……”

参鱼嘴向南大约三四里,就是龙口洼和龙王荡。关于龙口洼和龙王荡,还有一个小小的神话传说,说很久很久以前,一条神龙违反了天规,被玉帝下令斩杀,扔下凡间,正好落在这里,头朝北尾朝南,神龙的垂死挣扎,在头部和尾部留下了两大块深水洼,后人就叫它们龙口洼和龙王荡,旁边的村子就叫龙王庄,据说以前村民还挖到过龙骨……

河多,鱼虾自然也就多,家乡的河上最常见的两种捕鱼神器就是“筝”和“鱼栅”。“筝”就是将一张巨型大网用四根粗大的毛竹支撑在河面上方,离水面高度通常以能过船为宜,网一般为正方形,宽通常跟河面宽度相等,四根毛竹的起立和倒下由“绞关”(类似于辘轳的滑轮组)控制,渔人选择合适时机放到四根毛竹,将大网沉于河底,在鱼群经过的时候,迅速起网,往往收获颇丰。“鱼栅”则是用竹制的栅栏在河道里做成类似迷宫的陷阱,让鱼群进得去,出不来。渔人守株待兔即可。

条条河流像条条臂膀,环抱着座座村庄,犹如母亲的怀抱,孕育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人们在田间播种希望,收获欢笑。家乡土质呈黑灰色,松软肥沃,加上河沟众多,浇灌方便,最适合种植水稻。家乡的人们很勤劳,大麦、小麦、水稻、棉花、大豆都有种植。记得1991年大水,低洼的田地都变作一片汪洋,所有农作物都被淹死,后来,在大水欲退还未退的日子里,人们利用这天然的`水田,及时补种了晚稻,出乎意料的获得了大丰收。顺利度过了灾年。

近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这片土地焕然一新,工厂企业遍地开花,陆路交通越来越发达,渐渐取代了水路。人们不单单只是种地了,有的从事水产、家禽家畜养殖,有的搞起农庄,特色种植,有的选择进厂上班务工,生活一天美似一天。可是人们享受这经济腾飞的硕果同时,新的问题开始困扰他们。由于疏于环境保护,河水变得肮脏浑浊,水面杂草、垃圾覆盖,水底淤泥堵塞。酒厂、饲料厂、药厂的各种气味弥漫在空气中……难道这就是发展的代价?

后来,迫于生计,我再次离开家乡的怀抱,出去闯荡。如今我以写字画画糊口,家乡的芦竹、杨柳、水藻、参鱼、麻鸭等常常入我画中。在外,家乡在我心中,回家,我在家乡怀中。工作之余,我做的最多的就是关注家乡的变化。我像一个迎风飞翔的风筝,飞的再高,心始终被家乡牵着。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家乡面貌在家乡百姓的努力下,已有相当改观,前年,人们开始大刀阔斧疏浚河流湖泊,巩固和美化堤岸,完善水利设施,规范工厂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植树造林,改观镇容村貌。现在说家乡“清涟涟的水,蓝盈盈的天”一点儿都不夸张,不用再去回忆家乡的过往,家乡的现在依然可人,更加美丽!魂牵梦绕的家乡啊,何时再回你的怀抱?

怀抱的抒情散文 篇2

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文本

抒情类散文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 阅读时应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慢慢走, 欣赏啊!”即读此类文章, 首先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 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读者, 以放松的心态去欣赏作品, 以获得最自然的阅读体验和最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种感性的阅读是进行抒情类散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文章当做教材去阅读, 必然会带上许多功利性因素, 从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美, 影响对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二、以教师的身份再读文本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尤其是抒情类散文, 它是作者彼时彼地一种情感的迸发, 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可能完全地将文章“回位”, 但至少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为此,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性阅读, 弄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 通过“文眼”来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理解抒情类散文, 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课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 它能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 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时显而易见, 有时则委婉含蓄;有时在篇首, 有时在篇末。解读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 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见了, 亲人》中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这是全文的中心段, 也是全文结构的中心轴。全文围绕这个“文眼”, 描写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抓住了“文眼”, 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2. 凭借想象来感悟意境

