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论文

2024-06-18

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论文(共4篇)

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论文 篇1

摘要:曲棍球运动在我国发展的最近十几年来,其攻防双方的相互拼抢不仅日趋激烈,而且比以往也更为积极主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相关曲棍球比赛规则的改变,使得曲棍球运动技战术在激烈比赛中的运用显得更为广阔、更为灵活,所有这些,都对曲棍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对曲棍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进行有效培养和训练,已是当前曲棍球教练员所必须解决的一大重大课题。正是基于这个方面,以下在分析了意志品质在当代曲棍球运动中所起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这个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意志品质,训练有效途径

意志这个非智力因素,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众多事实 显示, 作为运动员心 理素质必须具备 的意志品质,不仅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青少年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及其日后良好运动成绩的获得,特别是像曲棍球运动这类对抗强烈、对技战术和体能有着很高要求的球类运动,不管是运动员在进行着平时的技战术、体能训练,还是正参与激烈的比赛当中,运动员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众所周知,曲棍球运动具有攻守转换极为快速的特点,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曲棍球运动员,不仅要具备极为娴熟的个人技术和充沛的体力,而且还必须具备坚毅的比赛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在很多时候,曲棍球运动员是否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往往被作为判断一名运动员能否在激烈比赛中获得良好表现的重要标准。因此,对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女子运动员意志品质进行培养,这已成为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正是基于此,以下结合意志品质在当代曲棍球运动中所起重要作用的分析,就如何做好青少年女子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这个课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1 关于意志品质在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

激烈的对抗,这是当代曲棍球运动最为显著的特色。不管是在快速的进攻中,还是在严密的防守之中、都离不开沉着冷静、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对于曲棍球这项竞技项目而言,有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所掌握的技战术,是这项竞技运动的基础和条件,而有关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则是这项竞技运动的灵魂和根本,如果没有作为灵魂的意志品质,则这项体育运动也就失去了其所应具有的生命力。对于运动员所应具有的意志品质而言,它既不抽象,也不空洞,而是具有实实在在、活生生的存在形式;它既可以基于青少年女子运动员在运用其技战术过程中体现出来,而且意志品质反过来还会激发青少年女子运动员充分发挥其技战术水平。可以这样认为,在整个曲棍球比赛过程中,要完成好每个技术动作、要配合好每次战术布置,都离不开运动员所培养起来的那些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每个战术配合的完成及每个技术动作的成功运用,其实就是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与其技战术意识和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此外,在曲棍球比赛中,若暂时处于被动或面临暂时失利的一方,如果她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则可让她们沉着冷静、顽强地度过难关;对于因实力比对方强而在比赛中暂时处于领先的一方,同样也需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则极易满足于比赛中暂时所获得的成功,致使对接下来的比赛打得漫不经心,这种情况极易遭到对方的翻盘而悔恨不已。因此,对于一支曲棍球队而言,单有娴熟的技战术还远远不够,要想最终获得胜利、打败对方,还必须有良好、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在比赛中处于逆境、或是遇到实力比自身强的球队,此时运动员平时训练过程中所培养起来有的意志品质,更显得特别的重要。

2 做好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意志品质培养和训练的有效途径探讨

实践表明,良好的意志品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培养和训练出来,必须靠运动员和教练员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很多曲棍球教练员在对女子运动员进行长期训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体会:要让一个女子曲棍球运动员通过一定的系统训练,在短短几年内技术达到较高水平,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一件事情;但是对于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培养,却没有那么简单,而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有关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当前我国与国外其他国家所采取的训练方法并不完全一样,而且其所牵涉的因素不少;但对于我国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至少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予以培养和训练。

