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和运用

2024-07-30

拓展和运用(共12篇)

拓展和运用 篇1

1 红石嘴枢纽工程简介

红石嘴枢纽工程是淠史杭灌区中史河灌区的渠首, 坐落于安徽省金寨县内, 位于梅山水库下游9km处, 在史河的上游, 兴建于1958年, 1960年开始引水灌溉, 主要作用是引用梅山水库发电尾水向安徽、河南两省六县 (区) 农田供水, 灌溉总面积为383万亩。该工程由史河总干进水闸、冲砂闸、南干渠进水闸、土坝、混凝土溢流坝和一个具有780万方的调节水库组成。该枢纽历经近40年的运行, 从单一的农业灌溉用水发展为一座兼灌溉、防洪、城镇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由于功能的拓展, 控制应用也发生了较大改变。

2 灌区内的各种配套的兴建和枢纽工程的功能增加, 各工程的控制运用也有所改变

2.1 工程存在缺陷及冲砂闸功能的拓展改变了控制运用方式

红石嘴枢纽的堆石溢流坝在1969年大水被冲毁, 1970年在原坝址下游500m处修建了现在的砂芯混凝土面的溢流坝, 设计溢流量4000/m3, 该坝位于砂基上, 下游海漫仅为40cm厚、20m长的浆砌石。在实际运行中, 我们发现下游的消力池过短, 挑出的水流对下游的海漫冲刷过大, 砂基上的海漫极易被冲坏, 形成冲刷坑, 危及大坝安全。2003年“泰利”台风带来的强降雨, 红石嘴溢流坝大流量溢流, 最大流量900/m3, 单宽流量2/m3, 远小于设计值。但却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经过40小时溢流, 造成海漫被毁面积450m2, 最深冲刷坑深5m, 并且直抵坝脚。为了尽量减轻溢流坝溢流时对下游的冲刷, 通过充分论证, 采取从冲砂闸辅助泄洪, 在水库泄洪隧洞泄洪 (设计600/m3) 时, 冲砂闸 (设计247/m3) 可以分走近一半的洪水, 大大减轻溢流对海漫的冲刷。在距红石嘴枢纽工程下游40km的老史河上, 1968年河南省固始县修建了梅山灌区的引水工程——黎集枢纽工程, 该枢纽也主要引用梅山水库的发电尾水, 通过红石嘴枢纽的冲砂闸引水。这样红石嘴枢纽的冲砂闸不仅具有冲砂、泄洪作用, 主要作用转变为向黎集枢纽引水的进水闸。

2.2 洪河泄水闸的外部条件变化改变了控制运用条件

距离红石嘴枢纽史河总干渠进水闸左侧150m处, 1991年修建了洪河泄水闸, 该闸虽然是史河总干渠的配套建筑, 主要承担洪家河上游山区170km2的山洪排泄, 但由于紧靠枢纽, 因此也被列入枢纽的组成部分。该闸上游为史河总干渠, 下游是老史河, 双向挡水。在投入运行后, 由于下游采砂, 使该闸下游河床降低, 通过观测, 在关闭冲砂闸和总干渠进水闸后, 洪河泄水闸两侧的死水位是下游 (老史河侧) 比上游 (史河总干渠侧) 高0.6m~0.8m。而冲砂闸的闸底板高程为64.00m, 史河总干渠进水闸闸底板高程为66.00m, 因此改变了过去当枢纽坝上游水位低于66.00m时, 史河总干渠不能引水的缺陷。在上游低于66.00m时或在总干进水闸检修时, 可以通过洪河泄水闸将从冲砂闸下泄的水量引入史河总干渠。在1998~1999年总干进水闸除险加固时, 就是通过上述方法进行了几次小流量引水, 以解决总干渠沿岸群众的生活用水。

2.3 城镇建设的发展, 水的使用功能拓展改变了枢纽的控制运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建设也加快了步伐, 不仅在红石嘴枢纽上游的老县城的工厂、人口和范围增加, 与枢纽附近的村镇连成一体, 形成大城关, 建设中的大城关的办公区和工业区, 基本都布置在史河总干渠和老史河沿岸。而史河是金寨县城唯一的污水排放通道。虽然通过淮河污染治理,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 但生活污水还是直接排放于河道中。在灌溉引水期间, 由于流量大, 以及河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可以稀释污染, 基本没有危害。但在非灌溉季节, 特别是干旱年份, 梅山水库的渗漏水量较小, 大量的有机物和垃圾积聚在河道中, 使河道水质变差, 富营养化, 滋生大量水草, 还影响山城的环境和美观。为防治水污染, 改善水质、美化环境, 我们积极主动利用枢纽有利条件进行控制调节。在枯水季节充分发挥小水库的调蓄作用, 将小流量来水进行拦蓄, 抬高枢纽至梅山水库之间河道的水位。然后通过闸门大流量下泄, 在较大流速和大流量的狭带下, 大量漂浮物和垃圾集中在枢纽各闸前, 然后打捞。较大流量的河水下泄后, 经过史河或史河总干渠, 输送到下游的渠道电站进行发电, 水资源被充分利用。在输水至电站这个过程中, 河道本身距离长, 具有一定自净能力, 轻度污染水基本被化解。通过红石嘴枢纽的拦蓄和调节, 沿河而建的老县城成了一个真正山清水秀的小区, 红石嘴坝上人工湖也成了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3 结语

利用现有的工程, 不断探索和拓展工程的功能和水资源的利用, 使水的利用变成多元化, 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与发展所需用水。经过近几年对红石嘴枢纽的控制运用探索, 较大程度上改善了枢纽附近的生态环境, 呈现出野鸭白鹭齐飞、绿水青山相映的和谐局面, 同时提高了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自身经济也得到一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红石嘴枢纽管理运行资料 (1991~2007) .

[2]水利部水利管理司,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管理专业委员会.运行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3]任何峰.水利工程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拓展和运用 篇2

加强语言运用 拓展词汇学习

一个小学毕业生所积累的中文词汇应该是相当丰富的,然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学生笔下的作文词语贫乏。学生平时大量的词语抄写、默写练习,所积累的词语都到哪儿去了?量变怎么没有产生质变呢?研究表明,学生积累的词汇如果没有加以运用,就会变成消极词汇,词汇积累就变成了记忆负担。所以,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词语,丰富表达,是阅读教学中的应有之义。结合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词汇学习。

与语境连接,点燃词语的亮度

语境是语言运用的具体环境,在阅读中表现为需要理解词语的上下句、上下段或文本的整体。低年级词语教学更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并举,口头表达与书面语言统一。

《小牛站起来了》中“练习”一词是生字组成的词,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句“小牛不但站起来了,还在练习走路呢”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小牛是怎样站起来的?”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小牛一次站不起来,摔倒了又爬起来,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站起来了。这个过程就叫做练习。”其次,引导学生批注:“如果把你读懂的或想到的用一个词语或几个字标注在这几句话旁边。你会写哪几个字呢?”学生答案多样,如“练习、练习站起来、练习站立、认真练习、坚强”等。最后,再回到最后一段的语境中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课文里说‘小牛不但站起来了,还在练习走路呢’,刚才是练习站起来,现在又在练习走路了,它会怎样练习走路呢?”“在成长的过程中,小牛还需要练习什么呢?”学生运用“练习”说话。这样,“练习”一词就成了引领全文的关键词,在文本语境中走了一个来回,并在画批与想象说话的过程中,口头表达与书面语言相结合,使得词语得到了充分的理解、积累与运用。

