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散打(共3篇)
女子散打 篇1
1 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训练方法、训练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更加有针对性。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服务并指导散打运动的训练和比赛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适宜运动负荷是保证训练顺利进行的基础,当运动负荷过大引起身体机能失调或物质代谢紊乱时,即表现为运动性疾病,而在运动性疾病发生之前往往有一段潜伏期,在潜伏期时采用心率评定、教育学评定及心理学评定的方法都是很难发现的。但在潜伏期机体内的某些化学组成已经发生变化,血清中某些非功能性酶活性增强或某些生化指标发生改变,免疫水平下降,激素水平下降等。因此,生化评定能及时发现问题,有效防止过度训练的发生。
可作为评定运动负荷的生化指标很多,直接评定的方法是测定骨骼肌、心肌中的物质变化。但是骨骼肌活检技术通常不易被运动员接受,目前还没有不损伤心肌的活检技术,而肌酸激酶(CK)是肌肉应激最敏感的指标,通常用来评定运动强度,血尿素氮(BUN)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终产物,通常用作评定运动量。二者在训练监控中是最常用的评价指标,而且几乎没有创伤,所以,选用CK、BUN作为运动训练的生化评定指标较为理想。
为了更有效地对女子散打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选用生理生化指标对训练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是非常必要而且很有意义的。本文通过对女子散打运动员“沙袋强度训练”前后部分生理生化指标(CK、BUN)的研究,试图通过这些指标的规律性变化来判断运动员训练后骨骼肌微细损伤程度,机能状态和运动强度的大小。目的在于使女子竞技散打运动训练更加科学化。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国家武术散打集训队为备战08年奥运会在陕西西安丈八训练基地训练,本研究以2006年的国家武术散打集训队女子运动员员共20人为研究对象,所有运动员在测试前及实验过程中身体健康,无心血管、肝脏及血液系统疾病史。(见表1)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主要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作为借鉴,包括运动训练学、生理生化指标对身体机能的评定等方面的专著及期刊论文。
2.2.2 专家访谈法
征询有关生理和生化、运动训练的专家,国家队教练员和队医的指导性意见。
2.2.3 数理统计法
所有实验数据均用Microsoft Excel2000进行统计处理。数据一律用平均数±标准差(M±SD)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侧T检验对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先进行方差分析,对方差不齐性的进行t检验。显著性水平P<0.05。非常显著水平P<0.01。
2.2.4 测试法
在训练当天晨起空腹取静脉血测试肌酸激酶、尿素氮指标,训练后次日晨起床空腹取静脉血测试肌酸激酶、尿素氮等指标,作对比分析。
2.2.4. 1 仪器和试剂
贝克曼全自动生化仪(美国贝克曼公司)。尿素氮、肌酸激酶试剂采用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试剂。
2.2.4. 2 测试条件、测试时间和测试地点
测试条件:实验室温度为12℃-20℃,湿度50-60%。
测试时间:2006年2月18日
测试地点:国家武术集训队陕西西安训练基地训练馆和运动员宿舍
2.2.4. 3 测试步骤
通过周日的休息,周一晨起抽静脉血,测试指标肌酸激酶、尿素氮。实验当天上午不安排训练,下午的训练课准备活动过后就采用强度沙包训练法,强度沙包训练后即放松整理结束训练课。第二天晨起抽静脉血测试肌酸激酶、尿素氮。强度沙包的训练方法:击打沙包两分钟一组,间歇四十秒,一分钟一组,间歇四十秒,三十秒一组,间歇一分钟,这样连续三组为一大组,共进行十组。
2.2.4. 4 测试注意事项
(1)击打沙包时应该拳腿结合,连续击打,力点要准确,发力充分,负荷心率保持在190次/分;击打时要有搏斗实战的意识。
(2)测试选用同一批试剂,同一套仪器,并由同一批专业测试人员操作。所选血样测试于实验结束后一次性完成。
3 测试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结果
从表2中可看出,训练后次日晨的尿素氮、肌酸激酶显著性高于训练前(P<0.01)。训练后的BUN、CK均显著性升高。
注:*与安静组比较,*P<0.01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沙袋强度训练对血CK酶的影响
