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技术

2024-07-30

女子技术(精选11篇)

女子技术 篇1

乒乓球女子技术男性化是我国乒乓球女子技术以后发展的大趋势。为了达到更高更强的技术水平,为了在世界乒坛站稳脚跟,女子技术男性化则是必走的道路之一。这项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会对我们传统的选材起到一定的影响。女子技术男性化是在女子技术的基础上改变,改变女子运动员的打球意识,增强女子运动员薄弱的方面,体能,力量。

1、女子技术特点

1.1、技术全面发展

女子技术的全面性主要还是注重防守的全面性, 因为女子运动员在训练中或者是比赛中各方面的身体素质相对比男子运动员要薄弱一些,进攻时就不会像男子运动员一样迅猛有力,但是从女子运动员自身出发,相对比防守,进攻的技术还是会欠缺些。这个问题的出现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意识方面的过于保守,二则是技术方面的确还是比较薄弱的。意识保守不敢大胆进攻,促使女子运动员只能防守,当有可能抓住机会反攻的时候就会思前想后,顾虑很多,这就是意识方面会比男子运动员过于保守一些。那技术方面会全面发展在没有个人突出的特点时, 会全面的训练, 系统的训练。

1.2、突出个人特点

传统的乒乓球女子技术中突出个人技术特点还是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人的技术特点。只有技术全面了,才能体现出个人技术的突出特点。比如说当一名运动员的技术很全面的时候,教练员应该发现他是否有个人突出的技术, 有的运动员正手击球很会发力,就因该抓住这个特点着重训练;有的运动员很擅长拉弧旋球,那么教练员就要注重这方面的技术训练。总之是要在技术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人技术特点。

2、传统的选材方法

2.1、身体方面

在传统的乒乓球项目选材都是从很小的年龄开始的, 大多数是从7-8岁之间选拔, 但是近些年来, 由于乒乓球项目发展的趋势,后备人才的选拔年龄在逐年变小,据研究表示最早可以接触乒乓球运动的年龄可在4-6岁之间, 而年龄过小的儿童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对亲人的依赖性比较强,只建议对其进行启蒙训练,不做培养计划, 在儿童的年龄到达12-13岁之间时不仅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符合与适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 可以进行有制定性的选拔与培养。乒乓球运动不需要个子过高也不能过于矮小,女子运动员的体型匀称,个子在160cm-165cm左右。

2.2、素质方面

身体素质方面有几点是选材格外要注重的灵敏、速度、力量、耐力。(1)灵敏性素质:乒乓球的球台面积很小,要求运动员的移动要快速灵敏,而且不论对手是防守还是进攻,运动员都应的快速的做出反映应对好每一个来球。(2)速度素质:乒乓球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需要运动员快速的反映判断对手的来球与应对的战术,做好快速防守反击。(3)力量素质:力量是指手上、腰上、腿部的力量的运用,是否力,可以协调的转化出来,最终将这股力传到球上,对对方打出有杀伤力的球来。(4)耐力素质:从乒乓球的规则上来看,从初赛到决赛是需要一轮一轮的比赛角逐, 而每轮的比赛又会打很多局,每局时间会从5分钟到10分钟不等,所以对于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来说耐力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乒乓球比赛过程中体力的大量消耗与流失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耐力素质。

2.3、心理方面

从运动心理学角度看,心理选材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觉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兴趣、性格、能力、态度情感意志等特征。乒乓球运动是隔网对抗性运动, 两个或四个人对打形成的。一张球桌,一个小球两把拍子,怎么能互相配合上,并打出高水平,在这里我们就会了解到打球过程中的时间感觉这个问题。有的球需要短小有力,那在时间感觉方面就是快速的。

3、女子技术男性化技术特点

3.1、意识男性化

我们要知道女子技术男性化要学的是什么,首先就是意识,只有内在的意识达到了男子的水平,在比赛与训练中才能体现出来。一般在比赛前,男子运动员会练习自己的特长技术,在主动技战术方面会练习的多一些, 而女子运动员会在赛前留出时间练习基本功, 反复巩固基本功练熟练准在赛场上才不会由于基本功失误而丢分。在意识上男子运动员是抓住机会就不会给对方机会,无孔不入,有机会进攻绝对不会防守,与女子运动员的意识不同就是在于追求的要达到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只要不丢球还有回合,对方控制的无法进攻时,防守也要控制对方,回球的时候让对方难受,抓住机会下一板就进攻。女子运动员不会积极的进攻在比赛时赛事控制的不是很严谨,处理来球的方式还有意识方面都会很保守。在战术上,男子运动员该法长球不会发短球,该变线一定会变线。女子运动考虑和顾虑的就会很多,发长球了对方会不会发力打,侧身了会不会打到对方没正手位。根据以上几个例子的鲜明对比我能就会看到男子动员在技战术上的一种冒险意识表现, 之所以能很鲜明的看到女子与男子意识方面的差别。

3.2、体能男性化

女子运动员体能男性化是永远都达不到的, 但是必须要向这个方向发展和努力。那乒乓球女子技术男性化,当意识达到了,没有体能的支持就不会完成意识所指示的目的。比如男子运动员的体能会很好,他前三板发起进攻发力打,能在前三板把对方打败不会让对方第四板,但如果对方防守到第四板,第五板,甚至更多回合时,就算前三板消耗了很多体力,男子运动员还是会很快的调整过来继续抓住机会发起猛攻。而对于女子运动员来说,当前三板像男子运动员发全力来打,没有制胜的情况时,当有第四板第五板甚至个多回合的的时候,体能跟不上了,就达不到意识想要达到的目的,这时对方会抓住机会反攻,导致结果只有失败。所以说体能男性化是很重要的,当体能男性化配合上意识男性化时,乒乓球女子技术就已经成功发展了一大半。

3.3、技术男性化

女子运动员的技术男性化主要是强调攻防平衡。从传统的女子乒乓球技术来看,女子运动员的意识是过于保守的,体能也没有男子运动员的体能素质好。攻防平衡,即“发球进攻衔接”和“接发球一体化”技术。这样就会体现出男子动员技术动作的内涵,战术、意识等等方面与女子运动员的不同。所以女子运动员要在意识男性化,体能男性化的基础上,尽量达到技术男性化,在对待不同的对手的时候,要有灵活多变的技术支撑,才会达到最终目的,取胜。进攻要迅猛有力, 对于防守女子运动员更要学会灵活与主动的转换,防御也要积极争取机会,抓住对方失误的机会,从防御带有进攻的功能;扩大转换区域,由台内延伸到中远台;增强转换强度、丰富转换手段。

4、结论

现如今我国女子乒乓球的选材还是只停顿在传统选材的技术之中,应该多结合女子乒乓球的特点进行新的方法研发和运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挑选出更适合该项目的优秀后备人才。当乒乓球女子技术男性化时,乒乓球的选材必定会发生改变。女子技术男性化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那么选材就是根基,相互影响,相互发展。

女子技术 篇2

[摘要]:新赛制对于在旧赛制下已形成的技战术的挑战无疑是颠覆性的,并引起羽毛球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中外羽毛球选手而言,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实战,尽快掌握21分制的规律,调整技战术。谁能够主动调整、适应变化,谁就将成为新赛制中的强者。

[关键词]:羽毛球 21分制 后场 进攻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自第一部羽毛球规则诞生,70多年来实行的15分(女单11分)发球得分制的羽毛球规则不久形成了羽毛球项目特有的魅力,也形成了运动员较为固定的技战术体系。但是冗长的比赛进程不仅把观众“困跑了”、把记者“累跑了”、把电视转播“熬跑了”、把赞助商“吓跑了”,还使羽毛球项目面临被奥运大家庭淘汰的危机!2001年国际羽联曾迈出改革步伐试行7分制,但新赛制并没有达到缩短时间、吸引赞助的目的,结果15分制得以“复辟”。2006年5月6日国际羽联代表大会在东京举行,经国际羽联全体会员代表投票通过,决定废除传统的发球得分制,并正式启用21分每球得分制。21分新赛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由现在的15分制(女单11分制)改为21分制;由原来的发球得分制改为每球得分制,双打比赛不再有两次发球权a国际羽联称出台这一赛制改革举措的目的是希望缩短比赛时间,有利于媒体报道和球迷观看,增加比赛的观赏性。

新赛制对于在旧赛制下已形成的技战术的挑战无疑是颠覆性的,并引起羽毛球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中外羽毛球选手而言,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实战,尽快掌握21分制的规律,调整技战术。谁能够主动调整、适应变化,谁就将成为新赛制中的强者。因此新赛制实行以后,有必要对羽毛球比赛中采用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变化和不同。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新赛制,更快的适应新赛制。对新赛制下羽毛球比赛的技术运用进行研究,对保持我国羽毛球运动的世界先进水平意义重大。对于女单项目来说,后场技术在整个羽毛球技战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场进攻技术是女单项目使用频率最多,最主要得分手段之一。对11分和21分赛制下女子单打后场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将来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21分制,提高我们日常训练水平和效果,为我们在日后的比赛中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选择正确地前场战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查询国内外近50篇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分析讨论