与情境连接,触摸词语的温度

“一切景语皆有情。”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时,每一个词语都是具有温度的。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反复练习和体会,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缩短文本与自身的距离,形成一种“场效应”。

学习《从现在开始》一课,教师创设了情境理解词汇。当猫头鹰命令动物们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时,动物们会怎么说?有的`说:“白天休息,晚上做事,我们怎么受得了?”有的说:“我们一直都是白天做事,夜里休息。晚上不睡觉我可不行。”还有的说:“猫头鹰,你怎么能把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别人呢?”最后老师说:“小动物们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这就是――”学生们一起说:“议论纷纷”。

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学词语与说话训练结合、理解与运用并举,词语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只需要教师稍加点拨,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了。

与语文实践活动链接,拓宽词语的广度

在学习中,学生总会积累一些词语,然而多数情况是,词语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就被“冻结”了,就成了“消极语言”了。为了让沉淀的“消极语言”积极起来,就得让词语运转起来。如何运转,就是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低年级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成语接龙、对对子、多维听写、看场景说词语、赏风景说对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在运用中巩固词语。比如,词串组合训练。教师以“春天”为主题出示几组词语:温暖、春风、春雨;草莓、菠萝、芒果;蚂蚁、青蛙、 迎春、桃花、 。

学生通过读前两组词语,感受到了每一组都是一类的词语,进而发现第三组、第四组是写春天里的动物和植物,于是很快说出横线上可以填:“燕子、蜜蜂、杏花、梨花”等词语。然后,让学生用上面的词语按照“春天到了, ”的句式说一句话。学生们纷纷说出:”春天到了,金黄的迎春花开了,粉红的桃花和杏花也开了。”“春天到了,蚂蚁出来活动了,青蛙和蛇也结束冬眠了。”

课后拓展材料的运用策略 篇3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课后材料,并进行有效的拓展,使课堂因拓展而流光溢彩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溯根追源,丰富学生的情感与视野

数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它的好多知识往往有着其特有的背景知识。课后的“你知道吗”就是试图通过让学生接触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与数学史料,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但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教师不可能长篇介绍。那么,这些课后材料该以怎样的形式走进课堂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呢?

(一)融于新知教学

“你知道吗”通常安排在教材的“做一做”或练习的最后部分,因为一般不作为考查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一带而过,这样,它所肩负的数学史教育价值功能就无法落到实处。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的“你知道吗”可以结合新知教学,作为新知的引入,也可以穿插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如在“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可利用手头的年历探究平年、闰年,得出一般规律。

例如,教师可用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我们现在用的日历叫阳历,也叫太阳历,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定为一年,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样按365天来计算的话,每年将近多出6小时,积4年就加1天在2月份。这样平年一年365天,4年一闰年,这年是366天。但是每年如果均按多6小时计算,这样就多算了11分14秒,为了避免积累的误差,就规定碰到整百年时,只有除以400没余数的才是闰年。概括起来说,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一闰。”

在巩固练习小结后再出示资料:

我们现在用的阳历,是从西方传来的。最早采用阳历的是罗马。每年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是人定的,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也是人定的,这人就是罗马皇帝。他们不喜欢2月,2月要杀犯人,所以天数少一些。7月、8月都是大月,那是因为它们是两个皇帝出生的月份。只有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大自然定的。

全课总结时出示:

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利用时间,愚昧的人则善于消磨时间。

勤奋的人抓紧时间,懒惰的人浪费时间。

严律的人珍惜时间,散漫的人虚度时间。

在上述的教学中,笔者就是把课后材料“你知道吗”有机整合到教学中,并补充罗马历与惜时教育,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也使课堂更具有启迪智慧与传承文化的意蕴。

(二)另辟阅读时空

看书阅读,似乎与数学课八竿子打不着,但数学作为科学的皇后,她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课堂中进行拓展材料的阅读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数学世界的窗口,而倡导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真正在数学世界中遨游。

要开展数学阅读,首先需要解决阅读材料的问题。但教材中出现的阅读材料次数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因此可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段,订阅相匹配的数学杂志或报纸,如《数学大王》《数学小灵通》《小学生数学报》等;也可向学生推荐数学的专著与书籍,如《小学生学好数学教材的新数学课资料大王》、张景中院士的《数学家的眼光》《帮你学数学》《新概念几何》和李毓佩教授的《爱克斯探长》《荒岛历险》《奇妙的数王国》等等。有了阅读材料,学生会自觉地、饶有趣味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同时,结合阅读开展一些展示活动,如展示自编的“数学小报”“数学剪贴本”,在每期黑板报中开辟数学专栏“我+数学=聪明”等,也可每一学期安排几节数学阅读课,组织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和主题交流,使数学阅读的资源更加丰富。

二、题组推进,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课后材料往往是所学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提升。倘若让学生就题解题,那估计有多数学生找不到北,一部分学生虽能解答,但对“为什么这么做”还模模糊糊。如果教师能把握教材,善于利用观察和联想,引领学生从一个点生发出去,连点成线,那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变得更加缜密与深刻。

(一)沟通联系,拓展广度

挖掘习题中隐含的思维价值,做到以一题带出一片,尽可能让练习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使学生储存在大脑中休眠的知识被激活,得到有效的融合。如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课后设计了这么一道题:

你能在一组平行线间画出与△AB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拿到这类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同底等高、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这时,教师只要顺势引导,学生就不难想到的是图1、图2两种。

这个时候,教师还可将习题中隐含的思维价值加以挖掘:“要是让你画一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做到?”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还会想到利用学过的平移、对称等知识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这样就打通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通路。

(二)开放改编,拓展深度

拓展题往往带有一定开放性,如果把其中的条件或问题稍加改编,便可改造出一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习题,达到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如五年级下册第37页带“﹡”的题。endprint

“如何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总表面积与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相等吗?”

改编1: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改编2:将“如何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改为“切一刀,把这个长方体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体,有几种切法?哪种切法表面积增加得最多,是多少”。

改编3:将教材中把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改编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有什么变化”,这样一正一反、一增一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改编4:如果在这个长方体木块上挖去一个小正方体,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

改编5:至少要拿几块这样的长方体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像这样,将一道题经过改造带出了一组题。并且这组题,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均能找到属于他的那片天空,通过层层演练,思维被诱向纵深地带。

三、深度挖掘,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思考题往往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借题发挥”,巧妙改编,适度引申,开启学生的思考之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在○里分别填上3、4、5、6、7,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12。

师:对呀!因为三角形每个顶点上的数都要用到两次,因此,填数时先确定三个角上的数就比较方便。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棒,闯过了第一关,现在到了第二关:如果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和是13,你会填吗?