2 . 1 做好日常训练中的严格管理

青少年女子可塑性极大,不管是在平时的训练、还是在一些常规的比赛中,教练员都要重视培养她们的意志品质,这对她们今后的快速成长将极为有利的。在日常训练中对这些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严格管理,可有效避免她们日后的一些低素质行为的出现,诸如懒散、酗酒等。国内外某些成年运动员带有诸多陋习,这与他们在成长期间,教练员未能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训练及平时的常规比赛中,以及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要对这些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管理,让她们从小就懂得,曲棍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在日常训练和平时常规比赛中都不得耍个人英雄主义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要让她们在训练和比赛中始终无私地热爱这项集体项目。这也是对她们的意志进行有效培养和强化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平时的训练中,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意志磨练,可为她们今后在世界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 . 2 重视发展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平时的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有意识地把运动员参与比赛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予以有效增强,要有计划地把运动员的坚毅、顽强、勇敢的品质培养起来。意志既包括自觉性和果断性等方面的品质,同时又包括自制性、勇敢性等方面的品质。针对这些意志品质,可采取克服困难的训练方法加以有意识地训练:即运用说服的方式,以言辞和榜样加以影响,通过运动员自身有意识的自我命令,逐步增大困难程度,以此来要求运动员不断予以克服。例如:在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可采用人数不等的比赛来人为地增大人数较少一方的困难,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要求运动员必须坚持玩训练任务;通过这些方式来有意识地磨练运动员的意志,让她们的意志不断坚韧起来。在进行意志品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这个原则,不管是训练的负荷,还是练习的难度,都一定要一步一步地增大;既要在训练过程中对这些青少年女子运动员保持一定的运动负荷,同时又要予以一定的说服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让她们在自觉完成教练员所布置训练任务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

2 . 3 加强运动员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对于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而言,由于职业的需要,她们自小就进行曲棍球训练,故她们普遍存在着较差的文化基础;因此,一定要对她们强化文化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以此来帮助她们不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众多事实显示,让这些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拥有广泛、丰富的文化及专业知识,可有效扩大她们的内心活动范围,从而促使她们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曲棍球运动,特别是在对抗激烈的比赛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运动员之间的斗智斗勇比赛。在对抗激烈、紧张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这样就可让她们具有较强的战术意识和分析比赛场上局面的能力,面对比赛过程中所出现的错综 复杂局面,就可做到应付自 如,牢牢掌握比赛 主动权,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由此可见,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可有效提高她们的智力和运动技能,而且还可让她们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 结语

总之,曲棍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激烈的体育竞技项目,随着这种激烈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在这种高水平、强对抗的比赛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时更需要运动员能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来应对场上这些变化。因此,在实际当中,就如何做好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 意志品质的 培养和训 练这个课题 进行深入 分析和探讨,这对于全面提高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促进我国体育竞技运动的蓬勃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论文 篇2

关键词:无锡市,女子曲棍球,生化指标,身体机能

前言

曲棍球是一项对运动员体能、个人技术和整体战术都要求很高的运动。近年来我国在女子曲棍球项目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总结国家女子曲棍球在历次重大比赛中的表现后不难发现, 体能优势是国家队压制对手、争取进攻机会的前提条件, 保证强劲的体能和提高运动竞技能力与科学化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而科学的训练监控是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国现在共有10个省、市、自治区23个单位31支青少年女子曲棍球队, 总计400多名运动员。目前, 运用生理、生化的各种手段与方法, 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 帮助教练员进行训练负荷的监控, 这在其他项目上面早已普及。而国内外对曲棍球运动的研究较少, 尤其是对曲棍球运动员在周期性训练过程中和赛后身体生理生化的监控和评定、各个指标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比赛的影响研究较少。对于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的监控和评定尚未见到。因此有必要对曲棍球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全程监控, 通过生理生化的科学监控, 观察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规律, 及时调整训练内容、运动负荷, 使运动训练更符合人体机能发展规律, 提高训练效果, 防止运动损伤和过度疲劳的发生, 为身体疲劳的消除、身体机能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拟通过对无锡市青少年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在准备期 (冬训转春训) (2月~4月) 各项生化指标变化的特点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为青少年曲棍球项目在训练中动态掌握运动负荷, 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为进一步指导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青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准备期训练运动负荷指标评定。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internet查阅运动生理生化论文和运动生生理生化监控、运动训练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1.2.2 调查法

调查参加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女子曲棍球比赛的14名无锡市青少年女子曲棍球队在2010年2-4月的准备期训练计划 (课时计划) 。

1.2.3 测量法

测量对象:14名无锡市青少年女子曲棍球队队员。甲组队员7名, 年龄:17~18岁, 训练年限为3年;乙组队员7名, 年龄:15~16岁, 训练年限为2年。14名队员均为国家二级运动员。

测量仪器:采用日本的SYSMEX KX~21分析仪进行血液检查, 采用桂林的MA~4280KB型尿液化学分析仪进行尿液常规检查。

测量时间:2012年2-4月期间由无锡市体育科研所专业人员进行尿十项和血液检测, 间隔两周,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无锡女子曲棍球运动队全年训练周期划分