(一)对于高球,新赛制下,高球比例减小。在11分制里高球使用率比较高,但大多是用于过渡球为进攻创造机会,而在21分制比赛中高球使用率明显减少,大部分的属于平高球,因为改成每球得分制后比赛节奏明显加快,下压球较多,球路以进攻为主,所以高球使用率减少了。

(二)对于吊球,新赛制下的吊球比例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随着进攻性的加强,轻吊明显减少,主要以劈吊为主来加快进攻的速度。

(三)对于杀球,新赛制下,杀球次数有明显增加。在’21分制里杀球次数增多,进攻性加强了。因为是每球直接得分,所以在比赛中每球必争,杀球成为比赛中最直接最多的进攻手段。

(四)对于被动低吊,新赛制下,被动低吊比例也很小。但比例也有进一步减小,在比赛中选手的网前抢网速度快,被动中过渡网前球也少,所以被动低吊用的不多。

(五)对于被动抽,新赛制下,使用次数有所增加。说明在新赛制下女单运动员在后场被动的情况下更多地选择被动抽而不使用被动低吊这种相对稳定但威胁性不高的技术。说明在新赛制下女单运动员的进攻性加强的特点。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比赛平均每场总的拍数减少说明在每球得分的规则下,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都所增加。

2、比赛总拍数减少的同时,杀球不但没有同比例减少,后场杀球的比例反而显著上升。说明在新赛制下女单运动员更加积极主动的进攻来争取比赛的胜利。

3、作为过渡技术的被动吊球和抽球所占比例和绝对拍数都相对很少。这充分在说明了在21分制下,由于每球得分的刺激,运动员过渡战术的应用在减少,主动攻击性增强。而被动抽球较被动低吊有所增加,说明运动员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采取威胁性较高的技术。

(二)建议。

1、本论文只是对21分制实行以后,女子羽毛球单打比赛的后场技术进行了基础的分析,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对于后场技术的分析还能再进一步细化、量化,并和接发球、前场、中场的技术应用变化结合起来整体来分析。

2、新赛制的实行让比赛的节奏加快竞争激烈,选手应加强后场进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李鹤洲,从隔网对抗项群竞赛规则演进趋势看羽毛球规则的变革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72-76

[3]王荣,试析新赛制对羽毛球运动的影响[J],百家论坛,2006,(3);21-23

[4]刘建,竞赛规则演变的外部动因与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63-65

[5]马志洋,对羽毛球新规则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61,72

[6]庄志勇,我国高校羽毛球比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6):92-93

[7]房巍,羽毛球新规则的特点及对策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50-56

[8]金花、程勇民,对羽毛球项目若干体育训练观念的质疑[J],福建体育科技,1999,18(5):24-28

[9]李涛、等,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追踪调查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1):79-81

女子防身实用技术教程之二 篇3

第一节手型介绍

一、 拳

四指并拢屈卷紧握,拇指紧扣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上。拳有拳眼、拳心、拳面、拳背。女子防身一般用直拳、砸拳,以拳面、拳背,击、砸对手面部和后脑等要害部位(图1)。

二、 掌

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屈曲,紧扣于虎口处。掌有立掌(图2),用于推、挡、击对方颈部、后脑;横掌(图3),用于切、插对方眼睛、咽喉;八字掌(图4),用于卡、压、扼对方喉咙等。

三、 指

常见的指型有以下几种:

1、二指手:又称"双指"。无名指、小指卷屈,拇指紧扣无名指,中、食二指伸出,用于抠、刺眼、鼻等部位(图5)。

2、金剪指:做法略同双指,只是食指、中指伸开(图6、7),主要用于插对方双眼。

3、倒夹指:拇指、食指伸开,其余三指卷屈,如同平日我们比划八字。倒夹主要用于攻击对手咽喉部位(图8)。

以上指型,女子自卫皆可用来戳击对手的眼睛、咽喉、腋下等要害部位。

四、 爪

五指用力张开,末节和中节指骨弯屈,基节指骨用力向爪后伸张,使掌心突出(图9)。女子自卫用得上的爪型是"虎爪"。虎爪可在自卫时用以击面,随即在对手面部用力抓下,可伤其面部和眼睛。

五、 勾

做法是五指自然内合,指尖捏拢在一起(图10)。女子自卫用得上的勾型是"撮勾",撮勾可用于啄击对手眼睛以及腋下及裆部等。

第二节 手法

一、直拳

右直拳(后手拳)

击法:右拳直线由下颌处向前击出,力达拳面,拳心向下,高与眉平(图11、12)。

要领:蹬腿、扭腰,顺肩、抖臂,拳与小臂成直线。

攻击部位和作用:右直拳又称主力拳,动作幅度大,威力也大,用于女子防身时其攻击部位可以是面部、太阳穴等。

二、砍掌

1.反砍掌

击法:预备姿势站立,左拳变掌,掌心向下,由屈到伸横击对方,力达掌外缘,眼视左掌(图13)。

攻击部位和作用:攻击对方颈侧或颈后部。连续发起进攻,能转移进攻意图,打乱对方防守阵线。

2.正砍掌

击法:预备姿势站立,右拳变掌,掌心向上,由屈到伸横击对方,力达掌外缘,眼视右掌(图14)。

要点:拧腰,右肩前顺,鞭状动作横击;上身微后侧斜倾,如砍击颈后部则要稍偏至对方右侧进行,砍击时不要有预示动作。

攻击部位和作用:攻击对方颈侧和颈后部。右掌砍击,部位要准确,力量要充实,速度要快脆,运用合理,甚至能使颈椎错位或昏厥。

三、撩掌

1.前撩掌

击法:预备姿势站立,左拳变掌,掌心向前上,由屈到伸向前撩击对方,力达手掌,眼视左掌(图15)。右手前撩见图16。

要领:腰要拧,步要进,速度要快,力点要准。

攻击部位和作用:主要攻击对方裆部。裆部神经丰富,被撩击后,疼痛难忍,有时甚至使对手全身乏力,出现休克。

后撩掌

击法:两腿自然站立,左手或右手手心向后,用力撩出达手掌(图17、18)。

要点:速度要快,出其不意,力点要准。

攻击部位和作用:攻击背后歹徒的裆部,使其疼痛而自己逃脱。

第三节 肘法

肘法属于近距离击打的技法。利用屈肘时的臂部和突起的肘尖进攻和防守的一种方法。肘不仅尖,且硬,攻击力大;其招势稳而速,短而险,时短时长,变化莫测,在近身撕斗中,最易发挥攻击和防守的效用。由于肘部的生理构造特点,击打力量较之其它手法(拳、掌等)要重、要狠,比较适合女性用于自卫。主要的攻击性肘法有以下几种:

一、顶肘

击法:肘部平抬,屈臂,肘尖向前,发力时蹬腿。顶肘是以肘尖攻击,女性自卫时用以顶击歹徒腋下(图19、20)。分为前顶肘和侧顶肘。

要点: 蹬腿、收腹、顶肘,三者要协调一致。

二、挑肘

击法:前臂回收屈曲,肘尖由下向前上挑击。挑臂动作同勾拳。挑肘可用于击打对手胸腹部(图21)。

要点:发力时蹬腿、旋转身体,快速挑击对手。

三、横肘

击法:横肘时大臂向前横移,利用旋转身体的力量,以肘尖击打对手,适于攻击对手的太阳穴、后脑、耳门、颈部以及胸肋等(图22)。

要点:横肘主要是两种力,一是蹬腿,二是旋转身体。

四、砸肘

击法:手臂上抬,肘尖朝前上,砸击时身体迅速下沉,肘由上向下砸击(图23)。砸肘多用于对手抱腰、腿时砸击其后脑、腰部。

要点:砸肘时,身体下沉与手臂砸击要两力合而为一。

五、反手顶肘

击法:手臂略上抬,身体迅速下沉(但幅度没有砸肘大),同时两肘向后顶击,力达肘尖。顶肘主要用于攻击背后之敌肋、腹部(图24)。

要点:手臂迅速快抬,身体要下沉,肘尖用力。

六、反手横击

击法:手臂平抬,蹬腿,身体旋转发力,同时手臂随旋转方向向后横向猛击,力达肘尖。反手横肘主要用于攻击背后之歹徒的面部、太阳穴等(图25)。

要点:抬臂要平,转体发力,力达肘尖。

七、磕顶肘

击法:右臂屈曲,肘尖向后向前直线攻击对方,眼视右臂。

范例:对方左拳进攻,我右闪身上右步,同时屈曲右臂磕击对方左拳,然后用肘尖由后向前直线攻击对方,左手置于右腋下,眼视右肘(图26、27)。

要点:磕击时,转腰,臂外旋,肘尖向下;顶肘时步、肘协调,重心稍下沉。

攻击部位和作用:主要攻击对方软肋、胸口等。磕顶时肘是防守攻击的联合动作,运用时机掌握恰当,安全可靠;肘尖直线前进,速度、劲力完整,攻击势稳而凶险。

八、横摆肘

击法:右臂屈曲,肘尖自右向左横摆击,眼视右肘。

范例:对方右拳进攻,我上左步左手挑防,同时右臂屈肘向对方摆击(图28、29)。

要点:肘击与上步、左拧、右肩前顺协调一致。

攻击部位和作用:主要攻击对方太阳穴、耳门、下颌等部位;贴身近战中,左、右横摆肘能使对方受惊而手足无措。

九、靠身肘

击法:双臂屈肘,用肘尖向身后对方胸、腹部顶击。

范例:敌从后方搂抱我胸、腰、颈等部位,我采用此方法(图30)。

女子举重的少年儿童早期技术教学 篇4

1 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进行专项技术教学

1 . 1抓举技术分解教学

(1)抓举预备姿势的站距:首先讲解与示范告知运动员,站距的要求与概念。引导运动员走近杠铃,站立在横杠中间时,两足与横杠之间的距离和两足之间的距离。比较适宜的是:两足站在横杠中间,横杠的垂直射影落在足掌前部的中间,两足跟间隔15厘米左右,两足尖自然分开。握距:是握住杠铃后两手的距离。讲解要求并示范,告诉运动员抓举的握距一般采用宽握距,握距的标准,是肩宽加一臂握拳之长。并告知宽握道理,量好了握距,告知运动员正确的握法,并示范。锁握:是食指与中指在横杠的另一面压住正个一节拇指握住杠铃。其优点是,食指与中指能较牢固地扣住拇指,手指与横杠两面的接触面比较平均,两面的摩擦力相当,上拉时横杠不致向一面转动而松握。握好杠铃后,膝屈向足尖方向。小腿贴住横杠,上体前倾,肩部在横杠的前上方,胸挺腰直,臀部稍低于肩部,头部正直,眼视前下方,两臂自然伸直。摆好抓举的预备姿势。熟练以后,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2)膝上宽拉—宽拉:抓举起铃预备姿势起铃至发力点的全部,伸膝,伸髋,用力的过程,确定发力点位置,要求掌握好,开始提铃时重心的移动,引膝技术的节奏,以及发力向上时,提肘,耸肩,用腿发力的过程。

做好预备姿势后,随即上拉杠铃,上拉是抓举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三个阶段连接成一个连续动作,在各个阶段中,身体各部位肌肉用力必须非常协调。第一阶段:即将杠铃从地面提起至膝前,这阶段,主要是靠腿伸肌用力伸膝关节,髋关节相应展开,使肩与臀部位置,同时提高带动杠铃向上提起,这样做的好处有,(1)上拉之前,膝关节处于较大的角度,便于用力伸展;(2)当杠铃达到膝前高度时,腿部已近伸直状态,使后一阶段上拉有了牢固的支撑,同时髋部已相应展开,便于这部分在后阶段上拉用力;(3)膝部在伸展同时后移,杠铃就能不受小腿阻碍而更接近身体和较直的路线向上运动。在这阶段中,上体与地面之间的角度改变不大,保持胸挺腰直的姿势和两臂自然伸直的状态,背阔肌要施加力量控制两臂将杠铃贴近小腿向上带起。第二阶段:将杠铃继续上拉至大腿的中上部位。这阶段主要靠大腿后部的股二头肌,臀大肌的收缩伸展髋关节抬起身体,提高肩的位置,两臂自然伸直带起杠铃。在这阶段中,膝关节向杠下前移和稍微回屈,而不是继续伸展,这时膝的前移和回屈,便于髋部伸展和使股四头肌适度伸长。在这阶段上拉结束时,“三点”更近垂直,膝,髋部位伸展成钝角,这两关节的伸肌亦处于较适宜的长度,上体前倾程度处于有利的杠杆状态,这些都给下阶段上拉——发力准备了良好的生理和物理条件。第三阶段:发力阶段,紧接着第二阶段上拉,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发出最大力量将杠铃拉高。这阶段主要靠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以爆发力性的力量作蹬腿。挺髋,接着提踵,耸肩,最后提肘上拉杠铃,使其以最大加速向上运动。这时膝,髋关节的伸展既要快速又要充分,不充分伸展这两部分就等于上拉动作没有完成,发力打了折扣。杠铃因通过发力而获得了向上运动的最大加速度,在发力结束后就能惯性运动至适宜的高度,为完成下一环教学动作。

(3)膝上高抓—高抓:要求在掌握上拉的动作后,明确发力点,体会发力向上的用力节奏。要求运动员掌握,伸膝,伸髋,展体,蹬腿,耸肩提肘,提踵暴发力性上拉的动作节奏,与半蹲支撑之间,协调转换的配合,教学中,应注意发力后耸肩提肘引铃的路线,与屈膝上甩前臂支撑杠铃。要求发力猛,半蹲快,锁肩紧,是关键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先示范,杠铃放至大腿中上部位后,上体的前倾度约45度,运动员采用木棍作固定发力点的身体姿势练习,发力点选择好了,接着教发力上拉,掌握大腿的运用。反复练习。

(4)抓举下蹲支撑:其目的,主要是使初学者掌握下蹲支撑杠铃时,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协调一致,以获得稳固的支持。根据运动员个人关节的柔韧性初步确定下蹲架子的高度。随着以后训练的加强,逐以改进。支撑练习是两手宽握杠铃,伸直两臂向上锁肩支撑,挺胸别腰,屈膝深蹲感觉受力点,要体会发力与下蹲上下配合的肌肉协调性和下蹲支撑的准确性,稳定性,感觉肌肉的用力感,加强支撑能力。

(5)悬吊抓—抓举:悬吊抓:教学目的,是为了让运动员正确体会和掌握开始提铃时重心的移动,引膝技术的节奏和发力后引铃路线至支撑掌握,抓举分解技术动作后:从上往下,把动作结合起来,从站距,握铃,开始做好抓举预备姿势,从提铃,引膝,伸髋,发力上拉,与下蹲支撑,等技术相连接起来,并要注意技术动作每个时段的节奏,协调而完整的加以练习。

1 . 2挺举技术分解教学

(相对容易点,初学者有了初步的概念)并告知挺举是由下蹲反与上挺两部分组成。

(1)挺举预备姿势的站距,握距:示范讲解区分与抓举站距握距的区别,以及示范预备姿势。两脚和两腿位置,上体与头部姿势,握法等于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挺举握距比抓举窄,提铃时上体前倾度比抓举小,由于挺举将来的重量比抓举大的多,因此挺举的握距要有利于提铃,又要有利于支撑,,一般挺举的握距在握住横杠后两手间隔与肩同宽的窄握距。但是窄握距对运动员的腕,肘,肩关节的柔韧性要求高,对于一些关节柔韧性比较差的,可以根据情况,稍宽于肩的握距来弥补。

(2)膝上窄拉—窄拉:这一步骤:主要学习,挺举起铃预备姿势及起铃至发力点的全部伸膝伸髋过程,区别抓举与挺举的发力点位置,由于挺举握距比抓举窄,所以引膝动作结束时,杠铃位置也比抓举低,这样一来,膝,髋关节角度,伸髋伸膝肌群的初长度和上体前倾度基本上与抓举时身体姿势相同,即均处于最有利的发力位置,要求掌握好发力点;开始提肘时,重心移动,引膝,路线的节奏,以及发力向上,提肘耸肩,用腿发力的过程。特别要区分宽拉与窄拉之间提肘动作的高度。

(3)膝上高反—高反:在掌握膝上窄拉与窄拉的基础上,先练习膝上高反。要求,发力向上伸髋,蹬腿,展体,耸肩提踵,半蹲出肘时,提气,挺胸承接杠铃。上体直,出肘下蹲快,要注意发力过后的出肘接铃的速度,加强接铃的主动性。反复练习后,再结合窄拉进行高反练习。同时要注意,伸膝,伸髋,发力展体,提踵耸肩及屈膝出肘接铃这一系列动作节奏和动作用力协调性。

(4)下蹲反:在初步掌握高反的基础上,进行下蹲反练习,掌握从上至下起铃的伸膝伸髋发力出肘下蹲接铃的完整技术。同时要求技术动作协调性与一致性,以及下蹲接铃架子的主动性。在示范是要求要明确,在发力提踵的瞬间开始,下蹲反的下肢动作与抓举下蹲时相同,但是由于杠铃向上的惯性运动时间比抓举短,所以下蹲必须迅速积极主动。把杠铃反至胸部,停放在锁骨上,两肘抬高,上臂近水平位。这时腰背肌用力收紧,上体挺直,头部抬起,总重心落在踝关节前面,约在全脚掌中部。