因为有了刚刚的经验,学生也知道先确定顶点上的三个数,边上的数再进行微调,不久就得出了答案。

师:要是不固定2的位置,只要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相等,你还能想出几种办法?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经过尝试、讨论、交流、观察、概括等过程,发现三个顶点上的数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放开头或结尾的三个数,即2、3、4或5、6、7;二是三个连续的双数或单数,即2、4、6或3、5、7。每条线中间的那个数需要根据顶点上那两个数来放,如果顶点上的数是两个比较小的,那中间就放剩下数中最大的那一个;顶点上两个数比较大的就放剩下数中最小的那一个。

一开始,因为数据较小,加上又是教材中的题,学生可能事先就已经进行过多次尝试,所以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确答案。可是好多学生基本上处于凑数的阶段,他们在不断的失败中方才获得成功。除了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外,思维层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随着问题的一个个推进,学生靠凑数已经很难解决问题,必须寻找题目中隐含的规律。最终,在学生建立了模型后,教师再提出“把3~8分别填入……”这样的练习,从而进一步巩固刚刚建立的模型思想。像这样,将函数、模型、推理等思想融入习题中,学生从简单的数学问题中探索出一般数学规律和方法,习题的价值将更加彰显,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得以更大的提升,并自然真切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材中的每一个拓展材料的安排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只要教师多思考它对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在教学中根据材料特点和内容灵活处置,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就使课后材料中的隐性内容显性化,嵌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真正为学生所领悟。

(浙江省临海市汛桥镇中心校 317024)endprint

“如何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总表面积与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相等吗?”

改编1: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改编2:将“如何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改为“切一刀,把这个长方体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体,有几种切法?哪种切法表面积增加得最多,是多少”。

改编3:将教材中把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改编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有什么变化”,这样一正一反、一增一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改编4:如果在这个长方体木块上挖去一个小正方体,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

改编5:至少要拿几块这样的长方体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像这样,将一道题经过改造带出了一组题。并且这组题,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均能找到属于他的那片天空,通过层层演练,思维被诱向纵深地带。

三、深度挖掘,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思考题往往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借题发挥”,巧妙改编,适度引申,开启学生的思考之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在○里分别填上3、4、5、6、7,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12。

师:对呀!因为三角形每个顶点上的数都要用到两次,因此,填数时先确定三个角上的数就比较方便。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棒,闯过了第一关,现在到了第二关:如果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和是13,你会填吗?

因为有了刚刚的经验,学生也知道先确定顶点上的三个数,边上的数再进行微调,不久就得出了答案。

师:要是不固定2的位置,只要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相等,你还能想出几种办法?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经过尝试、讨论、交流、观察、概括等过程,发现三个顶点上的数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放开头或结尾的三个数,即2、3、4或5、6、7;二是三个连续的双数或单数,即2、4、6或3、5、7。每条线中间的那个数需要根据顶点上那两个数来放,如果顶点上的数是两个比较小的,那中间就放剩下数中最大的那一个;顶点上两个数比较大的就放剩下数中最小的那一个。

一开始,因为数据较小,加上又是教材中的题,学生可能事先就已经进行过多次尝试,所以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确答案。可是好多学生基本上处于凑数的阶段,他们在不断的失败中方才获得成功。除了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外,思维层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随着问题的一个个推进,学生靠凑数已经很难解决问题,必须寻找题目中隐含的规律。最终,在学生建立了模型后,教师再提出“把3~8分别填入……”这样的练习,从而进一步巩固刚刚建立的模型思想。像这样,将函数、模型、推理等思想融入习题中,学生从简单的数学问题中探索出一般数学规律和方法,习题的价值将更加彰显,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得以更大的提升,并自然真切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材中的每一个拓展材料的安排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只要教师多思考它对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在教学中根据材料特点和内容灵活处置,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就使课后材料中的隐性内容显性化,嵌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真正为学生所领悟。

(浙江省临海市汛桥镇中心校 317024)endprint

“如何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总表面积与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相等吗?”

改编1: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改编2:将“如何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改为“切一刀,把这个长方体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体,有几种切法?哪种切法表面积增加得最多,是多少”。

改编3:将教材中把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改编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有什么变化”,这样一正一反、一增一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改编4:如果在这个长方体木块上挖去一个小正方体,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

改编5:至少要拿几块这样的长方体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像这样,将一道题经过改造带出了一组题。并且这组题,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均能找到属于他的那片天空,通过层层演练,思维被诱向纵深地带。

三、深度挖掘,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思考题往往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借题发挥”,巧妙改编,适度引申,开启学生的思考之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在○里分别填上3、4、5、6、7,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12。

师:对呀!因为三角形每个顶点上的数都要用到两次,因此,填数时先确定三个角上的数就比较方便。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棒,闯过了第一关,现在到了第二关:如果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和是13,你会填吗?

因为有了刚刚的经验,学生也知道先确定顶点上的三个数,边上的数再进行微调,不久就得出了答案。

师:要是不固定2的位置,只要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相等,你还能想出几种办法?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经过尝试、讨论、交流、观察、概括等过程,发现三个顶点上的数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放开头或结尾的三个数,即2、3、4或5、6、7;二是三个连续的双数或单数,即2、4、6或3、5、7。每条线中间的那个数需要根据顶点上那两个数来放,如果顶点上的数是两个比较小的,那中间就放剩下数中最大的那一个;顶点上两个数比较大的就放剩下数中最小的那一个。

一开始,因为数据较小,加上又是教材中的题,学生可能事先就已经进行过多次尝试,所以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确答案。可是好多学生基本上处于凑数的阶段,他们在不断的失败中方才获得成功。除了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外,思维层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随着问题的一个个推进,学生靠凑数已经很难解决问题,必须寻找题目中隐含的规律。最终,在学生建立了模型后,教师再提出“把3~8分别填入……”这样的练习,从而进一步巩固刚刚建立的模型思想。像这样,将函数、模型、推理等思想融入习题中,学生从简单的数学问题中探索出一般数学规律和方法,习题的价值将更加彰显,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得以更大的提升,并自然真切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材中的每一个拓展材料的安排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只要教师多思考它对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在教学中根据材料特点和内容灵活处置,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就使课后材料中的隐性内容显性化,嵌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真正为学生所领悟。

拓展和运用 篇4

关键词:投资运用,渠道拓展,期限,资产配置

一、保险资产投资运用的背景

自1979年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复业以来, 我国保险业重新开始了高速的发展。

保费每年收入由1999年的不足1400亿元, 增长至2011年末的1.4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约为21%。保费的快速增长也使保险资产规模从1999年的2604亿元快速增长至2011年的6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约为30%。

保险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在客观上决定了保险资金投资总额的不断增长。1999年的保险资金投资总额仅为891亿元, 而截至2011年末已经达到3.77万亿元。1987年以前, 保险资金的运用方式只有银行存款;1987年至1995年, 保险资金运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涉及房地产市场、信托、信贷、证券等领域, 由于缺乏投资经验, 此阶段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将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明确为“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3年以来, 随着中国保监会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 保险资金允许投资银行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公司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基础设施、不动产等多种金融资产。这说明保险公司的资产运用正在逐步放开并且走上规范成熟的发展道路。