无锡市女子曲棍球队全年训练周期采用的是单周期形式, 全年训练阶段划分为冬训阶段、春训阶段、赛前阶段和赛后调整, 准备阶段冬训阶段:以体能、专项能力、各种素质训练、基础训练, 打好基础为主, 在身体上做好积累的准备。春训阶段:以突出训练强度, 特别是加强专项素质的训练强度, 增加技战术训练比例, 以提高对抗、配合为主。赛前阶段:以技战术运用、体能的保障、专项能力的储备、心理的调整, 各种实战的锻炼为主。冬训阶段11月~3月, 春训阶段4月~5月, 本研究处于从冬训中期到冬训向春训阶段的转换期, 训练安排的特点是运动负荷由大运动量的基础身体素质训练向专项素质训练转换, 运动强度逐渐提高阶段。该训练安排符合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 也符合该运动的项目特征。 (见图1)

备注:数据来源于主教练的训练计划

2.2 测试对象训练期间尿指标分析

2.2.1 测试前一日训练内容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每次测试前的训练计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技术训练、力量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 (速度耐力) , 力量训练以大力量或专项小力量为主, 后三次训练增加了速度耐力训练内容, 训练时间逐渐加长到四小时, 后两次保持在3小时, 训练强度逐渐加大, 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也逐渐加大。由于无锡市女子曲棍球队属于业余训练的原因, 训练课一般在每周三次, 不像专业运动队一样每天训练, 因此, 每次的训练负荷都较大。另外, 每次参加训练的队员人数较多, 训练时间势必会延长, 但单从训练内容分析, 力量训练的内容丰富, 强调了下肢和上肢的力量发展, 结合项目特点, 逐渐增加速度耐力训练, 每次速度训练都有时间要求, 这无疑会增大训练强度。训练内容和强度的改变, 将对运动员身体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反应。

2.2.2 测试对象训练后尿液指标变化分析

尿是人体水分和各种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物。由于运动训练的影响, 常常使一些非正常排泄物如蛋白质、红细胞等从尿中排除。因此, 尿检验对于临床诊断和运动中机能状态评定具有重要意义。常规尿检主要包括尿十项:即p H值、S.G (尿比重) 、NIT (亚硝酸盐) 、GLU (糖) 、PRO (蛋白质) 、KET (酮体) 、BLD (隐血) 、URO (胆红素) 、LEU (白细胞) [2,3,4]。本研究就主要指标而且变化显著的指标作为研究指标。

注:尿比重正常水平1.003~1.030;尿p H值 (尿酸碱度) 正常水平5.0~7.0

所测队员尿液比重全部在1.003~1.030之间, 属于正常范围;尿液p H值全部在5.0~7.0之间, 属于正常范围。

尿液比重是指尿液与纯水的重量之比, 尿比重的改变常被作为肾对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的客观指标。运动后尿比重的变化主要受气温、训练强度、训练持续时间、泌汗、饮水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大量泌汗, 尿量减少, 会使机体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 尿比重可能会有所上升。

尿液p H值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状况的一个简易指标。无锡女曲运动员长五次的尿液p H值检测显示, 在训练后, 运动员出现尿液酸化现象 (尿液p H值在5.5~6.0之间) , 反映出整体内环境偏酸。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产生了影响, 但仍在正常范围。如果不采取营养干预措施, 这种情况有可能持续到次日晨。有研究认为:身体的整体内环境偏酸对运动员会产生不利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增加钙、镁等碱性元素的消耗, 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 易发生肌肉痉挛。 (2) 影响红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及代谢, 变形性下降, 溶血加剧, 运动机体的氧供应不足, 致使运动能力下降。 (3) 肌收缩力下降, 致使运动能力下降。分析认为引起运动员酸碱平衡失调的原因, 可能有以下几点: (1) 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后引起乳酸等酸性产物在体内堆积。 (2) 结合前一日训练内容看, 曲棍球运动训练负荷大、持续时间长, 在训练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电解质等碱性物质严重丢失, 运动员尿液酸化的同时往往伴随脱水症状。高温环境下训练, (3) 氧气供应不足、排出二氧化碳障碍, 引起呼吸性酸中毒[2]。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人体各种酶的活动, 关键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都需要稳定的酸碱度。在大负荷训练中, 需要采取营养干预措施等措施, 保证训练按计划执行。