由表2可看出,CK肌酸激酶训练前83.5 Iu/L,强度沙包训练后次日晨起为269.42 Iu/L,因为,血液肌酸激酶含量的升高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反映运动的强度。安静时,血清CK总活性的范围为:男运动员10-300 Iu/L,女运动员10-200 Iu/L。较大强度和较短时间运动后血清CK活性变化显著地大于较长时间和较小强度的运动。在大强度运动后血清CK活性可增高,强度沙包训练后血液肌酸激酶含量出现升高趋势,但经过一个晚上时间的恢复后,血液中的肌酸激酶含量269.42 Iu/L逐渐接近正常水平。如果超出300 Iu/L,则是运动量过大,身体尚未恢复的表现。因此,运动后血液肌酸激酶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反应运动训练强度的参考依据,血液肌酸激酶含量的变化主要作为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CK是骨骼肌、心肌等组织的细胞内酶,是催化ADP+CP=ATP+C可逆反应的提供肌收缩过程中能量供给所需的重要高能磷酸转移酶。这些组织在正常新陈代谢时,总有一定数量的细胞被破坏,或CK透过细胞膜从细胞内流出进入血液,受运动强度、运动量的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人体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血清CK活性有显著性增加,一般认为剧烈运动对机体器官组织细胞产生震荡效应,细胞内代谢产物(乳酸)不断积累导致其渗透压升高造成的;亚细胞结构对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竞争,使细胞内结构的能量供给不足,酶蛋白不易保持在功能位点上,同时由于运动引起氧自由基增加,造成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可逆性改变,胞内代谢酶逸出,导致血清酶活性升高。研究证明,血清CK活性升高取决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一些文献表明,大强度力量训练可导致骨骼肌不同程度损伤,血清CK活性明显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沙袋强度训练时,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血液中CK活性呈显著性升高,表明机体磷酸肌酸供能系统旺盛,组织能量供应进一步提高,Nuttall等观察到运动后血清CK变化规律是:0-2小时轻度增高,8小时明显升高,16-24小时达到最高峰值,持续48小时以上可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虽与本研究略有出入,可能是运动形式、运动员水平不同造成的。
因为各种运动都是由骨骼肌的收缩舒张完成的,所以运动对骨骼肌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大量文献报道,运动可引起血清CK活性升高,其变化存在个体差异,且受负荷强度、时间、方式等因素影响。也有人认为它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关系密切。M.M.Kanter及殷劲等的实验证实了大强度或疲劳负荷时血清CK均增高显著。一般认为,血清CK增高与运动持续时间有关,短时间运动对CK影响不大,只有较长时间运动,才能使CK活性增加,运动时间越长,其活性增加愈明显。但瞬间剧烈运动引起的迟发性肌肉酸痛曾被证实伴随着血清CK酶活性增高。
本测试结果显示,次日晨运动员血清CK的活性最高,显著高于晨空腹,表现训练后血清酶活性升高幅度大的特点,而这种结果可能与散打运动的项目特征和动作特点有密切关系。散打是对抗性很强的对攻型项目,沙袋强度训练中各种技术动作主要以四肢为主,要求运动员快速、准确、有力地完成,因此,这种大强度大负荷的激烈运动和这样的动作特点可能导致局部肌纤维损伤程度加重,使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从而导致CK进入血液的量增加,使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大幅增高,从散打运动的项目特点来看,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同时,CK又是短时间激烈运动时能量补充和ATP恢复的反应催化酶,它与运动时和运动后能量的平衡及转移有密切关系,这些可能是造成CK升高幅度最大的主要原因。
表2结果显示,训练后12小时机体未恢复正常水平,表现出恢复速度慢的特点,运动后血清酶活性升高的幅度和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关系密切。散打训练后运动员血清酶活性恢复速度慢,可能与散打项目时间结构和运动形式有密切关系,散打沙袋强度训练中,技术动作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爆发性肌肉用力,激烈程度高,所以,训练中运动员承受的运动强度很大。因此,一次大强度的沙包训练后,激烈对攻和长时间较大强度的步伐调整使肌肉组织造成损伤,且幅度大,机体疲劳积累较深,这也可能是训练后血清CK活性大幅度升高,恢复速度较慢的主要原因。
3.2.2 沙袋强度训练对BUN的影响
