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项目

2024-07-05

散打项目(精选10篇)

散打项目 篇1

摘要: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 对散打产生的根源、社会背景及其定义进行了探讨, 发现人们对散打的认识定位是制约其发展与推广的重要因素, 因为过去三十余年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围绕竞技散打这一狭窄领域而展开, 其目的在于形成一项能与国际接轨的搏击项目, 而对散打项目的普适性考虑较少, 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条件的人群的需要, 同时竞技散打不能反映出散打运动所应包括的所有内容和表现形式, 限制了散打运动多种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不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与推广。因此, 文章对武术散打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定位, 在逻辑学的原理下, 提出了“大散打”的概念, 并初步建立了“大散打”的框架结构。

关键词:散打,概念,竞技散打

1 问题的提出

自中国武术散打于1979年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开始进行试点至今, 已经经历32个年头,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国内外都形成了良好影响和发展态势, 到2008年为止开展散打运动的国家和地区已达70多个, 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在重庆和广东成功举办的“中泰对抗赛”, 不仅向世人展现了武术散打的魅力, 同时也使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得以激发, 增加了人们的认同感, 给散打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任何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和困惑, 散打当然也不例外。当人们以满怀的热情去习练散打之时, 不免会发现, 竞技散打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 身体对抗过于激烈而望而却步。对此, 我们不得不反观武术散打的发展, 武术散打在几代人的努力与探索中得到了快速成长, 为武术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现在的散打并没有迈出竞技这一狭小的空间, 依然属于小数人的运动, 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条件的各类人群的需求。况且作为武术格斗项目代表的武术散打, 由于竞技比赛的需要, 对击打部位 (后脑、颈和裆部) 和击打方法 (头、肘、膝法进攻及拿法) 都作了限定, 不能反映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技法丰富多样的全貌, 因而泯灭了武术散打本身所应具有多种功能和属性, 不利于自身的普及和健康发展。因此, 我们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难道我们日常看到竞技散打就是散打应该具有的全貌吗?竞技散打在散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从新认识和定位武术散打?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不仅可以破解散打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迷惑, 也将为散打的未来发展指明道路。

2 问题的探究

竞技散打的快速发展, 不仅为对武术只有套路演练而无技击的歪曲认识 (主要指国外) 正了身, 也为武术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继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武术散打的内容和价值功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竞技散打作为武术散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内容和价值功能方面具有局限性, 不能完全表现或代表武术散打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全部价值功能, 所以普适性欠佳, 不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身体条件的需要, 很难形成强大的群众基础, 因而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 于武术散打的发展和大众化不利。但究其原因不在竞技散打本身, 而在我们对散打运动的认识和定位上, 因为认识和定位是研究和探索展开的逻辑起点, 引导着人们努力的方向, 所以, 在展开研究之前, 首先就要弄清楚对现存散打运动的认识和定位。

2.1 竞技散打产生的背景

2.1.1 竞技散打产生的根源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历史长河中深受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影响, 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各种拳种, 俗称“十八般武艺”。据史料考证, “白打”或称“手搏”就是“十八般武艺”中的最后“一艺”, 是徒手进行的、两两相当的踢、打、摔、拿的各种技法的总称。这些技术都是实战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历代先辈的智慧结晶。由于这些技术源于实战, 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的搏杀能力, 以致死、致残或是让对方失去战斗能力从而保全自己为目的的, 所以这些技术具有鲜明的实战特征, 即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方法、进攻最致命的部位, 以最小的代价给对手最大的打击。所以人们在习练过程中不但可以强健体魄、磨练意志, 而且可以提高个人防身自卫能力, 形成超人的搏杀技能, 进而可以凭借这种技能奔赴杀场, 报效国家, 实现个人的价值与理想, 这也是传统武术在冷兵器时代的主要价值体现之一。

竞技武术散打是一个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其前身就是传统武术中的徒手格斗技术, 即“白打”。在比赛中运用的踢、打、摔的各种技法便是对各种传统拳法中实用技术与特长技术的具体概括与总结, 是对传统武术徒手技术辨证的扬弃。现代竞技散打作为一个体育项目, 必须以保护运动员的人身安全为前提, 在继承传统武术中“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术特点的同时, 又限制了那些致死致残技术的应用。但作为一个竞技项目, 充分挖掘人体的竞技能力, 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其主要目的和显著特征, 身体对抗异常激烈, 不利于大众化的推广。

2.1.2 竞技散打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会上,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 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在加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同时, 也使中国的方方面面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武术也同样受到冲击。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唯技击论的影响, 中国传统武术只剩下套路比赛, 其中含有的技击本质被不断的弱化, 以至在世界上形成了对传统武术的偏颇认识, 特别是西方体育强国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是“花拳秀腿”, 不具有技击性, 这无疑是对传统武术的否定, 不利于武术的传播与继承。此外, 武术的技击本质决定了武术要走出国门, 到更广阔得空间去发展就必须与世界其他格斗项目接轨, 提供与其它格斗项目相互交流的平台, 于是, 1979年在原国家体委的领导下, 开始对武术散打进行试点工作 (试点分别设在浙江、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 。由于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与影响, 散打的发展模式几乎完全照搬了西方搏击类项目的发展模式, 完全建立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体系之下。从其发展目的来看, 现代竞技散打的产生和发展目的是为了成为一项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搏击竞技项目, 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华武术的魅力, 从而促进武术的传播与继承。所以, 竞技体育所应具有的所有特征都必须在竞技散打中反映出来, 竞技散打体系的建立必须完全符合竞技体育项目的特点。可以说竞技散打是中西方文化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是中国传统武术技法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2.2 散打定义的历史沿革与分析

定义或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概括, 不仅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也反映了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定位和认识, 引导着日后的研究和努力方向。对于散打的定义最早见于在1988年编订的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和全国武术训练教材 (上册) 中, 前者把散打定义为: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肯定了散打的竞技体育属性和技击对抗的本质, 没有提及散打的外延;后者把散打定义为: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使用踢、打、摔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格斗运动, 突出了散打的技击本质, 但未提及散打项目的竞技体育属性及其外延;1990年编订的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 (上册) 将散打的定义为:散手, 又称散打, 武术搏斗运动的项目之一。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使用踢、打、摔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徒手搏斗项目, 突出了散打徒手技击对抗的本质, 并对其外延———武术搏击运动进行了表述, 但未涉及体育属性的论述;在1996年编订的体育院校函授教材《武术》中人为:散打是两人在8米见方的台上, 依一定规则, 用任何技术流派的踢、打、快摔技法, 斗智, 而互相攻防以求战胜对方的对抗性搏击运动, 不仅肯定了散打技击本质, 也对散打表现的外部特征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在2000年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 (专科起点) 本科教材《武术》一书中散打的定义为:散打, 又称散手, 古称手博、白打等, 由于徒手相搏相角的运动形式在台子上进行, 又称“打擂台”。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快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赛项目, 肯定了散打的竞技体育属性和技击对抗的本质, 同时也对古时相应的徒手搏击项目进行了表述;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专项训练———武术运动》一书中散打的定义为:散打, 在过去称散手, 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防守等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肯定了散打的竞技体育属性和技击对抗的本质;2004年编订的《现代散打跆拳道柔道》认为: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规则的要求, 运用各流派的踢、打、摔等技术, 进行斗智、较技的一种徒手对抗性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 肯定了散打的竞技体育属性和徒手对抗的本质;2004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 (下册) 把散打定义为: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它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肯定了散打项目的竞技体育属性和徒手对抗的技击本质, 但仍然没有突破竞技散打这一狭窄空间。

总结以上的各种定义, 可以得出: (1) 上述各种定义都突出了散打的技击对抗的本质, 并认为散打是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的搏斗运动或竞技项目, 即只是对竞技散打的定义描述。 (2) 这些定义把散打限制在了竞技体育项目这一狭小领域之内, 限制了武术散打的内容和功能价值, 不利于武术散打的进一步的发展和继承。