二、保险资产投资渠道拓展的必要性分析

1、庞大的保险资产规模要求保险资金投资运用多元化。

巨额的保险资产需要多种投资方式来分散风险, 同时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对于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需求也需要多样化的投资品种来实现。首先, 保险公司的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与两个方面一是在经营保险业务过程中, 由承保过程中所形成的保费收入大于理赔和给付以及经营费用等支出带来的承保利润;二是保险公司运用资金进行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由于保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承保利润不断降低, 增长投资收益成为保险公司弥补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利差损, 并且实现公司盈利目标的主要方式。目前, 国外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非常低, 甚至为负, 但是2000年至2005年期间的平均收益率大都在6%以上;反观国内, 此期间的平均收益率仅为3.45%左右。主要是因为国内保险资金在银行存款、国债等低收益投资品种上配置了很大的比例, 限制了保险资产的整体收益率, 而国外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非常广泛, 涉及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衍生品市场等高收益投资品种, 足以满足其对收益性的需求。尤其是2007年我国适当放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之后, 投资收益率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12.17%, 足以证明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对运用渠道拓宽的需求;其次, 保险资金的负债特性要求保险资金应保持安全性及流动性。目前, 在保持收益性的同时能够保持安全性及流动性的投资品种很少, 客观上也要求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展;

2、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要求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拓展。

由于保险产品尤其是寿险产品的期限一般较长, 一般在十年以上, 股票、基金、协议存款甚至是债券等投资品种的期限往往难以与其匹配, 无法寻找到合适的长期资产会导致期限错配问题, 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无法匹配也会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成本提高、保险资金无法循环使用、投资效果无法保证等经营风险问题。随着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的放开, 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保险产品的期限匹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 进而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 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报周期普遍较长, 能够满足寿险产品的期限要求, 并且降低投资风险。尤其是马上出台的关于不动产和基础设施债权计划配置比例调整的规定, 将提高保险公司对于相关产品的投资比例, 满足对此类投资品种的需求;

3、保险产品的开发要求保险资金投资品种的创新。

保险公司通过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保险产品, 满足市场上受保人的个性化需求, 从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 新开发的保险产品需要多样化的投资品种及组合来分散风险, 在给付保单保证利率的同时获取超额收益。同时, 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展可以帮助保险资金更有效得投入到社会生产环节, 获取社会分配的利润, 享受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 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帮助保险公司提高偿付能力, 保障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提高保险公司的公众声誉, 促进保险行业的和谐有序发展;

4、风险控制目标要求配置不同的风险收益组合。

保险资金的多元化投资, 可以分散风险。保险机构属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因此保险资产的投资运用需要合适的安全性金融工具。同时, 保险资金投资于无风险资产、高风险高回报资产、低风险低回报资产等, 可以在资产负债匹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的组合, 分散整项资产的风险水平, 实现预定收益水平的最低风险。

三、目前保险资产配置的风险分析

1、市场风险。

国内保险资产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保险资金大多往往配置在证券类投资产品上。目前, 债券投资大约占保险资金总投资余额的50%左右, 银行存款大约占20%多, 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占比非常低,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保险资产配置组合的多样性不足, 无法满足风险分散的要求, 而且保险资产投资过度集中于证券市场上, 投资风险也会过度集中于证券市场, 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成熟, 因此存在着证券市场的高度风险。同时,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动、经济周期波动、利率变动等因素引起的市场风险均会大大影响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 一旦整个市场出现动荡等问题, 便会迅速祸及整个保险行业;

2、内部风险。

我国保险企业的内控机制不够健全, 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会导致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和不规范;另外从事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匮乏, 会导致投资收益率的降低;投资研究团队的匮乏, 会导致保险公司在投资股票时, 无法充分地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 因为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信息并非完全真实, 利用失真的信息进行投资无疑会令保险公司蒙受巨大的损失;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 会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及经营管理, 从而制约投资收益率;另外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系统的匮乏, 会导致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缺乏客观的判断, 容易造成一些人为性的问题。因此, 监管部门在放开相关投资渠道的同时也强调了人员配置的必要性;

3、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由于合适投资品种的缺乏长期限的保险产品无法匹配到合适的金融资产, 这样就造成了期限错配的现象。期限错配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 导致同期限下的资产与负债存在缺口。长期限的保险产品匹配到短期限的金融资产会导致资产持有到期后保险公司再次寻找剩余期限合适的金融资产, 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投资成本, 进而影响该项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以及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4、监管风险。

目前, 国内金融业的整体监管水平并不高, 可能出现越位或缺位, 我国目前的金融法规支持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与国外成熟的混业监管模式相比显得监管方式陈旧、协调监管水平低, 易产生监管盲区或监管过度。另外, 制度性因素也会直接影响保险资金的运用效果。

四、保险资产投资运用的几点建议

1、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 创造良好的保险投资环境。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尚不成熟, 可投资产品的种类稀少, 质量较差, 数量不够, 因此限制了保险资产的增值保值能力, 并且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市场风险。在逐步完善金融市场管理机制的同时, 首先应大力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 研发出适合长期寿险资金的债券产品其次是增加可供交易的投资工具, 比如金融衍生品, 扩大保险公司投资运用的范围, 提供可以对冲投资风险的金融工具;再次是降低金融市场中的投机风险, 规范市场行为;

2、适度调整资产配置比例。

目前银行存款及国债等低收益投资品种在保险资产投资总额中占有的比例较大, 其流动性差、收益率低已经制约了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 正好可以考虑降低它们的投资比例, 适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动产等投资品种的比例, 此类产品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安全性以及较高的收益率, 可以满足保险资金的需求;

3、提高监管水平, 预防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

监管机构在应需求拓展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同时, 还应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模式, 健全资金运用的监管体系, 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 实现保险机构与监管机构的对接, 同时积极推动保险资金监管系统与其他金融监管系统的对接, 同时建立有效得反馈调整机制, 加强沟通交流, 减少监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不对称;

4、建立健全保险资金的委托管理体制。

保险公司可以选择合适专业的保险资金管理机构代为管理保险资产的运用, 利用其投资专门人才团队、专业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可以大大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投资收益, 促使保险公司保持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盛虎.王学.我国保险资金对保险公司收益的影响研究——以我国上市保险公司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 :98-99.[1]盛虎.王学.我国保险资金对保险公司收益的影响研究——以我国上市保险公司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 :98-99.