(5)预蹲—半挺:在挺举技术中,预蹲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预蹲要求,挺胸,提气,收紧腰,两肘抬高,杠铃置于锁骨和三角肌上,反复体会“压三点”的要领,在练习预蹲时,要注意“稳,浅,直”三个要点。控制好,身体重心,及预蹲的角度,再教上挺发力向上的上送过程。发力上送后,转下蹲支撑的上下配合。要协调屈膝缓冲,两臂支撑杠铃这一技术要求协调及主动,杠铃与人体重心上下移动的动作要有一致性。

(6)分腿挺:在掌握半挺动作的基础上,再教分腿挺技术,要求在分腿中,从侧面看上去,杠铃重心,肩,肘,与髋在一条垂直线上,分腿时要擦出去,分腿速度一致,不许跳者分腿,反复加以练习,特别要注意是预蹲过后的上送技术,要充分上送,才能分腿支撑,同时要求分腿与支撑技术要一致用力及要有速度。

(7)挺举:通过掌握高反,下蹲反,半挺,分腿挺等专项,半技术后,再把这几个分解的技术环节连贯起来进行组合练习,练习完整的挺举动作。同时要求掌握挺举技术中,每个环节的动作节奏及用力协调性。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解技术的教学练习,证明针对初学者二个月的技术教程。其分解技术练习的优点是,简化教学整体技术的难度,有利于更快更好的学习掌握动作;通过详细讲解,示范,练习。使初学者明确技术动作各部分的作用,要领,主要环节,主要肌肉用力。以上的教学还有一定的不足,请有经验的教练给予指导。

2.2 建议

业余教练员,必须要有耐心,认真详细讲解清楚每个技术环节的要领。反复多次练习技术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讲解示范,引导学生边练边想,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摩和分析技术动作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举重技术动作,有助于技术动作的巩固定型。

摘要:业余体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一定运动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材。要求少年儿童学习掌握举重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以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为以后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水平,打好基础。

女子防身实用技术教程之十 篇5

一、结合手靶进行练习

1、冲拳练习方法:陪练双手拿靶,屈臂,将手靶置于体前,与头部同高,两手距离与头部同宽,靶面向前(见图1)。练习者站在对面,两脚前后左右开立(见图2),两脚距离与肩同宽,双手握拳于下颌处,进行左右交叉冲拳击打手靶(见3、图4)。要点:练习者借助蹬地、转腰发力,力达拳面。在拳面接触手靶的瞬间,要求陪练短促地发力,用手靶配合练习者的击打。注意事项:练习者可用绷带将手缠好或戴手套击打(见图5、附图5),以免手部擦伤或挫伤。应用:击打正面歹徒的面部。

2、横砍掌练习方法:陪练双手拿靶,屈臂,将手靶置于体前、与头部同高,两手前后交错,靶面相对(见图6)。练习者站立姿势同上,双手成立掌,砍掌时,将掌收自耳旁,再发力砍向手靶,左右交替横砍掌击打练习(见图7、图8)。要点:砍掌时,力达掌外沿。要求陪练手臂紧张,配合练习者击打。注意事项:砍掌时,手臂保持微屈,以免肘关节扭伤。应用:击打正面歹徒的颈部。

二、结合脚靶进行练习

1、鞭腿练习方法:陪练一手拿靶,臂微屈,将靶置于体前,与裆部同高(见图9)。练习者两脚前后开立,迅速用后脚脚背正面踢击脚靶(见图10)。可左、右腿交替练习。要点:练习者要蹬地、转腰发力,小腿先屈后伸,成鞭打状踢出,力达脚背;踢击时,支撑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向前转动。注意事项:踢靶时,脚背绷直,踝关节紧张,以免扭伤。应用:攻击正面歹徒裆部。

2、下砍掌练习方法:陪练手持脚靶,臂微屈,将手臂抬平,靶面向上(见图11)。练习者两脚左右开立,双手成立掌,用力向下做砍掌,可左右掌交替进行练习(见图12、图13)。要点:砍掌力达掌外沿,用力要狠。注意事项:砍掌时,要求手臂微屈,避免肘关节扭伤。应用:歹徒裆部被击中会俯身低头,此时,迅速用下砍掌攻击其后脑或颈部。

三、结合抱靶进行练习

1、正蹬腿练习方法:陪练手持方靶抱于胸前,两脚前后开立,身体半蹲(见图14)。练习者站在对面,两脚前后开立,用后脚向前瞪击靶,力达全脚掌(见图15、图16)。要点:蹬腿时,爆发用力,蹬踢部位要准。注意事项:要求持靶者站稳,配合练习者。应用:攻击正面歹徒的裆部。

2、后蹬腿练习方法:陪练持靶同上。练习者背对靶位站立,一腿屈膝向前提起,然后迅速向后蹬腿,踢击方靶(见图17)。要点:蹬腿爆发用力。蹬腿时,头部要后转,目视攻击目标。注意事项:同上。应用:攻击背面歹徒的裆部。

3、正顶膝(侧顶膝)练习方法:陪练持靶同上,略弯腰(见图18)。练习者正面站立,双手抓握陪练者的肩部(或搂住陪练者的颈部),用力屈膝前顶,可左右膝进行交替练习(见图19)。也可上体侧倾,进行侧顶膝练习(见图20)。要点:顶膝时,大小腿充分折叠,力达膝盖。注意事项:顶击部位要准,突然发力。应用:攻击正面歹徒裆部、腹部、肋部。

四、结合小脚靶(鸡腿靶)进行练习

弹腿练习方法:陪练手持小脚靶,向体前平举,高与裆部相同(见图21)。练习者对面站立,两脚前后开立,用后腿迅速屈膝前摆,弹踢靶心,可两腿交替进行踢靶练习(见图22)。要点:弹踢腿时,踝关节紧张,脚背绷直,力达脚背。注意事项:踢腿爆发用力,力点要准。应用:攻击正面歹徒裆部。

五、结合沙包进行练习

1、横肘练习方法:练习者面对沙包站立,屈臂抬肘,以腰带臂,用肘关节横击沙包,可左右轮换击打(见图23、图24)。要点:借助蹬地、转腰发力,力达肘尖。注意事项:爆发用力,练习时不易过多连续练习,以免造成肘关节皮肤擦伤。应用:攻击歹徒肋部、腹部。

女子技术 篇6

一、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0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的中国女子单打选手李娜同场竞技的五场比赛及进入中网四强的其他三位国外选手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影片拍摄法、录像统计法、比较研究法, 对李娜中网同场竞技的比赛及进入中网四强的其他三位选手的比赛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汇总, 使用Excel软件对论文中样本的统计数据进行平均值和标准差的统计学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李娜中网发球区域与发球技术的运用分析

网球跟其他隔网对抗类运动项目一样, 发球是每一个基本竞技单元的开始。由比赛录像资料可知, 李娜的发球技术非常全面、完善, 李娜能在控制发球角度的同时灵活运用发球技术 ( 见表1) , 所以首先以李娜发球角度的选择与变化进行研究非常合理。

从表1 分析可以得知, 内角区域和外角区域是李娜一发的重点区域, 一发中路发球只占4% , 虽然中路发球较少, 但这些发球却增加了李娜一发的变化性, 使李娜的一发技术更加完善。为避免大角度发球造成失误, 李娜的二发一区和二区的中路发球比率为36. 84% 和44. 06% , 提高了二次发球的稳定性。从内外角选择来分析, 李娜的一区二发的内角发球率为47. 37% , 高于外角发球率15. 79% 。二区二发的内角发球率为25. 42% , 外角发球率为30. 52% , 差距不大。在二发时, 上旋和切削发球技术虽然会减慢发球的球速, 降低发球的破坏性, 但可以使二发更稳定, 从这点看李娜的二发质量没有减弱。根据数据统计, 李娜在中网的所有比赛中, 二发共有4 个ACE球和57个发球直接得分, 这些得分在二发赢球率中占17. 73% , 综合所有二发得分来看占到了29. 61% 。李娜的强上旋球延缓了对手的接发节奏, 限制了对手的进攻。再来看李娜的切削发球, 在调动对手的接发区域的同时使对手接发质量大减, 为自己后来的进攻赢得机会。