2.3 小结

从竞技武术散产生的根源来看, 竞技散打的各种技术来源于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徒手格斗技术, 出于对运动员的保护和比赛量化评判的考虑, 竞赛规则明确规定了禁用的方法 (用头、肘、膝进攻) 和禁止击打的部位 (后脑、颈和裆部) , 限制了“拿”法等反关节技术的应用, 很难表现出“以巧取胜”的传统武术理念;拳套的佩戴在保护运动员的同时, 也限制了各种手法的应用, 这些规定虽然有利于散打的竞技化发展, 但对武术的传承不利, 说明散打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必须走出“竞技”这一下小的领域, 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

从竞技散打产生的社会背景出发, 散打是作为一种能与世界其它搏击项目接轨的运动项目而应运而生的, 几乎完全照搬了西方搏击项目和泰拳的竞赛体制, 崇尚更快、更强的剧烈的身体对抗, 不仅没有表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武术特色, 更不利于其在普通人群中的普及。

定义是研究一切事物的逻辑起点, 规定和约束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影响着人们的定位和认识。通过对近30年的有关武术散打的定义可以看出, 所有的定义都是围绕竞技而下的, 把散打的定位限定在了“竞技”的狭小空间里, 各种科学研究几乎都围绕竞技这一圆点而展开, 限制了武术散打研究的广度和空间, 与其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不利。

3“大散打”概念及建构的提出

3.1 提出“大散打”概念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说过“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矛盾, 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 事物才能进一步发展, 逐步走向完善。散打在发展过程遇到的种种问题, 也是散打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 这些问题解决, 有利于推动散打运动的快速发展。通过资料显示, 我们发现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散打的定位上, 仅限于竞技散打这一块内容, 不能囊括和反映出武术散打所应具有的全部内容, 所以要澄清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对散打进行从新认识, 而定义是研究和分析事物的逻辑起点, 决定着我们对散打的定位和把握, 所以, 给出散打运动的新定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3.2“大散打”概念及其组成

按照逻辑学的原理, 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是“属加种差”所谓“属”, 指的是被定义概念的临近属概念, 即与它最近的属概念。“种差”指的是被定义概念与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也就是只有该事物有而其他事物没有的属性, 即本质属性。按照这种定义方法, 散打的临近属概念是传统武术。所以, 我们不妨把武术散打 (大散打) 定义为:它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两人或多人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拿等攻击技法和格、挡、抱等防守方法进行搏斗, 以达到制胜、制服对方为目的的徒手对抗类项目。之所以把武术散打称为“大散打” (后面都用此概念) , 是相对于以往的竞技散打来论述的, 其内容、作用以及表现形式远多于竞技散打这一块内容。根据“大散打”的不同作用和目的及所适应的人群和表现形式可以把其分为:竞技散打、实用散打和健身散打 (或称大众散打) , 其项目构成见图1。

3.2.1 竞技散打

竞技散打由常规性竞技散打和全方位竞技散打组成, 它们是散打运动重要组成部分, 常规性竞技散打是指现存的竞技散打, 即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格、挡、抱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其显著特征就是两名运动员在台上裁判员的组织下, 在擂台上运用竞赛规则所允许的技术进行级别相同的斗智斗勇的比赛。根据比赛性质不同, 常规性竞技散打又可分为商业性 (如“散打王争霸赛”等) 和非商业性 (如世锦赛、全国锦标赛等) 两种形式, 商业性性质的比赛赛制比较灵活多样, 能够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而非商业性的比赛赛制相对固定单一, 能够促进我国散打竞技水平的稳步提高。无论那种赛制, 运动员比赛时所使用的技术都大体相同, 主要以各种拳法、腿法、快摔技法以及格、挡、抱等防守技术为主 (商业性比赛有时允许运动员可以用膝进攻) 。

全方位竞技散打是指综合格斗, 它是竞技散打发展的必然趋势。之所以把综合格斗称为全方位的竞技散打, 是因为它将打破常规性竞技散打的技、战术体系, 把“拿”法及地战 (倒地后进行搏斗的各种技术方法) 纳入到竞技比赛的技术体系之中, 与真实搏杀更加接近。虽然, 在现存的竞技散打体系中, 综合格斗还属于新鲜事物, 其技、战术和竞赛体系还未发展起来, 但种种迹象表明它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能为武术散打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专家们认为, 综合格斗较为全面的继承了武术的徒手格斗技术, 能够很好的体现中华武术“以巧生拙”、“以弱胜强”的技击理念, 并认为在比赛中运动员应统一着装, 护具则仅保留护裆和护齿, 并佩戴分指手套以利于“拿”法的运用, 竞赛规则可以参考美国MMA的规则而制定。

竞技散打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一部分, 首先要保证运动员的健康与安全, 所以在比赛中不但设有禁止击打部位 (后脑、颈部和裆部) 和禁止使用的方法 (头、肘、膝和反关节动作等, 综合格斗会逐步放开) , 而且运动员还穿戴护头、护齿、护胸、护裆 (综合格斗只保留拳套、护齿和护裆, 商业性比赛有时只保留拳套、护齿和护裆) 等护具以保证运动员的安全。此外, 还设有台上裁判员, 对比赛进行有效的控制, 不仅可以随时对场上出现的各种危险进行人为控制, 以保证运动员的安全, 而且还可以调控比赛的节奏, 增加比赛的激烈性, 提高观赏性。

3.2.2 实用散打

实用散打是散打运动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两人或多人在对抗中不加任何限制的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拿等各种徒手技术, 以最有效的方式制服 (甚至致死致残等) 或使对方失去战斗能力的搏击类项目。实用散打的对抗形式不固定, 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 但这些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用性强, 在格斗中不加任何限制, 以最快、最猛烈、最有效的招数去击打敌人 (对手) 的最薄弱的部位,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战斗或使敌人失去战斗能力, 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和战斗力。

实用散打是中华武术各种实用技术的结晶, 是武术技击本质的突出表现, 其技术内容比竞技散打广泛得多, 越是能对身体造成重大伤害的技术越得到提倡, 其中不乏阴招、狠招等。武术中的实用技术是在几千年军事和战争的实践中被逐步总结下来的, 其内容十分繁杂, 所以实用散打的内容不能等同于武术中的实用技术, 而是从中吸取一部分简洁实用的技术作为练习的主要手段, 通过这些技术内容的练习可以提高个人及集体的战斗能力, 因而是军队、武警、公安及安保等部门的必修课程。此外, 源于军警实用散打技术的防身术 (女子防身术) , 是近年来军警院校针对女性学员开展的寓自卫防身和健身为一体的实用课程, 是对实用散打技术的精炼。由于女性不同的生理特征而使她们处于弱势, 在遇到歹徒并与之搏斗之时, 必须以最直接的方式、最快的速度给对方造成最大、最有效的伤害, 才能制服对方或为自己逃脱争取时间从而保护自己, 所以女子防身术的技术无不体现着“快”、“巧”、“狠”、“准”的特征和“以巧取胜”的技击理念。

3.2.3 健身散打或大众散打

健身散打或称大众散打是散打运动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拿、格、挡、抱等各种徒手技术进行缓和的攻防练习, 以增进健康和获得一定的攻防技击能力为目的运动项目。其显著特征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缓和的攻防对抗。

大众散打作为健身项目或是一种锻炼手段, 由演练性散打、限制性的散打对抗、防身术和限制性的综合格斗组成, 它既不像竞技散打那样对抗激烈, 也不像实用散打那样一味的突出实用性, 而是以锻炼身体和增加自信心为主要目的, 练习和对抗形式可以不固定, 练习者在练习对抗时可以按年龄、性别、体重、练习时间和运动等级或段位等不同标准进行分配, 而且在对抗练习中根据练习者的不同情况可选择是否穿戴护具以及商定使用的技术 (如只使用拳法或腿法等) 和击打的部位 (如只能进攻躯干或大腿等) 。规则可采用击中后立刻停下来计分后再开始比赛 (即点到为止) , 不能连续击中;也可采用“半接触式” (即轻打) 或“不接触式” (即空击) 的对抗形式。大众散打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是一种缓和的对抗, 不仅减少了受伤的可能性, 而且减轻了练习者的心理压力, 因此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性别的人们进行练习, 让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体验到散打对抗的乐趣。