由表2可看出,尿素氮训练前为6.16 mmol/L,强度沙包训练后次日晨起为7.15 mmol/L,据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文献的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一次训练课后,以次日晨起血尿素水平不高于8 mmol/L较为合适,可认为其恢复良好。在实际应用中训练后尿素值增幅较小;恢复也快的运动员,能承受大负荷量的训练;增幅大且不易恢复的运动员难以承受大负荷的训练。优秀女运动员晨起血尿素值常在正常范围的上限(6-8mmol/L)。负荷量越大或机体适应越差,血尿素水平上升越明显,次日晨起的恢复也就越慢。因此,说明本堂强度沙包训练课的量和强度是适宜的,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恢复较好,接近正常水平。尿素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产物,正常人血液尿素氮水平是机体蛋白质代谢活跃程度的标志。正常情况下,血尿素保持相对稳定。当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加强,如疾病、运动负荷刺激,尿素生成增多而使血中含量升高。当这种过程处在恢复时期,血尿素水平又会保持。因此,近些年国内外许多学者用测定血液尿家指标来控制运动员训练。有资料研究表明,大强度运动应激后,血尿素氮升高,峰值以耐力运动最高。金特曼教授通过试验认为,一般在30分钟内负荷时,没有看到血中尿素含量增高。而散打仅是3局总时间为10分钟左右的运动,并且从测试看,呈现升高趋势,说明蛋白质代谢虽然比例较小,但不可忽视。另外,散打运动比赛既有技巧性,又有力量性。需要以蛋白质使肌肉增粗,说明其不可忽视。
血液尿素氮浓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蛋白质、氨基酸和能量代谢的状况。孙小华在其皮划艇运动员血液尿素氮浓度的研究中反映:食用高蛋白质饮食对较食用低蛋白食物时,运动员血液尿素氮浓度显著升高;气温越低,血液尿素氮的浓度越高,这与天冷尿素通过汗液排泄量较低有关。我们在对女子散打运动员运动训练后次晨血液尿素氮浓度的测试中,要求运动员集体全天饱食,每天的高蛋白食物在定量条件下食用,故散打运动员的血液尿素氮浓度所受高蛋白食物影响是稳定的,可以排除运动员因高蛋白饮食量的不稳定,使机体氨的摄入量不恒定,而导致血液尿素氮浓度变化的附加因素。测试的时间是在3月的前后一星期中天气晴朗气温稳定下所测试。所以我们测获的血液尿素氮指标未受到气候的突变影响,指标的值是具有研究意义的。与全年气温相比,所测血液尿素氮浓度值尚为气温偏低之值。肝脏合成尿的原料是机体代谢中产生的氨。运动导致的肌肉释放氨量的升高显然是运动训练后,次晨血液尿素氮浓度增加的原因。我们在对女子散打运动员运动训练后次晨血液尿素氮浓度的测试中,发现在强度较大的沙袋训练后,次晨的血液尿素氮浓度上升非常突出。测试的结果,血液尿素氮浓度的升高与孙小华研究的结果一致,运动可导致血液中尿素氮浓度增高,增高的量与运动负荷的量成正比。
测试中观察到的运动密度或强度大,次晨血液尿素氮的浓度上升幅度也较大,这证明了运动训练对机体刺激的程度与血液尿素氮的增高成正比关系。故运动训练后血液尿素氮可以作为评定运动员生理负荷量的客观指标。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通过强度沙包的训练,血清CK的升高变化没有超出300 Iu/L,且在正常值内,因此,反映出这堂训练课的强度和量是适宜的,运动员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运动员机能状态基本恢复。
(2)女子散打运动员运动训练后次晨血液尿素氮浓度的测试中,次晨的血液尿素氮浓度略上升,尿素氮指标在正常范围8mmol/L以内,增高的量和运动负荷的量成正比。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虽未恢复到机体的正常水平,但也反映了运动员基本上恢复较好。
4.2 建议
(1)进一步加强恢复措施,加快运动员机能状态的恢复,使得血清CK更能接近运动前的正常水平。定期检测血清CK、BUN对于了解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的适应状态和预防过度训练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CK、BUN作为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指标时应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女子散打 篇2
散打腿法技术是女子散打运动员在散打比赛中最常用的技术方法之一,腿法的特点是:速度快、力量大、灵活性强、多变,很受女子散打运动员的喜好。所谓脚法高中低,长短劲俱齐。在腿法技术中每一种腿法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与技巧性,在比赛时就看女子散打运动员如何掌握时机,迅速做出决定采用哪种腿法更有效的得分。在比赛时运动员通常使用主动进攻,和防守反击。“既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至”的方法进行散打比赛。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2012年山西省武术锦标赛女子散打比赛(52kg.60kg.+60kg)三个级别,35名运动员,26场52局的比赛(包含弃权人数)。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文库CNRI学术期刊数据库及网站收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书籍及2010年山西省武术锦标赛录像,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 录像观查法
将2012年山西省武术锦标赛女子散打比赛制作成DVD,进行快进慢放,正常等形式对运动员腿法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观看与统计。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osoft Exe I通过录像对运动员的腿法技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与处理。