2. 李娜中网发球局发球阶段得失分及技术特点分析

在被统计的5 场中网比赛中, 李娜依靠发球阶段赢得了278 个总发球局得分中的210 分, 其发球阶段得分率为72. 53% ( 发球阶段得分率= 发球阶段总得分/ 发球局总得分) , 是整场比赛得分的重要阶段, 如表2 所示。表中的数字一方面说明李娜比赛的关键阶段是发球阶段, 另一方面也说明李娜有强大的发球攻击力。137 个发球得分确立了李娜在发球局中的优势, 还有39 个发球后 ( 第二拍) 制胜球, 这点能很好地体现出李娜的发球能力。再从发球阶段的失分分析, 如表3 所示, 李娜在发球阶段的失分率为55. 04% 。其中有9. 17% 是对手的制胜球, 与李娜自身的21. 10% 的发球阶段失误失分率相比, 说明自身失误是李娜发球阶段失分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比得出: ( 1) 李娜发球局相持阶段三大区域得失分总和比 ( 见表4) , 底线、中场、网前相对应的数值分别为70、23、10, 通过比较得出中底线的数值最高, 说明李娜在发球局相持阶段的击球主要集中在底线; ( 2) 从发球局相持阶段李娜区域得分与自身的失误失分比来分析 ( 见表5) , 底线数值最低为1. 69, 中场得失分率比为2. 29, 明显低于底线数值, 最高得失分比为网前得失分比, 数值为4. 00,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 在整场比赛中李娜的得分情况有明显体现, 底线得分能力比其他两个区域要强; ( 3) 在李娜发球局相持阶段得分体系中 ( 见表6) , 底线、中场、网前三大区域的制胜球得分与对手失误得分比分别为0. 42、2. 2和7, 这说明李娜在靠近底线区域的击球对对手的威胁性最大, 也是李娜在比赛中的制胜区域; ( 4) 李娜正手位击球时使用率较高的是正手抽球、截击、高压这三项技术。此外不容忽视的是李娜的底线反手击球, 在比赛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球局相持阶段李娜的底线反手位击球是李娜得分的重要手段, 也是李娜在比赛中调整节奏、缓解被动局面的主要手段。

3. 李娜与进入中网四强的其他三位选手发球局的对照分析

如表7 所示, 在发球得分率的比较上, 李娜发球得分率为49. 28% , 除了比兹沃娜列娃的51. 24% 低外, 高于皮尔的43. 80% 和中网冠军得主兹沃娜列娃的47. 97% 。在ACE球的得分率上李娜除比皮尔稍高外, 低于其他两位选手。在发球后 ( 第二拍) 制胜球得分率上, 兹沃娜列娃的数值最高, 为27. 34% 。结合四位选手发球得分率的分析说明, 虽然在对照比较中李娜发球阶段的得分率不是最高的, 但表7 的数据却可表明李娜技术使用的有效性是最高的。

分析结果表明, 李娜在中网发球失分率为四强中的最高值, 具体体现在李娜发球阶段双误失分率与对手制胜球率都要高于其他三位选手的数值 ( 见表8) 。一方面说明与世界顶级网球选手相比, 李娜在发球稳定性上要比进入中网四强中的其他三位选手差; 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同进入中网四强的其他三位选手相比, 在发球技术的使用上李娜更容易受到攻击, 从而被对手接发制胜。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 1) 李娜发球技术的合理运用是李娜中网发球局得分率的保障, 李娜在中网比赛中发球局得分的最主要来源是发球得分。

( 2) 李娜的正手抽球技术强大, 是得分率最高的技术, 其正手抽球技术攻击性很强, 特别是正手侧身的击球;直线的攻击性击球是李娜在比赛中经常使用的技术; 李娜也是底线进攻型打法的选手, 底线进攻技术尤为突出, 李娜在比赛中对底线区域技术的运用, 是其赢得比赛的重要因素。

( 3) 与进入中网四强的其他三位国外选手相比, 在发球局赢球率、尤其是二发赢球率上差距尤为显著。对发球局得失分率的比较说明李娜同进入中网四强的其他三位国外选手相比在发球稳定性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在破发能力及接发球局得失分率的对比来看各有所长, 并无显著差异。

2. 建议

( 1) 发球技术是比赛制胜的关键环节, 在以后的研究和训练中要对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先进的发球技术动作进行分析研究,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球技术, 进一步提高我国女单选手的发球攻击力。

( 2) 我国选手在发球稳定性上和国外选手存在一定差异, 所以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加强发球稳定性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吕梅林.中外优秀女子网球单打选手主要技战术的对比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9.

[2]金春林, 曲峰.柏衍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2) :34—36.

[3]田健伟.网球无引拍发球技术特点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8.

[4]李竹青, 等.世界优秀男子单打网球竞技水平发展格局及竞技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 (5) :26—29.

[5]李英.对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发球技术运用能力的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 2007, (4) :40—43.

女子技术 篇7

新赛制对于在旧赛制下已形成的技战术的挑战无疑是颠覆性的, 并引起羽毛球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中外羽毛球选手而言, 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实战, 尽快掌握21分制的规律, 调整技战术。

本文通过对新旧赛制下世界优秀女单运动员的比赛录像进行技战术的统计与分析, 并对新赛制和新规则带来的一些问题和该打法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讨, 为进一步提高在新的赛制下的技术水平提供科学理论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研究对象

15场具有代表性的羽毛球女子单打比赛, 其中10场21分制下的羽毛球女子单打比赛, 另外5场是11分制下羽毛球女子单打比赛。比赛录像均为世界一流女单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的比赛。

2、研究方法

通过对11分制和21分制比赛中各项数据的对比, 分析不同赛制下全场技术中比例变化, 以及后场技术中的高球、吊球、杀球、被动低吊、被动抽杀等技术运用发生的变化。

三、结果与分析

1、11分制下羽毛球女子单打技术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在11分赛制下, 高远球占后场技术的44%, 吊球占28%, 则杀球占22%。从中可以看出, , 高球是比例最重的, 占到了44%。远远高出吊球的28%和杀球的22%。其中杀球的比例只为22%, 是高、吊, 杀中最少的。

2、21分制下羽毛球女子单打技术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21分制的比赛选手使用杀球的比例显著提高, 证明新赛制的比赛节奏明显加快, 进攻明显加强。被动吊球和被动抽的比重变化不大, 还是被动吊球2%、被动抽4%。

3、两种赛制下羽毛球女子单打后场技术分析

通过对21分赛制和11分赛制下比赛后场技术的对比发现:在女子单打比赛的后场技术中, 高球比例显著降低, 杀球的比例显著增加, 而其他技术基本上没有变化。这说明在新的赛制下, 女单运动员更加倾向于使用杀球这种进攻性强的技术来得分。高球的比例降低说明女单运动员的打法已由原来的拉吊型逐渐向进攻型转变。

四、结论

比赛平均每场总的拍数减少说明在每球得分的规则下, 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都所增加。比赛总拍数减少的同时, 杀球不但没有同比例减少, 后场杀球的比例反而显著上升。说明在新赛制下女单运动员更加积极主动的进攻来争取比赛的胜利。同时, 高球的减少也说明了女单运动员在新赛制更倾向于采取风险性较高的进攻技术。

作为过渡技术的被动吊球和抽球所占比例和绝对拍数都相对很少。这充分在说明了在21分制下, 由于每球得分的刺激, 运动员过渡战术的应用在减少, 主动攻击性增强。而被动抽球较被动低吊有所增加, 说明运动员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 更倾向于采取威胁性较高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李鹤洲:《从隔网对抗项群竞赛规则演进趋势看羽毛球规则的变革取向》,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6期。[1]李鹤洲:《从隔网对抗项群竞赛规则演进趋势看羽毛球规则的变革取向》,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6期。

[2]庄志勇:《我国高校羽毛球比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27期。[2]庄志勇:《我国高校羽毛球比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27期。

[3]王荣:《2005年世界杯羽毛球赛男子单打冠亚军决赛技术分析》, 《体育世界》, 2006年第9期。[3]王荣:《2005年世界杯羽毛球赛男子单打冠亚军决赛技术分析》, 《体育世界》, 2006年第9期。

[4]彭美丽、许声宏:《羽毛球专修课教材》,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年。[4]彭美丽、许声宏:《羽毛球专修课教材》,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年。

女子技术 篇8

1 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存在意义

中职学校学习时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能锻炼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上的压力, 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女子篮球队的存在很有必要。组建女子篮球队可以增强中职学校的女生的身体素质, 强健他们的身体, 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数理化等科目知识的学习;组建女子篮球队、通过打篮球坚定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坚韧力, 这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有利于促进学生日后面对压力时的心态变化;组建女子篮球队符合教育变革的要求, 这既加强了对女生体育锻炼的训练, 也为社会培养了高体育素质的女生, 有利于学生在日后学习或者工作上的全面发展。

2 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存在的问题

2 . 1 篮球运动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中职学校中, 学生认为篮球只是运动的一种, 尤其是女生认为篮球运动出汗多、打篮球影响淑女形象、篮球是男生的运动不适合女生等等, 女生认为篮球对女生而言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中职学校中愿意参与女子篮球队的女生很少, 经常进行篮球锻炼的女生更少。而且, 许多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也认为女生进行体育锻炼没有多大的意义, 所以对女子篮球队的训练也不上心, 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自己练习, 并没有给予专门的指导和专门的训练, 导致女子篮球队并没有足够的篮球水平, 阻碍了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的发展。