在尿生化指标中, 尿蛋白是最重要的训练监控指标之一。运动员往往在大强度训练后出现尿蛋白阳性。运动性蛋白尿在运动后能迅速的自行复原, 尿中蛋白质排除的数量和成分, 可以作为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指标。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尿蛋白出现加号, 说明训练造成红细胞破坏增多和肾小球通透性增加, 此为长时间大负荷训练后的结果。但在后两次测试中, 大部分运动员已不出现尿蛋白现象, 影响运动性蛋白尿排泄量的因素: (1) 运动强度。一般来说, 强度越大, 尿蛋白生成量越多, 在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中尿蛋白生成量最高; (2) 运动时间。时间对尿蛋白生成影响不大; (3) 运动项目和训练手段。尿蛋白具有项目的特异性, 70%~80%的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会出现尿蛋白; (4) 年龄与环境。少年运动员比成年运动员更容易出现尿蛋白, 寒冷环境比常温易出现尿蛋白。结合训练计划, 可以认为, 测试初期, 运动员由于训练负荷较大, 运动负荷超出了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 出现运动后尿蛋白, 经过一段训练后, 在完成相同强度的训练时, 尿蛋白减少或者不出现, 说明身体适应运动量的表现。教练员在后两次训练中采取不降低运动负荷的方法, 仍然采用大运动负荷的训练方法, 由于运动员逐渐适应了大运动负荷, 在后两次的测试中, 仅1-2名运动员出现尿蛋白, 从运动员出现尿蛋白人数由少到多再到极少的现象看, 教练员具有丰富的训练经验和对运动负荷的把控能力。这将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应注意的是, 运动员不能处于长期尿蛋白增高的状态, 在基本达到训练目的后, 应尽快酌减训练强度或训练量, 这是教练员所应注意的问题。

2.3 测试对象训练期间血液指标分析

注:Hb正常水平110~160 g/L

测试对象在进行了五次尿检测的同时, 在后三次尿检测的同时进行了血液检测, 指标包括红细胞系、白细胞系和血红蛋白等, 本文就发生了明显变化的指标展开讨论。

一般来说, 在一个训练周期开始阶段, 运动员在接受大负荷训练后血红蛋白都会有所下降, 主要原因为训练开始阶段运动员尚未适应新的训练负荷。如果经过一个阶段训练之后, 运动员血红蛋白仍然在持续下降, 说明运动员不能承受该训练负荷;反之, 如果运动员血红蛋白开始回升, 或者轻度下降后便稳定在一定水平, 则说明运动员适应了该训练负荷, 身体机能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3]。

从表1中可以看到, 第二次为中等负荷强度训练, 第四第五次是大负荷强度训练。从表4中可以看到大负荷强度训练开始后, 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浓度的标准差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平均值稍有下降, 未超过10%, 说明有些运动员的机体对训练负荷已经适应, 而部分运动员基本适应。因此, 此阶段教练员可通过给予针对性的营养补充和药物调理, 必要时调整训练计划, 以防过渡训练的发生。

表4同时显示, 在14名运动员其中6名运动员在训练强化期因不适应训练强度出现血红蛋白下降, 同时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也有明显下降, 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范围。分析认为, 运动性血液稀释是造成血红蛋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运动性血液稀释能引起运动性假性贫血, 它是指运动过程中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但是不伴有运动成绩下降的生理现象, 是运动员自身训练适应的反映。在递增负荷强化训练期容易出现由运动性血液稀释引起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注:WBC正常水平4.0~10.0×109 g/L

关于运动后外周血WBC变化, 多数研究结果认为:急性运动后, 外周血WBC技术及分类出现短暂升高, 同时WBC分类百分比发生重新分配。运动诱发的白细胞增多, 尤其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加为明显。通常在运动后几分钟WBC就开始增多, 随运动负荷的增加, 其数量逐渐上升, 运动停止后10分钟数量开始下降;2~3小时后再次升高, 24小时完全恢复[4]。

表5显示, 无锡女曲受试的14名运动员其中2名运动员在训练强化期检出白细胞数高于正常值, 说明运动员个体有出现炎症的可能。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不同的训练对象、训练时间、训练负荷等因素有关。