2.2.4 逻辑分析法
对运动员技术运用的数据运用逻辑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得出相关结果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员腿法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通过对2010年山西省武术锦标赛散打比赛女子腿法的观看分析来看边腿以使用次数作最多为本届锦标赛所有腿法中使用次数最多的腿法,边腿是女子散打比赛运动员在比赛中主要的进攻技术,反击技术和得分的关键技术,且适合各个级别的女子散打运动员。蹬腿的使用次数仅次于鞭腿,蹬腿在山西省女子散打比赛中通常都是以进攻方式出现,是女子散打运动员比较多用的进攻技术。侧踹腿是散打比赛中使用成功率最高的腿法,侧踹腿的整体技术比较难掌握,但在比赛中运用起来很灵活,可以灵活进攻,灵活反击,是很好的自我保护动作和得分技术,具有强烈的杀伤力,其它腿法只出现过一次。
3.1.1 各级别运动员腿法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注:其它腿法包括:下劈、扫腿、转摆等
从表1各级别运动员腿法使用情况来看,52kg的女子运动员鞭腿以400次的使用次数占据腿法使用次数的前列,60kg的运动员鞭腿使用了362次,+60kg的运动员鞭腿使用了89次,表明鞭腿技术是各级别女子运动员在比赛中最常用的进攻方法和得分武器,其使用次数远超过其它腿法使用次数,这与鞭腿技术击打速度快,得分性强,在比赛中是主要的进攻和反击技术,有着重要的关联,并且与其它腿法相比较更容易掌握。蹬腿技术在本次比赛中一共使用了161次,其中52kg的运动员使用109次,60kg的运动员使用23次+60kg的运动员使用29次,其中52kg的运动员与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有明显的差距,可能因52kg的运动员比较多或者是级别小,更灵活等原因造成的,蹬腿的使用次数仅次于鞭腿。但中外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腿法技术运用的整体特征与比较分析:“蹬腿不具有普遍性,这表明正蹬腿技术并不是女子散打运动员的主要进攻方法好得分手段”。以上数据表明,正蹬腿技术只是山西省女子运动员比较常用的进攻技术,运动技术较好的女子散打运动员一般很少采用蹬腿技术,因蹬腿技术使用时躯干部位暴露在外很容易给对手进行防守反击的机会。侧踹腿技术在本届比赛中52kg的运动员使用了43次,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34次,+60kg的运动员的使用次数是17次,但从场次和局数来比较因为60kg的运动员9场18局,而52kg的运动员有14场27局,表明60kg的运动员侧踹腿的使用次数是最多的。侧踹腿是所有腿法中最难掌握的一种技术动作,在比赛中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劈腿等其它技术动作因其难度大风险性强,一旦失误很容易给对手提供反击时机,且运用不当会造成自身身体失衡,在比赛中女子运动员很少敢出此动作,本次比赛劈腿只有52kg的运动员使用过1次,但没有使用成功。
3.1.2 各级别运动员腿法技术员运用效果分析
在表2各级别女子运动员腿法技术成功次数来看,60kg的女子运动员腿法使用成功率总体最高,为26.5%这和60kg运动员的整体水平比其它级别运动员整体水平要高有关系。从单个腿法的成功次数来看,鞭腿技术成功使用的次数最高达242次,这表明鞭腿技术动作简单,有易于进攻和反击的特点,在散打规则下所具有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受到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使鞭腿技术的发展更迅速。紧随其后的是侧踹腿,侧踹腿的使用次数是94次成功次数是21次,成功率为23.0%,从表2发现虽然侧踹腿技术比较难掌握在运用次数上也不是很多但其成功次数还是很乐观的,建议女子散打运动员在今后训练中加强侧踹退的技术训练。蹬腿技术的使用次数是161次成功次数24次成功率只有14.9%,蹬腿技术一般用在进攻中,不适合反击对手,击打面积局限在躯干和大腿部位,劈腿和扫腿在本届比赛中的成功率为0%。以上除去劈扫腿以外,其它三种腿法的成功率都比中外女子运动员成功率要高出很多,但这并不能说明山西省女子散打运动员的水平要高于中外女子运动员,相比中外运动员反应出更多的问题是山西省女子运动员的整体技术水平运用得还不是很灵活,运动员在躲闪等方面有所欠佳。
3.2 运动员腿法技术得出情况分析
3.2.1 各级别运动员腿法技术得分情况分析
根据散打规则规定头部指除了脑以外的面部和头两侧的部位,得2分。躯干,是指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得2分。击中在腰部与臀部的连接部位得1分,击中大腿与小腿的连接部位不得分。通过对表3女子运动员个级别腿法技术得分情况分析52kg的运动员局得分为9.5分,60kg的运动员局得分为10.4分+60kg的运动员局得分数为7.3分,其中60kg的女子散打运动员以每局平均10.4次的得分最高,可能与女子中量级别的运动员有着小级别的灵活和大级别运动员的稳重,在本届散打比赛中是一个整体水平较高的级别,+60kg的女子运动员应级别较大,动作连接和反应都比较缓慢等因素使其得分总数和每局得分的平均数都相对落后于其它级别。从各级别得1分和2分情况来比较小级别运动员应其较好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得2分的腿法技术动作比得1分的腿法技术动作明显多很多,而大级别的女子运动员1分和2分之间的差别最少这也与她们的身体综合素质相关联。
