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

2024-05-13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共7篇)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 篇1

摘要:本文以广西现役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广西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运动负荷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广西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呈波浪形,负荷量大,强度偏大且稳定,重视中上强度的成功率。

关键词:举重,女子,运动负荷

举重比赛“一把保成功、二把要成绩、三把上水平”。这是举重项目当中许多教练的总结。举重比赛抓举挺举各三次试举机会,如何通过训练及控制将队员的竞技状态调到赛中最佳,保持成绩,提高水平,这是训练当中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本文将从广西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出发,总结出广西优秀女子举重队赛前训练负荷控制的特点。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西8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其中获得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季军2名,全国举重锦标赛冠军2名,世界青少年锦标赛冠军2名,全国青年赛冠军2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运动训练学相关原理和各运动员训练计划。

1.2.2 访谈法

对相关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赛前阶段划分

广西女子举重队比赛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其中第三、四个阶段为赛前6周,第三阶段训练强度控制期为前4周, 第四阶段调整期为最后赛前两周。本文将从第4阶段,调整最佳竞技期研究赛前6周训练的控制情况。

2 . 2赛前控制期和调整期训练负荷

2.2.1 总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广西女子举重队赛前控制调整最佳竞技期为6周,每单周训练为6天。普遍训练强度分布为80%~90%、90%~95%、90%~100%(表2)。

从表2中看出,在6周的运动负荷中,第一周极限强度安排的次数最多,第二周有所减少,但运动量变化幅度不大。经过2周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第三周强度和运动量以调整恢复为主,其中在第三周会有一次极限强度训练,以检验体力恢复情况,为下一周的训练计划提供准备和依据,如果达到队员最好水平,下一周就可以进行大负荷训练;反之则没恢复,那就要根据队员的恢复情况来合理安排强度和运动量。第四周安排强度和运动量较大,特别是强度为90%~95%的运动量占了4天,这为比赛积攒稳定的技术、扎实的力量和充足的体能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2周全面调整期,从表2中看出第五、第六周的训练强度和运动量逐渐减少。此阶段训练强度从第一周极强强度、第二周的保持极强强度、第三周的调整,第四周的强度上升至90%~95%,到后2周的下降调整。显示出广西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控制的负荷呈波浪形周期。

2.2.2 抓举与挺举训练安排

在比赛中如何保证开把重量,保证6次试举成功率。在技术课当中的训练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由表3、4可知,广西优秀女子举重队员在训练中抓举组数比挺举次数略多,抓举作为举重比赛的第一个项目,第一把试举成功率非常重要,甚至能决定整场比赛的胜负。一般把重量都在自己最好水平的90%~95%左右,所以就要求赛前一定训练对90%~95%这个强度的成功率非常重视,表3、4当中,90%~95%强度的运动负荷较大,以保证比赛开把的稳定性。可见对抓举的重视程度。其中第一、第二周的训练,以中大强度、多组数训练为主,为适应实战的整体需要,全面加强专项技术的稳定性和成功率。第三周主要目的就是以小强度、中运动量来调整体力,注意技术的薄弱环节。第四周训练与第二周变化不大,只是运动量上略有出入。最后2周全面调整为主,强度和运动量减少至80%以下,从表4、5当中我们得出,技术运动的运动负荷在备战阶段以90%~95%为主,除了赛前2周,运动量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2.2.3 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作为运动员比赛体能保证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安排会有效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身体体能的稳定。广西优秀女子举重队中赛前身体训练以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如腰腹肌, 慢跑、加速跑、韧带牵拉等。而专项身体训练运用比较多。专项身体训练运动负荷强度保持在70%~90%。(见表5)。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广西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呈波浪式发展。

(2)广西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抓举训练量较挺举多。

(3)广西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采用90%~95%的有效训练强度。

(4)广西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6周中前两周以极限强度为主,第三周以恢复为主,第四周负荷强度上升至以90%~95%为主, 而第五、第六周侧下降运动强度调整。

3.2 建议

(1)教练员适时根据队员的年龄、参赛经验以及伤病情况来调整赛前运动负荷。

(2)建立赛后体能恢复机制,使队员更快的恢复以投入训练与比赛。

(3)重视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动作肌肉群体力量得到充分发展。

(4)建立优秀运动员训练的评价体系,为队员进行各个比赛周期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持。

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早期训练 篇2

首先,女子举重运动员选材是整个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训练工作的基础,不但直接影响着训练过程的实施,而且是很大的程度上直接影响以后训练的成败关键。一个好的运动员能够达到好的运动成绩仅有后天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天赋,而这就是作为一名基层教练员需要发现的地方,由此可见选材的重要性。

为了在青少年时期打好基础,所以举重项目的选材范围一般在10—13岁左右,而初期的选材主要是以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为主。举重项目是以爆发力为主的运动项目,在选材的过程中主要是测试这名队员的身体形态和爆发力。针对举重项目的特异性进行测试,测试项目一般包括短跑、立定跳远等几个要求爆发力的运动项目,从中筛选出较优异的学生加以训练。

其次青少年的训练水平不应单纯从专项成绩来衡量,少儿的训练是为身体得到全面发展打基础的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促进少儿健康地成长和发育,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举重运动是以爆发力为主的无氧代谢的运动项目,所以爆发力是每次练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练习专项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身体素质的发展以适应训练的需求。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小的力量练习就可以发展他们的力量。举重运动员为了要发展上举最大的速度,要反复举一些较小的重量,为了顺利完成标准动作,运动员需要一定的肌肉绝对力量,而快速用力对提高运动技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灵活性高、可塑性高、模仿能力强,是学习基础技术动作的最佳时期,能够使其技术动作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此时期的运动员正处于身体的增长期,各肌肉群的发展不平衡,所以在训练中要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合理科学的安排训练计划。在训练中多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多次重复一些重量较轻和较快的动作练习。女子的肌肉力量差,因此在基础阶段的训练中要加强这些薄弱环节的训练。另外,在速度力量上的发展要比绝对力量要快一点,早一点,所以把速度力量要放在重要的地位,以全面的身体训练为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项的练习,这样才可以培养出肌肉正确用力的姿势和用力的能力。而一名好的运动员,柔韧性和灵敏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所在。由于运动员训练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容易疲劳,所以在训练的时间上和训练量上要科学地合理进行安排,除安排专项训练之外,各项素质练习也应交替进行。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要注意适当调整训练项目运动量上的比例安排。在早期训练中的运动员可塑性大,求知欲旺盛,随着神经系统、形态、机能发育的完善,可以掌握许多技术动作。在训练中。由于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和协调能力较差,往往在学习新技术和接受高难度动作中缺乏信心。因此在训练中要注意耐心启发、引导和鼓励,以达到增强运动员自信心的目的。在开始的训练中运动员容易产生错误的技术动作,主要原因是动作概念不清,基本技术不够或是畏惧心理,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产生错误技术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和纠正。