2 . 2 女子篮球队缺少专业训练

中职学校的女子篮球队训练少、不科学, 学校虽然组建了女子篮球队, 但是对于女子篮球队的关注很少, 教授女子篮球队的体育教师并没有专业地教授女子篮球的水平和技能, 不能给予女子篮球队专业的体能及技术训练。在我国, 男子篮球有一个专业的篮球体系训练专业, 但是女子篮球就没有相关的专业, 所以教授女子篮球的教师都是没有经过专门地训练, 对于打篮球的女运动员的训练是比照对男子的训练, 由于女生有着不同于男生的生理特征、体能差异, 所以仿照男生的运动内容、训练强度、训练方式等训练女子篮球队不能科学地达到训练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的目的, 没有专门针对女生的篮球训练计划和方案不能挖掘出女生打篮球的最大潜力, 对于提升女子篮球队的实力更是没有过多的帮助。

2 . 3 女子篮球队训练模式有误

由于中职学校女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 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更喜欢按照自己的爱好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 而在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训练中教师更多地注重自己要教什么, 缺少对学生想学什么、需要学什么的关注, 容易让学生对篮球产生逆反心理, 这种以教师为体育课堂主导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对现在的新时代的学生进行授课, 不能体现生本理念的要求。此外, 篮球训练本身就需要长时间地训练与练习, 而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引起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主动性, 不能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不利于学生的篮球训练。

3 强化女子篮球队体能和技术训练的方法

3 . 1 转变学生关于篮球运动的观念

学生从心底对篮球的轻视直接造成了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和动力的减少, 所以为了提升女子篮球的篮球技术和水平, 为了提升女子对打篮球的兴趣和积极性, 转变学生关于篮球运动的观念是首要的。首先, 教师应该教导学生篮球并不只是男生可以做的运动,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 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 篮球不但可以促进女生的身体健康、体育素质的提高, 还能够有助于学生身材的保持, 避免超重现象的出现;其次, 篮球运动并不影响女生淑女的表现, 篮球场上的女生会有更加阳光的气质;最后, 篮球运动给女生带来身体锻炼的同时对于女生心理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3 . 2 为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和方案

中职学校的女生还处于正在发育的阶段, 心理和身体素质不同于男生和成年的女性, 所以在对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进行训练时应当制定符合其心理和身体素质的专门的训练计划和方案。女生的体能不能与男生相比较, 教师在对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制定训练方案时, 要慎重考虑这一点, 长时间的、超强度的篮球训练不适宜采用, 教师在对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进行训练时应当进行短时间、低强度的训练, 做到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 又能防止学生产生厌恶篮球的状态出现, 同时篮球教师应当注意女生每个月的特殊的几天, 避免学生因为过度的篮球训练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对于篮球课时女生的特殊状态应当着重注意, 避免过度地练习, 注意多休息。学生的学习并不轻松, 容易产生学习压力, 教师对学生的篮球训练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还要负担体育的压力, 增加学生的负重, 制定的方案应该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做到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同时, 教师应当注意对女学生的打篮球的运动量和强度进行控制, 防止运动不当导致发育期的身体损害。此外, 教师在制定篮球训练方案时, 行动从女生的速度、柔韧性等方面出发, 为女子篮球队明确训练的目标是增强体能和体育素质, 从增强学生的耐力、理论、速度、柔韧及对抗等方面进行培养方案的制定,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 3 改变篮球训练模式

篮球要求的不止是学生的体能, 还要求篮球技术, 所以在进行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的训练时, 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篮球训练模式。篮球队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严格, 所以首先要对女子进行体能训练, 包括对学生的力量、耐力的训练, 但是在对学生的体能训练之前应该让学生掌握篮球基础,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体能训练, 在篮球基础上逐渐增加篮球技术训练的强度和难度。篮球训练除了基础, 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篮球技术的训练, 包括运球、投球、上篮等都需要训练, 不仅对体能有要求, 对于学生的智慧也有要求, 要训练学生学会身体与头脑结合来打篮球。在中职学校, 对于女子的篮球训练, 教师既要保证“质”, 也要保证“量”, 强化学生对篮球的基础和技术, 可以采用分组对抗、小组讨论、比赛投篮等等方式进行训练, 对于学生篮球的反应速度和运球速度采取专门训练, 从实际出发, 对女子篮球技术与速度进行超强训练, 以提升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的整体素质。

4 结语

篮球运动随着体育的改革而愈来愈重要, 不止是对男生, 对于女子打篮球也提出了要求, 鉴于女子与男子在体能、心理、身体上的区别, 教师在对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的体能和技术训练中应该注意转变学生关于篮球运动的观念, 为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和方案, 同时改变篮球训练模式, 这样进行中职学校女子篮球队的体能和技术训练, 达到提升女子篮球水平和技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向鹏.北京市业余体校女子篮球队训练现状及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 2013.

[2]谭朕斌, 匡鲁彬, 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8) :1128-l131.

[3]胡法信.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1.

[4]郭正罡.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浅析[J].才智, 2014 (22) :15-16.

[5]林祥.中职校篮球选项课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7) :173, 175.

[6]刘现民.浅析提高中职学校篮球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7) :185-186.

[7]黄滢, 莫智.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23) :94, 138.

[8]田宇.篮球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4 (4) :118, 163.

[9]赵荣.我国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探析[J].时代教育, 2015 (20) :144.

[10]王艳丽.我国竞技篮球训练指导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 2012.

[11]李忻新.CUBA女篮中锋体能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女子技术 篇9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前人竞走研究中的各类反映国内外优秀竞走运动员技术的数据进行整理,以我国部分优秀竞走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的技术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首届国际竞走论坛材料等资料为研究提供文献参考。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2003软件将诸多文献资料中的关于国内、外优秀竞走运动员技术数据(步长、步频、单步腾空时间、各关节角度和重心垂直位移等)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步长、步频及单步腾空时间的分析

竞走的运动速度=步长×步频。步长与步频是决定竞走成绩的主要因素。步长与步频是矛盾的统一体,片面加大步长将会减慢步频,片面加快步频将会减小步长。

表1显示:我国7位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平均步长为109cm/步、步频3.74步/秒。与国外选手单步步长115~125cm/步、步频3.33步/秒[4]相比步长偏小,步频较快。但刘宏宇、王妍两名运动员的单步步长在115cm以上,已经达到世界优秀水平。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5],在步长方面,我国运动员在近十年也有所提高(见表2),我国个别优秀运动员在步长上已达到世界优秀水平。但是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第10届全国运动会女子20km竞走前五名单步平均步长(107cm)比1995年世界杯竞走比赛女子前8名单步平均步长(112cm)还小,说明整体而言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在步长上和世界优秀运动员还有差距,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步幅偏小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以,我国女子选手应该在继续保持步频优势的同时,继续提高步长水平。

国际田联竞走委员会仍然坚持用人眼来判罚竞走技术是否犯规,而人的肉眼视别率存在视差,这就是间接地允许了竞走时合理腾空现象的存在。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员在比赛中腾空时间在60ms之内是人眼所发现不到的,小于42ms为合理腾空时限、42-70ms为模糊时限、大于70ms为犯规腾空时限[6]。我国7位优秀女子选手的单步腾空时间平均为44.6ms(表1),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腾空时间整体上在判罚的模糊时限内,是合理的。而单纯地从腾空时限去控制犯规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技术规范化的训练。

(数据引自文献[1]、[2]、[3])

(数据引自文献[5]、[6])

2.2 竞走过程中运动员的几个关节角度对技术的影响分析

2.2.1 踝角、足触地角和踝关节蹬伸幅度对竞走技术动作的影响分析

踝角是脚尖至踝关节中心与踝关节中心至膝关节中心连线间的前夹角。踝角屈伸幅度越大,后蹬用力就越充分,能产生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推动人体向前运动。蹬伸幅度越大,蹬伸时间越短,用力效果越好[7]。从第17届世界杯竞走比赛技术调研报告中得知: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支撑腿踝角蹬伸的幅度在40°~45°[7]范围,从表3可以看出,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女子运动员存在蹬伸幅度偏小,蹬伸不充分,左右脚蹬伸不平衡等问题。

(表7根据文献[7]、[8]材料改编)

足触地角是指运动员足跟触地瞬间,脚掌面与地面间所构成的夹角。足触地角越大,足跟着地时就会使大腿和小腿的伸肌肌群伸展得越充分,这就越有利于膝关节在足跟触地瞬间伸直;着地角是支撑点与身体重心的连线与地面形成的后夹角。着地角较大可以产生较小的制动,使竞走时的速度损失率较小,但着地角过大就不仅会使着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过近,造成步长偏小,而且还使着地至垂直支撑阶段时间缩短,无法给裁判足够的观察膝关节伸直动作的时间,所以容易被判罚犯规;着地角较小有利于加大步长和延长直腿时间,但过小则会使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容易使运动员疲惫,同样得不偿失。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的足触地角为38°[4],适宜的着地角为70°[9]。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女子优秀运动员的和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相比,着地角、足触地角没有明显差异。

(数据引自文献[10])