4 结语

科学总是不断否定自己, 推翻旧的认识。武术的发展史, 就是一部破旧立新的创造史, 这也是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规律具体表现。实践告诉我们, 必须以竞技散打为龙头, 各种形式的散打全面发展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时代的要求。“大散打”概念及项目构成的提出, 有利于人们对武术散打进行从新的认识和定位, 有利于散打的普及和推广。由于“大散打”概念及项目构成刚被提出, 难免存在不足和缺陷, 需要在日后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步完善。

散打柔韧素质训练 篇2

经过多年实践,我总结出了一套寓教于乐的训练法:音乐训练法、两轻一重训练法、热水浴训练法和引诱训练法。

音乐训练法:训练如欢快舞蹈,随着音乐节拍一边跳动一边拧腰、活背、转髋、翻膝等。训练过程中,每个人虽然汗流浃背,但却不感到累。

两轻一重训练法:不论是压腿、拉肩还是下腰,我讲究两次轻一次重训练,使韧带劳逸结合,防止韧带拉伤。如正压腿时我喊口令“1”、“2”、“3”,“1、2”就是放松胜轻压,“3”就是重压。对初学者我反对强制性训练,因为一旦受伤将前功尽弃。

热水浴训练法:一次,我一个人在浴池里泡了很长时间,温热的水使我全身放松,消除了一天训练的疲劳。我突发奇想,在浴池里劈叉很容易下到了底而且毫不疼痛——身体在热水中泡一段时间,根据热胀的原理,你的韧带会自然伸长、放松。年龄偏大的武术爱好者不妨试一试。

引诱训练法:引诱训练是气功中的一种,我常把弟子们带到空旷安静之处,让他们全身放松静静地进入气功状态然后指导他们做柔韧训练,此功是我根据瑜珈改编而成的。学员会随着我的口令做大强度撕拉动作而不知疼痛和劳累。此功很难用笔叙述清楚,只能在教练亲自指导下才有效。

下面我们介绍形式练习。

1.压肩:面对一定高度的台子站立,距离一大步,两脚分开略宽于肩;两手扶台,上体前俯(挺胸、塌腰,收骨宽)并做下振压肩动作。

2.弓步压腿:右腿向前一步,屈膝,左腿伸直绷紧,昂首、挺胸,上身向下振压髋关节、大腿。左右交替练习。

3.仆步压腿:两脚左右开立,右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左腿挺膝伸直,成左仆步,用力压左腿内侧。左右交替练习。

4.拔筋:面对一棵树,一脚前掌顶住树根部,双手抱树,整个腿(主要是小腿)向树贴近,主要是为了拉开小腿筋。

5.正压腿:一只脚放在一定高度的台子上,上身正直下压,下压时腹部紧贴大腿,头向脚方向接近,左右交替练习。

6.侧压腿:一只脚放在一定高度的台子上,两腿成90度角,侧身与支撑脚方向一致,下压,左右腿交替练习。

7.竖叉:两手扶地或两臂侧平举,两腿前后分开成直线;右腿内侧着地,左腿前侧着地,挺腰、沉髋、直膝。

8.横叉:两腿分开成“一”字,上身保持中正,不偏任何一脚,双手着地,用力下压。

对武术散打项目制胜规律的研究 篇3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规则的要求, 运用各流派的踢、打、摔等技术, 进行斗志、较技的一种徒手对抗性的现代体育竞赛项目。散打项目的历史悠长, 发端可追溯至上古时代。那是人们为保障自身的生存, 在与自然环境和其他部落的争斗中, 逐渐形成了一种原始的格斗技能。

在散打比赛中, 如果做不到知己知彼, 充分了解对手的风格、特点、击打习惯等行为, 就无法随机应变, 灵活自如的运用擅长的技术和赛前制定的合理战术, 就很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处于被动局面, 丧失对战场的控制权。因此, 如何把握散打项目的制胜规律, 在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就至关重要。

1、散打项目制胜规律的内容

散打项目根据其自身在竞技中的特点, 其竞赛规律包括“快、活、稳、狠、准、全、巧、绝、隐”共九个特点, 每个特点在比赛中都将不同程度制约对手的充分发挥。“快”是指在散打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移动速度快、技术动作快、战术变化快、反应能力快、适应对手技战术快、思维转换快等几个方面。在比赛时间和空间上, 以控制对手为主, 以抑制对手进攻为主, 比赛中抓住得分时机, 准确把握节奏的进度性。“活”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要一味按照赛前既定战术展开实施, 要根据场上情况及时调节实施;同时指运动员在场上要灵活多变, 技术的发挥、变化、连续、协调等能力突出。“稳”指在快节奏的比赛下, 心理要保持稳定、冷静, 技战术的实施要保证稳定, 防止对手的突袭。“狠”指在双方对抗中, 击打要猛, 出手要有力量, 敢于拼搏, 斗志英勇, 以最后的取胜为最终目的。“准”指在快速变化的比赛中, 把握时间能力要准, 击打动作要准、反应判断要准, 以给予对手最大破坏性为目的。“全”是指运动员具有拳、腿、摔的全面技术, 进攻防守全面、战术全面。“巧”指技术动作的发挥不仅要符合运动力学的特征, 而且体现在关键环节的技、战术变化和技、战术实施上。“绝”指运动员要有突出的打法特点或绝招技术, 能再比赛中能够起到主要得分的手段或取胜的拿手动作。表现为运动员的不同技战术风格, 动作简洁、实用、运用熟练、得分突出。“隐”是指动作具有隐蔽性, 能在最短时间内给予实施同时能够起到最大效果。

2、散打项目制胜因素之间的相关联系

2.1、“快”的内涵。在散打项目中, “快”不仅强调移动速度快、技

术动作变化快、战术调整快、观察反应快等自身能力方面, 还要求通过快速观察以抑制对手特长发挥的相对“快”。“快”在整个制胜规律体系中是实施要点, 而活、准、狠、活、巧、绝、隐是“快”的表现。

2.2、“活”是战术变化和技术变化实施的更高层次。

活在比赛中是把握主动权和控制权的中心, 在比赛中根据对手的发挥和自己适应对手技战术的情况, 及时灵活多变, 才能控制比赛节奏, 全面实施自身的技术特点和绝招技术。

2.3、“全”是整个制胜规律体系的基础层次。

全面的技战术才能进行高规格的对抗, 才能进行多变的战术执行。单一的技术打法不仅能够快速被对手以适应, 更会使自己陷入对手的比赛节奏中。因此, 攻防全面的技术, 既要攻中有防, 又要防中等攻。“全”是稳的技术保证, 也是绝的基础保障。

3、影响散打制胜规律的因素分析

竞赛规则的制约作用。制胜规律的实施只有在充分理解项目本身特征和竞赛规则基础下, 才能达到制胜对手的目的。然而制胜规律的实施也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朱瑞琪教授曾讲到“散打规则的制定, 肯定要引导武术散打的训练, 进而引导武术散打的技术发展。规则限制某项技术, 肯定运动员就不会训练这项技术;规则鼓励某项技术, 运动员就会训练这项技术”。竞赛规则的制订是人类根据竞技运动的特点和人类社会行为的规律所制订的规范竞赛中行为规范的规则。竞赛规则对散打制胜规律的约束主要体现在时间限制、场地、限制性攻击及各种评分方法等。

4、结语

散打项目作为通常格斗对抗性项目, 集中表现在比赛双方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在对抗过程中, 充分认识项目的制胜规律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战术发挥及战术调整都将大有益处。因此, 依据散打制胜因素和规律的要求进行训练和比赛, 把握运动员各水平层次各因素的规律特征, 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将有助于最大限度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摘要:散打运动经过近30年的总结、发展和创新, 已经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特色的品牌体育项目, 它本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已成为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的一支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然而随着项目的发展和受关注程度的增加, 我国在这个项目上的优势正在逐渐受到欧美及亚洲等国家强手的挑战, 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散打项目内在的制胜原理, 能有效的为散打的选材、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武术散打,制胜因素,制胜规律

参考文献

[1]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人民出版社, 1998, 6.