[2]孙子明.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及其防范[J].财政金融, 2010, (12) :52-52[2]孙子明.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及其防范[J].财政金融, 2010, (12) :52-52

拓展和运用 篇5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也在不断优化。拓展训练是一种效率高、实践意义大的体育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推广普及,将会对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师要认清小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器材和教学场地不足

相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来说,拓展训练对于体育教学器材和场地的要求较高。目前实际情况是,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没有必要的设施和场地供学生开展拓展训练使用。虽然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拥有的教学器材和设施还算齐全,但因为学生众多,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每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机会开展拓展训练。可以说,缺乏体育器材和教学场地导致拓展训练无法正常开展,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存在的一大问题。

(二)安全管理不到位

小学生年龄小,身体素质差,同时理解能力不足,需要体育教师特别注意学生的安全。在拓展训练过程中,经常有教师监管不到位、体育设施使用不符合要求、准备活动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训练出现安全问题。安全管理缺失,使得拓展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发生危险事故而被迫中止。有些小学顾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杜绝学生开展一切可能遇到安全问题的体育活动,这就导致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缺乏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推广

要想使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真正加以运用,必须要得到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推广。一些学校并没有意识到拓展训练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这方面的关注度不够,没有提供资金来增加拓展训练的场地和器材。另外,由于拓展训练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学校迫于压力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因此对于拓展训练采取不支持、不提倡的态度。没有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推广,拓展训练很难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普及。

(四)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一些小学体育教师在拓展训练方面教学经验浅薄,对拓展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通过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加练习即可完成教学目标。此外,体育教师在拓展训练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不能设计合理的拓展训练课程,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遇到安全问题时无法正确地应对。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具体策略

(一)树立拓展训练意识

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要求下,小学体育教师应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明确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来推广。通过学校管理层的支持,为体育教学做好设施、场地等保障。同时,体育教师应当将拓展训练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作为学生,应当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主动参与拓展训练,以此提升自身的体育技能。

(二)培育专业师资力量

在运用拓展训练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运用拓展训练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力度,必须要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队伍。通过加强对教师体育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让教师能够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正确应对拓展训练中的各类问题,从而保障拓展训练的正常进行。

(三)制定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

将拓展训练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教师要根据当前体育教学现状,设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开展拓展训练过程中,科学设计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的方式方法、最后的评价机制,使其能够达到预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将拓展训练的.细节与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使拓展训练更为符合小学体育教学的需求。

(四)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安全问题是目前影响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拓展训练的正常开展,首先要解决安全问题,提高拓展训练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一是完善体育教学场地和设施,体育教学中使用到的场地和设施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保证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二是在拓展训练之前加强安全意识培养,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以安全为前提开展拓展训练。三是培养师生的安全问题应对能力,一旦发生意外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避免安全问题进一步扩大。

(五)灵活安排体育教学

在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这种方式运用不多,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根据当前具备的体育教学资源、课程安排等实际情况,灵活地调配、科学地安排,从而使拓展训练的作用最大化,让学生获得更多参与拓展训练的机会,推進拓展训练逐渐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普及。

拓展和运用 篇6

【关键词】精读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要求及目标

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精读课是专业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环节,有效地完成这一环节必须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把教学重点转向对交际能力培养,从而实现全部的教学培养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教材内容要多样化以外,还必须有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靠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越显陈旧,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会受到限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我们拓展精读课堂容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能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师授课,为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充实课堂内容对于拓展精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能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英语的氛围。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多方位的刺激在学生知识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了运用互联网、录音机、VCD、DVD、语音室、幻灯、投影仪、电视机等各种多媒体形式及设备。运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基本上是图、文、声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英语学科教学效果。

2.能够为课堂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在互联网流行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到丰富的教育资源,把这些资源融入到教學过程中。通过动画、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网络媒体来配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图片、短片、电影等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其自然地接受英语的熏陶,直接地接触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把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言学习更加直观、真实。

3.能最大限度的训练听、说、读、写等技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周围环境对于建构学习者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发展自身认知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外部信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多样化的外部信息,构建完美的外部环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并提供了增加新知识的途径和材料,从而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

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是建立精读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成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由于多媒体所特有的优势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在传统应试教育、灌输教学的模式向现代素质教育、引导教学模式转变的今天,仅仅依靠教师“填鸭”式的教授和理论讲解,必然会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恰好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参与性强的氛围,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精读教学课堂。

1.要优化教学思想,确立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思路。 精读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活动。因此,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运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有些教师为了突显多媒体的作用,付出了大量时间试图将教学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但往往会由于课件太长,影响了常规的英语教学,使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事实。不仅消耗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禁锢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也会使学生由于过久的观看而产生视觉疲劳,进而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

2.多媒体的设计要注意紧扣教材内容。 充分把握教材重、难点,找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体现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出必要的交际情景从而突显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和功能为一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运用机会,充分体现精读课堂教学的实训作用。

3.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下做好角色转换。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精读课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储备箱”。教学也将摆脱知识灌输和倾倒的历史。“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逐渐从传统课堂中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的幕后导演。尤其是精读课程对知识量、信息量的要求较大,教师更应该巧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组织课堂,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在理论方面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更要在实践方面运用先进教学技术。

参考文献:

拓展和运用 篇7

一、现状分析与问题回顾

1. 药理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设置问题。

药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知识方面, 它承接了基础医学 (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和微生物等) 和临床医学的过渡, 在实验能力培养上, 药理学为学生日后科研思维与科研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课程相辅相成, 必须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我校目前医学专业药理课并未严格按照“理论课—实验课”相结合的模式设置。这一弊端在学生进入临床和科研时尤为显著, 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情况。因此, 在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 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 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操作机会, 增加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必须的技能锻炼, 为将来进入临床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2. 药理学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 药理课实验教学是理论课教学的辅助环节, 目的是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常实验技术人员事先准备好仪器设备、动物和试剂等, 带教老师先进行讲述和示范操作, 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试验。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便于教师掌握试验内容和进度, 配合理论课教学, 但其弊端在于学生被牵着鼻子走, 独立思考的机会少。学生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因此, 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将对实验设计、组织实验实施等环节进行大胆地革新与尝试,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充分体现科学实验的价值所在。

因此, 以培养新世纪创新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为目标, 以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以创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切入点, 努力搭建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平台,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终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是我们探索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所在, 也是更好地为临床和科研服务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1. 构建中医拔尖创新人才药理学教学全新模式。

(1) 《药理学》理论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对现有教材进行对比和筛选, 选择知识更新及时准确的教材。并要求教师做好知识更新, 把握临床和科研最新药理学进展, 对理论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增加和拓展。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教学章节的相关文献, 就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点撰写科研综述。 (2) 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全新探索。 (1) 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减少教师课堂理论教学时间, 适当增加学生综合实验的时间。降低原有的验证性实验比例, 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比重。此外, 将各学科实验之间有重复的地方删除, 开设新的实验, 使各学科实验间有机融合、互相补充。通过教学时间比例的改变, 不仅将基础实验课学到的实验技能综合地应用到专业实验课中, 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 也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改变了学生过度依赖教师课堂教学的习惯。 (2)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从原有的“教师先进行理论教学, 再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转变为教师通过设计问题 (包括分析病例, 讨论药物不良反应等) , 引导学生查阅文献, 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方案优化, 教师提供实验平台,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检测药效, 分析机制, 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分析可能的原因。通过这个模式的转变, 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基本科研能力。