最后,在少年女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应该适时地注意其生理特点,因为有的少年女运动员已经来了月经,但是月经周期尚不稳定,因此在训练中应循序渐进,使运动员的机体能够逐步地适应经期训练。开始时,在经期的后两天进行较小负荷的练习,待运动员初步适应后再逐步增加经期训练的天数和运动负荷。所以,在运动员的经期怎么样进行训练和适当安排经期的运动量,还是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 篇3

现代女子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越来越有男子化的趋势。无论是训练强度还是训练量, 都越来越接近。但是, 女运动员每月一次的经期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月经期到底能否训练, 多大强度多大运动量可以在不损害身体的情况下保证训练的系统性, 目前众说纷纭。以专业队女子举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对她们在经期的训练强度、训练负荷、训练后反应等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对比, 总结出了她们经期训练的普遍规律和特点。了解与掌握这些特点, 对科学地安排运动训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参加2007年全国成人女子举重比赛的运动员。来自14个省市, 级别48KG-75+KG级,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35岁, 训练年限在5-18年。另对黑龙江省女子举重队10名队员进行了经期的血睾、血红蛋白、血尿素氮、体重等指标的监测。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在2007年参加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的运动员中随机抽样70人。共发放问卷80份, 回收有效问卷70份, 回收率为87%。

2.2.2 生化指标测试及数据统计:

血睾测试采用磁分离酶联免疫法, 惠普上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血红蛋白采用氯氢酸比色法。血尿素氮采用罗氏全血分析仪进行测试。

2.2.3 访问法:

对2006-2008年度参加比赛的队运动员及10余名省市教练员进行随机访问。

2.2.4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和黑龙江省图书馆, 查阅相关期刊、资料、书籍。

2.2.5 对比法:

把访问记录及回收的调查问卷列表进行对比。

2.2.6 分析法:

对所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统合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月经周期与时相划分

女子在性成熟后, 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 子宫内膜发生一次脱落, 发生阴道流血现象, 称为月经。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为月经期, 一般持续3~7天。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 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约28天左右, 提前或延后7天左右, 亦属正常。

月经周期的长短及其生理特点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但其生理过程机制是一致的, 可以分为月经后期 (第4~14天) 、月经前期 (第12~28天) 及月经期三个时相。

3.2 女子运动员经期的表现类型

根据有关材料显示, 女子运动员的经期大致可分为四种表现类型, 详见 (表1) 。在被调查的70份问卷中, 有61人为正常型, 占总调查人数的87%;6人为兴奋型;3人为抑制型;无经期病理型运动员。

在被调查的70份问卷中, 经期照常训练的有48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69%;减小运动量训练的有13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19%;而经期完全休息或只练习小肌群的只有9人, , 占占总总调调查查人数的12%。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专业队女子举重运动员在经期中大部分是照常训练的, 并且强度不会有明显的降低, 但会因人而异的控制强度, 以保证把影响比赛的程度降到最低。经期休息的队伍基本上是前三天完全静休, 从第四天开始轻运动量恢复训练。不同类型的运动员对于强度的反应有所不同。抑郁型运动员在经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头痛、四肢乏力或情绪低落等现象, 训练强度会比平时稍有降低, 最高强度保持在85%左右。正常型运动员没有以上这些症状, 情绪、力量都与平时无异, 只有在量多的第2~3天强度稍降5~10kg。兴奋型运动员不但没有不适, 精神状态甚至是兴奋的。在冲强度上跃跃欲试, 有的还会在训练中有成绩增长, 因此对这一类型的运动员就完全按计划的强度进行训练了。 (见表2)

被调查的70名运动员中, 在经期训练后均无不良反应。因此可以肯定, 女子举重运动员在经期是完全可以安排中大强度训练的。但要明确了解运动员是哪种反应类型。有些地方省市的教练员, 在安排强度时不加以客观判断, 看到某个运动员在经期能上强度, 就认为其他运动员在经期也能上强度。看到某个运动员反应大, 强度降低, 就把其他运动员的强度也降低。这样一来, 就造成了抑郁型运动员强度过大, 对身体产生伤害, 而兴奋型运动员又刺激不够,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合理的掌握好各类型运动员的承受尺度, 会对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3 运动员经期与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在王人卫等在《女子举重运动员月经期不同训练负荷训练对经血量、血清睾酮、血红蛋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 指出经期中, 随运动负荷增加, 经血量呈减少趋势, 血清睾酮和血红蛋白呈递增。中些变化可能是长期从事举重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因此, 经期训练是可行的, 不影响内分泌功能。对黑龙江省女子举重队10名运动员进行了经期不训练情况下血睾、血红蛋白、血尿素氮等指标的检测发。每周1~2次, 2007年11月-2008年4月, 为期6个月。经期的前三天静休, 第四天小运动量开始训练。经过对比发现, 经期不训练情况下, 血睾、血尿素氮的指标并无明显规律可循, 血红蛋白指标则均有下降趋势。

3.4 运动员经期与食欲、体重的相关性

同样对这10名运动员进行了体重的监测。每周2次, 均安排在下午训练后, 同样为期6个月。经过对比发现, 经期对体重略有影响, 10名运动员中有6人的体重在经期前都略有上升, 有3人略有下降, 1人保持原体重。经询问, 经期中体重有增长的运动员普遍反映在月经前1~2天食欲都明显增强, 爱吃咸的食物, 饮水量增加。

4 结论

4.1 女子举重运动员在经期中可以进行训练, 但要根据具体反应类型安排训练项目、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4.2 我国专业队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经期训练强度多数在70%以上, 训练量有所下降。

4.3 经期不训练情况下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指标有一定影响, 对血睾、血尿素氮指标无明显影响。

4.4 经期前多数运动员食欲会有所增强, 饮水量增多, 体重会略有增长。

参考文献

[1]严章群.女子举重训练运动负荷节奏安排[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4, 47.