2.2.2 膝角对竞走技术的影响分析

竞走的定义明确指出“前腿从触地瞬间至垂直部位应该伸直(即膝关节不得弯曲)”[11]。我们主要研究摆动腿着地瞬时至身体垂直面时段的膝角和支撑腿离地时的膝角。前支撑阶段和垂直阶段膝角大于180°的时间至少为84ms,才能使人的眼睛清楚地觉察到着地瞬间至垂直支撑瞬间膝关节伸直的动作[4],才不容易被裁判员判罚屈腿犯规。支撑腿离地时的膝角反映了小腿的折叠程度,此时适宜的膝角有利于放松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股四头肌肉,有利于完成接下来进行的后摆动作。

表5显示: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支撑腿膝角着地时基本处于180°,垂直瞬间膝角大于或等于180°,着地瞬时至垂直瞬时膝关节是伸直的,符合竞走的定义。刘宏宇、王妍、王丽萍的膝角大于180°的时间都大于84ms,裁判员能够清楚地看清运动员膝关节的伸直技术,离地时支撑腿膝角都在150°以下。

2.2.3 躯干前倾角、后仰角及左、右偏角对竞走技术的影响分析

躯干是人的主体部位,竞走运动员竞走时的躯干前倾角、后仰角、及左、右倾角不仅会影响到竞走时的用力效果和技术外形,同时对裁判员判罚腾空技术犯规产生重要影响。依据第17届世界杯竞走技术调研报告的结果: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的躯干后仰角为1°~3°,躯干前倾角度为2°~5°。表6显示:我国4位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竞走时的躯干前倾角均值为3.2°,躯干后仰角均值为2.3°,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前倾角、后仰角相比无差异,在前俯后仰角的正常角度内。四名女子运动员的前倾后仰角相差不大,说明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躯干纵轴始终控制在垂直线前后。

(根据文献[12]、[13]材料改编)

躯干的左、右倾角过大会影响到身体的平衡,破坏向前用力的效果,消耗过多的体能。同时,由于身体左右晃动带动头部左右摇摆,造成头部上下起伏,容易被裁判员判罚腾空犯规。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王丽萍复步躯干最大左倾角为8°,躯干最大右倾角为9°[8],左右倾角过大;刘宏宇的躯干左、右倾角为11.6°和6.4°,王妍的躯干左右倾角为10.2°和8.3°[14],她们的左右偏角过大,且不平衡。李建臣、吴玲敏在“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后半程竞走技术的运动学研究”中也指出:我国运动员左偏角大于右偏角,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运动员存在左右脚蹬伸用力不平衡的状况;另一方面反映了运动员身体的左右晃动现象。

2.3 身体重心垂直位移与头顶垂直位移对竞走技术的影响分析

身体重心垂直位移是指身体重心在垂直方向所出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身体重心和头顶起伏是反映竞走运动员动作的重要指标。第17届世界杯竞走赛调研报告显示: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身体重心最大垂直位移为3~5cm;裁判员观察不清的身体重心起伏的距离应在5cm以下[12],世界优秀运动员头顶垂直位移为4-6cm[4]。

表7显示:我国4名著名女子竞走运动员中的三名身体重心垂直位移大于5cm,刘虹的重心位移更是达到8.30cm,容易被裁判判罚腾空犯规。田中原等人在“对我国女子竞走运动员竞走技术诊断及未来发展的探讨”中发现:

(根据文献[3]、[12]材料改编)

备战2000年奥运会期间,王妍的重心垂直位移为7.5cm,其头部垂直位移更为明显,为12.9cm。我国女子优秀运动员身体重心和头顶垂直位移过大,应该引起重视。

3 结论与建议

1. 我国女子优秀竞走运动员步幅偏小,但较快的步频是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的优点。建议我国运动员在保持步频优势的同时,继续加大步长。

2. 我国女子优秀竞走运动员前腿从触地瞬间至垂直部位膝关节是伸直的,符合竞走的定义,身体前倾后仰角和着地角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无差异。

3. 我国女子优秀竞走运动员竞走时踝关节蹬伸幅度偏小、蹬伸不充分,既影响竞走速度,又导致步长偏小,容易被判罚屈腿犯规。建议我国优秀竞走加强髋关节前送、踝关节蹬伸和维持身体平衡的训练。

4. 我国女子优秀竞走运动员竞走时蹬地不平衡,造成上体左右偏角过大、身体重心和头顶垂直位移过大,建议加强对“足踵领先触地、踝关节背屈”滚动式着地技术和支撑腿脚尖离地技术的训练。

女子技术 篇10

关键词 垒球 击球技术动作 节奏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70

Elite Female Softball Player Batting Technical

Movements Rhythm Analysis

ZENG Shengyu[1], SONG Ludong[2], ZENG Wei[3]

([1]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 Hu'nan 410208;

[2] Sports Bureau of Hu'nan Province, Chenzhou, Hu'nan 423000;

[3] Hu'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elite female softball player batting rhythm analyze technical movements, selected Guangdong, Henan, Liaoning, three of the 10 domestic high-level softball player for the study, using high-speed cameras to capture the frequency of 100 / sec on their game swing to shoot, and video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outstanding groups and each group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three players batting swing movement kinematics parameters. Explore softball batting rhythm characteristics, hoping to provide practical training to help athletes train for good batting rhythm.

Key words softball; technical action shots; rhythm

1 选题依据

垒球的击打是决定进攻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体现动作节奏最明显的一项动作技术。鉴于垒球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垒球击打的极其重要地位,因此对垒球运动员的击球节奏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击球动作节奏的特点,得出一定的规律,对于指导训练和比赛实践,提高击球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广东、河南、辽宁三支国内高水平垒球队的10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像机以100帧/秒的拍摄频率对她们比赛中的每一次击球动作进行拍摄,每人20次左右次击球。以赛后统计的安打率为分类标准,将安打率>0.3归为优秀组,安打率<0.3的归为一般组。河南、广东、辽宁三支女子垒球队伍的竞技水平,基本代表了我国女子垒球运动的最高水平。

3 结果与分析

3.1 击球技术动作的阶段划分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研究的需要选取击球动作全过程中的四个特征画面:伸踏开始、伸踏结束、引体至最大程度、击中球。由此将击球动作的全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伸踏阶段、引体阶段、击球阶段 。

3.2 两组运动员击球动作的总时间与节奏特点

击球动作总时间是指运动员伸踏动作开始至击中球所用的全部时间。

由表1、2可以得知:(1)优秀组和一般组的总时间分别为:0.80s、0.77s;伸踏阶段的时间分别为: 0.50s, 0.28s。优秀组比一般组时间长:0.22s,接近50%。引体阶段的时间分别为:0.10s, 0.28s,优秀组比一般组时间短:0.18s,大于50%;挥棒击球阶段的时间分别为:0.20s, 0.21s,优秀组比一般组时间短:0.01s。(2)两组运动员完成三个阶段的时间比较:①优秀组:伸踏阶段的时间明显高于后两个阶段,引体阶段的时间最少,挥棒击球阶段的时间次之,后两个阶段的时间差异不大。②一般组:伸踏和引体两个阶段的时间差异不大且都明显高于最后一个阶段。由以上可分析得:两组运动员在击球动作中的总时间差异不大,但在伸踏阶段的时间优秀组明显高于一般组,近50%;而引体阶段的时间则明显低于一般组,低于50%;在挥棒击球阶段两组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优秀组主要在伸踏阶段对击球节奏进行调整,而一般组主要在引体节奏对击球节奏进行调整。

3.3 运动员的击球节奏分析

利用视讯视频解析软件对拍摄的运动员各次击球的视频进行解析得出运动员击球的时间参数,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图1 河南6号14次击球中3个阶段的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1反映的是该运动员在14次击球中3个阶段的时间变化。通过图1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节奏特点:伸踏阶段时间大致在0.4s以上;挥棒击球阶段大致都在0.2s;引体阶段大致在0.1~0.2s之间。节奏变化:伸踏阶段的时间曲线的变化幅度最大。说明该阶段的时间变化最大,引体阶段次之,挥棒击球阶段最小。由此可见,该运动员的动作节奏变化主要在伸踏阶段。

图2反映的是广东33号运动员在10次击球中3个阶段的时间变化。通过图3中的曲线能非常直观地看出:伸踏阶段的时间最高、变化波动最大,引体和挥棒击球阶段的波动很小。时间分配方面,该运动员伸踏阶段的时间最高,大致在0.5s左右。挥棒击球阶段的时间略高于引体阶段,在0.2s左右。引体阶段的时间最小,在0.1s左右。时间变化方面,伸踏阶段的时间变化最大,挥棒击球阶段的时间略高于引体阶段的时间,两个阶段的时间变化都比河南6号运动员的变化幅度大。由此可见,该运动员在擊球时,动作变化主要在伸踏阶段。引体和挥棒击球阶段则基本稳定。

图2 广东33号击球动作各阶段的特征画面

图3 广东33号各次击球中3个阶段的时间变化曲线图

4 结论

垒球击球运动员的动作节奏特点是:(1)伸踏阶段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最大。(2)引体阶段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最小。(3)挥棒击球阶段的时间略高于引体阶段。本研究中,以挥棒击球阶段的时间为单位1,优秀运动员成功的击打动作三个阶段的节奏(时间)特征大致为:2.5:0.5:1,即伸踏阶段的时间大致为挥棒击球阶段时间的2.5倍,引体阶段的时间大致为挥棒击球阶段的1/2。

参考文献

[1]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黄高劬,李敏宽,刘雅明,优秀女子垒球运动员的技能水平[J].体育科研,1997.