在抒情类散文中, 作者往往运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 来创设特定的意境。作者在这种意境中,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娓娓道来, 表达其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在经意和不经意间, 作者会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 是催生读者想象的空间。感悟此类散文的意境, 就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补充。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就会品出其中之味, 获得艺术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 文中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意境开阔, 富有诗情画意。在鉴赏的时候, 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三、以学生的身份三读文本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到你慢生活的怀抱中散文 篇4

我在学生会办公室里看着各种古村落调研的相关书籍,一个人吃完晚饭,天色已经黑了,看到寝室楼稀稀拉拉的几盏灯,心里好不想家。躺在床上,心想着,明天就要去揭开荻港这个神秘的让我们暑期实践团队各种脑补想象的面纱。

我们就到了荻港,荻港就像刚从睡梦中清醒的美人,没有游人,没有喧嚣,只有柳叶间传出的声声蝉鸣声,奏响夏的节奏。跟着带队老师走着,渐渐地便能发现荻港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宋代的石狮子,是荻港的镇村之宝;村庄里时常能看到寺庙,寺庙面积很大,有些寺庙还设置有戏台子,这可是荻港曾经兴盛辉煌的最好见证。整个团队慢慢地跟着带队老师,走在巷弄里的石板路,走在沿河而建的桥廊里,这里石河埠、石帮岸、民居依水而建,村民们临水而居。老人们在沿街靠椅上交谈,安逸而又静谧。江南水乡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京杭大运河一览无余望不到尽头,将时间的年轮往前推移,就可以看到家家户户摇着小船拜访,这家的干果,那家的小米,大家交换着各自的东西,邻里情感甚好。廊下街拱型过道,留有五十年代标语人民公社万岁,这是历史的烙印。走在发展的并不完善的商业街上,有别于繁华的城市或者商业化了的古村落,这里一股商业味杂揉着荻港特殊的慢动作,店铺里的装扮并不华丽奢靡,而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破旧,小杂货店、小馒头点、面点、服装店等等,店主坐在里面,悠闲地看着报纸看着电视,好一番别有风味的商业街。

立冬的抒情散文 立冬散文 篇5

倏然就流失的岁月,轻轻又滑到了冬季。雨丝绵绵,把寒露的珠帘挂满窗户。

思念什么呢?或是流逝的岁月,也是远去的亲人,冬日用枯木搭建祭坛,让一个窗下身影与雨水同泪,时光象屋檐流落的水柱,流向那条不知名的河,洗涤了许多熟悉的面孔,随波而去,渐行渐远,永不留下。此刻,若给我宣纸一幅,怕留下的只是一滴摊不开的水墨,凝聚于思念的触点上。

立冬雨至,思念一梦寒于一梦,外面的雨都会带了些许的凄然,朝不至夕,夜不能眠,我能做的,除了把寒夜坐穿,剩下的只是看灯花明灭,烛泪流干。

一路走来,岁岁年年,经历过多少悲欢离合,嘲弄过多少逢场作戏,也在行走中迈过多少坎坷,但岁月之河依旧这样流动,不变信念,守着渡口,过尽千帆,没有幽怨,没有心寒。

初见的抒情散文 篇6

初见你的完美,相识你的坚强,熟识你的脆弱。熟识后我多么的想要照顾你、保护你、呵护你,可你却从未给过丝毫的机会。还记得与你初见的那年,你不懂忧愁与伤心,那时候的你就像一只快乐的小天使般,无忧无虑。

在人前你也总是让人很放心的样子,因为你真的很优秀,老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亲情与友情,你总是都能处理好。学习与玩,劳逸结合你也真的做到了家长与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你爱帮助同学,所有人都可以和你玩得很好,除了你的追求者。但我却也让人出乎意料的并不与你玩得好,甚至在与你同桌时也很少有话。或许我的冷漠是当时的害羞,也或许是不甘心,不甘心只做朋友,普通的,与常人无异的朋友。我想成为你心中的唯一,他人无可替代的唯一。但我知道那不可能,所以我选择了离开。离开到你的视线范围外,离开到你不会去看的阴暗的角落中。以此维持我仅剩的骄傲。