3 结论与建议

(1) 在大运动负荷训练后, 受试的14名运动员尿比重和尿p H值都在正常范围;出现尿潜血情况的运动员都是在来例假的情况下出现;尿蛋白出现加号,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尿蛋白消失。说明采用的大运动负荷训练首先会造成红细胞破坏增多和肾小球通透性增加, 此为长时间大负荷训练后的正常结果。随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 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反映出训练计划的科学性。 (2) 大强度训练开始后, 受试的14名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的标准差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平均值下降, 但仍在正常范围, 运动员机体对采用的训练负荷基本能够适应, 也反映出由于运动员身体技能水平的差异性, 同一运动负荷对运动员产生的效果不同, 应依据运动员不同的身体技能、训练水平, 随时进行个别调整, 区别对待, 使运动员能更好的适应训练, 产生最佳训练效果。 (3) 无锡市青少年女子曲棍球队个别运动员的体质身体机能、对运动负荷适应情况及恢复情况波动较大, 在训练中应做深入研究, 制订出针对性训练, 以提高整体训练水平。

参考文献

[1]冯连世, 冯美云, 冯炜权.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2]冯连世, 冯美云, 冯炜权.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401-402.

[3]冯连世, 张漓.优秀运动员训练中的生理生化监控实用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论文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女子少年曲棍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并调查相关的管理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历史资料;通过电脑检索和查阅江苏体育信息网, 进行文献收集和检索工作。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完成本文的研究, 设计了“教练员调查问卷”和“运动员调查问卷”。

1.2.3 访谈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的来源

目前, 江苏省共有5支少年女子曲棍球队, 分别为常州队、无锡队、镇江队、淮安队和宿迁队, 其中, 淮安队和宿迁队均为刚刚建队。通过调查发现, 这几支少年队在招收曲棍球运动员时均为面向全省招生,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突破各自的行政区域的限制, 在训运动员均来自于队伍所在城市的普通中小学, 来源相对狭窄, 这就使很多曲棍球后备人才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充分挖掘, 许多优秀的曲棍球苗子没有被发现, 这种选材区域的局限性不利于在大范围内选拔运动员, 也不利于调整余缺、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2.2 运动员选材方式

调查发现, 大多数运动员都是教练员到基层学校选材时被选中的。另外, 家长、老师在运动员进入球队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运动员只是配合教练员做好测试工作, 服从老师和家长的安排, 没有一个运动员是通过自荐进入球队的, 这说明我省对女子曲棍球项目的宣传还不到位, 绝大部分运动员在进队之前未接触过曲棍球运动, 这就导致运动员在进队前对曲棍球缺乏概念, 从而容易缺乏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在选拔测试过程中, 教练员均严格按照《全国曲棍球青少年儿童教学训练大纲》1中运动员选拔这一章节的选材内容、方法和标准进行, 从而保证了选材的科学性。

2.3 运动员训练年限与等级

通过调查得知, 训练达2年的运动员有6人, 占5.88%;训练达3-4年的运动员有90人, 占88.24%;训练达6-7年的运动员有6人, 占5.88%;通过几年的曲棍球训练, 二级运动员比例从之前的6.25%变成了90.19%, 说明这批运动员已初步具备了曲棍球专项运动技术和比赛能力。这批运动员大部分是在2009、2010年选拔进队的, 进队后所准备的最重要的比赛是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曲棍球比赛。从参加省运会的情况来看, 这批运动员均是相关代表队的主力, 而且正值少年乙组和少年甲组的比赛年龄, 在比赛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2.4 运动员参加训练的态度

我省女子少年曲棍球运动员对待训练的态度较为端正, 超过半数的运动员认为自己喜爱曲棍球专项, 希望通过自己积极努力的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运动员表示尽管曲棍球训练对自己没有吸引力, 但为了将来的个人前途和发展, 会认真对待训练活动。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运动员认为自己训练比较刻苦, 但也有部分运动员反映在训练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情绪体验, 感觉训练过程枯燥, 对教练员制定的训练计划依赖性较强, 缺乏自我训练的激情。总体来讲, 运动员对待训练的态度比较积极, 能够自觉地参加训练, 完善运动技术水平, 提高运动成绩。