2. 深化药理学对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运用。

(1) 建立科学的学生考核体系。采用分组的方式, 教师定期给出研究问题, 每组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在课后分工合作, 通过查阅文献, 形成初步实验方案, 教师组织讨论并给予指导, 在讨论过程中,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观点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2) 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授课过程中能够得到高效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积极做出教学方案的合理优化。我们的反馈主要体现在两种方式上, 一种是通过平时考核知识点得到的学生成绩来进行量化式考核, 一种是通过问卷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式反馈。前者主要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不同级别的题, 以作业或随堂测试的方式进行, 根据成绩量化考核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后者主要通过综合文献并结合实际情况, 科学设计调查问卷, 阶段性进行学生信息反馈, 以便教师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与模式。

三、成效和展望

根据以上实施计划, 我们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级岐黄国医2班的药理学课程进行探索性教改实施。学生在全面完成教学大纲知识点的同时, 以组为单位完成了5个综合性实验, 包括前期设计、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过程实施、结果分析和汇报、互相评价等环节。在学期末我们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如下: (1) 认为这种实验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弥补现有药理学实验不足的占总人数87.6%; (2) 认为自主设计实验提高了自己的文献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占总人数90%; (3) 认为自主设计实验有助于运用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并开拓思路的占64.8%; (4) 认为应当进一步增加自主实验比例的占75.3%; (5) 认为通过这种实验教学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巩固的占92.2%; (6) 认为这种实验方法教学有助于整合不同课程知识并有助于综合运用的占94%; (7) 认为这种实验教学有助于团队协作、培养科研思维的占75%。同时, 在问卷提出建议这一栏,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评价: (1) 希望进一步开放实验室, 打通各实验室的设备平台, 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 (2) 希望每组的人数少一些, 增加每个人的练习机会。 (3) 希望增加优秀实验方案的分析和点评。

综上所述, 在中医药拔尖人才的培养中, 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一些教学上的改革,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下, 探索新教学模式和方案, 搭建新的教学和实验平台, 都需要与时俱进, 这样才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中医药拔尖人才, 才能不断提升、拓展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从而更好地为临床和科研服务。

摘要:为适应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 药理学针对目前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拓展运用, 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制定以及自我知识的更新能力等方面, 从而搭建一个新的教学实验平台, 更好地服务科研与临床。

拓展和运用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县级民间艺术

现代社会的文化环境下, 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和审批工作的有序展开, 部分民间艺术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些原本不太起眼的和部分甚至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项目登上了大雅之堂, 为其他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塑造了成功的范例, 也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对于县级民间艺术来说, 使自身成功地融入现代社会, 实现自身的延续和脱变, 也就必然首先需要寻求合理的展示平台和对话路径。所谓“新媒体”, 简单来说也就是在现代社会新的技术支持下所出现的媒体形态, 其中的常见形态如手机信息、宽带网络、数字移动电视等, 另外有数字报纸杂志、数字广播、视窗传媒、触摸媒体等。这正是民间艺术所寻求的传播方式, 一些运作较为成功的民间艺术, 不管是政府支持还是自身努力的结果, “新媒体”已经在其中开始或者正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

一、新媒体技术在当下县级民间艺术保护和发展中的具体运用

当下多种影像技术的应用, 及其声光电等手段的结合, 尽可能完整而客观地记录, 关键技术环节的保护, 版权问题的协商, 传播途径的拟定等问题都被凸显出来, 但各种影像记录形式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县级民间艺术也不例外。

(一) 新媒体时代手工艺过程的照片记录形式。

很多民间艺术是以手工制作技艺作为其呈现手段和物化形态保存方式的, 其成品形成也必然是存在着多个步骤的过程, 要想使其中的各个细微环节得以客观真实地呈现在观众们面前, 照片功不可没并且仍在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新媒体时代手工艺过程的视频记录形式。

我们可以暂且认为视频是诸多静止图像的连续播放, 记录着大量信息的视频可以完整而真实地将手工艺制作的全过程都收入囊中, 其中还有声音和文字作为补充, 当然也可以将同一时间段内以不同角度和方式拍摄的相同场景视频通过剪辑合成更为完整的再现, 这样使观者更能直观的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经历及制作过程。

(三) 新媒体时代手工艺过程的3D技术展示形式。

近些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3D技术不仅仅可以设计静态的实体模型, 而且可以通过矢量实体模型在虚拟空间的运动逼真地模仿现实生活的人或物的运动情况, 通过多种数据和命令调节产生精确微妙的动态变化, 通过各种贴图人或物的设计足以乱真, 将这样的矢量实体在虚拟空间的运动记录为动画其效果可谓巧夺天工。

新媒体时代下, 手工艺过程可以将3D技术也作为展示自身的一种形式。对于民间艺术而言, 一般可大致分为现存的可视部分和传说部分, 而无论对于现存的可视部分的使用和拆解, 还是对于传说部分的视觉还原, 3D技术都完全可以轻松做到, 不管静态的模型还是虚拟的动画制作其难度都远远小于游戏角色的制作、古建筑还原等。

二、关于未来中国县级民间艺术几种新媒体形式的拓展应用

(一) 建立实物和虚拟相结合的县级民间艺术博物馆

据笔者调查发现, 我国大部分的县级民间艺术的现存状态已经极其危险, 再不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它们随时可能青黄不接化为乌有。笔者对山东汶上县级民间艺术现存状态较大范围的简单调查和统计其状况不甚乐观, 建立县级民间艺术博物馆, 采用新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是一件亟不可待的事情。其次, 仅就民间艺术博物馆的规模而言, 不一定每一个都要与卢浮宫相比, 各级市县建立小规模的艺术博物馆同样可以有声有色。

许多世界级和国家级的艺术博物馆都采用了以实物和数字虚拟相结合的保存、展示和研究的模式, 实践证明这样的模式是成功的, 国内外的许多民间艺术博物馆也同样采用了此种模式, 那么县级民间艺术博物馆也完全可以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尝试采用此种两结合模式。在这种县级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实际筹划当中, 与许多大型的国家级民间艺术博物馆所遇到的问题一样, 有的实物不可能马上到位。如有的民间艺术继承者所拥有的实物工具在其生活的县乡村等地区仍然扮演着养家糊口的角色, 有的物件虽已经闲置保存情况也相对完好, 但经与现拥有者协商并没有捐献或出售的意愿, 或者有的民间艺术品实物的材质、工艺等存在较大的市场经济潜力或历史、考古研究价值等。基于以上种种情况, 一些民间艺术品暂时无法进入博物馆, 那么博物馆方就应该采取数字虚拟 (照片、视频、3D模型、声效、光影以及矢量动画等) 的方式将其尽可能全方位完整“复制”并使其进入博物馆的收藏之列。除此之外, 一部分县级民间艺术品在博物馆内存在实物, 通过部分照片和文字的补充叙述是完全可以将其来龙去脉讲清楚的, 但是将其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它们更为生动和直观, 这样, 博物馆可在形式上分成两部分, 也显得更为丰富和多样。

