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过客的抒情散文

2024-05-16

于过客的抒情散文(共13篇)

于过客的抒情散文 篇1

有关于过客的抒情散文

我曾以为,朋友是无期限的。

后来明白,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

还记得上小学时,淼,那个梳着马尾,人如名一样沉静的女孩。她有着胜雪的肌肤,苗条的身材,标准的普通话。像我一样,顺理成章地做了我的闺蜜。

那那时的快乐,就是无所忌惮。

校长找上我,要排练节目,参加县里的艺术节,正赶上我不想上课,高高兴兴地去了。才知道做事都不易。不过好在自己喜欢,也不觉辛苦。缺一个角色,我顺理成章地推荐了淼。

没我忽略了一件事,水也会有惊涛骇浪。更何况淼有三个水。

淼痛痛快快地教训了我一天,第二天一早,还是准时到了排练场。

她不舍得让我难堪的,我一直都知道。

于是,为期一月的排练生活开始了,有些猝不及防。

披星戴月的一个月,就此拉开了帷幕。一个月中,我从来没碰过书包,随身携带的,只有稿子。整整四大页,小四号字,A4纸打印。不出三天,自己的台词滚瓜烂熟;不过五天,所有的词,包括旁白,都倒背如流。

家住得远,为了争取排练时间,我中午就与淼凑合一下,同吃同住的一个月里感情增进了不少,倒也没什么磕磕绊绊。

因为不深交,所以无矛盾。

我,注定是孤独的。性格使然。

纵使有朋友,我也是孤独的。

我不知道原因,只觉得自己不合群。从小是普通话,上小学还好,学校里都是普通话,但从初中开始,越来越不合群。同学们有着流利的方言。但我,却只会普通话。

还好,有同样孤独的人,与我结伴同行。

馨是很直的一个女孩。常常得罪人。胖胖的,说话时总像含着一口水。她,也是孤独的。

孤独的两个人,在同样孤独的.时候,会变成彼此的同伴。就像我和她。

我们会在阳光暖暖的午后,相约逛街。会在云淡风清的傍晚,一起压马路。会在阳光灼灼的夏日,一起觅一方阴凉。会在银装素裹的寒冬,一起寻一缕暖意。

一直很感谢她,在我最孤独时出现。

或许,她也像我这么想吧。

升入高中。我长大了。

我知道,自己是孤独的,但也不孤独。因为,我还有舞蹈。

可我从没想过,有一天,舞蹈也离我而去。

我只知道,自己只有舞蹈。所以付出的,比不如我的人,都用千倍百倍的汗水,来造就自己。

弦太紧,是会断的。受伤了,我,因为对挚爱的追逐,我不容自己,毁了自己的爱。

整整三个月,腰伤反反复复。

我作出了选择。高考摆在面前,我没有退路。我选择了播音主持。

但我,并没有做逃兵。我一直在练习。就像父亲说的,选择是无奈的,但自己会要求自己,在最好的状态。

所以想,就在最美的瞬间离去吧。不必忍受时间冲淡了,最初的挚爱,与心动。

流星和烟花,一定不会觉得遗憾,因为她们不必忍受时光不复的煎熬。

感谢生命中的过客,都陪伴我一程,天或阴或晴,或风或雨,都不再显得那么重要。

时光在我身上留下印记,也在心中留下回忆。有了一段段的独行,一程程的陪伴,我不再孤单。

于过客的抒情散文 篇2

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文本

抒情类散文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 阅读时应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慢慢走, 欣赏啊!”即读此类文章, 首先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 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读者, 以放松的心态去欣赏作品, 以获得最自然的阅读体验和最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种感性的阅读是进行抒情类散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文章当做教材去阅读, 必然会带上许多功利性因素, 从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美, 影响对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二、以教师的身份再读文本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尤其是抒情类散文, 它是作者彼时彼地一种情感的迸发, 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可能完全地将文章“回位”, 但至少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为此,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性阅读, 弄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 通过“文眼”来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理解抒情类散文, 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课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 它能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 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时显而易见, 有时则委婉含蓄;有时在篇首, 有时在篇末。解读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 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见了, 亲人》中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这是全文的中心段, 也是全文结构的中心轴。全文围绕这个“文眼”, 描写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抓住了“文眼”, 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2. 凭借想象来感悟意境