生活让你渐渐的有了烦恼与忧愁。你不再和以前一样那么无忧无虑了,不再和以前一样开朗了,不再和以前一样对每一个人都那么友好了。生活让你迷失了自我,不再迷恋,唯有怜惜。如果我的十年能换你一年天真无忧,那么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去换。

要是时光能倒流,我想我会在与你初见时,痞子气十足地对你大声说道:“嘿!同学!你好,我想表个白。”

想要与你飞奔在街道,想要与你无忧无虑的大笑。想要做你的守护神,专属于你的守护神,守护你的微笑。

虽然那些已经不可能了,但是无论何时,只要你累了,想要找个肩膀或依靠,我随时都会欢迎你的到来。

你知道吗,你是双鱼座女生,而我却是金牛座男生。原谅金牛座我是男生不善言语,给不了双鱼所想要的浪漫爱情。或许再来一次,我可能会大声说出喜欢你,而如今,请原谅我要为了生活,为了未来,去奋斗,去努力,无法去给你浪漫的爱情。

最后。我始终还是无法说出祝你幸福,那就……祝你快乐。再见了,从此与你再见便是陌路人,再见了,我朦胧的初恋,再见了,我的青春。

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7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 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 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 如《史记》《过秦论》等, 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 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 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 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 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 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 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 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 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 写起来形象生动, 气势充沛, 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 (其四) 等, 这些文章体裁多样, 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 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 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 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 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 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 同样是“论文”, 以宣扬“古文”为主题, 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 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 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 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 十三而能文, 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 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 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 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 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 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 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 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 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 全文由物及人, 由人及天, 再由天及于人言, 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 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 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 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 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 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 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 如《祭十二郎文》等, 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或怀念亲友, 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 或向知己倾诉情怀, 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 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 文字如强抑悲痛, 脱口而出, 未加修饰, 实则精心结撰, 是真情流出的至文”[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 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 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 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 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 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 吸取新的语言成分, 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 摧陷廓清之功, 比于武事, 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 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 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 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 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摘要:韩愈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散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无论是论说、记叙、抒情, 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着重分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通过其对散文抒情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理想和情怀, 对其散文的抒情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其对唐代散文革新的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辽宁师院学报, 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抒情散文的阅读与写作对应指导 篇8

一.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读名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一位散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散文构思法,他设置了一套散文的八股,并说自己按照此法流水线创作,一个月内发表了近二十篇散文。当时曾被斥为对散文文体的亵渎。现在,据说输入写作程序的电脑,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不在一般人之下,只是诸多原因没能普及。其实,散文写作确实存在基本套路。作为初涉者总结并学习基本套路,未尝不可。以贾平凹的《丑石》和朱自清的《绿》为例,我们试作归纳。

首先,题目往往有象征意义,本义之外有另外的寓意,如《丑石》既指石头形状外形之丑,也指世人偏见之丑。《绿》既指自然之美,也指善良心灵之美。

其次,开文主要集中在描写对象的三方面,色彩,形状,质地。色彩例举:《丑石》中“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形状例举:《丑石》中“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绿》中则更细致,“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质地例举:《丑石》中“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绿》中那一段,“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很明显,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作者都充分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等,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渲染铺陈,制造氛围。在描写形状时,还运用了俯仰视角、远近变距等手法。

第三,描写对象本身写足了,怎么办?描写背景,设想背景。《丑石》如此写下去:“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借雨借夜色了。《绿》是借风,“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这类似我们现在的ps照片,世间万物,只要能突出描写对象特点,皆可为我所用。或明或暗,或动或静,这就有了以暗写明以动写静诸多办法。

第四,纵比或横比,在比较中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纵写,也就是追溯时间,从《丑石》中可见:“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也就是问从哪里来,倘若有神话传说典故之类也可。梅雨潭没有,或者作者不知,《绿》中用横比,横比是空间比较,“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你看,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都来捧场子了。

第五,放进事件中,没有事件,那就放进想象中。《丑石》写了天文学家来解读丑石,《绿》只能用想象完成提升,“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第六,结尾,散文是作为哲理散文还是作为抒情散文,在这里区别明显。《丑石》是这样: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绿》是这样: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者是哲理,明明白白。后者是抒情,呼应开头,但不说明白,抒情讲究个含蓄。