(二) 院校开展县级民间艺术数字化选修课程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 院校开设与民间艺术相关的课程是十分必要和明智的, 哪怕还没有酝酿出较为成熟的和涉及面相对较广的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或者将其列入考察课的一部分也未为不可, 起码民间艺术进入了院校范畴之列, 不再是纯粹的野路子。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提法在院校中已经流传开来, 但毕竟还有多类型的民间艺术没有被他们接受和认可。笔者认为, 以现如今的形式, 县级民间艺术要想在院校范围内站住脚和被人们认可, 当务之急是形式选择问题, 以新颖生动的传达方式代替其封闭保守才是负责和有远见的做法。在新媒体时代, 当数字化技术逐渐成为主流, 县级民间艺术也应当借助此技术作为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 因为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才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到民间艺术, 特别是县级民间艺术, 为其保护和发展创造条件, 使其实际融入现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当中。县级民间艺术进入到院校教育体系之后,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包装”和传播, 被更大范围地接受和认可, 完全可以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目的, 甚至可以完成县级民间艺术本身的华丽转身, 由技艺上升为学院艺术的一支。

(三) 县级民间艺术的商业网络拓展

笔者在此所指的“网络”并非是单纯的计算机网络, 而是使县级民间艺术项目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商业连贯模式, 或者说是多条横向、纵向贯通的覆盖范围较广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当县级民间艺术项目进入市场,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使之形成产业, 在资讯爆炸的今天, 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许多工具和手段都将成为这一“网络”正常运行和进一步拓展的必要条件。随着近些年来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艺术品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本身已经愈来愈显得成熟了, 有些民间艺术品种已经成功地进入市场并且形成产业有例在先。

拓展和运用 篇9

1. 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定的科目既简明又适用,

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需求, 不存在唐文所述的“尚未入库的物资核算”不够合理和科学之处。因为“在途物资”和“材料采购”这两个科目分别是为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来制定的, 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 则会计科目的应用也有所不同, 否则无法区别。

2. 唐文所述“材料采购在企业取得不只涉及材料这一类

(还包括商品、工程物资等) 时, 且商品尚未入库的情况下, 材料采购不能体现商品类别;在外购的工程物资尚未入库时, 财务人员会陷入困境”等。笔者认为, “材料采购”科目并非仅指尚未入库的原材料, 而是指各种计划成本核算的物资成本, 包括商品、工程物资等内容。当该类材料物资验收入库时, 贷记“材料采购”科目, 如果期末材料物资没有入库, “材料采购”科目的借方余额能很好地反映尚未入库材料物资成本, 不存在非要用“在途物资”科目来反映或替代。再说如果“材料采购”科目都不能有效地反映尚未入库的各类材料物资, 那么“在途物资”科目又如何能体现这一类别呢?

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 财务人员都知道“材料采购”科目是财政部制定的用于计划成本核算企业中的一级会计科目, 其外延性极广泛, 不仅仅指材料, 其实还包括商品、半成品、工程物资等, 不管是外购商品、工程物资, 接受非货币投资, 还是债务重组, 都可使用这一科目, 因为该类科目均已划分清楚明了, 是计划成本核算的通用科目, 不会让财务工作者在核算管理中误解或者困惑。

3. 笔者不同意唐文所说接受存货投资和债务重组的那种以协议做账的方法。

既然是接受实物投资和债务重组, 接受方或债权方应当以收到实物直至验收合格后, 才能认定该合同生效 (实践性合同) , 也就是说, 在确认存货时, 应以该项存货的相关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 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来确定。所以也就不存在用“在途物资”做账的说法。

如果仅凭合同协议来确认该项经济业务, 对接受投资者或是债权人一方来说这样处理是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的。没有验收的存货就以在途物资来确认投资者所占的股份比例?即使投资者以货币投资也要以资金存入银行的进账单作为投资的证明, 何况实物投资就更应当以验收后的实物数量和质量来确认。所以该项业务在收到验收合格后的存货只能是借记“原材料”科目, 不存在借记“在途物资”科目, 否则就会使接受投资方或债权人遭受经济损失。因此应放在验收合格后再作如下账务处理:借:原材料———××材料或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贷:实收资本 (股本) ———B公司,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借:原材料———××材料或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坏账准备;贷:应收账款———C公司。

4. 唐文所说将“在途物资”科目拓展运用到计划成本核算中, 取消“材料采购”、“物资采购”等科目, 笔者不敢苟同。

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已明确规定了以“材料采购”、“在途物资”科目来区分计划成本核算和实际成本核算,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果取消“材料采购”科目, 而采取“在途物资”科目来替代的话, 计划成本核算与实际成本核算就会混为一谈。购买时只能借记“在途物资”这一科目, 试问我们如何判断企业采用的是计划成本核算还是实际成本核算, 而且对大中型企业而言, 都要求采用计划成本核算。

企业经营计划都是年初制定的, 而采购材料物资是事后的行为, 如果不用“材料采购”与“在途物资”两个科目来区别其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 仅在验收入库后以“材料成本差异”来反映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核算的区别, 显然有悖于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区分计划成本核算和实际成本核算的初衷。再说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在账务处理上一般都是在月末一次结转材料成本差异的, 平时就更难看到“在途物资”科目所核算的真面目了。

小议体育课堂中拓展训练的运用 篇10

一、拓展训练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片断1:小学二年级的体育课上, 体育老师教学搬运接力, 教学拓展时该教师展示了一组解放军合作搬运伤员的图片, 然后教师说:“如果我们是其中一员,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于是学生合作行动起来, 有的学生用绳子做成简易担架担伤员。但是在实际练习中, 伤员往往直接从上面摔下来, 真正变成了伤员。

思考:我认为拓展训练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要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需要, 要有适宜的负荷和难度, 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的量力性原则决定我们的教学必须以符合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拓展无疑超过了9岁左右儿童的实际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还不具备用绳子制作担架的能力, 只顾快速运送, 从而造成了担架制作过于粗糙化, 在运送中经不起长时间的考验, 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拓展由于超出学生的能力而使其流于形式, 教育不能实现真正的内化, 学生也因此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新的生成。

二、拓展训练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片断2:一节 (水平三) 发展奔跑能力的体育课上, 教学拓展时花了近十分钟, 教师让学生利用各种器材进行障碍设置。

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可厚非, 但应避免花费过多的时间而导致喧宾夺主。体育教学的重心归根到底还应重视该节体育课目标的达成和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 课堂不管如何讲求其他相应知识的渗透和整合, 无论怎样对形式进行创新与求异, 体育教学中一定密度的练习、运动负荷和运动量始终是主流, 是主要达成的目标, 不能喧宾夺主。

三、拓展训练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片断3:一节内容为跳马的公开课上, 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多种越过跳箱的动作, 但是由于学生的胆怯, 因此, 教师作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动员, 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思考:对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思想教育, 要有利于深化主题,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可如果为了体现拓展而生硬地设置多种练习形式, 则不如实事求是地根据学生调控教法, 因为只有当教学在求真务实中水到渠成时, 学生才可能会有真诚的心灵火花迸发。

四、如何有效地开展体育课教学拓展

1. 让体育与生活联系起来, 拓展教学的空间

体育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需要, 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 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让体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例如,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一些杂物, 制作与开发简易的体育器材。如利用塑料瓶制作保龄球桩进行游戏, 利用旧报纸制作小手球进行比赛等。这些拓展都为教学创造了新的空间,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让体育与各学科联系起来, 拓展教学的效率