[2]胡贤豪, 王人卫等.经期训练对举重运动员经血量、血清睾酮、血红蛋白影响的研究[J].中国举重.1995, 1, 35.

[3]王人卫等.女子举重运动员经期训练对经血量、血红蛋白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1, 15 (3) , 35.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 篇4

注:(1)预备姿势、(2)-(3)下肢发力、(3)-(4)上肢发力、(5)下蹲撑铃姿势。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训的男子举重运动员15人(n=15),级别从56~85kg级,其中一级以上运动员7人(国际级健将1人,国家级健将2人,一级运动员4人),二级及二级以下运动员8人。一级以上运动员为实验组(A组n1=7),二级及以下运动员为对照组(B组n2=8)。

1.2 研究方法

采用2台JVC9800摄像机以50fps的速度拍摄抓举技术影像资料,其动作方位与坐标轴方向及拍摄情况参阅图1所示。影像资料用美国APAS_2000系统做数据处理,采集三维运动学数据。动力学数据用“逆向动力学分析”方法从运动学数据中获取[5]。受试者使用的杠铃重量为个人极限载荷的90%[6],这样有利于受试者在接近自身最大能力状态下并顺利完成动作。每个技术动作测量2次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进行数据处理,共得运动学及相关动力学数据15例。

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15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表达方式为“平均数±标准差”。分析组间差异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标准为P<0.05和P<0.01。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组的抓举技术数据,筛选出具有共性特征问题,针对“发力”、“发力顺序”及“人/杠”重心关系等方面的技术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对相关技术特征问题进行讨论。

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2.1 从上下肢主要关节角度变化关系分析抓举发力顺序特征

抓举各动作阶段上、下肢主要关节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1)预备姿势时,下肢各主要关节有较大的弯曲,而上肢处于左右分开的下垂姿势,肩关节角度处于整个动作的最小状态;(2)-(3)下肢发力时,上肢基本保持预备时的姿势,而下肢及腰背部位开始发生动作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髋、膝、踝等主要关节角度上;(3)-(4)上肢发力姿势时,下肢各主要关节几乎完全处于伸直状态,上肢开始做提拉动作而发生姿势变化,主要表现在肩关节角度的变化上;(5)下蹲撑铃姿势时,下肢回到预备姿势状态,而上肢肩关节角度达到最大。

由抓举技术动作结构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抓举技术符合关节运动顺序性原理所要求的基本特征:即它是典型的多关节运动,同时追求最大发力效果。完全满足关节运动顺序性规律所适用的范围[7]。因此,判定该项技术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就是必须符合关节运动顺序性对动作顺序的要求。然而如何在运动训练实践中量化的分析运动员的发力顺序及特征,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至今为止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通过对15例抓举技术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根据运动员上、下肢主要关节角度变化关系分析抓举发力顺序特征,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提铃阶段上、下肢主要关节角度变化的时间差异如表1所示。其中对照组Ⅰ型为“滞后型”,即肩关节的运动始于膝关节最大运动角度之后;Ⅱ型为“过早型”,即肩关节的运动过早的始于膝关节最大运动幅度之前。在相应的“肩初、膝未时差”一栏中,用“+”(或“-”)表示肩关节初始运动瞬间是在膝关节最大运动幅度之前(或之后)。

表1中数据显示:在提铃阶段,在实验组(优秀运动员)肩关节开始运动的时间略早于膝关节最大运动幅度瞬间(平均值为0.12s)。而对照组(一般运动员)肩关节开始运动的时间有两种情况:有的要迟于膝关节最大运动幅度瞬间(平均值为0.17s,这种情况在本研究中共出现3例);有的则过分的早于膝关节最大运动幅度瞬间(平均值为0.41s,这种情况在本研究中共出现5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该项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结合表1反映的膝、肩关节变化情况,通过典型实例实验组(A组)运动员A1和对照组(B组)运动员B1和B2在提铃阶段膝、肩关节变化进行讨论(如图3、图4、图5所示)。一般而言,运动员在提铃阶段肩关节的运动都要在膝关节初始运动之后,但是具体在时间间隔的长短上有所差异。

如图3所示,A1肩关节的运动开始于膝关节最大运动未时之前(本例约为提前了0.12s)。这个提前有助于在膝关节发力之后及时的通过肩关节的发力弥补提铃过程出现上拉力的空缺,保证发力的连续性。

如图4所示,B1肩关节的运动却开始于膝关节最大运动未时之后(本例约为滞后了0.13s)。这个滞后会造成下肢与上肢之间发力衔接上出现瞬间的间断,使发力不能很好的连贯。

如图5所示,B2肩关节的运动过早的开始于膝关节最大运动未时之前(本例约为0.48s)。这种情况说明运动员没有很好的控制发力顺序,上肢过早的产生运动,不符合关节运动顺序原理的要求。由于在提铃初始阶段,杠铃产生的惯性力较大,上肢力量此时还不足以克服杠铃重力,因此便会出现肩关节先产生了一个小幅度运动后,便又松开回复到原来关节角度,一直到膝关节运动到一定程度使杠铃惯性力减少时才又开始产生大幅度的运动。

2.2 从提铃力量的变化状况分析“发力”特征

在抓举提铃阶段,可以从影像测量数据中得到杠铃重心速度变化初始瞬间和未时瞬间的时间及速度数据,配合杠铃的重量数据,然后按照动量定理公式换算力值。换算公式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提铃阶段产生的提铃力和惯性力平均值如表2所示。表中数据显示:实验组在提铃力量平均值、惯性力平均值两项数据上要远远大于对照组,二者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