散打——速度至上 篇4

速度训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动作频率、位移速度等几方面,其中最关键的是动作速度。那么,怎样进行速度训练呢?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运动员以实战姿势站立,教练员用“击拳”或“击靶”等词语做信号,运动员听到信号后,马上发拳或发腿;或教练持靶,运动员按不同的靶位以拳或腿快速击打。

2.教练员手持手靶或脚靶,在体侧或体后,运动员原地准备。教练员突然举起靶,运动员用最快的速度去击打。教练员有时举手靶,有时举脚靶,靶的方向与高度不定,运动员根据靶的方向、位置快速做出反应,同时调整距离、角度,快速击打。

3.运动员手持哑铃,做冲拳练习或穿重护具(如重拳套、护腿),或负重快速蹲起。以上练习要由重到轻,最后不用护具或负重,进行空击。如第一组练习时,手持10千克的哑铃以最快速度做冲拳练习;第二组练习时,手持6千克的哑铃做快速冲拳练习;第三组练习时,手持3千克的哑铃做快速冲拳练习;第四组练习时,不用哑铃进行快速空击练习。

散打项目 篇5

关键词:散打,可持续发展,思考

1、前言

散打在我国古代被称为相搏、手搏、技击等。散打就是两人徒手面对面地打斗。散打是中国武术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 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为主要进攻手段并且涵盖还有防守、步法等技术。1979 年散手在我国成为竞技的比赛项目。 散打由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技击项目逐渐发展起来称为现代武术技击项目。 在对抗过程中, 选手不仅可以用手、脚进行攻击和防守, 还可以利用各种摔跤方法将对手摔倒。尤其是近些年来, 散打与泰拳等项目进行交流切磋时, 也放宽了对膝、肘击打的限制, 引进了更多进攻手段。现如今, 武术散打不仅成为教学训练的项目, 也成为了娱乐电视比赛的新宠, 散打比赛越激烈, 观众越喜爱, 因此散打项目也广为武术爱好者的喜爱。我国武术散打在全国高校的普及率并不高, 由于该项目需要大型武术场馆, 并且比赛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散打项目在小高校的发展还需要探索。 虽然散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但是在我国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散打项目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皮散打运动作为一门课程在高校得到初步的尝试, 对于散打在高校的普及进行一定的尝试, 也为该项目的推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散打项目发展近况

散打项目经过不断发展和改革, 已经逐渐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武术项目, 它不仅借鉴拳击、摔跤等项目竞赛形式和技术, 比赛规则也不断与国际比赛标准接轨。近些年, 散打与国际上其它对抗格斗型项目进行了交流, 切磋技艺, 取长补短。 研究显示, 仅在2002 年, 中国散打与泰国泰拳就在北京、广州、澳门、曼谷举行了四场争霸赛。 中国散打运动员还与美国职业拳击选手进行了多次技术切磋。散打已经正式成为亚运会比赛项目, 世界上已有80 多个国家开展了散打运动。

3、散打项目在高校发展的存在的因素

3.1、散打运动经过20 多年的试点、改革、创新和发展, 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战术体系和理论框架

近几年来, 散打项目不仅规范了战术技术、并改革了竞赛规则和竞赛制度, 使散打项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散打项目虽然已经已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但是与柔道、跆拳道、拳击这些项目相比, 仍存在许多不足。

3.2、散打项目在发展中的问题

散打运动技术体系还在不断发展, 技术体系并不完善。散打项目体系并不能充分展现中华武术内涵。 散打在训练中格外注重外练筋骨皮, 而对内练一口气的内功修为却往往被忽视。内功劲道的贫乏导致运动员的水平不能更还发挥, 这个弱点在散打比赛中已逐渐显现出来。从发展的角度来讲, 这也可能是中国散打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所遭遇的瓶颈期, 项目难以向深层次发展的根本原因。纵观中国武林, 凡是在武学上有所造诣的名家, 往往都具备深厚内功。所以必须加强散打项目的内外兼修, 这也是完善和发展散打项目的必经之路。

3.3、散打竞赛规则的不足

散打项目竞赛规则的变更是项目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它是一方面可以展现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高低, 同时也决定着散打项目运动技战术的发展方向。散打竞赛规则从1990 年正式出台, 经过了几次修改, 到1998 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实施, 不仅增加了散打运动的观赏性、娱乐性、激烈性, 更使散打项目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虽然目前现行的规则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尤其是散打技术的创新仍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但是我国的规则仍不断从比赛和其他项目中取经, 散打项目除规则本身的限制外, 也可以行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散打技术训练水平仍有很大的提高的空间。 散打技术的现如今的发展方向不仅需要吸收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精华部分, 还需扩大视野, 吸取当今世界同类项目的长处, 洋为中用。

4、散打项目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4.1、散打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作用

散打项目是我国武术的瑰宝,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项目特点, 还可以强身健体、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让学生有一技之长防身, 通过对散打项目的学习和实践, 可以增强身体肌肉力量, 并充分增强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力;尤其在心理方面, 学生学习散打后, 会不气馁, 努力拼搏, 意志品质得到很好的锻炼。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肺活量下降、跑步和跳远成绩下降、体重过重或过轻、近视率剧增。部分大学生生活散漫无规律, 周末和节假日也很少参加体育活动, 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现状堪忧, 国家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大学身体素质的训练。当前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大多数学生娇生惯养,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 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堪一击,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大学生容易自暴自弃, 各大学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 已经发出了警告,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而高校开展户外拓展项目, 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并完善个人人格, 锻炼心理素质。散打项目中智慧和体能相结合, 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严峻的考验, 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学生在机体的鼓励下, 在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 会体会失败和成功, 也会激发自身潜能。

4.2、高校开展散打课程的有利条件

首先, 高校有专业的散打教师进行授课, 这些教师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 专业素质过硬, 他们可以很好的指导教学, 学生通过科学的教学, 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和基础技战术基础;其次;高校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 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散打专项课程进行学习, 也可以在业余时间, 每周抽出1-2 小时进行散打练习, 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 还锻炼了身体;第三, 大学生身体已发育成熟, 心理素质也较好, 他们通过散打的学习和训练, 不仅掌握了技术, 还培养了用于拼搏的品质;最后, 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都很齐备, 尤其是体育院校, 散打项目有着优势, 学生可以专选和选修散打课, 并通过高校的武术散打比赛, 不断提高技术自身水平。散打项目在校园内开展是项目发展的必经之路, 好的项目可以促进高校散打课程的快速普及, 因此加强散打运动代表队建设对于散打课程进一步在高校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散打课程的普遍开展也为运动队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氛围。 因此从学校层面上来说, 应提供建立散打高水平运动队的平台, 通过高水平队伍的建设, 促进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4.3、散打项目在高校中发展的缺陷

散打项目需要有发展构架, 项目的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 项目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多, 如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等等, 而目前散打理论在很多方面的研究是浅显的、片面的, 无法和心理生理的科研衔接起来, 因此发展滞后。高校篮球公共课教学发展实践中, 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公共课目的是让学生健康体育, 教师要采用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 目前高校的篮球教学之所以过于循规蹈矩、整齐划一, 是因为教师根据科学的理论指导, 但实践检验的缺乏, 没有因材施教, 没有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高校的散打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中, 形式与效果、理论与实践没有得到统一, 并不能改变散打教学中的问题, 从而使学校散打教学改革的发展有所延误。

(1) 项目宣传不到位。

通过文献了解关于散打项目在高校中的开展的调查可知,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散打项目认知很少, 笔有的还没听说过或者没见过, 但是通过同学或者老师的介绍, 便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都比较大, 他们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来突破自己, 来提升自己, 他们希望能通过某种途径和方法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由于种种原因, 散打训练课程在高校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 这就直接影响到散打训练课程在湖北高校中的发展。

(2) 学校对项目特征有顾虑。

部分学校领导对高校开展散打教学并不赞同, 主要原因是认为散打运动是拳打脚踢, 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还部分认为当代学生性情浮躁, 行为规范较差, 散打运动可能诱发学生的暴力思想和行为, 容易引发打架、斗殴, 影响学校和个人安全。对散打的不了解和误解, 严重影响散打在高校的发展。高校汇总不做任何宣传, 不举行任何形式的散打比赛, 极大地打击了师生的积极性。