2.5 运动员的训练组织

调查表明, 我省各支少年女子曲棍球队训练情况较为相似, 准备期平均每周训练10次, 每次训练时间为2.5小时左右;竞赛期每周训练9次, 每次训练时间为2小时;过渡期每周训练7次, 每次训练时间为2小时。教练员均能制定书面的训练计划, 大部分教练员能够制定周训练计划和阶段训练计划, 在运动负荷的安排上, 教练员主要依据阶段目标、训练内容及运动员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运动员成才规律及专项实际需求, 且经常进行专项理论教育, 这对运动员掌握专项理论知识, 提高专项技术和战术素养有较大的帮助;调查发现, 83.33%的教练员表示对训练监控“很重视”和“较重视”, 在训练中常常进行心率监测, 以此作为疲劳反映的诊断方法, 较好的监控了运动员的生理变化。

2.6 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 运动员的每周上课以6-8次居多 (半天为一次) , 最多的超过8次以上, 最少的也有5-6次;每天上课时间以5-6节课居多, 最多的6节课以上, 最少的也有3-4节课。由此可见, 运动员文化教学时间较为正常, 没有明显的缺少现象。访谈了解到, 各队对运动员文化学习和成绩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如, 镇江基地规定运动员三门考试成绩必须在230分以上, 文化课成绩不能明显偏低。常州基地在“运动员日常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运动员应重视文化学习, 正确对待文化课考试等。但因现实中运动员学训矛盾仍较为突出, 各队大部分运动员文化课成绩并不高, 文化学习现状不理想。

2.7 运动员输送与就业现状

2.7.1 运动员的输送

目前, 我省少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主要的输送途径有两条, 其中最主要的输送就是进入江苏省女子曲棍球专业队,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现今江苏省专业队的大部分运动员来自于少年队, 此外, 还有个别运动员进入外省专业队进行交流;第二条输送是进入体育院校学习或者考入普通专科学校。目前, 江苏省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尚未设置曲棍球项目, 所以青少年曲棍球运动员无法考取普通高等院校。但是, 这种情况很可能在今后几年就会发生改变, 江苏省体育局在2013年试点少体校运动员直接考取本科高校体育专业, 目前省内只有常州大学一家招生。

2.7.2 运动员的就业

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 目前青少年运动员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条:一、少部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通过选拔进入省专业队;二、回到普通中学读书;三、进入五年一贯制的高职院校。调查结果显示, 没有进入省专业队的少年运动员回到学校后读书情况很差, 多年的训练生活已经使原本不强的文化学习更加脆弱, 根本无法跟上正常的进度, 导致学习越来越差, 这种现状必然使得很多家长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上曲棍球训练的道路, 害怕孩子将来既没有成为职业运动员又耽误了文化学习, 而被社会淘汰, 青少年运动员出路狭窄是导致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3 建议

1.推动曲棍球项目普及开展

近年来, 江苏省女子曲棍球运动成绩优异, 其竞技实力水平在全国排名前三位, 有多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赛。省、市政府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功能与作用, 大力宣传和报道曲棍球运动, 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曲棍球项目, 从而获得对女子曲棍球运动的关注与支持。通过媒体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创造有利于曲棍球运动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氛围, 吸引更多的女孩积极参与曲棍球运动, 唤起社会对女孩参与曲棍球运动的关注, 使家长认同孩子的选择和支持曲棍球运动, 扩大后备人才数量。此外, 政府部门还应积极创造条件, 推动曲棍球项目的开展与普及, 如大力建设曲棍球传统项目学校;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曲棍球项目;设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组织大中小学曲棍球比赛;专题研究曲棍球普及推广的方案等, 真正做到促进我省女子曲棍球运动持续发展。

2.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

首先, 要激励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从管理层领导到教练员要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向运动员宣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帮助运动员树立将来社会就业面临巨大压力的紧迫感, 千方百计地激发运动员的主动学习意识;其次, 要重视培养运动员的自主学习, 不断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后, 要深入分析、全面推出学训结合的政策和举措, 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要加强协作, 协调配合, 完善“学训结合”的教学训练模式, 促进运动员文武双全, 全面发展。

3. 拓宽运动员的出路

各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大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力度,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 注重政策制度建设, 努力拓宽运动员的出路。江苏省自2013年起试点各市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考取普通高校体育专业, 目前仅常州大学1家招生, 主管部门应当扩大招生的高校并对招生高校给予政策性的优惠措施, 以提高招生高校的积极性, 此外, 还应充分考虑到曲棍球运动的发展, 应加强宏观调控, 充分利用2011年举办全国大学生曲棍球联赛的契机, 合理配置江苏省高等教育资源, 对招收曲棍球运动员的高等院校给予优惠政策, 尽快提供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 拓宽运动员的出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曲棍球协会.全国曲棍球青少年儿童教学训练大纲[EB/OL].http://www.chnhockey.com.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8.