注:两组均值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

注:两组均值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

再选择典型范例运动员A3、B3“人/杠”重心速度曲线作更进一步的直观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速度曲线对于量化分析抓举技术的意义,以及深入了解优秀运动员抓举“发力”的技术特征。(见图6)

从“人/杠”速度曲线可以清晰的划分抓举的动作阶段。作一条速度零线,与“人/杠”速度曲线相交点为“人/杠”重心的速度零点。由于人体重心的速度先于杠铃重心速度达到零点,因此在划分提铃动作阶段时更存在两种观点:以人的动作状态划分或以杠铃运动状态划分[2]。本文为了与其它问题的讨论相一致,选择以杠铃的运动状态划分提铃阶段。“人/杠”重心速度曲线能够较好的反映在提铃阶段人与杠的运动关系。从图6中可以看到:当人体速度达到零点时(表示人体对杠铃的提铃动作结束),此时杠铃重心的速度刚刚达到其速度的最大值。此后人体开始做下蹲撑铃动作,而杠铃则在已获得的动量的作用下继续向上做惯性运动直至速度为零,杠铃的这个过程(如图6中“A3提、撑铃转换”所示,即运动员A3在速度零线上从符号“□”到符号“◇”之间的间隔)为运动员从提铃状态转换为下蹲撑铃状态提供了时间机会。再后“人/杠”重心速度为负值的区间表示是下蹲撑铃阶段;“人/杠”重心再从负值变为正值以后的区间则表示是运动员撑铃站起阶段。

结合表2的数据,再从图6典型实例直观分析提铃阶段实验组运动员A3与对照组运动员B3在速度及力值方面的差异。在提铃速度初时与未时速度增量上,A3要明显大于B3(本例A3为174.1cm/s,B3为149.1cm/s);在提铃时间增量上,A3要明显短于B3(本例A3为0.72s,B3为8.6s)。结合运动员使用的杠铃重量(本例中A3杠铃重110kg,B3杠铃重100kg)换算提铃力量可知:A3与B3在提铃力与惯性力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本例中A3的平均提铃力为1344.0N,惯性力为266.0N;B3的平均提铃力为1153.4N,惯性力为173.4N)。较大的提铃力及惯性力除了可以将较大重量的杠铃提拉到一定的高度以外,还可以保证杠铃有一定的向上运动趋势及“滞空”时间,为后续的下蹲撑铃动作提供充裕的时间。同时也反映了运动员提铃能力的储备状况,是抓起更大重量的能力保障。

2.3“人/杠”重心在前、后方向的运动幅度分析

举重技术原则中的“近”指的是杠铃与人体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8]。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看:杠铃如果在前、后方向偏离幅度太大,必然会造成杠铃重力臂加大,在同样杠铃重量的情况下会使杠铃的重力矩增大,从而加大了人体上提杠铃及上提后支撑阶段控制杠铃的难度。

实验组和对照组“人/杠”重心在前后方向的位置数据如表3所示。表中数据显示:(1)在提铃阶段:“人/杠”重心最大间距实验组小于对照组,但是数据不具有显著差异;但是两组的平均间距却具有显著差异。(2)在撑铃阶段:“人/杠”重心最大间距和平均间距实验组均小于对照组,而且数据都具有显著差异。(3)杠铃重心的最大偏移实验组小于对照组,数据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人/杠”重心间距是指人的重心与杠铃重心之间的距离,该数据反映了杠铃的重力臂的大小状况。距离太大,必然增加提铃和撑铃的难度。表3中的这项数据反映了实验组(优秀运动员)在实现“近”的技术原则方面要优于对照组(一般运动员)。在提铃阶段优秀运动员能够避免较大的重力矩,在提铃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提起更大重量的杠铃,即增大了提铃的效率;而在撑铃阶段,这项数据表明优秀运动员对于维持杠铃的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杠铃重心最大偏移是指从杠铃在前后方向的最大运动幅度,该数据反映了杠铃在前后方向的稳定状况。运动幅度过大,必然会增加在前后方向控制杠铃稳定的难度。表3中的该项数据表明:实验组的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使杠铃向后运动的幅度要明显小于对照组,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实验组的运动员在维持杠铃稳定性方面的技术优势。

结合典型实例分析:实验组A 1和对照组B1“人/杠”重心前、后方向运动轨迹如图7所示。从图形总的变化趋势看:在抓举过程中,运动员除了向上提拉杠铃外,同时还会使杠铃向后运动一定的幅度。在此过程中,人体的重心先是伴随杠铃向后运动。而在进入撑铃动作阶段后,人体重心会大幅度向前运动,以抵消杠铃向后的运动,保证“人/杠”总重心在支撑面内维持“人/杠”系统的稳定。再从A1和B1各自的技术特点来看:(1)在提铃的初始阶段:A 1的“人/杠”重心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B1的“人/杠”重心有一定的间距。间距越大则杠铃的重力臂越大,提铃付出的肌力也会越大;(2)在撑铃阶段:人体重心向前运动一定的幅度,形成人体重心与杠铃重心的间距。在此阶段,A1的“人/杠”间距(4.5cm)要明显小于B1的“人/杠”间距(9.5cm)。此时的间距表明在维持杠铃稳定性方面A1较之B1要相对容易;(3)杠铃在前后方向最大偏移:杠铃从初始位置到举起后的位置构成最大偏移数。本典型实例中,A1的最大偏移为10.8cm;B1的最大偏移为16.6cm。这项数据越大表明杠铃在前后方向的运动幅度越大,杠铃在前后方向运动幅度太大,除了消耗运动员向上提铃的力量外,还会造成杠铃的不稳定。

注:两组均值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

“人/杠”重力间距大小对稳定性的影响如图8所示。在抓举时人和杠铃构成一个稳定系统。从理论上讲,不论人的重力和杠铃的重力之间的间距有多大,只要二者合力的垂线落在支撑面的范围内,都能够维持系统的稳定。然而,人体不完全等同于纯粹的机械,对杠铃的支撑是靠人的肌力实现的。当杠铃的重力和人体重力之间的间距过大时,必然会使杠铃产生较大的重力矩,要维持系统的稳定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肌力,这样就会导致维持系统稳定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在本例中实验组运动员A1有较小的“人/杠”重力间距,对于维持系统稳定相对容易;而对照组运动员B1由于“人/杠”重力间距较大,维持系统的稳定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特别是当运动员在抓起自身的极限杠铃重量时,即使出现很小的晃动,就会出现B1的倾倒力矩大于A1的倾倒力矩(倾倒力矩=杠铃重力×杠铃重力臂)。因此B1较之A1会存在更大的不稳定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A1的稳定性要比B1的稳定性要好。