(3) 散打教材针对性差。

查阅27 所高校所用的散打教材, 都是高校武术教师根据多种竞技散打教材内容拼凑而编写的, 目前我们还没有具有普遍指导性意义的适用于高校的散打教材。 自编的散打教材由于缺少仔细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 普遍没能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特点。高校散打教材应突出其教学对象为大学生的特殊性和针对性。 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体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 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

(4) 高校学术基础差。

高校由于缺乏武术师资以及受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 散打课程开展的状况很不理想。对高校进行散打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 是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基本功差, 严重影响散打教学的效果, 这是影响高校散打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5、结论与建议

5.1、完善竞赛模式

现代散打项目的发展应参考奥运会项目有关设项规定, 将不适合的拳法和腿法等技术去除, 限定技术范围, 简化技术种类, 鼓励运动员创新千变万化的拳、腿、快摔组合。散打是竞技体育项目, 相应的规则限度就越大。这是散打项目竞赛的基础, 也是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借鉴已有的成功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 有所创新, 可以丰富皮艇球的课堂形式。如把现行的体验课分为接触体验课和深度体验课, 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打课程的魅力, 由好奇变成喜欢, 具体措施主要是原基础上增加课时, 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技术。与此同时还可以多开展校内各院系之间的比赛互动学习。 用以赛代练的方式让学生更快的了解这项运动, 并积极的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5.2、加强武术散打文化控制

散打项目必须夯实基础, 学校教育中要注意加强武术散打文化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打牢武术散打理论基础,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并形成向高水平运动队输送和培养的模式。同时, 将武术散打项目纳入到学校运动会中, 学生踊跃参与, 并且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对散打项目进行广泛宣传。科学合理地制定散打模式和教学课程, 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营造轻松愉快教学的氛围, 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散打教学中侧重以人为本, 强调素质教育和健康意识, 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 有针对性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健康第一”、作为其指导思想, 作为一种文化普及推广, 贯穿散打教学的始终和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 身体素质、 行为意志、品德品质、思维方式全而教育的全过程。

5.3、加强散打设施投入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虽然全面发展, 但是散打体育项目地位相对较低, 许多学校把增强体质和传授课程为目标, 但是往往忽略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等目标。散打课程的投入也偏低, 普遍器材简陋, 远远不能达到国家的标准, 另外还存在教师数量不足, 许多体育教师不是专职教师, 侵占学校体育场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学校体育经费不足, 都阻碍了学校散打项目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黄璐.对我国竞技健美操发展战略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2]黄璐.对推广篮球街舞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9 (1) .

[3]邓明.高校开展大学生武术散打比赛的可行性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2) .

[4]黄璐.具有中国特色的振兴“三大球”之路——回应刘建和教授的问题[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 (5) .

[5]吴必强.重庆市大学生武术竞赛发展战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6]黄璐.美国篮球梦的轮廓与文化精神——高中篮球、种族与美国梦评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 (2) .

[7]黄璐.权力漩涡与民主的价值———国际足联腐败丑闻的深层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5, (10) .

散打项目 篇6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13年版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为准,并参照2012年和2015年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的各级别运动比赛录像、文字资料,综合两者作为全文研究的对象。

2、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法、逻辑分析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进行。

二、结果与分析

1、新规则对散打技战术的影响

技战术,是散打运动的核心与灵魂。自从2013年新版散打规则出台后,擂台上的散打比赛被注入了全新的血液,整体而言,比赛更为激烈,为了适应比赛规则的变化,运动员在技战术上也做了调整。而本文通过对2012年、2015年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各级别比赛的观察,从拳法、腿法两个方面的技战术出发,进行了整理,得出如下结果:

首先,随着2013新版规则的引入,在拳法技战术上,勾拳这一传统技战术动作的使用率明显下降,而直拳和摆拳这两种主动进攻类拳法技战术使用率则呈大幅度上升的态势,具体来说,2015年的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较2012年相比,勾拳的每场应用率下降30%,而直拳和摆拳的应用率则分别上升35%和50%。其中的主要原因为:新规则中增加了“消极搂抱”的判罚,而勾拳的应用,十分容易造成运动员的搂抱现象。

其次,在腿法技战术上,侧踹腿的使用率显著下降,而鞭腿和正蹬腿的使用率则大幅度上升,具体来说,2015年的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较2012年相比,侧踹腿的每场应用率下降25%,而鞭腿和正蹬腿的每场使用率分别上升40%和60%。其中的主要原因为:新规则的引入,使比赛的观赏性、激烈性增强,侧踹腿由于容易被对方接住使用摔法,引起“先后倒地”问题,造成失分,因此,应用率下降。

2、新规则对训练方法的影响

新规则的引入,增加了很多新的元素,因此,必将对运动员平时的训练带来一些影响,通过对2012和2015年比赛录像的观摩,加之对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相关资料的整理,将相应的影响综述如下:

首先,2013版新规则中,采用了“先后倒地不得分”这一新规,这使得摔法的使用受到了负面影响,因此,很多散打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也逐渐减少了对摔法的投入训练。

其次,由于新规则中,将运动员的消极判罚由8秒改为5秒,无疑大大提升了比赛的节奏,因此,很多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加大了一些KO技术的训练频度,以期在更短的时间内通过KO结束比赛。

再次,新规则对每局净打时间的要求更为精确,这对于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多运动员加大了自身体能的训练频度,以其通过提升自我的体能素养,适应快节奏的新规比赛。

3、新规则对比赛观赏性的影响

散打新规则的启用,对比赛观赏性带来了显著的影响,通过录像观察、文献查阅,将相应的影响总结如下:

首先,新规引入后,散打比赛节奏感变得更加强烈。由于新规中,引入了消极搂抱、先后到地不得分等规则,因此,运动员在现场比赛时,会尽可能地降低搂抱和倒地的频率,更多地采用硬碰硬、拳拳到肉的策略进行比赛,这无疑提升了比赛现场的节奏感、进攻性,如此一来,比赛也变得更加具有观赏性。

其次,新规引入后,散打比赛激烈性变得更加强烈。新规则中,增加了很多促进比赛激烈性的元素,例如,“最终比赛结果双方运动员得分一样时,另一方进攻次数多为胜出者”、“5秒没进攻罚分”等,为适应上述规则,比赛双方运动员必须要采取短、频、快的技战术,组织犀利的腿法、拳法,尽可能地以KO的方式结束比赛,这也无疑增加了比赛的激烈性。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2013版散打新规则的启用,使得散打拳法、腿法等技术的应用率大大增加,摔法的应用率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因此,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必将增加拳法、腿法的训练强度和频度,适当降低摔法的训练频度,而上述变化,都显示出运动员适应新规的素养。

第二,2013版新规的启用,增加了很多对消极比赛的惩处项目,因此,比赛的节奏感、激烈性大大提升,运动员也加大了比赛中使用重击、快摔等技战术的频率,以期通过KO在短时间内结束比赛。

第三,2013版新规的启用,完善了我国散打比赛的规则,必将促使比赛向更为公正、公平、公开、严肃的方向发展。

2、建议

第一,为使现有的散打比赛规则更加完善,国家体育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散打技战术的评判标准,使散打的主要技术——拳法、腿法和摔法的比赛应用更加均衡,如此一来,也能使运动员的综合技战术水平得到提升。

第二,为适应比赛新规,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结合规则,为每一名运动员制定科学的训练机会,针对运动员的特征,为其选定合适的训练策略,加强高鞭腿击头、转身性腿法、快摔技术的训练,让运动员掌握更为过硬的快速比赛技能,为增加比赛的激烈性、节奏性奠定基础。

第三,加强对运动员有关新规则的理论培训和学习,在平时的训练之余,各级体校,专业散打队伍应为运动员提供全面,充足的散打新规理论培训和学习机会,例如,规则理论讲座学习、散打比赛录像观摩学习等,让运动员掌握扎实的规则理论,从而为他们更好地投入实践训练奠定基础。

摘要:散打是我国体育竞技项目中的代表运动,近年来,为使散打运动更为优化,我国体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新规则。本文着重采用文献查阅、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了新规则的应用对散打技战术、比赛观赏性以及运动员训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新规则变化,散打运动发展应做出的变革,以期为我国散打竞技运动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散打新规则,技战术,比赛观赏性,训练方法,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少杰,杨少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演进透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1(5):17-18.