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论文 篇4

1 关于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的分析

曲棍球运 动员专项 体能主要 由专项速 度、专项力量、力 量素质、耐力素质等要素构成,各自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1 专项速度

速度在曲棍球运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曲棍球运动的核心,不管是创造战机、还是要发动进攻,都离不开它。有关突然性、应变性及节奏性是这项运动速度所具有的专项特点:比赛过程中所需要的速度主要有这些:(1)位移速度;在比赛过程中,不管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不管是否有持球,在不同距离、多个方向冲刺和位移过程中,都离不开位移速度。在球场上运动员要把最为有利的位置占领住,以便在局部场合出现以多防少或以多攻少的良好局面,就一定要通过快速的积极移动来达到这种功放效果。不同于田径短跑,就曲棍球比赛而言,曲棍球比赛不仅具有长短不定位移距离的跑动特点,而且还具有较多次数、较大变化方向和速度的跑动特点。所有这些,都要求运动员具备快速的位移速度以及快速的移动能力。(2)动作速度;为达到让防守队员防不胜防的效果,作为进攻队员,其射门动作速度就一定要快、而且要较为隐蔽。有专家分析,在射门时,球一开始速度可达33米/秒,速度最快可达50米/秒;这对于曲棍球运动员来讲,不管是其腰腹、还是其上肢,其动作速度一定要足够快;此外,这种快速移动能力也需要曲棍球运动员的两只脚,其动作频率,也一定要足够快。(3)反应和启动速度;面对赛场的瞬息万变,运动员一定要根据对方的改变而进行快速反应及快速启动。在曲棍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做出快速反应及快速启动,主要是建立在自身的视觉判断之上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进行启动、急停的次数极多而且相互转换极快。其启动速度平均为5米/秒。因此,对于曲棍球运动员来讲,一定要具备极为良好的启动速度和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1.2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直接影响到曲棍球运动员的体能建设,是曲棍球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专项对抗能力、快速的专项速度及掌握和完善娴熟的专项技战术的必备条件。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曲棍球运动员所需要的力量主要有以下这些:(1)射门力量;进行曲棍球射门,这是完成于对手的防守之下的;对于射门动作来讲,其动作幅度时大时小,变化大,发力快,而且其力量十足。因此,在进行射门时,发力要突然,速度要足够快,而且其发射角度要刁钻,让人意料不到,这就需要曲棍球运动员不仅要具备极为良好的上肢挥臂和腰腹爆发力,而且还必须同时具备手腕、前臂及下肢的控制力和爆发力。(2)对抗力量:在曲棍球这项 竞技运动中,对抗力量是其 一大构成要素,哪个球队具备强悍的对抗力量,这个球队就有机会占据主动,有机会先占据有利位置,有机会优先拿到球权,有机会最先完成射门而得分,从而有机会把这场比赛胜利优先拿下来。(3)传球力量;曲棍球这项竞技运动,很多技术动作是在运动员弯腰保持较低的重心,这种情况下完成的,因而在腰腹肌力量这个方面,对运动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管是要完成传接球动作还是要把对手的球封堵 掉,运动员可以多 种形式来加以 完成:既可在跑动中来 传接球,也可在原地来传接球;根据对手球的实际情况,有时需向上、向前来封堵,有时需向侧来封堵。因此,在实际比赛进程中,要求运动员能够结合比赛的具体情况,以良好、快速的传球力量来掌控比赛节奏。

1.3 耐力素质

曲棍球这项竞技体育项目,其运动强度极大,且具有较长的运动持续时间,其常规比赛时间达70 min,若需加时赛,比赛时间还要继续进行延长。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每个运动员所活动的距离,平均可达7000 m左右,最多的活动距离可达10000 m,对于10 ~25 m、55 ~65 m这样的距离,全场快速冲刺大概需55次左右。作为一名曲棍球运动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耐力和速度,才能具有强悍的抗疲劳能力,才有可能在快速的比赛节奏中完成多次的防守技术和进攻技术,才能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比赛中进行激烈对抗。因此,具有良好的有氧耐力水平,对于一名曲棍球运动员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可让运动员体内的能源物质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而且还可促使机体的各种能力,诸如输氧、摄氧及用氧等,都可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可让运动员把自身体内如酸性氧债较快清除掉,这对于延缓运动员疲劳的到来及加速机体恢复,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1.4 柔韧素质