[3] 陶华滨,常波,全国少年女子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运动技术与训练水平的逐步回归以及相关评价的探讨.辽宁体育科技,2001.

女子技术 篇11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第十四届世界女篮锦标赛和28届奥运会女子篮球比赛中世界强队中优秀女子中锋,如美国的莉沙·莱斯莉、俄罗斯的伊琳娜·巴拉诺娃、澳大利亚的劳伦·杰克逊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中国的陈楠进行比较。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女篮大型比赛的资料。

录像观察法:观察了录像10场,其中美国3场,俄罗斯3场,澳大利亚2场,中国2场。

数据统计法:对中锋抢位接球的动作方式、个人攻击方式、个人投篮方式、掩护方式、发动快攻的方式等技术指标进行了统计,为研究提供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的身体情况

篮球运动属于技能类同场对抗项目,比赛对运动员身体条件要求较高,是决定运动员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从年龄上看,优秀中锋基本处在运动技术水平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她们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发挥稳定;从身高上看,优秀中锋身材高大,这使她们在激烈的篮下对抗赛中能够顺利地抢占空间和地面位置,获得对抗的优势;从体重上看,优秀中锋平均体重最大,在身体接触对抗中易获得优势。目前各强队的主力中锋多数是身高在1.90—1.96m之间,体重在75—85kg之间,它们高大而结实,身体素质突出,跑跳能力出众,动作灵活,技术全面,能适应各种打法,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参加全队配合行动。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中国女篮中锋的基本条件与世界级中锋相比已经没有劣势可言,甚至可以说,还占一些优势,如年龄比较小,技术上还有雕刻的空间,身高上有一定的优势,身体的形态也比较好。

2.2 抢位接球的方式及特点

抢位接球是中锋展开攻击的前提条件,优秀中锋移动抢位运用较多。从表二及比赛录像中观察得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强大优秀中锋的抢位接球方式与中国中锋抢位接球动作方式相似,但是各方式的重要程度排序不同。固定抢位接球时,“挤靠卡位-撤步接球”和“转身卡位接球”是优秀中锋的主要方式,表明优秀中锋有较强的身体对抗能力和近篮攻击的欲望,在对方贴身防守的情况下,能积极地向篮下撤步压缩防守,或运用转身调整方位,为下一步投篮创造有利条件。从比赛录像观察,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强队优秀中锋运动员的抢位接球活动特点如下:

(1) 范围大,能里能外,能左能右。

(2) 移动路线富于变化,起动快速突然,接球和持球攻击动作衔接快速连贯。

(3) 能够合理运用身体力量挤占有利位置,控制面积大,卡位接球效果好。

(4) 抢位接球动作组合方式多,应变能力强。当第一次抢位接球受阻后,能迅速变化动作方式,再次抢位接球,连续抢位能力强。

(5) 较多运用移动抢位接球技术,移动抢位的时机合理,与同伴配合默契。

2.3 个人攻击能力和攻击方式

2.3.1 个人攻击能力主要表现在得分和造成对方犯规两方面

运动员的得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投篮次数,一是投篮命中率。从比赛录像中观察到,优秀中锋中、近区的投篮次数和投篮命中率均高于其他中锋,单位时间内罚球次数多,因而平均罚球得分多。运动员攻击能力越强,越易造成防守犯规,从而杀伤和消耗对方的战斗力。当前,篮球运动内线攻守对抗日趋激烈,合理利用身体接触的攻击技术发展迅速。内线强攻更是中锋必备的攻击技术,世界强队十分重视发展中锋的强攻能力,希望通过强攻达到三个目的:(1)投中加罚球得三分或不中获罚球得分机会;(2)造成对方主力犯规减员;(3)造成对方因犯规而缩手缩脚,减低对方集体防守的质量。

2.3.2 个人攻击方式

中锋的进攻活动相对集中于篮下腹地,处在防守的包夹之中,这就要求她在进攻时必须采取最简洁、适用的攻击方式,并且善于变化进攻技术动作的组合方式。观察表明,在近、中、远各区接球活动的方式、数量都以优秀中锋为多,而中国女篮中锋表现出方式比较单一。

优秀中锋近篮进攻意识强,她们经常采用接球直接贴靠对手,接球跨步转身贴靠对手、接球运球贴靠对手等方法压缩防守,达到调整投篮角度和接近球篮的目的。通过贴靠进攻压缩防守挤占篮下有利位置,再利用自己身高优势和连续起跳能力强的特点,争抢更多的进攻篮板球。

2.4 中锋个人投篮方式

从表1和临场录像中观察可以发现,优秀中锋近距离投篮方式以贴靠高手挤投为主。运用中能够根据防守人的情况,配合各种脚步动作进行变化运用,如利用时间差,及时发力起跳,用身体挤压住对手投篮;跨步转身起跳,在空中后仰形成空间差投篮,用肩背挤靠对手,以远离防守的手臂勾手,在空中变化出手的角度、投篮的弧度等。她们在激烈对抗中,既能在人丛中突然起跳投篮和突破,贴人起跳投篮,又能跳起仰体、转身投篮和在空中停留刹那间避开防守运动员形成“时间差”投篮,投篮动作具有快速突然、空中稳定、出手点高的特点不易被防守者封盖。而中国女篮中锋除近区采用高手挤投外,中区采用转身投篮居多,技术动作单一变化少,给防守队员造成的压力小,杀伤力也较小。

2.5 中锋掩护方式

从表2可发现,优秀中锋的主动掩护强于中国女篮中锋,而中国女篮中锋利用同伴掩护相对比较多,参与进攻的意识比较强。而我国女篮中锋移动的区域比较小。

2.6 中锋发动快攻的方式

从临场录像发现,优秀中锋与我国女篮中锋相比发动快攻时运用长传和抢断比较多,这样就加速了快攻的节奏,使对手还没有完全形成防守队形时就已经完成了快攻,加大了攻击的力度。而我国女篮中锋主要采用短传、运传发动,快攻的速度较慢。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国外优秀中锋个人攻击能力较强,得分多,攻击力强。表现为单位时间内投篮次数多、投篮命中率高、进攻造成犯规次数多。其个人攻击的主要方式是近篮强攻,以直接挤靠、转跨贴靠、运球贴靠、持球突破和抢篮板二次进攻等形式,积极主动地运用身体对抗技术,达到制约对手,完成攻击的目的。

2.国外优秀中锋组织进攻与全队配合的能力较强。她们善于通过接球、传球,把内、外线,左、右两面连接起来,组织全队进攻配合。当不持球时,则积极移动为另一名中锋或前锋做掩护,给同伴创造接球并摆脱的机会。

3.国外优秀中锋抢篮板球的能力强,获篮板球后能及时发动快攻。获前场篮板球后直接攻篮意识强,快攻一传距离远、球速快、落点准,并能快攻得分。

4.中国年轻中锋相对攻击能力较差,移动范围小,抢位接球方式较少,个人攻击方式较单一,利用同伴掩护较多,主动为同伴掩护较少,快攻发动以短传方式为主,速度较慢。

当代世界女子篮球运动继续向更快、更全面、对抗更激烈的方向迅速发展,对中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中锋技术向纵深方向发展,要求中锋运动员具备很强的近篮强攻能力和篮板球能力;另一方面,中锋、前锋技术相互渗透,在新的高度上进行综合,要求她们还要具备较强的控球、支配球能力,更多地融入到全队集体打法中去。

3.2 建议

中国女篮今后要有意识加强中锋队员的培养。建议国内在中锋运动员的选拔和训练时,大力加强移动和控制球技术的训练,增强中锋的进攻能力,改进提高中锋进攻技术方式和抢篮板球技术的能力,努力提高篮下强攻能力,有意识地多运用得分效果值高的进攻手段,使中锋的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增强与世界强队交流的机会,逐渐丰富大赛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乔治卡尔,武国政,译.篮球进攻训练101例[M].北京:任命体育出版社.2003,103-111.

[2]陈京生.中国男子篮球队参加第27届奥运会篮球比赛进攻与防守技、战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22(10):21-23.

[3]裴博儒,张云涛.篮球策应技术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3-45.

[4]叶国雄.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65-168.

[5]张锁雁.篮球中锋强攻技术运用能力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3):6-8.

[6]藤朝阳.论现代篮球中锋队员的接球技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4):10-13.

[7]刘玉林,洪伟.现代篮球中锋队员的主要技术动作及运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5):34-37.

上一篇:拓展和运用下一篇:智能型电源总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