[2]叶冬清.散打规则的变化对散打战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3.

[3]王清.散打规则的修改对战术发展影响的研究[J].武魂,2013(7):33-34.

[4]李莉.新散打竞赛规则的变化对散打摔法技术影响的探究[D].成都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3.

散打项目 篇7

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散打部对2004年以来所执行的散打竞赛规则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1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 (试用) 出台, 并在2011年全国男子散打锦标赛上实施。不难看出每一次规则的修改都对散打运动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起到导向作用, 散打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散打规则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因此, 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规则的精神以及对散打技术的发展方向的影响, 是未来赢得比赛的关键。新规则的出台对技术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它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原则。本文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研究新规则对技术运用的影响, 并为散打规则进一步完善和各运动队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提供依据和参考, 以促进散打运动向民间普及和向有激烈对抗性的高强度竞技比赛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2004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和2011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 (试行) 的阅读以及重点分析研究。

2.2 录像分析法。

通过观看2011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进入前16强的主要比赛录像, 对比赛中运动员运用的散打技战术进行分析和统计。

2.3 专家咨询法。

访问咨询河南省国家级和国家一级散打裁判员、教练员和研究人员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试行新规则主要内容以及变化情况

3.1.1 使用方法的改变。

在2011新《武术散打竞赛规则》 (试行) 中增加了“可用方法”这一条款。即“使用武术的各种拳法、腿法和摔法”。作为“可用方法”在2004年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中并没有出现, 但在得1分的标准中第一项, 是这样写的:“用手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部位得1分。”现修改为“用拳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部位得1分”。从武术的理论解释“手法”和“拳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手法是指“上肢臂不得运行”, 而拳法是指“腕关节以下的拳, 包括拳心、拳背、拳轮的运用”, 所以理解“拳法”应该是只能用“腕关节以下部位的拳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部位得1分”。反之, 如果用“前臂” (除肘外) 的部位击打对方是不能得分的。但允许使用, 不属于犯规动作。使用方法的制定对运动员的技术细腻程度是一个制约。拳法的集中效果要比手法明显得多,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运动员的技术含量, 也增高了比赛的观赏性。

3.1.2 得分标准的改进。

新规则中取消了后倒地者得1分的得分规则, 意味着运动员在使用摔法或用踢打动作攻击对方而造成的双方先后倒地时, 或者主动使用倒地动作击倒对方而不能顺势站立者均为无效动作, 没有得分效果, 但对踢打动作的得分不影响。“先后倒地, 后倒地者得1分”的规定是2004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得1分中的一项得分方法, 作为主要得分标准, 从2004年规则制定以来, 拳腿借冲力使用摔法的组合技术被运动员形成了主要的进攻手段。散打是一项以点数多少来判定胜负的体育运动, 任何一个得分标准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场上裁判来说, 取消了先后倒地的手势动作, 让整个比赛更加容易让观众看懂。

3.1.3 胜负判定的改变。

在散打淘汰赛中, 关于每局的胜负评定采取了没有“平局 (牌) ”的办法, 在原《规则》中, 对每局的胜负评定条款之4中规定“一局比赛中, 双方出现平局时, 按本局受警告、劝告少者, 当天体重轻者的顺序评定胜负, 如上述三种情况仍相同, 则为平局”。现修改为:边裁判员不允许举“平局 (牌) ”, 如果在每局的比赛结束时, 若双方运动员的得分相等, 在3秒时间内, 边裁判员根据该运动员“主动进攻技术强者”决定胜者。取消了原规则的胜负评定。针对当前散打比赛的“不激烈、打法消极”的现象, 应该鼓励运动员积极主动进攻。因此, 当出现双方运动员的比赛相等时, 根据运动员在场上积极主动, 不消极、不怕打, 意志顽强的作风评定胜负。这对促进当前散打比赛的激烈程度是有积极意义的。

3.1.4 规则中修改的其他内容。

从表一所显示的内容来看, 新规则在一步步地规范和完整、合理化, 同时对提高比赛的观赏性作出了相应的要求。

3.2 试行新规则下散打运动员的技术使用

踢、打、摔作为散打技术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比赛中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作用。通过对2011年全国男子散打锦标赛的统计 (见表二) , 从表二可以看出, 新规则的实施, 使得拳法和腿法使用比例明显增加, 其中腿法更为明显, 这与依据不同的动作产生的不同的分值, 按各自不同的分值累计相加得分的规则密切相关。由于可以进行有效的相互击打, 运动员在比赛中加强了拳腿组合的有效运用。摔法作为散打的一项特色得分技术在比赛中运用比例一直较高, 从统计结果来看, 摔法 (接腿摔、搂抱摔) 的运用比例分别为26.6%。新规则对消极搂抱的重新定义使得搂抱摔运用比例的减少和接腿摔运用比例的增加, 使散打比赛的观赏性明显得到提高。

3.3 试行新规则实施后的散打技战术发展走向

试行新规则对取消先后到地、判定平局, 以及重新界定了消极搂抱的内容使运动员之间的对抗更加激烈。使用同一个动作产生分值不同的效果, 使运动员形成只有重拳、重腿才是主动进攻对方得分的有效途径。在激烈的对抗中, 选手的抗击力较弱直接影响到被击中后的技战术的发挥, 严重的甚至失去继续比赛的能力。因此, 为了适应更加剧烈的对抗, 在进行攻击力训练的同时, 还应进行专门的抗击打能力练习, 重视体能训练, 强大攻击力和抗击打能力是每位散打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在试行新规则实施后, 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拳法、中高腿法的技术运用, 先后倒地的规则取消, 使运动员敢于做主动到底的摔法, 同时也很好地限制了消极搂抱和搂抱摔的运用, 也提高了接腿摔技术的运用比例, 在大大提高了散打比赛的精彩激烈程度。

4.2 场裁的判分“公开墙上”, 有利于宣传散打这项运动的有关专业知识, 对裁判队伍要求也更高, 这充分显示出新试行的规则更加规范、合理、全面、简洁。

4.3 散打技战术的发展趋势是技术全面、立体进攻、简洁实用、有效击打。

4.4 散打运动员在注重单个技术动作技术细节, 提高攻击力和抗击打能力的同时, 也加强拳腿摔组合技术的运用。同时, 建议对散打竞赛规则的下擂定义作进一步修改, 以提高散打比赛的观赏性。

摘要:散打规则作为评定散打比赛胜负的准则, 经历了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从规则的修改变化中能看出, 技术发展与竞赛规则的相互制约关系十分明显。规则是技术发展的指南, 是竞赛的准则和杠杆, 具有导向作用, 技术的发展又促进规则的不断完善。文章通过对散打新旧规则的对比分析, 探讨2011年新规则 (试行) 的变化对散打技战术发展演变的影响。把握准新规则的精神, 掌握好散打技战术的发展方向, 对散打科学化训练和比赛、发展散打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散打,技术,新规则,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士英.武术散打裁判必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2]朱瑞琪.规则把握散打运动大趋势[J].第一届散打世界杯专刊, 2002, (7) .

[3]姜国存.散手竞赛规则刍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3) .