二.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析阅读鉴赏对应考点

对照全国和省市高考《考试说明》,再比对一下我们在前面概括的散文写作套路,搜集历年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题,加以整理,不难勾勒出散文阅读题考查的写作技巧简图。

第一类是有关题目的命题。主要考查题目象征意义,与套路中第一点吻合。

第二类是从开篇中命题,考查a,点题。b,为下文铺垫。c,与结尾呼应。d,渲染烘托气氛。与套路中第二点相关的考试内容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等;衬托手法,包括反衬映衬等;还有变换视角侧面描写等。

第三类是对应套路第三点,以暗写明,以动写静,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第四类是对应套路第四点,对比描写,想象描写,时空变换,引用典故等。

第五类考查细节描写,包括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描写等。

第六类考查主题思想,与第一类题相联系,象征意义,哲学寓意。若分值较大,则从全文构架中考不散之“神”。

三.按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进行作文训练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曾以随身携带钥匙为话题在全班进行口头作文。

色、形、质,多用修辞手法。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钥匙,有家门的,有办公室的,有小汽车的。钥匙多了就有了钥匙环,钥匙包,据说贫穷年代,腰上挂一串钥匙曾经是男人流行的装饰。你想,不管那钥匙是铜的钢的,那闪亮的金属光泽是耀眼的。而长长短短钥匙排列一起,让人想到边民们脖子上的银饰品,举手投足之间,钥匙也会在你腰间或口袋里欢乐地嬉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

靠背景描写,钥匙环,钥匙包等。

单个的钥匙往往是挂在孩子的脖子上,那是父母怕孩子丢失它。随着孩子的奔跑,那枚钥匙敲打着孩子的小胸脯,时时提醒该回家了。或许,它会藏在门口的某个老地方,共同拥有的人探手可得,他们因为这个秘密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而生活中,更多的是钥匙们被集合在一起,有了钥匙环和钥匙包,人们的财富多了,秘密多了。钥匙环多是年轻人用,除了钥匙,往往还挂着卡通小工艺品。那钥匙环不是藏着掖着,干脆吊在小背包上了。而钥匙包,多是成人用,有布的、塑料的,高档的是真皮的。据说名品店的品牌货,一只就要上万元。试想,躺在那样钥匙包里的钥匙,一定像那些豪车上的土豪,养尊处优。

纵比写钥匙产生,从绳结到管钥到十字钥。横比写,从铜质到不锈钢到指纹。

最早的钥匙是什么?是绳结。某位老祖宗有次打了个死扣,自己也解不开了,于是就发明了管钥,铁的或铜的,不光能开家门的锁,也能开城门的锁。铅合金出现,不锈钢出现,钥匙用料也越来越牢固了,而且越来越精致复杂了。现在最先进的钥匙是指纹,还有数字密码。钥匙似乎有一天将消失于生活中。

想象:老师交给你教室钥匙;第一辆新车钥匙;刘邦咸阳交钥匙给项羽。

一个新生报到,班主任将教室钥匙交给你,那是信任鼓励和责任,你一定设定时钟,每天成为第一个到教室的人。当你拥有第一辆心爱的自行车或摩托车,你接过那枚车钥匙的喜悦不亚于考了一次满分,车钥匙是快乐的拥有权。想当年,先克咸阳的刘邦俯首将国库钥匙呈给项羽时,项羽收下的不仅是钥匙,还有谦卑和敬畏,项羽因此骄横而踏上不归路。

哲理:锁再复杂总有钥匙可开,不设防是最美境界。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钥匙和锁的博弈无休无止,钥匙从有形走向无形。但我们渴望有一天锁消失钥匙也消失,人人坦荡,夜不闭户。更渴望有一天,人与人的心不设枷锁,不系心结,相亲相爱,天下大同。

整理出一套散文结构法,只是想通过它从写作的角度阅读理解散文,便于解读文本。从写作的角度言,也只适合初学写作者入门练笔,因为倘若多读散文,你会发现,优秀的散文并不受教条的限制。所以,作为也在写作的语文老师,我深知,它仅能作为对付考试的伎俩。