在曲棍球比赛中,运动员各关节的活动幅度都相当大,尤其是上肢肩关节、腰和下肢。为避免受伤、且能顺利完成这些大幅度动作,这就需要曲棍球运动员在其身体的某些韧带和关节上,能够具备良好的专项柔韧性。

1.5 灵敏素质

曲棍球比赛情况瞬息万变,运动员要基于比赛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快速反应,例如,什么时候需要转身、什么时候需要躲闪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曲棍球运动员必须具备出色的灵敏素质。

2 关于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分析

2 . 1 专项速度训练方法

这项训练需与其他手段结合训练,如速度力量需与完善技术动作训练相结合、专项速度需与专项技能训练相结合。进行速度训练,曲棍球运动员应立足于无氧功能能力的提高、及位移速度、启动速度的强化等方面来训练。(1)通过掌声、抛球等视听信号来促使启动速度和反应速度的提高;以多种姿势来练习起跑,如可通过背向站立、蹲踞式、侧身站立、坐地转身等姿势来进行起跑训练;在持续运动状态下,进行突然快速启动训练;以高抬腿、小步跑及侧身跑等状态下进行快速启动训练。(2)结合上下坡、顺逆风及小步跑和高抬腿跑来实施30 m、60 m、100 m的加速跑、全速跑及变速跑训练,以此帮助运动员把“速度障碍”进行成功突破,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位移速度。(3)在规定的时间内,确保运动员保质保量完成所规定的技术动作,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动作速度。

2 . 2 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

(1)绝对力量;要以较大的强度来实施绝对力量训练。其训练强度通常可保持在70%左右,最高可在95%。若训练强度大,则必然会减少训练次数;按常规,其重复次数在8次~10次为宜;但训练手段不同,通常其负荷次数也不同。在具体训练时,有关次数的重复及强度练习,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以强度为75%、重复次数为7次的反复练习;这种训练可对肌肉内协调起到有效改善。第二,在不断加大负荷强度时、相应减少重复次数的练习;这种训练在改善肌肉内协调时,还可有效增大肌肉面积。(2)相对力量;进行相对力量训练时,其动作一定要快,故多以有效促使肌肉内协调能力这种训练方法为主。这不仅可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还可对运动员的体重起到有效的限制,从而有效达到提高运动员相对力量的良好效果。(3)速度力量;有关力量和速度,这是对运动员速度力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促使力量或速度的提高,均可有效促使速度力量的提高。实践表明,因发展速度要比发展力量来得慢,故基于力量的提高来促使速度力量的有效提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如“超等长练习”,就可先让肌肉离心收缩,接着立即实施向心收缩。有关蛙跳、跳深等,就是这里较为典型的练习方法;通过这类方法的训练,不仅可有效拉长肌肉的长度,而且提高肌肉拉长后的收缩速度。

2 . 3 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1)有氧耐力;进行有氧耐力训练通常有:13000 m、5000 m、8000 m以及10000 m等距离不同的越野跑或定时跑;210 min定时跑;3100~200 m的间歇跑、三百米至四百米的间歇跑;44000~6000 m的变速跑等。(2)无氧耐力;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方法通常有:150 m~60 m的多次重复冲刺跑;2高强度的100~400 m反复跑;3原地快速跳绳;4快速折返跑训练。

2 . 4 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进行柔韧素质的训练,其方法主要有主动性练习和被动性练习;在这两种柔韧性训练方法之中,同时又包括静力性训练和动力性训练。在提高关节灵活性上,主动性练习是基于与某关节有联系的肌肉的收缩来达到的,而被动性练习则是基于能力的作用来达到的。不管是主动性、还是被动性练习,它们都是通过增大动作幅度,也就是采用促使肌肉和韧带拉长这个原理来实施训练的。

2 . 5 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多以视觉信号来促使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此外,还可让运动员进行类型多样的技术训练,让他们形成娴熟的技术动作,在训练时,不仅要有力量和速度,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柔韧素质。

3 结语

上一篇:武器装备软件下一篇:谷歌翻译