散打项目 篇8

1、大学生散打专业与非专业的比较分析

1.1、身体素 质不同

身体素质通常是指人提肌肉活动的能力, 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一般包括柔韧、速度、耐力、力量、协调、灵敏等素质。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是与后天的营养及锻炼更是密不可分。 专业散打运动员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非常的全面, 对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的综合素质要求都要高于平常人。由于专业散打训练运动员长期的对身体各项素质进行针对性的大强度训练, 使得专业运动员身体素质要远远好于, 日常生活锻炼较少, 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的普通大学生。

1.2、心理素 质不同

所谓“心理素质”, 通俗地说就是指人在特定情况下面对所发生的事情对自我心理的调适, 即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的调适及承受能力的强弱即心理素质的好坏, 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发挥至关重要。散打运动是一项非常强的对抗性项目, 对运动员本身的体力以及意志力要求都非常高, 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会遇到各种超乎想象的困难, 这就需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勇敢的进取精神、强烈的取胜欲望坚定地获胜信心。专业散打运动员经常出入一些公众性的比赛当中, 再加上平常的针对性训练使得心理素质都相对优于平常人。

1.3、训练目 的不同

学生学习散打的目的不同, 对于专业散打运动员来说散打训练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工作方向, 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一个好的比赛成绩等。而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是片面的, 有的是为了强身健体, 有的是为了学习格斗技能, 有的纯粹就是为了好奇或是想通过练习散打让自己增强自信心, 改变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胆小懦弱的心里, 或者是单纯的想让自己的身体形态更好等。

2、普通大学生散打的素质训练

2.1、速度素 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的快速移动的能力, 一般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 而在散打运动当中三者是综合表现出来的, 其特点是在瞬悉万变的比赛中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来进行有效的进攻与防守。由于普通大学生日常的锻炼较少, 并且没有经历过专门的针对性训练, 他们的速度在散打动作当中表现为, 出拳出腿动作缓慢, 由于动作的缓慢造成进攻以及防守的时机错失, 使得所学习的格斗技术失去了它本身的一个技击性。所以在对训练的时候速度训练应放在运动员兴奋性高的时候, 多以步伐移动, 快速打靶练习为主, 同时在练习速度训练的时候强度不易过大, 要有充分的间歇时间, 还要注意肌肉的放松练习。

2.2、耐力素 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的保持特定的运动负荷的能力。在散打运动当中对散打的耐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在比赛中运动员往往是在第一局比赛中有非常好的精力, 而到第二局由于运动员的精神高度集中与体力的大强度消耗, 恰好往往在第二局和第三局的比赛中是致胜的关键。针对耐力应该让运动员进行长时间的动作练习, 要以有氧耐力为基础, 以速度耐力与无氧耐力为主的混合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学员用鼻子呼吸的能力, 通过在耐力训练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员的意志品质, 在克服训练的时候还能有效的增强学员的自信心。

2.3、力量素 质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在肌肉系统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在散打中力量代表着攻击力, 只有绝对的力量才能在对抗中给对手造成有效的打击。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是关键, 由于学员的力量素质相对薄弱, 应在训练前充分的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受伤, 遵循循序渐渐的原则, 使学员针对性的练习, 例如:做俯卧撑时要求两肘关节贴紧自己的肋骨充分的练习自己的肱三头肌, 使的学员在打拳时的力量更大, 但是要在力量性练习完后做充分的放松练习。通过力量的练习增加身体肌肉的维度可以改变学员的身体形态使之更为匀称, 满足了学员对一个匀称身体形态的需求。

2.4、灵敏素 质

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情况下, 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自身动作的能力。在散打运动当中灵敏素质表现在能够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做出合理反应来进行有效的进攻与防守。由于灵敏素质对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要求很高, 在训练是要放在训练的前半部分, 这时候的学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 主要进行一些两人模拟对战的练习, 或者是一两人相互摸肩的游戏来进行训练。

2.5、柔韧素 质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的方向上的运动能力, 以及肌肉的拉伸能力。在散打中柔韧素质的表现也尤为突出, 例如柔韧性不好的学员在踢腿的过程中达不到自己所预判的高度, 或者是自己的腿法与拳法打上去威力不够。在柔韧训练的时候一般都放在最后, 这时候的学员由于前期的训练已经耗费了较大的体力并且身体得到了一个充分的活动, 在最后进行一些韧带的拉伸例如:压肩、压腿、劈叉、体前屈等动作。

3、武德培 养

习武先习德可见武德在习武者们眼中的地位。武德是一种武术道德, 也是一种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 是精神文明的体现, 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境界。在现代物质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年代,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孩子受到家庭的溺爱, 以及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缺乏以及社会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导致学生在观念和道德上产生错位与倾斜。在散打训练中进行武德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散打训练当中武德的培养是贯穿整个训练过程的, 首先在进行散打训练之前教练员都会要求学员行抱拳礼, 这是在武术中最基本的礼仪。在训练过程中学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踢腿动作, 对于学员来说要想动作规范准确, 也是很难的, 在学习的时候要对某一个动作进行反复的练习, 非常枯燥, 这个时候学员要想练好就必须一直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在学习散打动作的过程中也是对学员意志力的一个培养。常言道:练武就要东练三九, 夏练三伏, 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与训练条件都得到了改善, 但是从中也能体会得到要想把武术练好就要懂得不怕吃苦。在训练的过程中激励学员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锻炼出坚忍不拔的精神, 武德其内容不仅继承了传统武德中的精华, 要求同学要以礼待人, 不恃强凌弱;见义勇为, 维护自己和他人利益;保持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美德。

4、结语

在高校武术散打俱乐部的大学生训练,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条件不同, 安排训练负荷的时候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能够让学员充分的训练学习, 避免在训练中由于负荷过大而受伤。根据其目的不同在进行统一教学后, 在针对个体进行专门性辅导, 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格斗技击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身体练习方法多种训练手段使学生在既学习散打技术的同时而又不失乏味, 做到在锻炼中娱乐, 在娱乐中学习。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等分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和专业散打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梳理了普通大学生在散打训练过程中各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以及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认为普通大学生的散打训练应采取多种身体练习方式, 多种训练手段使学生在既学习散打技术的同时而又不失乏味, 做到在锻炼中娱乐, 在娱乐中学习。

关键词:高校散打,俱乐部,大学生,散打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冰峰.普通高校构建武术散打俱乐部模式的浅析[J].内江科技, 2009, 3.

[2]李培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四维刺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6.

散打技术与战机运用 篇9

(一)战机的必然性与寻找战机

散打战机寓于无序运动的瞬间,而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人体分成头部、躯干、下肢等若干个局部,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散打基本动作都存在着某一部位有利于进攻和防守,而另一部位不利于进攻和防守的现象。以预备姿势为例:当身体重心在前腿时,起后腿进攻对手有利;若起前腿,必须移动重心,这样容易被对手发现或反击。这种动作客观上存在的虚实利弊状况,就是战机存在的必然性。

避实就虚是寻找战机的基本法则,在进攻过程中,用同样一个动作进攻对手的不同部位,其进攻效果是不同的。明代王鸣鹤《登坛必究》中说:“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者则坚者瑕。”攻坚攻不下,弱也变强;攻弱得手,强也变弱。因此,要针对对手不同的姿势状态和自己所处的距离、角度,避开对手的坚实部位,进攻对手防守薄弱的部位。

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中,及时地看准对手的薄弱环节,快速地选择相应进攻动作的能力,是运动员寻找战机、把握战机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散打动作变化繁多,具体到每个动作,什么部位是强点?什么部位是弱点?哪里是有利于进攻的部位?哪里是不利于进攻的部位?应对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示,以启迪运动员的注意与研究。

进攻头部的战机:两手远离头部时,上体前俯距离较近时,注意力集中在下肢时。

进攻躯干的战机:出拳进攻时,躯干露出空当时,侧身、转身时,上体前俯时。

进攻下肢的战机:两手在上时,步法移动时,重心在前腿前,重心较低时,注意力集中在上方时。

进攻全身的战机:动作回收时,犹豫不决时,身体失控时。

使用摔法的战机:对方用拳法时,一方向前冲来时,双方距离贴近时,抓住对方身体某一部位时,控制住对方攻击腿时。

使对方下擂台的战机:双方靠近边线时,自己背对边线时。

(二)战机的转换性与借用战机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相生相克的,即所谓“一物降一物”。散打不但没有超越唯物辩证法的这个原则,反而表现得更突出、更明显。散打动作可谓有用法必然有解法、能够进攻也能够被反击,这种技术规律反映了战机的转换性。具体来讲,甲方出击动作以后,乙方根据甲方动作进行反击,甲方的动作对于乙方来讲就是战机,此类战机由甲方的动作引申转换而来。

由于散打战机具有转换性的特点,顺势借力、借用战机的技术必然会应运而生。借用战机从动作姿势状态上来分析,发出动作以后,改变了全方位进攻与防守的预备姿势,这种姿势加大了身体各部位之间强弱、虚实的反差,强点更强,弱点更弱。所谓强点更强,先进攻者在发出第一次进攻动作时,一般都是采用拳法或腿法。所谓弱点更弱,出拳时,自己的躯干和下肢暴露面更大,不易防守;出腿时,身体正面、背面和侧面容易被击中,加之“起腿半边空”,单腿独立支撑,身体容易倾倒。借用战机就是利用这种必然规律,达到“先发先制”和“后发制人”的效果。