体育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向各学科拓展, 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与横向学科的联系与渗透, 起一个点带面的教学作用。体育有着极为广泛的知识容量, 它不仅与现实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且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各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体育与各学科的连接, 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和未来。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设计出具有知识张力和思维广度的教学方案, 建构开放的学习体系, 树立教学观, 拓宽学习渠道, 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源, 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 让体育与心理联系起来, 拓展学生的能力

向心理和德育拓展, 就是要联系体育课教学实际, 把心理和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合到教学实际中去, 尤其是心理教育, 如抗挫折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等。最近屡屡从各种媒介中听到学生自杀事件,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体育课、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当学生的心理品质得了锻炼, 相信学生的各项能力都会大幅度提高。

拓展和运用 篇11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知识拓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不懂文学的人,思想难免会“缺氧”,不懂艺术的人,极易被世俗思想吞食灵魂。如果说文学可以怡情、养性、益智,那么文学素养则是人的综合素养之基石。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学生的人格,赋予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比教给学生实用知识和培养学生实际技能更为重要。大学语文课是大学学科里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人处事、求知创造、品德意志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与知识拓展运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提升教师素质,增强修养品位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良好的素质,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大学语文教师如果自身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其人格魅力就不足以感染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从知识中而来,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教师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时,其灵气与魅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当今时代,文化的多元化让文学精华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重点是大学语文教师要能与时俱进,只有教师坚守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学走在时尚前沿,才能将语文的魅力展现出来。如何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第一,高校教师交流。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高校之间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为高校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新思路,在交流中互谈自己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体会,思想的碰撞能产生激烈的火花,实践的交流则可推动教学的创新。第二,推荐优秀书籍。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教师应避开世俗,潜下心来,认真地读一些好书籍,对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师们可以将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书籍相互推荐,在大学中举办“书林大会”,介绍一些好书籍的摘要,推荐给学生,活跃学校学习气氛,创设读好书籍氛围。

二、合理教考分离,营造轻松气氛

所谓合理教考分离,是指把教学和考试合理地分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有考试负担。大学语文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简单文学知识。教师只有认识到教授大学语文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做到教考分离,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合理地进行教考分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第一,考试融入教学。很多学校对于期末考试十分重视,学生为考试往往是在短时间内突击,考得一个好分数。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如果能够将考试融入日常教学,就能够避免学生考试临时突击,使学生平时按部就班地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每星期让学生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者经常举办演讲,练习学生的即时表达能力。日常的这些都可以算作考试部分成绩,让学生重视日常语文教学。第二,丰富教学手段。大学语文课堂本就应该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天堂,不应拘泥于教学的形式,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可以极大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将辩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开放地辩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辩论观点和辩证思想。

三、开阔学生眼界,拓展知识应用

大学语文给学生贯彻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大的人生价值观,学习大学语文除了学习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让作品里的精神感染学生,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看得清,走得远,做得好。下面具体介绍将语文知识拓展运用的方法:第一,户外实践教学。户外实践教学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户外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户外中体验到课堂教学中不能给予的感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欣赏自然的美景,感受古人面对美景有感而发的情怀,克服爬山过程中的困难,体验到达山顶的快乐,领悟“一览众山小”的哲理。这种在实际环境中得到的切身感受,本身就是对知识应用的一种拓展。第二,传承创新并举。大学语文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这门课,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学。但是传承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在传承中还需要创新,在传统文学中找到创新灵感,是一种较好的知识应用拓展。例如学生参加一些设计大赛,设计一些代表性的logo,logo需要简洁而富有意义,这种设计的深厚底蕴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与创新。第三,缓解精神压力。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精神压力就越大,精神压力使得当今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处于一种低迷状态。大学语文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理应对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关注,通过语文教学开阔学生眼界,缓解学生压力,给予学生动力。

以上介绍的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性,希望学校、老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多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新方法,开创出更多大学语文知识拓展运用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尹志鹏,李瑛.大学语文教学初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

[2] 袁泉.论如何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4).

[3] 卢珊.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心理调控艺术[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5).

拓展和运用 篇12

一、以作者为切入点, 向本作家的其他名篇拓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 能让学生认识许多作家。要想深入了解一位作家, 仅仅看教材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本作家的其他作品, 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 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这位作家, 并对他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对于课文作者的生平、历史和影响, 常用的方法就是老师介绍, 学生记录, 稍为进步点则是让学生课前收集, 课堂上让学生介绍。而在网络环境下, 只要学生利用网络的搜索引擎, 输入想要了解的作者名字, 便可以大饱眼福, 想要的信息或数据应有尽有。既方便快捷, 又丰富明了。突出阅读教学的自主性、开放性, 便于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如课文《景阳冈》只是《水浒传》中一个故事, 将武松的倔强、豪放、勇武、无畏、机敏的大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 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 让学生去关心武松后来的命运, 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 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 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 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 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 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时, 向学生介绍这是她的前期作品, 这首诗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境界优美怡人,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以主题为切入点, 向同一主题的作品拓展

选择与课文主题相近、相似的材料, 丰满主题。语文能力是读书读来的, 不是做题做出来的, 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拓展阅读学习活动打破了40分钟课的概念, 使学生在主题式的学习中作为学习的主体, 选择专题、主动收集、自我重构、积极对话、自主活动、自我评价,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 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在一次次主题学习的拓展阅读中, 通过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更为广泛的收集, 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在同一主题领域素材的归类整理, 重构文本语境、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这类拓展阅读, 收集阅读大量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让学生回归到真实的自然、历史与社会情境中去, 了解并体验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及文化信息, 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 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 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使我们如临其境, 而且深深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秦兵马俑充满了好奇, 同时也产生希望了解其他名胜古迹的欲望。

三、以主人公为切入点, 向同一主人公的作品拓展

教材选编了许多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科学家的故事, 但是课文中涉及的许多人物学生了解甚少, 为了更好地阅读, 课前、课中、课后可请学生阅读有关文章。如:写周总理的文章, 教材有《温暖》、《一件珍贵的衬衫》、《一夜的工作》,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拓展阅读《一束鲜花》、《周总理, 你在哪里》、《大地的儿子》、《历史在这里沉思》。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阅读课文内容, 而且还可以比较全面地认识主人公, 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一举多得。在小学语文的阅读学习中掀起“周恩来热”、“毛泽东热”、“张衡热”、“司马光热”、“列宁热”……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四、以体裁为切入点, 向同一体裁的作品拓展

小学语文课文的体裁, 低年级以童话、寓言、诗歌为主, 高年级则增加了一定的散文、小说、应用文、科普小品文。进行拓展阅读时, 适当拓展同一体裁的文章, 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对不同文体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 学童话时阅读学生所喜欢的童话, 学诗歌时阅读程度适宜的诗歌, 每个学期根据教材特点设法掀起几个阅读热潮, 象“寓言热”、“科普热”、“人物传记热”, 等等。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言和意下一篇:女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