3.2.2 各级别运动员腿法技术得分部位分析
如表4所示,三个级别的女子运动员只有52kg和60kg的女子运动员分别使用3次和2次腿法击打头部,其中只有60kg的运动员成功使用一次,成功率是20%这主要因为击打头部的难度要求是最高的,它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加上柔韧性,胆量与时机。使用次数和成功率最高的部位都在躯干部位,其中52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380次,成功次数是112次成功率为29.5%,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226次,76次的成功次数和33.6%的成功率。+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为79次,成功次数为20次,成功率为25.3%,三个级别中成功率最高的级别是60kg的运动员,这些数据表明躯干部位是女子运动员最常击打和反击的部位,也因躯干与大腿部位相对比较来说躯干部位的面积较大,且躲闪速度不是太灵活,是运动员习惯性攻击的击打部位。大腿部位与其它部位比较来看成功率是最低的一个部位,52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169次,成功次数是33次成功率是19.5%,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191次,成功次数是34次,成功率为17.8,+60kg的运动员使用次数是56次,成功次数是11次,成功率为19.6%,成功率最高的级别是+60kg运动员,可能与大级别运动员击打力量大得分明显有关系。大腿部位在使用次数上仅次于躯干部位,从观看的录像上来看,运动员在对手攻击大腿时躲闪的速度比较及时,因此给成功击打大腿的成功率带来一定的影响,还有散打规则明确规定,击中大腿与小腿的连接部位不得分。这些原因都可能是影响大腿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各级别的女子散打运动员在腿法的使用次数上相差太大,都普遍的使用鞭腿技术,其中其它腿法的使用次数太少,整体腿法使用次数相比较来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女子运动员腿法技术整体成功次数比较显示她们之间的相差不大,但从单个腿法成功次数来比较它们的成功率差距很明显。
女子散打运动员在腿法得分上,得2分都比得1分的次数多出很多,个级别的运动员在得1分上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小级别的运动员比大级别运动员得2分的次数要高。三个级别的女子运动员的腿法得分部位都集中在躯干和大腿部位,其中躯干部位成功率最高,其次是大腿,头部得分较少,但是成功率很高。
4.2 建议
教练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保持女子散打运动员自己特长腿法和常用腿法技术的同时,加强女子运动员的各种腿法技术的共同提高。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腿法的使用次数不在局限于某种腿法上,腿法技术的全面提高和共同发展是女子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胜利的关键。腿法技术的提高不只是单一的提高,各种腿法在比赛中彼此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组合体,瞬息万变的赛场要想完全依靠一种腿法技术是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希望山西省女子散打运动员在腿法技术成长的道路上多向我国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学习,取长补短。
女子散打运动员整体都要加强在训练和今后的比赛中得小分的意识,也就是大腿部位的得1分,大级别的运动员在加强得1分的同时更要提高得2分的成功次数。女子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中应该结合自身的优点,加强柔韧训练,弥补自身的不足,发展力量训练,使腿法的击打部位不在局限于躯干和大腿上,提高头部的击打次数,使腿法击打面积更加的广泛。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2012年山西省武术锦标赛女子散打运动员三个级别的比赛进行观看和统计,分析各级别运动员各种腿法运用情况和运用的特点,结果显示:目前山西省女子散打运动员鞭腿技术掌握的比较好,但其它腿法技术掌握情况还很不乐观,并与中外优秀女子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山西省女子散打运动员腿法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科学依据,使女子散打运动员的腿法技术训练朝着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山西省,女子散打运动员,腿法技术
参考文献
[1]李俊峰.国际优秀大级别男子散打运动员技法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12).