初雪的抒情散文 篇9

是夏天吗,一根银箭划破夜空,轰隆的雷声此起彼伏,接着是瓢泼大雨哗啦啦下个不停。啊,夜是如此的黑,又是如此的静,莫不是刚才那一声炸雷把人们吓蒙。是这样么,黑越越的远山颤抖,蓊郁郁的树木瑟瑟发抖,鸽子笼似的楼房呆呆耸立。

迷蒙中初醒,也胆怯地退却,光明在不知不觉中降临。可寒冷火速君临,一阵轻微的西风,天穹便撒下朵朵雪花。虽不是那么轻盈,但还是给了无生机的大地带来一份升级,一片诗意。雨雪交加,时骤时缓,行人的脚步也时快时慢,赏景人的心情也时松时紧。啊,雪里的人们,是在上演一出时装秀,今冬流行的毛衣皮衣羽绒服轮番登场,让观者啧啧赞叹。

而紧接着人们要考虑的是防寒御暖。乡下人不像城里人,办公室里有空调,回到家里有暖气,冷了的时候该烧火炕,或者生起煤炉子取暖。而我们,处在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像是干部又极像农民。过去学校给一个生铁炉子,每人五六百斤炭冬季取暖。可近几年,那生铁炉子已用了三五十年,早变得五尸不全而被淘汰,加上煤炭价格飞涨,因此煤炭炉子早已自备,下放只给五十一百的微波补贴。因此每学期看来,人情味薄,除了粉笔这个行头是公的,几乎样样都是要从自己的血汗钱里出。新时代,就新在这里?

初雪真麻烦,还在下,潮湿的空气应和着潮湿的天气,即使发霉的味道,也有寒冷的心情。今年的天气就是怪,北方变南方,冬季变夏季,入秋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好天气,三天雨两天阴,一天两头的下,不下就觉着远调了。

迷迷蒙蒙的雾,让尘埃肃静;而声名狼藉的霾,却令人心忧。雨雪是停住了,可不知是雾是霾,还在逞威风,让人如坠九里雾里,觉着轻飘飘的,没有尽头,不由自主。

无主的心情像是今生,读了五车书,却没有真正的安身立命的本领,好似戏上唱的,“教学来,教学来,教学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混吧,撇过崇高的使命,高尚的道德,撇过教书先生头上所有的光环,谁能看到自身生命有多么的惨淡啊……

生活的抒情散文 篇10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着,奋斗着,但不是每次的努力都会有收获,每次的收获都必须努力,对于生命来说:接纳才是最好的享受.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的时候,你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把生活过成一首诗,时而简单.时而精致.让生命酣畅淋漓的瞬间停留片刻,但我们却把生活过成了一首歌,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的一首歌,就像你坚持很久的一件事,却因为某个人而放弃坚持,再或者就像你下定决心减肥一样,会因为受不了饿而前功尽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我始终相信,坚持是最好的诠释,你可以笨到什么都不会,你可以依赖别人成为一种习惯,但倘若你坚持下去,所有的不可能终将会改变。

一个成熟的人,往往会发觉,责怪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知道,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难处,因为他知道,人世间的情,冷暖总会有,人生这条路,难易都要走。

有时候,我们都是远视眼,对别人都只是仰视,有时候我们都是近视眼,总是忽略身边的幸福,谁也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无助的一面,能成为过去的,不会认输,谁也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失落的表情,能隐藏的不会表现出来,谁也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懦弱的样子,能伪装的,不会哭泣。

古代抒情散文三鉴 篇11

唐代王维《山中与秀才裴迪书》是抒情散文的名篇。王维写此文是为了约请好友裴迪在次年春天科试之后,来自己的山中别墅一游。主题思想是劝诫裴迪不要热衷功名、留恋仕途,希望裴迪在仕隐的抉择上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超脱的态度。