3 研究结论

(1)优秀运动员在抓举提铃阶段,其上、下肢的运动能够较好的遵循关节运动顺序性原理。具体表现为上、下肢的关节运动有着清晰的时间顺序:下肢关节先于上肢关节产生运动,上肢关节运动的初始瞬间略在下肢关节最大运动瞬间之前开始。这种技术特征可以保证上肢、下肢之间发力的连续性。而低层次运动员则往往会出现上肢运动初始瞬间“滞后”或“过早”的现象。“滞后”会造成上、下肢发力的间断;“过早”则违背关节运动顺序性原理而使发力效率降低。

(2)优秀运动员在抓举提铃阶段,其“发力”动作具有发力时间短、力量集中的特点。由此产生的提铃力及惯性力要远远大于一般水平的运动员。这项特征可以保证杠铃有足够的向上运动趋势,为运动员后续的下蹲撑铃动作提供充足的时间。

(3)优秀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其技术动作更符合“近”的技术原则。具体表现为杠铃在前后运动过程中具有较小的杠铃偏移量和较小的“人/杠”间距。该技术特征可以使运动员在较小杠铃重力臂的情况下产生更大的提铃效率,以及在维持杠铃稳定性方面具有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1]秦硒.从力学角度看抓举运动的“近”“快”“低”三原则[J].体育与科学,1998,19(2):34-36.

[2]刘北湘,龙望春,覃宪勋,等.主要特征点数据在抓举技术诊断中的作用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51-54.

[3]陆爱云,庞军,伍勰.不同重量下男子抓举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3):58-61.

[4]刘平,张贵敏,佟永典,等.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46-49.

[5]艾康伟,李方祥,郝卫亚,等.举重抓举和下蹲翻运动学比较与用力特征分析[J].体育科学,2005,25(7):39-42.

[6]谷忠德.关于举重运动员负荷强度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6,32(7):58-59.

[7]刘北湘.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术分析与评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7,93.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 篇5

关键词:奥运女子拳击,女子举重,正负效应

从1896年禁止女子参加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到2012年女子参加所有的奥运项目的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100多年期间, 女子奥运项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形成当前男、女对等的奥运项目设置局面, 但是这种局面就真能体现出性别的均等吗。

1 男女生理差异与奥运女子拳击、女子举重

人从一出生就有男、女之分, 初生儿除了生理不同外, 意识方面都一样, 可是在社会化之后, 男、女便有了不同的特征, 这种差异不同于人胖、瘦、高、矮, 具有绝对特性, 也就是说男、女的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正确全面地理解男、女平等, 不能不遵循男、女在身体、心理上的差别这样的客观事实, 可是也必须反对性别歧视, 但是在追求男、女平等的过程中, 不能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将男、女平等理解为任何领域的绝对等同。

拳击、举重运动一直以来, 以其力量阳刚之美、展现运动员强健的肌肉美, 女子在力量、速度和爆发力等方面都不及男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女子的肌肉横断面积和快肌纤维不及前者外, 还一个就是内分泌方面的差别, 运动能够引起睾酮 (T) 、生长激素 (GH) 、脱氢表雄酮 (DHEAS) 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不同程度升高, 然而这些激素升高的量在男、女之间却差别很大, 会造成与男、女在运动表现上的差异, 特别是在需要强大肌肉力量、爆发力等运动项目上。因此女子项目的设置应该根据女性的生理特点来设置, 也就是设置一些韵律性的、柔美性的、耐力性的、技巧性的等之类的运动项目。而不能依据性别均衡性的原则进行项目对等设项。

2 现代审美意识下的奥运女子拳击

由于运动系统的构造区别, 所以男、女身体动作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 在竞技方面, 具有性别差异性, 男子动作常表现以力量和速度的特点, 而且技术难度较大, 大多表现男子的阳刚美, 女子运动员常常展现其连贯、柔韧、平衡的特点。

在当前的审美文化中, 用阳刚与阴柔表现两种美学风格。阳刚、阴柔和西方美学的壮美与优美这一对范畴相近。阳刚美集中在豪放、雄浑、壮观等风格, 阴柔集中表现在飘逸、舒缓、柔和等特点。阳刚之物常具有雄伟、博大、壮观等外部特征, 而阴柔之物常具有精致、柔美、细腻、圆润等特征, 且通常容易和人形成协调一致的关系。基于男女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的差别来讲男性表现出阳刚之美, 女性表现出阴柔之美, 是符合男、女本质生理差异这样的客观事实的, 遵循了人类自生的进化规律。因此从审美的角度来讲, 奥运设项应该实事求是、区别对待, 根据男、女不同的生理构造相应的设置比赛项目, 展现各自的审美价值, 实现两性的和谐发展, 而不是一概而论, 男、女项目无差别的发展。

3 女子举重、女子拳击对运动员身心影响的实例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女子举重、女子拳击对运动员身心影响, 对江苏省女子拳击运动员及南京市女子拳击队的问卷调查结果, 女子举重队15名运动员均有过运动损伤, 大部分人多次不同部位受伤, 不同部位损伤人次、比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腰、腕、肩、膝是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受伤常见部位, 这些部位之所以易受伤, 一方面和运动员的技术、状态、负荷大小等有关系;另一方面女子运动员骨骼肌肉的构成、强度、力量等方面相对于男子运动员较弱, 从事举重练习时更易受伤, 也有很大的关系, 这和万妮、林振敢、胡贤豪等人的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15名女子拳击运动员, 在生理周期也要正常训练, 这让女子拳击运动员疲于应付;在回答拳击运动带来的伤病时, 损伤人次、比例。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主要是面部的创伤, 如眼伤、擦伤、鼻出血等, 其它也有手指关节、腕关节的挫伤等, 面部的损伤和女性的爱美之心产生激烈冲突, 女拳运动员被打成龇牙咧嘴的样子有损女性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女子拳击、女子举重的收入偏低:在被调查的15名女子举重运动员中每个人的收入基本都在1000多元;15名南京市女子拳击运动员基本没有收入, 这和奥运会首枚女拳金牌获得者亚当斯等人遭遇具有一致性。