借用战机从技术上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迎击:对方启动时,借用对方向前的作用力,用拳法或腿法直接堵击对方,破坏他的进攻而直接得分。

2.闪击,对方使用拳法或腿法时,自己原地或向两侧上步闪躲,避开强点,对方左发我右闪,对方右发我左闪,避开强点后反击。

3.顺击:指顺势借力反击。顺势,即顺从对方的来势;借力,即借用合力、重心、杠杆和惯性力等。顺着对方劲力的方向及时加力,达到以对方的力为主,加上自己的小力,使其受挫或跌倒。

4.抓击:借用对方腿法接近自己的瞬间,原地或侧身用手臂抱抓对方的同时,将其摔倒或用腿法反击。

5.钻击:在对方向前上步并发出拳法或腿法进攻的瞬间,自己下蹲钻潜,运用方法使其下肢突然“急刹车”,令其向前或向后倾倒。

6.挡击:对方的拳法或腿法接触自己的瞬间,用上肢拨、格、挂、压,改变攻击的方向或破坏其身体平衡的同时,以拳法或腿法反击。敌攻我左方时,我左防右发;敌攻我右方时,我右防左发。

(三)战机的能动性与制造战机

仅仅认识自然产生的战机还是不够的,因为寻找战机、借用战机是通过观察对方的动作之后而随之采取的相应措施,自己的动作受对方动作的支配,主动权在对方,自己缺乏预见性。对方将要出现什么动作,将产生什么战机,自己事先没有思想准备,待对方做出动作产生战机之后,从反应、判断、选择到发出相应的动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某一个环节跟不上,战机就会消失,因此,主动地制造战机特别重要。

战机的能动性来源于散打运动员特别敏感的诱导与效应特征。所谓诱导与效应,就是甲方产生动作,乙方必然会根据甲方的动作产生相应的动作。甲方的动作对于乙方来讲就是诱导信号,乙方的动作对于甲方来讲就是效应结果。如果充分利用人体的诱导与效应特征,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有意识地采用虚假动作来制造战机,这就是战机的能动性。

主动地制造战机,自己做什么动作,发出什么诱导信号,估计对方会做何种反应,自己事先心中要有数,倘若在自己的预料之中,就能夺得使用战机的主动权。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双方在对峙中,其预备姿势防守严密、注意力集中,而且相隔的距离也在攻击范围之外,要想主动进攻得逞,而不让对方借用自己的战机,必须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或者造成对方的错觉。利用“示形”、“造势”,主动地实施伪装和欺骗,赢得思维转变的时间空当,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利用战机的能动性来示形造势、制造战机,主要有三种手段。

1.虚晃动作:双方对峙时,采用左右、前后、上下虚晃等方法迷惑对方,在对方判断不清、犹豫不决时,突发进攻动作。

2.假动作:采用指上打下、指下打上、指左打右、指右打左等方法,分散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假动作发出后,只要对方有防守反应,就突然变换动作进攻。

3.步法移动:有意识向前、后、左、右移动,并变化步法节奏,诱导对方随之移动,在对方改变身体重心或相距位置时,快速出击。

运用散打技术的能动性来制造战机,目前还没有引导教练员、运动员的注意,运动员还不能普遍掌握应用,比赛中出现的也不多。但它是提高散打技术水平的突破口之一,今后应该加强训练。

(四)战机的均衡性与多抓战机

散打的任何动作,只有进攻和反击的难易之分,而没有能不能进攻和反击之别。如果甲方运动员基本技术好,那么乙方掌握战机的难度就大,反之亦然。不管难度大小,对双方运动员来讲,都可以寻找战机、借用战机和制造战机,从客观上说战,机都是均衡存在的。

散打比赛主要是以得分的多少来区别胜负。因此,培养良好的得分意识和欲望,力争多抓住战机,提高进攻和反击的数量和质量是取胜的关键。目前,运动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消极等待、一来一往、死打硬拼等多种弊病,浪费了大量的战机,需要在训练实战中努力克服。

多抓战机需要注意各种战机之间的不同功能和变换关系。孙武指出:“战势不过奇正。”散打战机也有奇正之分,寻找战机是正,借用战机、制造战机是奇。“正亦胜,奇亦胜”,“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因为战机的奇正功能是可以转化的,奇能变正,正能变奇,奇正相变,彼此相用,不可穷尽。在多抓战机的过程中,寻找战机、借用战机和制造战机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要视情况灵活地变换,交替使用。

试析散打体能训练 篇10

一、散打运动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通过观看散打比赛和录像,在激烈的对抗中体能差的运动员往往出现“推脱”与“搂抱”的现象,防守无力,进攻无效,被动挨打,最终丧失斗志,导致比赛失利。相反,体能好的散打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可以积极躲闪,寻找机会,主动进攻。尤其是在比赛的第三局,当对手的体能下降时,体能好的运动员能增强信心,合理运用各种技战术有效进攻得分,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可见,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在大负荷、高强度激烈对抗的比赛中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

二、散打运动项目的特点

现代散手比赛分3回合进行,采取3局两胜制。每回合两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共8分钟。双方运动员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而是互以对方技击动作随机转移,斗智、较技,互相捕捉对方的弱点以所长制所短来进行比赛。每局两分钟时间里,双方运动员根据临场情况,充分运用自身运动特点,进行攻击、迎击、防守反击。这不仅要综合运用体能、技能与智能和对方对抗,还受到现场观众氛围的影响。局间休息时间较短,机体体能不能及时恢复便进行下一局比赛,这需要最大限度地动员运动员身体机能产生持续对抗机体疲劳的能力。因此,散打运动是一项动作犀利、技战术复杂多变的大负荷对抗性项目。其特点是比赛时间短,负荷强度大,间歇时间不充分。

三、散打运动的供能特征

散打运动中重要的三个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特点是运动开始时最早起动,最快利用,具有快速供能和最大功率输出的特点,是从事短时间、剧烈运动肌肉供能的主要方式,是发挥爆发力的主要供应系统。散打中拳法、腿法、快摔及组合技术就是爆发力的体现。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持续进行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的主要能量系统,在以最大强度运动6—8秒后,糖酵解过程被激活,肌糖原被迅速分解参与供能,是2分钟以内最大强度运动的供能系统。散打局间休息为1分钟,根据运动生化理论,磷酸原能量供应体系完全恢复需要2—5分钟的时间。糖元乳酸供能完整的恢复时间是一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因此,回合之间的休息时间,磷酸原供能系统和乳酸供能系统不可能完全恢复。运动员必须具备持续对抗机体疲劳的能力,这对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水平要求很高。有氧代谢供能系统是在氧充足的条件下,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以供机体中低强度长时间的运用。由于散打比赛总时间是5分钟或8分钟,因此,有氧代谢供能系统在散打比赛中也起着一定作用。由散打运动项目特点可知,散打运动属于三个能量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的混合供能运动。

四、散打运动体能训练的对策

(一)发展ATP-CP系统的训练

根据散打运动的特点,提高ATP-CP能量供应水平极为重要。运用散打专项训练手段,设计最佳速度负荷和力量负荷让其在5-10秒完成,间歇为30-90秒,随着训练水平提高,适当缩短间歇,但最短时间不能低于30秒。根据渐进的超负荷训练原则,适应训练时,提高运动强度,使负荷重新达到超极量,但运动时间仍控制10秒之内,提高重复运动组数或适当缩短休息间歇。

(二)提高速度耐力的训练

散打竞赛极量与亚极量运动不断交替进行。现代散打比赛的供能主要来自无氧代谢,无氧代谢的水平直接影响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运动员应结合散打专项训练,心率以180次分的强度,时间为1分钟(乳酸浓度达到12mmol/L左右) ,休息4-5分后,再重复训练,使血乳酸水平重新上升到12mmol/L左右,重复3-4组,使身体适应这种持续较长时间的血乳酸刺激,从而提高对乳酸的耐受力。当乳酸耐受力适应以后,应以同样的强度和时间,增加重复次数,从而提高速度耐力。

(三)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上一篇:水利模型下一篇: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