这一主题思想决定这封信的内容结构:第一段说明作者了解裴迪在这年冬天忙于温经,准备投身次年春天科试,因而不便邀请裴迪今冬同去山中别墅,只能独自归山;第二段描述自己到达山中别墅时十分想念裴迪;第三段约请裴迪在次年春天务必来山中同游。它的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著名的写景抒情文字: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第二段分三个层次。“北涉”二句概括途中情景,突出明月,寓有兴意,显出清高独往,“夜登华子冈”九句,即景抒情。登华子冈,便到达此行归宿的目的地,也就是本来希望裴迪同来的山中别墅所在地。登冈夜望,一派冬天月夜的山村景象。寒冬天气,山里更冷,作者点出“寒山”“寒犬”,但主要却不写冷。

“辋水”四句写山水夜景,显示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意境;“深巷”四句写山村田园,渲染一种单纯朴素的情调。作者对这惬意的环境和理想的归宿,内心满足,精神愉悦。“此时”五句写沉思和回忆。点出“独坐”,说明僮仆并不理解他此时心情;而曾经与他一起在此地同游赋诗的好友裴迪,此时却不能同来,要忙于温经科试。在这缺少知己的孤独惆怅之中,既有对好友的思念和关切,也有不同道的遗憾。因此,第三段便以暂时的遗憾心情写明春邀请的希望,所以说“当待春中”。

“草木”六句是描写山中春天景象,生气蓬勃,自由自在。然而这只是作者所喜爱的山中春色,对于裴迪则未必了解。所以反问一句:“到那时候,你果真能来山中共游吗?”这就是说,明春科试你榜上有名也罢,不幸名落孙山也罢,你还会有兴致来欣赏山中春色吗?其含意是希望裴迪摆脱仕途功名的束缚,无论考中考不中都一定来山里共游,所以说裴迪是“天机清妙”,能够理解山中闲游的“不急之务”的“深趣”。可见这一段的邀约,实质是希望裴迪隐逸超脱。

总体看来,此信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是:王维因为裴迪要温经考试,与自己志趣发生分歧,使自己失去一位同道好友,感到孤独,深为思念,更觉抱憾,但希望裴迪终于能对仕途清醒超脱,重归清高隐逸的道路。但由于作者以独归和邀约同游山中为主题,态度委婉,表现含蓄,不直接以逻辑语言表达,因此必须分析它的具体写景抒情的形象,把握它的逻辑联系。由此也可看到,它的思想内容的结构决定它的艺术形式结构,而它的艺术形式结构是它的思想内容结构的具体体现。

景语皆情语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抛开立意与谋篇,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得委婉动人。

再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是血,字字是泪。其叔侄之亲情、友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表。作者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则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这在家族观念浓厚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今十二郎先死,作者有心追随而去,怎奈子女幼小,其悲痛之情是无法言表的。故作者只能借对日常生活中普通小事的追忆来绵寄自己的哀思,给后人留下祭文中的千年绝唱。

又如苏洵的《六国论》面对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作者痛心疾首,他借古讽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文章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还有上文引用到的王维那封信中“夜登华子冈”一节,也是优美生动的写景,那如何做到景语皆情语呢?就必须先抓住这些景象的特点,指出它是空旷寂静、单纯朴素的山中村落的冬夜景象,然后分析它运用光照、音响比衬的表现技巧,动中见静、象外有神的表现手法,以及由远而近的层次结构,出色地完成融情于景的艺术形象表现。

洗练质朴的语言

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散文的物质手段只有一个,就是语言。它既不如诗歌有声韵格律,更比不上戏曲有音乐、舞台和演员。因此,散文可谓最单纯的语言艺术。作家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读者从弄懂字句开始接触作品,而最后要归结到欣赏它的语言艺术。由于古代抒情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应用散文,因而语言的技术和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突出。

韩愈倡导古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樊绍述墓志铭》),认为写作古文必须以此为起点。也就是说,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正确运用语法规律,恰当利用修辞技巧。因而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也就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其次,古代抒情散文作品语言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新鲜口语,提炼成为生动的书面语言。因此,分析古代抒情散文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第三,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总起来说,古代抒情散文作品的语言分析,实质上是古代汉语语法修辞的技术技巧的分析,是文学表现手法技巧赖以实行的工具手段的分析,并非文学性的分析。