心理影响方面:在15名女子举重运动员和15名女子拳击运动员中大部分人都有一些困扰, 15名女子举重运动员中有11人不太满意自己的身体形态, 她们在不断提升竞技能力的同时, 不得不接受身体外形的不断“壮大”和爱美之心的冲突;15名女子拳击运动员中9人认为她们的性格具有双性特征, 6人认为她们的性格像男性, 拳击蕴涵着浓郁的男性气质, 要求女拳手摈弃她们身上原有的女性特征, 而表现出好斗、凶狠的性格, 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认同日趋弱化, 显现出过度的男子化认同倾向, 以至于出现美国拳击女王Underwood乱伦及性虐待的一些事件, 拳击训练与比赛导致女子拳击运动员的社会性别角色取向产生较大偏移。

兴趣爱好与群众基础方面:15名女子举重运动员中只有5人是兴趣驱使下练习举重, 其他10人都是由于举重是奥运项目、教练安排或是其它原因练习举重;15名拳击运动员1人回答为兴趣 (占6.7%) 、8人是教练安排 (占53.3%) 、4人选择因为它是奥运项目、2人是从其他项目转过来练习拳击的。在和南京市女子拳击徐教练的交流中发现, 大部分的运动员都是在苏北农村找来的。这些说明女子拳击、女子举重的群众基础较差, 好苗子比较难找, 这样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个项目的运动员“钱”途未卜。就像文章开头所讲的, 奥运会首枚女拳金牌获得者亚当斯就不得不靠打好几份工养家糊口, 其中包括客串肥皂剧;印度选手迈瑞库姆甚至就是一个女警察。最著名的女子拳击手莱拉·阿里 (拳王阿里之女) 比赛奖金也不过25000美元, 而她的对手出场费往往只有寥寥数千美元, 西方国家的女子拳手依然只能把拳击作为第二职业, 女子拳击难改边缘化现状。

同时当前社会还存在着“玻璃天花板效应”、“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等隐性性别不平等的性别文化现象, 现在的社会还是表现为隐性的男权社会, 女子拳击、举重脱离不了当前的社会背景, 像女子拳击在一些国家表演时, 许多观众关注于女拳击手的身材和生活方面的趣事多于女拳击手的技战术, 就像中国体育报记者杜文杰所讲:“女子拳击在名字上虽然继承了拳击运动, 但是相比男子拳击的血腥, 女子拳击依靠性感和野性的视觉冲击吸引了所有的男人, 不仅仅是拳击迷。”媒体关注点永远都是迎合着主流观众的需求, 处心积虑的挖掘女性运动员的和比赛不太相关的信息。因此女子拳击、举重还是束缚于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女子拳击、女子举重带来的弊端我们可以辩证的认为奥运会将女子项目男性化的做法体现了性别均衡性原则, 但是在追求性别均衡性的背后女性运动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这样的均衡性值得商榷。

4 结语

奥运会新近设项的性别均衡性原则形成了男、女运动员平等参与奥运会的机会和选择权, 促进了女性广泛的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会, 从项目设置这个表面看, 两性的性别差异基本消失, 实现了两性的平等, 但是这种平等只是项目上、数量上的平等, 本质的、深层次的平等还远远的没能实现, 奥委会的这种项目设置方法就像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 通过制定统一的男、女体育参与政策、统一的活动内容、统一的活动时间、场地来实现男、女平等的参与体育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 女性参加体育活动是一项政治任务而非自觉的娱乐休闲活动, 通过国家的行政统一性手段提升女性的体育参与率, 广大的女性是迫于压力被卷入到体育活动之中, 很少是自觉主动的参与。在国家这种行政命令下, 广大女性是靠强制性的命令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缺乏内在需要, 这种体育参与的被动性决定了参与主体性的缺失表现出强烈的同质性。导致目前奥运设项的无性别差异化的局面, 使得性别的差异、不平等形成了新的、特殊的表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宋铁男.社会学视阈下的女子拳击竞技群体性别角色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6) .

[2] (美)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 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广虎, 李小兰.从女性主义运动视角析现代奥运会结构性嬗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 .

[4]周京.国际妇女与奥林匹克运动现行政策及发展[EB/OL].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 2004.

[5]马良.中国当代女性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与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8) :17.

[6]孟文娣, 郭永波, 邹新娴, 等.现阶段中国妇女大众体育参与总体状况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3) .

[7]郑家鹏.继承融合挑战——从性别文化视角看中国当代女性体育的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 .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吉林省举重比赛的6名吉林省青少年男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解析

采用2台JVC PX100摄像机在测试现场 (举重队训练馆) 进行正面和侧面 (夹角90°) 定点同步拍摄, 拍摄频率为50帧/s, 所取得的影像在Quintic Biomechanics和simi3D三维动作解析软件上进行分析。

1.2.2 技术路线

采用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杠铃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根据现场反馈的影像资料, 受试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基本动作结构均非常合理, 但通过细节观察, 发现2名运动员在提铃阶段杠铃中心轨迹有小幅度晃动, 进而产生身体倾斜, 会导致下一阶段的发力过程效率下降, 而其余4名运动员由于准备姿势不够自然伸展, 导致身体过于紧张, 在提铃后身体重心前倾。通过观察研究发现, 在抓举的整个发力过程中, 动作方向应尽量保持和水平面垂直, 杠铃中心轨迹产生的S型弧度要尽量减小, 才能让运动员把最大力量集中于杠铃上升过程中的垂直加速度上, 进而发挥运动员最大的力量效能。