在抒情类散文中, 作者往往运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 来创设特定的意境。作者在这种意境中,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娓娓道来, 表达其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在经意和不经意间, 作者会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 是催生读者想象的空间。感悟此类散文的意境, 就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补充。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就会品出其中之味, 获得艺术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 文中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意境开阔, 富有诗情画意。在鉴赏的时候, 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三、以学生的身份三读文本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精彩,于生活无处不在抒情散文 篇4

冬日暖阳,游乐场内的一对父子,相互追逐嬉戏着吹泡泡,或大或小或单或双的泡泡,在阳光下珍珠般耀眼,孩子红扑扑的小脸蛋儿上灿若夏花。深爱着他们的女人怀抱棉衣,一路小跑紧紧相随,笑声如空中的泡泡,一串串持续不断。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吆!我要记录这精彩的瞬间。

林荫道边,那个熟悉的男孩儿,又在妈妈的搀扶下来练习走路了,他患有先天性脑瘫,但幸好没有影响到智力。这条短短的林荫道,来来回回,已经让他们走了整整三年,每次遇到他们我都会主动打招呼。他妈妈告诉我,今天他又能比以前多走两步了,言语间透着激动与兴奋。“真的吗?太厉害了!小男子汉,加油吆!”我朝男孩儿竖起大拇指,他回我一张洋溢着希望的笑脸。我要记录这精彩的瞬间。

花池沿上,一位老太太半蹲着身子,使劲把雨伞伸向一株花下面,原来在花的根部,散落着几个纸团。我想帮她去捡,还没下脚,却被她阻拦:“不行不行,离得近了会把草坪踩乱。”她索性跪在坚硬的花池沿上,伞把终于触碰到了纸团,一个纸团,又一个纸团,看着她捧起纸团,颤颤巍巍地走向垃圾桶,我的.心也跟着颤抖。我要记录这精彩的瞬间。

先是喧闹的喜乐声,而后从大门里走出来新郎新娘,身着艳丽礼服凤冠霞帔,随着司仪的朗声高喊,朝大家恭敬地鞠躬。这其实是一场木偶戏演出,台下的观众都看傻了,等愣过神儿来,新郎新娘已缓缓转回门后去了,大家无不感慨:“太精彩了!真是太精彩了!”我要记录这精彩的瞬间。

途经一所小学,一个足球毫无征兆地跳跃着出现在我前面,我猛地回踢一脚,足球穿过冬青,越过铁栏,一路疾驰,准确无误地回到操场里孩子们跟前。小球员们雀跃着,欢呼着向我鼓掌。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她对准我的脸就是一口,然后无比崇拜地说:“爸爸,我们老师说你在家长会上讲的特好,下回我还想让你参加”!单位里,同事拿着一本杂志,朝我边跑边喊:“哥们儿,你太棒了,文章又上了一家大刊!”也许,在我记录他人精彩瞬间的同时,他人也记录着我生活中的点滴精彩。

于过客的抒情散文 篇5

林黛玉的书稿已火,刘兰芝的爱情欲破,孟姜女的夫君向殁,祝英台也赴了黄泉路.为何用了一世繁华来典当一曲离殇?诚如是,不如相忘于江湖,谁也不为谁断肠。

花前柳下,跫音渐忙.踮起脚尖,已听不到你木屐的翠响;翘首企盼,已望不见你搔首的急样。

马蹄嘹亮,赚得我心荡漾,迎来的只是缕缕惆怅.你潇洒的转身,终究没有把我画上。

与其这等的迷茫,不如相忘于江湖,各自赏各自的`海棠,谁也不曾为谁在夜幕中打灯彷徨。

我不想怪你,也不想怨你,因为人都要为自己的天地而闯.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可别着了凉。

我只想把我的情愫一世为你而现为你而藏,然而随风飞了的东西,不会还原成先前的模样,在时光的荏苒中,慢慢的我已给不了你要的天堂。

流浪,流浪。

那依山的水榭,那临水轩窗.如今已没了吟诗弹曲音调的萦绕,只有若带云雾的嬉闹。

秋天的过客优美散文 篇6

秋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溜进我的世界,宛如我被现实瞬间抛弃在一个不知的时空,百思不得其解,思绪一阵莫名的零乱,剪不断,理还乱,为什么没有一丝征兆?还 来不及防备,没来得及与夏天说声谢谢或是再见,没有,什么也没有说,整个季节如梦如幻,即便一万个不舍,面对现实、面对时间,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一切要像注定的那样去忍着、受着,不禁想问苍天,是否一切都是注定?越长大,越糊涂。过于理智、过于的坚持,难免给生活熏染上一层素然 无味;要是过于感性,过于顺其自然,不外呼失去追寻。仅剩的青春呵!我要如何抓住迩,让迩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啊?