因此,在学习中,应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文章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 篇12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感动的抒情散文 篇13

我的内心很脆弱,一点儿感人的小事常搅的我心}摇曳,激动不已。那的确都是些小事,俯拾皆是,触手可及,但就那样深深的感动了我,使我肃然起敬,有几次竟至泪眼婆娑了。

公交车上,人满为患,已无虚位。这时候,上来一位大嫂,抱着一个娃娃,于是有两三个年轻人站起来,为其让座。看到这一幕,我便会心生感动,向他们投去欣赏的目光。大街上,人流汹涌,车水马龙。一位老大爷正蹒跚着横穿马路,这时,跑过来一个年轻人,搀扶着老人,平安的渡过马路。我看到了,又会被深深的感动,站在那里,向其虔诚的行注目礼。马路边,坐着一个衣衫褴褛形容猥琐的乞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时,一个放学回家的小朋友正好路过,递给他一元钱。我又会感动起来,向那个孩子许的点点头。

我为什么会感动呢?平时,我们所议论所感受的,都是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情冷漠,自私自利,明哲保身,“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身处这样的氛围中,当我亲眼目睹这些温馨的场景后,能不感动吗?

春天,我感动枝头第一抹新绿。凝眸处,一副楚楚可怜样,柔柔嫩嫩,弱不禁风。然而,料峭春寒中,她却是最炽热最动情的色彩。不用几日,这迎春的第一滴绿墨,将把整个大自然浸润的蓬勃绚烂绿意盎然。夏天,我感动吹来的那缕[风。流火的季节,暑热难耐,坐卧不宁,心情也莫名的烦躁。走在路上,一缕微风,拨枝叶,穿林间,轻飕面颊,清爽全身,缛汗尽消,凉意习习,精神也为之振奋。秋天,我感动那枚成熟的果实。骄傲的高挑在枝头,半遮半掩,欲盼还羞,留香溢彩。但它却是那样的饱满丰腴,以最佳的姿态,悄悄地顾盼,静盼着被人信手摘去,大快朵颐。冬天,我感动那洁白的雪花。寒风萧瑟,万物凋颜,极目处,一片苍凉,似乎一切都凝固了。不经意间,那精灵般的雪花自空中翩然而下,于是乎,冰雕玉砌冰清玉洁冰肌玉骨,世界又变得如此的淡雅无暇,如此的温情脉脉。

我为什么会感动呢?行走在乡野,徘徊在城街,风雨无度,冷热无常。抬望眼,了然空阔抑或楼宇林立;风沙弥漫,烟雾缭绕。我疑惑,我们生活的四围为何变成如此的颜容?而当四季轮回时,又瞥见这熟悉的`景色,我能不感动吗?

清晨,我感动那声声鸟啼,清脆悦耳,婉转娇滴,将我从睡梦中叫醒。多美的声音啊,莫不是饮了清凉的夜露,对此,我竟是如此的陌生。是我的脚步太匆匆,还是我的感情太冷漠呢?黄昏,我感动那煌煌夕阳。辉耀天际,厚积薄发。青山披霞,白云流丹,不见这样的景已很久。出发时,已是阳光灿烂;归程际,又已星光满天,于夕阳的美丽,我竟无福消受。夜晚,我感动那溶溶月色。一轮皓月,流银泄玉,万物笼罩在薄雾轻纱中。明月啊,你夜升昼降,盈亏有序,我却不能将你读懂,而我也无暇读你。当你皎皎中空时,疲惫的我,已酣然入梦。

我为什么会感动呢?我是不是应停一停奔忙的脚步,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给心灵放个假,然后,用一颗虔诚的心去体味那些我不曾珍惜的美好时光呢?

我感动暴风雨后天边那弯美丽的彩虹,我感动大灾难后挺起的坚实的脊梁,我感动跌倒后能够坚强站起的身影,我感动远方陌生朋友的一声问候!

我感动着。感动,因为,我心善良;感动,因为,生活依然美丽;感动,因为,人间依旧处处见真情!

上一篇:一年级作文:我最喜欢的水果下一篇:评价在五四青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