2.2 膝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 在举重抓举技术动作完成过程中, 膝关节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明显双峰一谷的波动状态, 双峰即对应技术环节中的两次发力时段[1]。结合本次研究得出的数据, 吉林省6名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膝关节变化幅度分别为24.15°、22.88°、20.46°、19.37°、20.58°、23.78°, 通过与世界顶尖选手的数据对比, 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技术是一方面, 身体能力的提高也同样重要, 否则会影响技术的完成, 尤其是在腿部力量方面, 加大对应肌肉群的力量练习, 会更好的帮助运动员充分完整的发挥技术动作。

2.3 髋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在研究中发现, 在抓举的技术完成过程当中, 髋关节角度发生的变化与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大为不同, 原因在于发力时间上的延后所导致, 髋关节角度的变化是和时间的增长呈正比例关系, 但是, 只会出现一个波峰阶段, 即在第二发力处[2]。髋关节角在发力开始阶段到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变化幅度非常明显。本次研究中得出的数据, 在首次发力阶段, 6名运动员的髋角变化分别为95.27°、96.22°、97.83°、95.44°、97.29°、97.33°, 从这一数据总结, 我们看到髋角的变化幅度在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时, 呈现优势数据, 提示这6名运动员在髋关节变化幅度上体现的技术动作较为完美, 说明抓举的技术动作定型和年龄并无必然联系, 身体能力的不足不会导致此项技术环节的变形, 对培养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2.4 躯干角度变化

一定范围内的躯干角伸展有助于整个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 如果波动过大, 则会导致整个身体失去平衡以致于最后技术动作失败。从时间上看, 躯干角度的变化在二维坐标系上展示的效果为先减少后增大, 提示在首次发力时期, 随着伸膝动作的开始, 躯干角度是在减小, 此阶段如果躯干角度伸展过大, 会严重影响腿部力量发挥, 进而到二次发力阶段, 影响杠铃上送过程, 导致技术动作失败。

本次研究的6名运动员在首次发力阶段髋关节并没有影响腿部发力, 技术动作掌握较好, 有利于二次发力完成技术动作。

3 结论

在完成抓举技术动作的过程中, 杠铃中心轨迹的垂直上升趋势非常重要, 如果中间过程晃动幅度过大, 会严重影响力量的发挥, 产生水平方向分力, 导致力量分散, 进而使技术动作失败。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幅度影响首次发力技术的完成, 间接影响整体动作发挥, 加强必要的腿部肌群力量训练对完成引铃首次发力有必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向东, 毛勇, 刘梦飞, 等.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5 (2) :50-53.

女子举重的少年儿童早期技术教学 篇7

1 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进行专项技术教学

1 . 1抓举技术分解教学

(1)抓举预备姿势的站距:首先讲解与示范告知运动员,站距的要求与概念。引导运动员走近杠铃,站立在横杠中间时,两足与横杠之间的距离和两足之间的距离。比较适宜的是:两足站在横杠中间,横杠的垂直射影落在足掌前部的中间,两足跟间隔15厘米左右,两足尖自然分开。握距:是握住杠铃后两手的距离。讲解要求并示范,告诉运动员抓举的握距一般采用宽握距,握距的标准,是肩宽加一臂握拳之长。并告知宽握道理,量好了握距,告知运动员正确的握法,并示范。锁握:是食指与中指在横杠的另一面压住正个一节拇指握住杠铃。其优点是,食指与中指能较牢固地扣住拇指,手指与横杠两面的接触面比较平均,两面的摩擦力相当,上拉时横杠不致向一面转动而松握。握好杠铃后,膝屈向足尖方向。小腿贴住横杠,上体前倾,肩部在横杠的前上方,胸挺腰直,臀部稍低于肩部,头部正直,眼视前下方,两臂自然伸直。摆好抓举的预备姿势。熟练以后,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2)膝上宽拉—宽拉:抓举起铃预备姿势起铃至发力点的全部,伸膝,伸髋,用力的过程,确定发力点位置,要求掌握好,开始提铃时重心的移动,引膝技术的节奏,以及发力向上时,提肘,耸肩,用腿发力的过程。

做好预备姿势后,随即上拉杠铃,上拉是抓举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三个阶段连接成一个连续动作,在各个阶段中,身体各部位肌肉用力必须非常协调。第一阶段:即将杠铃从地面提起至膝前,这阶段,主要是靠腿伸肌用力伸膝关节,髋关节相应展开,使肩与臀部位置,同时提高带动杠铃向上提起,这样做的好处有,(1)上拉之前,膝关节处于较大的角度,便于用力伸展;(2)当杠铃达到膝前高度时,腿部已近伸直状态,使后一阶段上拉有了牢固的支撑,同时髋部已相应展开,便于这部分在后阶段上拉用力;(3)膝部在伸展同时后移,杠铃就能不受小腿阻碍而更接近身体和较直的路线向上运动。在这阶段中,上体与地面之间的角度改变不大,保持胸挺腰直的姿势和两臂自然伸直的状态,背阔肌要施加力量控制两臂将杠铃贴近小腿向上带起。第二阶段:将杠铃继续上拉至大腿的中上部位。这阶段主要靠大腿后部的股二头肌,臀大肌的收缩伸展髋关节抬起身体,提高肩的位置,两臂自然伸直带起杠铃。在这阶段中,膝关节向杠下前移和稍微回屈,而不是继续伸展,这时膝的前移和回屈,便于髋部伸展和使股四头肌适度伸长。在这阶段上拉结束时,“三点”更近垂直,膝,髋部位伸展成钝角,这两关节的伸肌亦处于较适宜的长度,上体前倾程度处于有利的杠杆状态,这些都给下阶段上拉——发力准备了良好的生理和物理条件。第三阶段:发力阶段,紧接着第二阶段上拉,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发出最大力量将杠铃拉高。这阶段主要靠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以爆发力性的力量作蹬腿。挺髋,接着提踵,耸肩,最后提肘上拉杠铃,使其以最大加速向上运动。这时膝,髋关节的伸展既要快速又要充分,不充分伸展这两部分就等于上拉动作没有完成,发力打了折扣。杠铃因通过发力而获得了向上运动的最大加速度,在发力结束后就能惯性运动至适宜的高度,为完成下一环教学动作。