推开窗,秋意已近,天空雷电交加,仿佛就要把整个江南撕碎,街头的枫叶在狂风暴雨中一片片静静飘落,曾几何时它们为多少人乘凉避暑的呀,而此刻的凋零,有 谁会记得,有谁会怀念,有谁会目送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唯有龚自珍这样的人才能想起吧。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落叶呢?

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7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 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 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 如《史记》《过秦论》等, 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 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 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 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 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 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 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 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 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 写起来形象生动, 气势充沛, 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 (其四) 等, 这些文章体裁多样, 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 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 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 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 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 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 同样是“论文”, 以宣扬“古文”为主题, 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 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 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 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 十三而能文, 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 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 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 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 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 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 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 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 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 全文由物及人, 由人及天, 再由天及于人言, 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 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 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 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 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 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 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 如《祭十二郎文》等, 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或怀念亲友, 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 或向知己倾诉情怀, 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 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 文字如强抑悲痛, 脱口而出, 未加修饰, 实则精心结撰, 是真情流出的至文”[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 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 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 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 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 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 吸取新的语言成分, 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 摧陷廓清之功, 比于武事, 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 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 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 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 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摘要:韩愈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散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无论是论说、记叙、抒情, 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着重分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通过其对散文抒情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理想和情怀, 对其散文的抒情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其对唐代散文革新的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辽宁师院学报, 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试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篇8

(一)

“我想随处可写,随时可写,时间和空间里,开满了空灵清艳的花,以供慧心人的采撷”(冰心《往事(十八)》),冰心自己就是采撷那“清艳”的花的“慧心人”。诚然,她在“五四”时期还只是一个怯生生地探讨人生的年青的女作家,她所接受的教育、自身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她在散文作品中袒露的感情世界还只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天地,她向读者诉说的无非是她所吸吮的母爱的甘露,她能忆及的也仅是她孩提的梦境,而她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丝毫不可挪移,不容假借”,“其中只有一个‘真字”。这种“真的文学”,使她“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行云流水似的,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茅盾曾说,在冰心早期散文中,“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了”。因此,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首先在于她那特有的温柔而率真。

冰心早期的散文,可以说都是擎着“爱”的旗帜而作的。她的《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以及《南归》,充溢着“对父母之爱,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弱小儿女,同病者之爱”,甚至对小动物的爱。爱“使她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这股柔情不事雕琢,掏心倾诉,坦率真白。例如。她曾为自己使一个温柔的小活物——小鼠遭不幸而觉到“心上飕的着了一箭”,感到自己的“堕落”而深深地“忏悔”(《寄小读者·通讯二》)。

这种温柔而率真的感情表达是有其独到的方法的。首先是,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常常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揉入些许描写与议论,融情人事,使得她强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自我”形象,而且还具有了一往情深又清澈如水的突出特点。其次,她又常常以独白、书信、笔记的方式来直抒胸臆,显其爱浓情深。《寄小读者·通讯十》在冰心的《寄小读者》整个通讯作品中,有突出的思想艺术地位。就其抒情特点来讲,也是相当突出的。文章开头用“我常常喜欢挨坐在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事”一句启始,整篇共复述了十一个孩提时代的小故事。例如:

“‘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地上铺着席子,我抱着你在上面臃行。正是署月,你父亲又不在家;你断折续续说的几句话,都不是三岁的孩子所能说的,因为你奇异的智慧,增加了我无名的恐怖。我打电报给你父亲,说我身体和灵魂都已不能再支持。”

这里,缓柔的叙事渗透着满盈的感情,母亲对女儿患病的焦急不安和关心爱护之情,女儿复述此事时对母亲的感激、挚爱的思念之情,都流淌于笔端,朴实动人。在复述完幼年的故事后,作者又荡开笔锋来了一段抒情,竭力歌颂母爱:

“她的爱,不是因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摒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爱着我,她也爱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

冰心所竭力赞美的“母爱”,其性质及影响作用,评论家已多有评价(如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略》,不复赘述。而她那自由直白地倾诉自己的心灵、抒发诚挚感情的文字,一直打动着我们的心。

自然,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不能仅仅归结为艺术手段,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文章写到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冰心《关于散文》),应该强调,正是对自己所述写的人、事、景、物有着深切的感情,才使她笔下的抒情具备了女性独特的温柔动人的魅力。

(二)

甜润而忧愁,是冰心早期散文中的另一抒情特色。

“我的生命中只有‘花,和‘光,和‘爱;我生命中只有祝福,没有咒诅。”(《寄小读者·通讯十三》)对一切母爱、童贞、大自然美的讴歌,对如同初融的春水满溢奔流的回忆,都使她的抒情洋溢着甜润的柔情。然而,从只知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恋,互助与匡扶”到认识到“人世间是同情带着虚伪,爱恋带着装诬”,从对于宇宙生命的探求的无结果到又“撷到了生命花丛中的尖刺”,造成了球心种种不可解决的烦闷,因而,她的文章中,时时流露出了悲观伤感的情调,加之于她后来客居国外,远离乡土亲人,病魔缠身的境遇,她那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心,更充满了难言的怅惘和忧郁。所以在她这时期散文中,往往渗透着丝丝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她在回忆中充满了含泪的微笑,在她别离前所得到的亲人爱的“光荣”中更有“凄恻”之味,病中得到的抚慰的温暖倒让她勾起了离别的情愁。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一》中,她述说了身居国外而又因病住院时,一个圣诞节之晨的喜愁之情:

“……正在凝神,看护妇出来将我的床从廊上慢慢推到屋里,微笑着道了。圣诞大喜,便捧进几十个红丝丝绳绕。自纸包裹的礼物来。堆在我的床上。一包一包的打开,五光十色的玩具和书,足足的开了半点钟。我喜极了,一刹那顷童心来复,忽然想要抱到母素床前去。播醒她,请她过目。猛觉一身在万里外!……只无聊的随便拿起一本书来。颠倒的,心不在焉的看。”

受到“爱”的关怀的刹那的“喜极”之情,又被“猛觉一身在万里外”的恋亲之思、孤寂之感扰乱冲散。在喜悦的温情中总要撩起几丝悲绪,其脆弱敏感的心中总是“复杂的蕴结着欢慰与悲凉”。这就形成了冰心早期散文抒情中统一的特色。她说过:“我的‘诗的女神只是一个,‘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就让她这样的抒写也好。”

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常常利用悲喜相交的场面来抒发这种甜润而忧愁的情感。特别突出地是表现在《南归》中。《南归》是冰心献给亡母的一支哀曲,是她那宣扬“爱的哲学”思想的篇章中“最鲜明、最灵活、最酸楚”的几页。就在这充满真切、庄严、悲哀之情的散文里。她剐出心裁地写下了二个“喜剧”场面,一是在母亲弥留时刻。全家提前“欢”度新年假扮喜乐的情景;二是庆祝父母结婚四十周年。儿女要父母重温新郎新娘旧梦的一幕,喜中有悲,悲中有喜。如同一杯醇酒,甜柔中而又少不了一丝丝苦味。

(三)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的女性作家阴柔风格的冰心,她在坦爽地尽情地抒

发她那温柔伴忧愁的情怀时,又显示出她抒情的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婉约而轻逸。

冰心早期创作往往将传意描物写得跌宕有致,摇曳生姿。委婉隐约。如她和弟弟们驰骋着想象,描写出海的女神的动人形象,幻想着做一个“海化”的青年,抒发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往事(十四)》);她写她在太平洋船上迎接惊涛骇浪的来临,以此来证明自己确是“父亲的女儿”。在《南归)中,每至母亲逝世的点钟,弟弟便催促众人提前散去睡觉,因为物在人亡,触目有伤。

借景抒情的运用,使冰心的叙述语言别具一格。

《往事(二)之三》写她在一个万籁寂静的冬季月夜临境的感受:

“今夜井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在作者的笔下,井中月下的青山是人间的“仙境”,“充满了凝静、超逸、庄严,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面对这清幽的夜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为这夜“不宜于将军夜猎”,“不宜于燃枝野餐”,“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不宜于高土徘徊,美人掩映”,月夜的青山只宜于“病中依枕看月的女孩子!”于是,悠逸之情顿生,作者思绪万端,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澈悟,有祈祷,有忏悔,有千种话……

作家由人间进入“仙境”,又进入“幻境”,“泛人七宝莲池”,“参谒白玉帝座”;“有天上的重逢”,“有人间的留恋”……柔情掩过淡愁,飘逸随之而出。

(四)

冰心自己在《回忆“五四”》一文中说:五四时期,“另一部分青年,包括我自己,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流中的靠近两岸的一小股,它冲不过河岸的阻力,只挨着岸边和竹头木屑一起慢慢地挪动着”。“五四”的狂飙,震动了年轻的冰心,她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这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以文学创作来探讨人生的真谛。但毕竟由于生活天地的狭小,家庭生活的优裕,又加上接受了教会学校教育及泰戈尔唯心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她的反抗缺乏强烈与坚定。热望以“爱的哲学”使青年从空虚、苦闷、悲哀中醒来。走上热爱人生、改造环境的道路,同时也以此来安慰自己寂寞和苦闷的心灵。她要使自己的创作,“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悲凉”(《寄小读者·通讯十五》)。要做到这一点,她只有到现实外的过去了的生活中去追忆了。因而,如前所述,在她的散文中,“爱”充溢着一切,在抒情上带上了一种脉脉的温柔,又渗透着丝丝的忧愁。不仅如此。这种抒情的特色,也是她早期创作审美思想所追求的,她叹赞泰戈尔作品的“澄澈”中的“凄美”,使自己得到了“凄美的快感”。以为“美在深幽”。这种审美趣味,使其散文抹上了她所独有的抒情特色。

冰心是以自己独立的创作个性取得成就的,她的散文中的抒情特色自然是由她自己的创作个性所决定的。评论家常常把同时代的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相并提,赞誉他们散文所同有的漂亮、缜密、清新的风格。的确,他们都有寂寞的心情,抒发的都是具有“自我”形象的复杂的情怀。然而,思想上、个人经历上,生活境遇上的不同,又使他们抒发的情怀各有不同的特色。朱自清对世态炎凉的体识,使他抒发的悒郁、苦闷的情怀更浑厚,而冰心对“爱的享受和憧憬,使她的抒情显得轻柔飘逸”。这种抒情特色的区别表现在抒情手法上,冰心往往边叙边抒,一般在叙事后有独白的抒情,是为触景生情。朱自清则较少冰心那样独自情怀,而常寓情于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中对小时所受母爱的回忆,朱自清《背影》中对少时所受父爱的追忆,都各有特色。因而,“冰心只是冰心,不是任何其他人”,她的“特有的作风,使她成为现代中国女作家的第一人”(李希同编(《<冰心论>序》)。

正是冰心以她所特有的女性的细腻的情感,玲珑的文笔所显示的上述抒情特色,吸引了“五四”时代的广大的尤其是青年的读者。阿英在《谢冰心》中说:“青年的读者,有不受鲁迅影响的,可是,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那是很少的,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鲁迅远超过冰心。”他认为冰心在那个时期的彷徨苦闷的情绪,“乙乙欲抽”的情怀,清新隽丽的文字,“建立了冰心当时在创作界的权威”。(阿英语)

我是红尘中的过客散文 篇9

那万丈高楼如林,属于我的能有几何?我也不需要那么多,方寸之地的卧榻就满足了我,卧榻之外只有我的鼾声。透过我的鼾声,别人所知道的就是,我这个人还活着。因为到了夜晚,我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我沉睡中的梦和我的鼾声,如果我不再醒来,这个世界尽管多姿多彩,大江东流,河海荡波,风景旖旎,人来车往,山清水秀,纸醉金迷,哭笑悲喜,虔诚险夷,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再属于我,我也不再属于这个世界,只能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知道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并不完全知道我,真正知道我的人也不会很多。我只不过是这个滚滚红尘中的一个匆匆的过客。

那秦宫汉墓里的珠宝,仍然在那里闪光,曾经持有它的人,已经作古千年,是否还知道它的存在?那赤壁遗址的江流,依旧滚滚东去,它是否知道它流经的地方,曾经是血杀的战场,那叱咤风云的英雄,已经是黄土一剖?那兵马俑里的陶瓷千物,断臂残身呲牙咧嘴的姿态,是否知道曾经的生生息息的世界,现在是人们茶余饭后谈笑的话题?