[2]苏健蛟.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散打比赛技术运用及效果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梁亚东.中外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腿法技术运用的整体特征与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4]2003年中国武术散打竞赛裁判法(试行),2003.
[5]李小进:2006年全国女子散打锦标赛摔法运用技术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8(4).
[6]毛爱华:中外大级别男子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的总体特征与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2007(4).
[7]张善强.2007年全国男子散打锦标赛技术运用情况及得分效果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1).
[8]苏健蛟.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散打比赛中腿法运用效果[J].体育教育与研究,2012(1):94-96.
女子散打 篇3
关键词:女子散打,优秀运动员,血红蛋白,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
1 研究目的
赛前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进行评定与监控,不仅可以防止运动性过度疲劳的出现;还可以保障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上海女子散打队参加2007年全国锦标赛的8名健将级运动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有关监测运动性疲劳的期刊查阅、专业书籍借阅以及中国期刊网检索,了解目前国内外对于散打运动性疲劳的监测手段、实验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2.2.2 实验法
采用追踪监测的方法,对上海女子散打队备战2007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的8名优秀运动员,在赛前30天及赛后3天进行测试。
2.2.2. 1 测试指标
血红蛋白(Hb)、血尿素(BU)、血清肌酸激酶(CK)。
2.2.2. 2 实验仪器
日产K4—500全自动血球仪数、NOVA生化分析仪、日产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2.2.2. 3 实验步骤
(1)对运动员进行各项指标测试,将赛前一个月的集训期间分为三个训练阶段,每阶段各指标测试3次,赛后3天测试1次。
(2)每次测试的时间为周一清晨空腹测试:血红蛋白(Hb)、血尿素(BU)、血清肌酸激酶(CK)。
2.2.3 专家访谈法
对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散打训练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研究相关问题,设计实验。
2.2.4 数理统计法
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使用SPSS13.0进行标准差、非参数检验及相关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女子散打运动员Hb、Bu、CK测试结果与分析
注:*为赛前第二阶段与基础值及第一阶段的Hb比较,*p<0.05,**p<0.01;#为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及赛后的Hb比较,#p<0.05,##p<0.01。*为赛前第二阶段与第一、第三阶段BU的比较,*p<0.05,**p<0.01;+为赛前第三阶段与赛后BU的比较,+p<0.05,++p<0.01;◎为赛前第三阶段与赛后CK的比较◎p<0.05,◎◎p<0.01。
3.1.1女子散打运动员Hb值测试结果与分析
我国优秀女运动员的Hb值范围为131±9g/L。本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的Hb基础值低于正常值,赛前各训练阶段Hb值低于基础值,呈现下降后上升趋势,赛后恢复至正常值。运动员的基础值低于正常值,可能是由运动项目及个体差异所致,赛后Hb值恢复迅速,说明运动员的携氧能力和蛋白质营养状况恢复较好。
女子散打运动员第一阶段训练后晨起,Hb为122.88±7.77g/L,第二阶段训练后晨起,Hb为110.25±5.37g/L,较第一阶段训练后晨起有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女子散打运动员赛前训练第二阶段的运动量是整个集训期间强度最大的一个阶段,运动员Hb值处于最低,个别运动员出现贫血,这可能是由于运动员在大运动量中红细胞溶液增多,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及红细胞再生速度与肌肉蛋白质遭破坏的速度不成正比,会造成暂时性的运动性血红细胞含量下降。第三阶段训练后晨起,Hb值为115.5±9.34g/L,较第二训练阶段有所回升,但仍处于疲劳状态。赛后Hb值为131.75±9.68g/L,明显回升,与赛前集训期间呈显著差异(p<0.05)。表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恢复较好。(见图1)