(3)膝上高抓—高抓:要求在掌握上拉的动作后,明确发力点,体会发力向上的用力节奏。要求运动员掌握,伸膝,伸髋,展体,蹬腿,耸肩提肘,提踵暴发力性上拉的动作节奏,与半蹲支撑之间,协调转换的配合,教学中,应注意发力后耸肩提肘引铃的路线,与屈膝上甩前臂支撑杠铃。要求发力猛,半蹲快,锁肩紧,是关键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先示范,杠铃放至大腿中上部位后,上体的前倾度约45度,运动员采用木棍作固定发力点的身体姿势练习,发力点选择好了,接着教发力上拉,掌握大腿的运用。反复练习。

(4)抓举下蹲支撑:其目的,主要是使初学者掌握下蹲支撑杠铃时,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协调一致,以获得稳固的支持。根据运动员个人关节的柔韧性初步确定下蹲架子的高度。随着以后训练的加强,逐以改进。支撑练习是两手宽握杠铃,伸直两臂向上锁肩支撑,挺胸别腰,屈膝深蹲感觉受力点,要体会发力与下蹲上下配合的肌肉协调性和下蹲支撑的准确性,稳定性,感觉肌肉的用力感,加强支撑能力。

(5)悬吊抓—抓举:悬吊抓:教学目的,是为了让运动员正确体会和掌握开始提铃时重心的移动,引膝技术的节奏和发力后引铃路线至支撑掌握,抓举分解技术动作后:从上往下,把动作结合起来,从站距,握铃,开始做好抓举预备姿势,从提铃,引膝,伸髋,发力上拉,与下蹲支撑,等技术相连接起来,并要注意技术动作每个时段的节奏,协调而完整的加以练习。

1 . 2挺举技术分解教学

(相对容易点,初学者有了初步的概念)并告知挺举是由下蹲反与上挺两部分组成。

(1)挺举预备姿势的站距,握距:示范讲解区分与抓举站距握距的区别,以及示范预备姿势。两脚和两腿位置,上体与头部姿势,握法等于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挺举握距比抓举窄,提铃时上体前倾度比抓举小,由于挺举将来的重量比抓举大的多,因此挺举的握距要有利于提铃,又要有利于支撑,,一般挺举的握距在握住横杠后两手间隔与肩同宽的窄握距。但是窄握距对运动员的腕,肘,肩关节的柔韧性要求高,对于一些关节柔韧性比较差的,可以根据情况,稍宽于肩的握距来弥补。

(2)膝上窄拉—窄拉:这一步骤:主要学习,挺举起铃预备姿势及起铃至发力点的全部伸膝伸髋过程,区别抓举与挺举的发力点位置,由于挺举握距比抓举窄,所以引膝动作结束时,杠铃位置也比抓举低,这样一来,膝,髋关节角度,伸髋伸膝肌群的初长度和上体前倾度基本上与抓举时身体姿势相同,即均处于最有利的发力位置,要求掌握好发力点;开始提肘时,重心移动,引膝,路线的节奏,以及发力向上,提肘耸肩,用腿发力的过程。特别要区分宽拉与窄拉之间提肘动作的高度。

(3)膝上高反—高反:在掌握膝上窄拉与窄拉的基础上,先练习膝上高反。要求,发力向上伸髋,蹬腿,展体,耸肩提踵,半蹲出肘时,提气,挺胸承接杠铃。上体直,出肘下蹲快,要注意发力过后的出肘接铃的速度,加强接铃的主动性。反复练习后,再结合窄拉进行高反练习。同时要注意,伸膝,伸髋,发力展体,提踵耸肩及屈膝出肘接铃这一系列动作节奏和动作用力协调性。

(4)下蹲反:在初步掌握高反的基础上,进行下蹲反练习,掌握从上至下起铃的伸膝伸髋发力出肘下蹲接铃的完整技术。同时要求技术动作协调性与一致性,以及下蹲接铃架子的主动性。在示范是要求要明确,在发力提踵的瞬间开始,下蹲反的下肢动作与抓举下蹲时相同,但是由于杠铃向上的惯性运动时间比抓举短,所以下蹲必须迅速积极主动。把杠铃反至胸部,停放在锁骨上,两肘抬高,上臂近水平位。这时腰背肌用力收紧,上体挺直,头部抬起,总重心落在踝关节前面,约在全脚掌中部。

(5)预蹲—半挺:在挺举技术中,预蹲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预蹲要求,挺胸,提气,收紧腰,两肘抬高,杠铃置于锁骨和三角肌上,反复体会“压三点”的要领,在练习预蹲时,要注意“稳,浅,直”三个要点。控制好,身体重心,及预蹲的角度,再教上挺发力向上的上送过程。发力上送后,转下蹲支撑的上下配合。要协调屈膝缓冲,两臂支撑杠铃这一技术要求协调及主动,杠铃与人体重心上下移动的动作要有一致性。

(6)分腿挺:在掌握半挺动作的基础上,再教分腿挺技术,要求在分腿中,从侧面看上去,杠铃重心,肩,肘,与髋在一条垂直线上,分腿时要擦出去,分腿速度一致,不许跳者分腿,反复加以练习,特别要注意是预蹲过后的上送技术,要充分上送,才能分腿支撑,同时要求分腿与支撑技术要一致用力及要有速度。

(7)挺举:通过掌握高反,下蹲反,半挺,分腿挺等专项,半技术后,再把这几个分解的技术环节连贯起来进行组合练习,练习完整的挺举动作。同时要求掌握挺举技术中,每个环节的动作节奏及用力协调性。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解技术的教学练习,证明针对初学者二个月的技术教程。其分解技术练习的优点是,简化教学整体技术的难度,有利于更快更好的学习掌握动作;通过详细讲解,示范,练习。使初学者明确技术动作各部分的作用,要领,主要环节,主要肌肉用力。以上的教学还有一定的不足,请有经验的教练给予指导。

2.2 建议

业余教练员,必须要有耐心,认真详细讲解清楚每个技术环节的要领。反复多次练习技术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讲解示范,引导学生边练边想,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摩和分析技术动作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举重技术动作,有助于技术动作的巩固定型。

摘要:业余体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一定运动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材。要求少年儿童学习掌握举重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以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为以后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水平,打好基础。

上一篇:新教改革下一篇:生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