那曾经的阿房宫,宫女如云,开窗镜如明星闪烁,胭脂粉漂满渭河,也只不过是项羽手里的一把火以后,变成一堆焦土;那驰骋万里,走马入川的天之骄子,那黄袍加身、金口玉言、指点江山、拔山盖世的帝王将相,最后也都是荒草萋萋的坟冢一座;有谁知道,这曾经的曾经都是为何?滔滔的黄河绕山穿岭从中原流过,把万丈泥沙冲刷下来,书写着人间的.污浊,它已经把万年的历史湮没;那万里长城的青砖上,血汗淋漓,砖缝里沉压着呲牙咧嘴的叹息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呼喊,烽火楼的烟云也许还在青云里缭绕,可留下的也只是一道残垣;有谁知道,这将是后人的后人乃至再后人笑声里的歌?

不要说我消极,也不要说我没有你富有。如果我是老板,我决不会一副冷血的面孔,因为我永远只是个过客。无论金钱的多少,高楼大厦的耸矮,宝马奥迪林肯,明媒之妻,柔情爱妹,最后都不属于我,烟消云散是结果,我只是匆匆去来一过客。如果我是一名权力的执掌者,我决不会感到自豪,更不会因为行使权力而感到快乐,那千千万万的庶民,那阿谀奉承的嘴脸,那饥寒待哺的期盼,那强弱相争的纷扰,那日理万机的操劳,时时刻刻的在等待着我;哪怕是高呼我万岁,哪怕咬牙切齿的诅咒,当我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以后,这一切都不再属于我,只能说明我来过,却只是一名匆匆的过客。山珍海味哪怕堆积成山,天天摆满宴桌,茗茶千缕飘香,衣柜里西服中装满挂,可是我只有一碗饭足够充饥,一杯水足以解渴,一句话就能了却我的意愿,一身衣就能够遮身蔽体,其余的都不属于我,我只是一名临时暂住的匆匆过客。

这个世界我来过。万籁音响我听过,宽街窄巷我走过,嬉笑怒骂评说过,尔虞我诈经历过,精诚虔笃领略过,名胜古迹观赏过,经典名着阅读过,风雨雷电经受过,爱恨欢悲感受过,清风细雨漫步过,生离死别痛苦过,丑恶善良分辨过,真假虚实困惑过,苦辣酸甜品尝过,寒窗孤灯苦读过,大江小河遨游过,山水园林倾览过,蓝天白云遐想过,骏马草原远眺过,酣歌吟诗用心过,旭日夕阳徜徉过,高天大地奔走过,新朋旧友交往过,情深意切感动过,贫乞讨要施舍过,富贵权势凝眉过,挥毫执鞭奉献过,蹙眉凝神思忖过,花前月下想象过,晨钟夜鸟渴慕过,浴血流汗奋斗过,宠辱跌宕享忍过,旧衣阑珊披历过,西装革履潇洒过,灯红酒绿唾弃过,酣畅淋漓发泄过,严寒酷暑历练过,凹凸坎坷踩踏过,罹难涅盘感伤过,英雄豪杰折服过,这个世界我来过。

过客散文随笔 篇10

他是暑假工,在做送水的工作。每次到我们这送水,他都会跟我闲聊一会,他会聊聊武汉,聊聊他的生活。我会倾诉我的工作状态,我跟他诉说的抱怨是不会向其他人提及的。我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而且不会向其他人提及。