3.1.2 女子散打运动员BU值测试结果与分析
我国正常人清晨空腹安静时的BU范围在4.65-6.64mmo1/L,运动员BU值处于正常人的上限,因项目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散打运动员BU值相对其他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偏高的特点。
本次测得女子散打运动员比赛前后各阶段测试BU值处于正常范围内,说明运动员体内蛋白质代谢平衡,BU生成和排泄量处于平衡状态。赛前集训第一阶段训练后晨起BU值为5.075±1.04 mmo1/L,第二阶段训练后晨起BU值为5.71±1.28mmo1/L,较第一阶段继续升高,与第一训练阶段呈显著差异(p<0.05);第三阶段训练后晨起BU值为4.99±1.07 mmo1/L,较第二集训阶段有所下降,与第二训练阶段呈显著差异(p<0.05);赛后BU指标为3.83±0.58 mmo1/L,与赛前第三训练阶段呈显著差异(p<0.05)。(见图2)
3.1.3 女子散打运动员血清CK值测试结果与分析
本次测得女子散打运动员赛前各阶段血清CK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表明运动员肌细胞并未出现应激性机械性损伤。第一阶段训练后晨起血清CK值为162±120.3 U/L,第二阶段训练后晨起,血清CK值为171.13±42.6 U/L,较第一阶段继续升高;第三阶段训练后晨起血清CK值为139.25±51.25 U/L,较第二阶段明显下降;赛后血清CK值为94.88±43.09 U/L,呈明显下降趋势,并与赛前集训第二、第三阶段训练后晨起呈显著差异(p<0.05),表明女子散打运动员赛后身体机能恢复较好。(见图3)
3.2 女子散打运动员比赛前后Hb、BU、CK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Hb与BU呈高度负相关(r=-0.70,p<0.01);BU与血清CK呈中度正相关(r=0.55,p<0.01)。
血红蛋白与血尿素呈高度负相关(r=-0.70,p<0.01),表明当血红蛋白值降低时,血尿素值升高。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越大,血液中尿素氮的浓度越高。当运动量或强度过大,超过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时,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剧,脱下的氨基增加,尿素生成量随之增加,并大于肾脏的排泄量,致使血液中尿素积累上升而表现出机能状态的下降。(见图4)
注:**表示P<0.01,存在非常显著差异;﹡表示P<0.05,存在显著差异。
血尿素与血清CK呈中度正相关(r=0.53,p<0.01),当运动员进行运动超过30分钟后,运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骨骼肌内能量平衡遭到破坏,促进氨基酸、蛋白质参与分解供能,血尿素升高。然而,无论大强度还是小强度的训练都会使血清CK值活性增加,但一般大强度训练下CK活性增加幅度高于小强度,运动后血清CK活性与时间长短呈正相关,不同的运动方式,血清CK的活性变化不同,对抗性运动项目,运动后血清CK的活性要高于非对抗性运动项目,散打属于高对抗性运动,因此运动后对血清CK活性水平影响更明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血红蛋白值呈现下降后上升趋势,赛后回升明显,与赛前集训期间呈显著差异(p<0.05),表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恢复较好。
(2)血尿素值呈现上升后下降趋势,比赛前后各阶段测试BU值处于正常范围内。
(3)血清CK值呈现上升后下降趋势,赛后血清CK值呈明显下降趋势,并与赛前集训第二、第三阶段训练后晨起呈显著差异(p<0.05),表明女子散打运动员赛后身体机能恢复较好。
(4)血红蛋白与血尿素呈高度负相关,血尿素与血清CK呈中度正相关。
4.2 建议
可将血液指标与部分心理指标结合使用监控运动员机体疲劳状态。
参考文献
[1]范运祥,等主编.体育运动负荷控制与测评[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2-253.
[2]冯连世,等.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5-63.
[3]赵光圣,郭玉成,等.国家武术散打队运动员2006年冬训期间的训练监控与机能评定[J].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7:277-278.
[4]赵光圣,郑海娟,郭玉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的评定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