在逐渐多的见面和聊天之后,我对他有了大概的了解。他是很健谈的人,跟他聊天,我所做的更多的工作便是倾听,除非我特别心烦意乱需要倾诉的时候。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从他暑期打工说起吧。去年高考毕业,成绩不是很理想,于是他想离开家出去做份工作。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他的手指和腿上因为不小心都被割下去一块肉,血止不住地流出来。然后他说他很痛,想放弃,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那么辛苦,为什么不放弃呢”我问他,他说,承诺。他说,他小时候是个很顽皮的人,所说的话基本没有兑现过,而现在他经历了高考,最重要的是,他已经十八岁了,他希望十八岁后的第一份承诺可以实现。于是,他按照对父亲的承诺坚持了一个月。今年暑假,是他大学以来的第一个暑假,他还是找了一份兼职,也就是现在做的工作,两个月的时间。我说,武汉的夏天很热,你都被晒黑了,很辛苦的。“武汉的天气已经很照顾我了,我是个幸运的人”,他开心地说。因为接下来的一周天气会很凉爽,会在30度左右。他伸出手,让我看手上的茧子,这些茧子都是出血之后磨出来的。为什么假期不好好休息呢?他说,他要靠自己,他的学费由家人承担,其他费用通过自己挣得。他说,他会在每个假期尝试不同的工作。突然,我觉得,我所抱怨的,我所经历的痛苦,在他面前如此渺小与不堪一击。

他还是自行车爱好者。他有一辆在我看来很棒的山地车,不过他打算换掉它,因为它已经不能适应他了。他告诉我,骑车可以带来很多,包括快乐,自由,还有朋友。他还说,爱骑车的人都很善良。骑车,一是可以观赏沿路的风景,二是在于它的未知,与坐车的不同之处在于,不知道到达了什么位置,不知道距离终点还有多远。他曾历时一天半的时间骑车回到距离学校两百多公里的家。他爱骑车,爱倒腾车,在学校车界小有名气。我拜托他帮我选一辆自行车,我希望有时间也可以骑车领略沿路的风景。

他还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计划在大学期间骑车到至少十个不同的省份,他期望毕业后可以自己创业。“山地车方面的创业么?”我问他,他非常坚定地摇了摇头,他不想将兴趣和事业结合在一起,只是单纯地热爱就好。他还想买一台单反,希望可以记录一些什么,但无奈的是,他现在买不起。我提建议,可以用包括文字或者其他的形式来记录生活,他说他曾经想这么早,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

在抒情中散文着 篇11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 篇12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过客散文随笔 篇13

黄昏暮后,一盏萤灯前,红尘过往疏淡,笔墨勾斗了阑珊,一地的繁华停留了刹那,山寺暮鼓钟声连绵,青山古道,品一杯禅意清茶,染指间,泼墨洒香,回首酒已酿成月华,添染碎绿三分秋色;庭中微有凉风初透,琴瑟声绕青竹,灯影成对,写意东风往事,蓦然想起,笔迟句微顿,捡拾地上落梅笺,遥望窗外桃花开,木扉已斑白,一笔带过,一墨染之。

我在这茫茫红尘中,漂泊,流浪,凡能得之物,得之不易,凡必失之物,失之悲痛;苦,点染了我的素衣白裳;悲,搅乱了我的三分春色。风筝的线曾断过,风来遥影无踪,风止坠落天空,我会悲伤,悲伤自己如那风筝命运多舛,我会心痛,心痛自己如那风筝起伏不定,我会害怕,害怕自己如那风筝随风而逝;我知道,花的凋零是苦到甜的转折,积蓄力量,含苞欲放;我明白,叶的枯落是败到成的经过,化作春泥,哺育自己;我了解,云的飘散是生到死的历程,出而平淡,散而无声。

对于那些失去的,我也许会遗憾,但不会停留在那一刻;对于那些得到的,我也许会骄傲,但不会迷失在那一刻。这个世界,我来过,我走过,有奋斗过,我拼搏过,爱过的依然爱,恨过的平淡了,拿不起的依然拿不起,无所谓客;放不下的依然放不下,就这样吧。我是一个红尘过客,穿越在人山人海,跨越在千山万水,不惧未来,不困现在,不念过往,行我所行,想我所想,得我所得,失我所失;我是一个丹青来者,我写过春的暖,夏的热,秋的凉,冬的冷,四季点染着寸缕的时光,笔墨写出了一生的故事,我曾烹茶煮酒看菊花,我曾剪纸为月观洇水,我曾摘叶吹曲奏年华;我在黄昏中,尚有笔纸一对,我这一生,一直在来访,天真的童年偷偷溜走,轻狂的时代悄悄离去,奋斗的年华慢慢落后,沧桑的模样静静浮现,现在啊,纸已泛黄,狼毫又落了几根,字迹已模糊不清,字迹已经锈迹斑斑。

上一篇:示字旁的字有哪些词语下一篇:妈妈,我爱你的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